JX-300 X在环氧树脂生产中的应用

JX-300 X在环氧树脂生产中的应用

一、JX-300 X在环氧树脂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蒋国强[1](2021)在《聚四氟乙烯无机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聚四氟乙烯(PTFE)作为制备疏水涂层的主要材料,具有优异的自润滑性能和极低的摩擦系数,然而PTFE自身存在粘结性差、不耐高温和不耐磨损等缺陷。磷酸二氢铝(AP)作为无机粘结剂,无公害且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能。本文以PTFE为骨料,AP为粘结剂,氧化铝(Al2O3)为底漆填料,改性碳纤维(MCF)为面漆填料,添加一定含量的成膜助剂,制备出性能优良的PTFE无机复合涂层。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AP对涂层固化机理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MCF含量对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和不同服役温度下MCF对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首先,阐明了AP无机粘结剂在涂层底漆和面漆的固化机理,探讨了AP含量对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通过FT-IR、XRD和SEM对涂层底漆的分子结构、物相组成以及断面形貌进行研究表明,底漆内AP在加热过程中会与Al2O3反应生成具有高粘结作用的磷酸铝(Al PO4)粘结相,能让涂层各组分与基体粘结。SEM研究表明面漆AP在高温下自身会发生聚合反应生成大分子结构的粘结剂,使得熔融呈丝状的PTFE会与其紧密结合。以PTFE为骨料,AP为粘结剂,制备底、面漆不同AP含量的PTFE无机复合涂层。通过对涂层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涂层的附着力随着底漆AP含量增加先提高后降低,但疏水性能会随面漆AP增加有所降低。当面漆AP含量为30 wt.%时,大量PTFE上升到涂层外表面,涂层表面最为光滑。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随着AP含量的增加,涂层的摩擦系数先降低后提高,而耐磨性能随之提高。当AP含量为30 wt.%时,磨痕表面黏附的磨屑在很大程度上减小涂层与对磨小球间的摩擦,显着提高摩擦学性能。其次,分析了碳纤维(CF)经双-[γ-(三乙氧基硅基)丙基]四硫化物(Si69硅烷偶联剂)改性前后微观结构的演变规律,并探讨了MCF含量对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通过SEM、FT-IR和EDS发现Si69硅烷偶联剂上的羟基能与CF表面的羧基发生缩合反应,成功接枝到CF表面,并在CF表面形成一层薄膜,改善其与PTFE间的结合强度。采用不同MCF含量填充面漆制备MCF增强PTFE无机复合涂层,通过对涂层热性能分析发现MCF对涂层固化条件影响很小。通过研究涂层表面性能发现,当填充MCF的含量为4wt.%时,涂层表面十分致密平整;随着MCF含量增加,疏水性能会有所下降,但涂层硬度显着增大。摩擦学试验表明,涂层耐磨性能随着MCF的增加而显着增大,摩擦系数也会有所提高,但增幅较小。研究涂层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填充4 wt.%MCF能使PTFE无机复合涂层材料紧密粘结,且与涂层共同承担载荷,涂层磨痕表面均匀致密,摩擦学性能表现最佳。最后,研究了MCF在不同服役温度下对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涂层的疏水性能和硬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填充MCF对涂层的疏水性能影响较小,但能显着提高涂层的硬度。通过摩擦磨损试验表明涂层的摩擦系数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而涂层的磨损质量和磨损率会随之有所提高。在250℃摩擦下,未填充MCF涂层的摩擦系数、磨损质量和磨损率在摩擦过程中都急剧增加,而填充4 wt.%MCF的涂层不存在这种情况。结合涂层的微观结构可知,未填充MCF的涂层在中温摩擦过程会发生软化,磨痕深度显着增加,大量涂层材料从基体上剥离;但在涂层中填充4 wt.%MCF,MCF能显着提高涂层的韧性,并与涂层共同承担载荷,涂层未出现明显破坏现象,磨痕形貌有明显地改善。

刘小虎[2](2020)在《温度压力耦合作用下全长锚固体受力变形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高地温和高地压现象突呈,深井巷道锚杆支护遇到了新的难题。在深井软岩巷道全长锚固支护中,存在问题主要有全长锚固树脂锚固剂井下安装困难,高地温和高地压的耦合作用导致锚固界面易发生破坏、锚固体易失效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矿井的安全生产,亟待研究解决。为此,本文以两淮矿区丁集煤矿深井软岩巷道支护工程为研究背景,针对煤矿深井巷道高地温和高地压条件,进行了温度压力耦合作用下全长锚固体受力变形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采用配制试验、室内拉拔试验、数值模拟、相似模型试验和现场工程应用等方法,对全长锚固剂材料配制及性能提升、锚固界面破坏机理、锚固单元体杆体应力传递规律以及全锚支护锚杆与围岩相互作用机理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针对现有全长锚固树脂锚固剂锚入推进阻力大、安装困难、耐热性能差和强度不高等难题,通过大量配制试验,研发出一种耐热性能好、强度高、稠度适宜的新型全长树脂锚固剂,提升了性能,解决了全长锚固施工和支护技术难题。该种新型锚固剂配合比为,混合树脂:粗石粉:细石粉:促进剂:固化剂:KH-570=100:275:275:1:32.5:1,其中混合树脂配比为 PET 型:FX-470 型=3:7。(2)研制了模拟不同温度环境的树脂锚固剂胶凝时间测试设备,可精确测定不同类型锚固剂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胶凝时间,为锚杆井下安装工艺设计提供了依据。(3)温度压力耦合作用下锚固界面拉拔试验研究表明: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随着围岩强度的提高锚固界面极限拉拔力和残余锚固力逐渐增加;在相同围岩强度条件下,随着温度提高锚固界面极限拉拔力和残余锚固力逐渐减小;锚杆轴力沿锚固方向非线性分布并沿锚固深度逐渐减小,界面剪应力随拉拔荷载增加逐渐向锚固末端传递。锚固界面层的塑性区发育随着围岩压力增加由界面径向劈裂破坏向锚固界面纵向剪切破坏转化。锚固界面破坏模式分为剪切-滑移失效与剪涨-滑移失效,研究得到了温度压力耦合作用下锚固体锚固界面失效机理。(4)研制了温度-围压加载拉拔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支护形式、温度及围压条件下的锚固单元体荷载传递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锚固单元体极限承载力降低;锚杆自由段轴力传递损失小,当轴力传递至锚杆与树脂锚固剂交界处进入锚固段后锚杆轴力骤减。其次,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围压对锚杆轴力和界面切向应力分布规律影响,基于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得到了温度压力耦合作用下全长锚固体荷载传递规律。(5)相似模型试验研究了温度压力耦合作用下全长锚固与端头锚固的支护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和围压情况下,全长锚固支护的巷道围岩变形量小,围岩裂隙发育位置浅。通过模型中布置的应变式传感器与光纤传感器监测巷道围岩应力分布情况表明,不同支护方式巷道围岩拉-压应力分区深度不同,端头锚固围岩拉应力区发育更广。全长锚固支护不同于端头锚固的两点受力,轴力分布更加均匀,在锚杆托盘处应力集中程度小,从而揭示了全长锚固支护锚杆与围岩相互作用机理。(6)基于锚固体复合承载机理,推导出适用于深部巷道围岩锚固支护参数的计算公式,给出确定合理预紧力和锚固长度方法。并针对丁集煤矿西三采区集中回风大巷工程条件,进行了支护设计优化,得到了优化支护方式、锚杆间排距、锚固长度、预紧力及锚固剂搅拌时间等支护参数。通过工程应用和现场监测结果表明,优化支护方案的巷道收敛量明显小于原方案,顶底板与两帮收敛量分别降低了 24.2%和20.4%,支护效果好。图[116]表[29]参[165]。

董胜法[3](2020)在《面向低合金高强钢的新型水下埋弧焊接方法、材料与工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类对于海洋资源的依赖不断增加,21世纪的海洋工程正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庞大产业。诸多海洋工程结构如采油钻井平台,油气管道,跨海大桥以及海洋中工厂和城市等的建设及后期维护修复均离不开水下焊接技术的支持。但是,当前水下焊接技术发展缓慢,焊接难度高,焊接质量差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与水下焊接所处的水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常来说,水环境的存在容易导致焊接过程稳定性变差,并极大的增加焊后的冷却速度,这些都严重削弱了水下焊接的质量。因此,为了排除水环境对于水下焊接过程的干扰,本研究在水下湿法焊接基础上添加了环氧树脂与埋弧焊剂组成的混合焊料,进行了水下埋弧焊接的探究工作。在水下埋弧焊接工艺试验与焊缝成形分析方面,通过对焊缝形貌、焊接电参数、焊接热循环过程的研究确定了最佳的溶剂与焊剂比例为4:6。而当选用环氧树脂作为溶剂时,其焊缝成形、焊缝组织以及焊接过程稳定性方面均要优于将水玻璃作为溶剂时的水下埋弧焊,证明环氧树脂是更适合的水下埋弧焊溶剂成分。在水下埋弧焊接机理研究方面,通过设计合适的视觉采集方案,成功的拍摄到了水下埋弧焊接的部分过程。并发现水下埋弧焊接过程较为稳定的原因是其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气体在焊接区域支撑起了一个稳定的电弧空腔结构,允许电弧在该结构中稳定的燃烧,而多余的气体将在空腔结构的后上方的气流通道中排出,进一步维持了电弧空腔结构的稳定存在。此外,水下埋弧焊接的熔滴尺寸远远小于水下湿法焊接的熔滴尺寸,受气流拖曳力的影响,其熔滴过渡方向更介于焊接区域左上方和左下方之间。在对接性能研究方面,发现无论使用Q235、Q345B(新国标为Q355)或者CCS-EH40钢作母材时,PPS-AN2药芯焊丝的水下埋弧焊接性能远优于相同情况下的水下湿法焊接。其焊缝粗晶区多由紧密的针状铁素体构成,而细晶区组织的晶粒相较于水下湿法焊接接头具有明显的细化,其拉伸强度最高达到和弯曲角度最高可达、冲击韧性等指标上均有较大提高。在药芯焊丝研制方面,新设计的七款药芯焊丝在水下埋弧焊中所获的接头抗拉强度远超原有的PPS-AN2焊丝相关性能,最高达到572MPa甚至超过了母材的抗拉强度,这对于实现等强匹配甚至是高组配焊接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此外,当在0号焊丝基础上添加5%的Al2O3纳米颗粒时,所获结果显示该款焊丝在具有高强度的指标基础上同时获得了优异的塑性性能,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水下埋弧焊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雷瑞[4](2020)在《废弃PET降解产物改性水性醇酸树脂及其微胶囊的制备》文中提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具有较好的热稳定、化学稳定性且生产能耗较低,广泛用于制造各种包装材料,几乎所有的饮料瓶和矿泉水瓶均为PET制品。由于其用途广泛,使用周期短,在自然界中很难完全降解,因此,PET废料的过度累积,不仅对人体有害,而且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基于此,本文对PET的化学降解工艺进行探索,并利用降解得到的产物制备了一种绿色环保型高分子材料—水性醇酸树脂。为了提高醇酸树脂的使用方便性,将醇酸树脂作为芯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并将其分散到环氧基体中,形成微胶囊填充的环氧涂层,其具体内容如下:(1)采用不同官能度的多元醇对废弃PET聚酯进行化学降解。实验结果表明,PET的乙二醇(EG)降解条件为EG:PET的摩尔比为8:1,反应温度195℃,催化剂为0.25%Zn(OAc)2·2H2O,反应3小时PET基本上被EG完全降解,降解产物的产率可达到84%;PET的三羟甲基丙烷(TMP)降解条件为TMP:PET的摩尔比为12:1,反应温度220℃,催化剂为0.25%Zn(OAc)2·2H2O,反应5小时PET基本上被TMP完全降解,降解产物的产率可达到88%;在PET的三羟甲基丙烷降解的最优条件下将多元醇替换为三羟甲基乙烷(TME)对其进行降解,降解产物的产率可达到89%,并未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条件优化。(2)使用上述PET降解产物、非食用花椒籽油(ZSO)、三羟甲基丙烷(TMP)、邻苯二酸酐(PA)和水性单体2,2-二羟甲基丙酸(DMPA),通过醇解、酯化、中和三步反应制备了一种绿色环保型水性醇酸树脂。通过分析比较漆膜的各项性能,油度为50%、醇超量为11.5%、以10.0%的2,2-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亲水单体,分别使用9.3%、11.7%和12.0%的EG、TMP和TME的降解产物对其进行改性既维持了醇酸树脂优异的附着力和干燥速度,又使得其硬度、耐水性和热稳定性有所提高。(3)采用三聚氰胺-脲醛树脂(MUF)为壁材、合成的改性醇酸树脂为芯材,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进一步,将其分散到环氧基体中,涂布形成环氧涂层。实验结果表明,当乳化剂浓度为2.0 g/L、芯壁比为2:1、终点pH为3.5时,微胶囊呈球形结构,平均粒径为97.44 μm,热稳定性良好。当添加质量分数5%的微胶囊时,环氧涂层的弯曲强度、拉伸强度、粘结强度均有所提高,且涂层的自修复性能良好。

张家辉[5](2019)在《石墨烯对聚氨酯泡沫材料阻燃性及烟气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氨酯泡沫材料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应用十分广泛,它具有良好的保温、隔音、缓冲等诸多性能且制作工艺简单等诸多优点因而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聚氨酯泡沫易燃,烟气大且烟气毒性强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基于对聚氨酯泡沫阻燃及抑烟优化的目的,本文以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为主要原料,采用一步法制备工艺,以预混合添加的方式制备出石墨烯改性聚氨酯泡沫。同时,对石墨烯进行改性处理制得氧化石墨烯/聚氨酯泡沫。通过极限氧指数仪、锥形量热仪、热重分析仪、UL-94垂直水平燃烧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多种仪器设备对材料的阻燃性及烟气特性进行表征,探讨石墨烯及改性石墨烯对聚氨酯泡沫材料阻燃、热解、烟气等问题的影响,在尽可能减少对保温性能和泡孔结构破坏的前提下,综合分析寻找阻燃及抑烟的最佳比例。结果显示,与纯聚氨酯泡沫相比,添加适量的GNS和GO可以使材料的热释放、烟释放有明显降低。当添加1wt%时,阻燃效果最佳,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分别降低50%和55%。当GNS添加2wt%,GO添加0.5wt%时抑烟效果最佳,产烟速率峰值(PSPR)分别降低25%和21%,一氧化碳产生速率(COP)均降低40%。由于GNS和GO的加入,材料初始热解时间推迟约20s且更有利于炭层的形成,表现出良好的阻燃抑烟效果。

余航[6](2019)在《沥青路面环氧灌缝材料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裂缝是沥青路面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对裂缝的修补是沥青路面养护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目前,对于裂缝通常采用灌缝的方式进行处理,而灌缝材料大多为热沥青或乳化沥青,此类材料仅实现了对裂缝暂时性的封闭,修补效果较差,修补处常常二次开裂。因此新型高性能灌缝材料的研发对于恢复路面的路用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环氧树脂为主体材料,研究的内容是高强、低粘、快硬环氧灌缝材料的研发,以及所研发的PERA(Permeable epoxy resin adhesives)灌缝材料的施工性能和路用性能研究。环氧灌缝材料研发的过程中,参考原材料自身的性能特点和灌缝材料所需的性能要求,确定了环氧树脂、固化剂的型号以及其他辅助材料的种类。为得到各原材料的最佳配比,本研究设计了正交试验,评判指标分别为拉拔强度、断裂延伸率和初始粘度,采用优序法分析实验结果,确定了固化剂、增韧剂和稀释剂的用量,最后通过促进剂对表干时间的调整,来确定不同温度下促进剂的最佳用量,即得到PERA灌缝材料配方。在使用温度区间内,PERA灌缝材料的拉拔强度、断裂延伸率分别不低于5.1MPa和7%,初始粘度均在100mPa·s以下,表干时间在60min以内。对于PERA灌缝材料的性能研究,本文从施工性能和路用性能两个方面入手,施工性能包括贮存性能、渗透性、可操作时间,路用性能包括灌缝体系的抗弯拉性能和耐疲劳性能两个方面。首先对材料的贮存性能进行了测定,当材料的贮存时间超过50d时,粘结强度和固化速度急剧下降,50d之前材料性能相对稳定,确定最佳贮存期为50d。材料的施工性能从渗透性和可操作时间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可操作时间采用旋转粘度试件进行测定,材料的粘度可以在20min内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渗透性通过“灌胶法”评价,并且与水性环氧树脂和SBS改性沥青进行了对比试验,得出环氧灌缝材料具有优异的渗透性能。对于灌缝体系的抗弯拉性能,本研究参考沥青混合料小梁弯曲试验,测得在常温、高温、潮湿条件下,试件的强度恢复率均在100%以上,远高于水性环氧树脂和SBS改性沥青,具有较好的粘结效果;对于疲劳性能的研究,设计了劈裂疲劳试验,修补后的试件相对于原试件疲劳寿命得到了提高且对应力变化的敏感性也得到了改善。

曾庆杨[7](2018)在《微纳米粒子协同层间增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单向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以及树脂基体的交联网络结构,容易导致分层损伤或层间断裂,因此复合材料的增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增韧方法主要包括树脂基体改性、Z向增韧和层间增韧,其中层间增韧是先进复合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本文比较了不同工艺自组装微纳米粒子对层间增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影响,同时研究了高低温熔点自组装微纳米粒子的结构变化,并建立了层间增韧机理模型。1.分别利用自组装微纳米粒子(PA-MWNTs)和微纳米粒子直接共混(PA+MWNTs)的方法,制备了增韧环氧树脂,研究了树脂基体的力学和流变性能,并以不同方法的微纳米粒子制备增韧胶膜,比较了层间协同增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探讨了增韧机理。与直接共混法(PA+MWNTs)相比,自组装法微纳米粒子(PA-MWNTs)对树脂基体增韧效果更为明显,碳纳米管的团聚现象减少,同时对复合材料的层间协同增韧效果更为明显,也高于单独采用PA微米粒子或MWNTs纳米粒子层间增韧的复合材料,建立了微纳米粒子自组装模型以及协同增韧复合材料模型。2.采用两种不同熔点的热塑性聚酰胺(PA)微米粒子和碳纳米管制备自组装微纳米粒子PA-MWNTs,制备了不同微纳米粒子层间增韧中温/高温固化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了微纳米粒子的结晶性,及其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碳纳米管的存在提高了微纳米粒子的结晶度,改变了熔融结晶后粒子的结构,和碳纤维形成多尺度的界面,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建立了微纳米粒子结构变化以及层间增韧机理模型。

汪沛龙[8](2018)在《含DOPO基衍生物阻燃环氧树脂和碳纤增强环氧复合材料的制备、阻燃性能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氧树脂(EP)是一种电绝缘性突出、粘接性能卓越、耐腐蚀性强的热固性聚合物材料,被大量应用在电子电器、航空航天、风电叶片、交通运输等领域。纯环氧树脂的易燃性大大增加了其在应用时的潜在火灾隐患,因此,对环氧树脂进行阻燃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添加型阻燃剂对基体性能的负面影响和无卤化阻燃的发展要求,本文以DOPO为起始原料,设计制备一系列的DOPO-磷酰胺和DOPO基低聚物,有效解决了阻燃环氧树脂添加量高、分散性差、透明性低、机械性能损失等问题,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DOPO与二氨基二苯甲烷(DDM)和吗啡啉(MPL)反应,成功合成两种DOPO-磷酰胺(DDM-DOPO和MPL-DOPO),并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阻燃环氧树脂,由于阻燃剂分散较好,阻燃环氧树脂仍保持高透明度。研究发现DOPO-磷酰胺可以显着提升环氧树脂的阻燃性能,在2.5%的添加量下(磷含量约为0.25wt%),EP/DDM-DOPO复合材料即可通过UL-94V-0级别测试,且极限氧指数高达30%。EP/MPL-DOPO复合材料在5%的添加量时可以达到UL-94 V-0级别,极限氧指数达到30.5%。结果表明DOPO-磷酰胺能够显着降低气相裂解产物浓度,抑制气相产物燃烧,减少热释放总量。2.通过分子设计制备了三种DOPO基低聚物阻燃剂,分别为线性柔性链DOPO-D230、线性刚性链DOPO-OPA和超支化结构DOPO-HB,并作为反应型阻燃剂制备本征阻燃环氧树脂。研究结果表明,DOPO-D230可以增加树脂的柔性,提升冲击强度,在7.5%的添加量下达到UL-94V-0级别;DOPO-OPA能够提升树脂的刚性,提高室温下的储能模量,在5%的含量下达到UL-94V-0级别;DOPO-HB可以增强树脂的刚性,提高树脂的储能模量,在7.5%添加量时达到UL-94V-0 级别。3.采用手糊工艺结合真空成型技术,成功制备MPL-DOPO阻燃改性的碳纤增强环氧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机械性能、阻燃性能和阻燃机理等。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电镜图显示环氧树脂完全均匀浸润碳纤维布,未改性的碳纤增强环氧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为24%,阻燃改性后其极限氧指数高达29%。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和弯曲性能略微下降,可能是由于MPL-DOPO的引入降低了环氧树脂基体与碳纤维之间的界面作用力。

王金国[9](2017)在《纤维原料纳米力学表征及香蕉纤维混杂复合材料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然纤维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的高分子化合物,因可再生、性能优异、生物降解性、较低成本等等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对于解决当前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合理有效利用生物质资源,本文以混杂方式制备低成本、性能达标的混杂纤维复合板,达到对废弃生物质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采用实验法、相互比较法、模拟法等对纤维原料和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等研究对象进行性能分析,包括材料的力学性能、微观形态、化学成分及性质、燃烧性能、可靠性等等,达到对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性能整体评价。这改变了传统的椰壳纤维板和稻草板的生产工艺,提高了废弃生物质资源的应用范围和利用效率,提高了材料可靠性,降低了材料质量成本。本文首先对椰壳纤维、香蕉茎秆纤维、稻草等微观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然后研制蕉椰纤维复合板和蕉草复合板两种新型的混杂纤维复合材料,并采用纳米压痕技术、力学试验、SEM、红外光谱分析(FTIR)、TG、锥形量热法等等进行性能检测和分析;然后利用纳米二氧化硅分散液对混杂纤维复合材料进行性能改进,并对改进后的复合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和表征;最后利用可靠性分析方法中的二次二阶矩法和响应面法等对混杂纤维复合板在不同工况下的可靠性进行分析,以及利用曲线拟合法和支持向量机对混杂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预测性分析。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如下:(1)首先对椰壳纤维、香蕉纤维、稻草等用环氧树脂包埋制作试件,利用纳米压痕仪对试件测试纳米力学性能,并用显微镜观察其形貌。结果表明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成分组成的自然纤维细胞壁各处特性有差异,细胞壁纵向弹性模量和硬度均高于横向弹性模量和硬度;文中结合纳米压痕仪工作原理、纤维细胞壁结构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微纤丝角,对纵横向弹性模量和硬度等相互比较及相关性回归分析;对压痕深度统计分析,阐述压痕变形机理。(2)利用香蕉茎秆纤维(简称香蕉纤维)制备香蕉纤维板,以热压温度、热压时间、施胶量作为热压工艺因素,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工艺因素对性能影响,确定热压工艺。在此基础上,以椰壳纤维、稻草与香蕉纤维混杂的方式制备混杂纤维复合板,发现提高了椰壳纤维板的弯曲性能和刚度;改善了稻草板的力学性能。通过动静态力学性能试验,发现纤维质量混合比、密度、原料长度对性能有重要影响。并利用化学表征方法对混杂纤维复合材料具有的物理力学特征进行了剖析,发现纤维比表面积对复合板施胶量和吸水厚度膨胀率有重要影响,利用SEM、FTIR、TG分析揭示了复合板的微观形态和热压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以及热失重特性。(3)在前面相同的生产工艺下,在酚醛树脂胶黏剂中添加纳米二氧化硅分散液,提高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的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内结合强度,降低了吸水厚度膨胀率。利用SEM、FTIR化学表征方法,探讨了改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原因;利用TG分析发现纳米二氧化硅分散液提高了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通过锥形量法试验结合各种性能指标,发现纳米二氧化硅分散液对混杂纤维复合板热释放性能及残余物质量、火灾性能等有重要影响;同时还发现了对发烟性能有显着影响。(4)本文对混杂纤维复合板在承受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等三种不同工况下安全性进行分析,以最大弯曲强度和最大挠度作为混杂纤维复合板在承载强度极限状态下的最大抗力,通过二次二阶矩法及响应面法等可靠性分析方法计算其可靠指标和失效概率,结果表明材料的尺寸、力学性能(MOR、MOE)、跨距对安全可靠性产生重要影响。文中还用有限元软件ansys中的可靠性分析模块对蕉椰纤维复合板在设定条件下的安全可靠性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材料尺寸(厚度、宽度)、弹性模量、跨距、外载荷等变量对材料安全可靠性产生不同的影响程度。(5)本文利用matlab曲线拟合法对混杂纤维复合力学性能进行预测性研究,通过对预测值和实测值的相互比较,确定最精确预测模型,蕉椰纤维复合板MOR和IB是二次三项式预测模型,蕉草复合板MOR是三次四项式预测模型,IB是二次三项式预测模型;蕉椰纤维复合板和蕉草复合板的动态力学性能(Ep和Ef)均是三次四项式预测模型。利用支持向量机的RBF函数建立的预测模型同样具有较强预测性。通过从对纤维原料的纳米力学性能研究,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性能分析及一系列的化学表征分析,再利用纳米二氧化硅分散液对复合板性能的改善,最后研究了混杂纤维复合板可靠性、预测性,这为混杂纤维复合材料在家具、建筑装饰装修等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郑寅[10](2013)在《含萘环结构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微电子封装技术的发展,环氧塑封料以其高可靠性、低成本、生产工艺简单、适合大规模生产等特点,占据了整个微电子封装材料里主要的市场。然而环氧树脂普遍存在脆性较大、耐水性差和易燃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使用性能,因此开发新型环氧树脂及其固化剂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改性成为电子封装材料研究的热点。本文研究了几种含萘环结构环氧树脂及固化剂的合成,利用各种表征手段对其固化物性能进行了测试,讨论了固化物性能与环氧树脂或固化剂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对环氧树脂与4,4’-二氨基二苯甲烷(DDM)固化体系的主要固化反应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推导计算,研究了分子骨架、脂肪链长短以及取代基异构三个因素对固化体系的固化动力学的影响。1.从分子骨架大小、不同长短柔性链以及同分异构三个因素设计了以萘环和联萘环为主体分子骨架,不同碳链长短的脂肪链为柔性链,它们之间以酯键相联,端基为环氧基的的双官能团环氧树脂,用酯化反应和环氧化反应两步反应得到了六种新型含萘环结构的环氧树脂(R1-R6),并用核磁共振波谱(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动态扫描量热法(DSC)测试其熔点大小,推断了该体系环氧树脂结构与物理形态的关系。对它们的溶解性进行了测试发现它们在大部分溶剂中有较好的溶解性。2.为了研究化学结构对固化体系固化动力学的影响,以DDM作为固化剂分别与六种环氧树脂进行固化反应。通过外推法分别计算出了六种环氧树脂和DDM固化体系的理论固化温度,比较发现,分子结构越对称,柔性链越长,分子骨架越大,反应活性越低,固化反应所需温度越高。通过Kissinger法和Ozawa法两种方法计算出了各个固化体系的主要固化动力学参数:固化反应表观活化能(Ea)、反应级数(n)、反应速率(K)、表观活化因子(A),通过构效关系比较发现Ea主要取决于环氧树脂的化学结构,柔性链越短,分子结构越对称,分子骨架越大,其化学位阻越大,进行固化反应时所需的E。越大。而六种固化体系的n基本一致,说明它们的固化反应属于同一类型。A和K都是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而变大。通过Ozawa积分法计算了不同转化率下的Ea发现,长柔性链结构的R1、R2、R3与DDM固化体系的E。随着转化率的增加而增加,而短柔性链结构的R4、R5、R6与DDM固化体系的Ea随转化率的增加而减小,趋势完全相反,说明短链结构的环氧树脂则与DDM生成了促进反应的中间体有自催化效应。3.按照外推法计算得到的固化温度将合成的六种环氧树脂R1-R6分别与DDM进行了固化,制备出了六种固化物,对固化物的力学性能、吸水性、耐热性以及玻璃化转变温度(Tg)进行了测试,结合它们的结构差异通过构效关系比较得出以下结论:这种体系环氧树脂的结构中柔性链越长,其力学性能越好;刚性单元结构越大,分子结构越对称,其Tg温度越高,吸水率越低。4.以1wt%、3wt%、5wt%、7wt%不同添加量将R1、R4作为添加剂加入NC-3000/GPH-65型固化体系制备出固化物,通过对固化体系的DSC和凝胶化时间测试发现R1对固化反应有阻滞作用延长了固化时间,而R4对固化反应有促进作用减短了固化时间。对其改性固化物进行了热重分析(TGA)发现随着R1和R4的添加量的增加固化物的残炭率、力学性能、耐水性和Tg温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SEM对固化物断面进行分析发现加入R1和R4后固化物的断裂形式由脆性断裂变成韧性断裂。5.设计合成了六种新型含萘环、联苯为分子骨架由C=N双键和酯键相联端基为羟基的双酚类固化剂(G1-G6),并用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垂直燃烧法对其固化物的阻燃性能进行了测试,将六种固化剂以5wt%添加量分别加入到YX-4000/GPH-65体系制备固化物发现G4改性固化物的阻燃级别达到FV-1级,说明G4有一定的阻燃性,继续深入对G4的阻燃性进行研究发现随着G4添加量的增加固化物的阻燃性越来越好,当G4添加量为15wt%时可以使固化物的阻燃级别达到FV-0级,为了深入研究其阻燃机理,通过TGA对不同添加量G4固化物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固化物的残炭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在添加量为20wt%时800℃残炭率可以高达50%,通过SEM对其燃烧残渣进行了分析发现,添加量为15wt%和20wt%G4固化物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炭层,起到了隔绝了空气和传递热量的作用,从而阻止了燃烧的进一步进行达到了阻燃的效果。

二、JX-300 X在环氧树脂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JX-300 X在环氧树脂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聚四氟乙烯无机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聚四氟乙烯研究进展
        1.2.1 聚四氟乙烯的简介
        1.2.2 聚四氟乙烯的改性研究
        1.2.3 聚四氟乙烯的磨损机理研究
    1.3 耐高温粘结剂研究进展
        1.3.1 耐高温粘结剂的种类
        1.3.2 磷酸二氢铝的简介
    1.4 碳纤维研究进展
        1.4.1 碳纤维的简介
        1.4.2 碳纤维的改性研究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方法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及制备
        2.2.1 基体表面处理
        2.2.2 碳纤维表面改性处理
        2.2.3 涂料配制
    2.3 试验仪器
    2.4 涂覆方法
    2.5 涂层制备
        2.5.1 涂层的固化工艺
        2.5.2 涂层的制备工艺
        2.5.3 涂层-基体的界面分析
    2.6 涂层综合性能表征
        2.6.1 附着力测试
        2.6.2 接触角测试
        2.6.3 热性能测试
        2.6.4 微观结构表征
        2.6.5 表面质量表征
        2.6.6 摩擦学性能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磷酸二氢铝对涂层固化机理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不同含量AP涂料参数设计
    3.3 磷酸二氢铝的固化机理分析
        3.3.1 磷酸二氢铝在底漆的固化机理分析
        3.3.2 磷酸二氢铝在面漆的固化机理分析
    3.4 涂层的表面性能表征
        3.4.1 涂层底漆附着力表征
        3.4.2 涂层粗糙度表征
        3.4.3 涂层疏水性能表征
        3.4.4 涂层硬度表征
        3.4.5 涂层表面元素表征
    3.5 涂层摩擦学行为研究
        3.5.1 涂层摩擦系数分析
        3.5.2 涂层磨损率分析
        3.5.3 涂层磨损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碳纤维对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碳纤维改性分析
        4.2.1 碳纤维改性前后微观形貌分析
        4.2.2 碳纤维改性前后分子结构分析
        4.2.3 碳纤维改性前后元素分析
    4.3 涂层制备
        4.3.1 不同含量MCF涂料参数设计
        4.3.2 涂层热失重分析
        4.3.3 涂层固化行为分析
    4.4 涂层表面性能表征
        4.4.1 涂层粗糙度表征
        4.4.2 涂层疏水性能表征
        4.4.3 涂层硬度表征
    4.5 涂层摩擦学行为研究
        4.5.1 涂层摩擦系数分析
        4.5.2 涂层磨损率分析
        4.5.3 涂层磨损机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服役温度下改性碳纤维对涂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最佳底、面漆涂料参数设计
    5.3 涂层在不同服役温度下性能表征
        5.3.1 涂层在不同服役温度下疏水性能表征
        5.3.2 不同服役温度下涂层的硬度表征
    5.4 涂层在不同服役温度下摩擦学行为研究
        5.4.1 不同服役温度下涂层摩擦系数分析
        5.4.2 不同服役温度下涂层磨损率分析
        5.4.3 不同服役温度下涂层磨损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2)温度压力耦合作用下全长锚固体受力变形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综述
        1.2.1 温度对树脂锚固材料物理力学性质影响研究
        1.2.2 树脂全长锚固支护技术进展研究
        1.2.3 温度和压力对锚固界面失效破坏影响研究现状
        1.2.4 锚固体荷载传递规律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树脂锚固剂物理力学性能研究与新型全长锚固剂研发
    2.1 常规树脂锚固剂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2.1.1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2.1.2 试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2.2 温度对树脂锚固剂抗压强度及凝胶时间影响
        2.2.1 试验装置与测试方法
        2.2.2 试验方案
        2.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 新型耐热、高强全长锚固型锚固剂研制
        2.3.1 树脂锚固剂优化思路
        2.3.2 试验材料
        2.3.3 试验方案
        2.3.4 试验结果分析
        2.3.5 树脂锚固剂力学性能参数测试
        2.3.6 新型树脂锚固剂微观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温度压力耦合作用下锚固界面拉拔试验及失效机理分析
    3.1 锚杆-锚固剂界面拉拔试验研究
        3.1.1 试验目的及方法
        3.1.2 试验材料及准备
        3.1.3 试验结果分析
    3.2 锚固界面失效机理分析
        3.2.1 力学分析模型建立
        3.2.2 锚固界面剪切滑移破坏
        3.2.3 锚固界面剪涨滑移破坏
        3.2.4 锚杆-锚固剂界面破坏机理试验验证
    3.3 锚杆-锚固剂界面拉拔数值模拟研究
        3.3.1 数值模型建立
        3.3.2 模型边界条件与模型材料力学参数选择
        3.3.3 模拟试验方案
        3.3.4 数值模拟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温度压力耦合作用下不同锚固形式拉拔试验及失效机理分析
    4.1 不同锚固形式锚固单元体室内拉拔试验研究
        4.1.1 试验材料选择与试件制备
        4.1.2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案
        4.1.3 试验结果分析
    4.2 不同锚固形式锚杆应力传递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4.2.1 模型边界条件与模型材料力学参数选择
        4.2.2 数值模拟试验方案
        4.2.3 模拟结果分析
    4.3 拉拔荷载作用下全长锚固单元体应力传递规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温度压力耦合作用下锚杆与围岩相互作用相似模型试验研究
    5.1 相似模型试验基本原理
    5.2 相似模型试验准备
        5.2.1 试验目的及模拟巷道概况
        5.2.2 相似常数确定
        5.2.3 相似材料选择及配比设计
        5.2.4 相似模型试验系统
        5.2.5 相似模型制作与试验方案设计
    5.3 相似模拟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规律
        5.3.2 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5.3.3 锚杆轴力监测
    5.4 本章小结
6 温度压力耦合作用下全长锚固支护参数设计与工程应用
    6.1 基于锚固体复合承载机理的锚杆支护参数设计方法
    6.2 工程应用
        6.2.1 工程概况
        6.2.2 巷道施工区段地应力测试
        6.2.3 巷道支护原设计及支护参数优化设计
        6.2.4 不同支护参数巷道围岩控制效果对比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面向低合金高强钢的新型水下埋弧焊接方法、材料与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下焊接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下干法焊接
        1.2.2 水下局部干法焊接
        1.2.3 水下湿法焊接
        1.2.4 水下摩擦焊
    1.3 水下埋弧焊接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焊接母材
        2.1.2 药芯焊丝
        2.1.3 焊料
    2.2 试验设备及工艺
        2.2.1 水下埋弧焊接设备及方法
        2.2.2 焊接过程电信号采集
        2.2.3 焊接温度场数据采集
        2.2.4 焊接过程视觉信号采集
    2.3 焊接接头表征分析及性能测试
        2.3.1 微观组织与形貌分析
        2.3.2 力学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下埋弧焊接工艺试验与焊缝成形分析
    3.1 焊接工艺试验参数探索
        3.1.1 焊接参数
        3.1.2 埋弧焊剂的选择
    3.2 焊料组分的比例选择
        3.2.1 不同焊料比例的焊缝成形及射线探伤
        3.2.2 不同焊料比例的焊接热循环
        3.2.3 水下埋弧焊接过程稳定性分析
    3.3 溶剂类型对焊缝形貌及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
        3.3.1 焊缝形貌分析对比
        3.3.2 焊缝微观组织分布与特征分析
    3.4 溶剂类型对熔渣形貌的影响规律
    3.5 溶剂类型对焊接过程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下埋弧焊接物理过程视觉检测与分析
    4.1 视觉检测方案的设计
    4.2 水下埋弧焊焊接区域结构分析
    4.3 水下埋弧焊接熔滴过渡行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下埋弧焊接专用材料研制与接头性能优化
    5.1 基于Q235母材的对接性能研究
        5.1.1 对接焊缝成形及微观组织
        5.1.2 对接接头气孔分布规律
        5.1.3 对接接头机械性能测试分析
    5.2 高性能船舶用钢的对接接头力学性能
        5.2.1 对接焊缝成形及微观组织
        5.2.2 焊接过程稳定性研究
        5.2.3 对接接头机械性能
    5.3 低合金高强钢对接接头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5.3.1 对接焊缝成形及微观组织
        5.3.2 拉伸弯曲性能与微观硬度
        5.3.3 冲击性能测试分析
    5.4 自研药芯焊丝在Q345B母材中的对接性能探究
        5.4.1 自研药芯焊丝配方说明
        5.4.2 自研药芯焊丝拉伸与弯曲性能综合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废弃PET降解产物改性水性醇酸树脂及其微胶囊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废弃PET的化学降解
        1.1.1 PET的水解
        1.1.2 PET的胺解
        1.1.3 PET的醇解
    1.2 PET降解产物的利用现状
        1.2.1 PET降解产物合成聚酯
        1.2.2 PET降解产物合成环氧树脂
        1.2.3 PET降解产物合成醇酸树脂
    1.3 植物油在醇酸树脂制备中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油用于醇酸树脂的合成
        1.3.2 花椒籽油用于醇酸树脂的合成
    1.4 微胶囊填充型自修复涂层
        1.4.1 微胶囊概述
        1.4.2 微胶囊自修复涂层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课题研究意义
        1.5.2 课题研究内容
2 废弃PET的化学降解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2 乙二醇(EG)降解废弃PET
        2.1.3 三羟甲基丙烷(TMP)降解废弃PET
        2.1.4 三羟甲基乙烷(TME)降解废弃PET
        2.1.5 产率计算及降解产物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乙二醇(EG)降解废弃PET的结果分析
        2.2.2 三羟甲基丙烷(TMP)降解废弃PET的结果分析
        2.2.3 三羟甲基乙烷(TME)降解废弃PET的结果分析
    2.3 小结
3 水性醇酸树脂的制备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1.2 实验原理
        3.1.3 合成工艺
        3.1.4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油度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3.2.2 醇超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3.2.3 酸值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3.2.4 PET降解产物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3.2.5 醇酸树脂的表征分析
        3.2.6 漆膜的疏水性
        3.2.7 水性醇酸树脂的物性参数
        3.2.8 水性醇酸树脂的综合性能
    3.3 小结
4. 醇酸树脂微胶囊自修复涂层的制备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1.2 微胶囊填充型环氧涂层的制备
        4.1.3 微胶囊的表征及性能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乳化剂种类对微胶囊包覆率的影响
        4.2.2 乳化剂浓度对微胶囊包覆率的影响
        4.2.3 芯壁比对微胶囊包覆率的影响
        4.2.4 终点pH值对包覆率的影响
        4.2.5 微胶囊的表征分析
        4.2.6 微胶囊填充型环氧涂层的力学性能
        4.2.7 微胶囊填充型环氧涂层的自修复性能
    4.3 小结
5 结论及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5)石墨烯对聚氨酯泡沫材料阻燃性及烟气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聚氨酯泡沫材料概述
        1.2.1 聚氨酯泡沫材料的应用
        1.2.2 聚氨酯泡沫材料的分类
        1.2.3 聚氨酯泡沫材料的制备方法
    1.3 阻燃机理及常见阻燃剂类别
    1.4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
        1.4.1 石墨烯
        1.4.2 氧化石墨烯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设备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设备
    2.2 分析测试方法
        2.2.1 表观密度测试
        2.2.2 氧指数法
        2.2.3 UL-94法
        2.2.4 锥形量热分析
        2.2.5 热重分析
        2.2.6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材料制备及石墨烯对PUF材料泡孔形态的影响
    3.1 实验原料
    3.2 石墨烯/聚氨酯泡沫材料的制备
    3.3 石墨烯用量对PUF材料表观及泡孔结构影响
        3.3.1 石墨烯用量对PUF材料表观影响
        3.3.2 石墨烯用量对PUF材料泡孔结构影响
    3.4 石墨烯用量对PUF材料密度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石墨烯对聚氨酯泡沫材料阻燃性及烟气影响
    4.1 氧指数分析
    4.2 水平燃烧测试
    4.3 锥形量热分析
        4.3.1 热释放分析
        4.3.2 烟释放分析
        4.3.3 点燃时间
        4.3.4 质量损失分析
        4.3.5 CO释放分析
    4.4 热重分析
    4.5 残炭分析
        4.5.1 宏观结构分析
        4.5.2 微观结构分析
    4.6 热解动力学分析
    4.7 石墨烯的抑烟隔热理论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墨衍生物对聚氨酯泡沫材料阻燃性及烟气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制备
        5.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5.2.2 氧化石墨烯/聚氨酯泡沫材料的制备
    5.3 氧指数分析
    5.4 水平燃烧测试
    5.5 锥形量热分析
        5.5.1 热释放分析
        5.5.2 烟释放分析
        5.5.3 点燃时间
        5.5.4 质量损失分析
        5.5.5 CO释放分析
    5.6 热重分析
    5.7 残炭分析
        5.7.1 宏观结构分析
        5.7.2 微观结构分析
    5.8 热解动力学分析
    5.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6)沥青路面环氧灌缝材料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环氧灌缝材料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灌缝材料性能要求的研究
        1.2.2 灌缝材料性能测试方法的研究
        1.2.3 环氧树脂类灌缝材料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作用机理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的筛选
    2.2 材料作用机理
        2.2.1 粘结机理
        2.2.2 环氧树脂固化机理
        2.2.3 增韧机理
    2.3 灌缝失效形式分析
    2.4 试验设计
    2.5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环氧灌缝材料配比设计
    3.1 沥青路面环氧灌缝材料配比设计方法
    3.2 固化剂及辅助材料用量的初定
        3.2.1 固化剂最佳用量的确定
        3.2.2 增韧剂用量范围的初步拟定
        3.2.3 稀释剂用量的初步拟定
    3.3 正交试验设计
        3.3.1 试验因素水平的确定
        3.3.2 正交试验
        3.3.3最佳用量的确定
    3.4 促进剂用量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氧灌缝材料性能研究
    4.1 环氧灌缝材料施工性能研究
        4.1.1 贮存性能研究
        4.1.2 可操作时间的测定
        4.1.3 渗透性研究
    4.2 环氧灌缝材料路用性能研究
        4.2.1 沥青混合料原材料技术特征
        4.2.2 抗弯拉性能研究
        4.2.3 耐疲劳性能研究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7)微纳米粒子协同层间增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增韧
        1.2.1 树脂基体增韧
        1.2.1.1 橡胶弹性体增韧
        1.2.1.2 热塑性树脂增韧
        1.2.1.3 纳米粒子增韧
        1.2.2 Z向增韧
        1.2.3 层间增韧
        1.2.3.1 层间聚合物薄膜增韧
        1.2.3.2 层间聚合物纤维增韧
        1.2.3.3 层间聚合物颗粒增韧
    1.3 微纳米粒子增韧复合材料
        1.3.1 微纳米粒子的自组装效应
        1.3.2 微纳米粒子增韧树脂基体
        1.3.3 微纳米粒子层间增韧
    1.4 课题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自组装微纳米粒子协同增韧碳纤维复合材料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试剂
    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自组装微纳米粒子的制备
        2.4.2 树脂浇注体的制备
        2.4.3 层间增韧胶膜的制备
        2.4.4 层间增韧复合材料的制备
    2.5 测试与表征
    2.6 结果与讨论
        2.6.1 微纳米粒子PA-MWNTs的自组装机理
        2.6.1.1 自组装微纳米粒子形态
        2.6.1.2 自组装机理
        2.6.2 微纳米粒子PA-MWNTs的表征
        2.6.3 自组装微纳米粒子的分散性
        2.6.4 增韧树脂体系的表征
        2.6.4.1 流变性能
        2.6.4.2 力学性能
        2.6.4.3 热性能
        2.6.5 树脂体系的增韧机理
        2.6.6 层间增韧复合材料
        2.6.6.1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探究
        2.6.6.2 层间协同增韧机理
    2.7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微纳米粒子增韧中温/高温固化复合材料的对比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及试剂
    3.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4 实验方法
        3.4.1 微纳米粒子的制备
        3.4.2 层间增韧胶膜的制备
        3.4.3 层间增韧复合材料的制备
    3.5 测试与表征
    3.6 结果与讨论
        3.6.1 微纳米粒子PA-MWNTs 比较
        3.6.1.1 微纳米粒子PA-MWNTs的形貌
        3.6.1.2 微纳米粒子的吸附量
        3.6.1.3 微纳米粒子的结晶性
        3.6.2 层间增韧复合材料
        3.6.2.1 层间增韧区域
        3.6.2.2 力学性能
        3.6.2.3 微观形貌
    3.7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和作者简介
附件

(8)含DOPO基衍生物阻燃环氧树脂和碳纤增强环氧复合材料的制备、阻燃性能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环氧树脂简介
    1.3 阻燃剂概述
        1.3.1 阻燃机理简介
        1.3.2 阻燃剂的分类
    1.4 阻燃环氧树脂的概述
        1.4.1 添加型阻燃环氧树脂
        1.4.2 反应型阻燃环氧树脂
    1.5 含DOPO基阻燃环氧树脂的研究进展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DOPO-磷酞胺小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在阻燃环氧树脂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DDM-DOPO和MPL-DOPO的制备
        2.2.3 阻燃环氧树脂的制备
        2.2.4 仪器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结构表征
        2.3.2 透明性
        2.3.3 热性能
        2.3.4 阻燃性能
        2.3.5 阻燃机理
        2.3.6 机械性能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DOPO基低聚物及其阻燃环氧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及阻燃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三种DOPO衍生物的制备
        3.2.3 阻燃环氧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仪器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表征
        3.3.2 热性能
        3.3.3 阻燃性能
        3.3.4 炭渣分析
        3.3.5 机械性能和透明性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阻燃改性碳纤增强环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阻燃碳纤维增强环氧复合材料的制备
        4.2.3 仪器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0 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
        4.3.1 机械性能
        4.3.2 阻燃性能
        4.3.3 炭渣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进一步工作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论文的创新点与贡献
    5.3 工作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科研成果

(9)纤维原料纳米力学表征及香蕉纤维混杂复合材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纳米力学表征
    1.2 纤维(椰壳纤维、香蕉纤维、稻草)复合材料
    1.3 复合材料可靠性相关研究
    1.4 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2 基于纳米压痕技术的自然纤维纳米力学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环氧树脂的硬度和弹性模量
        2.3.2 有效压痕的确定
        2.3.3 细胞壁纵向弹性模量和硬度分析
        2.3.4 细胞壁纵向弹性模量与硬度相关性分析
        2.3.5 细胞壁纳米力学壁厚方向差异
        2.3.6 细胞壁纵向压痕变形分析
        2.3.7 细胞壁横向弹性模量与硬度、横向压痕变形分析
        2.3.8 细胞壁弹性模量和硬度、压痕变形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香蕉茎秆纤维/椰壳纤维复合板的制备和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香蕉纤维板制备工艺优化
        3.3.2 原料混杂比对蕉椰纤维复合板性能影响
        3.3.3 无防水剂的蕉椰纤维复合板性能变化
        3.3.4 动态力学性能与静态力学性能相关性分析
        3.3.5 密度对蕉椰纤维复合板性能影响
        3.3.6 原料比表面积分析
        3.3.7 SEM分析
        3.3.8 FTIR分析
        3.3.9 热重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香蕉茎秆纤维/稻草复合板的制备和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与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原料混杂比对蕉草复合板性能影响
        4.3.2 纤维长度对蕉草复合板性能变化
        4.3.3 动态性能与静态性能相关性分析
        4.3.4 原料比表面积分析
        4.3.5 SEM分析
        4.3.6 FTIR分析
        4.3.7 热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纳米二氧化硅分散液对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性能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与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纳米sio_2对混杂纤维复合板力学性能影响
        5.3.2 SEM分析
        5.3.3 FTIR分析
        5.3.4 热重分析
        5.3.5 燃烧性能
        5.3.6 发烟性能
    5.4 本章小结
6 混杂纤维复合材料可靠性分析
    6.1 引言
    6.2 可靠性分析方法
        6.2.1 二次二阶矩法
        6.2.2 响应面法
    6.3 基于简支梁最大弯曲强度的可靠性分析
    6.4 基于简支梁跨中最大挠度的可靠性分析
    6.5 基于ansys的可靠性分析
        6.5.1 分析过程
        6.5.2 可靠性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预测性研究
    7.1 Matlab曲线拟合法
    7.2 支持向量机法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10)含萘环结构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子封装简介
        1.2.1 电子封装的定义
        1.2.2 电子封装技术的发展过程
        1.2.3 电子封装材料
        1.2.4 环氧树脂封装材料
    1.3 环氧树脂概述
        1.3.1 环氧树脂的定义
        1.3.2 环氧树脂的分类
        1.3.3 环氧树脂的合成方法和固化成型
        1.3.4 环氧树脂固化物的主要组分
        1.3.5 环氧树脂的性能和应用特点
        1.3.6 含萘环结构环氧树脂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固化剂
        1.4.1 固化剂的定义
        1.4.2 固化剂的分类
        1.4.3 固化剂的合成
        1.4.4 固化剂的研究现状
    1.5 环氧树脂的改性研究
        1.5.1 环氧树脂的改性方法
        1.5.2 液晶环氧树脂对环氧树脂的改性
        1.5.3 无机填料对环氧树脂的改性
        1.5.4 热塑性高分子聚合物对环氧树脂的改性
        1.5.5 纳米材料对环氧树脂的改性
    1.6 环氧塑封料阻燃性能的研究
        1.6.1 提高固化物阻燃性的主要方法
        1.6.2 无机性阻燃
        1.6.3 有机型阻燃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含萘环结构的环氧树脂的合成及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
        2.2.2 表征仪器
        2.2.3 环氧当量和溶解性的测试方法
    2.3 新型含萘环环氧树脂的合成
        2.3.1 合成步骤
        2.3.2 酯化产物的合成
        2.3.3 环氧化产物的合成
    2.4 合成的环氧树脂的结构表征
        2.4.1 R1的结构表征
        2.4.2 R2的结构表征
        2.4.3 R3的结构表征
        2.4.4 R4的结构表征
        2.4.5 R5的结构表征
        2.4.6 R6的结构表征
    2.5 DSC测试环氧树脂的熔点
    2.6 环氧树脂的溶解性测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环氧树脂的热固化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环氧树脂与胺类固化剂的固化机理
    3.3 固化动力学概述
        3.3.1 固化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3.3.2 固化动力学的主要参数
        3.3.3 动态固化反应动力学的一般方程
    3.4 实验部分
        3.4.1 原料、表征仪器及测试方法
        3.4.2 DSC测试样品的制备
    3.5 结果与讨论
        3.5.1 R1/DDM动态固化动力学研究
        3.5.2 R2/DDM动态固化动力学研究
        3.5.3 R3/DDM动态固化动力学研究
        3.5.4 R4/DDM动态固化动力学研究
        3.5.5 R5/DDM动态固化动力学研究
        3.5.6 R6/DDM动态固化动力学研究
        3.5.7 六种环氧树脂的固化动力学参数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氧树脂的固化物的性能研究及对NC-3000/GPH-65固化体系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
        4.2.2 测试及表征方法
        4.2.3 环氧树脂固化物的制备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固化物的力学、吸水性性能以及T_g温度
        4.3.2 固化物T_g温度的DSC曲线
        4.3.3 固化物TGA分析
        4.3.4 R1和R4对NC-3000/GPH-65固化体系DSC改性研究
        4.3.5 对NC-3000/GPH-65固化体系凝胶化时间的影响
        4.3.6 对NC-3000/GPH-65改性固化物的TGA分析
        4.3.7 改性固化物的力学性能
        4.3.8 改性固化物不同时间下的吸水率
        4.3.9 改性固化物断面的SEM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含萘环结构固化剂的合成及其对YX-4000固化体系阻燃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表征仪器及测试方法
        5.2.3 固化剂的合成步骤
        5.2.4 固化物的制备过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固化剂结构的表征
        5.3.2 固化物的垂直燃烧法测试
        5.3.3 固化物的TGA
        5.3.4 固化物燃烧残渣SEM分析
        5.3.5 固化物的力学性能和吸水性
    5.4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四、JX-300 X在环氧树脂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聚四氟乙烯无机复合涂层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D]. 蒋国强. 江南大学, 2021(01)
  • [2]温度压力耦合作用下全长锚固体受力变形机理及应用研究[D]. 刘小虎.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2)
  • [3]面向低合金高强钢的新型水下埋弧焊接方法、材料与工艺[D]. 董胜法. 山东大学, 2020(12)
  • [4]废弃PET降解产物改性水性醇酸树脂及其微胶囊的制备[D]. 雷瑞.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5]石墨烯对聚氨酯泡沫材料阻燃性及烟气影响研究[D]. 张家辉.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4)
  • [6]沥青路面环氧灌缝材料试验研究[D]. 余航.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7]微纳米粒子协同层间增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D]. 曾庆杨.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1)
  • [8]含DOPO基衍生物阻燃环氧树脂和碳纤增强环氧复合材料的制备、阻燃性能及其机理的研究[D]. 汪沛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01)
  • [9]纤维原料纳米力学表征及香蕉纤维混杂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 王金国.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10]含萘环结构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 郑寅. 武汉大学, 2013(07)

标签:;  ;  ;  

JX-300 X在环氧树脂生产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