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用于医学的新型生物材料

两种用于医学的新型生物材料

一、用于医学上的二种新型生物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卢丽娟,罗玉梅,王文峰,张秀婷[1](2021)在《超长效埋植缓(控)释制剂在慢性病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超长效埋植缓(控)释剂中所含的药物可经由皮下组织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口服药物所必经的肝脏首过效应而导致的药物分解,从而可减少用药剂量,同时减少药物副作用,并能更长时间维持恒定有效的药效及血药浓度。随着埋植缓(控)释剂的制备技术的发展,可生物降解型载体材料制作的缓释剂因可自行分解,无需手术取出,且安全、可靠,逐渐成为发展的主流;且出现了以钛合金为支架,功能更为复杂的皮下埋植缓释系统。本文重点阐述长效埋植缓释药物在治疗慢性病中的研究。

谭述东[2](2020)在《黄色微晶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微晶玻璃是当下性能非常优秀的一种生物材料,相对于其它生物材料,其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以及可加工性能,在骨科、牙科和骨组织等生物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其中氟磷灰石微晶玻璃具备优异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且和牙齿中的成分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是一种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牙齿替代材料。与其他生物微晶玻璃一样,氟磷灰石微晶玻璃为白色,与正常牙齿存在一定的色差,作为替代材料使用时,会影响牙齿的整体美观性,限制了它的发展。陶瓷色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高温稳定性,因此可以尝试色料和微晶玻璃结合,在实现为微晶玻璃着色的同时,还能保持微晶玻璃的生物相容性。本实验通过氟磷灰石微晶玻璃与黄色陶瓷色料复合,意图制备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黄色微晶玻璃。采用固相法制备了钒锆黄和镨锆黄色料并与氟磷灰石基础玻璃掺杂,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自动显微硬度计等方法,对色料的着色机理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热处理制度和掺杂量对微晶玻璃晶相组成、微观形貌、烧结性能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以固相法制备了钒锆黄和镨锆黄两种色料,通过对部分跃迁能的计算,分析了两种色料的着色机理。研究表明钒锆黄色料是由V5+和V4+的荷移越迁以及V4+的d-d跃迁共同造成的,其中V5+吸附在氧化锆晶体表面,V4+固溶在氧化锆晶格中,制备温度对钒锆黄色料有着较大的影响,通过对色料的紫外吸收强度对比,在120℃制备较为适宜;固相法制备镨锆黄色料,通过加入矿化剂,在1000℃时就具有较高的合成率,通过对跃迁能的计算,判断镨锆黄色料的着色是由固溶在硅酸锆晶格中的Pr4+的荷移越迁和d-f跃迁共同引起的。2、在基础玻璃中分别掺杂2wt%、4 wt%、6wt%和8 wt%的色料,在1000℃下进行烧结制备样品。研究表明两种色料均不会影响微晶玻璃的析晶种类,并且可以促进氟磷灰石晶体的析出,进而增加微晶玻璃中氟磷灰石的含量;两种色料的紫外光谱对比分析,表明镨锆黄色料掺杂制备微晶玻璃的紫外吸收强度和掺杂量间呈现出更好的递增规律;而钒锆黄色料掺杂的微晶玻璃的烧结性能和硬度则要优于镨锆黄色料掺杂的微晶玻璃。而在硬度方面,两者都可以都能满足牙齿的制备要求。3、研究了微晶玻璃中色料掺杂量为4wt%时,热处理温度对微晶玻璃的影响。通过实验分析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在900℃烧结时,钒锆黄色料降低了微晶玻璃粘度,进而抑制了透辉石晶相的析出;而1100℃烧结时,镨锆黄色料发生了明显的溶解析晶反应,进而降低了色料的含量;热力学分析研究表明,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微晶玻璃中倾向于生成更加稳定的氟磷灰石晶体;在900-1100℃烧结,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镨锆黄色料的稳定性下降,着色能力下降,烧结温度达到1100℃时,色料失去着色能力;而钒锆黄具有更好的高温稳定性,烧结温度对着色能力影响较小。在900-1100℃范围内烧结时,微晶玻璃的硬度先增后降,在1000℃时硬度保持较高水平。4、把研究的颜色微晶玻璃与玻璃墨水技术相结合,对颜色玻璃墨水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玻璃墨水的部分性能进行了分析,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参考。

舒家才[3](2020)在《仿生构筑中空多孔磷酸八钙超结构及其对重金属和四环素的吸附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金属和抗生素是生物圈内最为普遍的环境污染物,它们清除起来非常困难,并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鉴于此,我们在本文研究中采用了仿生矿化方法,以聚阴离子电解质——聚苯乙烯苯磺酸(PSS)作为晶体生长调节剂,在气相扩散过程中制备了中空、多孔磷酸八钙超结构(OCP/PSS),并运用现代分析技术深入揭示了其微结构和生长机理。由超薄纳米片构筑的OCP/PSS超结构对重金属和四环素类污染物具有优异的吸附特性。我们详细比较了 pH值、吸附剂量、初始浓度和温度等对其吸附效果的影响;跟踪了磷酸八钙球花对重金属Pb2+、Cu2+、Cd2+以及盐酸四环素(TC)的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过程,表征了其吸附热力学特征,并结合高分辨XPS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其吸附机理,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在PSS的调控下,合成的OCP/PSS超结构具有中空、多孔特性,其主要由纳米小片构筑而成。相比较而言,纯OCP呈现实心的球花结构,其主要由长的纳米带组成。而且,OCP/PSS 比纯OCP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和更加丰富的微孔结构。(2)在温度为25℃的条件下,OCP/PSS对Pb2+等重金属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式,即吸附属于典型的单分子层的化学吸附,借助金属离子与磷酸八钙材料表面的Ca2+进行离子交换。OCP/PSS对TC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式,证明TC在磷酸八钙材料上的吸附属于单分子层的物理吸附,是由磷酸八钙材料表面的均匀分布的活性位点Ca2+与TC分子团发生紧密络合完成吸附。吸附动力学的研究中,OCP/PSS对重金属及TC的吸附动力学均符合准二级模式。(3)XPS分析表明,OCP对于Pb2+超高的吸附特性源于离子交换前后,产物结合能变化最小,这意味着活性位点PO43-周围的电子重排变化较小,使得晶格内的错配最少,Ca2+与Pb2+之间的交换变得更加容易。而Cu2+、Cd2+和Pb2+的吸附差异主要由金属沉淀和OCP在晶格中的匹配程度不同造成的。虽然离子半径和水合离子半径可能对金属吸附容量有影响,但在我们实验中,吸附数据显示它们对重金属吸附容量大小并不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微结构分析证实OCP/PSS纳米片超薄的特性、非晶区和结构缺陷均对其吸附量有贡献。

王孟[4](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消化道图像采集、分析与辅助诊断》文中研究指明消化道疾病是人体内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疾病的第二大疾病类,消化道的医学检查非常重要。传统的钡餐、胃镜、结肠镜以及B超等消化道图像采集方法都存在不安全、不舒适、检查部位不全面和图像不清晰等缺陷。胶囊内镜(WCE)是一种长约25mm,直径约11mm的消化道内窥镜,患者口服胶囊内镜之后,其能在消化道自然蠕动下拍摄消化道图像。WCE的优势非常明显,即图像采集过程不适感极低、图像清晰以及拍摄部位全面等。因此本文选择WCE作为消化道图像采集的工具。但是WCE存在两个缺陷,(1)WCE图像虽然是序列图像,但是对某一幅带有病灶的图像进行定位有很大难度;(2)一个病人产生的WCE图像达7万幅以上,并且其中有几百至几千幅图像存在高亮或低亮区域,病灶图像也只有几十至几百幅图,专业医生需要通过2.5小时以上的仔细审阅才能找出病灶。上述两个缺陷使得WCE审阅效率不高,增加了其人工成本。针对上述缺陷,本文做了相关研究如下:(1)定位一幅图像所在空间位置需要用到WCE旋转角度、速度和位移等运动参数,为此进行了WCE运动时旋转角度的计算,为WCE定位提供角度信息。该计算首先对图像中值滤波处理,以增强算法鲁棒性。之后将图像局部灰度方差最大的点作为第一幅图像的特征点,通过图像相关性寻找第二幅图对应特征点,建立旋转矩阵并通过奇异值分解法复原旋转矩阵,得到图像绕前进方向的旋转角度。实验表明该方法对10°以内旋转角计算的误差在0-0.15°,能够有效计算旋转角。(2)针对图像高亮区域影响诊断的问题,分析了高亮区域形成的原因和高亮区域的边缘梯度、颜色强度和面积占比后,发现高亮区域对于计算机辅助诊断有较大影响,因此提出了一种两阶段分割和镜像替换的高亮修正方法。第一阶段采用基于自适应阈值方法分割出较强的高亮区域,第二阶段采用基于邻域与差分的非线性模型分割出较弱的高亮区域,将两次分割结果按规则融合后,用镜像替换的方法来填充高亮区域。实验表明该修正方法能够很好的修正大部分高亮区域。(3)针对低亮区域影响辅助诊断的问题,设计了低亮区域修正方法。首先分离RGB三通道,将各通道直方图分割为黑色区域D、低亮区域L和正常区域H,之后拉伸L和H至新的灰度范围以提升整体亮度,再对其应用直方图均衡,最后调整整幅图的平均强度。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图像低亮区域细节。(4)为了使深度学习模型能够更好的提取不同种类特征,对WCE图像做了颜色、形状和纹理特征的增强。分析RGB通道直方图、均值和标准差后,发现R和G通道包含了更多的图像差异信息,因此将R和G组合为一个通道,作为颜色特征增强的通道。将Log变换和直方图均衡化后的通道分别作为形状特征和纹理特征增强的通道。实验表明,将上述三通道输入深度学习模型,比传统RGB通道输入的识别准确率高2.14%,效果显着。(5)设计了基于深度学习的WCE辅助诊断模型,该模型由三个相同神经网络子模型和一个Bagging融合模型组成。每个子模型包含5层卷积层和池化层,每个卷积层之后均进行归一化。经过最终池化层后,输出一维向量。运用Bagging将三个模型输出进行融合与识别。将经过上述图像处理后的三个通道输入模型训练与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准确率为96.89%,AUC值为0.99,特异度为98.55%,灵敏度为96.51%,识别速率达到58.6图/秒,能够推广应用到实际医疗辅助诊断中,减轻医生工作量。

杨嘉傲[5](2020)在《Mg-Nd-Ca生物医用镁合金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镁自1755年发现以来,就与我们人类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在地球上所有储存元素总量统计中,镁就排在第八位。镁主要存在于矿石和海水中,试想如果我们人类能够充分利用上地球上存在的镁,那将必定大大推进社会科学的发展。纯镁由于性能较差,目前不能得到大面积的应用。但在纯镁中加入其他合金元素形成的镁合金具有铸造性较好、比强度高和重量轻等特点。因此镁合金在当前环境下的冶金、化工和航空航天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应用。近些年来,镁合金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发展迅猛,这主要归功于镁合金的毒性较低,并具有生物可降解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款力学性能与腐蚀性能俱佳的镁合金材料,正是本次课题探讨与研究的初衷。能够在规定使用期限后分解并在人体中被吸收的植入物材料是当前镁合金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用途上主要使用作骨钉骨板等骨固定材料,它在减少患者身体及经济负担效果上,其优势是不需要进行二次手术过程。另外,与人骨相近的弹性模量和密度,人体所需的镁元素离子,使得镁合金在近代常被用于整形手术中,但镁合金在人体中快速降解并易产生鼓包等腐蚀上的缺点,这些方面正阻碍着镁合金在生物医学上的实际应用。本课题选择了生物相容性较好的元素Nd与Ca,对Mg-2.5Nd基体合金进行基础性研究,以添加0.5wt%及1.0wt%的Ca元素优化合金化方案,经热处理与热挤压方法优化合金组织,把力学性能作为第一标准,筛选出满足骨固定材料条件的镁合金。最后对其采用浸泡析氢以及电化学实验方式,进而表征出其腐蚀速率的大小。三种铸态合金在实际凝固过程中,均以非平衡凝固方式浇铸而成。所以合金中存在大量以离异共晶体存在的Mg12Nd和Mg2Ca相,大量树枝晶的存在,且成分偏析严重。通过对铸态合金力学拉伸性能与压缩性能的研究,发现随着Ca含量的增加,铸态合金晶粒尺寸由55μm逐步细化到35μm左右;合金的屈服强度不断升高,抗拉强度先升高再降低,伸长率则不断降低。Mg-2.5Nd-0.5Ca合金具有最全面强度表现,其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147MPa、67MPa和5.7%。另外,合金的断裂方式主要为解理断裂。固溶处理后的Mg-Nd-Ca合金,合金晶粒长大到200μm以上,合金组织除过饱和α-Mg外,还存在长针状的Mg12Nd与颗粒状的Mg2Ca。其合金力学性能相比较于铸态合金小幅度提升。时效态合金由于析出弥散强化相,力学性能大幅度提升。其中,固溶态与时效态Mg-2.5Nd-0.5Ca合金的屈服强度分别为:73MPa和129Mpa;布氏硬度值分别为:52.6HBW和61.3HBW。经热挤压处理后的铸态合金,晶粒尺寸明显细化至2μm左右,且组织更为均匀。挤压态合金横截面与纵截面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性。同样的挤压方向上压缩性能与拉伸性能也不相同,呈现出明显的拉压不对称性。随着Ca含量的增加,其弱化了此方向上的织构,合金拉伸力学性能不断降低。Mg-2.5Nd与Mg-2.5Nd-0.5Ca合金的屈服强度分别为:230Mpa与203Mpa。两种合金虽然都满足医用镁合金植入物骨固定材料力学性能要求。但Mg-2.5Nd-0.5Ca合金具有相对更均匀的综合力学性能。挑选出力学性能较为均匀的Mg-2.5Nd-0.5Ca合金,分别研究挤压态合金横切面与纵截面的腐蚀速率,并将铸态Mg-2.5Nd-0.5Ca合金对比作为参考。结果表明:Mg-2.5Nd-0.5Ca合金在挤压态纵截面上表现出最好的耐腐蚀性能,通过换算可得其平均腐蚀速率为:0.43mm/yr。正好满足骨固定医用植入材料腐蚀性能的要求。

王冉[6](2019)在《钛钽生物梯度复合材料生物安全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MTT法检测新型钛钽生物梯度复合材料经过培养基浸提后配制成不同浓度浸提液对小鼠L929细胞的细胞毒性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新型复合材料对L929细胞的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评价新型复合材料的生物安全性,为其日后投入到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实验研究分为三部分:1由华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采取水热-等离子喷涂钽涂层梯度处理的方法制备新型钛钽生物梯度复合材料,采用MTT法检测新型复合材料对L929细胞毒性的影响。实验分为五组:纯钛组(A组)、水热处理组(B组)、钽涂层组(C组),将含有10%胎牛血清的完全培养基作为阴性对照组(D组),含0.64%苯酚的完全培养基为阳性对照组(E组)。采用MTT法测定细胞经各实验组浸提液培养1d,3d,5d后的吸光度值(OD值),计算各组的细胞相对增值率(RGR),并评定各组的毒性分级。2新型钛钽生物梯度复合材料对L929细胞周期的影响。实验分为四组:纯钛组、水热处理组、钽涂层组以及阴性对照组。细胞经各组浸提液培养48h后PI染色,上流式细胞仪对不同材料浸提液干预后的细胞进行细胞周期检测,观察其变化。3新型钛钽生物梯度复合材料对L929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分为四组:纯钛组、水热处理组、钽涂层组以及阴性对照组。细胞经各组浸提液培养48h后采用Annexin V/PI染色法染色,上流式细胞仪观测各组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1新型钛钽生物梯度复合材料经扫描电镜观察结构均匀且致密,表面有粗糙的纹理,无明显裂痕,表面多孔结构内有熔融成圆球形的钽颗粒。2 MTT法检测细胞毒性结果:100%钽涂层组每个时间段吸光度值均比阴性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阴性对照组及实验组的吸光度值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阳性对照组三个时间段吸光度值无明显差异(P>0.05);同一时间段内,阳性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吸光度值有较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PI法检测细胞周期结果:G1期:钽涂层组与其他两个实验组相比有统计差异学(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S期:纯钛组和水热处理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钽涂层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G2期:纯钛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水热处理组和钽涂层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4 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各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水热处理组和钽涂层组与纯钛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新型钛钽生物梯度复合材料在体外细胞毒性试验中无短期细胞毒性,并且与纯钛材料相比有一定程度促进细胞增殖作用。2新型复合材料与纯钛材料相比,对L929细胞周期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3新型复合材料与纯钛材料相比,对L929细胞凋亡的影响更小。图20幅;表11个;参84篇。

张倩云[7](2018)在《荧光分析法检测DNase Ⅰ 活性及A549细胞和大肠杆菌O157:H7的研究》文中指出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eoxyribonuclease Ⅰ,简称DNase Ⅰ)是生物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在医学上疾病的临床诊断、药物研发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分析DNase Ⅰ活性及对其抑制剂的研究,获取重要的生物信息,可以有效发挥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此外,癌细胞和细菌作为当今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和损失的因素之一,对其进行研究来降低危害程度的新形势越来越刻不容缓。目前,用于检测DNasel、细胞和细菌的分析方法多样且各具特点,荧光分析方法作为其中之一,因其具有检测方法简单、背景干扰小、灵敏度高等优点,已成为一种极有发展潜力的分析方法。本论文主要以荧光光谱法和荧光偏振法分别对DNase Ⅰ活性和A549细胞及大肠杆菌0157:H7进行检测研究。该论文构建了两种简单、高灵敏、高特异的检测DNase Ⅰ活性及细胞和细菌的方法,并对酶催化活性影响因素和实际样品进行研究。本论文由四部分组成。第1章为绪论部分,本章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DNase Ⅰ进行概述,主要对核酸酶和DNase Ⅰ及其检测方法进行介绍,此外概述了 DNA水凝胶的制备及应用;第二部分是对癌细胞和致病菌进行概述,主要介绍了 A549细胞和大肠杆菌0157:H7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临床表现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第三部分则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2章利用制备嵌入量子点和纳米粒子的DNA水凝胶为检测体系结合荧光猝灭法来研究DNase Ⅰ的活性。首先利用互补的DNA链通过杂交自组装形成水凝胶,在凝胶形成过程中加入量子点和纳米粒子,制备出具有生物特性的DNA水凝胶。再将DNase Ⅰ加至含有荧光量子点的DNA水凝胶体系中,由于DNase Ⅰ水解前后量子点和纳米粒子之间的相对距离会发生变化,从而会发生荧光猝灭,利用酶作用过程中荧光强度变化来完成DNase Ⅰ活性检测。该方法的荧光强度与DNase Ⅰ浓度对数的线性范围为20 U/L~2000 U/L,其检出限为13 U/L(S/N=3)。通过该方法来检测DNase Ⅰ的活性灵敏度较高,而且简单易操作。此外,本实验不仅对DNaseⅠ的活性进行检测,而且还对影响DNaseⅠ催化活性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第3章利用荧光偏振法检测A549细胞,本章构建了一种以荧光标记的DNA链为适体探针检测细胞的方法。该荧光探针是由荧光基团FAM标记的含45个碱基的单链DNA形成的适体DNA链,在未加入目标物之前,FAM标记的单链DNA由于其分子量相对较小,所以偏振光通过检测体系时,对应的荧光偏振值也相对较小。当在体系中加入目标物A549细胞,由于适体与细胞的特异性识别作用,带有FAM基团的探针捕获细胞,使其自身结合在其表面,此时适体探针的分子量增大,则对应的荧光偏振值相应增大,根据此过程中荧光偏振的变化对A549细胞进行检测。该方法中荧光偏振值变化与A549细胞对数浓度所对应的线性范围为102 CFU/mL~106 CFU/mL,其检出限为83 CFU/mL(S/N=3)。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不仅可以对A549细胞进行高效检测,而且该方法在对实际样品分析过程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第4章利用荧光偏振法检测大肠杆菌E.coli 0157:H7,本章也构建了以FAM标记的DNA为荧光探针检测细菌的方法。该探针由FAM标记52个碱基的单链DNA形成适体,根据加入细菌前后荧光偏振的变化对E.coli 0157:H7进行检测。该方法中荧光偏振值变化与E.coli 0157:H7浓度对数所对应的线性范围为103 CFU/mL~107CFU/mL,其检出限为622CFU/mL(S/N=3)。同样地,该方法在快速、高灵敏度地检测E.coli 0157:H7和实际样品研究方面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性。

王层忠[8](2017)在《基于丝素蛋白薄膜的光纤Fabry-Perot压力传感器》文中提出生物医学应用对光学接口的需求导致了对发展生物相容的光子元器件的持续增长的需求。对于包括传感器、成像、生物微机电系统(MEMS)设备以及治疗学等在内的一些应用来说,生物光子器件都是必须的。这使得它们成为了光学和生物世界之间的桥梁。丝素蛋白作为一种生物材料,由于其具备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因此在生物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光学方面,丝素蛋白也表现出很好的特性,在光学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本论文对丝素蛋白材料应用于光纤传感技术进行了一些探索。论文首先研究了再生丝素水溶液的制备工艺。丝素蛋白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其有别于其他生物相容性材料的一个显着优点在于其制备过程的环境友好性。同时,丝素蛋白的基本结构虽然简单,但二级结构却很复杂,也正是这些复杂而特殊的结构赋予了丝素蛋白各种优良的光学和物理化学特性,使它不仅可以以传统的方式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而且为新型生物光子器件的出现创造了机会。其次,论文对基于丝素蛋白薄膜的光纤端面Fabry-Perot传感器的制备进行了研究。通过选择合适的表面处理工艺和传感器制备工艺,再生丝素溶液可以在中空的陶瓷插芯端面形成质量良好的薄膜,并与平整的光纤端面一起构成一个性能良好的Fabry-Perot腔。测试结果表明这种基于丝素蛋白薄膜的光纤端面FabryPerot腔具有高质量的干涉谱,从而可用作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的光纤FabryPerot传感器。最后,采用陶瓷插芯和制备的再生丝素蛋白溶液研制了能够应用于压力测量的光纤端面Fabry-Perot传感器。测量结果表明该传感器的丝素膜厚度约为208),在00.08MPa的压强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响应,使用解调精度较高的傅立叶变换法解调出腔长与压强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腔长度变化的响应为12.3nm/kPa。

牛玉昭[9](2016)在《明胶基生物弹性体载药型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但是社会资源濒临匮乏,源于不可再生的石油化工的合成材料日渐紧张,开发天然、可吸收、可降解的生物基材料成为了主流。另外,纳米技术的日益成熟,且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制备的纳米-生物共轭材料也已有显着的探索和应用。其中,明胶作为一种天然材料,来源于丰富的动物胶原,无毒、生物相容性好、无免疫原等优异的性能使其早已被广泛应用。本论文以明胶为主要材料,以生物医用材料为目的,针对一定的应用目标(创伤敷料)制备了明胶基载药型生物弹性体及其复合材料膜,研究了增塑剂、纳米粒子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及载入药物的释放行为,并对其抗菌效果进行评价。基于明胶制备的载药型弹性体膜材料,作为生物医用材料具有可降解性,解决资源废弃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达到绿色环保的愿景。基于以上因素综合考虑,本文选用明胶为基体材料,甘油为增塑剂,加入多粘菌素B硫酸盐和环丙沙星两种不同的抗菌药物进行协同作用抗菌,埃洛石纳米管作为增强材料以及抗菌药物缓释的载体,生物交联剂京尼平进行交联,以一种简单的热融哈克共混的方法制备了明胶基载药型生物弹性体纳米复合材料膜。为了研究增塑剂含量对明胶弹性体纳米复合材料膜性能的影响,制备了不同含量的甘油增塑明胶基载药型生物弹性体纳米复合材料膜,以明胶为基体,加入不同含量的甘油、相同含量的抗菌药物环丙沙星和相同含量的载有一定多粘菌素B硫酸盐的埃洛石纳米管,研究增塑剂甘油的含量对纳米粒子分散性能、对纳米复合材料膜的理化性能、生物降解性、耐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塑剂、明胶和纳米粒子之间具有相互作用,且纳米粒子能在基体中又很好的分散,且当增塑剂含量为150phr时,此时的复合材料膜的综合性能优于其他增塑剂含量的复合材料膜。为了研究增强体含量对明胶弹性体纳米复合材料膜性能的影响,基于上述实验,选取增塑剂含量为150phr制备一系列明胶基载药型弹性体纳米复合材料。其中,载有抗菌药物多粘菌素B硫酸盐的埃洛石纳米管总含量分别为0、5、10、15、20phr。SEM和TEM表明,纳米粒子无大规模的团聚现象;FT-IR和XRD结果表明,纳米粒子的加入并没有改变材料膜本身的结构;应力-应变曲线和TGA表明,加入埃洛石纳米管明显的提高了材料膜的力学性能,交联以后的强度可达到2MPa左右,且降低了热降解的速率;生物毒性表征,虽然加入了埃洛石纳米管以及抗菌药物,但是纳米复合材料膜生物毒性为二级,可以满足创伤敷料的使用;紫外分析能够检测到两种药物的释放,但可能由于多粘菌素B硫酸盐较环丙沙星亲水性较好,所以多粘菌素B含量明显高一些;从抑菌试验中,可以看出纳米复合材料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绿脓杆菌的生长都具有抑制作用。为了进一步证明埃洛石纳米管作为药物载体的缓释作用,制备了将一定含量的抗菌药物环丙沙星、多粘菌素B硫酸盐以及埃洛石纳米管均直接加入明胶基弹性体(甘油含量为150phr)中的复合材料膜。通过与上一部分研究,比较分析发现,相对于将抗菌药物多粘菌素B硫酸盐直接加入基体中,先将其载入到埃洛石纳米管后再加入基体中的复合材料膜的药物释放时间有延迟作用,且抑菌圈能够保持的更久一些,证实埃洛石纳米管对药物起到了缓释的作用。基于明胶的生物弹性体载药型纳米复合材料膜应用于医学上,既可以保持原材料的特性又赋予材料其优良的性能,并且可达到性能和环境两方面的双赢。

罗晶[10](2016)在《反应温度对均相沉淀法制备羟基磷灰石晶须的影响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P)是一种弱碱性磷酸钙盐,属生物活性材料,也是生物骨的重要无机质组成成分之一。因其良好的生物学性能,HAP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特别是骨科,它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能与骨形成紧密的结合,引导骨的生长,是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生物医用材料。本文以Ca(NO3)2·4H2O作为钙源,以(NH4)2HPO4作为磷源,以尿素作为沉淀剂,采用均相沉淀法制备羟基磷灰石晶须,并对所制得的晶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等表征手段研究对不同反应时间和温度条件下生成物进行了研究。同时对HAP晶须的生长过程和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的生长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在低温低压的条件下,采用均相沉淀法成功合成了物相单一,形貌良好,纯净无杂质的羟基磷灰石晶须,晶须的平均长度约为50μm左右,直径约23μm,其平均长径比在约2030之间。(2)不同反应时间。在反应初期会有磷酸八钙(OCP)和磷酸氢钙(DCPA)生成,随着反应的进行,HAP相的生成逐渐增多,而OCP和DCPA相逐渐减少,最终生成较为纯净的HAP晶相。根据HAP结构的特点和不同反应时间的形貌特点,结合几种晶体生长机制的模型对其生长机制进行了探究,发现HAP晶须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机制各不相同,其生长趋势持续沿c轴方向生长,但在反应初期主要以二维成核生长为主,随着成核率和生长速率的增大,在反应后期逐渐转变为连续生长,最终形成薄片状HAP。(3)不同反应温度。在70℃到75℃之间时,不能生成HAP的纯相,在80℃到85℃之间时,晶相由OCP和DCPA混和相逐渐转化为HAP的纯相,当反应温度在95℃时,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得到纯相的HAP。当反应温度在70℃到85℃之间时,所制备的HAP晶须的形貌呈现出一节一节的胞状长束,此时晶须的生长受到浓度梯度、温度梯度以及界面能的影响,生长机制为胞状界面生长,而在90℃到95℃之间时,溶液中各反应离子达到饱和状态,形成均相体系,生成表面光滑,呈完整的薄片状的HAP晶须。

二、用于医学上的二种新型生物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于医学上的二种新型生物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超长效埋植缓(控)释制剂在慢性病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非生物降解型长效埋植缓(控)释药物
2 生物降解型长效埋植缓(控)释制剂
3 功能复杂的皮下埋植缓释系统
4 总结与展望

(2)黄色微晶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陶瓷色料简介
    1.3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过程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流程图
    2.4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2.5 本章小结
3 黄色色料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过程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色料掺杂量对微晶玻璃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过程
    4.3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热处理温度对黄色微晶玻璃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过程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微晶玻璃墨水的初探
    6.1 玻璃墨水的简介
    6.2 实验过程
    6.3 实验进展和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仿生构筑中空多孔磷酸八钙超结构及其对重金属和四环素的吸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重金属及四环素的来源与危害
        1.1.1 环境中重金属的来源与危害
        1.1.2 环境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来源与危害
    1.2 重金属及四环素的常用处理技术
        1.2.1 电解法
        1.2.2 化学沉淀法
        1.2.3 离子交换法
        1.2.4 化学氧化法
        1.2.5 膜分离法
        1.2.6 生物处理法
        1.2.7 吸附法
    1.3 常用吸附剂
        1.3.1 水凝胶
        1.3.2 金属有机骨架(MOFs)
        1.3.3 碳基材料
        1.3.4 生物吸附剂
        1.3.5 矿物基吸附剂
    1.4 磷酸八钙的结构特性及与其它磷酸钙(CPs)的比较
        1.4.1 磷酸八钙的结构特性
        1.4.2 磷酸八钙与其他磷酸钙(CPs)的比较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仿生矿化法合成中空多孔的磷酸八钙超结构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2.2.2 样品的制备
        2.2.3 表征手段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各种磷酸八钙微球
        2.3.2 气相扩散过程中OCP/PSS微球的可控生长
        2.3.3 中空、多孔OCP/PSS微球的表征
        2.3.4 纯OCP及OCP/PSS超结构的生长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CP/PSS对重金属Pb~(2+)、Cu~(2+)、Cd~(2+)以及四环素TC的去除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吸附实验
        3.2.2 重金属及四环素的测定方法
        3.2.3 吸附性能评价公式
        3.2.4 pH值对吸附重金属和TC的影响
        3.2.5 吸附剂的浓度对吸附重金属和TC的影响
        3.2.6 污染物初始浓度对吸附重金属和TC的影响
        3.2.7 温度对吸附重金属和TC的影响
        3.2.8 吸附等温线
        3.2.9 吸附动力学
        3.2.10 吸附热力学
        3.2.11 吸附完成后吸附剂的热解固定处理及脱洗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H值对吸附重金属和TC的影响
        3.3.2 吸附剂的浓度对吸附重金属和TC的影响
        3.3.3 污染物初始浓度对吸附重金属和TC的影响
        3.3.4 温度对吸附重金属和TC的影响
        3.3.5 吸附等温线
        3.3.6 吸附动力学
        3.3.7 吸附热力学
        3.3.8 吸附完成后吸附剂的热解固定处理及脱洗实验
        3.3.9 OCP/PSS对重金属及TC的吸附机理探究
        3.3.10 吸附性能的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深度学习的消化道图像采集、分析与辅助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消化道图像辅助诊断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胶囊内镜及其部分运动参数分析与计算
    2.1 胶囊内镜图像采集优势
        2.1.1 电子胃镜
        2.1.2 结肠镜
        2.1.3 胶囊内镜
        2.1.4 图像采集工具对比
    2.2 胶囊内镜运动受力分析
        2.2.1 消化道结构
        2.2.2 小肠应变模型
        2.2.3 胶囊内镜在小肠中受力分析
    2.3 胶囊内镜旋转角度计算
        2.3.1 图像滤波处理
        2.3.2 旋转角度计算
        2.3.3 旋转角度计算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胶囊内镜图像分析与修正
    3.1 图像裁剪
    3.2 高亮区域修正
        3.2.1 高亮区域分析
        3.2.2 高亮区域修正
    3.3 低亮区域修正
        3.3.1 Retinex模型介绍
        3.3.2 直方图均衡化介绍
        3.3.3 低亮区域修正
    3.4 待修正图像筛选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辅助诊断模型与实验
    4.1 深度学习方法
        4.1.1 深度神经网络
        4.1.2 迁移学习
    4.2 实验图像数据集介绍
        4.2.1 数据背景
        4.2.2 数据集来源
        4.2.3 数据集详细内容
    4.3 显着性特征增强
        4.3.1 颜色特征增强
        4.3.2 形状特征增强
        4.3.3 纹理特征增强
    4.4 卷积神经网络与融合模型设计
        4.4.1 网络输入
        4.4.2 卷积层
        4.4.3 池化层
        4.4.4 模型融合
    4.5 辅助诊断模型实验
        4.5.1 模型训练及参数设置
        4.5.2 实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Mg-Nd-Ca生物医用镁合金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镁合金的概述
        1.1.1 纯镁及镁合金的性质
        1.1.2 镁合金的分类
    1.2 镁合金的应用
        1.2.1 镁合金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1.2.2 镁合金的在航空航天上的应用
        1.2.3 镁合金的在电子工业上的应用
    1.3 镁合金的主要强化机制
        1.3.1 合金化强化
        1.3.2 热处理强化
        1.3.3 变形强化
    1.4 镁合金的腐蚀原理
    1.5 生物镁合金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6.1 课题研究意义
        1.6.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案及方法
    2.1 实验方案
    2.2 成分设计及样品制备
        2.2.1 材料成分设计
        2.2.2 材料制备
        2.2.3 镁合金的热处理工艺
        2.2.4 镁合金的热挤压工艺
    2.3 显微组织
        2.3.1 金相及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
        2.3.2 EBSD样品的制备
        2.3.3 透射样品的制备
        2.3.4 X射线衍射分析
        2.3.5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2.3.6 透射电镜及衍射衬度
    2.4 力学性能测试
        2.4.1 拉伸性能测试
        2.4.2 压缩性能测试
        2.4.3 硬度性能测试
    2.5 腐蚀性能
        2.5.1 析氢实验
        2.5.2 电化学性能测试
第三章 铸态Mg-2.5Nd-xCa(x=0,0.5,1.0)合金的组织和力学性能
    3.1 铸态Mg-Nd-Ca合金的XRD物相分析
    3.2 铸态Mg-Nd-Ca合金的微观结构
    3.3 铸态Mg-Nd-Ca合金的拉伸性能
    3.4 铸态Mg-Nd-Ca合金的压缩性能
    3.5 铸态Mg-Nd-Ca合金的断口形貌
        3.5.1 铸态合金的拉伸断口形貌
        3.5.2 铸态合金的压缩断口形貌
    3.6 铸态Mg-Nd-Ca合金的硬度性能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处理态Mg-2.5Nd-xCa(x=0,0.5,1.0)合金的组织和力学性能
    4.1 热处理态Mg-Nd-Ca合金的微观结构
        4.1.1 固溶态Mg-Nd-Ca合金的金相及扫描图像
        4.1.2 时效态Mg-Nd-Ca合金的背散射像及能谱分析
    4.2 热处理态Mg-Nd-Ca合金的拉伸性能
    4.3 热处理态Mg-Nd-Ca合金的压缩性能
    4.4 热处理态Mg-Nd-Ca合金的硬度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挤压态Mg-2.5Nd-xCa(x=0,0.5,1.0)合金的组织和力学性能
    5.1 挤压态Mg-Nd-Ca合金的显微组织
        5.1.1 挤压态Mg-Nd-Ca合金的金相分析
        5.1.2 挤压态Mg-Nd-Ca合金的背散射像及能谱分析
        5.1.3 挤压态Mg-Nd-Ca合金的透射分析
        5.1.4 挤压态Mg-Nd-Ca合金的EBSD分析
    5.2 挤压态Mg-Nd-Ca合金的拉伸性能
    5.3 挤压态Mg-Nd-Ca合金的压缩性能
        5.3.1 平行于挤压方向的压缩性能
        5.3.2 垂直于挤压方向的压缩性能
    5.4 挤压态Mg-Nd-Ca合金的拉伸断口形貌
        5.4.1 平行挤压方向的拉伸断口形貌
        5.4.2 平行挤压方向的压缩断口形貌
        5.4.3 垂直挤压方向的压缩断口形貌
    5.5 挤压态Mg-Nd-Ca合金的硬度性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铸态与挤压态Mg-2.5Nd-0.5Ca合金的腐蚀性能对比
    6.1 析氢试验下Mg-Nd-Ca合金的腐蚀研究
        6.1.1 不同状态下Mg-Nd-Ca合金腐蚀速率
        6.1.2 不同状态下Mg-Nd-Ca合金腐蚀形貌变化
    6.2 电化学测量下Mg-Nd-Ca合金的研究
        6.2.1 不同状态下Mg-Nd-Ca合金开路电位
        6.2.2 不同状态下Mg-Nd-Ca合金极化曲线
        6.2.3 不同状态下Mg-Nd-Ca合金阻抗曲线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钛钽生物梯度复合材料生物安全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钛钽生物梯度复合材料对L929 细胞毒性的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1.3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扫描电镜观察纯钛试件表面梯度处理后结果
        1.2.2 L929 细胞倒置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结果
        1.2.3 MTT比色法细胞毒性检测结果
        1.2.4 细胞毒性评级
    1.3 讨论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钛钽生物梯度复合材料对L929 细胞周期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钛钽生物梯度复合材料对L929 细胞凋亡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综述 多孔钽小梁金属强化钛种植体在口腔中的发展与应用
    4.1 钽的特性
    4.2 多孔钽小梁金属的产生和发展
    4.3 多孔钽小梁金属的产生和发展
    4.4 PTTM增强钛种植体的优点
    4.5 PTTM增强钛种植体的临床应用前景
    4.6 PTTM增强钛种植体的潜在问题
    4.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荧光分析法检测DNase Ⅰ 活性及A549细胞和大肠杆菌O157:H7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
        1.1.1 核酸酶
        1.1.2 脱氧核糖核酸酶
        1.1.3 脱氧核糖核酸酶Ⅰ
    1.2 DNase Ⅰ活性的检测方法
        1.2.1 荧光法
        1.2.2 凝胶电泳法
        1.2.3 ELISA法
        1.2.4 增色法与比色法
        1.2.5 单径向酶扩散(SRED)法
        1.2.6 电化学分析法
    1.3 DNA水凝胶
        1.3.1 DNA水凝胶原理
        1.3.2 DNA水凝胶的发展应用
    1.4 癌细胞概述
        1.4.1 癌细胞A549的生物学特性
        1.4.2 癌细胞A549的致病性及临床表现
    1.5 癌细胞检测方法
        1.5.1 荧光法
        1.5.2 电化学分析法
        1.5.3 流式细胞术
        1.5.4 拉曼光谱法
        1.5.5 微流控法
    1.6 致病菌概述
        1.6.1 大肠杆菌0157:H7的生物学特性
        1.6.2 大肠杆菌0157:H7的致病性及临床表现
    1.7 致病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7.1 致病菌检测的传统方法
        1.7.2 致病菌检测的新方法
    1.8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8.1 选题背景
        1.8.2 研究目的
        1.8.3 研究内容
第2章 DNA水凝胶的制备及荧光猝灭法检测DNase Ⅰ活性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2.2.4 嵌入量子点和金纳米粒子的DNA水凝胶的制备
        2.2.5 荧光光谱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前期制备表征
        2.3.2 可行性分析
        2.3.3 检测条件优化
        2.3.4 DNase Ⅰ检测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2.3.5 钙、镁离子对DNase Ⅰ活性影响
    2.4 结论
第3章 荧光偏振法检测A549细胞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仪器
        3.2.3 细胞的培养和计数方法
        3.2.4 荧光偏振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可行性分析
        3.3.2 细胞检测条件优化
        3.3.3 细胞检测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3.3.4 选择性实验
        3.3.5 血清样品分析
    3.4 结论
第4章 荧光偏振法检测大肠杆菌O157: H7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仪器
        4.2.3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计数方法
        4.2.4 荧光偏振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可行性分析
        4.3.2 细菌检测条件优化
        4.3.3 细菌检测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4.3.4 选择性实验
        4.3.5 水和血清样品分析
    4.4 结论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8)基于丝素蛋白薄膜的光纤Fabry-Perot压力传感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丝素蛋白的基本结构
    1.3. 丝素蛋白的二级结构
    1.4. 丝素蛋白的应用
        1.4.1. 丝素蛋白在生物材料方面的应用
        1.4.2. 丝素蛋白在光子学方面的应用
    1.5. 其他生物相容性材料及应用研究
        1.5.1. 纤维素
        1.5.2. 甲壳素和壳聚糖
        1.5.3. 聚乳酸
        1.5.4. 聚甘油癸二酸酯
    1.6.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光纤Fabry-Perot传感器
    2.1. 光纤传感器技术概述
    2.2. 光纤Fabry-Perot传感器概述
    2.3. 光纤Fabry-Perot传感器的原理
    2.4. 光纤Fabry-Perot传感器的制作方法研究
        2.4.1. 镀膜法
        2.4.2. 紫外曝光法
        2.4.3. 腐蚀法
        2.4.4. 熔接法
        2.4.5. 利用准直毛细管法
        2.4.6. 激光加工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丝素蛋白薄膜的Fabry-Perot压力传感器
    3.1. 再生丝素蛋白水溶液的制备
    3.2. 实验器件介绍
    3.3. 基于丝素蛋白薄膜的Fabry-Perot压力传感器工作原理
    3.4. 制备工艺研究
        3.4.1. 直接附着法
        3.4.2. 改进的制备工艺
    3.5. 实验和结果
        3.5.1. 实验仪器介绍
        3.5.2. 压力测量的定标实验
        3.5.3. 光纤Fabry-Perot压力传感器腔长解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论文工作总结
    4.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明胶基生物弹性体载药型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纳米复合材料
        1.1.1 生物纳米技术
        1.1.2 聚合物基生物纳米复合材料
    1.2 生物医用材料
        1.2.1 骨组织修复材料
        1.2.2 皮肤组织创伤敷料
        1.2.3 药物缓释系统
    1.3 明胶的基本结构、性能和应用
        1.3.1 明胶及明胶的基本结构
        1.3.2 明胶的基本性能
        1.3.3 明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1.3.4 明胶在药物运载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5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设计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埃洛石纳米管(HNT)的表面改性
    2.4 改性后埃洛石纳米管KH550-HNT载药
    2.5 明胶基CPX/B生物弹性体纳米复合材料膜的制备
    2.6 甘油份数不同的明胶基CPX/HNT-B生物弹性体纳米复合材料膜的制备
    2.7 明胶基CPX/不同HNT-B份数的生物弹性体纳米复合材料膜的制备
    2.8 明胶基弹性体载药型纳米复合材料膜的形貌表征
    2.9 明胶基弹性体载药型纳米复合材料膜物理化学特征表征
    2.10 明胶基弹性体载药型纳米复合材料膜的热性能表征
    2.11 明胶基弹性体载药型纳米复合材料膜的力学性能表征
    2.12 明胶基弹性体载药型纳米复合材料膜的体外降解性能表征
    2.13 明胶基弹性体载药型纳米复合材料膜的体外吸水性能表征
    2.14 明胶基弹性体载药型纳米复合材料膜的体外药物释放表征
    2.15 明胶基弹性体载药型纳米复合材料膜的体外抑菌性能表征
    2.16 明胶基弹性体载药型纳米复合材料膜的体外生物相容性表征
        2.16.1 细胞毒性测试
        2.16.2 细胞粘附与增殖测试
第三章 明胶基弹性体载药型纳米复合材料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甘油份数不同的明胶基CPX/HNT-PB纳米复合材料膜的制备
        3.2.1 埃洛石纳米管的表面改性表征
        3.2.2 改性埃洛石纳米管载药表征
        3.2.3 HNT、CPX在不同甘油份数的明胶基CPX/HNT-B纳米复合材料膜的分散
        3.2.4 不同甘油份数的明胶基CPX/HNT-B纳米复合材料膜的内部相互作用
        3.2.5 不同甘油份数的明胶基CPX/HNT-B纳米复合材料膜的热性能
        3.2.6 不同甘油份数的明胶基CPX/HNT-B纳米复合材料膜的体外降解性能
        3.2.7 不同甘油份数的明胶基CPX/HNT-B纳米复合材料膜的体外吸水性能
        3.2.8 小结
    3.3 明胶基CPX/B纳米复合材料膜的性能研究
        3.3.1 明胶基CPX/B纳米复合材料膜的药物释放
        3.3.2 明胶基CPX/B纳米复合材料膜的抑菌性能
        3.3.3 小结
    3.4 明胶基CPX/不同HNT-B份数的纳米复合材料膜的性能研究
        3.4.1 HNT、CPX在明胶基弹性体载药型纳米复合材料膜中的分散
        3.4.2 明胶基CPX/不同HNT-PB份数的纳米复合材料膜的内部相互作用
        3.4.3 明胶基CPX/不同HNT-B份数的纳米复合材料膜的热性能
        3.4.4 明胶基CPX/不同HNT-PB份数的纳米复合材料膜的力学性能
        3.4.5 明胶基CPX/不同HNT-PB份数的纳米复合材料膜的体外降解性能
        3.4.6 明胶基CPX/不同HNT-PB份数的纳米复合材料膜的体外吸水性能
        3.4.7 明胶基CPX/不同HNT-PB份数的纳米复合材料膜的体外生物相容性
        3.4.8 明胶基CPX/不同HNT-PB份数的纳米复合材料膜的药物释放
        3.4.9 明胶基CPX/不同HNT-PB份数的纳米复合材料膜的抑菌性能
        3.4.10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文章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10)反应温度对均相沉淀法制备羟基磷灰石晶须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物医用材料简介
        1.1.1 生物材料的发展历史
        1.1.2 生物材料的分类
        1.1.2.1 根据材料生物性能分类
        1.1.2.2 根据材料的属性分类
        1.1.3 生物材料的应用
        1.1.3.1 生物活性材料
        1.1.3.2 生物惰性材料
        1.1.3.3 生物降解材料
        1.1.3.4 生物复合材料
    1.2 羟基磷灰石晶须
        1.2.1 羟基磷灰石的性质及结构
        1.2.2 羟基磷灰石的应用
        1.2.2.1 牙齿疾病治疗
        1.2.2.2 癌症治疗
        1.2.2.3 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纯化
        1.2.3 羟基磷灰石晶须的制备方法
        1.2.3.1 固相反应法
        1.2.3.2 沉淀法
        1.2.3.3 水热法
        1.2.3.4 溶胶-凝胶法
        1.2.3.5 自燃烧法
        1.2.3.6 微乳液法
        1.2.3.7 微波法
    1.3 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第2章 HAP的均相沉淀法制备及其测试分析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羟基磷灰石晶须的测试分析
        2.4.1 物相分析
        2.4.2 官能团分析
        2.4.3 形貌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反应时间对HAP晶须形貌的影响
    3.1 实验部分
    3.2 结果与讨论
    3.3 反应时间对HAP晶须生长的影响机制
        3.3.1 晶须的几种台阶生长机理
        3.3.1.1 二维成核生长机制
        3.3.1.2 螺旋位错生长机制
        3.3.2 HAP晶须的台阶生长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应温度对HAP形貌的影响
    4.1 实验部分
    4.2 分析和讨论
    4.3 反应温度对HAP晶须生长的影响机制
        4.3.1 界面稳定性理论
        4.3.2 HAP晶须的胞状生长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用于医学上的二种新型生物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 [1]超长效埋植缓(控)释制剂在慢性病治疗中的应用[J]. 卢丽娟,罗玉梅,王文峰,张秀婷. 医学信息, 2021(16)
  • [2]黄色微晶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谭述东.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仿生构筑中空多孔磷酸八钙超结构及其对重金属和四环素的吸附特性研究[D]. 舒家才.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1)
  • [4]基于深度学习的消化道图像采集、分析与辅助诊断[D]. 王孟. 贵州大学, 2020(04)
  • [5]Mg-Nd-Ca生物医用镁合金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研究[D]. 杨嘉傲.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3)
  • [6]钛钽生物梯度复合材料生物安全性的研究[D]. 王冉.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7]荧光分析法检测DNase Ⅰ 活性及A549细胞和大肠杆菌O157:H7的研究[D]. 张倩云.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8]基于丝素蛋白薄膜的光纤Fabry-Perot压力传感器[D]. 王层忠. 暨南大学, 2017(05)
  • [9]明胶基生物弹性体载药型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D]. 牛玉昭. 北京化工大学, 2016(03)
  • [10]反应温度对均相沉淀法制备羟基磷灰石晶须的影响机制[D]. 罗晶. 武汉工程大学, 2016(07)

标签:;  ;  ;  ;  ;  

两种用于医学的新型生物材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