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系统评价

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系统评价

一、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的系统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王冰,冯亚楠,刘欣欣,赵俐[1](2021)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收集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起至2020年8月。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按Cochrane 5.1.0手册推荐的RCT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个RCT,涉及患者3 197例。单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总有效率显着优于单用对照药品[RR=1.13,95%CI(1.07,1.19), P <0.000 01],双黄连注射剂联合对照药品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总有效率显着优于单用对照药品[RR=1.16,95%CI(1.08,1.24), P <0.000 1];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的退热时间显着短于对照药品[MD=-0.92,95%CI(-1.08,-0.77), P <0.000 01];单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药品[RR=6.05,95%CI(2.94,12.46), P <0.000 01],以5%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剂的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药品[RR=4.94,95%CI(2.15,11.39), P=0.000 2]。结论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优于常规治疗方法,但应密切关注其不良反应。

段笑娇[2](2019)在《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呼吸系统疾病是近年来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在全球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排名中居第三位,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对全球人民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中药注射剂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其疗效已被众多学者通过循证医学理念,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证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且缺乏不同品种中药注射剂直接对比的临床研究来证明中药注射剂间疗效的优劣,这就使得临床医务人员无法快速甄选出疗效更好、更适合的优势中药注射剂品种。鉴于此,探索新的方法来评价不同品种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学术意义。网状Meta分析方法可以通过对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证据的综合分析,得出不同干预措施成为最佳方案的概率,从而得到各干预措施的疗效排序。基于此,本研究拟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小儿支原体肺炎、小儿支气管肺炎、疱疹性咽峡炎为切入点,评价不同品种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为网状Meta分析方法。根据国际公认的PICOS原则制定纳入排除标准,全面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来收集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根据制定好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纳入分析的研究。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基于贝叶斯理论采用WinBUG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用Stata软件调用WinBUGS结果得出曲线下面积概率值,并绘制网状关系图、比较-校正漏斗图、不一致性检验图、聚类分析图,以预测干预措施的优劣排序,甄别最优干预措施。研究结果(1)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研究结果纳入了 155个RCTs,涉及12种中药注射剂(川芎嗪注射剂、喘可治注射剂、丹红注射剂、黄芪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生脉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细辛脑注射剂、血必净注射剂)以及9个不同的结局指标。网状Meta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所有的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法都比仅用西医常规疗法效果好,且丹红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比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效果好;在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方面,与仅用西医常规相比,参麦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可以提高患者FEV1%,痰热清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可以提高患者FEV1/FVC,此外,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较喜炎平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FEV1%;对于血气分析指标来说,与仅用西医常规疗法相比,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降低患者PaCO2的效果更明显,痰热清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提高患者Pa02的能力更好。曲线下面积概率值结果显示:在所有结局指标中,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法的疗效均优于仅用西医常规疗法;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丹红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可能性最大;热毒宁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在FEV1/FVC、酸碱度、白细胞总数方面疗效最好;参麦注射剂、细辛脑注射剂、生脉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喘可治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分别是FEV1%、Pa02、PaC02、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最佳干预措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综合考虑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和FEV1%、临床总有效率和C反应蛋白,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效更好:针对临床总有效率和Pa02,细辛脑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的疗效更好。(2)中药注射剂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67个RCTs,涉及5种中药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细辛脑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以及8个结局指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中药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仅用阿奇霉素;除细辛脑注射剂之外的4种中药注射剂分别联合阿奇霉素,与仅用阿奇霉素相比,均可以更好地减少患者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热毒宁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较仅用阿奇霉素,可以减少患者X线体征恢复时间;热毒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与仅用阿奇霉素相比可以改善患者体内的TNF-α、IL-6水平;炎琥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与喜炎平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相比,可以更好地减少患者的咳嗽消失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与其余四种中药注射剂分别联合阿奇霉素相比,可以减少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曲线下面积概率值结果显示:在所有结局指标中,中药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的疗效均优于仅用阿奇霉素;痰热清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成为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最佳干预措施的可能性最大;热毒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在减短退热时间、改善TNF-α、IL-6水平方面效果最好;炎琥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为减少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X线体征恢复时间的最佳干预措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热毒宁注射剂联合阿奇霉素在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与退热时间、住院时间、TNF-α水平综合分析时,疗效较为明显。(3)中药注射剂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68个RCTs,涉及6种中药注射剂(穿琥宁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细辛脑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和7个结局指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的结局指标中,大部分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的疗效优于仅用西医常规。曲线下面积概率值结果显示:在所有结局指标中,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疗效均优于仅用西医常规;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细辛脑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可能性最大;此外,在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阴影消失时间方面,细辛脑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的疗效也是最好的;而在肺部阴影消失时间、气喘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炎琥宁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为最优干预措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与其余结局指标综合分析,细辛脑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均为最优干预措施。(4)中药注射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研究结果共纳入72个RCTs,涉及5种中药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和3个结局指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结局指标中,热毒宁注射剂、喜炎平注射剂和炎琥宁注射剂的疗效均优于利巴韦林,并且在临床总有效率中,双黄连注射剂和痰热清注射剂的疗效较利巴韦林好。从曲线下面积排序结果可知,在所有结局指标中,热毒宁注射剂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可能性均排第一,且所有中药注射剂的疗效均优于利巴韦林。在聚类分析中,不论临床总有效率与退热时间还是疱疹消失时间综合分析,热毒宁注射剂的疗效均最好。研究结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在西医常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注射剂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其中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时,丹红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的疗效值得关注;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时,痰热清注射剂、热毒宁注射剂、炎琥宁注射剂分别联合阿奇霉素的疗效相对突出;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时,细辛脑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的疗效相对较好;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时,热毒宁注射剂的疗效优于其他干预措施。但不同品种中药注射剂在不同结局指标方面疗效各有侧重,临床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身体需求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崔盈盈,吴嘉瑞,张丹,谭迪,张晓朦,张冰[3](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通过系统检索19792015年期刊文献,采集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详细个案报告,在此基础上应用Microsoft ACCESS构建数据库,进而以Clementine 12.0数据挖掘平台,综合应用贝叶斯网络、神经网络、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决策树(CART)算法开展数据挖掘研究。结果:共检索符合纳入条件的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详细个案1 315例,其中321例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开始5min内,有993例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开始30min内。不良反应涉及人体多个系统,皮肤损害占29.27%,过敏性休克占27.30%,呼吸系统损害占16.42%,神经系统损害占9.80%,消化系统损害占8.59%,循环系统损害占3.57%,眼部损害占3.42%等。数据挖掘结果显示不同的注射剂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相似,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也与原发疾病类、过敏史、配液用量有关。结论: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是在临床用药因素、患者体质因素和药品自身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表现,其发生规律尚需更大样本量的数据分析验证。

韩佳寅[4](2017)在《RhoA/ROCK信号通路在青霉素和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两种代表性注射剂青霉素注射液和双黄连注射液的过敏样反应特点,探讨其导致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的机理,阐明RhoA/ROCK信号通路在青霉素和双黄连注射液致类过敏反应中所起到的作用。此外,明确双黄连注射液导致类过敏反应的主要成分。方法1青霉素注射液过敏样反应特点(1)ICR小鼠腹腔注射6.25、25或100万单位·kg-1青霉素钠(氢氧化铝为佐剂)致敏3次(隔日1次),14天后,致敏小鼠和未致敏小鼠分别一次性尾静脉注射3.125、12.5或50万单位·kg-1青霉素钠和伊文思蓝(EB)的混合液。给药30min后,以小鼠耳廓蓝染面积评分和耳组织EB渗出量为指标,分别观察青霉素注射液引起小鼠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的可能性。(2)ICR小鼠腹腔注射青霉素钠致敏(方法同前),14天后采集致敏血清。将血清注射到空白小鼠背部皮肤使其被动致敏,2h后对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3.125、12.5或50万单位·kg-1青霉素钠和EB的混合液。30min后,观察接受血清小鼠皮肤内侧蓝斑情况。(3)ICR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12.5、25或50万单位·kg-1青霉素钠,给药30min后处死动物,用打耳器打下耳片称重,同时取耳和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2 双黄连注射液过敏样反应特点(1)ICR小鼠腹腔注射300mg·kg-1双黄连(氢氧化铝为佐剂)致敏3次(隔日 1次),14天后,致敏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600mg·kg-1双黄连和EB的混合液。给药30min后,以小鼠耳廓蓝染面积评分和耳组织EB渗出量为指标,分别观察双黄连注射液引起小鼠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的可能性。(2)ICR小鼠腹腔注射双黄连注射液致敏(方法同前),14天后采集致敏血清。将血清注射到空白小鼠背部皮肤使其被动致敏,2h后对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600mg·kg-1双黄连和EB的混合液。给药30min后,观察接受血清小鼠皮肤内侧蓝斑情况。(3)ICR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150、300或600mg·kg-1双黄连和EB的混合液,给药30min后对小鼠耳廓蓝染面积进行评分,用打耳器打下耳片称重,定量测定耳组织EB渗出量,并取耳、肺、肠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3 青霉素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产生机制(1)对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小室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培养成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单层,加入0.125、0.5或2万单位·mL-1青霉素注射液与血管内皮细胞单层孵育1h后,检测FITC-葡聚糖透过细胞单层的情况。(2)对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采用细胞培养板培养HUVECs,加入0.125、0.5或2万单位·mL-1青霉素注射液孵育1h,用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对细胞F-actin染色,观察细胞骨架的变化。(3)对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培养皿培养HUVECs,加入0.5万单位·mL-1青霉素注射液孵育5、15、30、60min,收集细胞。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细胞 GTP-RhoA(GTP-RhoA/RhoA%)、p-MYPT1(p-MYPT1/MYPT1%)和p-MLC2(p-MLC2/MLC2%)蛋白的表达。另外,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50万单位·kg-1青霉素钠,给药15、30、60、120min后取耳和肺组织,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组织中GTP-RhoA、p-MYPT1、p-MLC2蛋白的表达。(4)ROCK抑制剂对青霉素注射液作用的影响:在培养的HUVECs或细胞单层中加入盐酸法舒地尔预先处理后,加入青霉素注射液,按照上述同样方法检测p-MYPT1和p-MLC2表达变化、血管内皮细胞骨架变化以及细胞单层FITC-葡聚糖透过情况。此外,小鼠腹腔注射给予法舒地尔3次后,经尾静脉注射50万单位·kg-1青霉素钠,给药后15min和30min分别取耳和肺组织检测p-MYPT1和p-MLC2表达变化情况。小鼠腹腔注射给予法舒地尔3次后,经尾静脉注射50万单位·kg-1青霉素钠和EB的混合液,30min后进行耳廓蓝染面积、耳组织EB渗出量、耳片重量、耳和肺组织病理学等检查。4 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产生机制(1)对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小室培养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单层,加入0.05、0.1或0.15mg·mL-1双黄连注射液与血管内皮细胞单层孵育1h后,检测FITC-葡聚糖透过细胞单层的情况。(2)对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采用细胞培养板培养HUVECs,加入0.05、0.1或0.15mg·mL-1双黄连注射液孵育1h,用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对细胞F-actin染色,观察细胞骨架的变化。(3)对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采用培养皿培养HUVECs,加入0.15mg·mL-1双黄连注射液孵育15、30、60、120min,收集细胞。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细胞GTP-RhoA、p-MYPT1、p-MLC2蛋白的表达。另外,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600mg·kg-1双黄连注射液,给药15、30、60、120min后取耳、肺和肠组织,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组织中GTP-RhoA、p-MYPT 1、p-MLC2蛋白的表达。(4)ROCK抑制剂对双黄连注射液作用的影响:在培养的HUVECs或细胞单层中加入盐酸法舒地尔预先处理后,加入双黄连注射液,按照上述同样方法检测p-MYPT1和p-MLC2表达变化、血管内皮细胞骨架变化、以及细胞单层FITC-葡聚糖透过情况。此外,小鼠腹腔注射给予法舒地尔3次后,经尾静脉注射600mg·kg-1双黄连,给药后30min分别取耳、肺和肠组织检测p-MYPT1和p-MLC2表达变化情况。小鼠腹腔注射给予法舒地尔3次后,经尾静脉注射600mg·kg-1双黄连和EB的混合液,30min后进行耳廓蓝染面积、耳组织EB渗出量、耳片重量、耳、肺和肠组织病理学等检查。5连翘酯苷类成分的类过敏反应及其致类过敏机制研究(1)类过敏反应研究:采用Transwell小室培养体外血管内皮细胞单层,分别加入0.05、0.1或0.15mg·mL-1连翘酯苷A、B或E孵育1h后,检测FITC-葡聚糖透过细胞单层的情况。采用细胞培养板培养HUVECs,加入上述浓度的连翘酯苷A、B或E孵育1h,用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对细胞F-actin染色,观察其对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另外,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600mg·kg-1连翘酯苷A、B或E,给药30min后观察耳廓蓝染面积,定量测定耳组织EB渗出量,以评价体内类过敏反应。(2)类过敏机制研究:采用培养皿培养HUVECs,加入0.05、0.1或0.15mg·mL-1连翘酯苷A、B或E,收集细胞。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细胞GTP-RhoA、p-MYPT1、p-MLC2蛋白的表达。在培养的HUVECs或细胞单层中加入盐酸法舒地尔预先处理后,加入连翘酯苷A或B,按照上述同样方法检测p-MYPT1和p-MLC2表达变化、血管内皮细胞骨架变化、以及细胞单层FITC-葡聚糖透过情况。结果1青霉素注射液致小鼠类过敏反应致敏小鼠和未致敏小鼠在静脉注射给予青霉素钠后,均出现类似的耳蓝染反应,这种反应与青霉素剂量成正相关,与致敏无关。PCA试验显示青霉素注射液不能诱导IgE产生,因此青霉素注射液诱导的上述反应不是IgE介导的,可能是类过敏反应。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青霉素钠单次静脉注射后,小鼠的耳和肺组织出现剂量相关的水肿和炎症反应,提示青霉素注射液可导致小鼠产生以血管渗出增加和炎症反应为特征的类过敏反应。2 双黄连注射液致小鼠类过敏反应致敏小鼠和未致敏小鼠在静脉注射给予双黄连后,均出现类似的耳蓝染反应,这种反应与致敏无关。PCA试验显示双黄连注射液不能诱导IgE产生,因此双黄连注射液诱导的上述反应不是IgE介导的,可能是类过敏反应。此外,双黄连注射液所导致的耳蓝染反应与给药剂量正相关。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双黄连单次静脉注射后,小鼠的耳、肺和肠组织出现剂量相关的水肿和炎症反应。结果提示,双黄连注射液可导致小鼠产生以血管渗出增加和炎症反应为特征的类过敏反应。3 RhoA/ROC K信号通路参与青霉素注射液的类过敏反应在体外试验中,0.5或2万单位·mL-1青霉素注射液可导致HUVECs肌动蛋白明显聚集和重组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显着增加,反应与浓度相关。0.5万单位·mL-1青霉素注射液可导致HUVECs GTP-RhoA、p-MYPT1和p-MLC2表达增加,以加药后15-30min作用最为明显,之后出现下降的趋势。采用法舒地尔预处理可以明显改善青霉素注射液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增加和细胞骨架变化。在体内试验中,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给予50万单位·kg-1青霉素钠会导致耳和肺组织GTP-RhoA、p-MYPT1和p-MLC2的表达增加,蛋白上调一般在给药后15-30min最为明显,之后出现下降的趋势。预先给予法舒地尔可以抑制青霉素注射液所引发的血管渗出增加和炎症反应。结果提示,RhoA/ROCK信号通路激活是诱导青霉素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重要机制之一。4 RhoA/ROCK信号通路参与双黄连注射液的类过敏反应在体外试验中,0.1或0.15mg·mL-1双黄连注射液可导致HUVECs肌动蛋白聚集和重组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增加,反应与浓度有一定相关性。0.15mg·mL-1 双黄连注射液可导致 HUVECs GTP-RhoA、p-MYPT1 和 p-MLC2的表达增加,以加药后15-30min作用最为明显,之后出现下降的趋势。采用法舒地尔预处理可以改善双黄连注射液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增加和细胞骨架变化。在体内试验中,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给予600mg·kg-1双黄连会导致耳、肺、肠组织GTP-RhoA、p-MYPT1和p-MLC2的表达增加,蛋白上调一般在给药后15-60min最为明显,之后出现下降的趋势。预先给予法舒地尔可以抑制双黄连注射液所引发的血管渗出增加和炎症反应。结果提示,RhoA/ROCK信号通路激活是诱导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重要机制之一。5 RhoA/ROCK信号通路参与连翘酯苷的类过敏反应在体外试验中,0.1或0.15mg·mL-1连翘酯苷A和连翘酯苷B可导致HUVECs单层通透性明显增加,而连翘酯苷E对细胞单层通透性影响较小。与通透性结果一致,0.1或0.15mg·mL-1连翘酯苷A和连翘酯苷B可诱导HUVECs细胞骨架变化,而连翘酯苷E的作用相对较弱。连翘酯苷A和连翘酯苷B可导致HUVECs GTP-RhoA、p-MYPT1和p-MLC2的表达呈浓度相关性增加,其中连翘酯苷A的作用强于连翘酯苷B,而连翘酯苷E则对蛋白的表达几乎没有影响。给予法舒地尔可以明显抑制连翘酯苷A和连翘酯苷B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增加和细胞骨架变化。通过体内试验验证发现,连翘酯苷A和连翘酯苷B可引起小鼠血管渗出增加,而连翘酯苷E则未见该作用。结果提示,连翘酯苷通过激活RhoA/ROCK信号通路诱发动物类过敏反应的作用与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有关。结论1青霉素和双黄连注射液均可诱发小鼠出现以血管渗出增加和炎症反应为特征的类过敏反应;未诱导IgE介导的过敏反应。二者所致的类过敏反应均具有剂量相关性,提示临床上控制剂量可能降低该不良反应。2 RhoA/ROCK信号通路激活,从而产生血管内皮细胞骨架调整,致使血管通透性增高,是青霉素和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重要机制之一。3 连翘酯苷类成分是双黄连注射液的主要致类过敏成分之一,但不同的连翘酯苷引起的反应强度差别较大。其中,连翘酯苷A诱发的反应最强,其次为连翘酯苷B,连翘酯苷E未见明显反应。连翘酯苷的类过敏反应也与RhoA/ROCK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荣光,谢晴宇,孟庆刚[5](2017)在《双黄连注射剂文献关键词图谱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识别双黄连注射剂国内研究的热点及热点的演变趋势。方法:检索中国期刊论文全文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绘制了1992年—2015年双黄连注射剂期刊文献的关键词图谱,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共现关键词网络结构特征、主要聚类、类标签命名及代表性关键词。结果:双黄连注射液关键词网络模块结构显着(Q=0.712 7),聚类结果的可信度较高(Mean Sihouette=0.671 7),主要聚类包括:生物热活性图谱(#0),瞳孔等大(#1),医院制剂室(#2),呼吸困难(#3),肠蠕动(#4),丹参粉针(#5),采用tf*idf算法命名聚类标签。从频次、突发性指标评估得到的代表性关键词有:双黄连粉针剂,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绿原酸,黄芩苷,影响因素。结论:注射用双黄连的文献研究,探讨的主题集中在不良反应研究领域。结合目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现状和对网络突变性节点的定量分析结果,预测注射用双黄连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研究将是未来的新兴趋势。

唐伟,石庆平,马涛,姜晓东,刘诗娴,王永新[6](2016)在《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系统评价双黄连注射剂临床使用的安全性。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VIP和WanFang Data,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3.2.3软件进行Meta分析。最终纳入56篇文献,双黄连注射剂用药者共计11 001例,累计发生不良反应58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95%CI(0.051;0.082)]。亚组分析显示:儿童和成人发生率分别为4.8%[95%CI(0.032;0.067)],8.1%[95%CI(0.054;0.112)];5%10%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发生率分别为7.2%[95%CI(0.049;0.095)],6.6%[95%CI(0.036;0.104)];粉针剂和注射液发生率分别为6.3%[95%CI(0.047;0.082)],7.0%[95%CI(0.044;0.099)];≤7 d和﹥7d发生率分别为5.8%[95%CI(0.043;0.075)],8.9%[95%CI(0.049;0.140)];单用药和联合用药发生率分别为4.2%[95%CI(0.027;0.059)],8.4%[95%CI(0.059;0.113)]。不良反应症状报道最多的3个表现类型依次为皮肤及粘膜、消化系统、体温中枢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95%CI(0.03;0.04)],3%[95%CI(0.02;0.03)],1%[95%CI(0.00;0.01)]。该系统评价提示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与年龄、溶媒、使用时间和联合用药等存在关联性,且不同损害类型之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较大。临床使用时应遵循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尽量单独使用,勿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严格按说明书合理用药,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应按体重计算给药;加强用药后不良反应监测,评估长期使用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并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其安全使用。

杨树谊[7](2016)在《基于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双黄连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评价双黄连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了解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特点。3.探索中药注射剂临床研究新方法。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应用文献法回顾性分析双黄连注射剂近年的临床应用进展,对双黄连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并对双黄连注射剂临床已有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评价。2. Meta分析全面、系统检索1979-2015年国内外中文、英文文献数据库收集相关的临床随机试验(RCTs),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s使用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其方法学质量。提取研究的基本信息,采用RevMan 5.2软件对纳入的RCTs进行Meta分析,结果用森林图呈现。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定性,用漏斗图分析纳入的RCTs是否存在发表偏倚。3.数据挖掘法通过检索数据库,收集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详细病案。使用weka软件对数据集进行数据挖掘,利用决策树算法和关联规则算法挖掘规律,分析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研究结果对双黄连注射剂用于这8种疾病进行系统评价的结果如下:1.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小儿肺炎:纳入19篇[RCTs],共纳入患者3133例,实验组1635例,对照组1498例。双黄连注射剂未联用抗菌药及抗病毒药物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无差异[RR=1.02,95%CI (0.99,1.06), P=0.21]双黄连注射剂联用抗菌药或抗病毒药物或两者皆有联用的实验组对比对照组可提高临床总有效率[RR=1.14, 95%CI (1.10,1.19), P<0.00001] 。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15例,对照组7例。2.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纳入25篇[RCTs],共纳入患者4204例,实验组2439例,对照组1765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21,95%CI (1.18,1.25), P<0.00001]。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42例,对照组10例。3.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纳入14篇[RCTs],共纳入患者1203例,实验组712例,对照组491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26,95%CI (1.20,1.32), P<0.00001] 。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5例,对照组7例。4.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腮腺炎:纳入11篇[RCTs],共纳入患者1424例,实验组775例,对照组649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腮腺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19,95%CI (1.07,1.32), P=0.001]。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1例,对照组3例。5.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纳入6篇[RCTs],共纳入患者536例,实验组319例,对照组217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13,95%CI (1.05,1.21), P=0.0005]。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O例,对照组0例。6.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病毒性脑膜炎:纳入5篇[RCTs],共纳入患者271例,实验组141例,对照组130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病毒性脑膜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33,95%CI(1.11,1.59),P=0.02],实验组与对照组都出现了不良反应,但不良反应例数不明。7.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手足口病:纳入5篇[RCTs],共纳入患者603例,实验组307例,对照组296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手足口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13,95%CI (1.01,1.25), P=0.03],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3例,对照组0例。8.双黄连注射剂用于治疗乙型脑炎:纳入2篇[RCTs],共纳入患者410例,实验组274例,对照组136例。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治疗乙型脑炎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39,95%CI (1.23,1.57), P<0.0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情况不明。9.对双黄连注射剂的529例不良反应病案进行分析可知:患者以小儿居多(21.25%);患者原患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居多(71.96%);联用青霉素类药物使用的病例居多(28.38%);不良反应以皮肤症状居多(54.91%)。研究结论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结果表明,双黄连注射剂单独使用或联合西药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对比抗菌药和抗病毒药物有一定优势,但其不良反应需要密切注意,需要及时采取对应措施。

谭乐俊,王萌,朱彦[8](2014)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中药注射剂是我国创新型的一类药物,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作用迅速等特点。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时显示出突出的治疗效果。随着中药注射剂应用范围的扩大,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日趋增多,从而使得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受到质疑。针对于此,该文对近5年100余篇文章进行综述,较为全面的总结了常见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类型、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中关于不良反应成因的主要研究方法,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支持。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按涉及的器官系统和临床表现分类主要有过敏反应、呼吸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泌尿系统损害等。从生产到使用的各环节中,引起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的因素以原料因素、制剂因素、调剂使用过程因素为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成因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目前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该文通过对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对其现状、成因及研究方法加以总结,对中药注射剂临床安全合理使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李静[9](2014)在《注射用双黄连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频发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由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的2012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收到的所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中发现,排名在前20位的中成药均为中药注射剂,其中双黄连注射剂排名第三。目前,中药注射剂在生产研究方面存在有许多安全性风险,如基础研究不充分、药用物质基础不明确、生产工艺比较简单、质量标准可控性差和使用环节不合理等。急需对中药注射剂开展不良反应监测活动,以开创中药注射剂安全研究新局面。在2009年启动的全国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专项行动中,双黄连注射剂被列入首批需要进行再评价的中药注射剂。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将注射用双黄连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产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也为上市后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目前中药注射剂存在的安全性问题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解决方案。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文本挖掘技术以及总结课题组实验结果等研究方法,从注射用双黄连药效的物质基础、质量标准和临床使用等多个角度,对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使用文本挖掘技术,得出双黄连网络关系频次图和主要研究内容频数图,根据挖掘结果回到原文分析,得出双黄连的不良反应类型及可能原因。通过文献研究,对注射用双黄连所用中药材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作出全面的介绍,并对注射用双黄连不良反应与各组分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出引起不良反应的物质基础。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又做了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化学分析方法对注射用双黄连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注射用双黄连主要有26种化学成分,细分为9种黄酮类、7种木质素类、2种苯乙醇苷类、6种绿原酸派生物和其他成分;对注射用双黄连大类成分:黄酮类、糖类、氨基酸类、无机盐类和大分子物质所占比重及具体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对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物质,如大分子物质和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做了限量检测,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文本挖掘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注射用双黄连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注射剂有效成分本身是致敏物质;二是由于生产工艺原因一些杂质未除尽;三是药材受到污染或重金属、农药超标;四是患者本身为过敏体质;五是临床使用时存在操作不规范、溶媒使用或合并用药不合理。根据以上注射用双黄连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从国家、企业和临床多层面具体分析提高注射用双黄连安全性的措施,为临床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注射用双黄连和进一步降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提供理论参考。

杨亚南[10](2014)在《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调查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为了解中药注射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的原因、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本课题选取2011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重点监测品种中的全部八种中药注射剂(喜炎平、双黄连、清开灵、参麦、生脉、香丹、丹参和脉络宁注射液),通过检索八种中药注射剂ADR相关文献报道及对天津地区ADR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引发ADR的原因、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对用药监护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尽量减少或避免ADR发生的措施,有助于帮助临床工作者对中药注射剂ADR的特点、规律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具体了解,及早诊断、治疗,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为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提供依据。方法:(1)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文献分析:①检索1992-2012年国内主要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的关于喜炎平等八种中药注射剂ADR的期刊文献报道;②阅读并筛选文献报道,将数据较完整、可明确关联性的ADR病例报道、信息通报、药物安全性研究的文献纳入研究;③设计数据记录表,录入文献报道数据,将ADR的临床表现与累及系统-器官情况分类统计:④从患者个体因素、药物相关因素、ADR的发生与表现、ADR的处置与结果等角度,对文献报道中的ADR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总结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2)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天津地区ADR报告分析:①收集2010-2012年天津地区上报的ADR自发报告,将怀疑药品涉及喜炎平等八种中药注射剂的ADR报告纳入研究;②对ADR报告进行关联性评价,将可确定与八种中药注射剂的关联性的ADR报告纳入研究;③设计数据记录表,录入天津地区ADR报告数据,将ADR的临床表现与累及系统-器官情况分类统计;④从患者个体因素、药物相关因素、ADR的发生与表现、ADR的处置与结果等角度,对ADR报告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总结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⑤探讨中药注射剂发生ADR后的处置方式对ADR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①喜炎平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患者自身体质、用药合理性、合并用药因素;②双黄连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患者自身体质、合并用药、给药剂量、溶媒选择及用量因素;③清开灵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患者自身体质、合并用药、给药剂量因素;④参麦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患者自身体质、用药合理性、合并用药、给药剂量、溶媒选择及用量因素;⑤生脉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患者自身体质、用药合理性、合并用药、给药剂量、溶媒选择及用量因素;⑥香丹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患者自身体质、合并用药、给药剂量因素;⑦丹参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患者自身体质、用药合理性、合并用药、给药剂量因素;⑧脉络宁注射液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患者自身体质、合并用药、给药剂量因素;⑨中药注射剂引发的ADR出现一般较快,多数在用药后1h内出现,部分可能在用药后24h内出现;其所累及的系统-器官分布范围较广,主要集中表现在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及全身性损害,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⑩经卡方检验,在1h时间水平上,发生ADR后未给药组与对症药物治疗组的ADR持续时间存在显着差异。结论:①筛选出了喜炎平等八种中药注射剂引发ADR的主要影响因素;②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可尽量避免或减少其引发ADR;③中药注射剂引发ADR时,对症药物治疗对缩短ADR的持续时间有效;④提高ADR报告的规范程度,有利于提高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监测的水平,可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二、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的系统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总有效率
        2.3.2 退热时间
        2.3.3 安全性
    2.4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3 讨论

(2)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相关中药注射剂概述
    综述二 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网状Meta分析
    一、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二、中药注射剂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三、中药注射剂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中药注射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网状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数据挖掘的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和数据库构建
    1.2 数据挖掘方法
        1.2.1 数据挖掘软件及算法
        1.2.2数据挖掘预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性别、年龄和过敏史信息
    2.2 患者原发疾病与清热类中药注射剂多对多关系
    2.3 中药注射剂与临床不良反应表现多对多关系
    2.4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与合并用药、过敏史相关分析
    2.5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与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的关系
    2.6 数据挖掘研究结果
        2.6.1 筛选主要相关因素
        2.6.2 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2.6.2.1
        2.6.2. 2 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患者机体因素神经网络研究结果
        2.6.2. 3 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因素神经网络研究结果
        2.6.3 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特征分析
        2.6.3. 1 运用Apriori算法研究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2.6.3. 2 运用决策树CART算法分析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3 讨论
    3.1 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
        3.1.1 性别、年龄10岁以下年龄段的患者人数最多有262例, 原因分析如下:
        3.1.2 过敏史与联合用药
        3.1.3 给药途径
        3.1.4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3.2 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
    3.3 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预防对策
    3.4 本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4)RhoA/ROCK信号通路在青霉素和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语
文献综述
    Rho/ROCK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青霉素注射液和双黄连注射液的过敏样反应特点
    一、青霉素注射液过敏样反应的特点
        (一) 青霉素注射液过敏样反应的性质
        (二) 青霉素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组织学研究
        (三) 讨论
    二、双黄连注射液过敏样反应的特点
        (一) 双黄连注射液过敏样反应的性质
        (二) 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组织学研究
        (三)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青霉素注射液和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产生机制
    一、青霉素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产生机制
        (一) 青霉素注射液细胞毒性试验
        (二) 青霉素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
        (三) 青霉素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
        (四) 青霉素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
        (五) ROCK抑制剂对青霉素注射液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
        (六) 青霉素注射液对小鼠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
        (七) ROCK抑制剂对青霉素注射液致小鼠类过敏反应的影响
        (八) 讨论
    二、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产生机制
        (一) 双黄连注射液细胞毒性试验
        (二) 双黄连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
        (三) 双黄连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
        (四) 双黄连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细胞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
        (五) ROCK抑制剂对双黄连注射液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
        (六) 双黄连注射液对小鼠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
        (七) ROCK抑制剂对双黄连注射液致小鼠类过敏反应的影响
        (八)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连翘酯苷致类过敏反应机制
    (一) 连翘酯苷细胞毒性试验
    (二) 连翘酯苷对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
    (三) 连翘酯苷对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的影响
    (四) 连翘酯苷对血管内皮细胞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
    (五) ROCK抑制剂对连翘酯苷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变化的影响
    (六) 连翘酯苷的类过敏反应研究
    (七)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及着作情况
附件

(5)双黄连注射剂文献关键词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收集数据
    1.3 数据转换
    1.4 参数设置
    1.5 关键词图谱的生成
2 结果和结论
    2.1 网络基本特征分析
    2.2 网络聚类结果分析
    2.3 特征性节点分析本部分主要从节点出现频次、突发性、sigma值等指标,来评估节点在网络中的作用。
3 结语

(6)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质量评价与资料提取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基本概况
    2.3 Meta分析
        2.3.1 双黄连注射剂总不良反应发生率
        2.3.2 双黄连注射剂不同损害类型的Meta分析
        2.3.3 亚组分析
        2.3.3. 1 皮肤及粘膜不良反应的亚组分析
        2.3.3. 2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亚组分析
    2.4 敏感性分析
    2.5 发表性偏倚
3 讨论
    3.1 纳入研究类型的证据强度
    3.2 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3.3 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3.4 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与年龄关联性分析
    3.5 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与溶媒关联性分析
    3.6 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与剂型关联性分析
4 结论

(7)基于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双黄连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双黄连注射剂的基本情况概述
        一、组方药物
        二、药理作用
        三、化学成分
        四、临床应用
    综述二 双黄连注射剂系统评价现状分析
        一、系统评价概述
        (一) 系统评价的意义
        (二) 系统评价的分析方法与过程
        二、双黄连注射剂系统评价现状
    综述三 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概述
        一、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主要机理和临床表现
        二、双黄连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三、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防治措施
第二部分 基于Meta分析的双黄连注射剂临床应用系统评价研究
    研究一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小儿肺炎的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二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三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四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腮腺炎的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五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六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病毒性脑膜炎的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七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手足口病的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研究八 双黄连注射剂治疗乙型脑炎的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研究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注射剂的常见不良反应
    1.1 过敏反应
    1.2 呼吸系统损害
    1.3 消化系统损害
    1.4 心血管循环系统
    1.5 泌尿系统
    1.6 其他
2 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
    2.1 原料因素
        2.1.1 中药成分复杂性
        2.1.2 活性成分稳定性
    2.2 制剂因素
        2.2.1 制剂工艺
        2.2.2 添加剂
        2.2.3 其他方面
    2.3 调剂使用过程因素
        2.3.1 输液剂基质 (溶媒) 因素
        2.3.2 配伍因素
        2.3.3 临床辨证论治
        2.3.4 给药剂量及给药速度
        2.3.5 其他方面
3 中药注射剂ADR成因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3.1 描述性研究
    3.2 分析性研究
    3.3 实验性研究

(9)注射用双黄连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论文框架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注射用双黄连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2.1 文本挖掘概述
        2.1.1 文本挖掘的发展
        2.1.2 文本挖掘定义
        2.1.3 文本挖掘过程
        2.1.4 文本挖掘常用技术
    2.2 研究步骤
        2.2.1 数据收集
        2.2.2 数据处理
        2.2.3 整体结构化分析
        2.2.4 数据挖掘结果的可视化
    2.3 文本挖掘结果及分析
        2.3.1 双黄连药物原料文献分析
        2.3.2 双黄连临床治疗文献分析
        2.3.3 双黄连临床使用文献分析
        2.3.4 双黄连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2.3.5 双黄连检测指标文献分析
        2.3.6 网络关系频次图
        2.3.7 文本挖掘注射用双黄连活性成分
        2.3.8 不良反应组分探讨
    2.4 双黄连不良反应原因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实验研究的注射用双黄连不良反应因素探讨
    3.1 注射用双黄连化学成分的LC-MSN定性分析
    3.2 注射用双黄连成分的含量测定
    3.3 注射用双黄连指纹图谱
    3.4 注射用双黄连大类成分研究
        3.4.1 黄酮类成分
        3.4.2 糖类成分
        3.4.3 氨基酸类成分
        3.4.4 无机盐成分
        3.4.5 各类成分含量
    3.5 大分子物质检测
    3.6 灰毡毛忍冬皂苷乙的限量检查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注射用双黄连不良反应原因及对策分析
    4.1 注射用双黄连不良反应原因
        4.1.1 注射剂本身原因
        4.1.2 药材因素
        4.1.3 生产工艺因素
        4.1.4 个体因素
        4.1.5 溶媒原因
        4.1.6 合并用药
        4.1.7 临床不合理用药
    4.2 注射用双黄连不良反应防范
        4.2.1 选择道地药材,确保药材质量稳定
        4.2.2 对注射用双黄连进行全面深入研究
        4.2.3 加强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的研究
        4.2.4 严格控制适应症,注意药物配伍
        4.2.5 注意用药前的问询
        4.2.6 加强用药监护
        4.2.7 注意控制滴注速度
    4.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文献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1.1 资料
        1.1.2 方法
    1.2 结果
        1.2.1 喜炎平注射液
        1.2.2 双黄连注射液
        1.2.3 清开灵注射液
        1.2.4 参麦注射液
        1.2.5 生脉注射液
        1.2.6 香丹注射液
        1.2.7 丹参注射液
        1.2.8 脉络宁注射液
    1.3 讨论
        1.3.1 喜炎平注射液
        1.3.2 双黄连注射液
        1.3.3 清开灵注射液
        1.3.4 参麦注射液
        1.3.5 生脉注射液
        1.3.6 香丹注射液
        1.3.7 丹参注射液
        1.3.8 脉络宁注射液
    1.4 小结
二、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天津地区ADR报告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资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喜炎平注射液
        2.2.2 双黄连注射液
        2.2.3 清开灵注射液
        2.2.4 参麦注射液
        2.2.5 生脉注射液
        2.2.6 香丹注射液
        2.2.7 丹参注射液
        2.2.8 脉络宁注射液
        2.2.9 处置方式对ADR持续时间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喜炎平注射液
        2.3.2 双黄连注射液
        2.3.3 清开灵注射液
        2.3.4 参麦注射液
        2.3.5 生脉注射液
        2.3.6 香丹注射液
        2.3.7 丹参注射液
        2.3.8 脉络宁注射液
        2.3.9 处置方式对ADR持续时间的影响
        2.3.10 对ADR报告改进的建议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药品不良反应研究方法浅析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的系统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双黄连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J]. 王冰,冯亚楠,刘欣欣,赵俐. 中国药业, 2021(21)
  • [2]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评价研究[D]. 段笑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3]基于数据挖掘的清热类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研究[J]. 崔盈盈,吴嘉瑞,张丹,谭迪,张晓朦,张冰.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7(10)
  • [4]RhoA/ROCK信号通路在青霉素和双黄连注射液类过敏反应中的作用研究[D]. 韩佳寅.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5]双黄连注射剂文献关键词图谱分析[J]. 荣光,谢晴宇,孟庆刚.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7(01)
  • [6]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的Meta分析[J]. 唐伟,石庆平,马涛,姜晓东,刘诗娴,王永新. 中国中药杂志, 2016(14)
  • [7]基于Meta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双黄连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D]. 杨树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 谭乐俊,王萌,朱彦. 中国中药杂志, 2014(20)
  • [9]注射用双黄连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D]. 李静. 河南大学, 2014(04)
  • [10]八种重点监测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调查分析[D]. 杨亚南.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系统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