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学MCAI的开发环境与开发工具研究

大学科学MCAI的开发环境与开发工具研究

一、大学理科MCAI的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乐[1](2021)在《高中通用技术项目式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以《智能纸雕灯的设计与制作》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西壮族自治区于2012年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一批学校在自治区教育厅的引导下,通过以创新实验项目的形式开展通用技术课程,其中课程实施取得较好成就表现的是项目式的教学。笔者在读研期间,参加第18期“兴华创新实践师资班”,以创新实践志愿者的身份在广西师大附中进行创新实践教学,结合通用技术立足实践、注重创造,体现科技与人文相统一的课程性质,以及广西师大附中创新实验课程发展的特点,笔者和师大附中的一线教师们开展了基于Arduino开源硬件的《智能纸雕灯的设计与制作》项目式教学。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访谈法以及统计分析法,行动研究将5E教学法和表现性评价融合到项目式教学各阶段的设计与实施中,以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为辅助工具对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将5E教学法用于前期Arduino基础知识阶段的教学设计和评价学生表现的过渡衔接阶段,在预实验中(A班),用工作单了解学生对“简单闭合电路”概念的理解、转变与运用;接着,在5E教学法的评价环节采用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定的方式观察学生作品制作阶段(B班)完成纸雕灯项目的成长变化;然后,通过收集、整理和编码核查表,在SPSS中分析各评价主体对各项评价内容的评价结果;最后,整理对长期观察的小组访谈的内容,用Nvivo Plus分析和发现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存在的简单化现象和隐性思维,用分析结果证明5E教学法和表现性评价有助于通用技术中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在高中通用技术的项目式教学中,融入5E教学模式和表现性评价的教学设计,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这不仅重新建构了学生对“简单闭合电路”概念的理解与转变,而且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时,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提升了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小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帮助教师对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极大地促进了存在周期耗时长缺点的项目式教学的实施,促进教、学、评的统一。

何思琪[2](2021)在《高中生物学“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更是重要的社会问题,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扰与担忧。但目前我国中学教育中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生活以及成长的需要。因此,基于高中生物学教学,开发和开展“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选修课程,除了能培养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方面的素养外,对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及其社会责任感也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意义。本研究以食品安全与检疫为主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挖掘高中生物学相关课程资源,进行“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以期提升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发展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引导学生养成安全饮食的行为习惯、了解我国食品安全检疫流程,同时,能够向身边的人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安全社会责任感。研究以校本课程开发理论、食品安全与检疫科学知识以及国家课程标准作为指导,采用文献法、调查法、SWTO分析法、观察法、实验研究法等方法,展开了对“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研究首先在昆明市某中学高二年级师生中展开调查,进行学校环境分析及学生需求分析,以此结果为依据确定了“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其次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制作课程讲义及教案。接下来以选修该课程的5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实施该校本课程,并对校本课程进行了评价和反思。研究表明,“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发展学生健康生活素养,提升学生能力,还能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力推动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

高严[3](2021)在《融合微控制器与直流调速的综合实验项目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综合实验项目涉及多学科知识间融合交叉,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是理工类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基于综合课程体系要求,针对微控制器技术与直流调速原有实验安排理论知识融合性较差的问题,开发了一套直流脉宽双闭环调速实验系统,并设计了相关实验内容用于教学安排。实验系统由控制器模块、驱动模块、IGBT模块、电源模块、直流电机模块、负载模块、转速检测模块、电流检测模块、上位机模块九部分组成。嵌入式微处理器STM32F103为实验系统主控制器,驱动模块采用TX-DA962A4Q,IGBT模块采用F4-75R12KS4,电源模块采用直流开关电源,永磁直流电机作为被控对象,负载模块采用单轴磁粉制动器,转速检测模块采用增量式光电旋转编码器,电流检测模块采用霍尔传感器ACS712,上位机编程软件环境为MDK5,上位机监测界面开发环境为LabVIEW2018,上、下位机采用RS232通讯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本文基于设计好的实验系统,融合微控制器技术和直流调速相关理论知识,设计了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用于教学安排,并依托实验系统实现了实验设计内容。基础实验包括LED灯实验、TFTLCD内容显示实验、定时器功能实验,其中LED灯实验分为控制输出电平改变LED灯状态、按键控制LED灯状态两部分,定时器功能实验分为定时中断控制LED灯闪烁、定时器PWM信号输出、按键调节PWM输出信号占空比、电机转速检测四部分。综合实验包括直流电机调速实验、上位机设计实验、扩展实验,其中,直流电机调速实验分为开环调速、转速单闭环调速、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三部分,扩展实验分为M/T转速检测算法应用、模糊PID算法应用两部分。

李雪梅[4](2021)在《重庆市生物学选考生学科态度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国务院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为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重庆作为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明确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采取“3+1+2”模式实行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从新高考方案陆续实施以来,有大量学者对影响学生选考的因素进行了探究。笔者通过对影响学生选考因素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认知、自信心、情感等态度要素是影响选科的重要因素。生物学学科态度是唤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生物学学习的兴趣、自信心、情感、意识等心理特征的关键。重庆市生物学选考生对生物学学科的态度表现到底如何还尚不明确,笔者对重庆市生物学选考生的生物学学科态度展开了探究,对不同性别、学校属性、年级、班型、生物学成绩水平、地区分布的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态度进行了比较。一方面可以为保障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实证数据,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提升选考生的科学素养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通过调查结果与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建议,为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供方向,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正向的生物学学科态度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阐明了生物学选考生、态度、学科态度的概念以及生物学学科态度的研究现状;设计了“生物学学科态度量表”,运用问卷调查法在重庆市主城地区、渝西地区、渝东北地区、渝东南地区展开调研,以16所中学的部分生物学选考生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对生物学的态度、对生物学学习的态度、对生物学实验的态度、对生物学相关职业的态度四个维度以及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子维度对生物学学科态度展开调查研究;同时运用访谈法对重庆一线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展开访谈,了解他们对学生生物学学科态度的评价、思考以及建议;再运用统计分析法对回收的2081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最后,以问卷调查结果和教师访谈结果为基础,参考相关文献,针对选考生在生物学学科态度上表现的不足之处,提出对策与教学建议,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通过研究结果与分析,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1)重庆市生物学选考生的生物学学科态度总体表现比较好。其中,对生物学相关职业的态度相对较差。(2)重庆市生物学选考生对生物学学科的态度在认知上表现很好,情感和行为倾向上表现较好,但对生物学相关职业的态度在行为倾向上表现较差。(3)生物学选考生的生物学学科态度受性别、学校属性、年级、班型、生物学成绩水平以及地区分布的影响。不同类别的生物学选考生对生物学学科的态度存在差异,处在重点中学、重点班级、刚进行选科学习的高二年级、成绩水平处于中上等、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地区的学生对生物学学科的态度更好。综合对学生的调查分析结果与教师访谈结果,笔者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提出建议。学校方面:(1)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完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2)鼓励教师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活动,并提供条件支持。教师方面:(1)开展学科活动,提升学生参与感;(2)进行鼓励,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3)深度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4)制定计划,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5)作业优化,激发学生积极的作业情感体验。

左洁[5](2020)在《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其实效性对比研究 ——以“南邮”和“南航”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倡导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鼓励高校“依校定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是实现英语专业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理工类院校着眼于本校理工特色,对英语专业校本课程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本研究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以问卷和结构性访谈的方式对选定的两所理工类院校(“南邮”和“南航”)英语专业相关师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研究:一、英语专业指导性文件从《大纲2000》到《国标》,为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何种启示?二、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现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现状如何?三、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开设的校本课程实施效果怎样?基于上述研究问题,本文首先对两份英语专业指导性文件(《大纲2000》和《国标》)进行了要素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国标》放宽了高校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权限,强调英语专业的人文属性,倡议将英语专业校本课程拓展到专业核心课程和培养方向课程等;同时,《国标》还强调了现代教育技术对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呼吁各高校创新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等,并对英语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其次,笔者通过对两校英语专业培养文件的梳理,对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现状等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在校本课程设置体系建设、语言能力与本校理工特色知识的学习步调、“英语+专业方向”培养特色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发现为其后的访谈研究等提供了初步的调研基础。接着,本文采取问卷和访谈法,借助校本课程实效性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对两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的实施状况与效果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一方面,从两校的的对比调研来看,在校本课程开设及其意义、校本课程目标和内容、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过程的认识与态度上,两校英语专业存在显着性差异;南航英语(民航业务)专业学生在学习效果、跨学科知识学习能力和对未来发展的帮助等方面均高于南邮英语专业。另一方面,两校英语专业师生对校本课程的总体评价一般;校本课程目标不够清晰,课程内容艰深,缺乏情境呈现和实际运用的机会和平台;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校本课程课堂氛围与教师跨学科专业素养较为满意,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而慕课、微课等网络教学模式,以及与企业对接的实践教学有待普及;当前校本课程的评估手段不合理,对阶段性测验、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形成性评价重视不够;校本课程教师队伍中“双师型”师资明显不足等。最后,我们就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尝试对提升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效性提出了如下改进建议:革新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施理念;构建英语专业校本课程体系,凸显理工特色;寻求校本课程多样化教学模式;建立动态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整合英语专业校本课程教师队伍等。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研究涉及面广,各校校本课程开发和运用都会经历一个不断自我评价、自我修正的过程。因此,本文的研究旨在抛砖引玉,以期为未来的校本课程研究提供启示。

付月媚[6](2020)在《基于微信小程序的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设计研究 ——以《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为例》文中提出个性化学习的概念由来已久,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对因材施教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未停止。从上世纪中期计算机的问世至今,人类不断尝试将计算机技术引入教学领域,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普及的新时代,个性化学习也被赋予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如个性化移动学习。微信作为最受欢迎的线上社交软件之一,兼具强大功能和小内存的特点,尤其是微信小程序插件,能够较为便捷地为用户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在此背景下,为了充分发挥移动学习的优势、拓展个性化学习模式,基于微信小程序平台设计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成为可能。同时,由于政策导向及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本研究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例,借助此课程的内涵对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确定研究内容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主要的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进行说明。通过对移动学习理论和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运行的基本算法的分析,理清了个性化移动学习的设计原则和功能实现原理。此系统的功能如下:1.学生端功能,学生能够通过此系统完成基本的学习内容,同时接收系统依据相应算法所推荐的用户偏好内容,实现个性化学习的目标;2.教师端功能,教师能够通过此系统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发布,在学生的提问帖子中,还能实现在线答疑的功能;3.管理员功能,管理员能够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对系统进行更新和补漏洞。除此之外,本研究在系统设计前针对学生需求和系统设计的可能性进行了问卷调查,作为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设计的前期分析基础。系统开发完成之后,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该系统进行课下学习。随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和分析了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的应用效果,得出的结论为学生普遍对此学习系统的评价较高,它能够达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课后个性化移动学习的效果。

张大弘[7](2020)在《冰川中流线自动提取方法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冰川中流线即接近冰川主流线的中心线,代表实际的冰川主流线,是指在冰川上部积累区域形成的冰川冰靠近冰床底部向冰舌移动的最大流量轨迹,是决定冰川几何形态的重要参数之一。冰川中流线作为一个重要的模型参数可以用来确定冰川长度随时间变化、分析速度场、估算冰川体积、冰川一维建模等。由其获得的冰川长度是冰川编目的重要参数,可以与冰川面积构建冰储量估算模型,末端长度的变化则可用来判识冰川的变化状态。本文基于欧式分配原理,结合冰川表面地形特征,利用冰川轮廓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从形态学角度设计了一种新的冰川中流线自动提取方法。提取过程主要包括冰川数据的预处理、辅助线提取、轮廓极值点确定、极高点筛查、轮廓线分割、中流线生成、长度计算和属性添加等九个步骤。计算过程中设定了一套规则,即依据冰川外廓的面积和周长对不同输入冰川分级设参。在逻辑上将所有冰川判定为简单冰川、简单复式冰川或复杂冰川,相对应地,处理过程也由简单到复杂。提取算法涉及形态学图形、影像特征提取、影像统计、树结构追溯、对象近邻、迭代查找、连接判定、类关键路径等多种算法,算法的难易取决于冰川几何形态的复杂程度。为了使提取的冰川中流线更合理,本研究引入了表达冰川内部山脊的辅助参考线来干预冰川上部的流线走向。另外,中流线提取也遵循了不穿过裸岩的设定。基于设计的算法,本研究采用Python作为工具实现了冰川中流线的自动提取,单条冰川平均耗时20 s左右。然后采用编写的程序自动提取了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共48571条冰川的中流线,并成功获取了相应冰川的最大长度、平均长度、积累区长度以及消融区长度的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再建立指标评价体系,进行随机抽样获取样本后作目视判定,得到综合提取精度为94.34%。最后与世界冰川编目数据(RGI v6.0)中图形位置相匹配的38053条冰川的最大长度(Lmax字段)作比较,从数值统计来看,本研究提取的冰川最大长度大部分与RGI v6.0中的Lmax相近,但整体来说略大于Lmax。结果表明:(1)本研究设计的提取方法适用于所有单一出口冰川,参考冰川形态特征分级设定参数,全程无人干预,实现了冰川中流线的规范化、自动化提取。(2)相比RGI v6.0中的冰川最大长度,本文的冰川中流线自动提取程序得到的冰川最大长度与冰川实际状况吻合性更好。这主要体现在一些最大长度数值差异较大的冰川上,如土格别里齐冰川等。(3)存在一些冰川中流线提取结果不准确或错误的情况,占比约8.28%和5.66%。这些冰川大多是轮廓线越过山脊、未分割为单一冰川的数据,因而使用本文提取冰川中流线的方法还可以用来检验冰川轮廓的合理性。(4)中国冰川长度以≤5 km的冰川为主,共46949条,占冰川总数量的96.66%。长度介于0.51 km的冰川数量最多,共15528条,冰川条数所占比例为31.97%,面积和储量所占比例分别为6.21%和1.79%。长度介于25 km的冰川面积最大,共14753.66 km2,冰川条数和储量所占比例分别为13.27%和1.26%。冰川长度介于510 km的冰川冰储量最多,共1011.67 km3,冰川条数和面积占比分别为2.71%和22.52%。

廖帅[8](2020)在《高中物理电磁学自制教具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最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高中物理教学应进一步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注重提升素质教育,旨在系统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物理教育对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作用,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中必不缺少的教学方式,也是落实中学物理教学改革,践行新课标理念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具又是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要的措施和手段,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自制教具不仅可以弥补实验教学不足,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的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全方位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使用自制教具能够较好地满足高中物理教学需求。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针对目前国内外在中学物理自制教具教学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本人通过国外的研究发现许多国家对自制教具、低成本实验较为重视,给予许多借鉴和启发;通过国内的研究发现,对自制教具笼统而宽泛的研究比较多,对物理学具体每一部分的系统研究较少。为了进一步了解高中物理自制教具的使用现状以及电磁学部分的教学现状,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一些学校的实验仪器配置老化、短缺,只能满足基础的教学需要;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多数教师更偏向于使用快捷方便的多媒体来满足教学需要;并且教师在自制教具的观念认知上对自制教具的意义了解甚少。在调研的基础上,与部分一线教师进行深入访谈,通过教师访谈发现部分一线教师对于自制教具有心无力,有自己独到的想法与见解却因缺乏制作的方法与经验而放弃制作。本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教具开发的经验、教具指导老师的理念以及与各一线教师的经验交流,提出了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自制教具开发的策略。在开发策略的基础上,本人开发了“多功能安培力演示仪”、“楞次定律演示仪”、“互感现象演示仪”和若干“趣味性电磁演示仪”等部分电磁学教具案例,从教具制作背景、结构和制作方法、使用方法以及该教具的特点等进行详细地阐述。本人在重庆某高中选取两个班级,在一个班级将自制教具实际应用于教学中,对照班级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通过实际应用一个学期后,对比实验班与对照班的随堂检验、课堂表现和与学生的交流等,发现在物理教学中融入自制教具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物理学习兴趣与态度等方面有显着成效。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为一线物理教师在自制教具的开发上提供一些参考,能更好地发挥出物理自制教具的教育教学功能。

刘奕[9](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邝谱云[10](2019)在《移动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中生有学习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内容的需要,却缺少相应的学习时间。一方面尽管学业水平测试内容相对简单,但每年也有一定数量学生的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不合格,也有学生想要考更高的等级,所以学生有学习的需要;但另一方面,由于高考才是核心,所以一般学校也不会开设很多的学业水平测试内容的课时,学生也不会专门花时间去学习此内容。因此,探究如何让高中生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来学习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移动学习是一种适合零碎时间学习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资源是移动学习呈现的具体内容。对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进行地理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国内外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对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移动学习平台的实现以及移动学习相关理论,对移动学习案例的具体应用研究相对较少。而针对高中生的学情,结合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内容的特点,对移动学习资源进行案例设计与开发的研究却相当缺乏。基于广东省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的考查内容较为简单、试题类型为选择题的特点,以非正式学习理论、境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因材施教理论作为理论依据。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发放相关的调查问卷,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结合移动设备在高中生的普及、用移动学习方式解决学生有学习需要却缺少学习时间的矛盾等现状,提出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对知识进行分层处理,接着对地理移动学习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检验,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广东省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内容与试题类型适合移动学习的特点。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学生专攻理科的时候,忽略了对地理的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面,因此设置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但是又不能因此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学生在理科专业学习的程度,所以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及运用其分析简单地理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简单、考试难度为中低等。试题类型为选择题,学生操作较为简单,适合移动学习的特点。2.高中生能熟练的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学习。主要体现大多数高中生会额外增加学习时间,在额外增加的学习时间里,大多数人会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特别是会利用移动学习进行复习。高中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使用“猿题库”、“作业帮”等软件辅助学习,所以高中生有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的基础。3.移动学习界面设计简单清晰、学习过程有反馈、学习内容不断更新,能激发学生移动学习的兴趣。简单明了的移动学习界面设计,有助于学生快速获取学习信息。学习内容不断更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及时的反馈,能让学生及时的了解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4.学习内容的具体呈现需要对知识进行碎片化处理,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好的对知识进行分层处理的方法。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是因为思维导图可以将看似松散的碎片化知识点,形成一个具有完整逻辑结构,关联性强的知识体系。将知识进行碎片化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学习者在移动学习环境中,学习某一知识点时的时间,从而激发学习者对移动学习的兴趣。

二、大学理科MCAI的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理科MCAI的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通用技术项目式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以《智能纸雕灯的设计与制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项目式教学和评价的需求
        2.关于对高中通用技术项目式教学的思考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现状
        1.项目教学法的发展
        2.国外项目教学法研究现状
        3.国内项目教学法研究现状
        4.国外5E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5.国内5E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二、项目式教学与表现性评价的理论探讨
    (一)概念界定
        1.通用技术
        2.项目式学习
        3.表现性评价
    (二)理论基础
        1.情境认知理论
        2.建构主义理论
    (三)项目式教学与表现性评价的关系
        1.表现性评价可以反映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的过程
        2.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3.表现性评价可以促进标准、教学、评价一体化
    (四)项目式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目标与内容的确定
        1.确定项目式教学的表现性评价目标
        2.确定项目式教学的表现性评价内容
    (五)设计项目式教学表现性任务
        1.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需具备的条件
        2.项目式教学中设计表现性任务要考虑的原则
    (六)表现性评价工具
        1.核查表
        2.等级量表
        3.工作单
三、《智能纸雕灯的设计与制作》项目教学的实施
    (一)纸雕灯的介绍
        1.纸雕的历史发展
        2.纸雕灯的发展
    (二)研究情境
        1.研究场所
        2.研究对象
    (三)实施教学行动研究计划
    (四)《智能纸雕灯设计与制作》前期Arduino基础知识的实施
        1.5 E教学模式
        2.5 E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
        3.工作单中反馈的问题
        4.5 E教学实施中的行动研究过程
    (五)《智能纸雕灯设计与制作》项目后期作品制作阶段
        1.确定《智能纸雕灯的设计与制作》项目的表现性评价目标
        2.编制《智能纸雕灯设计与制作》项目的表现性评价任务
        3.修订《智能纸雕灯设计与制作》项目核查表
    (六)汇报课部分学生作品PPT展示
四、研究分析
    (一)评价量表的收集与分析
        1.核查表的填写与收集
        2.数据分析与结果
    (二)访谈内容的收集与分析
        1.用NVivo分析访谈内容的步骤
        2.基于NVivo查询和资料管理的思考分析
        3.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五、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1.5 E教学模式和表现性评价有效促进了项目式教学的实施
        2.学生的合作、反思、自我评价和创新能力大大提升
        3.详细的教学设计和行动研究促进教-学-评的统一
    (二)教学建议
        1.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完成真实情境的项目
        2.强化教师成为“研究主体”的意识
        3.在小组分工合作过程中,不应该带有性别差异的刻板印象
        4.应该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跨学科的合作
    (三)研究反思
        1.量表的改进
        2.扩大访谈的次数和样本量
        3.需要更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前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
附录1 Arduino基础知识阶段工作单
附录2 《智能纸雕灯设计与制作》前期Ar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第一周Arduino基础知识入门
    第二周流水灯、呼吸灯、红绿灯
    第五周超声波测距传感器
    第六周红外遥控传感器
附录3 《智能纸雕灯设计与制作》等级量表
附录4 教学实践后改进的评价量表
附录5 访谈题目
附录6 学生作品展示
附录7 访谈内容
致谢

(2)高中生物学“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新课改背景推动校本课程完善
        1.1.2 社会背景: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1.1.3 学校教育背景:素质教育背景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食品安全与检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2.1.2 食品安全
        2.1.3 食品检疫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
        2.2.3 目标模式——泰勒
        2.2.4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2.2.5 实践模式——施瓦布
        2.2.6 情境模式——斯基尔贝克
第三章 研究方案
    3.1 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3.1.1 针对性原则
        3.1.2 以学生为本
        3.1.3 整体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3.1.4 可行性与发展性原则
        3.1.5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调查法
        3.2.3 实验研究法
        3.2.4 SWOT分析法
    3.3 研究工具
        3.3.1 问卷
        3.3.2 试卷
        3.3.3 访谈提纲
        3.3.4 量表
    3.4 技术路线
第四章 校本课程开发
    4.1 校本课程开发前的分析调查
        4.1.1 学校环境分析
        4.1.2 学生需求分析
    4.2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
        4.2.1 课程目标的设置
        4.2.1.1 校本课程课程目标设置的依据
        4.1.2.2 课程目标的确定
        4.2.2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4.2.2.1 内容选择原则
        4.2.2.2 内容来源与组织
        4.2.2.3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第五章 校本课程的实施
    5.1 实施方案(阶段计划)
    5.2 教学方法
        5.2.1 演示法
        5.2.2 讲授法
        5.2.3 合作学习法
        5.2.4 情境教学法
        5.2.5 案例教学法
        5.2.6 小组讨论法
    5.3 课例分析
        5.3.1 课例一:食品安全概述
        5.3.2 课例二:食物中毒及其预防之野生菌中毒
        5.3.3 课例三:最熟悉的陌生人——食品添加剂安全知识
第六章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评价和结果分析
    6.1 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
    6.2 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6.3 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评价
        6.3.1 学生前测、后测成绩结果统计分析
        6.3.2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及结果分析
        6.3.3 访谈结果分析
        6.3.4 对学生课程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
第七章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研究结论与思考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促进学生发展
        7.1.2 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7.1.3 推动学校校本课程的发展建设
    7.2 思考与讨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调查问卷
    附录 B 高中生物学“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讲义(节选)
    附录 C 校本课程“食品安全与检疫”具体内容及教学目标
    附录 D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本身开发评价量表
    附录 E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舌尖上的安全课堂教学评价表(教师)
    附录 F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舌尖上的安全课堂教学评价表(学生)
    附录 G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前测试卷
    附录 H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后测试卷
    附录 I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舌尖上的安全学生表现评价量表
    附录 J 学生对课程的看法及收获剪影
    附录 K 访谈提纲及记录
    附录 L 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选修课“舌尖上的安全”课堂剪影
    附录 M 学生“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手抄报实践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融合微控制器与直流调速的综合实验项目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实验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开发需求分析
        2.1.1 性能需求分析
        2.1.2 功能需求分析
    2.2 总体方案设计
        2.2.1 硬件模块
        2.2.2 软件开发环境
    2.3 相关知识
        2.3.1 RS232 串口通信原理
        2.3.2 M法测速
        2.3.3 M/T法检测算法
        2.3.4 PID原理和特点
        2.3.5 直流脉宽调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系统设计
    3.1 硬件电路设计
    3.2 软件开发方案
    3.3 软件调试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础实验设计及实现
    4.1 实验设计
    4.2 I/O配置实验
        4.2.1 LED灯控制
        4.2.2 按键扫描
    4.3 LCD显示实验
    4.4 定时器功能实验
        4.4.1 定时中断
        4.4.2 PWM信号输出
        4.4.3 按键调节PWM输出信号占空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实验设计及实现
    5.1 实验设计
    5.2 直流电机调速实验
        5.2.1 开环调速
        5.2.2 转速单闭环调速
        5.2.3 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
    5.3 上位机设计实验
    5.4 扩展实验
        5.4.1 M/T转速检测算法应用
        5.4.2 模糊PID算法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重庆市生物学选考生学科态度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创新点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生物学选考生的概念
        2.1.2 态度的概念
        2.1.3 学科态度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平衡理论
        2.2.2 情绪ABC理论
        2.2.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3 生物学学科态度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关于生物学学科态度的研究现状
        2.3.2 国内关于生物学学科态度的研究现状
第3章 调查研究设计
    3.1 调查研究的主要问题
    3.2 调查研究的对象
    3.3 调查研究过程
    3.4 调查研究工具
        3.4.1 量表介绍
        3.4.2 量表维度确立
        3.4.3 量表内容
        3.4.4 信效度检验
第4章 调查结果及分析
    4.1 调查基本情况统计
    4.2 生物学学科态度的整体表现
        4.2.1 “对生物学的态度”维度表现
        4.2.2 “对生物学学习的态度”维度表现
        4.2.3 “对生物学实验的态度”维度表现
        4.2.4 “对生物学相关职业的态度”维度表现
    4.3 生物学学科态度的教师访谈调查
        4.3.1 访谈目的
        4.3.2 访谈对象
        4.3.3 访谈记录
        4.3.4 访谈结果分析
第5章 生物学学科态度的群体差异分析
    5.1 生物学学科态度的性别差异
    5.2 生物学学科态度的学校属性差异
    5.3 生物学学科态度的年级差异
    5.4 生物学学科态度的班型差异
    5.5 生物学学科态度的成绩水平差异
    5.6 生物学学科态度的地区差异
第6章 讨论
第7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1.1 “对生物学的态度”表现
        7.1.2 “对生物学学习的态度”表现
        7.1.3 “对生物学实验的态度”表现
        7.1.4 “对生物学相关职业的态度”表现
        7.1.5 教师对于生物学学科态度的思考与建议
    7.2 建议
        7.2.1 学校方面
        7.2.2 教师方面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生物学学科态度量表(预测版)
    附录2 生物学学科态度量表(正式版)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5)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其实效性对比研究 ——以“南邮”和“南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缩略词以及术语英汉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本研究文献回顾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课程
        2.1.2 课程设置
        2.1.3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
        2.1.4 校本课程实效性
    2.2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2.2.1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2.2.2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内容
        2.2.3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趋势
    2.3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2.3.1 国内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2.3.2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内容
        2.3.3 国内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趋势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2.5 相关理论基础
        2.5.1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2.5.2 斯基尔贝克校本课程开发理论
        2.5.3 CIPP评估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分析
    3.1 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分析
        3.1.1 物理环境分析
        3.1.2 心理环境分析
    3.2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设置
        3.2.1 英语专业培养目标
        3.2.2 校本课程定位分析
        3.2.3 校本课程课程设置
        3.2.4 校本课程教学目标
    3.3 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3.4 校本课程实施策略与手段
    3.5 校本课程的评估
    3.6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发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现状研究
    4.1总体现状
    4.2 南航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现状
        4.2.1 南航英语(民航业务)专业发展概况
        4.2.2 南航英语专业校本课程设置的特点分析
    4.3 南邮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现状
        4.3.1 南邮英语专业发展概况
        4.3.2 南邮英语专业校本课程设置的特点分析
    4.4 南航与南邮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对比分析
        4.4.1 英语专业校本特色课程培养目标对比
        4.4.2 英语专业课程结构对比
        4.4.3 英语专业校本特色人才培养侧重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效性研究
    5.1 研究设计
        5.1.1 调查问题
        5.1.2 调查对象
        5.1.3 研究工具
        5.1.4 研究过程
    5.2 数据收集与分析
        5.2.1 问卷的信度检验
        5.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5.2.3 问卷的结构效度检验与路径分析
    5.3 研究结果与讨论
        5.3.1 校本课程开设及其意义
        5.3.2 校本课程目标和内容
        5.3.3 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过程
        5.3.4 校本课程实施效果与改进意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问题与建议
    6.1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6.1.1 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施理念不明确
        6.1.2 英语专业校本课程体系未形成
        6.1.3 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施手段单一
        6.1.4 英语专业校本课程评估体系不完善
        6.1.5 英语专业教师跨学科素养待提高
    6.2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建议
        6.2.1 革新英语专业校本课程教学理念
        6.2.2 构建英语专业理工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6.2.3 寻求校本课程多样化教学模式
        6.2.4 建立动态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6.2.5 整合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师资队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7.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6)基于微信小程序的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设计研究 ——以《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个性化学习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需要
        1.1.2 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1.1.3 微信平台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支持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实证研究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基础理论背景
    2.1 创新创业教育
        2.1.1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2.1.2 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地位
        2.1.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2.2 移动学习理论
        2.2.1 移动学习理论的概念和内涵
        2.2.2 移动学习的特点
    2.3 基于移动学习的个性化学习相关理论
        2.3.1 个性化学习的内涵
        2.3.2 基于移动学习的个性化学习
    2.4 混合学习理论
    2.5 非正式学习理论
    2.6 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2.6.1 协同过滤算法的内涵
        2.6.2 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算法
        2.6.3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
第3章 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设计的前期分析
    3.1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分析
        3.1.1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内涵
        3.1.2 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与创新创业课程的融合分析
    3.2 学生需求分析
        3.2.1 学生需求分析的问卷调查设计
        3.2.2 学生需求分析的问卷调查结果
        3.2.3 学生需求分析调查结果小结
    3.3 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功能分析
        3.3.1 系统中师生功能概述
        3.3.2 学生学习功能分析
        3.3.3 教师教学管理功能分析
        3.3.4 管理员基本功能分析
第4章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原则
        4.1.1 定位明确
        4.1.2 可扩展性
        4.1.3 系统的稳定性
        4.1.4 交互界面设置的合理性
        4.1.5 课程资源的高质性
        4.1.6 内容设计的科学性
    4.2 概要设计
        4.2.1 数据库设计
        4.2.2 内容设计
    4.3 详细设计
        4.3.1 创业案例模块
        4.3.2 基础理论模块
        4.3.3 创业政策模块
        4.3.4 趣味知识模块
        4.3.5 路演PPT模块
        4.3.6 猜你喜欢模块
        4.3.7 项目计划书模块
    4.4 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的实现
        4.4.1 搭建开发环境
        4.4.2 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实现
第5章 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的应用及评价
    5.1 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的应用
        5.1.1 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的实践步骤
        5.1.2 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5.2 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的应用结果调查分析
        5.2.1 问卷的信度检验
        5.2.2 调查问卷的结果及分析
    5.3 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应用结果的调查分析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冰川中流线自动提取方法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结构安排
2 数据资料与开发环境
    2.1 数据资料
        2.1.1 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2.1.2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
        2.1.3 世界冰川编目数据
    2.2 开发环境
        2.2.1 开发语言
        2.2.2 开发平台
3 冰川中流线提取原理与算法
    3.1 冰川分类规则
    3.2 数据预处理
    3.3 提取辅助线
    3.4 确定分割点
    3.5 冰川表面特征线
    3.6 中流线生成与长度计算
    3.7 精度评价方法
    3.8 一些细节问题
        3.8.1 碎线处理
        3.8.2 点匹配容差
        3.8.3 中流线分支的限制条件
        3.8.4 最高点与冰川最大长度
    3.9 算法设计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3.9.1 算法依赖冰川轮廓的局限性
        3.9.2 冰川中流线、冰川主流线与冰川长度
4 冰川中流线自动提取程序设计与实现
    4.1 参数设计
        4.1.1 输入参数
        4.1.2 缓存与输出
    4.2 结构设计
        4.2.1 整体结构设计
        4.2.2 预处理模块
        4.2.3 辅助线提取模块
        4.2.4 分割点获取模块
        4.2.5 特征线生成模块
        4.2.6 中流线计算模块
        4.2.7 其它功能设计
    4.3 程序调试、测试与封装
        4.3.1 调试方法
        4.3.2 测试、封装与使用说明
    4.4 算法实现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4.4.1 中值面积海拔与物质平衡线高度
        4.4.2 辅助线提取算法的局限性
        4.4.3 裸岩区识别与邻近算法的局限性
5 中国冰川中流线数据集构建及冰川长度特征分析
    5.1 中国冰川中流线数据集
        5.1.1 数据集构建
        5.1.2 数据集概况
    5.2 精度评价
        5.2.1 样本选取与评估标准确定
        5.2.2 评价结果
        5.2.3 结果验证
    5.3 基于第二次冰川编目的中国冰川长度特征
        5.3.1 中国冰川长度总体特征
        5.3.2 不同山系下冰川长度的分布特征
        5.3.3 冰川面积与最大长度的关系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变量说明
    附录 B 函数列表及功能说明
    附录 C 部分核心功能源代码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高中物理电磁学自制教具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中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1.1.2 高中物理实验的困境
        1.1.3 高中物理自制教具的开发的重要性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关于教具的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
    2.2 教具作用
    2.3 教具中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
        2.3.3 杜威“从做中学”学习理论
        2.3.4 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2.4 物理学科的实验特点
第3章 高中物理电磁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和分析
    3.1 问卷调查
    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2.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2.2 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3.3 教师访谈
    3.4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第4章 高中物理电磁学自制教具开发和应用的策略
    4.1 自制教具的理论基础
        4.1.1 自制教具开发的原则
        4.1.2 自制教具开发的方法和流程
        4.1.3 自制教具的评价
    4.2 培养教师自制教具的开发能力
        4.2.1 教师开发教具的积极性
        4.2.2 教师设计教具的能力
        4.2.3 教师制作教具的能力
    4.3 营造学校自制教具的开发环境
        4.3.1 教师间的帮助
        4.3.2 教师团队的合作
        4.3.3 学校的条件与氛围
第5章 高中物理电磁学自制教具开发案例
    5.1 多功能安培力演示仪
    5.2 楞次定律演示仪
    5.3 互感现象演示仪
    5.4 趣味电磁演示仪
        5.4.1 电磁秋千
        5.4.2 电磁驱动
        5.4.3 电磁旋转
        5.4.4 电磁小车
        5.4.5 电磁互生
        5.4.6 无线台灯
        5.4.7 互感音响
第6章 教学案例的应用效果分析与反思
    6.1 应用对象及方案
    6.2 应用效果分析
    6.3 应用结论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10)移动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
        1.3.2 国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总结分析
        1.3.3 国外移动学习研究现状分析
        1.3.4 移动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理移动学习资源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地理移动学习资源的相关概念
        2.1.1 移动学习
        2.1.2 移动学习资源
        2.1.3 地理移动学习资源
        2.1.4 地理移动学习资源的特点
        2.1.5 广东省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内容的特点
        2.1.6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内容与地理移动学习资源的关系分析
        2.1.7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分析
    2.2 理论基础
        2.2.1 学习者的学习特征
        2.2.2 移动学习相关理论
第三章 高中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3.1 高中生移动学习现状问卷调查
        3.1.1 问卷调查的目的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4 数据分析结论
    3.2 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对地理移动学习资源进行总体设计
        3.2.1 地理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
        3.2.2 学习内容的设计原则
        3.2.3 学习界面的设计原则
    3.3 地理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参考标准
        3.3.1 SCORM标准
        3.3.2 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CELTS-3)
第四章 地理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
    4.1 地理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
        4.1.1 学习者分析
        4.1.2 学习目标分析
        4.1.3 学习内容设计
        4.1.4 学习活动设计
    4.2 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
        4.2.1 脚本设计
        4.2.2 媒体开发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3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大学理科MCAI的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通用技术项目式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以《智能纸雕灯的设计与制作》为例[D]. 李春乐.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高中生物学“食品安全与检疫”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 何思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融合微控制器与直流调速的综合实验项目设计与实现[D]. 高严. 太原科技大学, 2021(01)
  • [4]重庆市生物学选考生学科态度的调查研究[D]. 李雪梅. 西南大学, 2021(01)
  • [5]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其实效性对比研究 ——以“南邮”和“南航”为例[D]. 左洁.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6]基于微信小程序的个性化移动学习系统设计研究 ——以《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课程为例[D]. 付月媚.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冰川中流线自动提取方法设计与实现[D]. 张大弘.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高中物理电磁学自制教具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廖帅.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10]移动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设计研究[D]. 邝谱云.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大学科学MCAI的开发环境与开发工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