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遥感信息技术

新世纪的遥感信息技术

一、新世纪的遥感信息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党元君[1](2020)在《滔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滔河,丹江的主要支流,地处秦岭南麓,河流全长155km,流域面积为1210km2。依次流经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近十年来,三个县的社会经济、政策法规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内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程度不断加深。本文研究了滔河流域十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有助于揭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为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土地管理措施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对未来研究类似山高林密、沟峡谷深的流域区提供指导帮助。本文以研究区SPOT5、ZY03和GF01等高分辨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首先,分别采用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中的最小距离分类法和面向对象分类法,三种不同方法提取土地利用信息,选择精度最高的分类方法对研究区2008年、2013年、2018年三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其次,通过计算土地利用变化幅度R、动态度K、程度变化量ΔL等指标,分析土地利用面积结构、程度及空间的变化,研究不同时空格局内的土地转移的来源和去向,归纳土地演变规律。最后,结合社会统计数据,建立驱动因子指标体系,定性、定量探索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中的最小距离分类法和面向对象分类法3种分类方法,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83.01%、85.07%、84.64%,分类精度平均达80%以上,解译效果较好。三种分类方法的Kappa系数(KIA)分别0.646、0.78、0.653,Kappa系数均达到0.6以上。其中,最小距离分类法的总体精度以及Kappa系数均略高于其他两种。(2)在2008年、2013年、2018年三个时期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4以上,面积比例分别为80.08%、79.30%、81.88%,平均值达80%。在研究期内,土地类型结构稳定,变化较大的是未利用地,说明未利用地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土地利用转移主要发生在林地与耕地之间,研究前期(2008~2013年间)林地转向耕地面积>耕地转向林地面积,林地流失较严重。在研究后期(2013~2018年间)林地转向耕地面积<耕地转向林地面积,说明后期退耕还林实施面积大,落实效果较好。(3)通过定性分析发现,人口密度与耕地面积、GDP与建设用地面积、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例与林地面积呈正相关。即人口密度越大的区县,耕地面积占比越重;GDP越高的区县,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占比越大;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例越高,林地面积占比例也更高。同时,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例的波动情况,和林地变动情况基本吻合。(4)通过定量分析发现,政策因素、社会因素是主要驱动因素。2008~2013年间驱动因素权重前三位为:退耕还林、人均GDP、至居民点距离。2013~2018年间驱动因素权重前三位为:退耕还林、海拔、人口密度。总体来说,政策因素、社会因素(人口、GDP)主要驱动因素,这两类因素的作用力和影响力平均强于自然因素和空间因素。此外,研究表明社会因素会增加发生变化概率,退耕还林、人均GDP、人口密度Exp(B)值均大于1。说明有执行退耕还林政策、增加人均GDP、扩大人口密度均有可能增加变化发生的概率。

贾敏[2](2020)在《基于遥感技术的露天矿区信息提取及动态监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矿产资源高强度的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对于矿山治理与恢复是当前生态环境建设重要的一个议题。研究以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为依托,全面分析了面向对象分层分类方法在影像中提取的关键技术与流程,探索构建一套高效、合理的露天矿区用地信息提取流程与方法,实验通过提取分析影像特征,构建了能够区分露天矿区采矿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的纹理差值指数(TDImine)与纹理比值指数(TRImine),同时结合光谱与空间特征,成功提取了1993~2018年4期迁安市露天矿区用地信息,结果表明加入纹理指数,各项评价精度指标都得到了提高;基于野外采集数据结合中低分辨率Landsat-OLI遥感影像特征,构建了OLI影像的矿区用地(采场、中转场、排土场、尾矿库)解译标志,分析了矿区用地类型的光谱、纹理、形状和地形特征差异,为矿区用地信息识别提供一定参考;并对典型矿区蔡园镇用地类型进行了精细化分类,通过多尺度分割实验确定了矿区用地类型的最佳分割参数,利用对象特征差异,构建了矿区用地模糊分类规则,实现了研究期间内4期矿区用地类型的精细提取;并对矿区用地面积进行了时空动态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矿区用地面积只增未减,且大多由草地转化而来,主要体现在东北-西南方向开采规模的扩张。图32幅;表26个;参53篇。

钟滨[3](2019)在《基于多源数据的庐山国家级自然保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庐山是长江中下游大平原上的“生态交汇岛”,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庐山同时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长期受到人为活动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程度较大,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沉重的压力。在自然保护区中,植被是保护区的主要覆盖类型,植被的覆盖情况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掌握保护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情况,科学分析植被与气候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保护区制定可持续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庐山竹林向周边邻近常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边界扩张蔓延趋势日益明显,毛竹扩张严重干扰周围原始植被,并引发了森林景观破碎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土壤退化等问题,严重威胁着庐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庐山森林景观格局。如何对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科学认知森林植被时空演变及其机理,构建森林生态保护示范模式已迫在眉睫。本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将1988-2017近30年的遥感数据与地理国情普查、林业资源调查等多源数据进行有效融合,建立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土地利用变化、社会经济发展、林业调查数据相融合的庐山自然保护区基础数据要素空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保护区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机理进行分析。宏观上针对保护区主要覆盖类型植被的覆盖情况(NDVI)进行动态监测,对庐山保护区1988-2017年18期的Landsat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获取保护区近30年NDVI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情况,探究区域NDVI时空变化规律。微观上,结合高分二号和Landsat卫星数据,构建典型植被竹林的遥感定量反演模型,获取竹林演变和质心迁移趋势,分析竹林扩张对森林植被的影响。基于宏观与微观分析,结合气候、地形、人为活动等驱动因子进行相关分析,揭示保护区植被时空演变规律和机理。基于以上分析研究,建立NDVI变异性和重点野生植物保护预警机制,并对保护区的边界和功能区划界线进行了优化分析,为保护区制定管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分布格局基于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遥感影像和样地数据,通过遥感的技术手段提取多层次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掌握保护区的土地利用分类、NDVI特征、竹林信息的时空分布格局。基于高分二号的竹林信息定量提取,辅以纹理特征的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取得的效果最好,竹林分类生产精度和用户精度均达到90%以上。庐山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格局中,林地、竹林、草地三种地类占保护区面积的80%以上,其中林地面积1988-2013年间持续上升,2013-2017年小幅下降。从NDVI分布上看,近30年保护区NDVI均值为0.663,整体上看庐山自然保护区NDVI值中间高,四周低,保护区边缘地区由于靠近建筑区及道路,NDVI均值较低。整体上竹林面积呈现下降趋势,以0.92/a的速度减少,从空间分布上看,总体上竹林面积核心区>实验区>缓冲区;竹林在1200-1446m高程范围内分布最少,主要分布在400-600m和600-800m高程范围内;竹林在黄棕壤分布最少,主要分布红壤和黄壤中,其中在红壤中分布的面积比例最大;竹林在坡度类型上分布面积大小排序为斜坡>陡坡>缓坡>急坡>平坡;竹林在坡向类型上分布面积大小排序为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2)土地利用/覆被时空演变特征通过计算土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度和转移矩阵来分析各类土地类型间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林地变化程度较为稳定,变化程度较为激烈的均为建设用地及裸地、竹林和耕地。林地在1988-2017年间,不发生转变的比率均在90%以上,主要转变类型为竹林和耕地;建设用地及裸地主要转变成林地和耕地;耕地主要转变为林地和竹林;竹林主要转变成林地和耕地。从保护区不同分区来看:区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综合动态度中,核心区和缓冲区的程度比较接近,变化程度较小,实验区的综合动态度较为激烈。从不同研究时期来看:1988-2013年间综合动态均呈现降低趋势,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放缓;2013-2017年间区综合动态均呈现剧烈上升趋势。通过对NDVI变化情况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近30年来庐山NDVI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以0.017/10a的趋势减少,NDVI值从1988到1993年一直下降,1993至1996年NDVI值持续上升;1996-2002年间NDVI变化幅度较少;2002-2017年呈现先降后升趋势,于2013年降入谷底后开始快速上升趋势。为了进一步分析保护区NDVI长时间序列变化趋势,通过耦合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显着性检验结果分析,将NDVI变化趋势分为轻微减少、显着减小、显着增加、轻微增加、基本不变五个类型,五个类型占保护区总面积比例顺序为:轻微减小>轻微增加>基本不变>显着增加>显着减少。庐山自然保护区1988-2017年间NDVI的变异系数的结果,总体上为较低变异>中等变异>高变异>较高变异>微小变异,其所占保护区面积分别为52.54%、31.02%、7.78%、7.16%和1.51%。(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机理通过综合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空间叠加耦合分析等方法,对森林植被NDVI时空演变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中,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是人为活动,整体上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度要低于实验区。NDVI时空演变特征中,主要影响因子为高程和人为活动,保护区NDVI均值随着高程的增加而提高,NDVI均值大小在各功能分区的分布情况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NDVI变异性剧烈程度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NDVI趋势变化显着变化区域主要分布于缓坡中,显着减少区域主要分布于游客聚集密度较大区域和功能分区的核心区中;温度与保护区历年NDVI均值变化呈不显着正相关,降雨与保护区历年NDVI均值变化呈不显着负相关。通过加权质心模型分析竹林质心变化情况,庐山保护区近30年竹林质心演变的趋势和机理是往高海拔、坡度较低、阳坡的区域迁移,整体上往东北方向扩张。(4)保护区可持续经营管理对策基于保护区森林植被时空演变的机理,对保护区植被时空演变进行了 NDVI变异性和重点野生植物保护预警分析,从森林植被时空演变动态监管、完善森林植被保护预警机制、优化保护区边界和功能分区三个方面提出提升保护区森林植被质量对策,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深入推动庐山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经营管理。

孟志龙[4](2017)在《基于几何光学模型的云南石林县石漠化遥感信息提取》文中指出石漠化(karst rocky-deseritneaiton)是我国西南地区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生态问题。通过遥感手段监测石漠化是研究石漠化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的基础。基岩裸露率是评价石漠化的重要因子,通过遥感手段提取该因子对实现快速石漠化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几何光学模型四分量的思想,考虑阴影组分,利用线性光谱分解的方法对2015年11月20日的Landsat OLI数据进行混合像元分解,得到了亚像元级别的基岩裸露率和综合植被覆盖度信息。以2014年10月1日分辨率为0.2m的无人机为验证数据,验证了实测参考光谱端元、自动化选择图像光谱端元(包括PPI法、沙漏工具和SMACC法)和人工勾绘图像光谱端元等三种端元选择在石漠化提取中的精度,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探究了基于Landsat OLI构建的植被指数与石漠化的相关性。最终在人工勾绘的图像端元线性分解法提取的基岩裸露率基础上,构建石漠化等级评价标准,绘制了石林县1996年到2015年历史石漠化变化图。研究结果如下:1.半自动化的PPI法、沙漏工具端元提取精度高于全自动化的SMACC法。2.实测光谱端元在石漠化信息遥感提取表现一般,基岩裸露率提取相对误差22.7%,决定系数R2为0.382,基于自选的图像端元的线性光谱解混法在所有方法中表现最好,绝对误差0.003,相对误差1.2%,RMSE为0.174,决定系数为0.467。3.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所选取的各类型植被指数中表现最优,是本文认为探测喀斯特绿色植被的最佳植被指数,确定系数R2=0.54;考虑土壤因素的植被指数SAVI和MSAVI表现和NDVI相当(R2=0.50和R2=0.49),说明土壤对石漠化提取影响不大。NDVI在基岩裸露率和土壤覆盖度的提取中表现不好,决定系数分别为0.166和0.021。4.石林县石漠化程度逐渐减轻,石漠化面积从1996年的813.1842平方公里减少到2015年的367.8201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占比从47.10%降为21.30%;其中潜在石漠化减少100.96平方公里,轻度石漠化减少151.51平方公里,中度石漠化减少112.71平方公里,重度石漠化减少80.18平方公里。

林珲,胡明远,陈旻[5](2013)在《虚拟地理环境研究与展望》文中提出首先从地图到地理信息系统再到虚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剖析发展虚拟地理环境的实际需求,从而对现阶段的虚拟地理环境进行定位;其次,从虚拟地理环境架构设计的角度,对虚拟地理环境各个组件功能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难点进行阐述;最后,面向国家层面的重大需求,以虚拟地理环境与遥感技术、全球变化研究相结合为契合点,提出对虚拟地理环境发展的展望。

刘德长,李志忠,王俊虎[6](2011)在《我国遥感地质找矿的科技进步与发展前景》文中指出结合遥感地质找矿的典型案例,包括石油、煤炭、有色金属、铀矿和非金属等矿产,总结回顾了我国遥感地质找矿从起步-高潮-低潮-高潮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科技进步,指出遥感地质找矿历程虽然曲折,但一直在创新中前进,在曲折中进步,推动着我国找矿事业的持续发展,促进着我国矿产资源的发现。同时从国家需求、应用领域、技术发展和理念更新等四个层面,展望了遥感地质找矿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强调了国家的需求是遥感找矿的动力,高空间分辨率的高光谱遥感数据为遥感直接找矿带来了希望;"光谱地壳"计划提出的矿物高光谱立体填图,为探索遥感技术的深部找矿开辟了新的途径;陈述彭院士强调的遥感的应用应从"技术索引"的思路中走出来,从"技术层面提升到科学层面",为今后遥感找矿的深化应用指明了方向。在综合分析遥感地质找矿的科技进步与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指出现在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而机遇大于挑战,应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再创遥感地质找矿的新局面。

朱航[7](2011)在《基于多源遥感信息融合的作物营养状况监测与喷洒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十二五”规划针对性地提出“深入开展遥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强遥感科技基础研究,突破遥感关键技术,提升遥感技术及应用水平,发挥全国遥感力量,把过去积累的海量遥感数据进行充分挖掘和有效反演”,中国遥感应用开始步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农业作为遥感技术最重要和最广泛的研究应用领域之一,近十几年,无论是近地遥感平台、航空遥感平台或卫星遥感平台,都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信息化管理,同时也是作物生长信息无损快速识别的有效工具。然而,任何单一遥感平台、单一遥感传感器、单一光谱波段的遥感数据均具有一定应用范围的局限性,不能够全面反映作物的生理生化特征。多源遥感信息所提供的遥感信息具有冗余性、互补性和合作性,数据融合技术则是汇集这些多源遥感信息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同一地区不同数据源间的信息互补为多源遥感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应用提供最有效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减少单一遥感信息对被测对象判断的不确定性、不完全性和误差,而且最大限度地利用多源数据所包含的信息做出决策。这样扩大了遥感数据的应用范围,提高了遥感信息分析精度,应用效果及实用价值。本文结合美国农业部南部平原研究中心项目“基于多源遥感信息融合的作物生长状况监测与控制系统的研究”,构建多源遥感信息融合模型预测作物氮素养分状况,在遥感信息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对多源遥感信息融合算法提出了新的思路,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开发了基于脉宽调制的小型无人机航空精确喷洒系统,结合多源遥感信息融合的喷洒决策系统进行了试验田喷洒验证。论文相关研究内容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美国农业部南部平原研究中心完成。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现代科学近地遥感光谱仪,探索了基于高光谱信息的作物冠层氮素信息无损检测方法,建立了单一遥感信息相应的线性和非线性数学模型,给出了大豆、棉花和玉米三种作物冠层光谱反射特性,分别建立了基于主成分分析线性回归模型(PCR)、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PLS)、前馈神经网络模型(PCA-BP)以及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PCA-RBF),采用相关系数(r)、校正集均方误差(RMSEC)和预测集均方误差(RMSEP)对模型进行精度检验。研究表明当样品性质变化范围较宽时,光谱与成分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较为明显,所以基于冠层光谱反射信息建立非线性PCA-RBF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最高。(2)探索了作物冠层光谱信息与SPAD值关联的特征波段提取方法的研究,建立了三种作物在不同施氮条件下SPAD值和氮素信息的线性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作物冠层表层叶片SPAD值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可利用作物冠层表层叶片SPAD值关联作物冠层光谱反射率来提取冠层光谱反射特征波段建立作物氮素含量预测数学模型,通过相关性分析以及最小偏二乘法,提取了作物冠层光谱反映氮素含量特征波段,分别建立了全波段和特征波段SPAD值反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三种作物特征波段建模与全波段所建模型的预测结果很接近,说明作物冠层表层叶片的SPAD值分别与各自的特征波段有很好的相关性。实现了近地光谱信息针对氮素信息的特征提取以及与SPAD值之间的关联。(3)提出了基于均匀试验设计方法的粒子群算法优选特征波长的方法,研究了基于均匀试验设计理论的试验表的构造方法,给出了基于均匀试验设计方法的粒子群算法及相应的运行匹配参数,探索了含量遥感光谱信息特征波长优选的方法。研究表明基于均匀试验设计方法的粒子群算法与偏最小二乘法结合,以为适应值函数的优化数学模型,不仅能够保证建模特征波长的有效选择和优化,而且提高了数学模型的预测精度。(4)采用美国现代航空遥感平台,探索了基于多光谱信息的作物氮素信息的无损检测方法,同时建立了多光谱遥感信息氮素含量的数学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法与相关系数相结合提取了航空遥感多光谱信息的特征波段,应用纵向叠加线性融合方法和神经网络非线性融合方法,建立了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近地遥感信息与航空遥感信息线性与非线性融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多源遥感非线性融合模型预测效果好于线性融合模型,多源信息融合模型预测效果好于单一遥感信息建模模型,因此,利用多源遥感信息融合模型预测作物氮素信息可以提高农药及氮肥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现代农业信息化生产管理水平。(5)开发了基于脉宽调制技术的小型无人机精确喷洒系统,在分析无人机精确喷洒系统设计要求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脉宽调制的精确喷洒系统,并通过实验室实验标定了系统工作参数,同时建立了基于多源遥感信息融合的精确喷洒决策系统,根据氮素信息预测结果划分了试验田喷洒梯度信息,进行了试验田小型无人机精确喷洒系统实验。试验结果表明,脉宽调制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对喷洒系统的精确控制,保证了精确的、成比例的调节控制喷洒流量,且喷头在无人机行进方向上喷施均匀,没有产生突喷和漏喷现象,系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周觅[8](2010)在《遥感信息及其尺度问题进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遥感信息技术在地质、农业、林业、海洋、气象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总结了遥感信息源的特点,列举了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发展现状,重点探讨了遥感信息尺度问题中的尺度转换、最佳尺度选择方法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詹勤[9](2010)在《基于本体的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描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的高速发展,遥感信息的获取呈现多平台、多传感器、多角度和高光谱、高空间、高时间分辨率的发展趋势,遥感数据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增长,并在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减灾防灾、精准农业、林业、水利、城市规划和管理等领域得到日益广泛地应用。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和手段,遥感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应用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形成了“数据又多又少”的矛盾局面。面向服务架构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可能途径,日益增多的遥感数据及其处理功能以服务的形式分布在互联网上,以期通过有效的共享和互操作手段对遥感应用任务提供高效、协同的支持。但是,现有的空间信息服务技术仅仅在语法上实现了服务的共享和互操作,远远不能满足遥感应用的需求。因此,为服务形式的遥感数据及其处理功能提供更有效的共享和互操作手段,使其高效、协同、准确地满足应用需求就成了当前空间信息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遥感信息处理服务为研究对象,致力于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层次的共享和互操作,在分析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遥感信息处理服务的领域特征,运用本体理论、语义网技术、语言学理论和形式概念分析方法,围绕遥感信息处理服务的语义描述问题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遥感信息处理服务对象——遥感信息的语义建模问题。遥感信息作为遥感信息处理服务的对象,是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描述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只有充分建模遥感信息的语义,才能完整的表达遥感信息处理服务的语义。本文从为什么要建模遥感信息的语义和怎样建模遥感信息语义两个角度展开论述,在分析遥感信息语义建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引入本体理论,提出基于本体的遥感信息语义建模方法,并从遥感信息本体的定义及其组成要素、遥感信息本体的构建方法和形式化表达等方面对该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从而为后续遥感信息处理服务的语义表达提供基础。(2)遥感信息处理服务分类本体及其构建方法。在分析传统信息分类方法和现有空间信息服务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本体进行遥感信息处理服务分类的思想,并分析遥感信息处理服务的领域特征及其概念的语言学特点,结合框架语义学理论和成分分析法提出基于事件框架和形式概念分析构建遥感信息处理服务分类本体的方法,为遥感信息处理服务操作语义的表达提供支持。(3)基于本体的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描述模型。在比较现有遥感信息处理服务描述方法的基础上,分析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描述的内容和原则,以遥感信息语义建模和遥感信息处理服务分类本体的研究为基础,提出基于本体的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描述模型,克服OWL-S在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描述中的不足,为基于语义的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自动发现、组合和调用提供基础。(4)基于本体的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描述的注册问题。针对现有的网络目录服务不能支持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描述的缺陷,提出对现有注册信息模型进行语义扩展的方案,并进行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注册中心的原型设计和实现,为基于语义的遥感信息处理服务发现和组合提供注册支持。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本文形成了基于本体的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描述的理论和方法,具有创新性。创新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的遥感信息语义建模方法,给出了遥感信息本体的形式化定义,结合遥感信息领域特点提出了遥感信息本体的九步构建法,为遥感信息处理服务的语义表达提供了重要基础。(2)提出了一种基于事件框架和形式概念分析构建遥感信息处理服务分类本体的方法。该方法结合框架语义学理论和成分分析法对遥感信息处理服务概念的语义特征进行提取,并在语义特征提取的基础上利用形式概念分析构建遥感信息处理服务分类本体。(3)提出了基于本体的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描述模型。在结构上,该模型将服务抽象功能描述、具体服务实例描述和服务调用描述分离开来,从不同的抽象层次对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进行描述,使其分别支持服务的自动发现、组合和调用。在描述内容上,该模型通过引入遥感信息本体和遥感信息处理服务分类本体建模了遥感信息处理服务的语义,并结合遥感信息处理服务的领域特征,扩展了遥感信息处理服务的精度和服务质量相关语义信息。(4)提出了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注册信息模型。该模型结合基于本体的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描述模型对ebRIM进行了语义扩展,能够支持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描述的注册,为基于语义的遥感信息处理服务发现、组合和调用提供基础。为了能将本文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分布式空间信息服务平台中去,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以下问题:(1)本体集成的方法研究。不同的信息团体往往会基于自身的应用需求建立各自的遥感信息本体及处理服务操作本体,从而导致不同本体之间的语义异构问题,因此需要针对本体之间的语义异构进行本体集成的方法研究。(2)基于本体的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描述模型的评估方法研究,并基于评估结果对该模型进行改进。(3)遥感信息处理服务基于语义的发现和组合方法的研究,实现自动或半自动聚合网络上分布的遥感信息处理服务以完成复杂应用任务的目的。

刘德长,赵英俊,杨旭[10](2010)在《新世纪以来铀矿地质遥感的科技进步与持续发展》文中认为从采用新型遥感技术、引进航空成像光谱测量系统和开发后遥感应用技术等方面,论述了新世纪以来我国铀矿地质遥感所取得的科技进步,并对铀矿地质遥感的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新世纪的遥感信息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的遥感信息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滔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遥感信息提取技术
        1.2.2 驱动力分析技术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研究区概况和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植被资源
        2.1.4 气候条件
        2.1.5 土壤条件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预处理
3.土地利用遥感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3.1 非监督分类
    3.2 监督分类
        3.2.1 最小距离分类法
        3.2.2 面向对象分类法
    3.3 分类精度评价
        3.3.1 精度评价方法
        3.3.2 非监督分类法的精度评价
        3.3.3 监督分类的精度评价
    3.4 分类结果
4.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4.1 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分析
        4.1.1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
        4.1.2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
    4.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4.2.1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Lp
        4.2.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
    4.3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分析
5.驱动力分析
    5.1 驱动力定性分析
        5.1.1 人口因素
        5.1.2 经济因素
    5.2 驱动力定量分析
        5.2.1 指标体系选择
        5.2.2 驱动因子空间化
        5.2.3 Logistic回归分析
    5.3 发展建议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2)基于遥感技术的露天矿区信息提取及动态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矿区遥感信息提取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矿区遥感信息动态监测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露天矿区信息提取原理及动态监测方法
    2.1 面向像元分类方法
        2.1.1 监督分类
        2.1.2 非监督分类
    2.2 面向对象分类方法
        2.2.1 分类原理及技术流程
        2.2.2 影像多尺度分割
        2.2.3 对象多尺度层结构及分类规则构建
        2.2.4 分类算法选取
    2.3 动态监测模型
        2.3.1 地物转移矩阵
        2.3.2 地物动态度模型
        2.3.3 空间分析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露天矿区信息提取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矿产分布
    3.2 数据源情况
        3.2.1 数据准备
    3.3 数据预处理
        3.3.1 辐射定标
        3.3.2 大气校正
        3.3.3 几何校正
        3.3.4 图像融合
    3.4 露天矿区面向对象信息提取
        3.4.1 分类体系
        3.4.2 影像特征参数提取
        3.4.3 面向对象分层分类提取
        3.4.4 分类结果与精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典型矿区精细分类及动态监测
    4.1 影像数据及解译标志的构建
    4.2 模糊阈值分类策略
        4.2.1 基于非监督分类的样本选取
        4.2.2 样本特征分析
        4.2.3 分割尺度与模糊阈值规则创建
    4.3 分类结果验证及精度评价
        4.3.1 分类结果验证
        4.3.2 精度评价
    4.4 典型露天矿区用地动态监测
        4.4.1 采矿用地变化趋势
        4.4.2 采矿用地转移趋势
        4.4.3 采矿用地变化幅度与速度
        4.4.4 采矿用地空间变化趋势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指导教师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多源数据的庐山国家级自然保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1.2.2 植被遥感提取研究
        1.2.3 植被覆盖信息遥感定量估算
        1.2.4 植被时空演变及其机理分析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的基础理论
        2.1.1 植被演变理论
        2.1.2 遥感技术与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 研究的技术方法
        2.2.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2.2.2 NDVI特征分析方法
        2.2.3 竹林遥感分类方法
        2.2.4 竹林时空演变分析方法
    2.3 研究区概况
        2.3.1 位置与范围
        2.3.2 自然资源情况
        2.3.3 社会经济情况
    2.4 数据源及其处理
        2.4.1 数据源介绍
        2.4.2 数据处理
3. 土地利用/覆被多层次信息遥感提取
    3.1 土地利用分类
        3.1.1 数据准备
        3.1.2 土地利用分类图
        3.1.3 分类结果验证
    3.2 植被覆盖NDVI特征分析提取方案
        3.2.1 数据准备
        3.2.2 植被覆盖NDVI特征分析
    3.3 典型植被——竹林信息遥感提取
        3.3.1 数据准备
        3.3.2 竹林定量提取流程
        3.3.3 提取结果与精度
        3.3.4 提取结果分析
4. 庐山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1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
        4.1.1 近3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4.1.2 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分析
        4.1.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程度分析
        4.1.4 不同功能分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动态程度分析
    4.2 植被覆盖NDVI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2.1 庐山自然保护区NDVI时间变化特征
        4.2.2 近30年NDVI均值空间分布特征
        4.2.3 近30年NDVI变化趋势分布特征
        4.2.4 近30年NDVI变化趋势显着性耦合分析
        4.2.5 近30年NDVI变异性合分析
    4.3 典型植被一一竹林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3.1 庐山保护区近30年竹林时间变化特征
        4.3.2 庐山保护区近30年竹林空间变化特征
    4.4 小结与讨论
5. 庐山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时空演变驱动机理分析
    5.1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5.1.1 立地因子
        5.1.2 气象因子
        5.1.3 人为活动因子
    5.2 植被覆盖NDVI时空演变驱动力分析
        5.2.1 立地因子
        5.2.2 气象因子
        5.2.3 人为活动因子
    5.3 典型植被——竹林时空演变驱动力分析
        5.3.1 竹林质心迁移距离和方向
        5.3.2 竹林质心迁移驱动力分析
    5.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机理分析
    5.5 小结与讨论
6. 庐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时空演变预警分析
    6.1 基于NDVI时空演变森林植被变异性预警分析
        6.1.1 庐山自然保护区NDVI变异特征
        6.1.2 庐山自然保护区NDVI变异性预警分析
    6.2 基于竹林时空演变趋势的保护区重点野生植物保护预警机制
        6.2.1 庐山自然保护区重点野生植物时空分布特征
        6.2.2 庐山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与周围竹林最小距离分析
        6.2.3 庐山自然保护区重点野生植物保护预警机制
    6.3 小结与讨论
7. 庐山自然保护区优化方案分析
    7.1 庐山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经营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7.2 庐山自然保护区优化方案分析
        7.2.1 庐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质量优化分析
        7.2.2 庐山自然保护区边界优化分析
        7.2.3 庐山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优化分析
    7.3 小结与讨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
    8.3 研究展望
9.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基于几何光学模型的云南石林县石漠化遥感信息提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不同数据类型的石漠化提取研究综述
        1.2.2. 石漠化提取方法和算法研究综述
        1.2.2.1. 图像分类法
        1.2.2.2. 混合光谱分析法
        1.2.2.3. 定量分析提取法
    1.3. 几何光学模型理论基础和应用
        1.3.1. 几何光学模型理论
        1.3.2. 几何光学模型在林业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标
2.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数据
    2.1. 研究区
    2.2. 地面光谱测量
    2.3. 无人机数据
        2.3.1. 无人机数据介绍
        2.3.2. 基于无人机图像的石漠化信息提取
    2.4. Landsat数据
        2.4.1. Landsat数据介绍
        2.4.2. Landsat OLI数据预处理
3. 基于几何光学模型的石漠化信息提取方法
    3.1. 几何光学模型思想的混合像元分解方法
        3.1.1. 图像端元提取
    3.2. 石漠化定量反演
    3.3. 基于无人机图像结果的验证
        3.3.1. 实测光谱混合像元分解精度验证
        3.3.2. 图像端元混合像元分解精度验证
    3.4. 植被指数石漠化提取有效性
    3.5. 石林石漠化变化的动态反演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虚拟地理环境研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从地图到虚拟地理环境
2 虚拟地理环境的子环境建设关键
3 研究展望:从自然过程到人类社会的递进式思考
    3.1 完善对自然过程的认识,提高对地理环境的综合认知
        1)通过探索遥感信息的人机协作、虚实结合的地理认知模式,建立基于虚拟地理环境的多源遥感信息综合处理方法体系。
        2)通过研究多源动态遥感信息与地理过程模型的融合机制,揭示遥感信息与地理模拟之间的动态耦合机理。
        3)通过研究多用户参与的群体协同分析模式,提供解决复杂问题的虚拟地理实验新方法。
    3.2 辅助开展全球变化背景下精细人类活动研究,提高对复杂人类活动的综合认知
4 结束语

(6)我国遥感地质找矿的科技进步与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遥感地质找矿的科技进步
    2.1 遥感地质找矿的起步与进展
    2.2 新世纪遥感地质找矿的转机
        (1) “光谱地壳”计划的提出
        (2) 矿产资源数字勘查区的构建
        (3) 新型遥感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2.3 遥感找矿面临的新挑战
        2.3.1 3Si航空成像光谱系统的引进
        2.3.2 多光谱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技术的应用
        2.3.3 后遥感应用技术的理念的提出及技术的开发
        2.3.4 遥感地质实验场的建立
        2.3.5 国产高光谱卫星计划的实施
3 遥感地质找矿的发展前景
    3.1 国家需求层面
    3.2 应用领域层面
        (1) 遥感找矿地域的扩展
        (2) 遥感找矿应用面的扩大
        (3) 找矿的全球化
        (4) 外星找矿探索
    3.3 技术发展层面
        (1) 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
        (2) 地质勘查遥感系统的研建
        (3) “物-化-遥”、“星-空-地”一体化的立体地质勘查技术体系
    3.4 理念更新层面
4 结语

(7)基于多源遥感信息融合的作物营养状况监测与喷洒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基于遥感技术的作物氮素提取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遥感信息的获取
        1.3.2 作物氮素信息的定量反演
    1.4 数据融合系统
        1.4.1 基本概念
        1.4.2 多源遥感信息融合
        1.4.3 多源遥感信息融合基本思路
        1.4.4 多源遥感信息融合方法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设计与仪器设备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备
        2.2.1 光谱仪(FieldSpec HandHeld)
        2.2.2 SPAD-502叶绿素计
        2.2.3 多光谱航空成像系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近地遥感的冠层光谱数据的作物氮素信息提取及建模分析
    3.1 作物冠层光谱特征分析
        3.1.1 数据获取
        3.1.2 不同氮素水平下作物冠层光谱反射特征
    3.2 数据分析方法研究
        3.2.1 主成分线性回归分析方法(PCR)
        3.2.2 偏最小二乘法(PLS)
        3.2.3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ANN)
        3.2.4 模型精度检验标准
    3.3 作物氮素提取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3.3.1 建模样本与检测样本的选取
        3.3.2 作物氮素提取线性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3.3.3 作物氮素提取非线性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3.4 作物氮素信息提取线性与非线性模型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冠层光谱反射率与SPAD值关联的特征提取研究
    4.1 数据获取与分析
        4.1.1 作物冠层光谱与SPAD值的获取
        4.1.2 SPAD值评价作物氮素
        4.1.3 作物冠层反射率特征波段的提取
    4.2 作物冠层光谱反射率与SPAD值的相关关系
        4.2.1 不同波段的SPAD值线性模型的建立和检验
        4.2.2 不同波段的SPAD值非线性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多源遥感信息波长优选
    5.1 粒子群算法理论
    5.2 均匀试验设计基本方法
    5.3 基于均匀试验设计的改进粒子群算法
    5.4 基于UPSO-PLS的多源遥感光谱信息波长优选
        5.4.1 遥感光谱信息多变量模型波长优选的必要性
        5.4.2 粒子群优选波长方法
        5.4.3 试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融合算法在多源遥感光谱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6.1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作物营养状况监测与控制系统项目简介
    6.2 数据获取与分析
        6.2.1 航空遥感数据获取
        6.2.2 采样点的标定
        6.2.3 航空遥感光谱信息与作物氮素信息相关性分析
    6.3 融合算法在多源遥感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6.3.1 基于UPSO算法的多源遥感信息线性融合建模分析
        6.3.2 基于UPSO算法的多源遥感信息非线性融合建模分析
    6.4 单一遥感信息建模与多源遥感信息融合建模模型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脉宽调制技术的航空精确喷洒系统
    7.1 航空喷洒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7.1.1 国内外航空喷洒技术发展概况
        7.1.2 航空喷洒装备的技术特点
        7.1.3 航空喷洒技术的优势
    7.2 无人机航空喷洒系统
        7.2.1 UAV
        7.2.2 UAV自主飞行控制系统
        7.2.3 喷洒系统
    7.3 基于TL494脉宽调制电路的PWM控制器
    7.4 影响喷洒流量的因素实验研究
        7.4.1 测试系统
        7.4.2 系统软件开发
        7.4.3 结果与分析
    7.5 基于多源遥感信息融合的精确喷洒决策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UPSO算法源代码
附录Ⅱ 三种作物试验田采样点坐标
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遥感信息及其尺度问题进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 遥感信息源进展
2 遥感信息的尺度问题
    2.1 遥感信息尺度转换
        2.1.1 尺度转换分类
        2.1.2 尺度转换结果评价
    2.2 遥感信息最佳尺度选择
3 结论

(9)基于本体的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描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空间信息服务研究现状
        1.2.2 空间信息领域的本体研究现状
        1.2.3 语义Web服务描述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安排
第二章 遥感信息语义建模
    2.1 遥感信息语义建模的必要性
    2.2 本体相关理论
        2.2.1 本体基础
        2.2.2 本体形式化基础——描述逻辑
        2.2.3 本体描述语言OWL
    2.3 基于本体的遥感信息语义建模
        2.3.1 遥感信息本体
        2.3.2 遥感信息本体的构建方法
        2.3.3 遥感信息本体构建及形式化表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遥感信息处理服务分类本体及其构建
    3.1 遥感信息处理服务分类
        3.1.1 传统的信息分类方法
        3.1.2 现有空间信息服务分类体系
        3.1.3 基于本体的遥感信息处理服务分类
    3.2 遥感信息处理服务分类本体的构建
        3.2.1 遥感信息处理服务分类本体的构建流程
        3.2.2 遥感信息处理服务概念集合的确定及特点分析
        3.2.3 语义成分分析与事件认知框架
        3.2.4 基于事件框架的遥感信息处理服务概念的语义成分分析方法
        3.2.5 形式概念分析理论基础
        3.2.6 遥感信息处理服务概念的概念格
        3.2.7 遥感信息处理服务分类本体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描述模型
    4.1 现有遥感信息处理服务描述方法
        4.1.1 基于WSDL的遥感信息处理服务描述
        4.1.2 基于WPS的遥感信息处理服务描述
    4.2 Web服务本体语言OWL-S
        4.2.1 服务概览(Service Profile)
        4.2.2 服务模型(Service Model)
        4.2.3 服务基点(Service Grounding)
    4.3 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描述的需求
        4.3.1 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描述的内容
        4.3.2 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描述的原则
    4.4 基于本体的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描述模型
        4.4.1 服务抽象功能描述
        4.4.2 具体服务实例描述
        4.4.3 服务调用描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注册原型系统
    5.1 基于ebRIM的OGC网络目录服务
        5.1.1 OGC网络目录服务
        5.1.2 ebXML注册信息模型
    5.2 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注册信息模型
    5.3 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注册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5.3.1 原型系统软硬件环境及接口设计
        5.3.2 数据存储结构设计
        5.3.3 原型系统展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与科研情况
致谢

(10)新世纪以来铀矿地质遥感的科技进步与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采用新型遥感技术, 提高铀矿地质遥感的应用效果
    1.1 应用新型多光谱数据发现了萨克铀矿化带
    1.2 应用高空间分辨率数据精细研究铀矿化带, 反演找矿影像模式
2 引进航空成像光谱测量系统, 探索直接找铀矿的新途径
    2.1 CASI/SASI航空成像光谱仪的技术特色
    2.2 为铀矿地质遥感增添了高空间分辨率的高光谱遥感数据源
    2.3 开展了铀矿化带蚀变矿物填图的试验研究
3 开拓后遥感应用技术, 促进遥感应用从技术层面向科学层面提升
    3.1 后遥感应用技术的开拓
    3.2 将遥感技术用于成矿理论研究, 提出砂岩型铀矿断块成矿新理论
4 对铀矿地质遥感持续发展的建议

四、新世纪的遥感信息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滔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 党元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基于遥感技术的露天矿区信息提取及动态监测[D]. 贾敏.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基于多源数据的庐山国家级自然保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机理研究[D]. 钟滨. 江西农业大学, 2019
  • [4]基于几何光学模型的云南石林县石漠化遥感信息提取[D]. 孟志龙.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5]虚拟地理环境研究与展望[J]. 林珲,胡明远,陈旻.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2013(04)
  • [6]我国遥感地质找矿的科技进步与发展前景[J]. 刘德长,李志忠,王俊虎.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1(04)
  • [7]基于多源遥感信息融合的作物营养状况监测与喷洒控制系统的研究[D]. 朱航. 吉林大学, 2011(09)
  • [8]遥感信息及其尺度问题进展研究[J]. 周觅. 中国信息界, 2010(12)
  • [9]基于本体的遥感信息处理服务语义描述研究[D]. 詹勤. 武汉大学, 2010(05)
  • [10]新世纪以来铀矿地质遥感的科技进步与持续发展[J]. 刘德长,赵英俊,杨旭. 国土资源遥感, 2010(01)

标签:;  ;  ;  ;  ;  

新世纪的遥感信息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