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男女不平等分析

中日男女不平等分析

一、浅析汉、日语中的男女不平等(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凤[1](2021)在《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模式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战后日本女性突出的就业模式是M型就业模式,其中M型曲线的中间山谷部分在高度经济成长期内逐渐加深,很多日本研究者都认为这是战后日本女性主妇化了。高度经济成长期以后,M型就业曲线的中间山谷部分虽然逐渐上升右移,但是到2020年依然是中间凹陷的M型曲线。对于日本女性一直维持M型就业模式的原因,以及M型就业曲线所代表的女性主妇化的变迁情况,中日学界目前尚无研究能够回答。本论文尝试基于压缩现代化、顺序颠倒现代化和社会结构变动论等相关理论,通过国际比较,梳理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主妇化模式变迁,分析其一直未能脱离M型就业曲线的原因,进而剖析主妇化模式变迁的相关社会结构,以及战后日本女性主妇化模式中的离职时机变化和个人影响因素。本论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把主妇化定义作了进一步的明晰。主妇化具体是指女性在结婚、生育、育儿期等生活事件的前1年就职,到这些生活事件发生后的1年之间离职,之后或终身不再就职,或保持一段时期内无职后再就职的生命历程成为趋势,并且该生命历程模式在经历过结婚、生育、育儿期的女性中占一半及以上的社会现象即为主妇化。根据结婚后保持无职时间的长短,又细分为生涯性主妇化和阶段性主妇化两种类型,其中阶段性主妇化又根据不同的离职时机分为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和育儿期离职模式主妇化。基于以上主妇化的分类,本论文对于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主妇化模式变迁,具体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全面分析。首先,在国际比较视野的宏观层面,基于压缩现代化理论、顺序颠倒的现代化理论和福利体制论,通过分析美、法、英、德四国的主妇化过程,对比日本女性的主妇化变迁,解释日本迟迟未能脱离M型就业曲线的原因,进而论述战后日本女性主妇化的时空特征。其次,在日本国内的中观层面,将战后日本女性的阶段性主妇化分为四个阶段,并基于富永健一的社会结构变动论和社会性别分工意识的变迁,分析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模式变化和相应的社会结构。最后,在个人因素的微观层面上,运用人力资本论、统计性歧视论、道格拉斯-有泽法则等相关理论,通过对《SSM调查》和《消费生活面板调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战后日本女性在结婚、生育、育儿期离职成为家庭主妇的离职时机变化及相关的个人影响因素。通过分析研究,本论文有以下主要观点:1.美、法、英、德四个国家的主妇化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大致分为生涯性主妇化和阶段性主妇化两个阶段。生涯性主妇化时期大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阶段性主妇化时期从1950年代一直延续至1980、1990年代。对比分析欧美四个国家的主妇化变迁,因日本女性就业模式自日本主妇在大正时代诞生以来,直接形成的是阶段性主妇化的标志-M型就业曲线,并且到1955年都一直保持着平缓的M型就业曲线,未有大的变化,所以日本压缩了生涯性主妇化时期。另外,欧美四个国家在20世纪中期以前的女性劳动率是50%以下,已婚女性劳动率也大多是在30%以下,而日本因压缩式的工业革命、产业结构转换时间晚且速度快,女性劳动率自1900年到1970年左右一直保持在50%以上,即便在1970年以后女性劳动率出现了下降,已婚女性就业率也保持在50%前后不变,因此与欧美四个国家的生涯性主妇化时期相比,日本女性劳动率和已婚女性劳动率都非常高,生涯性家庭主妇比例较小,没有形成生涯性主妇化时期。日本女性1955-1975年的M型就业曲线,中间山谷部分加深,右山峰更加突出。分析这种曲线变化的原因,山谷部分的不断加深是因为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转换太快,女性雇用率的上升速度没有超过家庭从业者、自营者等就业率的下降速度,两者效果抵消,结果就是女性的就业率逐渐下降;右山峰更加突出是因为育儿期结束后的已婚女性短期被雇用者比例上升。因此1955-1975年这个时期,女性在结婚、生育、育儿期阶段离职成为家庭主妇的趋势没有大变化,只是离职后再就职比例上升显着,使阶段性主妇化更为凸显.1975年至2010年,M型就业曲线的中间山谷部分逐渐上升右移,这主要是因为女性未婚化、晚婚化、晚育化等造成的,已婚女性在这个时期的就业率变化不大,所以日本依旧处于阶段性主妇化时期。2010年以后,M型就业曲线的中间山谷部分上升,主要是已婚女性就业率升高引起的,日本女性的阶段性主妇化逐渐弱化。总体而看,与欧美四个国家相比,日本女性的主妇化在时间上压缩了生涯性主妇化时期,又延长了阶段性主妇化时期。这种时间上的特征与日本独特的压缩现代化模式、顺序颠倒的现代化模式、产业结构转换、1970年代以后的福利体制改革以及男女性别平等政策迟缓有很大的关系。此外,日本女性的主妇化在空间上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不同时代的元素压缩杂糅在一个空间内,如主妇现象评价的多元化、性别角色分工意识与社会现状的扭曲错位、战后日本女性政策的复杂矛盾等。2.战后日本女性整体上维持着阶段性主妇化,但内部的主妇化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根据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模式变迁,从家庭、企业、国家政策、劳动市场、保育所、公共教育以及社会性别意识形态方面等多方面探究了相对应的社会结构变动。战后日本女性具体的主妇化模式变迁是:1950年代之前是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1960年代-1970年代是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为主,怀孕、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为辅;1980年代-2000年代是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弱化,怀孕、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变强;2010年以后是怀孕、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弱化,“小学入学”离职模式家庭主妇比例增加。因此,战后日本女性的阶段性主妇化整体上逐渐弱化,但也出现了新模式的阶段性家庭主妇。伴随着主妇化模式的变化,家庭、企业、国家政策、劳动市场、保育所、公共教育及性别角色分工意识等各方面相对应的社会结构也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3.利用《SSM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其一,从出生队列来看,1930-1934年出生队列开始,日本女性初次离职与结婚有关,到1950-1954年出生队列,初次离职与结婚的关系最强,说明1950-1954年出生队列结婚离职成为家庭主妇的比例达到峰值;从1955-1959年出生队列开始,结婚后离职增加,初次离职与第1子生育关联变强,也就是说,1955-1959年出生队列的第1子生育离职成为家庭主妇的比例升高。其二,从结婚队列和第1子生育队列来看,从1960年代以前开始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增强,持续上升至1986年后达到顶峰;第1子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在1981-1985年开始上升,1986年以后增强幅度明显.由此看来,日本女性的主妇化并没有走向去主妇化,尤其是经历过结婚、生育、育儿期的女性主妇化,在1975年之后只是主妇化模式发生了变化,具体从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转换到第1子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其三,从初次离职成为家庭主妇后,再就职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可以得出出生年龄、结婚队列、第1子生育队列、本人学历、丈夫学历、性别角色分工意识等都对再就职有显着影响,从侧面证明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不是一结婚就离职,之后终身不再就职的生涯性主妇化,是阶段性主妇化.进一步利用《消费生活面板调查》数据对战后日本女性的离职模式变化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模式有以下一些特征:其一,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越来越少,同时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也有弱化倾向,而“小学入学”离职模式家庭主妇已经出现,并有进一步强化的倾向;其二,分析女性在第1子生育前后、第1子小学入学前后离职成为家庭主妇的影响因素,结果得出性别角色分工、丈夫收入、与父母同居·准同居·近居、高学历等都有显着影响。只是这些影响因素在第1子生育、第1子小学各个阶段的影响力有所不同,说明女性的个人因素在面临选择是否离职成为家庭主妇时有重要影响.本论文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综合分析,认为日本女性的主妇化与欧美四个国家不同,压缩了生涯性主妇化时期,1920年代以后出现的是欧美四个国家二战后才出现的阶段性主妇化,并一直持续到2020年。目前日本女性的主妇化依旧存在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也出现第1子“小学入学”离职模式的家庭主妇,更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因此,有必要继续完善育儿休业制度、保育所、儿童俱乐部和家庭育儿支援等更加综合性的支援政策和措施,以有效应对这种现象。以上政策措施只是促进女性在结婚、生育、育儿期的继续就业,并不等于充分有效地发挥了女性的作用。日本要实现经济的长期发展,需要在以上支援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女性相关政策、企业雇用、劳动市场等方面实施彻底的社会性别平等政策,尤其是大力改革企业的长时间劳动等雇用习惯和劳动市场的多维度二元结构,为女性提供更为自由的选择环境。从中国的角度看,中国也是与日本相同的压缩现代化模式,加上当前“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和相关配套政策的不完善,将来很可能会出现生育、育儿期离职的家庭主妇。了解战后日本女性主妇化的相关情况,可以为我国应对生育、育儿期的家庭主妇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卢俐敏[2](2020)在《社会性别视角下中日新闻报道中女性词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性别与语言”是社会语言学历来关注的话题,相关研究正呈现方兴未艾之势。聚焦于描写男性和女性的词汇方面研究一直是性别与语言研究的潮流之一。但是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以女性词汇为研究对象,考察女性人物本身相关文化内涵的研究并不丰富,进行中日跨文化对比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以中日新闻报道中的女性词汇为研究对象,将所收集词汇分类为女性职业称谓词、女性绰号称谓词、女性外貌和性向词汇、女性活动名称词、其它词。再通过质化、量化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各类词汇进行分析,相关发现概括如下:女性职业称谓词反映了女性所从事的社会生产类别,在行业中是典型成员与否,以及大众对女性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认知特点;女性绰号称谓词反映了社会对女性人物形象特征的认知特点;女性外貌词汇体现了人们期待的女性外在形象特征,性向词汇体现了社会评价女性性格、行为、人品时的侧重点;女性活动名称词反映了中日女性的社会需求;其它词或体现了中日两国都存在将女性的传统印象投射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语言现象;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中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意识仍然存在。本文在社会性别视角下,通过总结各类女性词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系统勾勒出中日两国社会在女性问题上的文化异同,既是一次语言上的对比,也是一次文化的对比,是在汉日词汇对比研究上所做的尝试。文章主要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对女性职业称谓词、女性绰号称谓词、女性外貌和性向词汇、女性活动名称词及其它词进行了具体考察,最后是结论。

杨阳[3](2020)在《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变迁:性别平等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公平作为衡量社会文明和进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受到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重视。然而,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偏见一直是个国际性问题,在高等教育300多年发展的历史中,女子高等教育不过区区的100多年而已。日本作为亚洲第一个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儒教圈国家,其女子高等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独特的发展历程。本论文运用文献法、历史法、图表法、案例法和因素分析法,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数据等资料,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进行研究。女性主义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强烈的批判意识,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领域发起挑战。以女性主义的视角,观察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性别平等与女子高等教育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四个基本问题:第一,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基于什么样的性别平等观念发展起来的?第二,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如何落实性别平等的?第三,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都发挥了什么样的功能?第四,影响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促进性别平等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本论文以日本女子高等教育与性别平等之间的作用关系为横轴,以作者所支持的历史分期为纵轴建立分析框架,借助女性主义理论及女子高等教育的相关理论,系统地分析和论述了战后70余年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变迁和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论文重视女子高等教育发展与性别平等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清晰地从教育对社会整体及女性学生个体两方面明确各阶段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所发挥的功能,并结合结构、价值、话语三个维度反观社会现实对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功能的制约,分析了日本社会形式上的性别平等和现实中的性别平等之间的分裂、矛盾和冲突以及逐步解决这种表里不一问题的策略,对于儒教圈国家的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具有参考价值。通过综合探究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战后日本高等教育体系内,长期存在一种基于生理性别的知识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一方面促使日本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另一方面也加固了既有的性别价值秩序。纵观战后70余年的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变迁史,可以发现,在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高学历女性群体始终处于被动的处境。但随着日本社会环境的变化,日本女性尤其是高学历女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分为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及意义、研究方法及视角、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概念界定及历史分期五部分,在细致梳理问题意识、总结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本论文的问题意识、研究构想、分期结构等作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第二章,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分为女性主义理论、女子高等教育相关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三节,系统梳理了女性主义发展的历史、理论流派、哲学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女性主义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以表明女性主义作为本论文的研究视角、理论基础的合理性与可能性。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则针对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期式的论述分析。其中,第三章,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确立期,集中分析论述战后初期到1960年代中后期的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第四章,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扩大期,集中分析论述1960年代中后期到1990年代中期的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第五章,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变革期,集中分析论述1990年代中期至今的日本女子高等教育。为方便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阶段性对比,依照本研究所建立的分析框架,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对时代背景和对女性的价值期待、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实施及变化、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功能及影响、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四个主要内容进行了剖析,并阐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内涵的性别平等观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内在机制。第六章,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变迁过程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根据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得出的关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阶段性发展的结论,对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脉络进行梳理,并对本研究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了回应。

李震[4](2020)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日本女校“大学升格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东亚地区较早开始发展女子教育的国家,日本女子教育的发展方式及成果对周边国家的女子教育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明治维新后,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日本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启蒙思想家对“男女平等”的呼吁,日本国内对女子教育的认知开始发生改变,诸多女子教育家、思想家纷纷提出自己的女子教育论,引发日本社会对女子教育的重视及讨论。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的《学制》,是日本女子教育发展的开端。1879年,明治政府废除《学制》,颁布《教育令》,并在1880年、1885年先后两次发布《改正教育令》,后在森有礼的推动下,陆续出台《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小学校令》《中学校令》《高等学校令》等一系列学校令,逐步确立国家主义教育体制。在这一过程中,日本的女子教育也逐渐发展了起来。无论是中等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走在女子教育发展前列的大多为私立女校。女子高等教育阶段的发展尤其艰难,为了推动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众多女校从二战前到二战后积极努力争取升格成为女子大学。经过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为代表的众多女校及相关教育人士的不懈努力,在战后美国占领当局的推动下,一批女校成功升格为新制女子大学,推动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日本社会民主进程、经济发展、女性地位的提升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王婷[5](2020)在《性别词汇的中日对照研究 ——以名词为例》文中认为本论文将以名词为例,比较汉日语中指示男性和女性的词汇(以下称:性别词汇),通过探讨其各自在性别标记、语义类别、感情色彩三方面的特点,企图找出汉日语间性别词汇的异同点,进而分析两国在性别文化上有哪些共性以及各自独有的特点。本研究选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三省堂国语辞典》(第7版)作为基础资料,共搜集到汉语的性别词汇509例,日语的性别词汇814例,然后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性别标记、语义类别、感情色彩三个角度对这些词进行分析考察。通过考察发现,中日两国大量相同或相似的性别词汇表明两国在性别文化上有很多共通点,而两国各自独有的一些表达又体现了两国性别文化的差异。本次的考察结果实际上是“男性作为主要角色处于支配地位,而女性作为附属角色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社会现状在词汇层面的体现。仅从词汇层面可以推断:中日两国都认为男性应当勇猛刚强并具备优秀的才能;另一方面,女性的美貌和其作为妻子母亲的角色受到高度关注。中国社会非常注重女性的贞洁,而日本社会更加关注人的外貌。

刘冰[6](2020)在《战后日本家庭观念的变迁研究(1945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庭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特定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探讨一定时期内家庭的演变,是探讨社会文化变迁的视角之一。战后日本走过了跌宕起伏的七十多年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社会生活最基本单元的家庭,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含义都发生了一系列潜在的变化。同时,伴随着一系列涉及家庭的社会问题的显性化和深刻化,日本的家庭逐渐成为全社会注目的焦点。家庭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个人所处的初始集团,家庭也通过对个人的影响,进而对整个国家国民性格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家庭为切入点,考察战后日本家庭的变迁,可以宏观地把握战后日本社会的发展动向,加深对日本国民性的理解,而且对未雨绸缪地处理好我国在未来有可能同样面临的家庭社会问题,亦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本文从社会意识的角度入手,以反映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的家庭观念为焦点,结合战后日本现代化发展进程,分战后经济恢复期、增长期和低迷期三个阶段分别考察战后日本婚姻观念、生育观念及亲子观念的变迁历程。通过考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婚姻观念方面,以个人为本位的独立自主的婚姻观取代了以家庭为本位的家族主义婚姻观,在实现“夫妻同权”的基础上向着“夫妻平权”的方向发展,“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模式经历了从形成走向衰落的过程,且家庭中的个体化倾向越发明显。在生育观念方面,主客观因素持续削弱人们的生育意愿,生育先后经历死亡率下降驱动阶段、功利性生育消退阶段和成本约束的低生育率阶段。在亲子观念方面,家庭中父权主导地位日益下降,育儿方面父亲角色缺失,母亲的丧偶式育儿现象延续,养老方面传统的父权子责的孝道观日渐式微,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纽带日渐松散。整体上看,战后日本家庭先后经历了战后家庭模式的探索期、战后“标准”家庭的形成期,以及战后“标准”家庭的崩溃期,即来到新一轮的家庭模式探索期。高速经济增长阶段所形成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标准”家庭模式中,既有历史的传承,也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传统家族制度的残留使其带有保守的一面,现代化高速发展的经济基础又为其带来激进的一面,呈现出既传统又现代、既保守又激进的两重性特征。这对矛盾决定了战后日本家庭的演变进程,同时也是导致当下阶段日本家庭矛盾凸显的根本原因。战后日本家庭观念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纠葛中向前演进,对家庭、社会和国民性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日本家庭的未来,可以说家庭的亲情融合要素依然是维系家庭的重要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个体价值观愈发多样化的当今社会,家庭也将呈现出愈发多样的形式。在新一轮的家庭模式探索期,“标准”家庭模式中现代性的因素必将战胜封建性的因素,平等协商的现代婚姻观念终将取代夫权主导的传统婚姻观念,随着人们对社会、对关系、对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化,家庭观念的各个要素也必将不断完善并跃进到更为高级的形态。

新井善博[7](2019)在《中日婚恋观对比分析 ——基于抽样调查及文本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恋爱、婚姻无论对于哪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来说,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最早婚姻可能是为了人类繁衍后代,慢慢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又在不断地演进,不同民族之间形成了各具自己民族印记的婚姻恋爱观。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在很多文化观念等问题上都有着相同之处,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两个国家自身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存在差距,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地方。本文主要对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婚恋观念进行探讨,对其中的异同点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类,然后在参考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调查问卷和个人采访的方式为主,收集中日两国年轻人在恋爱、婚姻观念方面的一些看法,通过对调查问卷和个人访谈结果的总结,从中得出结论,并进行对比分析。婚恋观念作为一个国家社会文化的体现方面之一,又会体现在这个国家的语言之中,也就是说语言与文化是互相不可分割的。因此,本文又分别总结了汉语和日语中可以体现婚恋观念的熟语以及征婚广告语言,从语言的角度对文中分析的中日婚恋观念进行印证。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希望能够加深读者对于中国、日本两个国家婚姻恋爱观念的理解,不仅加深对本国婚恋观念的理解,更增加对别国婚恋观念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两国文化的差异,从而为促进两国年轻人乃至两国人民之间的包容、理解和交流做一份贡献。

富佳[8](2019)在《《少子老龄时代的女性和家庭》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老龄化和少子化是中国重要的人口基本国情,使我国劳动力年龄结构、人口抚养比例、代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将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胡鞍钢、鄢一龙,2016)中国的邻国日本是世界上少子老龄化现象最严峻的国家之一,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以缓解日趋严重的人口问题。了解日本的少子老龄化进程与相关政策制度,对于我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文本节选自《少子老龄时代的女性和家庭:从面板数据看日本性别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演变》一书的序章。本书由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出版,为津谷典子、阿藤诚等学者编写。全书系统地介绍了日本少子老龄化社会各个时期的特点、导致少子老龄化的原因、以及日本政府出台的少子老龄化对策等。书中所有内容均基于“日本婚姻家庭国际比较调查(JGGS)”得到的面板数据提出,因此,文本具有严谨性、专业性和权威性。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由引言、文本分析、翻译过程、案例分析、结语五个部分组成。其中,第四章案例分析是报告的重点部分。在翻译过程中,术语和数量词的翻译成为两大主要难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始终坚持“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其中,针对社科类术语的翻译,笔者采用了添加译者注、解释性翻译、借译等翻译方法;针对数字的翻译,笔者根据汉语和日语数词使用方法与表达习惯的差异,适当打破原句型结构,调整语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在提高自身翻译水平的同时,探索社科类文本的翻译技巧及策略,能为今后此类文本的翻译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从社会价值角度看,通过本次翻译实践,可以加深中国社会学者和普通读者对日本少子老龄化社会的了解,进而有助于我国结合自身国情探索本国应对少子老龄化的对策。

孙雪梅[9](2019)在《“必要恶”与日本的女性歧视》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女性在求学与就职等方面,遭受歧视的例子并不鲜见。2018年,一个被视为"必要恶"的招生丑闻,将日本的女性歧视问题再度摆到了世人面前。日语中所谓的"必要恶",意为:虽然人们希望它不存在,但由于组织等运作上或社会生活上的需要,不得已而为之的事物。其所对应的英语表述为necessary evil。"业内的默契做法"?2018年8月2日,日本《读卖新闻》以独家报道的形式刊登文章,揭露拥有百年历史的东京医科大学,为控

滕楠,王颖钰[10](2018)在《社会性别平等及其认知》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生理上的差异,导致社会分工的不同及长久以来形成的对男女适合扮演的社会角色的固定认知,是造成男女社会性别不平等的一大原因。人们对男女社会角色的固定认知,是"社会角色意识"。要改变"社会角色意识"就要从认知着手,从个体主义的角度对待男女平等问题,追求男女实质上的平等。

二、浅析汉、日语中的男女不平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汉、日语中的男女不平等(论文提纲范文)

(1)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模式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摘要
要旨
序章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日本国内对战后女性的主妇化研究
        1.1.1 战后日本女性主妇化形成的社会结构研究和主妇化走向研究
        1.1.2 日本1980年代以后的女性相关政策对女性离职成为家庭主妇的影响研究
        1.1.3 战后日本女性个人因素对离职成为家庭主妇的影响研究
    1.2 中国对日本战后女性的主妇化研究
    1.3 遗留问题
第2章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2.1 本论文的理论框架
        2.1.1 宏观理论框架
        2.1.2 中观理论框架
        2.1.3 微观理论框架
    2.2 主妇化概念界定
    2.3 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
        2.3.1 研究方法
        2.3.2 研究数据
    2.4 研究内容、框架结构及创新之处
        2.4.1 研究内容
        2.4.2 框架结构
        2.4.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3章 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变迁和时空特征
    3.1 欧美国家的主妇化变迁
        3.1.1 美国和法国的主妇化变迁
        3.1.2 英国和德国的主妇化变迁
    3.2 日本女性的主妇化变迁及持续时间特征
        3.2.1 日本女性的主妇化变迁
        3.2.2 战后日本女性主妇化的持续时间特征及相关原因
    3.3 战后日本女性主妇化的空间压缩特征
        3.3.1 主妇现象评价的多元化
        3.3.2 男女性别角色分工意识和社会现状的扭曲错位
        3.3.3 战后日本政府女性政策间的相互矛盾
第4章 战后日本女性主妇化模式的阶段性变迁及相应的社会结构
    4.1 战前至1950年代的女性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
        4.1.1 战前的女性劳动及女性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
        4.1.2 战后至1950年代的女性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
    4.2 1960年代至1970年代女性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及相应的社会结构
        4.2.1 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女性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
        4.2.2 1960年代至1970年代女性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的社会结构
    4.3 1980年代至2000年代的女性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及相应的社会结构
        4.3.1 1980年代至2000年代的女性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
        4.3.2 1980年代至2000年代女性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的社会结构
    4.4 2010年至2019女性年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弱化及相应的社会结构
        4.4.1 2010年至2019年女性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弱化
        4.4.2 2010年至2019年女性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弱化的社会结构
第5章 战后日本女性的离职时机及相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SSM调查》中女性结婚、生育离职模式家庭主妇的实证分析
        5.1.1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5.1.2 女性结婚、生育离职模式家庭主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1.3 女性结婚、生育离职后再就职的影响因素分析
    5.2 《消费生活面板调查》中女性结婚、生育、育儿期离职模式家庭主妇的实证分析
        5.2.1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5.2.2 女性结婚、第1子生育、第1子小学入学离职模式家庭主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3 女性第1子生育、第1子小学入学离职的影响因素分析
终章
    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与今后的课题
    3. 本论文研究对中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二 日文文献(按姓氏五十音图排序)
    三 英文文献
    四 政府统计数据
    五 网站资料
附录
    附录1《SSM调查》数据的调查问卷
    附录2《消费生活面板调查》数据的调查问卷

(2)社会性别视角下中日新闻报道中女性词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社会性别
        1.1.2 社会性别与女性词汇
    1.2 语料选择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女性职业称谓词
    2.1 “性别标记+职业”类女性职业称谓词
        2.1.1 中文报道中的“性别标记+职业”类女性职业称谓词
        2.1.2 日文报道中的“性别标记+职业”类女性职业称谓词
    2.2 “职业+性别标记”类女性职业称谓词
        2.2.1 中文报道中的“职业+性别标记”类女性职业称谓词
        2.2.2 日文报道中的“职业+性别标记”类女性职业称谓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女性绰号称谓词
    3.1 中文报道中的女性绰号称谓词
    3.2 日文报道中的女性绰号称谓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女性外貌和性向词汇
    4.1 女性外貌词汇
        4.1.1 中文报道中的女性外貌词汇
        4.1.2 日文报道中的女性外貌词汇
    4.2 女性性向词汇
        4.2.1 中文报道中的女性性向词汇
        4.2.2 日文报道中的女性性向词汇
    4.3 对比与总结
第5章 女性活动名称词及其它
    5.1 女性活动名称词
    5.2 其它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文报道中的女性职业称谓词
附录2 :日文报道中的女性职业称谓词
附录3 :中文报道中的女性绰号称谓词
附录4 :日文报道中的女性绰号称谓词
附录5 :中文报道中的性向词汇
附录6 :日文报道中的性向词汇
附录7 :中文报道中的女性活动名称词汇
附录8 :日文报道中的女性活动名称词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变迁:性别平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战前日本教育系统的性别失衡
        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男女平权
    第二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视角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视角
    第四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现状
        二、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概念界定及历史分期
        一、相关概念及用法的界定
        二、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分期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女性主义理论
        一、女性主义的概念及发展
        二、“生物性别”与“社会性别”
        三、“性别平等”与“性别差异”
    第二节 女子高等教育相关理论
        一、传统认识论视域下高等教育的特征
        二、女性主义认识论对传统认识论的思辨
        三、教育机会均等概念及原理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确立期:以法定女性人权为基础的性别平等观念
    第一节 战后复兴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对女性的价值期待
        一、GHQ占领政策:女性解放思想的兴起
        二、日本战后复兴:传统女性观的延续
    第二节 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目的
        二、“男女同校”与“男女分校”并行的发展方式
    第三节 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实施
        一、高等教育面向女性招生及女子大学的设立
        二、短期大学的设立及发展
        三、女子大学的学部构成和课程设置
        四、女子高等教育的第一次危机:关于“女大学生”的论争
    第四节 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功能及影响
        一、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影响
        二、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及影响
    第五节 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结构维度:高等教育结构的不平等
        二、价值维度:传统社会女性观的干扰
        三、话语维度:女性失语、女性保护主义
第四章 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扩大期:两分主义的性别平等观念
    第一节 日本工业社会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对女性的价值期待
        一、日本型工业社会的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分工观念
        二、日本型福祉社会的形成:以“核家庭”为单位
        三、日本型学历社会的形成:学历主义、名校主义
    第二节 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变化及发展
        一、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扩大的原因
        二、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目的
        三、高等教育“女性专用轨道”的形成和固化
        四、女子高等教育的第二次危机:关于“女大”存在意义的论争
        五、“家政学”的变革和“女性学”的兴起
    第三节 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功能及影响
        一、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影响
        二、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及影响
    第四节 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结构维度: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
        二、价值维度:性别平等思维下的价值陷阱
        三、话语维度:男性语境下的自我规范
第五章 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变革期:均质的性别平等观念
    第一节 日本后工业社会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对女性的价值期待
        一、日本型工业社会的瓦解和后工业社会的形成
        二、男女共同参与社会的构筑:以“女性”为核心
        三、21世纪日本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机构的“大淘汰”时代
    第二节 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动向
        一、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目的
        二、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特征
        三、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实施
    第三节 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功能及影响
        一、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影响
        二、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及影响
    第四节 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结构维度:女性环境改善
        二、价值维度:“二流劳动力”以及社会价值的“女性通道”
        三、话语维度:男性化的均质平等
第六章 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变迁过程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
    第一节 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性成就和特征
        一、确立期:以“制度”为中心
        二、扩大期:“女性专用轨道”
        三、变革期:流动性增强
    第二节 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底色:日本社会性别平等观念的变化
        一、确立期:女性解放思想和保守女性观
        二、扩大期:“男主外,女主内”性别分工观
        三、变革期:以男性为标准的均质性别平等观
    第三节 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功能:对性别平等的促进作用
        一、确立期:促进女性解放的变革功能
        二、扩大期:抑制性别平等的保守功能
        三、变革期:促进女性多样化发展的变革功能
    第四节 高学历女性的价值和功能:在男性中心社会中的机遇与困境
        一、确立期:少数女性精英
        二、扩大期:“家庭主妇”和“二流市民”
        三、变革期:劳动市场中的“二流劳动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日本战后女大学生人数变化曲线图
    附录2 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变化曲线图
    附录3 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变化概况(表)
    附录4 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学生数变化概况(表)
    附录5 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教员人数变化概况(表)
    附录6 战后日本18岁人口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变化概况
    附录7 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男女差值对比
    附录8 战后日本大学院在籍者数男女对比
    附录9 各学科学生入学状况(1980-2019)
    附录10 2014 年日本全国女子短期大学列表
    附录11 2014 年日本全国女子大学列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二十世纪上半叶日本女校“大学升格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方法思路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日本女子教育的初步发展
    2.1 日本女子中等教育的发展
        2.1.1 民办女子中等教育的发展
        2.1.2 官办女子中等教育的发展
    2.2 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缓慢发展
第3章 日本女校“大学升格运动”战前的肇始与兴起
    3.1 女子进入大学途径的探讨
        3.1.1 男女共学、别学问题的探讨
        3.1.2 男子大学对女子的逐步开放
        3.1.3 建立女子大学的必要性
    3.2 女校“大学升格运动”的兴起
        3.2.1 教育团体及同窗会的努力
        3.2.2 家政学科的发展
第4章 日本女校“大学升格运动”战后的重启与发展
    4.1 “大学升格运动”的重启
        4.1.1 日本教育民主化改革的开始
        4.1.2 创立女子大学的初次尝试
    4.2 “大学升格运动”的高潮
        4.2.1 美国教育使节团与女子教育
        4.2.2 女子教育发展团体的兴起
        4.2.3 创立女子大学的再次尝试
    4.3 “大学升格运动”的成果
第5章 日本女校“大学升格运动”成功的原因
    5.1 日本女子教育思想的转变
    5.2 美国推动下的日本民主化改革
    5.3 女校自身做出的努力
第6章 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
    6.1 政治方面的积极意义
    6.2 经济方面的积极意义
    6.3 思想方面的积极意义
    6.4 所存在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性别词汇的中日对照研究 ——以名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にじめに
第1章 先行研究
    1.1 中国语: 杨晓黎
    1.2 日本语: 远藤织枝 佐々木瑞枝
    1.3 中日対照: 陈叶斐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基础资料の选定
    2.2 语の抽出基准
    2.3 抽出语数
    2.4 分析方法
第3章 性别标记から见た中日ジェンダー语汇
    3.1 「男」「女」を含むジェンダー语汇
        3.1.1 中国语侧
        3.1.2 日本语侧
        3.1.3 中日対照
    3.2 他の性别标记を含むジェンダー语汇
        3.2.1 中国语侧
        3.2.2 日本语侧
        3.2.3 中日対照
    3.3 まとめ
第4章 意味分类から见た中日ジェンダー语汇
    4.1 亲族関系を表すジェンダー语汇
        4.1.1 中国语侧
        4.1.2 日本语侧
        4.1.3 中日対照
    4.2 职业柄を表すジェンダー语汇
        4.2.1 中国语侧
        4.2.2 日本语侧
        4.2.3 中日対照
    4.3 その他の意味分类のジェンダー语汇
    4.4 まとめ
第5章 评価から见た中日ジェンダー语汇
    5.1 语の评価とは
    5.2 男性への评価
        5.2.1 中国语侧
        5.2.2 日本语侧
        5.2.3 中日対照
    5.3 女性への评価
        5.3.1 中国语侧
        5.3.2 日本语侧
        5.3.3 中日対照
    5.4 まとめ
ぉゎりに
谢辞
参考文献
付録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の抽出语例:男性
付録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の抽出语例:女性
付録3 『三省堂国语辞典』第7版の抽出语例:男性
付録4 『三省堂国语辞典』第7版の抽出语例:女性

(6)战后日本家庭观念的变迁研究(1945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家”、“家族”与“家庭”
        (二)“家庭观念”、“家庭伦理”与“家庭价值观”
        (三)“家庭观念”、“家庭结构”与“家庭功能”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基本思路
        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五节 创新点、难点及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难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经济恢复期的家庭观念(1945年~1955年)
    第一节 经济恢复期的社会背景
        一、战后民主改革
        (一)政治改革
        (二)经济改革
        (三)文化改革
        二、“家”制度的解体
        (一)新民法的修订
        (二)“家”制度的瓦解
    第二节 经济恢复期的婚姻观念
        一、择偶观:摆脱家长束缚
        二、角色观:实现夫妻同权
        三、经济观:保障妻子财产权
        四、离婚观:离婚原因合理化
    第三节 经济恢复期的生育观念
        一、生育意愿:经济困难降低生育动机
        二、生育行为:国家政策引导优生少生
    第四节 经济恢复期的亲子观念
        一、父辈对子辈的抚育:父权崩塌
        二、子辈对父辈的赡养:亲权子责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经济增长期的家庭观念(1955年~1991年)
    第一节 经济增长期的社会背景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1955~1973年:高速增长期
        (二)1973~1991年:低速增长期和泡沫期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一)1955~1973年:制度扩充期
        (二)1973~1991年:制度调整期
        三、女性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节 经济增长期的婚姻观念
        一、婚恋观:爱情至上·晚婚显现
        (一)自由恋爱
        (二)择偶标准
        (三)晚婚显现
        二、角色观:“男主外女主内”模式由固化向松动
        (一)50~70年代:“男主外女主内”模式的强化
        (二)70~90年代:“男主外女主内”模式的松动
        三、经济观:“三千万家总中流”
        四、离婚观:婚姻由稳定向动荡
    第三节 经济增长期的生育观念
        一、生育意愿:功利意愿消退接近情感需求
        二、生育行为:生养成本增加抑制生育行为
    第四节 战后增长期的亲子观念
        一、父辈对子辈的抚育:父权失坠·幼者本位
        (一)“父亲丧失的一代”
        (二)“以孩子为中心”
        (三)“教育妈妈”
        二、子辈对父辈的赡养:子女实质平等·父母自食其力
        (一)继承观
        (二)先祖观
        (三)赡养观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济低迷期的家庭观念(1991年~2019年)
    第一节 经济低迷期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经济低迷期的婚姻观念
        一、婚恋观:“三低”“三手”·晚婚不婚
        (一)择偶观念
        (二)晚婚不婚
        二、角色观:夫权弱化·女性维权
        (一)家务观念
        (二)女性维权
        1.再婚禁止期制度
        2.选择性夫妇别氏制度
        三、经济观:实用主义家庭消费
        四、离婚观:家庭动荡·离婚剧增
        (一)女性独立导致离婚增加
        (二)出轨家暴加剧家庭动荡
    第三节 经济低迷期的生育观念
        一、生育意愿:生育成本、生育理念降低生育动机
        二、生育行为:晚婚不婚、女性就业削弱生育基础
    第四节 经济低迷期的亲子观念
        一、父辈对子辈的抚育:母亲的丧偶式育儿
        二、子辈对父辈的赡养:子女赡养意识淡薄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战后日本家庭观念变迁的影响
    第一节 战后日本家庭观念变迁的特征
    第二节 战后家庭观念的变迁对家庭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的核心化
        二、家庭功能的专门化
    第三节 战后家庭观念的变迁对社会的影响
        一、少子社会
        二、无缘社会
        (一)老年人的无缘化
        (二)青年人的无缘化
        三、隐性贫困
        (一)女性贫困
        (二)老年贫困
    第四节 战后家庭观念的变迁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
        一、集团主义的动摇
        二、等级秩序的动摇
结语
    第一节 战后日本家庭观念变迁的特点概述
    第二节 日本家庭的未来走向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日婚恋观对比分析 ——基于抽样调查及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日婚恋观的研究
        二、关于中日婚恋观的比较研究
第二章 中日婚恋观与家庭观的调查、访谈及对比分析
    第一节 对中日两国关于婚恋观念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内容、对象及实施过程
        二、调查结果的对比呈现
        三、调查结论
    第二节 对中日两国关于婚恋观念的个人访谈
        一、访谈内容及对象
        二、访谈个案分析
        三、访谈结论
    第三节 对中日两国关于家庭观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内容、对象及实施过程
        二、调查结果的对比呈现
        三、调查结论
    第四节 对中日两国关于家庭观念的个人访谈
        一、访谈内容及对象
        二、访谈个案分析
        三、访谈结论
第三章 中日传统与当代婚恋观在语言中的体现与对比分析——以熟语和征婚语为例
    第一节 中日传统婚恋观念在汉日熟语中的体现
        一、体现恋爱观念的中日熟语对比
        二、体现婚姻观念的中日熟语对比
        三、体现家庭观念的中日熟语对比
        四、小结
    第二节 中日当代婚恋观念在征婚广告中的体现
        一、中日征婚广告的语料呈现
        二、中日征婚广告对比分析
    第三节 结论
第四章 对于中日婚姻家庭文化观念异同点的原因分析与探讨
    第一节 传统文化对于中日婚恋家庭观念的影响
    第二节 现代社会对于中日婚恋家庭观念的影响
    第三节 文化交融对于中日婚恋家庭观念的影响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少子老龄时代的女性和家庭》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1章 引言
    1.1 翻译实践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翻译实践报告内容
第2章 文本分析
    2.1 文本特点
    2.2 翻译理论
第3章 翻译过程
    3.1 译前准备
    3.2 初译
        3.2.1 参照平行文本
        3.2.2 制作术语表
    3.3 校对
第4章 案例分析
    4.1 术语的翻译
        4.1.1 和制汉语型术语
        4.1.2 外来语型术语的翻译
        4.1.3 和制外来语型术语
        4.1.4 其他术语
    4.2 数词的翻译
        4.2.1 基数词、序数词的翻译
        4.2.2 倍数的翻译
        4.2.3 百分数的翻译
        4.2.4 时间的翻译
第5章 结语
    5.1 翻译实践结论
    5.2 翻译中的问题与不足
    5.3 翻译实践感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附录2 术语表
    附录3 学位论文用翻译实践导师核准意见书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译着、论文 以及从事的口笔译实践活动
致谢

(9)“必要恶”与日本的女性歧视(论文提纲范文)

“业内的默契做法”?
日本的性别差距排名
改善之路:观念、政策与具体运作

(10)社会性别平等及其认知(论文提纲范文)

四、浅析汉、日语中的男女不平等(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模式变迁研究[D]. 李金凤.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社会性别视角下中日新闻报道中女性词汇的研究[D]. 卢俐敏.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3]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变迁:性别平等的视角[D]. 杨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二十世纪上半叶日本女校“大学升格运动”研究[D]. 李震. 吉林大学, 2020(08)
  • [5]性别词汇的中日对照研究 ——以名词为例[D]. 王婷.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6]战后日本家庭观念的变迁研究(19452019)[D]. 刘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7]中日婚恋观对比分析 ——基于抽样调查及文本分析[D]. 新井善博. 山东大学, 2019(09)
  • [8]《少子老龄时代的女性和家庭》翻译实践报告[D]. 富佳.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19(07)
  • [9]“必要恶”与日本的女性歧视[J]. 孙雪梅. 世界知识, 2019(06)
  • [10]社会性别平等及其认知[J]. 滕楠,王颖钰. 文教资料, 2018(18)

标签:;  ;  ;  ;  ;  

中日男女不平等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