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教师要实现“三个转变”

职业学校教师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职业类学校教师应实现"三个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邓雨[1](2020)在《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调查研究 ——以MY二中J校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整个社会各行业都面临着巨大变化,“互联网+”这一概念更是在2015年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在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开始深入探索互联网在重塑教育方面的无限潜能,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2年要基本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那么位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信息技术较为薄弱的学校就亟需利用好这个契机,化挑战为机会,让互联网开放与共享的优势,弥补经济、地域、师资等外部因素带给教学的影响,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本论文从这一背景出发,从三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的教育变革和相关研究、国内外初中生如何使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的研究以及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差距的相关课程研究,笔者在调研前期学习理论、了解国内外案例,并以此为基础,对笔者所任教的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初中——MY二中J校区,其依托互联网开展在线学习的行为作为案例,展开调研。希望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明晰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以此对地经济落后地域的中学开展在线学习提供切实帮助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将案例学校的学生按照年级分组,各年级随机抽取20名学生,并和位于市中心的MY二中校本部的学生作为对比,了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哪些网络教学活动,以及学生自主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情况。其次采用访谈法对教师进行访谈,多方面了解在线教学的现状。同时笔者深入课堂和课外活动进行观察,具体从语文学科入手,如实记录网络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模式及使用现状,总结案例学校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在线学习的积极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归因,寻求解决办法。在城乡和校际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出现,将打破学习资源在空间上的限制,同一个世界,同一片网络,互联网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依托互联网,可以使教学活动更为包容、开放、灵活、迅捷、多元,城乡结合部的学生也能接触到优质教学资源,接先进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学习能力,缓解了落后地区师资力量不足、家长辅导无力的情况,这对促进教育公平有着重大意义。笔者认为,通过这样一次有针对性的、深入教学一线的调研,能够找出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在互联网使用上具体存在的问题,能帮助该校教师发展与完善信息素养、改进教学实践,能了解学生在运用网络学习时的困惑,有助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开发学生潜能,缩小城乡差距。对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改革也有一定启示意义。

刘跃[2](2020)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研究 ——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办法的实施给高校开展专业认证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盐城师范学院作为全国首家通过中学第二级全科认证的试点高校,此背景下对其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以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以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为研究个案,从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实施效果这几个维度,呈现并分析认证背景下当前高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现状与认证理念存在的偏差,探析认证理念下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是如何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融入术科教学改革之中。通过研究得出:(1)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现状与专业认证指导理念仍有偏差,体现在:课程教学理念层面“重教轻学”仍存在;教学目标重技能传授、职业情感培养欠缺;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需求贴合性不强;教学方法保守,学生主体能力不能有效发展;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且评价主体单一。(2)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以认证理念为核心,其术科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特色,体现在:课程理念以师德教育为先,由“教会”学生向学生“会教”转变;教学目标凸显师德培养,关注教学能力提升;教学内容科学性、基础性并重,综合性、实践性兼顾;教学方法上积极尝试多样化教学,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效果;教学评价向过程性评价方式转变,多元评价主体参与,有效关注学生动态发展,以评促进。

刘国贤[3](2020)在《民国时期云南省教育经费制度研究(1912-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云南省教育经费制度有其自身的演变逻辑,考察民国时期云南省教育经费,对丰富云南教育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今教育经费制度改革也能带来一些建议和启示。本文以民国时期云南省教育经费来源、管理、分配为主要研究对象,将1912-1945年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是云南省教育经费制度的起步(1912-1928):教育经费独立运动、教育经费制度的发展(1929-1941):教育经费独立、教育经费制度的停滞(1942-1945):教育经费失去独立,分析三个阶段云南省教育经费筹集主体、管理机构、支出情况。1912-1928年为云南省教育经费独立运动时期,经费筹集以政府为中心,但是这一时期云南省教育经费常被军费挤占,教育经费匮乏,教师薪资常常拖欠,政府拨款经费有限;教育经费管理机构混乱;经费投入数目最多的是初等教育。为了维护自身合法的权益,云南省教育界人士发起教育经费独立运动,力谋教育经费独立。1929-1941年为云南省教育经费独立时期的发展,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之卷烟特捐收入数目连年增加,教育经费充足;省教育厅厅长龚自知改组以前经费管理散漫的状态,成立专门的经费管理机构;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中等教育中的中学、师范教育。1942-1945年为云南省教育经费失去独立时期的停滞,卷烟特捐被收归国家管理,云南省教育经费收入数减少,各级各类教育颇受影响;经费管理呈现二级财政体制;中等教育是教育经费支出的大宗。通过考察民国时期云南省教育经费制度,得出其在筹集、管理、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政府“缺位”,非政府筹集经费渠道单一;管理体制紊乱;经费分配上呈现地域分配、教育类型支出不平衡,教师薪资低。并相应地提出对当今教育经费制度改革的启示。第一,明晰筹集主体:政府主导,开阔非政府渠道经费筹集;第二,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教育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第三,精准分配经费:建立公平、科学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

李恬恬[4](2020)在《智慧教育背景下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调查研究 ——以汉中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育部在2018年4月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其中“智慧教育创新发发展行动”格外引人注目,因为这是“智慧教育”这一名词第一次出现在国家层面的规划文件中,此外文件中更是将智慧教育列为了推动教育信息化2.0发展的“八大行动”之一。(1)可见,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对教育变革的方向起着引领的作用。在这个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对信息的辨别和使用已经成为了个人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这也对教师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良好的信息素养为教师进行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是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之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教师也应该增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意识,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适应这个不断发展的智慧教育新时代。智慧教育的发展推动着教育产业与信息技术的交融,衍生出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国内学者大多聚焦于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研究,而对于在智慧教育环境下如何提升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这一问题的研究涉猎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以期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信息素养的相关问题。此研究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二章是相关概念界定,介绍了智慧教育的概念、信息素养的概念、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及教师信息素养的构成;第三章是汉中市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汉中市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几个因素;第四章是提升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策略,在发现影响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

黄桃李[5](2020)在《基于生态教育理念的小学主题课程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唯有教育才能真正使当今儿童、未来公民肩负起环保与生态教育的重任。生态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课题。当今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中,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生态教育贯彻到学校主题课程教育中,寻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实现共生共长的教育生态平衡,是一个重要课题。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2001年正式启动,这给我国实施生态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主题课程脱颖而出。作为知识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成就感,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十几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主题课程建设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基于生态教育理念设计特色主题课程的研究还很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把生态教育落实到学校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基础教育阶段的主题课程就应运而生了。在对学校现状进行客观评估之后,个案学校积极开发主题课程,以生态学原理、生态哲学价值观、教育生态学等理论为指导,开设多样化主题课程,满足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其核心价值在于将生态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先进理念融入主题课程开发过程,积极构建以生态教育理念为基础的主题课程,展示学校特色生态教育办学理念,顺利开展生态主题课程。本文从现实需求出发,以个案学校光谷四小为研究对象,将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到主题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深入了解个案学校在生态教育理念指导下,主题课程开发的现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一般性小学主题课程开发存在的模式单一、场地设施资源不足、教师课程开发积极性不高、缺乏相关政策支持、领导支持不够、缺乏专业人才、缺乏文化环境氛围、缺乏评估机制、参与人员任务分工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尝试从全面分析客观现状、规范建立组织结构、科学设定课程目标、精当选取课程内容、有序组织课程实施等几个方面入手,探索性地构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小学主题式课程整合模式,并开展了绩效评估。本研究将从生态教育理念来分析个案学校在主题课程建设方面的优缺点,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丰富了小学主题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为相关学者带来新的研究视角;以发展主题课程生态化、建设生态校园环境为目的,以人——自然——学科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提出小学主题课程建设的优化建议。

张艳[6](2019)在《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首次在中职语文课程中设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2019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送审稿)》将其更名为“语文综合实践”),并将其作为中职语文课程的三大内容之一,以解决语文课程功能在教学中难以实现、学用脱节、高耗低效等问题。但是,迄今为止,不少教师仍然对语文综合实践认识模糊,实施能力欠缺,活动质量不高,难以实现语文综合实践的教育教学价值,也难以解决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送审稿)》结合中职学生的教育目标和语文能力,从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层面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进行了重新表述,丰富和彰显了中职语文综合实践的内涵与特征,从而可以更好地规范和引领中职语文综合实践的开展。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大层面、宏观与微观两大维度入手,探讨学科核心素养和“专题”教学背景下如何设计语文综合实践,以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功能和任务。本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提出本文研究的背景和价值;梳理了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职语文综合实践的研究成果,指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说明本文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述论。界定了相关概念的内涵;探析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语文综合实践的内涵及其特征,并为其寻找教学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第三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的现状、问题及成因。通过对江苏省14所中职学校语文综合实践开展情况的调查,从认识层面、实施层面和效益层面总结现状,分析中职语文综合实践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四部分,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策略。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探求如何借助与细化育人为本、转识成智与情境嵌入的路径,系统设计并创新实践“双主线、四步骤”语文综合实践教学改革。“双主线”活动结构策略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丰厚学生人文底蕴为主线,将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方面的发展融为一体。“四步骤”活动流程策略围绕四个方面展开阐述:依托专题学习,确立指向明确的活动目标;整合课程资源,设计具体、有特色的活动任务:优化实施策略,规划基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流程;细化活动评价目标,设计全方位的活动评价方案。第五部分,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依托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中的各一个教学专题,编写两份教学设计案例并评析。

胡兵[7](2019)在《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中共内部,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处于政党、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各个层级重要位置,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具有一定权力并能对政党和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属于中共执政骨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执政骨干的教育培训工作。在国家层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井冈山、延安、浦东干部学院和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共同构成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在培训执政骨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于2018年进行合并,继续积极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其它几所干部学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围绕特色资源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执政骨干的理想信念、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在中国的“政党——政府”体制下,中共执政骨干大多具有双重身份:中共党员身份和具体职位身份。中共党员身份要求他们从属于中共的领导和组织体系,而具体职位身份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负责。即使是非中共党员的领导干部,对中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也是他们工作的基本政治前提。因此,几所干部教育培训机构都强调执政骨干政治意识和人民立场并重,既要忠诚于党的领导,又要忠诚于为人民服务;既要提升政治素养,又要提升行政能力。相比之下,国外的美国联邦行政学院、法国国立行政学院、新加坡公务员学院等培训机构,以中高级公务员为培训对象,在进行文官培训的时候,并不要求个人政治上的忠诚和偏好,重点突出职业素质和个人发展方面内容,强调提高行政官员的国家意识、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作为培训执政骨干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共中央党校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自1933年马克思主义学校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党校在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不同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因中共的中心任务变化,在发挥宣传、培养和教育干部方面的作用也各有侧重。建党之初,中共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鼓动和宣传人才”以传播马列主义理论,灌输阶级斗争精神。延安时期,中央党校通过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整风运动,解决“思想不统一、行动不统一”的问题,从而达到“改变作风”、“团结干部,团结全党”的目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央党校提出“党校教育正规化”的口号,由短期轮训干部转向正规化培训部干部主,重视执政骨干能力提升。新形势下的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再次回归到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题,将培养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增强党性锻炼作为主要任务。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坚持“党校姓党”原则,突出“理论基础”和“党性修养”两方面内容,重视提高执政骨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为此,中央党校先后进行几次教学改革,调整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加大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分量,突出主业主课,强调“用学术讲政治”,以保证执政骨干不会“在政治方向上发生偏差”。除了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之外,中共中央党校也重视培养执政骨干各种能力,全面增强其执政本领。在重视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同时,中共中央党校严格学员管理,把学员管理当作是促进中共执政骨干加强党性锻炼、实现党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学员管理部门通过组织员全面负责学员管理,深入了解学员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反映学员意见和要求。除此之外,中共中央组织部也选派联络员到中央党校,深入考察学员,对学员学习期间表现情况作出评价,并协助组织员共同开展学员管理工作。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积极创新学员管理方式,进一步严格学员管理。首先,探索建立党性教育贯通机制、学员党性锻炼成果系统集成机制和党性教育保障机制,将党性教育贯穿于学员管理全过程。其次,建立健全学员管理制度,从学风、作风、纪律等方面对加强学员管理提出严格要求。再次,完善学员管理机制,健全学员常规管理机制、创新学员互动交流机制、完善教学管理沟通协商机制、严格学员学习培训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对学员到课率、就餐率和请假情况进行逐月检查,督促学员学习期间严格自律,强化党性锻炼,提升管理效果。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对执政骨干的教育培训,旨在通过灌输中共意识形态和加强领导干部党性锻炼,再塑执政骨干“信仰”、“忠诚”及相关品质。在教育培训过程中,中共中央党校强调“主义”认同与问题研究并重,统一思想与能力提升并重,理论宣传与组织培养并重,党性锻炼与党性教育并重。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严格学员管理,也是促使执政骨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手段,从技术层面体现了中共从严治党的要求。在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中共中央党校重视坚持“党校姓党”,坚持政治优先,坚持与时俱进,以保证再塑执政骨干的效果。

付荣文[8](2019)在《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研究 ——以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外语教育政策研究是新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语言教育政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世界各国及地区“国际行走”的重要语言战略规划,其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不少国家外语战略研究的核心命题。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传播文化和宣传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外语教育的“外向型”价值取向属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体现国家软实力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外语教育政策在区域性、地域性方面的相关规划还比较欠缺,“一刀切”式的政策模式难免会引起外语教育发展不均衡,甚至有可能造成因为外语问题导致的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在政策规划的主体方面,目前大多从政府决策或专家论证的视角进行,而从公众参与的视角对教育政策进行规划的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探究。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属于语言政策与规划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分支,关涉三语教育问题,需要观照民族学生在外语学习中认知和文化发展方面的现实困境,以及教师作为教育者在教育政策规划中的能动作用(educator acting as policy maker)。本论文基于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新时代”背景以及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的现实困境,采用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设计,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及政策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公众参与(即教师、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考察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问题:贵州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在政策内容规划、政策过程规划及政策价值规划方面具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与国家基础阶段的教育政策对应衔接情况如何?从公众参与的视角如何规划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论文参考教育政策研究的内容、过程及价值模型,把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政策研究视为一个“动静结合”的系统,既有静态的政策文本及背景分析,也有关于政策制定、执行及评价的动态发展过程考察,从发展的角度规划基础外语教育政策。通过实证研究,主要发现包括:政策内容方面,绝大多数外语教师都认为有课程实施方案的指导会更有利于自己教学工作的开展,当前民族地区的外语教材中民族文化的内容比较缺乏,民族外语教师大多表示希望能有机会参加高级别的外语教育培训以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应该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部分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根据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工作计划。政策过程方面,工作年限在11-20年之间的外语教师表现出了在政策制定中积极参与的意愿。当前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在民族地区基础阶段的教育实践中执行情况不容乐观,如教育理念及教学内容与考试导向的矛盾和冲突。超过半数的外语教师会在自己的外语教学活动中融入本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但限于外语课时安排及教师考核等条件,这项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从政策价值的维度来看,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的公共价值属性得到了普遍认同,多数教师认为需要关注民族学生的不同特点及个体差异,外语教育是传承传播本民族文化的方式和途径,应该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论文在研究方法上通过自下而上的实地调研来收集研究数据。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与教育部门的主管领导、基础阶段的外语教师和学生都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接触和交流,批判性的听取了相关行政领导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了相对客观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措施。在研究视角上,立足于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新时代背景及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的现实困境,从公众参与的视角,结合教育学、公共政策学等学科理论来研究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问题,从政策内容规划、政策过程规划及政策价值规划三个维度,考察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中的课程实施方案、教师教育、政策制定、公共价值追求等,为新时代民族地区基础阶段学生的外语教育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在研究选题上,关注民族地区基础阶段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问题,与现有研究形成互补。本研究建议,在政策过程规划中主张多元政策规划主体共同参与。将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的政策规划模式对应衔接,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政策主体在政策规划中的能动作用。在政策内容规划中凸显地方性与校本层面的特色,在政策价值规划方面观照教育公平与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研究的样本来源涵盖了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所有学段,但初、高中部的样本较多,小学部分较少,样本不够均衡是本研究的局限之一。此外,本研究的文本分析均是通过人工归并分析的方式来完成的,在资料的深度挖掘和分析技术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今后的研究可尝试借助一些质性分析软件如Nvivo来帮助质性数据的分析,确保研究材料分析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张俊俊[9](2019)在《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职前培养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随着国家相应政策的出台,我国的教师教育体系在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在不断向前推进,教师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整体上在不断提高。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我国高校在培养教师方面所存在的问题,2014年教育部颁布并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希望通过实施此计划,能够推动教师教育方面的课程、教学等内容得到综合改革。本研究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研究背景,以H大学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为研究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在理论层面,首先对卓越教师和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我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背景进行分析;其次,从品德性素质、知识性素质、能力性素质三个方面探讨了卓越教师的素质构成,并从明确适切的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多样多层次的教学方式、人才质量评价四个方面对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职前培养的体系构成进行理论分析。在实践层面,对H大学本硕一体化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实施现状进行个案剖析,首先从培养目标的制定、生源的选拔与管理、培养资源的提供、过程的精细培养四个方面对H大学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做了整体分析;其次从培养定位卓越化、培养主体多元化、培养方式阶段化、培养取向实践化、多学科化的交融互动五个方面对H大学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本硕阶段培养目标的衔接性有待提升、课程体系尚不完善、实践教学缺乏常态化管理的问题。对此,H大学在卓越教师培养的过程中要加强本硕衔接,提升培养目标的落实;完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健全合作培养机制,以此完善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过程。卓越教师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只是卓越教师培养的一个阶段,其他高校在卓越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优选生源,建立公正合理的选拔机制;立足实际,合理定位培养目标;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教育实践,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评价融入培养全过程,形成全方位评价反馈机制,以此推动卓越教师的职前培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张珏[10](2019)在《长株潭地区乡村初中教师信息素养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乡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历来是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薄弱环节,乡村教师队伍是推进我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乡村初中教师作为乡村基础教育的主体之一,肩负着向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传递先进文化等重任,其核心素养应该与时俱进,而信息素养是新时代乡村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在“教育信息化2.0”的大背景下,以湖南省长株潭地区乡村初中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信息素养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地制宜地提出符合该地区乡村初中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策略,以促进长株潭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而促进本地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本研究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相关概念和要求进行了界定。然后采用自编问卷对340名乡村初中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别从不同年龄、学历、职称、任教科目中抽样了15位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进行了个别访谈,将其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分析。利用IBM SPSS 24.0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得出了目前长株潭地区乡村初中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长株潭地区乡村初中教师总体信息素养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大部分教师虽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主动学习并创造性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不强;教师们信息基础知识能基本掌握,但对新型教育方式、管理知识了解甚少;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不强,缺乏系统性学习;教师的信息道德相较前三个维度虽然情况有所改善,对自身的信息安全还比较重视,但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为知识付费的行为仍有待提高。基于以上问题与不足,本研究从主观(教师自我)和客观(学校理念、培训机制、国家政策落实)等两个方面剖析了原因,并从教师、学校、教育体系等三个层面提出了对应、可行的策略与建议,以促进长株潭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有效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加快该地区教育现代化步伐和教育均衡的发展。

二、职业类学校教师应实现"三个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职业类学校教师应实现"三个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调查研究 ——以MY二中J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1.研究缘起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外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变革的研究
        2.国内外初中生如何使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的研究
        3.关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差距的相关课程研究
    (三)概念界定
        1.互联网和“互联网+”
        2.新媒体
        3.在线学习
        4.城乡结合部
    (四)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互联网+”背景下在线学习基本模式与价值
    (一)在线学习的构成要素与基本架构
    (二)在线学习的主要类型与实践流程
    (三)城乡结合部新建初中学校引入在线学习的价值
二、案例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1.样本特征分析
        2.样本参与在线活动相关数据分析
        3.数据分析小结
    (二)对教师的访谈情况
        1.访谈大纲和相关说明
        2.访谈片段
        3.小结
    (三)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1.J校区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2.J校区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三、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学科实践案例
    (一)网络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模式及使用现状
        1.多媒体课件
        2.交互式电子白板
        3.其他常用网络资源和使用方式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网络资源出现的问题和原因
        1.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网络资源出现的问题
        2.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网络资源现存问题的归因分析
    (三)网络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策略的优化
        1.利用网络资源精心备课,大胆尝试
        2.课后辅导中利用好社交软件和在线学习平台
        3.课外拓展中更广泛地使用优质网络资源
四、案例学校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在线学习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案例学校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在线学习的积极成效
    (二)案例学校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在线学习存在的问题
        1.教师层面
        2.学生层面
        3.网络教育资源层面
    (三)案例学校开展在线学习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长和师生对在线学习的认知不足
        2.监护人对初中生的心智发育认识不足
        3.学校对在线学习缺乏系统全面的培训
        4.在线学习平台开发商的业务能力不强
五、更好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在线学习的建议和对策
    (一)国家:继续大力推动基础教育课堂的转变与发展
    (二)学校:完善开展在线学习的管理制度
    (三)教师:在教学中注入互联网的力量
    (四)学生:树立互联网时代正确的学习观和学生观
    (五)多方合作,创建教学资源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研究 ——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对教师教育日趋重视
        1.1.2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迫切需求
        1.1.3 专业认证制度的重要性凸显
        1.1.4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2 文献综述
        1.2.1 师范类专业认证国内外相关研究
        1.2.2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国内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1.2 后现代课程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师范类专业认证
        2.2.2 术科
        2.2.3 教学改革
3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对比分析法
    3.3 研究思路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专业认证背景下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现状分析
        4.1.1 术科课程教学理念分析
        4.1.2 术科课程教学目标分析
        4.1.3 术科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4.1.4 术科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4.1.5 术科课程教学评价分析
    4.2 专业认证背景下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分析
        4.2.1 教学理念变化分析
        4.2.2 教学目标改革分析
        4.2.3 教学内容改革分析
        4.2.4 教学方法改革分析
        4.2.5 教学评价改革分析
        4.2.6 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4.3 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经验
        4.3.1 以学生为本,革新课程理念
        4.3.2 以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为准绳,调整课程教学目标
        4.3.3 以产出为导向,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4.3.4 以学生为中心,科学选择教学方法
        4.3.5 以持续改进为原则,完善教学评价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四 相关政策文件及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3)民国时期云南省教育经费制度研究(1912-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
    五、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六、难点与创新点
    七、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八、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国时期云南教育经费制度的起步(1912-1928):教育经费独立运动
    第一节 教育经费独立运动时期教育经费筹集主体的起步维艰
        一、政府筹集教育经费不足
        二、社会团体捐资兴学的起步
        三、大中小学生学费负担重
    第二节 教育经费独立运动时期教育经费管理机构的管理无序
        一、省级教育经费管理的探索
        二、县级教育经费的管理无序
    第三节 教育经费独立运动时期学校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失衡
        一、初等教育经费的支出增长慢
        二、中等教育经费的支出增长慢
        三、高等教育经费的支出增长慢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云南教育经费制度的发展(1929-1941):教育经费独立
    第一节 教育经费独立时期教育经费筹集主体的责任担当
        一、政府筹集教育经费的显着增长
        二、社会团体捐资兴学的显着增多
        三、大中小学生学费负担减轻
    第二节 教育经费独立时期教育经费管理机构的规范有序
        一、省级教育经费管理的科学化
        二、县级教育经费管理的制度化
    第三节 教育经费独立时期学校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平衡增长
        一、初等教育经费的支出稳步增长
        二、中等教育经费的支出稳步增长
        三、高等教育经费的支出稳步增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云南教育经费制度的停滞(1942..1945):教育经费失去独立
    第一节 教育经费失去独立时期教育经费筹集主体的经费停滞
        一、政府筹集教育经费的日起减少
        二、社会团体捐资兴学的滞后
        三、大中小学生学费负担加重
    第二节 教育经费失去独立时期教育经费管理机构的运作不力
    第三节 教育经费失去独立时期学校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失衡
        一、初等教育经费的支出减少
        二、中等教育经费的支出少
        三、高等教育经费的支出渐趋减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时期云南教育经费制度影响、问题及启示
    第一节 民国时期云南教育经费制度的教育影响
        一、教育经费独立运动时期教育经费与教育的起步
        二、教育经费独立时期教育经费与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经费失去独立时期教育经费与教育的停滞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云南教育经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民国云南教育经费筹集主体存在的问题
        二、民国云南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三、民国云南教育经费支出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民国时期云南教育经费制度的借鉴启示
        一、明晰筹集主体:政府主导,开阔非政府渠道的经费筹集
        二、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教育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
        三、精准分配经费:建立公平、科学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
结语
附录
    附录 A 1934年云南省政府发放全省公立小学教员奖慰金分配表..
    附录 B 云南省厉行义务教育各县区新增小学统计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智慧教育背景下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调查研究 ——以汉中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节 智慧教育
    第二节 信息素养
    第三节 教师信息素养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二、智慧教育环境下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构成
第三章 汉中市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 问卷设计思路及调查对象
        一、问卷设计思路
        二、调查对象及其基本情况分析
    第二节 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
        一、小学教师在信息意识方面的现状
        二、小学教师在信息知识方面的现状
        三、小学教师在信息能力方面的现状
        四、小学教师在信息道德方面的现状
        五、调查现状结果综合分析
    第三节 影响汉中市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因素
        一、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层面
        二、学校层面
        三、教师自身层面
第四章 智慧教育背景下提升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策略
    第一节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层面
        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和系统平台
        二、建立健全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师培训体系
    第二节 学校层面
        一、加大信息素养的培训力度,重视校本培训
        二、丰富学校智慧教育资源
        三、营造良好的智能技术应用氛围
        四、注重智能技术方面的支持
        五、重视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
    第三节 教师层面
        一、重置观念,加强对智慧教育等相关领域的学习意识
        二、主动学习,掌握个性化学习、智能化学习的知识
        三、团队协作,建立智能教学的学习共同体
        四、规范行为,恪守网络信息道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生态教育理念的小学主题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
        1.1.2 学生正确生态观的现实需求
        1.1.3 教育发展背景下的客观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述评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3.4 国内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的、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方法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教育
        2.1.2 主题课程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杜威活动课程观
    2.3 研究方法
3 主题式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
    3.1 个案学校的选择依据
        3.1.1 个案学校的缘由追溯
        3.1.2 个案学校的价值追求
    3.2 调查与分析
        3.2.1 现状调研设计
        3.2.2 具体访谈分析
        3.2.3 课堂观察分析
    3.3 存在问题剖析
        3.3.1 如何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3.3.2 如何让学生有质量地参与思考
        3.3.3 教师缺乏主题课程的专业素养
        3.3.4 教师资源合理分配和管理问题
4 生态教育理念下的主题课程开发模式
    4.1 全面分析主题课程开发客观基础
        4.1.1 以学生需求为基础
        4.1.2 与基础课程相融合
        4.1.3 立足学校发展现状
    4.2 规范建立主题课程开发组织机构
    4.3 科学设定主题课程开发需求目标
        4.3.1 明确开发模式主题,寻找理论依据
        4.3.2 研读国家课程标准,拟定课程目标
    4.4 精当构建主题课程建设内容体系
        4.4.1 注重学科基础
        4.4.2 尊重学生经验
        4.4.3 贴近社会生活
        4.4.4 资源开发整合
    4.5 有序组织主题课程体系具体实施
        4.5.1 建立教学模式
        4.5.2 合理分配课时
        4.5.3 统筹协调师资
        4.5.4 健全评价机制
5 生态教育理念下的主题课程开发的绩效分析
    5.1 知识体系渐趋成熟,生态教育内涵得到丰富
    5.2 课程内容日趋完善,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
    5.3 教师课程意识增强,增强了教师职业幸福感
    5.4 评价体系日益完善,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5.5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重塑生态教育优质品牌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概述
    第一节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一、素养和核心素养
        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节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概述
        一、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概念界定
        二、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的特征
    第三节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实践依据
第二章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的现状、问题及成因——以江苏省中职学校为例
    第一节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实施现状问卷调查说明
        一、调查对象
        二、问卷结构说明
        三、关于无效问卷的认定
        四、关于数据统计
    第二节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实施现状
        一、认识层面:认同其价值和意义
        二、实施层面:能按照步骤开展活动
        三、效益层面:参与度高,提高了语文应用能力
    第三节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认识层面:理解其价值,但理论认识模糊
        二、实施层面:教师实施能力不强,活动质量不高
        三、效益层面:学生有所得,但学习能力还需要提高
第三章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策略
    第一节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双主线”活动结构设计策略
        一、夯实语言基础,发展思维品质
        二、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品位
        三、丰厚文化底蕴,完善人格修养
    第二节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四步骤”活动流程设计策略
        一、依托专题学习,确立指向明确的活动目标
        二、整合课程资源,设计具体、有特色的活动任务
        三、优化实施策略,规划基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流程
        四、细化活动目标,设计全方位的活动评价方案
第四章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第一节 聆听诗之韵——现代诗歌的阅读与欣赏
        一、教学设计案例
        二、教学设计评析
    第二节 我的专业,我的未来——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
        一、教学设计案例
        二、教学设计评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及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关于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关于中共干部教育培训研究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论文框架思路
    第四节 论文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干部教育培训概况
    第一节 干部教育培训相关概念
        一、干部与中共执政骨干
        二、干部教育培训
        三、党校干部教育培训
    第二节 国内干部教育培训概况
        一、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
        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三、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
    第三节 国外高级公务员培训比较
        一、美国联邦行政学院
        二、法国国立行政学院
        三、新加坡公务员学院
    小结
第三章 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发展历程
    第一节 宣传与培养并重:建党初期的党校教育
        一、建党初期对党校教育的认识
        二、各地创办党校的尝试
        三、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教育
    第二节 统一思想:延安时期的中共中央党校教育
        一、初到延安的中共中央党校教育
        二、六届六中全会后的党校教育方针和任务变化
        三、整风运动中的中共中央党校教育
    第三节 素质提升: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央党校干部正规化教育
        一、干部教育正规化的提出
        二、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正规化的内容
        三、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正规化的改革发展
    第四节 主义认同:新形势下的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
        一、“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定位
        二、“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
        三、党校工作“九条经验”
    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教学改革
    第一节 中共中央党校教学概况
        一、教务部
        二、教研部
    第二节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主要内容
        一、党的理论教育
        二、党性教育
        三、能力培训
    第三节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调整:
        二、教学方法创新
    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学员管理
    第一节 中共中央党校学员管理概况
        一、学员管理部门
        二、学员部主要职能
        三、组织员
        四、联络员
    第二节 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学员管理创新
        一、在学员管理中贯穿党性教育
        二、建立健全学员管理制度
        三、完善、创新学员管理机制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长沟流月去无声——致谢

(8)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研究 ——以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新时代”背景
        1.1.2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现实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本论文体系架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外语教育政策规划:政策规划主体的视角
        2.1.1 政府决策层面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2.1.2 专家论证层面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2.1.3 公众参与层面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2.2 外语教育政策规划:政策规划的理论视角
        2.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2 多元文化理论
        2.2.3 语言政策与规划理论
        2.2.4 公共政策学理论
    2.3 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路径
        2.3.1 政策内容规划
        2.3.2 政策过程规划
        2.3.3 政策价值规划
    2.4 本研究核心概念界定
        2.4.1 公众参与
        2.4.2 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2.4.3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
    2.5 本论文的研究分析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贵州地区基础教育的基本概况
    3.1 贵州地区的基本概况
        3.1.1 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基本情况
        3.1.2 基础教育学校发展概况
        3.1.3 基础教育相关政策法规
    3.2 贵州民族地区的基本概况
        3.2.1 民族地区的基本分布
        3.2.2 民族地区学校发展概况
        3.2.3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投入
        3.2.4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相关政策法规
        3.2.5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及数据收集
    4.1 先导研究
        4.1.1 先导研究设计
        4.1.2 先导研究开放式访谈结果
        4.1.3 先导研究问卷的编制及修改
        4.1.4 先导问卷结果及问卷修正
    4.2 正式研究
        4.2.1 研究问题
        4.2.2 研究变量
        4.2.3 研究对象
    4.3 数据收集与整理
        4.3.1 量化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3.2 开放式问题的收集与整理
    4.4 研究方法
        4.4.1 内容分析法
        4.4.2 问卷调查法
        4.4.3 访谈法
    4.5 研究伦理考量
        4.5.1 事先告知
        4.5.2 公开身份
        4.5.3 保护隐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量化数据分析与讨论
    5.1 问卷信度及效度检验
        5.1.1 信度检验
        5.1.2 效度检验
    5.2 问卷背景信息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1 研究样本背景信息统计
        5.2.2 研究样本背景信息小结
    5.3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内容研究
        5.3.1 英语课程实施方案
        5.3.2 教师教育培训
        5.3.3 外语考试测评
        5.3.4 外语教研工作计划
    5.4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过程研究
        5.4.1 外语教育政策制定
        5.4.2 外语教育政策实施
        5.4.3 外语教育政策评价
    5.5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价值研究
        5.5.1 教育政策公共价值追求
        5.5.2 政策主体的价值倡导
        5.5.3 利益群体的价值协调
    5.6 开放式问题统计分析
        5.6.1 开放式问题1统计分析
        5.6.2 开放式问题2统计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质性数据分析与讨论
    6.1 国家宏观层面教育政策
        6.1.1 课程育人
        6.1.2 外语语种规划
        6.1.3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6.2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内容考察
        6.2.1《英语课标2011版》修订依据、理念及原则
        6.2.2《英语课标2011版》价值考察
        6.2.3《英语课标2011版》修订对教学方面的建议
        6.2.4《英语课标2017版》修订依据
        6.2.5《英语课标2017版》修订对教学方面的建议
    6.3 访谈数据收集与分析
        6.3.1 半结构式访谈设计
        6.3.2 访谈数据的整理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7.1 民族地区外语教育政策过程规划的多元参与模式
        7.1.1 政府决策主体与公众参与的对应衔接
        7.1.2 民族外语教师作为政策主体在政策规划中的能动性
        7.1.3 专家论证与公众参与在政策规划中的协调
    7.2 政策内容规划中凸显地方性与校本层面的特色
        7.2.1 资源观视角下弥合外语课程中的民族文化缺位
        7.2.2 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7.2.3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7.3 政策价值规划观照教育公平与学生全面发展
        7.3.1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与国内同步
        7.3.2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与国际接轨
        7.3.3 民族地区学生的外语学习与个人成长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启示
    8.3 研究创新点
    8.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贵州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研究调查问卷-中小学教师版
    附录 2: 贵州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3: 贵州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研究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4: A校的外语教研组集体备课方案
    附录 5: B校的英语组教研活动方案
    附录 6: B校7年级英语组计划
    附录 7: 本人田野调查的微信记录

(9)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职前培养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教师教育改革的现实诉求
        2.卓越教师培养的现实问题突出
        3.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的研究比较薄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
        2.国外相关研究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职前培养的相关概念及背景分析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卓越教师
        2.卓越教师职前培养
    (二)我国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背景分析
        1.教师队伍建设从量的追求向质的提升迈进
        2.教师教育体系从单一封闭向开放多元迈进
        3.教师教育管理从计划包办向标准导向迈进
二、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职前培养的理论分析
    (一)卓越中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构成
        1.品德性素质
        2.知识性素质
        3.能力性素质
    (二)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职前培养的体系构成
        1.明确适切的培养目标
        2.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3.多样多层次的教学方式
        4.人才质量评价
三、H大学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H大学卓越教师项目班的简介
    (二)H大学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
        1.培养目标的制定
        2.生源选拔与管理
        3.培养资源的提供
        4.过程的精细培养
    (三)H大学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实践经验
        1.培养定位卓越化
        2.培养主体多元化
        3.培养方式阶段化
        4.培养取向实践化
        5.多学科化的交融互动
四、H大学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职前培养实施中问题呈现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介绍
        1.调查对象
        2.调查工具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对“卓越班”培养目标的认识
        2.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
        3.教学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4.人才质量评价的调查与分析
    (三)H大学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职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本硕阶段培养目标的衔接性有待提升
        2.课程体系尚不完善
        3.实践教学缺乏常态化管理
五、H大学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职前培养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本硕衔接,提升培养目标的落实
    (二)完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的针对性
        1.整合课程资源,加强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的衔接
        2.优化教育类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的针对性
    (三)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健全合作培养机制
        1.完善对学生的教育见习管理
        2.加强高校与中学的合作机制
六、对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思考
    (一)优选生源,建立公正合理的选拔机制
    (二)立足实际,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三)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四)重视教育实践,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
    (五)评价融入培养全过程,形成全方位评价反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调查问卷
    附录B 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职前培养访谈提纲(培养教师、具体负责人)
    附录C 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职前培养访谈提纲(任课教师、指导教师访谈)..
    附录D 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职前培养访谈提纲(学生访谈)
致谢

(10)长株潭地区乡村初中教师信息素养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总体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研究
    2.2 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区域性研究
    2.3 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
    2.4 本研究启示
    2.5 相关概念的界定
        2.5.1 长株潭地区
        2.5.2 乡村初中教师
        2.5.3 教师信息素养
第3章 长株潭地区乡村初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方式
        3.2.1 问卷调查
        3.2.2 访谈调查
    3.3 调查工具的设计
        3.3.1 问卷设计
        3.3.2 访谈设计
    3.4 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4.1 数据的统计分析工具和方法
        3.4.2 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
    3.5 调查结果与分析
        3.5.1 长株潭地区乡村初中教师信息素养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5.2 长株潭地区乡村初中教师信息素养的差异分析
        3.5.3 问卷调查小结
        3.5.4 访谈结果分析
第4章 长株潭地区乡村初中教师信息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存在的问题
        4.1.1 教师信息意识淡薄,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
        4.1.2 教师信息知识欠缺,对新型教育、管理知识了解甚少
        4.1.3 教师信息整合能力较弱,缺乏系统性学习
        4.1.4 教师信息道德与安全总体向好,局部仍有不足
    4.2 原因分析
        4.2.1 主观原因
        4.2.2 客观原因
第5章 长株潭地区乡村初中教师信息素养发展对策
    5.1 教师层面的对策
        5.1.1 自觉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5.1.2 增强教师自我效能感,做好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5.1.3 减轻教师压力和负担,创设良好工作学习环境
    5.2 学校层面的对策
        5.2.1 加强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化教学环境
        5.2.2 健全相应的激励政策和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学习动力
        5.2.3 重视校本培训资源的开发,提升教师培训效果
        5.2.4 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入职教育,优化师范生培养体系
    5.3 政府及上级教育部门层面的对策
        5.3.1 完善相关制度和法规,加大区域性资金投入
        5.3.2 规范县级培训机构设置,健全培训质量保障体系
        5.3.3 重视领导信息素养培养,促进信息化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致谢

四、职业类学校教师应实现"三个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城乡结合部初中学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调查研究 ——以MY二中J校区为例[D]. 邓雨. 西南大学, 2020(05)
  • [2]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研究 ——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个案[D]. 刘跃.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3]民国时期云南省教育经费制度研究(1912-1945)[D]. 刘国贤.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智慧教育背景下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调查研究 ——以汉中市为例[D]. 李恬恬.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1)
  • [5]基于生态教育理念的小学主题课程开发研究[D]. 黄桃李.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策略研究[D]. 张艳. 扬州大学, 2019(06)
  • [7]新时代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研究[D]. 胡兵.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8]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研究 ——以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为例[D]. 付荣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9]本硕一体化卓越中学教师职前培养的个案研究[D]. 张俊俊. 河南大学, 2019(01)
  • [10]长株潭地区乡村初中教师信息素养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D]. 张珏.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职业学校教师要实现“三个转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