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黏液纤毛清除系统及其功能障碍

气道黏液纤毛清除系统及其功能障碍

一、气道粘液纤毛清除系统及其功能障碍(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锋[1](2020)在《CACNA1F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慢阻肺患者与健康对照外周血中CACNA1F基因及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慢阻肺患者与健康对照外周血中CACNA1F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CSE诱导的A549和BEAS-2B细胞炎症模型与对照组CACNA1F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旨在初步探究CACNA1F与慢阻肺发病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提取100例慢阻肺患者和99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液样本的基因组,进行CACNA1F目标区域甲基化测序,检测慢阻肺患者与健康对照外周血中C ACNA1F基因和CpG位点的甲基化差异,并进一步对蒙汉族、吸烟与非吸烟组进行分层分析。实时定量PCR和ELISA分别检测另外32例慢阻肺患者和32例健康对照者中CACNA1F m 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最后,使用CSE诱导A549和BEAS-2B细胞炎症模型,实时定量PCR和ELISA分别检测细胞炎症模型和培养液上清中CACNA1F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CACNA1F目标区域甲基化测序检测发现,慢阻肺病例组中CACNA1F基因甲基化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73);CACNA1F基因起始位点上游2kb以及第1外显子下游1kb区域片段的CpG岛含有12个CpG位点,其中4个CpG位点的甲基化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存在差异。CpG-2在病例组中的甲基化水平(0.80(0.75-0.85))显着低于对照组(0.83(0.78-0.86))(P=0.035);CpG-5在病例组中甲基化水平为(0.64(0.6-0.7))显着低于对照组中的甲基化水平(0.67(0.63–0.71))(P=0.027);CpG-7在病例组中甲基化水平(0.78(0.71-0.85))显着低于对照组中的甲基化水平(0.82(0.75-0.86))(P=0.006);CpG-10在病例组中甲基化水平(0.88(0.84-0.91))显着低于对照组中的甲基化水平(0.9(0.86-0.92))。分层分析蒙汉族、吸烟与非吸烟组发现,汉族病例组CAC NA1F基因甲基化水平显着低于汉族健康对照组(P=0.035);在所有慢阻肺患者中汉族样本CACNA1F基因甲基化水平显着低于蒙古族组样本(P=0.0026),病例组吸烟者CACNA1F基因甲基化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非吸烟者(P=0.007)。实时定量PCR和ELISA分别检测人外周血CACNA1F基因m RNA水平和蛋白表达发现:病例组中CACNA1F m RNA水平的表达显着低于对照组(P=0.0202),CACNA1F蛋白水平的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01)。细胞水平检测结果发现,与未处理的A549对照组相比,A549细胞炎症模型中CACNA1F基因m RNA水平下降,蛋白表达升高,但是差异不显着(P>0.05);与未处理的BEAS-2B相比,BEAS-2B细胞炎症模型中CACNA1F m RNA和蛋白水平均下降,但是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研究发现慢阻肺患者外周血中CACNA1F基因的4个CpG位点甲基化水平显着下降,表明这4个位点可能与慢阻肺的发生发展有关。汉族人群中慢阻肺患者外周血CACNA1F基因甲基化水平可能低于健康对照。汉族慢阻肺患者外周血CACNA1F基因甲基化水平可能低于蒙族慢阻肺患者。对于更加详细和明确的验证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卢燕鸣,周文静[2](2018)在《儿童气道黏液高分泌及清除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气道黏液高分泌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包括黏膜下腺体增生、黏液量增加、黏蛋白尤其是MUC5AC和MUC5B过度分泌以及气道杯状细胞增生,并受各种理化因素影响,受信号通路调控。气道清除涉及咳嗽反射、黏液纤毛清除系统(MCC)、空气动力学及细胞免疫反应等机制,其中,MCC作为最重要的一道屏障,其功能障碍常发生于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肺囊性纤维化等常见疾病。

温尊甲[3](2017)在《不同渗透压的盐水雾化在气管切开早期气道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构建大鼠气管切开模型基础上,观察大鼠气管切开后早期气道功能的变化情况,及不同渗透压的盐水雾化对气道功能的影响,分析低渗、等渗、高渗盐水雾化作用的效果差异;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患者雾化液适宜的渗透压,为临床雾化液的选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基础实验研究1.42只SD大鼠行气管切开后不作任何干预,分别在24h、48h、72h、4d、5d、6d和7d(6只/组)后处死,与正常大鼠相比,通过粘度测量、HE染色、扫描电镜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其功能变化,分析大鼠气管切开后早期痰液粘度、气管组织构造、气道黏膜和纤毛功能、肺部AQP4和TNF-α表达水平的变化。2.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Sham组(用6只行气管切开后不作任何干预的大鼠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将36只SD大鼠行气管切开后,分0.1%、0.45%、0.9%、3%、5%和7%盐水雾化组,每组6只,雾化干预(盐水10ml/kg,2次/天)7d后处死,通过粘度测量、HE染色、扫描电镜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各组痰液粘度、气管组织构造、气道黏膜/纤毛功能、肺部AQP4/TNF-α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不同渗透压盐水雾化的作用效果差异。第二部分:临床应用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10月入住我院神经外科三个ICU的气管切开患者,每个ICU通过抽签法对应一种雾化干预,分为0.45%盐水雾化组:仅0.45%盐水雾化干预,每2h/次,即12次/天;联合0.45%和0.9%盐水雾化组:每2h/次,连续2次使用0.45%盐水雾化后(共8次/天),再使用1次0.9%盐水雾化干预(共4次/天);联合0.45%和3%盐水雾化组:每2h/次,连续2次使用0.45%盐水雾化后(共8次/天),再使用1次3%盐水雾化干预(共4次/天)。雾化量均为8ml/次,雾化器氧流量驱动均为6L/min,雾化干预一周后观察患者的的痰液分度、平均吸痰量、VAP发生率、住ICU时长、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结果第一部分:基础实验研究1.各组大鼠存活率均为100%。与正常大鼠相比,气管切开后大鼠的痰液粘稠度、肺部的AQP4和TNF-α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高(P<0.05);气管切开后气道黏膜上皮排列不规则,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1);气道表面黏膜和纤毛可见脱落,损伤面积增多,并随时间的推移而损伤面积增多(P<0.001)。2.0.45%、5%盐水雾化组各有一大鼠死亡,其他各组大鼠均存活。与Sham组相比,各雾化组的痰液粘稠度均显着降低(P均<0.05)。3%盐水雾化组的痰液粘稠度显着低于0.1%和7%盐水雾化组(P均<0.05),其他各组痰液粘稠度相比无显着差异(P均>0.05);与Sham组相比,各雾化组的肺部TNF-α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均<0.05)。0.1%和0.9%、0.1%和3%、0.45%和0.9%、0.45%和3%、0.9%和7%、3%和5%、3%和7%盐水雾化组之间的肺部TNF-α表达水平存在显着差异(P均<0.05),3%盐水雾化组的TNF-α表达水平最低;与Sham组相比,各雾化组的肺部AQP4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均<0.001),但是各雾化组之间的肺部AQP4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均>0.05);与Sham组相比,各雾化组的白细胞计数明显减少(P均<0.001),但是各雾化组之间的白细胞计数无显着差异(P均>0.05);与Sham组相比,各雾化组的气道黏膜和纤毛损伤面积明显减少(P均<0.001)。3%盐水雾化组的道黏膜和纤毛损伤面积显着低于0.1%、5%、7%盐水雾化组(P均<0.05),其他各组的气道黏膜和纤毛损伤面积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第二部分:临床应用研究纳入76位气管切开患者,其中0.45%盐水雾化组27位患者,联合0.45%和0.9%盐水雾化组25位患者,联合0.45%和3%盐水雾化组24位患者,干预前各组纳入患者的基线资料之间并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三组在雾化干预一周后的I度痰液分度上两两相比无显着差异(P均>0.05),0.45%盐水雾化组与联合0.45%和3%盐水雾化组、联合0.45%和0.9%盐水雾化组与联合0.45%和3%盐水雾化组在II痰液分度上相比存在显着差异(P均<0.05),三组在III痰液分度上两两相比均存在显着差异(P均<0.05);联合0.45%和3%盐水雾化组的平均吸痰量显着高于单独0.45%盐水雾化组、联合0.45%和0.9%盐水雾化组的平均吸痰量(P均<0.05),单独0.45%盐水雾化组的平均吸痰量与联合0.45%和0.9%盐水雾化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三组在VAP的发生率、住ICU时长,住院时间和死亡率上均无显着差异(P均>0.05)。结论1.动物实验证实SD大鼠气管切开后早期气道痰液粘稠度增高,黏膜和纤毛受损加重,肺部的炎性水平增高。2.动物实验证实SD大鼠气管切开后进行盐水雾化可显着降低痰液的粘稠度,减轻黏膜和纤毛运动受损情况,控制气道炎性水平,是一项有效的气道干预方法。3.不同渗透压的盐水雾化在气管切开早期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综合考虑各指标,使用3%高渗盐水的雾化效果可能优于低渗、等渗和其他高渗盐水。4.考虑联合使用0.45%和3%盐水进行气道雾化管理可以显着降低患者的痰液粘稠度,增加诱导的排痰量,同时患者的耐受性较好,建议在临床作进一步验证使用。

常文俊[4](2017)在《益气固表丸对于COPD频繁急性加重型(肺脾气虚证)患者痰液上清液中AQP1、AQP5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益气固表丸对于COPD频繁急性加重型(肺脾气虚证)患者痰液上清液中AQP1、AQP5表达的调节,试图阐述益气固表丸治疗COPD的部分作用机理。方法:纳入符合GOLD 2011年修订版诊断标准和稳定期诊断标准的频繁急性加重型(肺脾气虚证)患者112例;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将收集对象为COPD频繁急性加重型(肺脾气虚证)患者(112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西医常规治疗或西医常规加服益气固表组,治疗12周后,采集参与者的诱导痰标本。观察痰液涂片(HE)染色,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所占细胞数目的百分比,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痰液上清液中AQP1、AQP5的含量。结果:与健康人组比较,频繁急性加重型益气固表组、频繁急性加重型西医治疗组患者痰液样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百分比均显着高于健康人且(P<0.05),痰液上清液中AQP1含量的表达分析:同为频繁急性加重型的COPD患者,西医治疗组与加服益气固表丸组相比前者小于后者,两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西医治疗组对比健康对照组AQP1的浓度表达显着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加服益气固表丸组较健康对照组相比,前者AQP1浓度高于后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痰液上清液中AQP5含量的表达:西医治疗组与加服益气固表丸组相比AQP5浓度的表达明显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西医治疗组相比于健康对照组AQP5的浓度表达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加服益气固表丸组较健康对照组相比,前者AQP5浓度的表达高于后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益气固表丸作为治疗COPD的有效制剂,其对于延长COPD稳定期发作的时间间隔及作用机制尚不能明确。本实验通过研究发现其对于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痰液上清液中AQP1、AQP5表达均有上调作用,从而提示益气固表丸其部分作用机理可能通过AQP的调节作用于气道,缓解气道的炎症反应,改善通气功能。

臧洪瑞[5](2014)在《人鼻结构与功能相关性的数值模拟与临床应用》文中认为上世纪70年代始,鼻内镜鼻窦手术开始用于慢性鼻窦炎的治疗。与传统Caldwell-lue鼻腔手术相比,它具有保留鼻窦基本结构,维持鼻腔鼻窦通气、引流等基本生理功能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鼻内镜手术已成为微创外科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标准方法,并延伸至中前颅底和鼻眼相关领域。“结构-功能-症状”辩证理念贯穿其中,推动了鼻内镜外科技术发展。其已逐渐从单纯治疗鼻腔鼻窦炎性感染性疾病、解剖结构异常的角度,提升到治疗上呼吸道通气等生理功能障碍的新层次,应用领域也不局限予鼻腔鼻窦病变,己进入睡眠障碍疾病的外科治疗干预中,代表性技术如鼻腔扩容技术。维持鼻腔生理功能有赖于鼻腔内气体的合理流动,从气流动力学角度深入研究鼻腔气流改变对局部以及上呼吸结构顺应性改变的影响,客观认识鼻腔内气流特征及鼻腔内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作用,鼻腔气流动力学研究在鼻内镜外科临床实践发展过程占有重要地位。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方法,进行数值模拟方法,开展鼻腔与咽腔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并检测临床主客观结果来对比,了解数值模拟方法的可行性和结果的有效性,揭示与鼻腔鼻窦疾病相关的上气道结构与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从生物力学角度,为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发展搭建了数值量化分析的平台。研究内容如下:1、选取健康成人高分辨螺旋CT影像学数据,建造60例样本的鼻腔三维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健康成人鼻腔气流特性,分析流场特征,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实验和数值模拟数据进行比较,验证本文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计算结果的可信性,总结正常鼻腔生理状态下气流分布的规律,建立健康成人鼻腔气流流场特征值与鼻腔流场分布特征数据库,从生物力学角度揭示鼻腔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性生理机制,给出鼻腔流场特征值参数,提出鼻腔功能量化的检测方法与标准,为进行鼻腔数值模拟研究奠定基础。2、通过了解在鼻窦炎发病及鼻内镜外科手术中密切相关的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I临床意义,数值模拟来研究窦口鼻道复合体与上颌窦气流异同以及不同大小的上颌窦自然口对上颌窦流场的影响。选取1例成人女性螺旋CT影像学资料,构建鼻腔及上颌窦的三维模型,数值模拟研究上颌窦中气流和温度正常分布,了解上颌窦的生理功能;通过模拟手术研究上颌窦窦口直径的变化,上颌窦气流和温度的改变,为临床开展鼻内镜外科手术量化开放上颌窦窦口大小,提供参考意见。3、选取一例接受鼻内镜手术慢性鼻窦炎患者临床资料,提取术前术后CT数据资料,建立鼻腔鼻窦数值模型,研究手术前后鼻腔鼻窦气流分布和流场特征值的变化,并采集临床疗效数据来验证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可信性,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模拟鼻腔鼻窦结构-功能-症状之间相关性,分析鼻内镜手术的矫正结构与鼻腔鼻窦黏膜炎症良性转归之间的关系,建立鼻内镜外科手术疗效评估数值平台。4、选取3例轻、中、重度OSAHS患者行鼻腔扩容术前术后的CT资料,建立上气道数值模型,研究手术前后上呼吸道气流分布和流场特征值的变化。了解鼻腔扩容术改善鼻腔通气量的同时,对于不同严重程度的OSAHS疾病患者,整个上气道阻力的改变情况,上游鼻腔通气程度的改善能否对下游咽腔产生有益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评价术后OSAHS症状的改善情况,并采集临床观测数据来验证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可信性。为进一步开展鼻腔扩容手术适应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个性化鼻腔扩容术提供研究方法。

仲伟婷[6](2015)在《商陆皂苷甲对实验性诱导呼吸道炎症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呼吸系统疾病是目前家畜的常发病、多发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本病危害性极大,表现为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尤其在规模化养殖中,每年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呼吸道炎症是引发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原因。吸入性病原微生物、过敏原和空气污染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激发炎症,但是近年来研究发现氧化应激也是呼吸道炎症的重要诱因。吸入性氧化剂和炎性刺激进入气道后,通过NADPH氧化酶诱导活性氧(ROS)的大量积累,一方面引起组织DNA、蛋白质和脂质损伤,另一方面激活MAPKs和NF-κB等炎症信号通路,诱导相关炎症靶向蛋白产生,引起肺组织纤维化、过敏性哮喘、急性肺损伤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一系列疾病,使小气道阻塞和肺实质损伤,最终导致肺呼吸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因此靶向性药物筛选对临床治疗呼吸道疾病药物的研发有深远意义。本课题组在预实验中筛选出多种具有抗炎抗氧化活性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商陆皂苷甲是其中一种。商陆皂苷甲是中草药商陆属植物商陆根的主要活性成分,商陆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肿瘤、利尿等作用,在民间常用其单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另据报道,商陆皂苷甲能够抑制由LPS介导的不同细胞对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但是其对气道炎症的调节作用尚不明确。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构建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卵清蛋白(OVA)诱导的过敏性哮喘和香烟烟雾(CS)诱导的COPD早期气道炎症模型,研究商陆主要活性成分商陆皂苷甲对不同发病机制的气道炎症的抑制作用及机制,以及对体外糖皮质激素抗CSE诱导的炎症的协同作用。【方法】本论文中,首先通过以LPS或CSE刺激BEAS-2B人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构建体外模型,检测商陆皂苷甲对促炎细胞因子和ROS、GSH水平的影响,评价商陆皂苷甲体外抗炎、抗氧化作用;进一步构建LPS诱导的ALI、OVA诱导的过敏性哮喘和CS诱导的呼吸道炎症模型,评价商陆皂苷甲对不同实验性气道炎症的抑制作用,以及对氧化损伤的作用,并检测药物对MAPKs、NF-κB和Nrf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激活作用;为了研究商陆皂苷甲的作用机制,本论文测定了商陆皂苷甲对支气管细胞Nrf2核蛋白水平的上调作用,进一步通过采用RRNA干扰等技术,探讨商陆皂苷甲抗炎作用的潜在靶点。最后,通过检测促炎细胞因子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2),评价了商陆皂苷甲对CSE诱导的Thp-1细胞糖皮质激素敏感性下降的逆转,及与Nrf2的关系。【结果】结果显示:1在体外研究中,商陆皂苷甲预处理显着抑制了LPS或CSE诱导的BEAS-2B细胞TNF-、IL-1β和IL-6的蛋白表达和iNOS和COX2的mRNA水平。2商陆皂苷甲显着抑制了LPS或CSE诱导的氧爆发(ROS过度积累),并上调了胞内GSH水平。3商陆皂苷甲显着抑制了LPS诱导的ALI模型、OVA诱导的过敏性哮喘模型和CS诱导的COPD模型气道炎症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降低了ALI和COPD小鼠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IL-1β和IL-6的浓度和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数目,抑制LPS引起的肺水肿,和CSE诱导的MMP-12与TIMP-1的mRNA的表达;在哮喘模型中,商陆皂苷见显着抑制了BALF中Th2型细胞因子(IL-4、IL-5和IL-13)的表达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降低了血清OVA特异性IgE水平、改善了气道粘液产生和杯状细胞增生,此外还抑制了VCAM-1、ICAM-1和eotaxin mRNA的表达。4商陆皂苷甲显着抑制了ALI模型、过敏性哮喘模型和COPD模型气道ROS产生、氧化损伤因子水平,并显着上调了抗氧化酶和GSH活性。5商陆皂苷甲降低了LPS或OVA诱导的肺组织介导炎症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信号通路MAPKs和NF-κB相关蛋白磷酸化水平;增加了CS诱导的模型肺组织Nrf2和HO-1蛋白水平。6商陆皂苷甲显着上调了支气管上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HO-1和核Nrf2水平。且阻断Nrf-2基因,减弱了商陆皂苷甲对LPS和CSE引起的BEAS-2B细胞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7低剂量商陆皂苷甲协同地塞米松抑制CSE诱导的IL-1β和IL-6的表达,商陆皂苷甲恢复CSE诱导的Thp-1细胞HDAC2蛋白水平,沉默Nrf2后,作用减弱。【结论】基于以上结果,本实验首次揭示了商陆皂苷甲对不同实验性气道炎症的抑制作用,及协同地塞米松抗CSE诱导的炎症反应的作用。并在进一步研究中揭示了商陆皂苷甲的作用机制:通过作用于Nrf2,增强内生性抗氧化剂的表达,进而抑制ROS等氧化剂的产生,减弱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以及辅助地塞米松发挥抗炎作用。为临床筛选新型抗气道炎症药物提供理论基础和筛选平台。

陈伟呈[7](2013)在《合并内脏异位的先心病患者术后死亡率和呼吸道并发症及其与呼吸道纤毛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是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在新生婴儿中发病率约7.5‰~-9‰,是1岁以内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50万先心病患儿出生,其中,我国每年约有15万到20万先心病患儿出生。内脏异位常合并复杂先心病,研究提示,合并内脏异位先心病患者的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一直以来都被归于心脏畸形的复杂和手术难度高。但是,近年的研究证实,内脏的左右模式发育和气道粘液清除机制都需要动力纤毛;内脏异位、先心病和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rimary Ciliary Dyskinesis,PCD)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我们推测,气道纤毛功能障碍(Ciliary Dysfunction, CD)可能是导致先心病合并内脏异位患者术后呼吸道并发症高发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临床病例对照研究,观察先心病合并内脏异位患者呼吸道并发症和预后情况;2.测定先心病合并内脏异位患者鼻窦一氧化氮浓度(Nasal Nitric Oxide, nNO)、气道纤毛运动,观察CD的发生率;3.探讨先心病家系成员和内脏异位核心家庭成员的CD。本研究旨在阐明纤毛功能障碍对先心病合并内脏异位患者呼吸道并发症的影响,揭示纤毛功能障碍在内脏异位中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改善先心病的临床预后。第一部分合并内脏异位的先心病患者术后死亡率和呼吸道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目的以合并先心病的内脏异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不合并内脏异位的先心病患儿作为对照组,探究内脏异位患者的术后死亡率和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对从2000年1月1日到2011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心血管中心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患儿,进行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一共纳入了107例合并内脏异位的先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纳入了876例仅患有先心病,而未患有内脏异位的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风险校正评分(Risk Adjustment in Congenital Heart Surgery-1, RACHS-1)评分系统来确保两个组的手术复杂程度是相当的,两组的RACHS-1评分的中位数均为3.0。结果相比于不合并内脏异位的先心病患儿,内脏异位的患儿的术后病死率明显升高(16.8%相比于4.7%;OR:3.0)。平均住院时间(12.7天对比9.1天),机械通气时间(57小时对比42小时)和ICU时间(93小时对比71小时)要明显延长。此外,研究组的延长的机械通气(6.5%对比2.1%;OR:3.1),病危通知书(13.1%对比5.8%;OR:2.4),抢救(11.2%对比5.1%;OR:2.3),发热(66.4%对比34.9%;OR:37)和啰音(30.0%对比18.9%;OR:1.8)的发生率都高于对照组。小结在中国人群中,与具有RACHS-1评分相当的对照组患儿相比,合并内脏异位的先心病患儿的术后病死率和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显着增高,提示内脏异位患者可能存在的呼吸道缺陷如纤毛活动障碍。第二部分合并内脏异位的先心病患者的呼吸道纤毛功能障碍研究目的研究CD对内脏异位患者术后高死亡率和呼吸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招募共计32例合并内脏异位的先心病患者,同时纳入51例不合并内脏异位的先心病患者作为先心病对照组,10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利用配有微分干涉差(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DIC)系统和高频摄像头的显微镜,对取自鼻粘膜的呼吸道表皮细胞的纤毛运动进行评估,并测量这些患者的nNO;并进行观察内和观察者间一致性检验。最后,对所有怀疑异常的鼻粘膜样本进行体外细胞培养,排查继发性CD。结果1、32例内脏异位患者中有13例(40.6%)出现了CD,并且CD患者的nNO显着降低,其中有8例患者(61.5%)的nNO低于或接近PCD的临界值。2、观察内和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检验证实了利用显微摄像评估纤毛运动方法的可靠性。3、共计9例CD的鼻粘膜样本培养成功,其中2例样本(22.2%)在培养后证实为继发性CD。小结1、内脏异位患者的CD发生率高,CD伴有nNO值的降低。2、利用显微摄像动态评估纤毛运动的方法是可靠的。3、鼻粘膜细胞培养有助于CD病因的分析。第三部分先心病家系成员和内脏异位核心家庭成员的呼吸道纤毛功能障碍研究目的评估先心病家系成员和内脏异位核心家庭成员的CD分布情况,探讨CD的遗传特点方法招募了5个完整的先心病家系,评估家系成员的纤毛运动和nNO值;统计33个已知先心家系中的内脏异位患者数量;调查53个已知内脏异位患者的先心病家族史;分析CD在22个内脏异位核心家庭成员中的分布。结果1、5个先心病家系中共计招募了35例先心病家系成员,CD共有13例(37.1%)其中有5例成员(38.5%)的nNO值低于或接近PCD的临界值。2、在已取得联系的33个家系共计78例的先心病患者中,内脏异位患者7例(9.0%)。3、53例已取得联系的内脏异位患者中,有7例(13.2%)患者具有先心病家族史。4、22例内脏异位核心家庭成员共计有49人,其中11人为CD,分布在7个核心家庭中,其中有3例成员(27.2%)的nNO值低于或接近PCD的临界值。小结1、先心病家系成员中CD的发生率显着增高,且部分CD成员nNO低于或接近PCD的临界值。2、具有先心病家族史的先心病患者人群中,内脏异位发病率高,而内脏异位患者中先心病家族史多见。3、内脏异位核心家庭成员CD的发生率显着增高,且部分CD成员nNO低于或接近PCD的临界值,提示CD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李凤琦[8](2011)在《肺脏NK细胞与呼吸道病毒感染》文中研究表明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细胞)是构成机体防御第一道防线的固有淋巴细胞之一。NK细胞能够通过多种受体传递活化或者抑制信号。活化性受体包括自然杀伤受体(NCRs),如NKp46和NKp44、Fc受体CD16以及NKG2D。抑制性受体包括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s)以及NKG2A:CD94二聚体。同时,NK细胞也可以被细胞因子活化,如I型干扰素、IL-12和IL-18。NK细胞一旦被活化就能够通过释放杀伤颗粒到突触部位直接杀伤靶细胞。由于NK细胞的功能已经远远超出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我们对NK细胞的认识也在快速地更新。最重要的是,NK细胞是重要的早期细胞因子的来源,特别是分泌IFN-γ,也可以分泌Th2相关的细胞因子,比如IL-5,IL-13以及调节性细胞因子IL-10。此外,NK细胞还能够与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相互活化以及能够影响获得性免疫应答的产生。NK细胞与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免疫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NK细胞在病毒感染中扮演了抵抗病毒感染保护机体或者导致损伤促进疾病发生的双重角色。肺脏是一个很特殊的器官,时时刻刻接受来自外界环境中的非己物质以及各种微生物的刺激。肺脏特殊的环境决定了其免疫系统的特殊性,比如肺脏免疫应答的阈值较高。NK细胞在特殊的组织中也会有特殊的功能,比如最近发现的在肠道和扁桃体存在分泌IL-22的NK细胞,这种细胞之后被证明在肺脏细菌和病毒感染中也均会出现。呼吸道是外界病原体进入机体的重要通道,NK细胞快速应答感染的能力就意味着它在急性的肺脏感染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肺脏NK细胞在表型和功能上与其他组织器官的NK细胞有何不同呢?这正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本论文的目的在于研究肺脏NK细胞在呼吸道病毒感染中的重要作用,重点探讨了小鼠肺脏NK细胞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中的作用,并比较了小鼠肺脏与其他脏器NK细胞的表型差异,以期为更好地全面地理解肺脏NK细胞的功能提供线索。在本论文中,我们分离了BALB/c和C57BL/6小鼠淋巴结、骨髓、脾脏、外周血、肝脏和肺脏的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了NK细胞的表型;利用610周的成年SPF级BALB/c雌性小鼠,通过鼻腔接种106PFU的人RSV病毒悬液建立RSV感染模型;利用H&E染色的方法检测小鼠肺脏的病理改变;通过ELISA方法检测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因子的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肺脏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以及淋巴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情况;利用胞内细胞染色的方法检测NK细胞细胞因子以及功能分子的产生;采用尾静脉注射兔抗小鼠抗AsGM-1抗体来清除小鼠NK细胞。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研究方法,我们得到了如下的实验结果:1.小鼠肺脏存在高比例的NK细胞首先我们比较了正常小鼠不同脏器NK细胞的比例,发现在C57BL/6小鼠和BALB/c小鼠中,NK细胞在不同脏器中的分布是有区别的。在淋巴结中NK细胞的比例仅占淋巴细胞的0.5%左右;在骨髓和脾脏中NK细胞比例在2%左右;在外周血中NK细胞比例略高,占到了34%;在肝脏中NK细胞比例较高,占到了68%,在肺脏中NK细胞比例最高,占了1012%。因此,按照NK细胞比例从高到低排序应该是肺脏>肝脏>外周血>脾脏>骨髓>淋巴结。2.小鼠肺脏NK细胞有较成熟的表型通过对C57BL/6小鼠各脏器NK细胞表面CD27和CD11b分子的检测,我们发现肺脏NK细胞中CD27lowCD11bhigh的群体与其他脏器NK细胞相比比例最高(大于70%),而肺脏NK细胞中CD27lowCD11blow,CD27highCD11blow和CD27highCD11bhigh的这三个群体却比其他脏器比例都低。此外,肺脏NK细胞中表达DX5、CD11b、CD122、Ly49s、CD43的比例较其他脏器NK细胞都高,尤其DX5、CD11b、CD122和CD43表达的比例都在90%以上,而肺脏NK细胞表达CD51分子的比例(仅0.6%)却较其他脏器NK细胞都低。因此,基于这样的表型,说明肺脏NK细胞在发育上可能处于较成熟的阶段。3.小鼠肺脏NK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比较分析了肺脏与骨髓和脾脏NK细胞的表型差异,发现肺脏NK细胞表面表达较高的抑制性受体,如CD94和NKG2A,而表达较低的活化性受体,如NKp46、NKG2D和CD69;而且肺脏NK细胞表面与迁移相关的分子表达均较低,如粘附分子CD11a、CD18、CD244、CD48、CD62L、CD44和CD11c,趋化因子受体CCR5和CXCR2;此外,肺脏NK细胞上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也是较低的,如CD86、B220、CD1d、PDL1和PD1等。这些结果都表明在正常状况下肺脏NK细胞处于一个非活化的静息状态。4.呼吸道微生物感染诱导NK细胞活化并获得功能通过给小鼠呼吸道感染流感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者肺炎克雷伯菌,发现这些感染都能够在3天之内对肺脏NK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活化,使其表面活化性标志CD69分子的表达上调。在这些微生物感染过程中虽然脾脏NK细胞也会有所活化,但其活化程度远不及肺脏NK细胞。通过检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2天后小鼠肺脏NK细胞表达功能分子的情况。发现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能够显着上调肺脏NK细胞表面CD107a、TRAIL以及FasL的表达,以及分泌IFN-γ和颗粒酶B的能力。以上结果表明,尽管肺脏NK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是处于静息状态,但是当有呼吸道感染时,肺脏NK细胞会迅速活化并且表达杀伤相关的分子和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到宿主抵抗呼吸道感染的免疫应答中。5.NK细胞参与RSV感染引起的小鼠肺免疫损伤通过RSV小鼠感染模型,发现RSV能够诱导严重的急性肺免疫损伤;在病毒感染的早期NK细胞大量聚集在肺脏并且被活化;活化的NK细胞高表达活化性受体NKG2D和CD27成为有功能的细胞,并且具有分泌大量IFN-γ的的能力。NK细胞的清除能够显着减轻肺免疫损伤,并且减少BALF中炎症细胞的浸润以及降低BALF中IFN-γ的水平。这些结果均表明在RSV感染早期NK参与了急性肺免疫损伤,并且这个过程是通过分泌IFN-γ来实现的。综上所述,本论文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在C57BL/6小鼠和BALB/c小鼠肺脏分布着高比例的NK细胞,这些NK细胞具有较成熟的表型。当呼吸系统在正常状态时,肺脏NK细胞是处于静息状态的。当呼吸道有感染发生时,肺脏NK细胞会在较短时间内活化并且发挥其功能;发现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过程中NK细胞在早期参与了的急性肺免疫损伤的发生,并且这一过程是通过NK细胞分泌IFN-γ来实现的。本研究全面描绘了小鼠肺脏NK细胞的表型,并且阐述了NK细胞在肺脏稳态和肺脏损伤中的重要作用,为更好地理解肺脏NK细胞的功能提供了依据。

刘筱蔼[9](2013)在《RSV感染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和基质粘附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气道上皮的功能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开始认识到气道上皮不仅仅是一个能隔离外界环境中微粒和气溶胶的机械屏障,还是一层粘膜免疫屏障,是对抗环境中的损伤如病毒和颗粒性物质的第一线结构性细胞防御机制。正常情况下,气道上皮主要是保持气道开放以及结构完整,从而保持局部微环境的稳态。当气道受到过敏原、病毒和物理性损伤等刺激时,气道上皮细胞既能作为靶细胞受到外源性物质的影响,也作为效应细胞,通过合成和表达一系列分子,包括粘附分子以及可溶性分子如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来参与天然免疫反应。然后,天然免疫反应的活化引起免疫细胞聚集到气道上皮,启动获得性免疫反应。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气道上皮细胞在气道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以及粘膜炎症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粘附分子在气道上皮细胞上的正常表达对于保持气道微环境稳态至关重要。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ICAM-1)是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的一个成员,是气道上皮反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ICAM-1是诱导免疫反应和炎症病理机制的基本组分,通过与白细胞表面的相应配体结合,介导白细胞渗出。ICAM-1还具有信号分子的功能,传递胞外一胞内信号,产生大量的生物学效应,如诱导胞内蛋白磷酸化,使蛋白激酶和转录因子活化。另外,粘附分子在介导气道上皮细胞之间以及细胞与基质蛋白之间的连接中发挥重要作用。E-cadherin属于钙粘素分子家族,是一种同亲型结合、钙依赖性细胞粘着糖蛋白,通常表达在上皮细胞。α-、β-、γ-连环蛋白(catenin)能与E-cadherin胞浆区结合并将其连接至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维持细胞结构的稳定。E-cadherin介导的粘着连接(adherens junctions, AJs)断裂与上皮完整性丢失有关。有研究表明,用抗体选择性阻断E-cadherin能减小原代培养的气道上皮跨上皮电阻达80%以上,提示E-cadherin对于保持气道上皮屏障完整的重要性。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世界范围内儿童流行性呼吸道疾病以及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的首要发病原因。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9月更新的数据显示,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中RSV感染占据首位。全球每年由RSV感染引发的病例约达6400万,并引起约16万人死亡。RSV主要感染气道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进行复制,引起气道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以及粘膜腐脱,伴随大量的炎症介质释放,启动免疫和病理反应,使气道上皮结构遭到破坏和功能发生缺陷,成为引起RSV相关疾病的始动环节。RSV感染诱导气道上皮细胞产生一系列基因和/或基因产物,如ICAM-1、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其他炎症介质等发挥宿主防御功能,启动抗病毒和炎症反应。同时,RSV感染能引起气道上皮损伤,上皮顶端连接复合物断裂以及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重构,跨上皮电阻减小,提示气道上皮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呼吸道合胞病毒也拥有许多可表达的基因,能对抗Ⅰ型干扰素作用和其他有关的宿主抑制病毒复制的途径。病毒感染通过对宿主蛋白功能的特异拮抗作用、RNA应激颗粒的诱导以及宿主基因表达模式改变的诱导,能改变宿主基因的转录以及宿主转录本的翻译。可见,上皮细胞与RSV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疾病持续或病情进展依赖于上皮细胞是否能有效清除病毒。RSV感染除了会引起急性临床症状外,还认为其与一些长期存在的并发症有关,如反复发作的哮喘和哮喘病。在急性症状治愈之后,RSV感染引起的长期存在的气道功能不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综上所述,我们推测RSV急性感染后长期存在的气道功能不全可能与气道上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异常从而危害气道上皮屏障功能有关。为了揭示RSV感染对气道上皮的长期影响,本课题利用一种转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16HBECs,试图探讨RSV能否感染16HBECs持续至若干代,在此基础上观察细胞炎症粘附和基质粘附功能的动态变化,并初步探讨其分子机制,对揭示RSV急性感染后长期存在的气道功能障碍发展规律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可能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16HBECs建立RSV长期感染模型,分析RSV在16HBECs中的复制情况以及细胞对RSV感染的敏感性。(2)利用建立的RSV体外感染16HBECs持续4代模型,观察RSV感染后16HBECs炎症粘附功能和基质粘附功能的动态变化。(3)分析ICAM-1和E-cadherin对RSV感染后16HBECs粘附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粘附功能改变的分子机制。方法与结果1.建立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株16HBECs RSV长期感染模型分别用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为0.00025、0.0005、0.0010、0.0067、0.0134、0.0268和0.0536的RSV (A2株)感染16HBECs,观察不同MOI对细胞传代、细胞病变和RSV病毒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当RSV在MOIs≤0.0010感染16HBECs时,光镜下偶见第3代(generation, G)和G4极少量合胞细胞;G1细胞中能检测到RSV RNA,G2开始至G20Real-time PCR结果均显示RSV核酸阴性。当RSV在MOI=0.0067感染16HBECs时,有时G2或G3细胞死亡或病毒被清除;但多数情况下(约80%)细胞能传至G4,此时G1、G2未见明显的细胞形态变化,G3可见少量小的合胞细胞和形状不规则细胞,G4可观察到大的合胞细胞以及细胞数量减少,G5则以裂解细胞为主,伴随一些合胞细胞及散在的细胞贴在培养瓶/皿上,细胞很快死亡;核酸检测结果与之相符,G2细胞RSV RNA即为阳性,且传代过程中GT值逐渐减小。RSV在MOIs≥0.0134感染16HBECs时,G3即可见大量合胞细胞,引起细胞大量死亡;此时G2细胞RSV核酸检测即为阳性,且传代过程中的CT值逐渐减小。因此,后续实验选用RSV在MOI=0.0067感染16HBECs,传至第5代细胞死亡时,用G1至G4细胞进行分析。第一部分结果说明16HBECs对RSV A2特别敏感,当细胞单层培养时,病毒能在细胞内进行有效复制。我们建立了一个RSV (A2株)体外感染16HBECs持续4代模型,可用于分析细胞的炎症粘附和基质粘附情况。2.RSV感染后16HBECs炎症粘附和基质粘附功能的动态变化利用RSV (A2株)体外感染16HBECs持续4代模型,观察细胞炎症粘附和基质粘附功能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RSV感染后,能够上调一系列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从G2至G4进行性升高;IL-1β、IL-8、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a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 MIP)-1α在G3和G4升高;而干扰素-γ诱导蛋白(interferon-y-induced protein, IP)-10仅在G4升高。这些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均在G4达到高峰,且其分泌量为G3细胞的数倍至数十倍。RSV感染后,G1细胞和正常细胞比较,与白细胞的粘附率无显着差异;但从G2开始显着并逐步升高,G4达高峰。同时分析细胞的基质粘附功能发现,16HBECs G1和G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细胞的基质粘附率没有显着差异;而G3和G4细胞与基质的粘附率显着下降。第二部分的结果说明RSV感染16HBECs初期细胞的炎症介质分泌量、炎症粘附功能和基质粘附功能均没有明显变化,提示轻微RSV感染早期是疾病控制和预防的最好时机。但在RSV长期感染过程中,16HBECs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分泌显着增加、白细胞粘附功能显着增强而基质粘附能力显着下降,且均在G4达到高峰。提示RSV感染引起16HBECs发生一系列复杂的事件,引起了炎症反应的动员和上皮完整性的丢失,这种上皮功能和结构完整性的缺陷,是引起细胞死亡的根本原因。3. ICAM-1和E-cadherin对RSV感染后16HBECs粘附功能的影响在检测RSV感染后16HBECs粘附分子ICAM-1和E-cadherin表达情况的基础上,利用抗体阻断实验观察它们对RSV感染后16HBECs粘附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RSV感染后,除G1细胞外,ICAM-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G4达到高峰(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6.3和6.7倍)。全细胞半定量测定也证实了这一结果,除G1细胞外,ICAM-1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G4达到高峰(约为正常对照组的22.9倍);可溶性ICAM-1(soluble ICAM-1, sICAM-1)在G1和G2均未见明显升高,而G3和G4细胞分泌sICAM-1显着增加,G4达到高峰(约为正常对照组的25.2倍)。RSV感染后,从G1开始,16HBECs E-cadherin基因CDH1mRNA的表达水平即显着升高,到G3达到高峰(约为正常对照组的12.4倍),但G4有所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G2和G3细胞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但G4显着下降,Western blot法几乎不能检测到E-cadherin蛋白的存在。抗体阻断实验结果显示,与G3对照组相比,ICAM-1中和抗体能显着抑制RSV诱导的16HBECs TNF-β的分泌,而对IL-1β、 IL-6、IL-8、MP-1α和IP-10的分泌没有显着影响;ICAM-1中和抗体还能显着降低16HBECs与白细胞的粘附率;而用抗体选择性阻断E-cadherin能显着抑制16HBECs与基质的粘附。第三部分结果说明RSV长期感染引起16HBECs粘附分子ICAM-1和E-cadherinr的表达发生异常改变,参与了细胞炎症反应的动员以及上皮完整性的丢失。结论本研究首次探讨了呼吸道合胞病毒A2株体外持续感染16HBECs的可行性,发现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Cs)对RSVA2株特别敏感,建立了一个RSV (A2株)体外感染16HBECs持续4代模型。基于此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RSV长期感染过程中,病毒引起了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改变、炎症反应的动员和细胞脱落,从而导致了细胞的死亡,导致炎症介质活化和细胞脱落机制的阐明将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RSV急性感染后长期存在的细胞反应,对揭示长期存在的气道功能障碍发展规律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推测RSV感染后长期存在的气道功能不全可能与气道上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异常从而危害气道上皮屏障功能有关,提示将粘附分子作为RSV急性感染后长期存在的气道功能不全的治疗靶标具有可行性。

张建[10](2013)在《不同分类哮喘患者尿液等体液中AQPs及相关介质含量差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哮喘患者与健康对照受试者尿液中AQP2;痰液、血浆中AQP1、 AQP3、AQP4、AQP5;MUC5AC及相关介质的含量,分析冷哮证与热哮证、未控制与部分控制、典型哮喘与咳嗽变异型哮喘病例组及健康对照组体液中AQPs及炎症介质等指标含量的差异;探讨水通道蛋白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在哮喘患者病情评估方面的的作用,初步探究水通道蛋白等是否是冷、热哮喘辩证分型的部分物质基础,为阐释中医“肺通调水道”理论的科学内涵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对60名哮喘患者及21名健康受试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尿液AQP2;血浆AQP1、AQP3、AQP4、AQP5、MUC5AC;血浆AVP;血浆AngⅡ;同时行高渗盐水雾化诱导痰,分离痰标本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ELISA检测诱导痰上清液AQP1、AQP3、AQP4、AQP5、MUC5AC;流式液相多重蛋白技术(CBA)检测血浆及诱导痰IL-2、IL-4、IL-6、IL-10、TNF-α、IFN-γ、IL-17水平。结果:按冷哮、热哮证分组,哮喘病例组的尿液AQP2较对照组增高,三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冷哮证组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热哮证组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诱导痰AQP3冷哮证组增加、热哮证组减少,三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冷哮证组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冷哮证组与热哮证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3);诱导痰AQP5冷哮证组增加、热哮证组减少,三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2),其中冷哮证组与热哮证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热哮组与对照组差异接近统计学意义(P=0.059);血浆AQP1哮喘病例组较对照组减少,三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3),其中冷哮证组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3);血浆AQP3哮喘病例组较对照组减少,三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冷哮证组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热哮证组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血浆AQP5哮喘病例组较对照组减少,三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冷哮证组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2)。哮喘患者的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高于对照组,三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冷哮证组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热哮证组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哮喘病例组的嗜中性粒细胞高于对照组,三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9),其中热哮证组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血浆TNF-α哮喘病例组高于对照组,三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1);诱导痰IL-4热哮证组高于冷哮证组及对照组,三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热哮证组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热哮证组与冷哮证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诱导痰IFN-7哮喘病例组高于对照组,三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7),其中冷哮证组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7),热哮证组与对照组接近统计学差异(P=0.055)。将哮喘患者按ACT评分分为未控制组(ACT在19分以下)和部分控制组(ACT20分以上),统计结果表明,尿液AQP2哮喘病例组较对照组增高,三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未控制组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部分控制组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血浆AQP1哮喘病例组较对照组减少,三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3),其中未控制组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2),血浆AQP3哮喘病例组较对照组减少,三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未控制组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部分控制组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血浆AQP5哮喘病例组较对照组减少,三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4),其中未控制组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3);诱导痰AQP1、AQP3、AQP4、 AQP5、MUC5AC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未控制组的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高于对照组和部分控制组,三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血浆IL-4未控制组高于对照组及部分控制组,三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未控制组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未控制组与部分控制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血浆IL-6未控制组高于对照组及部分控制组,三组间差异接近统计学意义(P=0.058)。将纳入哮喘患者按典型哮喘和咳嗽变异型哮喘(CVA)分类,典型哮喘组尿液AQP2较CVA组及正常对照组增高,三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典型哮喘组与CVA组、CVA组与正常对照组、典型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浆AQP1哮喘病例组较对照组下降,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浆AQP3哮喘病例组较对照组下降,其中典型哮喘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A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AQP5哮喘病例组较对照组下降,三组间差异接近统计学意义(P=0.092)。诱导痰AQP1、 AQP3、AQP4、AQP5、MUC5AC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TNF-α典型哮喘组增高,三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痰IL-6、TNF-α典型哮喘组增高;三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典型哮喘组与CV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哮喘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痰IL-4典型哮喘组增高,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典型哮喘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液AQP2与血浆IL-4、IL-6之间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液AQP2与诱导痰AQP5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液AQP2与血浆ADH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QPs与炎症介质共同参与了哮喘的发病,其中水代谢失衡与炎症反应存在于气道局部并波及全身;AQPs一定程度可反映哮喘的病情程度,尿液AQP2可能为简便而客观的临床监测指标;AQPs可能成为冷哮、热哮证辨证的部分物质基础,对AQPs的深入研究可阐释中医“肺通调水道”理论的科学内涵。

二、气道粘液纤毛清除系统及其功能障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道粘液纤毛清除系统及其功能障碍(论文提纲范文)

(1)CACNA1F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CACNA1F 甲基化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词汇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作者简历
致谢

(2)儿童气道黏液高分泌及清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发生机制
    1.1 儿童气道黏液正常生理
    1.2 气道黏蛋白过度分泌
    1.3 气道杯状细胞增生
2 气道清除的发生机制
    2.1咳嗽
    2.2 气道黏液功能障碍
    2.3 纤毛运动障碍
    2.4 MCC障碍相关疾病

(3)不同渗透压的盐水雾化在气管切开早期气道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背景
概念界定
研究目的与内容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
    研究路线
第一部分 基础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观察指标
    4 质量控制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7 讨论
第二部分 临床应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主要耗材、仪器设备和药品
        3 实验方法
        4 评价指标
        5 质量控制
        6 统计学方法
        7 伦理考量
        8 结果
        9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综述 雾化液渗透压的研究现状
    1.不同渗透压的雾化液作用效果
    2 作用机制
    3 研究不足和方向
    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益气固表丸对于COPD频繁急性加重型(肺脾气虚证)患者痰液上清液中AQP1、AQP5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病例脱落
        1.5 受试者权益保护
    2 研究内容
        2.1 诱导痰的采集
        2.2 痰液细胞观察
        2.3 痰液上清中AQP1、AQP5的检测
        2.4 质量控制
        2.5 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诱导痰的采集
        3.2 痰液细胞计数及分类的比较
        3.3 痰液上清液中AQP的比较
    4 技术路线图
讨论
    1 慢阻肺频繁急性加重表型的认识研究的临床意义
    2 气道黏液高分泌机制及其对于慢阻肺的影响
        2.1 肺主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与气道黏液高分泌之间的联系
        2.2 气道黏液高分泌机制
    3 AQP1和AQP5的表达及其对于慢阻肺的影响
    4 中药制剂干预治疗对于COPD气道黏液高分泌生理机制的影响
    5 益气固表丸对于COPD频繁急性加重型患者痰液上清液APQ1、AQP5表达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探讨
研究不足以及展望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水通道蛋白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及中医药干预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人鼻结构与功能相关性的数值模拟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TABLE OF CONTENTS
图表目录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计算流体力学在鼻腔鼻窦流场研究的应用
        1.2.1 简介
        1.2.2 研究领域及国内外进展
        1.2.3 计算流体数值模拟过程
        1.2.4 展望
    1.3 鼻内镜外科的历史与临床意义
        1.3.1 鼻内镜外科发展史
        1.3.2 鼻内镜外科观念演变
    1.4 论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2 鼻腔鼻窦应用解剖、生理功能与数值模拟
    2.1 鼻腔鼻窦简介
        2.1.1 鼻腔鼻窦应用解剖
        2.1.2 鼻腔鼻窦生理功能
    2.2 鼻腔鼻窦流场的数值模拟
    2.3 小结
3 60例健康成人鼻腔流场数值模拟
    3.1 前言
    3.2 研究对象和数值模拟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4 上颌窦气流与温度场特征研究
    4.1 前言
    4.2 研究对象和数值模拟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5 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前后鼻腔鼻窦流场特征变化
    5.1 前言
    5.2 典型病例和数值模拟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6 鼻腔扩容术对上气道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
    6.1 前言
    6.2 典型病例和数值模拟
    6.3 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摘要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6)商陆皂苷甲对实验性诱导呼吸道炎症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呼吸道炎症和氧化应激的研究进展
        1.1 几种常见气道疾病炎症的分子机制
        1.2 几种常见气道疾病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
    第2章 Nrf2对气道炎症和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
        2.1 氧化应激与抗氧化防御
        2.2 Nrf2/keap-1 通路
        2.3 由 Nrf2/ARE 通路调控的基因
        2.4 Nrf2/ARE 是一种多重保护剂
    第3章 COPD 糖皮质激素耐受的研究进展
        3.1 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
        3.2 COPD 糖皮质激素耐药机制及治疗靶标
        3.3 靶向 HDAC-2 糖皮质激素耐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4章 抗气道炎症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4.1 生物靶向疗法
        4.2 作用于信号通路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商陆皂苷甲的体外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商陆皂苷甲对几种常见气道炎症和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商陆皂苷甲抗炎抗氧化作用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商陆皂苷甲通过增加Nrf2 核易位协同糖皮质激素抗炎活性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合并内脏异位的先心病患者术后死亡率和呼吸道并发症及其与呼吸道纤毛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汇英汉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合并内脏异位的先心病患者术后死亡率和呼吸道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合并内脏异位的先心病患者的呼吸道纤毛功能障碍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先心病家系成员和内脏异位核心家庭成员的呼吸道纤毛功能障碍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性
局限性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的论文
参加学术会议和获奖情况

(8)肺脏NK细胞与呼吸道病毒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目录
图序
表序
第一章 绪论肺脏固有免疫细胞与呼吸道感染的关系
    1.1 呼吸道及其肺脏的生理结构
        1.1.1 呼吸道
        1.1.2 肺泡
        1.1.3 肺间质
    1.2 肺脏免疫系统的组成特点
    1.3 肺脏固有免疫细胞的应答特点
        1.3.1 肺实质细胞
        1.3.2 免疫细胞
    1.4 肺脏NK细胞与呼吸道感染及炎症的关系
        1.4.1 肺脏NK细胞与真菌感染
        1.4.2 肺脏NK细胞与细菌感染
        1.4.3 肺脏NK细胞与病毒感染
        1.4.4 肺脏NK细胞与炎症
        1.4.5 小结
    1.5 结语
第二章 引言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鸡胚
        3.1.3 细胞株
        3.1.4 病毒
        3.1.5 细菌
        3.1.6 细胞培养相关试剂以及材料
        3.1.7 细菌培养相关试剂以及材料
        3.1.8 小鼠单个核细胞分离相关试剂和材料
        3.1.9 小鼠NK细胞清除试剂
        3.1.10 流式细胞术检测相关试剂
        3.1.11 胞内染色相关试剂
        3.1.12 ELISA检测试剂
        3.1.13 肺脏组织病理检测相关试剂
    3.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试剂配制
        3.3.2 Hep-2细胞培养
        3.3.3 呼吸道合胞病毒培养及滴度测定
        3.3.4 流感病毒培养及滴度测定
        3.3.5 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及计数
        3.3.6 肺炎克雷伯菌培养及计数
        3.3.7 小鼠感染程序
        3.3.8 淋巴结(LN)细胞分离
        3.3.9 骨髓(BM)细胞分离
        3.3.10 脾脏(Spleen)细胞分离
        3.3.11 外周血(Blood)单个核细胞分离
        3.3.12 肺脏(Lung)单个核细胞分离
        3.3.13 肝脏(Liver)单个核细胞分离
        3.3.14 NK细胞的清除
        3.3.15 BALF的收集以及BALF细胞的分离
        3.3.16 ELISA检测
        3.3.17 肺组织病理学分析(H&E染色)
        3.3.18 流式细胞术
        3.3.19 统计学分析
第四章 实验结果
    4.1 小鼠肺脏存在高比例的NK 细胞
        4.1.1 C57BL/6 小鼠NK细胞的组织分布
        4.1.2 BALB/c小鼠NK细胞的组织分布
    4.2 小鼠肺脏NK细胞有较成熟的表型
        4.2.1 大多数肺脏NK细胞有CD11bhighCD27low的表型
        4.2.2 肺脏NK细胞表达成熟NK细胞的表面标志
    4.3 小鼠肺脏NK细胞处于静息状态
        4.3.1 小鼠肺脏NK细胞高表达抑制性受体
        4.3.2 小鼠肺脏NK细胞低表达活化性受体
        4.3.3 小鼠肺脏NK细胞低表达迁移相关分子
        4.3.4 小鼠肺脏NK细胞低表达共刺激分子
    4.4 呼吸道微生物感染诱导NK细胞活化并获得功能
        4.4.1 呼吸道微生物感染诱导NK细胞活化
        4.4.2 呼吸道微生物感染诱导NK细胞获得功能
    4.5 NK细胞参与RSV感染引起的小鼠肺免疫损伤
        4.5.1 RSV感染引起小鼠严重的肺免疫损伤
        4.5.2 RSV感染后NK细胞被活化
        4.5.3 RSV感染上调NK细胞NKG2D和CD27 的表达
        4.5.4 RSV感染后肺脏NK细胞有产生IFN-γ的能力
        4.5.5 清除NK细胞减轻RSV诱导的小鼠肺免疫损伤
第五章 讨论
    5.1 肺脏存在较高比例NK细胞可能的生理意义
    5.2 肺脏特殊微环境对于肺脏NK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
    5.3 肺脏NK细胞与肺脏局部免疫稳态的维持之间的关系
    5.4 活化的肺脏NK细胞与组织损伤之间的关系
    5.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已发表论文
    待发表论文
    学术会议
    获得奖励
附录

(9)RSV感染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和基质粘附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建立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株16HBECs RSV长期感染模型
    2.1 材料与试剂
        2.1.1 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RSV病毒悬液的制备
        2.2.2 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median 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so)测定RSV病毒悬液的毒力
        2.2.3 Real-time PCR检测RSV病毒RNA
        2.2.4 16HBECs的培养
        2.2.5 RSV长期感染16HBECs
        2.2.6 光镜下观察RSV感染后传代过程中16HBECs形态学变化
        2.2.7 Real-time PCR检测RSV感染后传代过程中病毒在16HBECs中的复制情况
        2.2.8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TCID_(50)与C_T值之间的关系
        2.3.2 光镜下感染RSV后传代过程中16HBECs细胞病变的情况
        2.3.3 感染RSV后传代过程中病毒在16HBECs中的复制情况
    2.4 讨论
第三章 RSV感染后16HBECs炎症粘附和基质粘附功能的动态变化
    3.1 材料与试剂
        3.1.1 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RSV感染16HBECs持续4代模型的建立
        3.2.2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RSV感染后16HBECs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分泌水平的动态变化
        3.2.3 人外周血白细胞的分离
        3.2.4 细胞计数法检测16HBECs与白细胞的粘附情况
        3.2.5 流式细胞仪检测16HBECs与白细胞的粘附情况
        3.2.6 细胞计数法检测16HBECs与基质的粘附情况
        3.2.7 结晶紫染色法检测16HBECs与基质的粘附情况
        3.2.8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RSV感染后传代过程中16HBECs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分泌水平的动态变化
        3.3.2 RSV感染后传代过程中16HBECs与白细胞粘附水平的动态变化
        3.3.3 RSV感染后传代过程中16HBECs与基质粘附水平的动态变化
    3.4 讨论
第四章 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E-cadherin对RSV感染后16HBECs粘附功能的影响
    4.1 材料与试剂
        4.1.1 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RSV感染16HBECs持续4代模型的建立
        4.2.2 Real-Time PCR检测RSV感染后传代过程中16HBECs粘附分子基因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
        4.2.3 Western bloting检测RSV感染后传代过程中16HBECs粘附分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
        4.2.4 半定量全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RSV感染后传代过程中16HBECs ICAM-1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
        4.2.5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RSV感染后传代过程中16HBECs sICAM-1分泌水平的动态变化
        4.2.6 抗体阻断实验观察粘附分子对16HBECs分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影响
        4.2.7 抗体阻断实验观察粘附分子对16HBECs炎症粘附功能的影响
        4.2.8 抗体阻断实验观察粘附分子对16HBECs基质粘附功能的影响
        4.2.9 统计学方法
    4.3 结果
        4.3.1 RSV感染后传代过程中16HBECs ICAM-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
        4.3.2 RSV感染后传代过程中16HBECs sICAM-1分泌水平的动态变化
        4.3.3 RSV感染后传代过程中16HBECs E-cadherin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
        4.3.4 粘附分子对RSV感染后16HBECs分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影响
        4.3.5 粘附分子对RSV感染后16HBECs炎症粘附功能的影响
        4.3.6 粘附分子对RSV感染后16HBECs基质粘附功能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不同分类哮喘患者尿液等体液中AQPs及相关介质含量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冷哮证、热哮证哮喘患者尿液、痰液、血浆水通道蛋白及相关介质表达的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不同临床控制水平支气管哮喘患者尿液等体液水通道蛋白及炎症介质表达的差异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咳嗽变异型哮喘与典型哮喘患者尿液等体液水通道蛋白及炎症介质表达的差异性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四、气道粘液纤毛清除系统及其功能障碍(论文参考文献)

  • [1]CACNA1F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瑞锋.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2]儿童气道黏液高分泌及清除机制[J]. 卢燕鸣,周文静.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8(03)
  • [3]不同渗透压的盐水雾化在气管切开早期气道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温尊甲. 苏州大学, 2017(05)
  • [4]益气固表丸对于COPD频繁急性加重型(肺脾气虚证)患者痰液上清液中AQP1、AQP5表达的影响[D]. 常文俊.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1)
  • [5]人鼻结构与功能相关性的数值模拟与临床应用[D]. 臧洪瑞.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6]商陆皂苷甲对实验性诱导呼吸道炎症的作用及机制[D]. 仲伟婷. 吉林大学, 2015(08)
  • [7]合并内脏异位的先心病患者术后死亡率和呼吸道并发症及其与呼吸道纤毛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D]. 陈伟呈. 复旦大学, 2013(03)
  • [8]肺脏NK细胞与呼吸道病毒感染[D]. 李凤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05)
  • [9]RSV感染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和基质粘附功能的影响[D]. 刘筱蔼. 中南大学, 2013(02)
  • [10]不同分类哮喘患者尿液等体液中AQPs及相关介质含量差异的研究[D]. 张建.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气道黏液纤毛清除系统及其功能障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