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研究进展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研究进展

一、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制备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林雅立[1](2021)在《中药糖苷和生物碱模型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吸附材料制备及分离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药效物质的分离、纯化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之一,中药糖苷和生物碱具有多样化的结构和药理作用,是中药新药开发的重要药效分子和先导化合物来源,发展从中草药中分离纯化中药糖苷和生物碱新方法、新技术是目前中药分离分析领域的热点课题。分子印迹技术是制备对特定的模板分子具有特异识别性能的高分子聚合物技术,利用该技术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s,MIPs)具有预定性强、特异识别能力高、耐酸碱、性能稳定,可重复利用等特点,已在固相萃取和色谱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吸附材料主要是通过本体聚合法制备,制备的聚合物材料呈无定形颗粒,导致印迹位点包埋在聚合物内部,使得洗脱困难,传质速率慢,印迹识别位点利用率低,且水相环境选择性差。针对传统MIPs的缺陷,本论文分别以中药糖苷类化合物(柚皮苷、人参皂苷Rb1)和生物碱分子(奎宁)为印迹模型,研究制备出分别以有机聚合微球、无机/有机复合微球为载体的两种表面硼酸亲和分子印迹微球和一种三维有序大孔分子印迹微球,该些MIPs不仅印迹识别位点容易被模板分子接近,具有吸附动力学速率快、吸附容量高等优点,而且由于其均匀的球形形状,在色谱和固相萃取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本论文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4-乙烯苯硼酸(VPBA)、甲基丙烯酸酯(MM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通过悬浮聚合法一步过程制备出一种单分散性好、表面富含硼酸功能基的有机聚合物微球。以制备的聚合物微球为载体,将柚皮苷模板分子与微球表面硼酸功能基结合,通过多巴胺与聚乙烯亚胺氧化自聚的共沉积涂覆作用成功制备了表面硼酸亲和柚皮苷分子印迹微球(SBMIMs)。通过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和氮吸附/脱吸附测量来表征所制备的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多巴胺和聚乙烯亚胺共沉积薄膜已成功涂覆在聚合物微球表面,该表面印迹微球具有稳定的结构和较高的机械性能;SBMIMs的吸附容量和印迹因子受聚合单体浓度、聚合时间和吸附溶剂的影响,在印迹分子浓度为2.0 mg mL-1,聚合时间为36 h,吸附溶剂为甲醇/磷酸盐缓冲溶液(20 mM,pH 8.7)(3/7,v/v)时,SBMIMs对柚皮苷的吸附容量达到最大值,其印迹因子大于4.0;动力学吸附实验显示SBMIMs对柚皮苷具有较快的吸附动力学,其吸附行为符合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说明该吸附是化学吸附控制过程;对不同底物选择性实验显示SBMIMs对柚皮苷具有高度特异性识别,其对柚皮苷的结合分配系数显着高于其它底物;固相萃取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以该SBMIMs作为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的吸附材料,能够有效地提取、分离和纯化化橘红粗提物中的柚皮苷组分,其洗脱量为273.15 μg g-1,洗脱回收率可达 50.52%。第二部分: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尿素和甲醛为聚合单体,通过st(?)ber法和聚合诱导胶体团聚法制备出单分散性良好,粒径范围在5-10 μm的脲醛/SiO2复合微球(UF-SiO2)。该复合微球以多巴胺与聚乙烯亚胺共沉积聚合涂覆,表面引入丰富氨基,制得氨基功能化的脲醛/SiO2复合微球(NH2@UF-SiO2)。该NH2@UF-SiO2再与4-羧酸苯硼酸通过缩合反应制得硼酸功能化的聚合微球,将人参皂苷Rb1模板分子与微球表面硼酸功能基结合,通过多巴胺与聚乙烯亚胺的共沉积聚合涂覆作用成功制备了表面硼酸亲和人参皂苷Rb1分子印迹复合微球(SBMICMs)。通过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和氮吸附/脱吸附测量对SBMICMs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热力学、动力学吸附和不同底物选择性实验对SBMICMs吸附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SBMICMs对人参皂苷Rb1具有良好的特异识别性能和选择性能。固相萃取应用结果表明,该SBMICMs作为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的吸附材料对人参皂苷组分具有较好的分离纯化效果,其能清除西洋参粗提物中的大部分杂质,提取分离出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2和人参皂苷Rd,其洗脱回收率分别高达 84.25%、82.52%和 90.07%。第三部分:以st(?)ber法制备单分散二氧化硅纳米粒,并通过蒸发诱导自组装法制备得到二氧化硅胶体晶体模板微球;以奎宁为印迹模型,结合胶体晶体模板法和分子印迹技术,开发了一种新型的三维有序大孔奎宁分子印迹微球(3DMIMs)。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氮吸附/脱吸附测量和小角X射线散射法对3DMIMs进行结构和形貌表征,并对其吸附行为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3DMIMs具有三维长程有序且相互连接的大孔阵列,聚合物内壁具有纳米级厚度,同时拥有丰富的介孔结构。与传统的本体印迹聚合物相比,3DMIMs具有更快的吸附动力学和更高的吸附容量,其最大吸附容量(47.45 μmolg-1)比传统本体聚合物(BMIPs)高约21.0%,其动力学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3DMIMs的结合速率常数(k2)为1.15×10-2 g μmol-1 min-1,大约是BMIPs的4.4倍。固相萃取研究表明3DMIMs作为固相萃取吸附材料,可以直接从金鸡纳树皮粗提取物中有效分离奎宁及其非对映异构体奎尼丁。

郭闯[2](2021)在《铬离子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表征》文中提出食品接触材料中的危害物检测是食品行业关注的热点之一,由于食品接触材料原料种类复杂,大量有害物质含量较低且在样品基质中共存,为确保检测的准确性,需要采取必要的前处理手段对目标物进行分离与富集。但目前多数样品的富集过程并不针对单一物质,不能实现对特定目标物的选择性富集,开发具有高效吸附和特异选择性的前处理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课题以Fe3O4@m SiO2磁性复合微球为磁性载体,Cr(Ⅵ)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为模板分子,通过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在磁性载体表面制备铬离子印迹聚合物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分子印迹聚合物,并采用多种表征方法和吸附性测试实验对制得的两种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结构的分析和吸附性能的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磁性载体的制备及性能表征。分别采用一步法和两步法进行Fe3O4@m SiO2磁性微球的制备,TEM表征结果表明采用两步法制得的磁性载体具有较清晰的核壳结构;以粒径为20 nm和200 nm的Fe3O4粒子为磁核制备Fe3O4@m SiO2,结果表明磁核为200nm的Fe3O4@m SiO2磁性微球表现出更好的分散性,该制备方法未破坏完整的Fe3O4晶体结构,Fe3O4@m SiO2磁性微球比表面积可达到792.5 m2/g。(2)铬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以模板离子重铬酸钾,功能单体水杨醛肟,共聚单体-甲基丙烯酸和交联剂EGDMA为铬离子印迹聚合物(Cr(Ⅵ)-IIPs)制备的主要因素,设计正交实验得出制备Cr(Ⅵ)-IIPs的最优实验方案为重铬酸钾用量为0.1 mmol,水杨醛肟为0.6 mmol,-甲基丙烯酸为0.5 mmol,EGDMA用量为1.5m L,磁性载体用量为0.1 g。考察了吸附操作条件对IIPs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吸附最佳p H为2,在此p H环境下,IIPs在12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饱和吸附容量为145mg/g,该印迹聚合物对竞争离子Pb2+、Cu2+、Cr3+和Cr O42-选择系数为6.32、4.21、3.00和3.30,表现出良好的特异选择性,重复吸附-解吸过程6次后,该印迹聚合物的吸附容量仍能保持在93%左右,具备一定的重复使用性能,可应用于Cr(Ⅵ)的选择性分离富集。(3)4,4’-二氨基二苯甲烷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以所用功能单体种类、4,4’-二氨基二苯甲烷(MDA)与4-乙烯基吡啶(4-VP)用量比、加入交联剂体积为影响因素,得出4,4’-二氨基二苯甲烷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条件为选用功能单体4-VP,MDA与4-VP的摩尔比为1:4,交联剂用量为1m L;吸附条件的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25℃条件下,该印迹聚合物在80min时达到吸附平衡,饱和吸附容量为56.5mol/g,印迹聚合物对4,4’-次甲基-双(2-氯苯胺),4-氨基联苯和4,4’-四甲基二氨基二苯甲烷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2.2、5.84和3.68,重复吸附-解吸过程6次后,该印迹聚合物的吸附容量下降了约15%,能实现4,4’-二氨基二苯甲烷的选择性分离富集。

雍学勇[3](2020)在《生物基小分子构筑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是指以天然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为原料制备的高分子材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降低高分子领域对不可再生化石资源的依赖,减少碳排放,因此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备受人们关注。目前,生物基高分子材料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是指由加工、改性天然高分子如纤维素、木质素等获得的高分子材料;而合成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则是指通过生物质小分子单体的聚合制备的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储量丰富,但性能受来源影响较大,且结构复杂,不利于高分子材料的设计与制备。与天然高分子相比,生物质小分子单体来源广泛,品种多样,性能稳定,可设计性强,可作为不可再生化石资源的天然替代品。本文从生物基小分子出发,通过沉淀聚合、模板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特殊形貌与功能的生物基功能高分子材料,包括聚合物微球、聚合物空心粒子和多孔块体材料。特殊形貌的构筑实现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形貌功能化,可以提升材料应用潜力,拓宽材料应用范围;特殊功能则赋予生物基高分子材料高附加值,实现绿色与经济的双赢。本文工作不仅丰富了生物基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种类和制备方法,还为其新应用领域的开发提供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β-甲基苯乙烯类生物基单体茴香烯为原料,通过沉淀聚合制备生物基耐高温共聚物微球。通过扫描电镜对微球形貌进行表征,并通过改变良溶剂/不良溶剂比例、引发剂浓度、共聚单体比例等实验条件系统的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微球形貌的影响,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通过对成球过程中共聚物分子量和微球形貌的跟踪表征,提出可能的成球机理,为后续相关实验提供理论基础。利用红外、核磁等表征手段验证组成微球的聚合物的化学组份和比例,证明该聚合物为交替共聚物。利用DSC与TGA验证共聚物微球的热稳定性,证明该微球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2、利用上一章建立的β-甲基苯乙烯类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以β-甲基苯乙烯类生物基单体异丁香酚甲醚为原料,通过沉淀聚合制备异丁香酚甲醚-马来酸酐共聚物微球。通过扫描电镜表征产物微观形貌,并通过改变良溶剂/不良溶剂比例、引发剂浓度、共聚单体比例和反应时间等实验条件系统的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异丁香酚甲醚-马来酸酐共聚物微球的影响,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向反应体系中加入交联剂二乙烯基苯,成功制备交联微球。随后对交联微球中的酸酐基团进行水解,获得富含羧酸基团的水解微球。以Cu(Ⅱ)作为重金属离子代表,考察了水解微球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水解微球对Cu(Ⅱ)的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最大吸附量可达300 mg/g,表明其作为绿色吸附剂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潜力。3、以生物基单体阿魏酸为原料制备生物基交联剂4VGMA,并将其与马来酸酐共聚,通过硬模板法制备生物基聚合物空心粒子BHPs。随后将该空心粒子依次与乙二胺和盐酸反应,实现对空心粒子的化学改性,成功制备同时具有羧酸基团和铵离子基团的空心粒子BHP-NH3+。通过扫描电镜表征粒子形貌;通过透射电镜表征空心结构;通过BET表征多孔结构;通过红外、XPS和元素分析对空心粒子的改性情况进行定性、定量表征。根据计算结果,BHP-NH3+中铵离子含量可达3.1 mmol/g。随后以甲基橙作为阴离子染料代表,亚甲蓝为阳离子染料代表,验证BHP-NH3+对离子型有机染料的选择性吸附能力及机理,结果证明BHP-NH3+可以选择性吸附阴离子染料甲基橙,实验最大吸附量为952 mg/g,选择性吸附机理为静电作用。解吸附实验表明可以仅通过调节解吸液pH实现被吸附染料的完全解吸附;循环使用实验表明该粒子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4、以由生物基单体茴香烯和马来酸酐组成的聚合物空心粒子HPPs为模板,利用酸酐基团的高反应活性,将空心粒子与炔丙胺反应,成功制备了同时含有羧酸基团和可聚合炔基的空心粒子M-HPPs。随后将具有可聚合炔基的空心粒子与手性取代炔单体共聚,制备表面接枝螺旋取代聚炔的空心粒子。圆二色谱和紫外光谱证明接枝后的空性粒子具有显着的光学活性。光学活性空心粒子对喹啉类手性药物的吸附过程具有选择性,该选择性由光学活性空心粒子与手性药物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和立构选择作用产生的协同效应提供。5、利用丙烯酸羟乙酯引发生物基单体丙交酯开环聚合,制备含有可聚双键的手性螺旋聚乳酸,并将其作为大分子单体与其它烯类单体共聚,通过高内相乳液(HIPE)聚合法制备聚乳酸基手性多孔块体材料。通过圆二色谱和紫外光谱表征多孔块体材料的光学活性;通过扫描电镜和压汞法定性、定量表征多孔块体材料孔结构。细胞毒性实验表明聚乳酸手性会对细胞生长产生影响。手性药物释放实验表明仅有由左旋聚乳酸(PLLA)构筑的手性多孔材料对手性药物具有对映体选择性释放能力。

宋俊杰[4](2020)在《分子印迹微球的沉淀聚合法制备及其在液/气相介质中的吸附与萃取性能》文中研究指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气态分子的结合行为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本论文分别以2-异戊基环戊酮、N-二甲基亚硝铵及棕榈酸等几种化合物为模板,采取沉淀聚合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探讨并比较了几种分子印迹微球在液/气相介质中的分子识别行为。采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所制备的印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在液相环境中的吸附性能,及其对目标化合物的固相萃取应用效能。将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气相色谱固定相,以模板及其结构类似物为分析质,采用反相气相色谱技术,探究了其对分析质蒸汽分子的识别效能及吸附热力学,具体摘要如下:(1)以2-异戊基环戊酮为虚拟模板,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分子印迹微球,并研究了印迹颗粒对玫瑰醚的分子识别性能。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了分子印迹微球的表面化学特征及粒径分布,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在液相环境中对玫瑰醚的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及吸附选择性、分子印迹固相萃取玫瑰醚的应用效能,并利用反相气相色谱技术研究了固定相对玫瑰醚蒸气的保留与分离性能。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对玫瑰醚的吸附可在25 min达到平衡,具有较快的吸附动力学,虚拟模板印迹聚合物对玫瑰醚的选择因子相对于香叶醇和香茅醇分别为3.710和5.636,且对含玫瑰醚的混合物中的目标化合物具有较高的选择吸附能力(竞争吸附量为18.02 mg g-1)。在优化洗涤和洗脱条件下,通过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可实现玫瑰醚的有效分离和富集,回收率为96.23%。除此之外,分子印迹聚合物也对气态目标物分子具有较好的分子识别性能。当柱温为498 K时,玫瑰醚及模板分子在印迹柱上的保留时间分别为32.17和68.00 min,容量因子k分别达71.62和152.50。这些被测化合物在印迹色谱柱上的色谱图具有较高对称性,没有明显拖尾。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玫瑰醚蒸汽的吸附等温线呈近似线性,符合亨利定律。相对于非印迹聚合物而言,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玫瑰醚蒸汽具有较高的吸附自由能值|△Ga|和吸附焓值|△Ha|,表明印迹材料对玫瑰醚具有更高的亲和性。另外,玫瑰醚蒸汽与固定相间的吸附热力学结果显示出△Ga和△Ha为负值,这可能意味着玫瑰醚蒸汽分子与印迹聚合物间的相互作用为自发的放热过程。(2)以N-二甲基亚硝胺为模板,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在液相环境中,测试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探究了N-二甲基亚硝胺的选择性吸附及固相萃取应用性能。利用反相气相色谱技术研究了分子印迹柱对模板分子的气相保留行为及气相吸附热力学。其液相吸附研究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目标分子的吸附可在50 min达到吸附平衡,其饱和吸附量为35.3 mg g-1,其对模板分子的容量因子为18.34,选择因子相对于结构类似物(N-二乙基亚硝胺、N-二丙基亚硝胺)而言分别为3.071和2.476,显现了较高的选择识别性能。其气相吸附结果显示:印迹柱对气态模板分子的保留因子为96.16,明显高于其结构类似物的保留因子。当柱温相同时,分子印迹柱对于模板分子的容量因子高于其结构类似物,最高达96.16,表现出对气态模板分子的高选择识别性能,且该吸附过程为自发的放热吸附过程。当改变进样体积时,化合物的保留时间发生改变,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等温线呈现“S”形状,表明了聚合物材料对气态化合物吸附过程的复杂性。(3)以棕榈酸为模板,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用光学显微镜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形貌特征进行观察,红外光谱研究表面化学功能基团特征。测试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在液相环境中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选择性吸附、固相萃取应用性能及使用重现性。采用反相气相色谱技术研究了分子印迹材料对气态棕榈酸分子的识别性能。以棕榈酸(模板)为探针分子,考察了分子印迹气相色谱柱对化合物的选择保留能力,探讨了印迹柱在气相环境中的色谱保留、等温吸附及吸附热力学。液体吸附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在60 min可达到吸附平衡,其饱和吸附量为39.32 mg g-1,其吸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棕榈酸印迹聚合物对棕榈酸的静态吸附量为40.70 mg g-1,高于其结构类似物的静态吸附量。且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拟混合物中目标化合物棕榈酸仍具有较高的竞争吸附能力(竞争吸附量32.82 mg g-1)远高于油酸(吸附量为13.15 mg g-1)。在优化洗涤和洗脱条件下,通过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可实现棕榈酸的有效分离和富集,回收率为88.12%。气相吸附结果显示:在相同色谱条件下,分子印迹柱对模板分子呈现较强的保留能力;其对分析质的保留时间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柱温从498.0 K升高到548.0 K时,两种分析质的保留时间分别降低了91.5%和71.3%。这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化合物的保留与温度紧密相关。通过理论计算获得了分子印迹柱对模板的吸附热力学参数,获知印迹位点对与之相匹配的气态模板分子的作用仍强于非印迹聚合物,这种印迹识别在气态环境中仍然适用。棕榈酸在MIP柱上的吸附等温线呈近似线性,符合和亨利定律。不同载气流速下,分子印迹聚合物的保留及选择行为表明,载气流速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保留能力有较大影响。分子印迹气相色谱柱在适宜的色谱条件下,可实现对模拟混合物中棕榈酸的有效分离,其对棕榈酸和亚油酸的分离度为1.132。而非印迹聚合物气相色谱柱不能对模拟混合物进行分离,色谱图中几种化合物的色谱峰重叠。通过对实际样品溶液肉苁蓉提取液的分子印迹萃取后,棕榈酸得到了有效富集和分离。

蒋赟[5](2020)在《分子印迹反应墙技术修复农药污染地下水》文中认为随着工农产业在不断扩大范围,大量使用的农药通过地表流入地下层,尽管农药含量不高但极难处理。将分子印迹技术与可渗透反应墙技术联用,可高效且定向处理农药污染地下水。本文选用分散聚合的方法合成聚苯乙烯微球(Ps),并考察反应条件。确定Ps微球制备的最佳反应条件:单体St浓度24%,分散介质乙醇/水配比50:0,反应时间12 h,反应温度70℃,引发剂AIBN及分散剂质量分数为2%和15%,所合成的聚苯乙烯种球粒径均一、球形度好且分散性好,为后续农药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奠定了基础。随后采用单步溶胀和多步溶胀两种方法制备阿特拉津分子印迹微球,经结果对比确定采取多步溶胀法,并在控制单一变量条件下,确定最佳反应条件:聚合时转速150 rpm,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及交联剂的摩尔比为1:4:12。采用多步溶胀法制备克百威分子印迹微球,确认本实验选择甲苯作为溶剂,交联剂用量MAA与模板分子摩尔比为4:1,所合成的分子印迹微球最佳。合成的克百威分子印迹微球粒径约7μm,粒径均一且微球分散性较好,表面呈现蜂窝状,具有可以同模板分子特异性结合的专一识别位点。对农药分子印迹微球进行吸附动力学、吸附性能和选择性能研究。两种农药分子印迹微球在100 min左右会达到吸附饱和,均存在两类吸附位点。阿特拉津MIPMs在阿特拉津和克百威共存条件下与克百威MIPMs在克百威、灭多威、三羟基克百威三者共存的条件下,均对特征农药显现出了特异性吸附,证实所制备的分子印迹微球选择性能优良。最后考察PRB柱与分子印迹技术联用的处理效果。先考察其对模拟污水的净化效果及重复使用性,将阿特拉津和克百威分子印迹微球作为填充介质,组装印迹PRB柱。数据显示,两种印迹PRB柱结合时间分别缩短至装柱前的1/5和1/6,最大吸附量大幅度提高200倍和220倍。且两类PRB柱对各自的特征污染物去除效果明显,回收率高达89.1%和91.1%。通过5次重复利用,两款PRB柱对农药阿特拉津和克百威的回收率分别保持在80%和85%以上。随后对实际地下水进行采样,通过富集实验考察农药印迹PRB柱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实际水体的复杂成分对PRB性能影响较小,性能与模拟水体时候较接近。且循环使用性较好,经过5次的循环使用,吸附量及回收率虽略有降低,但其对特征农药阿特拉津和克百威的回收率稳定在80%左右。印迹PRB柱显示出较好的还原再生及循环使用性能,为日后深入研究和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陈子龙[6](2020)在《磁性表面虚拟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对窄叶鲜卑花单萜类成分分离富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窄叶鲜卑花是藏族民间的常用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窄叶鲜卑花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系统和抗肝损伤等多种功效,其中萜类成分是其降脂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本文基于表面分子印迹技术,结合虚拟模板分子,成功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磁性表面功能化虚拟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并进行一系列结构表征和相关吸附实验,从窄叶鲜卑花粗提物中成功分离富集目标化合物。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目标化合物Sibiskoside的分离及鉴定:采用连续热回流乙醇溶液提取法、系统溶剂分离法、正相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方法以及核磁和质谱技术,从窄叶鲜卑花地上部分的95%乙醇粗提物中,分离并鉴定得到目标化合物Sibiskoside1.1 g,纯度达到92.21%。(2)磁性表面功能化虚拟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DMIPs)的制备:采用水热法合成磁性Fe3O4纳米颗粒,进一步接枝改性后合成具有超顺磁性的Fe3O4@Si O2@C=C微球,并以此为载体,京尼平苷为虚拟模板分子,4-VP为功能单体,EGDMA为交联剂,AIBN为引发剂,在乙腈溶液中合成DMIPs。(3)聚合物材料的结构表征:采用SEM、FT-IR、接触角、TGA、VSM和XRD等方法,对磁性纳米材料和印迹材料进行一系列表征测试,分析聚合物材料的表面形貌、粒径大小、官能团结构、亲水性、热稳定性、磁饱和强度及晶型稳定性,证明在聚合反应过程中,成功制备得到Fe3O4纳米颗粒、Fe3O4@Si O2微球、Fe3O4@Si O2@C=C微球、DMIPs和DNIPs,并且都具有较好的尺寸大小、规则球形和超顺磁性,印迹材料的热稳定性良好,DMIPs还表现出较好的晶型稳定性。(4)印迹过程提取条件的优化:对磁性表面功能化虚拟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印迹吸附过程中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包括温度、p H值和溶剂环境。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为35℃、p H值为弱碱性、溶剂为甲醇时,DMIPs对目标化合物Sibiskoside具有最佳的吸附效果。(5)吸附性能实验和机理的研究:吸附动力学实验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印迹吸附材料在40 min左右可以达到吸附平衡,与DNIPs相比,DMIPs对目标化合物Sibiskoside的吸附速度更快,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印迹材料的吸附过程具有更高的拟合相关系数,因此占主导地位。等温吸附实验和模型研究表明,DMIPs对Sibiskoside的最大吸附量能达到14.67 mg/g,Freundlich模型的拟合结果更贴近印迹材料的吸附过程,说明吸附过程较容易进行,印迹吸附材料以表面不均匀、多分子层吸附为主。选择性吸附实验表明,与竞争性化合物穿心莲内酯、虎杖苷、熊果苷、咖啡酸、新橙皮苷二氢查耳酮和槲皮素相比,DMIPs的印迹因子最高,达到2.08,选择性分离系数分别为1.73、1.23、1.50、1.49,3.73和8.91,说明DMIPs对Sibiskoside有较好的选择性识别能力。DMIPs的重复利用性较好,在实际应用中,DMIPs对Sibiskoside的吸附要高于对窄叶鲜卑花粗提物中其他组分的吸附,纯度达到78%,可以初步用于窄叶鲜卑花中单萜类成分的分离与纯化。

潘婷[7](2020)在《中药糖苷模型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及其分离选择性研究》文中提出中药糖苷(包括萜类糖苷、黄酮糖苷、甾体糖苷)具有多样化结构和生物药理活性,是目前药物和生物保健品开发的重要来源之一,从天然复杂系统中分离纯化中药糖苷分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子印迹技术是针对特定模板制备出对其具有特异识别和选择性聚合物的一门技术。利用该技术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MIP)对目标物质由于具有高的亲和性和选择性,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在固相萃取、色谱分离、化学传感和药物控制释放等领域。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非共价印迹原理,通过本体聚合法制备得到印迹聚合物,该种MIPs在应用时,一般表现出结合动力学速率较慢,结合容量和吸附选择性较低,且不适应于水相的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本论文针对以上MIPs存在的问题,研究以中药糖苷类化合物柚皮苷和人参皂苷Re为印迹模型,通过有机、无机材料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出二类新型的适应于水相应用的硼酸表面亲和分子印迹微球,并对其化学结构和分子专一识别选择性能进行评价。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制备适用于表面印迹分子的有机聚合物微球,以甲基丙烯酸(MAA)、甲基丙烯酸酯为功能单体(MAA),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通过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一种单分散性好的聚合物[Poly(MAA-MMA-EDMA)]微球,该微球表面含有丰富的羧基功能基,适合于进一步修饰以及色谱应用。研究对影响聚合物微球的粒径大小和单分散性因素,如搅拌速度、表面活性剂的量及类型、水油比、引发剂用量等进行了系统的优化,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聚合物微球的粒径形貌和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当悬浮聚合体系中水油比为20:1,分散剂PVA质量分数为分散介质水的3%,SDS用量为水介质的0.06%,引发剂AIBN用量为总单体质量的1%,搅拌速率为200 r/min时,制备得到聚合物粒子球形度良好,粒径较为均匀,85%粒子分布在52-104μm,平均粒径为74 μm,均匀系数为0.292。第二部分:以柚皮苷为模板分子、含羧基聚合物微球为载体,将多巴胺的自聚涂覆作用和硼酸亲和原理相结合,通过表面分子印迹技术成功制备出柚皮苷可逆共价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SMIMs),该材料具有稳定的结构和较高的机械强度。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静态水接触角分析和氮吸附/脱吸附测量来表征所制备的SMIMs。研究结果表明聚多巴胺薄膜已成功涂覆在聚合物微球表面。该表面印迹微球具有高度的亲水性能,可适用于水相环境;其吸附容量和印迹因子受吸附介质pH值的影响,当甲醇-磷酸盐缓冲溶液(20mM,pH 8.6)(7/3,v/v)作为吸附介质时,SMIMs对柚皮苷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值,其印迹因子为2.58;Scathcard吸附模型研究表明该印迹微球具有一类均匀的结合位点,最大吸附容量达到86.75 μmol/g;动力学吸附实验显示SMIMs对模板分子具有较快的吸附动力学,属于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暗示该吸附为化学吸附控制过程;对不同底物的选择性实验表明,SMIMs对目标分子柚皮苷具有高度专一选择性识别,其对模板分子的结合分配系数明显高于其它底物;固相萃取研究结果表明该SMIMs作为一种新型的固相萃取吸附材料,能够有效地分离和富集毛橘红提取物中的柚皮苷,其洗脱液中柚皮苷的回收率可高达84.4%。该研究对于制备从复杂基质中提取含顺式二醇的糖苷化合物的高效分子印迹聚合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第三部分:采用stober法制备了单分散SiO2微球,以此SiO2微球为胶晶粒子,采用蒸发诱导自组装方法制备微米级的SiO2胶晶微球,并将其作为无机载体在其表面进行巯基化和巯基-烯点击两步反应制备得到硼酸功能化硅胶微球,利用硅球表面硼酸基团对糖基的可逆共价结合作用和多巴胺的表面涂覆印迹技术,成功制备了人参皂苷Re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SMIPs)。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氮气吸附/脱吸附方法对该印迹材料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并用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评价了该种MIPs的吸附行为。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SMIPs有较快的吸附速率,其结合速率常数大约为SNIPs的6倍;热力学吸附表明该SMIPs具有良好的印迹效果,其最大平衡吸附量为空白聚合物的1.61倍,热力学拟合符合Freundlich模型,表明该材料具有非匀质的吸附表面;选择性吸附实验证实SMIPs对模板分子人参皂苷Re显示了较高的选择识别能力,其印迹因子达到1.64,其专一识别特性主要来源于印迹孔穴形状的匹配及孔穴中硼酸基团亲和的协同作用。作为一种新型高识别材料,该无机微球有望作为半制备性高效液相或者固相萃取的高效分离固定相,直接从中药人参属植物原始提取液中分离人参皂苷目标组分。

李转英[8](2020)在《信号分子AHLs印迹荧光探针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是细菌生长过程中的代谢产物,环境中菌体浓度越大分泌的信号分子越多。当浓度达到阈值后,信号分子可调控细菌毒力、致腐性、生物被膜等基因的表达。因此,检测食品环境中信号分子的含量可评估食品的细菌污染情况,对保证食品安全、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采用溶胀法制备了Eu(DBM)3Phen掺杂的羧基化聚苯乙烯荧光纳米微球(FPM),该微球平均直径约为136.8 nm。以FPM为核、Cbz-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构建了信号分子AHLs的分子印迹荧光探针FPM@MIPs。吸附实验结果表明:FPM@MIPs探针对模板分子的最大吸附容量为50.1 mg/g,在浓度为浓度为20 mg/L时,8 min可达到吸附平衡;探针表面和内部均分布着吸附模板分子的结合位点,主要通过化学方式与模板分子结合。FPM@MIPs探针与目标物孵育7 min后荧光信号稳定,C4-HSL,C6-HSL和C8-HSL三种AHLs信号分子对探针的荧光猝灭效果好。基于FPM@MIPs建立的荧光检测方法对C4-HSL,C6-HSL和C8-HSL三种AHLs信号分子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μg/L-80μg/L,最低检出限为1.18μg/L-6.52μg/L,对牛奶样品的AHLs添加回收率为85.1%-93.1%,相对标准偏差为4.99%-8.39%。日间和日内实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的稳定性好;8周内FPM@MIPs探针荧光性能稳定。FPM@MIPs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实验表明:FPM@MIPs探针用量和细菌培养时间对探针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较大,温度影响较小。基于Eu(DBM)3Phen掺杂聚苯乙烯微球构建的细菌AHLs信号分子荧光探针为早期监测食品中细菌污染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为抑制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提供了新的材料。

朱亚伟[9](2020)在《多孔纤维素基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初步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脱脂棉为原料制备多孔纤维素微球,经硅烷化改性后接枝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了多孔纤维素基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材料并进行了系统表征,获得了制备400μm硅烷化多孔纤维素微球和该印迹材料的制备方法。在初步的应用研究中,优化了印迹材料的吸附条件,研究了该印迹材料的选择性吸附和循环使用性能,最后将该印迹材料用于从槐米萃取物中进行靶向分离槲皮素,纯化后的槲皮素纯度为68.79%,较常规溶剂提取法提高4.37倍。本研究制备的多孔纤维素基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克服了传统分子印迹聚合材料粒径过小,难于分离的问题,解决了天然产物选择性提取分离中有机试剂消耗量大,耗能较高,操作较繁琐的缺点,达到了利用多孔纤维素基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天然产物选择性靶向分离的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了硅烷化多孔纤维素微球的制备方法本研究以脱脂棉为原料进行碱化、老化、磺化后采用反相悬浮技术同时结合热熔胶转化法制备得到了多孔纤维素微球,然后经0.1 mol/L稀盐酸致孔后,在60℃下采用硅烷化试剂进行改性修饰,得到粒径为400 μm的硅烷化多孔纤维素微球载体,红外图谱中可见硅烷化试剂的特征峰,扫描电镜图中可见硅烷化修饰后的多孔纤维素微球表面变得更加粗糙,微孔直径变小。经研究得到的400 μm纤维素微球的优化条件为:表面活性剂用量:0.05 g/g CM变压器油用量:50mL/g CM搅拌速度:560 r/min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3h在优化条件下,纤维素微球的百分产率为78.7%,其形貌规整,粒度均匀。纤维素微球经0.1 mol/L的盐酸致孔后采用过量的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在冰醋酸的乙醇水溶液中进行改性。最终得到的硅烷化多孔纤维素微球,红外可见硅烷化试剂的特征性基团,微孔结构明显,而且该载体可以使稀KMnO4溶液褪色,生成褐色沉淀。2.获得了多孔纤维素基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本研究以硅烷化多孔纤维素为载体,以槲皮素为模板,以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结合传无载体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制得了高吸附容量的多孔纤维素基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材料。并对该印迹材料进行了系统表征,红外表征中聚合物的特征峰明显,扫描电镜可见微孔内部接枝大量印迹聚合物微球,热重分析显示该印迹材料热稳定想良好,X射线衍射表明接枝分子印迹聚合物后纤维素仍保持纤维素Ⅱ的晶型结构。制备多孔纤维素微球的优化条件为:功能单体:4-乙烯基吡啶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用量:396.44 mg硅烷化多孔纤维素微球/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3/4(W/W)聚合溶剂:乙腈/N,N-二甲基甲酰胺=20/1(V/V)聚合温度:60℃洗脱剂:15%乙酸甲醇溶液超声洗脱时间:15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制备的多孔纤维素基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印迹因子为1.96,吸附容量为11.73-12.25 mg/g。该制备方法稳定可靠,制得的印迹材料形貌规整,特征明显,热稳定性良好。3.完成了多孔纤维素基槲皮素分子印迹材料的初步应用研究本研究对多孔纤维素基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材料的吸附条件,选择性吸附能力,循环吸附性能,以及对印迹材料从真实样品中靶向分离槲皮素的能力进行了研究。在浓度为0.5 mg/mL的槲皮素溶液中,通过单因素优化对吸附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条件如下:吸附方法:洗脱摇床晃动混匀(30 r/min)吸附溶剂:乙腈/N,N-二甲基甲酰胺=20/1(V/V)吸附温度:15℃时间:8h在优化条件下测得多孔纤维素基槲皮素分子印迹材料对槲皮素的吸附容量为13.19 mg/g。在选择性吸附实验中该印迹材料对槲皮素选择性吸附良好,对槲皮素的吸附容量是柚皮素的3.63倍;该印迹材料进行4次循环吸附后其吸附性能仍可保留83.05%,解吸附率为98.6%。在从槐米中靶向分离槲皮素研究中,使用该印迹聚合材料分离得到的槲皮素纯度为68.79%,较常规溶剂提取法提高了 4.37倍。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制备了多孔纤维素基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材料,用于从天然产物中靶向分离槲皮素,同时获得了硅烷化多孔纤维素微球载体和多孔纤维素基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建立了该印迹材料吸附槲皮素的最佳条件,然后对其选择性吸附性能、循环使用性能研究,最终将该印记材料应用于从真实样品靶向分离槲皮素,获得极好的效果。本研究制备的多孔纤维素基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材料具有选择性吸附性能好、易回收、可循环使用的优势,为天然产物的靶向分离开拓了新材料,为生物基靶向分离材料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李思琪[10](2019)在《新型中药药效分子印迹色谱材料制备及分离选择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是中药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MIPs)是一种针对特定研究对象制备的新型分子识别材料,已被广泛应用药物分析、中药活性成分提取、手性分离等研究领域。本文旨在制备对中药药效分子具有高效特异识别性能的色谱材料,并以奎宁和人参皂苷Re为印迹模型,通过设计、改进传统MIPs制备技术,制备具有三维有序大孔结构的奎宁分子印迹微球(macroporous molecularly imprinted microspheres,MMIMs)和可逆共价人参皂苷Re MIPs。两类印迹聚合物对印迹分子具有高效分离选择性,进一步拓展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分离科学中的应用。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采用stober法制备单分散SiO2微球,并以此SiO2微球为胶晶粒子,采用蒸发诱导自组装方法制备SiO2胶晶微球。研究探讨了单分散SiO2微球反应时间以及投料量对胶晶微球结构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SiO2微球最佳反应时间为6 h,粒子单分散性良好,粒径大约为340 nm。扫描电镜(SEM)观察该SiO2胶晶微球呈典型的面心立方(fcc)排列,粒径主要分布在37-120 μm范围。将SiO2胶粒投料量放大到6倍,制备的胶晶微球粒径和结构形貌变化不大,说明其适合于实验室制备性生产。此外,研究将胶晶微球作为色谱填料,评价其色谱分离性能。结果表明,该SiO2胶晶微球色谱柱通透性良好,可在高流速低背景压下实现对苯衍生物的快速分离,相比粒径更小的SiO2微粒(10μm),其分离选择性也更佳。第二部分:以SiO2胶晶微球为模板,奎宁分子印迹体系为前驱液,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和胶晶模板技术制备MMIMs。研究详细探讨了前驱液中交联剂的类型对MMIMs结构形貌及识别性能的影响。SEM结果表明,以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为交联剂制备的微球具有更完整的反蛋白石结构,其内部三维大孔均匀有序,兼具相互贯穿的孔窗。等温吸附研究表明,相比传统本体聚合物,三元交联剂TMPTA制备的MMIMs具有更快的结合速率和更高的结合容量,其结合速率约为本体MIPs的7倍,结合容量为本体MIPs的1.25倍。此外,研究以MMIMs为高效液相的色谱填料,评价了其色谱手性分离性能。结果表明,以TMPTA为交联剂制备的MMIMs可实现奎宁及其非对映异构体奎尼丁的有效分离,分离因子达到1.69,机理研究证实其手性识别性能主要依赖于聚合物中的分子印迹孔穴及有序大孔结构。第三部分:以人参皂苷Re为印迹分子,4-乙烯基苯硼酸(4-VPBA)为功能单体,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通过本体聚合法制备了基于硼酸酯键可逆共价的MIPs。研究对人参皂苷Re-4-乙烯苯硼酸的合成条件如反应方式、溶剂类型和聚合物吸附性能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硼酸键识别的MIPs对印迹分子具有较快的吸附动力学,其在碱性水相介质中对印迹分子显示了较强的特异结合能力,其热力学吸附数据符合Freundlich拟合模型,表明其材料吸附属于非均相吸附过程。选择性实验显示共价MIPs对印迹分子和其结构类似物具有较好的识别选择性,其特异性的识别效果主要归功于MIPs中产生的印迹孔穴及硼酸作用基团。该研究结果有望为中药糖苷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提供一种新型的具有高识别性能的色谱分离材料。

二、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制备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制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糖苷和生物碱模型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吸附材料制备及分离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分子印迹技术概述
        1.1.1 分子印迹技术发展
        1.1.2 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参数和基本原理
    1.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工艺
        1.2.1 本体聚合、原位聚合和沉淀聚合
        1.2.2 悬浮聚合和乳液聚合
        1.2.3 表面分子印迹技术
        1.2.4 三维有序大孔分子印迹技术
    1.3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应用
        1.3.1 固相萃取技术概述
        1.3.2 传统固相萃取材料缺陷
        1.3.3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表面硼酸亲和柚皮苷分子印迹微球制备、表征与应用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部分
        2.2.1 表面硼酸功能化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2.2.2 表面硼酸亲和柚皮苷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
        2.2.3 表面硼酸亲和柚皮苷分子印迹微球的吸附性能研究
        2.2.4 表面硼酸亲和柚皮苷分子印迹微球的应用研究
        2.2.5 表面硼酸亲和柚皮苷分子印迹微球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表面硼酸功能化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条件探讨
        2.3.2 表面硼酸亲和柚皮苷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条件探讨
        2.3.3 表面硼酸亲和柚皮苷分子印迹微球的表征
        2.3.4 表面硼酸亲和柚皮苷分子印迹微球的吸附性能评价
        2.3.5 表面硼酸亲和柚皮苷分子印迹微球的固相萃取应用
    2.4 结论
第三章 表面硼酸亲和人参皂苷Rb1分子印迹复合微球制备、表征与应用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 实验部分
        3.2.1 脲醛/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
        3.2.2 表面硼酸亲和人参皂苷Rb1分子印迹复合微球的制备
        3.2.3 表面硼酸亲和人参皂苷Rb1分子印迹复合微球的吸附性能研究
        3.2.4 表面硼酸亲和人参皂苷Rb1分子印迹复合微球的应用研究
        3.2.5 表面硼酸亲和人参皂苷Rb1分子印迹复合微球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脲醛/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条件探讨
        3.3.2 表面硼酸亲和人参皂苷Rb1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
        3.3.3 表面硼酸亲和人参皂苷Rb1分子印迹复合微球的表征
        3.3.4 表面硼酸亲和人参皂苷Rb1分子印迹复合微球的吸附性能评价
        3.3.5 表面硼酸亲和人参皂苷Rb1分子印迹复合微球的固相萃取应用
    3.4 结论
第四章 三维有序大孔奎宁分子印迹微球制备、表征与应用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 实验部分
        4.2.1 三维有序大孔奎宁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
        4.2.2 三维有序大孔奎宁分子印迹微球的吸附性能研究
        4.2.3 三维有序大孔奎宁分子印迹微球的应用研究
        4.2.4 三维有序大孔奎宁分子印迹微球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三维有序大孔奎宁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
        4.3.2 三维有序大孔奎宁分子印迹微球的表征
        4.3.3 三维有序大孔奎宁分子印迹微球的吸附性能评价
        4.3.4 三维有序大孔奎宁分子印迹微球的固相萃取应用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语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附图
    附录 2: 英文缩略语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件

(2)铬离子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危害物的前处理方法与主要吸附材料
        1.2.2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主要制备方法
        1.2.3 表面分子印迹技术的常用载体和功能单体
        1.2.4 磁性载体的制备与表面改性
        1.2.5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Fe_3O_4@m SiO_2的制备与表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Fe_3O_4@m SiO_2 的制备
        2.1.4 Fe_3O_4@m SiO_2表面氨基修饰
        2.1.5 Fe_3O_4@m SiO_2 的表征实验
    2.2 结果与讨论
        2.2.1 Fe_3O_4@m SiO_2的制备影响因素
        2.2.2 红外光谱表征
        2.2.3 X-衍射分析
        2.2.4 热重分析
        2.2.5 磁滞回曲线
        2.2.6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磁性铬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磁性铬离子印迹材料的制备
        3.2.4 磁性铬离子印迹材料的表征实验
        3.2.5 Cr(Ⅵ)-IIPs的吸附实验方法
        3.2.6 数据处理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r(Ⅵ)的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
        3.3.2 磁性铬离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影响因素
        3.3.3 Cr(Ⅵ)-IIPs的表征结果分析
        3.3.4 pH对吸附结果的影响
        3.3.5 Cr(Ⅵ)-IIPs的等温吸附性能研究
        3.3.6 Cr(Ⅵ)-IIPs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3.3.7 Cr(Ⅵ)-IIPs的选择吸附性
        3.3.8 Cr(Ⅵ)-IIPs的重复利用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4,4’-二氨基二苯甲烷磁性表面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磁性4,4’-二氨基二苯甲烷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4.3.1 磁性载体的制备
        4.3.2 磁性4,4’-二氨基二苯甲烷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4.3.3 磁性4,4’-二氨基二苯甲烷印迹聚合物的表征实验
        4.3.4 吸附实验方法
        4.3.5 数据处理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4,4’-二氨基二苯甲烷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
        4.4.2 磁性4,4’-二氨基二苯甲烷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的影响因素
        4.4.3 4,4’-二氨基二苯甲烷印迹聚合物的表征结果
        4.4.4 4,4’-二氨基二苯甲烷印迹聚合物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4.4.5 4,4’-二氨基二苯甲烷印迹聚合物的等温吸附性能研究
        4.4.6 4,4’-二氨基二苯甲烷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选择性
        4.4.7 4,4’-二氨基二苯甲烷印迹聚合物的重复利用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生物基小分子构筑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合成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
        1.1.1 引言
        1.1.2 β-甲基苯乙烯类高分子材料
        1.1.3 木质素衍生小分子类高分子材料
        1.1.4 聚乳酸
    1.2 聚合物微纳粒子研究进展
        1.2.1 引言
        1.2.2 聚合物微纳粒子的制备方法
        1.2.3 聚合物微纳粒子的应用
    1.3 对映体选择性释放
        1.3.1 引言
        1.3.2 对映体选择性相互作用策略
        1.3.3 分子印迹策略
    1.4 本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沉淀聚合法制备生物质茴香烯基耐高温共聚物微球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及仪器
        2.2.2 茴香烯基耐高温共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溶剂对聚合物微球的影响
        2.3.2 共聚物微球的红外表征
        2.3.3 引发剂浓度对共聚物微球的影响
        2.3.4 共聚单体比例对共聚物微球的影响
        2.3.5 共聚物微球的生长过程和机理
        2.3.6 共聚物微球的热性能表征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沉淀聚合构筑生物质异丁香酚甲醚基共聚物微球及其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及仪器
        3.2.2 poly(MeIE-co-MAH)微球的制备
        3.2.3 水解微球的制备
        3.2.4 水解微球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溶剂对poly(MeIE-co-MAH)微球的影响
        3.3.2 引发剂浓度对poly(MeIE-co-MAH)微球的影响
        3.3.3 共聚单体比例对poly(MeIE-co-MAH)微球的影响
        3.3.4 poly(MeIE-co-MAH)微球的生长过程
        3.3.5 poly(MeIE-co-MAH)微球热性能表征
        3.3.6 交联与水解poly(MeIE-co-MAH)微球的制备
        3.3.7 水解poly(MeIE-co-MAH)微球对Cu~(2+)的吸附性能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生物质阿魏酸基聚合物空心粒子的制备及阴离子染料选择性吸附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及仪器
        4.2.2 4-乙烯基愈创木酚(4VG)的合成
        4.2.3 甲基丙烯酸乙烯基愈创木酚酯(4VGMA)的合成
        4.2.4 PMV模板的制备
        4.2.5 核壳粒子的合成
        4.2.6 生物基聚合物空心粒子(BHPs)的制备
        4.2.7 BHP-NH_3~+的制备
        4.2.8 BHP-NH_3~+对染料的吸附实验
        4.2.9 染料的解吸附实验及BHP-NH_3~+的循环使用性能
    4.3 结果与讨论
        4.3.1 4VG及4VGMA的合成
        4.3.2 生物基空心粒子的制备、改性及表征
        4.3.3 BHP-NH_3~+的吸附选择性
        4.3.4 BHP-NH_3~+对甲基橙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及其拟合
        4.3.5 BHP-NH_3~+对甲基橙的等温吸附曲线及其拟合
        4.3.6 pH的影响
        4.3.7 BHP-NH_3~+的循环使用性能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接枝有螺旋取代聚炔的生物基聚合物空心粒子的制备及对映体选择性吸附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及仪器
        5.2.2 M-HPPs的制备
        5.2.3 HPPs/Poly1的制备
        5.2.4 喹啉类手性药物的对映体选择性吸附
    5.3 结果与讨论
        5.3.1 HPPs/Poly1的制备及形貌表征
        5.3.2 HPPs/Poly1的结构表征
        5.3.3 HPPs/Poly1的光学活性表征
        5.3.4 喹啉类手性药物的对映体选择性吸附表征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聚乳酸基手性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对映体选择性释放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料及仪器
        6.2.2 大分子单体聚乳酸(M-PLAs)的制备
        6.2.3 聚乳酸基多孔材料(PLAs-based polyHIPE)的制备
        6.2.4 聚乳酸基多孔材料(PLAs-based polyHIPE)毒性检测
        6.2.5 手性药物的对映体选择性释放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大分子单体聚乳酸(M-PLAs)的表征
        6.3.2 聚乳酸基多孔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6.3.3 多孔材料的细胞毒性
        6.3.4 多孔材料的对映体选择性释放能力
        6.3.5 多孔材料的循环使用性能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4)分子印迹微球的沉淀聚合法制备及其在液/气相介质中的吸附与萃取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分子印迹技术概述
        1.1.1 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
        1.1.2 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理论与特点
        1.1.3 分子印迹技术方法分类
        1.1.4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1.1.5 分子印迹技术的主要应用
        1.1.6 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气态分子的识别
    1.2 反相气相色谱技术
        1.2.1 反相气相色谱法的原理
        1.2.2 反相气相色谱技术的应用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3.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2-异戊基环戊酮虚拟模板印迹微球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
        2.2.3 分子印迹微球的表征
        2.2.4 吸附动力学
        2.2.5 等温吸附
        2.2.6 选择性测试
        2.2.7 实际样品溶液的制备
        2.2.8 气相色谱分析
        2.2.9 反相气相色谱法测定聚合物的保留能力、分离性能及热力学参数
        2.2.9.1 装柱及色谱柱的预处理
        2.2.9.2 不同柱温下保留时间的测定
        2.2.9.3 不同进样量下保留时间的测定
        2.2.9.4 气相吸附等温线
        2.2.9.5 热力学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虚拟模板印迹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2.3.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
        2.3.2.1 吸附动力学
        2.3.2.2 等温吸附
        2.3.3 选择性吸附
        2.3.4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
        2.3.5 实际样品的应用
        2.3.6 分子印迹使用重现性
        2.3.7 分子印迹气相色谱保留行为
        2.3.8 固定相对于目标化合物的吸附热力学行为
    2.4 结论
第3章 N-二甲基亚硝胺印迹聚合物在液相及气相介质中的分子识别及吸附行为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3.2.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3.2.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3.2.3.1 红外光谱分析
        3.2.3.2 扫描电镜分析
        3.2.4 吸附动力学
        3.2.5 吸附等温线
        3.2.6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
        3.2.7 液相色谱分析
        3.2.8 反相气相色谱法测定聚合物的保留能力、分离性能及热力学参数
        3.2.8.1 装柱及色谱柱的干燥处理
        3.2.8.2 气相色谱保留测试
        3.2.8.3 分子印迹气相吸附等温线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制备与表征
        3.3.2 吸附动力学
        3.3.3 吸附等温线
        3.3.4 吸附选择性
        3.3.5 不同溶剂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洗脱
        3.3.6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
        3.3.6.1 模拟样品溶液的固相萃取
        3.3.6.2 实际样品溶液的固相萃取
        3.3.7 分子印迹使用重现性
        3.3.8 N-二甲基亚硝胺印迹聚合物在气相介质中的保留和吸附
        3.3.9 气相吸附等温线
    3.4 结论
第4章 棕榈酸印迹微球对液态模板分子及模板蒸汽分子的吸附行为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4.2.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4.2.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4.2.4 吸附动力学测试
        4.2.5 等温吸附
        4.2.6 选择性测试
        4.2.7 棕榈酸样品溶液的准备
        4.2.8 气相色谱分析
        4.2.9 反相气相色谱测定棕榈酸印迹聚合物的保留能力、分离性能及热力学参数
        4.2.9.1 装柱及色谱柱的干燥处理
        4.2.9.2 不同柱温下保留时间的测定
        4.2.9.3 不同进样量下保留时间的测定
        4.2.9.4 不同载气流速下保留时间的测定
        4.2.9.5 气相吸附热力学参数的计算
        4.2.9.6 气相吸附等温线的绘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棕榈酸印迹微球的制备
        4.3.2 吸附动力学测试
        4.3.3 吸附等温线
        4.3.4 分子印迹的吸附选择性
        4.3.4.1 对单一化合物的吸附选择性
        4.3.4.2 竞争吸附选择性
        4.3.5 分子印迹聚合物色谱保留
        4.3.5.1 流动相组成对分子印迹聚合物保留的影响
        4.3.5.2 分子印迹色谱柱的选择性
        4.3.6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
        4.3.6.1 分子印迹萃取柱的制备
        4.3.6.2 模拟样品溶液的固相萃取
        4.3.6.3 实际样品溶液的固相萃取
        4.3.7 分子印迹使用重现性
        4.3.8 棕榈酸印迹聚合物对气态化合物的保留和吸附
        4.3.8.1 不同温度下分子印迹柱的保留行为
        4.3.8.2 气相吸附热力学
        4.3.9 不同进样量下分子印迹聚合物的保留行为及气相吸附等温线
        4.3.10 不同载气流速下,分子印迹聚合物的保留与选择行为
    4.4 结论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分子印迹反应墙技术修复农药污染地下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药污染现状及危害
        1.1.2 农药检测及处理技术
        1.1.3 地下水修复方法
    1.2 分子印迹技术概述
        1.2.1 MIPMs的制备原理
        1.2.2 分子印迹聚合体系组成
        1.2.3 聚合方式的选择
        1.2.4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1.3 可渗透反应墙技术概述
        1.3.1 可渗透反应墙结构
        1.3.2 反应机理
        1.3.3 反应介质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及条件优化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所用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原材料的预处理
        2.2.1 苯乙烯的纯化
        2.2.2 引发剂的纯化
    2.3 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2.3.1 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2.3.2 聚苯乙烯微球的表征
    2.4 PS微球制备条件优化
    2.5 结果与讨论
        2.5.1 Ps微球红光谱图分析
        2.5.2 Ps微球扫描电镜图分析
        2.5.3 制备条件优化
    2.6 小结
第3章 农药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及亲和性能研究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农药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及制备工艺考察
        3.2.1 阿特拉津MIPMs的制备
        3.2.2 阿特拉津MIPMs的制备工艺考察
        3.2.3 克百威MIPMs的制备
        3.2.4 克百威MIPMs的制备工艺考察
    3.3 农药分子印迹微球的形貌表征及性能考察
        3.3.1 农药MIPMs形貌分析
        3.3.2 吸附动力学研究
        3.3.3 吸附性能研究
        3.3.4 选择性能研究
    3.4 农药MIPMS制备结果与讨论
        3.4.1 阿特拉津MIPMs形貌分析
        3.4.2 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作用机理
        3.4.3 阿特拉津MIPMs制备工艺考察结果
        3.4.4 克百威MIPMs形貌分析
        3.4.5 克百威MIPMs制备工艺考察结果
    3.5 农药MIPMS性能考察结果与讨论
        3.5.1 紫外分析方法的确定
        3.5.2 吸附动力学研究
        3.5.3 吸附性能研究
        3.5.4 选择性能研究
    3.6 小结
第4章 分子印迹复合PRB技术修复农药污染水体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印迹PRB柱及水处理实验装置的组装
        4.2.1 农药MIPMs筛选
        4.2.2 实验装置组装
    4.3 印迹PRB柱修复模拟污水
        4.3.1 PRB柱结合能力实验
        4.3.2 PRB柱对水体中特征农药的富集和分离效果
        4.3.3 PRB柱还原效果
    4.4 印迹PRB柱修复实际地下水
        4.4.1 实际地下水采集
        4.4.2 PRB柱对特征农药的富集和分离效果
        4.4.3 PRB柱还原效果
    4.5 结果与讨论
        4.5.1 农药MIPMs的筛分结果
        4.5.2 印迹PRB柱模拟污水处理效果
        4.5.3 印迹PRB柱实际地下水处理效果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磁性表面虚拟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对窄叶鲜卑花单萜类成分分离富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文献综述 虚拟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天然产物分离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
    1.1 窄叶鲜卑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1.1.1 窄叶鲜卑花概述
        1.1.2 化学成分研究
        1.1.3 药理活性研究
        1.1.4 总结与思考
    1.2 分子印迹技术
        1.2.1 分子印迹技术的概述
        1.2.2 分子印迹的聚合方法
    1.3 磁性纳米材料
        1.3.1 磁性纳米材料的概述
        1.3.2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1.4 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在天然产物分离中的应用
第二章 窄叶鲜卑花中单萜苷Sibiskoside的提取、分离及鉴定
    2.1 材料
        2.1.1 原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方法
        2.2.1 目标化合物 Sibiskoside 的选取
        2.2.2 目标化合物Sibiskoside的提取与分离
        2.2.3 目标化合物Sibiskoside的分析与鉴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合物纯度
        2.3.2 目标化合物Sibiskoside的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性表面功能化虚拟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3.1 材料
        3.1.1 药品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磁性表面功能化载体的制备
        3.2.1 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
        3.2.2 磁性Fe_3O_4@SiO_2 微球的制备
        3.2.3 磁性Fe_3O_4@SiO_2@C=C载体的制备
    3.3 磁性表面功能化虚拟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3.3.1 虚拟模板分子的选取
        3.3.2 功能单体的筛选
        3.3.3 虚拟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配比的选取
        3.3.4 交联剂用量的选取
        3.3.5 磁性表面功能化虚拟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3.4 磁性表面功能化虚拟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3.4.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4.2 红外分析
        3.4.3 接触角分析
        3.4.4 热重分析
        3.4.5 磁化曲线分析
        3.4.6 X射线衍射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功能单体种类及用量配比筛选结果
        3.5.2 交联剂用量的选取结果
        3.5.3 表征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印迹提取条件的优化和吸附实验
    4.1 材料
        4.1.1 药品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印迹吸附过程最佳提取条件的优化
        4.2.1 温度的影响
        4.2.2 pH的影响
        4.2.3 溶剂的影响
    4.3 吸附实验及机理的探索
        4.3.1 动力学吸附实验
        4.3.2 等温吸附实验
        4.3.3 选择性吸附实验
        4.3.4 重复利用实验
        4.3.5 实际应用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最佳提取条件的优化结果
        4.4.2 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目标化合物Sibiskoside核磁H谱和C谱图
个人简历

(7)中药糖苷模型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及其分离选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固相萃取技术及分离材料概述及其发展
        1.1.1 固相萃取技术
        1.1.2 新型固相萃取材料及其发展
    1.2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吸附剂
        1.2.1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
        1.2.2 分子印迹材料分类
        1.2.3 硼酸亲和MIPs材料制备及其应用
    1.3 糖苷类化合物分离现状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
第二章 羧基功能化聚合物微球制备工艺研究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部分
        2.2.1 悬浮聚合法制备Poly[EDMA-MAA-MMA]微球(PMs)
        2.2.2 PMs的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Ms制备条件探讨
        2.3.2 聚合物微球的表征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柚皮苷可逆共价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分子识别和选择性研究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 实验部分
        3.2.1 柚皮苷可逆共价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3.2.2 柚皮苷可逆共价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评价
        3.2.3 固相萃取研究
        3.2.4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MIMs制备过程
        3.3.2 聚合物材料表征
        3.3.3 SMIMs的吸附性能评价
        3.3.4 固相萃取应用研究
    3.4 结论
第四章 人参皂苷Re可逆共价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识别性能研究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 实验部分
        4.2.1 二氧化硅胶晶微球的制备
        4.2.2 人参皂苷Re可逆共价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4.2.3 人参皂苷Re可逆共价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吸附性能评价
        4.2.4 聚合物材料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人参皂苷Re可逆共价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4.3.2 人参皂苷Re可逆共价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表征
        4.3.3 人参皂苷Re可逆共价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吸附性能评价
    4.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件

(8)信号分子AHLs印迹荧光探针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细菌群体感应
        1.1.1 细菌QS信号分子
        1.1.2 细菌QS与食品质量安全
    1.2 食品中细菌QS信号分子检测方法
        1.2.1 细菌信号分子提取方法
        1.2.2 食品中细菌信号分子检测方法
    1.3 分子印迹技术
        1.3.1 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方法
        1.3.2 分子印迹聚合物在检测中的应用
    1.4 稀土元素
        1.4.1 稀土元素概述
        1.4.2 发光稀土配合物的类型及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细菌AHLS信号分子印迹荧光探针构建及性能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药品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羧基化聚苯乙烯微球制备
        2.3.2 荧光聚苯乙烯微球制备
        2.3.3 细菌AHLs信号分子印迹荧光探针构建
        2.3.4 .荧光聚苯乙烯微球和荧光探针形貌特征
        2.3.5 .FT-IR分析
        2.3.6 荧光聚苯乙烯微球羧基量测定
        2.3.7 静态等温吸附
        2.3.8 吸附动力学
        2.3.9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荧光聚苯乙烯微球形貌特征
        2.4.2 荧光聚苯乙烯微球FT-IR分析及羧基量确定
        2.4.3 AHLs信号分子印迹荧光探针电镜图
        2.4.4 静态等温吸附性能
        2.4.5 吸附动力学分析
        2.4.6 FPM@MIPs荧光光谱特性
    2.5 小结
3 细菌AHLS信号分子荧光检测方法建立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孵育时间优化
        3.3.2选择性实验
        3.3.3 FPM@MIPs荧光强度与AHLs浓度的关系
        3.3.4.添加回收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孵育时间对荧光探针荧光强度的影响
        3.4.2 FPM@MIPs选择性
        3.4.3 不同浓度AHLs溶液中FPM@MIPs荧光光谱变化
        3.4.4 荧光猝灭方程
        3.4.5样品添加回收实验
        3.4.6 荧光检测方法稳定性
        3.4.7 FPM@MIPs探针稳定性
    3.5 小结
4 FPM@MIPS探针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主要实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主要溶液及材料制备方法
        4.3.2 菌株活化
        4.3.3 生物被膜培养
        4.3.4 生物被膜生成量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FPM@MIPs添加量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4.4.2 温度对FPM@MIPs抑制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4.4.3 时间对 FPM@MIPs 抑制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4.5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9)多孔纤维素基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初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分子印迹技术
        1.1.1 分子印迹的基本原理
        1.1.2 分子印迹的分类
        1.1.3 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的基本要素
        1.1.4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1.1.5 分子印迹基质的研究进展
    1.2 纤维素的简介及应用
        1.2.1 纤维素概述
        1.2.2 纤维素的应用
    1.3 天然药物的分类及分子印迹材料在天然产物分离中的应用
        1.3.1 天然药物的分类
        1.3.2 天然产物的选择性提取分离
        1.3.3 分子印迹材料在天然产物中的选择性提取分离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硅烷化多孔纤维素微球载体的制备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2.1.1 实验仪器及设备
        2.1.2 实验药品
    2.2 实验方法
        2.2.1 纤维素微球的制备及条件优化
        2.2.2 硅烷化多孔纤维素微球载体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变压器油用量对纤维素微球粒径的影响
        2.3.2 反应温度对纤维素微球粒径的影响
        2.3.3 搅拌速度对纤维素微球粒径的影响
        2.3.4 搅拌时间对纤维素微球粒径的影响
        2.3.5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纤维素微球粒径的影响
        2.3.6 硅烷化多孔纤维素微球的制备
    2.4 本章小结
3 多孔纤维素基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装置
        3.1.3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槲皮素检测方法的建立
        3.2.2 多孔纤维素基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3.2.3 多孔纤维素基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方法稳定性的考察
        3.2.4 印迹材料各制备阶段的吸附容量
        3.2.5 多孔纤维素基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槲皮素的标准曲线
        3.3.2 多孔纤维素基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3.3.3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3.3.4 扫描电镜分析结果
        3.3.5 热重分析结果
        3.3.6 X单晶衍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多孔纤维素基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初步应用研究
    4.1 实验仪器与药品
        4.1.1 实验仪器及设备
        4.1.2 实验药品
    4.2 实验方法
        4.2.1 吸附条件的优化
        4.2.2 多孔纤维素基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选择性吸附性能研究
        4.2.3 多孔纤维素基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循环吸附性能研究
        4.2.4 槐米中槲皮素的提取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吸附条件的优化
        4.3.2 多孔纤维素基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选择性吸附性能
        4.3.3 多孔纤维素基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循环吸附性能
        4.3.4 槐米中槲皮素的提取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新型中药药效分子印迹色谱材料制备及分离选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1.1 液相色谱分离材料概述与发展趋势
    1.2 液相色谱分离材料的分类
        1.2.1 硅胶固定相
        1.2.2 有机聚合物固定相
        1.2.3 金属氧化物固定相
    1.3 分子印迹色谱材料
        1.3.1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
        1.3.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色谱应用
        1.3.3 多孔分子印迹色谱材料结构特点及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球形SiO_2胶晶微球的制备及色谱性能评价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部分
        2.2.1 单分散SiO_2微球的制备
        2.2.2 二氧化硅胶晶微球的制备
        2.2.3 胶晶微球活化
        2.2.4 材料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分散SiO_2微球的形成机理
        2.3.2 单分散SiO_2微球制备条件优化
        2.3.3 SiO_2胶晶微球制备
        2.3.4 SiO_2胶晶微球表征
        2.3.5 SiO_2胶晶微球色谱性能评价
    2.4 结论
第三章 3DOM奎宁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与色谱性能研究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 实验部分
        3.2.1 3DOM奎宁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
        3.2.2 吸附动力学
        3.2.3 吸附等温线
        3.2.4 聚合物表征
        3.2.5 色谱分离
    3.3 结果与讨论
        3.3.1 3DOM奎宁分子印迹微球制备
        3.3.2 3DOM奎宁分子印迹微球表征
        3.3.3 3DOMMs吸附性能考察
        3.3.4 色谱应用
    3.4 结论
第四章 人参皂苷Re可逆共价分子印聚合物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 实验部分
        4.2.1 人参皂苷Re-4-乙烯基苯硼酸酯的制备
        4.2.2 人参皂苷Re共价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4.2.3 吸附动力学
        4.2.4 吸附等温线
        4.2.5 底物选择性
        4.2.6 HPLC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人参皂苷Re可逆共价MIPs的制备
        4.3.2 可逆共价MIPs制备条件探讨
        4.3.3 可逆共价MIPs表征
        4.3.4 吸附介质优化
        4.3.5 吸附动力学
        4.3.6 吸附等温线
        4.3.7 选择性研究
    4.4 结论
结语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缩写词表
    附录2 附图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件

四、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制备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糖苷和生物碱模型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吸附材料制备及分离应用研究[D]. 林雅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铬离子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表征[D]. 郭闯. 江南大学, 2021(01)
  • [3]生物基小分子构筑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D]. 雍学勇. 北京化工大学, 2020
  • [4]分子印迹微球的沉淀聚合法制备及其在液/气相介质中的吸附与萃取性能[D]. 宋俊杰. 吉首大学, 2020(02)
  • [5]分子印迹反应墙技术修复农药污染地下水[D]. 蒋赟.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6]磁性表面虚拟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对窄叶鲜卑花单萜类成分分离富集的研究[D]. 陈子龙.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
  • [7]中药糖苷模型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及其分离选择性研究[D]. 潘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信号分子AHLs印迹荧光探针构建及应用[D]. 李转英. 渤海大学, 2020(12)
  • [9]多孔纤维素基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初步应用研究[D]. 朱亚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10]新型中药药效分子印迹色谱材料制备及分离选择性研究[D]. 李思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