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传动控制机构的改进及应用分析

AMT传动控制机构的改进及应用分析

一、变速器操纵机构的改进及AMT的应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滔[1](2020)在《全电AMT自动变速器试验台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utomatic Mechanical Transmission,AMT)是在手动变速器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其继承了手动变速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性能可靠等优点,在汽车市场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我国在AMT技术的理论研究方面已经逐渐成熟,国内许多变速器制造厂家正在逐步进行AMT的产品化。因此,开展AMT试验技术的研究,对于国产的AMT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湖南省自科基金“全电AMT与发动机匹配优化及控制策略研究”项目(14JJ5014),以某车型与AMT匹配为基础,对该型号车辆AMT试验技术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对AMT系统进行分类,介绍AMT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AMT主要性能试验内容及系统,根据AMT性能试验要求,提出AMT试验台的功能及总体布置,对试验系统主要总成电机、离合器、AMT变速器等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建立对应的数学模型,为后续的控制研究和试验提供理论基础。(2)根据AMT试验台架的功能要求设计总体方案,依照总体方案对其机械部分和控制系统部分进行设计研究,详细设计AMT试验台的机械部分和控制系统两部分;对动力装置、联轴器等进行选型,设计相关总成电机、变速器、加载装置等辅助支撑,并试制试验台;对控制系统的选换挡控制器和电机驱动控制器进行设计,完成上位机监控软件的开发。(3)为了验证试验台的有效性,选取AMT试验中较为关键的性能之一,离合器及换挡控制为研究内容,重点对AMT的控制规律进行研究,其中离合器的控制性能直接影响汽车起步和换挡平顺性,为此以冲击度和滑摩功这两个离合器的控制性能评价指标为出发点,提出AMT离合器的模糊免疫PID控制策略,在MATLAB/Simulink软件上搭建仿真模型和模糊免疫PID控制器,进行仿真分析。(4)根据试制的试验台,对AMT进行1挡升2挡和2挡升3挡试验,通过AMT有限范围的换挡试验,验证AMT试验台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张利敏[2](2020)在《交流伺服控制自动变速器及换挡装置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动变速器作为内燃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的必备装备,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动力装置的能源利用率和弥补动力源的自身缺陷。为进一步提高现有电液伺服的汽车自动变速器效率,响应复杂机电一体化系统的集成设计和智能控制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交流伺服控制的自动变速器及换挡装置,设计了齿轮变速器的新结构,完成了新型自动变速器设计及其操纵机构的控制策略。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1)提出了一种交流伺服控制的新型自动变速器及其换挡装置,设计了以斜齿轮传动方式的新型自动变速器的总体方案,参照国产某型汽车动力装置参数,以发动机最大输入功率为80 kW,设计了电机直驱换挡装置的新型变速器总体结构,确定变速器最低挡传动比为3.5,最高挡传动比为0.75,公比为1.47。2)提出了一种以选挡螺母实现换挡操纵的新型换挡模式,设计了周向对称分布三对凸齿的异型螺母结构和与之配合的具有周向分布的三对凹齿的从动齿轮的新结构;采用选挡螺母与丝杠螺母副的螺母一体化结构,精简了换挡结构。根据换挡丝杆与选挡螺母的运动关系以及各挡从动齿轮转速的关系,研究了换挡时间与换挡速度之间的关系。利用UG软件建立了交流伺服控制自动变速器及换挡机构的三维模型,导入Adams软件中,得到了选挡螺母的换挡时间在0.6 s0.8 s;对换挡机构中的关键零部件导入Ansys进行有限元静力分析,得到输出轴、换挡丝杆和选挡螺母的最大变形、最大应力等云图。3)建立了车辆自动换挡系统及传动系统的功率流。在MATLAB/Simulink中,基于搭建好的不同子模块的联系进行自动变速器的联合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输入条件保持一致的状态下,车速随着节气门开度变化而变化;换挡逻辑进行自动换挡;并且实车和仿真曲线两者之间的吻合性极高,设计方案满足要求。

汪介瑜[3](2020)在《多片离合器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系统设计与控制》文中指出自动离合器执行机构是自动变速箱的关键组成部分,对汽车的舒适性、驾驶体验及可靠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汽车驱动系统趋于集成化、轻量化,并满足高效化和低成本要求,本文提出一种针对多片离合器的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系统的集成设计与优化方案,并针对系统特性进行了流体液压控制,以满足离合器传递转矩需求。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系统由直流电机、外啮合齿轮泵、液压分离轴承等组成,系统利用电机调速来改变泵的输出流体流量,流量直接驱动液压分离轴承,进而实现对推动离合器运动的流体压力的控制。该系统取消了成本高昂的电磁阀元件,并避免了复杂油路面板的加工;系统采用压力源直驱的结构型式驱动多片离合器,不仅保留了液压执行机构大功率输出的优势,而且实现了较小流体能量损失及布置体积,适应于车辆小型化、集成化趋势。同时,利用压力控制代替执行机构的位移控制可以保证离合器能够完成有效的转矩转递。本文针对多片离合器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的设计及控制,主要包含以下研究内容:1.针对多片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和转矩传递特性,明确执行机构系统的设计要求。介绍了泵控直驱式离合器液压执行机构的工作原理及特色优势,并针对原有单片离合器执行机构及位移控制方案的不足,提出了针对多片离合器进行流体压力控制的改进方案,并就系统进行机理分析,对主要组件建立了数学模型。2.根据设计方案及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系统结构确定了需求压力和流体流量,分析了液压执行机构系统中液压流体特性及非线性负载特性;结合系统组件的机理数学模型及相关特性分析结果,经合理化简,推导了面向控制系统设计的模型。3.从非线性控制方法出发,考虑系统的非线性、时滞性和干扰不确定性,构建基于RBF神经网络逼近的前馈-反馈自适应控制器;就自适应更新机制和控制器结构进行了详细说明和分析;基于控制器结构阐述了控制器结构优势,并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控制器的鲁棒性。4.利用搭建的多片离合器泵控执行机构物理模型,结合设计需要和系统特性进行相关组件的选型设计,完成了实验台架搭建;基于快速控制原型环境和联合仿真模型,分别对液压执行机构的实际台架和仿真模型进行了开环测试,验证了模型的保真度;在开环测试获得的高保真仿真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工况的响应跟踪仿真测试,验证所提出的自适应控制器的控制效果和鲁棒性。最后对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系统设计及控制工作进行总结,得出控制算法可以完成满足日常离合器操作需求的控制目标且在少标定情况下对系统不确定性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结论。

邹政耀[4](2020)在《永磁滑差离合器的研究与优化》文中指出乘坐舒适性是乘客、驾驶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的追求。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的连接部件的性能对换挡平顺性有较大影响,同时又需要该部件具有较高的传动效率。综合提高传动效率和换挡品质是该部件在设计时的追求。目前使用的液力变矩器、双离合器和多片湿式离合器等均在这两个方面获得了较高的成果。但有的部件在效率方面有优势;有的部件在换挡时产生换挡冲击小;有的在两个方面均有优势,但存在动力中断的风险。为提高换挡品质和传动效率,在汽车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设置一种新型的传动机构,具有联轴器工作模式和滑差传动模式,以配合摩擦式离合器或其它传动机构实现不中断动力换挡,对实现永磁无级变速传动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运用场论和静磁场理论知识,对永磁滑差离合器进行了磁路分析,提出了永磁体稀疏排列方案、叠加永磁体方案和具有偏心圆弧永磁体三种方案,并进行了仿真计算和试验验证。在对这三种方案进行结果比较分析时,发现了两个永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磁场力在某一位置会出现力的方向的突变,结合毕奥-萨伐尔定律和安培环路定律,发现永磁体大间隙排列时具有一个临界位置,在该临界位置的两边磁场力的方向会发生变化,因此能解释清楚永磁稀疏排列方案和叠加永磁体的磁扭矩特性会发生突变,并且是具有偏心圆弧永磁体方案能获得连续平稳磁扭矩特性的内在原因。在分析轴向磁通永磁联轴器传递的磁扭矩规律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驱动磁盘中的扇形永磁体稀疏排列,创新设计了具有偏心圆弧替代扇形永磁体的内圆弧的结构,通过三维磁场力的计算研究和对磁场力大小与方向在三维空间中与永磁体的位置关系的分析,限定驱动磁盘和输出磁盘中永磁体的扇形圆心角为150?,确定按对称轴错开45?的相对位置进行安装,获得在驱动磁盘相对于输出磁盘转动90?的相对转角范围内,输出磁扭矩值波动较小的磁扭矩特性。第二,创新提出了永磁体之间的临界位置。在发现存在该临界位置的基础上,结合毕奥-萨伐尔定律和安培环路定律,分析了永磁体在临界位置两边的体积分布对磁场力和磁扭矩的影响。设计了具有偏心圆弧永磁体方案,该方案在设计驱动磁盘上的扇形永磁体和输出磁盘上的异形永磁体扇形角时需要避开临界位置,即驱动磁盘相对于输出磁盘转动0?-90?范围内,在圆周方向上不能出现临界位置。为获得平稳的磁扭矩,输出磁盘中的异形永磁体需要利用临界位置,使得临界位置在径向上连续变化,从而满足设计目的。采用MAGNET软件进行仿真计算,验证了临界位置的存在和临界位置附近的磁场力规律。第三,分析了两块永磁体本身参数和临界位置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获得平稳磁扭矩-相对转角特性的方法。通过仿真计算确定了硅钢片厚度、气隙厚度、永磁体相对安装位置参数、相对转角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偏心圆弧圆心位置参数和半径尺寸,运用MAGNET软件进行了运动状态下的磁扭矩仿真计算,获得平稳的磁扭矩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对转动速度对磁扭矩规律的影响,对硅钢片和气隙进行了切片磁通量和磁力线分布情况研究,得到相对转角为0?,45?和90?时变化的临界位置的磁感应强度分布和磁力线状况,找出了平稳的磁扭矩-相对转角的内在规律。因而创新提出了利用等效面积进行快速设计永磁结构的方案。分析仿真和试验结果后结合毕奥-萨伐尔定理和安培环流定理,研究提出使用BP神经网络将等效面积模型数据与磁扭矩-相对转角特性数据进行映射,得到训练好的网络模型,根据永磁体结构参数快速获取磁扭矩特性,为缩短永磁滑差传动机构的设计时间提供了一种手段。并且使用了遗传算法极值寻优得到优化后的异形永磁体参数。最后,组合使用PLA、铝合金、硅钢片和永磁材料,完成结构设计,并制作了永磁滑差离合器的扭矩试验测试装置,测量磁扭矩-相对转角特性,验证了仿真计算的正确性。通过对临界位置磁场分布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优化后的系统结构参数。由于本机构具有非接触传动的特点,又具有滑差传动模式和联轴器传动模式,能兼顾汽车高传动效率和较好的换挡舒适性要求,具有可预测的应用研究价值。

肖力军[5](2020)在《变挡纯电动汽车动力性与稳定性集成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为保障能源安全、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是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纯电动汽车是目前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方向,因发展时间短、技术积累少,现有产品和研究工作在整车动力性、经济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为进一步降低纯电动汽车的能耗,延长续航里程,增加一个多挡AMT(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机械式自动变速器),通过变挡来提高传动系统效率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但传统的AMT存在动力中断时间长、换挡平顺性差等问题;(2)纯电动汽车底盘结构明显区别于传统燃油车,如电机代替发动机、增加大质量电池包等,导致车辆动力学特性有较大变化,产生新的稳定性控制问题;(3)智能控制算法是纯电动汽车的核心和研究热点,但融合纵向动力性、横摆和侧倾稳定性的集成控制方法则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基于上述背景,论文在中国高水平汽车自主研发能力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和企业技术开发等课题的支持下,以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理论、智能控制方法为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以变挡纯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开展动力性和稳定性集成控制方法研究和实验验证。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装有两挡无离合器AMT纯电动汽车,设计一种电机扭矩和转速组合换挡控制策略。根据整车性能目标参数,计算出驱动电机所需的功率、扭矩和转速,确定变速器速比、主减速器速比等传动系统参数,建立传动系统多体动力学模型,设计变速器最佳动力性和最佳经济性换挡规律。在此基础上,设计电机扭矩和转速组合换挡控制策略,并制定完整的换挡控制流程。在不同油门开度下进行换挡仿真试验,从换挡时间和换挡平顺性等指标分析换挡品质。试验结果表明,AMT换挡冲击度小,换挡平顺性好,验证了所制定的组合换挡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良好的鲁棒性。(2)提出一种新的基于T-S(Takagi-Sugeno)模糊模型和鲁棒H∞控制的车辆状态观测器,准确实时地获取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运动状态信息,为实现横摆平面和侧倾平面稳定性控制提供准确数据。在观测器设计中,引入T-S模糊规则将Dugoff非线性轮胎模型进行线性化处理,建立包含横摆和侧倾运动的T-S模糊线性化动力学模型,运用鲁棒H∞控制方法求解观测器增益矩阵,在鱼钩、蛇行、双移线等三种试验工况和不同噪声强度下,分析状态估计结果。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状态观测器能准确获取状态估计值,具有较好的鲁棒性。(3)提出一种融合换挡控制的车辆横摆平面控制器设计方法。在控制器设计中,构建整车七自由度动力学模型,状态观测器根据动力学模型的输出信号估计出车辆状态信息;将车辆纵向速度、质心侧偏角和车辆横摆角速度作为控制目标,基于模型预测方法设计的横摆平面控制器,根据车辆状态估计信息实时分配车轮的期望四轮制动力矩和期望前轮驱动力矩;考虑换挡控制下电机动力学输出特性,确保电机准确地输出期望前轮驱动力矩;将四轮制动力矩和电机输出的前轮驱动力矩作为控制输入,在保证车辆稳定性的前提下实现对车辆制动力矩和驱动力矩的优化控制。通过数值仿真分析对控制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横摆平面控制器能够明显改善车辆横向稳定性。(4)提出一种以车辆横摆和侧倾平面耦合运动为控制目标的油气耦连悬架集中分层控制方法,主要由车辆运动状态观测器、输出力矩控制器和作动器压力跟踪控制器三部分构成。车辆运动状态观测器获取高精度的车辆运动状态信息;输出力矩控制器根据车辆运动状态信息及电机输出特性,采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合理地分配轮胎力矩和车身主动抗侧倾力矩;为解决耦合系统参数不确定性问题,基于自适应Backstepping控制算法设计作动器压力跟踪控制器,驱动液压作动器,准确跟踪期望的主动抗侧倾力矩。通过开展多种工况下车辆动力学特性分析,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分层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5)搭建变挡AMT纯电动汽车动力传动试验台架,设计整车控制系统架构及换挡策略。利用搭建的试验台架,进行电动汽车静态换挡、动态升挡和降挡等三种工况试验,换挡时间及换挡平顺性均符合目标要求,且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换挡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同时,建立整车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样车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进一步,运用该模型验证所设计的横摆和侧倾稳定性控制器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在保证整车动力性前提下能够明显改善车辆横摆和侧倾平面的稳定性。综上所述,本文设计的换挡控制策略提升了变挡纯电动汽车的换挡品质,提出的考虑纵向动力性、横摆和侧倾稳定性的集成控制方法;开展台架试验验证了换挡控制策略及动力性与稳定性集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本文深化了纯电动汽车动力学与控制方法研究,可为提升新能源汽车研发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工程经验。

叶文[6](2019)在《全电AMT换挡执行机构设计及控制》文中研究指明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utomated Manual Transmission,AMT)是以传统机械式变速器为原型开发的一种自动变速器。AMT具有传动效率高、成本低且易于实现等优点,适用于我国自动变速技术发展的基本国情。在高效节能己成为科技发展主要趋势的今天,AMT已成为自动变速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研发AMT需要突破许多关键技术,其中关键技术之一在于换挡执行机构设计和控制策略研究。因此执行机构设计是AMT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的前提,以电机作为AMT换挡执行机构的动力源,其电机的位置控制变得尤为关键。针对提高AMT换挡品质这一目的,结合换挡过程的性能要求,设计出结构合理的换挡执行机构、选用合适选换挡电机,研究制定合适的控制策略,对提高AMT车辆换挡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某款车型的AMT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阶段换挡品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换挡过程同步阶段为换挡品质控制的关键阶段;根据手动换挡执行机构的结构形式,对拨叉轴自锁、互锁阻力进行了受力分析。根据受力分析结果对选换挡执行机构结构进行设计,确定采用齿轮传动机构作为减速机构。综合考虑换挡时间、位置精度及空间布置限制等因素,完成了电动机类型、结构及驱动方式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换挡过程执行电机的数学模型,与AMT上原有选换挡执行机构相比整体结构体积较小,可靠性较好。根据选换挡控制要求,制定选换挡控制目标,根据控制目标以神经网络、布谷鸟搜索算法等方法制定选换挡执行机构的控制策略,以实现对选换挡电机的准确定位和转矩控制。这样可以对选换挡电机进行精确定位,相比传统控制,能够有效减小控制误差。根据电机结构和工作原理,对选换挡电机控制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并根据控制策略应用MATLAB/SIMULINK对执行机构电机的位置和转矩控制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分析所制定的控制策略在位置和转矩的实时控制、抗负载扰动和鲁棒性性能及有效性。最后通过AMT实验台架对模型和控制策略进行分析验证。通过仿真与实验,与传统控制策略相比,本文制定的控制策略响应速度快、鲁棒性好、控制精度高,能够达到初期制定的目标,表明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这对提高AMT车辆换挡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及应用前景。

孟东晖[7](2019)在《中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突破路径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心技术不仅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更是一国制造业强大的关键所在。我国汽车年产销量尽管已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核心技术受制约于人的局面未有根本性改变,核心技术突破仍是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战略性难题。主流技术创新和技术追赶理论对核心技术并未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少数提及核心技术的文献也仅仅将其作为自明性概念而“黑箱”化处理,因而导致关于核心技术的内在结构、突破路径以及突破机制的研究存在较大缺口。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核心技术“空心化”的实践背景,针对现有核心技术相关理论研究的局限,聚焦中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力图回答三个问题:第一,核心技术的内在结构是什么?第二,核心技术突破依循什么路径?第三,如何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本研究综合运用探索性纵向多案例研究、结构方程模型以及基于专利的Tobit回归分析方法,对上述三个问题展开研究,获得了三个发现:第一,核心技术可分解为功能性核心技术、性能性核心技术和可靠性核心技术三个单元;三者对应的技术问题越来越复杂,而对应的技术实体越来越成熟。第二,三个核心技术单元是核心技术突破过程中的三道“关卡”,其突破路径为:先突破功能性核心技术,再突破性能性核心技术,最后突破可靠性核心技术。第三,三个核心技术的突破机制存在差异。其中,功能性核心技术和性能性核心技术依靠先逆向学习再正向学习实现突破,可靠性核心技术只能依靠持续的正向学习实现突破。除企业外,大学也是中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主体之一,在功能性核心技术突破阶段发挥主导作用,在性能性核心技术突破阶段发挥辅助作用。本研究创新点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从微观和动态演化视角对核心技术内在结构进行了解析,建立了包含功能性、性能性和可靠性的核心技术内在结构模型,打开了核心技术“黑箱”,突破了现有创新研究领域对核心技术物理层面的静态分解。第二,发现了核心技术的突破路径及每个核心技术单元的突破机制,特别是发现可靠性核心技术无法仅通过模仿或逆向工程实现突破,而必须通过企业自身持续的正向学习实现突破。这一发现不同于主流技术追赶理论“从模仿到创新”的核心观点,对中国汽车产业乃至制造业的核心技术突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三,发现大学也是核心技术突破的主体,揭示了大学与企业在核心技术突破过程中的职能差异,打破了以往技术追赶理论与核心技术研究仅聚焦于企业的局限性。

单外平[8](2019)在《基于直线驱动的AMT离合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AMT)是在传统手动变速器上加装微机控制系统,替代传统离合器的分离接合和选换挡方式而形成的自动变速器,实现离合器分离接合与选换挡的自动化,改善车辆的动力或经济性,减少驾驶员的操作难度。但AMT还有许多关键技术需要解决,如离合器控制策略和变速器选换挡控制策略等。其中离合器接合品质的好坏能直接影响AMT性能。本文主要对AMT离合器控制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以膜片弹簧离合器为研究对象,建立车辆动力传动系统模型并简化其模型、研究离合器特性、分析离合器执行电机模型、设计离合器直线驱动执行机构。通过分析车辆动力系统模型和离合器的结构及传动特性,离合器膜片弹簧结构、弹性和转矩传递特性,获得离合器接合力对离合器接合品质的影响因素。对离合器直线驱动执行机构进行建模分析,设计直线驱动机构,提高离合器执行机构的效率和接合的效果。(2)对离合器进行接合过程分析,将离合器接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建立五条离合器特征接合力轨迹,通过汽车动力仿真软件仿真获得五条特征力轨迹对车辆起步时离合器接合品质影响的结果(离合器主、从动盘转速和转矩的动态响应及车辆起步的加速度和冲击度等),并对接合品质进行分析,获得离合器最优接合力轨迹。(3)为实现离合器最优接合力轨迹,提高离合器接合品质,根据对离合器接合过程分析,建立离合器执行电机的模型,通过仿真软件建立离合器执行电机的控制模型,运用Mamdani与T-S模糊算法对电机进行控制仿真,分析所设计的T-S模糊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及控制效果。(4)为验证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接合力轨迹的最优结果,建立AMT离合器实验台架,设计构建离合器执行电机控制软硬件系统,实时控制离合器分离与接合,通过AMT动力传动系统实验台架,验证离合器接合力轨迹的优越性和控制策略可行性和有效性。

徐海港[9](2019)在《纯电动汽车两档AMT驱动系统模块化设计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来随着石油资源的紧张和环保压力的加大,世界各国都把电动汽车做为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2015年7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发布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规定》,其中对整车的加速性能、续驶里程、能量消耗率等指标提出更加严苛的要求。基于目前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市场性价比需求,本文提出采用交流异步电机为动力驱动方式,开发一种新型双速机械式自动变速(AMT)驱动及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以小型电动车为研究对象,本文重点结合交流异步电机+双速自动变速的驱动方案,通过双速变速器的实体造型设计,电动换档执行机构设计及仿真,电驱动双速变速器控制系统软硬件开发,完成驱动系统的整体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按照模块化开发思路,根据新型的交流异步电机+双速自动变速的驱动方案整体架构,对驱动电机模块、动力电池模块和两档AMT变速器模块进行匹配设计。在对两档AMT变速器模块设计中,根据车辆在起步、加速等条件下的行驶要求,对两档AMT系统的速比进行了匹配研究,分别确定两档传动比和主减速器传动比。其次,在基于模块化匹配设计的基础上,对两档AMT变速器系统中的主要机构-电动换挡机构进行研究。在电动换档执行机构开发中提出采用无刷直流电机+蜗轮蜗杆减速机构+凸轮转鼓+同步器的电动换档机构,对两档AMT换挡机构蜗轮蜗杆、转毂凸轮进行设计及建模,并对同步器进行计算及建模,完成驱动系统的整体设计。再次,利用ADAMS仿真软件,开展两档AMT变速器动力学仿真。首先对同步器进行仿真分析,在ADAMS中定义同步器结合过程,并对主要工作元件进行运动约束,验证所建立的同步器模型的可靠性。然后,将电动换挡机构与同步器模型及传动系统结合起来分析了整个两档AMT变速器,研究其在升档和降档过程中换档电机和同步器之间的力和位移关系。同时,对双速变速器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进行设计开发。采用飞思卡尔MC9S12XS128主控芯片,对变速器控制单元(TCU)的主电路及输入输出调理电路和通讯电路进行了设计。开发了双速变速器TCU的控制软件系统,包括主程序、输入信号采集程序、两档AMT换档控制程序和CAN通讯程序,定义TCU与MCU协同控制的通讯协议,实现TCU与MCU协同控制。最后,搭建了两档AMT系统试验台架,通过无负载、不同转速换档试验及循环工况下自动升降挡试验,验证TCU的控制性能,对比测试数据与仿真数据,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两挡AMT变速器总成及控制系统是合理的,能够满足整车自动换档要求。

刘科[10](2018)在《自动变速器挡位实时优化与在线决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动变速器是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汽车核心技术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在汽车产业中占有重要的份额。进入21世纪以来,低碳、环保、舒适、安全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主旋律,随着传统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各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汽车动力传动系统自动操纵及匹配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自动变速器控制技术日趋复杂。挡位决策是汽车自动变速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高品质自动变速器开发的基础,其主要功能是解决汽车行驶过程中何时换挡的问题,即根据工况选择合理的换挡时机,直接影响整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驾驶操纵性等性能。针对基于稳态工况设计的查表式挡位决策存在开发周期长、费用高、无法实时兼顾动力性和经济性的问题,以及目前在线挡位决策技术研究存在的动力需求定义不完善、预测模型精度低以及实时性差等问题,本文结合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开展自动变速器挡位实时优化与在线决策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搭建整车纵向动力学仿真平台。采用AVL Cruise搭建车辆行驶纵向动力学模型,采用Matlab/Simulink/Stateflow建立挡位决策控制模型,通过联合仿真构建整车仿真平台。同时,通过整车转鼓燃油经济性测试和道路动力性测试,对仿真平台进行修正和验证。2)挡位决策客观评价指标分析。构建有效的客观评价指标体系是基于仿真或测试技术进行量化分析以实现多目标性能协调优化的前提。在传统全油门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相关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从动力性、经济性和驾驶性三个方面,构建了挡位决策客观评价指标体系。3)基于动态规划的最佳挡位决策设计。将车辆行驶过程中有级式自动变速器挡位决策过程视为多阶段决策过程,采用动态规划算法求解标准循环工况最优挡位控制序列;为提高基于模型离线优化换挡策略的实用性,基于台架测试数据建立了动力传统系统转矩损失数值模型,并考虑换挡时间以及离合器摩擦损失对挡位决策的影响增加控制变量约束条件对动态优化算法进行改进;选择10种标准循环工况进行优化获得的换挡序列为数据样本,采用聚类分析提取可直接用于实车控制器的次优换挡策略。4)基于动力需求预测的换挡点在线优化。选择马尔可夫链模型建立车辆纵向动力需求预测模型。采用贝叶斯估计求解初始转移概率矩阵,同时建立能够实时反映当前车辆行驶工况变化的滚动式在线更新转移概率矩阵,用当前最新转移概率矩阵的概率特征实现未来行驶工况的在线预测。引入了基于双层结构MPC的换挡点预测控制策略,采用动态规划在线求解特定控制时域内的最优控制问题,通过改变预测时域长度,分析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计算效率随预测时域长度的变化趋势。5)基于路况信息预知的挡位在线决策。以解决坡道、弯道及交通拥堵等常见路况下意外换挡和频繁换挡问题为目标,将预先获取的车辆前方路况信息作为驾驶员视觉和传感器测量的补充引入到自动变速器挡位决策系统中,通过对典型工况下的挡位决策特点分析,结合车辆前方有限时域内的路况信息,设计了坡道、弯道及交通拥堵工况下挡位在线决策方法。6)整车转鼓及道路试验验证。选择某国产AMT微型车辆作为试验平台,采用自主开发的自动变速器控制器软件和硬件系统,针对基于动态规划提取的挡位控制策略,采用转鼓试验台测试燃油经济性,并开展了实车道路动力性能测试;最后,在尚不具备车载导航系统的条件下,通过预先设定试验道路工况,验证基于路况信息预知的挡位在线决策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对于完善自动变速理论、缩短自动变速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性能、促进自主品牌自动变速器的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社会经济意义和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二、变速器操纵机构的改进及AMT的应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速器操纵机构的改进及AMT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全电AMT自动变速器试验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AMT试验台研究状况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AMT系统关键技术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AMT系统及试验台的分析与设计
    2.1 AMT系统
        2.1.1 AMT分类
        2.1.2 全电AMT结构与工作原理
        2.1.3 全电AMT换挡过程
    2.2 AMT系统测试试验台
        2.2.1 AMT台架试验方法
        2.2.2 AMT试验台总体布置
    2.3 AMT试验台机械部分设计
        2.3.1 动力装置
        2.3.2 联轴器
        2.3.3 传动轴
        2.3.4 试验台支架
        2.3.5 试验台底板
        2.3.6 加载装置
    2.4 本章小结
3 AMT试验台总成动力学分析
    3.1 驱动电机模型
    3.2 离合器模型
    3.3 AMT变速器模型
    3.4 AMT变速器试验台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AMT试验台测控系统设计
    4.1 测控系统总体方案与组成
    4.2 试验台AMT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4.2.1 选换挡控制器
        4.2.2 选换挡电机驱动控制器
        4.2.3 转速传感器
    4.3 试验台AMT控制系统软件组成
    4.4 本章小结
5 AMT离合器的模糊免疫PID控制
    5.1 离合器控制规律分析
    5.2 离合器控制性能评价标准
        5.2.1 冲击度
        5.2.2 滑摩功
    5.3 AMT离合器的模糊免疫PID控制
        5.3.1 控制理论基本原理
        5.3.2 模糊免疫PID控制器设计
        5.3.3 模糊免疫PID控制仿真
    5.4 本章小结
6 AMT试验台换挡试验验证与分析
    6.1 换挡的基本流程
    6.2 挡位标定
    6.3 换挡测试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交流伺服控制自动变速器及换挡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交流伺服控制自动变速器的总体设计
    2.1 交流伺服控制自动变速器的方案设计
        2.1.1 自动变速器结构型式选择
        2.1.2 自动变速器换挡执行机构设计原则
        2.1.3 自动变速器换挡执行机构类型分析
        2.1.4 换挡执行机构的结构型式选择
    2.2 交流伺服控制自动变速器的参数计算
        2.2.1 传动比范围
        2.2.2 变速器各挡传动比计算
        2.2.3 齿轮相关参数的选取和计算
        2.2.4 轴的尺寸参数选取
    2.3 交流伺服控制自动变速器工作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交流伺服控制自动变速器的换挡机构设计
    3.1 换挡执行机构的最大换挡力计算
    3.2 换挡电机参数计算
    3.3 换挡机构尺寸计算
        3.3.1 选挡螺母尺寸确定
        3.3.2 换挡丝杆尺寸确定
        3.3.3 轴的受力分析
    3.4 换挡执行机构模型装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交流伺服控制自动变速器的仿真分析
    4.1 交流伺服控制变速器的虚拟样机建立
    4.2 有限元力学分析
        4.2.1 换挡丝杆静力分析
        4.2.2 输出轴静力分析
        4.2.3 选挡螺母接触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交流伺服控制变速器的控制策略
    5.1 车辆自动换挡系统
    5.2 传动系统仿真模型
        5.2.1 控制输入模块建立
        5.2.2 发动机模型建立
        5.2.3 换挡控制策略设计
        5.2.4 自动变速箱模型建立
        5.2.5 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
    5.3 自动变速器仿真
    5.4 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多片离合器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系统设计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自动离合器与执行机构的发展及趋势
        1.2.1 自动变速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1.2.2 多片离合器的研究现状
        1.2.3 离合器执行机构的分类及发展
    1.3 离合器液压控制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多片离合器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系统设计
    2.1 离合器执行机构的设计要求
        2.1.1 多片离合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1.2 离合器转矩传递特性
        2.1.3 离合器液压执行机构的设计要求
    2.2 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系统设计方案
        2.2.1 液压执行机构结构分析
        2.2.2 泵控液压执行机构设计方案研究
    2.3 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系统机理分析
        2.3.1 直流电机
        2.3.2 外啮合齿轮泵
        2.3.3 液压分离轴承和多片离合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系统特性分析及模型推导
    3.1 离合器负载特性分析
        3.1.1 供油压力的确定
        3.1.2 离合器负载力和流体流量
        3.1.3 非线性摩擦力特性
    3.2 液压流体特性分析
        3.2.1 液压油流动特性
        3.2.2 “泵控直驱”特性
        3.2.3 齿轮泵中非线性特性
    3.3 面向控制系统设计的模型推导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泵控液压执行机构控制策略
    4.1 控制器设计目标及控制策略
        4.1.1 控制目标
        4.1.2 液压执行机构控制策略确定
    4.2 基于神经网络逼近的前馈-反馈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4.2.1 控制器结构设计
        4.2.2 自适应更新机制
    4.3 控制器结构及鲁棒性分析
        4.3.1 控制器结构分析
        4.3.2 控制器鲁棒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系统控制及仿真分析
    5.1 执行机构系统部件选型与台架搭建
        5.1.1 液压分离轴承选型
        5.1.2 驱动电机选型
        5.1.3 外啮合齿轮泵选型
        5.1.4 辅助元件选型
        5.1.5 执行机构系统台架搭建
    5.2 快速控制原型与仿真模型验证
        5.2.1 快速原型开发环境
        5.2.2 输入整形技术
        5.2.3 开环测试与仿真模型验证
    5.3 仿真实验及分析
        5.3.1 跟踪阶跃信号仿真分析
        5.3.2 跟踪正弦信号仿真分析
        5.3.3 鲁棒性验证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永磁滑差离合器的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车用变速器和永磁传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针对关于换挡品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1 DSG关于换挡品质的研究
        1.2.1.2 AT关于换挡品质的研究
        1.2.1.3 AMT和 EMT关于换挡品质的研究
        1.2.1.4 发动机控制对换挡品质的影响
        1.2.2 永磁传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1 强磁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 永磁场计算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3 永磁齿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4 永磁联轴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5 永磁涡流耦合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间隙排列永磁体的永磁滑差离合器传动扭矩规律研究
    2.1 扇形永磁体稀疏排列方案
        2.1.1 永磁联轴器工况
        2.1.2 永磁滑差传动工况
        2.1.3 机构设计计算
        2.1.3.1 磁铁对数目的研究
        2.1.3.2 磁扭矩计算
        2.1.3.3 扭矩的平顺研究
    2.2 扇形永磁体叠加方案
        2.2.1 磁力矩计算模型的建立
        2.2.2 计算结果分析
        2.2.3 永磁滑差控制传动机构设计
        2.2.4 控制系统设计
        2.2.4.1 系统结构设计
        2.2.4.2 力学性能分析
        2.2.4.3 计算实例
    2.3 具有偏心圆弧结构的异形永磁体方案
        2.3.1 建立扇形永磁体的永磁滑差离合器计算模型
        2.3.2 获得异形永磁体方案
    2.4 永磁体相互作用临界位置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永磁滑差离合器磁扭矩仿真计算
    3.1 参数化仿真模型的设计
        3.1.1 永磁体间最小气隙的确定
        3.1.2 永磁体硅钢片厚度的确定
        3.1.3 气隙和硅钢片表面的磁通密度的分布情况
    3.2 永磁滑差离合器的仿真模型的设置
        3.2.1 运动部分驱动方式和驱动速度的设置
        3.2.2 三维磁场仿真选项设置
        3.2.3 三维网格模型的生成局部网格调整
        3.2.4 材料选择及特性
    3.3 永磁滑差离合器平稳磁扭矩-相对转角特性的规律研究
        3.3.1 沿分割线截面变化规律的研究
        3.3.2 两种位置的偏心圆弧对磁扭矩的影响
        3.3.3 两端重叠部分的讨论
    3.4 边界条件设置和仿真结果
    3.5 磁扭矩-相对转角特性的评价指标的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永磁滑差离合器的永磁扭矩测量试验及分析
    4.1 试验方案设计
        4.1.1 试验目的与试验方法
        4.1.2 永磁体支架盘设计
        4.1.3 永磁体制作
        4.1.4 磁扭矩测试
        4.1.5 磁扭矩结果
    4.2 试验结果分析
        4.2.1 单侧磁力问题
        4.2.2 气隙和硅钢片中的磁场分布情况
        4.2.3 退磁性能
    4.3 临界位置和关键位置的磁通密度分布分析
    4.4 不同相对转速下的磁扭矩规律
    4.5 使用等效面积法仿真计算磁扭矩规律
    4.6 异形永磁体参数的遗传算法极值寻优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一 MATLAB计算程序代码

(5)变挡纯电动汽车动力性与稳定性集成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纯电动汽车AMT研究现状
    1.3 车辆稳定性控制研究现状
        1.3.1 车辆操纵稳定性控制
        1.3.2 先进悬架控制
        1.3.3 车辆稳定性集成控制
    1.4 本文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两挡AMT纯电动汽车换挡控制策略设计
    2.1 引言
    2.2 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匹配
        2.2.1 整车动力性参数设计目标
        2.2.2 电机功率计算
        2.2.3 传动比匹配
    2.3 动力传动系统建模
        2.3.1 电机模型
        2.3.2 两挡AMT多体动力学模型
        2.3.3 同步器模型
    2.4 多挡纯电动汽车换挡规律
        2.4.1 动力性换挡规律
        2.4.2 经济性换挡规律
    2.5 两挡AMT纯电动汽车换挡控制策略及换挡评价指标研究
        2.5.1 两挡AMT换挡控制策略
        2.5.2 电机控制
        2.5.3 同步器控制
        2.5.4 换挡评价指标
    2.6 仿真结果
        2.6.1 升挡仿真结果和分析
        2.6.2 降挡仿真结果和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T-S模糊模型和鲁棒H∞控制的车辆状态估计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T-S模糊方法的车辆动力学模型
        3.2.1 车辆三自由度动力学模型
        3.2.2 T-S模糊模型
    3.3 基于鲁棒H∞控制的车辆状态观测器设计
    3.4 车辆状态观测器性能分析与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动力性与横摆稳定性集成控制方法
    4.1 引言
    4.2 车辆七自由度动力学模型
        4.2.1 质心动力学微分方程
        4.2.2 轮胎动力学方程
        4.2.3 驱动与制动动力学模型
    4.3 模型预测算法设计
    4.4 换挡控制与模型预测算法的融合设计
    4.5 模型预测算法仿真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车辆横摆与侧倾平面稳定性分层控制方法
    5.1 引言
    5.2 油气耦连悬架动力学模型
    5.3 整车耦合动力学模型
    5.4 横摆和侧倾平面的分层控制策略设计
        5.4.1 车辆运动状态估计
        5.4.2 输出力矩控制器设计
        5.4.3 作动器压力跟踪控制器
    5.5 仿真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变挡纯电动汽车试验平台开发及换挡控制策略验证
    6.1 引言
    6.2 变挡纯电动汽车试验台架开发
    6.3 变挡纯电动汽车试验平台控制策略构架设计
        6.3.1 试验平台整车控制器开发流程
        6.3.2 试验平台整车控制策略
    6.4 两挡AMT动力总成测试
        6.4.1 静态换挡测试
        6.4.2 动态升挡测试
        6.4.3 动态降挡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车辆动力性与稳定性集成控制试验验证
    7.1 引言
    7.2 集成仿真模型
    7.3 集成仿真模型试验验证
    7.4 基于集成仿真模型的操稳性控制策略验证
    7.5 基于集成仿真模型的侧倾稳定性验证
    7.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B 车辆系统参数

(6)全电AMT换挡执行机构设计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AMT系统概述
        1.2.1 AMT系统结构
        1.2.2 AMT系统工作原理及特点
    1.3 AMT换挡执行机构研究现状
        1.3.1 AMT换挡执行机构结构研究现状
        1.3.2 AMT换挡执行机构控制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AMT换挡执行机构设计与电机选择
    2.1 AMT换挡阻力分析
    2.2 换挡执行机构设计
        2.2.1 换挡执行机构性能要求
        2.2.2 换挡执行机构布置形式
    2.3 AMT选换挡电机选择
        2.3.1 选换挡电机动力学分析
        2.3.2 汽车常用伺服电机性能比较及选择
        2.3.3 无刷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AMT选换挡电机控制策略研究
    3.1 BP神经网络
        3.1.1 BP神经网络模型与结构
        3.1.2 BP网络学习算法
    3.2 布谷鸟搜索算法
        3.2.1 布谷鸟搜索算法的数学模型
        3.2.2 改进布谷鸟搜索算法
    3.3 改进CS算法优化神经网络
    3.4 本章小结
4 选换挡电机控制系统的建模及仿真
    4.1 基于PWM的电机控制
    4.2 电机控制系统原理
    4.3 系统仿真模型
        4.3.1 无刷直流电机模块
        4.3.2 控制策略模块
    4.4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换挡电机控制实验
    5.1 实验方案总体设计
    5.2 实验台组成
        5.2.1 实验台控制器硬件组成
        5.2.2 实验台软件组成
    5.3 实验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7)中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突破路径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核心技术的概念与结构
        1.2.2 后发企业技术追赶及核心技术突破
        1.2.3 关于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研究
        1.2.4 研究缺口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2章 核心技术界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核心技术的内涵
        2.1.1 物理属性
        2.1.2 经济属性
        2.1.3 知识属性
    2.2 核心技术的外延
        2.2.1 静态视角
        2.2.2 演化视角
    2.3 核心技术的影响因素
        2.3.1 学习主体
        2.3.2 学习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核心技术突破路径与机制模型建立
    3.1 研究设计
        3.1.1 方法选择
        3.1.2 案例选择
        3.1.3 数据搜集
        3.1.4 变量测度
        3.1.5 数据分析
        3.1.6 发现验证
        3.1.7 信度与效度策略
    3.2 研究发现
        3.2.1 功能突破阶段
        3.2.2 性能突破阶段
        3.2.3 可靠性突破阶段
        3.2.4 结果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核心技术突破路径与机制模型验证
    4.1 研究假设
    4.2 数据搜集与检验
        4.2.1 问卷设计
        4.2.2 样本描述
        4.2.3 信度与效度检验
    4.3 数据分析
        4.3.1 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4.3.2 模型构建与修正
        4.3.3 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突破机制研究
    5.1 研究概述
    5.2 研究设计
        5.2.1 变量和模型
        5.2.2 数据搜集及处理
    5.3 数据分析
        5.3.1 描述性分析
        5.3.2 多重共线性检验
        5.3.3 Tobit回归分析
        5.3.4 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政策建议
    6.4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核心技术突破路径与机制调研提纲
附录B 核心技术突破路径与机制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基于直线驱动的AMT离合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AMT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AMT国内的发展概况
        1.2.3 自动离合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自动离合器研究的重点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AMT离合器特性分析及系统模型的建立
    2.1 AMT离合器特性分析
        2.1.1 AMT离合器结构与传动形式选择
        2.1.2 AMT离合器结构及特性分析
        2.1.3 AMT离合器转矩传递特性
        2.1.4 AMT离合器膜片弹簧的弹性特性
    2.2 车辆动力系统模型的建立与简化
        2.2.1 系统动力模型的建立
        2.2.2 系统动力模型的简化
    2.3 AMT离合器直线驱动执行机构模型
    2.4 AMT离合器电机的基本参数及模型
        2.4.1 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2.4.2 无刷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2.5 本章总结
3. AMT离合器接合过程分析
    3.1 离合器接合过程分析
        3.1.1 离合器接合过程的影响因素
        3.1.2 离合器控制特性分析
    3.2 离合器控制性能指标分析
        3.2.1 冲击度
        3.2.2 滑摩功
    3.3 接合力轨迹对离合器接合品质影响
        3.3.1 离合器接合力轨迹
        3.3.2 车辆动力传动系统模型建立
        3.3.3 接合力轨迹对车辆行驶的影响
        3.3.4 接合力综合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AMT离合器执行电机控制策略研究
    4.1 模糊控制介绍
    4.2 基于Mamdani模糊策略的离合器执行电机转速控制系统
        4.2.1 基于Mamdani模糊策略的离合器执行电机转速控制系统设计
        4.2.2 基于Mamdani策略的离合器执行电机转速控制仿真
    4.3 基于T-S模糊策略的离合器执行电机转速控制系统设计
        4.3.1 T-S模糊控制原理
        4.3.2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4.3.3 电机转速的模糊化及其隶属度函数
        4.3.4 模糊控制规则及模糊决策
        4.3.5 基于T-S模糊控制的离合器执行电机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AMT离合器执行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验
    5.1 AMT离合器实验台架组成
    5.2 AMT离合器执行电机控制系统设计
        5.2.1 AMT离合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2.2 AMT离合器执行电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3 AMT离合器实验
        5.3.1 实验平台开发流程
        5.3.2 实验与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9)纯电动汽车两档AMT驱动系统模块化设计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纯电动汽车两档AMT驱动系统模块化设计
    2.1 驱动电机模块匹配
    2.2 动力电池模块匹配
    2.3 两档AMT模块匹配
    2.4 本章小结
3 两档AMT关键机构设计及仿真分析
    3.1 两档AMT换档机构设计及建模
    3.2 电动换档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3.3 两档AMT动力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电驱动两档AMT控制系统研究
    4.1 电驱动控制系统分析
    4.2 变速器控制单元硬件设计
    4.3 电驱动控制系统软件开发
    4.4 本章小结
5 电驱动两档AMT台架试验
    5.1 台架试验方案
    5.2 驱动电机模式切换试验
    5.3 换档执行机构试验
    5.4 变速器控制器的标定与调校试验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后期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自动变速器挡位实时优化与在线决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自动变速器挡位决策研究现状
        1.2.1 基于换挡MAP的挡位决策方法
        1.2.2 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挡位决策方法
        1.2.3 自适应在线挡位决策方法
    1.3 自动变速器挡位决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仿真平台搭建与挡位决策评价方法
    2.1 仿真平台搭建与验证
        2.1.1 仿真平台搭建
        2.1.2 仿真平台验证
    2.2 挡位决策理论基础及仿真分析
    2.3 自动变速器挡位决策评价指标分析
        2.3.1 动力性评价指标
        2.3.2 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
        2.3.3 驾驶性评价指标
    2.4 挡位决策评价方法有效性验证
    2.5 挡位在线优化与实时决策系统结构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确定性动态规划的最优挡位决策方法
    3.1 面向控制的动力传统系统纵向动力学建模
    3.2 挡位决策最优控制问题建立及求解
        3.2.1 自动变速器挡位决策优化问题的建立
        3.2.2 应用确定性动态规划求解最优挡位决策
    3.3 动态规划在挡位决策中应用的几个问题
        3.3.1 传动系统效率模型
        3.3.2 换挡过程对挡位决策的影响
        3.3.3 行驶工况统计特征对挡位决策的影响
    3.4 控制规则提取及次最优控制策略设计
        3.4.1 基于聚类分析的挡位决策设计
        3.4.2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纵向动力需求预测的换挡点在线优化
    4.1 纵向动力需求定义
    4.2 纵向动力需求预测方法
    4.3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纵向动力需求在线预测模型
        4.3.1 马尔可夫链基本概念
        4.3.2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纵向动力需求预测
        4.3.3 车辆纵向动力需求预测模型在线更新
        4.3.4 纵向动力需求预测仿真对比分析
    4.4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换挡点在线优化
        4.4.1 模型预测控制理论基本原理
        4.4.2 换挡点在线优化方法
        4.4.3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路况信息预知的在线挡位决策研究
    5.1 基于路况信息预知的挡位在线决策可行性分析
        5.1.1 路况信息预知对于变速器控制的意义
        5.1.2 基于路况信息预知的挡位在线决策流程
    5.2 基于坡道预先识别的在线挡位决策
        5.2.1 坡道行驶工况挡位决策分析
        5.2.2 基于坡道信息预知的挡位在线决策方法
        5.2.3 坡道工况在线挡位决策仿真分析
    5.3 基于弯道预先识别的在线挡位决策
        5.3.1 弯道行驶工况挡位决策分析
        5.3.2 弯道行驶工况车辆运动学分析
        5.3.3 基于弯道预知的挡位在线决策方法
        5.3.4 弯道工况挡位在线决策仿真分析
    5.4 基于交通信息预知的在线挡位决策
    5.5 小结
第6章 整车转鼓及道路试验研究
    6.1 整车试验平台
        6.1.1 试验车辆与测试方法
        6.1.2 变速器控制系统开发
    6.2 自动变速器控制策略验证
    6.3 燃油经济性转鼓测试
        6.3.1 车辆转鼓测试方案
        6.3.2 转鼓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6.4 基于动态规划提取换挡控制策略道路测试
    6.5 基于路况信息预知的在线挡位决策试验
        6.5.1 试验路况信息预先设置
        6.5.2 坡道信息预知挡位在线决策验证试验
        6.5.3 弯道信息预知挡位在线决策验证试验
        6.5.4 交通信息预知在线挡位决策验证试验
    6.6 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计划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变速器操纵机构的改进及AMT的应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电AMT自动变速器试验台的研究[D]. 吴滔.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2]交流伺服控制自动变速器及换挡装置设计[D]. 张利敏.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2)
  • [3]多片离合器泵控液压执行机构系统设计与控制[D]. 汪介瑜. 吉林大学, 2020(08)
  • [4]永磁滑差离合器的研究与优化[D]. 邹政耀.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5]变挡纯电动汽车动力性与稳定性集成控制方法研究[D]. 肖力军. 湖南大学, 2020
  • [6]全电AMT换挡执行机构设计及控制[D]. 叶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7]中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突破路径与机制研究[D]. 孟东晖. 清华大学, 2019(02)
  • [8]基于直线驱动的AMT离合器控制研究[D]. 单外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9]纯电动汽车两档AMT驱动系统模块化设计及控制技术研究[D]. 徐海港.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10]自动变速器挡位实时优化与在线决策技术研究[D]. 刘科. 吉林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AMT传动控制机构的改进及应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