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产业动态联盟中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内联网实现技术

模具产业动态联盟中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内联网实现技术

一、模具行业动态联盟中基于层次分析法的Intranet实施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谭博[1](2020)在《企业社会网络对中国电影项目创意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动态联盟的合作关系视角》文中指出电影作为文化创意产品,其价值实现的过程是影片经济价值、艺术价值和娱乐价值等的综合结果。现有理论研究中,对于电影的价值判断呈现出经济性与创意性相分离的现象,进而造成了片面追求票房收益或奖项的情况。电影项目的绩效受到其所在网络结构的影响,通过企业合作实现了在一定投入条件下的产出最大化。同时,由于资源投入和能力需求的多样性,使企业的合作行为在不同项目的转换中表现为具有网络重构特征的动态联盟,进而对项目的绩效产生影响。所以,本文在对社会网络结构、动态联盟与中国电影项目创意绩效分别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了三者的关系。旨在解决中国电影在产业网络结构不清晰、项目评价方法不全面的问题,并通过对企业动态联盟的分析探索社会网络对电影项目创意绩效的影响机制。本文依托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项目“文化集群跨区域网络构建与治理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4BH091)。以中国电影产业为研究对象,在社会网络理论、动态联盟理论以及创意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了数据可视化、网络结构拓扑、随机前沿分析、线性优化、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并借助Gephi、UCINET、GAMS和STATA等分析工具,描绘和梳理了中国电影产业网络结构及演化规律;分析了项目中的企业动态联盟行为;构建了多元化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并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探索并检验了在企业动态联盟行为作用下的社会网络结构对电影项目创意绩效的影响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有以下三点:(1)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网络结构,以产业分工的视角对中国电影产业网络结构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中国电影产业网络发展迅速,已经形成完整且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网络结构。总体上,中国电影产业在网络结构分布上呈现出以国有企业为核心,民营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地方制片厂逐渐边缘化的“四分核心边缘”结构。国有企业在整体网络结构中长期占据着核心位置;民营企业位置较为分散;互联网企业成长迅速;地方制片企业逐渐边缘化并从网络结构中脱离消失。在产业链的制片环节中,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构成了网络结构的核心;在发行环节中,呈现出华夏发行公司与互联网企业的两极化结构;在以营销和公关为主的其他支持环节中,网络规模较小但成长迅速。同时,对包括网络规模、密度、中心性、结构洞、小世界性等相关指标进行了计算,为可视化描述分析提供了量化支撑。(2)构建了以电影项目投入产出效率为衡量标准的创意绩效评价方法,并对电影项目在相同资源投入条件下的不同产出效率进行测算。运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构建了以资本投入和创意投入为基础的随机前沿模型,分别测算了以票房收益、获奖情况以及口碑评价作为产出变量的创意绩效水平。之后,构建了以非效率损失最小化为目标函数的最优化结构模型,得到了综合产出条件下的创意绩效。通过对测算结果的比较和分析可知:中国电影项目的创意绩效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相同资源投入条件下的不同产出绩效具有显着差异;影片类型、投资规模等条件下的创意绩效具有显着差异。(3)探索并检验了网络结构、动态联盟以及电影项目创意绩效之间的关系,验证了联盟动态性作为中介变量的条件下,网络结构对电影项目创意绩效的影响机制。在对中国电影企业动态联盟关系的研究基础上,将电影项目中的联盟特征概括为联盟合作的广度、联盟成员的流动性以及联盟合作经验,并以联盟合作广度和成员流动性作为联盟动态性的评价指标。在对动态联盟特征指标计算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联盟动态性作为中介的网络结构对电影项目创意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实证检验了相关变量在理论模型框架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网络结构对电影创意绩效具有影响作用,联盟动态性在其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联盟经验对网络结构与联盟动态性的影响路径具有负向调节效应。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四点:(1)以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客观地描绘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网络结构,更加直观地比较和分析了中国电影产业网络的演化规律。理论上,以社会网络的理论视角对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构建了产业网络与项目绩效之间的理论联系;方法上,采用可视化的结构拓扑方法,并以量化的指标对其进行补充和支持,更加形象地概括了中国电影产业网络的发展规律。从时间演化、产业链分工以及网络构成主体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全面地刻画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网络结构及演化规律。(2)构建了结合电影经济性与创意性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分别计算了不同产出条件下的产出绩效,为电影项目的绩效评价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方法。通过对经济产出、艺术产出以及口碑评价产出条件下的创意绩效分别进行了测算,为不同产出需求下的电影项目提供了产品划分和市场定位的依据。同时,构建并测算了多产出条件下的综合创意绩效,在实践上,为电影项目的评价提供了更加均衡的参考标准;在理论上,为弥合商业性、艺术性以及大众娱乐性在电影评价中的对立关系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以及方法依据。(3)构建并验证了围绕社会网络结构、动态联盟以及电影项目创意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证实了社会网络结构对电影项目创意绩效的影响以及动态联盟在这种影响关系中的作用,从组织行为的角度解释了网络结构对项目绩效的影响机制。由总体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将产业组织、企业行为和项目绩效的研究联系在一起。在理论上,通过对企业动态联盟的分析打开了社会网络结构对项目组织绩效影响机制的“灰箱”,并以动态的合作行为将静态的社会网络结构与组织绩效相联系;在实践上,为电影企业的联盟关系管理以及基于社会网络结构的合作战略选择提供了经验依据。(4)通过对中国电影产业网络结构、动态联盟和创意绩效的研究以及关系的检验,总结了文化创意项目价值实现的基本规律,为文化创意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了一般化的经验。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电影产业的部分研究结论对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本文以中国电影产业为研究对象,为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评价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借鉴的方法,也为文化创意企业合作战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参考。

于欣佳[2](2020)在《基于Stigmergy和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的多智能体群智能自组织与调控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物联网与泛在感知、人工智能与学习进化、互联网与数字通信、大数据与新计算技术等新信息潮流的迅猛发展,席卷人类社会经济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巨大的动能驱动着新一代智能交通、新经济新零售时代下的精准敏捷供应链与智慧物流,以及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与智能化制造等的兴起与飞速发展,使得基于契约化社会分工的一体化生产、运行控制、经营管理体系的规模与日俱增,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动态多变、不确定性大、高非线性高阶高维高耦合性、异构异形异性等诸多问题,对分工协作、一体化运行、协同工作等的需求亦因此越来越复杂。针对这些复杂性问题的解决,非智能的传统方法已越来越无法有效地因应和难以跨越与克服上述困境。鉴于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方法及社会性生物群体与人体生理系统在个体智能与群体自组织机制与协调协同方法对于很好地解决这些复杂性具有很大优势,本文围绕“基于共识主动性(Stigmergy)和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的多智能体群智能自组织与调控方法”进行探讨、研究和试验,以为复杂环境下多协作任务基于多智能体群体智能自组织协同求解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为此,本文通过对分布式人工智能、小世界网络理论、基于Stigmergy的仿生群智能、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的探究分析,揭示师法人类机体、效法自然的自组织与运行调节机制对构建智能系统、提呈和涌现多智能体群体智能以实现复杂问题协同求解的重要性和作用机理,提出面向多任务协作求解的多智能体自组织调控问题模型及解决思路和方案;进一步地,提出并构建一种具有人脑认知与行为控制机制与结构和基于Stigmergy合作共识主动性与信息素/激素产生传播扩散机理实现对外交互合作的智能Agent模型及基于MAS的智能系统建模方法(The Stigmergy-driven&MAS-based Method of Modelling Intelligent System,SMMMIS),以为在不同层次上构建智能系统提供体系框架和应用范式;为使能处于无序和/或远离平衡态的,具有不同智能能力的多智能个体因应不同复杂环境变化、自发自主动态形成有序、平衡的动态合作联盟—基于SMMMIS的分布式智能系统,通过对自组织的内涵理解、小世界理论机会发现与信息传播机理的揭示,提出了一种基于友元接力算法的多智能体群智能自组织机制;而且,通过对分布式/分散化智能系统传统自组织调控方法、社会性生物系统与智能系统的比较分析、共识主动性的再认知再理解,借鉴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及相互间的关联交互与共同作用、自我调节机制等用于多智能体协作协同解决复杂问题的优势,提出一种基于友元合作共识主动性和人体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的多智能体群智能自组织机制和调控方法,包括友元共识主动性驱动的智能系统自主形成自组织机制下基于DNA双螺旋结构的信息素/激素模型及其传播扩散交互机制与亲和度计算方法、基于自分泌与激素作用机理的多智能体一致性协控制算法等,为探讨多智能体群体智能的形成涌现和发挥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针对上述研究内容,在设计面向新一代零售的智慧仓储-无人超市系统一体化运控模型与,及构建多智能AGV协作取货搬运运行控制问题模型的基础上,开展智慧仓储/无人超市环境下支持多智能体协同工作的自组织方法模拟试验系统的设计、搭建与试验研究及结果分析。相关仿真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从原理上验证了面向复杂环境下多协作任务协同求解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智能系统建模方法,基于友元接力搜索算法和友元合作共识主动性的自组织机制及其驱动下的基于神经内分泌调节的群智能自组织调控方法与多智能体一致性调控算法等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用性,可为因应如新一代基于车路协同的智能交通、新一代零售下的电商及敏捷供应链、智慧物流与仓储、配送快递、无人超市,乃至智能制造等复杂应用环境下多协作任务的协同工作和有效实现,提供一种新模型、新方法和应用策略与范式,具有较大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参考应用价值。

刘耶霖[3](2019)在《装配式住宅生态链的优化及其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满足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以及缓解资源枯竭问题等方面的压力,我国住宅产业向产业生态化发展方向不断探索。由于当前住宅产业的生态价值分配不均,可持续发展程度偏低,生态污染问题突出。基于住宅全寿命周期的整体思维与各方合作共赢的理念,顺应住宅建造方式改革趋势来探索住宅产业向生态化发展的模式成为必然。本文以装配式住宅为研究对象,立足装配式住宅项目参与价值主体所组成的动态联盟的视角,应用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理论,阐述了装配式住宅生态链的概念。研究装配式住宅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运用现有科技与先进管理方式,通过统筹规划高效、准确的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消耗。首先,通过对装配式住宅生态链的现状、生态链中生态价值分配与增值、生态链功能诉求以及优化动因的分析,指出现有的装配式住宅存在市场发展不均衡、生态价值分配不合理、各阶段的生态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价值主体之间缺乏协同机制、价值主体能力欠缺等问题,从而论述装配式住宅生态链优化的必要性,确定优化方向。其次,应用超循环进化理论,建立装配式住宅生态链优化路径模型,提出从生态链中各价值主体的角度对装配式生态链进行优化,选取价值主体的复制能力、升级能力、耦合能力三个维度,借鉴演化博弈理论针对这三个维度分别建立演化博弈模型,根据模型分析结果提出优化策略:通过推行REMPC的管理模式与基于BIM的信息共享与反馈机制、建立价值主体协同约束机制、推进技术创新与绿色建材的使用、提高生产与施工管理水平、建立共享废物信息网络、回收中介组织与中介组织监督机构等完成生态链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生态价值共同创造的协同、价值主体的自身能力提升,以及实现链内资源减量输入与自我循环来完成生态价值的创造、增值与传递。最后通过基于灰色理论与模糊评价理论对优化效果进行评价,并加以实证分析证明优化策略的可行性与优化效果评价的有效性,进而对优化策略在实施中所创造的价值进行分析总结,为相关装配式住宅项目的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陈莹[4](2015)在《云环境下的协同价值链及利益分配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的市场竞争不再仅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更是不同价值链之间综合实力的比拼。协同是价值链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只有通过协同,价值链企业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竞争优势互补,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云计算以其便捷的用户访问、通用的平台和应用、动态可扩展的资源配置以及服务化的资源和能力,对价值链企业之间实现从物流、信息流到资金流的全面协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仅有信息技术层面的协同是不够的,真正的协同需要所有价值链成员的共同努力,实现从信息技术平台、业务处理过程到信息、知识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协同。而其中,利益是各成员企业愿意参与价值链协同,并为此做出努力的最根本动力。只有保证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才能使价值链企业凝聚到一起,为实现价值链的协同发展、提升价值链的整体竞争力而共同努力。本文在阐述云计算和价值链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主要对云环境下的协同价值链的内涵特征及协同框架、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分配模型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在云环境下的协同价值链分析中,通过对当前价值链协同的制约瓶颈分析,结合云计算的技术特点,分析了云计算对价值链协同的影响,提出了云环境下的协同价值链的概念,并就其内涵和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协同管控的视角提出了云环境下价值链企业的协同框架,将价值链协同分为信息技术层、业务层、战略层三个层次。在云环境下协同价值链利益分配机制的研究中,首先分析了云环境下协同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过程,以明确可分配利益的来源,并分析了云环境下利益分配的特点及原则;其次,基于云环境下协同价值链的特点,对云环境下影响价值链利益分配的要素进行了分析,以确定利益分配的基础和依据;然后,针对云环境下价值链企业的不同合作方式和合作程度,分析了其利益分配模式的选择;最后,就云环境下协同价值链的利益分配实施策略提出了建议。在云环境下价值链利益分配模型的研究中,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各利益分配影响要素,构建了价值链利益分配模型,并通过一个应用案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为协同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李天博[5](2015)在《云制造环境下汽车供应链协同的制造资源共享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云计算、物联网正在加快与现代制造行业的结合速度,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作为制造行业中的支柱力量,汽车制造一直是体现国家生产力的重要标志。面对国际汽车制造集团的强大竞争力,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商必须转变经营战略,利用先进的制造模式与信息技术,集中供应链优势资源,通过信息共享、协同互利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本文通过对云制造、供应链管理等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分析,结合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云制造模式下汽车供应链协同的运作模式,并对制造资源共享所涉及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对汽车供应链的发展阶段、运作模式及协同需求进行了剖析,将制造资源按需服务的理念引入汽车供应链管理之中,从服务结构、业务流程、资源共享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汽车供应链协同制造的模式;其次,针对汽车供应链中主机厂与供应商的竞合关系,分别建立了双方制造资源共享的基础博弈模型、云平台管理博弈模型和双方互惠博弈模型,使用系统动力学对双方策略的演化趋势进行了对比仿真,并分析了不同参数和不同接触率对演化均衡的影响;然后,通过文献筛选与实际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梳理出影响汽车供应链制造资源共享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时对各个因素进行了关联分析,构建了制造资源共享效果的影响因素体系,并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明确了因素体系的层级关系;最后,依据影响因素体系建立了面向制造资源共享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双过程评价方法,采用多色集合理论实施供应商的平台初选,针对目标供应商构建涵盖生产、柔性、质量、物流、管理五个维度的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两阶段灰色综合测度模型进行供应商细选的评价与排序,试图为主机厂及其他制造资源需求方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或工具。

谭丹[6](2014)在《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运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农产品种类繁多,粮食、油料、糖料、水果、蔬菜、肉类、禽蛋、奶类、棉花、茶叶等农产品的产量都比较大,农产品物流需求旺盛。然而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水平。农产品供应链面临着以环保、安全、高效为目标进行整合升级的紧迫任务。在农产品流通的过程中采用绿色供应链的模式,从信息共享、风险管理、利益分配的角度研究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运行机制是减少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负效应,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供应链效率,增加供应链利润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①在分析我国农产品供应链运行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构建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动因和可行性,采用模型分析法构建了农产品供应链绿色集成过程模型。②对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信息共享要件进行了分析,从业务模式、业务架构和业务流程的角度设计了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信息共享运营模式,在构建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共享效应的讨论。③从知识溢出视角下、信息对称情形下、动态博弈前提下构建了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模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对相关的市场参与者收益、成本收益、均衡策略、均衡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从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上下游厂商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分析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④从投入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效益贡献和经济效益贡献和努力程度等五个方面探讨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构建相应的利益分配模型。在混合经营模式、专业化分工模式、专业化兼绩效对比模式等三种不同的模式下研究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并对这三种模式下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原理和数理分析,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论:①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系统平台的信息共享须有优于简单的供应链协同或方案集成等模式的运行特征。对于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而言,信息共享会带来供应商上下游厂商的收益增加。信任基础上的信息共享会导致改善流动资金的水平,并有益于改善破产的情况。在偏好信任、偏好价格、偏好随机这三种供应链伙伴选择机制中,偏好信任是最好的选择,可以最大程度上改善供应链网络中的流动资本。信息共享在几乎所有情形下都将明显改善整体供应链网络的流动资金,并且同时可以适度减轻供应链网络破产的可能性。②在知识溢出背景下,对于技术外溢效应和“干中学”效应越明显的农产品绿色生产项目,上游供应商更愿意合作,充分利用知识溢出效应,通过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集成化,获得更大的收益。高风险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会给供应链上游供应商带来较高的风险回报。当上游供应商的风险偏好给定,下游加工商的风险偏好越靠近规避型时,此时上游供应商的风险回报越高。低风险型绿色农产品的风险回报要低于高风险型绿色农产品时的风险回报,但整体趋势是相同的。信息对称情形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风险管理机制的制定,将需要评估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加工商的风险偏好。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成本系数越高时,上游供应商的激励分成和风险承担系数越大;绿色投入的产出方差越大,上游厂商的激励分成和风险承担系数越大;下游加工商的风险偏好越偏向于风险规避型,上游供应商的激励分成和风险承担系数越大;下游加工商的风险偏好越偏向于风险偏好型,上游供应商的激励分成和风险承担系数越小。③当存在多任务时,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下游加工商应实行有区别的激励,使得上游供应商是否加入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这一任务时的激励和其他任务时的激励是不同的。与无绩效对比情形对比,通过过滤影响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上游供应商产出的共同冲击,引入绩效对比可以降低上游供应商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从而可以进行更强的激励。在专业化分工模式下,绩效对比情形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利益分配机制对下游加工商更有利。专业化分工模式相对于混合经营模式而言,对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下游加工商的利益分配总是占优的。

熊霞[7](2012)在《基于全面协调管理的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组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现代建设项目对管理技术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性,大部分建筑企业都发现仅仅依靠自身内部的资源已经很难抓住迅速变化的市场机遇,因此,如何建立更为有效的组织管理模式,成为现代建设项目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资源共享,核心能力整合来共同承担风险的动态联盟模式被引入到建筑行业中,并受到广泛的关注。由于动态联盟组织模式在建筑行业中的发展相对滞后,在组织构建和运行过程中都存在很多需要协调的地方。因此,本文将动态联盟理论与协调管理理论相结合,分析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组织中可能存在的协调因素,研究基于全面协调管理的动态联盟组织体系构建及其绩效评价问题。本文首先对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理论和协调管理理论进行相关阐述,分析了动态联盟的形成动因和成功关键因素,并对协调管理理论体系作了介绍。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本文从建设项目动态联盟中可能存在的协调问题以及协调管理对动态联盟的作用机理两方面分析了两者的内在关联。其次,本文提出了基于全面协调管理的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组织体系构建,运用相应的协调管理方法,对盟员企业的选择、组织结构的设计进行协调优化,并建立了基于协调控制中心的信息支撑平台,提出了协调管理机制来保证组织的成功运行。最后,本文基于动态联盟的三维价值模型,从项目价值实现、联盟组织内部关系以及联盟的运行效率三个方面建立了动态联盟的协调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对此进行评价。本文从协调管理视角对建设项目动态联盟这一新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组织构建和运行中的问题并为其提供解决方法,是对项目管理理论创新的尝试,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曾薇[8](2008)在《基于动态联盟的企业信息化建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经济时代的特点和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要求现代企业进行基于动态联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未来最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是广泛应用信息化且能通过动态联盟不断发展的学习型企业。本课题试图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在基础应用层面上结合企业中的一系列重大关联性问题,逻辑而辨证地分析企业信息化、动态联盟和企业建模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企业信息化与动态联盟联系起来,建立以过程视图为主、其他多种视图为补充的基于动态联盟的企业信息化模型,旨在从理论研究角度完整揭示基于动态联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组织和运行的全过程。同时,针对陶瓷行业的特点对之进行实证分析,建立基于动态联盟的陶瓷企业信息化模型,期望从观念上、思路上给企业管理人员提出一些有建设性价值的认识,以帮助企业转变观念,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本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是模型与系统之间的转换和互动机制及模型演化过程中的一致性问题等方面。

王成勇[9](2007)在《基于Web的模具动态联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研究国内外模具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模具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将模具产业的发展放在制造业全球化背景下,引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最新成果,结合多种先进制造理论,提出采用模具动态联盟(MDA)的思路改造传统模具生产方式,提升我国模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分布式协同技术搭建模具企业的协作联盟平台,组建虚拟的模具生产集群,通过共享各自优势的模具设计人才资源和模具制造设备资源,使中小模具企业能够实现群体协作,完成复杂的成套模具生产任务,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MDA是中小模具企业提高敏捷性、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基于Web的MDA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动态联盟方式下实现模具分布式协同设计、协同工艺和网络制造所涉及的关键支撑技术。在MDA的组建技术方面,主要讨论了盟员优选问题、协同数据管理问题和专业网络门户技术。模具盟员选择的约束条件复杂,对盟员能力的评定指标众多,其中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而且各评定指标之间又有主次层级关系。因而,模具盟员选择属于模糊多目标决策问题,本文采用专家咨询法(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对模具盟员的多项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实现模具动态联盟的盟员优选。为了实现动态联盟环境下模具产品数据的管理。提出将传统的PDM技术延伸至网络,形成基于网络的协同数据管理(cPDM),并对cPDM的相关开发技术进行了讨论,描述了cPDM在MDA系统中的数据管理功能以及实现模具数据协同管理的关键要素。在服务平台的搭建技术方面,研究了目前主流的网络门户(Web Portal)开发技术,提出在通用门户平台中增加模具相关的支撑组件和协同工具,构成专业化的网络门户,即MDA网络服务平台。在异构模具CAD模型数据交换与共享方面,通过对比分析两种交换模型,即专用接口模型和通用接口模型,指出在MDA中应优先选用通用交换模型。研究了适合通用数据交换的STEP中性文件建模语言,提出基于专业语义标记的模具关键特征数据快速提取方案,该方案可以在不改变STEP数据格式、不扩展图元类型定义的情况下,利用STEP规范的特征命名机制直接嵌入模具专业语义标记,实现快速准确的特征识别和提取。文中以一副典型的模具型腔三维STEP数据作为实例,详细描述了该方案的实现过程及相关算法,并开发了Java APPLET样例程序。为了减小模具三维模型数据量,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实现三维模型异地同步协同浏览,研究了三维模型的轻量化技术。通过对常用三维CAD软件中的轻量化技术和国际组织制定的中性轻量化模型规范的研究,本文利用各轻量化技术的API接口,将轻量化图形数据解析内核以ActiveX形式进行集成,开发出集成的轻量化模型浏览器,供盟员脱离专业CAD设计环境,直接浏览多种格式的模具轻量化模型。为了便于在MDA中将数据集中存储和提取,研究了将模具中性数据交换模型STEP数据与轻量化模型Web3D数据进行集成,形成具有中性交换功能和网络显示功能的单一文件;开发了基于整体封装集成方案的中间件,中间件利用XML DOM技术实现数据封装、解析、提取与还原。在模具协同设计方面,提出基于CAD命令流组播的同步协同设计方案。该方案将各客户端CAD软件的交互操作命令采用宏录制的方法提取出来,形成文本格式的命令流,以本文所开发的组播中间件为协同工具,在设计群组内组播命令流,实现动态联盟环境下的模具同步协同设计。在模具协同工艺讨论方面,研究了多用户共享的三维可视化交互技术。分析了共享桌面和共享屏幕技术的不足,提出共享三维交换矩阵的模具模型远程同步浏览方案,开发了具有多用户同步浏览功能的模具工艺协同工具。为了在动态联盟中实现模具的网络制造,研究了适合网络制造的开放式数控系统STEP-NC,通过对STEP-NC规范的XML格式数控程序的分析,并借助开放源码的Java程序开发了三维XML刀路数据可视化工具,支持三维刀路在线检视。同时,还提出一种真实感模具加工过程切削效果动态仿真方法,便于模具专家通过动态联盟网络平台查看模具型面、型腔等关键部位的数控切削效果,介绍了动态仿真文件的合成技术。

姜康[10](2006)在《网络联盟企业生产管理关键技术及ASP支持平台研究》文中认为企业经营模式和管理观念的改变、市场环境的变化、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作用,使得网络联盟企业这种新的生产模式迅速发展而逐渐演化成形。因为这种新的生产模式与传统企业的生产模式有着重大的区别,所以引起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虽然这些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因此,本论文从生产管理的角度研究了网络联盟企业中的组织模式、伙伴选择、生产计划、生产协调和控制、支持平台等问题,力求为网络联盟企业的生产管理提供必要支持。 本文从网络联盟企业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出发,分析了联盟企业的运作原理及组织模式,并介绍了它的一种重要的组织模式——虚拟企业,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网络联盟企业的伙伴选择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是联盟企业成败的关键。论文在总结了伙伴选择的思路和步骤的基础上,针对大、小两种规模的伙伴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论文采用模糊综合决策的方法对小规模伙伴选择进行决策,充分利用了决策者的经验,提高了决策的速度;对大规模伙伴选择问题,采用分阶段的方法进行:第一阶段利用遗传算法求解数学模型来缩小选择的范围;第二阶段采用层次分析法考虑多个因素从前面得到的解集中获得合理的伙伴,这种方法既利用了数学方法考虑了企业最关心的获利问题,又充分利用了决策者的经验和知识。 网络联盟企业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同传统企业相比具有其独特的性质。论文在分析了网络联盟企业生产计划和控制的特征基础上,建立了网络联盟企业生产计划的信息和功能模型。建立了基于协商的分层的网络联盟生产计划和控制模型。这种模型将生产计划分为盟主企业层、网络联盟层、联盟成员层三个层次。针对网络联盟企业中的生产粗规划问题,提出了基于实例推理的联盟生产粗规划。 网络联盟企业生产运作的协调和控制是复杂的,不能按照传统企业的方式进行,因此论文介绍了用于网络联盟企业生产中的协调和控制机制。针对联盟企业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的设置问题,论文利用博弈论理论进行建模,并通过对博弈模型的分析和讨论得到了几条应遵守的原则,可指导实际生产。 针对网络联盟企业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问题,论文提出了基于ASP模式的网络联盟企业支持平台,并分析了该平台的物理架构、体系结构、运营模式和使能技术并且建立了该平台的原型系统。

二、模具行业动态联盟中基于层次分析法的Intranet实施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具行业动态联盟中基于层次分析法的Intranet实施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企业社会网络对中国电影项目创意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动态联盟的合作关系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发展情况
        1.1.2 理论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1 关键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结构安排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社会网络理论
        2.1.2 动态联盟理论
        2.1.3 创意经济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电影项目网络的结构特征
        2.2.2 电影项目的绩效评价
    2.3 概念界定
        2.3.1 电影创意
        2.3.2 电影项目的创意绩效
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变量设定与维度划分
        3.1.1 网络结构的维度划分
        3.1.2 动态联盟的维度划分
        3.1.3 创意绩效的评价方法
    3.2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3.2.1 概念模型
        3.2.2 研究假设
4 中国电影产业网络结构分析
    4.1 二模网络结构的可视化分析
        4.1.1 二模整体网络结构
        4.1.2 二模网络结构演化
    4.2 一模网络结构的可视化分析
        4.2.1 一模整体网络结构演化
        4.2.2 一模网络的产业链演化
    4.3 网络结构指标测度
        4.3.1 网络特征
        4.3.2 网络位置
        4.3.3 网络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电影的企业合作与动态联盟分析
    5.1 电影产业链的企业合作行为
        5.1.1 联合制片行为
        5.1.2 联合发行行为
        5.1.3 其他联合行为
    5.2 电影项目的动态联盟
        5.2.1 联盟合作的广度
        5.2.2 联盟合作成员的流动性
        5.2.3 项目核心企业的联盟经验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电影项目创意绩效测量
    6.1 测量方法
        6.1.1 项目绩效测量方法的发展
        6.1.2 电影项目绩效测量方法的选择
    6.2 模型设定
        6.2.1 单产出模型
        6.2.2 综合产出模型
        6.2.3 变量设计
    6.3 绩效测算
        6.3.1 样本分布情况
        6.3.2 单产出模型的估计与绩效测算
        6.3.3 综合产出指标的权重测算
        6.3.4 综合产出模型的估计与绩效测算
    6.4 创意绩效分析
        6.4.1 不同条件下的电影项目创意绩效分析
        6.4.2 不同绩效水平的影片比较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社会网络结构对电影项目创意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7.1 变量设计与数据描述
        7.1.1 变量设定
        7.1.2 描述统计
    7.2 模型设定
        7.2.1 主效应模型设定
        7.2.2 中介效应模型设定
        7.2.3 路径调节效应模型设定
    7.3 实证检验与分析
        7.3.1 主效应模型及稳健性检验
        7.3.2 中介效应模型检验
        7.3.3 路径调节效应模型检验
    7.4 实证结果讨论
        7.4.1 网络结构对联盟动态性的影响
        7.4.2 联盟动态性对项目创意绩效的影响
        7.4.3 动态联盟的中介和调节效应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Stigmergy和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的多智能体群智能自组织与调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问题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1.3.1 新一代智能交通和智慧供应链与物流及其基于自组织协同优化的复杂问题求解方法的研究与发展
        1.3.2 基于多Agent的分布式人工智能理论研究与发展
        1.3.3 群智能自组织理论与小世界理论的研究情况及其对解决群体协同决策问题的支持
        1.3.4 仿生智能及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启示
    1.4 主要研究目标及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内容
    1.5 拟解决的问题及难点
        1.5.1 问题解决
        1.5.2 主要难点
    1.6 主要创新及特色
    1.7 论文结构
第2章 面向多任务协同求解的多智能体自组织调控问题的分析描述与建模
    2.1 概述
    2.2 复杂环境下多任务协作问题及其求解机制分析
        2.2.1 新一代智能交通环境下多任务协作问题及其对协同求解的需求
        2.2.2 智慧敏捷供应链下多任务协作问题及其对协同求解的需求
        2.2.3 复杂系统及复杂问题的内涵定义与主要特性
    2.3 基于群智能的多任务协作复杂问题群体协同求解机制分析
        2.3.1 群智能的提出及内涵定义与特点
        2.3.2 个体智能与群智能的关系及群智能的形成
        2.3.3 基于群智能的复杂问题求解机制
        2.3.4 群智能实现方法分析
    2.4 面向多任务协同求解和智能系统形成的自组织机制与调控方法的问题模型
    2.5 基本思路与总体解决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复杂问题求解的智能系统建模方法研究
    3.1 概述
    3.2 智能系统的内涵理解与分析
    3.3 智能体/自治主体的主要特性
    3.4 Stigmergy驱动下基于MAS的智能系统建模方法
        3.4.1 群智能中的共识主动性(Stigmergy)机理分析及启示
        3.4.2 基于大脑认知与行为控制机理的智能体模型
        3.4.3 基于共识主动性的基于MAS的建模方法
    3.5 建模方法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小世界理论和友元接力搜索算法的自组织机制研究
    4.1 概述
    4.2 自组织及其对智能系统与群智能的作用机理分析
        4.2.1 自组织及其成因机理
        4.2.2 自组织对智能系统形成与多智能体群体智能提呈使能的作用
    4.3 小世界理论及其对自组织的作用
        4.3.1 小世界效应与小世界理论
        4.3.2 基于小世界理论的机会发现与信息传播机理分析
        4.3.3 小世界理论对自组织的启示与作用
        4.3.4 合作博弈策略对自组织的启示与作用
    4.4 基于小世界理论的友元接力搜索算法及群智能自组织机制
        4.4.1 基本原理
        4.4.2 有任务发起结点的算法设计及自组织机制
        4.4.3 有任务招引结点的算法及自组织机制
    4.5 算例验证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的群智能自组织调控方法研究
    5.1 概述
    5.2 分布式/分散化智能系统的自组织调控机制及方法分析
        5.2.1 智能系统的分布性与自组织调控方法
        5.2.2 智能系统与生物系统自组织调控的类比
    5.3 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机制分析
        5.3.1 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生物学基础
        5.3.2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关联与作用机制
        5.3.3 神经内分泌调节方法及对多智能体群体智能复杂问题求解的作用
    5.4 基于友元合作共识主动性和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的自组织机制
        5.4.1 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机制对于群智能自组织的优劣势分析
        5.4.2 Stigmergy共识主动性的再认知和分析
        5.4.3 利用信息素/激素传播扩散作用的自组织机制
    5.5 基于Stigmerg共识主动性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的群体智能一致性自组织与调控方法
        5.5.1 算法原理与基本思路
        5.5.2 算法设计与过程
        5.5.3 模拟仿真与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智慧仓储/无人超市环境下支持多智能体协同决策的自组织方法模拟试验研究与分析
    6.1 概述
    6.2 智慧仓储/无人超市概念模型设计
        6.2.1 智慧仓储与无人超市
        6.2.2 面向新零售的智慧仓储/无人超市环境下多智能AGV的运行及控制
    6.3 模拟试验研究问题模型
    6.4 模拟仿真试验及结果分析
        6.4.1 模拟仿真试验目的与基本思路
        6.4.2 模拟试验系统设计实现及运行试验
        6.4.3 智慧仓储/无人超市环境下多提货任务协作模拟试验
    6.5 应用范式—可柔性编组智巴系统示例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今后展望
参考文献
深圳大学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深圳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装配式住宅生态链的优化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住宅产业发展现状
        1.1.2 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1.1.3 装配式住宅的推广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内容
    1.3 文献综述
        1.3.1 房地产产业生态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产业生态优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优化效果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文献评述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基础理论与方法
    2.1 基础理论
        2.1.1 产业生态学理论
        2.1.2 循环经济理论
        2.1.3 超循环进化理论
        2.1.4 生态效益理论
    2.2 基本方法
        2.2.1 演化博弈模型
        2.2.2 网络层次分析法
    2.3 本章小结
3 装配式住宅生态链及其优化动因分析
    3.1 装配式住宅生态链
        3.1.1 装配式住宅生态链的概念
        3.1.2 装配式住宅生态链的内涵
        3.1.3 装配式住宅生态链的特点
    3.2 装配式住宅生态链的现状与功能诉求
        3.2.1 装配式住宅生态链的现状分析
        3.2.2 装配式住宅生态链的功能诉求
    3.3 装配式住宅生态链优化动因分析
        3.3.1 装配式住宅生态链优化的核心主体
        3.3.2 装配式住宅生态链优化动因的三个维度
        3.3.3 装配式住宅生态链优化动因分析
    3.4 装配式住宅生态链的优化及其评价的初步构想
    3.5 本章小结
4 装配式住宅生态链优化模型及优化策略研究
    4.1 装配式住宅生态链优化模型的构建
        4.1.1 优化原则
        4.1.2 优化路径模型构建
        4.1.3 生态链价值主体之间耦合能力的优化模型
        4.1.4 生态链价值主体自我复制能力及变异升级能力优化模型
    4.2 装配式住宅生态链优化策略研究
        4.2.1 优化的主导力量与组织形式
        4.2.2 生态链价值主体之间耦合能力的优化策略
        4.2.3 生态链价值主体自我复制能力与升级变异能力的优化策略
        4.2.4 资源自我循环能力的优化
        4.2.5 生态链外影响因素的优化建议
    4.3 实证分析
        4.3.1 万科的生态链系统
        4.3.2 万科的生态链现状
        4.3.3 万科生态链优化模型应用及其策略设计
        4.3.4 装配式住宅生态链优化及其评价实现的价值创造
    4.4 本章小结
5 装配式住宅生态链优化效果评价
    5.1 优化效果评价指标确定
        5.1.1 评价指标确定原则
        5.1.2 优化效果评价指标设计
        5.1.3 评价指标体系
    5.2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3 装配式住宅生态链优化效果评价方法
        5.3.1 优化效果评价方法的选择
        5.3.2 基于灰色理论与模糊评价理论的优化效果评价
    5.4 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云环境下的协同价值链及利益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2.1 云环境下协同价值链的研究现状
        1.2.2 价值链利益分配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云计算相关理论
        2.1.1 云计算的概念及特点
        2.1.2 云计算服务模式
        2.1.3 云制造理论
    2.2 价值链理论
        2.2.1 传统价值链理论
        2.2.2 虚拟价值链理论
        2.2.3 价值网理论
    2.3 协同理论
        2.3.1 协同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3.2 对协同的理解
    2.4 决策相关理论
        2.4.1 灰色系统理论
        2.4.2 层次分析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云环境下的协同价值链分析
    3.1 云计算对价值链协同的影响
        3.1.1 传统价值链协同的制约瓶颈分析
        3.1.2 云计算对价值链协同的影响
    3.2 云环境下协同价值链的内涵与特征
        3.2.1 云环境下协同价值链的内涵
        3.2.2 云环境下协同价值链的特征
    3.3 云环境下的价值链协同框架
        3.3.1 云环境下协同价值链的组成
        3.3.2 云环境下的价值链协同层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云环境下的协同价值链利益分配机制
    4.1 云环境下协同价值链的价值创造分析
        4.1.1 成本的节约
        4.1.2 市场价值的增加
        4.1.3 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4.2 云环境下协同价值链利益分配特点和原则
        4.2.1 云环境下协同价值链利益分配的特点
        4.2.2 云环境下协同价值链利益分配的原则
    4.3 云环境下协同价值链利益分配影响要素分析
        4.3.1 交货期
        4.3.2 成本
        4.3.3 质量
        4.3.4 风险分担程度
        4.3.5 创新性贡献
        4.3.6 知识共享程度
    4.4 云环境下协同价值链利益分配模式的选择
        4.4.1 云环境下协同价值链的利益分配模式
        4.4.2 不同的合作方式下利益分配模式的选择
    4.5 云环境下协同价值链利益分配实施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云环境下的协同价值链利益分配模型
    5.1 研究假设
    5.2 云环境下协同价值链利益分配要素指标体系
    5.3 云环境下协同价值链利益分配模型的构建
        5.3.1 模型的基本思路
        5.3.2 模型的建立
    5.4 基于灰关联和层次分析法的模型求解过程
        5.4.1 灰色关联度的确定
        5.4.2 利益分配要素指标权重的分配
        5.4.3 价值链利益分配方案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应用案例
    6.1 模具价值链的基本情况及协同问题分析
        6.1.1 模具企业特点
        6.1.2 模具价值链基本结构
        6.1.3 实施云平台前的价值链协同问题分析
    6.2 模具云制造服务平台的功能实现及实施效果
        6.2.1 模具云制造服务平台的功能实现
        6.2.2 模具云制造服务平台的工作流程
        6.2.3 模具云制造服务平台的实施效果
    6.3 云环境下的模具价值链利益分配模型实例分析
        6.3.1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6.3.2 价值链利益分配模型实例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中文详细摘要

(5)云制造环境下汽车供应链协同的制造资源共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汽车制造业现状
        1.1.2 先进信息技术对汽车制造业的挑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云制造理论
        2.1.1 云制造的概念
        2.1.2 云制造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
        2.1.3 云制造应用现状
    2.2 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
        2.2.1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2.2.2 供应链协同管理
    2.3 制造资源共享相关理论
        2.3.1 制造资源定义及分类
        2.3.2 制造资源共享技术
        2.3.3 制造资源共享评价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制造环境下的汽车供应链协同模式分析
    3.1 汽车供应链概述
        3.1.1 汽车供应链的发展阶段
        3.1.2 汽车供应链的运作模式
        3.1.3 汽车供应链协同的需求分析
    3.2 汽车供应链协同的云制造体系
        3.2.1 云制造模式下的供应链管理
        3.2.2 汽车供应链协同的云制造服务结构
        3.2.3 汽车供应链协同的云制造运作流程
    3.3 汽车供应链协同的制造资源共享分析
        3.3.1 汽车供应链制造资源定义及分类
        3.3.2 制造资源共享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车供应链制造资源共享的演化博弈分析
    4.1 博弈论在云制造中的应用
    4.2“供应商——主机厂”的制造资源共享模式
        4.2.1 制造资源共享问题描述
        4.2.2 模型假设
        4.2.3 两方的收益分析
        4.2.4 模型均衡点及稳定性分析
        4.2.5 演化博弈SD模型及仿真分析
    4.3 考虑云平台管理能力的制造资源共享模式
        4.3.1 考虑云平台管理能力的资源共享问题描述
        4.3.2 模型假设
        4.3.3 收益及均衡点分析
        4.3.4 演化博弈SD模型及仿真分析
    4.4 互惠模式参数分析及非均匀混合环境分析
        4.4.1 制造资源共享互惠模型描述及假设
        4.4.2 参数变化仿真分析
        4.4.3 非均匀混合环境下的演化均衡分析
        4.4.4 参数及环境分析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汽车供应链制造资源共享效果的影响因素体系
    5.1 制造资源共享效果影响因素体系概述
        5.1.1 构建影响因素体系的意义
        5.1.2 构建影响因素体系的步骤
    5.2 制造资源共享效果影响因素的获取
        5.2.1 文献研究
        5.2.2 调查问卷分析
    5.3 影响因素体系的构建
        5.3.1 影响因素的类型
        5.3.2 影响因素体系关联分析
    5.4 制造资源共享效果影响因素体系的解释结构分析
        5.4.1 影响因素间邻接关系构建
        5.4.2 可达关系构建及层级划分
        5.4.3 各层级间关系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向制造资源共享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评价
    6.1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评价体系
        6.1.1 零部件供应商评价研究方法
        6.1.2 面向制造资源共享的零部件供应商评价方法选取
    6.2 基于多色集合理论的零部件供应商评价方法
        6.2.1 多色集合理论模型
        6.2.2 基于多色集合理论的供应商评价步骤
        6.2.3 零部件供应商初选算例
    6.3 基于两阶段灰色综合测度的零部件供应商评价方法
        6.3.1 供应商细选评价指标体系
        6.3.2 两阶段灰色综合测度(TS-GSM)决策模型
        6.3.3 零部件供应商细选的算例仿真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制造资源共享效果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致谢

(6)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状
        1.2.2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1.2.3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
        1.2.4 综述小结
    1.3 研究线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线路与方法
        1.3.2 研究内容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产品供应链
        2.1.2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
        2.1.3 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产品供应链理论
        2.2.2 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
        2.2.3 集成理论
        2.2.4 博弈论
3 构建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动因及可行性分析
    3.1 构建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动因分析
        3.1.1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3.1.2 我国构建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关键动因
    3.2 构建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可行性分析
        3.2.1 政策基点:农地流转制度改革
        3.2.2 组织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
        3.2.3 实践条件: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4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集成过程模型与协同运行
    4.1 供应链集成过程的要件分析
    4.2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集成过程模型构建
        4.2.1 基本供应链阶段
        4.2.2 基本供应链集成阶段
        4.2.3 扩展供应链集成阶段
        4.2.4 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阶段
    4.3 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动态联盟的协同运行
        4.3.1 观念协同
        4.3.2 制度协同
        4.3.3 资源协同
        4.3.4 流程协同
        4.3.5 技术协同
        4.3.6 信息协同
5 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机制
    5.1 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信息共享要件分析
        5.1.1 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基本内容
        5.1.2 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信息共享的目标设计
        5.1.3 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关重难点
        5.1.4 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信息共享的管理实现
    5.2 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信息共享运营模式
        5.2.1 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信息共享业务模式
        5.2.2 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信息共享业务架构
        5.2.3 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信息共享业务流程
    5.3 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信息共享效应研究
        5.3.1 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信息共享基本模型
        5.3.2 数值模拟结果
    5.4 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信息共享运行分析
        5.4.1 基于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系统平台的信息共享层级范围
        5.4.2 基于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系统平台的信息共享运行特征
        5.4.3 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系统平台信息共享的重要性
6 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机制
    6.1 知识溢出视角下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模型
        6.1.1 基本假设
        6.1.2 市场参与者收益分析
        6.1.3 均衡策略分析
        6.1.4 风险分析
    6.2 信息对称情形下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模型
        6.2.1 基本假设
        6.2.2 成本收益分析
        6.2.3 均衡结果
        6.2.4 风险分析
    6.3 动态博弈前提下的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模型
        6.3.1 基本假设
        6.3.2 风险分析:第一阶段博弈
        6.3.3 风险分析:动态博弈
7 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7.1 动态联盟成员利益合理分配的重要性
        7.1.1 维持和巩固联盟成员合作关系
        7.1.2 激励联盟成员相互协助
        7.1.3 提高动态联盟整体绩效
    7.2 动态联盟成员利益分配的特点
        7.2.1 通过成员间的产品或服务的定价实现
        7.2.2 是一个协商的过程
        7.2.3 具有复杂性
        7.2.4 更强调信息共享性、系统性和整体性
        7.2.5 实现对资源配置的调整和优化
    7.3 动态联盟成员利益分配的原则
        7.3.1 地位平等原则
        7.3.2 互惠互利原则
        7.3.3 个体合理原则
        7.3.4 收益与其贡献相一致原则
        7.3.5 风险与利益相对称原则
        7.3.6 信息披露原则
        7.3.7 结构最优原则
    7.4 动态联盟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分析
        7.4.1 投入水平
        7.4.2 农产品质量安全
        7.4.3 环境效益贡献
        7.4.4 经济效益贡献
        7.4.5 努力程度
    7.5 动态联盟成员利益分配模型
        7.5.1 动态联盟利益分配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假设
        7.5.2 混合经营模式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7.5.3 专业化分工模式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7.5.4 专业化兼绩效对比模式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利益分配机制
        7.5.5 不同模式下利益分配机制的对比分析
8 研究结论、创新之处与局限性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7)基于全面协调管理的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组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研究现状
        1.2.2 建设项目协调管理的研究现状
        1.2.3 建设项目全面协调管理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理论
        2.1.1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内涵与特征
        2.1.2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优势
        2.1.3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形成动因
        2.1.4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成功的关键因素
        2.1.5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参与范围和生命周期
    2.2 建设项目协调管理理论
        2.2.1 建设项目目标协调管理
        2.2.2 建设项目组织协调管理
        2.2.3 建设项目信息协调管理
        2.2.4 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协调管理
    2.3 建设项目全面协调管理的内涵与特性
        2.3.1 建设项目全面协调管理的内涵
        2.3.2 建设项目全面协调管理的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设项目全面协调管理与动态联盟的内在联系分析
    3.1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中的协调管理问题分析
        3.1.1 协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1.2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中的协调问题现状
        3.1.3 动态联盟的目标协调问题
        3.1.4 动态联盟盟员企业与组织的协调问题
        3.1.5 动态联盟运行过程的协调问题
    3.2 全面协调管理对动态联盟组建及运行作用机理分析
        3.2.1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协调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3.2.2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协调管理的关键作用
        3.2.3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协调管理的主要内容
        3.2.4 全目标协调管理对动态联盟组织构建的影响
        3.2.5 全员协调管理对动态联盟组织构建的影响
        3.2.6 全过程协调管理对动态联盟组织运行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全面协调管理的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组织体系构建
    4.1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组织构建的原则与流程
        4.1.1 动态联盟组织构建的原则与协调要素分析
        4.1.2 动态联盟组织构建的流程
    4.2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盟员企业的选择与协调
        4.2.1 盟员企业的选择
        4.2.2 盟员企业的协调优化
    4.3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组织的设计
        4.3.1 动态联盟组织的层次体系
        4.3.2 动态联盟组织结构的协调优化
    4.4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组织的运行平台
        4.4.1 协调控制中心的建立
        4.4.2 信息支撑平台的建立
    4.5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组织的协调机制
        4.5.1 协调机制的定义
        4.5.2 协调机制的形成过程
        4.5.3 协调机制的内容
        4.5.4 协调机制的作用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协调管理绩效评价
    5.1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协调管理绩效概述
        5.1.1 协调管理绩效的内涵
        5.1.2 协调管理绩效评价的意义
        5.1.3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协调管理绩效评价的现状
    5.2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协调管理绩效评价流程
        5.2.1 协调管理绩效评价的原则
        5.2.2 协调管理绩效评价的流程
    5.3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协调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5.3.1 协调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5.3.2 协调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4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的协调管理绩效评价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8)基于动态联盟的企业信息化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企业信息化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动态联盟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2.3 现有的建模方法及工具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及方法
        1.3.1 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及概念的界定
    2.1 企业信息化
        2.1.1 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2.1.2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2.1.3 企业信息化的几大误区及影响和制约的关键因素
    2.2 动态联盟
        2.2.1 动态联盟的概念
        2.2.2 动态联盟的特征
        2.2.3 动态联盟的成功要素
    2.3 企业建模
        2.3.1 企业建模概论
        2.3.2 主流企业建模方法及工具的简介与评价
3 基于动态联盟的企业信息化模型
    3.1 基于动态联盟的企业信息化模型构建机理
        3.1.1 企业信息化与动态联盟
        3.1.2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建模
        3.1.3 动态联盟与企业建模
    3.2 基于动态联盟的企业信息化模型构建
4 实证分析—以陶瓷行业为实证分析对象
    4.1 陶瓷行业的特点
    4.2 基于动态联盟的陶瓷企业信息化模型
5 总结与展望
    5.1 基于动态联盟的企业信息化模型的特点
    5.2 基于动态联盟的企业信息化模型应用推广前景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9)基于Web的模具动态联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1 我国模具产业的现状
        1.2.2 中小模具企业传统生产方式的制约
        1.2.3 模具动态联盟生产模式的优点
        1.2.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1.2.5 课题来源
    1.3 动态联盟产生背景及其技术特征
        1.3.1 动态联盟的产生背景
        1.3.2 动态联盟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1.3.3 动态联盟的特征与内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概况
        1.4.2 国内研究概况
    1.5 动态联盟的应用情况
    1.6 基于Web的动态联盟相关支撑技术
        1.6.1 分布式对象技术和B/S、C/S模式
        1.6.2 产品数据表达与共享技术
        1.6.3 虚拟现实技术
        1.6.4 组播技术
    1.7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模具动态联盟组建技术
    2.1 模具动态联盟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及关键技术
        2.1.1 模具动态联盟组建的动因
        2.1.2 模具动态联盟网络服务平台的功能
        2.1.3 模具动态联盟网络服务平台的关键技术
    2.2 动态联盟组建过程中的盟员选择
        2.2.1 盟员选择的过程模型
        2.2.2 盟员选择技术的研究现状
    2.3 模具盟员选择算法及其实现
        2.3.1 AHP法的数学模型
        2.3.2 AHP法的计算方法
        2.3.3 模具盟员选择问题层次模型
        2.3.4 模具盟员的选择算例
        2.3.5 模具盟员选择的模糊群决策问题
    2.4 协同数据管理(cPDM)
        2.4.1 cPDM的三种支撑技术
        2.4.2 模具动态联盟协同数据管理的关键要素
    2.5 模具动态联盟服务平台的网络门户技术
        2.5.1 门户技术概述
        2.5.2 门户开发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具动态联盟数据共享与交换
    3.1 模具协同设计过程中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概述
        3.1.1 模具数据交换与共享问题的提出
        3.1.2 基于模具专业语义的STEP数据共享及特征提取
    3.2 模具协同设计服务平台的共享机制
    3.3 模具协同设计数据交换模式选择
        3.3.1 模具协同设计数据交换与共享需求分析
        3.3.2 模具协同设计数据共享交换模型
    3.4 模具模型数据表达
        3.4.1 模具数字模型结构定义
        3.4.2 模具模型实例
    3.5 中性三维 CAD建模语言
        3.5.1 EXPRESS语言特点
        3.5.2 EXPRESS语言规范
    3.6 STEP数据结构及实现数据交换的方法
        3.6.1 STEP标准的体系
        3.6.2 STEP数据交换实现方法
        3.6.3 STEP AP203应用协议数据格式
    3.7 模具 STEP文件关键特征数据的提取
        3.7.1 STEP数据中图元特征识别和关键提取算法研究
        3.7.2 基于语义标记的模具关键特征数据快速提取
        3.7.3 数据检索流程
    3.8 基于语义标记的模具关键特征数据的提取和重构中间件设计
        3.8.1 中间件运行模式及开发环境
        3.8.2 中间件程序实现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具动态联盟三维数据轻量化与数据集成
    4.1 三维数据轻量化技术概述
        4.1.1 三维数据轻量化问题的提出
        4.1.2 三维数据轻量化技术的现状
        4.1.3 模具动态联盟协同工艺对轻量化技术的需求
    4.2 主流三维 CAD软件对轻量化技术的支持
        4.2.1 UG的轻量化技术
        4.2.2 SolidWorks的轻量化技术
        4.2.3 Pro/ENGINEER的轻量化技术
        4.2.4 CATIA的轻量化技术
    4.3 常用中性三维轻量化格式及其在模具动态联盟中的应用
        4.3.1 中性三维轻量化格式对模具动态联盟的重要性
        4.3.2 Acrobat 3D
        4.3.3 VRML与Web3D
    4.4 Web3D与STEP数据的集成
        4.4.1 两种数据集成的必要性
        4.4.2 STEP的XML表示
        4.4.3 Web3D与STEP集成方案
        4.4.4 整体封装集成方案的中间件功能及数据共享流程
    4.5 常用三维轻量化数据集成浏览器的开发
        4.5.1 三维轻量化模型集成浏览器的功能
        4.5.2 三维轻量化模型集成浏览器的开发思想和实现技术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CAD命令流组播的模具协同设计
    5.1 动态联盟环境下的模具分布式协同设计
    5.2 基于CAD命令流组播的模具协同设计系统框架
    5.3 组播技术
    5.4 命令流组播的实现
        5.4.1 基于 JAVA的 IP组播实现
        5.4.2 建立命令流组播的关键代码
    5.5 基于组播的模具协同设计群的建立及运行控制
    5.6 命令流组播中间件开发实例
        5.6.1 CAD命令流的提取与封装
        5.6.2 中间件的功能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共享三维变换矩阵的模具专家在线讨论工具
    6.1 基于Web的同步协同浏览技术概述
        6.1.1 网络环境下协同工艺讨论的关键技术
        6.1.2 三维协同浏览开发技术
    6.2 典型协同浏览与同步交互方案
        6.2.1 基于共享屏幕的协同浏览方案
        6.2.2 基于共享桌面的协同浏览方案
        6.2.3 基于模型复制的协同浏览方案
    6.3 共享变换矩阵的协同浏览解决方案
        6.3.1 共享变换矩阵的协同浏览原理
        6.3.2 共享浏览的模型选择
    6.4 基于 Java 3D的三维协同浏览开发技术
        6.4.1 三维空间几何变换的图形学原理
        6.4.2 三维场景图中对象的定义及控制
    6.5 共享三维变换矩阵协同浏览的实现
        6.5.1 三维协同浏览工具的功能框图
        6.5.2 共享三维变换矩阵的关键代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动态联盟环境下模具的网络制造
    7.1 模具的网络化制造及其关键技术
    7.2 动态联盟环境下模具网络制造对开放式数控技术的需要
        7.2.1 现有数控技术在模具网络制造中的不足
        7.2.2 开放式数控系统STEP-NC在模具网络制造中的优势
    7.3 STEP-NC数控程序文件格式
        7.3.1 STEP-NC两种应用模型
        7.3.2 基于ISO 10303 Part 21的STEP-NC物理文件格式
        7.3.3 STEP-NC数控程序的XML描述
    7.4 基于Web的数控加工刀路运动仿真
        7.4.1 刀路运动仿真与校验目的
        7.4.2 基于 JAVA的刀路运动仿真工具的程序实现
    7.5 真实感模具型面加工过程切削效果的动态检验
        7.5.1 真实感数控切削过程仿真的优点
        7.5.2 动态联盟环境下模具数控程序开发及仿真结果的制作发布流程
        7.5.3 真实感数控仿真动画技术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专着

(10)网络联盟企业生产管理关键技术及ASP支持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网络联盟企业产生的原因及意义
        1.1.1.1 网络联盟企业产生的原因
        1.1.1.2 网络联盟企业产生的意义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主要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主要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网络联盟企业组织模式的研究
    2.1 网络联盟企业的内涵、特征
        2.1.1 网络联盟企业的内涵
        2.1.2 网络联盟企业的特征
    2.2 网络联盟企业的形成机理
        2.2.1 外部特性对网络联盟形成的动因分析
        2.2.1.1 网络联盟企业单元的基本组成形式
        2.2.1.2 横向联合型网络联盟企业的形成机理分析
        2.2.1.3 垂直型网络联盟企业的形成机理分析
        2.2.2 网络联盟企业形成的博弈分析
    2.3 网络联盟企业运作原则及组织模式
        2.3.1 运作原则
        2.3.2 基本组织模式
    2.4 网络联盟的企业组织模式——虚拟企业
        2.4.1 虚拟企业的虚拟性
        2.4.2 虚拟企业的敏捷性
        2.4.3 虚拟企业的动态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联盟企业伙伴选择方法研究
    3.1 合作伙伴的概念
    3.2 伙伴选择的步骤
    3.3 伙伴选择的流程
    3.4 网络联盟伙伴选择模型
    3.5 模糊决策理论实现小规模合作伙伴选择
        3.5.1 模糊综合决策理论概述
        3.5.1.1 模糊综合决策
        3.5.1.2 多层次模糊综合决策
        3.5.2 基于模糊综合决策的伙伴选择模型
        3.5.3 基于模糊综合决策的伙伴选择步骤
        3.5.4 示例分析
    3.6 遗传算法和层次分析法实现大规模合作伙伴选择
        3.6.1 遗传算法概述
        3.6.2 层次分析法简介
        3.6.3 基于遗传算法和层次分析法的伙伴选择
        3.6.3.1 伙伴选择的模型
        3.6.3.2 模型求解
        3.6.3.3 算法的实现
        3.6.4 示例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联盟企业生产计划
    4.1 企业生产计划概述
    4.2 传统的生产计划方法
        4.2.1 传统生产计划内容
        4.2.2 传统生产计划的缺陷
    4.3 网络联盟企业生产计划特征
        4.3.1 网络联盟企业生产应具有的能力
        4.3.2 网络联盟企业生产管理的特殊性
        4.3.3 网络联盟企业生产计划的特征
    4.4 网络联盟企业生产计划的过程
    4.5 网络联盟企业的生产计划模型
        4.5.1 网络联盟企业生产计划的信息功能模型
        4.5.2 网络联盟企业生产计划分层模型
        4.5.2.1 盟主企业层
        4.5.2.2 网络联盟层
        4.5.2.3 盟员企业层
        4.5.2.4 模型的特点
    4.6 基于实例推理的网络联盟粗规划
        4.6.1 实例推理理论概述
        4.6.2 实例推理的网络联盟粗规划
        4.6.3 实例的构造和检索
        4.6.3.1 问题表述
        4.6.3.2 实例构造
        4.6.3.3 参数模糊化
        4.6.3.4 实例检索
        4.6.4 示例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联盟企业生产运作的协调与控制
    5.1 网络联盟企业的协作
        5.1.1 协作的复杂性
        5.1.2 协作的特征
    5.2 网络联盟生产运作的协调机制
        5.2.1 网络联盟企业的协调
        5.2.2 网络联盟企业运作中的协调机制
        5.2.2.1 协调管理机制
        5.2.2.2 运作过程中的协调机制
    5.3 网络联盟生产运作的控制机制
        5.3.1 网络联盟中的控制问题
        5.3.2 网络联盟的控制机制
    5.4 基于博弈论的监督激励机制设置
        5.4.1 博弈论简介
        5.4.2 盟主监督盟员的博弈分析
        5.4.2.1 监督的博弈建模
        5.4.2.2 纯策略博弈分析
        5.4.2.3 混合策略博弈分析
        5.4.2.4 盟主监督盟员的策略
        5.4.3 盟员激励机制设置
        5.4.3.1 具有惩罚函数的委托——代理模型
        5.4.3.2 模型的求解
        5.4.3.3 激励监督机制设置遵循的原则
        5.4.3.4 监督与激励的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ASP模式的网络联盟企业平台
    6.1 ASP的发展现状
        6.1.1 ASP的涵义
        6.1.2 ASP的发展及特点
    6.2 网络联盟企业的发展需求
        6.2.1 企业需求与实际现状的矛盾
        6.2.2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
        6.2.3 对第三方管理者的需求
    6.3 基于ASP模式的网络联盟企业平台
        6.3.1 平台的物理架构
        6.3.2 平台的体系结构
        6.3.3 平台的运营模式
    6.4 平台实现的关键使能技术
        6.4.1 组件技术的应用
        6.4.2 XML技术的应用
        6.4.3 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应用
        6.4.4 基于角色的用户权限管理
        6.4.5 分布式协同方式和工具
        6.4.6 基于工作流和分布式资源的管理技术
        6.4.7 平台的应用系统集成接口技术
        6.4.8 数据库服务器设计
    6.5 ASP服务所存在的问题
    6.6 支持平台的原型系统的实现
        6.6.1 平台管理
        6.6.2 单个企业信息管理
        6.6.3 网络联盟企业管理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工作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模具行业动态联盟中基于层次分析法的Intranet实施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企业社会网络对中国电影项目创意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动态联盟的合作关系视角[D]. 谭博.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基于Stigmergy和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的多智能体群智能自组织与调控方法研究[D]. 于欣佳. 深圳大学, 2020
  • [3]装配式住宅生态链的优化及其评价方法研究[D]. 刘耶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4]云环境下的协同价值链及利益分配研究[D]. 陈莹. 江苏科技大学, 2015(03)
  • [5]云制造环境下汽车供应链协同的制造资源共享研究[D]. 李天博. 天津大学, 2015(08)
  • [6]集成化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运行机制研究[D]. 谭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12)
  • [7]基于全面协调管理的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组织体系构建研究[D]. 熊霞. 中南大学, 2012(05)
  • [8]基于动态联盟的企业信息化建模研究[D]. 曾薇.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08(S1)
  • [9]基于Web的模具动态联盟关键技术研究[D]. 王成勇.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5)
  • [10]网络联盟企业生产管理关键技术及ASP支持平台研究[D]. 姜康. 合肥工业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模具产业动态联盟中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内联网实现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