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任氏传》看唐代传奇时期狐妖小说的走向

从《任氏传》看唐代传奇时期狐妖小说的走向

一、从《任氏传》看狐精小说沿革至唐传奇时的走向(论文文献综述)

王雅欣[1](2020)在《“后聊斋”时代的狐鬼世界》文中研究表明明清两朝是小说的繁盛期,诞生了大批优秀作品,也使得小说的续仿现象蔚为大观。清人蒲松龄的文言志怪短篇小说《聊斋志异》付诸梨枣后,其仿书更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些仿书围绕原书展开,呈现出众星拱月之势。本文把《聊斋志异》之后直至清末受其影响而产生的文言小说称作“后聊斋”,把这些小说中的狐形象统称为“狐鬼”形象。论文以“后聊斋”时代小说中狐鬼形象为研究对象,从狐鬼世界的构筑、借狐讽喻世情、狐鬼形象艺术上的新变与不足三个层面进行探讨,重点将仿书与《聊斋志异》中的狐形象进行对比剖析,找寻出仿书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的闪光点,总结出续仿之书创作的一些规律。论文的正文部分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侧重于对“后聊斋”小说及其狐鬼形象做总体观照。首先厘清续仿概念、界定“后聊斋”小说,由于“后聊斋”小说数量较多,本文从作品的影响力、艺术成就、思想内涵等方面加以限定择选,着重介绍“后聊斋”小说和作者的大致情况。其次,梳理狐形象自先秦至明清的发展历程及其每个时期的狐之特点。最后,确定将狐形象居多且艺术性较强的《萤窗异草》《夜谭随录》《夜雨秋灯录》《影谈》《益智录》等八部“后聊斋”小说作为讨论的重点。第二章,侧重于对“后聊斋”小说中狐鬼形象做具体分析,并进行分类归纳。从狐之形态、狐之异能、狐之性格三方面,以及从静态到动态全方位的展示仿书中的狐鬼世界。一方面,由于“后聊斋”小说中狐鬼形象大多从蒲氏书中传承而来,故而同以往狐形象有着类似的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性;另一方面,狐鬼形象也在漫长的时代中,衍生出新变,充分展现了“后聊斋”小说对艺术表现力的探求。第三章,侧重于论述“后聊斋”小说借狐鬼形象来讽喻世情百态。从针砭时弊与呼唤清明、讽喻世情与呼唤人性、固守礼教与讴歌爱情这三方面将“后聊斋”小说与《聊斋志异》的思想内涵做对比剖析,寻找仿书中从狐鬼形象上展现的思想闪光点。第四章,侧重于以狐鬼形象为立足点,将“后聊斋”小说与《聊斋志异》对比研究,探寻“后聊斋”小说的艺术成就。“后聊斋”小说在狐鬼形象上对于原书继承的成分较大,从狐女形象、诗化的语言特点,到塑造狐形象的方法上,对原书都有所效仿。但也由于对于原书摹拟痕迹太重,导致过犹不及,甚至为了寻求新意,以致叙事重心偏移等弊病频现。不过“后聊斋”小说也存有自己的新变和独有特色,才能流传至今,不至被于湮没在浩瀚书海中。

董舒心[2](2018)在《汉魏六朝婚恋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讨论汉魏六朝婚恋小说,正文分为五章,另加两个附录。第一章探讨古典婚恋小说的起源问题。婚恋神话代表了民间故事从源头上对婚恋小说的影响,和婚恋有关的神话传说早在形成阶段就已经蕴含了后世婚恋小说中常见的一些母题。以《汉武故事》《西京杂记》为代表的杂史文学对于婚恋小说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宫廷美人题材或者说帝王妃子故事上,这是由史书和杂史的内容决定的。杂传文学以《列女传》《孝子传》为代表,它们模塑和反映了汉代的感情观,汉代不提倡男女深情,而是大力倡导专一贞节和孝道至上的封建女德。汉魏情赋、乐府诗与婚恋小说的产生也有关系,因为婚恋主题是宫廷文艺的内容之一,赋体文学、乐府诗、古小说对婚恋主题的表现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宫廷文艺环境的影响,同时这也导致不同文体之间在题材和艺术手法上互相影响。第二章考察以异性人神(仙)之间的邂逅和交往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人神恋”小说,将相关文本分为与民间故事相关的小说、仙道小说和文人小说三类进行观照。有相当一部分人神恋小说的文本和母题来源于民间故事,按照民间故事类型的归纳,可以分为天鹅处女型、螺女型、仙窟艳遇型和仙女下凡型故事四类。六朝道教人士创造的仙道小说中有不少人神遇合故事,其中,西王母下凡故事和神女降真故事是具有代表性的两大类型。这一时期和西王母仙话有关的小说众多,有些文本在内容上有明显的承袭痕迹,但寓意又有所不同。而神女降真故事则以《真诰》中的人神遇合故事为代表,在《真诘》中,神女降真用宿命姻缘来诱导凡人向道求真被认为是一种重要有效的启迪手段,并体现出上清派强烈的禁欲倾向。六朝时期还有一部分成于文人之手的人神恋小说,文人作者主体意识对小说的渗透是有过程的,《成公智琼》《杜兰香》等代表了早期文人记录式的人神恋小说;《拾遗记》《洞冥记》作为方士小说和文人小说的混合体,其中的宫廷美人故事呈现出明显的向人神恋转化的倾向;六朝末期文人创作的人神恋小说《稽神异苑》和《八朝神怪录》是第一批纯粹的文人小说,在艺术手法和主旨精神等方面对后世小说都影响重大。汉魏六朝人神恋小说以“女神男人式”占绝大多数,女神主导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六朝时期民间信仰对女性神只的认识、唐前小说的作者队伍是一个单一性别的男性群体、“神女”文学传统的影响等。第三章讨论汉魏六朝时期的人鬼恋小说,人鬼恋小说可以分为“幽婚小说”和“亡魂小说”两类,前者指至少一方为鬼的婚恋故事,人与鬼或鬼与鬼之间的婚恋行为是“幽婚”小说中必备的要素;而“亡魂”小说中的婚恋行为在主人公生前发生,主人公去世后虽然以亡魂的形式参与生者的生活,但通常没有人鬼婚恋的展开。“幽婚小说”按照男女主人公相遇方式可分为登门自荐型、再续前缘型、路遇入冢型和幽冥邂逅型四类,其中有些作品在艺术上比较成熟,比如《卢充》《王敬伯》等。“亡魂小说”中的人鬼恋故事可以分为亡魂眷恋型、亡魂告别型、亡魂责罚型和亡魂报恩(仇)型,亡魂小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魂魄、情性和生命的认识,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死而复生”母题、“人鬼生子”母题和“随葬重现”母题是人鬼恋小说中三个重要母题。“死而复生”母题表现为形体复活和亡魂重返两种形式,前者与房中术和“宝精”思想有关;“人鬼生子”母题具有推进情节发展的文学功能和表达生命意识的文学意义;“随葬重现”母题的产生与汉魏六朝时期盗墓活动的盛行有重要关系,也与古代男女交往方式有关。人鬼恋小说的产生与冥婚民俗、鬼魂信仰和盗墓活动有关,其中女鬼小说多于男鬼小说,原因在于女性的生存状况特别是未婚而卒少女对婚姻的需求、传统阴阳观及“阳精崇拜”心理、作者的男性中心立场等。第四章研究的“人妖恋”小说以“精怪化形为人与凡人婚媾”为基本内容,它分为两种类型:“男妖女人式”和“女妖男人式”。男妖女人式小说可以分为男妖摄妇型、假冒骗情型和惑乱闺门型三类,女性在情欲和感情上受到的压抑是“男妖女人式”小说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但在根本上,男妖小说要反映的不是性爱生活,其主题在于家庭伦理的破裂与寻求秩序的重建。“女妖男人式”人妖恋小说可分为“女妖登门型”和“男人外出型”两类,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解释了现实中在男人身上发生的身心及感情异动。人妖恋小说中有些妖精原形非常重要,后来发展成妖怪强宗的狐妖就是在汉魏六朝时期奠定了其“妖媚”的形象特点,而有些不常见的动物如虎、蛟等能进入人妖恋小说之中,主要是受到了佛经文学的影响。人妖恋小说中有些独具的母题,如变形、生子、除魅等。变形母题在汉魏六朝小说中叙述都非常简略,与其说它是一种文学塑造,不如说是一种巫风弥漫时代下的集体潜意识表现更近实质。此时期人妖恋小说中的“生子”母题出现不多,但却十分耐人寻味,其中以妖怪原形为水族的故事居多,这主要是受到了以龙感生神话为代表的水神感生神话的影响。猴妖小说和狐妖小说中的生子母题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尖锐的民族矛盾和不同民族之间通婚融合的艰难过程。除魅母题则与人妖恋小说的起源直接相关,在巫术思维的影响下,人们将现实社会中的婚恋问题归咎于妖怪作乱,并邀请方士除魅,就产生了人妖恋故事。第五章讨论婚恋双方都是凡人的世俗婚恋小说,按照主角身份分为宫廷婚恋故事、贵族士人婚恋故事和民间男女婚恋故事三类。汉魏六朝宫廷婚恋小说以《汉武故事》《西京杂记》《拾遗记》中的相关故事为代表,这三部也是此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杂史小说。以贵族士人婚恋故事为题材的古小说主要集中在六朝志人小说中,以《世说新语》和《妒记》为代表。《世说新语》中的婚恋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名士”群体挑战礼教、纯情放任的婚恋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士族女性在婚姻中地位的提高和局限性。《妒记》以妒妇故事为题材,它的产生有反妒妇的动机和目的。汉魏六朝时期以平民阶层人物为主角的婚恋小说数量比较少,有些叙事甚至不能称之为小说,值得注意的是乐府解题类本事小说和六朝地记文学中的平民婚恋故事等,此时期对平民婚恋生活的反映主要是通过志怪小说实现的,特别是“殉情”母题的艺术表现和精神意蕴都值得挖掘。汉魏六朝婚恋小说产生了不少流传后世的经典题材,比如“王昭君”故事、“赵飞燕”故事、“绿珠”故事、“秦罗敷”故事、“秋胡戏妻”故事等等。这些故事能成为经典,与艺人群体有重要关系,一些婚恋故事正是通过艺人的演绎和传播才得以成为经典的。附录一对作者和成书时间等存在争议的唐前小说集进行了辨析,附录二收录三篇与美人赋相关的论文,因是与婚恋小说的发展有重要关系的三个案例,故专辟一章,附于文末。

宋世瑞[3](2018)在《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记小说为古代说部之一种,具有子学的根本属性,它以载记、论议、考证、叙事为基本言说方式,以笔记为表现形式,具有“裨治体、助名教、广见闻、资考证、垂典制、供谈笑、益神智”的价值功能,并呈现出多种美学风格。目前学界或称其为“笔记”“小说笔记”“说部笔记”,或称其为“子部小说”“国学小说”,名虽异而实多同,要皆为一家之言、《汉志》以来史志中之谓也。笔记小说之着录兼该子、史两部,然以子部为权重、史部为支流,史部支流实亦子学之一种云。以时下之观念,大而言之,“笔记小说”与其说是一种文类,不如说它是一个分散的集合体,其内部体裁众多;小而言之,笔记小说为小说叙事之一体,是“小说四体”(章回体、话本体、传奇体、笔记体)之一。本文拟研究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一百余年间的笔记小说(部分论述延伸至嘉庆年间),在搜集、整理近五百种笔记小说作品的基础上,探讨了笔记小说的时代变迁、内部类别、作品体派、小说思想等多个问题,划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的“正名”问题。在文献综述与研究回顾的基础上,采用回溯、比较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民国、清代“笔记小说”的用语习惯,主张在清代小说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笔记小说”概念,考察笔记小说在清代初中期的变迁,从而进行类别、文体、思想等方面研究。第二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创作的变迁研究,以康熙四十年与乾隆三十年为时间节点,分为三个时段,根据时代背景对每个时段笔记小说的内部诸类别之变迁进行描述,并总结其成就,概括每一时段的特点。第三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类别的研究,本章把笔记小说分为野史笔记、杂家笔记、地理杂记、稗官故事等四个类别,首先针对每一个类别进行学理探讨,其次是对此类别在本期的创获及其特征进行评述,并总结其特点。第四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体派的研究,也是文体学理论在笔记小说领域的一次运用。本章对该时期凸显出来的四个体派即“渔洋说部体”“板桥体”“说粤体”“聊斋体”进行研究,分析其文体渊源,描述其形成的过程,并指出各自的特征。第五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批评研究。清代前中期的笔记小说批评资源,主要集中于书目、序跋、评点三个方面。书目研究主要对笔记小说在清代诸类属的出入情况进行考察,序跋研究是清人对笔记小说的类别、性质、功能、审美等问题的探讨,评点则是对八种笔记小说的评点话语进行探讨。结语部分是对上述章节内容的总结,针对“笔记小说”的理解分歧,提出乾隆以后特别是晚清民国时段的笔记小说研究,应当建立起以《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为中心的研究范式。

赵橙[4](2018)在《书写性别:唐人笔下的若干女性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及唐代的女性形象,认为唐代女性地位较高、自由开放的言论长期在学界有着广泛影响力。然近年来随着唐代墓志的大量出土、对叙述文本的日渐重视,已有学者开始反思上述此种单一、片面化的论断,要求重新审视支配唐代女性行为及其形象的社会性别意识。在此脉络下,本研究即从观念史的角度出发,思考错综复杂的唐代女性形象与文本书写、性别话语间的关系问题。第一章以官方编修的史着文本为中心,厘清唐初史官是如何选取、改写前代遗留下来的史着文本的,并经由此洞悉那些见载其中的女性形象与官方意志主导下的性别论述两者间的内在逻辑。通过考察,本研究发现官方对历史女性的性别叙述依违于礼法之间:一方面,国家关注前代女性的守贞、忠烈之举,并对之作进一步的重塑与阐发,期望能借此构建本朝的正统形象,引导当世妇人建立起对从一而终妇德观以及新建王朝的普遍认同;但另一方面,官方的性别话语并不尽然是礼法中妇德规范的复刻,诸如“内外有别”、“内言不出阃外”等原则并不严格为其遵照。第二章以唐代在室女性墓志为例,透过志文中的“溢美之词”剖析士族男性眼中堪为矜式的女子形象。本研究认为父兄对为人女者所寄予的性别期待围绕门户意识交错着礼法与人情两大因素,映射出士族家庭中“男女平权”与“男尊女卑”并存的两性关系实践:一方面,为适应婚配从人的需要,在室女被冀望通过妇德女仪的训练,养成贞淑婉顺的性别气质,具备基本的才学素养但勿使之妨害女工或流于阃外;另一方面,她们也享受着家人在物质与情感上的欢宠与怜爱,拥有和兄长一同修习诗书经典的机会,并与之同被视作家族孝道伦理的承担者与践行者。第三章主要围绕唐传奇中的狐精故事文本,探析作为个体的文人是如何去塑造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性别隐喻。追溯狐精这一意象在历史上的衍化轨迹,本文发现唐代是女狐发展成妖冶魅人形象的关键阶段。唐人笔端的女狐形象糅合了男性情感、欲望以及门第、礼法观念等诸多因素。在家庭之外,狐女是明媚美艳、主动轻佻的欢场女子的象征,然由于出身之微寒低贱,她们无法受到礼法之庇护;而其一旦进入家庭,狐女本身的淫邪面向消泯于无形,取而代之的是德性的张扬。这一集美女与贤妇、迷人的外貌与令人称许的德行于一身的女狐内涵,恰彰显的是文士们游移在情、欲、理之间的时代挣扎。综观之,唐人笔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主要视书写者所用的文体类型、所持立场、被书写者的身份阶级属性而定,在门第、礼法等社会观念与情感、欲望等个体意识的投射下显现出纷繁复杂的样貌。

张艳[5](2014)在《中国三大神话母题研究》文中提出还有,绪论的第一句话应该是报告选题,告知本论文的题目,拟研究神话中的三大母题。母题是叙事文学中最小的情节结构,这一架构可以在文本中独立存在,也能在各种文体或文化产品中重新组合以再现。母题的流传有其内在的规律,母题的传承和积淀亦会受到经济、宗教、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母题进行系统的挖掘和研究,按照文学史的线索对这些母题的结构特征和不同时期的变形置换进行归纳整理,可以见出母题作为一个简单却恒定的结构,其本质体现的是民族共同文化心理,而其形态在不同时代出现的移位与置换,背后所表现的则是时代的特色和文学发展的趋向。对母题的追溯可以上至神话。神话作为人类早期的意识结晶,此后更扩展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意识,因此,神话母题不仅对后世文学特别是叙事文学的产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且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许多神话母题都具有原型意义和分析价值,故而本文选择中国神话母题作为研究的对象。论文的绪论部分首先对母题的定义等基本问题作出论述,以期在方法论的指导下,对单个母题的分别研究进行归类分析;其次通过对母题与原型、主题、意象等相近概念的辨异,进一步对母题概念加以规范;此外,在对定义进行界定和辨析的同时,并有着理论上的简述,如阐释神话母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分析母题的客观性、组合性等基本特征,这些表述不仅使得文章更加具备层次,且使研究显得更为全面系统。本文的每一章节即是对一个母题的分析。本文选择了中国神话中人神遇合、异类幻化、死而复生三个母题为研究对象,力求在对材料的占有基础上认识这些母题的形态特征、推衍变化及其文化成因,希望能够因此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以便我们能够以更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发展。就每一章的内容而言,先是按照先秦、汉魏、唐宋等时间的顺序分为若干节。每一节的内容大致又包括三部分:首先是就文本的内容进行梳理,把握这一古老的情节结构在每个阶段里所涵盖、表述的内容;其次是在对文本的内容和情节的衍化进行归类、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情节的呈现特征和变化特点;最后我们就这些材料分析和特征总结展开深入的探索,揭示其背后的文化成因。本文的第一章节就人神遇合这一母题展开探讨,人神遇合母题源于原始生殖、祭祀仪式,然而这这一母题所具有的原始宗教和信仰的意义很快被精神性的追求所掩盖,人神遇合的情节开始成为人类表达主体意识和宗教理想的载体。而随着人神遇合的故事里原始意义的隐退,人神遇合的情节框架里,人仙遇合、人鬼遇合的情节开始占据更多的比例,而情节内容也更具现实性。在纵向的梳理外,文章还尝试从横向上来分析这一母题的呈现方式,将人神遇合情节分为人神遇合、人仙遇合、人鬼遇合等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的划分并非是绝对的,而是既有平行的展开又有交叉的倾向,如随着时代的演进,神、仙的角色逐渐淡出,而鬼的形象则日渐突出。人鬼故事在明清的盛行更加体现出神秘意识的减少,几乎全部都体现为社会意识的表达,且是男权社会的意识表达。考察人神遇合故事情节模式的发展,可以窥见这一模式背后的文化深层心理内涵,即这一情节架构的改变体现的是宗教色彩的淡化和世俗化社会的全面确立。本文的第二章节就异类幻化这一母题展开分析,首先对神话中精卫、瑶姬这些异类幻化的现象进行考证,得出生命形式之间可以互相幻化这一思维方式是原始初民所持的“万物有灵论”的产物,生命形式之间的幻化强调的是生命形式和生命能量的存在。但后世对这一母题的演绎过程中,母题的呈现方式却出现了阶段性的不同,如魏晋和宋明时期,幻化所展现的生命形态逐渐成为情节背景,而幻化这一情节的主要内容则重在表现异类幻化以眩惑人目,并以此来架构社会关系和现实内容。情节架构的重心一旦发生改变必将深刻地影响情节架构的呈现方式以及情节发展的走向,故而幻化这一行为的发生以及发生幻化的角色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而在盛唐、明清文人那里,这一母题的原始意义则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并将之与时代思想相结合,给原始的生命意义填充了更丰厚的内涵,而文化资源的丰富同时也推动了文学手法的进步,因此母题的呈现更加多样化、精致化,如《西游记》中从石头幻化成猴到猴子的七十二变,以及《红楼梦》中设定石头、仙草这一双重幻化情节来互为映衬,既是对文学传统的集成也是古老母题的推陈出新。文学是人的创造,异类幻化这一母题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结构下,明显地呈现出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不同的精神气质。前者强调异类幻化是生命形式的另一种实现;后者侧重写成人形进入人类社会,与人类合演一幕幕的人间悲喜剧。当然,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传统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有赖于大、小两种传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明清文人小说为例,即可以看出大传统(精英文化)和小传统(通俗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两者在各自实现着自身的变化和革新的同时又与对方互补互渗、融合贯通,这种衔接对实现文化的整合具有重要意义。幻化这一情节原本始于原始人类的自然想像,而后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这一叙述情结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文学作品中更加盛行,这应该归因于人们的自然想象和集体意识的参与、主观审美创造、道德的强化等各种因素的合力,从而才衍生出这丰富的意义空间。论文的第三章是对死而复生这一母题的梳理,复生的情节体现的是初民基于自然循环的认识而产生的生命意识。这一母题在后世的演绎大致呈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用这一情节来承载宗教思想和伦理教化;一是以复生的情节为框架来构建艺术情境,借助复生的情节来演绎社会百态、主体情感等。对于前一种情况而言,由于过多地强调理念,故而情节的发展受到了明显的制约,情节的模式化、因袭性都十分突出;而对于后一种情况而言,由于复生的情节多半只是作为框架而出现,故而人们注重的往往是如何进行内容填充,这对于情节框架本身的发展而言并不能有太多的助益。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就这三个母题而言,复生这一母题的生长是最缓慢也是最不健全的。论文的最后部分从母题的形态和内涵两个方面进行总结,总结神话母题的特征,如母题的存在既有着世界的也有着民族的背景;母题的呈现是稳定性的,但也有无序的一面;母题的生长是规律性的,但就中国的叙事文学整体情况而言,母题的成长并不十分完善。在分析母题的呈现及其文化成因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这三个母题所体现出的文化上的本质特征:浓厚的道教色彩。道教教义之所以在中国有着有格外深重的影响在于其教义的独特性,如过分地强调“生”之一端,并以此为基点来观察宇宙和人生,故而我们的文学中,对待神、仙的态度归根结底还是以人为中心,而人神关系则多半是对立、相争的;对于女性——无论是神女还是异类幻化的女性,都常持摒弃与拒绝的态度,体现出在生理和心理上对世俗社会的全面迎合;对现实欲求的追求使得人们在面对死亡这一命题时采取“复生”这一用迷信来转移别的迷信的方式。而复活这一设想看起来是对生命的乐观,但在这一乐观的表层之下我们也不能忽略其骨子里带有的悲观和虚无。此外,文章还简要论述了阴阳结构等文化内核中的问题,探讨了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的历史演进并指出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所应有的态度,对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前景做出新的展望。总之,本文是以对神话母题的形态特征作为研究的基础,以文本分析为桥梁,指向的是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这三个层次是依次推进且又密切一体的。我们既借此全面系统地考察了古典文学的母题呈现,也为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古典文化展开了新的视角,为今后的文学研究和文化考察作出有意义的借鉴。

王雨阳[6](2014)在《魏晋至唐以来狐故事的演变与民族关系之探讨》文中认为本文在前人的观点上,通过中古时期描写狐妖、涉及西域胡人的小说,考察那个时代中士人十在胡汉文化碰撞、交流、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外来文化和外来民族的看法和感受。唐代是异域文化进入中土的高峰,西域胡人惊叹于大唐王朝的雄厚国力,纷纷来到中土交流、学习、经商、传道,在唐传奇中留下了大量痕迹。而故事中的胡女、胡僧、胡商等形象都有被妖魔化的倾向,如胡女大多都魅惑人心,勾引中土男子,往往给对方带来种种伤害。反观同时期描写狐妖的小说,可找出二者之间的某种联系,大多是跟胡女所从事的职业和自身形象有关。而胡僧形象的妖魔化程度是最深的,其形象和狐妖的联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在文中直接点明,那些蛊惑人心的异域僧侣都是狐妖的化身,另一类则可以感受到二者的关联。笔者认为,上述形象的妖魔化,与中土文化传统对异域文化的打压、排斥有关,是胡汉文化相互碰撞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产物。当然,从这些形象也可以推断出,胡汉交流涉及到商业、艺术、宗教等很多方面。纵观文化的融合过程,都会在初期产生排斥的状态。如本文所涉及的现象,就反映了中土人民对异域风俗文化的感受和观念,最初的相斥现象,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以妖化、丑化的方式传达这种感受。笔者把相关描写狐妖和胡人的作品联系起来分析,就是要找出它们背后共同的文化现象,其意义不限于文学,也是掌握那个时代民族文化关系的宝贵资料。

陈际斌[7](2013)在《唐传奇与唐代文风》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重点研究唐传奇与唐代文风的互动关系:其一,研究唐传奇与唐代文风之间有无影响,如果两者存在影响,是前者影响后者,还是后者影响前者,抑或相互影响。其二,研究互动方式,即研究唐传奇与唐代文风在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叙事动机、叙事地位、叙事艺术、叙事语言等不同层面上如何相互转化、相互渗透。其三,研究互动过程的阶段性,唐传奇的发展分初盛中晚四期,不同时期的互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四,研究互动原因,本文主要从不同文体之间的差异与优势互补、唐传奇与唐代文风具有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传奇与诗文作者的交往等角度研究互动原因。其五,研究互动结果,互动促成了诗文与小说的相互渗透;促成了文学主流从诗文到小说的转向。全文共十三章,前加绪论,后加附表。第一至第三章论初期唐传奇与唐代文风。第一章论述传奇初兴和文风生成的背景;第二章论述初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主要是比较初期传奇与体现文风的诗文特别是最有可比性的叙事文的文体特征差异;比较二者在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叙事动机、叙事地位、叙事艺术、叙事语言和描写语言等不同层面上的差异,其目的是分析不同文体之间的优势互补。第三章论述初期传奇与诗文文风的互动。文风影响传奇:其一,诗文之儒家主导思想确立了传奇的人间化性质、道德底线和阶段定位。其二,“唐初八史”之编纂使得重史文风盛行,并为传奇所借鉴,使传奇的史传体叙事框架得以确立。其三,文风之文质并重与传奇的阶段定位相适应。一方面,此期文质并重,骈文、赋特别是诗等辞章因素向传、记渗透,此期传奇已经处于初期。另一方面,此期文质并重,又反对片面讲究文采,反对南朝绮艳文风,此期赋和骈文受到正统诗文作家、史学家、古文先驱者排斥,初期传奇的辞章化程度远不如盛期。体现文风的诗文也会受到传奇影响。其一,史传采用传闻材料,运用小说笔法,如“唐初八史”之《晋书》可能受王度《古镜记》之影响。其二,碑传也多体现小说因素,碑传文特别是僧人、道士碑传多存异闻。第四至第六章论盛期唐传奇与唐代文风。第四章论述传奇鼎盛与文风生成的背景;第五章论述盛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第六章论述盛期传奇与诗文文风的互动。盛期传奇与文风的互动表现出以下特点。其一,贞元文风尚荡直接导致了单篇传奇的兴盛。贞元文风尚荡表现在思想内容上不受儒家思想束缚;在艺术上文笔放纵而不受拘束。这种文风会导致佛道、神怪、艳情、豪侠传奇的兴盛,并且艺术水平特别高。其二,元和文风尚怪,是受到传奇的影响,表现在:传奇“作意好‘奇’”之创作动机渗透到诗文中,险怪诗派追求怪奇;传奇吸收多种文体之优长的写法,必然会启发韩孟诗派打破文体界线,以散句、赋句入诗。其三,写实文风兴起对传奇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思想上,写实文风促进了唐传奇的人间化倾向。在艺术上,写实文风促成了传奇纪传体叙事形式的成熟,传奇采用易于让人相信的纪传体框架写虚构的内容。其四,叙事文风兴起有利于唐传奇的兴盛。因为唐传奇本质上就是一种叙事文体。第七至第九章论中期唐传奇与唐代文风。第七章论述传奇中兴与文风生成的背景;第八章论述中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第九章论述中期传奇与诗文文风的互动。中期传奇与文风互动,表现出下列特点。其一,单篇传奇文开始衰落,传奇集兴起,这与晚唐文风的衰退和审美趣味的转变有关。其二,爱情传奇的衰退与杜牧对元稹、白居易淫艳诗风的批评相一致。其三,托神鬼影射现实,寄托政治情怀或人生感悟的传奇与旨意隐晦的文风一致。大和至大中年间出现了旨意隐晦的文风。如李商隐诗歌艺术和李玫《纂异记》风格一致。其四,诗文抒情性开始向传奇渗透。传奇由娱乐转向抒情,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到诗文的情绪化影响,传奇开始情绪化。二是与咏怀诗一样,唐传奇也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怀,如李商隐《李长吉小传》、罗隐《中元传》、李复言《续玄怪录》之《李俊》都是自抒怀抱之作。三是受到政治抒情诗、咏史诗等影响,出现政治抒情的传奇集:李玫《纂异记》。其五,变文对传奇叙事情节有影响。变文对唐传奇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语言通俗上,还在叙事情节的曲折和人物的道术色彩上。第十至第十二章论晚期唐传奇与唐代文风。第十章论述传奇衰落与文风生成的背景;第十一章论述晚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第十二章论述晚期传奇与诗文文风的互动。晚期传奇与文风的互动表现出如下特点。其一,此期过分强调真实、议论的文风促使传奇衰落和笔记小说兴起。其二,受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的小品文之影响,此时小说如《潇湘录》、《大唐奇事记》托神怪褒忠骂奸,亦表现为:以讽刺时弊为主,叙事情节极为简单,使用散体语言。其三,此时指陈时弊的文风促使传奇关注大事,成历史、讽刺、公案小说之滥觞。第十三章论述唐传奇文体及互动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纵向比较初盛中晚期唐传奇的文体特征、互动的阶段性特征。总之,唐传奇与体现唐代文风的诗文,特别是最有可比性的叙事古文之间存在系列差别;传奇与诗文特别是叙事文等不同文体之间可以互动;传奇与诗文也会在同一文体内部发生转化,推动着叙事文和小说的演进,推动着抒情文学向叙事文学的转化,在此转化过程中,叙事对象由以帝王将相为主转变到以下层民众为主、语言也由骈体或骈散兼行转向以散体为主。

李明中[8](2011)在《1911年后唐传奇研究之路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唐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宋代就开始了对它的研究,但系统的研究,还是在1911年以后。1911年迄今,学人们对唐传奇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把1911年迄今的唐传奇研究分为:1911年至1949年、1950年至1979年、80年以来三个阶段,从文献、史论、研究路径、作品研究几个视点来把握研究走势,并分析每个阶段的文化走势对其影响。1911年-1949年可再分为三个阶段:新文化运动高扬“德先生”和“赛先生”,其“科学”精神集中体现在文献研究中,鲁迅的《唐宋传奇集》和汪辟疆的《唐人小说》几乎像自然科学研究那样客观、全面的搜集文献;“左翼”文化时期,左倾激进和片面的倾向也反应在唐传奇研究中,集中体现在一些史论研究方面,如对外来文化对唐传奇的影响,唐传奇在传播过程中的嬗变持否定态度;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在解放区,在文艺为大众服务,为战争服务的指导方针下,理论研究不足,这一时期的唐传奇理论研究主要发生在国统区,研究重点集中在唐传奇作品上。1949年-1980年,由于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学术研究方法单一,特别是在唐传奇作品和相关的史论研究中,用阶级论观点来研究一切文学现象,一些研究偏离文学研究的道路,形成一套政治权力话语。也许是文献研究与政治的意识形态性相距较远,这一时期,文献研究取得一定成绩。改革开放后,面对文革后的文化荒漠,一些学人从编辑普及性的唐人小说读物到全面、系统的辑录唐五代小说,这起到普及、辑佚作用和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同时,西方文化纷至沓来,学人们对西方学术研究方法经历了译介、选择的过程,这丰富了学人们的视域,带来研究视角的多样化,而文化全球化加快了这一进程。唐传奇研究的繁荣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虽主要还是文史路径的研究,但视点丰富。这一时期,唐传奇研究的另一个特征是从对唐传奇的文化背景研究转向小说本身的审美研究,如主题研究、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等等。从研究史的角度看,唐传奇研究史就是研究方法更替史,其幕后推力是不同阶段的政治、文化力量,所以,唐传奇研究史就是政治、文化发展史。通过本文的一些研究成果,使以后的唐传奇研究者了解研究现状,继往开来,又不重蹈别人走过的路,为中国叙事文学的研究献绵薄之力。在古代文学研究过程中,为了研究的发展,借鉴西方研究方法,获取新的研究视角,又要结合中国古代文化的实际,还要关注当前国内文化的现状,使古代文学研究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尚艳[9](2010)在《真挚凄婉的爱情——《任氏传》赏析》文中指出《任氏传》是中唐时期传奇作家沈既济所创作的狐妖故事,它开辟了人狐之恋的先河。狐妖任氏的美丽善良、聪明机智、对爱情的忠贞不二,最终又离奇的消逝,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品寄寓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志和审美意识,突出狐妖人性化的一面,借人狐之恋来展现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和爱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较为丰富和成熟。

赵一霖[10](2010)在《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文中研究表明精怪小说是唐代小说的一个类别。本文以唐五代精怪小说为研究对象,对这类小说的命意与叙事的基本状态进行描述与分析,论述唐五代精怪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论文绪论部分,对精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指出精怪是人的观念之物,它的产生、嬗变与人类的生存状态、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六朝精怪小说基本形态为“粗陈梗概”式的“丛残小语”,内容上多表现精怪为实有之意,基本上是一种历史性的叙事。唐五代传奇体精怪小说则是唐人有意为之的文学创作,通过文学性叙事,借助想象的奇异和文采的优美,表现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思索、理解、想象与向往,展现他们的审美意趣与才华。论文的正文由上编和下编两部分构成。上编主要研究唐五代精怪小说的命意。唐代是小说文体独立的时代,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唐五代精怪小说也表现出相应的进步。从命意角度看,唐五代精怪小说存在着两种情况。种是对唐前精怪小说命意的延续,这一类小说的外在形态大都保持了六朝志怪小说“丛残小语”、“粗陈梗概”的特点;一种是以传奇体写成的精怪小说,这类小说的形态与古体精怪小说不同,它通过文学性叙事通过审美想象,构筑了自足的审美世界,其命意虽也有保持精怪小说传统命意的个别情况,但更多的则在于命意的推陈出新,表现了唐人独有的心曲和审美意趣。这一编的重点,是从对爱情婚姻、对功名利禄、对生命、对宗教以及对人情世态的态度等方面,考察和论述唐五代精怪小说命意上的新变。下编主要研究唐五代精怪小说的叙事问题。唐五代精怪小说作为古代文言小说的一个类别,历史性叙事与文学性叙事同时作用于它的成长过程。唐五代精怪小说在叙事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就在于它突破六朝志怪小说历史性叙事的藩篱,创撰出文言小说的文学性叙事文本。本编以西方叙事学理论对唐五代精怪小说的叙事问题进行研究,从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叙事意象、叙事模式、叙事修辞等方面对唐五代精怪小说叙事的形态、特点、创新等等进行探索与描述,以期重点把握唐五代精怪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贡献。

二、从《任氏传》看狐精小说沿革至唐传奇时的走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任氏传》看狐精小说沿革至唐传奇时的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1)“后聊斋”时代的狐鬼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后聊斋”小说的综合性研究
    二、“后聊斋”小说的个案作品分析研究
    三、“后聊斋”小说中狐形象的研究
第一章 仿聊斋 画“狐鬼”
    第一节 “后聊斋”小说之界定
    第二节 “后聊斋”小说中的狐鬼
第二章 “后聊斋”小说中的狐鬼世界
    第一节 狐鬼形态
    第二节 狐鬼异能
    第三节 狐鬼性格
第三章 “后聊斋”小说借狐鬼讽喻世态
    第一节 针砭时弊与企盼清明
    第二节 讽喻世情与呼唤人性
    第三节 固守礼教与讴歌爱情
    第四节 “后聊斋”小说与《聊斋志异》的思想对比
第四章 “后聊斋”小说画“狐鬼”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 对《聊斋志异》的继承与新变
    第二节 较《聊斋志异》的缺憾与不足
结语
余论:“画狐不成”的原因
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附录
    表一:《聊斋志异》中涉狐篇目
    表二:“后聊斋”小说中涉狐篇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汉魏六朝婚恋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第一章 古典婚恋小说的孕育和产生
    第一节 神话传说与婚恋小说(上)
        一 牵牛织女神话
        二 禹娶涂山女神话
        三 伏羲女娲神话
        四 嫦娥奔月神话
    第二节 神话传说与婚恋小说(下)
        一 感生神话
        二 “神女”神话
    第三节 先秦两汉杂史文学与婚恋小说
        一 《汲冢琐语》和《穆天子传》
        二 汉代杂史文学中的婚恋故事
        三 《西京杂记》《汉武故事》和宫廷爱情故事
    第四节 汉代杂传文学与婚恋小说
        一 《列女传》《列士传》《孝子传》的文体性质
        二 《列女传》《孝子传》与汉代的感情观
    第五节 汉魏“情赋”、汉乐府与婚恋小说
        一 汉魏“情赋”与婚恋小说的关系
        二 汉魏乐府诗与婚恋小说
        三 “谈情说爱”的宫廷文艺环境
第二章 汉魏六朝人神恋小说研究
    第一节 民间故事与人神恋小说
        一 天鹅处女型故事
        二 螺女型故事
        三 仙窟艳遇型故事
        四 仙女下凡型故事
    第二节 六朝仙道小说中的人神恋
        一 六朝小说中的西王母叙事
        二 《真诰》中的人神之恋
    第三节 六朝文人小说中的人神恋
        一 文人记录式的人神恋小说
        二 宫廷美人题材的人神恋转化
        三 六朝末期文人创作的人神恋小说
    第四节 六朝人神恋小说中女神主导局面形成的原因
        一 六朝时的女神崇拜
        二 小说作者的男性本位
        三 “神女”文学意象的形成和影响
第三章 汉魏六朝人鬼恋小说研究
    第一节 人鬼恋小说中的“幽婚”小说
        一 女鬼自荐型
        二 再续前缘型
        三 路遇入冢型
        四 幽冥邂逅型
    第二节 人鬼恋小说中的“亡魂”小说
        一 人鬼恋“亡魂”小说的类型
        二 人鬼恋“亡魂”小说的意义
    第三节 人鬼恋小说中的重要母题
        一 “死而复生”母题
        二 “人鬼生子”母题
        三 “随葬重现”母题
    第四节 人鬼恋小说及女鬼导向的成因
        一 人鬼恋小说产生的缘由
        二 人鬼恋小说中女鬼导向形成的原因
第四章 汉魏六朝人妖恋小说研究
    第一节 人妖恋小说的两种模式和内涵(上) ——“男妖女人式”人妖恋小说
        一 男妖摄妇型
        二 假冒骗情型
        三 惑乱闺门型
    第二节 人妖恋小说的两种模式和内涵(下) ——“女妖男人式”人妖恋小说
        一 “女妖男人式”人妖恋小说的故事类型
        二 “女妖男人式”小说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三 人妖恋小说中妖怪原形的性别分配
    第三节 人妖恋小说中的重要妖精类型
        一 人妖恋小说中的狐狸精
        二 人妖恋小说中的虎妖
        三 人妖恋中的龙与蛟妖、蛇妖
    第四节 人妖恋小说中的重要母题
        一 人妖恋小说中的变形母题
        二 人妖恋小说中的“生子”母题
第五章 汉魏六朝世俗婚恋小说研究
    第一节 汉魏六朝宫廷婚恋小说
        一 《汉武故事》:政治渗透与神异化的凸显
        二 《西京杂记》:容貌才能等具体细节的补充
        三 《拾遗记》:接近传奇的小说体式和幻化色彩
        四 六朝志怪、志人小说和地记中的宫廷婚恋故事
    第二节 汉魏六朝贵族士人婚恋小说
        一 《世说新语》中的婚恋故事
        二 虞通之《妒记》和六朝士族婚姻中的嫉妒故事
    第三节 汉魏六朝平民婚恋故事书写
        一 乐府解题类本事小说
        二 六朝地记文学中的平民婚恋故事
        三 六朝志怪小说对平民婚恋生活的侧面反映
        四 六朝平民婚恋故事中的“殉情”母题
    第四节 汉魏六朝经典婚恋故事的产生和传播
        一 “王昭君”故事
        二 “绿珠”故事
        三 “采桑女”故事
余论: 从汉魏六朝婚恋小说到唐传奇中的婚恋小说
附录一: 汉魏六朝小说疑目辩证
    第一节 《神异经》考辨
    第二节 《西京杂记》的作者和成书
    第三节 《汉武故事》的成书年代
    第四节 《汉武帝内传》《海内十洲记》考辨——《五岳真形序论》与《汉武帝内传》《海内十洲记》之成书
    第五节 《洞冥记》《拾遗记》成书辨析
    第六节《述异记》考辨
附录二: 汉魏美人赋与婚恋小说之关系
    第一节 “巫山神女”故事原型新探
        一 《高唐赋》产生于汉代
        二 “巫山神女”原型旧说驳论
        三 楚之云梦非高禖祭典之所
        四 《高唐赋》主旨和“巫山神女”的现实原型
    第二节 汉魏“情赋”考论
        一 “闲情赋”谱系
        二 “神女赋”谱系
        三 “好色赋”谱系
    第三节 论“感甄”故事的产生
        一 “感甄”故事定型的时间
        二 甄后形象的神异化
        三 “感甄”故事情节来源
        四 “感甄”故事和唐人的“期待视野”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笔记小说”之研究现状及其问题存在
        (一)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
        (二)目前笔记小说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二、晚清民国之“笔记小说”概念辨析
        (一)“笔记小说”概念缘起
        (二)晚清民国之笔记小说研究
        (三)晚清民国学人关于“笔记小说”概念的分歧
        附:民国之“笔记”概念
    三、本文“笔记小说”之概念及适用范围
        (一)清代“小说”的多重意义
        (二)清代“说部笔记”“小说笔记”与今日之“笔记小说”
        (三)“笔记小说”在清代的适用范围
        (四)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结构
第一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分期与变迁
    第一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分期
    第二节 顺治元年——康熙四十年:晚明小说的延续与新朝气象的展露
    第三节 康熙四十一年——乾隆三十年:杂家笔记的崛起与稗官故事的消歇
    第四节 乾隆三十一年——乾隆六十年:野史笔记之外的诸体并兴
    小结
第二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类别与着述特征
    第一节 野史笔记类
        一、野史与小说:叙事与“传闻异辞”
        二、野史笔记与“杂史小说”
        三、前四朝野史笔记类之着述特征
        四、小结
    第二节 杂家笔记类
        一、杂家笔记与笔记小说
        二、前四朝杂家笔记类之着述特征
        三、小结
    第三节 地理杂记类
        一、地理杂记与笔记小说
        二、前四朝地理杂记类之着述特征
        三、小结
    第四节 稗官故事类
        一、笔记小说与“子部小说”
        二、前四朝稗官故事类小说之着述特征
        三、小结
    结语 笔记小说诸类型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体派之形成与特征
    第一节 “渔洋说部体”
        一、“渔洋说部”的命名
        二、“渔洋说部”概念下之作品
        三、“渔洋说部”的特征
        四、“渔洋说部体”影响下诸作品
        五、小结
    第二节 “板桥体”
        一、“板桥体”之源头
        二、“板桥体”之形成
        三、“板桥体”之基本特征
        四、小结
    第三节 “说粤体”
        一、“说粤体”在康乾时期的存在情况
        二、清代康乾年间“说粤体”的基本特征
        三、小结
    第四节 “聊斋体”
        一、《聊斋志异》与其他文体的渊源
        二、《聊斋志异》之文本构成
        三、“聊斋体”的形成及乾隆年间之体派呈现
        四、小结
    结语
第四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批评之形式与内涵
    第一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书目
        一、前四朝书目概观
        二、笔记小说在本期书目之多样化着录及出现的问题
        三、本期书目中的笔记小说批评状况
        四、小结
    第二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序跋
        一、关于笔记小说的写作姿态、类别划分与功能指向
        二、关于笔记小说的批评:性质探讨与审美倾向
        三、小结
    第三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评点
        一、《玉光剑气集》
        二、《匡林》《谔崖脞说》《亚谷丛书》《稗贩》
        三、《楚庭稗珠录》
        四、《聊斋志异》《续板桥杂记》
        小结
总结
顺康雍乾笔记小说叙录
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作品表征图表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4)书写性别:唐人笔下的若干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与篇章架构
第一章 历史女性:唐代国家意志主导下的性别叙述
    第一节 忠烈之妇:家国的认同意识
    第二节 守贞之妇:礼法与人情的悖离
    第三节 闺谏与母训:妇人的政治德性
    第四节 女性才学:与男性对话的可能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实女性:墓志文类中所见的士族女性观——以在室女墓志为讨论中心
    第一节 禀识柔范:性别气质之养成
    第二节 在室资孝:门户与阶层认同
    第三节 雅好篇什:家教中的平权模式
    第四节 作嫔君子:在室女的生命归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学女性:唐代狐精故事中的性别隐喻
    第一节 狐的符瑞化与精魅化
    第二节 闺门之外:唐代狐精故事中的情色欲望
    第三节 闺门之内:唐代狐精故事中的礼法妇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中国三大神话母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母题
    第二节 神话母题
    第三节 研究现状概述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及意义
第一章 人神遇合母题及其衍化
    第一节 神话传说人神遇合情节考
        一、《山海经》中夏后开的传说
        二、感生神话
        三、甲骨卜辞
        四、《九歌》中的人神故事
    第二节 人神遇合母题的衍生
        一、楚辞与史传散文
        二、人神遇合故事的典型性存在形态
        三、神祗观念
    第三节 秦汉人神遇合母题的表现形态
        一、情节内容
        二、情节出现新的支流
        三、秦汉时期观念的嬗变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人神遇合母题的呈现
        一、人神遇合情节的几种类型
        二、情节成熟期的特征
        三、宗教信仰与人文意识
    第五节 唐代人神遇合母题的演绎
        一、情节内涵的丰富
        二、文采与意想的结合
        三、盛唐文化的新质
    第六节 宋元人神遇合情节的新趋向
        一、情节内容的倾向性
        二、情节的时代特征
        三、官方意识与民间意识的双重作用
    第七节 明清人神遇合故事的呈现
        一、情节内涵的大致体现
        二、艺术的得失
        三、传统意义的解构
    总结
第二章 异类幻化母题及其变迁
    第一节 神话传说异类幻化情节考
        一、女娲“一日七十化”及“女娲之肠”
        二、夸父手杖化林等神话
        三、女娃化鸟、启母化石
        四、大禹神话
        五、先秦散文里的幻化情节
    第二节 先秦异类幻化情节的结构特征和文化成因
        一、原始神话的思维方式
        二、原始初民的生命观
    第三节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幻化情节的发展
        一、汉代异类幻化母题的呈现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异类幻化情节
        三、情节模式的定型
        四、汉魏时期的文化嬗变
    第四节 唐代幻化情节的变化
        一、情节内容的充实
        二、情节演进之迹甚明
        三、文化的自觉和魄力
    第五节 宋明话本小说名篇解析
        一、宋元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与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的比较
        二、白蛇故事
    第六节 文人笔记小说
        一、情节内容
        二、情节特征
        三、文化成因
    第七节 文人独立创作
        一、文人创作的代表作:《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
        二、情节的推陈出新
    总结异类幻化母题与文化的大、小传统
        一、“大传统”里的母题发展:魏晋志怪和唐人小说
        二、小传统里的母题发展:宋明话本
        三、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明清文人小说
    附件
第三章 起死复生母题及其情节发展
    第一节 神话传说里的起死复生情节考
        一、《山海经》中动物的复生
        二、《山海经》中人物的复生
        三、《天问》中鲧的复生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复生故事
        一、史传散文里的复生情节
        二、“越姬死,七日而复”的故事
        三、《墓主记》
    第三节 魏晋时代复生母题的呈现
        一、复生情节的涌现
        二、情节的定型
        三、时代的产物
    第四节 唐宋时期的复生母题
        一、情节的内容
        二、情节特征及文化背景
    第五节 明清复生母题的发展
        一、情节的内容体现
        二、叙事传统的惯性存在
    总结复生情节与民族文化心理
        一、复生的情节架构
        二、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循环观
结语
    一、母题的外在形式
    二、母题的文化内核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魏晋至唐以来狐故事的演变与民族关系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历史的狐故事
    第一节 狐与狐故事的形态
第二章 “狐”与“胡”的关联
    第一节 魏晋时期“狐”“胡”相通之开始
    第二节 唐小说中的“狐”“胡”冲突
第三章 胡汉文化的融合
    第一节 姓氏
    第二节 职业方面
    第三节 文化习俗、生理特性
第四章 “狐”“胡”关联的原因
    第一节 种族偏见、歧视与异域想像
    第二节 时代变迁中的民族融合
第五章 文化融合后的狐故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7)唐传奇与唐代文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唐代小说作家作品个案研究成就显着
    二、唐传奇综合研究成果颇丰
    三、唐传奇与唐代文风之互动研究颇为不足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传奇初兴与文风生成的背景(618~779年)
    第一节 三教并重与佛道之争
        一、儒道佛三教并重
        二、佛道联儒与佛道之争
        三、宗教及其对传奇之影响
    第二节 “唐初八史”及其影响
        一、“唐初八史”与重史风气
        二、历史叙事及其影响
        三、唐传奇乃杂传体之演变
    第三节 科举及其对文风与传奇之影响
        一、科举之考试文体及其影响
        二、以诗赋行卷和干谒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三、科举士子的交往及其对传奇的影响
    第四节 社会对辞章的排斥
        一、帝王、史家及诗人对辞章的排斥
        二、古文运动先驱对辞章的排斥
        三、辞章之遭排斥的原因及影响
    第五节 开朗进取的士人心态
        一、以谐谑显文才的心态
        二、关注功业民生的心态
第二章 初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618~779年)
    第一节 思想和内容层面差异
        一、诗文之重儒家功业与传奇之好佛道爱情
        二、传奇关乎审美与诗文关乎功利
        三、传奇人物卑俗与诗文人物清贵
        四、诗文事经与传奇事诞
        五、诗文之实与传奇之虚
        六、诗文文体之尊与传奇文体之卑
    第二节 艺术和形式层面差异
        一、叙事文与唐传奇之叙事时空差异
        二、叙事文之全知视角与唐传奇之限知视角
        三、碑文与传奇的结构及情节之异
        四、叙事文之概述与唐传奇之详述
        五、语言之骈散及雅俗差异
第三章 初期传奇与诗文文风之互动(618~779年)
    第一节 内容之互渗
        一、传奇之佛道奇闻渗入诗文
        二、诗文之儒家思想渗入传奇
        三、诗文之夸耀盛世与传奇之博物颂盛
        四、诗文之拒语神怪与传奇之现实关怀
        五、诗文抒情性向传奇的渗透
    第二节 写法之互用
        一、叙事文之好采传闻与唐传奇之踵事增华
        二、传奇结构及笔法渗入叙事文
        三、叙事文文体规范与唐传奇文体独立
        四、传奇借用诗文自述手法
    第三节 语言之互动
        一、诗文崇尚文采与传奇表现辞章
        二、叙事古文语言与传奇散体叙事语言趋同
        三、俗文对张鷟《游仙窟》的渗透
第四章 传奇鼎盛与文风生成的背景(780~827年)
    第一节 政治背景
        一、藩镇割据
        二、宦官专权(初始期)
        三、永贞革新
    第二节 思想背景
        一、政治文学上儒家占主导
        二、社会生活上受佛教影响
        三、个人生活上受道教影响
    第三节 科举变化及其对文风与传奇之影响
        一、科举竞争渐趋激烈
        二、策试文体变革与文体文风变革
        三、始以文行卷
        四、文人交往之频繁与诗文传奇之繁荣
    第四节 艳情诗与爱情传奇兴起的生活背景
        一、进士放荡及其原因
        二、娼妓的出现与艳诗及爱情传奇的兴起
    第五节 以进取为主的心态背景
        一、占据主流的干世心态
        二、潜滋暗长的消退心态
第五章 盛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780~827年)
    第一节 思想和内容层面差异
        一、诗文之重儒道民病与传奇之叙神怪艳情
        二、诗文实用而慎笔与传奇娱心而戏笔
        三、诗文对象下移但高于传奇
        四、诗文事要与传奇事闲
        五、诗文之实与传奇之虚
        六、小说渐尊但不及诗文
    第二节 艺术和形式层面差异
        一、叙事文与唐传奇之叙事时空差异
        二、叙事文之全知叙事与唐传奇之限知叙事
        三、诗文之概述与传奇之详述
        四、语言特征差异与功能差异
第六章 盛期传奇与诗文文风之互动(780~827年)
    第一节 思想内容互动
        一、文学思想向传奇的渗透
        二、传奇“作意好奇”向文风的渗透
        三、艳情传奇与艳情诗文之互动
        四、传记之传主地位下移与传奇趋同
    第二节 叙事艺术互动
        一、叙事诗文笔法的传奇化
        二、叙事文风对传奇兴盛的催化
    第三节 语言互动
        一、散体叙事语言上传奇与古文之互动
        二、辞章与传奇互动更显明
        三、传奇“文备众体”对诗文之启迪
第七章 传奇中兴与文风生成的背景(828~879年)
    第一节 政治背景
        一、宦官专权(嚣张期)
        二、牛李党争
    第二节 思想文化背景
        一、道家为主与佛教毁而复兴
        二、始以传奇行卷或求宠
    第三节 以避世为基调的多种心态
        一、对仙境的向往与无望
        二、对命运的关注与无奈
        三、生活重负下异化心态
        四、愤激不平心态
        五、对往日的回忆
第八章 中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828~879年)
    第一节 思想内容层面差异
        一、诗文雅正与传奇诞妄
        二、叙事文人物尊贵与唐传奇对象卑俗
        三、诗文抒情化或功利化与传奇娱乐化及趣味化
        四、诗文重意理与传奇重意趣
    第二节 艺术形式层面差异加剧
        一、时空差异加剧在于传奇始用倒叙
        二、视角差异加剧在于传奇更多限知叙事
        三、结构差异加剧在于传奇结构更复杂
        四、诗文叙事尚简与传奇叙事繁复
        五、传奇标榜虚构与诗文崇尚实录
        六、传奇情节曲折与诗文情节简约
        七、语言的文质、繁简及雅俗之别
第九章 中期传奇与诗文文风之互动(828~879年)
    第一节 诗文与传奇思想上的一致
        一、隐逸诗文与隐逸传奇的一致
        二、诗文人情化和反佛道对传奇的渗透
        三、诗文之人生感悟对传奇的渗透
    第二节 淫艳诗风遭叱与爱情传奇衰退
        一、淫艳诗风遭叱
        二、爱情传奇衰落
    第三节 诗文干预政治对传奇的影响
        一、诗文之忠李唐与传奇之“警当世”
        二、党争诗文与党争传奇配合
    第四节 诗文抒情性对传奇的渗透
        一、诗文的情绪化向传奇渗透
        二、传奇之写怀才不遇
        三、《纂异记》与政治抒情诗及咏史诗
    第五节 诗文与传奇叙事艺术的一致
        一、文学衰落及转变与传奇文衰落及转变
        二、旨意隐晦之诗文与影射或寄寓之传奇
        三、变文对传奇叙事的影响
    第六节 辞章因素向传奇的渗透
        一、传奇语言的诗化
        二、传奇语言的骈化
第十章 传奇衰落与文风生成的背景(880~965年)
    第一节 晚期政治背景
        一、吏治腐败
        二、唐末民变
        三、宦官专权(覆灭期)
        四、藩镇灭唐
        五、五代十国
    第二节 科举为势要把持而无需行卷
        一、朝官把持科举
        二、宦官把持科举
        三、藩镇把持科举
    第三节 在小说观念上传奇向笔记小说回归
        一、从《国史补序》看小说观念之转变
        二、从《唐阙史序》看小说观念之转变
        三、从《北户录序》看小说观念之转变
    第四节 士人心态
        一、愤世与讽刺
        二、怀疑到越轨
        三、无奈的心态
        四、关注点改变
    第五节 唐传奇衰落的原因
        一、传奇衰落与创作动机之转变
        二、传奇衰落与文学事业之衰落
第十一章 晚期传奇与诗文的风尚之异(880~965年)
    第一节 思想内容层面差异
        一、文风重儒教与传奇重佛道
        二、传奇之神怪艳情与诗文之现实题材
        三、文风之实与传奇之虚
        四、诗文重劝惩与传奇重娱乐
    第二节 艺术形式差异
        一、叙事文与唐传奇之叙事时空差异
        二、唐传奇之限知叙事与叙事文之全知叙事
        三、叙事文与唐传奇之情节、结构差异
        四、叙事文之叙事简略与唐传奇之叙事精详
        五、语言骈散、繁简及雅俗之别
第十二章 晚期传奇与诗文文风之趋同(880~965年)
    第一节 晚期传奇与诗文之现实性
        一、晚期传奇与诗文之重纪实
        二、晚期传奇与诗文之写大事
    第二节 晚期传奇与诗文之重劝惩
        一、诗文之重劝惩
        二、传奇之重劝惩
    第三节 小品文与《潇湘录》、《大唐奇事记》
        一、小品文
        二、《潇湘录》和《大唐奇事记》
    第四节 诗文之叛逆与传奇之越轨
        一、诗文之叛逆
        二、传奇之越轨
    第五节 隐逸诗文与神仙传奇
        一、隐逸诗文
        二、神仙传奇
    第六节 诗对传奇的影响
        一、诗篇为传奇之成分
        二、诗意为传奇之本事
    第七节 骈体文风对传奇的影响
        一、传奇语言的骈化
        二、小说集序的骈化
        三、传奇中骈体文献的保留
第十三章 各期传奇特点及互动特征(618~965年)
    第一节 初期传奇特点及互动特征
        一、初期传奇作品
        二、向人间内容和历史叙事过渡的传奇
        三、诗文重儒史与传奇好异闻互渗
    第二节 盛期传奇特点及互动特征
        一、单篇传奇文的兴盛
        二、传奇之显明的人间内容及历史叙事
        三、尚荡尚怪及写实叙事文风与单篇传奇文兴盛
    第三节 中期传奇特点及互动特征
        一、传奇集的兴盛
        二、中期文风之转变与传奇集之兴起
    第四节 晚期传奇特点及互动特征
        一、晚期传奇作品
        二、强调真实议论之文风与传奇的衰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唐传奇创作年表和文本图表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8)1911年后唐传奇研究之路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1911 年—1949 年的唐传奇研究
    第一节 成就斐然的文献研究
    第二节 关于唐传奇的史论研究
    第三节 刚刚起步的唐传奇作品研究
第二章 1950 年—1980 年的唐传奇研究
    第一节 唐传奇文献的考证和整理
    第二节 关于唐传奇的史论研究
    第三节 唐传奇作品研究
第三章 1980 年后的唐传奇研究
    第一节 文献的考证和整理
    第二节 繁荣的文史路径下的唐传奇研究
    第三节 丰富多彩的唐传奇作品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 唐五代精怪小说的命意
    一、传统命意的历史延续
    二、对爱情婚姻的向往
    三、对功名利禄的否定
    四、对谐谑趣味的表达
    五、对人情世态的褒贬
下编 唐五代精怪小说的叙事
    一、突破历史性叙事的樊篱
    二、叙事主体的隐与显
    三、叙事视角的开与阖
    四、叙事意象的丰赡与多姿
    五、叙事模式(一)
    六、叙事模式(二)
附表一
附表二
附表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四、从《任氏传》看狐精小说沿革至唐传奇时的走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后聊斋”时代的狐鬼世界[D]. 王雅欣.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2]汉魏六朝婚恋小说研究[D]. 董舒心. 山东大学, 2018(02)
  • [3]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D]. 宋世瑞.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4]书写性别:唐人笔下的若干女性形象研究[D]. 赵橙.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5]中国三大神话母题研究[D]. 张艳. 山东大学, 2014(11)
  • [6]魏晋至唐以来狐故事的演变与民族关系之探讨[D]. 王雨阳. 西南大学, 2014(11)
  • [7]唐传奇与唐代文风[D]. 陈际斌. 武汉大学, 2013(12)
  • [8]1911年后唐传奇研究之路的探索[D]. 李明中. 陕西理工学院, 2011(05)
  • [9]真挚凄婉的爱情——《任氏传》赏析[J]. 尚艳.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12)
  • [10]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 赵一霖.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从《任氏传》看唐代传奇时期狐妖小说的走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