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TT 病毒对 IFN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反应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TT 病毒对 IFN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反应

一、Response of TT virus to IFN plus ribaviri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1](2021)在《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更新版)》文中指出随着抗HBV、HCV治疗学的进展,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此版共识在以往专家建议/共识基础上, 对近年新证据结果进行分析并形成相关推荐意见, 以期为肝病专科、感染科以及这些科室以外从事与肝癌诊疗工作相关的临床医生及社区服务中心、基层医疗机构等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董菁,高沿航,刘嵘,黄罡[2](2021)在《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更新版)》文中指出随着抗HBV、HCV治疗学的进展,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此版共识在以往专家建议/共识基础上,对近年新证据结果进行分析并形成相关推荐意见,以期为肝病专科、感染科以及这些科室以外从事与肝癌诊疗工作相关的临床医生及社区服务中心、基层医疗机构等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罗雪艳,李莉,关瀛,邓婷婷,秦坤[3](2021)在《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导致的肝外损害以肾损伤多见,同时慢性肾脏病发展到终末期肾病行血液透析时可增加HCV感染风险。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肾脏疾病可加速疾病的进程,造成患者的不良预后。该文对HCV致肾损伤的机制和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肾脏疾病的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等研究在近年所取得的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加深临床医师对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肾脏疾病患者行抗病毒治疗的认识,改善患者预后。

蔡潘松善(THAI PHAN TUNG THIEN)[4](2017)在《清化瘀毒、益气养阴法联合干扰素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坏死性疾病,是引发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方案多为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但是依然有一定数量的患者在标准方案治疗后无法获得持续病毒应答,这类患者归为难治性丙型肝炎(refractory hepatitis C,RHC)。近年来中医药对难治性丙型性肝炎的机理研究及辩证治疗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目的:根据导师的临床经验总结,以清化瘀毒、益气养阴法联合法为指导,探讨犀角地黄汤加减联合干扰素和抗病毒药物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的临床疗效,通过中医症候疗效、肝功能、病毒指标、安全性等进行评价,为中医药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平行的原则,选择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患者,各分为40例,排除脱落病例后,最终入选治疗组38例,对照组37例。其中治疗组给方剂犀角地黄汤加减联合西药(聚乙二醇皮下注射和口服利巴伟林),对照组只给予西药(聚乙二醇皮下注射和口服利巴伟林)以48周为治疗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候疗效评分、以及各分项症状体征,并检测实验室指标:肝功能(ALT、AST、GGT等)、丙型肝炎病毒含量(HCV-RNA)、骨髓抑制指标(WBC、PLT),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1.综合疗效:两组显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效率、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症状总积分:两组有效率和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肝区疼痛、乏力、纳差、腹胀、肌肤加错、面色晦暗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ALT、AST(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3.两组病毒定量数值比较(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抗病毒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以清化瘀毒、益气养阴法联合法为指导,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减轻肝区疼痛、乏力、纳差、腹胀、肌肤加错、面色晦暗,五心烦热等症状方面优势明显。改善了肝功能,降低了丙肝病毒的含量,具有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疗效好的优势。

王阳[5](2016)在《利巴韦林通过增强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活化发挥抗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利巴韦林成为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的主要药物。与干扰素单独疗法相比,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疗法可使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显着上升。随着DAAs的出现,HCV的治疗已进入无干扰素时代。目前DAAs临床试验显示,利巴韦林仍不可或缺。然而,利巴韦林抗HCV的作用机制至今尚不明确。最近研究表明,利巴韦林联合DAA-sofosbuvir可恢复HCV患者体内内源性IFNa-2的分泌。但是目前尚不清楚哪种细胞类型使得内源性IFNa-2分泌恢复,利巴韦林是否参与此过程。在感染的肝细胞中,HCV的NS3-4A通过清除MAVS和TRIF而阻断I型干扰素生成。因此,在感染的肝脏中,未感染的肝细胞或其他细胞可能是IFN-I的来源。在这些细胞中,p DCs是人体内IFN-I主要生成细胞。体外研究表明,HCV感染肝细胞可以通过细胞接触的方式启动TLR-7介导的p DCs激活,产生大量IFN-I。在HCV患者接受利巴韦林治疗的过程中,p DCs会受到HCV感染肝细胞及利巴韦林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出假设,利巴韦林通过调节p DCs的活化状态,发挥抗HCV的作用。本课题将从两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利巴韦林调节p DCs活化状态研究。采用p DC-Gen2.2细胞系,首先使用TLR7或TLR9配体R848、Cp GA/B激活p DCs,然后加入不同浓度的利巴韦林,测定不同时间点IFN-a水平及细胞内IFN-a,IFN-β表达水平,观察利巴韦林对p DCs活化状态的调节;使用FACS检测单个细胞水平IFN-a的变化;使用TLR9配体Cp G A分别作用于PBMCs、p DC-depleted PBMCs,观察IFN-a分泌情况。为了研究利巴韦林调节p DCs活化的作用机制,检测利巴韦林对p DC的IRF-7及其他转录因子(IRF-9和STAT1)及ISGs表达的影响;采用p DC-Gen2.2细胞系,刺激前使用IFNAR-Ab处理细胞,观察IFNAR-Ab对利巴韦林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所有的配体(R848/Cp GA/Cp GB)均可激活p DC-Gen2.2产生IFN-a。利巴韦林单独不能刺激该细胞分泌IFN-a,但可使TLR7、TLR9介导的IFN-a分泌增加1倍,并且该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利巴韦林和Cp GA同时刺激p DC-Gen2.2可使IFN-a、IFN-β表达水平升高,但对IFN-γ、IL-29、IL28B表达无影响。使用FACS检测显示,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利巴韦林可促使Cp GA介导的IFN-a分泌增加。使用Cp G A刺激PBMCs,可以得到与p DC-Gen2.2一致的结果;但p DCdepleted PBMCs对Cp G A反应性显着降低。在p DC-Gen2.2细胞中,与IFNAR-Ab未处理组相比,IFNAR-Ab处理组的IFN-a分泌水平普遍降低,但利巴韦林仍可使Cp GA介导的IFN-a分泌增加。在m RNA水平上,利巴韦林使经Cp GA刺激后的p DC-Gen2.2表达IRF-7、IRF-9和STAT1及TRIM22、PKR 5和OAS-1增加。第二部分利巴韦林通过调节p DCs活化状态抑制HCV的研究本部分使用H77S.3/Gluc2A感染细胞,在该感染细胞内HCV RNA可活跃复制,检测Gluc能反应HCV RNA复制水平。首先检测该细胞系对不同浓度外源性干扰素的反应性;其次,检测H77S.3/Gluc2A感染细胞与p DC-Gen2.2共培养能否激活p DC-Gen2.2分泌IFN-a并抑制HCV RNA复制;最后检测利巴韦林/Cp G A激活的p DC-Gen2.2能否有效抑制H77S.3/Gluc2A感染细胞中HCV RNA的复制,并研究其相关因素。实验结果如下:10u/ml-1000u/ml干扰素均可有效抑制H77S.3/Gluc2A感染细胞中HCV RNA的复制。在第3天,10u/ml干扰素可抑制HCV RNA复制达50%,100u/ml和1000u/ml也可达到同等抑制水平。利巴韦林单独不能抑制HCV RNA复制。在H77S.3/Gluc2A感染细胞与p DC-Gen2.2共培养系统中,Cp G A可有效激活p DC-Gen2.2分泌IFN-a,并抑制HCV RNA复制;加入利巴韦林,可使该系统内IFN-a分泌增加,HCV RNA复制抑制效果更明显。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利巴韦林单独不能激活p DC-Gen2.2分泌IFN-a,但是可促使TLR7/TLR9介导的IFN-a表达增加。使用H77S.3/Gluc2A感染细胞,建立H77S.3/Gluc2A感染细胞和p DC-Gen2.2共培养系统,我们发现利巴韦林单独不能抑制HCV RNA复制,但是明显增强了p DCs抑制HCV RNA复制的功能。这些研究证实了利巴韦林通过增强p DCs活化和IFN-a分泌发挥抗HCV的作用。

梅儒齐[6](2016)在《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丙肝患者临床表现及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导致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一项重要因素,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导致1.3-1.5亿人慢性感染,并每年造成35-50万人死亡。HCV感染可分为急性感染与持续性感染,约有70-80%的患者最终发展为慢性感染(chronic hepatitis C,CHC)。尽管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irect acting antivirals,DAAs)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抗HCV治疗的治愈率及减少了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但由于高额治疗费用、药物的不易获得等因素,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peg-interferon-alpha/ribavirin,peg-IFN-α/RBV)的二联疗法在不少国家地区仍然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抗病毒治疗,可以延缓甚至逆转肝纤维化进程,减少丙型肝炎相关并发症,并提高生存率。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al response,SVR)是HCV抗病毒治疗成功的标志。除去病毒学因素(病毒载量、HCV基因型及合并感染)和宿主因素(年龄偏大、男性、种族、胰岛素抵抗、肝硬化及IL28B rs12979860 CC基因型等),二联疗法治疗进程还会因利巴韦林导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干扰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造成服药依从性不佳,甚至中断治疗。因此,在抗病毒治疗前,通过一些生物学标志物来预测CHC患者的临床表现(肝纤维化程度、贫血程度、血小板减少症等)以及抗病毒治疗应答反应,可以及时调整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最终提高HCV病毒学清除率。本研究所涉及的遗传学标志物包括溶质载体家族(solute carriers,SLCs)、Kruppel样因子12(Kruppel-like factor,KLF12)、大麻素受体2(cannabinoid receptor 2,CNR2)及维生素D相关基因多态性。有研究表明,部分溶质载体家族相关基因可编码利巴韦林胞内吸收的主要转运蛋白,从而影响体内利巴韦林药物浓度及抗病毒治疗预后。Kruppel样因子12可能通过改变血红蛋白的β链结构从而导致溶血性贫血。此外,维生素D缺乏已被证明与CHC患者联合抗病毒治疗预后较差及严重肝纤维化密切相关。而维生素D相关基因编码的一系列产物在维生素D代谢通路中表现活跃,因此这些多态性位点可预测CHC患者联合治疗预后及肝纤维化程度。最后,由CNR2基因编码的大麻素受体2在酒精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具有重要的肝保护作用,而发生在rs35761398位点的突变通过将编码产物上63位点的谷氨酰胺(Q)替换为精氨酸(R)来削弱大麻素受体2的功能。目前有研究发现此位点可影响CHC患者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组织病理学炎症程度,而抗HCV治疗预后方面则尚无相关报道。因此,我们根据这些基因多态性位点不同的作用机制与影响区域,将研究分为3部分来分别探索它们对慢性丙型肝炎的可能的影响作用。1.SLC家族与KLF12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毒治疗预后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关系:本组研究主要着力于探索SLC4A11 rs3810560,SLC16A9 rs12356193,SLC29A1rs760370及KLF12 rs9543524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在CHC患者HCV病毒清除(自发性与治疗导致)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方面潜在的影响。选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MS)来分析525名中国北方CHC患者、137名HCV自发清除者(spontaneous clearance,SHC)以及207名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s,HCs)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信息。所有研究对象在治疗前行横断面研究,主要观察这些SNP位点基因型分布在三组人群之间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判断其与HCV自发清除及HCV感染风险之间的关系。357例符合抗病毒治疗纳入标准以及愿意接受治疗的CHC患者接受了为期48周的重组普通IFN-α2b(5MU每日3次皮下注射)/RBV(口服,体重<60kg者800mg/日,体重介于60-75kg之间者1000mg/日,体重>75kg者1200mg/日)抗病毒治疗,治疗结束后持续随访24周,最后服药依从性>80%的患者被纳入预后分析。175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被纳入治疗导致的相关不良反应方面的研究,主要观察血红蛋白与血小板下降程度。我们在基线、治疗第2、4、12、24、36、48周以及治疗结束后第24周时进行纵向随访研究,包括调查问卷(服药依从性)、收集血样(血常规、肝功能检查、生化学指标及病毒学指标)以及肝纤维化超声检查(Fibro Scan)。有关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皮尔森卡方检验的原始P值,在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需用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比较。本部分实验结果如下:携带SLC4A11 rs3810560 CC型的患者获得SVR的比率要明显高于携带TT或TC型的患者,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后,SLC4A11-CC基因型可独立预测CHC患者联合治疗后的SVR率(OR,2.42;95%CI,1.06-5.56,P=0.037)。这种预测作用在不同HCV基因型的患者组中被削弱,不具有统计学意义。SLC29A1-AA基因型(OR,2.90;95%CI,1.29-6.54,P=0.010,全HCV基因型组;OR,4.22;95%CI,1.04-17.24;P=0.043,HCV-2a型组)为CHC患者(所有HCV基因型)联合治疗所致的溶血性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在HCV-1b型患者组中无预测作用。与此同时,SLC29A1-GG型(OR,4.98;95%CI,1.27-19.61;P=0.021)被视为与治疗第4周出现严重血小板水平下降(>20×109/L)独立相关,这种相关性同样发生在HCV-2a型患者组(OR,6.99;95%CI,1.42-34.48,P=0.013)。在联合抗病毒治疗第3、4周期间,KLF12-TG或GG基因型是有效防止血小板下降的独立保护因素(OR,4.44;95%CI,1.45-13.70,P=0.009)。2.维生素D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毒治疗预后及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本组研究主要观察GC rs7041及rs222020,CYP2R1 rs10741657与DHCR7rs12785878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CHC患者HCV病毒清除(自发性与治疗导致)及肝纤维化程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本研究共纳入869名研究人群,包括522例CHC患者(354名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被纳入预后分析,321名被纳入肝纤维化分析)、137名SHC者以及210名健康对照。所有869名研究对象在治疗前行横断面研究,主要观察这些SNP位点基因型分布在三组人群之间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判断其与HCV自发清除及HCV感染风险之间的关系。治疗方案、随访内容以及统计学分析方法同第一部分研究。本部分实验结果如下:携带GC rs222020位点TC基因型的患者获得治疗结束时应答(end of treatment viral response,ETVR)的概率明显高于TT型或CC型患者(TT vs.TC vs.CC,72.1%vs.86.2%vs.64.5%,P=0.004)。多因素回归分析后,GC rs222020 TC基因型在获得ETVR的患者中更常见(TC vs.TT,OR,2.94;95%CI,1.43-5.88,P=0.003;TC vs.TT/CC,OR,3.13;95%CI,1.56-6.25;P=0.001),并且年龄、基线时HCV RNA载量偏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及基线Fibro Scan指数是ETVR的独立预测因素。此外,TC基因型对预后的预测作用同样适用于感染HCV-1b型的患者(TC vs.TT,OR,5.26;95%CI,1.85-14.29,P=0.002;TC vs.CC,OR,33.33;95%CI,3.70-500,P=0.002;TC vs.TT/CC,OR,5.88;95%CI,2.17-16.67;P<0.001),且预测效能更高。携带GC rs222020 TC基因型的患者中重度肝纤维化概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随后,在校正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HCV RNA载量、ALT水平、血小板比值、Fib-4指数等因素,GC rs222020 TC基因型是CHC患者中重度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5;95%CI,1.14-3.69,P=0.016,全HCV基因型组;OR,3.54;95%CI,1.48-8.46;P=0.004,HCV-1b型组)。3.CB2-63位点与抗病毒治疗预后及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本部分主要研究了CNR2 rs35761398(CB2-63)位点在CHC患者疾病进展(临床检验指标及肝纤维化程度)与抗病毒治疗反应方面的作用。本组研究只纳入了接受了联合抗病毒治疗的CHC患者,其中359名患者被纳入治疗期间临床检验指标变化趋势分析与疗效分析,212例在治疗前与治疗48周结束时行Fibro Scan检查的患者被纳入肝纤维化分析。治疗方案、随访内容以及统计学分析方法同第一部分研究。本部分实验结果如下:与其他患者相比,携带CB2-63 QQ基因型的患者更易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al response,RVR),多因素回归分析后证实该位点可独立预测抗HCV治疗预后(OR,2.42;95%CI,1.13-5.18,P=0.023,全HCV基因型组;OR,4.41;95%CI,1.02-18.87,P=0.047,HCV-2a组)。我们还观察到,携带CB2-63 QQ型的患者血小板水平(基线时,治疗第4、12、24周)与甘油三酯水平(基线、治疗第12周及第36周时)明显高于携带QR或RR型的患者(P<0.05),并且在HCV-1b型患者组中出现相似的分布趋势。另一方面,携带CB2-63 QQ/QR基因型的CHC患者在抗病毒治疗48周结束时发生中重度肝纤维化(≥F2,≥7.3k Pa)的概率明显偏低(OR,5.94;95%CI,1.61-21.85;P=0.007,全HCV基因型组;OR,3.97;95%CI,1.71-9.24;P=0.001,HCV-1b型组)。综上,我们的结论是:(1)研究所涉及到的基因多态性位点与HCV自发清除、HCV感染风险无相关性。(2)SLC4A11 rs3810560基因多态性是慢性丙型肝炎联合治疗预后、利巴韦林相关性溶血性贫血与干扰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KLF12 rs9543524位点是早期抗HCV治疗期间有效防止血小板下降的独立性保护因素。(3)GC rs222020位点可独立预测CHC患者联合抗病毒治疗后获得ETVR,并且是患者治疗前发生中重度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4)CB2-63基因多态性可独立预测联合治疗RVR的获得,并且与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发生发展中重度肝纤维化的风险相关。

辛宁波[7](2016)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对1b型丙型肝炎治疗失败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普通干扰素α-2b(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基因1b型丙型肝炎失败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对治疗失败的患者继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 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方案,评价其治疗疗效,为临床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及前瞻性分析的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2011年1月-2014年12月门诊及住院正规接受IFNα-2b联合RBV为初治抗病毒治疗方案的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82例,对治疗12周病毒转阴并且治疗过程中病毒不反弹的患者归为治疗有效组(205例),对治疗12周病毒未转阴或治疗过程中病毒反弹的患者归为治疗失败组(77例),对可能影响治疗失败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包括性别、年龄、IL-28B基因型、HCV RNA载量、ALT水平、是否伴有糖尿病、是否伴有肝脂肪变、是否有输血史,并对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治疗失败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应用IFNα-2b联合RBV治疗12周病毒未转阴或治疗过程中病毒反弹,并继续进行PEG IFNα-2a联合RBV治疗的患者(58例),分为病毒应答不佳组(21例)、病毒复发组(37例),比较获得的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率(c EVR)、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来评价疗效及差异。结果1、(1)年龄≥50岁患者治疗失败的比例高于年龄<50岁患者(P=0.028);(2)IL-28B基因非优势组患者治疗失败比例明显高于IL-28B基因优势组(P<0.001);(3)HCV RNA载量≥105IU/ml治疗失败患者比例高于HCV RNA载量<105IU/ml患者(P=0.038);(4)伴有糖尿病的患者治疗失败比例高于无糖尿病患者(P=0.014);(5)性别、ALT水平是否≥80U/L、有无输血史的治疗失败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50岁(OR:2.474,P=0.032)、IL-28B基因非优势型(OR:6.364,P<0.001)、HCV RNA≥105IU/ml(OR:3.167,P=0.021)、合并糖尿病(OR:2.215,P=0.041)是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失败独立影响因素。2、在IFNα-2b联合RBV抗病毒治疗失败并接受PEG IFNα-2a联合RBV治疗的患者中,病毒复发组与病毒应答不佳组的RVR分别是70.27%(26/37)、33.33%(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c EVR分别是78.38%(29/37)、38.10%(8/21),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2);SVR分别是59.46%(22/37)、23.73%(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1.年龄≥50岁、IL-28B基因非优势型、HCV RNA≥105IU/ml、合并糖尿病是影响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1b型病毒肝炎治疗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2.在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对1b型丙型肝炎治疗失败的患者中,继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病毒复发组的疗效明显优于病毒应答不佳组。

张璨[8](2016)在《丙肝基因型与抗病毒疗效、安全性及糖脂铁代谢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IL28B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rs12979860 C/C型慢性丙肝患者的HCV基因型与抗病毒疗效、安全性评估及糖、脂、铁代谢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观察我院感染科2011年3月至2015年9月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并随访4.5年的CHC患者38例,检测其IL28B SNP rs12979860位点均为C/C基因型,对其性别、HCV-RNA复制水平、HCV基因型、血常规、肝功能、血糖水平、血脂水平、血清铁、转铁蛋白、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相互关系。结果:在纳入的IL28B SNP rs12979860 C/C型的CHC患者中:1.基因1b、2a型两组患者,男女差异不明显。2.基因1b、2a型的HCV-RNA复制均以中水平复制多见,且两种基因型RNA基线水平无明显差异。3.两种基因型在基线生化指标(转氨酶、GGT、胆红素)无明显差异。抗病毒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两种基因型之间生化指标(转氨酶、GGT、胆红素)无统计学差异。4.两种基因型的基线胰岛素、GLU、TC、TG、LDL、HDL、血清铁、TRF、SF及TIBC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抗病毒治疗后,两组的TC、TG、HDL均较治疗前下降(组内P值均<0.05),GLU、LDL治疗前后改变不明显(组内P值均>0.05);但两组之间GLU、TC、TG、LDL、HDL无明显差异(组间P值均>0.05)。5.基因1b型的SVR率为73.33%,基因2a型SVR率为95.65%,两种基因型的SVR率无明显差异。6.干扰素(IFN)治疗过程中,基因1b、2a型两组患者发生的不良发应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停药后不良发应均逐渐消失。两组WBC、PLT、中性粒细胞均较治疗前下降(组内P值均<0.05),抗病毒治疗结束后可恢复;两组在WBC、PLT、中性粒细胞下降程度上均无统计学差异(组间P值均>0.05)。两组甲功异常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IL28B SNP rs12979860 C/C型的CHC甘肃省汉族人群中:基因1b、2a型在性别、基线RNA水平、基线肝功能水平、糖代谢、脂代谢、铁代谢、SVR率等方面无明显区别;抗病毒治疗能够改善肝功能、血脂水平,但在基因型之间其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以IFN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长期安全性良好,且在不同基因型HCV感染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吴小兰,蒋世明[9](2015)在《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剂量干扰素(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0例,采用小剂量IFN和利巴韦林联合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利巴韦林,同时注射小剂量IFN,治疗后随访7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病毒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1)27例患者对药物治疗耐受尚可,能完成抗病毒治疗疗程,3例患者因不良反应严重,无法耐受而提前终止治疗。小剂量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27例患者食欲减退、腹胀等表现均得到一定程度缓解。(2)治疗24周时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和病毒学等指标均有显着变化,与未治疗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至24周的27例患者中有25例发生病毒学阴转,阴转率为92.6%,随访至48周时无患者出现病毒反弹。治疗至48周时27例患者中病毒学阴转率为100.0%,随访至72周时有3例患者出现病毒反弹。结论对于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选用小剂量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可获得较好临床疗效。

张艳茹[10](2014)在《维生素D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全球约有1.3-1.7亿人感染HCV。一旦感染HCV将有50%-85%的患者进展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 CHC)。约15%的慢性丙型肝炎在20年内进展为肝硬化,每年1%-5%的肝硬化患者进展为肝癌,确诊肝癌的患者在确诊当年的死亡率约为3.3%。慢性丙型肝炎治疗的长期目标为降低HCV相关肝硬化、肝衰竭与肝细胞癌的发生率,降低HCV相关病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慢性丙型肝炎的进展和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抗病毒治疗,感染者的年龄和性别、病毒感染方式、饮酒、病毒基因型、肝脂肪变性、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等。目前,国际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SOC, standard of care)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 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只要诊断明确,有临床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无禁忌症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都要进行积极的抗病毒治疗。经过正确及时的抗病毒治疗以后,相当比例(65%左右)的CHC患者能够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 SVR)。获得SVR的患者不仅可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等的发生率;多数患者可以实现临床治愈。因此临床上对CHC的抗病毒治疗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虽然近期两个新型的蛋白酶抑制剂Boceprevir和Telaprevir已经在欧美国家被批准用于临床,但国内尚未被批准,且由于费用昂贵、中国患者对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应答率高,因此对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SOC方案还将持续很长时间。影响CH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疗效的基线因素很多,HCV基因分型结果是最为重要的基线因素。约40%-50%的1或4型患者及80%的2或3型患者可取得SVR。IL-28基因多态性也是影响病毒学应答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IL-28B rs12979860CC基因型和rs8099917TT基因型与1、4型HCV感染患者干扰素治疗效果有高度关联性,携带这两种基因型的患者获得SVR的概率较高。感染HCV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丙型肝炎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丙型肝炎相关的肝硬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随着年龄增长,肝硬化速度加快。40岁以下人群及女性感染丙肝病毒后,自发性病毒清除率较高。40岁以上人群和男性感染者病毒不容易清除,并易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输血感染丙型肝炎病毒者一般病情发展较快,性传播的感染者预后较好。这可能与输血后一次性进入体内的病毒量较多有关。大量饮酒是肝病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在CHC患者酒精能促进丙型肝炎病毒在人体肝细胞中的增殖,明显加重病毒血症;还会干扰a-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降低干扰素的疗效。因此,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的饮酒者更容易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另一方面,在慢性丙型肝炎或其它慢性肝病,饮用咖啡可能有助于降低总体死亡率。研究提示,饮用大量咖啡可能与减缓肝纤维化及肝脂肪变性的进展、减轻胰岛素抵抗及较低的ALT水平相关。肝脂肪变性是慢性丙型肝炎的组织学特征,研究表明,在CHC患者,肝脂肪变性与肝纤维化分期相关。一些研究认为,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一样,HCV感染可触发肝脂肪变性。HCV感染可引起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也有研究发现,HCV感染可能与肝脂肪变性有直接关系,尤其在HCV基因3型患者。动物实验发现,HCV基因3型感染是肝脂肪变性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然而,在慢性HCV感染的患者,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肝脂肪变性与纤维化分期的联系。病毒因素也与丙型肝炎进展显着相关,实际上,不同病毒基因型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自然史不同。近期研究发现,与其他基因型相比,HCV基因3型患者的致死率更高,HCV基因2型患者更易出现病毒波动并导致严重的肝脏病变。与此相反,研究并未发现病毒载量与肝纤维化或肝损伤的关系。ALT升高是肝内炎症活动的重要标志,在慢性肝炎患者,ALT升高与肝纤维化进展密切相关。ALT正常的患者肝纤维化进展速度缓慢,但ALT正常并不能排除肝纤维化进展。丙型肝炎合并其他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血吸虫病及脂肪肝等,使用具有肝毒性的药物或接触有毒物质都会使丙型肝炎雪上加霜,加速肝病的进程。除上述因素外,近期研究发现,维生素D可能也与慢性丙型肝炎的预后有关。补充维生素D可提高CHC患者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及SVR;维生素D缺乏可能导致慢性丙型肝炎治疗无应答;维生素D及其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可共同影响CHC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及肝纤维化进展的速率;在肝脏,维生素D缺乏也与肝纤维化的快速进展以及严重的肝脏炎症相关。以色列两个小型的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在Peg-IFN/RVB治疗的1型或2/3型CHC,每天补充2000IU维生素D3,当25(OH)D水平>32ng/ml时,与未补充者相比,有更高的SVR率。此外补充维生素D可提高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应答率、减少复发、改善胰岛素抵抗指数。Bitetto等对42位诊断为难治性丙型肝炎(Refractory hepatitis C, RHC)患者的临床试验中显示,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维生素D (800IU/d)的患者较未口服者SVR率显着增高。体外研究表明,维生素D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HCV复制。同时,维生素D可能还具有干扰素促进效应,故可改善HCV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这些均提示维生素D在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最近,Targher等发现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维生素D水平是肝脂肪变性、肝纤维化、以及肝脏炎症活动的独立影响因素。体外研究提示维生素D可与维生素D受体结合后,干扰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过程。Petta等通过对197例HCV基因1型患者和49例健康对照者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水平不仅与慢性病性肝炎的SVR有关,还与CHC患者的肝纤维化分期及炎症分级相关。并提出和其他的肝纤维化危险因素如严重纤维化,年龄,低胆固醇水平及炎症活动一样,维生素D水平也是肝纤维化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Grunhage等对712例接受超声弹性瞬时成像检查的慢性肝病患者的研究发现,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肝纤维化分期负相关。但201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接受标准抗病毒治疗后,未获得SVR的患者的基线维生素D水平(84.7mmol/L)高于获得SVR的患者(76.6mmol/L),且维生素D的水平与肝纤维化分期或肝纤维化进展速率并没有联系。Ladero等对108位接受超声弹性瞬时成像诊断的CHC患者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水平与肝纤维化分期无关,对于接受短暂维生素D治疗的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并未改变。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的激素原,可通过促进钙和磷酸盐的吸收和代谢维护骨骼和肌肉健康。有维生素D2(胆骨化醇)和维生素D3(钙化醇)两种主要形式,来自于光照合成或食物吸收。食物中的维生素D在小肠被吸收后,参入乳糜微粒经淋巴入血,在血液中与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结合运输至肝脏,在肝脏25-羟化酶(CYP2R1)催化下形成25-羟化维生素D3(25(OH)D),25(OH)D是肝内的储存和血液运输的主要形式。之后由主要表达在肾脏和部分在角质细胞、巨噬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前列腺细胞的25(OH)D-1a-hydroxylase酶(CYP27B1),将25(OH)D转换为1,25-dihydroxyvitamin D(1,25(OH)2D3),再进一步转化成1,24,25(OH)-VD,在肝内可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随胆汁排出体外。维生素D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结合发挥作用。VDR的配体为1,25(OH)2D3,受体与配体相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再与细胞核的维生素D反应元件相结合,激活或抑制含有维生素D反应元件的基因,从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最新研究发现维生素D具有广泛的重要生理功能,除调节体内钙磷平衡外,维生素D还是一种新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激素,对细胞免疫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以及胸腺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进而影响这些细胞的功能,从而发挥抗炎、抗纤维化、抗肿瘤等作用。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核内表达VDR。通过VDR介导,1,25(OH)2D3可以明显下调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信号分子CD40在单核细胞的表达。1,25(OH)2D3能够影响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生命周期中几乎所有的主要阶段,包括阻碍单核细胞分化成DCs;阻止幼稚DCs向成熟DCs分化,减少DCs分泌IL-12和增加IL-10的产生。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白细胞存在VDR。静止的正常外周血B和T细胞不存在VDR,激活的B和T可表达VDR。T细胞免疫受1,25(OH)2D3调节,维生素D缺乏和过量都会抑制T细胞调节免疫。1,25(OH)2D3选择性地抑制CD4+T细胞,尤其是Thl型细胞因子IL-2和IFN-γ已经被证明是1,25(OH)2D3的直接目标。1,25(OH)2D3可以通过阻止IL-2转录因子活化、T细胞核因子(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 NF-AT)复合体的形成,抑制IL-2的分泌。同时,1,25(OH)2D3可以上调Th2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活性,抑制Thl细胞,促进CD4+T分化时偏向Th2细胞,即1,25(OH)2D3能调控Thl/Th2免疫偏移。维生素D的抗炎症作用与免疫调节相关。它可以抑制Thl应答,减少IL-2和IFN-γ等促炎因子生成;同时增强Th2功能,促进IL-6、IL-4、IL-5、IL-10等抗炎症细胞因子分泌。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1,25(OH)2D3可能具有抗纤维化作用。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s)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关键环节,维生素D能够抑制细胞周期蛋白表达,减少HSCs增殖;抑制胶原蛋白Ial启动子的活性,减少产物生成;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抑制其抑制因子表达,增强胶原溶解,从而抑制肝纤维化的进展。为探讨维生素D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在本文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分别比较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获得SVR的患者和未获得SVR患者的基线维生素D水平,及不同纤维化分期的CHC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以初步探讨维生素D与慢性丙型肝炎的联系。第一部分基线维生素D水平和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关系研究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库(CENTRAL)、PubMed、EMBASE. 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数据库。筛选其中有关基线维生素D水平与HCV慢性感染者接受标准抗病毒治疗的文献,meta分析比较SVR组和非SVR组的基线维生素D水平。结果共检索到210篇相关文献,其中符合纳入标准5篇,均为HCV基因1、4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SVR组与非SVR组基线维生素D水平的加权平均数(WMD)为6.759(95%CI:1.786,11.733),两组的基线维生素D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6,P=0.008)。结论HCV基因1、4型慢性感染者接受标准抗病毒治疗,获得SVR者的基线维生素D水平高于未获得SVR者。因此对HCV1、4型的患者,治疗前补充维生素D可能会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第二部分维生素D水平与慢性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期的关系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库(CENTRAL)、PubMed、EMBASE、 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VP)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入选标准:18岁以上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研究,基因型及人种不限。meta分析肝纤维化分期与维生素D水平的关系。结果共检索文献707篇,其中符合纳入标准6篇;2篇文献根据种族不同分开分析维生素D水平与肝纤维化分期的关系,因此本研究中共纳入8组数据。4种不同的方法被用于肝组织学的诊断。2篇METAVIR评分系统,2篇Scheuer numerical评分系统,1篇Ishak Modified Knodell Histological Activity Index评分系统和1篇Fibro-Test评分系统。我们将其他肝纤维化诊断方法均转换为METAVIR系统并根据METAVIR评分分组:F0-F2为轻度纤维化组,F3/F4为严重肝纤维化组。meta分析结果发现轻度纤维化组的维生素D水平显着高于(WMD:3.627,95%CI:2.476-4.778)严重肝纤维化组(Z=6.18,P=0.000)。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轻度纤维化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显着高于严重纤维化患者,提示在CHC患者中,维生素D可能参与的抗纤维化过程。目前尚无治疗肝纤维化的特效药,而维生素D由于副作用少、服用方便,可能为抗纤维化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二、Response of TT virus to IFN plus ribaviri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sponse of TT virus to IFN plus ribaviri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论文提纲范文)

(2)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更新版)(论文提纲范文)

1 HBV相关HCC
    1.1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1.2 HBV相关HCC二级预防中的抗病毒治疗
        1.2.1 核苷(酸)类似物(NUCs)对HBV相关HCC的二级预防
        1.2.2 干扰素(IFN)对HBV相关HCC的二级预防
        1.2.3 抗病毒治疗在HBV相关HCC的二级预防的时效因素
    1.3 HBV相关HCC三级预防中的抗病毒治疗
        1.3.1 NUCs在HBV相关HCC三级预防中的作用
        1.3.2 IFN在HBV相关HCC三级预防中的作用
2 HCV相关HCC
    2.1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2.2 HCV相关HCC二级预防中的抗病毒治疗
        2.2.1 IFN抗病毒治疗对HCV相关HCC的影响
        2.2.2 DAAs治疗对HCV相关HCC的影响
        2.2.2. 1 DAAs治疗对HCV相关HCC发生率的影响
        2.2.2. 2 DAAs治疗后发生HCC的危险因素
        2.2.2. 2. 1 DAAs治疗是否获得SVR对HCC发生风险的影响
        2.2.2. 2. 2 肝硬化对DAAs治疗后HCC发生率的影响
        2.2.2. 2. 3 影响DAAs治疗后HCC发生风险的其他因素
        2.2.2. 3 DAAs治疗后仍需监测HCC的发生
    2.3 HCV与HIV或HBV合并感染
        2.3.1 HCV-HIV合并感染
        2.3.2 HCV-HBV合并感染
    2.4 HCV相关HCC三级预防中的抗病毒治疗
        2.4.1 接受HCC根治性治疗的HCV相关HCC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2.4.1. 1 DAAs对接受手术切除及消融治疗的HCV相关HCC患者肝癌复发的影响
        2.4.1. 2 手术切除及局部消融治疗的HCV相关HCC患者接受DAAs治疗的时机
        2.4.1. 3 手术切除或局部消融治疗的HCV相关HCC患者DAAs治疗方案的选择
        2.4.2 接受肝移植的HCV相关HCC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2.4.2. 1 DAAs治疗肝癌复发的影响
        2.4.2. 2 DAAs治疗的时机
        2.4.2. 3 DAAs治疗方案的选择
        2.4.3 接受TACE治疗的HCV相关HCC患者抗病毒治疗
        2.4.4 HCV相关晚期HCC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3)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HCV致肾损伤的机制
二、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肾脏疾病的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
    1. 治疗时机
    2. 治疗方案
    3. 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三、小结

(4)清化瘀毒、益气养阴法联合干扰素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课题理论研究
    Ⅰ. 中医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研究与治疗
        1.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概念
        2.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3. 难治性丙型肝炎辨证分型
        4.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疗
    Ⅱ. 西医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研究与治疗
        1.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概念
        2.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机制
        3.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3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案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2.3 疗程
        2.4 合并用药
    3. 观察指标
        3.1 观察项目
        3.2 疗效评定标准
        3.3 临床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3.5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3.6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治疗不同的时间HCV-RNA对数比较
        4.3 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
        4.4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4.5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4.6 治疗过程中对于骨髓抑制的影响的比较
        4.7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4.8 总体证候疗效比较
        4.9 抗病毒疗效分病程比较
    5. 讨论
        5.1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疗
        5.2 方药选择依据
        5.3 结果分析
    6. 结果
    7.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简介

(5)利巴韦林通过增强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活化发挥抗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利巴韦林在丙肝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1.1.1 利巴韦林概述
        1.1.2 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是治疗丙型肝炎的标准方案
        1.1.3 干扰素及利巴韦林抗病毒作用机制
        1.1.4 利巴韦林在无干扰素时代仍不可或缺
    1.2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1.2.1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概述
        1.2.2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与丙型肝炎
    1.3 本研究使用HCV-1A细胞系-H77S.3/GLUC2A感染细胞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利巴韦林调节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活化状态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利巴韦林增强TLR7/9 介导的pDC-Gen2.2 细胞激活
        2.2.2 pDCs是PBMCs中主要的IFN-a分泌细胞
        2.2.3 利巴韦林增强p DCs活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2.2.4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利巴韦林增强TLR7/9 介导的pDC-Gen2.2 细胞激活
        2.3.2 pDCs是PBMCs中主要的IFN-a分泌细胞
        2.3.3 利巴韦林增强p DCs活化的作用机制研究
    2.4 讨论
第3章 利巴韦林调节PDCS活化状态对HCV复制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细胞株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检测H77S.3/Gluc2A感染细胞对IFN-a及利巴韦林的敏感性
        3.2.2 检测利巴韦林、pDC-Gen2.2 对HCV RNA的影响
        3.2.3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利巴韦林对Huh7.5 细胞活力的影响
        3.3.2 H77S.3/Gluc2A感染细胞对IFN-a及利巴韦林的敏感性
        3.3.3 利巴韦林/Cp GA、pDC-Gen2.2 对HCV RNA影响
    3.4 讨论
结论
本实验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丙肝患者临床表现及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1.1.1 丙型肝炎病毒自发清除的影响因素
        1.1.2 丙型肝炎相关性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
        1.1.3 影响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相关因素
        1.1.4 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与外周血细胞减少症
        1.1.5 单核苷酸多态性在慢性丙型肝炎中的角色
    1.2 溶质载体家族与Kruppel样因子 12
        1.2.1 溶质载体家族及其基因多态性概述
        1.2.2 Kruppel样因子12及其基因多态性概述
        1.2.3 溶质载体家族、Kruppel样因子基因多态性12与病毒性肝炎
    1.3 维生素D
        1.3.1 维生素D概述
        1.3.2 维生素D相关基因多态性对与维生素D代谢的影响
        1.3.3 维生素D相关基因多态性与病毒性肝炎
    1.4 大麻素受体 2
        1.4.1 大麻素受体2概述
        1.4.2 大麻素受体2基因多态性与大麻素受体
        1.4.3 大麻素受体2基因多态性与病毒性肝炎
第2章 SLC家族与KLF12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毒治疗应答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关系
    2.1 研究对象、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抗HCV治疗方案、依从性评估及疗效评价
        2.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4 实验方法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和SNP分布
        2.2.2 SLC家族与KLF12相关基因多态性与HCV感染风险无关
        2.2.3 SLC4A11 rs3810560位点CC基因型可预测SVR
        2.2.4 SLC29A1 rs760370位点可预测利巴韦林相关性溶血性贫血与干扰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
        2.2.5 KLF12 rs9543524位点与治疗第 3、4 周期间反应性血小板升高相关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维生素D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毒治疗应答及基线时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3.1 研究对象、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抗HCV治疗方案、依从性评估及疗效评价
        3.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4 实验方法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
        3.2.1 研究对象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和SNP分布
        3.2.2 维生素D相关基因多态性与HCV感染风险无相关性
        3.2.3 GC rs222020位点TC基因型可预测ETVR
        3.2.4 GC rs222020位点TC基因型与基线中重度肝纤维化(≥F2,≥7.3k Pa)相关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CB2-63 位点与抗病毒治疗应答及治疗期间临床特征的关系
    4.1 研究对象、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抗HCV治疗方案、依从性评估及疗效评价
        4.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4 实验方法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
        4.2.1 研究对象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特征
        4.2.2 CB2-63 QQ基因型影响血小板计数与甘油三酯水平
        4.2.3 CB2-63 QQ基因型可预测RVR
        4.2.4 CB2-63 QQ/QR基因型与治疗结束时中重度肝纤维化(≥F2,≥7.3k Pa)独立负相关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意义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对1b型丙型肝炎治疗失败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丙肝基因型与抗病毒疗效、安全性及糖脂铁代谢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HCV基因型
    1.1.1 HCV基因型分布
    1.1.2 HCV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
1.2 IL28B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1.2.1 IL28B SNP抗病毒机制
    1.2.2 IL28B SNP与HCV感染及转归关系
1.3 代谢综合征
    1.3.1 HCV引起肝脂肪变的发病机制
    1.3.2 HCV引起铁代谢异常的机制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及纳入标准
    2.1.2 病例排除标准
2.2 方法
    2.2.1 抗病毒治疗
    2.2.2 随访时间
2.3 观察指标
    2.3.1 HCV基因分型检测
    2.3.2 IL28B SNP检测
    2.3.3 HCV RNA复制水平检测
    2.3.4 血生化检测
    2.3.5 血常规检测
    2.3.6 甲状腺功能检测
    2.3.7 铁代谢检测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
    3.1.1 HCV基因型与性别的关系
    3.1.2 HCV基因型与肝功能的关系
    3.1.3 HCV基因型与HCV-RNA复制水平的关系
    3.1.4 HCV基因型与糖、脂、铁代谢的关系
3.2 HCV基因型与抗病毒疗效
    3.2.1 HCV基因型与SVR的关系
    3.2.2 抗病毒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
    3.2.3 抗病毒治疗对糖、脂代谢的影响
3.3 抗病毒治疗的副作用 第四章 讨论
4.1 HCV基因型与IL28对IFN抗病毒疗效的影响
4.2 IFN抗病毒安全性评估
4.3 HCV基因型与糖脂铁代谢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列表 致谢

(9)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
        1.2.2检测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
    2.2 治疗前后各时间点各指标比较
    2.3 跟踪调查
3 讨论

(10)维生素D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及预后 二、慢性丙型肝炎与维生素D 第一章
    基线维生素D水平与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关系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第二章
    维生素D水平与慢性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四、Response of TT virus to IFN plus ribaviri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论文参考文献)

  • [1]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更新版)[J].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1(10)
  • [2]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更新版)[J]. 董菁,高沿航,刘嵘,黄罡.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10)
  • [3]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J]. 罗雪艳,李莉,关瀛,邓婷婷,秦坤. 新医学, 2021(03)
  • [4]清化瘀毒、益气养阴法联合干扰素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的临床研究[D]. 蔡潘松善(THAI PHAN TUNG THIE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7)
  • [5]利巴韦林通过增强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活化发挥抗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D]. 王阳. 吉林大学, 2016(08)
  • [6]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丙肝患者临床表现及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相关性研究[D]. 梅儒齐. 吉林大学, 2016(08)
  • [7]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对1b型丙型肝炎治疗失败的临床研究[D]. 辛宁波. 郑州大学, 2016(03)
  • [8]丙肝基因型与抗病毒疗效、安全性及糖脂铁代谢相关性研究[D]. 张璨. 兰州大学, 2016(11)
  • [9]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疗效观察[J]. 吴小兰,蒋世明. 现代医药卫生, 2015(05)
  • [10]维生素D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分析[D]. 张艳茹.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TT 病毒对 IFN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反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