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考”不是“戏剧”

“曲考”不是“戏剧”

一、《曲考》不是《剧说》(论文文献综述)

饶俊[1](2020)在《从《论语通释》探焦循戏剧观》文中提出《论语通释》是清儒焦循一生中最重要的着作之一,在这部着作中开宗明义地阐释了其核心学术观。但焦循一生之学术成就,绝不仅仅在众所周知的经史研究,其于历算、声韵、训诂,尤其是戏剧研究,皆有所成。而焦循之戏剧研究,却偏生出一反骨,在其所处之士大夫阶层皆以昆为雅、"以史责戏"的大环境之下,他偏独爱花部,予明代戏曲以全面"否定",还提出历史剧创作手法之"谬悠"的戏剧观。历来研究焦循戏剧理论者大多从其《花部农谭》《剧说》《易余曲录》等戏剧理论文本出发,还有少部分学者从焦氏所处之考据学语境下对其戏剧主张进行解读;然焦循力主为学当遵"一贯"之旨,故欲探其戏剧观,自不能忽视其学术思想对戏剧观的影响,故本文以其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思想作品《论语通释》为主,探析焦氏戏剧观之缘起、成因。

宫文华[2](2019)在《宴飨礼乐与古代戏剧》文中研究指明“宴飨礼乐”是对宴飨与礼乐结合所形成的宴飨礼仪、宴飨用乐和由“礼仪”、“用乐”所体现出来的宴飨文化的统称。宴飨文化构成其内容,而宴飨礼仪、宴飨用乐则是其形式。在中国古代社会,戏剧长期以来是作为宴飨用乐而存在的。因此,宴飨礼乐(主要是宴飨文化)对古代戏剧的发展往往具有决定和影响作用。鉴于中国古代戏剧的综合性特征和宴飨礼乐的复杂化表现,论文主要运用戏剧学、历史学、文献学、文物学、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宴飨礼乐影响下中国古代戏剧的形式特征和发展状态进行实证分析和系统梳理,以此揭示戏剧发展演变背后的内在理路和外部动因。论文分八个部分进行论述:绪论部分,提出课题,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综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及其存在的欠缺环节、空白之处,进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宴飨礼乐制度述略”,系统梳理了宴飨礼乐制度的起源、发展、转型、变迁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与戏剧的演进脉络相一致;第二章“宴飨礼仪及其用乐考”,对宴飨礼仪、宴飨用乐详加考辩,以此探讨戏剧的生成路径;第三章“宴飨礼乐的类型、特征与功能”,详细分析了宴飨礼乐的类型,其中“国”之层面的宫廷宴飨与“家”之层面的私人宴飨最值得重视,由此形成了两种演剧形式和两种戏剧形态,而宴飨礼乐的特征、功能对形成中国古代戏剧“杂”之结构特点和娱乐性的审美追求亦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四章“汉唐宴飨戏剧的形态和特征”,举例说明古代戏剧的三大来源及其特征;第五章“宋金宴飨戏剧的转型和发展”,试图梳理中国古代戏剧在宋金时期转型发展的内在理路,并揭示其动因,同时对戏剧从“宴飨演剧”向“祭祀演剧”的演进历程进行探微;第六章“元明清戏剧创作和演出的繁荣”,着意于探讨这种繁荣背后的动因,其中既有宫廷宴飨演剧的推动,亦有私人宴会演剧的助力;第七章“清代中后期戏剧的变迁”,从宫廷宴飨演剧制度演进的角度,探讨了发生在清代中后期剧坛的各种戏剧现象,比如“花雅之争”、“折子戏演出的繁荣”和“地方戏的勃兴”等。在此基础上,试图对所谓的“卢冀野之问”作出解答。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在整体上呈现出“三段式”的脉络,即汉唐时期的伎艺性表演、宋元明清所谓“曲的历程”和清代中后期伎艺性表演的回归。宴飨礼乐对古代戏剧的渗透无处不在,从戏剧创作、戏剧作品、戏剧演出、戏剧形态、戏剧观念到戏剧作家、戏剧演员、戏剧观众等可以说涉及戏剧的方方面面无不受到宴飨礼乐的影响。因此,一旦把宴飨礼乐影响下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演变历程勾勒清楚,无疑会为整个戏剧史研究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生机。种种事实表明:此种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戏剧本质、起源、存在方式及其美学特征的重新认知和把握,对戏剧的舞台表演实践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是在“非遗”保护和表演类文化产业方兴未艾的当下,这种意义就更加凸显。

蒋京恩[3](2018)在《焦循经学与诗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焦循(1763-1820),字里堂,一字理堂,江苏省扬州府甘泉(今扬州)人,清代乾嘉时期思想家。作为经学大师,焦循的经学成就最为显着,经学思想是他思想体系中的主体;同时,焦循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诗学思想更是内蕴丰富,成为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经学思想相互影响、同生共构。目前,除戏曲理论研究外,学界对焦循诗学思想的研究依然略显薄弱;在对焦循经诗思想同生共构关系的探讨上,无论在研究深度,抑或研究范围都还有拓展的空间。鉴于此,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焦循的诗学思想以及经诗同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研与总结,以期更加深入地认识焦循的学术思想。本文由绪论、正文和附录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对本选题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重点与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焦循其人其着”,将焦循的生平分为三个时期进行考述,并对焦循着述进行梳理,这也是本选题的重要研究背景。第二章为“焦循的经学思想”。首先探讨了焦循经学思想的渊源,从治《易》家风、扬州文化地理以及西学影响这三个方面探寻焦循经学思想体系建构的基石。其次,论析焦循以《易》为本、“证之以实而运之以虚”的治经内涵,明晰焦循治经的重心所在。再次,以焦循视野中的“治经基础”、“治经理念”、“治经原则”为出发点,对焦循经学思想的特点做一概括性介绍。第三章为“焦循的诗学思想”。首先探讨了焦循诗学思想的诗学渊源,从焦循的“为诗所自”、“文法所宗”、“曲论所起”三个角度,考察历代文学作品以及文学创作理论对焦循诗学思想形成的影响,为其诗学思想体系的构建探明文学根源之所在。其次,从“性情”以及“一代有一代之所胜”这两个方面着眼,论析焦循诗学思想的内涵,捋清其诗学思想的脉络。再次,对焦循的诗学思想特点进行分析,明确了焦循的文体观、创作目的论、创作准则等具体的诗学观点,初步还原焦循诗学思想体系的概貌。第四章为“焦循经学思想与诗学思想的同生共构”。首先在焦循经学思想的视野下观其诗学思想,发现焦循对“属文”的推重皆是为了“学问之业”,即经学研究;且在以《易》为本的“权”变经学视野下,提出了“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的文学史观;并以“词章之性灵者,必由于经学”的观点,展现了其经学思想对诗学思想建构的巨大影响。其次,从焦循的诗学思想反观其经学思想,通过焦循诗学“性情”与经学“性善”在诗学创作中的相互融合、“明事”之诗文曲对经学阐释的参证、以“阴阳之道”论文学体裁等方面,展现了其具体的诗学创作以及理论建构中的文、史、经的相互渗透,更表明了焦循的诗学思想对其经学阐述的重要意义。再次,以焦循经学思想与诗学思想的互动为切入点,进一步探寻焦循思想体系中二者的同生共构关系。第五章为“焦循经诗同构思想的共通性与独特性”。经学与诗学的互动在经诗兼治的思想家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并表现出“诗学建基于经学”、“以阐彰圣道为旨归”的思想共通性。在对这些思想家“性情”观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焦循“性情”观的独特之处。焦循论“性情”,不再拘囿于儒家“性情”观的政教功能,而是在以“性情”连接经学思想与经世致用的同时,以经学思想与诗学思想同构的方式,传达了艺术形式本身的愉悦感,提出了“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的文学史观,展现出不同于一般经诗兼治的思想家的诗学理论自觉。附录部分是根据焦循原着,参考相关资料,梳理而成的焦循学术要事编年。通过此“学术要事编年”,可以更为直观清晰地了解焦循的学术思想演进。

石芳[4](2016)在《清代考据学语境下的戏曲理论》文中指出清代考据学以考据法为治学途径,以经史之学为中心,衍及小学、天文历算、金石地理等,是全方位总结我国传统学术的一代学术思潮。它在戏曲领域的渗透,使清代戏曲理论的着作群体、思想倾向、构建型式、关注内容和治学风格都发生了变化,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色。从考据学切入考察清代戏曲理论的变化,能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清代戏曲理论的演变趋向和学术特征。正文包括绪论、五个章节与结论。绪论部分阐述经学与戏曲之关系,揭示考据学渗入戏曲理论的历史事实,概括学界研究现状,并对由此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必要阐释与辨析。第一章阐析清代戏曲理论与考据学之渊源。第一节概述清代考据学演变简史和其学术特征,并特别就清代考据学是否讲求义理与经世这两个学界争议问题加以说明,表明二者与清代相关戏曲理论问题之间的联系;第二节从考据学兴起的原因和戏曲理论演变的学理趋向两个角度分析清代考据学渗入曲论的历史原委与学理缘由;第三节概括明以前戏曲理论中考据方法的使用、明代考据学萌芽影响下戏曲理论之变化和清代考据学影响下戏曲理论之变化。第二章分析与总结清代考据学语境下曲论之特征。第一节从《诗》《乐》《春秋》《易》四个角度阐述清人对六经与戏曲关系的认识;第二节阐述清人对戏曲与历史关系的认识,包括曲史观、虚实论和曲史互证的研究倾向;第三节表明清儒对“礼”“理”“情”等儒学核心概念的认识,影响了他们的戏曲思想与戏曲观。第三章至第五章选择清代不同时期代表性曲论家与着作,由个体特征辨析考据学与戏曲理论演变之关联。清前期代表为曲学考据先驱毛奇龄、贯通戏曲与经史小学的正统学人毛先舒、以曲为史之典型的孔尚任和戏曲本身考据集大成之《传奇汇考》,四者所展现出的治曲倾向已全面展现出考据学对曲论演变方向之影响。清中期以沈乘麐、徐大椿和凌廷堪曲论着作为代表阐明清代音韵学、乐学发展对戏曲音律、演唱理论的影响;以李调元“二话”为代表展现曲话的历史嬗变;着重介绍朴学大师焦循的戏曲研究。清后期以梁章钜、平步青为代表论述笔记中的戏曲考据特征;分析梁廷枏、姚燮、杨恩寿曲论研究中所呈现出的传统曲论的总结趋势和发展局限;论述王国维以西学理念弥补了清代考据学之不足,开创性地实现了传统曲学向现代曲学的转型。结论部分,概括并总结清代考据学语境下戏曲理论演变之特征与得失,由此而及考据学在民国曲论中的继承与革新,指出新的时代变化也对学人恰当运用传统治学方式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

王伟康[5](2015)在《焦循《曲考》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曲考》是清代着名戏曲理论家焦循生前所作的第一部曲学专着。此书作于清嘉庆二年(1797)李斗《扬州画舫录》(以下简称《画舫录》)付梓成书前一段时期。据《画舫录》卷五所载《曲考》部分内容,计考元明清杂剧、传奇等一千零八十一种(其中《曲海总目》原载"一千一十三种",焦循增考"杂剧四十二种,传奇二十六种")。可见《曲考》当为一部较为完备的戏曲目录学和考据学专着。

伍野春,阮荣[6](2015)在《焦循研究论着索引(1815—2014)》文中提出凡例一、本索引收录1815—2014年间,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美国等地研究焦循的各种论着条目,其中涵盖期刊论文、论文集论文、报纸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相关论着等,以及各种通史、断代史、专题研究等以焦循为主题的章节,亦收录清人所撰焦循的传记,

王伟康[7](2014)在《焦循与李斗戏剧观同异略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戏曲理论家焦循与同是曲论家兼曲作家李斗缔有交谊。李斗年长焦循十四岁。清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正月,李斗《扬州画舫录》(以下简称《画舫录》,括注只标明卷数)十八卷尚未刊刻成全书,焦循应时任山东学政阮元邀请,"将之济南,留别李艾塘,即题其《扬州画舫录》"(诗序)而赋七绝诗一首表示祝贺,诗中并留言:"太平诗酒见名流,碧水湾头百个舟。十二卷成须寄我,挑灯聊作故乡游。"实刊成于清嘉庆二年(1797)的《画舫录》卷

周汨[8](2012)在《清代扬州学派音乐论着述评》文中认为清代扬州学派是清代乾嘉时期重要的学术派别,其学术研究注重史学,并不乏音乐着述。扬州学派的音乐研究以凌廷堪、江藩、焦循为代表,涉及乐律和戏曲两大领域。本文从实学传统、音乐论着、音乐思想三方面对扬州学派音乐论着进行阐释。文章运用新史学理论和文献学方法对该学术群体的着述进行研究,旨在直观地体现清代扬州学派的学术传统和倾向,以期全面而系统地呈现其学术价值。

王瑜瑜[9](2011)在《《曲考》考述》文中研究说明《曲考》一书在中国古代戏曲研究领域颇受重视,近现代以来的学者姚燮、王国维、傅惜华、庄一拂等在着作中均有征引,而此书现已无完整独立的存本,与黄文旸的《曲海目》一起依附《扬州画舫录》行世。

裴雪莱[10](2012)在《焦循戏曲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焦循是清代硕儒,精通经学、易学和数学等诸多学术,同时在戏曲学领域见解独到,卓然一家,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焦循能够站在戏曲文学发展的重要拐点,申述不同于流俗的远见卓识,不因统治阶级喜恶而随意附和,大胆肯定真正具有艺术生命力的民间戏曲作品。焦循的戏曲理论着作《花部农谭》、《剧说》、《曲考》(已佚),集中论述戏曲问题,《易余龠录》也有论及戏曲的言论。在研究方法上,一是结合焦循生活环境和文化传承两个维度,考察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之关联,分析他之扎根民间,形成独特曲论思想的主客观条件;二是立足焦循所评点的花部戏曲剧本,归纳焦循主要的戏曲主张;三是详细阐述焦循戏曲理论价值,通过中西戏剧理论对比,更加全面科学地认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戏曲理论,更好地了解并热爱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突显焦循戏曲理论的精妙见解和独特贡献,探寻焦循之所以形成独到见解的主、客观诸多成因;第二章,论述焦循曲论的主要内涵,包括“扬花抑雅”、“强调教化”等方面;第三章,阐述焦循戏曲观念及其美学价值,如“代有所胜”说,“本色”论,“谬悠”说和“悲剧”等诸多重要观点。总之,毕生研治儒家经典的焦循,在戏曲评论方面的成就也格外引人瞩目。他对民间兴起的花部戏曲,热情扶持,赏析结合,抓住了时代文学转向的拐点,见解独到,观点精辟,特色鲜明,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曲考》不是《剧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曲考》不是《剧说》(论文提纲范文)

(1)从《论语通释》探焦循戏剧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缘何究戏
二、舍“雅”从“花”之择
三、以“礼”责戏
结论

(2)宴飨礼乐与古代戏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的提出与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要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宴飨礼乐制度述略
    第一节 礼乐的起源
    第二节 宴飨的发生与先秦宴飨礼乐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两汉至隋唐宴飨礼乐制度的变迁
    第四节 宋元明清宴飨礼乐制度的成熟和完善
第二章 宴飨礼仪及其用乐考
    第一节 宴飨礼仪考释
    第二节 宴飨用乐考释(一)
    第三节 宴飨用乐考释(二)
第三章 宴飨礼乐的类型、特征与功能
    第一节 宴飨礼乐的类型
    第二节 宴飨礼乐的特征
    第三节 宴飨礼乐的功能
第四章 汉唐宴飨戏剧的形态和特征
    第一节 宴飨礼乐与戏剧的发生逻辑
    第二节 汉唐戏剧之形态(一)
    第三节 汉唐戏剧之形态(二)
    第四节 汉唐戏剧的特征
第五章 宋金宴飨戏剧的转型和发展
    第一节 宋金时期宴飨演剧的转型(一)
    第二节 宋金时期宴飨演剧的转型(二)
    第三节 宋金杂剧对后世戏剧的影响
第六章 元明清宴飨戏剧创作和演出的繁荣
    第一节 宫廷宴飨演剧的发展(一)
    第二节 宫廷宴飨演剧的发展(二)
    第三节 私人宴会演剧的繁兴
    第四节 宴飨礼乐与戏剧特征
第七章 清中后期宴飨戏剧的变迁
    第一节 宫廷宴飨演剧制度的演进(一)
    第二节 宫廷宴飨演剧制度的演进(二)
    第三节 “花雅之争”及其影响再认识
    第四节 清中后期戏剧的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焦循经学与诗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重点与方法
第一章 焦循其人其着
    第一节 焦循生平考述
        一、学以益才期
        二、略有小成期
        三、厚积薄发期
    第二节 焦循着述考略
第二章 焦循的经学思想
    第一节 焦循经学思想渊源
        一、治《易》家风
        二、扬州文化地理
        三、焦循经学与西学
    第二节 焦循经学思想内涵
        一、阐发《易》理,立身经世
        二、证之以实而运之以虚
    第三节 焦循经学思想特点
        一、治经基础:训诂声音
        二、治经理念:反经为权,日新为要
        三、治经准则:不以注、疏为经
第三章 焦循的诗学思想
    第一节 焦循诗学思想渊源
        一、诗之所自
        二、文法所宗
        三、曲论所起
    第二节 焦循诗学思想内涵
        一、“性情”
        二、一代有一代之所胜
    第三节 焦循诗学思想特点
        一、明晰的文体观:“一事有一事之体”
        二、创作目的:明事与明意
        三、创作标准:文有达,无所为简
第四章 焦循经学思想与诗学思想的同生共构
    第一节 在焦循经学思想的视野下看其诗学思想
        一、学问之业与属文
        二、“权变”经学思想下的文学史观
        三、经学“性灵”与词章“性灵”
    第二节 透过焦循的诗学思想反观其经学思想
        一、“性情”与“性善”
        二、明事与经术
        三、以阴阳论文学体裁
    第三节 焦循经学与诗学思想的互动
        一、解经方法在文学创作与评论中的运用
        二、文法在解经中的运用
第五章 焦循经诗同构思想的共通性与独特性
    第一节 经诗同构的共通性
        一、诗学建基于经学
        二、以阐彰圣道为旨归
    第二节 焦循经诗同构思想的独特性
        一、独特性所在
        二、与经诗兼善思想家“性情”观的比较
        三、独特性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焦循学术要事编年

(4)清代考据学语境下的戏曲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清代戏曲理论与考据学渊源
    第一节 清代考据学概说
        一 清代考据学史简溯
        二 义理与经世之辨
        三 清代考据学之学术特征
    第二节 清代考据学渗入曲论的历史原委与学理缘由
        一 历史原委
        二 学理缘由
    第三节 考据学语境下戏曲理论之历史演变
        一 明代以前相关戏曲考据
        二 明代戏曲理论中考据方法的出现
        三 清代戏曲理论的变化
第二章 清代考据学语境下的曲论特征
    第一节 以曲为经:六经与戏曲关系的解读
        一 诗教观下清代戏曲理论变化
        二 “今之乐犹古之乐”
        三 “义则《春秋》”
        四 “变化也似乎《易》”
    第二节 以曲为史与以史为曲:曲事与史事关系的解读
        一 从“诗史”观到“曲史”观
        二 戏曲叙事“虚实论”
        三 曲史互证的曲学研究倾向
    第三节 以礼代理与以礼节情:“发乎情止乎礼义”的重释
        一 “以礼代理”学术思想由来
        二 从“发乎性情止乎义理”到“发乎情止乎礼义”
第三章 清前期戏曲理论中的考据学倾向
    第一节 考据学萌芽时期“集成”戏曲理论之时代特征
        一 金圣叹与《第六才子书西厢记》
        二 李渔与《闲情偶寄》
    第二节 毛奇龄:曲学考据之先导
        一 通达的戏曲观
        二 考据学与曲学之贯通
    第三节 毛先舒:正统学者曲论倾向之代表
        一 曲韵与古音学研究之贯通
        二 诗学理论与戏曲理论之贯通
        三 史学与戏曲关系之辨
    第四节 孔尚任:以曲为史之典范
        一 以曲为史的创作动因
        二 经史之学与传奇之道的融汇
        三 以着史之法着传奇
    第五节 《传奇汇考》:戏曲本事考据集大成者
        一 《传奇汇考》之整理概况
        二 来集之与《传奇汇考》
        三 《传奇汇考》之考据学特征
第四章 清中期戏曲理论中的考据学风尚
    第一节 音韵学的繁荣与戏曲理论之变化
        一 以《韵学骊珠》为代表的曲韵着作
        二 徐大椿与《乐府传声》
    第二节 李调元:考据学与曲话的历史嬗变
        一 曲话文体的定义
        二 李调元考据之特点与“二话”得失
        三 融汇诸家,铸为新论
    第三节 凌廷堪:礼乐思想主导下的曲论探索
        一 《燕乐考原》之戏曲音律研究
        二 《论曲绝句三十二首》
    第四节 焦循:考据学家曲论研究之典范
        一 考据中的戏剧学
        二 易学思想主导下的戏曲理论
        【附录】 金德瑛《观剧绝句》及其影响
第五章 清晚期戏曲理论中考据学传统与革新
    第一节 梁章钜与平步青:笔记中的戏曲考据的深化与局限
        一 梁章钜与其戏曲考据
        二 平步青与其戏曲考据
    第二节 梁廷枏与杨恩寿:考据学与曲话之总结
        一 梁廷枏与《藤花亭曲话》
        二 杨恩寿与《词余丛话》《续词余丛话》
    第三节 姚燮:以考据学为传统曲论之大成者
        一 考据学与《今乐考证》之编着特征
        二 《缘起》与综合艺术论
    第四节 王国维:考据学与戏曲理论的转型
        一 去儒家之“是”及“纯学术”研究
        二 中西之学,各取其长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发
致谢
附件

(5)焦循《曲考》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曲考》存佚蠡测
二、《画舫录》转载《曲考》部分曲剧、作者辨证
    1. 曲类误。
    2. 朝代错。
    3. 剧名错讹。
    4. 曲目无端增损或剧目衍文。
    5. 曲剧重复。
    6. 计算不准确。
    7. 剧作者误。
    8. 书斋名讹为人名。
    9. 部分署无名氏作实可考者。
三、关于《曲考》的几点思考

(6)焦循研究论着索引(1815—2014)(论文提纲范文)

(一) 总论
(二) 手批《十三经注疏》研究
(三) 《雕菰楼易学》研究
(四) 《仲轩易义解诂》研究
(五) 《尚书》研究
(六) 《春秋左传补疏》研究
(七) 《论语通释》研究
(八) 《孟子正义》研究
(九) 《剧说》研究
(十) 《花部农谭》研究
    朱家生《天元一释》提要郭书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数学卷四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1. 总论
        2. 易学研究
        3.《尚书》学研究
        4.《诗》学研究
        5. 礼学研究
        6.《左传》研究
        7.《论语》学研究
        8.《孟子》学研究

(7)焦循与李斗戏剧观同异略说(论文提纲范文)

一、都道“花”“雅”争胜
二、表演神化和肖人、动人
三、“直与唐诗宋词争衡”与“代有所胜”

(8)清代扬州学派音乐论着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扬州学派的实学传统
二、扬州学派音乐论着概述
    (一) 凌廷堪乐律、词曲研究论着
        1. 凌廷堪乐律研究论着
        2. 凌廷堪词曲研究论着
    (二) 江藩乐律研究论着
    (三) 焦循的戏曲研究论着
三、扬州学派音乐论着思想
    (一) 凌廷堪与江藩的乐律论着思想
        1. 礼学思想
        2. 辨伪思想
    (二) 凌廷堪与焦循戏曲论着
        1. 戏曲批评理论的建树
        2. 戏曲价值判断的差异:凌廷堪的复古与焦循的崇新
结语

(9)《曲考》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曲考》历代征引状况分析
    1.着录三“明杂剧”着录:
    2.着录四“国朝杂剧”着录:
    3.着录五“金元院本”着录:
    4.着录六“明院本”着录:
    5.着录七“明院本”着录:
    6.着录七“明院本”着录:
    7.着录七“明院本”着录:
    8.着录九“国朝院本”着录:
    9.着录十“国朝院本”着录:
    10.着录十“国朝院本”着录:
    11.《今乐考证》着录四“国朝杂剧”张国寿名下着录作品两种:《脱颖》、《茅庐》, 然其未云据《曲考》着录。《画舫录》本《曲海目》后据《曲考》增补诸人中, 于张国寿名下着录作品五种:《脱颖》、《茅庐》、《章台柳》、《韦苏州》、《申包胥》, 与《今乐考证》着录相差三种, 若姚氏亲见《曲考》, 其应着录此三剧, 即使不在张氏名下, 亦应有所说明, 然查《今乐考证》, 无此三剧。由此可证, 姚氏所见之《曲考》与《画舫录》本所据之《曲考》当非一本。
二、《曲考》《曲海目》进入《扬州画舫录》的途径
三、对《曲考》来源与性质的一点推测

(10)焦循戏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焦循其人
    第一节 生平籍贯
        一、 江南名都
        二、 时代歌吟
        三、 成长经历
    第二节 学术背景
        一、 诗书世家
        二、 鲁浙游历
        三、 村居岁月
    第三节 治学特点
        一、 经曲兼顾
        二、 乾嘉影响
        三、 文曲互通
第二章 戏曲理论内涵
    第一节 扬花抑雅
        一、 不同流俗的戏曲评述
        二、 旗帜鲜明的扬花抑雅
        三、 多个层面的曲论特质
    第二节 强调教化
        一、 提倡剧本的示范作用
        二、 突出借剧言志的旨归
        三、 构建演、观结合的体系
    第三节 礼乐文化背景下的真实
        一、 承载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 偏好真实感人的审美倾向
        三、 强调礼乐内涵的认知功能
第三章 曲论的美学价值
    第一节 悲剧审美
        一、 悲剧观念的心理学成因
        二、 悲剧审美之故事结局
        三、 悲剧审美之人物形象
        四、 理论之深远影响
    第二节 虚构观念
        一、 谬悠传统
        二、 史实反思
        三、 人物塑造
    第三节 情节设计
        一、 雷殛原型
        二、 情节逆转
        三、 合法偏见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曲考》不是《剧说》(论文参考文献)

  • [1]从《论语通释》探焦循戏剧观[J]. 饶俊. 戏剧文学, 2020(05)
  • [2]宴飨礼乐与古代戏剧[D]. 宫文华.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3]焦循经学与诗学思想研究[D]. 蒋京恩. 河南大学, 2018(12)
  • [4]清代考据学语境下的戏曲理论[D]. 石芳. 上海戏剧学院, 2016(02)
  • [5]焦循《曲考》初探[J]. 王伟康.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 2015(02)
  • [6]焦循研究论着索引(1815—2014)[J]. 伍野春,阮荣.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 2015(01)
  • [7]焦循与李斗戏剧观同异略说[J]. 王伟康.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 2014(01)
  • [8]清代扬州学派音乐论着述评[J]. 周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2(01)
  • [9]《曲考》考述[J]. 王瑜瑜. 中华戏曲, 2011(02)
  • [10]焦循戏曲理论研究[D]. 裴雪莱. 广西民族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曲考”不是“戏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