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室内空气终归于法

净化室内空气终归于法

一、净化室内空气最终要靠法律(论文文献综述)

张广庆[1](2021)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总建筑44万平方米面积、总床位数量达1800床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下文简称北大国际医院)是由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非营利性大型综合医院,项目的超大规模与体量、国际医院的高起点高定位、投资与运营方式,使之从前期策划、立项、设计到建设、投入使用均为世人瞩目,为媒体争相报道。北大国际医院于2014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后参观者络绎不绝,影响了数家大型新医院的建设(如天坛医院新院区)。建成使用过后,一方面运维反馈了许多值得推广的建设经验,另一方面,在使用后长达5年期间医院各处历经大小改造共400余次,其原因值得深究、经验值得总结,类似北大国际医院这类全新建医院投入使用后即进行改造的情况,在我国当代医院建设中绝对不是孤例。我国为了补上每千人医院床位数的欠账,在很多城市的远郊区县,全新筹备创建了很多医院,这些医院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建设过程中医院建筑的图纸修改量占比高达40%~60%,施工完成后需要立即拆改量为3%~5%,造成大量的浪费。为此本研究搜集整理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设资料,结合文献研究、实地走访、访谈建设过程中关键人物等,全面了解开业至今该医院的使用情况和改造情况。在梳理改造项目详情基础上,逐一分析改造原因,并结合时代发展背景,深度挖掘背后的影响因素。为了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设计实践,本研究将改造影响因素分为非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和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两类进行探讨。非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医疗政策调整、医学技术进步、国际医院规划设计理念变革、主导医院建设的决策人员变动、建筑使用群体未参加设计决策过程等。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设计阶段图纸设计深度不足、专项设计不到位、建筑师对医疗工艺不够熟悉等。最后,本研究总结了北大国际医院可进行推广的优秀建设经验,并针对不同影响因素所促成的改造,分别提出了应对策略。对于非设计层面因素所促成的改造,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应采用弹性设计策略,以适应未来医院建筑发展变化。对于设计层面因素所促成的改造,建筑师应注重提升医院建筑设计深度,最大限度避免投入使用后因设计不合理而引起改造。

潘璐冉[2](2021)在《徽州地区宗祠建筑绿色营建智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的时代,由于对建筑高技术发展的重视,城市独有的地域文脉特性在追求先进技术创新时渐渐丢失。因此,在建筑营建过程中,应通过探寻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降低污染,以改善生活环境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本文基于对传统建筑文脉的追溯与传承,立足于徽州地区宗祠建筑,以传统绿色营建智慧为切入点,运用实地调研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手段,从宏观到微观,从外部环境到建筑内部,从营建理念到营建技法,深度研究总结出徽州地区宗祠建筑中的绿色营建智慧。首先,从地域文化、规划选址、建筑特征三个方面对徽州地区宗祠建筑规划选址及地域特征进行了详细信息梳理与案例分析。总结出地方文脉的特征与要点,为后续传统绿色营建技术的选取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对传统建筑绿色营建智慧选取的理念与方法进行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筛选与提取:第一,基于国家标准的绿色技术理念提取。从国家标准层面总结出能成为绿色技术应满足的四点理念;第二,基于因地制宜的绿色技术评定。以徽州为例,使用Climate Consultant气象数据分析软件输出徽州地区的气象情况,归纳出8个徽州地区传统建筑绿色营建智慧评定的适应性要点;第三,基于文脉传承的绿色技术优化。强调传统建筑绿色营建智慧中的文脉延续。最终得出传统建筑绿色营建技术所具备的5项特征,为后续选取绿色营建技术提供方法与依据。最后,通过传统建筑绿色营建智慧选取的理念与方法,从徽州地区宗祠建筑的外部环境、建筑空间、建筑构造和建筑材料四大方向上选取出其中符合条件的各种绿色营建技术,并根据其对建筑及环境影响程度与作用的不同逐一分析,共总结出30个营建技术。并通过Phoenics和Ecotect模拟软件对部分绿色营建技术进行模拟计算,将绿色技术量化。通过十分直观的可视化结果,输出科学的量化数据,印证该宗祠建筑的绿色营建技术是能够对建筑环境起到优化改善作用的。本文通过定性和定量两种分析方法,对徽州地区宗祠建筑的绿色营建智慧进行了科学的梳理与分析,双重验证其绿色优化作用,为公共建筑的修缮、改造与更新等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图[53]表[14]参[85]

杨诗羽[3](202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移风易俗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观风察俗、齐正风俗的传统。“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易”,风俗移易可以说是社会发展中的常态。社会越是变革,越加呼唤移风易俗。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也是破旧立新、移风易俗的典型时期。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与陈风陋习做坚决斗争,由内到外进行社会改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移风易俗实践及其经验,对于新时代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论文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关于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观点出发,分析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待传统的“扬弃”思维,为移风易俗的可行性提供理论支撑。论文以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移风易俗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背景和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的禁娼禁赌禁毒运动、狠抓党风建设、破除封建迷信、平等妇女地位、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五个方面进行详尽阐释。为了更好地推动移风易俗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积极利用教育手段教化人民以改变陈旧观念;依靠法律手段约束行为以强化制度保障;开展针对性陋俗整治运动以彻底清除封建遗毒;利用文化建设来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以净化社会风气。经过移风易俗后的中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成立初期移风易俗之所以能够取得显着成效,一方面在于中国共产党引导群众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党员担当意识,为移风易俗增加动力;另一方面在于注重发挥文化、风气、教育的作用,以营造健康的氛围,推动移风易俗持续推进。新时代移风易俗必须借鉴新中国成立初期移风易俗的有益经验,始终重视人民的主体性、坚持破立并举的推进方式、坚持全面系统的工作思路。同时更要结合当下时代任务、立足现实实践推进移风易俗创新。通过移风易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摒弃落后文化、发扬先进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保持科学、先进的底色。将移风易俗作为社会治理的方式,深化实体、虚拟、精神三大空间的治理,让社会呈现出风清气正的景象。

于梦扬[4](2021)在《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发展及其启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重心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过程中,从幼儿教育视角展开幼儿园建筑设施研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积累起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值得借鉴。本论文聚焦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发展、现状、特点,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以及比较研究,探索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对我国幼儿园建筑设施发展的启示。伴随幼儿园教育的发展,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发展经历了从西方引进,到逐步本土化,从追求量的扩张到追求质的提升的过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通过环境进行教育”,也就是在具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中,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已经成为日本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作为环境的重要部分,幼儿园建筑设施就成为“环境育人”,营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的关键环节。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建设,强调以下要求:保证幼儿在与自然、他人、事物接触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游戏展开全方位综合指导的;确保幼儿有健康安全、丰富多彩的生活;关注与社区合作、与周边环境协调。日本在幼儿园建筑设施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国幼儿园建筑设施发展应该借鉴日本幼儿园设施发展经验,应当逐步树立学前教育“环境育人”理念,全方位育人,完善幼儿园建筑设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充分考虑幼儿亲近自然、与人交流、见识事物的需要,充分关注与社区合作、与周边环境协调;建筑界应与教育界积极沟通、合作,将教育理念纳入到幼儿园建筑设施建造中,充分考虑建筑设施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幼儿园素质教育活动的方式、方法的影响。

陈纵[5](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刘继磊[6](2020)在《固体吸附式室内空气除湿材料性能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长久以来,人们对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的温湿度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湿度是影响室内人员热舒适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对湿度控制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加在意室内空气品质不达标带来的健康问题以及传统空调系统的能耗问题。固体吸附式除湿净化空调是一种环保型空调系统,该系统与传统的压缩式空调系统相比,具有良好的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和降低建筑能耗的潜力,但也仍然存在着诸如系统复杂、成本高、再生温度高等问题。固体吸附式除湿净化空调系统的核心是组成其吸附单元的吸附剂,吸附剂的除湿净化特性决定了以该材料搭建的固体吸附式除湿净化空调系统的运行特点,解决该系统应用的关键就是找到更适宜的吸附剂。常用的固体吸附除湿材料主要有硅胶、分子筛、活性氧化铝、复合材料、活性炭等,这些材料都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出于提升固体除湿净化空调系统整体能效水平的目的,上述传统除湿材料仍然具有吸湿性能和再生温度方面的优化空间。因此,学者们长久以来都在探寻节能环保高效的新型除湿材料。高比表面积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和低成本的生物质材料显示了在空气除湿领域的应用潜能。本文通过研究MIL-101(Cr)和其改性材料MIL-101(Cr)-SO3H,以及由天然椰壳制备的生物质材料(椰壳纤维)在常用空调工况中的除湿性能,并与常见除湿材料的除湿性能作对比,分析这几种新材料在固体吸附式除湿净化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方法。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在固体除湿空调领域针对新型除湿材料的探索,以及在测定新材料除湿特性方面总结的相关方法,提出了包括MIL-101(Cr)和其改性材料MIL-101(Cr)-SO3H,以及一些生物质材料在固体净化除湿空调领域的应用前景。而后,结合固体除湿空调对材料的需求和新材料的特点,设计并实施了实验,实验过程中使用动态重量法结合静态重量法测定6种材料的吸脱附等温线、吸附量、脱附量、吸附速率、脱附速率,评价了两种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101(Cr)和其改性材料MIL-101(Cr)-SO3H以及天然椰壳纤维的除湿性能。并得出结论:MIL-101(Cr)和其改性材料MIL-101(Cr)-SO3H除湿性能优于传统除湿材料,适用于固体除湿空调系统;椰壳纤维除湿性能与传统除湿材料相比略差,但考虑到生物质材料的造价低廉、无污染等特性依然有一定应用的可能。最后,针对三种除湿材料不同的除湿特性,对新三种材料在空调领域的应用做出了展望。

徐飞[7](2020)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农村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目前,能源问题是我国乃至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当今世界的能源组成中,不可再生能源仍然占主导地位;“能源耗竭”和“环境污染”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问题。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开始重视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好坏,强调绿色、循环、可持续;此外,在中共十八大上,还明确提出要走集约化、生态化、和谐化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协调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关系,例如经济、环境、资源、生态等,让我们的后代不会因为我们过度的发展而没有好的资源、环境等。这虽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发展观,但是却是顺应时代变迁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这标志着我们与“能源耗竭”、“环境污染”的斗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逐渐发展为中国建设的先行理念。面对全世界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求以及资源的有限,我们必须摒弃原来的规划设计模式,进行变革。本文首先是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等;然后主要介绍了一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种理念,遇到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乡村振兴,完全可以结合到一起,给农村以新的发展活力。其次,本文进行了一些实际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对五莲县内的村庄进行具体的问卷调查、实际勘察等调查之后,分析现在农村中可持续发展的现状等问题以及我国农村目前在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最后,笔者通过对西山阳村周围的环境进行具体的分析,基于绿色可持续性乡土性、协调性、人性化等原则对西山阳村进行了具体的规划设计,让农村实现包括太阳能资源、水资源、垃圾资源、沼气资源等能源的合理利用;通过进行规划设计,增加可再生能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逐渐减少不可再生能源在我们生活中的使用,促进农村生态循环的可持续性以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将农村发展带入新的阶段。

吴小龙[8](2020)在《洛南地区既有农村住宅使用阶段低碳改造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加快,现代化进程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在高速的进行着,这样的浪潮也逐步渗透到了洛南地区,本文主要针对洛南地区既有农村住宅低碳改造策略进行研究。洛南地区农村住宅由于当时所建造的背景与技术等一系列原因存在很多的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农村整体规划布局较差,建筑单体功能不完善,建筑结构不稳定,建筑能耗很大,室内舒适感较低等问题,因此需要对此地区既有住宅进行低碳改造。笔者通过调研记录并且分析既有农村住宅的现状,结合国内外相关的已有案例,探索低碳技术下洛南地区既有农村住宅低碳改造建设的模式。研究中通过建筑能耗模拟软件DeST-h,结合更合适的策略对既有农村住宅进行使用阶段的低碳改造,对比分析改造前后既有农村住宅使用阶段的碳排量,探索出一种适合洛南地区的地域性低碳改造策略。论文中的所分析数据都依靠计算机模拟得出,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也能够充分体现建筑设计过程的可控性。在其中,运用多样的低碳手法对三类结构形式的住宅进行低碳改造,土木结构住宅的碳排量由4010.436kgCO2e降低为3050.883kgCO2e,减少了959.58kgCO2e;砖木结构住宅的碳排量由9155.239kgCO2e降低为5369.720kgCO2e,减少了3785.519kgCO2e;砖混结构住宅的碳排量由11296.823kgCO2e降低为7601.523kgCO2e,减少了3695.3kgCO2e。由此可见,低碳改造模式具有科学性、客观性与可行性,期望可以总结出的既有农村住宅使用阶段低碳改造设计策略能对洛南地乃至对所有气候接近地区的农村住宅发展低碳建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秦佳[9](2020)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极少主义室内设计提倡以简约的方式来设计和梳理空间。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极少主义室内设计成大势所趋。因此,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背景,分别从六个章节展开论述。围绕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理论与原则,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寻找相应设计策略和方法,并最终将其运用在实践项目中,力图为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一些参考。首先,通过研究背景和现状的分析,得出可持续设计刻不容缓,极少主义又在很多设计原则上与之相匹配,这是我们研究的契机。其次,通过对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分析,我们发现极少主义室内设计从20世纪60年代就已被大众所知,但在80年代才得到了长足发展。当下科技的突飞猛进、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以及源自人们身心审美的考验和社会地域的影响,给极少主义室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何使之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更适合当下的室内环境设计成为我们要去解决的问题。第三,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设计原则,以及对国内外极少主义室内设计案例的梳理,从空间要素分割、修饰要素调整、家具要素组合等方面着手,提出相关设计策略和方法,为实际运用提供理论参考。最后,从文化创意大厦复合空间和承荣国际幼儿园两个实践项目入手,将所得结论运用其中,进一步肯定了研究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就是要在寻求简洁秩序的表象与探索丰富深邃的内涵之间,寻找一种更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方式。本文进一步揭示了人与建筑之间最本质的依存关系,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提供更多的思路。

李闻文[10](2020)在《人居环境视野下的海峡两岸乡村规划建设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从2005年开始先后提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系列乡村营建政策。台湾在乡村建设上起步比大陆早,1994年台湾“文建会”以“造景、造产与造人”为核心,颁布“社区总体营造”政策,随后台湾政府出台了“农村再生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乡村建设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目标,乡村的人居环境规划与居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乡村的发展脱离不了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虽然台湾和大陆在乡村规划建设上政策不同,但两者同根同祖,在地域气候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相同或相似,因此在乡村规划建设方面有比较多的共通之处。论文从人居环境的视角比较台湾和大陆乡村规划建设,采取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和文献分析等研究方式,对两地的乡村建设发展历程、乡村代表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在人居环境规划方面总结台湾乡村和大陆乡村的特点,并针对大陆存在的问题,结合台湾乡村的优点提出规划策略,以期能够为现在乡村规划建设提供一些参考。论文总共分为七个章节。(1)论文第一章论述海峡两岸乡村规划建设的背景、课题开展的意义、乡村建设的相关研究、乡村人居环境等概念的限定,并提出研究内容框架和拟定技术路线。(2)第二章阐述乡村建设理论、外国乡村建设的现状,提出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的趋势,对比分析大陆和台湾在乡村建设方面的历程和现状,最后是阐述调研案例的概况和调研发现的问题。(3)第三至五章在大陆和台湾各选择四个乡村代表案例,从构成人居环境的三个方面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社会环境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者的特点,并就大陆乡村发现的问题,结合台湾乡村建设的优点提出规划策略。(4)第六章是前面章节结论的应用实践—里光明村和上洲村人居环境规划。(5)第七章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并对大陆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发展进行展望。

二、净化室内空气最终要靠法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净化室内空气最终要靠法律(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医院建设呼吁理性指导
        1.2.2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独特性
        1.2.3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建设经验值得推广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5.1 医院建筑设计变化的研究现状
        1.5.2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访谈法
        1.6.3 实地调研法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发展历程
    2.1 医院筹设缘起与过程(2002-2014)
        2.1.1 “建设国际一流医院,领跑医疗体制改革”
        2.1.2 参与建设各方的组织架构及其职能
    2.2 医院建成投入运营(2015)
        2.2.1 规划布局概况
        2.2.2 建筑设计概况
        2.2.3 运维管理概况
    2.3 医院调试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2015-2019)
        2.3.1 非设计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2.3.2 设计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设计层面因素促成北大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3.1 政策标准的调整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3.1.1 医疗环保政策的升级
        3.1.2 DNV标准的认证
        3.1.3 生殖医学中心IUI的报批
    3.2 技术的革新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3.2.1 设备设施的迭代
        3.2.2 新型材料的运用
    3.3 医疗流程的优化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3.3.1 使用模式的优化
        3.3.2 医护团队的更换
        3.3.3 医疗服务的完善
    3.4 科室功能的调整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3.4.1 功能的扩充
        3.4.2 功能的置换
    3.5 运营成本的控制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3.5.1 能源的集中监控
        3.5.2 能源的集约利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设计层面因素促成北大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4.1 安防管理的完善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4.1.1 门禁系统的完善
        4.1.2 安保系统的完善
    4.2 院区交通及停车的优化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4.2.1 院区交通流线的重构
        4.2.2 标识系统的优化
    4.3 室内流线的修复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4.3.1 提高视线的可达性
        4.3.2 减少流线的交叉与折回
    4.4 空间细部设计的完善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4.4.1 提升人性化设计
        4.4.2 满足无障碍设计
        4.4.3 完善使用功能
    4.5 感染控制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4.5.1 预防交叉感染
        4.5.2 新冠疫情下发热门诊的建设
    4.6 物理环境的改善促成建筑设计发生变化
        4.6.1 热环境的改善
        4.6.2 光环境的改善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大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对当下医院建设的启示
    5.1 应对非设计层面因素可采用的弹性设计策略
        5.1.1 采用模块化的组织体系
        5.1.2 采用以人为本的环境布局
        5.1.3 采用适应技术进步的空间模式
        5.1.4 采用高承载预留的建筑结构
    5.2 应对设计层面因素需掌控的设计深度
        5.2.1 注重应用BIM系统
        5.2.2 灵活应用相关规范
        5.2.3 加强专项细化设计
        5.2.4 提升材料选择把控度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北京大学国际医院2014-2019 改造项目统计及对吕品主任的采访笔记
    附录二:笔者对李立荣院长的采访笔记(节选)
    附录三: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方案设计图纸

(2)徽州地区宗祠建筑绿色营建智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建成为关注热点,环境质量亟需提升
        1.1.2 传统技术缺乏传承,适宜技术值得挖掘
        1.1.3 徽州地域文脉显着,宗祠建筑价值斐然
    1.2 课题来源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
        1.5.1 研究范围
        1.5.2 相关概念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徽州地区宗族文化研究
        2.1.2 徽州地区宗祠建筑研究
        2.1.3 徽州地区传统建筑营建技术研究
        2.1.4 其他地区传统建筑营建技术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传统建筑营建相关研究
        2.2.2 传统建筑营建技术研究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徽州地区宗祠建筑规划选址及特征研究
    3.1 徽州地区的地域文化研究
        3.1.1 徽州地域文化与地理风貌
        3.1.2 徽州地域文化与中原移民
        3.1.3 徽州地域文化与徽商崛起
        3.1.4 徽州地域文化与忠孝礼教
        3.1.5 徽州地域文化与风水理论
    3.2 徽州地区宗祠建筑的规划选址研究
        3.2.1 “中轴核心”的规划选址
        3.2.2 “负阴抱阳”的规划选址
        3.2.3 “阴阳相悖”的规划选址
        3.2.4 “正寝之东”的规划选址
    3.3 徽州地区宗祠建筑的特征研究
        3.3.1 以对称递进为主的空间特征
        3.3.2 以混合结构为主的结构特征
        3.3.3 以地域木石为主的材料特征
        3.3.4 以徽雕彩绘为主的装饰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建筑绿色营建智慧的理念与方法
    4.1 传统建筑绿色营建技术评价理念
        4.1.1 基于国家标准的绿色技术理念
        4.1.2 基于因地制宜的绿色技术评定
        4.1.3 基于文脉传承的绿色技术优化
    4.2 传统建筑绿色营建技术选取路径
        4.2.1 基于文献调研取证
        4.2.2 基于实测研究确定
        4.2.3 基于软件模拟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徽州地区宗祠建筑绿色营建智慧研究
    5.1 宗祠建筑外部环境绿色营建技术
        5.1.1 通风降温的深巷尺度
        5.1.2 置换空气的绿墙花窗
        5.1.3 多尺度调和的水系环境
        5.1.4 公共集散的门坦营造
    5.2 宗祠建筑空间绿色营建技术
        5.2.1 借景穿透的前院空间
        5.2.2 多功能改善环境的天井空间
        5.2.3 视线优化的寝堂空间
        5.2.4 氛围营造的景观节点空间
    5.3 宗祠建筑构造绿色营建技术
        5.3.1 以开洞镂空为主的空气流通技术
        5.3.2 以八字门楼为主的通气聚风技术
        5.3.3 以扩大采光为主的天然引光技术
        5.3.4 以隔层夹层为主的保温隔热技术
        5.3.5 以恒温气流为主的调温空调技术
        5.3.6 以建筑四防为主的特殊构造技术
    5.4 宗祠建筑材料绿色营建技术
        5.4.1 以耐候性材料为主的耐久防腐技术
        5.4.2 以地域性材料为主的通风调湿技术
        5.4.3 以环保性材料为主的装饰节能技术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移风易俗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移风易俗的理论基础
    一、移风易俗的内涵及功用
        (一)风气、风俗的含义
        (二)移风易俗的起源和内涵
        (三)移风易俗的功能和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移风易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社会功能的论述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对待传统的论述
    三、中国共产党移风易俗的传统文化渊源
        (一)中国古代社会移风易俗的思想观点
        (二)中国古代社会移风易俗的主要实践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移风易俗的实践探索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移风易俗的历史背景与条件
        (一)历史背景:巩固新生政权和经济基础的需要
        (二)实践基础: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丰富的移风易俗实践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移风易俗的具体内容
        (一)禁娼、禁毒、禁赌,净化社会风气
        (二)肃清不正之风,狠抓党风建设
        (三)破除封建迷信,提倡科学思维
        (四)确立妇女地位,倡导自由平等
        (五)改善卫生条件,健康生活方式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移风易俗的主要途径
        (一)进行教育疏导,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二)健全法律规章,提供制度保障
        (三)开展主题运动,革除陈规陋习
        (四)繁荣文化事业,涵养社会氛围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移风易俗的历史作用
        (一)赢得了人民信任,巩固了人民政权
        (二)转变了思想观念,推动了文化建设
        (三)净化了社会风气,稳定了社会秩序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移风易俗的历史经验
    一、注重激发内生动力
        (一)改善社会经济基础
        (二)培育党员示范带头意识
        (三)培育群众主体地位意识
    二、注重营造外部环境
        (一)行政命令与说服教育结合
        (二)思想改造与社会改造结合
        (三)党风建设和民风转变结合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移风易俗的当代启示
    一、新时代移风易俗需要坚持科学方法
        (一)新时代移风易俗要重视人民主体性
        (二)新时代移风易俗要坚持破立并举的推进方式
        (三)新时代移风易俗要坚持全面系统的工作思维
    二、新时代移风易俗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移风易俗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先进性
        (二)移风易俗促进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民间文化的良性互动
    三、新时代移风易俗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一)“移风易俗+生态环境治理”,建设宜居环境
        (二)“移风易俗+网络生态治理”,清朗网络空间
        (三)“移风易俗+文明礼仪治理”,实现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发展及其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创立与发展时期日本幼儿园的建筑设施
    一、创立时期(1872—1926 年)的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
    二、发展时期(1926—1989 年)的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
第三章 当代日本幼儿园的建筑设施
    一、当代日本幼儿园教育及建筑设施的相关政策法规
    二、当代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典型案例
    三、当代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特点总结
第四章 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发展脉络与可资借鉴之处
    二、我国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发展及问题
    三、日本经验对我国幼儿园建筑设施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5)“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1.2 研究的对象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1.2.2 更新、改造设计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理论研究
    二、策略建构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专着
    中文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6)固体吸附式室内空气除湿材料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湿度控制
        1.1.2 固体吸附式除湿装置
        1.1.3 常用除湿材料
        1.1.4 新型除湿材料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新型材料除湿性能测试实验
    2.1 实验方案
    2.2 实验仪器
        2.2.1 静态法被测气体产生装置
        2.2.2 动态法被测气体产生装置
        2.2.3 实验测试装置
        2.2.4 数据采集和控制装置
        2.2.5 气体排出及收集装置
        2.2.6 辅助装置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过程与数据处理
    3.1 实验过程与数据处理
        3.1.1 实验样品
        3.1.2 实验步骤
        3.1.3 数据处理及评价指标
    3.2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除湿材料除湿性能分析
    4.1 静态法单一工况吸附
        4.1.1 数据汇总
        4.1.2 对比分析
    4.2 吸脱附等温线
        4.2.1 数据汇总
        4.2.2 对比分析
    4.3 单一工况吸附
        4.3.1 数据汇总
        4.3.2 对比分析
    4.4 单一工况脱附
        4.4.1 数据汇总
        4.4.2 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工作总结
    不足与展望
    后续研发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农村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理论背景
    2.1 可持续发展理念概述
        2.1.1 可持续发展规划基本理论与发展过程
        2.1.2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1.3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系统
    2.2 可持续发展环境的技术及其应用
        2.2.1 太阳能的利用
        2.2.2 水的循环
        2.2.3 垃圾的处理
        2.2.4 沼气的使用
        2.2.5 建筑的建造
    2.3 农村规划相关理论
        2.3.1 国内外农村规划相关政策
        2.3.2 农村规划类型
        2.3.3 农村规划存在的问题与规划的必要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调查与分析
    3.1 问卷调查与分析
        3.1.1 调查资料与对象
        3.1.2 结果与分析
    3.2 实地考察与分析
        3.2.1 调查资料与对象
        3.2.2 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计与实践
    4.1 选址与场地分析
    4.2 设计思路
    4.3 设计原则
    4.4 设计目标
    4.5 设计定位
    4.6 设计方案
    4.7 设计内容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洛南地区既有农村住宅使用阶段低碳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洛南地区既有农村住宅现状研究及问题分析
    2.1 洛南地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风貌
        2.1.3 社会经济
        2.1.4 历史沿革
        2.1.5 地域文化
    2.2 调研对象及内容
        2.2.1 调研对象
        2.2.2 调研内容
        2.2.3 调研主要村落概况
    2.3 洛南地区既有农村住宅现状研究
        2.3.1 既有住宅年代分析
        2.3.2 既有住宅结构分析
        2.3.3 总结比较分析
    2.4 洛南地区既有农村住宅低碳改造的必要性
        2.4.1 洛南地区既有农村住宅存在的问题分析
        2.4.2 洛南地区既有农村住宅低碳改造的价值
    2.5 本章小结
3 洛南地区既有农村住宅使用阶段低碳改造方法
    3.1 低碳改造中所依据标准
        3.1.1 中国低碳标准的应用
        3.1.2 中国绿色标准的应用
        3.1.3 中国节能标准的应用
    3.2 低碳研究方法与低碳计算方法
        3.2.1 低碳研究方法
        3.2.2 低碳计算方法
    3.3 室外环境低碳改造
        3.3.1 合理改造既有住宅院落布局
        3.3.2 合理改造既有住宅室外绿化
        3.3.3 生态化改造和利用景观水体
    3.4 建筑外围护结构低碳改造
        3.4.1 建筑外墙的低碳改造
        3.4.2 建筑屋面的低碳改造
        3.4.3 建筑外门窗的低碳改造
    3.5 建筑空间低碳改造
        3.5.1 优化建筑平面布局
        3.5.2 控制体型系数
        3.5.3 控制窗墙比
    3.6 绿色低碳材料资源利用
        3.6.1 采用绿色低碳节能材料
        3.6.2 材料的再利用技术
    3.7 水资源的利用
        3.7.1 给水、排污处理
        3.7.2 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
        3.7.3 普及节水设备及提高农民节水意识
    3.8 太阳能技术的应用
        3.8.1 阳光房
        3.8.2 太阳能热水系统
        3.8.3 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系统
    3.9 其他资源的利用
        3.9.1 自然通风设计
        3.9.2 地热能和沼气能等的利用
        3.9.3 调整用能习惯
    3.10 本章小结
4 洛南地区既有农村住宅使用阶段低碳改造实践及探索
    4.1 模拟软件的选择与分析
    4.2 项目概况
        4.2.1 既有住宅建筑地理位置
        4.2.2 既有住宅建筑所在地气象参数
        4.2.3 既有住宅现状分析及模型的建立
    4.3 既有住宅建筑单体使用阶段低碳改造策略方案
        4.3.1 土木结构住宅使用阶段的低碳实际改造
        4.3.2 砖木结构住宅使用阶段的低碳实际改造
        4.3.3 砖混结构住宅使用阶段的低碳实际改造
    4.4 既有住宅使用阶段低碳改造中的地域性与经济性
        4.4.1 既有住宅低碳改造中的地域性
        4.4.2 既有住宅低碳改造中的经济性
    4.5 使用阶段改造前后碳排量对比分析
        4.5.1 土木结构住宅碳排量对比分析
        4.5.2 砖木结构住宅碳排量对比分析
        4.5.3 砖混结构住宅碳排量对比分析
    4.6 新建对标建筑模型的建立与使用阶段碳排量分析
        4.6.1 新建对标建筑模型的建立
        4.6.2 综合碳排量对比分析
        4.6.3 碳排量的客观科学评价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图表录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9)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现状
        1.2.2 极少主义与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研究现状
        1.2.3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关系
    2.1 可持续室内设计理念
    2.2 极少主义室内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2.2.1 生态理念的体现
        2.2.2 现代科技的融入
        2.2.3 地域文化的注重
3.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3.1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相关概念
        3.1.1 可持续发展
        3.1.2 极少主义
        3.1.3 极少主义室内设计
    3.2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相关理论依据
        3.2.1 源于视觉审美与心理的理论依据
        3.2.2 源于社会文化与地域的理论依据
        3.2.3 源于科学技术渗透的理论依据
4.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发展的特征及构成要素
    4.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表现特征
        4.1.1 有机整体性特征
        4.1.2 生态平衡性特征
        4.1.3“以人为本”特征
        4.1.4 发展动态性特征
        4.1.5 开放互动性特征
    4.2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构成要素
        4.2.1 物理环境的要素
        4.2.2 节能方面的要素
        4.2.3 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要素
5.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原则、策略及方法
    5.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原则
        5.1.1 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5.1.2 宁少勿多的设计原则
        5.1.3 节能环保的设计原则
        5.1.4 与环境相协调的设计原则
        5.1.5 动态发展的设计原则
    5.2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策略及方法
        5.2.1 空间要素的分割
        5.2.2 修饰要素的调整
        5.2.3 家具要素的组合
6.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实践
    6.1 文化创意大厦复合空间室内设计
        6.1.1 项目基本情况
        6.1.2 设计理念与原则
        6.1.3 设计方案
        6.1.4 具体措施及策略应用
    6.2 承荣国际幼儿园室内设计
        6.2.1 项目基本情况
        6.2.2 设计理念与原则
        6.2.3 设计方案
        6.2.4 具体措施及策略应用
    6.3 小结
7.结论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图录
附录二表录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10)人居环境视野下的海峡两岸乡村规划建设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陆乡村发展背景
        1.1.2 台湾乡村发展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界定
    1.4 相关研究
        1.4.1 国外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及实践
        1.4.2 国内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及实践
        1.4.3 小结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乡村发展及调研综述
    2.1 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理论基础
        2.1.1 梁簌溟乡村建设理论
        2.1.2 田园城市理论
        2.1.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4 文化景观理论
    2.2 外国乡村建设
        2.2.1 英国
        2.2.2 德国
        2.2.3 荷兰
        2.2.4 日本
        2.2.5 韩国
        2.2.6 外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
    2.3 乡村人居环境发展趋势
        2.3.1 往生态方向发展
        2.3.2 往文化方向发展
    2.4 海峡两岸乡村建设历程与现状比较
        2.4.1 台湾乡村建设历程
        2.4.2 台湾乡村建设现状
        2.4.3 大陆乡村建设历程
        2.4.4 大陆乡村建设现状
        2.4.5 对比总结
    2.5 调研案例综述
        2.5.1 案例选取
        2.5.2 调研方式
        2.5.3 对比案例综述
        2.5.4 大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5.5 台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峡两岸乡村生态环境对比分析研究
    3.1 乡村生态系统结构分析
        3.1.1 斑块
        3.1.2 廊道
        3.1.3 基质
    3.2 乡村斑块
        3.2.1 乡村案例地形特征分析
        3.2.2 聚落斑块特征分析
        3.2.3 聚落斑块规模分析
        3.2.4 乡村聚落斑块特点总结
        3.2.5 聚落斑块规划策略总结
    3.3 乡村生态廊道
        3.3.1 道路生态廊道
        3.3.2 河道生态廊道
    3.4 乡村生态基质
        3.4.1 林地基质保护
        3.4.2 农田基质保护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峡两岸乡村居住环境对比分析研究
    4.1 乡村肌理
        4.1.1 乡村肌理的构成
        4.1.2 乡村肌理形成的影响因素
        4.1.3 乡村案例肌理演变特征
        4.1.4 乡村案例肌理现状
        4.1.5 乡村肌理规划策略总结
    4.2 乡村建筑风貌
        4.2.1 乡村建筑风貌构成
        4.2.2 乡村建筑风貌特点总结
        4.2.3 乡村建筑风貌影响因素
        4.2.4 乡村建筑风貌规划策略总结
    4.3 乡村公共空间
        4.3.1 传统乡村公共空间分析
        4.3.2 乡村案例公共空间特点分析
        4.3.3 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需求
        4.3.4 乡村公共空间的规划策略总结
    4.4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
        4.4.1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类型
        4.4.2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形式
        4.4.3 乡村管理设施
        4.4.4 文体设施
        4.4.5 医疗保健设施
        4.4.6 社会福利设施
        4.4.7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策略总结
    4.5 乡村基础设施
        4.5.1 乡村基础设施类型
        4.5.2 乡村道路
        4.5.3 停车配置
        4.5.4 污水处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峡两岸乡村社会环境对比分析研究
    5.1 乡村文化
        5.1.1 乡村文化传承特点
        5.1.2 乡村文化发展需求
        5.1.3 乡村文化规划策略总结
    5.2 社区产业
        5.2.1 两地产业模式
        5.2.2 第三产业和产业效益对比分析
        5.2.3 大陆乡村案例目前存在的问题
        5.2.4 乡村产业规划策略总结
    5.3 乡村治理
        5.3.1 乡村治理体系
        5.3.2 乡村治理的特点
        5.3.3 乡村治理的发展需求
        5.3.4 乡村治理规划策略总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相关实践—里光明村规划和上洲村规划
    6.1 里光明乡村规划
        6.1.1 项目概况
        6.1.2 生态环境规划策略
        6.1.3 居住环境规划策略
        6.1.4 社会环境规划策略
    6.2 上洲村乡村规划
        6.2.1 项目概况
        6.2.2 生态环境规划策略
        6.2.3 居住环境规划策略
        6.2.4 社会环境规划策略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策略总结及展望
    7.1 人居环境规划策略总结
        7.1.1 生态环境规划策略总结
        7.1.2 居住环境规划策略总结
        7.1.3 社会环境营建策略总结
    7.2 总结与展望
        7.2.1 研究过程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台湾乡村社区访谈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净化室内空气最终要靠法律(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建筑设计变化影响因素研究[D]. 张广庆.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徽州地区宗祠建筑绿色营建智慧研究[D]. 潘璐冉.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移风易俗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研究[D]. 杨诗羽.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4]日本幼儿园建筑设施的发展及其启示研究[D]. 于梦扬.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6]固体吸附式室内空气除湿材料性能实验研究[D]. 刘继磊.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7]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农村规划设计研究[D]. 徐飞. 延边大学, 2020(05)
  • [8]洛南地区既有农村住宅使用阶段低碳改造策略研究[D]. 吴小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研究[D]. 秦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人居环境视野下的海峡两岸乡村规划建设对比研究[D]. 李闻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净化室内空气终归于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