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滴滤器中低浓度甲苯蒸气的去除

生物滴滤器中低浓度甲苯蒸气的去除

一、Removal of Low Concentration Toluene Vapor in a Biotrickling Filter(论文文献综述)

徐佩伦[1](2020)在《强化生物技术处理含二氯甲烷和甲苯废气的工艺和机理》文中认为现阶段,我国正面临着细颗粒物(PM2.5)污染和臭氧(O3)污染的双重压力。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正是形成大气PM2.5和O3污染的重要前体物之一,对人体、环境都会造成极大危害。加强VOCs治理是现阶段控制大气污染的有效途径。生物净化技术是在国内外VOCs处理中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但对于医药化工行业的代表性VOCs如芳香烃和卤代烃等,由于其疏水性、难生物降解的特点,传统生物净化手段的去除效果不甚理想。本研究以生物净化技术为核心,通过优化生物反应器构型、提升微生物降解能力、耦合臭氧催化氧化预处理等方法,强化生物净化技术对于疏水性、难生物降解VOCs的处理能力,并深入解析不同强化手段对VOCs生物净化特点和微生物作用机理的影响,为VOCs处理技术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首先,搭建一套集微生物悬浮生长和固定膜生长为一体的气升式填料生物反应器(Airlift packing bioreactor,ALPR),用于研究二氯甲烷(Dichloromethane,DCM)及甲苯混合VOCs的去除效果。ALPR对DCM的最大去除负荷(Maximum elimination capacity,ECmax)达到 108 gm-3h-1,比传统气升式生物反应器(Airlift bioreactor,ALR)提高了 145%以上,且ALPR液相微生物表现出了明显优于ALR的DCM降解能力。然而在处理甲苯时,最大去除能力较传统ALR降低了 25%。在面对工业上可能遇到的pH、操作温度、空床停留时间(Empty bed residence time,EBRT)和瞬时入口浓度波动等因素变化时,ALPR在DCM和甲苯的去除中均表现出比ALR更高的去除效率和更好的稳定性。通过因素分析法就上述多种参数变化的相互作用对ALPR和ALR去除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pH值的影响最大,并且在维持ALPR和ALR去除性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温度对甲苯的去除有较大影响,而EBRT对去除DCM有一定影响。底物浓度的瞬时波动对相应底物的去除效率具有显着的负面影响,在ALR中,DCM浓度的急剧增加甚至对甲苯去除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在非稳态运行条件下,ALPR对甲苯和DCM的去除效率远高于传统ALR。高通量测序的结果表明,ALPR填料上的微生物组成与其液相或ALR的液相有很大差异。其中填料上较高丰度的Rhizomicrobium,Chitinophaga,Vampirovibrio 和 Fodinicurvata 菌属 首次在 VOCs的生物去除中报道。ALPR中更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更强的微生物降解能力是其能在不同运行参数较大变化下维持VOCs高效去除的关键。然而,在ALPR的稳态运行过程中,相比于ALR,难降解DCM的去除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甲苯的去除能力却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其次,为进一步强化甲苯的生物净化,本研究构建了新型的臭氧催化-生物净化耦合体系,研究了甲苯的强化净化方法与机理。对单一臭氧催化氧化预处理VOCs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研究了不同浓度硝酸改性对活性炭(Actived carbon,AC)负载Mn催化剂的表面性质以及其对臭氧催化氧化甲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改性可以大幅增加催化剂的酸性氧基团含量和负载Mn元素的平均价态。在不同浓度硝酸改性的催化剂中,经过体积分数为43%硝酸改性的催化剂样品具有最高的电子亲和性和最好的晶格氧移动性,并且具有最高的甲苯转化率、CO2选择性和臭氧转化率。同时,以此催化剂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新的低温条件下甲苯催化臭氧化中间产物的转化和积累机理。将臭氧催化与生物净化技术相结合,构建了臭氧催化-生物净化耦合体系用以去除甲苯。研究表明,臭氧催化加热温度70℃,臭氧浓度250 ppm时,能保证耦合体系拥有较高甲苯去除效率,又能控制填料层生物质的累积速率,耦合体系基本没有臭氧排放。耦合体系的最大甲苯去除能力能为442gm-3h-1,相比单一生物滴滤器(Biotrickling filter,BTF)提高了 39%以上。且填料层的压力降能够长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低压状态,而单一 BTF在运行过程中多次由于填料层生物质浓度升高而导致堵塞。对臭氧催化产物的分析表明,臭氧催化预处理将甲苯氧化为了羧酸和醛酮类中间产物,并经过生物降解过程得以有效去除,无毒性更强的二次污染排放。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臭氧催化-生物净化耦合工艺是一项可行的、具有应用前景的VOCs处理技术。

万鹏伟[2](2020)在《甲苯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频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对环境的污染愈发严重。作为制药工业中常见的VOCs之一,甲苯因其特殊的物化性质和“三致作用”,严重威胁动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在众多VOCs处理手段中,生物降解法因其低能耗、高效、绿色环保的特性,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功能微生物是污染物的直接降解者。因此,筛选高效降解菌是生物降解的核心。本研究以甲苯为唯一碳源对活性污泥进行菌株筛选、鉴定,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以甲苯(501000 mg/L)为唯一碳源对南京某化工公司水厂的活性污泥进行四个周期的梯度驯化,采用“稀释平板法”和“划线分离法”对驯化培养液进行初筛、复筛,得到9株降解甲苯的功能微生物。通过菌株形态学观察和16S r DNA分子鉴定,分别确定菌株125W为粘着剑菌(Ensifer adhaerens)、菌株134W为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菌株214W为植生拉乌尔菌(Raoultella planticola)、菌株224R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菌株316Y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菌株326Y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菌株424W为戴尔福特菌(Delftia sp.)、菌株524W为多食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multivorum)、菌株536W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2.在30℃,150 rpm,10%的接菌量,甲苯浓度为236.18 mg/L的条件下,进行菌株降解性能评价实验,评估功能微生物对甲苯的生物降解能力。与其他菌株相比,菌株125W(Ensifer adhaerens MT431909)和536W(Pseudomonas putida MT431910)降解能力更强(p<0.001),24 h去除率分别为99.85%和99.90%。其他7株细菌对甲苯的24 h去除率均在20%左右。采用菌株125W和536W作为本研究的实验菌株。通过查阅文献,尚未发现有关粘着剑菌降解甲苯的研究应用。3.研究发现菌株降解甲苯能力受温度、p H、接菌量、甲苯初始浓度的影响,菌株125W和536W最适降解温度分别为30℃和35℃,最适降解p H范围均为7.08.0,最适降解接菌量均为5%,对初始浓度小于577.3 mg/L的甲苯24 h去除率均大于99%。4.菌株125W和536W在终浓度为100 mg/L的10种挥发性有机物选择性培养基中均生长良好,10种挥发性有机物分别为乙醇、苯乙醇、甲苯、甲醇、苯、二甲苯、吐温80、苯酚、二甲基亚砜、2-巯基乙醇。表明两菌株均有良好的挥发性有机物利用广谱性。5.通过超声破碎菌株536W提取菌株粗酶液,并测定粗酶液中的甲苯降解关键酶。分别检测到了甲苯双加氧酶(TDO)和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C23O)的酶活。初步推断菌株536W的降解途径是甲苯双加氧酶将甲苯氧化为3-甲基邻苯二酚,然后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将其间位氧化开环,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6.通过“琼脂糖塞实验”研究菌株125W和536W的趋化性。发现两株单菌能够感知生长环境中甲苯和邻苯二酚浓度的变化,并对其产生正趋化性运动,根据底物分布的浓度梯度进行选择性运动。综上,粘着剑菌(E.adhaerens strain 125W)和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 strain536W)对甲苯均有良好的生物降解能力,并对多种挥发性有机物有较好的广谱利用性。两菌株均能感知生长环境中化学物质的变化,趋利避害,有利于目标污染物的生物利用和生物降解,是较为理想的甲苯降解菌。

武宁[3](2020)在《河南省典型行业VOCs排放控制技术体系与成本-效益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而作为人口和农业大省以及中部发展中省份,河南省正处于加速推进工业化的重要阶段,是大气污染问题频发的重点地域。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常见大气污染物PM2.5和臭氧(O3)的重要前体物,排放量较大且成分复杂,治理难度颇大。对VOCS控制技术的综合评估可以为企业及政府部门进行相关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但是,目前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较欠缺。基于此,本研究针对河南省典型行业VOCS治理技术进行分析,并对已应用的技术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和综合评估。本文对国内外VOCS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对VOCS单一及组合末端治理技术的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及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VOCS单一末端治理技术都存在治理范围小、净化率低、易产生二次污染等缺点,组合末端治理技术在保有单一治理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可提高废气净化率,且二次污染较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综合考虑所处理VOCS废气的进口浓度、废气流量、净化效率、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构建了VOCS治理技术成本效益分析模型。该模型主要分为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和经济效益三部分;提出了相关费用核算方法,用于对VOCS治理技术进行定量分析。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采用Yaahp软件建立技术、经济、环境和管理四个层次和包括工艺复杂程度、技术适用性、技术成熟度等在内的15个子指标的VOCS治理技术综合评估体系,用于对VOCS治理技术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文献检索和现场调研,确定河南省VOCS废气排放典型行业为化工、包装印刷和家具制造行业,并对这三个典型行业的废气排放概况以及排污节点进行了分析,河南省主要应用的VOCS末端治理技术有吸附、直接燃烧和蓄热燃烧等9种技术。根据成本效益分析模型计算可得出,处理流量为3000 m3/h的VOCS废气时直接燃烧技术单套设备初始投资76.00万元,运行成本36.22万元,整体经济效益较好。基于治理技术成本效益计算结果,采用Yaahp软件构建综合评估体系,其中,一级指标中环境指标和二级指标中对周围环境影响指标权重较大,对评分结果影响较大。计算结果显示,吸附-催化燃烧技术综合评分较高,综合效益较好。通过灵敏度分析表明,随着环境指标权重增加,吸附-催化燃烧技术综合效益增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陈安格[4](2020)在《旋转电极放电反应器去除三氯乙烯和二氯甲烷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含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CVOCs)是PM2.5和光化学污染形成的主要前体物之一,在环境中难以自然降解,易在生物体内富集,对人体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危害。本研究采用自主研发设计的旋转电极放电等离子体反应器去除污染物。反应器主体玻璃圆筒内径5 cm,筒体中心固定一根由电机带动旋转的不锈钢电极丝杆做放电阳极,筒壁上附有铝箔纸作接地阴极,电极丝杆中间穿有三根互成60°的3 cm长的小丝杆,小丝杆与铝箔间距1 cm。通过研究不同转速、电压下的放电特性和放电功率,总结了反应器的优点:反应空间大、能减少短路和线路过热的现象发生、放电稳定、能耗低等。本研究将工业清洗领域常见的含氯有机污染物——三氯乙烯和二氯甲烷作为不饱和的CVOCs和饱和CVOCs的典型代表,通过研究两种物质得出治理CVOCs的一般规律,本研究具体研究了关键参数(峰值电压、旋转速度、初始浓度、气体流量、氧气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计算了降解过程中的能量效率,并对其变化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三氯乙烯和二氯甲烷在优化条件后,去除效率能分别达到93.2%和46.3%,能量产率能分别达到4.93 g/k Wh和2.50 g/k Wh。同时本研究还分析了三氯乙烯和二氯甲烷分别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下的降解机理,由于两物质元素性质相近,因此气相产物也类似,在无氧环境下主要气相产物为HCl、Cl2,三氯乙烯副产物还检测到了C2Cl4;在有氧环境下主要气相产物有CO2、H2O、Cl2,并有副产物COCl2、O3产生。最后,将等离子体技术与典型的VOCs净化工艺进行对比,初步探讨了等离子体技术工业应用的可行性。

高亭[5](2019)在《生物滴滤系统处理模拟甲苯废气研究》文中指出挥发性有机气体的排放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其中,甲苯作为典型的挥发性有机物,源于许多行业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具有易挥发、气量大、浓度低等问题而难于被治理。因此,对甲苯废气的高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自行设计生物滴滤系统,聚氨酯海绵作为填料,模拟甲苯废气为目标气体,采用活性污泥作为菌源直接挂膜,分别探究了室温条件下空白系统、启动挂膜以及稳定运行三个阶段甲苯进气浓度、进气量及营养液喷淋速率对甲苯去除效率的影响;生物膜形态及结构进行扫描电镜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测试分析;降解产物的检测,分析甲苯降解程度及原因;最后通过响应面分析进行试验条件的优化。在节约成本的条件下,得到高效且稳定运行的生物滴滤系统,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1)未添加填料的空塔试运行,甲苯进出口浓度差小于3%,说明系统气密性良好;空白系统各因素下甲苯吸附效率在3%5%之间,对后续系统运行的影响可忽略不计。(2)生物滴滤系统在甲苯进气量15 L/min、进气浓度100300 mg/m3及营养液喷淋速率60 ml/min的条件下,活性污泥挂膜时间低于30天,当进气浓度增加至500 mg/m3,甲苯去除效率仍达90%以上。(3)系统稳定运行结果表明,随着进气量和进气浓度的增大,去除效率略微下降;改变进气量为525 L/min、进气浓度为1001000 mg/m3,其去除效率仍在85%以上;改变营养液喷淋速率在10100 ml/min,甲苯去除效率稳定在95%左右。与响应面优化分析结果基本吻合,进气量、进气浓度及营养液喷淋速率三因素及相应交互作用在实验及预测条件下对甲苯降解效率的影响程度较小。(4)随着挂膜时间的增加,生物膜的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挂膜成功后对高效运行期间的微生物菌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变形菌门是本实验中的优势菌。(5)甲苯彻底净化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气质联用色谱仪分析中间产物表明,除含有是未被降解的甲苯外,过程副产物还包括烃类、炔类及芳香烃类等。

罗小会[6](2019)在《负载分子筛蜂窝状陶瓷对VOCs吸脱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大多数VOCs具有易挥发、致光化学烟雾、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效应,严重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吸附法作为处理VOCs的常用技术之一已经成为当今环保领域研究热点。以分子筛为吸附材料的转轮吸附浓缩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许多行业低浓度VOCs治理的主流技术。本文通过涂覆法制备了负载HY、NaY、USY、ZSM-5-300、ZSM-5-360堇青石蜂窝状陶瓷吸附材料,以甲苯、乙酸乙酯、异丙醇、丙酮为吸附质,考察了单组分及多组分有机物在负载分子筛蜂窝状陶瓷上的吸附脱附性能。单组分吸附脱附研究表明:NaY分子筛对甲苯、乙酸乙酯、异丙醇、丙酮的饱和吸附量最低;ZSM-5-300对四种组分的饱和吸附量最高,USY、HY、ZSM-5-360饱和吸附量居中;吸附质在ZSM-5-300和ZSM-5-360分子筛表面脱附温度最低,在180-270 oC范围内可完全脱附,脱附温度明显低于NaY、HY、USY分子筛,而且HY、USY分子筛热脱附后表面存在积炭现象。ZSM-5-300分子筛具有较高的饱和吸附量和较低的热脱附温度,是理想的VOCs吸附材料。考察了吸附温度、VOCs初始浓度、空速对多组分VOCs在负载ZSM-5-300分子筛蜂窝陶瓷上吸附作用影响,结果表明,穿透曲线均为S型曲线,分子筛的吸附过程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VOCs穿透时间及吸附平衡时间缩短,VOCs吸附作用减弱,不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增加初始浓度,穿透时间及吸附平衡时间缩短,在低浓度时各有机物吸附量相对固定,高浓度下其吸附量明显减少,ZSM-5-300分子筛适应于中低浓度VOCs的吸附。增加空速,VOCs穿透时间及吸附平衡时间缩短,空速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吸附进行,表明负载ZSM-5-300分子筛蜂窝陶瓷适合于中低空速VOCs的吸附,高空速时吸附效果不佳。多组分实验表明:甲苯、异丙醇和丙酮吸附穿透曲线出现了明显的―驼峰‖,归因于四种VOCs存在共吸附和竞争吸附作用,ZSM-5-300分子筛对多组分VOCs的吸附与对单组分VOCs吸附相比,多组分中各单组分VOCs的饱和吸附量明显减少;多组分VOCs热脱附时各组分的脱附温度较单组分脱附温度均有所下降,ZSM-5-300分子筛对多组分VOCs具有较好的脱附再生性能。复合分子筛吸附多组分VOCs的穿透曲线为S型曲线,穿透时间为乙酸乙酯>异丙醇>丙酮>甲苯。ZU13复合分子筛具有介孔-微孔结构,孔道结构发生交叉,孔壁叠加作用更加明显,负载ZU13分子筛蜂窝陶瓷对多组分VOCs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ZU13、ZU11复合分子筛脱附VOCs过程中,乙酸乙酯、异丙醇、丙酮存在两个脱附峰,甲苯只有一个脱附峰,说明ZU13、ZU11复合分子筛具有介孔-微孔结构。完全脱附温度ZU13>ZU11>ZU31,在300℃前,VOCs均可完全脱附。运用Yoon-Nelson提出的半经验气体吸附模型对负载ZU13复合分子筛蜂窝陶瓷吸附VOCs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多组分VOCs中各组分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2范围为0.986-0.994,理论模型与实验数据的相关度较好,能够较好的进行拟合。应用理论穿透模型预测负载分子筛蜂窝陶瓷的出口VOCs浓度随吸附时间的变化关系,可以为工程应用提供指导。

倪瑶琪[7](2019)在《自产表面活性剂正己烷降解菌的筛选、优化及降解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生物反应器在处理大气量、低浓度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生物反应器对难降解的疏水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的处理效果不佳。在生物过滤器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以增强疏水性VOC的去除,但会显着增加处理成本。本文旨在通过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可以利用疏水性VOC,自产表面活性剂的菌株,进而强化菌株对疏水性VOC的降解性能,为生物反应器在VOCs控制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基于血平板、蓝色凝胶平板和正己烷作为唯一碳源的平板,筛选出了可降解正己烷并同时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通过16SrDNA测序,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命名为Bacillu kicheniformis NEE1。对菌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和正己烷降解特性的研究发现,菌株代谢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量与正己烷的初始浓度(132-2640 mg/L)有关,同时,由菌株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促进了正己烷的去除。在低,中和高正己烷浓度下,菌株的生长、表面张力的下降和正己烷的去除分别具有不同的趋势:在中低浓度(3.27-327mg/L)的正己烷条件下,B.licheniformisNEE1生长最快;高浓度正己烷条件下(2640 mg/L),培养液表面张力下降最明显;50μL(132 mg/L)组和200 μL(528 mg/L)组的正己烷五天去除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在正己烷初始浓度为132 mg/L时,正己烷两天去除率达到60%以上。与其他已报道的正己烷降解菌株相比,B.licheniformis NEE1可用于高浓度的正己烷的降解。通过单因子实验,探讨了pH、温度、氮源对正己烷降解菌B.licheniformis NEE1降解正己烷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适宜在中性偏碱性、硫酸铵为氮源、温度为25-30℃的条件下生长。此外,通过对菌株底物利用的研究发现,菌株底物利用广谱性较好,可利用多种疏水性VOCs、非挥发性烷烃和亲水性VOC类的丙酮,但不能利用多环芳烃菲和芘。

吴超[8](2017)在《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处理多组分VOCs废气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工业有机溶剂使用所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是我国雾霾天气与光化学臭氧排放的关键诱因之一。工业源排放的VOCs气量大、浓度低,特别适宜使用操作简便、无二次污染的生物技术进行治理控制。生物过滤或滴滤技术是目前最为经济有效的生物技术。但其长期运行后,生物量过分累积、营养物分布不均及湿度条件恶化等会导致去除效果不佳和额外的维修费用。生物洗涤器没有如是问题,且特别适用于亲水VOCs处理。但工业源VOCs排放组分复杂,常含苯系物、含氯烷烃和含氧化合物等不同疏水性、挥发性、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毒性的物质,制约着生物洗涤器高效工业化扩大应用。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因非水相的添加,不仅能促进疏水VOCs气液传质,而且能保护微生物免于底物毒性、环境波动和操作紊乱,已成功应用于单一疏水性或强毒性VOC的净化。但其应对工业排放的多组分VOCs废气的治理鲜有报道。连续搅拌釜生物反应器是最为常用的生物洗涤器构型,但能耗大是其不可避免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以气升式生物反应器为反应器构型,以乙酸乙酯、1,2-二氯乙烷、二氯甲烷和甲苯为模拟污染物,从高效降解菌群选育、连续稳态和工况波动工艺表现、过程模拟与优化、微生物信息分析等方面展开了考察研究。以难降解的1,2-二氯乙烷为驯化的模拟污染物,本研究从树脂化工厂的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获得一疏水降解微生物混合菌群,其细胞疏水性为79%,主要由Xanthobacter属(62%)构成。在无外加碳源条件下,初始1,2-二氯乙烷浓度为114.1-1141.5mg·L-1时,疏水降解菌群介导的降解过程能高效进行,脱氯率可达92%。Haldane-Andrews模型动力学参数μmax为0.247h-1,Ks和Ki分别为4.7 g·m-3和10.4g·m-3;均优于已报导菌株或菌群,且符合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的理想值。它也能降解乙酸乙酯、二氯甲烷和甲苯。硅油体积比为7%即可保证1,2-二氯乙烷和氧气的增溶效果以及疏水菌群的降解活性。接种疏水降解菌群和添加7%硅油能提高气升式生物反应器的总去除负荷,但矿化率、脱氯率和细胞产率分别为60%、39%和0.19gDCW·gVOCs-1,均低于无硅油体系。在应对工况波动时,两相分配气升式生物反应器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优势明显。气升式生物反应器连续稳定运行过程中,亲水性易降解的乙酸乙酯去除效率可达100%,并不受停留时间的影响。适度疏水难降解的甲苯去除效率由于硅油的添加增加了一倍。无论是否添加硅油,适度疏水甲苯去除效果均优于亲水性的1,2-二氯乙烷。难降解的含氯烷烃去除效果均没有因为硅油的添加而有所提升,虽然这两个物质的液相溶解度均有所增加。本研究首次提出比较最大体积传质速率和最大去除负荷进行生物技术限制过程分析。易降解的乙酸乙酯易受限于物理传质过程,可降解的甲苯和难降解的氯代烷烃则易受限于生物降解过程。因此,在生物反应器操作运行过程中,因考虑VOCs疏水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进行物理传质和生物降解过程的调控,以保证高效的去除效果。硅油的添加并未引起气升式生物反应器中微生物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微生物群落结构随着气升式生物反应器的运行操作演替显着,其细胞疏水性也随之改变。多组分VOCs在生物反应器内的净化效果受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相互作用的影响。微观优势菌群的降解功能和特性与宏观VOCs去除表现相一致。高丰度的特定降解酶能保证高效单一 VOC去除效果。VOCs间相互作用复杂,特别是关键酶的竞争抑制作用,会引发某单一物质降解过程的恶化。这为工程微生物生态系统功能优化以及生物反应器去除表现和设计优化提供了策略性参考。

卢雨奇[9](2016)在《生物滴滤器处理高温苯系物气体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对环境及人体产生严重危害。生物法降解VOCs的优势比较明显,尤其是生物滴滤器(Biotrickling filter,BTF),适用于处理高负荷有机污染物。但是生物滴滤器在高温条件下处理VOCs的研究较少,近几年研究方向也逐渐向中高浓度的VOCs进行探索。因此考察高温条件下净化VOCs的可行性,对工业上采用生物法处理高温废气中的VOCs进行探讨具有其意义。添加合适的化学试剂可以强化生物滴滤器的去除效果,改进传统生物反应器中的不足,找到一种针对高温、高浓度疏水性VOCs的高效处理方法。本研究处理以苯、甲苯、二甲苯为代表的VOCs。在进气浓度为400 mg/m3,实验温度为30℃,停留时间160 s的参考条件下启动生物滴滤器,待去除效率达到90%并稳定不变后,取出适量微生物添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20和曲拉通X-100以及7种微生物所需的金属离子做烧杯实验考察其对微生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然后选出促进效果最佳的一种表面活性剂和一种金属离子在生物滴滤器内进行其添加量的研究。添加吐温-20和曲拉通X-100进行烧杯实验,在考察范围内都对微生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选择的7种金属离子对微生物生长促进效果好坏的顺序为Mn2+>Ca2+>Cu2+>Zn2+>Mg2+>Fe3+>Co2+。Mn2+促进作用最明显,吸光度值的增量最大。将实验温度由30℃逐渐升高到60℃,去除效率下降到53.8%。在进口浓度为400 mg/m3,停留时间为160 s的条件下,曲拉通X-100和吐温-20分别被引入到生物滴滤塔中,结果表明,添加吐温-20的去除效果比曲拉通X-100更有优势。随后将进气口浓度从低浓度的400 mg/m3提升到较高浓度的1000 mg/m3,添加吐温-20的最适浓度为50 mg/L时,去除效率达到77.4%,在添加表面活性剂吐温-20的基础上,添加浓度为35 mg/L的Mn2+,去除效率达到91.7%,去除量为14.9g/(m3·h)。为了与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考察了增大有机负荷下和减小停留时间下对强化的反应器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负荷增加,虽然生物滴滤器去除效率的降低,但其处理能力仍然提高。对于相同进气浓度,虽然停留时间越短,去除效率越低,但是有机负荷却逐渐增大,并且相应的去除量也随之增大。添加吐温-20和Mn2+后使生物滴滤器能较快恢复其正常性能并长期稳定运行。

闫柯乐,张红星,邹兵,姜素霞,姜鸣[10](2016)在《含苯系物废气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含苯系物废气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首先调研了常规处理含苯系物废气所采用的方法,如吸收法、吸附法、热破坏法、冷凝法和膜分离法,概括了各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特点;其次介绍了近年来开发的新技术,如生物法、光催化法和等离子体法;最后对比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含苯系物废气处理技术日后的发展方向。

二、Removal of Low Concentration Toluene Vapor in a Biotrickling Filt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moval of Low Concentration Toluene Vapor in a Biotrickling Filter(论文提纲范文)

(1)强化生物技术处理含二氯甲烷和甲苯废气的工艺和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简介
    1.2 VOCs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1.3 VOCs生物净化技术研究进展
    1.4 化学氧化-生物净化耦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1.5 立题依据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装置
    2.3 实验内容
    2.4 分析方法
第三章 ALPR去除DCM和甲苯
    3.1 引言
    3.2 ALPR的含氯VOCs去除性能
    3.3 ALPR的微生物降解能力
    3.4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LPR去除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1 引言
    4.2 瞬时浓度变化对DCM和甲苯去除率的影响
    4.3 EBRT对DCM和甲苯去除率的影响
    4.4 温度对DCM和甲苯去除率的影响
    4.5 pH对DCM和甲苯去除率的影响
    4.6 多重变量对DCM和甲苯去除率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n/AC催化剂臭氧催化甲苯的研究
    5.1 引言
    5.2 硝酸改性对AC表面理化性质的影响
    5.3 改性Mn/AC催化剂的表面特性
    5.4 改性Mn/AC催化剂臭氧催化甲苯效果评估
    5.5 臭氧催化氧化甲苯机理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臭氧催化-生物净化耦合技术去除甲苯的研究
    6.1 引言
    6.2 臭氧催化加热温度
    6.3 臭氧浓度
    6.4 臭氧催化-BTF耦合体系去除甲苯
    6.5 臭氧催化-BTF耦合体系甲苯矿化率
    6.6 微生物群落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2)甲苯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简述
        1.1.2.制药工业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主要来源和特点
        1.1.3.甲苯的理化性质和危害
    1.2.甲苯污染物的控制标准
    1.3.甲苯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1.4.生物法治理甲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代谢甲苯的微生物
        1.4.2.甲苯的代谢途径
    1.5.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研究意义
        1.5.2.研究内容
        1.5.3.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甲苯降解菌的筛选、分离及鉴定
    2.1.引言
    2.2.实验材料
        2.2.1.活性污泥
        2.2.2.实验试剂
        2.2.3.实验仪器
        2.2.4.培养基
    2.3.实验方法
        2.3.1.活性污泥的理化测定
        2.3.2.甲苯浓度的测定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2.3.3.菌株的驯化、分离、纯化和保存
        2.3.4.菌株的形态学观察与鉴定
        2.3.5.菌株降解性能评价实验
        2.3.6.数据分析
    2.4.结果与分析
        2.4.1.活性污泥的理化性质
        2.4.2.菌株的驯化、分离和纯化
        2.4.3.菌株降解性能评价
        2.4.4.菌株的16SrDNA鉴定
    2.5.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甲苯高效降解菌的降解特性研究
    3.1.引言
    3.2.实验材料
        3.2.1.菌种
        3.2.2.实验试剂
        3.2.3.实验仪器
        3.2.4.培养基
    3.3.实验方法
        3.3.1.甲苯降解菌的生长条件优化
        3.3.2.菌株降解甲苯特性实验
        3.3.3.菌株对不同挥发性有机物的降解效果
        3.3.4.数据分析
    3.4.结果与分析
        3.4.1.甲苯降解菌的生长条件优化
        3.4.2.菌株降解甲苯特性
        3.4.3.菌株对不同挥发性有机物的降解效果
    3.5.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甲苯降解菌净化甲苯的作用机制
    4.1.引言
    4.2.实验材料
        4.2.1.菌种
        4.2.2.实验试剂
        4.2.3.实验仪器
        4.2.4.培养基
    4.3.实验方法
        4.3.1.甲苯降解菌关键酶的测定
        4.3.2.细菌的趋化性实验
        4.3.3.数据分析
    4.4.结果与分析
        4.4.1.甲苯降解菌关键酶
        4.4.2.细菌的趋化性
    4.5.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5.2.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3)河南省典型行业VOCs排放控制技术体系与成本-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1.1.2 VOC_S排放情况及危害
    1.2 国内外VOC_S治理技术及成本效益分析研究现状
        1.2.1 VOC_S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1.2.2 大气污染成本效益分析研究现状
        1.2.3 VOC_S治理技术综合评估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VOC_S末端治理技术分析
    2.1 单一末端治理技术
        2.1.1 回收技术
        2.1.2 销毁技术
    2.2 单一末端治理技术的工艺特点对比
    2.3 组合末端治理技术
        2.3.1 吸附浓缩-燃烧技术
        2.3.2 吸附-吸收技术
        2.3.3 冷凝-催化燃烧技术
        2.3.4 冷凝-吸附技术
        2.3.5 低温等离子体-光催化技术
        2.3.6 其他组合末端治理技术
    2.4 组合末端治理技术的工艺特点对比
    2.5 本章小结
3 VOC_S治理技术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及综合评估体系的建立
    3.1 VOC_S治理技术成本效益分析模型的建立
        3.1.1 运行成本模型
        3.1.2 经济效益模型
    3.2 VOC_S治理技术综合评估体系
        3.2.1 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2 确定指标权重
        3.2.3 层序排列及一致性检验
        3.2.4 灵敏度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河南省典型行业VOC_S治理技术评估
    4.1 典型行业VOC_S排放概况及产排污治理分析
        4.1.1 化工行业
        4.1.2 包装印刷行业
        4.1.3 家具制造行业
    4.2 VOC_S治理技术成本效益分析
        4.2.1 典型行业治理技术应用情况
        4.2.2 典型案例成本经济效益分析
    4.3 VOC_S治理技术综合评估分析
        4.3.1 建立评价体系
        4.3.2 确定指标权重
        4.3.3 建立评价矩阵
        4.3.4 综合技术评估
        4.3.5 灵敏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旋转电极放电反应器去除三氯乙烯和二氯甲烷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三氯乙烯和二氯甲烷污染综述
        1.2.1 三氯乙烯和二氯甲烷基本特性
        1.2.2 污染来源及现状
    1.3 工业VOCs治理技术的应用
        1.3.1 吸附法
        1.3.2 吸收法
        1.3.3 膜分离法
        1.3.4 燃烧法
        1.3.5 生物法
        1.3.6 光催化氧化法
        1.3.7 低温等离子体法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内容
    2.1 实验流程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分析仪器和设备
    2.3 分析方法
        2.3.1 模拟废气标准曲线
        2.3.2 等离子体氧化产物的分析方法
第三章 旋转电极放电反应器
    3.1 反应器的结构设计
        3.1.1 设计思路
        3.1.2 结构尺寸及参数
    3.2 反应器功率和能耗计算
    3.3 反应器的改进和放电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氯乙烯的去除实验研究
    4.1 峰值电压对三氯乙烯去除效果的影响
    4.2 旋转速度对三氯乙烯去除效果的影响
    4.3 初始浓度对三氯乙烯去除效果的影响
    4.4 气体流量对三氯乙烯去除效果的影响
    4.5 氧气浓度对三氯乙烯去除效果的影响
    4.6 三氯乙烯氧化机理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氯甲烷的去除实验研究
    5.1 峰值电压对二氯甲烷去除效果的影响
    5.2 旋转速度对二氯甲烷去除效果的影响
    5.3 初始浓度对二氯甲烷去除效果的影响
    5.4 气体流量对二氯甲烷去除效果的影响
    5.5 氧气浓度对二氯甲烷去除效果的影响
    5.6 二氯甲烷氧化机理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旋转电极放电工业应用前景分析
    6.1 工艺流程及设备参数
    6.2 工艺可行性分析
        6.2.1 有效性分析
        6.2.2 适用性分析
        6.2.3 经济性分析
    6.3 与典型技术工艺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生物滴滤系统处理模拟甲苯废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甲苯污染概述
        1.1.1 主要来源
        1.1.2 性质及危害
    1.2 控制技术
    1.3 生物滴滤法处理甲苯
    1.4 影响生物滴滤塔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
        1.4.1 填料
        1.4.2 添加剂
        1.4.3 其他影响因素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目标
        1.5.3 研究思路
        1.5.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装置
        2.3.1 实验装置设计原则及思路
        2.3.2 生物滴滤塔
    2.4 实验流程
    2.5 分析方法
        2.5.1 相关参数测定分析及计算方法
        2.5.2 生物膜相关性能分析方法
第三章 生物滴滤系统试运行及挂膜启动研究
    3.1 生物滴滤系统空白运行结果
        3.1.1 空塔试运行结果
        3.1.2 空白系统运行期间进气浓度对结果的影响
        3.1.3 空白系统运行期间进气量对结果的影响
        3.1.4 空白系统运行期间营养液喷淋速率对结果的影响
        3.1.5 结论
    3.2 生物滴滤系统挂膜启动实验
        3.2.1 活性污泥前处理
        3.2.2 甲苯降解率在挂膜期间的变化
    3.3 生物膜在挂膜期间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滴滤系统长期运行期间去除效果及各性能研究
    4.1 长期运行期间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4.1.1 进气浓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4.1.2 不同进气量(停留时间)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4.1.3 不同营养液喷淋速率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4.2 生物滴滤系统长期运行表现
    4.3 生物滴滤系统长期运行生物膜的表现
    4.4 生物滴滤系统长期运行微生物菌落的鉴定
        4.4.1 各分类水平的微生物类群数统计
        4.4.2 各分类水平的分类学组成分析
        4.4.3 系统发育树和分类等级树的构建
        4.4.4 功能类群分布统计
        4.4.5 小结
    4.5 净化产物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响应面优化实验
    5.1 实验设计及分析方法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优化结果
        5.2.2 方差分析
        5.2.3 响应面分析
    5.3 验证模型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负载分子筛蜂窝状陶瓷对VOCs吸脱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VOCs概述
    1.2 VOCs控制技术
        1.2.1 催化燃烧法
        1.2.2 光催化法
        1.2.3 生物降解法
        1.2.4 低温等离子体法
        1.2.5 吸附法
        1.2.6 冷凝法
        1.2.7 吸收法
    1.3 吸附技术及VOCs吸附剂
    1.4 分子筛及其应用
        1.4.1 Y型分子筛的应用
        1.4.2 ZSM-5分子筛的应用
        1.4.3 复合分子筛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课题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实验药品及设备
        2.1.1 主要实验药品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负载分子筛蜂窝陶瓷制备
    2.3 吸附剂表征
    2.4 吸附-脱附实验
第三章 负载分子筛蜂窝陶瓷对单组分VOCs的吸附-脱附性能研究
    3.1 分子筛的物相确认
    3.2 分子筛孔结构分析
    3.3 VOCs的工作曲线绘制
    3.4 分子筛对VOCs的吸脱附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负载分子筛蜂窝陶瓷对多组分VOCs的吸附-脱附性能研究
    4.1 吸附温度对ZSM-5-300吸附多组分VOCs的影响
    4.2 VOCs浓度对ZSM-5-300吸附多组分VOCs的影响
    4.3 空速对ZSM-5-300吸附多组分VOCs的影响
    4.4 多组分VOCs的吸脱附性能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分子筛对多组分VOCs的吸附-脱附性能研究
    5.1 复合分子筛对多组分VOCs的吸附性能研究
    5.2 复合分子筛对多组分VOCs的脱附性能研究
    5.3 复合分子筛吸附多组分VOCs的动力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自产表面活性剂正己烷降解菌的筛选、优化及降解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及处理概述
        1.1.1 VOCs污染现状及危害
        1.1.2 VOCs常规处理技术
        1.1.3 VOCs生物处理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1.1.4 正己烷的性质、应用及危害
    1.2 生物法处理疏水性VOCs
        1.2.1 高效降解菌株的应用
        1.2.2 生物反应器的创新
        1.2.3 亲水化合物的应用
        1.2.4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3 产表面活性剂的菌群筛选与优化
        1.3.1 产表面活性剂菌的筛选方法
        1.3.2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条件的优选
    1.4 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种应用于生物滴滤器以降解疏水性VOCs的机理研究
        1.4.1 生物法降解VOCs的机理
        1.4.2 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生物法去除疏水性VOCs的过程动力学
        1.4.3 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生物降解作用的机制
        1.4.4 生物滴滤器内微环境的研究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正己烷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1.3 培养基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产表面活性剂菌的筛选
        2.2.2 正己烷降解菌的筛选
        2.2.3 自产表面活性剂的正己烷降解菌的筛选
        2.2.4 菌种的鉴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菌株的筛选
        2.3.2 菌株的菌落、个体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
        2.3.3 菌种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Bacillus licheniformis NEE1的产表面活性剂及正己烷降解性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主要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1.3 培养基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3.2.2 菌株的生长情况及对正己烷降解情况分析
        3.2.3 菌株产表面活性剂情况分析
        3.2.4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菌株的生长
        3.3.2 正己烷的降解
        3.3.3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生产及与正己烷降解的相关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Bacillus licheniformis NEE1降解正己烷的影响因素和底物利用广谱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主要材料
        4.1.2 主要仪器
        4.1.3 培养基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不同条件对菌株降解正己烷的影响
        4.2.2 菌株的底物利用广谱性试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条件对菌株生长和菌株降解正己烷的影响
        4.3.2 菌株对其他底物的利用情况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8)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处理多组分VOCs废气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工业源VOCs废气排放及污染特征
    1.2 低浓度VOCs废气治理技术
        1.2.1 吸收技术
        1.2.2 吸附技术
        1.2.3 燃烧氧化技术
        1.2.4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1.2.5 生物技术
    1.3 VOCs生物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1.3.1 基本原理
        1.3.2 VOCs传质过程
        1.3.3 微生物群落特征和降解特性
        1.3.4 生物反应器构型
    1.4 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现状
        1.4.1 非水相的选择
        1.4.2 疏水性微生物的选育
        1.4.3 模型构建
    1.5 立题依据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
        2.1.1 模拟污染物
        2.1.2 化学与生物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接种微生物选育及其降解特性考察
        2.3.1 疏水混合菌群获得与鉴定
        2.3.2 疏水混合菌群生长条件优化
        2.3.3 疏水混合菌群降解和生长特性研究
    2.4 硅油比例的选择
    2.5 生物反应器构型与操作运行
        2.5.1 生物反应器构型
        2.5.2 VOCs在生物反应器中传质速率的评价
        2.5.3 适应与连续运行工艺考察
        2.5.4 抵抗工况波动能力的评价
    2.6 测定方法
        2.6.1 化学指标测定
        2.6.2 生物指标测定
        2.6.3 高通量测序
第三章 降解1,2-二氯乙烷疏水菌群选育及降解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疏水混合菌群的鉴定
    3.3 最佳硅油体积比
    3.4 疏水降解菌群的生长条件优化
        3.4.1 最适生长温度
        3.4.2 最适生长pH值
        3.4.3 底物宽泛性
    3.5 疏水降解菌群的1,2-二氯乙烷降解特性
        3.5.1 硅油对疏水降解菌群降解能力和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5.2 硅油存在时疏水降解菌群在不同浓度下的降解特性
        3.5.3 降解终产物分析
        3.5.4 微生物降解与生长动力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处理多组分VOCs废气及硅油强化表现
    4.1 引言
    4.2 连续稳定运行工艺表现
        4.2.1 多组分VOCs废气的去除效果
        4.2.2 CO_2产量
        4.2.3 Cl~-产量
        4.2.4 生物量
    4.3 抵抗工况波动的能力
        4.3.1 进气浓度波动
        4.3.2 饥饿与反应器停运
        4.3.3 pH值变化
        4.3.4 抵抗力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组分VOCs废气处理过程的模拟与优化
    5.1 引言
    5.2 模拟的关键假设
    5.3 VOCs传质过程参数
        5.3.1 最大传质分数
        5.3.2 最大体积传质速率
    5.4 生物降解宏观动力学特征
        5.4.1 理论框架
        5.4.2 宏观动力学参数
    5.5 潜在受限过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生物群落对多组分VOCs去除的响应
    6.1 引言
    6.2 微生物细胞疏水性的变化
    6.3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响应
    6.4 异型生物质生物降解基因丰度
    6.5 KEGG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9)生物滴滤器处理高温苯系物气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挥发性有机物的概念及来源
        1.1.1 挥发性有机物的概念
        1.1.2 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及危害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挥发性有机物处理技术
        1.2.1 回收技术
        1.2.2 销毁技术
        1.2.3 新型治理技术
        1.2.4 几种常用VOCs处理技术的比较
    1.3 生物法去除挥发性有机废气
        1.3.1 处理机理
        1.3.1.1 吸收-生物膜理论
        1.3.1.2 吸附-生物膜理论
        1.3.2 生物反应器的选择
        1.3.2.1 生物过滤器工艺
        1.3.2.2 生物洗涤器工艺
        1.3.2.3 生物滴滤器工艺
        1.3.2.4 生物法净化VOCs的工艺对比
    1.4 生物滴滤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去除VOCs的种类
        1.4.2 动力学模型
        1.4.3 工艺性能的强化
        1.4.3.1 微生物选择与驯化
        1.4.3.2 填料的选择
        1.4.3.3 多系统技术联合
        1.4.3.4 生物滴滤器工艺的优化
        1.4.3.5 添加化学试剂
    1.5 添加化学试剂在生物反应中的应用
        1.5.1 表面活性剂
        1.5.1.1 表面活性剂作用机理
        1.5.1.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5.2 金属离子
        1.5.2.1 金属离子对微生物影响的机理
        1.5.2.2 金属离子的促进作用
    1.6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2.1 研究内容
        1.6.2.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及流程
    2.2 实验材料
        2.2.1 目标污染物
        2.2.2 微生物菌种来源
        2.2.3 填料
        2.2.4 循环营养液
    2.3 实验条件
        2.3.1 恒温水浴系统
        2.3.2 pH的调节
        2.3.3 压降测试系统
    2.4 实验方法
        2.4.1 VOCs检测方法
        2.4.1.1 检测依据
        2.4.1.2 分析仪器
        2.4.1.3 分析条件
        2.4.1.4 标准曲线的绘制
        2.4.1.5 运行参数
        2.4.2 微生物相检测方法
第三章 高温下表面活性剂及金属离子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3.1 实验方法及过程
        3.1.1 实验器材及药品
        3.1.2 实验装置启动
        3.1.3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3.1.4 金属离子的选择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生物滴滤器的启动
        3.2.2 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2.2.1 吐温-20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2.2.2 曲拉通X-100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3.2.3 金属离子对微生物的影响
        3.2.3.1 大量金属离子对微生物的影响
        3.2.3.2 微量金属离子对微生物的影响
        3.2.3.3 最适添加的金属离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及金属离子对工艺影响的研究
    4.1 实验方法
        4.1.1 实验器材及药品
        4.1.2 添加表面活性剂强化生物滴滤塔性能
        4.1.2.1 添加曲拉通X-100和吐温-20
        4.1.2.2 吐温-20的用量优化
        4.1.3 添加Mn(Ⅱ)强化生物滴滤塔性能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曲拉通X-100和吐温-20的强化效果
        4.2.2 吐温-20的用量优化
        4.2.3 Mn(Ⅱ)的用量优化
        4.2.4 生物膜蓄积情况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吐温-20及Mn(Ⅱ)强化生物滴滤器的研究
    5.1 实验方法
        5.1.1 实验器材及药品
        5.1.2 添加吐温-20及Mn(Ⅱ)的生物滴滤器的性能研究
        5.1.3 生物滴滤器的闲置与恢复
        5.1.4 生物滴滤器内微生物的研究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有机负荷的影响
        5.2.2 进口浓度一定时停留时间的影响
        5.2.3 滴滤塔的闲置与恢复
        5.2.4 强化生物滴滤器内微生物的观察研究
        5.2.5 菌种元素含量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致谢

(10)含苯系物废气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规处理技术
    1. 1 吸收法
    1. 2 吸附法
    1. 3 热破坏法
    1. 4 膜分离法
    1. 5 冷凝法
2 新型处理技术
    2. 1 生物处理法
    2. 2 光催化法
    2. 3 等离子体法
3 结论与展望

四、Removal of Low Concentration Toluene Vapor in a Biotrickling Filter(论文参考文献)

  • [1]强化生物技术处理含二氯甲烷和甲苯废气的工艺和机理[D]. 徐佩伦. 浙江大学, 2020(05)
  • [2]甲苯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D]. 万鹏伟. 南京大学, 2020(02)
  • [3]河南省典型行业VOCs排放控制技术体系与成本-效益研究[D]. 武宁. 郑州大学, 2020(02)
  • [4]旋转电极放电反应器去除三氯乙烯和二氯甲烷实验研究[D]. 陈安格.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5]生物滴滤系统处理模拟甲苯废气研究[D]. 高亭.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19
  • [6]负载分子筛蜂窝状陶瓷对VOCs吸脱附性能研究[D]. 罗小会.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7]自产表面活性剂正己烷降解菌的筛选、优化及降解性能研究[D]. 倪瑶琪.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6)
  • [8]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处理多组分VOCs废气的关键技术研究[D]. 吴超. 浙江大学, 2017(12)
  • [9]生物滴滤器处理高温苯系物气体的研究[D]. 卢雨奇.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10]含苯系物废气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闫柯乐,张红星,邹兵,姜素霞,姜鸣.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16(01)

标签:;  ;  ;  ;  ;  

生物滴滤器中低浓度甲苯蒸气的去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