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高清电视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数字高清电视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吴圆圆[1](2019)在《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视对农服务一直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高度关注且付诸实践的重要范畴之一。本论文史论结合,富有独到见解地把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理论框架,全面系统深入的从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数字电视时代为电视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广播电视政策对推进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等多重维度,揭示了我国对农电视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两个核心要素,共同形成合力,推动对农电视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全方位构建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对农节目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格局。同时,对融合媒体时代,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优化发展予以了若干建设性思考。本论文首先从媒体科技史的研究视角,将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史划分为传统电视时代(即模拟技术时代)和数字电视时代两个部分,通过对传播科技与传播内容相互关系的把握,梳理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与发展。阐明了传统电视时代的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对农节目从无到有,经历了栏目化、频道化的升级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数字技术进入电视实操领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采编播各环节走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效化,电视服务应用空间有力拓展,使传统电视对农节目从形式、内容到服务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传输系统的升级与新媒体传输渠道的拓展使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得到突破。论文继而从政策推动的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政府如何通过惠农政策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三农问题”主导了我国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在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方面,政府都有特殊考量和优惠政策。在具体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建构和生产体系上,惠农政策直接推动对农节目生产完整体系的建立,形成从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全方位全体系的对农服务平台。从原来节目的生产,节目中包含一部分对农服务要素,再到专门对农服务栏目再到专业对农频道,再到央视即将把原军事·农业频道分离,单独成立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这都是基于更好的从层级上显示出对农服务政策优惠的国家考量。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一步实行电视惠农,从县级平台到省级乃至全国平台,来发挥拓展基层第一线的传播影响,通过移动手机终端服务农民的新需求,以融媒体中心平台作为依托将基层的、个体的需求放大到更大的层面,从而为点上的农村和农民服务。正是在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两个核心要素的合力推动下,我国对农电视从四级覆盖、村村通、户户通、再到落实到人的电视扶贫产业政策,逐步形成当下我国对农传播的基础设施格局,同时,又在对农节目生产方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对农服务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一个完整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体系。论文进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媒体融合环境下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举措。笔者结合电视媒介的供求理论和传播学受众理论指导,基于东中西信息传播的“数字鸿沟”、四级广电媒体网络的平台差异的遴选原则和调研的可行性分析,遴选典型地区、典型节目展开实证调查研究。遴选了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富有代表性的《致富经》、《乡约》栏目(国家级对农频道典型)、安徽亳州电视台(市级专业对农频道)及亳州姜屯村(传统村庄)、浙江磐安电视台(县级频道)及磐安管头村等(特色乡村旅游村)进行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新变化的认知。在深入阐释调研发现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新变化的基础上,对依托科技创新更好地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移动优先理念下传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更大面积地实现基层的对农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张丹[2](2016)在《高清电视转播车视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电视节目制作已经进入了数字化和高清化的时代。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成功地实现高清转播之后,随着节目制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全国所有的省级电视台相继展开了对高清电视转播车系统的项目建设,陕西广播电视台也在这一行列之中。本论文主要研究陕西广播电视台高清电视转播车项目中视频系统这一部分,目的在于设计出一套符合我台需求的高清电视转播车视频系统,以此来满足我台实际节目制作的要求,提高我台高清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论文基于具体项目的要求,首先对高清电视转播车视频系统的组成和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原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系统需求,确定了设计原则以及系统应当符合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完成了视频系统的总体设计规划。之后,基于设计规划,从视频系统的七个子系统——视频制作系统、监视系统、同步系统、Tally(讯源指示)系统、通话系统、时钟系统和智能监控系统入手,分别对其组成、原理和功能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设计实现方案。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对高清电视转播车视频系统中视频制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视频制作系统是整个视频系统的核心,包含了信号源、信号处理以及信号记录与输出三个部分。本文对这三部分中的设备分别进行了分析、论证、选型与配置,并设计了整个系统的应急切换方案和信号流程,成功解决了高标清兼容制作和应急备份的问题。2、对高清电视转播车视频系统中辅助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包括对监视系统、同步系统、Tally系统、通话系统、时钟系统和智能监控系统中设备的分析、论证、选型与配置。其中重点设计实现了一个可动态调度的监视系统、一个具有动态UMD(屏下显示模块)显示的Tally系统和一个针对整个视频系统的智能监控系统。本论文所设计实现的高清电视转播车视频系统,经测试,其功能完整,符合设计要求,各项指标参数也符合相关标准。在实际工作的应用中,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可以满足不同类型节目的制作要求,同时兼容两种制作方式——高标清混合制作方式和纯高清制作方式,并能与其他高标清系统级联使用,完全满足了我台的使用需求,极大提升了陕西广播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水平,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龙锦[3](2015)在《日本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动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第三次浪潮,从单台的计算机到今天由无数微处理器所连接成的无所不在的网络,信息新科技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改变着世界,也使得以其为技术支撑的传播媒介形态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新媒介俨然成了国之利器,它在普惠大众的同时,也成为了国与国之间争夺地球村话语权的决胜手段。遗憾的是,我国目前所掌握的这一利器却远远未能达到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抱负所相匹配的水准。另一方面,我们的邻居、从二战废墟中重新起步的日本,敏感的把握着信息革命所带来的机遇,以弱求强,勇于创新,将其新媒介产业推进到了世界前列。如今,日本的新媒介产业已经从普及阶段进入了深度发展阶段,新媒介早已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它已经深深融入到了日本社会、经济、政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日本人须臾不可离的生活助手,并进而造福全人类。日本的新媒介产业具有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日本政府在发展新媒介产业的过程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哪些因素促发并促进了日本新媒介产业的发展?日本发展新媒介产业的经验与教训能否为我所用?本研究在国内首次以全景式的视角对日本新媒介产业进行考察分析,注重整体的扫描与把握,尽力追踪最新的数据;同时,将日本新媒介产业的发展置于信息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这一研究跨度长、范围广,具有相对的深度与较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日本信息社会理论的提出与推广切入,以日本信息社会的建设为大背景,在分析介绍日本信息社会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新媒介的不同呈现方式和发展重点以及日本新媒介产业的总体现状之后,以四章分别对日本的互联网产业、数字电视产业、数字出版产业、移动电话产业的发展从历史脉络到现实态势进行了具有一定深度与广度的研究揭示与阐释。日本的互联网产业由于原有的相对发达的计算机通信网络而初始发展迟缓,但进入21世纪后其宽带化、移动化的进展大大提速;在数字电视产业方面,日本虽率先研发出了高清晰度电视,但因其未能与世界数字技术的发展合流而被迫忍痛放弃,而在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努力下,日本地面数字电视的转移已经顺利完成,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也进展顺利;在数字出版产业方面,由于传统出版业的强大,日本的数字出版虽然早期有较好的发展,但一直步履维艰,不过移动终端为数字出版市场带来了活力,尤其是面向智能移动终端的电子图书市场规模在2010年后增长迅速;移动电话则是最有日本特色的新媒介产业,其发展速度较快却又相对封闭,在逐渐开放后,在世界市场的话语权也在增强。在对日本新媒介产业进行了总体考察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借鉴经济社会学制度学派在分析经济现象时所使用的三个自变量:理性的社会建构、国家的作用、非市场治理机制,进一步探寻并阐明了日本发展新媒介产业的动因。本研究认为,日本发展新媒介产业所取得的成就,来自于国家的整体力量、民众的激情与理性、市场竞争的活力与非市场治理机制的作用等众多因素的相互交织,来自其“师夷长技”,不甘人后、善于学习的民族特性与“日本第一”理念的高度结合。信息科技一日千里、国际竞争态势逼人是其发展的外部诱因,其具体表现为:警醒差距,力追领先国家;打造“酷日本”,助推国家形象塑造。发展的内部动因则是回应民生诉求、升华生命价值,具体表现在:摆脱生存困境,掌控自我命运;经济突围,凸显“IT立国”优势;让生命更有尊严与价值;对更美好生活的不懈需求。而这一切的实现,又有赖于相对自由的信息通信竞争体制和日本特色的凝聚各方智慧的官产学合作机制的驱动。从中,可为我国新媒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新媒介产业的发展需要顶层设计的引领,也需要开放的心态,而产业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的讨论,要走以信息通信业为主导的融合发展之路,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在新媒介开发应用与推广中的作用。但是,由于对新媒介定义的理解和认识的不统一,世界各国所使用的统计口径与方法也不一致,在有关新媒介产业的某些统计数据的选取和使用上可能会存在差异。同时由于本研究的跨度较大,而新媒介本身变化快速,难以在比较固定的范畴内对新媒介进行研究分析。

姜里[4](2014)在《基于异地级联技术的新型演播室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纵观整个电视技术行业发展趋势,单个传统演播室正在被超大型、高清至4K技术、多媒体交互、计算机特技效果等高技术含量的节目制作所取而代之。无论是国家电视台还是地方电视台,国外还是国内,都逐渐依赖计算机来管理整个演播室系统,借助网络传递交换媒资。因此,新一代演播室系统的建设,成为一种可以引领国内同行的创新性研究方向。本课题旨在为电视台在节目制作中提供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型技术手段,依托光纤网络、基于VSM system (Visual Studio Managerment虚拟演播室管理系统)将视频系统、音频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子系统控制打通,管理整个演播室系统。本课题对高清演播室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介绍,通过对常规演播室系统建设,提出了基于有湖南电视台制作特色的“新一代演播室系统”的集成创新技术,给出了相关关键说明。作者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目前国内电视系统的现状,确定了该项目系统的需求与架构设计;(2)进行了关键电视技术选型,将子系统打通,完成了演播室视音频控制系统设计和实现以及基于光纤传输的演播室系统级联等新一代演播室系统的主要创新性技术,实现了异地演播室联合制作节目的技术要求;(3)完成项目视频系统集成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从整个设计到功能需求、技术设计工程集成调试、功能调整和投产使用全过程;系统建成后,运行情况稳定和良好,极大推动了湖南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

陈蕙[5](2013)在《12讯道高清晰度电视转播车设计与集成》文中指出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是广播电视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必然方向。随着各广播电视台数字高清电视系统的发展进程,数字高清电视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高清电视设备现在已经配备在了众多电视台的高清摄录编、高清转播车、高清演播室内。其中,高清电视转播车作为灵活机动的高清演播室,已经成为了各个电视台不可缺少的设施之一。本文从国内外高清电视技术的发展和现状出发,以12讯道数字高清电视转播车为例,首先介绍了高清电视转播车系统构成,高清电视演播室基本参数、高清晰度电视演播室接口标准、高清电视系统分解力、数字电视信号码率、逐行扫描和隔行扫描等关键技术。在电视转播车系统设计中重点阐述了系统的设计原则以及视频系统、音频系统、数字内部通话系统、控制系统、PFU微波传送设备、同步系统、供配电系统、周边设备等子系统的选型和配置方案、应急方案等。12讯道数字高清电视转播车集成调试完毕后,针对整车系统,重点从设备配置、视频特性、同步特性、音频特性四个方面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12讯道高清转播车系统的高清数字接口特性、标清数字接口特性、模拟音频接口特性、数字音频接口特性、同步特性以及车内设备配置都达到了我国广播电影电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张保全[6](2011)在《数字高清演播室的设计与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视演播室的发展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从标清到高清的阶段。作为电视节目制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电视演播室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设施,它不仅使电视节目的制作摆脱了自然条件的制约和限制,在时间、空间和技术条件方面为编导人员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的大舞台,更具有适合电视节目制作的场地和空间,以及良好的声学设备和音响效果,还有先进的灯光照明系统,高流量、低流速的空气调节系统,防火及紧急情况处理系统等。因此,各类电视教育节目、专题节目、文艺歌舞汇演、联欢晚会、电视剧以及新闻、天气预报等需要由主持人播出的节目均适宜在演播室内摄制。电视演播室既是制作电视节目的厂房,也是电视台面对观众的“门面”,演播室的规划设计对于电视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演播室的建筑设计(长、宽、高),视频系统设计与选型,音频系统设计与选型、灯光设计、以及舞美和装饰都是非常专业和讲究的。从业人员和研究者在长期的演播室建设和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实际经验很多都是演播室设计与建设的指导性原则。在演播室由模拟到数字、从标清到高清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原则始终在不断变化,相比较模拟时代的演播室设计,现代数字演播室的核心系统与场景设计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了新的特点。而数字化标清与高清演播室由于电视宽高比的不同所以在演播室设计上也存在差异。高清电视是数字电视和未来电视的发展方向,我们在电视节目制作和演播室建设时,一定要顺应技术发展的潮流,才有机会抢占未来电视发展的制高点。高清演播室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电视台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渐过渡到电视制作播出的全面高清化。

王国栋[7](2008)在《山东电视台高清数字转播系统项目研究》文中认为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取代标准清晰度电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作为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清电视转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在近年来国际大型转播中,高清转播已成为主流,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次全部采用高清转播,如何利用这一契机,提高我国的高清转播系统技术制作水平,研究相关关键技术,已经成为摆在电视技术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论文根据本台的实际情况和2009年在山东举办的全国运动会电视转播,以及北京奥运会电视转播的要求,设计出了一套高清转播系统(包括一辆高清电视转播车和一辆数字音频车)的整体解决方案,并予以实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高清测试方案,并给出了系统分析与测试的结果。本人参与了整个项目的全过程,丰要负责系统总体设计、高清数字视频制作系统、杜比5.1音频制作系统及系统测试等。其中本人设计和实施了高标清兼容的数字视频制作系统,采用高标清混切方案,首次在国内大型转播车上采用高标清自适应数字切换和格式融合技术,可实现高标清同时输入、高标清同时输出和高标清同步切换的功能,省去了上下变换,解决了系统延时问题,实现了高标清兼容。国内首创,在转播车上应用纯高清多画面大屏显示系统,率先采用了3台EVS高清慢动作服务器和IP工作站组成的大型慢动作服务器网络。论文设计和实施了完全的5.1环绕声音频制作和监听系统,采用Dolby E(杜比E音频编码)编码传输,高清电视转播车和5.1(5.1环绕声)数字音频车可实现级联使用,该系统的建成,在技术层面上使山东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适应了山东电视台大型电视转播的需要。在这其中高清电视转播系统设计、高清数字视频技术、5.1音频制作和传输技术、高清视频测量技术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也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本文提出的高清电视转播系统设计适于在我国目前的转播系统中推广,可以完成国际大型节目的电视转播任务。该系统通用性较强、可靠性较高,各方面完全符合有关技术标准,便于维护和升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张文磊[8](2008)在《数字和模拟电视混合接收到网络流媒体发送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设计并实现了通过网络来播放数字电视和模拟电视的用户接收终端的硬件部分。创新地将数字电视和模拟电视信号经过转换与电脑网络结合在一起,可以支持NTSC、PAL、ATSC、DVB-T等模拟和数字多制式电视广播标准射频信号, Composite、S-video、YPbPr等模拟视频信号,以及LR左右声道音频信号等输入。通过以太网口或者PCI无线网卡接入互联网,实现数字或模拟电视广播信号到流媒体网络上传输或由PC用户终端解码播放的目的。数字电视接收系统设计的重点在于数字电视广播信号的调谐和信道解调,本系统采用Micronas推出的集成了IF放大器的多标准解调芯片DRX系列芯片,可同时支持数字和模拟电视信号的解调,对ATSC和DVB将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流媒体编码芯片采用了Micronas的Cypher 7108,它是一种多格式的SoC流媒体编码器。其以先进的硬件压缩技术为基础,支持多种音频和视频标准编码格式,包括MPEG、MJPEG和H.263,支持分辨率为720×480的视频编码。音频编码格式则包括杜比AC3以及MPEG-1/2 layer I &II。同时它借助32位MIPS中央处理器而具备了二次编码功能。它还拥有32位DDR存储器接口以及与ATAPI、以太网MAC、PCI 2.2、USB 2.0、I2C和I2S的直接连接能力。流媒体编码器负责整个系统的资源调配,通道转换,压缩数据输出以及实现与用户的交互等功能。本硬件系统由调谐器模块、数字模拟混合电视信号信道解调器模块、模拟音视频解码器和A/D转换器模块、流媒体编码器模块以及将串行TS流转换为I2S标准格式数据的CPLD等主要模块构成。本论文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硬件构成,信号流程和实现原理,以及电路板的设计方法,并给出系统的调试、测试方法和结果。

杜百川[9](2008)在《新技术、新业务和三网融合》文中认为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技术是首位,因为现在所说的新媒体都是因为新技术的发展和出现才引发的。一般来说,广电都是把媒体排在前面,但是从发生的因果关系来说,应当说新媒体都是新技术的产物。我相信随着技术变化的加速,这些媒体的形态将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因为技术的发展,在很短的时间内,马上就会变成另外一种形态。

田栋[10](2008)在《基于TMS320DM6446的高清晰度有线电视机顶盒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北京奥运的临近,我国的数字电视将迅速推进,数字电视将在我国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高清晰度有线电视机顶盒既可以接收显示标准清晰度信号也可以接收显示高清晰度信号,因此,在这一时期,研究高清晰度有线电视机顶盒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提出并实现了使用单片媒体处理器全软件实现系统解复用、音视频解码的高清晰度有线电视机顶盒的方案。该方案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广泛的适应性。本课题以TMS320DM6446媒体处理器作为核心处理器。TMS320DM6446是美国德州仪器公司推出的基于达芬奇技术的第一款产品,内部集成了高性能的DSP核和ARM核,还包含了视频/图像协处理器,代表了数字媒体领域DSP的最新高度。本课题的任务包括硬件平台的设计开发和系统软件的实现。本文论述了硬件平台的设计实现和高清晰度视频解码软件的实现。该硬件系统解决了有线电视信号输入、高清、标清视频显示、音频播放、电视节目的存储和红外遥控的硬件实现。整个硬件平台的模块化程度较高,灵活性好。此外,本硬件系统还兼容视频监控和采集功能。高清晰度视频解码软件针对MPEG-2视频标准,按照DM6446的软件架构,以TI提供的信号处理层模块为基础,完成了应用层和驱动层的开发,实现了软件在操作系统下的集成。由于此信号处理层模块是针对标清视频优化的,最终未能达到高清视频实时解码,因此,自行设计开发了信号处理层模块,以代替TI提供的代码。以TM5模型为参考完成了程序的移植。在此基础上,结合C64x+视频/图像处理库和视频/图像协处理器实现了解码程序的算法实现的优化;根据DM6446处理器的特点,合理调度了DSP的资源,实现了解码程序的系统级优化。目前,系统的解码速度为1920×1080格式:12帧/秒,1280×720格式:28帧/秒。

二、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价值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第二章 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
    第一节 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
        一、广播对农服务的滥觞
        二、广播对农节目的社会效应
    第二节 电视科技促进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
        一、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导作用
        二、电视问世催生对农节目多彩新形态——从节目到栏目化、频道化
第三章 数字时代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
    第一节 节目制作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
        一、电视节目采编制作的便捷高效
        二、数字电视服务的应用空间拓展
    第二节 数字电视技术促进对农电视新格局的产生
        一、节目内容生产的多样化与节目形态的变迁
        二、传输系统的升级拓展有力突破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
        三、对农传播新格局的形成
第四章 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
    第一节 互联网思维引发重新认识电视及其对农服务节目的传播理念与模式
        一、“互联网思维”及其在传播业的核心理念
        二、互联网思维对整个电视传播理念的颠覆与重塑
        三、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及传播理念与模式的突破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引发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生产的变化
        一、受众的变化:受众构成、需求和审美趣味
        二、传播环境的变化:从传统电视到三网合一的传输格局
        三、节目的变化:节目形态、传播渠道与盈利模式
第五章 我国广播电视政策对推动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
    第一节 由“三农问题”主导的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
        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政策深化
        二、党和政府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政策安排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惠农政策
        一、传媒产业化的双重效益目标及其关系
        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在对农节目生产供给中的特殊考量
第六章 从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第一节 典型案例的遴选
        一、典型案例的遴选依据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
    第二节 传统农民信息需求升级——安徽亳州调研发现
        一、亳州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二、具体调研的实施
        三、调研发现:基层农民对信息需求走向更高层次
    第三节 “走进来”:基于新型农村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浙江磐安调研发现
        一、磐安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二、调研的具体实施
        三、调研发现:农村新兴产业推动农民对农需求的多样化
    第四节 国家级对农节目的创新实践——央视《致富经》、《乡约》调研发现
        一、《致富经》、《乡约》基本情况
        二、《致富经》的创新探索
        三、《乡约》的创新探索
第七章 总论:对农传播优化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变化
        一、电视对农服务须适应农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二、新兴产业形态下的农民:主动传播需求有待满足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县级对农服务节目发展提供新指南
        一、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解决县级电视媒体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发展经验
        三、县级融媒体建设对对农服务持续优化的思考
    第三节 移动优先理念下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
        一、“内容为王”升级,大小屏差异化的战略布局
        二、传统优势对农节目走向移动终端的实现路径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实现对农服务节目分级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2)高清电视转播车视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的背景
    1.2 高清电视转播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高清电视转播车视频系统的总体设计规划
    2.1 系统组成概述
    2.2 系统需求分析
    2.3 设计原则
    2.4 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
        2.4.1 BOB组织B类高清电视转播车规范
        2.4.2 行业技术标准
    2.5 设计的具体要求
    2.6 关键技术原理
        2.6.1 高清信号与标清信号的格式比较
        2.6.2 高清信号与标清信号间的格式转换
第三章 视频制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视频制作系统概述
    3.2 摄像机及其调整系统
        3.2.1 摄像机系统
        3.2.2 摄像机调整系统
        3.2.3 摄像机与CCU间连接线缆的选择
    3.3 切换台
    3.4 视频矩阵
    3.5 录像机
    3.6 字幕机
    3.7 慢动作机系统
    3.8 周边设备
    3.9 应急切换方案的设计
    3.10 系统信号流程设计
        3.10.1 信号源部分
        3.10.2 信号处理部分
        3.10.3 信号记录与输出部分
    3.11 设计中所解决的主要问题
        3.11.1 高标清兼容制作的实现
        3.11.2 应急备份系统的实现
第四章 辅助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概述
    4.2 监视系统
        4.2.1 技术区监测监看
        4.2.2 导播区监看
        4.2.3 慢动作区监看
        4.2.4 录像区监看
        4.2.5 音频区监看
        4.2.6 车外接口板监看
    4.3 同步系统
        4.3.1 同步系统设计
        4.3.2 视音频同步问题的解决
    4.4 Tally系统
        4.4.1 Tally概述
        4.4.2 Tally系统设计
    4.5 通话系统
    4.6 时钟系统
    4.7 智能监控系统
    4.8 设计中所解决的主要问题
        4.8.1 可动态调度的监视系统的实现
        4.8.2 Tally系统动态UMD显示的实现
        4.8.3 智能监控的实现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高清数字分量视频信号测量原理
        5.1.1 数字高清电视视频标准
        5.1.2 数字高清电视视频信号接口
        5.1.3 高清串行数字接口特性
    5.2 系统主观功能的测试
        5.2.1 测试内容
        5.2.2 测试方法
        5.2.3 测试结果
        5.2.4 测试结论
    5.3 系统客观指标的测试
        5.3.1 测试内容
        5.3.2 测试依据
        5.3.3 测试仪器
        5.3.4 测试结果
        5.3.5 测试结论
第六章 高清电视转播车视频系统的应用情况
    6.1 系统在工作中的使用情况
    6.2 系统高标清兼容制作情况
        6.2.1 采用高标清混合制作方式
        6.2.2 采用纯高清制作方式
        6.2.3 两版节目的制作
    6.3 系统扩展级联的应用情况
    6.4 系统的应用情况总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日本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日本信息化进程与信息社会理论
    第一节 媒介与日本国民生活的信息化
        一、信息、信息社会及信息化
        二、电视时代的到来
        三、电话的普及
        四、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第二节 日本信息社会的理念建构及其扩散
        一、从《信息产业论》到“信息社会论”
        二、日本信息社会理论的扩散
        三、媒介与日本信息社会的早期实践
第二章 日本信息社会建设中的新媒介
    第一节 新媒介与日本信息社会的建设
        一、“新媒介”与高度信息社会建设(1984-1994)
        二、多媒介与高度信息通信社会建设(1994-2000)
        三、互联网与高度信息通信网络社会建设(2001-2005)
        四、无所不在的信息通信技术与遍在网络社会建设(2006-2009)
        五、新信息通信技术与国民主权社会建设(2010-2013)
        六、大数据时代的世界最高水准的IT社会建设(2013-)
    第二节 日本新媒介产业发展概貌
        一、日本媒介产业的分类
        二、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经济规模
        三、日本的内容市场
第三章 日本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日本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从计算机通信网络到互联网
        二、互联网应用的推广与普及
        三、宽带互联网的发展
        四、日本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日本互联网的主要应用服务
        一、互联网商务
        二、信息与数据库
        三、社会性网络
        四、互联网广告
        五、在线音乐
    第三节 日本互联网产业的管理
        一、互联网学校教育的推进
        二、互联网健康环境的营造
第四章 日本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从高清晰度电视到数字电视
        一、日本电视的概况
        二、高清晰度电视的研发
        三、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的发展
    第二节 日本的地面数字电视转移
        一、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过程
        二、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政府推动
        三、地面数字电视转移的民间协力
        四、地面数字电视转移完成后的课题
    第三节 广播电视与通信的融合
        一、广播电视与通信融合的主要进程
        二、融合的法律体系
        三、融合实践
第五章 日本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日本数字出版的发展概况
        一、日本数字出版的概念
        二、以便携式存储介质为核心的光盘出版阶段(1985-1995)
        三、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出版阶段(1996-2005)
        四、以移动终端为核心的移动出版阶段(2006-)
    第二节 日本数字出版的主要领域
        一、电子辞典
        二、数字报纸
        三、数字期刊
        四、手机小说
        五、电子图书
    第三节 日本数字出版的组织与管理
        一、政府部门的组织与管理
        二、与数字出版相关的行业协会及其活动
第六章 日本移动电话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日本移动电话产业的概况
        一、日本移动电话的基本概念
        二、日本的移动内容产业市场
    第二节 日本移动电话的发展历程
        一、从汽车电话到手机
        二、移动电话市场的高速增长
        三、移动电话的普及与升级
        四、移动运营商的分与合
    第三节 日本移动电话的主要增值应用
        一、手机互联网
        二、手机铃声
        三、手机游戏(移动游戏)
        四、手机钱包(手机支付)
第七章 日本发展新媒介产业的动因
    第一节 外部诱因:信息科技一日千里 国际竞争态势逼人
        一、警醒差距 力追领先国家
        二、打造“酷日本”助推国家形象塑造
    第二节 内部动因:回应民生诉求 升华生命价值
        一、摆脱生存困境 掌控自我命运
        二、经济突围 凸显“IT立国”优势
        三、让生命更有尊严与价值
        四、对更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第三节 新媒介发展的制度驱动
        一、激发竞争活力的信息通信体制改革
        二、凝聚各方智慧的官产学合作机制
结语:日本发展新媒介产业的启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4)基于异地级联技术的新型演播室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数字电视发展概况
        1.2.1 国外电视台的高清演播室的发展情况
        1.2.2 国内电视台的高清演播室发展情况
        1.2.3 湖南广播电视台高清发展情况
        1.2.4 数字演播室的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整体设计
    2.1 需求来源
        2.1.1 系统目标
        2.1.2 系统设计原则
    2.2 整体功能设计
        2.2.1 整体框架与体系结构
        2.2.2 传统制作业务流程
        2.2.3 异地演播室集群联合制作的工作流程
    2.3 所遵循的广播电视行业技术标准与要求
        2.3.1 技术要求
        2.3.2 技术标准
    2.4 系统设计的重难点
        2.4.1 异地系统级联设计与实现
        2.4.2 系统扩展应用的设计与实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演播室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3.1 视频子系统
        3.1.1 视频子系统布局设计
        3.1.2 视频子系统功能设计
    3.2 音频子系统
        3.2.1 音频子系统布局设计
        3.2.2 音频子系统功能设计
    3.3 非编子系统
        3.3.1 非编子系统布局设计
        3.3.2 非编子系统功能描述
    3.4 演播室系统主要设备选型与说明
        3.4.1 视频系统设备选型
        3.4.2 音频系统设备选型
        3.4.3 非编系统设备选型
        3.4.4 网络路由系统设备选型
        3.4.5 级联和传输设备选型
        3.4.6 摄像机通话系统设备选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演播室系统关键技术实现
    4.1 系统集成关键技术与架构
        4.1.1 基于VSM系统的信号控制链路网络结构
        4.1.2 核心控制系统的拓扑结构
        4.1.3 动态Tally控制与UMD单元
        4.1.4 VSM虚拟矩阵的建立
        4.1.5 本地VSM托管矩阵和切换台
        4.1.6 本地音频源矩阵、音频周边设备控制网络
        4.1.7 GPI/O驱动子网路
    4.2 基于光纤传输的演播室系统远程级联
        4.2.1 系统设备资源分配
        4.2.2 固定布线路由的光纤传输系统级联
        4.2.3 本地与异地演播室控制系统级联
        4.2.4 异地演播室VSM(虚拟演播室管理系统)的级联
        4.2.5 导控室系统信号的级联
        4.2.6 通话系统的级联
        4.2.7 音频系统的级联
        4.2.8 非编系统的级联
        4.2.9 移动路由光纤传输系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应用
    5.1 测试环境
    5.2 测试内容
        5.2.1 视频通路的测量方法
        5.2.2 同步信号通路的测量方法
        5.2.3 音频通路的测量方法
        5.2.4 远程级联通路的测量方法
    5.3 测试结论
    5.4 案例一
    5.5 案例二
    5.6 案例三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6)数字高清演播室的设计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数字高清演播室设计与建设研究基础
    一、对电视技术发展的认知
    二、电视演播室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三、不同类型的电视演播室及其分类标准
    四、数字电视基础与数字高清演播室标准
        (一) 数字电视相关概念
        (二) 数字化的电视信号
        (三) 数字电视信号取样原理
        (四) 数字电视演播室编码参数标准
        (五) 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演播室信号接口
        (六) 声音信号数字化过程
第二章、数字高清演播室视频系统设计
    一、演播室视频系统设备和功能
        (一) 摄像机
        (二) 切换台
        (三) 视频矩阵
        (四) 录像机
        (五) 特技机(DVE)
        (六) 编辑控制器
        (七) 同步机
        (八) 演播室周边系统及功能
    二、演播室视频系统设计与设备选型
        (一) 高清演播室视频系统的设计思想
        (二) 高清/标清兼容系统的实现方式
        (三) 高清演播室视频系统的信号流程
        (四) 关键设备选型的基本要求
        (五) 高清演播室系统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三章、数字高清演播室音频系统设计
    一、演播室音频系统设备和功能
        (一) 电视演播室声音系统设备的组成部分
        (二) 话筒
        (三) 调音台
        (四) 监听与扩声
        (五) 演播室通话系统
        (六) 周边处理设备
    二、电视演播室的音频系统设计
        (一) 电视演播室音频系统的声学特性要求
        (二) 电视演播室音频系统的建筑声学设计
        (三) 演播室音频系统的设计原则
        (四) 电视演播室音频系统的设备选型
        (五) 演播室音频系统的安装调试
第四章、数字演播室灯光系统设计
    一、演播室灯光设备分类及功能
        (一) 演播室灯具概念及功能
        (二) 演播室灯具类型
        (三) 演播室灯光吊挂系统
        (四) 调光控制系统
        (五) 布光控制系统
    二、电视演播室的灯光系统设计
第五章、数字高清演播室建筑和美术设计
    一、演播室建筑及空间设计
        (一) 演播室的长宽及面积
        (二) 演播室的高度
    二、演播室美术设计
        (一) 演播厅美术设计的一般流程
        (二) 电视美术设计的要素
        (三) 电视美术设计在高清时代的特点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山东电视台高清数字转播系统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高清晰度电视转播的发展现状
    1.2 项目背景及说明
    1.3 高清电视转播系统及其组成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高清数字视频和5.1数字音频技术
    2.1 高清电视信号技术的特点与标准
    2.2 AES/EBU数字音频技术
        2.2.1 AES/EBU数字音频取样、量化与编码
        2.2.2 AES/EBU数字音频的结构
    2.3 5.1数字音频制作和传输技术
        2.3.1 5.1数字音频制作和传输在转播领域的发展和现状
        2.3.2 有关5.1声道的记录
        2.3.3 杜比E编解码技术和数字电视音频解决方案
第3章 高标清兼容的数字视频制作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高标清兼容系统的设计
        3.1.1 普通切换台的高标清兼容解决方案
        3.1.2 普通多格式输入切换台方案
        3.1.3 我们设计的新的高标清混切解决方案
    3.2 视频系统主要组成及其他分系统的设计
    3.3 系统信号流程及设计思路
    3.4 该系统我们解决的主要问题
        3.4.1 高标清混切的问题
        3.4.2 高标清兼容系统的监看问题
        3.4.3 视音频的延时问题
        3.4.4 显示画面宽高比转换对画面的影响
        3.4.5 矩阵切换输出的图像抖动问题
第4章 杜比环绕5.1数字音频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项目简介
    4.2 音频系统设计
    4.3 设备选型及配置
        4.3.1 音频系统的核心-数字调音台
        4.3.2 设备配置
    4.4 Dolby E系统
    4.5 系统同步
    4.6 音频系统测试
第5章 高清系统测试
    5.1 HD-SDI信号的特征及检测方法
        5.1.1 HD-SDI的构成、传输及接收
        5.1.2 HD-SDI监测方法
    5.2 本系统检测方法与结果
        5.2.1 检测的依据
        5.2.2 检测的方法
        5.2.3 高清数字接口特性
        5.2.4 标清数字接口特性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数字和模拟电视混合接收到网络流媒体发送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数字电视概述
    1.2 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现状
        1.2.1 国际上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
        1.2.2 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现状
    1.3 数字电视接收系统关键技术及标准简介
        1.3.1 数字电视的信源编解码技术
        1.3.2 数字电视的复用系统
        1.3.3 数字电视的信道编解码及调制解调
        1.3.4 ATSC 数字电视标准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课题的研制进展和成果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数字和模拟混合电视接收技术
    2.1 概述
    2.2 调谐技术
    2.3 ATSC 接收技术
        2.3.1 ATSC 发送信号
        2.3.2 ATSC 信号接收技术
    2.4 模拟音视频信源解码技术
        2.4.1 模拟视频接口与格式
        2.4.2 彩色解码原理
        2.4.3 数字视频接口与格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流媒体转发技术
    3.1 网络流媒体转发系统概述
    3.2 流媒体编码技术
        3.2.1 编码标准
        3.2.2 视频编码原理
    3.3 流媒体传输协议
        3.3.1 流媒体传输
        3.3.2 实时传输协议RTP/RTCP 协议
        3.3.3 RTP 和RTCP 数据包的格式
        3.3.4 RTP/RTCP 在网络实时传输中的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功能结构概述
    4.2 流媒体编码器
        4.2.1 概述
        4.2.2 Cypher7108 的特征
        4.2.3 Cypher7108 的应用
    4.3 存储模块
        4.3.1 Flash
        4.3.2 DDR SDRAM
    4.4 芯片调谐器
    4.5 数字模拟电视信号混合信道解调器
    4.6 模拟音视频解码和A/D 转换器
    4.7 CPLD 逻辑功能设计
    4.8 IR Blaster 模块设计
    4.9 软件流程简介
    4.10 其他部分
        4.10.1 I2C 总线
        4.10.2 复位控制
        4.10.3 电源和地
    4.11 PCB 设计
        4.11.1 电源和地的设计
        4.11.2 调谐器模块的版图设计
        4.11.3 信号完整性设计
    4.1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测试
    5.1 系统的功能测试
    5.2 系统数字电视接收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新技术、新业务和三网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播电视发展现状
    1.我国数字广播电视全面迅速发展
    2.传统广播影视数字化全面展开
    3.科技创新全面突破
    4.拓展新媒体、新业务
    5.数字电视的定义
    6.什么是新媒体
二、有线电视全面数字化
    1.我国有线电视的发展
    2.有线电视数字化全面推进
    3.建立新一代运营体系和下一代网络
    4.完成单一业务向多业务运营的转换
    5.加快有线电视向下一代网络转换
    6.付费电视走出低谷
    7.高清付费节目发展迅速
    8.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
三、地面数字电视变换业务和方式
四、直播卫星直接到户新的运营模式
五、移动多媒体广播
    1.3GHSDPA/MBMS联合服务
    2.英国MBMS试验
六、下一代数字电视
    1.通过传统广播电视传输通道传送数字电视
    2.DVB-X2
    3.高清晰度电视
    4.我国高清数字电视的发展
        1) LCD电视销售猛增
        2) 大尺寸平板电视销售增长
        3) 超高清电视 (SHV Super Hi-Vision)
        4) 立体电视
        5) IPTV的发展
七、电信电视 (Telco TV)
    1.在线视频
    2.家庭娱乐系统将快速发展
    3.新的家庭网关
    4.电信的转型
    5.在线视频和电视节目的竞争
八、有线IPTV
    1.有线IPTV参考模型
    2.高级端到端物理网
九、SDV (Switched Digital Video)
十、无线网的发展Wi Fi
    1.Wi-Fi
    2.Wi MAX
十一、三网融合
十二、解读一号文件
    1. 概述
    2.标题
    3.具体内容
结束语
    4.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对内容有不同的法律和管理
    5.新业务的管理

(10)基于TMS320DM6446的高清晰度有线电视机顶盒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数字电视及其发展
        1.1.1 数字电视及其优点
        1.1.2 国际上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
        1.1.3 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
    1.2 媒体处理器
    1.3 本课题的任务与本文的结构
第二章 高清晰度有线电视机顶盒系统方案设计
    2.1 TMS320DM6446 简介
        2.1.1 达芬奇技术
        2.1.2 TMS320DM6446 介绍
    2.2 系统功能设计
    2.3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2.4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第三章 高清晰度有线电视机顶盒硬件设计
    3.1 解调与信道解码模块
        3.1.1 有线电视前端
        3.1.2 TS 流输入方案
    3.2 主处理器模块
        3.2.1 DDR2 SDRAM 存储器
        3.2.2 NOR FLASH
    3.3 存储设备模块
        3.3.1 硬盘存储器
        3.3.2 MMC/SD 存储器与USB2.0 存储器
    3.4 音视频输出模块
        3.4.1 模拟高清视频显示
        3.4.2 数字高清视频显示
        3.4.3 音频播放
    3.5 红外遥控模块
    3.6 系统电源模块
    3.7 小结
第四章 高清晰度视频解码软件实现
    4.1 MPEG-2 视频编解码标准简介
        4.1.1 视频编解码技术的发展
        4.1.2 MPEG-2 视频编解码标准的特点
        4.1.3 MPEG-2 视频编解码系统原理及码流层次
        4.1.4 MPEG-2 视频解码过程
    4.2 TMS320DM6446 的总体软件架构
    4.3 高清视频解码软件的应用层和驱动层开发
    4.4 高清视频解码软件的信号处理层开发
        4.4.1 解码总体方案
        4.4.2 图像/视频处理函数库
        4.4.3 视频/图像协处理器
        4.4.4 高清视频解码片内存储空间分配方案和数据流调度策略
        4.4.5 高清视频解码模块介绍
        4.4.6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系统性能指标
    5.2 本人完成的主要工作
    5.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D]. 吴圆圆. 上海大学, 2019(02)
  • [2]高清电视转播车视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丹.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6(07)
  • [3]日本新媒介产业发展及动因研究[D]. 龙锦. 上海大学, 2015(03)
  • [4]基于异地级联技术的新型演播室系统设计与实现[D]. 姜里.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4(03)
  • [5]12讯道高清晰度电视转播车设计与集成[A]. 陈蕙. 全媒体时代下的西部电视技术发展——第25届西部年会(2013·西藏)获奖技术论文集, 2013
  • [6]数字高清演播室的设计与建设研究[D]. 张保全.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7]山东电视台高清数字转播系统项目研究[D]. 王国栋. 山东大学, 2008(05)
  • [8]数字和模拟电视混合接收到网络流媒体发送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D]. 张文磊. 上海交通大学, 2008(12)
  • [9]新技术、新业务和三网融合[J]. 杜百川. 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 2008(04)
  • [10]基于TMS320DM6446的高清晰度有线电视机顶盒的研究与实现[D]. 田栋. 天津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数字高清电视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