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斯达康在日本拓展高速ADSL业务

UT斯达康在日本拓展高速ADSL业务

一、UT斯达康在日本拓展高速ADSL业务(论文文献综述)

雷韵淼[1](2010)在《IPTV业务承载网优化设计与实施》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应用的丰富,互联网、电话网和电视网中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融合,IPTV业务应运而生,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建设应用。本文针对宁夏IPTV业务承载网的拓展与优化展开讨论。宁夏电信公司于2007年建成IPTV业务平台。建设初期,由于IPTV业务所具备的流媒体特性,以及其特有的组播技术的限制,对承载网的网络带宽、组播部署、网络架构等要求均显示出,IP城域网和IPTV业务的承载能力已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需求。针对宁夏IP城域网承载IPTV业务的需求,并适应IPTV业务和更多互联网业务今后预期的发展。在根据宁夏IPTV业务技术特性,参考IPTV平台(RollingStream系统)建设情况,面向IP城域网开展现状调查、提取关键数据并进行分析等工作的基础上,对IPTV业务承载网的网络架构优化、组播节点的部署方案进行评估、比较与实现,建立了网络带宽容量发展的模型,按照模型对未来三年网络带宽流量进行计算,设计了网络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的优化扩容实施方案,并参与方案的实施。对IPTV业务承载网进行全面的优化、拓展与改造,使其成为满足流媒体传输QoS要求,有效提升了IPTV业务的承载能力和运营需求。论文最后,简要介绍IPTV业务在宁夏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运营经验。

谭杨[2](2009)在《我国电信业改革及其改革绩效研究》文中提出通信产业是一个古老而新兴的产业。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通信业的发展有着更大更高的需求和要求。垄断的通信业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和要求,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电信业进行改革,90年代中,我国电信业也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国际国内的电信业的改革在取得了巨大成效的同时,仍然与改革之初的目标和社会各界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科学认识现代通信业的产业特性,借鉴国际电信业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研究我国电信业的改革及其成效,显得必要、重要而且迫切。基于这种认识,论文以我国电信业的改革及其绩效为对象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为:首先,论文以产业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创新理论为指导,对现代电信业的产生、发展和特征及其演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科学认识和把握国际电信业,尤其是美国电信业改革的动因、过程、成效,从而为研究我国电信业的改革以及评价其改革绩效提供了参照性;然后,论文深入分析我国电信业的改革背景、改革过程、改革举措,分别分析了我国电信业的改革的正效应和负效应;接着,论文创设了我国电信业改革绩效指数,通过对我国电信业改革绩效指数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假设检验,既获得对我国电信业改革绩效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又揭示了改革绩效指数演变的内在诱因,发现问题所在及其原因,从而获得对我国电信业改革及其成效较为完整的认识;最后,论文通过国内外电信行业的案例,尤其是小灵通和CDMA的案例分析,既揭示了技术和市场这一“双核”的双合才是产业或者企业的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构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充分必要条件,同时对小灵通发展的后效应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通过上述的工作,论文获得的主要成果为:第一,论文通过财富全球500企业、财富全球500电信企业、美国财富全球500电信企业以及典型电信企业之间的比较,对国际电信业的改革,尤其是对国际电信业的改革成效,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并进行了财富全球500、财富全球500电信的规模经济性的假设检验,从而揭示了,电信业不是,也不必然是垄断性行业,改革及其产生的有效竞争是实现电信业持续发展的保证。第二,论文在全面考察、分析我国电信业的改革过程,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在研究、总结了我国电信业改革的发展、体制和结构等正效应的同时,研究和分析了我国电信业改革的电信分割效应、移动与固定效应、电信资费变革效应、行政驱动改革等四种负效应,揭示了在19942008年期间我国电信业改革在不同阶段的改革绩效。第三,论文创设电信业改革绩效指数,对我国电信业改革绩效进行定量研究和分析,通过基于电信业改革绩效指数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假设检验等,既较为全面的分析、揭示了我国电信改革绩效在19982008年期间以及在电信业整体、固定通信、移动通信以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领域的时空分布,还进一步揭示了改革绩效指数与用户增长率、资费下降率、市场结构、业务结构以及通话时长增长率等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与显着性,发现问题所在及其原因,从而为我国电信业的进一步改革和提高改革绩效提供了一种借鉴。第四,技术与需求和一个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双核”。论文通过国内外电信业的四个典型案例,尤其是通过小灵通和CDMA的两个案例,揭示了,技术与需求的“双核”的“双合”才是实现行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且将小灵通(PAS)和CDMA,置于我国电信业改革这一广阔的背景中,进行了科学深入的研究分析,全面分析揭示了小灵通发展的后效应,进一步证实“双核”需要“双合”的观点,并且将小灵通的发展将我国电信业改革绩效指数的演变相联结,从而对我国电信业改革绩效指数的时空演变提供一种新的解释。

吴玉琦[3](2009)在《从UT斯达康危机探研企业对外股权投资业务内部控制》文中指出内部控制是个古老而又年轻的研究课题,它几乎是伴随私有财产的产生而产生,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特征。近年来国际会计造假案丑闻层出不穷,在我国类似事件也屡见不鲜。溯本清源,这些事件无不反映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基于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已成广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围绕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如何加强企业股权投资内部控制这一中心,从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入手,参考借鉴国际内部控制理论和经验,总结了内部控制的起源和发展,概括了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对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内部控制的发展现状及失效成因进行了归纳和分析。随后,本文着重阐述了企业股权投资内部控制流程,分析了股权投资业务内部控制的主要环节与关键控制点,提出关注股权运营组织系统控制、股权投资岗位分工控制、股权投资授权批准控制、股权投资预审查控制、股权投资可行性分析与决策控制、股权投资处置控制、股权管理监督与评价控制,并重点对股权管理内部控制框架即股权制度体系、股权战略体系、股权组织管理体系、股权风险管理体系、股权评价体系、股权信息体系的构建进行了阐述。同时,本文以UT斯达康危机为例,对其在股权投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剖析,明确企业股权管理内部控制过程中投资战略管理、资本纽带控制、股权内部控制主体、财报监控、内部控制与协调配合并举等若干关注点,提出完善企业股权投资业务内部控制的若干建议与措施,思考从股权投资战略、股权投资内部控制坏境建设、设立良好控制活动、多方位强化股权监控力度、完善股权风险评估控制机制、建立股权管理动念信息系统等多途径加强股权投资业务内部控制。

严志杰[4](2008)在《广东电信IPTV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建设,推进“三网融合”。IPTV结合了电信、电视、互联网的优势,既是电信业的新业务应用,也是数字电视的解决方案之一,将成为实现“三网融合”的良好模式。电信运营商作为IPTV的运营主体,科学合理地制定IPTV发展战略,对促进IPTV业务的快速增长、推动电信业务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针对国内外IPTV的市场现状及特点,对比分析了国内外IPTV产业发展的差异以及国内不同地区的差异,并从IPTV业务发展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以及IPTV市场竞争三个方面,对电信运营商IPTV业务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电信运营商发展IPTV业务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其次,对广东电信IPTV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回顾,结合企业资源、核心竞争力和价值链等内部环境要素,阐明了广东电信发展IPTV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发展方向。最后,在对广东电信IPTV业务现状进行综合诊断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东电信IPTV业务的战略定位以及阶段性战略目标,从内容战略、运营战略、营销战略、竞争战略等方面构建了广东电信IPTV业务发展的战略方案,并结合广东电信IPTV组织结构,对相关部门的职能进行了规范梳理,以更好地保证战略的顺利实施。

白瑛[5](2008)在《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中国IPTV运营模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通信网和有线电视网出现加速融合的趋势,由此正在逐渐形成一个巨大的IPTV产业,具有极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受到全球各国的重视。IPTV是一个新兴产业,目前仍然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产业的良性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建立一个有效的运营模式是IPTV产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本文在介绍IPTV的概念、特征、系统结构和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欧洲、北美、亚太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IPTV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IPTV发展现状和趋势;运用价值链理论解构分析了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技术设备提供商、终端用户提供商和用户在IPTV产业价值链中博弈关系与作用,并通过对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三个方面的分析,认为我国具有发展IPTV的产业环境;进一步运用价值链理论,通过剖析我国IPTV应用中的上海模式、哈尔滨模式、杭州模式、江苏模式、河南模式等五种典型商业模式价值链结构的特点、差异性与适应性,认为这五种模式和成熟的IPTV商业模式相比都还有一段距离,但在各地开展的富有建设性和开创性的尝试则为未来IPTV商业模式的成熟与成功确立了方向。最后,本文对IPTV产业的路径和关键要素分析,提出了我国发展IPTV产业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的研究对于探索我国IPTV发展之路,促进IPTV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较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陈学光[6](2007)在《网络能力、创新网络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以浙江高新技术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企业组织网络化发展和企业创新范式网络化的背景下,企业如何提高技术创新绩效是个令人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笔者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人物访谈、问卷发放、模拟研究和典型案例剖析等研究方法,探究高新技术企业如何有效的实现网络式技术创新。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下列三大内容展开:①有效的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的探讨,及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②网络能力对构建有效的创新网络的影响机制;③网络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试图对高新技术企业基于网络能力构建有效的创新网络,实现网络式创新模式,有一较为全面的了解。在研究内容一中,首先从企业创新网络的“质”和“量”的两个方面,结合社会学关于测度网络特征的相关理论,提炼出测度创新网络特征的六个构成维度:关系强度、关系久度、关系质量、网络规模、网络范围和网络异质性。进而进行提出假设、模型构建、变量测度、数据分析等步骤,对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将高新技术等级和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关系强度、关系久度、关系质量、网络规模、网络范围和网络异质性分别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产生显着的积极影响,得出有效的企业创新网络在“质”和“量”两方面体现出显着特征的结论。有效的创新网络在“质”和“量”两方面的显着特征,一方面反映了网络关系的品质性、丰富性和充裕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印证了部分“网络特征优势”理论的相关解释,例如,支持了强联系的优势理论(Granovetter,1973;Gulati,1995a;Krackhardt,1998)、关系治理理论(Granovetter,1985;Parkhe,1991;Hoffman,1994;Blount,1995)和社会网络理论(Nadel,Barnes,1954)等关于网络特征对网络成员行动结果的影响的解释。创新网络的有效性也体现了提供创新资源和创新机会的品质性、丰富性和充裕性等优势,例如,值得信赖、充裕而丰富的网络关系,有利于提高市场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和技术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等,进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另一方面,创新网络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冗余和重复的网络关系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积极影响的结论,进而支持了资源的冗余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观点(方润生,2003),因为,网络特征中,诸如,关系强度、关系久度、网络规模和网络范围的正向特征体现了网络关系的冗余和重复性,进而体现了焦点企业所获网络资源的冗余性。冗余资源往往体现为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缓冲物,减缓了环境的冲击(Cyert,March,1963;Bourgeois,1981;Cheng,Kesner,1997)。从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来看,具有市场需求波动剧烈,技术变动速度快和竞争强度高(Jaworski,1993)等特点。因此,网络关系的必要冗余和重复有助于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对变动剧烈的行业环境的适应性,减少对特定创新伙伴的依赖程度,从而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将企业规模作为分组变量时,在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组,关系质量、网络规模和网络异质性分别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显着的积极影响;在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组,关系强度、关系久度、关系质量、网络规模、网络范围和网络异质性分别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显着的积极影响。从而可以看出,对于不同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网络对技术创新提供的支持程度有一定的差异。在关系强度方面,对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并不显着。可能的解释是,尽管强联系有利于获得一些创新资源和感知创新压力的促进,但同时也分散了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有限的内部资源,而且高频率的对外技术交流或其它形式的交往,也不利于小企业精力聚焦,形成自身独特的技术能力,反而对处于创业阶段的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从而总体上,关系强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着;在关系久度方面,同样对于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着。可能的解释是对于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持久的关系在提供创新资源和创新机会的同时,可能也会降低企业的灵活性,产生一定的“锁入”效应,从而综合起来,关系久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着;在网络范围方面,对于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网络范围对技术创新并没有显着影响,可能的解释是通过多种协作手段获得的创新机会和创新压力等对创新绩效的支持,与建立和维护多种类型的协作关系所占用的内部物质资源对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相当。也可能由于在创业阶段,内部资金等物质资源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较大,同时,获得较多的创新机会由于小企业的整合能力的限制,发挥的作用也有所制约,从而,网络范围对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着。关于企业创新网络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本文构建了包括四个方面的体现创新支持的中介变量,即创新资源、创新机会、创新愿望和创新压力。无论从总体样本,还是从分组样本来看,创新资源、创新机会、创新愿望和创新压力都对企业创新网络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中介效应显着。创新资源是指焦点企业通过创新网络获得的专利许可、技术诀窍、资金、设备和研发人员等。创新网络既体现为一种焦点企业获得外部创新资源的通道或整合外部创新资源的平台和手段,又成为一种途径激活并提高企业内部冗余或潜在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企业整合创新资源的范围;通过构建有效的创新网络,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创新机会的组合。在扩大创新机会集的基础上,同时也有利于创新机会之间的组合,以实现更多的创新机会;建立协作性创新网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焦点企业的创新难度、分散了创新风险,提高了焦点企业对创新收益的预期,这对提升焦点企业的创新愿望也有较大帮助;通过创新网络与其它创新伙伴进行各种形式的交往,有利于焦点企业对自身的能力作出客观的检验和评价,为企业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提供了准确的参照依据,也给企业施加了持续技术创新的压力。在研究内容二中,采用模拟研究的方法,研究了网络能力对网络特征的影响机制;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关于网络能力对创新网络及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检验。在模拟研究中,将行动主体的特征(网络能力)以初始赋值进行控制,在多次迭代的结果中,可以发现在研究范围内的网络中,不同初始赋值(网络能力的差异)区域的交往关系的稳定或延续程度有所不同,交往关系较为稳定的区域往往是成员网络能力赋值较高的区域,相反,交往关系不稳定的区域往往是成员网络能力分布赋值较低的区域。验证了在动态的网络关系演化过程中,行动者的网络能力差异对交往收益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交往过程中的自我中心网络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网络能力如何对其认知范围内创新网络特征产生影响。从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在对网络能力与创新网络特征的关系研究中,将企业家特质、企业规模等影响创新网络特征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结论是:网络能力对关系强度、关系久度、关系质量、网络规模和网络范围有显着的积极影响。企业网络能力对创新网络特征影响的解释是:网络能力由资质条件和任务执行组成,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资质条件和任务执行效率较高的情况下,可以提高焦点企业主动建立新的交往关系成功的概率、容易继续得到创新伙伴的认可、与现有创新伙伴增加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有利于吸引潜在的创新伙伴、减少创新伙伴之间的冲突等方式影响创新网络特征。在网络能力和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中,将高新技术等级和企业规模作为对创新绩效的控制变量时,结论是:网络能力仍对关系强度、关系久度、关系质量、网络规模和网络范围有显着积极影响,进而对创新绩效产生显着积极影响,同时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也有直接的显着积极影响。企业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的解释是:具备一定的素质来执行网络管理任务,很有可能直接获得重要的市场信息,导致内部创新过程的市场导向(Han,et al.,1998)。网络化的活动也可以作为一个平台使焦点企业直接给非创新伙伴相关的客户销售新产品(Ritter,et al.,2003)。诸如社交技巧和管理技能等网络管理资质条件也有利于企业改善内部创新工艺或过程(Ritter,et al.,2003)。在研究内容三中,按照企业能力理论的相关研究,从提升企业能力的角度识别影响网络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在内部资源配备、网络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结构整合度和企业文化开放度的基础上,纳入了组织学习一同进行关于网络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从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内部资源配备、网络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结构整合度和企业文化的开放性和组织学习均对网络能力有显着的积极影响,从而验证了有效提升企业网络能力的五个途径的结论。从路径系数的大小来看,这五个因素对网络能力的提升作用几乎在同一个水平上,也就是说,从有效提升网络能力的途径来看,需要从这五个方面一同来进行实施。从网络能力的这五个影响因素来看,这五个提升网络能力的途径分别代表了资源基础、管理方法、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学习导向五个方面,进一步印证了Ritter(1999)关于网络能力是嵌入在企业整体之中的一种能力,即网络能力是属于企业整体层面的一种能力的观点。另外,从企业能力理论出发,将组织学习引入到提升网络能力的途径研究中,并验证了对网络能力的提升作用,丰富了关于提升网络能力的途径或手段的理论解释。

白芳[7](2007)在《上海贝尔阿尔卡特IPTV品牌传播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除绪论外共分六章,包括IPTV产业现状及市场前景与发展趋势分析、IPTV设备供应商目标市场研究、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竞争状况分析、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与主要竞争对手IPTV品牌传播管理现状与分析、上海贝尔阿尔卡特IPTV品牌传播管理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探索,最后提出本课题研究结果与相关结论。本文以品牌传播理论为基础,结合品牌学、市场营销学、战略管理等有关知识(如波特竞争战略理论、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定位理论、唐.E.舒尔茨整合营销传播思想等),在课题研究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结果是针对上海贝尔阿尔卡特IPTV品牌传播管理存在的问题,对该公司提出包括“明确竞争战略,突出差异化元素,从而取得竞争优势”、“IPTV品牌传播中加强传播手段优化整合,加大传播手段投入力度”等在内的六条问题解决和改进建议。同时也提出针对IPTV行业品牌传播领域的相关结论:(1)设备制造行业要加强IPTV品牌与品牌传播管理,同时必须重视技术、质量和服务管理。(2)品牌传播对IPTV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运营商等也要对目标市场加大品牌传播力度。(3)整合营销传播思想是现代竞争的一种制胜之道,要促进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IPTV行业的应用。(4)品牌传播管理具有动态特征。

徐耀辉[8](2006)在《VoIP市场分析及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内通信业都聚焦3G牌照发放问题的同时,VoIP业务也是暗潮涌动,市场上各方力量已经在这一领域展开了明争暗斗。目前国内电信市场全面推广VoIP业务的条件是否成熟以及如何推广这项业务都是等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国内的管制政策还没有开放VoIP市场,但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市场开放只是时间问题。在这种前提下,对VoIP业务的分析研究非常有必要和有价值。 这篇论文从VoIP的定义和业务类型开始展开探讨,VoIP业务大体分三类,本文着重分析研究其中的两种:宽带电话和即时通讯。在第二部分文章介绍了国外VoIP的发展概况,总结出三种常见的运营模式并以美国的Vonage公司和日本的Yahoo!BB公司为例做了案例分析。国外VoIP的发展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不可以照搬照套,在第三部分对国内VoIP发展的分析中,运用SWOT理论,着重探讨了当前我国VoIP业务发展的推动和阻碍因素,以及其对传统话音业务的冲击和替代。 第一、二部分为第四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之一做好了铺垫,这部分运用了价值链理论对VoIP产业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角色定位以及他们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作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VoIP产业新型的价值链模型,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通过对VoIP产业价值链的分析,找出该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或者说条件还未成熟的环节,即电信运营商从传统话音业务向VoIP业务的平滑过渡。在最后一部分,文章从运营商的角度,运用竞争理论和营销理论,采用理论结合实际、逻辑推理和对比分析等方法,探讨电信运营商发展VoIP业务应采取的战略和营销策略。

胡晓女[9](2005)在《UT斯达康:以创新和实力赢得市场》文中认为UT斯达康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从以无线市话为主导的中国市场成功起步,而且快速发展到今天覆盖通信产业全领域的宽带、无线、终端三大核心业务,完成了从中国市场到国际市场的有效扩张,并实现了从快速增长到稳健发展的成功过渡。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是UT斯达康赢得市场和创造奇迹的基石与法宝。小灵通、IAN8000宽带接入设备、IPTV、G/EPON、QBOX、3G……一个个创新技术的诞生,中国、美国、日本、瑞典、越南、印度……. 一个个市场的开拓,不仅纪录了UT斯达康10年来辉煌的历程,更展示了UT 斯达康成为世界一流的电信设备供应商的实力和信心。

梁海滨[10](2004)在《编辑视点:xDSL接入主流企业研发、市场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二、UT斯达康在日本拓展高速ADSL业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UT斯达康在日本拓展高速ADSL业务(论文提纲范文)

(1)IPTV业务承载网优化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IPTV的起源和发展
    1.2 TPTV业务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
        1.2.1 宏观方面的三层含义
        1.2.2 对于运营商的意义
    1.3 IPTV在我国发展现状
        1.3.1 IPTV在国际发展情况
        1.3.2 IPTV在中国
第二章 IPTV相关技术及初期平台架构
    2.1 IPTV关键技术及质量指标参数
        2.1.1 宽带接入技术
        2.1.2 IP组播路由技术
        2.1.3 数字编码技术
    2.2 宁夏电信IPTV平台架构
        2.2.1 RollingStream系统整体架构
        2.2.2 内容服务平台
        2.2.3 运营支撑平台
        2.2.4 存储分发平台
        2.2.5 网络承载平台
        2.2.6 终端服务平台
        2.2.7 RollingStream部署模式和特性简述
    2.3 IPTV平台初期建设情况
        2.3.1 IPTV平台容量及满足功能
        2.3.2 IPTV平台拓扑图
        2.3.3 IPTV系统平台建设方案
        2.3.4 IPTV设备配置计算
        2.3.5 节目源接入情况
    2.4 IPTV平台后期扩容目标
第三章 IPTV业务承载网络优化思路
    3.1 IPTV业务承载网络初期情况
        3.1.1 IPTV业务承载网络核心层承载能力
        3.1.2 各本地网出口带宽占用情况
        3.1.3 汇聚层网络情况
        3.1.4 接入层网络情况
    3.2 IPTV业务承载网络存在的问题
    3.3 关于本课题优化思路
第四章 IPTV业务承载网络的优化设计
    4.1 IPTV业务承载网优化模型
        4.1.1 优化设计依据
        4.1.2 流量增长率a的设计
        4.1.3 建立网络流量模型
    4.2 IPTV业务承载网评估与改进
        4.2.1 核心层网络评估与改进
        4.2.2 汇聚层的评估
        4.2.3 接入层评估与改进
        4.2.4 IPTV务承载网络优化设计目标和方向
        4.2.5 组播点部署讨论
    4.3 IPTV平台侧带宽需求评估
第五章 IPTV业务承载网优化后的评价及应用情况
    5.1 IPTV业务承载网优化方案实施后情况
        5.1.1 IPTV务承载网优化方案实施情况及对比
        5.1.2 IPTV业务承载网优化后评价
    5.2 IPTV平台二期扩容后的情况
        5.2.1 平台能力及容量
        5.2.2 业务功能
    5.3 用户使用情况
    5.4 效果及社会评价
    5.5 经验介绍
第六章 三网融合与IPTV今后发展
    6.1 IPTV业务承载网今后的发展
    6.2 三网融合与IPTV发展中的问题
    6.3 期待新一代IP网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我国电信业改革及其改革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框架
    1.3 论文的主要创新
第二章 研究文献综述
    2.1 电信业特征
        2.1.1 电信业的自然垄断性
        2.1.2 电信业的网络效应
        2.1.3 电信竞争
    2.2 电信规制
        2.2.1 哈佛学派
        2.2.2 芝加哥学派
        2.2.3 新奥地利学派
        2.2.4 国内学者的研究
    2.3 电信改革
    2.4 借鉴与启示
第三章 电信业特征与变革
    3.1 现代通信业的出现
    3.2 电信业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
        3.2.1 经典的电信业产业特征观
        3.2.2 市场需求改变着电信的产业属性
        3.2.3 技术进步改变着电信业的产业属性
    3.3 全球电信业变革
        3.3.1 美国电信发展的垄断管制期
        3.3.2 美国电信发展的开放变革期
        3.3.3 国际上主要国家电信业的变革
    3.4 全球电信业变革的成效
        3.4.1 国际电信业变革的成效
        3.4.2 美国电信业的变革成效
        3.4.3 财富500 规模经济验证
    3.5 国际电信业变革的启示与借鉴
第四章 我国电信业变革及其分析
    4.1 我国电信业的变革
        4.1.1 20 世纪90 年代前的我国电信业发展
        4.1.2 中国电信业变革的背景和动因
        4.1.3 中国电信业变革的过程
    4.2 中国电信业的改革成效
        4.2.1 我国电信业改革的体制成效
        4.2.2 我国电信业改革的发展成效
        4.2.3 我国电信业改革的结构成效
    4.3 我国电信业改革的负效应
        4.3.1 对中国电信分割的负效应
        4.3.2 固定与移动的不同改革效应
        4.3.3 电信发展的资费变革效应
        4.3.4 行政驱动改革的负效应
第五章 我国电信变革的成效检验
    5.1 我国电信业改革绩效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样本选取
        5.1.2 变量设计
        5.1.3 结果分析
    5.2 我国电信业改革绩效的假设检验
        5.2.1 变量、假设与模型
        5.2.2 回归结果
        5.2.3 分析与解释
    5.3 关于我国电信业改革及其绩效的基本认识
        5.3.1 基于我国电信业改革发展数据基本认识
        5.3.2 基于统计分析的我国电信业改革绩效基本认识
第六章 我国电信发展的案例分析
    6.1 技术与市场双合构建竞争优势
        6.1.1 技术先进不仅仅是硕果
        6.1.2 满足市场需求不等于获胜
        6.1.3 技术与市场:双合构筑成功
    6.2 CDMA 与小灵通的发展分析与比较
        6.2.1 我国CDMA 和小灵通的发展背景
        6.2.2 我国CDMA 和小灵通的发展及基本状况
        6.2.3 小灵通与CDMA 发展的市场性比较
        6.2.4 小灵通与CDMA 发展的可持续性比较
    6.3 关于小灵通发展的后效应分析
        6.3.1 小灵通是我国电信改革的产物
        6.3.2 小灵通的价值分析
        6.3.3 小灵通发展的负效应
        6.3.4 CDMA 和小灵通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本人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3)从UT斯达康危机探研企业对外股权投资业务内部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演进
    第一节 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简史
    第二节 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及现状
第三章 企业股权投资业务内部控制
    第一节 股权投资业务基本流程
    第二节 股权投资业务内部控制的主要环节和关键控制点
    第三节 股权投资业务内部控制框架
第四章 UT斯达康股权投资业务内部控制失败案例探析
    第一节 UT斯达康危机
    第二节 UT斯达康股权投资业务内部控制失败探析
第五章 基于UT斯达康危机的对完善企业股权投资业务内部控制的建议与措施
    第一节 股权投资业务内部控制过程中五个关注点
    第二节 对完善企业股权投资业务内部控制的建议与措施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广东电信IPTV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论文研究方法与框架
2 广东电信外部环境分析
    2.1 全球IPTV 业务发展现状
    2.2 中国IPTV 业务发展现状
    2.3 IPTV 业务发展的政策环境
    2.4 IPTV 业务发展的经济环境
    2.5 IPTV 市场竞争分析
3 广东电信内部环境分析
    3.1 广东电信IPTV 发展历史与现状
    3.2 广东电信IPTV 资源状况
    3.3 广东电信IPTV 业务核心竞争力分析
    3.4 广东电信IPTV 业务体系完整性分析
4 广东电信IPTV 业务发展战略方案
    4.1 广东电信IPTV 业务的综合诊断
    4.2 广东电信IPTV 战略定位与目标
    4.3 广东电信IPTV 主要战略内容
    4.4 广东电信IPTV 战略实施保障
5 总结及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中国IPTV运营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IPTV 产业国内外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
    2.1 IPTV 的概述
        2.1.1 IPTV 的概念
        2.1.2 IPTV 的特征
        2.1.3 IPTV 与数字电视的比较
        2.1.4 IPTV 系统结构
        2.1.5 IPTV 相关技术及标准
    2.2 我国IPTV 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
        2.2.1 我国IPTV 整体情况
        2.2.1.1 用户情况现状
        2.2.1.2 运营市场现状
        2.2.2 中国IPTV 市场特点
        2.2.3 中国市场规模发展趋势及成熟度
        2.2.4 中国IPTV 发展现状
    2.3 国外IPTV 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
        2.3.1 欧洲IPTV 业务发展状态和趋势
        2.3.2 北美IPTV 业务发展状况
        2.3.3 亚太业务发展状况
        2.3.4 国际业务成功因素
第三章 IPTV 价值链结构和产业政策分析
    3.1 价值链理论
    3.2 IPTV 价值链解构
        3.2.1 网络通道运营商
        3.2.2 内容提供商
        3.2.3 技术设备提供商
        3.2.4 终端设备提供商
        3.2.5 最终用户
    3.3 IPTV 发展环境分析
        3.3.1 政策环境
        3.3.2 经济环境
        3.3.3 技术环境
第四章 我国IPTV 运营模式分析
    4.1 国内IPTV 典型运营模式
        4.1.1 上海模式:探索增值新业务
        4.1.2 哈尔滨模式:合作共赢
        4.1.3 杭州模式:广电主导型
        4.1.4 江苏模式:新闻模式
        4.1.5 河南模式:政府主导型
    4.2 我国IPTV 产业的运营模式总结与分析
    4.3 相关产业发展IPTV 的路径和关键要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网络能力、创新网络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以浙江高新技术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2.1 基本问题:企业如何在网络化背景下有效的实现技术创新?
    1.3 研究思路
        1.3.1 总体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规范分析
        1.4.2 模拟研究
        1.4.3 实证研究
    1.5 技术路线
    1.6 结构安排
    1.7 内容简介
    1.8 创新点
2 文献述评及本文的研究框架
    2.1 创新网络
        2.1.1 企业创新网络的内涵
        2.1.2 创新网络的存在意义
        2.1.3 创新网络形成的理论解释
    2.2 网络能力
        2.2.1 企业网络能力的概念
        2.2.2 企业网络能力的理论模型
        2.2.3 企业网络能力的影响因素
    2.3 技术创新与创新绩效
    2.4 启示
    2.5 本文的研究框架
3 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3.1 高新技术企业
    3.2 创新伙伴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3.3 网络特征对行动者影响的相关理论解释
        3.3.1 强联系的优势理论
        3.3.2 弱联系的力量理论
        3.3.3 关系治理理论
        3.3.4 结构洞理论
        3.3.5 社会网络理论
    3.4 企业创新网络的特征分析
        3.4.1 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的“质”维度分析
        3.4.2 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的“量”维度分析
    3.5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3.5.1 创新网络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假设
        3.5.2 模型构建与说明
    3.6 变量选择与测度
        3.6.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与测量
        3.6.2 解释变量的选取与测量
        3.6.3 控制变量、类别变量的选取与测量
    3.7 数据分析
        3.7.1 数据来源与说明
        3.7.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3.7.3 信度与效度分析
        3.7.4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网络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
    3.8 创新网络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分析
        3.8.1 模型构建与说明
        3.8.2 数据分析
    3.9 研究结论与讨论
        3.9.1 研究结论
        3.9.2 启示与讨论
        3.9.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4 网络能力对创新网络、创新绩效的影响
    4.1 网络能力的内在属性
        4.1.1 资源依赖性
        4.1.2 外向性
        4.1.3 整合性
        4.1.4 自发演化性
    4.2 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解释
        4.2.1 企业能力的竞争优势内生理论
        4.2.2 企业能力之间的关联互补性
    4.3 网络能力对创新网络影响的理论解释
        4.3.1 网络关系管理理论
        4.3.2 “适度嵌入性”理论
        4.3.3 跨越关系障碍的能力理论
        4.3.4 企业能力与资源的动态正反馈机制理论
    4.4 关于网络能力与网络特征关系的模拟研究
    4.5 实证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4.5.1 网络能力对创新网络的影响
        4.5.2 网络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4.5.3 网络能力对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的影响
    4.6 变量选择与测量
    4.7 数据分析
        4.7.1 信度分析
        4.7.2 效度分析
        4.7.3 数据拟合分析
    4.8 研究结论与讨论
        4.8.1 研究结论
        4.8.2 启示
        4.8.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5 提升企业网络能力的途径
    5.1 影响企业网络能力的主要因素
    5.2 基于组织学习的企业网络能力提升机制分析
        5.2.1 组织学习理论回顾
        5.2.2 组织学习对组织能力的影响
        5.2.3 组织学习提升网络能力的作用机制
    5.3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5.4 变量选择与测量
    5.5 数据分析
        5.5.1 信度分析
        5.5.2 效度分析
        5.5.3 模型拟合分析结果
    5.6 研究结论与讨论
        5.6.1 研究结论
        5.6.2 启示
        5.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6 本文整体研究框架的检验
    6.1 本文整体框架的验证性实证分析
    6.2 基于本文整体框架的验证性案例分析
        6.2.1 UT斯达康公司的网络化创新案例分析
        6.2.2 浙大网新兰德基于创新网络平台的技术创新策略案例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模拟网络关系形成的程序)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上海贝尔阿尔卡特IPTV品牌传播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IPTV 产业现状、市场前景与发展趋势分析
    1.1 IPTV 产业介绍与现状
    1.2 IPTV 产业链简介
    1.3 IPTV 产业商业模式及其发展方向
    1.4 IPTV 产业市场前景与发展趋势分析
第2章 IPTV 设备供应商目标市场研究
    2.1 中国通信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2.2 各大运营商经营与发展分析
    2.3 最终消费市场发展趋势与竞争状况
    2.4 各大运营商IPTV 发展现状
第3章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3.1 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
    3.2 通信设备行业IPTV 竞争状况分析
第4章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与主要竞争对手IPTV品牌传播管理现状与分析
    4.1 品牌传播概念和要素
    4.2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品牌传播现状分析
    4.3 行业主要竞争对手品牌传播现状简析
    4.4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与竞争对手IPTV 品牌传播管理比较分析
第5章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IPTV 品牌传播管理存在问题研究与解决方法探索
    5.1 IPTV 产业品牌传播的目标受众分析与发展阶段特征
    5.2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IPTV 品牌竞争战略分析
    5.3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IPTV品牌传播管理中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研究
    5.4 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背景下上海贝尔阿尔卡特IPTV 品牌传播管理探索
第6章 本课题研究结果与相关结论
    6.1 课题研究结果
    6.2 课题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VoIP市场分析及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VoIP的定义,业务类型
    1.1 VoIP定义
    1.2 VoIP技术特性
    1.3 VoIP业务类型
第二章 国外VoIP业务发展及监管概况
    2.1 几个代表国家VoIP发展概况
        2.1.1 美国
        2.1.2 日本
        2.1.3 欧盟
        2.1.4 英国
        2.1.5 总结
    2.2 几种常见的运营模式
        2.2.1 模式一:基于Web的PC-PC电话模式
        2.2.2 模式二:独立VoIP提供商提供的宽带电话模式
        2.2.3 模式三:运营商模式
    2.3 国外VoIP的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3.1 国外VoIP运营及监管对我国有指导作用
        2.3.2 我国目前全面开展VoIP的条件还不成熟
第三章 中国VoIP发展分析
    3.1 中国VoIP发展环境分析
        3.1.1 优势因素(Strengths)
        3.1.2 弱势因素(Weaknesses)
        3.1.3 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
        3.1.4 威胁因素(Threats)
    3.2 宽带电话的发展分析
    3.3 即时通讯的发展分析
第四章 VoIP价值链分析
    4.1 价值链的概念
    4.2 产业价值链
    4.3 VoIP产业价值链分析
        4.3.1 软件供应商
        4.3.2 设备制造商
        4.3.3 电信运营商
        4.3.4 VoIP产业价值链模型
第五章 中国VoIP业务发展建议
    5.1 VoIP业务发展战略
    5.2 宽带电话营销策略
        5.2.1 区域策略
        5.2.2 渠道策略
        5.2.3 产品策略
        5.2.4 品牌策略
    5.3 即时通讯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编辑视点:xDSL接入主流企业研发、市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主流企业及产品
2 市场应用
    2.1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
    2.2 华为
    2.3 UT斯达康
    2.4 中兴通讯
    2.5 港湾网络
3 研发与标准化
    3.1 华为
    3.2 UT斯达康
    3.3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
    3.4 中兴通讯
4 宽带业务推广
    4.1 华为
    4.2 UT斯达康
    4.3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
    4.4 中兴通讯
5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5.1 华为
    5.2 UT斯达康
    5.3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
    5.4 中兴通讯
6 在ADSL2/ADSL2+方面研发和商用进展
7 展望

四、UT斯达康在日本拓展高速ADSL业务(论文参考文献)

  • [1]IPTV业务承载网优化设计与实施[D]. 雷韵淼.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2]我国电信业改革及其改革绩效研究[D]. 谭杨. 电子科技大学, 2009(05)
  • [3]从UT斯达康危机探研企业对外股权投资业务内部控制[D]. 吴玉琦. 厦门大学, 2009(12)
  • [4]广东电信IPTV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严志杰.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5]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中国IPTV运营模式分析[D]. 白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8(09)
  • [6]网络能力、创新网络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以浙江高新技术企业为例[D]. 陈学光. 浙江大学, 2007(05)
  • [7]上海贝尔阿尔卡特IPTV品牌传播管理研究[D]. 白芳. 上海交通大学, 2007(10)
  • [8]VoIP市场分析及营销策略研究[D]. 徐耀辉.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
  • [9]UT斯达康:以创新和实力赢得市场[J]. 胡晓女. 通信世界, 2005(17)
  • [10]编辑视点:xDSL接入主流企业研发、市场及应用[J]. 梁海滨. 电信科学, 2004(03)

标签:;  ;  ;  ;  ;  

UT斯达康在日本拓展高速ADSL业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