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

大力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

一、大力整顿旅游市场秩序 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论文文献综述)

张锐[1](2021)在《克什克腾旗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了每一个人休闲娱乐的必选项目,人民群众对于旅游活动可谓是十分青睐,不断增加对于旅游行业的投资力度,促进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能够推动本地区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而要想使得旅游业得到快速的发展,政府的重视与扶持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希望通过对克什克腾旗(以下简称“克旗”)政府职能履行在克旗旅游业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的探析,能够帮助克旗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当中更好的履行政府职能,促进克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克旗经济的总体增长,使得二者达到双赢。本文结合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及公共产品理论,同时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深度访谈法,在对克旗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论述的基础上,从政府职能的角度,对克旗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旨在让大家了解克旗旅游发展的现状,继而促进对克旗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的深刻思考,探索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和瓶颈,在政府决策当中,希望能够为克旗旅游的发展提供解决思路和实践参考。本文主要包含了5个部分的内容:第一,在阐明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探究意义的基础上,对于国内与国外学者在政府职能方面的有关研究成果做出了进一步的整理与归纳,最终确定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方向、方法、创新之处、不足之处以及总体的架构。第二,对于论文写作当中涉及到的有关理论进行了阐释,包括有关概念的界定、政府职能的定位与履行简述以及有关基础理论的概述。第三,对于克旗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并且以此为基础,利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办法,对于克旗旅游产业发展当中政府职能履行的情况做出了概述与分析。第四,对于克旗旅游产业发展当中,政府职能履行方面具有的主要问题做出了归纳与整理,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其成因。第五,从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加大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投入、强化旅游市场监督与管理以及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等四个方面给出了克旗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当中正确履行职能的有关对策。

丘小玲[2](2020)在《大理鹤庆新华村银器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三农”问题由来已久,党中央一直非常重视。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这20字总要求中,产业兴旺被列为乡村振兴的具体要求之首,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和前提。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的银器制作技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现已发展为滇西、云南乃至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产业之一,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本文是在民族政策视域下对新华村银器产业发展的个案研究。本文主要描述和分析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新华村银器手工技艺的形成,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前,新华村“小炉匠”挑着担子“走夷方”的经历。第二,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包产到户,允许从事个体经济,新华村手艺人开始前往藏族地区学习金属器物表面的纹样和工艺,积累了技术和资本。第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国家允许私营企业存在和发展,在新华村大力发展银器产业和旅游业的背景下,大部分新华村工匠陆续带着手艺和订单回到新华村开店办厂,银器产业的发展逐渐市场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第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华村开始建设特色小镇,再次拉动新华村的旅游市场,促进银器产业发展。第五,分析政策如何推动银器产业发展,进而促进乡村振兴,并提出一些政策供给建议。本文运用了民族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学科方法,并且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对文章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从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发展为民族文化产业,是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市场经济政策持续作用的结果。新华村从一个白族传统村落发展为一个银器产业特色小镇,是政策推动下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传统农业空间重构为商品市场空间的结果。新华银器产业不仅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而且在生态、乡风和社会稳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华村的典型案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可以为其他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吴曼[3](2020)在《泰安市旅游市场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旅游作为一种娱乐活动越来越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休闲手段之一,旅游市场进一步扩大,涉及的行业及人员相应增加,随之而来的旅游市场问题也日益严重。在这样的局势下,市场监管的工作内容变得更加深入和复杂,市场监管在整个旅游市场中所处的位置也越发关键和重要。本文以泰安市旅游市场为研究对象,通过旅游市场监管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案以及研究路径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整体性把握,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实地考察调研了泰安市旅游市场的发展、监管现状,通过分析发现泰安市旅游市场现阶段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泰安市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公路、铁路四通八达,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存,为泰安市旅游市场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泰安市依托本地区优秀的旅游资源,不断优化旅游服务设施,旅游市场逐步扩大。相应的,在旅游市场监管方面,泰安市依据国家和省级法律法规,制定并下发了多项旅游市场管理规定,逐步健全法律制度体系。同时,借助网上信息管理平台,多部门联合执法,持续改进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能。此外,还加大了对旅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进一步改善本地旅游市场监管现状。通过对泰安市旅游市场的发展情况及监管现状的阐述和分析,发现泰安市旅游市场监管存中在的以下问题:法律和制度建设方面,立法数量较少,配套法规制度还有所欠缺,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未能完全覆盖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沿用了国家的统一制度设计,但在具体的符合泰安本地实际的制度建设上还不够到位,导致市场监管过程中存在着涉旅信息不够对称、监管主体间缺乏信任、监管存在交叉重复等问题;监管职能分配与行业发展匹配度方面,存在旅游市场仍然存在监管盲区,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的问题;旅游市场监管手段比较单一粗放,监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针对泰安市旅游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从不断完善旅游监管法律体系和进一步加强旅游监管制度建设入手,加强法律体系建设,为旅游市场监管提供制度支持。二是从强化监管主体配合和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着手,合理分配监管职能,补充行政监管,弥补监管空白,适应行业发展。三是创新监管手段,建设信息化平台。四是提升人员素质,建设标准化队伍。通过以上措施,推进泰安市旅游市场监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监管效率。

华清君[4](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尹钶莹[5](2020)在《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动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沿边开发开放的快速推进,边境地区已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是云南省响应国家“两区”建设、推动云南边境旅游发展提出的重要设想,在普洱市江城县和西双版纳景洪市、勐腊县、勐海县及老挝北部六省范围内建设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对提升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战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加深中老边(跨)境旅游合作的重要实践。本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南陆疆边境跨境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机制及模型研究”,论文分析并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明确边境旅游和跨境旅游、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的相关概念;并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地缘经济、边界效应、旅游系统等相关理论为本研究的理论指导,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搜集分析了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旅游发展现状;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厘清了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的影响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各动力因子的权重,系统分析了各因子对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的重要程度,为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动力机制研究打好了基础;运用问卷调查法,从游客感知角度分析了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的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从基本原则、主要战略、发展目标、主要内容和对策措施五个方面,提出了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的发展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中老边境旅游合作经历了起步(1985-1999年)、成长(2000-2008年)和高速发展(2009年-今)三个阶段,在起步阶段,两国对边境旅游的限制较多,旅游产品开发程度较低;在成长阶段,旅游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逐渐提高;在高速发展阶段,中老边境旅游通关便利化水平显着提高、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明显改善、旅游产品类型更加多样化等;第二,分析了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的基础条件和中老边境旅游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认为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应采取增长型发展战略;第三,通过扎根理论分析和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动力系统分析,构建了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动力因子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的主要动力因子为引力系统(0.3484)和支持系统(0.3680),而引力系统主要受到旅游资源质量(0.0690)、地理区位(0.0420)、旅游服务设施质量(0.0501)等动力因子驱动,支持系统主要受到口岸建设(0.0579)、安全保障(0.0537)、政府支持力度(0.0486)、公共设施(0.0415)和合作区开放程度(0.0360)等动力因子驱动;第四,通过游客问卷调查游客分析了游客对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的满意度情况,其中游客对跨境旅游资源禀赋的满意度较高,对旅游服务态度、旅游交通、市场秩序的满意度较低;第五,构建了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动力机制模型,分析了各因子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等互动反馈关系;

高宏[6](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贾群[7](2019)在《丽江旅游乱象治理中的政府监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旅游业作为一个以公共资源为行业基础,涉及交通、通讯、文化、市政、住宿、食品、生活方式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经济活动,其健康有序发展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方式,也是政府社会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云南是我国旅游大省,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国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但是,自2016年以来,云南省旅游业特别是昆明、丽江市、大理、迪庆、西双版纳等主要旅游热点地区接连发生导游打骂游客、旅行社诱导欺诈、购物店价格虚高以及涉旅治安事件,游客投诉率居高不下,频发的旅游乱象受到社会各界广泛批评,甚至引发大量网络舆情事件。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高度关注,云南多地因此而被多次问责警告。旅游环境优化是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乱象的集中爆发,既打乱了当地经济发展步伐,严重影响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深刻反映出政府在旅游市场管理中的缺失和不足。如何提升政府监管能力,有效整治旅游乱象,是促进全省旅游业乃至和谐稳定发展大局的迫切要求。本文立足政府对旅游市场监管及旅游业乱象的整治,将多中心治理理论运用于丽江市旅游乱象整治中的政府监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访谈、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以丽江市为主的旅游市场的调查研究,采取查阅政府及相关部门文件资料,走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客运公司、导游协会等机构和游客、行业从业者,收集各类媒体报道分析资料等手段,广泛了解掌握旅游市场信息和旅游乱象发生的情况,以旅游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对照政府各部门在旅游市场管理中的职责职能,分析梳理出政府在旅游市场监管和市场秩序维护方面存在的旅游市场监督执法疏于懈怠、政府监管部门联动治理缺位、市场准入门槛监管失度、景区综合规划功能不全、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形同虚设五大问题,给出了突出政府职能依法规范旅游市场、完善政府监管多方治理体系、强化政府对旅游发展的统筹规划、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提升政府对旅游市场管理服务水平5个方面的改进方向和措施。本文试图以丽江市为例,挖掘政府在行业、市场监管中的问题清单,查找旅游乱象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并据此进一步厘清目标和思路,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解放思想,推动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创新,适应新的旅游市场格局和新要求,建立健全新形势下的管理制度,优化旅游业市场有序发展的机制。

张莞[8](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纪宁[9](2019)在《体育旅游产业系统运行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轨道,我国经济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镇化加速和消费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成为扩大内需,稳定增长的支柱性产业,体育产业成为国家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产业,成为我国新的国民经济重要增长点。体育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业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成为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体育旅游产业系统、科学、全面的认识,将更好的引导、促进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体育旅游产业运行是一个复杂系统,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与框架,由于方法的局限性,大多采用定性模型对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进行研究,缺乏研究框架的系统性、研究内容的深入性、研究过程的动态性,缺乏从系统的视角将体育旅游产业的运行过程进行系统、深入、动态的研究,及其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把握。论文在国内外文献检索和相关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论文研究的科学问题。本文的创新点如下:论文分析了体育旅游产业系统非线性、多重反馈和高纬度的复杂时变问题,分析了系统结构与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体育旅游产业运行仿真模型,对系统运行的发展变化趋势做出预测,确定合理的发展路径,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论文对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发展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构建了三维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对模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了数值仿真,并通过模拟仿真给出了不同市场规模下体育旅游产业市场调节的措施与办法。论文构建了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发展的动态演化模型,研究在有约束市场容量条件下,体育旅游产业在经济系统中的增长规律,得到了产业实现融合发展的条件,并利用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对促进融合型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论文结合非线性动力学稳定性理论及HOPF分岔理论对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及融合发展进行了存在性及稳定性分析,得到了体育旅游产业经济增长周期及产业融合周期的判断依据,为体育旅游产业从业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决策与判断标准。论文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和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较大的实用价值。

童碧莎[10](2016)在《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的演变、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市场秩序紊乱问题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长期存在,以“零负团费”为代表的不合理低价旅游产品成为扰乱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的顽疾,对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面对旅游市场秩序紊乱的问题,近年来,无论是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都未见有较大突破:实践层面,尽管旅游市场秩序治理工作力度逐年加大,但收效甚微,呈现久治还乱的局面;理论层面,尽管相关研究文献层出不穷,但多局限在简单的定性分析层面,无法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依据。因此,深入研究旅游市场秩序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本文对于旅游市场秩序问题的研究包括演进、评价、对策三部分内容:旅游市场秩序演进部分的研究旨在通过全面厘清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的发展概况,为评价、对策部分提供基础性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第4章。首先通过时间纵轴,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市场秩序变迁进行三个阶段划分,并就每个阶段表现特征及治理措施特点进行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市场进入秩序、市场竞争秩序、市场交易秩序、市场监管秩序、市场道德秩序等层面分析当前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紊乱的主要表现以及由此给旅游企业、旅游消费者、旅游目的地、旅游监管部门等各类型市场主体带来的各种危害。总体而言,以零负团费(不合理低价)为核心问题,以利益链最底层角色——导游为典型负面形象代表的现状成为当前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紊乱的主要表现。旅游市场秩序评价是本文的重点和创新所在,旨在通过定量评价的创新,更为客观地判断当前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的状态,为相关决策工作提供更为科学的手段和依据。内容集中在第5章和第6章。通过对比分析当前的评价思路,本文确定了以游客利益为中心的评价思路,并首次将网络用户评论挖掘方法应用到旅游市场秩序评价中,构建了“维度—主题词—核心词—极性词”关键词词库框架,并以携程旅行网作为评论数据源,选取了国内30个旅游城市进行了应用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当前我国旅游市场秩序问题存在区域不平衡特征,其中,华东、西南、华南地区问题突出;从城市角度来看,三亚、上海、北京、厦门、昆明、桂林、丽江、杭州、苏州、黄山等城市旅游市场秩序最为紊乱;但从总体来看,旅游市场秩序呈现总体趋好趋势。旅游市场秩序对策与建议部分集中在第7章。基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历程,首先从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旅游产业运行方式、旅游法律保障制度、旅游伦理诚信等角度,追根朔源剖析了造成当前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紊乱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从旅游市场主体培育、旅游交易行为引导、旅游制度保障强化、旅游非制度保障配合等方面提出了旅游市场秩序治理的对策。同时,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推进旅游市场秩序评价排名工作,通过失信惩戒机制促进旅游市场秩序全面好转。

二、大力整顿旅游市场秩序 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力整顿旅游市场秩序 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论文提纲范文)

(1)克什克腾旗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旅游产业
        2.1.2 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
    2.2 理论依据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政府职能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第3章 克旗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现状
    3.1 克旗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3.1.1 克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2 吸引外省旅游产业投资
    3.2 克旗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3.2.1 旅游产业投资
        3.2.2 旅游信息化服务
        3.2.3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3.3 克旗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市场监管职能
        3.3.1 建立旅游业综合执法体系
        3.3.2 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3.4 克旗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3.4.1 推进文化兼容
        3.4.2 保障游客安全
第4章 克旗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克旗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
        4.1.1 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不足
        4.1.2 政府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4.1.3 政府在市场监管上较为薄弱
        4.1.4 政府在旅游环境社会管理上有所欠缺
    4.2 克旗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宏观规划的科学性不强
        4.2.2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4.2.3 市场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
        4.2.4 法律依据有所缺失
第5章 提高克旗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履职能力的建议
    5.1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5.1.1 转变政府职能
        5.1.2 加大支持力度
    5.2 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5.2.1 交通设施
        5.2.2 住宿设施
        5.2.3 餐饮设施
        5.2.4 信息化建设
    5.3 强化旅游市场监督与管理
        5.3.1 整顿与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5.3.2 强化品质监管工作力度
        5.3.3 坚持“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5.4 加强旅游业的综合管理
        5.4.1 创建旅游业综合协调体系
        5.4.2 明确政府与旅游管理部门的职能,以提高管理效率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克旗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情况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2)大理鹤庆新华村银器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难点
    七、研究综述
        (一)关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
        (二)关于产业兴旺的研究
        (三)关于新华村银器产业发展的研究
第一章 新华银器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新华银器制作技艺的形成
        (一)自然资源与环境
        (二)社会政策与制度
        (三)文化特征与商贸活动
    二、新华银器制作技艺的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前新华银器制作技艺缓慢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后新华银器制作技艺曲折发展
第二章 1978-1991年新华银器产业起步阶段
    一、改革开放政策及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一)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
        (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二、走村串寨的“小炉匠”
        (一)个案一:寸发标
        (二)个案二:寸建伟
        (三)个案三:王四虎
        (四)个案四:段六一
    三、银器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
        (二)文化影响
        (三)社会影响
第三章 1992-2011年新华银器产业形成阶段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二、开店办厂的大老板
        (一)个案一:寸发标
        (二)个案二:李金铭
        (三)个案三:李福明
        (四)个案四:杨标
    三、银器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
        (二)文化影响
        (三)社会影响
第四章 2012年以来新华银器产业发展阶段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特色小镇建设
        (一)乡村振兴战略
        (二)特色小镇建设
    二、银器产业的发展
        (一)银器制作工艺
        (二)银器纹样风格
        (三)银器销售情况
    三、银器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
        (二)文化影响
        (三)社会影响
第五章 国家政策与民族乡村产业发展
    一、国家政策对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作用
        (一)国家政策对新华村产业发展的推动
        (二)国家政策对新华村产业发展的支持
    二、国家政策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作用
        (一)推动乡村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
        (二)推动乡村农业空间向商品经济空间转变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产业政策供给的建议
        (一)增大金融扶持规模
        (二)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四)提供人才培养政策
        (五)提高产品品牌效应
        (六)推动传承方式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期刊论文
    (三)学位论文
    (四)报刊类
    (五)电子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泰安市旅游市场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监管
        2.1.2 市场监管
        2.1.3 旅游市场监管
        2.1.4 旅游市场监管体系
    2.2 相关理论
        2.2.1 监管公共利益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多中心治理理论
3 泰安市旅游市场发展及监管现状
    3.1 泰安市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3.1.1 区位优势状况
        3.1.2 文化底蕴状况
        3.1.3 旅游资源状况
        3.1.4 服务设施状况
        3.1.5 客流增长状况
    3.2 泰安市旅游市场监管现状
        3.2.1 法律制度体系建设状况
        3.2.2 政府部门监管模式状况
        3.2.3 监管主体职能履行状况
        3.2.4 监管效能提升状况
        3.2.5 案件查处力度状况
4 泰安市旅游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4.1 法律和制度建设尚不充分
        4.1.1 旅游市场监管法律体系尚不够完善
        4.1.2 旅游市场监管制度建设仍不够到位
    4.2 监管职能分配与行业发展匹配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4.2.1 旅游市场监管仍存在管理盲区
        4.2.2 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4.3 监管手段比较单一粗放
    4.4 监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5 加强泰安市旅游市场监管的对策
    5.1 加强法律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支持
        5.1.1 不断完善旅游监管法律体系
        5.1.2 进一步加强旅游监管制度建设
    5.2 合理分配监管职能,适应行业发展形势
        5.2.1 强化监管主体配合,弥补监管空白
        5.2.2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补充行政监管
    5.3 创新监管手段,建设信息化平台
    5.4 提升人员素质,建设标准化队伍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4)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 国家治理
        (二) 国家财经治理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结语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着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5)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沿边开发开放为云南边(跨)境旅游提供了发展机遇
        二、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是推进边境旅游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建设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有良好条件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综述
        一、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二、边境旅游研究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云南边跨境旅游研究
        四、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丰富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内容
        (二)丰富边界效应理论研究
        (三)丰富跨境旅游合作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二、实践意义
        (一)为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
        (二)为促进中老跨境旅游发展提出建议
        (三)为其他边境地区的旅游合作研究提供借鉴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三)层次分析法
        (四)实地调查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边境旅游与跨境旅游
        二、边境旅游试验区与跨境旅游合作区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二、地缘经济理论
        三、边界效应理论
        四、旅游系统理论
第三章 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条件分析
    第一节 中老边境旅游合作历程
        一、中老边境旅游合作的起步阶段(1985—1999 年)
        二、中老边境旅游合作的成长阶段(2000—2008 年)
        三、中老边境旅游合作的高速发展阶段(2009 年—今)
    第二节 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的基础与条件
        一、地理区位与地缘关系
        二、历史渊源与人文联系
        三、旅游资源与开发分析
        四、交通联系与通达性
        五、政治关系与政策条件
    第三节 中老边境旅游发展现状
        一、口岸出入境游客状况
        二、边境旅游接待能力状况
        三、边境旅游线路发展状况
    第四节 中老边境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边境旅游线路通行不畅
        二、旅游资金投入短缺,高层次旅游人才匮乏
        三、双方政策衔接不协调,相关配套政策滞后
        四、沟通与协调机制未健全,旅游市场秩序不规范
    第五节 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的SWOT分析
        一、优势
        (一)中国与老挝关系较为稳定
        (二)跨境旅游合作区地理区位优越
        (三)中老边境旅游资源丰富
        二、劣势
        (一)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二)旅游市场秩序混乱
        三、机遇
        (一)边境口岸战略地位日渐突出
        (二)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四、挑战
        (一)同类旅游产品竞争
        (二)旅游目的地竞争激烈
第四章 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动力机制研究
    第一节 基于扎根理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数据收集与整理
        二、开放式编码
        三、主轴编码
        (一)旅游需求
        (二)旅游吸引力
        (三)旅游支持能力
        四、选择性编码
        五、理论饱和度检验
    第二节 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动力系统分析
        一、需求系统
        (一)主观需求
        (二)客观需求
        二、中介系统
        (一)口碑
        (二)新闻媒体
        (三)旅行社
        三、引力系统
        (一)跨境旅游资源禀赋
        (二)旅游服务能力
        (三)合作区区位特性
        (四)旅游供给要素
        四、支持系统
        (一)硬环境
        (二)软环境
    第三节 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动力机制分析
        一、层次分析法概述
        (一)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二)构造判断矩阵
        (三)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四)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二、动力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三、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动力因子权重确定
        (一)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二)动力因子权重计算结果
        四、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现状评价
        (一)问卷设计及数据来源
        (二)信效度检验
        (三)问卷分析
        五、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的互动反馈机制
第五章 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战略与对策
    第一节 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共同管理原则
        二、坚持共同协商原则
        三、坚持共同建设原则
        四、坚持利益共享原则
    第二节 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的主要战略
        一、“创新发展,品牌驱动”战略
        二、“以点带面,分级推动”战略
        三、“政策集成,制度创新”战略
        四、“产业共融,全域建设”战略
    第三节 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一、打造云南边(跨)境旅游合作先行试验区
        二、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三、打造无国界旅游示范区
    第四节 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二、创新边(跨)境旅游线路
        三、加强旅游品牌联合推广
        四、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五、推进旅游交通设施建设
        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第五节 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一)建立双边联合管理体制
        (二)建立旅游发展协调机制
        (三)建立旅游安全联合保障机制
        二、加强旅游人才建设
        三、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一)加强口岸信息化建设,提高口岸通关效率
        (二)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提高旅游服务
        四、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五、推行统一服务标准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创新之处
    第三节 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6)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架构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小结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小结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小结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第三节 旅游类型
    第四节 旅游市场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第六节 旅游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小结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第一节 资料价值
    第二节 应用价值
    第三节 研究价值
    小结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小结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篇目设置
    第三节 内容建构
    第四节 理论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地方志
    三、资料汇编
    四、着述
    五、期刊论文
    六、硕博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7)丽江旅游乱象治理中的政府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旅游乱象治理研究的理论视角
    第一节 相关概念及内涵的界定
        一、旅游乱象的概念
        二、政府监管的内涵
    第二节 理论视角
        一、政府经济职能理论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对加强旅游市场治理中政府监管的借鉴作用
第二章 丽江市旅游乱象现状
    第一节 丽江市旅游业发展概况
        一、丽江市旅游资源条件
        二、丽江市旅游发展形势
        三、丽江市旅游业面临诸多挑战
    第二节 丽江旅游乱象现状及影响
        一、近年来旅游乱象形势
        二、丽江市旅游市场乱象现状
    第三节 丽江市旅游乱象带来的影响
        一、良好的产业品牌和城市形象受到损害
        二、打击了丽江市旅游从业者的信心
        三、政府形象和能力受到质疑
        四、旅游业发展受到冲击
    第四节 旅游乱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监管机制不健全,职能缺位
        二、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差,经营秩序混乱
        三、旅游消费心理不成熟,促生乱象
第三章 丽江市旅游乱象治理中政府监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丽江市旅游管理架构
        一、旅游乱象治理中政府监管的主体及职能分析
        二、丽江市旅游管理架构
        三、政府监管措施
    第二节 政府监管在旅游乱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市场监督执法疏于懈怠
        二、政府监管部门联动治理缺位
        三、市场准入门槛监管失度
        四、景区综合规划功能不全
        五、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形同虚设
    第三节 政府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市场变化
        二、政府监管部门职能缺位
        三、商业冲击导致发展危机
        四、旅游从业违规成本较低
        五、旅游市场参与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
第四章 完善旅游乱象治理中政府监管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节 突出政府职能依法规范旅游市场
        一、加大法制宣传,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三、完善监管法制度规体系
        四、加大依法监管和惩处力度
    第二节 完善政府监管多方治理体系
        一、多元主体参与,完善社会治理机制
        二、建立良好的部门联动机制,强化综合监管
        三、建立严格的追责究责工作机制,强化监管问效
        四、建立成熟的舆情应对机制,控制舆论安全
        五、建设完备的信息管理系统,提升监管水平
    第三节 强化政府对旅游发展的统筹规划
        一、明确丽江市城市发展总体定位
        二、全面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四节 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
        一、继续加强大交通网络建设工作,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大景区景点及其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做好重点景区景点的提升改造
    第五节 提升政府对旅游市场管理服务水平
        一、打造诚信旅游
        二、打造智慧旅游
        三、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四、理顺市场关系,深化治理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国外研究进展
        (二) 国内研究进展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一) 羌区四县
        (二) 羌族村寨
        (三) 旅游景区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难点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产业链理论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二、自然地理状况
        三、历史文化状况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水平
        二、市场发育程度
        三、灾后重建
        四、资源条件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一、整体评价
        二、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企业方面
        三、村委会方面
        四、居民方面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主要结论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9)体育旅游产业系统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1.1.2 旅游产业发展面临转型
        1.1.3 体育旅游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体育旅游产业系统内涵
    2.1 文献综述
        2.1.1 体育旅游概念研究
        2.1.2 体育旅游者研究
        2.1.3 体育旅游产品研究
        2.1.4 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2.1.5 体育旅游影响研究
        2.1.6 体育赛事对体育旅游的影响研究
        2.1.7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动力学研究
    2.2 体育旅游产业内涵
        2.2.1 体育旅游产业基本内涵
        2.2.2 体育旅游产业主要特性
        2.2.3 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原则
        2.2.4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构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机理分析
    3.1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平台
        3.1.1 实体平台
        3.1.2 网络平台
        3.1.3 平台对接
    3.2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因素
        3.2.1 宏观影响因素
        3.2.2 微观影响因素
    3.3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机制
        3.3.1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前提
        3.3.2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基础
        3.3.3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保障
        3.3.4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动力
        3.3.5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路径
        3.3.6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模式
    3.4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目标
        3.4.1 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促进民族健康发展
        3.4.2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3.4.3 促进产业链条完善,发挥产业协同效应
        3.4.4 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实现产业绿色发展
        3.4.5 发挥产业竞争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构建与运行仿真研究
    4.1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构建与运行研究的文献支持
        4.1.1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特性
        4.1.2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构建研究进展
        4.1.3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运行研究进展
    4.2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构建与运行机制
        4.2.1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构建
        4.2.2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运行机制
    4.3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运行的仿真模型建立
        4.3.1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4.3.2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仿真模型
    4.4 体育旅游产业系统运行的仿真实证分析
        4.4.1 北京市体育旅游环境分析
        4.4.2 北京市体育旅游产业运行仿真模型参数值
        4.4.3 北京市体育旅游产业运行系统仿真分析
        4.4.4 北京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发展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5.1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发展与旅游经济增长系统的建立
    5.2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发展与旅游经济增长系统运行稳定性分析
    5.3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发展与旅游经济增长系统Hopf分岔分析
        5.3.1 Hopf分岔的存在性
        5.3.2 Hopf分岔方向及其稳定性研究
    5.4 数值仿真
        5.4.1 系统稳定运行时及Hopf发生时的数值仿真
        5.4.2 系统Hopf分岔的稳定性数值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发展的动态演化过程研究
    6.1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的阶段性特征分析
        6.1.1 体育旅游产业从无到有的萌芽阶段
        6.1.2 体育旅游产业从有到优的提升阶段
    6.2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的动态演化过程模型的建立
        6.2.1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过程的分析基础
        6.2.2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Logistic动态融合过程
    6.3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发展过程的稳定性分析
        6.3.1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实现融合发展的稳定性条件
        6.3.2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发展的稳定性仿真
    6.4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发展的融合周期研究
        6.4.1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周期的形成条件
        6.4.2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周期的稳定性研究
        6.4.3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周期的数值仿真
    6.5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发展的结论与对策
        6.5.1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发展研究结论
        6.5.2 体育旅游产业运行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7.2.1 理论贡献
        7.2.2 实践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的演变、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品质提升成为社会关注重点
        1.1.2 旅游市场秩序顽疾久治还乱
        1.1.3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应用价值凸显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与述评
    2.1 国外研究进展
        2.1.1 研究概述
        2.1.2 主要研究内容
    2.2 国内研究进展
        2.2.1 研究概述
        2.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研究述评
3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秩序
        3.1.2 市场秩序
        3.1.3 旅游市场秩序
    3.2 理论基础——市场秩序理论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的演变及表象分析
    4.1 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的演变
        4.1.1 围绕入境旅游市场的小费、回扣问题整治阶段(1978-1994)
        4.1.2 以“零负团费”为重点的旅游市场秩序整治阶段(1995-2005)
        4.1.3 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治理新时代(2006-今)
    4.2 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紊乱的主要表现
        4.2.1 旅游市场进入无序,主体秩序紊乱
        4.2.2 旅游市场竞争秩序紊乱
        4.2.3 旅游市场交易无序
        4.2.4 旅游市场监管紊乱
        4.2.5 旅游市场道德秩序紊乱
    4.3 旅游市场秩序紊乱的危害性分析
        4.3.1 旅游企业效益低下,旅游从业者压力巨大
        4.3.2 旅游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
        4.3.3 旅游目的地形象严重受损
        4.3.4 旅游监管部门信誉下降
    4.4 本章小结
5 旅游市场秩序评价方法构建——基于用户评论挖掘
    5.1 评价思路的比较与选择
        5.1.1 以政府监管为中心的评价思路
        5.1.2 以企业行为为中心的评价思路
        5.1.3 以游客利益为中心的评价思路
    5.2 评价方法——基于网络用户评论挖掘
        5.2.1 网络用户评论的运用基础——网络用户行为模式的转变
        5.2.2 网络用户评论的运用特点
        5.2.3 网络用户评论挖掘技术的研究现状
        5.2.4 本文的评论挖掘系统框架
    5.3 旅游市场秩序评论信息源选择
        5.3.1 旅游用户评论信息源选择依据
        5.3.2 携程网页分析
        5.3.3 携程网页评论数据抓取效果展示
    5.4 评分算法设计与实现(网络用户评论多级情感分析)
        5.4.1 旅游市场秩序关键词库的建立、分级与赋值
        5.4.2 旅游市场秩序总分的计算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旅游市场秩序评价方法的应用
    6.1 城市的遴选
        6.1.1 遴选依据
        6.1.2 遴选结果
    6.2 抓取用户旅游评论数据分析
        6.2.1 用户旅游评论总量分析
        6.2.2 用户旅游评论类型分析
    6.3 排行结果
        6.3.1 用户评分平均分
        6.3.2 用户旅游评论得分
        6.3.3 旅游市场秩序总分
    6.4 用户旅游评论单项排名分析
        6.4.1 扰乱旅游市场秩序典型行为得分排名
        6.4.2 旅游要素秩序得分排名
        6.4.3 游客总体感受得分排名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旅游市场秩序治理对策与建议
    7.1 调整旅游发展政策,创造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的良好环境
    7.2 转变旅游运行方式,顺应旅游市场消费需求
    7.3 综合运用法律手段,保障旅游市场秩序
    7.4 培育诚信价值观,建设旅游市场信用体系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我国旅游市场秩序演进呈现显着阶段性特征
        8.1.2 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紊乱表现多样化
        8.1.3 用户评论挖掘可以有效地运用于旅游市场秩序定量评价
        8.1.4 当前我国旅游市场秩序区域特征明显,并呈现整体趋好趋势
        8.1.5 团队旅游产品与旅游市场秩序状况密切相关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8.2.1 研究不足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硏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大力整顿旅游市场秩序 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论文参考文献)

  • [1]克什克腾旗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履行问题研究[D]. 张锐.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2]大理鹤庆新华村银器产业发展研究[D]. 丘小玲. 大理大学, 2020(05)
  • [3]泰安市旅游市场监管研究[D]. 吴曼.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4]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5]中老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动力机制研究[D]. 尹钶莹.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6]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7]丽江旅游乱象治理中的政府监管问题研究[D]. 贾群.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8]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9]体育旅游产业系统运行研究[D]. 纪宁. 天津大学, 2019(06)
  • [10]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的演变、评价及对策研究[D]. 童碧莎. 北京交通大学, 2016(10)

标签:;  ;  ;  ;  ;  

大力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