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诗歌中词序的复杂性

中世纪诗歌中词序的复杂性

一、中古诗歌语序的错综(论文文献综述)

曹舟[1](2021)在《抒情自我·玄思自我·诗性自我——以“淡思”爲主导的抒情模式在晋宋诗歌的发生与展开》文中研究说明东汉末年社会动荡,魏晋政治斗争激烈,士人面对生存危机,开始反思与内省,个体生命意识觉醒。《古诗十九首》以来,个体经验的书写与情感的抒发,取代"诗言志"而成诗歌创作之核心,并直接影响了诗学观念。与此同时,"情"被抒发以後如何安顿成爲新的议题,於是一方面出现了观物方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在魏晋玄学影响之下,老庄涤除玄鉴的人生态度及其背後的内省精神开始影响诗歌创作,"情"之消释成爲诗歌书写的内容。当内在哲思介入诗歌创作,是如何与抒情传统相融,又如何发展出中国诗歌之"淡"风?基於此,本文将从锺嵘"淡乎寡味"与刘勰"淡思浓采"辨析开始,确认"淡思"在诗歌研究中的位置;进而分析晋宋四种题材的诗歌,不同於传统阐释感物动情的做法,本文将反向研究"情"如何被消释的问题,爬梳"淡思"进入诗歌创作,形成特有的抒情模式,与山水自然相融,与诗歌语言相合的过程;探讨此间"抒情自我"(Lyrical self)与"玄思自我"(Metaphysics-probing self)磨合而成"诗性自我"(Poetic self)的书写进程。

石小军[2](2021)在《中西视角下的乔叟诗歌《禽鸟议会》精校精注本之生成》文中研究指明比对中古写本与现代点校本的集校,可见前者推陈出新了后者、服务于现代读者,后者又有助于追溯前者质量源流、贡献于学界。在这一过程中,某一历史作品的精校精注本往往也随之问世。本研究结合陈垣总结的与西学不谋而合的三种古籍点校法和电子数据化技术,将乔叟诗歌《禽鸟议会》三部最早的中古写本与四部现代广泛使用的点校本集校为新一体的《禽鸟议会》"七对一"精校精注本。通过其校勘记和索引发现,"七"写刊本间虽存有大量异文,但并不影响整体"一"的一致性和共容性。究其原因:一是三写本自身并无多少实质性差异;一是四刊本亦均较为明确、严格地忠实于各自原始母本,并没有追求所谓"综合全面"。寄望本研究的"一"与国内高校特定的教材和课程相配套,起到基础性支撑作用,切实推进国内乔叟和英国中世纪文学领域的教育与研究;另外,本研究模式亦能够为国内学者在从事这一西方传统强项的研究时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和发展空间。

梁晨[3](2021)在《日本汉诗史的书写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日本汉诗史的书写研究,包括对现有日本汉诗史书写的评述、日本汉诗经典构建观念的演变、日本汉诗发展的分期及动力的讨论。以江村北海《日本诗史》、菅谷军次郎《日本汉诗史》和肖瑞峰《日本汉诗发展史》三部现有的日本汉诗史书写为中心,本文首先从这些文本的概况和汉诗史观两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而汉诗史观,具体又体现在汉诗史书写者选择日本汉诗经典的标准、对日本汉诗发展动力的认识上。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这三个文本在日本汉诗经典建构上的共同关注及模式。日本汉诗史书写是对日本汉诗传统的经典构建。而以上文本并不能反映日本汉诗人对本汉诗传统经典构建的观念史。于是,本文接下来以日本汉诗总集的编撰为中心,呈现出从王朝时代至江户时代日本汉诗人经典选择的观念变化。最后,整理了日本诗话中对本汉诗经典构建问题的关注,包括汉诗的成立、兴盛期和典范诗人。进入日本汉诗史的分期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现有日本汉诗史书写中的分期模式。然后观察了日本汉诗在日本汉文学史、日本文学史等多种文学史传统中的位置,认为应该重视五山汉诗在日本汉诗史中承上启下的地位;此外,在近代文学观念变化的背景下,明治时期发生的“诗”到“汉诗”的转变也是值得关注的。最后是对日本汉诗史发展动力的讨论。日本汉诗的诗体正变在现有日本汉诗史书写中有了清晰的阐释,对它的认识无法离开日本汉诗人对中诗歌传统的受容。而这种受容,又是日本汉诗作为变异体文学的重要特征。本文以雅俗之辨与声律正变两个诗学观念为中心,揭示日本汉诗发展过程中与作为参照系的中诗歌之间的张力,并将之视为日本汉诗的发展动力。最后,本文从训读、和文诗话和翻译三个角度,呈现日本汉诗发展动力的产生环境。

李季[4](2021)在《中学古诗文阅读策略及指导研究》文中认为阅读策略对古诗文教学至关重要。它既关系到古诗文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实效性,又涉及到古诗文教育价值充分开掘与利用。但是,当前语文课程知识未能提供适切、足够的阅读策略知识供师生使用,致使古诗文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又收效甚微。因此,古诗文阅读策略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阅读策略如何研制?阅读策略体系如何构建?构建的阅读策略体系能否适用于教学?这一系列问题又聚焦在“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构建”这一源头上。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教育学、文章学、古今中外文艺理论等相关知识,构建适合于中学古诗文阅读的策略体系。首先,运用文献分析,对古诗文阅读、阅读教学、阅读策略教学相关的心理学、阅读学、文章学、文艺理论等领域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其次,采用理论思辨和文本分析展开对构建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理论研究。运用理论思辨主要辨析阅读策略中阅读取向、进阶与文本层次、交叠等问题,并透析阅读策略内部、阅读方法之间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而利用文本分析法主要对古诗文文本进行研读,以从古诗文文本类型特征中化取阅读策略的陈述性知识。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两种方法构建中学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第三,运用行动研究,将制定的阅读策略付诸课堂教学,以呈现阅读策略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基于上述问题及其研究设计,并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本研究认为:一是不同理论视域下阅读策略所体现的特质可以为认识、制定古诗文阅读策略提供理论导向。这具体表现为:心理学中阅读策略关注信息加工与管理,阅读学中阅读策略体现为行为调控与层级运筹,文章学中阅读策略注重阅读取向与方法择选,而文艺理论中阅读策略则表现为阅读路径与要津,这也明示古诗文阅读策略具有文本处理、路径取向、层级运筹等特性;二是依据“文本属性”与“阅读取向”的交会可以构建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这就是代表文本四维——“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横轴与代表阅读取向四级——“认读、解读、赏读、鉴读”——的纵轴交会而形成的古诗文阅读策略,即“四维四级”阅读策略。策略之间具有相互支撑、叠加、映射的关联,但又相对独立,各自均有明确的阅读取向和内容所指;三是所建构的阅读策略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针对中学阅读教学,对策略体系中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策略进行教学转化,并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成不同类型的策略教学模式,而后将其付诸课堂。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所制定的古诗文阅读策略,不仅可以用于教学,而且通过策略教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本研究开发的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不仅弥补了语文课程中阅读策略知识的不足,更打开了基础教育阶段文体阅读策略研究的一扇门窗。当然,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改良与充实。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国外阅读策略的话语言说方式和体系建构思路,以对中国特有的零散性、体验性、综合性、整体性的阅读策略进行梳理、归纳与提炼,并将其建构成立足本土而又对外开放的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紧随其后,阅读策略及其教学的目标地位、评价体系也需配套研究,以避免阅读策略教学方向的迷失与实施的悬空。可见,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完美建构是需要理论研究、策略制定与教学实践之间进行循环往复地互动、互构与互通的。

赵黎明[5](2021)在《语序在汉诗诸体中的功能演变及诗学启示》文中认为语序指句子中语词的排列顺序。在近体诗中,语序倒置是一种自觉的艺术行为,常被古人称为"诗家语"和"诗家妙法"。与其他语法形式一样,语序在古今诗歌中的变化,也经历了自然—变形—自然的"U"字形轨迹。其在近体诗中之所以大量出现,主要是出于对韵律对仗的迁就,客观上也能造成复义、朦胧和陌生化等艺术效果,因此具有一定的文字必要性和文体合理性。然而随着文体的演变,它的重要性呈逐步下降趋势。对于这一文学遗产,应有一个辩证认识:既不能否定它的历史作用,也不可夸大它的艺术功效。语序在汉诗中的历史演变给新诗建设的启示是:正如抓住格律不放手并未抓住新诗要领一样,纠缠于语法修辞的细枝末节,也没有抓住新诗建构的核心。新诗问题的核心是诗的内容与文的形式的统一,离开了诗性这一要核,包括语序在内的一切艺术手段,都是没有意义的文字游戏。

曹奕洁[6](2020)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语言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诗词语言知识教学是古诗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习和掌握古诗词语言知识是正确理解古诗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由于古诗词语言知识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系统繁杂,难度较大,同时,古诗词行文简练、语言晦涩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畏难情绪。本文以初中语文古诗词语言知识教学为研究对象,梳理出新课标中有关古诗词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问题的阐释,并进行思考和分析,希望能推动古诗词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新课标提倡要将语言教学重视起来,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会品味语言,同时,也要重视语言实践。学生要主动积累,也要进行梳理和整合。在古诗词语言知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古诗词语言知识积累在本子上,多读多看多记多用多品味,扩充自己的“语言知识库”。同时,古诗词语言知识是很零碎的,学生在梳理和整合时,按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四个方面梳理,构成一个系统。古诗词的语言有音乐性、情感性、隐晦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古诗词语言的教学内容可结合古诗词的语言特点来安排。古诗词语言的教学内容为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四个方面。语音教学中,重音根据语法、强调和感情来处理,语法重音通常是动词后的补语、名词前的定语要重读,强调重音根据古诗词内容和主旨确定,感情重音根据作者感情确定。语气、语调由思想感情决定,表现欢快的情感时,用气满声足的语气语调;表现愤怒的情感时,用气粗声重的语气语调。语音这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三步吟诵法——初读、再读、精读,高声和低声吟诵相结合,范读、带读等方法。词汇教学中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教师采取“结合语境理解”的策略,在分析词汇意义时紧密联系上下文,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同时,词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探寻古诗词风格、结构和主题。语法教学中的省略句、倒装句和词类活用教师采取“在具体现象中学习”的策略,把语法知识灵活穿插在古诗词文本中随文学习,不把语法知识单独列出来讲解。修辞教学中的选词炼字和辞格教师采取“在积累对比中学习”的策略,通过对文本的增、减、换、删后所呈现出来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学生积累经典例子,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同时,语言教学要遵循时刻有“文本”和“教学目标”的原则,语言知识学习要帮助理解文本内容和主题,紧扣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古诗词的语言教学效率。

王廷法[7](2020)在《明季巴蜀第一禅僧:聚云吹万广真研究》文中指出聚云吹万禅师(1582-1639),讳广真,俗姓李,僰道宜宾(今四川省宜宾市)人,对明末巴蜀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万历四十一年(1613)七月,吹万广真礼月明联池禅师出家受具,后游吴、越、闽、粤,还蜀后驻锡忠州聚云禅院。崇祯十二年(1639)七月去世,世寿五十八,僧腊二十七。吹万广真着述宏富,有《一贯别传》《古音王传》《恣夏草》《说乐正论》《文字禅那》《偏说九辩》《心经诠注》《居士颂》等二十多种。现存《聚云吹万真禅师语录》三卷,《吹万禅师语录》二十卷,《一贯别传》四卷,《古音王传》一卷,《释教三字经》一卷。《释教三字经》在禅林流传甚广。释至善《行状》、田华国《吹万禅师塔铭》、释自融《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释性统《续灯正统》载其生平事迹。吹万禅师一生足迹遍布四川、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广东等地,游方多处,于潇湘湖东禅院、巴台禅院、宝峰山云来禅院、兴龙禅寺、忠州聚云禅院等处开堂说法,开创了聚云禅派,中兴明末巴蜀佛教。吹万禅师的方外之交与其游方经历密不可分,形成了主要以“潇湘湖东禅院——平都地藏院——金陵之行——破山禅系——聚云禅系”为线索的几个交游中心。吹万禅师不同时期的游方、住持经历,见证其弘扬禅法的起伏,最终成为明季巴蜀一代宗师。吹万的方内之交多为抗清忠义之士,与忠州世家大族高、田二氏及马千乘、马祥麟、秦良玉等忠义之士互有往来。吹万广真身处明末动乱之际,援儒入释,保有忠义菩提的救世情怀,受到诸多忠义之士的钦仰。吹万禅师的禅学思想会通三教,思想来源广博,现存着作《一贯别传》保存了吹万禅师的主要禅学思想,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道德经》《南华经》《文始真经》等道教典籍及《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多种佛经予以禅学解读,遵循三教“一贯传心”之旨,以一“心”会通三教,将儒家仁者心德、玄宗无为之道与释家空性相论,以三教合一的圆融之道宣畅居士佛教。吹万广真继承大慧宗杲看话禅的参悟之道,倡导“外净内禅”,在禅宗内部则倡“五宗兼备”,认为参禅一法贵在真参实悟,宣畅寻常日用的平常心之禅道。吹万广真传世着作除了保留吹万禅师上堂说法的语录之外,涉及诗、词、歌、赋、记、引、序、传及小说等多种文体,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吹万诗歌不但具有禅意、禅趣、禅理,亦与明末时局相关,体现了隐逸与忠义的双重主题,并体现了明代“真情”“真诗”的诗歌风貌。吹万禅师所撰佛化神魔小说《古音王传》是禅林小说的突出代表,不但蕴含深刻的禅理,启悟学人证禅,同时汲取明代小说的创作元素,以“奇”“幻”的叙事机制宣畅禅旨,是禅林小说的成熟之作,并在后世禅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吹万广真的文学思想承其“真参实悟”的参禅之法,认为“诗家法即禅家法”,并结合明末禅林现状,持动态的诗学观念,融合明代谢榛“兴、趣、意、理”的四格说,提出诗歌应具“大丈夫相”,表现出亦儒亦释的双重性,在出世、入世之间寻求平衡,体现了一代高僧大德的忠义菩提心。

李思弦[8](2019)在《南朝隋唐五言“诗家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诗家语,作为古代诗歌理论的一个概念,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存世文献对此概念的记载也主要集中在王安石改“奏赋长杨罢”为“奏罢长杨赋”,以及李东阳称“芙蓉露下落”一句“自是诗家语”,这两件事情上。综合各家对诗家语一词的使用情况,大体可对诗家语做出如下定义:诗家语是诗中一种能够通过字与词的排列、结构模式的选择,令诗句整体极具艺术表现力,且不以直白流畅为意的语句。将诗家语概念与传统诗学概念、用语相对比可知,诗家语与古代诗论、诗话所涉及字词、句法、修辞、体势风格、言外之意、表达效果等方面的概念、用语,在范畴上基本能够重合。只是诗家语概念更加侧重句中字词排列、诗句结构两方面所影响的诗句整体的艺术表现力而已。而诗家语研究就是从古代诗论、诗话中经常出现的关于字词排序的“熔裁”、“声律”、“章句”、“丽辞”、“斡旋其语”等事,以及关于诗句结构模式的“句法”等两个方面,探讨诗句整体如何构成并体现出“体性”、“隐秀”、“神韵”、“性灵”等艺术表现力的一种研究。…诗家语概念虽然能够根据传世文献寥寥数语的记载而界定出来,但这种定义也仅能勾勒出诗家语所探讨的主要范畴与侧重方向,过于笼统,不够具体。欲明确诗家语概念的具体内涵与主要特点,还须对多为古人提及并讨论的诗中佳句详加分析,对其中字词排列与结构模式的共同特点进行总结。由于南朝、隋、唐时期五言诗句一脉相承、佳句频出,上有别于汉魏古体,下可极百代诗家之变。且此时期诗句整体上呈现出的新的特点,又暗合于诗家语所关注的诗句字与词的排列次序、诗句结构模式的选择这两个主要方面。因此,本文分诗家语概念为诗家语序,即能够对诗句的艺术表现力产生影响的诗句字与词的排列次序;和诗家语结构,即能够对诗句的艺术表现力产生影响的诗句结构模式。从南朝隋唐时期多为后人提及的诗中佳句入手,通过对佳句中字与词的排列次序、结构模式的选择两个方面进行的分析,总结并归纳出其中的共同特点来,这些特点才是诗家语概念的具体内涵。在第一章中,主要以南朝隋唐时期秀句、佳句中字词的排列次序及其对句中诗意表达效果的影响状况为研究对象。从诗句内部的时间、空间、逻辑三种关系的远近、虚实,词语排列的调换及其对连贯语义的破坏等角度,分两节对此时期诗中佳句存在的内容压缩与词语省略、语句斡旋与字词倒装两种现象进行讨论。进而归纳出南朝隋唐五言佳句在语序方面所体现出的共同特点,即诗家语序。在第二章中,主要通过分析诗论、诗话中古人对诗句结构的既有认识,提出诗句具有相沿成习的惯用表达方式,即“凝固结构模式”(也就是古人“用唐人句律而不用其意”,“取唐人语而掇入少陵绳墨”中的“句律”、“绳墨”等说法的统称)。并以此作为切入点,从诗句结构与节奏的配合及其对诗句内容的强调层面,分三节对字眼句、副词句、比喻句、发语结构句、无字眼句五种凝固结构模式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并概括出诗家语结构。而第三章,则是在第一、二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诗家语观诗”的诗句分析方法,并通过对南朝隋唐时期的诗句及相关评点的分析、落实,来明确“诗家语观诗”在操作中的四个基本步骤、具体实施方式以及主要适用范围。同时,对古今既有评点、分析诗句的方法进行梳理,在对比中分析“诗家语观诗”的主要优势与局限。

孙立尧[9](2018)在《杜甫七律语序阐微》文中研究指明杜甫七律为古典诗歌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而杜律中的"语序"问题,论者多执"倒装"以作解释,然而杜律的语序变化包含多种情形,非此一言可定,仍须有进一步的细致分析。杜甫七律的语序涉及"句首词"的强调,插入语及"关系语"的安排,"首尾句"的结构以及各种特殊句法,并由此产生了"奇格""多义性"等诸多效用,穷极变化,几乎无所不可;同时,若将杜律语序与"格范畴"语言下的诗歌语序略作比较,亦可进论诗歌语序的通则,从而深入理解杜律语序的全面特征。

叶汝骏[10](2018)在《唐代五律艺术流变研究》文中提出袁枚《随园诗话》云:“唐人最重五律。”五律在唐诗体裁系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既是唐诗近体中率先完成定型的一体,也是联结古、近两大体裁系统的枢纽性诗体。同时,五律还是唐人创作数量最多的诗体,而唐代则可谓五律艺术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再者,唐代科举试诗主要采用五言六韵的近体诗,而五律正是其必备的基础,这便决定了五律在唐人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故可以说,五律是唐代的第一诗体。本文通过对唐代五律历史演变过程的系统梳理,.初步还原了唐代五律艺术发展的真实状况,归结出了唐人五律的独特艺术追求。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六章。绪论部分提出“唐诗文体学”的概念,并分析了该研究的重要意义、现状及不平衡性,指出今人对于唐代五律的研究与其地位与成就严重不符的情况。绪论还介绍了唐代五律的数量、分期等基本情况,并深入分析了古今学者对于唐代五律的研究现状及其动向。正文部分,第一至五章从纵向的史的角度对唐代五律的历史演变轨迹进行系统梳理。与以往学者多从时限角度进行机械划分不同,本文以诗歌艺术性的总和一一“体”一一为视角,将唐代五律划分为齐梁体、初唐体、盛唐体、大历体、杜甫体及元白体、张籍体、贾岛体等若干发展阶段。具体而言,第一章论述唐体五律初步剙构的首个阶段,即从齐梁体到初唐体的演变过程,并指出初唐体五律存在“以律行律派”和“以古行律派”二元分野的格局。第二章论述形成唐体五律正宗、经典作品的主要阶段一一盛唐体,指出盛唐诗人的一些审美选择对后世五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章论述登峰造极、轨范千古的杜甫体五律,杜甫以一人之力,掀起了唐代五律的二次美学变革。第四章论述大历体五律的艺术特征与发展状况,在这一堪称五律首次独盛的阶段,五律的若干特征发生了一系列微妙的转变。第五章论述贞元以后的五律,此际的五律受元白体、张籍体、贾岛体等多种美学范式的共同影响,尤以贾岛体的影响最为深刻。第六章进一步从横向对比的角度归结出唐人五律的独特艺术追求:一是通过唐体五律与齐梁体五言新体诗的对比,揭示出唐人五律的艺术进步;二是通过初盛唐五律与中晚唐五律的对比,揭示出唐人五律美学追求的转变;三是通过梳理唐代五律“以古行律派”与“以律行律派”的消长演变,揭示出“以古行律”的五律成为唐代五律高格的原因;四是通过五律与七律在表现原理、主导风格等方面的对比,进一步揭示出唐人五、七言律的艺术分工问题。余论部分还就与唐代五律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延伸探讨。

二、中古诗歌语序的错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古诗歌语序的错综(论文提纲范文)

(1)抒情自我·玄思自我·诗性自我——以“淡思”爲主导的抒情模式在晋宋诗歌的发生与展开(论文提纲范文)

一、“淡思”辨析
    (一)锺嵘“淡乎寡味”:“淡”於抒情理论的介入
    (二)刘勰“淡思浓采”:“淡思”乃抒情的方式
二、以“淡思”爲主导的抒情模式之演变:抒情自我、内省自我、诗性自我
    (一)郭璞五言游仙诗之“淡思”:寄兴游仙的传统结构
    (二)兰亭玄言诗之“淡思”:冥会自然的理想人格
    (三)谢灵韵山水诗之“淡思”:情景互应的创作机制
    (四)陶渊明田园诗之“淡思”:自足自适的精神世界
结论

(2)中西视角下的乔叟诗歌《禽鸟议会》精校精注本之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一、 先期刊本集校
二、 写本对校和本校
三、 写刊本他校和精校精注
四、 结 语

(3)日本汉诗史的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对现有日本汉诗史书写的回顾
    第一节 《日本诗史》
        一 概况
        二 “诗”的文体独立意识
        三 鲜明的本土意识
        四 “日中汉诗两百年时距”和气运说
    第二节 《日本汉诗史》
        一 概况
        二 “汉诗史”自觉
        三 尊皇思想
    第三节 《日本汉诗发展史》
        一 概况
        二 以“诗言志”和“兴观群怨”为中心的评价标准
        三 汉诗人的创作热情作为发展动力
    小结
第二章 日本汉诗的经典建构:现有的模式及观念的演变
    第一节 现有日本汉诗史的经典建构
        一 日本汉诗的发展是受容中国诗歌传统的历史
        二 日本汉诗人的社会关系呈现集团性的特征
    第二节 日本汉诗经典建构的观念演变:以日本汉诗总集的编撰为中心
        一 王朝时代:作为政治话语建构的汉诗总集编撰
        二 江户时期:汉诗史料的整理和诗学观念的个性表达
        本节小结
    第三节 日本诗话中对本国汉诗传统的经典构建
        一 对本国汉诗传统源头的描述
        二 对本国汉诗发展历程的描述
        三 典范诗人的树立
        四 近代日本“诗史”观的先声:市野迷庵的《诗史颦》
    小结
第三章 日本汉诗史的分期及其重估
    第一节 现有日本汉诗史的分期方式
        一 以政治之乱为标准
        二 以日本政治史重大事件为依据
        三 对日本汉诗诗体生命历程的呈现
    第二节 多种日本民族文学史中的日本汉诗:重思现有分期
        一 日本汉文学史:重估五山和明治汉诗的价值
        二 日本诗歌史与日本文学史:近代从“诗”向“汉诗”的衍变
        三 本土中心的日本文学史观:王朝时代日本汉诗对和文学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 日本汉诗史的演进动力
    前言
    第一节 正变之“正”
        一 儒家诗教:汉诗价值取向的规范
        二 诗法格调:创作和品评汉诗的审美标准
    第二节 正变之辨
        一 雅俗之辨:从崇正抑变到相互转化
        二 声律正变:对“变”的肯定与新的论诗标准的建构
    第三节 正变的条件:双语环境及应对
        一 训读:从对中国诗歌、诗学文本的阐释展开的自觉的诗学意识
        二 和文诗话:本国语言文字书写中的诗学自觉
        三 翻译:跨语言、跨民族的诗学对话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学古诗文阅读策略及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一)古诗文在语文素养培育中的独特价值亟待充分彰显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开发可以弥补语文课程中策略性知识的不足
        (三)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程序性、策略性知识的传授
        (四)阅读策略及其教学的研究是与国际阅读素养培育对接的必由之路
        (五)与个人从业经历和学术背景相关
        二、研究内容
        (一)基于已有研究,结合教学实际,明确古诗文阅读策略的内涵与策略体系建构的价值
        (二)根据文本属性和阅读取向,建构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
        (三)基于中外阅读策略教学理论,实施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转化与指导
        三、研究目的
        (一)构建古诗文阅读策略理论框架,制定本土化阅读策略
        (二)建构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
        (三)为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提供指导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阅读
        (二)阅读策略
        (三)古诗文
        (四)古诗文阅读策略
        (五)古诗文阅读策略的指导
        二、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框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案例研究法
        (三)行动研究法
        (四)文本分析方法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关于阅读策略的研究
        (一)阅读策略研究概貌
        (二)阅读策略的理论研究
        (三)阅读策略的实践研究
        二、国外阅读策略相关研究
        (一)阅读策略阶段性、层次性的研究
        (二)阅读策略应用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的反思与讨论
第一章 阅读策略的多维透视
    第一节 心理学视域中的阅读策略:信息加工与管理
        一、阅读理解模式:概念与材料相互驱动
        二、图式认知模式:组织信息的主动过程
        三、PISA测试中阅读策略:文本处理与任务管理
    第二节 阅读学视域中的阅读策略:行为调控与层级运筹
        一、注重阅读行为,具有明显层级性
        二、凸显阅读主体作用,强调对阅读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第三节 文章学视域中的阅读策略:取向、内容与方式的择选
        一、文章阅读的特点决定阅读取向
        二、文章学中阅读策略:内容的择选
        三、文章学中阅读策略:方式的选取
    第四节 中西文艺理论中的阅读策略:路径与要津
        一、中国传统文论中的鉴赏路径:披文入情与玩味自得
        二、国外文艺理论中的阅读要津:三“R”模式与“肌质”特性
第二章 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建构的现实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古诗文阅读、阅读策略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一、古诗文阅读教学:“怎么教学生学会”的缺位
        二、部编本语文教材阅读策略设计:文本的普适性与行为的共同性
        三、阅读策略教学的研究:“怎么读”抽空了“读什么”
        四、古诗文阅读及阅读策略教学的讨论和结论
    第二节 古诗文阅读的特征与进入的维度
        一、古诗文阅读的特征
        二、古诗文阅读的“四维”
        三、古诗文“四维”阅读的理路
第三章 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古诗文认读策略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认读策略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认读策略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认读策略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认读策略
    第二节 古诗文解读策略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解读策略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解读策略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解读策略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解读策略
    第三节 古诗文赏读策略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赏读策略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赏读策略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赏读策略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赏读策略
    第四节 古诗文鉴读策略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鉴读策略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鉴读策略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鉴读策略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鉴读策略
    第五节 古诗文“四维四级”阅读策略的体系
        一、古诗文阅读策略体系的生成机理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之间内在联系
        三、“四维四级”阅读策略体系的说明
第四章 古诗文阅读策略的指导
    第一节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理论基础
        一、阅读策略教学:文本意义的建构
        二、国外阅读策略教学模式:互惠与互动
        三、国内阅读策略教学:体验与支架
    第二节 古诗文认读策略的指导
        一、诵读识字
        二、字形识意
        三、虚词断句
    第三节 古诗文解读策略的指导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解读策略的指导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解读策略的指导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解读策略的指导
    第四节 古诗文赏读策略的指导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赏读策略的指导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赏读策略的指导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赏读策略的指导
    第五节 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一、指向文言的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二、指向文章的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三、指向文学的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四、指向文化的古诗文鉴读策略的指导
    第六节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案例评析
        一、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运作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案例评析
第五章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实践与反思
    第一节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实践
        一、古诗文阅读前测解析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的教学设计
        三、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实录及解析
    第二节 古诗文阅读策略指导的反思
        一、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二、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对教师的启发
        三、古诗文阅读策略教学的思考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5)语序在汉诗诸体中的功能演变及诗学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引论
一、诗句“错综”的历史演变
二、“唐人句法”的成因、功能及限度
三、“错综句”在新诗中的命运
四、结语

(6)初中语文古诗词语言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古诗词教学的研究
        1.3.2 关于中学语言教学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初中语文古诗词语言教学的新课标阐释
    2.1 新课标初中语文古诗词语言教学相关阐释
        2.1.1 新课标对语言教学重要性的阐述
        2.1.2 新课标对古诗词语言教学的要求
    2.2 语文核心素养对古诗词语言教学的启示
第3章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材分析
第4章 古诗词语言特点分析
    4.1 音乐性
        4.1.1 节奏
        4.1.2 押韵
        4.1.3 对仗
        4.1.4 平仄
        4.1.5 富有韵律感的选词
    4.2 情感性
    4.3 隐晦性
        4.3.1 一词多义
        4.3.2 古今异义词
        4.3.3 省略句式
        4.3.4 倒装句式
        4.3.5 词类活用
        4.3.6 古诗词的跳跃与留白
    4.4 形象性
        4.4.1 选词炼字
        4.4.2 辞格
第5章 初中语文古诗词语言教学内容
    5.1 语音教学内容分析
        5.1.1 节奏
        5.1.2 重音
        5.1.3 语气和语调
    5.2 词汇教学内容分析
        5.2.1 一词多义
        5.2.2 古今异义词
        5.2.3 词语的文本解读
    5.3 语法教学内容分析
        5.3.1 省略句式
        5.3.2 倒装句式
        5.3.3 词类活用
    5.4 修辞教学内容分析
        5.4.1 选词炼字
        5.4.2 辞格
第6章 初中语文古诗词语言教学原则及策略
    6.1 初中语文古诗词语言教学原则
        6.1.1 帮助理解文本
        6.1.2 紧扣教学目标
        6.1.3 服务文本主题
    6.2 初中语文古诗词语言教学策略
        6.2.1 读出古诗词的语音美
        6.2.2 结合语境理解词汇
        6.2.3 在具体现象中学习语法知识
        6.2.4 在积累对比中学习修辞知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 B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词汇教学内容
附录 C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语法教学内容
附录 D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修辞(用典)教学内容
致谢

(7)明季巴蜀第一禅僧:聚云吹万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吹万广真生平考证
    第一节 生平考述——明末巴蜀佛教第一人
        一、夙结佛缘,出家受具(1582—1616)
        二、游方时期(1617—1624)
        三、住持忠州聚云禅院时期(1624—1638)
    第二节 吹万广真交游考述及影响
        一、吹万禅师的方外之交
        二、吹万禅师的方内之交
    第三节 吹万广真《释教三字经》《示谶说》与明清“二道悟”之诤
        一、吹万禅师《释教三字经》与天皇道悟
        二、吹万禅师《示谶说》与马祖“五宗”说
第二章 吹万广真思想研究:三教合一与居士佛教的倡导
    第一节 思想渊源
        一、吹万思想的形成时期
        二、吹万禅师思想着述
        三、《一贯别传》与三教会通
    第二节 吹万禅师《一贯别传》思想研究:儒宗
        一、《易经》:天地之心与如来之藏
        二、《学》《庸》:性觉妙明与明德同一
        三、《论语》:天下归仁与正法眼藏
        四、《孟子》:孺子之心与本来面目
    第三节 吹万禅师《一贯别传》思想研究:玄宗
        一、《道德经》:无为与空性
        二、《南华经》:佛道归一
        三、《文始真经》:无得与无相
    第四节 吹万禅师《一贯别传》思想研究:释宗
        一、《心经》:般若空观与无位真人
        二、《金刚经》:云何应住与自识本心
        三、《弥陀经》:一心不乱与理事相融
        四、《四十二章经》:“命在呼吸之间”与“不可须臾离道”
        五、《佛说维摩诘经》:不二法门与曹溪指月
        六、《楞伽经》:出佛身血与无明烦恼
        七、《圆觉经》:圆无不觉与万物一府
        八、《楞严经》:妙真如性与性外无物
        九、《法华经》:开权显实与声色言语
        十、《华严经》:一真法界与寻常日用
第三章 吹万广真的禅法及文学思想
    第一节 吹万广真对临济禅法的革新与重构
        一、从大慧宗杲“看话头”到吹万广真以儒、释、道之言为话头的变革
        二、吹万广真“外净内禅”与晚明“禅净合一”模式的变革
        三、从汉月法藏“○相”至吹万禅师“五宗兼备”
        四、吹万禅师对“寻常日用”与“真参实悟”的诠释
        五、吹万禅法之旨归:平常心与佛祖相传之心
    第二节 吹万广真文学思想研究:历史视域中的“文字禅”
        一、吹万广真对文字禅的继承与反拨:文字禅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二、吹万禅师的动态诗学观
        三、吹万广真的诗学主张:亦禅亦儒的双重性
第四章 吹万诗歌研究——真情与真诗:明诗本位论的一个尝试
    第一节 明代禅林偈与诗的合流及其功用的泛化
        一、偈与诗的合流
        二、偈颂在明代禅林中功用的泛化
        三、《吹万禅师语录》中偈与诗的合流
    第二节 吹万广真诗歌体裁研究
        一、五绝:丈室不增,诸天不减
        二、七绝:游戏三昧
        三、律诗:写禅林事,发世外情
    第三节 隐逸与忠义:吹万广真诗歌的创作题材
        一、僧俗交往诗
        二、山居诗
        三、怀古与抒情感怀
    第四节 吹万的诗歌风貌及其诗学意义——真诗:浪漫主义的素朴表达
        一、禅悦:浪漫主义的素朴表达
        二、物像观照与情感映射:禅林与世俗双重衰落的气象
        三、意境的营造:清寒意境的突破与“苦吟式”作诗法的转变
        四、“响”:从“真情”到“大丈夫相”
第五章 吹万广真《古音王传》研究
    第一节 佛化神魔小说《古音王传》的创作成因及其影响
        一、小说与禅的关系转变
        二、僧人创作小说的发端及发展状况
        三、创作原因蠡测
        四、吹万《古音王传》之影响
    第二节 《古音王传》的禅学指归——张伯端《悟真篇》对吹万禅师的影响与秤叟居士对《古音》的阐发
        一、张伯端《悟真篇》对吹万禅师的影响
        二、秤叟居士对《古音王传》的阐发
    第三节 《古音王传》“奇”“幻”的叙事机制
        一、创作渊源
        二、叙事伦理:佛门善恶观与因果报应说
        三、叙事结构:以双层结构为经,重叠式结构为纬
        四、叙事风格:详赡、奇幻与讽刺
结论
附录:吹万广真年谱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南朝隋唐五言“诗家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诗家语概念与南朝隋唐五言诗句
        一、诗家语概念的界定
        二、古人对诗家语概念所涉内容的认识及其演进
        三、诗家语研究范畴与传统诗学概念、用语之关系
        四、以南朝隋唐五言诗句分析、归纳诗家语具体内涵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诗家语研究现状
        一、以诗家语为对象的研究概况
        二、与诗家语概念相关的古典诗歌、诗句研究概况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意义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及其理论渊源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五言诗句的内部关系、语句斡旋与诗家语序
    第一节 诗句内部关系及其省略情况对艺术表现力的影响
        一、诗句内部时间、空间、逻辑三种关系与关系描述词语的省略情况
        二、诗句内部关系对诗意远近、虚实及表达效果的影响
    第二节 诗中语序、结构凝固及其对艺术表现力的影响
        一、句法就声律说辨析
        二、诗中词语、语序与特殊诗意效果的绑定
        三、古人对诗中结构、表达凝固之事的认识与利用
    小结
第二章 五言诗句的凝固结构模式与诗家语结构
    第一节 字眼句
        一、四种结构模式字眼句的发展状况
        二、字眼句的共同特点
        三、四种字眼句的节奏特点及其与诗句结构的配合情况
    第二节 副词句与比喻句
        一、副词句的命名、发展状况、结构特点及其与诗句节奏的配合
        二、比喻句的发展状况、结构特点及其与诗句节奏的配合
    第三节 发语结构句与无字眼句
        一、发语结构句的发展状况、结构特点及其与诗句节奏的配合
        二、无字眼句的发展状况与结构特点
    小结
第三章 诗家语观诗与古今诗句分析方法
    第一节 “诗家语观诗”的诗句分析方法
        一、“诗家语观诗”在分析南朝隋唐五言诗句中的应用
        二、“诗家语观诗”在落实古人评点中的应用
        三、“诗家语观诗”在分析宋元明清五言诗句中的应用
        四、“诗家语观诗”在七言诗句分析中的应用
    第二节 古今诗句评点、分析与“诗家语观诗”在方法上的优势与局限
        一、古代诗人评点、分析诗句的方法、特点和成因
        二、以现代语言学为基础的诗句分析方法、特点及其局限
        三、“诗家语观诗”与古今诗句分析方法之关系及其主要优势与局限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唐代五律艺术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唐诗文体学”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一、多元完备的唐诗体裁系统
        二、“唐诗文体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三、唐诗分体研究的不平衡性
    第二节 唐代五律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兼谈五律与唐代科举试诗之关系
        二、唐代五律的数量问题
        三、唐代五律的分期问题——以“体”为视角
    第三节 唐代五律研究述评
        一、古人关于唐代五律的讨论
        二、历代唐诗选本选评唐代五律的情况
        三、唐代五律的整体研究
        四、唐代五律的个案研究
        五、问题与展望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总体目标
第一章 从齐梁体到初唐体——唐体五律的初构
    第一节 形式变革的前夜: 齐梁体五言新体诗
        一、齐梁体的主要美学特征
        二、齐梁体五言新体诗在初唐前期的统治地位
        三、形式变革的推毂者: 宫廷诗人的五言新体诗
        四、齐梁馀习的澄汰者: 在野诗人的五言新体诗
        五、齐梁体在初唐以后的萎缩与蜕变
    第二节 形式变革: 五律的率先定型及其诗歌史意义
        一、形式变革的理论准备
        二、篇制的选定: 八句体诗的源流及其美学优势
        三、属对的规范: 诗歌律化的第一步
        四、声律的调制: 诗歌律化的第二步
        五、五律率先定型的重大诗歌史意义
    第三节 初唐体五律之正格: “以律行律派”
        一、初唐体五律的两大派别及其地位
        二、沈宋的五律及“沈宋体”成为律诗别称的原因
        三、杜审言等人对五律艺术发展的贡献
        四、“以律行律派”的艺术特征
    第四节 初唐体五律之别调: “以古行律派”
        一、先驱: 初移风会的“四杰”五言新体诗
        二、“五言律祖”陈子昂与“以古行律派”的创辟
        三、“以古行律派”的艺术特征——以陈子昂五律为中心
第二章 盛唐体——五律的正宗与典范
    第一节 初、盛之交诗人与五律的美学转向
        一、张说与“以律行律派”的式微
        二、张九龄与“以古行律派”的兴起
        三、苏颋等其他初、盛之交诗人的五律
    第二节 王孟诗派与五律正宗美学风范的确立
        一、王维:前杜甫时代五律的首位集大成者
        二、王维与孟浩然五律艺术风貌之差异及其成因
        三、近孟之清淡古雅: 储光羲、常建、刘眘虚等
        四、近王之清空流丽: 祖咏、綦毋潜、卢象等
        五、王孟诗派何以成为五律的正宗?
    第三节 盛唐体五律的多元协奏
        一、李白: 盛唐“以古行律派”的造极者
        二、高适与岑参五律的艺术分野
        三、王昌龄等其他盛唐诗人的五律
    第四节 盛唐诗人的审美选择对后世五律的深远影响
        一、“以律行律”与“以古行律”的选择
        二、典丽、清远与雄浑的选择
        三、山水田园与边疆塞漠的选择
        四、盛唐体五律的主要艺术特征
第三章 杜甫体——唐代五律的二次美学变革
    第一节 杜甫与五律“诗世界”的全面开启(上)
        一、描写与表现领域的极大扩展与深化
        二、风格的千汇万状及其沉郁本体
        三、“以律行律”与“以古行律”的高度统一
    第二节 杜甫与五律“诗世界”的全面开启(下)
        一、由炼字看写景造境艺术的别出心裁
        二、句式结构的脱弃陈规
        三、谋篇布局的开阖变化
        四、五律组诗的层次安顿
        五、格律声韵的戛戛独造
    第三节 从“唐调”到“杜调”: 五律的二次美学变革
        一、从兴会到着意
        二、从自然到精工
        三、从浑圆到严整
        四、从活泼到沉着
    第四节 登峰造极,轨范千古: 杜甫体五律的地位与意义
        一、数量与质量的双双造极
        二、“杜集大成,五言律尤可见者”
        三、五律一体真正的“立法者”
        四、非有唐一代所能限者
第四章 大历体——诗运转关之际五律的承与变
    第一节 大历体五律的美学动向
        一、大历诗人的择体意识与五律的首次独盛
        二、越盛唐接齐梁: 取法渊源的反省与回归
        三、移风骨于情致: 审美趣向的转移与内化
        四、窃占青山白云: 题材内容的萎缩与固化
        五、“以律行律派”的回归与五律的精致化
    第二节 韦应物等与“以古行律派”的相对式微
        一、“韦苏州律诗似古”
        二、清旷夷犹,可继王孟
        三、韦应物与王孟五律之比较
        四、李益等人的五律:古意犹存,不为律缚
    第三节 盛而逗中的典型:“钱刘”的五律
        一、刘长卿的五律: 诗运转关的标本
        二、钱起的五律: 初露中唐面目(附郎士元)
        三、“钱刘”五律之比较
    第四节 大历体五律的其他代表
        一、京洛士大夫诗人群体的五律
        二、江南士大夫诗人群体的五律
        三、方外诗人群体的五律
        四、皎然的五律: 清机逸响,机锋犹近
第五章 元白体、张籍体和贾岛体——唐体五律的分化
    第一节 贞元以后五律的阶段性特征
        一、复古风潮与中唐后期五律的再度转向
        二、三大美学楷范的确立与贾岛体的风靡
        三、科举试诗导向的强化与晚唐五律的繁荣
    第二节 贾岛的时代: 作为晚唐五律首要美学楷范的贾岛体
        一、贾岛: 唐代五律最后的创辟者
        二、贾岛之同道: 孟郊、无可等人的五律
        三、苦吟磨镌、清真奇僻: 贾岛体五律的美学特征
        四、贾岛体何以成为晚唐五律的首要美学楷范?
        五、晚唐前期贾岛体五律的主要追随者
        六、晚唐后期贾岛体五律的主要追随者
    第三节 元白体、张籍体与中晚唐五律
        一、元白体五律: 平易近俗,浅切流利
        二、元白体未能跻身五律经典风格之原因
        三、元白体与中晚唐五律浅俗的一派
        四、张籍体五律: 平易近雅,清淡闲远
        五、张籍体与中晚唐五律清雅的一派
        六、姚合五律: 出入三派,尤近张籍
    第四节 流风之外: 韩愈等人的五律
        一、韩愈的五律: 面目与其古体迥异
        二、刘禹锡的五律: 诗衢广博,格高调远
        三、温庭筠与李商隐五律之比较
        四、马戴等人的五律: 风调高华,力追盛唐
        五、贞元至大中时期其余派外诗人的五律
    第五节 唐音余响: 五代十国的五律
        一、李煜等五代十国诗人的五律
        二、独步丛林的齐己五律——兼及诗僧偏擅五律之原因
第六章 唐人五律的艺术追求
    第一节 唐体五律对齐梁体五言新体诗的美学变革
        一、针对齐梁声病之体的形式美学变革
        二、针对齐梁绮艳之格的内容与风格美学变革
        三、章法结构由一线贯下到转折顿挫
        四、结尾方法由就题收束到宕开一笔
    第二节 五律由初盛至中晚的美学嬗变
        一、由追求气象到下细工夫、作小结裹
        二、由追求整体的平衡到着意于中二联的营构
        三、意象化进程与情景关系的变迁
        四、中晚唐五律“三四句多作一串”
    第三节 “以古行律”与唐代五律高格的确立
        一、“以律行律派”和“以古行律派”的消长与演变
        二、唐人“以古行律”的主要方法
        三、“以古行律”的盛行及其成为唐代五律高格之原因
    第四节 唐人五律与七律的艺术分工
        一、五律与七律表现原理的差异
        二、七律的兴起对五律艺术发展的影响
        三、附论: 影响唐代五律发展的其他因素
结论
余论
    一、五言律诗美学特质探论——兼论“中和”审美理想与古典诗歌之关系
    二、论唐代的仄韵五律——兼论仄韵律诗的归属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中古诗歌语序的错综(论文参考文献)

  • [1]抒情自我·玄思自我·诗性自我——以“淡思”爲主导的抒情模式在晋宋诗歌的发生与展开[J]. 曹舟. 岭南学报, 2021(01)
  • [2]中西视角下的乔叟诗歌《禽鸟议会》精校精注本之生成[J]. 石小军.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3]日本汉诗史的书写研究[D]. 梁晨.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中学古诗文阅读策略及指导研究[D]. 李季.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语序在汉诗诸体中的功能演变及诗学启示[J]. 赵黎明.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6]初中语文古诗词语言教学研究[D]. 曹奕洁.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7]明季巴蜀第一禅僧:聚云吹万广真研究[D]. 王廷法.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南朝隋唐五言“诗家语”研究[D]. 李思弦.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9]杜甫七律语序阐微[J]. 孙立尧. 文学遗产, 2018(04)
  • [10]唐代五律艺术流变研究[D]. 叶汝骏.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中世纪诗歌中词序的复杂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