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冰蓄冷式中央空调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

小型冰蓄冷式中央空调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

一、一种小型蓄冰中央空调系统的设计和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潘安东[1](2020)在《内融式蓄冰系统实际运行性能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空调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促使夏天空调制冷负荷用电占整个城市用电的比例不断上升,加剧了电网负荷压力。冰蓄冷空调是一种能够对电力负荷进行移峰填谷的技术,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用户电费支出,还可以减轻夏季城市电网负荷压力,是电力调峰的重要手段。对冰蓄冷空调技术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优化蓄冷系统性能,更高效地消减电负荷高峰,解决电力市场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内融冰式蛇形盘管装置的蓄冰、融冰性能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冰蓄冷运行设备和自控系统相关数据参数,对影响系统蓄冰、融冰性能的诸多因素进行实验探究及理论分析。实验研究通过焓差分析,得出室外空气湿度对系统夜间蓄冰效率影响较大。根据夏季设备运行数据记录对比,得出当冰槽冰量低于15%时,蓄冷系统释冷率显着下降。对蓄冷系统蓄冰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冰槽的换热规律进行描述。同时对冰槽盘管内乙二醇的受迫对流过程进行传热分析,得出影响蓄冷系统融冰后期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对流换热系数随着努谢尔特数的数量级增长不断加大。通过引入?的概念,从?损失的角度对提升蓄冷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对冰蓄冷系统制冷机组进行?损失计算,得出压缩机的?损失最大,?损失率达到49.03%,冷凝器的?损失率为28.23%。从设备运行维护的角度,对蓄冷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部分故障进行汇总,重点对清洗冷凝器水垢后的蓄冰效率进行对比记录,得出每年清洗冷凝器水垢后可提升蓄冷系统约5%的蓄冰能力。最后,根据冰蓄冷空调系统多年的实际运行效果,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设计阶段与实际运行阶段的经济性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在北京市节能设备补贴和合理的峰谷电相关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北京地区采用冰蓄冷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同时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

王进宇[2](2020)在《基于图网络模型的中央空调系统运行数据诊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当前建筑运维行业中,中央空调系统的运行管理缺乏科学的指导。此外,由于工程人员无法直观有效进行空调系统整体运行状态的诊断分析,因此中央空调系统的运行往往存在巨大的节能潜力。建筑楼宇自控系统的应用,通常采集并存储了大量的实际运行数据,这些数据是中央空调系统实际运行状态最直接最原始的载体。若通过上述数据,深度发掘数据内部的信息和知识,辅助中央空调空调系统的运维分析和诊断,将大大提高节能诊断工作的效率。然而,传统单一的数据挖掘方法往往忽视了中央空调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重局部而轻整体较少关注数据系统综合分析,忽略了不同数据维度间关联结构所隐藏的信息。因此本文依托目前备受关注的图网络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建立中央空调运行数据图网络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提出一套完整的中央空调运行数据分析诊断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线性插值手段将数据预处理,解决数据采样频率不一致的问题;其次采用描述型分析和统计型分析相结合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利用均值、最值、中值、标准差、偏度、峰度及皮尔逊相关系数等指标开展数据探索工作。接着将符号聚合处理和单调趋势处理相结合,对时序数据降维处理实现原始数据到关联属性的挖掘获取;然后提出图网络模型从“数据节点”、“关联边”、“网络结构”详细建模步骤,该步骤能够有效将建筑原始数据集建模形成图网络数据存储表达;最后提出一整套基于频繁子图挖掘的分析诊断方法,利用g Span算法将上述图网络数据进行频繁模式分析,并提出基于差异系数分析的自动筛选方法用以实现历史数据的频繁模式诊断和逐日运行诊断。该方法从系统全局角度进行分析,便于工程人员快速发现问题所在及具体影响因素。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中央空调系统2个月的运行数据进行案例分析,有效诊断发现4处重大节能潜力问题及若干不规范操作行为。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的研究成果适用于今后更多的中央空调系统运行诊断分析,便于提高工程及研究人员的工作效率,具备一定的实际意义。

霍秋屹[3](2019)在《考虑新能源消纳的冰蓄冷空调多目标优化策略》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电力需求也在续速增长,电力供需关系日趋紧张。一方面,随着电力系统用户负荷日趋多样化和规模化以及智能化设备的发展,具有良好互动调节潜力的柔性负荷占比稳步增加;另一方面,随着需求响应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柔性负荷参与到可再生能源波动平抑和电网峰值调节等电网辅助服务中。在众多类型的柔性负荷当中,中央空调负荷因为具有功率大,响应潜力良好等特点,一直是响应调控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围绕中央空调负荷群体参与需求响应的相关技术开展研究,制定了中央空调集群响应优化控制策略,内容包含中央空调负荷建模、优化控制策略制定等方面。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研究了冰蓄冷型中央空调的机理建模方法。深入分析了空调系统的用电特性、响应调节潜力、工作原理和影响空调运行的关键性因素,并对比分析了冰蓄冷空调在不同工况下的控制策略和工作模式;(2)针对需求侧柔性负荷的负荷特性和分布式能源的发展需求。设计了一种考虑新能源接入的负荷聚合商调控系统。并根据传统负荷聚合商的网络结构、调节方式和工作特性,搭建了一种以负荷聚合商为园区范围内发电中心和用户侧响应的平台,并运用去中心式网络结构对需求侧柔性负荷进行聚合,以达到改善用户的用电行为,提供对电网公司调控需求的可靠响应和协助服务的作用;(3)研究分析了冰蓄冷空调在不同负荷状态下的运行模式,进而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空调系统响应潜力调节的多负荷状态(Multi Load State,MLS)控制策略。根据日前空调用户冷负荷预测值大小,将空调系统的负荷运行状态划分为高负荷运行状态和低负荷运行状态,通过计算空调系统在每一时段内的制冷功率和融冰速率,判断下一时刻空调系统能否进行需求响应调控;(4)提出了一种基于风电消纳的冰蓄冷空调多目标优化策略,同时考虑电网公司,负荷聚合商和空调用户三者的经济效益,建立了冷量平衡约束、制冷机功率约束和节点电压约束等约束条件,基于模糊隶属度函数,计算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经济效益验证了该策略的经济性和可行性。

王磊[4](2019)在《冰蓄冷空调节能潜力评价研究与公建能源审计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既有公共建筑占比高,能耗强度大,对其进行节能监管势在必行。公共建筑能源审计作为建筑节能监管体系中重要的环节,面临着智能化的问题。本文以能源审计中的重要审计对象之一——冰蓄冷类型的中央空调为研究对象,对公共建筑能源审计的智能化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能源审计的冰蓄冷空调系统节能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归纳总结了公共建筑能源审计的理论框架和理论要素;基于公共建筑能源审计的理论具体分析了中央空调节能潜力的五种影响因素;结合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原理和特点,分析冰蓄冷空调系统节能潜力的影响因素,得出基于能源审计的冰蓄冷空调系统节能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2)基于AHP-FCE的冰蓄冷空调系统节能潜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基于专家评分法和标准等级公式计算相结合的节能潜力2级指标评分方法,研究基于AH P的冰蓄冷空调系统节能潜力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方法;研究基于FCE的冰蓄冷空调系统节能潜力综合评价方法,并对西安市某商业建筑冰蓄冷空调的节能潜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3)基于PCA-BP的冰蓄冷空调系统负荷预测模型研究。分析了影响冰蓄冷空调冷负荷的建筑结构、室外环境、室内环境和时间序列等4种因素;给出了基于PCA-BP的冰蓄冷空调系统负荷预测模型结构和算法流程,并进行了实验仿真分析,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比单纯采用BP神经网络有更高的预测精度、更短的学习时间,收敛性和稳定性有效提升。(4)公共建筑能源智能审计系统设计。分析了公共建筑能源智能审计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了公共建筑能源智能审计系统的物联网架构确定了公共建筑能源智能审计系统的关键硬件设备,包括ZigBee感知节点软硬件和ZigBee/以太网网关软硬件;设计了公共建筑能源智能审计系统的云数据中心和公共建筑能源智能审计系统的通信网络;设计了公共建筑能源智能审计系统的数据库以及公共建筑能源智能审计系统的信息管理系统,并给出了系统实现效果。本论文建立的基于能源审计的冰蓄冷空调系统节能潜力评价模型与系统,能够对冰蓄冷空调系统节能潜力作出直观准确的综合评价。对冰蓄冷空调系统负荷预测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实现能源审计背景下的冰蓄冷空调优化运行的模拟仿真。对公共建筑能源智能审计系统的研究,可以实现对公共建筑能源审计所需数据的全面采集,实时传输,海量存储和信息管理。

梁烁[5](2019)在《商业建筑蓄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蓄冷空调技术,具有对国家电网“移峰填谷”的重大作用,且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蓄冷空调系统初投资高,系统相对复杂,后期管理难度大,大型商业建筑是否应当采用蓄冷空调系统,如何针对项目情况,合理的进行经济技术可研分析,如何抓住设计、管理及运行环节的要点及关键,避免出现系统运行问题,就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将蓄冷空调系统的经济评价与设计流程为研究课题,首先,介绍了蓄冷空调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论述了蓄冷空调技术的基本原理,对常见的各类蓄冷形式,如盘管冰蓄冷技术、封装冰蓄冷技术、水蓄冷技术进行讨论和比较。其次,本文分析了蓄冷空调系统的评价体系类型与方法。主要分为能效指标、经济指标与规模指标三大类。其中经济指标判断方法又分为静态分析法与动态分析法。再次,本文对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流程与全过程目标管理进行了论述。从负荷计算、方案设计、设备选型到运行过程的目标管理均进行了探讨。以此对实际项目应用中前期设计作为参考。最后,本文以山东临沂万象汇商业建筑为实例,对其做了全面的经济分析与电力分析。对项目做两种不同的空调系统方案,一为传统空调系统,二为冰蓄冷空调系统。结合临沂地区峰谷电价政策,从系统的初投资费用、以一年为单位的周期运行费用、以15年为单位的系统全生命周期动态费用等方面对此项目的两种方案进行分析,最后得出静态经济指标、动态经济指标、电力指标三方面的对比结果。

苗鹏举[6](2019)在《基于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的气-液直接接触式蓄冰系统》文中指出随着世界各国能源形势愈发严峻,以冰浆为热量传输媒介的冰蓄冷空调得到了快速发展。以往的液-液冰浆制取方式功耗大,制冰效率低,不能大规模的应用在工程领域。传统相变蓄冷材料在蓄冰过程中也存在过冷度较大、换热效率低等缺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验采用气-液直接接触式系统制取冰浆,在精简系统结构的同时避免了环境污染,且能够在换热时产生更大的热扰动,提高能效。纳米流体作为新型相变蓄冷材料,能够有效抑制蓄冰溶液过冷度,强化换热。本文将对气-液直接接触蓄冰中影响换热效果的因素、纳米流体过冷度的影响因素以及纳米流体相对于乙二醇对蓄冰溶液过冷度的抑制作用做出探究。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设计气-液直接接触式蓄冰系统的系统,完成蒸发器、蓄冰桶以及干燥器等系统部件的设计计算和加工制造,实验台搭建结束后进行调试,经过调试,实验系统能够连续稳定的运行,为下一步的实验、测量和数据采集打下基础。(2)采用去离子水作为基液,用“两步法”制取纳米流体,通过超声震荡的方式将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到基液里,制取不同浓度的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为了更准确的测得纳米流体过冷度,实验在声悬浮的条件下进行。在-20℃的冷却温度下多次测定等体积的纳米流体液滴和去离子水过冷度,实验表明去离子水和纳米流体的过冷度均值分别为9.9℃和5.5℃,纳米流体对过冷度的降低幅度接近45%。此外,对声悬浮下纳米流体液滴与去离子水的步冷曲线作出比较,结果证明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对过冷度有较大的抑制作用。(3)制备浓度分别为10mg/100ml、15mg/100ml、20mg/100ml的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在-20℃冷却温度下测定其过冷度,实验表明三种浓度下纳米流体液滴过冷度均值分别是6.9℃、5.5℃和4.8℃。纳米流体过冷度随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且下降速率逐渐变缓;在不同冷却温度下多次测定浓度为20mg/100ml的纳米流体过冷度,结果表明,当冷却温度是-10℃时,液滴过冷度均值为2.4℃;当冷却温度是-15℃时,液滴过冷度均值3.6℃;当冷却温度是-20℃时,液滴过冷度均值4.8℃。纳米流体液滴过冷度随冷却温度的降低而增大。(4)使用不同喷孔直径的气体喷射器在高进气量下进行蓄冰,从换热效果来看,小孔径的气体喷射器要略微优于大孔径的气体喷射器,但是两者之间差异不大,表明在高进气量下喷孔直径对换热效果影响较小;在不同的溶液液位下进行实验,实验表明体积换热系数随液高的降低而升高。较高的液位高度能够使得换热充分,液位过低会导致换热不完全。(5)分别用5%和10%浓度的乙二醇溶液以及纳米流体溶液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水和乙二醇溶液,纳米流体溶液有更低的过冷度和更好的换热效果,能够制取疏松细腻的冰浆。纳米流体溶液在10%浓度时过冷度为0.9℃,达到冰点所用的时间为25分钟,几乎是乙二醇溶液所用时间的一半。

周润发[7](2019)在《温度交变系统及部件能效分析与优化》文中提出温度交变系统目前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新能源、材料合成等民品行业以及某些军品行业和各种科研机构实验室,其中高低温交变环境室是一种典型应用,其高低温温度范围一般在+100℃-60℃之间。本文针对温度交变系统及其部件进行能效分析并作出相应的优化,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分别计算了制冷剂旁路法和蓄冷法的周期热负荷,分析了负载发热量、热容量对制冷剂旁路法周期能耗的影响,研究了增加蓄冷后节能效果随负载发热量的变化,以及循环风速对蓄冷法周期热负荷的影响,发现不论基于单压缩机或双压缩机系统,增加蓄冷均能有效地降低能耗和压缩机尺寸。(2)针对冰蓄冷法温度交变系统进行了稳态设计和动态负荷计算,分析在制冷装置无过冷时负载发热量、负载热容量、恒温时长、蓄冷蒸发温度和释冷起始温度对节能效果的影响,对比了不同蓄冷器出水温度和冷却风速条件对循环水量的影响。此外计算了制冷装置有过冷时过冷度对节能效果和压缩机尺寸的影响,发现增加过冷能耗和压缩机尺寸均减小。(3)针对温度交变系统中的轴流风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实测数据证明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对不同结构、转速和空气温度条件下风机的气动性能进行了模拟,发现增加拢风筒后风机性能提升明显,且较高的空气温度会导致风机性能变差。本文针对温度交变系统及部件所进行的能耗分析与优化,对实际装备提高性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毕玉[8](2018)在《空调用组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蓄冷器蓄释冷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集中空调系统使用量急速增长,导致电力消耗问题更为严峻,同时使得电力系统峰谷差急剧增加,电网负荷率明显下降,这极大影响了发电的成本和电网的安全运行,因此集中空调系统已经成为了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因此在集中空调领域应用蓄冷技术,是解决城市用电峰值紧张、谷值过剩、缓解能源大量消耗的有效措施之一,对电力系统“移峰填谷”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应用较广泛的蓄冷空调系统为冰蓄冷空调系统,但水的相变点低,使得制冷机组蒸发温度低、制冷系数COP低,同时使系统的复杂性增加。因此,需要替换出可用于空调蓄冷系统且相变点高于冰的蓄冷介质。通常空调用蓄冷装置中使用单一相变材料(PCM)进行蓄冷,然而PCM的相变潜热和导热系数较低,这使蓄冷器的蓄冷量和蓄冷率均较低。因此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在空调蓄冷系统中应用组合式PCM,进而拓宽空调工况与蓄冷介质相匹配的温度窗口,同时构建多温域组合式蓄冷器,对蓄冷器蓄冷过程和释冷过程的传热特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制备了一种组合式PCM蓄冷器用新型无机相变蓄冷材料HNS-6,针对其过冷度较大的问题,提出添加成核剂和纳米粒子降低其过冷度,最终制备出新型无机纳米复合相变蓄冷材料HNS-7,并运用步冷曲线法和差式扫描量热法(DSC)测试了其相变温度、相变潜热、比热等热物性参数;(2)建立组合式PCM蓄冷器的三维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对蓄冷器内部进行了网格划分和网格无关性验证,同时搭建小型蓄冷实验装置,对蓄冷器蓄冷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将模拟值与实验值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3)将实验制备的HNS-7和选取的PCM-2、PCM-3应用于组合式PCM蓄冷器中,对HNS-7、PCM-2、PCM-3体积组合比例不同时,蓄冷器的蓄冷特性和释冷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了组合式PCM蓄冷器在蓄冷过程中蓄冷量、蓄冷率、蓄冷完成时间的变化,以及在释冷过程中蓄冷器的出口温度变化,确定出组合式PCM(HNS-7:PCM-2:PCM-3)的最佳组合比例为5:2:1;(4)对组合式PCM比例为5:2:1的蓄冷器蓄冷过程和释冷过程的传热特性进行研究。分别研究了当HTF进口流量、HTF进口温度不同时,对蓄冷器蓄冷过程内液相分数、蓄冷量、温度分布的影响,以及对释冷过程时蓄冷器出口温度的影响,总结了蓄冷器内PCM的相变规律,对蓄冷器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和参考依据。

李楠,曹红奋[9](2012)在《小型冰蓄冷空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国内外小型冰蓄冷空调技术的发展现状。然后以某21 kW别墅蓄能空调系统为例阐述了小型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原理组成,在此基础上对该系统蓄冰槽的选型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最后列举了小型冰蓄冷空调今后发展遇到的一些问题。

李楠,曹红奋[10](2012)在《小型冰蓄冷空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小型冰蓄冷空调技术的发展现状。然后以某别墅蓄能空调系统为例阐述了小型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原理组成,在此基础上对该系统蓄冰槽的选型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最后列举了小型冰蓄冷空调今后发展遇到的一些问题。

二、一种小型蓄冰中央空调系统的设计和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小型蓄冰中央空调系统的设计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内融式蓄冰系统实际运行性能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冰蓄冷技术的发展及意义
    1.2 冰蓄冷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1.3 冰蓄冷技术研究方向
    1.4 本文课题的提出及研究任务
第二章 冰蓄冷空调系统及设备参数
    2.1 概述
    2.2 蓄冰槽相关设备信息
        2.2.1 蓄冰槽外部结构及内部盘管参数
        2.2.2 蓄冰槽保温措施
        2.2.3 蓄冰槽盘管布置
        2.2.4 蓄冰系统测量元件
        2.2.5 乙二醇溶液及缓蚀剂说明
    2.3 冰蓄冷空调系统设计
        2.3.1 冰蓄冷设备工程概况
        2.3.2 冰蓄冷系统设备参数
        2.3.3 冰蓄冷空调系统设计方案
        2.3.4 冰蓄冷空调系统运行模式分析
        2.3.5 冰蓄冷空调系统防冻措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优化冰蓄冷空调系统性能分析
    3.1 概述
    3.2 冰蓄冷空调系统研究方案
    3.3 实验数据的测量及统计
    3.4 .影响冰蓄冷空调系统性能的因素
    3.5 对冰蓄冷空调系统优化方案的分析
        3.5.1 焓差分析法在蓄冷系统中的应用
        3.5.2 蓄冷系统传热机理分析及数值计算
        3.5.3 蓄冰槽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3.5.4 实际运行过程中融冰性能分析
        3.5.5 冰蓄冷系统制冷机组?分析
        3.5.6 冷凝器除垢后对双工况主机性能的影响
        3.5.7 冰蓄冷系统运行策略优化
        3.5.8 蓄冰槽内水质及乙二醇检测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冰蓄冷空调系统经济性分析
    4.1 冰蓄冷空调系统供冷前期准备工作
    4.2 冰蓄冷空调系统运行操作规范
    4.3 冰蓄冷空调系统结束供冷
    4.4 冰蓄冷空调系统经济性分析
        4.4.1 空调负荷计算
        4.4.2 冰蓄冷空调系统设计初期经济性分析
        4.4.3 冰蓄冷空调系统实际运行阶段经济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结论
    5.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2)基于图网络模型的中央空调系统运行数据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BAS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1.3.2 其他领域的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中央空调运行数据图网络的物理意义及标准化描述
    2.1 数据关联属性的现实物理意义
        2.1.1 内部物理性质约束
        2.1.2 外部人为控制策略
    2.2 中央空调数据图网络的组成及定义
    2.3 基于图网络模型的空调系统控制策略标准化描述
        2.3.1 设备系统连接信息描述方法
        2.3.2 控制策略逻辑信息描述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央空调运行数据图网络的搭建方法
    3.1 中央空调运行数据的图网络节点建模
        3.1.1 图网络数据节点结构组成
        3.1.2 图网络数据节点数学建模方法
    3.2 中央空调运行数据的图网络关联边建模
        3.2.1 图网络关联边的组成及类别
        3.2.2 图网络关联边的数学建模方法
    3.3 中央空调运行数据的图网络网络结构建模
        3.3.1 图网络网络结构的形成和建模
        3.3.2 图网络网络结构的应用场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央空调运行数据探索及关联属性挖掘
    4.1 数据源介绍及数据解释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解释
    4.2 数据预分析及数据探索
        4.2.1 描述型数据分析方法
        4.2.2 统计型数据分析方法
    4.3 中央空调运行数据关联属性挖掘方法
        4.3.1 基于专家系统的关联属性产出
        4.3.2 基于数据挖掘的关联属性产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频繁子图挖掘的中央空调运行数据诊断方法
    5.1 频繁子图挖掘和g Span算法的理论基础
        5.1.1 图与网络的基本概念
        5.1.2 频繁子图挖掘与g Span算法原理
    5.2 基于图网络模型的数据建模方法
        5.2.1 数据关联属性的图网络建模
        5.2.2 图网络数据边缘标记方法
    5.3 基于gSpan算法的中央空调运行数据诊断方法
        5.3.1 频繁子图挖掘结果
        5.3.2 基于频繁子图挖掘的中央空调运行数据诊断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关于国际工程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情况说明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考虑新能源消纳的冰蓄冷空调多目标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需求响应策略
        1.3.1 激励型需求响应
        1.3.2 价格型需求响应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冰蓄冷中央空调机理性建模
    2.1 引言
    2.2 冰蓄冷空调的系统描述
        2.2.1 冰蓄冷空调的运行特性
        2.2.2 冰蓄冷空调的系统流程
        2.2.3 冰蓄冷空调的常规控制策略
    2.3 冰蓄冷空调的能耗模型建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新能源消纳的中央空调负荷聚合商模式建模
    3.1 引言
    3.2 考虑新能源消纳的LA调控模型
        3.2.1 考虑新能源消纳的LA调控策略
    3.3 基于新能源消纳的响应潜力优化模型
        3.3.1 风机出力模型
        3.3.2 响应潜力优化模型
    3.4 基于响应潜力的经济性优化模型
    3.5 双层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
    3.6 算例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经济性优化的冰蓄冷空调聚合负荷多目标优化控制策略
    4.1 引言
    4.2 基于经济性优化的冰蓄冷空调聚合负荷多目标优化模型
        4.2.1 电网公司运营收益最优模型
        4.2.2 负荷聚合商运营收益最优模型
        4.2.3 空调用户用电费用最优模型
    4.3 多目标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
    4.4 优化模型求解
        4.4.1 多目标优化算法概述
        4.4.2 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4.4.3 选取最优解
    4.5 算例分析
        4.5.1 优化模型求解
        4.5.2 仿真求解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与项目情况说明
致谢

(4)冰蓄冷空调节能潜力评价研究与公建能源审计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及智能化发展现状
        1.2.2 冰蓄冷空调系统发展现状
        1.2.3 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问题分析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2 基于能源审计的冰蓄冷空调系统节能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2.1 公共建筑能源审计理论研究
    2.2 中央空调能源审计研究
        2.2.1 中央空调能源审计内容
        2.2.2 中央空调节能潜力影响因素
        2.2.3 基本影响因素的关联参数与数据来源
    2.3 冰蓄冷空调系统节能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3.1 冰蓄冷空调系统原理
        2.3.2 基本影响因素的关联参数与数据来源
        2.3.3 冰蓄冷空调节能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2.4 本章小结
3 冰蓄冷空调系统节能潜力评价方法研究
    3.1 节能潜力评价方法的选用
    3.2 节能潜力2级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3.2.1 管理因素2级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3.2.2 设备因素2级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3.2.3 环境因素2级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3.2.4 智能因素2级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3.2.5 经济因素2级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3.3 基于AHP的节能潜力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3.3.1 1级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3.3.2 2级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3.4 基于FCE的节能潜力综合评价
    3.5 冰蓄冷空调系统节能潜力评价实证研究
        3.5.1 建筑概况
        3.5.2 节能潜力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3.5.3 节能潜力模糊综合评价计算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PCA-BP神经网络的空调冷负荷预测模型研究
    4.1 空调冷负荷影响因素分析
    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空调冷负荷预测模型
    4.3 基于PCA-BP神经网络的空调冷负荷预测模型
    4.4 实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公共建筑能源审计系统研究与设计
    5.1 系统需求分析
    5.2 系统架构设计
    5.3 系统硬件设备设计
        5.3.1 智能采集终端的编码设计
        5.3.2 冰蓄冷空调系统监测点体系
        5.3.3 Zig Bee监测节点设计
        5.3.4 Zig Bee/以太网网关设计
    5.4 系统云数据中心设计
    5.5 系统通信网络设计
    5.6 系统数据库设计
    5.7 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5.7.1 管理需求分析
        5.7.2 软件架构设计
        5.7.3 知识库设计
        5.7.4 系统实现效果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1 关于冰蓄冷空调节能评价指标相对重要度的问卷调査
附录2 实证研究中的节能潜力评价指标权重计算过程
附录3 实证研究中的节能潜力模糊综合评价计算过程

(5)商业建筑蓄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蓄冷空调系统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1.3 蓄冷空调系统在国外的应用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
2 蓄冷空调原理与常见蓄冷技术分析
    2.1 蓄冷空调技术基本原理
    2.2 常见蓄冷技术
        2.2.1 盘管冰蓄冷技术
        2.2.2 封装冰蓄冷技术
        2.2.3 水蓄冷技术
3 蓄冷空调系统评价体系
    3.1 能效指标
    3.2 蓄冷规模指标
    3.3 经济性指标
        3.3.1 静态分析法
        3.3.2 动态分析法
    3.4 本章小结
4 蓄冷空调设计与全过程目标管理
    4.1 负荷计算
    4.2 方案设计
    4.3 主要设备选型
        4.3.1 双工况主机
        4.3.2 乙二醇水泵
        4.3.3 蓄冰体
        4.3.4 换热器
    4.4 编制运行方案
        4.4.1 按基础依据分类
        4.4.2 按主机运行模式分类
        4.4.3 编制运行方案
    4.5 蓄冷空调系统全过程目标管理与控制
5 山东临沂万象汇冰蓄冷系统工程应用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各类蓄冷系统概览及选用
    5.3 供电收费情况
    5.4 项目的冷负荷及其日变化曲线
    5.5 采用冰蓄冷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
        5.5.1 可行性分析
        5.5.2 常规制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
        5.5.3 冰蓄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
        5.5.4 两种空调系统对比分析
    5.6 蓄冷空调的适用条件
        5.6.1 间歇性负荷需求
        5.6.2 峰谷电价
        5.6.3 其他影响因素
    5.7 耗电数值分析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基于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的气-液直接接触式蓄冰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冰蓄冷技术研究发展与现状
    1.3 冰浆的用途
        1.3.1 冰浆在医疗领域的用途
        1.3.2 冰浆在建筑领域的用途
        1.3.3 冰浆在食品行业的用途
        1.3.4 冰浆在大厨房用途
        1.3.5 冰浆在消防领域的用途
    1.4 冰浆制取方法
        1.4.1 壁面刮削法
        1.4.2 过冷法
        1.4.3 流化床法
        1.4.4 直接接触法
    1.5 纳米流体研究现状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气-液直接接触式蓄冰系统的组成与搭建
    2.1 实验原理及优点
    2.2 实验系统组成
    2.3 实验参数以及装置的确定
        2.3.1 冷源的选择
        2.3.2 蒸发器的选择
        2.3.3 膨胀阀的选取
        2.3.4 蓄冰桶
        2.3.5 气体喷射器设计
        2.3.6 干燥器设计
        2.3.7 风机选型
        2.3.8 数据采集及测量系统
        2.3.9 氟利昂充注
        2.3.10 其他
    2.4 系统费用
    2.5 系统启动与关闭的基本步骤
    2.6 本章小结
3 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制备及单个液滴过冷特性分析
    3.1 氧化石墨烯简介
    3.2 研究方案
    3.3 纳米流体制备
    3.4 实验系统
        3.4.1 声悬浮系统
        3.4.2 制冷循环系统
        3.4.3 数据采集系统
    3.5 实验仪器的标定
        3.5.1 T型热电偶的标定
        3.5.2 移液器标定
    3.6 实验结果分析
        3.6.1 纳米流体与去离子水过冷度比较
        3.6.2 纳米流体与去离子水步冷曲线比较
        3.6.3 浓度对过冷度的影响
        3.6.4 冷却温度对过冷度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气-液直接接触换热性能分析及实验结果
    4.1 气-液直接接触换热性能分析
        4.1.1 体积换热系数
        4.1.2 传热过程中的理论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气体喷射器结构对换热的影响
        4.2.2 溶液液位对换热的影响
    4.3 蓄冰液中加入纳米流体和乙二醇的对比
        4.3.1 浓度为5%的纳米流体与乙二醇对比
        4.3.2 浓度为10%的纳米流体与乙二醇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温度交变系统及部件能效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背景介绍
    1.2 国内外对温度交变系统节能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对高低温交变环境室能耗优化研究
        1.2.2 国内外对冰蓄冷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对轴流风机性能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蓄冷法温度交变系统能效理论分析
    2.1 温度交变系统
        2.1.1 周期性温度交变系统简介
        2.1.2 温度交变系统存在问题
        2.1.3 温度交变系统优化
    2.2 温度交变系统能耗计算模型
        2.2.1 系统优化结果衡量指标
        2.2.2 制冷剂旁路法周期能耗计算模型
        2.2.3 制冷剂旁路法周期负荷需求计算模型
        2.2.4 蓄冷法周期能耗计算模型
        2.2.6 壁面导热计算
        2.2.7 矩形弯头换热系数及局部水力损失计算
        2.2.8 蒸发器及释冷器规格
    2.3 制冷剂旁路法计算结果及分析
        2.3.1 制冷剂旁路法周期负荷计算结果
        2.3.2 负载对制冷剂旁路法周期能耗影响
    2.4 蓄冷法计算结果及分析
        2.4.1 蓄冷法周期负荷计算结果
        2.4.2 蓄冷法周期节能效果和负载发热量关系
        2.4.3 蓄冷法周期能耗和设计风速关系
    2.5 不同模式结果对比
        2.5.1 不同模式单压缩机节能效果对比分析
        2.5.2 采用双压缩机基准下各模式节能效果对比
    2.6 本章小结
3 冰蓄冷法温度交变系统能效分析与优化
    3.1 系统稳态设计
        3.1.1 系统设计背景及条件
        3.1.2 释冷器设计
        3.1.3 蒸发器设计
        3.1.4 设备及环境参数
        3.1.5 压缩机计算参数确定
    3.2 动态模型
        3.2.1 释冷器动态模型
        3.2.2 节能效果评价指标
    3.3 无过冷冰蓄冷法周期计算结果分析
        3.3.1 制冷剂旁路法负荷计算结果
        3.3.2 带冰蓄冷温度交变系统负荷计算结果
        3.3.3 负载对节能效果影响
        3.3.4 恒温时长及蓄冷蒸发温度对节能效果影响
        3.3.5 释冷起始温度对节能效果影响
        3.3.6 蓄冷器出水温度对冷却水流量影响
        3.3.7 循环风速对冷却水流量影响
    3.4 有过冷模式Bw节能效果计算及分析
        3.4.1 压缩机尺寸缩小系数指标确定
        3.4.2 压缩机能耗计算模型
        3.4.3 过冷度对节能效果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温度交变系统轴流风机性能仿真与优化
    4.1 设计背景及优化目标
        4.1.1 风机选型
        4.1.2 风机参数
        4.1.3 优化目标
    4.2 数值建模
        4.2.1 连续介质模型
        4.2.2 三维N-S方程
        4.2.3 湍流模型
        4.2.4 基于Fluent的轴流风机性能分析
        4.2.5 风机流场建模
        4.2.6 流场网格生成
        4.2.7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确定
        4.2.8 计算结果获取
    4.3 模拟精度分析
        4.3.1 风机性能测试原理
        4.3.2 测试结果
        4.3.3 不同计算模型对计算结果影响
        4.3.4 网格独立性校核结果
    4.4 模拟结果及分析
        4.4.1 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误差分析
        4.4.2 有无拢风筒CFD模拟结果
        4.4.3 不同转速下的性能曲线
        4.4.4 空气温度对性能的影响
        4.4.5 叶片安装位置对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情况

(8)空调用组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蓄冷器蓄释冷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蓄冷空调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相变蓄冷材料概述
        1.3.1 相变蓄冷材料的分类及筛选原则
        1.3.2 相变蓄冷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相变蓄冷材料的应用
    1.4 储能装置概述
        1.4.1 储能装置的分类
        1.4.2 储能装置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相变蓄冷材料的制备及热物性测试
    2.1 相变蓄冷材料的制备
        2.1.1 实验目的
        2.1.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3 相变蓄冷材料的热物性测试方法
        2.1.4 实验过程
        2.1.5 步冷曲线测试结果与分析
        2.1.6 DSC测试结果与分析
    2.2 相变蓄冷材料改性研究
        2.2.1 晶体成核理论基础
        2.2.2 减小过冷度的实验研究
        2.2.3 改性后相变蓄冷材料的DSC测试结果与分析
    2.3 相变蓄冷材料比热测试
        2.3.1 比热测试原理
        2.3.2 比热测试过程
        2.3.3 比热测试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蓄冷器模型的建立及实验验证
    3.1 蓄冷器模型的建立
        3.1.1 蓄冷器物理模型的建立
        3.1.2 组合式蓄冷器的物理模型
        3.1.3 蓄冷器数学模型的建立
        3.1.4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的确定
    3.2 蓄冷器网格的划分及无关性验证
        3.2.1 蓄冷器网格的划分
        3.2.2 网格的无关性验证
    3.3 实验验证
        3.3.1 实验台的搭建
        3.3.2 实验内容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4 误差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组合式蓄冷器蓄冷过程和释冷过程传热特性研究
    4.1 组合式PCM的筛选及等效相变温度
        4.1.1 组合式相变蓄冷材料的筛选
        4.1.2 加权平均法求解等效相变温度
    4.2 PCM组合比例对蓄冷器蓄冷过程和释冷过程传热性能的影响
        4.2.1 不同组合比例对蓄冷过程蓄冷量的影响
        4.2.2 不同组合比例对蓄冷过程蓄冷率的影响
        4.2.3 不同组合比例对蓄冷过程液相分数的影响
        4.2.4 不同组合比例对蓄冷器释冷过程出口温度的影响
        4.2.5 单一PCM蓄冷器与组合PCM蓄冷器蓄冷特性对比分析
        4.2.6 蓄冷器组合比例的确定
    4.3 HTF进口流量对组合式蓄冷器蓄冷过程和释冷过程的影响
        4.3.1 蓄冷过程HTF进口流量对组合式蓄冷器内温度分布的影响
        4.3.2 蓄冷过程HTF进口流量与组合式蓄冷器液相分数之间关系
        4.3.3 蓄冷过程HTF进口流量对组合式蓄冷器蓄冷量及蓄冷率的影响分析
        4.3.4 释冷过程HTF进口流量与组合式蓄冷器出口温度的关系
    4.4 HTF进口温度对组合式蓄冷器蓄冷过程和释冷过程的影响
        4.4.1 蓄冷过程HTF进口温度对组合式蓄冷器内温度分布的影响
        4.4.2 蓄冷过程HTF进口温度与组合式蓄冷器液相分数的关系
        4.4.3 蓄冷过程HTF进口温度对组合式蓄冷器蓄冷量及蓄冷率的影响分析
        4.4.4 释冷过程HTF进口温度与组合式蓄冷器出口温度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10)小型冰蓄冷空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1) 蓄冷材料
    (2) 整个系统的试验研究
    (3) 蓄冰装置
3 某别墅21kW冰蓄冷系统
    3.1 系统组成
    3.2 蓄冰装置
        3.2.1 确定蓄冰装置类型
        3.2.2 蓄冰装置设计
        (1) 冰球选型及蓄冰槽设计
        (2) 保温层设计:
4 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
    4.1 技术问题
    4.2 推广障碍
5 结束语

四、一种小型蓄冰中央空调系统的设计和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融式蓄冰系统实际运行性能的优化研究[D]. 潘安东.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6)
  • [2]基于图网络模型的中央空调系统运行数据诊断研究[D]. 王进宇. 天津大学, 2020(02)
  • [3]考虑新能源消纳的冰蓄冷空调多目标优化策略[D]. 霍秋屹. 天津大学, 2019(01)
  • [4]冰蓄冷空调节能潜力评价研究与公建能源审计系统设计[D]. 王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5]商业建筑蓄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研究[D]. 梁烁.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6]基于氧化石墨烯纳米流体的气-液直接接触式蓄冰系统[D]. 苗鹏举. 重庆大学, 2019(01)
  • [7]温度交变系统及部件能效分析与优化[D]. 周润发.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4)
  • [8]空调用组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蓄冷器蓄释冷特性的研究[D]. 毕玉.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8(02)
  • [9]小型冰蓄冷空调研究[J]. 李楠,曹红奋. 真空与低温, 2012(02)
  • [10]小型冰蓄冷空调研究[J]. 李楠,曹红奋. 制冷, 2012(02)

标签:;  ;  ;  ;  ;  

小型冰蓄冷式中央空调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