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外科治疗

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外科治疗

一、高龄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超[1](2021)在《腰椎椎管狭窄症合并颈椎椎管狭窄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究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合并颈椎椎管狭窄的相关影响因素,为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合并颈椎椎管狭窄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纳入自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因神经源性跛行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就诊并收治的134例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76例,年龄为54岁至76岁,平均年龄为(65±7)岁。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包括颈椎、胸椎和腰椎核磁共振成像,并根据颈椎椎管狭窄指数分为无或轻度颈椎椎管狭窄组和中度或重度颈椎椎管狭窄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症状持续时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史、神经源性跛行严重程度、颈椎椎管率、腰椎椎管率、腰椎椎管狭窄类型和腰椎椎管狭窄节段数(多节段/单节段)。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以上临床资料有无差异;同时将两组间具有显着差异的变量,进行与结局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对单因素回归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调整。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相关影响因素对腰椎椎管狭窄症合并中度或重度颈椎椎管狭窄的潜在诊断能力,结合灵敏度和特异度,将约登指数(Youden index)最大点确定为最佳临界诊断值。同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合并颈椎椎管狭窄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及颈椎椎管狭窄和腰椎椎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无或轻度颈椎椎管狭窄组纳入98例患者(73.1%,98/134),中度或重度颈椎椎管狭窄组纳入36例患者(26.9%,36/134)。在中度或重度颈椎椎管狭窄组患者中,13例患者出现非典型的颈部不适,4例患者存在Hoffmann征阳性,其余患者均未见明显与颈椎椎管狭窄相关临床症状。两组患者在症状持续时间、体重指数、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史、神经源性跛行严重程度、腰椎椎管率、腰椎椎管狭窄类型方面比较,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颈椎椎管率和腰椎椎管狭窄节段数(多节段/单节段)方面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性别、年龄、颈椎椎管率和腰椎椎管狭窄节段数(多节段/单节段)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87,95%CI=1.012-1.167,P=0.022)和颈椎椎管率(OR=0.873,95%CI=0.786-0.916,P<0.001)是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合并中度或重度颈椎椎管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的最佳临界诊断值为67.5岁(AUC=0.684;P=0.001),颈椎椎管率的最佳临界诊断值为76.5%(AUC=0.765;P<0.001)。此外,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颈椎椎管狭窄指数和年龄之间呈正相关趋势(r=0.307;P<0.001);颈椎椎管狭窄指数和颈椎椎管率之间呈负相关趋势(r=-0.348;P<0.001);颈椎椎管狭窄指数和腰椎椎管狭窄指数之间呈正相关趋势(r=0.513;P<0.001)。结论:男性、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合并中度或重度颈椎椎管狭窄的风险较高。年龄、颈椎椎管率为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合并中度或重度颈椎椎管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以为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合并颈椎椎管狭窄提供早期诊断依据。

徐荣锋[2](2021)在《电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联合口服洛索洛芬钠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以期用传统中医的方法治疗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提供新治疗思路和方案。方法选择2020年03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因“脊髓型颈椎病”住院,并在福州市第二医院脊柱科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出现轴性症状,并符合标准、自愿参加该课题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收集25例。对照组与试验组均采用术后常规治疗,主要包括预防感染、脱水消肿、营养神经治疗及早期功能锻炼。在术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洛索洛芬钠治疗,试验组使用电针联合口服洛索洛芬钠治疗,连续治疗两周。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Tsuji评分、NDI评分,同时随访两组患者开始治疗3月后的颈椎轴性症状的复发率,评估远期疗效。并随访记录治疗前和开始治疗3月后的中医症候疗效评分,以评价临床疗效。同时,对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统计评估,统计分析运用SPSS 20.0软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性差异(Ρ>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Tsuji评分、NDI评分组间对比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性差异(Ρ>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点的Tsuj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Ρ<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N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Ρ<0.05),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轴性症状均得到改善。3、试验组在VAS评分、Tsuji评分、NDI评分以及中医症候积分方面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Ρ<0.05),说明试验组治疗轴性症状的疗效比对照组更佳。4、试验组与对照组开始治疗3月后的中医症候疗效指数分别为84%、72%,两组总优良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5),说明试验组治疗轴性症状的疗效比对照组更优。5、试验组与对照组开始治疗3月后的复发情况比较:开始治疗后持续随访3个月,两组间复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Ρ<0.05),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试验组。说明试验组的远期疗效比对照组更好。结论电针联合口服洛索洛芬钠治疗及单纯口服洛索洛芬钠治疗均能改善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但电针配合洛索洛芬钠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洛索洛芬钠,远期疗效也更佳,说明电针可改善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

谢志刚[3](2021)在《针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术后轴性症状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轴性症状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脊柱外科并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且接受颈前路手术后出现轴性症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编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各25例,并且对两组患者都进行术后常规康复功能锻炼+口服止痛药(塞来昔布)的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基础治疗下+针刺治疗,对照组则单纯基础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2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Tsuji评分、NDI评分及颈椎活动度。通过门诊、住院或电话随访采集以上评分量表分值并记录,然后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患者50例,随访时间为2个月,纳入研究的患者均能积极配合治疗并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各个随访时间点的VAS评分及NDI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显着降低,且试验组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2个月时VAS评分及NDI指数的下降幅度与对照组相比更加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各个随访时间点,各方向颈椎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所改善,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2个月时,试验组的各向颈椎活动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各个随访时间点的轴性症状评分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在治疗后2个月的随访时间点,试验组的轴性症状评分改善度较对照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术后轴性症状的疗法,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高手术满意度,加快患者术后的功能康复。值得我们的应用与推广。

姚舜,许立惟,周治来,徐汪洋,张辉[4](2021)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影响脊髓型颈椎病(CSM)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术后随访12~24个月的71名CSM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病程、手术时长、MRI影像表现等可能影响术后功能改善的因素与术后JOA改善率作相关分析。结果 71例CSM患者术后JOA评分增加。JOA改善率和病患性别、年龄、手术时长等存在相关性,而与术前病程、MRI影像中脊髓受压狭窄程度、T2WI上高信号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男性、高龄、手术时间长预示CSM术后功能改善较少。

伍鹏欢[5](2021)在《DTI脊神经根成像不同ROI勾画方法对比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是目前唯一能够对活体神经纤维结构进行无创性检测的影像方法,它可以对神经解剖连接进行重建、可视化显像以及定量分析,为确定各种中枢神经疾病的发病机理和致病机制提供更加直观和丰富的影像信息,在肿瘤、脑神经、脊髓损伤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在脊神经根损伤的应用仍处于初始阶段,DTI技术的出现,为脊神经根形态结构的显示及定量分析开辟了新的方法。然而DTI结果的测量受操作者因素影响较大,例如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的大小、形状、位置、采用的算法以及对神经解剖学的熟悉程度,均影响DTI值和神经纤维示踪成像结果的准确性,其中ROI的勾画方法是不可回避的关键因素,既往有腹部肿瘤及脑部肿瘤ROI勾画方法比较的研究,然而没有脊神经根ROI勾画方法比较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如何在脊神经根上更好的应用DTI技术,通过比较不同ROI方法本身对测量结果一致性的影响,确立最佳ROI勾画方法,明确相关因素,从而设法降低相关因素的影响,将其测量DTI值结果进一步应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相关疾病。第一章 DTI在颈神经根ROI勾画方法的建立及临床相关性分析目的在于建立可靠的颈神经根ROI勾画方法,并对其临床相关性进行验证。本章节我们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和20例单节段神经型颈椎病患者,2名影像科技师,应用四种ROI勾画方法,分别测量了健康志愿者双侧颈5-8神经根的FA值和ADC值,以及患者的患侧节段和健侧相应神经根FA值和ADC值,确定一致性最好的颈神经根ROI勾画方法,同时记录每位受试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以及患者的VAS评分和ISNCSCI评分,然后采用最佳方法测量得到的DTI值,分析其临床特征相关性。结果是最大圆法的一致性最佳;健康者颈神经根FA值与ADC值与患者健侧颈神经根FA值和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患侧颈神经根FA值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健康侧FA值和ADC值与患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健康志愿者,其测得FA值与ADC值,与年龄有相关性,但是与体重指数无相关性;在患者方面,患者VAS评分与患侧ADC值呈正相关,与患侧FA/患侧ADC 比值呈负相关,ISNCSCI评分与患侧FA值呈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最大圆ROI勾画方法是可靠的颈神经根DTI测量方法,颈椎神经根部分DTI值具有临床相关性。第二章 DTI在腰椎神经根ROI测量方法的建立及临床相关性分析目的在于建立可靠的腰椎神经根ROI勾画方法,并对其临床相关性进行验证。本章节我们选取18例健康志愿者和21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名影像科技师,同样应用四种ROI勾画方法,分别测量健康志愿者双侧腰3-骶1神经根的FA值和ADC值,以及患者的患侧节段和健侧相应神经根FA值和ADC值。确定一致性最好的腰椎神经根ROI勾画方法,采用最佳方法测量得到的DTI值,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相关性。结果是轮廓法的一致性最佳;健康者神经根FA值与ADC值与患者健侧神经根FA值和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患侧神经根FA值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健康侧FA值和ADC值与患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健康者,健康志愿者FA值与年龄、体重呈负相关,ADC值与年龄、体重指数呈正相关;在患者方面,患侧FA值与JOA评分呈正相关,患侧ADC值与ODI评分呈正相关,患侧FA/健侧FA比值与JOA评分、ODI评分呈正相关,与VAS评分呈负相关,患侧FA/ADC 比值与VAS评分呈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轮廓ROI勾画方法是较可靠的腰椎神经根ROI方法,腰椎神经根部分DTI值具有临床相关性。第三章 术前腰椎神经根DT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恢复结果的预测价值目的是探讨腰椎神经根DTI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恢复程度的预测价值。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共纳入117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手术治疗,术前一周内行DTI、常规MR及X线检查。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恢复率评价术后恢复效果,术前1天、术后6个月评估JOA评分。JOA恢复率低于50%被定义为不利结果组。结果是有利结果组比不利结果组年龄低(p=0.005),病程短(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利结果组患侧FA、ADC值高于不利结果组;有利结果组,健康侧FA/患侧FA、健康侧ADC/患侧ADC,低于不利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龄、短病程、低健康/患侧FA比值等是与术后有利恢复结果相关的独立因素。ROC分析显示患侧FA及健侧/患侧FA比值有良好的预测性能。这些结果表明术前患侧FA值、健侧/患侧FA比值对LDH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有良好的预测作用。术前患侧高FA值、低健侧/患侧FA比值,对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更有可能获得有利的术后恢复结果。综上所述,磁共振DTI技术在诊断神经根病变的应用有广阔的空间,但是目前还需要优化使用的方法,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的利用该技术,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重大参考价值。

毛威[6](2021)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1月份~2019年12月份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并选择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的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8例。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33~74岁,平均为58.1岁。其中伴有基础疾病:高血压病8例,COPD1例,糖尿病10例,均予以药物及相应处理控制后行手术治疗。一期前后路手术分两个部分:先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或椎板切除术,然后行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手术病人采取术后随访,统计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切口的总引流量、住院天数以及围术期并发症状况,统计手术前以及手术后1天、3月、6月、12月以及最后一次随访时的JOA评分、VAS评分和神经功能改善率等指标数据。结果:全部患者成功完成一期前后路手术,手术时间平均212.8±37.5min,手术出血量210.0±33.7ml;术后24h总引流量182.2±50.3ml;住院天数均值为13.7±2.1d。随访时间12~24月,平均值为19.2月。临床疗效:JOA评分术前、术后1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月以及末次平均评分分别为6.8±1.3;10.5±0.9;12.1±1.5;12.7±0.2;13.8±0.2;14.5±1.2;VAS平均评分分别为术前(7.8±1.3)、术后1天(5.1±0.8)、术后3个月(4.1±0.6)、术后6个月(3.4±0.7)、术后12月(2.8±0.8)、末次平均分别为(1.9±0.7);全部患者在术后各个随访期间的JOA评分、与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评分术后1天、3个月、6个月、12月、末次平均分别为40.7±4.3;45.7±10.4;53.6±10.5;66.8±7.8;79.6±7.4。结论:2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主观感受均有不同水平的改善。一期颈椎前后路手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充分,固定牢靠,不但脊髓受压的症状得到充分缓解,同时病人住院天数大大的缩短,其临床疗效不错,是种有效的手术术式,因此值得推行。

李成立[7](2021)在《脊髓型颈椎病的致病机理及颈椎后路大通道内镜减压术疗效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脊髓型颈椎病慢性压迫性动物模型建立及炎症因子表达差异性研究目的:建立脊髓型颈椎病慢性压迫大鼠模型,并探讨不同压迫程度颈椎退行性病变与炎症因子表达差异性的关系。方法:选取3组雄性健康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轻度压迫组(n=30)、重度受压组(n=30),然后再按时间节点把压迫模型分为4、8、12周3小组。模型组在大鼠C5-7节段,切除椎板间的部分韧带,分别植入1.6mm×0.8mm×0.4mm和5.5mm×1.6mm×0.8mm两种尺寸的聚乙烯醇丙烯酰胺互穿网络水凝胶压迫材料,建立轻度、重度压迫2组模型;对照组不置入水凝胶,同时2个模型组切除颈后肌群部分肌肉,加速颈椎退变。在术后第4、8和12周随机选取6只大鼠进行斜板爬坡试验,处死后取C5-7节段椎间盘和脊髓部分,采用HE染色对相应节段的脊髓部分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采用TUNEL法对脊髓凋亡情况进行测定;然后采用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模型组和对照组C5-7椎间盘内TNF-α、IL-1β、IL-33和IL-6的m 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由斜板爬坡试验结果可知,4、8、12周各压迫模型组建模前与对照组术前的运动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各模型组大鼠所能承受的斜板角度均有下降,其中术后8,12周较对照组下降显着,且各组间差异明显(P<0.05)。大鼠脊髓标本HE染色发现,术后第4周,压迫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鼠脊髓组织形态的退变程度在统计学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第8周,与对照组相比较,同时段的轻度压迫组出现神经元细胞变性、皱缩,重度压迫组神经元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出现明显皱缩,脱髓鞘并且空泡变性;至造模手术12周,轻度压迫组较对照组神经元细胞变性加重,出现严重脱髓鞘,轴突空泡变性;重度压迫组神经元细胞开始坏死,弥漫脱髓鞘和轴突空泡变性。同时,各模型组的阳性细胞数量均显着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5)。术后8和12周模型组小鼠椎间盘中的IL-1β等上述炎性因子的m RNA和蛋白含量均呈高表达水平,且表达水平随压迫程度和造模时间而上调。小结: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聚乙烯醇-聚丙烯酰胺互穿网络水凝胶为压迫材料成功建立脊髓型颈椎病慢性压迫性大鼠模型。模型大鼠的脊髓损伤程度随造模术后时间递增,模型组大鼠椎间盘组织中各炎症因子逐渐增高,且表达水平依赖于退变程度和造模时间变化。第二部分经皮大通道内镜在颈椎后路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价颈椎后路经皮大通道内镜减压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符合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和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行颈后入路的经皮大通道内镜治疗,术后全部患者经同一医师进行定期随访并评估,随访期为12个月,收集围手术期资料(手术及住院时间、失血量、并发症等)。依据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手术效果,行颈椎X线评估颈椎曲度(CSA、C2-7Cobb角)变化,CT、MRI观察椎板减压及神经根管减压情况,JOA评分,VAS评分,颈椎曲度(CSA、C2-7Cobb角)行统计学分析,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大通道内镜减压术在颈后路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3天、3个月和12个月)JOA和VAS评分与减压前1天评分相比,具有显着差异(P<0.05)。C2-7Cobb角术后与减压前1天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CSA角只在术后3天时与减压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手术时间45~110分钟,平均68.6±23.8分钟,术中失血量20~85ml,平均28±14.8ml,住院时间3~8天,平均4.5d。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大通道内镜减压术在颈后路的临床效果,其中优良病例为29例,可3例,总体优良率达93.75%。术后CT和MRI显示脊髓或神经根管处压迫已解除。小结:颈后入路的经皮大通道内镜减压术(PED)是一种创伤小、疗效好,康复快的手术方式,值得我们在临床中进一步的研究和改善。第三部分颈椎后路经皮内镜减压术后颈椎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模拟经皮大通道内镜颈椎后路手术对颈椎稳定性及C4-C7椎间盘应力的影响,为临床及后续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建立大通道内镜颈椎后路手术减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颈椎后路经皮大通道内镜减压术后C4-7椎间盘的活动度和最大应力。结果:术后模型中,C4-5椎间盘活动度和正常组相比较没有变化,C5-C6节段在手术模型组中前屈,背伸,左右弯曲及左右旋转上均较正常模型组活动度有所增加,其中左侧屈和右侧屈方向上活动度较正常增加最大,分别增加了4.61%和5.13%。C6-7节段在前屈背伸及侧弯上活动度较正常组略有增加,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为右侧弯曲时增加了6.07%,左旋时手术组较正常组活动度增加了0.5%,右旋时较正常组减少了0.11%。颈椎后路经椎板减压术后C5-C6节段的前屈、后伸的应力分别减少了1.64%和1.77%,左侧屈、右侧屈和左旋转最大应力较正常模型分别增加了1.64%、1.13%、1.81%,C4-5椎间盘2组应力保持不变。C6-7椎间盘应力,手术组与正常组之间比较除了前屈时减少,其他方向上均有增大,其中在右侧弯时最大应力增加最大为11.43%。C4-7在不同工况施加相应应力获得的两组模型整体最大应力值在前屈及后伸上分别减少了4.69%和10.08%,在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和右旋转上的最大应力值较正常模型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右侧屈时增加最大为9.95%。小结:颈椎后路经皮大通道内镜减压术不会导致颈椎不稳的表现,但在颈椎动态活动时,相应椎间盘的应力有所增加,可能促进后期颈椎后期的退行性改变,总体来说术后各节段的活动度和最大应力能达到甚至是优于原来的正常状态。

王宗刚,王召兴,刘冬冬,赵俊涛[8](2020)在《颈椎后路单开门4枚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高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其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4枚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高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其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35例高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且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采用的不同钛板数目,将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中采用4枚微型钛板在C3-C6逐个放置,对照组术中采用2枚微型钛板在C3-C6间断放置;出院后维持颈托保护3个月,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6个月后进行复查。对比两组患者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长等手术指标,通过C2-C7 Cobb角对比两组颈椎曲度,评估两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对比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住院时长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6月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JOA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月颈椎曲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颈椎后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4枚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高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颈椎曲度和脊髓功能状况。

欧志亮[9](2020)在《中药热奄包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中药热奄包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轴性症状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于我院脊柱外科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并接受颈后路手术术后出现轴性症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确诊的就诊时间先后顺序编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各30例,并且对两组患者都进行术后常规康复功能锻炼+口服止痛药(塞来昔布)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下+中药热奄包热敷治疗,对照组也在基础治疗下+热水袋热敷治疗。分别对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2个月进行随访。随访期间疗效观察指标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方法评估患者轴性症状疼痛改善情况,颈椎活动度评估颈椎功能改善情况,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颈椎轴性症状评分评估轴性症状的整体改善效果。通过门诊、住院或电话随访采集以上评分量表分值并记录,然后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患者60例,随访时间为2个月,所有患者均能积极配合治疗并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其中治疗组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60.00±10.68),男性20例,女性10例,手术节段为C3-5、C3-6、C3-7、C4-7的分别有3例、6例、16例、5例,平均手术操作时间为2.53±1.03小时,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52.67±145.22ml。对照组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59.67±9.87),男性18例,女性12例,手术治疗节段为C3-5、C3-6、C3-7、C4-7的分别有2例、9例、13例、6例,平均手术操作时间为2.51±0.81小时,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38.00±110.37ml。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及ND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2个月时VAS评分及NDI指数下降较对照组更显着,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点各个方向颈椎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在治疗开始后2个月的随访时间点轴性症状评分下降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中有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胃脘部的不适,予以口服胃粘膜保护药后症状明显改善,遂继续纳入本研究治疗组。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局部皮肤烫伤、破溃及过敏瘙痒等症状。结论:中药热奄包能够有效的减轻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疼痛的症状,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加快患者术后的功能康复。

刘金成[10](2020)在《显微镜辅助颈前路手术与常规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的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显微镜辅助颈前路减压融合术与常规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于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将81例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13例;神经根型44例,脊髓型37例;单节段46例,双节段35例;年龄28-80岁(51.59±12.08);按手术方式分为常规组和显微镜组,常规组采取常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显微镜组采取显微镜辅助ACDF手术治疗。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和相关评分,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分型、节段;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颈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上肢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C2-C7Cobb角以及融合椎间高度,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对比患者术前、术后3天、术后3月的相关观察指标,主要包括:JOA评分、颈部VAS、上肢VAS、NDI、C2-C7Cobb角度融合椎间高度及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以及是否发生并发症,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评价。结果:常规组术前与术后3日JOA评分、颈部VAS、上肢VAS、NDI、C2-C7Cobb角、融合椎间高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O5);术后3日与术后3月JOA评分、颈部VAS、上肢VAS、NDI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O5),而在C2-C7Cobb角、融合椎间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组术前与术后3日JOA评分、颈部VAS、上肢VAS、NDI、C2-C7Cobb角、融合椎间高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O5);术后3日与术后3月JOA评分、颈部VAS、上肢VAS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O5),而在NDI、C2-C7Cobb角、融合椎间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术后3天微镜组与常规组,在JOA评分、颈部VAS、上肢VA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NDI、C2-C7Cobb角、融合椎间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在术后3月JOA评分、颈部VAS、上肢VAS、NDI、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椎间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O5)。常规组与显微镜组患者神经根或脊髓损伤、食管损伤、脑脊液漏、吞咽困难、喉返神经刺激症状、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显微镜组与常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引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O5),引流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于颈椎病的治疗都具有显着疗效,而显微镜组在术后即时疗效要优于传统组,而在中远期的临床疗效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并且显微镜组具有操作精细,术中出血更少、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更短等显着优势。

二、高龄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龄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腰椎椎管狭窄症合并颈椎椎管狭窄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受试对象
        1.2 仪器设备
        1.3 分析软件
    2 相关资料收集
        2.1 一般资料
        2.2 影像学资料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
        1.2 计量资料正态性检测
        1.3 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
    2.单因素回归分析
    3 多因素回归分析
    4 ROC曲线分析独立影响因素对腰椎椎管狭窄症合并中度或重度颈椎椎管狭窄的预测价值
        4.1 年龄的预测价值
        4.2 颈椎椎管率的预测价值
        4.3 年龄和颈椎椎管率联合的预测价值
    5 约登指数确定最佳临界诊断值
    6 相关性分析
        6.1 CSI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6.2 CSI与颈椎椎管率的相关性分析
        6.3 CSI和 LSI的相关性分析
    7 典型病例
        7.1 病例一
        7.2 病例二
讨论
    1 腰椎椎管狭窄合并颈椎椎管狭窄的比例
    2 腰椎椎管狭窄症合并颈椎椎管狭窄的潜在风险
    3 腰椎椎管狭窄症合并颈椎椎管狭窄的相关影响因素
    4 本研究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腰综合征及其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2)电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中医症侯评价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剔除标准
        2.8 脱落、剔除病例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随机分组及盲法
        3.2 治疗方案
        3.3 观察指标
        3.4 指标评定时点
    4 安全性观测
    5 不良事件的处理
    6 随访
    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3.1 治疗前后颈椎VAS评分比较
        3.2 治疗前后Tsuji评分比较
        3.3 治疗前后NDI评分比较
        3.4 中医症候积分及疗效比较
        3.5 开始治疗3 月后的复发率比较
讨论
    1 西医学对颈后路术后AS的认识
        1.1 西医学对AS的认识
        1.2 西医学对AS发生的病因机制的认识及治疗
    2 祖国医学对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AS的认识
        2.1 针灸选穴分析
        2.2 电针治疗
    3 关于实验结果的讨论
        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3.2 两组患者VAS评分结果分析
        3.3 两组患者Tsuji评分结果分析
        3.4 两组患者NDI评分结果分析
        3.5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3.6 两组患者开始治疗3 月后复发率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附录 B 中医症候积分表
    附录 C 临床数据收集表
    附录 D VAS评分表
    附表1 Tsuji评分表
    附表2 NDI评分表
文献综述 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针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术后轴性症状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2.4 安全性观测
        2.5 不良事件的处理
        2.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两组患者各项疗效评价指标对比
        2.1 VAS评分对比分析
        2.2 轴性症状评分对比分析
        2.3 颈椎NDI指数评分对比分析
        2.4 颈椎活动度变化对比分析
        2.5 安全性观察及随访结果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术后轴性症状的认识及治疗
        1.1 现代医学对轴性症状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轴性症状的发病原因及机制的认识
        1.3 现代医学对轴性症状的治疗现状
    2 祖国医学对颈椎术后轴性症状的认识
    3 关于针刺治疗颈椎术后轴性症状的取穴
    4 针刺治疗轴性症状的作用机理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基线资料分析
        5.2 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结果分析
        5.3 轴性症状评分(Tsuji)结果分析
        5.4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的结果分析
        5.5 颈椎活动度(ROM)的结果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1.1.1 一般资料
        1.1.2 纳入标准
    1.2 统计内容
        1.2.1 病人基本情况
        1.2.2 影像学情况
        1.2.3 临床症状
    1.3 评估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初步结果
    2.2 手术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性障碍的改善程度
    2.3 预测术后功能恢复程度的指标
    2.4 术前功能性障碍的相关因素
3 讨论
    3.1 手术减压治疗的有效性
    3.2 年龄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3.3 性别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3.4 术前病程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3.5 手术时间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3.6 后纵韧带骨化与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3.7 术前神经功能与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3.8 手术治疗前影像学检查对术后疗效的预判意义
    3.9 术前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
4 结论

(5)DTI脊神经根成像不同ROI勾画方法对比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TSTRACT
前言
第一章 DTI在颈神经根ROI勾画方法的建立及临床相关性分析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DTI在腰椎神经根ROI测量方法的建立及临床相关性分析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术前腰椎神经根DT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结果的预测价值
    1 介绍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综述 磁共振DTI技术在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应用进展
References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6)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术前准备
        2.1.4 手术方法
        2.1.5 手术器械、耗材等
        2.1.6 术后治疗
        2.1.7 术后随访
    2.2 疗效观察
        2.2.1 手术情况
        2.2.2 围手术期并发症
        2.2.3 临床疗效
        2.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手术结果
    3.2 围手术期并发症
    3.3 临床疗效
第4章 典型病例
第5章 讨论
    5.1 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5.2 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式
    5.3 前路和后路手术的顺序
    5.4 一期前后路手术与分期前后路手术的选择
    5.5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注意事项
    5.6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的优缺点
    5.7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脊髓型颈椎病的致病机理及颈椎后路大通道内镜减压术疗效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脊髓型颈椎病慢性压迫性动物模型建立及炎症因子表达差异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皮大通道内镜在颈椎病后路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颈椎后路经皮内镜减压术后的颈椎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理与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颈椎后路单开门4枚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高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其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检验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2.2 JOA改善率和手术前后颈椎生理曲度
    2.3 术后并发症
3 讨论

(9)中药热奄包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2.4 安全性观测
        2.5 不良事件的处理
        2.6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治疗及随访情况
    3 两组在接受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
        3.1 VAS评分比较
        3.2 颈椎NDI指数评分比较
        3.3 轴性症状评分比较
        3.4 颈椎活动度变化情况
        3.5 安全性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 当代医学对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认识及治疗
        1.1 当代医学对轴性症状的认识
        1.2 当代医学对轴性症状发生的病因机制的认识
        1.3 现代医学对轴性症状治疗现状
    2 祖国医学对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的认识
    3 中药热奄包的组方分析、药理研究及作用机理
    4 中药热奄包治疗轴性症状的作用机理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视觉模拟疼痛评估结果比较
        5.2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
        5.3 颈椎活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5.4 轴性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6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显微镜辅助颈前路手术与常规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手术操作
        1.3.1 显微镜组
        1.3.2 常规组
    1.4 术后处理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2.1 一般资料对比
    2.2 各观察指标对比
第三章 讨论
    3.1 颈椎病的概述
        3.1.1 颈椎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3.1.2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3.1.3 颈椎病的症状
        3.1.4 颈椎病的影像学检查
    3.2 治疗
        3.2.1 常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3.2.2 显微镜辅助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3.3 并发症
        3.3.1 神经根或脊髓损伤
        3.3.2 食管损伤
        3.3.3 脑脊液漏
        3.3.4 吞咽困难
        3.3.5 喉返神经损伤
        3.3.6 切口感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四、高龄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腰椎椎管狭窄症合并颈椎椎管狭窄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 王志超. 青岛大学, 2021(02)
  • [2]电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D]. 徐荣锋.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针刺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术后轴性症状的疗效观察[D]. 谢志刚.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 姚舜,许立惟,周治来,徐汪洋,张辉. 现代医院, 2021(05)
  • [5]DTI脊神经根成像不同ROI勾画方法对比研究及临床应用[D]. 伍鹏欢.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6]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毛威. 南昌大学, 2021(01)
  • [7]脊髓型颈椎病的致病机理及颈椎后路大通道内镜减压术疗效的相关研究[D]. 李成立.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8]颈椎后路单开门4枚钛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高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其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J]. 王宗刚,王召兴,刘冬冬,赵俊涛.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0(06)
  • [9]中药热奄包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后路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D]. 欧志亮.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显微镜辅助颈前路手术与常规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疗效的对比分析[D]. 刘金成. 延安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外科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