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反体制运动意味着什么

今天的反体制运动意味着什么

一、反体系运动在今天意味着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赵锦浩,王泽壮[1](2021)在《哈梅内伊对现行国际体系的认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当今伊斯兰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宗教领袖和政治人物之一,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对现行国际体系有着一整套独特而深刻的认知。从认知基础来看,伊朗近代史的创伤记忆形成其受害者的心理认识基础;琐罗亚斯德教和伊斯兰哲学形成其二元论的哲学基础;伊斯兰革命的胜利形成了其变革现状的经验基础。从认知内容来看,反体系思想、对伊斯兰世界体系的理解、第三世界的理论构成了哈梅内伊对现行国际体系认知的主要内容。哈梅内伊的认知不仅体现了深厚的伊朗与伊斯兰传统历史文化的背景,而且对于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使得伊朗对现行的国际体系兼具抵抗与融入两种特征。

户晓坤[2](2021)在《超越资本逻辑全球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帝国主义”为分析视角》文中认为资本逻辑全球化构成了理解和把握现代世界秩序与国际关系本质的理论前提和现实基础。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以民族国家中心为视角、基于竞争性国家资本分析框架勾画了20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复杂矛盾及其转化趋势。21世纪帝国主义理论的不同阐释路径进一步揭示了金融资本霸权主导下世界体系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与权力主体分化,从不同角度呈现出隐匿于新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与权利体系表象之下的实际权力冲突。本文将20世纪以来帝国主义性质及其演化置于资本逻辑全球化的动态结构之中,以"世界市场构成资本运动的前提和结果"为出发点,揭示超越资本逻辑全球化的可能趋势如何从自身内在冲突中产生出来,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文明形态,阐明以和平主义为前提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与新型国际关系的世界历史意义。

李浩正[3](2021)在《反对“同一性”的“无调式”哲学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人物,阿多诺是研究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的重要一环。面对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局面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的悲剧时,阿多诺开始反思这些问题出现背后的原因,而“否定的辩证法”就是他反思的结论和成果。分析“否定的辩证法”整个思想,最能反映和概括阿多诺思想的概念便是“无调式”。作为音乐美学家的阿多诺想要设计一种无调哲学,以此来反对传统西方形而上学中的“同一性”原则。阿多诺认为,正是这个“同一性”原则造成了今天人类被束缚于强制性的社会以及他们遭受的各种灾难,不仅如此,在这个原则之下已经被启蒙的西方社会又被重新置于新的神话统治之下,启蒙理性变成了新的神话。因此,阿多诺要打破旧的“同一性”体系,重新建立一种以“非同一性”为特征的无调哲学。他首先将批判的矛头直指黑格尔辩证法,认为黑格尔“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模式虽然看似是经过了两次否定,但是最终的目的却是追求肯定,这是一种强制的“同一性”,必须坚决用“绝对否定”来反对“否定之否定”。而后,阿多诺重新建构起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否定性”批判方式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思维,立志要重新使人们获得自由和解放。阿多诺的这种无调哲学是以“星丛”理论为支撑的,他认为各种哲学思想不应该被束缚在一个同一化的体系之下,而应该是像天上的星丛一样,彼此独立但又不能分离。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从思想层面来看是极其深刻的,它以犀利的目光审视了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固有的弊病,并且它的“否定性”批判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传统。但是,虽然阿多诺在思想层面极其深刻,但是他反对实践,漠视现实,认为在此时已经不能靠无产阶级的革命方式来推翻资本主义从而仍然妥协于他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这是他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脱节的地方。

叶江[4](2020)在《从现代世界体系发展演变探析新冠疫情之后的世界走向——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路径》文中研究指明有关新冠疫情对全球的影响以及疫情后的世界将如何发展已经引起西方和国内学术界的热烈讨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从世界历史和现代世界体系的发生、发展及其在当代演进的角度切入分析,似乎应该能对当前新冠病毒大流行影响未来世界的走向作出某种预测和判断。由于新冠病毒的全球性流行不可能形成冲击乃至否定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体系的革命,也不可能像一战及1918—1919年流感大流行和二战那样形成否定主权国家国际政治体系的冲击,因此,世界历史不可能因新冠病毒的大流行而出现根本性的转折,新冠疫情过后我们将继续生活在本质上与新冠病毒全球流行之前相同的世界之中。但是,由于新冠疫情既加剧了现代世界体系中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国家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又在相当程度上对缓和这两对矛盾有一定的作用,因此,这两对基本矛盾运动在新冠疫情之中及之后将继续影响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任艳华[5](2020)在《沃勒斯坦结构性危机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资本主义的现状与未来成为了全球公众、媒体、商界、政坛以及学术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但此前大多数讨论和研究局限于危机的短期原因和后果,纠缠于微观的具体人物或事件。与此相反,作为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的首要创始人,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世界体系理论的框架内从宏观的历史结构的维度入手,考察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宏观的结构性因素和趋势,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现行世界体系正处于一场不可逆转的结构性危机的思想观点,形成了独特的结构性危机思想。本文从世界体系理论的视域入手,对沃勒斯坦的结构性危机思想进行深入探索,着重对该思想的探讨的基本问题进行细致梳理的基础上揭示出它的理论架构。总之,沃勒斯坦的结构性危机思想基于对现代世界体系内在矛盾揭露的基础上,揭示现代世界体系必然由衰落走向终结的历史趋势。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探讨了结构性危机思想的形成背景。包括结构性危机思想的形成背景、思想渊源等三个部分。思想形成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层面;思想渊源方面主要是分析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年鉴学派的历史分析理论以及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对该思想的影响;最后结合沃勒斯坦的主要学术经历讨论其对结构性危机思想的影响。第二章分析了结构性危机思想的基本问题。包括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无法克服的三重困境,即资本积累的困境、政治合法化困境和地缘文化困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均衡机制失效后不得的面临的危机局面,即资本脱离无休止积累的状态、霸权国家的衰落以及从中心到外围的国家间体系失衡的过程;现代世界体系遭遇结构性危机之后的总体趋势及其对新历史体系的选择。第三章挖掘了结构性危机思想的基本范畴和建构方法。其一,关于基本范畴,从时间上来看周期性与趋势性的长期发展使结构性危机的发生成为必然;从空间上来看“中心—半边缘—边缘”的结构形成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国家间体系;而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国际间碰撞是现代世界体系进入结构性危机的在具体领域呈现。其二,关于建构方法。本文分别探讨沃勒斯坦结构性危机思想的建构方法,即世界体系分析方法、结构主义分析方法以及布罗代尔式的长时段分析方法。第四章对结构性危机思想的评价和反思进行了概述。首先,关于如何进行准确评价问题。本文从正面对结构性危机思想的理论贡献进行概括的同时,又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从反面对该思想的局限性进行解读。其次,从整体上对结构性危机思想的思想内涵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进行概括性的分析。总的来说,沃勒斯坦的结构性危机思想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矛盾进行了的深入剖析。而当今中国已经成为这一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它面临危机时,中国绝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对沃勒斯坦结构性危机思想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生矛盾,并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一定的现实参照,也为认识国际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定的思想参考资源。

赵锦浩[6](2019)在《哈梅内伊的国际政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治领袖人物的国际政治观点、思想、理论,不仅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关系与国际战略的选择和具体外交政策的选择,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际间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走势和方向。作为地区大国的伊朗,尤其是作为伊斯兰革命后的当代伊朗,政治领袖人物哈梅内伊的国际政治思想就属于一个重要的个案。哈梅内伊自1989年成为伊朗最高领袖至今,已执掌伊朗政权达三十年之久,其关于国际政治的观点已相当成熟,业已成为指导伊朗进行国际政治实践的最高指导原则。从哈梅内伊国际政治思想形成的渊源上看,其国际政治思想既植根于古波斯的政治传统与什叶派伊斯兰教的政治思想,也是对复杂的国际现实状况的反应;从理论基础看,源于伊斯兰教的宗教观、人性观、民主观、自由观等是其国际政治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反体系的政治思想、伊斯兰革命政治全球化思想、穆斯林大团结思想、独立自主与和平共处的政治思想等等。论文除绪论部分,总体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哈梅内伊国际政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其时代背景主要从白色革命、第三世界主义、两伊战争、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转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二部分探讨了哈梅内伊国际政治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本部分主要从前伊斯兰时期的波斯传统政治思想、什叶派伊斯兰教中的国际政治思想、霍梅尼的“政治伊斯兰”思想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第三部分探讨了哈梅内伊国际政治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本部分从一神论的宗教观和世界观、基于“善恶”二分法的人性观、基于伊斯兰教的政治哲学、源于伊斯兰教的民主观、源于伊斯兰教的自由观五个层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第四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本部分重点探讨了哈梅内伊国际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即反体系的政治思想、国际政治与“伊斯兰全球化”思想、穆斯林大团结思想、独立自主与和平共处的思想。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哈梅内伊国际政治思想的评述及其思想对伊朗外交的影响。

陈怡霖[7](2018)在《全球化视角下沃勒斯坦反体系运动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全球化是现代世界体系中最深刻的实践,一方面,快速发展的交通和通讯技术让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全球化的积极方面给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机遇;另一方面,全球化之下的阴影也给全球化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推动了反体系运动的产生。本文试图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沃勒斯坦反体系运动出现的背景和原因以及新旧反体系运动的特点。根据沃勒斯坦的理论,世界体系是一个“中心—半边缘—边缘”的三重结构,无止境的资本积累是这个体系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心地区不满足即得的利益,想要获取更大的利润,必然要向外扩张,寻求更大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材料产地,这就迫使体系外的世界被融入体系内,并一步一步被边缘化。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凭借其强大的武力在世界大范围建立殖民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其后,中心地区凭借殖民时期积累的丰厚资本以及强大的军事实力使边缘地区能够接受甚至不得不接受现有的分配制度。除此之外,中心国家也给这样的剥削披上了一层意识形态的外衣。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不得不减少工人的工资;工人阶级收入的降低也导致其商品有效需求减少,然而生产的商品量是一定的,甚至还在增加。如此的死循环又构成了现代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危机。中心地区/资本家对政治和经济资源的垄断导致边缘国家/工人阶级贫富差距扩大,而边缘国家/工人阶级想要改变现有状态,就走上了一条反体系的道路。反体系运动从1848年发展到现在,经历170年的历史,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反体系运动经历了两个阶段:传统的反体系运动与新的反体系运动。传统反体系运动包括了民族运动和社会运动,两者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有了共同的特征。同时,传统反体系运动的失败也让反体系运动者开始反思,直到1968年革命之后开始进入新的反体系运动的革命中。无论是社会运动和民族运动蓬勃发展,到现在的世界社会论坛,无一不体现了底层人民和边缘地区想要打破全球化问题、获得平等地位的期许。沃勒斯坦对中国模式表示了高度的赞扬。在世界体系结构性危机的情况下,沃勒斯坦认为旧的世界体系终将灭亡,而反体系运动将会成为新体系诞生的动力。中国要把握住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机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理性对待全球化问题与挑战。

何晓军[8](2017)在《汉斯·贝尔廷的艺术史终结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汉斯·贝尔廷艺术史终结理论的提出受到了“后历史”语境、艺术终结论语境和艺术史反思语境的启发和影响。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对艺术史产生作用,“后历史”语境无疑成为贝尔廷在思考艺术史现状和未来时所无法回避的首要语境。艺术终结论语境作为时代背景,源于对艺术定义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激烈论争,艺术的终结话语被不断诱发,继而为贝尔廷“艺术史终结”的提出铺就了一张“时代氛围”的温床。艺术史反思语境则是引发贝尔廷提出艺术史终结理论的导火索,正是在对瓦萨里、温克尔曼、泽德尔迈尔等艺术史家们的史学观点进行研究和反思的基础上,贝尔廷酝酿出了其艺术史的终结理论。贝尔廷的艺术史终结理论实际上具有双重向度:一方面它宣告了艺术史学科和艺术史书写的终结,另一方面它则揭示了艺术史将会孕育出新的发展动力和希望。具体而言,贝尔廷主要从五个核心维度建构其艺术史终结理论的主要内涵:他者性解构了艺术史的自主性言说;破框性拆除了艺术史的固定框架;非线性终结了艺术史的线性叙事;反体系性批判了艺术史的原有体系;虚构性突破了艺术史的纪实性书写。贝尔廷强调艺术史终结理论并非一个系统或体系,而是随着传统艺术史在言说方式、固定框架、叙事模式以及书写体系都已走向终结,这便宣告了艺术史的结束。就理论本身而言,贝尔廷的艺术史终结理论有助于人们理解、阐释以及反思艺术史,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不过,其理论内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因而对它进行反思依然具有必要性和空间性。具体而言,贝尔廷艺术史终结理论的问题反思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他者”和“虚构”对艺术史书写或叙事的介入到底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它们过度介入艺术史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人们应该如何解决好由他者和虚构所引发的限度问题;二、贝尔廷的“破框性”言论中涉及到哪些框架问题,人们应该如何寻求出路;三、传统艺术史叙事的权威性能否在贝尔廷的非线性和反体系性话语中得以维持,倘若艺术史书写的权威性遭遇解构,人们又该如何重塑其权威性书写。客观来看,通过对艺术史终结理论中“限度问题”、“框架问题”和“权威性问题”的反思,并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将能更好地完善汉斯·贝尔廷的艺术史终结理论。

张康之[9](2016)在《论社会治理从民主到合作的转型》文中研究指明在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社会治理一定是民主的吗?答案未必是肯定的。我们正处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如果说民主的社会治理是适应于低度复杂性和低度不确定性的社会的话,那么,我们的任务就是需要探讨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社会治理方案。这首先是一个思想重构的问题,只有当我们在思想上不再做民主话语霸权的顺民,才有可能获得寻求社会治理民主替代方案的勇气。其实,即便是在工业社会中,民主的社会治理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面对民主的缺陷,长期以来,人们的努力主要表现在完善民主的追求之中。现在,当人类社会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开始了社会转型的运动,也就必然要求社会治理必须实现相应的转型。用合作代替民主,就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

赵炜[10](2015)在《边缘化身份视角下的国际冲突研究》文中提出后冷战时代,特别是“9·11”事件之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世界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巨大优势遭遇到崛起的新兴大国集团的强力挑战,更无法轻易应对来自边缘国家的冲击,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乌克兰危机以及发生在其它边缘国家与美国的对抗及冲突事件,使得西方世界疲于应对,有关美国及西方衰弱的言论及事件层出不穷。边缘国家引发的国际冲突已上升为国家间在军事、政治等传统领域最主要的冲突形式。这些边缘化国家因其诉求与声音长期得不到重视与关注,自尊心遭遇挫折,因此对美国主导下的体系产生抵触、敌意与愤怒。为获得体系的重视与尊重,这些国家大多通过反体系运动的方式向国际社会释放能量,与此同时,为阻止和惩罚它们的边缘化行为,维护现有的国际秩序与权威,国际体系及其主导国家联合起来进行遏制与孤立,使得互动双方陷入紧张的对峙之中。边缘化国家正是在反体系运动与大国遏制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自我的边缘化身份,而这一身份反过来又激发它们的反体系行为,于是冲突在对抗与缓和的不断转换中周而复始的上演。朝鲜、伊朗等作为体系中的边缘化国家,在与美国及西方世界主导下的体系的长期敌对过程中,因自尊遭遇羞辱、荣誉遭到贬低、文化传统与政治意识形态安全遭到威胁,形成了关于自我的边缘化身份认知,由此产生对体系的恐惧与愤怒,从而引发了朝鲜、伊朗等国家以发展核力量为主的持续的国家反体系运动以克服内心的恐惧与不安,美国主导下的国际体系则通过遏制或战争威胁来应对这些国家冲击现有的国际体系规则、精神与秩序的边缘化行为,冲突在双方遏制与突破、威慑与反威慑的行为互动中持续发生。由于边缘化身份引发的冲突是基于霍布斯式的敌意文化结构,而文化是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抵制变化的,①这意味着基于文化属性而不是权力属性的边缘化身份所引发的冲突是长期性的、结构性的,而随着此种类型国际冲突的日益增多与反复上演,必将对现有国际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论文从边缘化身份视角来理解国际冲突,那么“边缘化身份”的内涵包含哪些要素?引发边缘化身份认知的因素是什么,建构路径有哪些?边缘化身份导致国际冲突的内在逻辑与外部路径包括哪些?论文以朝鲜和伊朗为主要案例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解释。第一章通过对“边缘化身份”内涵的阐述,来明确整个论文的研究视角与研究对象等方面的边界与范畴。本文谈及的边缘化身份具有文化或观念的属性,而不是权力属性,也就是说边缘化身份是一种基于文化或观念的理解,它决定了边缘行为体的基本利益:安全(基于自我理解的)与自尊。边缘化身份只能在行为体与体系的互动过程中产生,只能存在于与他者的关系之中,而不是基于内在属性,因此边缘化身份是一种角色身份。随后,通过对国家类型的简单划分,论文选定第二类型的国家(见表1-1)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此做出了解释,正是该研究对象的边缘化身份引发了与国际体系之间的冲突。第二章探讨边缘化国家与国际体系的互动过程中,国家边缘化身份建构的影响因素。对引发行为体边缘化身份认知的文明因素、民族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展开讨论。这些国家基于它们在历史与现实、行为与心理等众多领域的边缘化体验,特别是在冷战后体系转型的大背景下,在文明冲突中的边缘化感受、民族主义与政治意识形态对抗中的失落与无助、以及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碰撞中的心理失衡所引发的孤独感、失败感与焦虑情绪等的刺激下,激发了其边缘化身份认知。第三章尝试对行为体的边缘化身份的建构路径进行探讨,以明晰边缘化身份形成的具体过程。这些国家在与西方主导下的体系的长期互动过程中,通过以下方式建构了自我的边缘化身份。第一,来自于同西方长期的互动与实践、历史与感知所形成的信念(这种群体信念常常被称为“集体记忆”,是构建群体身份和与其他群体关系的神话、叙述,或是传统①)的“自我实现”。第二,互动双方信息与交流的缺失使得彼此之间的真实信息严重不足,信息隔绝导致的错误认知建构了行为体的边缘化身份。第三,边缘化国家与体系的行为互动模式塑造了其边缘化身份。第四章和第五章探讨行为体的边缘化身份与国际冲突之间的关系,即从边缘化身份的视角来分析国际冲突的产生机制,这也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之一。这一国际冲突的生成机制包含了边缘化的内在心理冲突逻辑,与外部行为路径依赖所导致的冲突。一方面,行为体的边缘化身份所引发的心理认知情绪,包括行为体自身尊严遭遇的挫折感、恐惧、焦虑、以及羞辱等情感体验与认知,对激发冲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是行为体的边缘化身份导致国际冲突的内在心理逻辑。另一方面,边缘化身份的内在心理冲突逻辑引发双方之间陷入持续的遏制与突破,威慑与反威慑的行为互动,美国主导下的国际体系以威慑战略加遏制政策来应对边缘化国家的挑战与冲击,与之针锋相对,边缘化国家则通过发展非对称的反威慑能力,以及借助于边缘行为来突破外部的封锁,由此双方开始了经常性的对抗与冲突过程,这也正是行为体的边缘化身份引发双方冲突的外在路径。第六章考察具备典型的边缘化身份的国家,这些案例选择包括朝鲜、伊朗,它们代表了冷战后持续至今,对国际体系或主导大国冲击与影响最为深远的边缘化国家。朝鲜在与体系的长期互动过程中建构了自我的边缘化身份,这一身份又引发了朝鲜持续的国家反体系运动。伊朗的边缘化身份认知主要来自其地缘政治权力上的衰弱、文明上的歧视导致荣誉与尊严遭遇挫折与羞辱的体验。从根本上说,伊朗与美国及西方主导下的体系间的冲突,是诸如伊朗等伊斯兰世界国家的国际体系观与主流国际体系格格不入,并在现代国际体系的世界里边缘化造成的,因为“它们挑战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以来国际体系的世俗性本质”。②

二、反体系运动在今天意味着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体系运动在今天意味着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哈梅内伊对现行国际体系的认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 哈梅内伊对现行国际体系的认知基础
    (一) 伊朗近代史的创伤记忆: 受害者心理的认识基础
    (二) 琐罗亚斯德传统和伊斯兰哲学: 二元论的哲学基础
    (三) 伊斯兰革命: 变革现状的经验基础
二、 哈梅内伊对现行国际体系的认知
    (一) 反体系思想
    (二) 对伊斯兰世界体系的理解
    (三) 第三世界论
三、 对哈梅内伊认知的评价
四、 结语

(2)超越资本逻辑全球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帝国主义”为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市场:资本逻辑全球化的前提与结果
二、资本的市场化与国际化:帝国主义的垄断性质及其向对立面转化
三、21世纪帝国主义的新变化及其理论范式转变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资本逻辑全球化的新文明形态

(3)反对“同一性”的“无调式”哲学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选题的创新之处
一、西方传统哲学中“同一性”思想对阿多诺思想转变的影响
    (一)阿多诺思想理论渊源
        1.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之传统
        2.物化理论
    (二)“同一性”思想的消极影响:启蒙走向终结
        1.启蒙理性:作为工具理性的新神话
        2.启蒙逻辑的“二律背反”
    (三)“同一性”思想的悲剧:“奥斯维辛之后不再写诗”
        1.阿多诺审丑的“否定美学”
        2.犹太民族“罪责意识”根源
    (四)阿多诺对“同一性”思想代表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1.以“非同一性”批判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同一性”理论
        2.以“绝对否定”批判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理论
二、“否定的辩证法”:反对“同一性”的“无调式”哲学
    (一)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无调式”特征
        1.阿多诺与“无调式”的理论渊源
        2.“无调式”的解释
    (二)“星丛”理论:“否定的辩证法”“无调式”的表现形式
        1.消解“主客二元对立”
        2.“非同一性”原则的合理性
        3.“星丛”理论的思想模式
        4.“星丛”理论的认识论价值
    (三)阿多诺“辩证法不是立场”的新认知
        1.“辩证法不是立场”与哲学的兴趣
        2.真正的哲学是反体系的哲学
    (四)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批判本性的复归
        1.重新将批判矛头指向传统形而上学思维
        2.重新继承“否定性”的批判方式
        3.重新确立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对阿多诺及其“否定的辩证法”之再审视
    (一) “否定的辩证法”在方法意义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1.“否定的辩证法”隐藏的继承关系:阿多诺对马克思的继承
        2.“否定的辩证法”中的“反思理性”与“否定性”批判
    (二)“否定的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1.以“非同一性”确证个体的存在价值
        2.以“彻底的否定”打破牢笼束缚,重新定义自由
    (三)“否定的辩证法”无法逃脱的局限
        1.“否定的辩证法”陷入极端主义、虚无主义立场
        2.“否定的辩证法”反实践的抽象性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从现代世界体系发展演变探析新冠疫情之后的世界走向——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新冠疫情后人类将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
二、厘清现代世界体系的发生、发展有利于预判新冠疫情后的世界走向
三、全球性现代世界体系及其当前发展与新冠疫情后的世界
四、新冠疫情后的世界走向不会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原因分析

(5)沃勒斯坦结构性危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绪论
    一、本文的研究缘由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沃勒斯坦结构性危机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结构性危机思想的时代背景
        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运行失衡
        二、反体系运动助推现代世界体系转化
        三、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兴起
    第二节 结构性危机思想的理论资源
        一、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二、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三、年鉴学派的历史分析理论
    第三节 沃勒斯坦主要学术经历对结构性危机思想的影响
        一、世界体系分析之路及其影响
        二、世界体系理论的创立及其影响
第二章 沃勒斯坦结构性危机思想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无法克服的三重困境
        一、资本积累困境
        二、政治合法性困境
        三、地缘文化困境
    第二节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结构性危机之呈现
        一、资本脱离无休止积累状态
        二、霸权国家衰落
        三、“中心—外围”国家间体系失衡
    第三节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终结与21世纪世界新秩序的建立
        一、1970S—2050S: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由衰落走向终结
        二、1990S—2050S: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混沌及其表现
        三、2050S—2100S:世界新秩序的建立及其模式的抉择
第三章 沃勒斯坦结构性危机思想的基本范畴与建构方法
    第一节 结构性危机思想的基本范畴
        一、时间范畴:周期性节律与长期性趋势并存
        二、空间范畴:“核心—半边缘—边缘”国家间结构
        三、三维透视:“经济—政治—文化”国际间碰撞
    第二节 结构性危机思想的建构方法
        一、世界体系分析方法
        二、结构主义分析方法
        三、布罗代尔式的长时段分析方法
第四章 对沃勒斯坦结构性危机思想的评价与反思
    第一节 结构性危机思想的贡献
        一、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总体性批判维度
        二、强化了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实践指向
        三、为当代世界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策略提供思想借鉴
    第二节 结构性危机思想的局限
        一、忽略了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变化
        二、低估阶级斗争历史作用的社会进化论倾向
        三、对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科学论断缺乏准确把握
    第三节 结构性危机思想对国际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一、强化国际均衡机制提升各国应对国际危机的合力
        二、推动国家及区域间平衡发展避免过度两极分化
        三、抵制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6)哈梅内伊的国际政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 选题目的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哈梅内伊国际政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巴列维王朝的世俗化改革
    二、“第三世界主义”(The Third-Worldism)思潮在伊朗的流行
    三、两伊战争及战后伊朗的国际国内环境
    四、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的转型
第二章 哈梅内伊国际政治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前伊斯兰时期的波斯传统政治思想
    二、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国际政治思想
    三、霍梅尼的“政治伊斯兰”思想
第三章 哈梅内伊国际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一神论”的宗教观和世界观
    二、基于“善恶”二分法的人性观
    三、基于伊斯兰教的政治哲学
    四、源于伊斯兰教的民主观
    五、源于伊斯兰教的自由观
第四章 哈梅内伊国际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反体系的政治思想
        (一) 世界处于霸权主义时代
        (二) 反美反以反沙特是反体系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
        (三) 伊斯兰—伊朗的进步模式
    二、伊斯兰革命政治全球化思想
        (一) 伊斯兰革命变革现行国际政治
        (二) 伊斯兰革命变革现行国际政治的方式
        (三) 伊斯兰的觉醒
    三、穆斯林大团结思想
        (一) 二维性的穆斯林大团结
        (二) 构建伊斯兰世界体系
    四、独立自主与和平共处的思想
        (一) 独立自主的政治思想
        (二) 和平共处的政治思想
第五章 对哈梅内伊国际政治思想的评述
    一、哈梅内伊的国际政治思想的实质
    二、哈梅内伊国际政治思想对伊朗外交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全球化视角下沃勒斯坦反体系运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沃勒斯坦反体系理论研究综述
        2.关于全球化的研究综述
    (三)文章结构和研究方法
        1.文章结构
        2.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1.研究难点
        2.创新点
一、沃勒斯坦反体系运动相关理论阐述
    (一)沃勒斯坦反体系运动的内涵
        1.沃勒斯坦反体系运动理论来源——世界体系论
        2.反体系运动的含义
        3.反体系运动概况
    (二)沃勒斯坦反体系运动理论的批评与继承
        1.对沃勒斯坦反体系运动理论的批评
        2.对沃勒斯坦反体系运动理论的继承
二、全球化问题助推反体系运动的形成
    (一)安全问题:资本主义扩张的后果
        1.全球化中的早期殖民与掠夺
        2.全球化中利益争夺的战争与对峙
    (二)经济问题:资本积累与不平等交换
        1.贫富差距扩大
        2.世界经济周期性危机
    (三)政治与文化问题:垄断资源与文化入侵
        1.政治问题:中心国家/资本家对资源的垄断
        2.文化问题:“权力的意识形态外衣”
三、新旧反体系运动及其特征
    (一)传统的反体系运动(1850 年—1970 年)
        1.民族运动和社会运动
        2.传统反体系运动的特征
    (二)新的反体系运动(1968 年至今)
        1.1968 年革命
        2.新反体系运动的背景和内容
        3.新反体系运动的战略
四、反体系运动出现的原因
    (一)作为世界体系一部分的反体系运动
        1.经济上:资本积累与不平等交换推动全球化问题的产生
        2.政治上:中心国家对经济和政治资源的垄断
        3.文化上:文明的冲突
    (二)现代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危机
        1.资本积累的困境
        2.政治困境
五、结语及对中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汉斯·贝尔廷的艺术史终结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0.2 研究综述
第1章 贝尔廷艺术史终结理论的言说语境
    1.1“后历史”语境
    1.2 艺术终结论语境
    1.3 艺术史反思语境
第2章 贝尔廷艺术史终结理论的内涵建构
    2.1 他者性:解构艺术史的自主性言说
    2.2 破框性:拆除艺术史的固定框架
    2.3 非线性:终结艺术史的线性叙事
    2.4 反体系性:批判艺术史的原有体系
    2.5 虚构性:突破艺术史的纪实性书写
第3章 贝尔廷艺术史终结理论的问题反思
    3.1 限度问题的反思:他者与虚构
    3.2 框架问题的反思:破框性
    3.3 权威性问题的反思:非线性与反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论社会治理从民主到合作的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全球化、后工业化中的思想重构
三、在民主政治的缺陷中构想合作
四、实现合作对民主的超越和替代

(10)边缘化身份视角下的国际冲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三、 基本概念厘定
    四、 论文研究方法
    五、 论文结构安排
    六、 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边缘化身份的内涵
    一、 身份主体阐释:边缘化国家
    二、 研究视角解析:边缘化身份
        (一) 边缘化身份的基本概念
        (二) 边缘化身份的文化属性
        (三) 边缘化身份建构的特征
        (四) 边缘化身份形成的背景
第二章 边缘化身份建构的影响因素
    一、 文明因素:边缘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对抗
        (一) 伊斯兰文明的没落与复兴
        (二) 陆权文明的孤立与边缘化
    二、 民族因素:民族主义在边缘国家的复兴
    三、 心理因素:全球化过程中的心理失衡
第三章 边缘化身份的建构路径
    一、 “自我实现”建构边缘化身份
    二、 错误认知建构边缘化身份
    三、 反体系行为建构边缘化身份
第四章 边缘化身份引发国际冲突的内在逻辑
    一、 挫折与压抑的情感引发冲突
    二、 集体自尊遭遇羞辱引发冲突
    三、 恐惧与焦虑的心理引发冲突
第五章 边缘化身份引发国际冲突的外部路径
    一、 威慑与反威慑互动方式导致国际冲突
    二、 遏制与突破行为的互动导致国际冲突
        (一) 遏制政策的国际背景
        (二) 大国主导的遏制行为
        (三) 边缘国家的突破行为
    三、 行为模式与边缘化身份的互动
第六章 案例分析——朝鲜、伊朗的边缘化身份与国际冲突
    一、 朝鲜的边缘化身份与国际冲突
        (一) 朝鲜的边缘化身份建构
        (二) 朝鲜的边缘化身份引发国际冲突
    二、 伊朗的边缘化身份与国际冲突
        (一) 伊朗的边缘化身份建构
        (二) 伊朗的边缘化身份引发国际冲突
    三、 边缘化国家对国际体系的冲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反体系运动在今天意味着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哈梅内伊对现行国际体系的认知[J]. 赵锦浩,王泽壮.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21(06)
  • [2]超越资本逻辑全球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帝国主义”为分析视角[J]. 户晓坤. 教学与研究, 2021(09)
  • [3]反对“同一性”的“无调式”哲学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 李浩正.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从现代世界体系发展演变探析新冠疫情之后的世界走向——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路径[J]. 叶江. 学术界, 2020(11)
  • [5]沃勒斯坦结构性危机思想研究[D]. 任艳华. 西南大学, 2020(01)
  • [6]哈梅内伊的国际政治思想研究[D]. 赵锦浩.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7]全球化视角下沃勒斯坦反体系运动理论研究[D]. 陈怡霖. 郑州大学, 2018(12)
  • [8]汉斯·贝尔廷的艺术史终结理论研究[D]. 何晓军. 湘潭大学, 2017(02)
  • [9]论社会治理从民主到合作的转型[J]. 张康之. 学习论坛, 2016(01)
  • [10]边缘化身份视角下的国际冲突研究[D]. 赵炜. 吉林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今天的反体制运动意味着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