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训练在高水平蹦床运动员训练中的作用

心理训练在高水平蹦床运动员训练中的作用

一、心理训练在高水平蹦床运动员训练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司雅[1](2021)在《青少年蹦床运动员专项运动负荷与运动能力特征分析 ——以江苏省蹦床队为例》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青少年蹦床运动员训练运动负荷强度、运动能力等方面情况,发现现阶段蹦床运动员的训练及身体条件优势与不足,并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研究方法:选取10名10-13岁心功能正常的江苏省蹦床队青少年运动员,其中5名男性,5名女性。应用polar团队心率表采集为期4周的运动心率数据,使用FMS测量器、人体测量尺、身高体重测试仪等设备采集其功能性动作、身体形态等方面数据,通过文献资料法、测试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江苏蹦床队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运动负荷和运动能力方面分析。研究结果:(1)最大心率方面,青少年蹦床运动员平均年龄为男子12.4岁,女子12.6岁。理论最大心率为男子199.3次/min,女子199.2次/min。训练课中最大心率最小均值为男子168.2次/min,女子163.8次/min,分别达理论最大心率84.4%、82.2%,均属于高强度运动级别。(2)有效时间方面,蹦床运动员4周的有效训练平均时间总时长为4147min,总训练时长为4883min,有效训练时长占总时长的84.9%。从心率分区看,Z1-Z5区总时长分别占有效运动训练时长的27.3%、34.7%、21.6%、11.6%、4.9%。从日期看,周一至周六有效训练时长占有效训练总时长比分别为87.5%、90%、88%、83.1%、75.5%、86.1%,其中周五有效时长占比最小。(3)运动冲量方面,周一至周五Trimp均值分别占一周Trimp中的19.31%、22%、16.61%、14.43%、14.12%、13.52%,其中周二占比最高,周六占比最低。从心率区间Trimp值分布特征来看,主要集中在Z2区和Z3区,分别占总Trimp的30.02%和27.5%,Z5区占比最低,为10.75%。(4)主观疲劳程度方面,一周训练负荷量及负荷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趋势。综合来看,10名蹦床运动员在第1周和第2周承受小程度负荷变异。(5)身体形态方面,身体形态条件除下肢长指标及格外,其余均处于较低水平,男子等级评分为2,女子等级评分为3。(6)运动素质方面,男女子3000米耐力跑均分各为5.8分、4分;腹肌耐力均分各为6.6分、7.6分;背肌耐力全员满分;蹦床垂直跳平均时长各为39.17s、38.89s;坐位体前屈均分为0.2分;30米冲刺均分各为7分、6.2分;原地后空翻30s平均成绩各为23次、20次;垂直纵跳均分各为7.2分、7.8分。(7)功能性动作筛查方面,全队总体得分14.7分,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四项需左右分别进行的测试中,有5人出现左右得分不相同情况,其中3人有1项,2人有2项。可见该队中有一半的运动员存在左右功能性不平衡的情况,但情况不严重。研究结论:(1)运动负荷方面,江苏省蹦床队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课中都存在区段高强度以上级别训练,训练课总体训练强度安排主要在60-69%HRmax范围内波动,属于中等强度训练,体能保持、增强力量阶段。该队运动员80-89%HRmax和90-100%HRmax区训练时长最短,这对于发展蹦床比赛所需的心肺能力相对而言是不足的。(2)运动能力方面,江苏省蹦床队青少年运动员下肢爆发力、腹肌耐力、背肌耐力较佳,腹肌/背肌力量比值较好,上肢力量、下肢后侧肌群主动柔韧性及屈髋主动灵活性、对侧支撑的抗旋稳定性较佳。但踝关节开放运动链背屈能力、髋膝关节屈曲协调性、不对称动作平衡性方面较为薄弱。

张梦迪[2](2021)在《手枪与步枪射击运动员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水平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注意力的参与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关键。当处于注意的状态时,心理活动会对一定数量的刺激进行选择和集中,当没有了注意力的参与时,任何形式的活动都将无法持续和进行。特别在体育竞赛时,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运动员顺利进行比赛的重要条件之一。射击运动对运动员注意品质有着较高要求的运动项目。注意作为诸多心理因素之一,在射击比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进一步研究了解不同的射击项目注意品质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中使用注意心理测试量表,对不同性别、年龄段、训练年限、运动等级射击运动员进行注意特征各维度进行测试。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分析手枪、步枪项目的注意特征特点与发展规律,了解手枪步枪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间的关系。通过研究为完善射击项目心理选材、训练监控以及比赛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本文研究对象分为山东省射击队与同省其他地市两支业余训练队的手枪运动员(32人)、步枪运动员(42人),并且要求训练年限均在三年以上且具有二级以上运动水平。研究过程分两步:集中采用注意力测试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注意分配、注意稳定、注意广度和注意转移进行测试,尝试找出射击运动员注意特征各维度的性别、年龄段、训练年限、运动等级所存在哪些差异;对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使用装有SCATT MX-02激光瞄准测试分析系统的枪支进行60发气枪实弹射击,得到运动员射击技术评价,通过对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的关系研究,了解射击运动员注意特征的性别、年龄段、训练年限、运动等级特点。通过对两项目射击运动员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关系研究后,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手枪、步枪项目射击运动员注意分配(F=16.109,p<0.05)、注意广度(F=6.113,p小于0.05)出现显着性差异。2.不同性别手枪步枪运动员注意各维度未呈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训练年限、运动等级手枪项目运动员注意稳定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步枪项目注意广度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随年龄、训练年限、运动等级增加,手枪项目注意稳定水平逐步提高;步枪项目注意广度逐步降低。3.不同训练年限手枪射击技术存在显着差异(p<0.05),且随训练年限手枪射击技术也逐步增加;步枪项目训练年限3-5年组与6-8年、9年以上两年限组运动员射击技术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且训练年限6-8年与9年以上组射击技术差异性不大。小年龄组与大年龄组手枪步枪射击运动员射击技术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一般水平组与高水平组手枪步枪射击运动员射击技术呈现显着差异(p<0.05)。大年龄组与高水平组运动员射击技术显着优于小年龄组与一般水平组。4.手枪项目射击技术不存在性别差异(p>0.05),男子手枪注意稳定与射击技术呈显着正相关,女子手枪注意转移与射击技术呈显着正相关(p<0.05);步枪射击技术女子步枪优于男子步枪,不同性别步枪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无关。训练年限6-8年与9年以上组、大年龄组、高水平组,手枪注意广度与射击技术呈显着正相关(p<0.05)。训练年限6-8年与9年以上组、大年龄组、高水平组步枪注意广度与射击技术呈显着负相关(p<0.05),高水平组步枪注意分配与射击技术呈负相关(p<0.05);一般水平组步枪注意广度、注意分配与射击技术呈显着正相关。研究结论:1.步枪注意分配水平高于手枪,手枪注意广度高于步枪。随年龄、训练年限、运动等级增加,手枪注意稳定维度逐渐升高;步枪注意广度则逐渐降低。2.手枪射击技术无性别差异;手枪射击技术随训练年限的增加而提高。步枪项目女子步枪优于男子步枪;步枪射击技术训练年限达到6年后逐渐趋于稳定。手枪步枪运动员18岁前为射击技术快速提高关键阶段,18岁后射击技术逐渐稳定。且手枪步枪运动员运动等级达到一级水平后射击技术达到高水平阶段。3.手枪注意广度越高,射击技术越佳;女子手枪注意转移越高,射击技术越佳;男子手枪注意稳定越高;射击技术越佳。步枪项目注意广度、注意分配越低,射击技术越佳。不同性别步枪运动员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不相关。

何慧[3](2021)在《体操跨武术选材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操项目自1896年首届奥运会中就设有的项目,我国自从1979年夺得女子高低杠的冠军后,正式迈入世界体操强国行列。体操作为我国的优势体育项目,一直以来就是我国奥运会金牌数量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世界体操项目的发展创新,我国体操人才断层导致体操项目的夺金优势呈现下滑趋势。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运动员的训练培养来说起着基础作用。目前关于体操项目选材仍然多数以传统的三级选材为主,耗时长、有限的选材范围以及选材过程中制定的指标指数固定化,使得运动员难以在较短时间里取得优秀成绩,不能很好解决当前我国体操项目所面临的紧迫局面,就此现象,本文提出了体操跨武术选材作为对现有的体操传统选材模式的补充。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传统体操项目选材、LTAD理论、技能主导类难美性项群的研究进行了逻辑梳理,对跨项选材、技能迁移等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诠释,并在此基础上,较为深刻的分析了体操选材上实施跨项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体操可以在武术上跨项选材,以期对我国高校以及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提供实践启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传统体操选材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有阶段体操面临的人才短缺局面2、体操跨项选材主要以同项群运动项目为佳3、武术项目可作为体操项目跨项选材的目标项目4、要实施体操对武术的跨项选材必须建立健全跨项选材系统5、跨项选材的最佳转项年龄在7-9岁6、体操选项选材实施的目标省份应以长江沿线的西南、长江中下游和沿海省份为主

刘兴,叶帅[4](2021)在《竞技蹦床训练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蹦床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发优势项目,男女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还没有建立和形成较为完整的项目理论体系,与训练实践水平不相称。训练方法是蹦床训练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训练实践的关键要素。中国蹦床经过20余年的发展实践,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技术训练方法与实践体系。在实践总结、理论分析和访谈征询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地网与高网结合训练法、陆地基本姿态训练法、专项能力与技术训练结合法、多成套与专项能力训练法、多网变换训练法和男女组合训练法等6种蹦床训练方法。研究成果对于构建和完善我国蹦床项目训练理论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宿元[5](2020)在《基于技术表现视角的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是一项使用单板滑雪板在特定规格雪上U型场地内进行比赛的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型比赛项目。作为我国冬季运动的潜优势比赛项目,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已成为我国在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雪上项目中实现“奥运争光”计划的又一突破口。深入认识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的制胜因素有助于发挥理论对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指导作用、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有利于提高后备人才选拔和培育的科学性。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视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对影响该项目制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运动员的技术表现视角着重探讨了决定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关键技术表现指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系统主要由主导性因素、支持性因素、制约性因素和调节性因素4种类型的因素构成。其中,由运动员技术水平因素和动作编排战术因素所构成的技术表现因素是制胜系统的主导性因素;运动员的体能、心理、智能和经验所构成的支持性因素是运动技术表现的重要基础;场地条件和竞赛规则等外部制约性因素对运动员技术表现起到限制作用;教练员对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调节和参赛战术调整等调节性因素对运动员技术表现起到调节作用。运动员之间的竞技比赛即是在这种制胜系统相互作用下的竞争。(2)单板滑雪U型场技巧运动员全套比赛动作由多个“滑行—起飞—滞空—着陆”循环构成,各环节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对上述四个技术环节的力学分析,研究认为:滑行环节是人体机械能在势能与动能之间不断转化的过程,滑行技术不但是实现势能和动能转化的中介,而且是决定起飞高度和滞空时间的关键,运动员对人体重心位置、雪板转动力矩及雪板压力的控制决定了滑行技术的质量。在起飞环节中,运动员对雪板回弹力的控制以及对起飞角度的控制是决定运动员起飞质量和飞行轨迹的重要条件。在滞空环节中,人体转动惯量和滞空时长是决定运动员空中翻转角度的主要原因,通过改善滑行技术提高滞空时长能为空中动作的完成创造条件。在着陆环节中,对着陆位置、着陆面角度、雪板角度和身体姿态的控制是决定运动员能否顺利完成着陆动作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是决定运动员能否连续完成参赛动作的关键。(3)通过对2010、2014、2018年冬奥会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比赛共计568例比赛视频样本研究后发现,严重失误率高是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比赛的特点之一,摔倒、失速、身体触及雪面等严重失误主要发生在着陆环节,然而造成失误则主要是由于空中翻转动作完成质量不高以及起飞时对雪板的控制力不足等间接原因所导致的着陆准备不足。(4)从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评价体系的高度、难度、多样性和完成质量4个维度中筛选出的9项技术表现指标对296例运动员参赛动作的视频样本进行视频分析和统计分析后发现,“平均滞空时长”、“平均翻转角度”“综合最大翻转角度”、“最大连续翻转角度”、“多样化”、“完成效果”6项指标是影响运动员比赛成绩的主要技术指标,运动员优异的比赛成绩的取得与上述指标均领先于其他运动员有关,但对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起决定性的核心技术表现指标则是以“平均滞空时长”、“完成效果”和角度类指标为核心的技术表现指标群。(5)根据决定比赛成绩的技术表现指标所对应的指标维度,在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中对运动员比赛制胜起决定作用的运动技术表现因素可以归结为“高”、“难”、“稳”这三个特点。其中“高”即是要充分提高运动员的滞空高度和滞空时长;“难”即是要在平均翻转角度、综合最大翻转角度、最大连续翻转角度指标上都要达到一定的领先水平;“稳”除了要在整套比赛动作完成过程中保持流畅性以外,还包括在着陆阶段不出现严重失误。

董建国[6](2020)在《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自2016年国际奥委会将冲浪项目列入2020年东京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以来,全球很多国家相继组建了自己的国家冲浪队并积极备战东京奥运会。随着冲浪项目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相对应的推动一系列赛事,如:亚锦赛、全运会、青运会、冲浪U系列赛、冲浪冠军巡回赛、冲浪青少年锦标赛、冲浪锦标赛等赛事来促进本项目的发展。湖北冲浪队从获得参赛资格的运动员中选拔出12名备战6月在山西太原举行的第二届全国青运会冲浪(桨板)比赛,通过6周的科学强化训练,最终湖北冲浪队12名运动员在比赛中获2金、2铜、2个第四、1个第五、1个第六的优异成绩。本研究通过对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会冲浪(桨板)训练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对备战训练过程的训练内容和训练监控进行分析,为我国冲浪(桨板)项目进行备战训练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为阶段训练,训练过程划分为四个小周,分别为专项准备周、专项提高周、专项强化周和专项调整周(补偿周)。(2)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的训练内容安排,以划桨和趴板划水所需的专项技术训练和专项强度训练为主,体能训练和模拟训练为辅,恢复训练、心理训练贯穿全程。(3)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的训练负荷特征,准备周以熟练掌握技术为主,训练量大、负荷强度较小;提高周以全面提高专项能力为主,训练量大、负荷强度较大;强化周以高强度训练为主,训练量适中、负荷强度最大;调整周以补偿训练为主,训练量较小、负荷强度适中。(4)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的训练监控,依据运动员的心率、血红蛋白、肌酸激酶、血尿素四个指标,对运动员的训练状态进行调整。(5)通过比赛成绩检验,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的训练计划是科学合理的,对其他教练员备战训练具有参考价值。

任沛尧[7](2020)在《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预赛动作的位移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蹦床项目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之中,由弱到强,由对外学习到世界领先,逐步树立了世界蹦床强国地位,创造了世界蹦床发展史的众多辉煌。2017年国际体操联合会蹦床技术委员会将位移分从技术评分中分离,作为一个独立的评分因素,位移分值的增加对蹦床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时的身体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运动员在保证高度、难度、完成质量的基础上,还要确保位移尽量小,即做到动作“稳”和落点“准”的完美结合。为了应对国际体联蹦床评分规则的改革,继续保持我国蹦床的技术领先地位,使我国蹦床运动员实现位移扣分的最小化,提高动作稳定性,实现“高、难、美、稳、准”的协同发展,就有必要对运动员的位移特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总结位移的成绩特征、位置特征、区域特征、动作特征、身体姿态特征和大小特征,进一步探讨在位移上的优势和不足,找出产生位移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对提高我国蹦床运动员的整体竞技实力具有实践意义。本文以预赛两套动作的位移特征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测量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新规则将位移作为独立评分因素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动员的名次,男子运动员的影响率在41.7%—62.5%之间,女子运动员的影响率在50.0%—66.7%之间。(2)从位移的成绩特征来看,男子运动员第1套动作的位移成绩在9.0—9.9分之间,均值为9.48分,而第2套动作的位移成绩在8.6—9.9分之间,均值为9.29分,两套动作相比第2套动作的位移成绩有所下降;女子运动员第1套动作的位移成绩在8.6—9.9分之间,均值为9.38分,第2套动作的位移成绩在8.5—9.7分之间,均值为9.21分,两套动作相比,自选动作对位移成绩的影响比第1套动作显着。(3)从位移的位置特征来看,男子运动员第1套动作中第8个、第9个和第10个动作的扣分较多,第2套动作中第6个、第8个和第10个动作的扣分较多,两套动作均呈现出后半套动作扣分较多的特征;女子运动员第1套动作中第8个、第10个和第3个动作的扣分较多,第2套动作中第2个、第6个、第8个动作的扣分较多,两套动作相比,第1套动作呈现后半套动作扣分较多的特征,而第2套动作呈现前半套动作扣分较多的的特征。(4)从位移的区域特征来看,男女选手的扣分区域特征相同,第1套动作位移的扣分主要集中在0分区和0.1分区,第2套动作位移的扣分同样集中在0分区和0.1分区,但0.2分区和0.3分区的扣分频次明显增多,两套动作的扣分频次均呈现0分区>0.1分区>0.2分区>0.3分区的特征。(5)从位移的动作特征来看,男子运动员第1套动作中831<、811<、813<、805<等动作的扣分较多,第2套动作中800/、831<、813<、833/等动作的扣分较多;女子运动员第1套动作中831<、822/、800o和811o等动作的扣分较多,第2套动作中813<、811<、822/和813o等动作的扣分较多。两套动作相比,第1套动作的扣分集中在难度较高的两周动作,单周动作和腹背弹动作扣分较少,第2套动作中的扣分主要集中在两周向后空翻类翻转动作。从动作的方向特征来看,运动员对向前翻转动作的位移控制比向后翻转动作的位移控制好。(6)从位移的身体姿态特征来看,男子运动员第1套动作团身姿态扣分最多,占比46.4%,总体呈现的特征为团身>屈体>直体,第2套动作屈体姿态扣分最多,占比68.9%,总体呈现的特征为屈体>团身>直体;女子运动员第1套动作团身姿态扣分最多,占比48.5%,总体呈现的特征为团身>屈体>直体,第2套动作屈体姿态扣分最多,占比49.6%,总体呈现的特征为屈体>团身>直体。两套动作相比,第1套动作的扣分以团身姿态为主,而第2套动作的扣分以屈体姿态为主。(7)从位移的大小特征来看,男子运动员第1套动作的位移在3.1m—8.0m之间,均值为5.5m,第2套动作的位移在3.5m—10.5m之间,均值为6.6m;女子运动员第1套动作的位移在3.2m—10.8m之间,均值为6.2m,第2套动作的位移在4.1m—12.0m之间,均值为7.1m。两套动作相比,第2套动作的位移明显大于第1套动作,主要与两套动作的难度不同有关。(8)产生动作位移的原因为:技术要领不规范(包括起跳角度不合理、动作之间连接技术不好、展体时间晚);动作难度与运动员能力不匹配;高度不协同;心理素质差。(9)提高运动员位移水平的建议:(1)加强基本功的训练;(2)加强动作之间的连接技术训练;(3)注意身体控制能力的训练;(4)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

闫亚茹[8](2019)在《我国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及执教能力研究》文中指出教练员培养是竞技体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创新型竞技体育发展背景下,教练员的知识补充、接受培训课程及其自学能力是提升其执教能力的关键,而教练员执教能力直接影响着运动员训练及其竞技水平,从而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今,各国之间竞技体育的竞争,就是各国教练员执教水平的竞争。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项目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我国教练员执教能力整体水平不高,成为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掣肘。本文以中国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和执教能力为研究对象,以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管理学、系统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参加2017年全国教练员科学训练系列讲座的中高级教练员为调查对象,在借鉴国内外教练员执教知识和执教能力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中国教练员执教知识指标体系并厘清教练员知识与执教能力间的关系。本研究有两处创新点:第一,构建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本文根据文献资料等提出我国教练员执教知识构成要素,开发教练员执教知识指标题项,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构建我国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并进行排序;第二,厘清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与教练员执教能力间相关关系。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英国作为职业体育起源地,在教练员职业化道路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从教练员培养的角度,英国职业体育教练员培养中的借助高校智库作用、引进国际先进理念、重视教练员选材培养、出国实践体验以及确定考核标准等措施,是其教练员培养的关键;从教练学的角度,英国以薪资待遇高薪化、培养基地高校化、评估机制系统化、选材模式体系化和课程内容多样化为培养特征,形成了以教练员培养为核心的教练学学科体系。因此,从英国教练员培养的转型模式和评估机制方面对其培养特征进行研究,以借鉴的视角对我国不同层次教练员分层分类培养,发挥组织对职业体育的引领作用。2)我国教练员教育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1949-1956年的初步探索期、1957-1965年的初步创立期、1966-1976年的停滞与曲折发展期、1977-1985年的调整与恢复期、1986年至今的快速发展期。当前,竞技体育迅速发展,亟需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教练员。然而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起步较晚,开设的培训课程以单一的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的操作性及应用性,无法适应现代体育的“更高”、“更快”、“更强”。因此,搭建与国际接轨且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教练员知识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3)目前,我国教练员教育存在知识缺失、实践缺乏、培训缺少的现象,从而导致我国教练员整体执教水平偏低。在竞技体育国际化背景下,加快教练员知识补充、实践认知、创新意识、奉献精神等是我国教练员培养的关键。4)中国教练员执教知识分为一般执教知识和专项执教知识。一般执教知识为阅读与撰写、领导与决策、运动人体科学、信息统计、营养卫生;专项执教知识为专项特征、制胜规律、方法手段和训练规划。其中阅读与撰写是教练员最重要的一般执教知识,随后是运动人体科学知识、领导与决策相关知识、营养卫生方面的知识、信息统计知识;教练员制定训练规划是教练员重要的专项执教知识,随后是专项特征知识、制胜规律和方法手段。5)中国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是提升教练员执教能力的基本条件,教练员的知识维度一方面作用于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行为指导、参赛选择、创新方法等,另一方面也反作用于自身执教能力的提高。教练员知识结构对教练员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规划控制能力、训练指导能力、比赛指挥能力、科学评价能力、应激控制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均存在一定的联系。

涂潇[9](2018)在《高水平男子蹦床运动员训练过程与效果分析》文中认为蹦床运动在1997年被我国列为正式竞赛项目,是一个很年轻的运动项目,虽然中国蹦床运动起步晚,但是由于有良好的体操竞技基础,基础人才储备丰沛,蹦床在中国发展非常迅速,目前为止,中国蹦床已经培养出了三个奥运会冠军,是世界上第一个蝉联奥运会蹦床项目冠军的国家,更是有多位运动员在蹦床世锦赛上荣获金牌,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蹦床项目已成为我国的优势项目,中国蹦床运动员也逐渐确立了在国际蹦床赛事上的领军地位,成为国外运动员奋力追赶的目标。近几年的国际大赛上,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蹦床精英无论是在难度还是完成情况,都对中国队造成了不可小觑的威胁,很多国家蹦床运动发展飞速,与我国的蹦床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正因如此,为了确保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蹦床运动中我国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总结我国过去蹦床项目取得优异成绩的经验,显得尤为重要,而成绩的获得最直接的原因自然是平日里科学系统地训练。目前关于蹦床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体能训练的方面,很少有研究者关注蹦床的技术训练过程。原因可能是蹦床发展较晚,相关方面的研究还不够丰富,优秀蹦床运动员尽管有大量的技术经验,但缺乏系统的总结和提炼,导致在蹦床技术训练方面的研究仍存在较大空白。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运动员有着不尽相同的训练计划。具体而言,尽管同属于一个队伍,接受同一个教练的指导的两个运动员在训练计划和训练内容上也可能有着巨大的差异。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选取运动员涂潇、董栋作为研究分析的案例,这两位运动员是目前我国处于世界顶尖水平的蹦床运动员,他们的技术和成绩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本文对他们的训练周期与训练过程做了分析研究,以期对我国男子蹦床项目的发展提供训练计划和方案相关方面的参考。通过研究,得到如下基本结论:通过比赛结果的验证,将高水平男子蹦床运动员的训练周期划分为准备期、一般赛期、大赛备战期、恢复期这种训练阶段的划分是行之有效的。每一个阶段的训练目标以及训练方案的制定都符合蹦床运动的训练和发展规律。技术训练方面,高水平男子蹦床运动员,遵循本文所研究的训练计划与训练过程,能很好的协调成套动作的训练数量以及对个体运动员的训练负荷的关系。在难度的发展训练方面,高水平男子蹦床运动员,遵循本文的研究内容,能够依据规则的变化和对手在难度上的进步灵活设置针对性较强的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在体能训练方面,针对不同的运动员,制定符合其个性的体能训练方案和计划,对于提升蹦床运动员的体能储备,适应连续高强度比赛,具有显着效果。因此本研究能为高水平男子蹦床运动员和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和执行训练过程中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依据。

吴婧琳[10](2018)在《我国高水平青少年蹦床网上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与防范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我国高水平青少年蹦床网上运动员运动损伤为研究对象,选取参加2015年首届青运会圣农杯蹦床比赛的福州队、上海队、南通队、济南队、西安队、太原队、广州队、宁波队、长沙队、天津队共10支队伍的蹦床运动员及教练员为调查对象。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水平青少年蹦床动作技术特征情况、教练员基本情况、运动员运动损伤特征、运动员损伤原因等方面进行较深入的调查分析,找出蹦床网上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针对损伤原因提出预防、治疗措施,为降低蹦床运动损伤风险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科学、合理指导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蹦床教练学历结构良好,国家级别蹦床教练人数较少,中级别的蹦床教练人数较多,蹦床教练员呈年轻化趋势,每年外出交流次数少,存在专业教学经验不足的现象。2.首届青运会圣农杯蹦床网上比赛国家一级运动员占总人数67.5%,国家二级运动员人数占总人数32.5%;年龄主要在15-16岁;蹦床网上运动员训练年限主要在3-12年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3.我国高水平青少年蹦床网上运动员损伤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一是训练期,3、4、5月份;二是竞赛期,6、7、8月份。4.我国高水平青少年蹦床网上运动员普遍存在运动损伤,损伤类型主要包括肌肉损伤、关节损伤和脊柱损伤。5.运动员易发生运动损伤部位主要是躯干和下肢部位,损伤部位排名前三名的分别是:腰部、膝关节和踝关节;按组织类型分类,运动损伤的主要包括肌肉损伤、关节损伤和脊柱损伤。6.我国高水平青少年蹦床网上运动员造成损伤原因,一是自身因素,二是教练员自身因素,三是比赛因素。通过对我国高水平青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损伤分析,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1.科学系统地安排训练,采取1对1的训练和保护模式,教练员应针对易受伤的部位,加强蹦床运动员腰、膝、踝等薄弱部位肌肉群力量的训练,以增强关节的稳定性。2.各省市蹦床训练队配备训练按摩器材,缓解肌肉疲劳,减少肌肉劳损,预防运动损伤。3.运动员受伤后,受伤部位尽量少发力,可做一些辅助练习,加快受伤部位恢复;合理开展专项训练,遵守循序渐进、个体差异的原则;针对蹦床运动损伤高发期,合理调整运动员的训练计划与比赛安排。4.提高教练员防伤意识,提高运动员安全防范意识。5.科学安排运动员受伤后的训练内容,加强心理训练,运动员合理调节自身状态。

二、心理训练在高水平蹦床运动员训练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训练在高水平蹦床运动员训练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青少年蹦床运动员专项运动负荷与运动能力特征分析 ——以江苏省蹦床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蹦床项目比赛特征
    2.2 蹦床项目的运动计划特征
    2.3 蹦床项目的运动负荷评价
        2.3.1 运动负荷
        2.3.2 蹦床项目的生理学特征
    2.4 蹦床项目的运动能力评价
    2.5 蹦床专项动作的生物力学评价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运动负荷测量结果
    4.2 运动能力测试结果
5 讨论与分析
    5.1 运动负荷方面
    5.2 运动能力方面
    5.3 功能性动作筛查(FMS)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手枪与步枪射击运动员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水平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注意
        2.1.2 注意特征
        2.1.3 射击技术
        2.1.4 射击
    2.2 .注意理论的发展
        2.2.1 国外对注意能力的研究
        2.2.2 国内对运动注意的研究现状
        2.2.3 我国注意特征测评方法的研发现状
        2.2.4 我国射击运动注意力研究现状
    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心理测验法
        3.2.4 数据测试法
        3.2.5 实地观察法
        3.2.6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流程图
    3.4 .预期结果
4 研究结果
    4.1 射击运动员的注意特征特性
        4.1.1 手枪注意特征特性
        4.1.2 步枪注意特征特性
    4.2 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的关系
        4.2.1 手枪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的关系
        4.2.2 步枪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的关系
5.分析与讨论
    5.1 射击运动员注意特征特性
        5.1.1 射击运动员注意特征的性别差异
        5.1.2 射击运动员注意特征的年龄差异
        5.1.3 射击运动员注意特征的训练年限差异
        5.1.4 射击运动员注意特征的运动等级差异
    5.2 射击运动员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相关性的分析与讨论
        5.2.1 手枪项目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的相关性讨论与分析
        5.2.2 步枪项目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的相关性讨论与分析
6 研究结论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局限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体操跨武术选材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跨项选材对我国体操项目选材的影响
        1.1.2 跨项选材的实施有利于缓解我国体操项目的客观窘境
        1.1.3 体操跨武术选材的关键因素
        1.1.4 创新和丰富我国体操跨项选材的培养理论体系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理论基础
        1.3.1 项群训练理论
        1.3.2 LTAD理论(LongTermAthleteDevelopmentModel)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运动选材相关综述
        2.1.1 关于我国的运动选材研究
        2.1.2 关于跨项选材相关研究
        2.1.3 关于项群训练相关研究
        2.1.4 关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相关研究
        2.1.5 关于运动技能迁移相关研究
        2.1.6 关于LTAD理论相关研究
    2.2 跨项选材的案例分析
        2.2.1 国内外跨界跨项选材的案例
        2.2.2 武术跨项实例
    2.3 文献综述述评
第三章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案例分析法
        3.2.3 对比分析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3 研究设计
        3.3.1 研究路线
        3.3.2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研究结果
        4.1.1 运动员跨项选材的学理分析
        4.1.2 武术与体操两个项目分析
    4.2 武术向体操转项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最佳转项年龄
        4.2.2 转项正迁移
        4.2.3 转项负迁移的避免和解决
    4.3 体操跨项选材的关键问题分析
        4.3.1 跨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
        4.3.2 体操跨武术进行选材指标的构建
        4.3.3 体操跨项武术选材的组织实施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1)研究不足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基于技术表现视角的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1.5 研究的前期准备
2.文献综述
    2.1 竞技体育运动制胜系统的构成研究
    2.2 技能主导类难美型项目制胜因素的相关研究
        2.2.1 技术表现因素
        2.2.2 体能水平因素
        2.2.3 战术编排因素
        2.2.4 心理和智能因素
        2.2.5 场地环境和器材因素
    2.3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特征研究
        2.3.1 运动器材特征
        2.3.2 竞赛环境特征
        2.3.3 运动场地特征
        2.3.4 专项技术特征
        2.3.5 专项体能特征
        2.3.6 心理能力特征
        2.3.7 竞赛规则特征
        2.3.8 运动损伤特征
    2.4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因素的相关研究
        2.4.1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因素的研究视角
        2.4.2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因素的研究方法
    2.5 文献述评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深度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视频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系统的构成研究
    4.1 制胜系统中各因素的地位和作用
        4.1.1 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因素
        4.1.2 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因素
        4.1.3 运动员的编排战术因素
        4.1.4 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因素
        4.1.5 运动员的智能因素
        4.1.6 教练员的难度战术安排因素和对运动员心理的调节因素
        4.1.7 场地环境和器材条件因素
        4.1.8 赛制因素和评分方法因素
    4.2 制胜系统各因素的分类及制胜系统的构成逻辑
    4.3 本章小结
5.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的运动技术力学理论支撑
    5.1 滑行技术环节的力学特点
        5.1.1 滑行的基本力学基础
        5.1.2 滑行技术的基本力学特点
        5.1.3 在雪上U型场地内滑行的力学特点
        5.1.4 在雪上U型场地内运动的机械能转化与能量损耗特点
        5.1.5 提高在U型场地滑行速度的理论与方法
    5.2 起飞技术环节的力学特点
        5.2.1 起飞技术的基本力学特点
        5.2.2 在雪上U型场地内起飞技术的力学特点
        5.2.3 在雪上U型场地内提高起飞技术效果的理论与方法
    5.3 滞空环节的力学特点
        5.3.1 在雪上U型场地内完成转体动作的力学基础
        5.3.2 在雪上U型场地内完成空翻动作的力学基础
        5.3.3 在雪上U型场地内完成复合翻转动作的力学基础
        5.3.4 提高空中翻转技术表现的理论与方法
    5.4 着陆环节的力学特点
        5.4.1 着陆技术的基本力学特点
        5.4.2 在雪上U型场地内着陆技术的基本力学特点
        5.4.3 提高着陆技术表现的理论与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的技术表现指标研究
    6.1 技术表现指标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6.1.1 有严重失误视频样本的指标分析
        6.1.2 无严重失误视频样本的技术表现指标分析
        6.1.3 无严重失误视频样本技术表现指标的组间比较
        6.1.4 无严重失误视频样本技术表现指标与比赛成绩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
    6.2 影响比赛成绩的主要技术表现指标分析
    6.3 决定比赛成绩的核心技术表现指标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6)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1.1 冲浪运动的简述
        1.1.2 桨板运动的简述
    1.2 背景
        1.2.1 比赛背景
        1.2.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训练过程的研究
    2.2 不同运动项目体能训练的研究
    2.3 不同运动项目恢复训练的研究
    2.4 不同项目的心理训练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观察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整体安排
        4.1.1 备战青运的指导思想
        4.1.2 备战青运项目特征和分析
        4.1.3 备战青运的阶段划分
    4.2 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训练内容分析
        4.2.1 备战青运训练内容的构成
        4.2.2 备战青运训练内容的安排
        4.2.3 备战青运专项准备周的训练内容安排
        4.2.4 备战青运专项提高周的训练内容安排
        4.2.5 备战青运专项强化周的训练内容安排
        4.2.6 备战青运专项调整周的训练内容安排
    4.3 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监控分析
        4.3.1 心率(HR)
        4.3.2 血红蛋白(HB)
        4.3.3 肌酸激酶(CK)
        4.3.4 血尿素(BU)
    4.4 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运动员身体恢复方法分析
    4.5 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分析
    4.6 运动员参赛成绩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预赛动作的位移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位移成为蹦床项目成绩评定的独立因素
        1.1.2 重视位移控制是我国蹦床项目成功经验之一
        1.1.3 研究位移特征是巩固我国蹦床技术优势地位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蹦床运动
        2.1.2 动作位移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测量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位移分值对运动员比赛名次的影响
        4.1.1 位移分值对男子运动员名次的影响
        4.1.2 位移分值对女子运动员名次的影响
    4.2 预赛动作中位移的特征分析
        4.2.1 位移的成绩特征
        4.2.2 位移的位置特征
        4.2.3 位移的区域特征
        4.2.4 位移的动作特征
        4.2.5 位移的身体姿态特征
        4.2.6 位移的大小特征
    4.3 影响蹦床运动员位移的因素
        4.3.1 技术要领不规范
        4.3.2 动作难度与运动员能力不匹配
        4.3.3 高度不协同
        4.3.4 心理素质差
    4.4 提升蹦床运动员位移分值的对策
        4.4.1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4.4.2 加强动作之间的连接技术训练
        4.4.3 注意身体控制能力的训练
        4.4.4 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
5 结论
    5.1 蹦床运动员预赛动作的位移特征
    5.2 影响蹦床运动员位移的因素
    5.3 提升蹦床运动员位移分值的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我国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及执教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学者对体育教练员执教知识研究
        1.2.2 国内、外体育教练员执教能力研究
        1.2.3 小结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专家访谈法
    2.3 创新点与技术路线图
        2.3.1 研究创新点
        2.3.2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英国职业体育教练员培养特征及启示
        3.1.1 英国职业体育教练员培养特征
        3.1.2 对我国职业体育教练员培养的启示
        3.1.3 小结
    3.2 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发展历史分析
        3.2.1 我国等级教练员持证执教资格规定
        3.2.2 我国教练员教育概况及课程分析
        3.2.3 小结
    3.3 我国教练员发展与现状探析
        3.3.1 教练员性质及其职责
        3.3.2 我国教练员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3.3.3 小结
    3.4 创新驱动背景下我国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研究
        3.4.1 我国教练员一般执教知识体系指标研究
        3.4.2 我国教练员专项执教知识体系指标建立
        3.4.3 小结
    3.5 自我创造:厘清教练员执教知识与执教能力关系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3 研究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高水平男子蹦床运动员训练过程与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蹦床运动的发展历史
        1.1.2 我国蹦床运动的发展历程
        1.1.3 当前国际高水平蹦床运动的竞技现状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蹦床运动的基本技术
    2.2 蹦床运动的训练特点
    2.3 蹦床运动的体能要求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录像分析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案例分析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与说明
        4.1.1 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
        4.1.2 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的说明
    4.2 准备期的训练
        4.2.1 准备期的训练目标
        4.2.1.1 专项技术目标
        4.2.1.2 体能训练目标
        4.2.2 准备期的训练方案
        4.2.2.1 专项技术训练方案
        4.2.2.2 体能训练方案
        4.2.3 准备期的训练效果
        4.2.3.1 专项技术训练效果
        4.2.3.2 体能变化
    4.3 竞赛期的训练
        4.3.1 一般赛期的阶段训练目标:全国赛及世界杯系列赛
        4.3.1.1 专项技术训练目标
        4.3.1.2 体能训练目标
        4.3.1.3 心理建设
        4.3.2 一般赛期的阶段训练方案:全国赛及世界杯系列赛
        4.3.2.1 专项技术训练方案
        4.3.2.2 体能训练方案
        4.3.3 一般赛期的阶段训练效果:世界杯系列赛及亚运会比赛成绩
        4.3.4 大赛备战期的阶段训练目标:世锦赛
        4.3.4.1 提高赛前的心理适应能力
        4.3.4.2 保持身体机能和持续作战能力
        4.3.5 大赛备战期的阶段训练方案:世锦赛
        4.3.5.1 模拟比赛
        4.3.5.2 分段练习
        4.3.5.3 确定战术
        4.3.6 大赛备战期的阶段训练效果:世锦赛比赛成绩
    4.4 恢复期的训练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10)我国高水平青少年蹦床网上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与防范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其关系的概述
        2.1.1 蹦床
        2.1.2 蹦床网上比赛项目
        2.1.3 高水平青少年蹦床运动员界定
        2.1.4 青少年
    2.2 蹦床运动项目近况
    2.3 蹦床运动员损伤类型
    2.4 蹦床运动员损伤预防的研究
    2.5 蹦床运动训练的相关研究
        2.5.1 蹦床运动动作技术
        2.5.2 蹦床生物力学的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逻辑归纳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蹦床网上教练员基本情况分析
        4.1.1 教练员年龄分布情况
        4.1.2 教练员学历情况
        4.1.3 教练员职后培训情况
        4.1.4 教练等级结构
    4.2 我国蹦床网上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4.2.1 运动员年龄情况
        4.2.2 运动员训练年限
        4.2.3 运动等级情况
    4.3 我国高水平青少年蹦床网上运动员伤病率特征分析
        4.3.1 运动员发生损伤情况
        4.3.2 运动员运动损伤部位分布情况
        4.3.3 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时段的时间
        4.3.4 运动员运动损伤率
        4.3.5 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程度
    4.4 我国高水平青少年蹦床网上运动员运动损伤原因分析
        4.4.1 运动员损伤部位
        4.4.2 蹦床网上运动员训练损伤原因分析
        4.4.3 自身因素
        4.4.4 教练员因素
        4.4.5 比赛因素
        4.4.6 生理因素
    4.5 我国高水平青少年蹦床网上运动员运动损伤预防对策
        4.5.1 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防范
        4.5.2 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治疗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心理训练在高水平蹦床运动员训练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少年蹦床运动员专项运动负荷与运动能力特征分析 ——以江苏省蹦床队为例[D]. 陈司雅.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 [2]手枪与步枪射击运动员注意特征与射击技术水平的关系研究[D]. 张梦迪.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3]体操跨武术选材的可行性研究[D]. 何慧. 延安大学, 2021(11)
  • [4]竞技蹦床训练方法与应用研究[J]. 刘兴,叶帅.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1(01)
  • [5]基于技术表现视角的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制胜因素研究[D]. 宿元.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9)
  • [6]湖北冲浪队备战青运训练过程实证研究[D]. 董建国.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7]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预赛动作的位移特征研究[D]. 任沛尧. 山西大学, 2020(01)
  • [8]我国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及执教能力研究[D]. 闫亚茹.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9]高水平男子蹦床运动员训练过程与效果分析[D]. 涂潇.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10]我国高水平青少年蹦床网上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与防范对策[D]. 吴婧琳.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标签:;  ;  ;  ;  ;  

心理训练在高水平蹦床运动员训练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