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医药院校将使用新版教材

高等中医药院校将使用新版教材

一、高等中医药院校将启用新版教材(论文文献综述)

黄晓燕[1](2021)在《金庸小说经典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当代文学走进新的历史阶段,学术界对当代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史料、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研究和建设不断深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彰显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丰硕研究成就。在众多的当代文学研究选题中,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课题一直是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它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界研究和探索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新路径和新方法,而其中对当代经典作家的研究更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重点。金庸小说经典化是一个非常有学术价值的论题。首先,金庸小说经典化是区别于精英文学的,通俗文学经典化的特殊个案,因此,在评价其经典性意义的时候,我们既要参照传统精英文学经典的评价标准,又要兼顾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商业性和世俗性的一面。其次,在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无比发达的当下,金庸小说经典化也必然受到创作本体的自我修订、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读者消费的文化取向、文学批评的学术规范、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等因素的影响,它是在历史与现状、作家个体与社会群体、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等多重内外因素共同形成合力的过程中,逐步推进其经典化历程的。第三,梳理和研究金庸小说经典化的生成机制和发展过程,整理和挖掘在这个过程中多重因素和理论话语之间的碰撞与博弈,还原和重塑金庸小说经典化的文学史现场和文学(史)意义,对于我们由此展开对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经典化的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经典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本论题将从金庸小说本体的经典化、大众传媒与金庸小说的经典化、文学批评界与金庸小说的经典化、金庸小说与通俗文学发展等四个角度出发,考察金庸小说经典化过程中,各种内外因素的生成过程、产生合力的过程、产生效果的过程,力图在文学史的背景下,在丰富扎实的文学史料中,在纵横捭阖的理论批评体系基础上,搜集和整合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绩,拓展和加深对金庸小说经典化研究的内涵与外延,展现和开辟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新的向度。全文分为绪论、正文五章、结语,由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是对论文中涉及的理论术语、学术概念和专有名词进行宏观梳理与交代。重点讨论何谓“经典”和“经典化”,同时,对金庸小说经典化路径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本论文的研究向度和价值进行展开。第一章旨在提供金庸小说“经典化”历史的、宏观的知识谱系梳理,对影响其创作和传播时间的和空间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等多种因素展开论述和探讨。其中包括对20世纪五十年代香港商业化都市环境的历史回顾,对金庸其人其文在香港文化界大行其道的内外因素的讨论和辨析,对大陆和台湾地区对金庸小说由排斥到接受过程中涉及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背景的整理和研究。本章将梳理海峡两岸对金庸作品从抵制到接纳的过程,寻找到贯穿其中的文学普适性因素,还原和阐释金庸作品的文化魅力。除此之外,本章还涉及到金庸小说与中国旧派武侠小说之间继承与发展关系的讨论,并将之与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同时间段的横向比较并置在一起,以提供最全面、最客观、最真实的关于金庸小说经典化研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语境。第二章是对金庸小说本体的经典性展开研究。在第一章新旧武侠小说的比较基础上,着重讨论金庸小说内在的先天因素,寻找使之成为文学经典的文本特质和文化价值。本部分将着重挖掘金庸小说将文化传承融会于“行侠仗义”武侠主题之下,塑造出人文江湖美学境界的艺术属性。同时,将努力探寻金庸小说突破传统商业化写作传统,在丰富精彩的故事情节中塑造出饮誉文坛的经典人物形象,并由此开拓了中国传统武侠小说创作新境界的方法和路径。此外,金庸小说在承袭传统武侠小说书写模式的同时,将世俗价值与理想主义完美统一、在除暴安良的价值之外做出了关于生命和历史的思考,使其呈现出异于传统武侠小说和通俗文学的特点。以上这些新的变化对金庸小说经典地位的确立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三章是讨论金庸小说经典化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本章将梳理金庸小说初版本的主要内容、销售模式,进而辨析作家、办报人和政论家三重身份笼罩下的金庸在1950、60年代的香港对其小说的市场化运作和文学版图的历史建构所实施的规划和策略。同时,也会对金庸小说各种版本的读者群体和营销方式进行深入考察,寻找到金庸小说在大众文化崛起的市场环境中,由报刊连载到多媒介方式传播直至被广大读者完全接纳的历史真相。最后,将纵向分析武侠文化与20世纪中国电影的渊源,同时,广泛收集不同时期金庸影视剧播出后的读者反馈、影视收视率调查等数据,对金庸影视剧改编进行全面梳理,厘清金庸影视剧改编中从忠于剧本到篡改原着、从题材取胜到文化消费的两大特点,从而进一步在市场化、消费化的时代背景下,解读金庸小说经典化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第四章讨论金庸小说经典化与文学批评界之间的关系。本章将梳理国内外学术界对金庸小说认知的历史变化过程,重点分析其背后折射的时代变迁和文化观念更迭。在此基础上,试图从作家作品本体分析、文化场域分析、经典筛选三个角度,对金庸经典化与文学批评界之间的关系进行厘清。另外,本章将对金庸研究的成果进行“再研究”,从而在学术与学术史双重辩证维度的基础上,展示多元视野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界在金庸小说经典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五章讨论金庸小说经典化对当代通俗文学的启示意义。本章将以具体文学史事件的整理与回顾为线索,突破金庸小说经典化研究本身,展开对“对通俗文学经典化的原则和标准的讨论”“经典化博弈中作家和读者的关系”等重要文学史问题的思考,考证和辨析这些金庸小说经典化过程中与之相关的重要文学(史)事件,梳理和审视时代变化中文艺思想的更迭,以及文学批评家对金庸小说经典化的批评心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当代文学批评界与大众文学市场化特征之间的复杂关系,经济体制变迁与文学运行机制之间的密切关系嬗变,以及当代作家和读者的关系调整,等等,这些都是涉及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范式和学科建设的重要话题,也是关乎到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体系建构和文学实践展开的重要问题。结语部分回顾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同时指出金庸小说经典化未来发展的两个研究方向,一是金庸小说经典化与“后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关系;二是金庸小说经典化与时代语境下“去经典化”文化态势之间的关系,以及当代文学经典如何应对“去经典化”的时代趋势并寻找其经典化途径。

张奇[2](2020)在《“德鲁克五问”视角下河南省理工类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公共音乐教育是提高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尤其是普通理工类高校的文学艺术发展相对薄弱,如何提高理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文化艺术素养、提升公共艺术音乐课程中的学习效率和课程参与度,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是我国普通理工类高校长期努力的方向。从德鲁克五问的视角,以河南省内5所不同地区的全日制普通理工类高校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当前公共音乐教育的状况。对公共音乐教育中存在的失衡及薄弱现象进行了分析,主要表现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目标设定模糊、课程内容结构不完善、资源分布不平衡以及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从中意识到,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从教学目标树立到过程落实实施都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理论作为基础。这对提升我国理工类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德鲁克五问”为视角,目标管理等相关管理理论为基础,根据河南省教育厅评估文件为标准,选取了河南省内五所理工类高校为例,对其公共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阐释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建设面临的困境,基于德鲁克提出的“五问”,从公共音乐教育的五个层面考察了河南省内理工类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资源建设的情况;最后,针对前文所述理工类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建设中的种种问题,运用目标管理理论等相关原理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建议从“明确使命、落实任务、重视内容、优化评估和有效计划”五个方面出发,实施“启用音乐教育的功能;落实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成果;加强公共音乐教育内容的多元文化;构建人才流失预防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导向下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路径”等对策帮助理工类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走出困境。

赵玉枝[3](2020)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演进及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发展,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本文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客观、系统的梳理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概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与规律,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些新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构来看,第一章到第三章主要是回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哪来,到哪去”的问题,第四章到第五章则是试图去回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进轨迹、特点以及矛盾与规律等问题。本文借助“技术-人-教育”的逻辑思路展开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的梳理与分期。这是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极具技术秉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遵循了“技术-人-教育”互动共进的逻辑,即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的思想行为,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教育引导上的新挑战。因此,在具体实践发展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技术基础,以网民的思想行为特点为依据,有组织有针对地开展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环境也在发生变化,针对不同技术环境给网民思想行为带来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积极应对中也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基于以上的逻辑考量,本文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1994-2004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入网适应阶段,2004-2012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阶段,2012年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拓展阶段。具体来看:第一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入网适应阶段。这一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环境为海量化、高速度的信息交换系统,使其面临着网络信息对网民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冲击、网络技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挑战以及网络时代对传统思想政治队伍素质能力的新要求等难题。为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调整其工作的内容及方式,先后经历了积极跟进、被动应对(1994-1999),主动出击、占领阵地(1999-2002),经验反思、完善提升(2002-2004)的发展,形成了起步建设的阶段性样态特征。第二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阶段。这一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环境演进为扁平化、去中心的人际互动平台,使其面临着社交平台的互动优势与教育平台的相对落后、网络舆论的众声喧哗与教育引导的困难重重以及教育对象的自我塑造与教育者的引导难度等难题。为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始进行新的探索,先后经历了推动网站创新、强化平台建设(2004-2007),立足内容建设、实现阵地主导(2007-2009),置身互动社区、深化互动交流(2009-2012)的发展,形成了互动对话的阶段性样态特征。第三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拓展阶段。这一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环境发展为泛在化、融合化的网络新空间,使其面临着移动化网络平台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网民精神需要的提升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有限、媒体(媒介)融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新要求等挑战。为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作出调整,先后经历了开辟移动平台、实现全面覆盖(2012-2015),推动融合发展、增强渗透引导(2015-至今)的发展,形成了渗透引导的阶段性样态特征。回顾历史是为了明确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还在继续,按需施教式传授、自主自觉式获取、全程全域式渗透以及沉浸体验式互动,正推动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智慧化方向发展。第四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进轨迹及特点。一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轨迹的理解,可以总结为教育主体经历了传统型育人队伍、专业化育人队伍及全员化育人队伍的演变;教育对象的需要先后经历了网络信息的单向获取需要、教育主客体的双向互动需要以及精神文化精品的体验需要的变化;教育内容的供给经历了教材式内容、复制式供给,网络化内容、平台化供给,融合化内容、精准化供给的发展;教育模式的选择先后经历了平移宣传型模式、互动对话型模式及渗透引导型模式的转变;技术模式主要经历了单一性信息传输模式、复合式人际互动模式及智慧化媒介融合模式的更迭。二是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特点。其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环境的支撑。互联网技术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奠定物质基础、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提供中介系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展提供动力;其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主客体的网络互动为教育实践的桥梁。在其发展过程中,网络互动始终是个体或群体介入网络实践的基本形式,网络互动形塑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客体关系,网络互动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和外化的途径;其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以满足教育对象的精神需要为教育供给的导向。人的精神需要是网民上网的内在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网民精神需要的方式之一,人们精神需要的变化也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第五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与规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分为基本矛盾和具体矛盾。从基本矛盾来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即网络时代一定社会发展对人们思想品德及综合素质的动态要求与人们思想品德及综合素质的实际状况之间的矛盾;从具体矛盾来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矛盾可以理解为教育内容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教育对象一般与个别的差异性、教育内外环境正反引导的对立以及教育过程内化与外化的断续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即感性吸引与理性说服结合律、主客转换与平等互动统一律以及自主自觉与自律自胜共生律。揭示规律的目的在于运用规律指导实践,面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予以应对,就需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按需施教的教育原则;着力强化“内容为王”的工作重点,源源不断提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品;自觉顺应“泛在融合”的互联网发展趋势,积极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拓展。

兰鹏[4](2020)在《参苓白术散治疗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从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患者整体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胃肠道不适症状发生率、营养状态改善及内环境改善情况、脓毒症病情改善程度及预后等多角度观察参苓白术散对其胃肠功能障碍问题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其治疗机理。力求为中医药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开拓思路,并进一步提供临床证据支持。方法:依据本研究所设立之相应纳、排标准,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共计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收录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60例,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之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脓毒症ICU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汤剂鼻饲治疗,观察周期共记14天,其中治疗周期为7天,治疗结束继观周期7天,详细记录胃肠功能改善情况后出组。正式入组前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病、病例来源等基本情况;入组14天内详细记录每天两组患者胃肠道启动情况、胃肠功能评分及胃肠道不适症状的发生率等胃肠道具体数据;并于治疗开始第1天、治疗72h后及治疗结束后1天监测患者的血、尿及便常规、肝功、肾功、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等理化指标数据。数据收集完毕后,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整体分析,将检验水准定义为0.05,即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例来源及住院周期等)、整体胃肠道状态(胃肠功能评分、临床症状)、营养及内环境等理化指标,以及基本病情情况(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CRP、PCT、血象及肝、肾功等)等基线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因而两组患者数据具有可比性。2胃肠功能改善情况2.1胃肠功能障碍评分经过治疗,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且治疗组胃肠功能障碍评分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并于治疗结束后第1、第3及第5天继续对比两组患者胃肠功能障碍评分,发现三次数据对比治疗组患者评分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2.2胃肠道症状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腹胀、肠鸣音减弱及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的发生率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组间比较发现,治疗72h、治疗结束后第1及第3天数据对比显示治疗组腹泻症状发生率的下降比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但腹胀及肠鸣音减弱症状组间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2.3营养状态及内环境2.3.1营养状态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总蛋白指标、白蛋白指标及前白蛋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同期对照组三项指标较治疗前略有下降,治疗组患者营养状态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2.3.2内环境状态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p H值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但血钾、血钠及血氯等其他内环境理化指标改善程度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炎症及预后指标(1)经过治疗,两组患者体温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体温情况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白细胞结果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3)经过治疗,治疗组患乳酸结果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4)经过治疗,两组患者CRP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CRP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5)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PCT结果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6)经过治疗,两组患者APACHEⅡ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APACHEⅡ得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7)经过治疗,两组患者SOFA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SOFA得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8)经过治疗,两组患者CPIS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CPIS得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参苓白术散联合ICU常规治疗及单纯ICU常规治疗均能改善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患者整体胃肠功能障碍评分,降低其胃肠道不适症状的发生率,但参苓白术散组对腹泻症状及整体胃肠功能状态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且更为持久。2参苓白术散联合ICU常规治疗能明显改善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患者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水平,可进一步促进患者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的恢复。3参苓白术散联合ICU常规治疗及单纯ICU常规治疗均能明显改善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患者体温、血象、乳酸、CRP、PCT、APACHEⅡ得分、SOFA得分及CPIS得分等炎症及预后指标,但参苓白术散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患者预后更佳。

孙吉娟[5](2020)在《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文中认为方梦之是我国当代着名的翻译理论家,其在科技翻译研究、译学辞典编撰、翻译期刊创办等领域均作出了卓越的奠基性工作,其构建的应用翻译学范畴框架开中国乃至世界应用翻译学科体系研究之先河。方梦之用宏观、中观、微观的三分法来研究翻译:宏观上,翻译的原则有达旨、循规、共喻三端,“一体三环”的时空图展示了当代翻译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内涵,翻译活动参与者以作者、译者、读者为三要;中观上翻译策略追溯其理论渊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以直译、意译、零翻译的三元图包罗其详;微观研究则侧重在语法、修辞和逻辑三科。本文重点对方梦之一分为三的方法论与应用翻译学研究成果之间的关联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阐述该方法论对当下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借鉴意义。与文学翻译研究的历史悠久,理论庞杂相比,国内的应用(文体)翻译起步较晚,理论视域窄化。具体来说,在方梦之等国内学科领航人的带动下,应用翻译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的发展历程,走出了理论建构的困难期,在本体论、认识论、教学论、方法论、技术论等方面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走上了独立学科的发展方向,走出了一片不断拓展的学科体系疆域。其中很多研究成果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国内学界对此尚未展开系统研究。本文的价值之一就是完善学术思想史上这一重要的环节。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处处体现着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识。打破二分的对抗和隔阂,继承古代文论、借鉴西方译论学说,提倡“一”中不仅有“二”,更要有“三”的整体、动态、分层、发展的译论观。笔者在文中有意识地揭示该方法的独特性、合理性和现代性,努力尝试提升此法在翻译研究中的普遍性。所以,一分为三正是方梦之译学思想和翻译活动的主旨要害,是其译学观的关键,也是方梦之整体译学思想方法论的高度浓缩。因此,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三:一是国内首次对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具有丰富翻译家史料,完善中国应用翻译思想史的历史价值;二是方梦之作为我国应用翻译学科体系建构的领军性代表人物,对其个体的研究也是对我国应用翻译学发展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反思,具有学科建构、发展、反思和批判之学科促进建设意义;三是一分为三哲学方法论视角的提出,对方梦之译学思想和译学活动具有提纲挈领之用,同时也为翻译学的元理论发展提供方法论的哲学关照和启示。论文正文共分为八章内容,以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为主线,以方梦之对应用翻译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的本体研究为主体,以同时期东西方相关译论为参照,以方梦之的翻译学思想与翻译学术活动(创办期刊、主持会议、编撰辞典等)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呼应。宏、中、微三论结构平衡,翻译理论探究与翻译活动实践同条共贯,共显其一分为三的要义。“绪论”中,在综述方梦之的学术成果、代表作评论、学术思想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缘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章是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总论,也是本文的灵魂。笔者通过梳理“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历史渊源和前沿要点,将一分为三定位于翻译学的哲学方法论层面,其在方梦之的学术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意义。后面三至五章侧重阐发方梦之在应用翻译学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研究主张及其一分为三方法论的研究意义。分别指向: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理论研究体系,应用翻译的中观策略研究,翻译技巧微观研究的三基础:语法、修辞和逻辑。宏观体系建构系统、辩证;中观凸显“三”的要素,具有拓展学科理论发展的潜力;微观研究三位一体,激活了翻译实践提升为翻译理论的生命力。基于以上翻译理念,紧接的两章分别探讨了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之创办《上海翻译》期刊和编纂译学辞典。这一部分既是作为对方梦之翻译学术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应用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反思和批判,同时,论述过程本身特别加强了对方梦之提出或者应用的一分为三方法论的逐层剖析。结语部分,一方面对方梦之的译学贡献进行总结和研判,尤其是充分肯定其对一分为三的译学方法论的成功运用;另一方面指出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可拓展领域。总之,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挖掘具有中国哲学色彩的一分为三方法论与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的契合,具有重要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复兴民族精华的现实意义。

吴斯琼[6](2018)在《福建高校学生赴台交流政策执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赶超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可谓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在高等教育全球化和大众化浪潮的冲击下,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高等教育的“量”,而要重视提升“质”。随着国务院提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我国教育工作的目标正从高等教育大国转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世界水准的大学,需要面向国际;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离不开与海内外教育机构的广泛交流。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大学生交流成为高等教育对外交流的主力军。中国大陆学生赴台湾地区高校交流作为其中的特殊形式,通过研究可以为我们建设“双一流”大学提供一些启示。福建高校学生赴台交流政策自2008年出台后执行至今,10年间取得显着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较为全面地梳理了福建高校学生赴台交流政策及与之相关政策的变迁,从史密斯政策执行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角度,运用文献分析法、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分析总结近年来福建高校学生赴台交流项目中的政策执行概况及成效;解析政策、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和执行机构存在的问题;从以下五个方面探究其原因——理想化的政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方面、理想化的政策与目标群体的关系方面、环境因素与执行机构的关系方面、环境因素与目标群体的关系方面、执行机构与目标群体的关系方面。最后提出对策建议——完善相关政策,改革执行机构,改善政策环境,提高目标群体参与度及满意度,使政策更好地得到执行,从而促进高校提升国际化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迈向高水平及“双一流”大学。本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行政管理提供在政策制定及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建议,对教育部门行政体制改革和高校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国际化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卢娴湘[7](2018)在《泰国东北部汉语教育历史和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玛哈沙拉坎大学孔子学院和孔敬大学孔子学院建立之前,泰东北只有零零星星几个华人私塾附设了华语、华文课程,不仅不成规模、毫无体系,而且尚未独立。直至2006年两所孔院同时建立,泰东北地区才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且独立而自成体系的汉语教育。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两所孔院的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大体上代表了泰东北部汉语教育的建立和发展的历史。由于整个泰东北地区的汉语教学几乎全部归属于玛哈沙拉坎大学孔子学院管辖,只有孔敬一府由孔敬孔子学院负责,故本文对泰东北汉语教育历史和现状的考察,重点选择了玛哈沙拉坎大学孔子学院,将其自建立以来经历的所有重大活动、重大事件,以及机构人员构成、具体运行情况等,以表格、编年的形式加以呈现。同时,又结合笔者调查、访谈所得的一手材料对编年记事作了较为详细的考释与解读,以期让读者对泰东北汉语发展的艰辛和成就、对致力于泰东北汉语推广的教师们的拼搏和奋斗精神感同身受。在此基础上,截取逻辑的横断面,就汉语言本科、研究生专业开设、校际合作与交流、孔院服务功能、教学点分布、教学规模等现状作了详细概述。概述同样以表格数据的形式加以呈现,并加以解读与分析,以期发现问题,为泰东北地区汉语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乃至整个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文章末尾简单探讨了泰东北汉语教育在教学理念和评判标准上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本论文的具体成果最终提供了一篇具有纪事本末意义的泰东北地区汉语教育小史,具有创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论文体例的意义。

王立新,王显超,叶晓龙,刘洋,苏景宽[8](2017)在《基于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修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标准》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医学毕业生岗位胜任力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某军医大学以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核心内容,对主干临床课程《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以提高院校教育的针对性和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发展改革委[9](201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 2016年第13号》文中提出根据国务院部署,为纵深推进简政放权,消除不利于激发市场内生动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制度性障碍,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提供服务保障支撑,我委对改革开放以来截至2015年底发布的文件进行了清理,经商国务院相关部门,宣布失效一批文件(见附件),现予以公告。

本刊编辑部[10](2016)在《中国直销100强2015年度中国直销企业业绩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千帆开盛景,百业展雄姿。2015年,中国直销行业再一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不论是企业数量,还是企业业绩,与2014年相比,均有了长足的进步,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根据商务部直销行业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1月20日,中国直销行业获得直销经营许可的企业达到71家,申请直销牌照的企业达到29家,初步呈现出百强规模。而截至发稿,加上最新发布申请直销声明的以岭药业、维亿阳光,中国直销行业的获牌、申牌企业总数已经达到102家。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将启用新版教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中医药院校将启用新版教材(论文提纲范文)

(1)金庸小说经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第二节 “经典”“经典化”的概念与当代文学经典化
    第三节 金庸小说经典化的历史和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金庸小说经典化的时代语境
    第一节 在香港的文学生成:商业化与殖民统治场域中的家国想象
    第二节 在大陆和台湾的传播:政治文化影响下的经典认同
    第三节 与旧派武侠小说关系:良暴传统的现代性转向
    结语
第二章 金庸小说本体的经典性:传统文学的渗透与人学叙事的开拓
    第一节 书剑江湖:“行侠仗义”主题的雅化
    第二节 人性挖掘:情节推演中的多元人格塑造
    第三节 彼岸理想:俗世摹写中的生命关怀
第三章 大众传媒与金庸小说经典化:纸质媒介的推广与图像传媒的创新
    第一节 报刊连载:多重合力作用下的文学经典诞生
    第二节 修订、出版及宣传:商品经济策略下的经典塑型
    第三节 跨文类改编:大众文化市场的“再经典”与“泛经典”
第四章 文学批评与金庸小说经典化:学术体系的接纳与权力话语的认证
    第一节 文本批评的经典指认:金庸小说研究系统的建立
    第二节 文化场域的内涵丰富:金庸小说价值意义的评估
    第三节 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金庸小说经典地位的夯实
第五章 金庸小说经典化对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的启示
    第一节 通俗文学批评标准:娱乐消费和世俗关怀的属性确认
    第二节 作家与读者的关系:文学机制变革中的姿态转换
结语:未完成的经典化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德鲁克五问”视角下河南省理工类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
        1.1.2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理念影响
        1.1.3 理工类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理工类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研究进展
        1.3.1 国外理工类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研究现状
        1.3.2 国内理工类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数据统计法
        1.5.4 访谈法
        1.5.5 实地考察法
2 德鲁克五问与理工类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德鲁克五问与理工类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2.1.1 德鲁克五问
        2.1.2 公共音乐教育
    2.2 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2.2.1 目标管理理论
        2.2.2 绩效管理理论
3 理工类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内容
    3.3 调查实施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3.4.1 学生音乐兴趣浓厚,但音乐基础薄弱
        3.4.2 教师专业性强,但音乐教育课程编排不完善
        3.4.3 教学形式多样,但音乐课外活动缺失、文化活动单调
4 德鲁克五问视角下理工类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成因分析
    4.1 公共音乐教育缺乏全面和正确的认识
    4.2 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目标任务存在误区
    4.3 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多元文化严重缺失
    4.4 公共音乐教育的评估机制不完善
    4.5 公共音乐教育资源不均衡、利用率低
5 德鲁克五问视角下理工类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对策研究
    5.1 关于公共音乐教育课程需要思考的五个问题
        5.1.1 关于公共音乐课程的开设其使命是什么
        5.1.2 在公共音乐教育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5.1.3 理工类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应重视什么
        5.1.4 理工类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满意度的评估方法是什么
        5.1.5 理工类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有效计划是什么
    5.2 德鲁克五问视角下理工类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对策研究
        5.2.1 明确使命:启用公共音乐教育的功能
        5.2.2 落实任务:落实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任务
        5.2.3 重视内容:加强公共音乐教育内容的多元文化
        5.2.4 优化评估:构建人才流失预防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5.2.5 计划导向下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路径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演进及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入网适应阶段:1994-2004
    第一节 入网适应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环境与挑战
        一、技术环境:海量化、高速度的信息交换系统
        二、入网适应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入网适应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考察
        一、积极跟进,被动应对(1994-1999)
        二、主动出击,占领阵地(1999-2002)
        三、经验反思,完善提升(2002-2004)
第二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阶段:2004-2012
    第一节 范式转换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环境与挑战
        一、技术环境:扁平化、去中心的人际互动平台
        二、范式转换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范式转换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考察
        一、推动网站创新,强化平台建设(2004-2006)
        二、立足内容建设,实现阵地主导(2006-2009)
        三、置身互动社区,深化互动交流(2009-2012)
第三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拓展阶段:2012年以来
    第一节 融合拓展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环境与挑战
        一、技术环境:泛在化、融合化的网络新空间
        二、融合拓展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融合拓展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考察
        一、开辟移动平台,实现全面覆盖(2012-2015)
        二、推动融合发展,增强渗透引导(2015-至今)
    第三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按需施教式传授
        二、自主自觉式获取
        三、全程全域式渗透
        四、沉浸体验式互动
第四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演进轨迹及特点
    第一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轨迹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教育主体的演变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教育对象需要的变化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教育内容供给的发展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教育模式的转变
        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技术模式的更迭
    第二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环境的支撑
        二、以教育主客体的网络互动为教育实践的桥梁
        三、以满足教育对象的精神需要为教育供给的导向
第五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认知与规律分析
    第一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认知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矛盾
    第二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分析
        一、感性吸引与理性说服结合律
        二、主客互动与技术发展耦合律
        三、自主自觉与自律自胜统一律
    第三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挑战与应对
        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二、着力强化“内容为王”的工作重点
        三、自觉顺应“泛在融合”的互联网发展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4)参苓白术散治疗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不良事件观察及处理
        2.7 样本量估算
        2.8 分组方法
        2.9 治疗方案
        2.10 观察指标
        2.11 统计学方法
        2.12 技术路线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胃肠功能
        2.1 胃肠功能评分
        2.2 胃肠道症状
        2.3 营养状态及内环境
    3 炎症及预后指标
    4 安全性指标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
        1.1 脓毒症相关性胃肠功能障碍研究现状
        1.2 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病理机制
    2 祖国医学对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认识
        2.1 祖国医学对于肺与脾胃关系的认识
        2.2 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病机特点
    3 祖国医学在治疗肺部疾病相关性胃肠功能障碍时的处方用药特点
        3.1 治则尤宜理气通腑,益气为先
        3.2 组方注重顾护胃气
        3.3 肺脾同病当培土生金
    4 参苓白术散方义及作用机制分析
        4.1 参苓白术散方义
        4.2 参苓白术散改善胃肠功能的作用机制
    5 疗效分析
        5.1 基线比较
        5.2 胃肠功能改善情况
        5.3 炎症及预后改善情况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危重病人APACHEⅡ评分表
附录二 SOFA评分表
综述一 脓毒症相关性胃肠功能障碍的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脓毒症相关性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方梦之研究综述
        1.2.1 方梦之成果掠影
        1.2.2 对代表作的评论
        1.2.3 对方梦之学术思想的评价
        1.2.4 方梦之批评中存在的问题
    1.3 方梦之其人其事
        1.3.1 方梦之的学生时代
        1.3.2 厂矿工作及翻译
        1.3.3 研究所翻译
        1.3.4 步入教坛(1978年至今)
    1.4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1.4.1 本课题的理论价值
        1.4.2 本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
        1.4.3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二章 方梦之一分为三翻译观的形成
    2.1 “一分为三译学观”之解读
    2.2 一分为三译学观的哲学内涵
        2.2.1 一分为二的利弊
        2.2.2 一分为三的显现
        2.2.3 一分为三的优势
    2.3 一分为三与翻译学方法论
        2.3.1 一分为三与哲学方法论
        2.3.2 翻译学的方法论
        2.3.3 一分为三与翻译哲学方法论
    2.4 一分为三:从翻译标准到翻译哲学方法论
        2.4.1 作为翻译标准的一分为三
        2.4.2 翻译哲学方法论关照的一分为三
    2.5 方梦之的一分为三译学观
第三章 方梦之构建一分为三的应用翻译研究体系
    3.1 应用翻译研究(学)学科体系建设历程
        3.1.1 文体研究切入,扩大翻译语域
        3.1.2 宏观构思,分层建构
        3.1.3 本体三分,自成一体
    3.2 应用翻译研究自成体系
        3.2.1 “应用文体翻译”范畴
        3.2.2 在译学体系中的方位
        3.2.3 宏观一分为三的方法论意义
    3.3 翻译活动三要素:作者、译者、读者
        3.3.1 三要素整体观
        3.3.2 译者主体的研究历程
        3.3.3 译家研究的时空与学科三维考量
    3.4 应用翻译标准:达旨、循规、共喻
        3.4.1 应用翻译原则之现实关照
        3.4.2 达旨:达到目的,传达要旨
        3.4.3 循规:规范之常在
        3.4.4 共喻:译文适应性
第四章 方梦之的中观策略思想研究
    4.1 中观策略概说
        4.1.1 国内外关于“翻译策略”的研究概述
        4.1.2 中观策略研究的意义
        4.1.3 方梦之对翻译策略的研究路径
    4.2 翻译策略三要素:理论因子、目的指向和技术手段
        4.2.1 理论因子的考量
        4.2.2 目的指向的诠释
        4.2.3 技术手段的考察
        4.2.4 译学方法论的启示
    4.3 翻译策略三元图:直译、意译、零翻译
        4.3.1 三元图的翻译语言意义观
        4.3.2 直译、意译的重新范畴化
        4.3.3 零翻译的理论研究
    4.4 我国三位一体的翻译策略类聚研究
        4.4.1 本土研究的理据
        4.4.2 自主开发的策略述评
        4.4.3 应用翻译策略之走势
    4.5 中观策略之批评
        4.5.1 中观策略的评价
        4.5.2 方法论意义
第五章 方梦之微观技巧研究:语法、修辞和逻辑三位一体
    5.1 翻译技巧的历史性和当代性
    5.2 技巧理论化的理据
        5.2.1 上下贯通、立足实践
        5.2.2 从实践总结走向理论研究
        5.2.3 理论发展性
    5.3 语法学视角
        5.3.1 语法(言)学在翻译学体系中的位置
        5.3.2 方梦之的翻译语言等值观
        5.3.3 翻译技巧与语言学理论同步发展
    5.4 修辞学视角
        5.4.1 修辞与翻译的契合
        5.4.2 应用翻译修辞观——译文的得体
        5.4.3 对方梦之翻译修辞观的评价
    5.5 逻辑学视角
        5.5.1 逻辑思维与语言翻译
        5.5.2 “逻辑学”是“翻译学”的基础学科
        5.5.3 逻辑对翻译研究的功用
        5.5.4 应用文体翻译需要逻辑思维
    5.6 语法贯通、修辞立诚、逻辑关联
第六章 创办《上海翻译》,构建应用翻译之三维阐释
    6.1 创办过程
        6.1.1 创刊背景
        6.1.2 创刊特色
        6.1.3 创刊艰辛
    6.2 创办思想:作者—编者-读者三结合
        6.2.1 稳定的作者队伍
        6.2.2 做专家型主编
        6.2.3 与读者的互动
    6.3 引领前沿
        6.3.1 国际译学视野
        6.3.2 凸显刊物的战略导向
    6.4 应用翻译研究之三维阐释
        6.4.1 聚焦应用(文体)翻译
        6.4.2 探讨翻译理论的应用性研究
        6.4.3 关照应用型翻译问题
第七章 编撰译学辞典,创立“一体三环”译学观
    7.1 方梦之与辞典编纂
        7.1.1 衷怀辞书
        7.1.2 编纂历程
    7.2 译学辞典批评
        7.2.1 编纂译学观
        7.2.2 编者主体性
        7.2.3 读者意识
    7.3 编纂思想:一体三环
        7.3.1 一体三环论
        7.3.2 一体三环论之评价
        7.3.3 一体三环的方法论价值
    7.4 辞典与构建中国译学话语体系
第八章 结语:方梦之与中国翻译思想史
    8.1 方梦之译学思想的总体特征
    8.2 方梦之译学思想对当下译学研究的启示
    8.3 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方梦之着译年表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的论文
致谢

(6)福建高校学生赴台交流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图
    第四节 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创新
        二、研究内容创新
        三、研究视角创新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公共项目(PublicProject)
        二、福建高校学生赴台湾交流项目
        三、公共政策执行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史密斯政策执行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三章 福建高校学生赴台交流政策执行概况
    第一节 福建与台湾高校交流政策沿革与变迁
        一、政策环境
        二、当代我国政府关于两岸教育交流政策
        三、福建省对台学生交流政策
        四、台湾地区对大陆相关政策及变迁
    第二节 福建高校学生赴台交流政策执行分析
        一、主管部门及执行机关行政体制
        二、福建高校学生赴台交流项目申请及选拔程序
        三、福建高校学生赴台交流批件及签注审批流程及变迁
        四、福建高校执行学生赴台交流政策的具体措施及演化
    第三节 政策执行的成效
第四章 福建高校学生赴台交流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福建高校学生赴台交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实政策与理想化的政策存在差距
        二、目标群体潜在的积极性有待挖掘
        三、环境因素政治影响首当其冲
        四、执行机构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第二节 福建高校学生赴台交流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理想化的政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方面
        二、理想化的政策与目标群体的关系方面
        三、环境因素与执行机构的关系方面
        四、环境因素与目标群体之间的关系方面
        五、执行机构与目标群体的关系方面
第五章 完善福建高校学生赴台交流政策执行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相关政策
        一、制定及完善政策
        二、建立学生参与激励机制
    第二节 提高目标群体的参与积极性及满意度
        一、流程规范化管理
        二、强化全程管理
    第三节 加强闽台交流改善政策环境
        一、继续推动在台学历认可
        二、发挥闽台“五缘”优势
    第四节 改革执行机构
        一、加强执行团队专业化建设
        二、加强行政部门间合作,优化管理体系
        三、重视带队管理教师的作用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访谈记录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泰国东北部汉语教育历史和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背景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泰东北汉语教育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开天辟地——玛大孔院第一任院长黄秉生
    第二节 承前启后——玛大孔院第二任院长周锰珍
    第三节 蓬勃发展——玛大孔院第三任院长林浩业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泰东北汉语教育现状
    第一节 泰国汉语教学现状概述
        一、汉语言本科专业开设情况概述
        二、汉语言研究生专业开设情况概述
        三、中泰校际合作与交流
    第二节 泰东北汉语教学现状
        一、玛哈沙拉坎大学孔子学院服务功能概述
        二、玛哈沙拉坎大学孔子学院教学的分布情况
        三、玛哈沙拉坎大学孔子学院教学规模统计情况
第四章 泰东北汉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一节 泰东北汉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化的教学理念与不科学的教学水平评判标准
        二、散漫的教学管理与不成系统的教学规划
        三、不平衡的教学工作量和缺乏连续性的师资储备
    第二节 对泰东北汉语教育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建立“考试为主,比赛为辅”的教学水平评判标准
        二、采用汉语教师志愿者留任转聘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基于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修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标准》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旧版课程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与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编写方式不同
    1.2 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重复
    1.3 知识要点存在偏差
2 课程标准修订实践
    2.1 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作为教学核心内容
    2.2 依据科室临床诊疗功能划定教学任务
    2.3 突出案例式教学及军事特色
3 思考
    3.1 重视全科医学与预防医学教育
    3.2 深入推进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改革
    3.3 有效衔接规范化培训等毕业后教育

四、高等中医药院校将启用新版教材(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庸小说经典化研究[D]. 黄晓燕. 浙江大学, 2021
  • [2]“德鲁克五问”视角下河南省理工类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张奇. 河南理工大学, 2020
  •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演进及规律研究[D]. 赵玉枝. 中央财经大学, 2020
  • [4]参苓白术散治疗重症肺炎所致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 兰鹏.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方梦之译学思想研究 ——“一分为三”方法论的视角[D]. 孙吉娟. 上海大学, 2020(03)
  • [6]福建高校学生赴台交流政策执行研究[D]. 吴斯琼. 华侨大学, 2018(01)
  • [7]泰国东北部汉语教育历史和现状研究[D]. 卢娴湘. 广西民族大学, 2018(01)
  • [8]基于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修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标准》的探索与实践[J]. 王立新,王显超,叶晓龙,刘洋,苏景宽.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03)
  •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 2016年第13号[J]. 发展改革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6(31)
  • [10]中国直销100强2015年度中国直销企业业绩报告[J]. 本刊编辑部.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2016(02)

标签:;  ;  ;  ;  ;  

高等中医药院校将使用新版教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