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行业洗发水、稀释水细菌污染调查

理发行业洗发水、稀释水细菌污染调查

一、理发业洗头稀释用水细菌污染状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宋子昕[1](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提出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吴健[2](2019)在《建国初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49-195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9年至1959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民众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卫生运动。本文以安徽省为例,分析和探讨了安徽省在1949年至1959年间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的全过程。全文以时间顺序进行论述,除了绪论和结语外,主要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分析了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兴起的背景。建国初期安徽省环境卫生状况恶劣,地方性传染病疫情严重,这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美国在朝鲜战场发动了细菌战。安徽省响应中共中央“反对细菌战争,保家卫国”的号召,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第二章,介绍了安徽省1949年至1959年爱国卫生运动的具体开展过程。这一时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55年,以改善环境卫生,消灭病媒虫兽为主要内容;第二阶段从1956年到1959年,以开展除“四害”讲卫生运动为主要内容。在爱国卫生运动期间安徽省依照中央指示,在各级行政机关中设立爱国卫生运动领导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卫生宣传,充分动员安徽各界群众参与其中,使安徽省的爱国卫生工作由卫生突击逐步转入了经常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三章,总结了安徽省1949至1959年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就及经验教训。经过建国初十年的爱国卫生运动,安徽省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和旧风俗被破除,地方性传染病大大减少,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安徽省这一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功经验主要是领导干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动群众,健全卫生制度,保证卫生经常化;爱国卫生还要密切结合日常生产,同时注意发掘群众智慧,重视方法创新。但是这一时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在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区域、城乡之间运动开展不平衡,形式主义盛行,某些成绩数据造假,缺乏科学指导等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反思和借鉴。

张勇[3](2017)在《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在历史上,开封曾经是七朝古都,且自元、明、清、中华民国以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都是河南的政治中心。但自清始,其省会地位曾发生过动摇。清初,迫于明末黄河决口造成的破坏,开封各级衙署被迫迁出。晚清时期,由于黄河水患,道光皇帝曾提出迁移河南省会之议。抗战时期,迫于日寇的威胁,河南省会被迫迁出开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全国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历史背景下,由于郑州市具有位于河南省适中位置、处于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矿产资源丰富等发展经济的优势,而开封则面临诸多发展瓶颈,比如资源匮乏、处于黄泛区中心位置、面临黄河水患威胁等。两市的发展前景反差巨大,为了发展河南地方经济、实现工业化,方便对全省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城市工作的领导,河南省地方领导向中央提出省会由开封迁郑州请求,并获得批准。河南省政府在1950年就开始将郑州市作为未来省会进行规划,但由于当时计划经济还未开始,国家没有大的建设任务,河南省以及郑州市只能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小规模建设。1952年9月19日郑州市被中央批准为河南省会,自1953年开始,省政府聘请苏联专家对郑州市进行了更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下,郑州市开始了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等方面的全面建设,为省会迁移做准备。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州。省会的迁移给开封市的经济以及群众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开封市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才克服了困难。郑州市为迎接省会迁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市政建设、整顿交通秩序、加强物资供应等,保证了河南省直机关顺利迁郑州。河南省委为省直机关的迁移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对因省会迁移而产生的人事与组织关系变更,省委组织部也进行了适当地调整。省会迁走后,为了解决开封市的城市定位问题以及尽量减轻省会迁离对开封市经济的影响,河南省委决定将郑州地委专署由荥阳迁往开封市;在开封市的帮助下,郑州地委专署顺利入驻开封市,并改名为开封专区。河南省会迁移后留下的房产以及场地由开封市负责接收,开封市接收后作了相应处置,并在接收过程中积极维护本市利益。省会迁移郑州促进了该市的快速发展。其经济蒸蒸日上、技术工人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医疗卫生事业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感增强,从而使该市迅速成长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新省会郑州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时期中央与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以及随省会迁来的大批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力量的充实。开封市失去了省会地位,其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事业萎缩,文化事业衰落,卫生事业发展落后,人口数量增长迟缓、结构也趋向不合理。导致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大批省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随省会迁离开封,极大地削弱了开封市城市发展的能力。一五期间,开封市属于非重点建设城市,其建设得不到国家资金支持。同时开封市还必须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的发展。河南省会变迁对河南省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方面,省会变迁改变了河南省的城市布局,形成了以郑州市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历史基础;同时省会变迁也导致了开封市经济发展滞缓。在文化方面,省会变迁使河南传统的文化中心发生转移,从而产生双面性作用,对河南省的文化传播产生影响。在教育方面,省会变迁也是导致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名校缺失的原因之一。总之,省会作为一个区域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它的变迁必将对该区域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我国是单一制中央集权型国家,故全国政治中心享有支配资源的绝对优势,然后依次是省级区域政治中心、地区级区域政治中心、县级区域政治中心等。每级行政中心在本辖区内享有支配资源的相对优势。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意味着城市发展资源集聚中心的转移。因此,成为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往往各方面发展较快,而失去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则发展缓慢,或者从此衰落。同时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会对该区域整体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陈元长[4](2016)在《1940年代兰州市民日常生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兰州位于我国的内陆地区,有中国的“陆都”之称。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东部大片国土相继沦陷,众多处于沦陷区的民众为躲避战乱来到兰州,给兰州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变化。1940年代是各方面均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兰州市民的日常生活亦概莫能外。城市市民的日常生活是研究城市发展以及社会变迁的重要切入点之一,1940年代,兰州市民的日常生活变化显着。物质生活方面,市民的衣、食、住、行变化明显,物质生活条件总体上较之1940年代前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受1940年代政府政策、经济发展、物价水平、收入水平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物质生活的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且发展历程历经波折。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在1940年代出现了新的现象,传统的娱乐形式继续发挥着作用,同时,众多新颖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陆续出现,诸如电影、体育运动、广播、音乐会、文化沙龙等。新的市民文化场所的成立,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极大的充实和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此同时,市民结婚礼俗逐步呈现出近代化的特征,一些社会陋习遭到抵制并消除。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变化过程,折射出在1940年代的时代大背景下,普通市民思想观念的变迁。新的思想观念在市民中逐渐得到确立,并指导着市民日常生活的进行,成为兰州市民日常生活向近代化转型的标志之一。但是,不可否认,本时期兰州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众多传统的、根深蒂固的问题,例如黄赌毒和迷信问题、疫病问题、自然灾害问题等。除这些问题外,新的问题逐渐显现,例如市政基础设施问题、交通安全问题、饮水问题、住房问题等。因此,对1940年代兰州市民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市民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剖析,总结其发展脉络与变化原因,不仅可以呈现1940年代兰州社会的变迁历程,兰州市民生活的整体风貌,而且还可以为构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与社会文化,提供些许参考。

麦国威(Mak Kwok Wai)[5](2014)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研究观察》文中提出目的一、本研究探讨以针刺配合内服中药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运用具有中医特色的陈氏飞针进针手法及分级补泻手法,达到调理气血,调治脏腑经络。二、利用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表(EPQOLS)客观评价患者治疗后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变化情况,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来评价针刺后改善瘙痒症状的有效性,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ASI)及皮损疗效评分来评价治疗后皮损改善的情况。三、希望找出能缩短治愈时间,降低复发率,和减轻复发症状等安全可重复的有效方案。方法选择脾虚湿蕴型和阴虚挟湿型的慢性湿疹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采用SPSS19.0随机分组,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穴位配合中药颗粒冲剂内服,对照组单纯中药颗粒冲剂内服,两组以EASI、EPQOLS、VAS、皮损疗效等作为检测疗效指标,治疗组针刺处方选用曲池穴、合谷穴、血海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运用陈氏飞针迅速地刺入皮内,调整刺入深度与传统穴位刺入深度一致,在动留针阶段,以分级补泻中的平补平泻手法,再以导气手法加强针感,针尖朝向皮损的病灶或根据经络的迎随补泻,每5分钟运针1次,动留针时间30分钟,每周3次,连续治疗3周,并配合服用中药颗粒冲剂,方法与对照组同。对照组每天依据中医证候分型选择服用健脾除湿汤和滋阴除湿汤中药颗粒冲剂,将颗粒放在容器内,用合适温度的开水约200毫升冲服,每日一剂,连续服用3周。两组均配合皮肤常规护理,如保持皮肤的湿润,避免接触洗手液、清洁剂等日常清洁用品、沐浴洗手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不宜过高等。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3周两组均需依从专责人员作问卷调查评分,客观地评估其疗效。结果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问卷,从皮肤的皮损表现,病者瘙痒的主观感觉和一些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分析检测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脾虚湿蕴型及阴虚夹湿型慢性湿疹的疗效。从有效控制瘙痒、改善皮损、优化生存质量等多方面说明其疗效的稳定性、重复性。研究结果证明针刺配合中药组(治疗组)与单纯中药组(对照组)两组均对慢性湿疹具有疗效,但两组比较,由于针刺配合中药的治疗方案可互补的关系,所以在各方面的疗效探讨均优于单纯中药组。通过本研究得出的结果:(Ⅰ)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Ⅱ)两组治疗前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表明两组患者在视觉模拟评分(VAS)、皮损疗效评分、湿疹面积及严重指数(EASI)评分、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EPQOLS)评分等方面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的病情具有可比性。(Ⅲ)两组治疗前与治疗3周后在各研究指标中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治疗慢性湿疹疗效具有可比性。(Ⅳ)两组在总有效率均超过60%,但治疗组中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均高于对照组。进行统计检验后(P<0.05)说明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组中的改善瘙痒总有效率为96.87%、痊愈率为34.37%;皮损疗效评分总有效率为93.75%、痊愈率为25%;EASI评分总有效率为93.75%、痊愈率为50%。而对照组的改善瘙痒总有效率为86.68%、痊愈率为10%;皮损疗效总有效率为86.66%、痊愈率为10%;EASI有效率为86.66%、痊愈率为13.33%。对两组各时段视觉模拟评分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表明治疗2周后开始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EASI评分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表明在治疗1周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EPQOLS评分比较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治疗2周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在生理维度、心理维度评分比较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两组均在治疗后2周开始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社会维度上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治疗1周后开始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结果分析得出治疗组在病程上、治愈时间上、病情严重程度的改善上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方法优于对照组,在临床治疗该种方案可值得推广应用。结论一、本研究表明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证型和阴虚挟湿证型慢性湿疹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皮肤瘙痒、皮疹、皮损,以相对较短时间达到较好的疗效。二、针药并施的互补作用能弥补单一方法的限制,从整体的角度来调节改善患者病情,精神情绪、睡眠饮食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是治疗本病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值得继作深入的研究和推广。三、针刺不管在阴虚挟湿证型,脾虚湿蕴证型,都能快速地减轻瘙痒,加强脾胃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病能力,使慢性湿疹趋向痊愈方向发展,皮损相对地较速愈合,可避免受到细菌等感染而使病情恶化。四、现代的医学模式已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意识到疾病的发生是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由于慢性湿疹病患者常受到剧烈瘙痒、反复发作,因抓破肌肤而出现渗水,或出现红班丘疹苔癣样病变,干燥皮肤皲裂等表现。引致仪容受损导致心灵遭受损害的负性情绪、失眠、抑郁焦虑、自卑感加重的现象,在心理行为学上更容易以回避、屈服或产生不成熟防御方式的行为表现如投射、被动攻擎、潜意识显现、抱怨、幻想、分裂、退缩、躯体化等心理防御方式。因而使患者在情感上、社会交际等容易产生受歧视的感觉。所以除在生理病理医学上的治疗外,也必须顾及一些心理行为上治疗。

依乐娜[6](2014)在《内蒙古地区梅毒防治研究(1950-1965)》文中提出梅毒是一种由苍白蜜螺旋体引起的慢性全身性传染病。其危害性在于这种螺旋体可以入侵身体的中枢神经、心血管、骨骼等各种系统,引起组织和器官破坏,功能丧失,严重者可致死。这一传染病大约在清中期传入内蒙古,到20世纪的前半叶,在内蒙古地区特别是牧区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作为传染性疾病,梅毒的流行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经济水平、医疗条件等因素息息相关。这一疾病在内蒙古流行除以上原因外,还与内蒙古牧区可结婚的男女比例失衡以及观念习俗等因素关系密切。日益蔓延的梅毒对当地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例如导致当地人口数量锐减,牧区经济停滞以致衰退,并使这里的人民群众生活日趋贫困化。面对梅毒,当地人民群众特别是牧民缺乏清晰的认知,他们对于这一疾病不予重视,大多数人试图通过求神拜佛,相信宿命摆脱疾病的困扰。同时期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在内蒙古地区基本上没有采取防治梅毒的措施,未能控制梅毒在当地的蔓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政权在当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发动了一场消灭梅毒的运动。防治工作首先是采取多种形式对人民群众进行了宣传教育,随即组织防治力量开展了检查并对症治疗,同时进行了系统的关于防治梅毒的科学研究。这场运动使梅毒得到了有效控制,当地的卫生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同时妇幼保健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场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权通过政治动员特别是赋予梅毒政治隐喻,引导人民群众对比诉苦,揭示了新旧政权时期梅毒防治的差异,同时教育了防治人员贯彻群众路线,重视相信群众、关心群众的工作方法。因此梅毒防治工作不仅取得上述关于梅毒这种传染病较好的防治效果,而且也使当地人民群众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新政权。这时期内蒙古梅毒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取得的显着成效,对当地经济恢复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何江丽[7](2012)在《1900-1937年北京城市“卫生化”研究 ——从空间、时间到市民》文中研究指明自中国历史迈入近代,城市的发展就是时代的鲜明特征之一,城市成为体现时代变动的最佳舞台。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特点和独有的发展历程,这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类型。作为典型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变的代表,北京在1900-1937年的三十多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卫生知识的普遍化对于北京城市的改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一直存在的民族危机感,使卫生知识与民族国家的振兴紧密相连,卫生因与西方知识的联系而带着舶来品的殖民性,又被赋予民族国家话语的鲜明色彩。卫生的直接目的在于民众的健康,而终极意义则是强国强种。卫生知识还与权力相系,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政府和民间力量都运用卫生知识,定义自身的行为,赋予自身权力,积极对城市的面貌及民众的生活和观念进行改造,使北京城市在这个历史时期经历了“卫生化”。北京城市的“卫生化”体现在空间、时间和身体的三个向度上。在城市空间上,卫生的推广使各种力量参与到空间的争夺、改造和生产中,促使城市中的传统空间逐渐衰落,而新式空间日益强势;在时间观念上,世界时间为卫生的普及提供了时间框架,卫生知识的普及过程则推动了世界时间逐步确立为民众日常生活的规范;在国民身体上,卫生不仅成为定义和评判身体的重要指标,还作为解放和形塑身体的武器,造就了符合富国强种需要的新国民。倡导卫生的知识分子和民间团体作为主要的社会力量,与市政机构共同推进北京城市的“卫生化”进程,前者掌握了话语权和一定程度的自主行动权,后者则运用行政权力掌握了主导权和操作权,努力将官方意志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对卫生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两者具有共通的认识,达成了一定程度的默契,在许多卫生事务上出现了合作。北京城市“卫生化”的最终成果体现在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当中。当卫生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城市的面貌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现代的思想观念和行事方式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主流。

刘春玲[8](2010)在《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文中指出本文以1898年—1949年间青岛的市政建设为研究对象,引入市政学、管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此期间青岛的市政建设和市政管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与论述。1898年德国租借青岛后,大规模的建港建城拉开了近代青岛市政建设的序幕,此后青岛经历了日本的两度侵占、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统治。本文纵向梳理了德租时期的“依法治城”、日据时期的“以军治城”和“以华制华”、北洋政府时期在“自主治市”过程中进行的官制改革,以及国民政府时期的市长制及“专家治市”等不同的政府组织构建系统及运行机制;通过对1900年《青岛城市规划》、1910年《青岛市区扩张规划》、1935年《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1939年《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和《青岛特别市母市计划》的分析,深入探讨这些城市规划在技术层面和可实施性上有着哪些特点,对青岛的城市现代化、空间布局、城市规模、建筑文化、人文景观等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通过对青岛港、胶济铁路、道路、下水管道等城市基础设施的研究,和自来水、供电、公共交通、公共卫生与防疫、园林绿地等城市公用事业的研究,以及城市居民的住宅建设及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的考察,探讨青岛如何按照现代西方市政理论去实践和构建城市设施,如何按照“现代方式”去规划和整顿城市空间,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居住环境和培养了市民的现代生活方式,市政府又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城市管理的,对青岛的城市化和都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最后,本文总结近代青岛市政建设的三个特点,即制度建设具有连贯性、持续性;市政建设经费来源固定化;市政工程实行招商承建制度、有统一的建筑标准和有规范的监管机制。

王柱强[9](2010)在《我国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是人类生命之源,随着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逐渐增多,对水资源的争夺,已逐渐演变为国际政治问题。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更加凸显,成为阻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依据产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开展了国内外调研,收集了大量资料和相关数据,采用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的水污染治理进行了综合、系统和多维的研究。经研究发现,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就逐步把环境保护产业列为控制污染、提高环境质量、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产业部门,但受认识水平、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模式仍以“治理”为主,虽然也提出了源头治理,在实践中却往往采用"先污染后治理"和"边污染边治理"的方式,尤其是作为环境保护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水污染治理,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我们认为应该引入一个“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的新概念,强调以“防控”为主的发展模式,围绕这一新的概念,我们系统论述了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的定义、内涵、产业特征、产业分类、产业构成和产业技术构成,分析了发展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关于促进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政策法规的建议。针对产业技术相对落后的问题,我们专门赴美考察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BST”矿山酸水处理技术在美国的应用案例,该技术具有成本低、见效快、易推广的特点。通过与国内研究院所合作,已对该技术进行了自主创新,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进行了实验,效果良好,证明了生物环境技术是水污染防控产业应大力推广和提倡的主要技术。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发展的优化思路:运用经济、科技和法律手段,从规范市场秩序和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着手,建立和完善促进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政府投资、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共同参与的新型投融资机制;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标准和技术标准体系;提高公众对水资源污染防控的认识水平和参与度。

陈媛[10](2006)在《从基督福音到公共卫生 ——近代重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概况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做了充分调查和回顾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相关历史资料及其有关的书籍资料等,对近代重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过程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和分析,描绘了其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同阶段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并总结出其发展的特点,找出对当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有益的启示。结果如下:近代重庆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重庆开埠后到刘湘入主重庆前,传教士医师和在其影响下的一些地方士绅及社会群团对于医疗救济和医疗慈善事业的投入,带来了卫生事业近代化的萌芽,但是其活动主要表现为医疗慈善。第二个阶段潘文华主政时期,政府对现代化城市的向往,促进了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步,侧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第三个阶段抗日战争中,重庆公共卫生因为受到抗战内迁的强刺激而急速发展,又受到战争的破坏,显示出战时公共卫生事业的特点。每个阶段都在公共卫生事业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不同突破,从而使得城市卫生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最后终于从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并且在一系列的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推动着城市的发展,成为城市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理发业洗头稀释用水细菌污染状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理发业洗头稀释用水细菌污染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二、学术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一、沐浴的文明化
        二、沐浴的知识化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小结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一、电力与通讯
        二、毛巾与肥皂
        三、燃料
        四、自来水
        五、铺底与房租
        六、纳税与认捐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小结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小结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小结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一、晕堂
        二、火灾与触电
        三、建筑安全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小结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建国初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49-195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思路、创新点与不足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三)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兴起的背景
    第一节 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需要
        一、抗美援朝期间美国细菌战的扩大
        二、安徽省反对细菌战争、保家卫国
    第二节 安徽省经济建设的需要
        一、建国前期安徽省落后的经济状况
        二、建国前期安徽省恶劣的卫生状况
第二章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
    第一节 改善环境卫生,消灭病媒虫兽(1949-1955年)
        一、机构的建立
        二、运动的开展
        (一) 宣传动员群众
        (二) 城市居民区的爱国卫生运动
        (三) 农村居民区的爱国卫生运动
        (四) 厂矿和企业商户中的爱国卫生运动
        (五) 治淮水利工地和抗洪救灾前线的爱国卫生运动
        (六) 饭店、旅馆等公共服务行业的爱国卫生运动
        (七) 学校中的爱国卫生运动
    第二节 除“四害”,讲卫生(1956-1959年)
        一、机构的建立
        二、运动的开展
        (一) 宣传动员群众
        (二) 以卫生突击为主要形式的除“四害”讲卫生运动(1956年)
        (三) 逐步转入经常化的除“四害”讲卫生运动(1957年)
        (四) “大跃进”风潮下的除“四害”讲卫生运动(1958-1959年)
第三章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就及经验教训
    第一节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成就
        一、破除迷信、移风易俗
        二、改善了城乡的环境卫生面貌
        三、减少和消灭了地方病
        四、增加积肥,促进生产
    第二节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功经验
        一、领导重视、干部带头
        二、充分发动群众,使运动全民化
        三、健全卫生制度,保证卫生经常化
        四、从生产出发,密切结合生产
        五、发掘群众智慧,重视方法创新
    第三节 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的不足之处
        一、区域、城乡之间运动开展不平衡
        二、形式主义盛行,甚至出现数据造假的情况
        三、运动缺乏科学指导,容易造成意外事故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研究回顾与分析
        (一) 有关中国城市史的研究
        (二) 国内有关中国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研究
        (三) 海外及港台相关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四、研究对象与概念说明
        (一) 研究对象
        (二) 概念说明
第一章 河南省会变迁动因
    第一节 开封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清、民国开封省会地位的动摇
        一、清初驻开封各级衙署的被迫迁出
        二、晚清时期的迁省会之议
        三、民国时期河南省会的迁移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动因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的国内经济背景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行政区划调整及省级行政中心变迁
        三、郑州成为河南省新省会的优势
        四、开封发展的瓶颈
        五、河南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契合
    小结
第二章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与初步建设
    第一节 郑州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
        一、郑州市新省会的初步规划
        二、苏联专家与新省会城市规划
    第三节 新省会郑州市的初步建设
        一、新省府工程
        二、郑州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相关建设机构的变化
        三、郑州市的全面建设任务
        四、迅速壮大的基本建设队伍
        五、坚持勤俭节约的建设原则
    第四节 城市扩建中的征地
        一、郑州市留用土地以及建设征地概况
        二、郑州市土地征用相关政策及调整
        三、郑州市征地使用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省内外积极支援新省会建设
        一、郑州市各界的大力支援
        二、郑州市群众积极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三、来自省内外的支援
    小结
第三章 河南省会迁移过程及相关问题解决
    第一节 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及政府应对
        一、省会迁郑的部署
        二、省会迁郑前开封市政府的调查工作
        三、开封市受影响群众对省会迁移的反映
        四、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
        五、开封市政府应对民生经济困难的对策
    第二节 郑州市迎接河南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一、省会迁郑筹备机构的成立
        二、郑州市迎接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三、欢迎迁郑委员会对筹备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四、郑州市民众对筹备工作的积极响应
        五、省会迁郑筹备工作的基本完成
    第三节 省会迁移中的组织工作与组织关系调整
        一、河南省委的动员与组织工作
        二、留汴与迁郑:省委及政府的人事组织调整
    第四节 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
        一、郑州专区由荥阳迁开封
        二、开封专区的成立以及专市关系
        三、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的影响
    第五节 开封市政府接收迁郑单位移交房产场地及其处置
        一、开封市政府对迁郑单位房产的接收
        二、开封市对房产的处置与分配
        三、房产及场地移交中的问题及解决
    小结
第四章 新省会郑州市的崛起
    第一节 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与技术工人成长
        一、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
        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三、工人技术力量的成长
    第二节 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
        一、郑州市城市建设概况
        二、郑州市快速发展的市政建设
        三、郑州市政建设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第三节 与日俱进的教育事业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从无到有的高等教育
        三、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及体育事业的发展
        四、稳中有进的基础教育
        五、郑州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第四节 日趋繁荣的文化事业
        一、省级文化科研机构迁郑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繁荣
        二、文化娱乐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五节 日益改善的医疗卫生事业
        一、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概况
        二、郑州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三、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原因分析
    第六节 郑州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原因分析
        一、职工收入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职工住房条件的改善
        三、人民幸福感增强
        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原因分析
    小结
第五章 开封省会地位丧失与发展的滞缓
    第一节 发展滞缓的经济
        一、开封市与郑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比较
        二、开封市与郑州市投资额对比
        三、作为非重点建设城市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
        四、发展缺乏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投资
    第二节 总体萎缩的教育事业
        一、发展迟缓的基础教育
        二、停滞的职业教育
        三、萎缩的高等教育
        四、开封市教育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第三节 文化发展走向衰落
        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随省会迁郑州
        二、文化娱乐设施发展的停滞
        三、文艺表演团体的缩减
        四、开封市文化发展衰落原因分析
    第四节 卫生事业发展缓慢
        一、发展滞缓的卫生事业
        二、缩减的卫生事业经费
        三、开封市卫生事业发展滞缓原因分析
    第五节 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
        一、开封市人口增减变化
        二、开封市人口结构变化
        三、开封市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原因分析
    小结
第六章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以郑州市为中心的老工业城市的发展
        二、郑州市周围发展较快的中小城市
        三、郑州市周边因资源而兴起的新兴省辖市
        四、河南省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基地
        五、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文化中心的转移及其双面性作用
        二、高等教育发展滞缓、名校缺失的缘由之一
        三、省会变迁对河南省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分析
    小结
结语
    一、国内外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历史考察
    二、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关系
附录
    附表一: 清代黄河决口次数与河南河患纪要表
    附表二: 民国开封黄河水患情况
    附表三: 省直机关迁郑影响情况综合调查表 1954年7月5日
    附表四: 郑州市城市人口调查表
    附表五: 郑州市幼儿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基本情况(含3个表格)
    附录一: 省府迁郑后对救济工作的安排
    附录二: 关于欢迎省会迁郑各项筹备工作的报告
    附录三: 郑州市欢迎迁郑委员会的三次筹备工作检查情况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1940年代兰州市民日常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1940年代兰州市民的人居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人文环境
第二章 1940年代兰州市民物质生活综论(上)
    第一节 市民衣着的变化
    第二节 饮食情况概述
第三章 1940年代兰州市民物质生活综论(下)
    第一节 住房状况考量
    第二节 出行方式的变迁
第四章 1940年代兰州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的变动
    第一节 传统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的延续和新生
    第二节 新式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的出现和推广
第五章 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市民日常生活的社会问题及政府应对
    第一节 市民增多与公共卫生环境问题
    第二节 公共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问题
第六章 1940年代兰州市民日常生活特点论述
    第一节 日常生活的近代化趋势
    第二节 外生性的日常生活
    第三节 新与旧的纠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5)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研究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湿疹的定义
    第二节 慢性湿疹发病的流行病学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慢性湿疹的成因探讨
        一、从免疫方面探讨发病机理
        二、从细菌、真菌致敏方面探讨发病机理
        三、从食物致敏方面探讨发病机理
        四、从日常生活接触物质致敏源探讨发病机理
        五、从机体的遗传、生理、疾病因素诱发该病的机制
    第四节 现代医药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一、西药内服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二、西药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第五节 古代医家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与治疗
        一、古代医家对湿疹的外因描述
        二、古代医家对湿疹的内因描述
        三、古代医家对湿疹定名
        四、古代医家对局部湿疹定名
    第六节 慢性湿疹的中医药进展
        一、中药内服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二、中药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三、中药内服联合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第七节 现代名医专家对慢性湿疹治疗用药经验
    第八节 民族药物治疗慢性湿疹概况
        一、民族药物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二、民族药物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第九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进展
        一、中药内服联合西药内服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二、中药内服西药外用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三、中药内服外用联合西药外用概况
        四、中药西药联合外用概况
        五、中药内服联合西药内服配合外用西药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六、单纯药物注射、静脉点滴及联合中西药治疗概况
        七、单用物理治疗、理疗联合中西药对慢性湿疹的治疗概况
    第十节 针刺、针灸联合和其它治疗概况
        一、传统针刺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二、叩刺拔罐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三、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四、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五、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六、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的报导
    第十一节 选用方药、针刺穴位的依据
        一、滋阴除湿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报导
        二、健脾除湿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报导
        三、治疗慢性湿疹针刺穴位的临床疗效报导
    第十二节 立题依据
        一、选择患者属于阴虚挟湿证型和脾虚湿蕴证型的依据
        二、选择滋阴除湿汤和健脾除湿汤的依据
        三、选择EPQOLS量表依据
        四、选择针刺的依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内容
    第二节 临床研究
        一、病例临床资料
        二、诊断标准
    第三节 疗效评估
        一、视觉模拟评分法
        二、皮损疗效评价
        三、皮损情况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计分
        四、问卷评价采用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
    第四节 实施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案
    第五节 观察方法
    第六节 临床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第七节 技术路线图
    第八节 研究结果
    第九节 讨论
        一、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二、皮损评分和EASI指数评分比较
        三、慢性湿疹中医生存质量量表
        四、皮肤屏障的生理功能与慢性湿疹的关系
        五、皮肤瘙痒的分型和机制
        六、中医止痒的研究进展
        七、治疗慢性湿疹运用针刺止痒的机制
        八、选用穴位对治疗慢性湿疹的有关研究文献报导
        九、临床结果
        十、临床治疗的体会
    第十节 本研究的存在问题和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6)内蒙古地区梅毒防治研究(1950-196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梅毒防治背景
    (一)政治背景
    (二)经济与社会背景
    (三)宗教信仰
    (四)医疗背景
二、梅毒的流行
    (一)流行概况
    (二)危害性分析
    (三)当时民众对梅毒的认知
三、防治梅毒的措施及其成效
    (一)制定政策与防治规划
    (二)成立防治机构,组建防治队伍
    (三)培养专业干部和医护人员
    (四)动员群众,加强宣传教育
    (五)结合地方特点检查和治疗
    (六)注重科学研究
    (七)防治的成效
四、驱除梅毒与政治动员
    (一)梅毒的政治隐喻
    (二)对民众的社会动员
    (三)对工作人员的政治动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1900-1937年北京城市“卫生化”研究 ——从空间、时间到市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资料
    四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五 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卫生的“名”与“义”
    第一节 卫生之义
        一 卫生涵义的丰富
        二 卫生“国家化”与“社会化”
    第二节 卫生之名
        一 政治以卫生为名
        二 商业以卫生为名
第二章 空间的“卫生化”
    第一节 城市空间的卫生博弈
        一 民众侵占城市空间
        二 行政权力的扩张
    第二节 卫生改造城市空间
        一 传统到现代:公共娱乐空间的变化
        二 被动与主动:生活服务空间的改良
        三 物质到观念:新式教育空间中的卫生
    第三节 卫生更新城市空间
        一 卫生教化的场所:公园的诞生与发展
        二 卫生圈地的成败:东安市场和屠宰场的建设
        三 卫生水平的指标:近代医疗空间的开办
第三章 时间的“卫生化”
    第一节 卫生与传统时间
        一 清洁从随时到定点
        二 防疫在春季
        三 卫生与春节
    第二节 卫生与世界时间
        一 医疗的钟点时间
        二 卫生与星期制
    第三节 卫生与群体的节奏
        一 增强纪律性:学校中的卫生节奏
        二 增进认同感:工厂中的卫生节奏
        三 节日化的卫生运动
第四章 市民身体的“卫生化”
    第一节 身体的不卫生与卫生
        一 不卫生的身体
        二 卫生身体的证明
        三 卫生与身体的展演
    第二节 卫生与女性的身体
        一 卫生解放女性身体
        二 卫生改造女性身体
        三 卫生再造女性身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8)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选题意义
        (一) 对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研究,对城市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 在反思中为当今青岛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三 课题研究的概念解析、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一) 有关市政的概念
        (二) 研究目标
        (三) 研究内容和框架
    四 本文的突破与创新
        (一) 视角新颖
        (二) 史论结合与图文并茂
        (三) 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
        (四) 充分挖掘运用新史料
第一章 青岛的城市近代化进程
    第一节 青岛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第二节 清末建置与传统市镇的形成
    第三节 以商贸为中心的港口城市的初步形成
    第四节 多功能中心城市的形成
第二章 城市政府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
    第一节 德租时期的政府构建与“依法治城”
    第二节 日据时期的政府构建与“以军治城”“以华治华”
        一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的政府构建与“以军治城”
        二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的政府构建与“以华制华”
    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府构建与“自主治市”
    第四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政府构建与“专家治市”
        (一) 市政府的构建
        (二) 区以下行政组织的构建
        (三) 市政机构的主要职能
第三章 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
    第一节 德占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南北狭长”带状空间结构
    第二节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城市规划与五大功能分区的空间结构
    第三节 日占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南宿北工的空间布局
    第四节 青岛近代城市规划的特征分析
第四章 按照“近代方式”构建的基础设施
    第一节 远洋和内航并重的青岛港
    第二节 与山东腹地相连通的胶济铁路
    第三节 实用与人文并重的街路
    第四节 雨污分离为主体的下水管道
第五章 以“城市近代化”为主旨的公用事业
    第一节 保证城市用水的自来水建设
    第二节 以民用和工业动力为基础的城市供电
    第三节 多元、便捷的公共交通
    第四节 “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与防疫
    第五节 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园林绿地
第六章 住宅建设与城乡居住条件的改善
    第一节 人口城市化与城市住宅建设
    第二节 市内平民和乡区民众居住条件的改善
第七章 多元的文化娱乐设施与文化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 多元的娱乐文化设施
    第二节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发展
第八章 近代青岛市政建设的特点
    第一节 制度建设具有连贯性、持续性
    第二节 市政建设财政资金来源的固定化
    第三节 市政工程建设的制度化、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后记
中文摘要
Abstract

(9)我国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思路和内容安排
        1.4.1 论文思路
        1.4.2 内容安排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研究状况
        1.5.2 国内研究状况
    1.6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发展经济学理论
        2.1.1 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
        2.1.2 产业发展趋势
    2.2 产业组织经济学理论
        2.2.1 市场结构
        2.2.2 市场结构的主要度量方法---集中度
    2.3 产业结构经济学理论
        2.3.1 产业政策理论
        2.3.2 技术进步理论
    2.4 环境经济学理论
        2.4.1 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
        2.4.2 政府在环境保护上的作用
        2.4.3 污染控制的设计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我国的水资源污染形势分析
    3.1 我国水资源状况
    3.2 水环境污染
        3.2.1 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3.2.2 水污染基本类型
        3.2.3 水体中主要污染物及其表征
        3.2.4 水污染的危害
    3.3 我国地下水资源现状
        3.3.1 我国地下水状况
        3.3.2 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
    3.4 小结
第4章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的内涵、分类和特征
    4.1 产业概念解析
    4.2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的定义及内涵
    4.3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的分类
        4.3.1 发达国家水资源污染治理产业的分类
        4.3.2 我国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的分类
    4.4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的本质特征
        4.4.1 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统一性
        4.4.2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具有修复自然资源的“逆生产”特征
        4.4.3 公益性
        4.4.4 综合性
        4.4.5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具有一定局限性
    4.5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的运行特征
        4.5.1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市场规模巨大,增长速度快
        4.5.2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受政府、市场、公众环境意识三重因素驱动
        4.5.3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运行对技术和管理的高度依赖性
    4.6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的发展特征
        4.6.1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结构变化的逆序性
        4.6.2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发展驱动因素的阶段性
        4.6.3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发展的国际不平衡性
        4.6.4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产品结构发展的层次性
        4.6.5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范围不确定性
第5章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技术
    5.1 我国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技术状况
        5.1.1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
        5.1.2 工业废水治理技术
        5.1.3 污水与废水回用技术
        5.1.4 膜材料与膜应用技术
        5.1.5 海水及苦咸水的淡化技术
        5.1.6 城市污水处理机械设备
    5.2 生物技术
        5.2.1 生物技术概况
        5.2.2 生物技术特点
    5.3 生物技术在环境产业中的应用
        5.3.1 环境生物技术
        5.3.2 环境生物技术的特点
        5.3.3 环境生物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
        5.3.4 生物技术在水污染防控领域的应用
第6章 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 我国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发展现状
        6.1.1 我国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6.1.2 我国水污染防控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6.2 制约我国水污染防控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6.2.1 水资源价格因素
        6.2.2 政策法规因素
        6.2.3 执法监管因素
        6.2.4 地方保护因素
        6.2.5 融资渠道因素
        6.2.6 技术和技术研发水平因素
第7章 我国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发展的设想
    7.1 发达国家水污染防控的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
        7.1.1 发达国家水资源及污染防控管理的战略
        7.1.2 发达国家水资源及污染防控管理体制
        7.1.3 发达国家水资源及污染防控的管理手段
        7.1.4 发达国家水资源污染防控对我国的启示
    7.2 我国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的优化方向
    7.3 规范市场秩序,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7.4 改善投融资渠道,建立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7.4.1 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7.4.2 完善信贷、债券和资本市场相结合的融资机制
        7.4.3 改进管理方式促进环境基金管理规范化
        7.4.4 做好制度设计,完善投融资的激励机制
    7.5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7.5.1 大力发展水资源污染防控技术服务业
        7.5.2 着力加强水资源污染防控技术创新
        7.5.3 加强产品制造业的技术创新
    7.6 完善技术标准,建立起符合国际规范的产品标准体系
    7.7 提升公众对防控水资源污染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度
第8章 结论
    8.1 结论
    8.2 研究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简历

(10)从基督福音到公共卫生 ——近代重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概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从教会福音到公共卫生-近代重庆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概况研究
    前言
    一、现代医学的传播和重庆公共卫生事业的酝酿
        1、近代重庆和西方医学的传入
        2、三大教会医院的建立和发展
        3、公共卫生的萌芽
    二、城市近代化建设中重庆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步
        1、公共卫生的起步
        2、小结
    三、抗日战争中公共卫生事业的全面展开和发展
        1、卫生事业管理机构的建立
        2、卫生事业的全面展开和发展
        3、小结
    四、讨论
        1、近代重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
        2、对现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启示
        3、公共卫生与近代重庆城市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理发业洗头稀释用水细菌污染状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建国初期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研究(1949-1959)[D]. 吴健. 安徽大学, 2019(07)
  • [3]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D]. 张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8)
  • [4]1940年代兰州市民日常生活研究[D]. 陈元长.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6)
  • [5]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研究观察[D]. 麦国威(Mak Kwok Wa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6]内蒙古地区梅毒防治研究(1950-1965)[D]. 依乐娜. 内蒙古大学, 2014(11)
  • [7]1900-1937年北京城市“卫生化”研究 ——从空间、时间到市民[D]. 何江丽. 南开大学, 2012(07)
  • [8]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D]. 刘春玲. 吉林大学, 2010(09)
  • [9]我国水资源污染防控产业研究[D]. 王柱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10]从基督福音到公共卫生 ——近代重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概况研究[D]. 陈媛. 重庆医科大学, 2006(01)

标签:;  ;  

理发行业洗发水、稀释水细菌污染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