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细胞瘤16例诊断与综合治疗

星形细胞瘤16例诊断与综合治疗

一、16例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及综合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杨帆,韩铖琛,董超,程岗,张剑宁[1](2021)在《双侧丘脑胶质瘤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双侧丘脑胶质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通过立体定向活组织检查术明确病理诊断的18例双侧丘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门诊复查和电话回访的方式随访患者的后续治疗、生存状况及生存期。结果 18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5.5岁(3岁4个月至68岁),成人15例,儿童3例;男、女患者的比例为1.25 ∶1.00。首发症状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者4例,嗜睡3例,复视3例,癫痫发作3例,眼睑下垂2例,听力下降1例,肢体无力1例,流涎1例。18例患者均明确病理诊断,其中异柠檬酸脱氢酶(IDH)野生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10例,IDH野生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2例,H3 K27M突变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6例;13例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Ki-67标记指数为3%~20%,无一例发生IDH1和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ATRX)基因突变。18例患者术后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6周至21个月)。明确诊断后行放疗1例,替莫唑胺化疗2例,同步放化疗15例;9例肿瘤继发脑积水,其中5例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至末次随访,16例患者死亡,2例存活,16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6周至21个月)。结论双侧丘脑胶质瘤常见于成人,临床症状多不典型,且多继发脑积水,明确诊断后可给予放化疗及脑室-腹腔分流术等综合治疗,但该病总体预后较差。

尧麒[2](2021)在《3.0T磁共振DTI技术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并通过DTI技术中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研究DTI技术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1月经病理及随访证实的16例高级别脑胶质瘤和21例脑转移瘤,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表现。磁共振行常规MRI平扫、增强、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DTI扫描,分析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影像学特征,并选择感兴趣区域,包括肿瘤囊变区、肿瘤实质区、肿瘤边缘区、肿瘤周围水肿区及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通过测量DTI中的FA值与ADC值,比较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不同感兴趣区域的ADC值和FA值差异。结果:1.临床及病理特点:16例高级别脑胶质瘤中,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2例,间变性少突-星形胶质细胞瘤2例,胶质母细胞瘤2例。21例脑转移瘤中,原发肿瘤包括14例肺癌,3例乳腺癌,2例结肠癌,1例食管癌,1例胃癌。两组病例在初诊年龄、病灶数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构成比上,形状与部位上,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MRI特点:(1)高级别脑胶质瘤实质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序列呈等或稍高信号;肿瘤内囊变呈长T1、长T2信号,DWI序列呈低信号;肿瘤周围水肿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稍高信号;MRI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明显强化,呈壁结节状、环状及花环状强化,其内囊变无强化。(2)脑转移瘤实质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序列呈等或稍高信号;其内囊变呈长T1、长T2信号,DWI序列呈低信号;肿瘤周围水肿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呈壁结节状或环状强化,其内囊变区无强化。3.同种肿瘤不同感兴趣区比较:感兴趣区的FA值及ADC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1)FA值: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内囊变区内FA值最低,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FA值最高。高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转移瘤实质区、囊变区、边缘区、周围水肿区的FA值相对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降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2)ADC值: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内囊变区的ADC值最高,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ADC值最低。高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转移瘤实质区、囊变区、边缘区、周围水肿区的ADC值相对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4.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在DTI上的鉴别诊断:(1)FA值: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在同一感兴趣区上比较,肿瘤实质区、肿瘤边缘区的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囊变区、肿瘤周围水肿区、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DC值: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在同一感兴趣区上比较,肿瘤内囊变区、肿瘤周围水肿区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实质区、肿瘤边缘区及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级别脑胶质瘤病理类型以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最为多见,脑转移瘤原发瘤病理类型以肺癌最为多见。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转移瘤两组病例在初诊年龄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脑转移瘤患者年龄偏大。在病灶数目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多发脑转移瘤更为常见。2.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的实质区、囊变区、边缘区、周围水肿区的FA值相对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降低,ADC值相对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区升高。高级别脑胶质瘤与脑转移瘤内囊变区的FA值最低,ADC值最高。3.两组肿瘤实质区、边缘区的FA值比较,肿瘤囊变区、周围水肿区的ADC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弥散张量成像可以成为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为临床的治疗和预后提供帮助。

罗楚涵[3](2021)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在儿童髓母细胞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在儿童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9月~2020年10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初诊为后颅窝肿瘤的患儿34例,前瞻性进行常规MRI平扫+增强和DCE-MRI检查,生成常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图像。选取肿瘤区域为感兴趣区(ROI),瘤周水肿区域为对照区(ROC),图像通过Omni-Kinetics软件后处理获得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血浆容积分数(Vp)值;根据病检结果将病例分为髓母细胞瘤、间变型室管膜瘤和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对比各类型肿瘤的血流统计学参数,并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差异的鉴别。结果34例初诊后颅窝肿瘤患儿中,经术后病理学诊断髓母细胞瘤16例,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10例,间变型室管膜瘤8例,其中髓母细胞瘤(0.907±0.246;0.627±0.313;0.963±0.397)与间变型室管膜瘤(0.273±0.0463;0.091±0.0266;0.115±0.0771)在最大值ROI Ve、最大值ROI Vp、平均值ROI Ktrans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在第90百分位(C90)ROI Ktrans、最大值ROC Ktrans、最大值ROC Kep、最大值ROI/ROC Kep、平均值ROC Ve和第50百分位(C50)ROI Vp、第75百分位(C75)ROI Vp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髓母细胞瘤相比,间变型室管膜瘤肿瘤区域的Ve与Vp最大值及Ktrans平均值明显降低;髓母细胞瘤(2.32±0.695)与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0.725±0.455)在最大值ROI Kep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在第90百分位(C90)ROI Kep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髓母细胞瘤相比,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肿瘤区域C90 Kep值明显降低。结论DCE-MRI能够通过多种参数对髓母细胞瘤进行准确地诊断,能更加准确地显示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不同后颅窝肿瘤的鉴别诊断选用不同的最佳参数有助于更加准确在术前明确髓母细胞瘤的诊断,从而为手术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朱涛[4](2021)在《单中心134例儿童低级别胶质瘤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本中心儿童低级别胶质瘤(Pediatric low-grade gliomas,PLGGs)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类型、诊治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于2010年4月至2021年4月经术后病理确诊的134例PLGGs患儿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随访资料。结果:在134例PLGGs患儿中,男性68例,女性66例,平均年龄6.58±4.04岁;其中以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起病65例,肢体偏瘫6例,视力障碍4例,步态不稳24例,癫痫27例,意外发现8例;发生部位幕下89例,幕上45例,多位于小脑半球(60例)及大脑半球(31例),四脑室、三脑室、小脑蚓部等少见,松果体区、脑干、基底节区罕见;35例合并脑积水颅内高压术前行了脑室Ommaya囊置入、三脑室底造瘘等;肿瘤全切102例,次全切24例,活检8例;术后11例患儿行了单纯化疗,3例患儿行了单纯化疗,2例患儿行了化疗+放疗。截止至随访终止(2021年4月),失访14例,120例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OS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SF)分别为91.7%、85%。结论:PLGGs患儿中男女发病率均等,其发病症状主要与肿瘤位置相关,以幕下为主,首发症状主要为颅内压增高相关表现,术前予以脑室Ommaya囊肿置入、三脑室底造瘘等可有效缓解颅内高压症状,手术仍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术中神经导航及电生理监测辅助可提升手术效果,部分患儿有肿瘤残留或肿瘤复发可予以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必要时可再次手术。绝大部分PLGGs患儿经过手术及术后辅助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中线部分尤其脑干、视路等重要功能区PLGGs诊疗极为复杂,需要进一步加强临床及基础研究。

周广平[5](2021)在《复发胶质瘤再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多模态显微外科手术对于复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究复发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二科胶质瘤术后复发再行外科治疗的28例患者临床资料,26例患者行开颅肿瘤切除,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v-p分流)术及肿瘤活检术,其中8例患者联合术中超声实时指导肿瘤边界。3例患者联合术中超声MRI融合影像技术指导肿瘤切除,2例患者行术中唤醒清醒状态下功能区肿瘤切除。2例患者术中显微镜联合神经内镜技术切除肿瘤,全部患者均应用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指导手术切除。术后1月采用Karnofsky神经功能评分(KPS)评估临床疗效,影像学观察肿瘤切除情况,病理学对比复发肿瘤病理变化,随访患者是否术后辅助治疗及术后生存期。[结果]术后1周内MRI平扫+增强+弥散证实肿瘤全切(切除率>90%)21例,次全切(切除率>60%,<90%)5例,肿瘤活检(仅留取少量组织行病理活组织检测)2例。术后一周内评估患者出现并发症22例,其中肺部感染15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10.7%),肢体肌力减退2例,肢体浅感觉减退1例,面瘫1例,听力下降1例,颅内感染1例。颅内感染患者随访至出院后21天死亡,肺部感染及切口愈合不良患者至出院恢复良好。至离院时评估患者症状较前改善24例,改善率85.7%。术前行KPS评分,平均(66.07±7.37)分,术后1月再行KPS评分平均(72.14±11.00),术后KPS评分对比术前K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0.05。8例患者术后病理示病理级别增高。随访至今,按最大随访日期计算生存时间,20例患者死亡。28例患者平均生存时间(7.98±6.42)月,最大生存时间24月,最小生存期限0.6月。12例患者术后积极再行辅助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结论]术中超声、术中MRI超声影像融合技术、神经内镜技术、术中唤醒清醒状态下肿瘤切除、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等多技术多模态下的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在复发胶质瘤的治疗中是相对微创且有效的方式,可以解除患者脑积水、颅内压增高、脑疝等急性并发症;切除肿瘤,改善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明确病理分级,为后续的辅助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辅以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激活治疗等新型治疗的联合治疗模式或为复发胶质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张丽[6](2021)在《565例儿童脑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儿童脑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儿童脑肿瘤的早诊断早治疗和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565例儿童脑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肿瘤发生部位及治疗方法等,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组患儿年龄中位数为7.0岁,就诊病程中位数1.0月,好发于5-9岁(215/38.1%),男:女约1.76:1,低级别:高级别约1.3:1,男性多发生于5-9岁(138/24.4%),女性多发生于0-4岁(81/14.3%),各年龄组均男多于女。幕上:幕下约1.08:1,幕上肿瘤好发于5-9岁(110/37.5%)、10-15岁(94/32.1%),男女比约2.22:1,低级别:高级别2.57:1,幕下肿瘤好发于0-4岁(107/39.3%)、5-9岁(105/38.6%),男:女约1.39:1,低级别:高级别1:1.5。2.幕上肿瘤以呕吐(134/45.7%)、头痛(131/44.7%)、抽搐(81/27.6%)为常见症状,幕下肿瘤以呕吐(180/66.2%)、头痛(181/66.5%)、步态不稳(102/37.5%)为常见症状,大脑半球肿瘤以抽搐(66/54.1%)为最常见症状,基底节区肿瘤以肢体瘫痪(12/48%)为最常见症状。3.幕上肿瘤以大脑半球(122/21.6%)、松果体(56/19.1%)、鞍区(55/18.7%)多见,幕下肿瘤以四脑室(137/24.2%),小脑半球(93/16.5%),小脑蚓部(34/6%)多见。髓母细胞瘤主要位于四脑室(89/67.9%)、小脑半球(23/17.5%),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主要位于小脑半球(48/49.5%)、大脑半球(14/14.4%),生殖细胞瘤主要位于松果体(48/50.5%)、鞍区(22/23.2%),室管膜瘤主要位于四脑室(27/45%)、大脑半球(23/38.3%),脉络丛乳头状瘤主要位于侧脑室(11/40.7%)、三脑室(7/25.9%),颅咽管瘤主要位于鞍区(19/95%)。4.本组好发病理类型为髓母细胞瘤(131/23.2%)、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97/17.2%)、生殖细胞瘤(95/16.8%)、室管膜瘤(60/10.6%)、脉络丛乳头瘤(27/4.8%)、颅咽管瘤(20/3.5%)。幕上肿瘤以生殖细胞瘤(94/32.1%)、室管膜瘤(25/8.5%)、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24/8.2%)多见,幕下肿瘤以髓母细胞瘤(131/48.2%)、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73/26.8%)、室管膜瘤(35/12.8%)多见。5.髓母细胞瘤以5-9岁多见(60/45.8%),男:女约1.62:1,全为幕下,均为高级别。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以0-4岁多见(36/37.1%),男:女约为1:1.2,幕上:幕下约1:3,全为低级别。生殖细胞瘤以10-15岁多见(48/50.5%),男:女3.75:1,幕上:幕下94:1,低级别:高级别5.3:1。室管膜瘤以0-4岁多见(31/51.7%),男:女约2.16:1,幕上:幕下约1:1.4,低级别:高级别1:1.85。脉络丛乳头状瘤以0-4岁多见(17/63%),男:女约1.25:1,幕上:幕下4.4:1,均为低级别。颅咽管瘤以5-9岁多见(11/55%),男:女约为1.86:1,均位于幕上,均为低级别。6.213例(37.7%)诊断为脑肿瘤,352例(62.3%)诊断为脑肿瘤合并梗阻性脑积水,脑积水治疗以玛雅囊外引流术为主(195/69.6%)。脑肿瘤治疗以手术(328/58.1%)、手术+化疗(87/15.4%)、手术+化疗+放疗(58/10.3%)为主,手术方式以全切及次全切(419/85.7%)为主。7.本组患儿总体3年生存率70.8%(272/383),复发率37.9%(145/383),5年生存率61.2%(115/188),复发率47.8%(90/188)。髓母细胞瘤、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生殖细胞瘤3年生存率分别为89.3%(67/75)、97.2%(70/72)、95.7%(67/70),3年复发率分别为41.3%(31/75)、11.1%(8/72)、18.6%(13/70),5年生存率分别为67.7%(21/31)、95.6%(43/45)、90.7%(39/43),5年复发率分别为51.6%(16/31)、26.7%(12/45)、32.6%(14/43)。结论:1.儿童脑肿瘤好发于5-9岁,以幕上为主,以低级别多见,各年龄组均以男童多见。2.幕上肿瘤以5-9岁多见,以低级别为主,主要发生于大脑半球、松果体、鞍区。幕下肿瘤以0-4岁多见,以高级别为主,主要发生于四脑室、小脑半球、小脑蚓部。3.前6位病理类型依次为髓母细胞瘤、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生殖细胞瘤、室管膜肿瘤、脉络丛乳头瘤、颅咽管瘤。各病理类型有其独特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好发部位,临床表现与其发生部位及年龄相关。4.玛雅囊外引流是处理脑肿瘤脑积水的常见方式,手术切除是脑肿瘤治疗的首选,术后合理的辅以放化疗。

江林梅[7](2020)在《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153例颅内肿瘤患儿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颅内肿瘤是儿童常见的实体肿瘤,发病率占所有肿瘤第二位[1]。与成人不同,儿童颅内肿瘤早期临床表现非特异性,可出现呕吐、头痛、抽搐、意识改变等症状[2]。部分患儿可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如呕吐、腹痛、腹泻、胃纳差等。在临床中,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颅内肿瘤患儿常被误诊为胃肠炎、胃食管反流等消化道疾病。儿童颅内肿瘤可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直接损害,如延误诊治将对患儿造成严重危害。而颅内肿瘤的预后与病变的大小、部位、恶性程度及早期诊断治疗密切相关,因此早期识别颅内肿瘤,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本研究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颅内肿瘤患儿为对象,主要从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总诊断间隔、就诊次数、误诊原因、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并发症等方面,分析儿童颅内肿瘤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颅内肿瘤的诊疗水平,改善预后。研究目的:探讨儿童颅内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总诊断间隔、误诊原因。研究方法:本研究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治疗的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153例颅内肿瘤患儿进行统计及分析,包括发病年龄、性别、病程、首发症状、总诊断间隔、就诊科室及次数、误诊原因、影像学(头颅CT、MRI)、病理类型、并发症等。结果:(1)一般资料:153例颅内肿瘤患儿,其中男93例、女60例,男女比例1.55:1。入院最小的年龄为2月,最大的年龄为14.25岁,年龄中位数5.17岁;病程最短3小时,最长17个月。(2)临床表现:患儿的主要症状为呕吐(98.7%)、胃纳差104例(68.0%);伴随症状包括头痛、行走不稳、意识改变、抽搐、发热、眼球运动或视力异常、运动障碍、营养不良、腹痛、发育落后、头围增大,分别占43.1%,12.4%,11.0%,9.1%,5.9%,5.9%,4.5%,3.9%,1.9%,1.3%,0.7%。(3)总诊断间隔(PSI):所有患儿PSI的中位数时间为10天(范围1-510d),不同年龄、性别的PSI无统计学差异,与WHO I级肿瘤患者相比,WHO III级肿瘤患者的PSI中位数时间更短;幕下肿瘤与幕上肿瘤相比PSI中位数时间更长。(4)就诊次数、科室及误诊原因:152例患儿诊断前具有明确就诊次数,平均就诊次数为2.34次;83%的患儿首次就诊科室为普通内科,其它常见专科科室是消化内科和神经内科;其中32例患儿被误诊为胃肠炎,占20.9%,16例患儿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占10.5%。(5)影像学检查: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示幕上肿瘤69例(45.1%),幕下肿瘤84例(54.9%)。头颅MRI及CT检出率均为100%。(6)病理类型:位列前五位的肿瘤分别是髓母细胞瘤(26.8%)、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0.4%)、室管膜瘤(9.8%)、未成熟型畸胎瘤(6.6%)和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3.9%)。120例儿童肿瘤病理学分级明确,其中WHOⅡ级以下肿瘤47例,WHOⅢ级肿瘤9例,WHOⅣ级肿瘤64例。(7)6例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患儿中5例为女性(83.3%)、1例为男性(16.7%);18例生殖细胞肿瘤患儿中男性15例(83.3%)、女性3例(16.7%),而其他病理类型在性别分布上无明显差异。(8)不同年龄组(~1岁、~3岁、~7岁、~14岁)、性别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并发症:78例患儿就诊时存在梗阻性脑积水,占51%,5例患儿存在脑疝,6例患儿有营养不良。结论:(1)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儿童颅内肿瘤常见的病理类型包括髓母细胞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未成熟型畸胎瘤和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肿瘤,其次为脉络丛肿瘤、颅咽管瘤、松果体母细胞瘤、生殖细胞瘤、弥漫性胶质瘤等。(2)最常见的症状是呕吐,其次是胃纳差;最常见的伴随症状是头痛、行走不稳、意识改变、抽搐。(3)症状发作与诊断之间的中位间隔时间为10天(范围1-510天),较长的总诊断间隔与肿瘤的部位及WHO级别有关。不同的年龄组、性别之间总诊断间隔无统计学差异。(4)反复呕吐、胃纳差的患儿,必要时需完善头颅MRI、CT等检查排除颅内肿瘤,以避免误诊。

胡晓帆[8](2020)在《星形细胞瘤的MRI特点与IDH1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星形细胞瘤IDH1突变型和野生型的MRI特点,探讨星形细胞瘤MRI特点与IDH1突变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星形细胞瘤的患者65例,术前患者均行颅脑核磁共振检查,术后标本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IDH1蛋白表达情况。选取4项磁共振影像学指标:肿瘤强化程度、肿瘤界限情况、有无囊变、瘤周水肿程度。分别统计IDH1突变型星形细胞瘤和IDH1野生型星形细胞瘤的MRI特点,应用统计学软件计算其统计学差异,分析星形细胞瘤MRI特点与IDH1突变状态的相关性。结果65例病例中星形细胞瘤IDH1突变型24例,IDH1野生型41例,总突变率36.92%。在IDH1突变型组中,轻中度强化的21例,重度强化的3例;肿瘤界限清楚的9例,肿瘤界限模糊的15例;无囊变的19例,有囊变的5例;瘤周轻度水肿的20例,瘤周重度水肿的4例。在IDH1野生型组中,轻中度强化的13例,重度强化的28例;肿瘤界限清楚的14例,肿瘤界限模糊的27例;无囊变的14例,有囊变的27例;瘤周轻度水肿的15例,瘤周重度水肿的26例。星形细胞瘤的IDH1突变状态与肿瘤强化程度、有无囊变、瘤周水肿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与肿瘤强化程度、瘤周水肿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形细胞瘤IDH1突变状态与肿瘤增强程度、有无囊变、瘤周水肿程度相关,而且在低级别组及高级别组中其结果基本一致。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与增强程度、瘤周水肿程度相关。

赵清爽[9](2019)在《长链非编码RNA在胶质瘤中的表达谱、功能及胶质瘤的分子分型和危险分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致死致残率高,目前整体治疗效果仍有待提高。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在肿瘤中发挥巨大作用,有可能成为胶质瘤的关键分子。筛选胶质瘤中有临床意义的LncRNA,是胶质瘤基础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而目前的研究表明,胶质瘤的分子机制存在较大的异质性,不同分子机制类型的胶质瘤治疗和预后差异较大。因此,探索胶质瘤的分子机制,在基因水平阐释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分子病理特征进行分类和治疗,是目前胶质瘤临床研究的重点方向。本研究使用LncRNA芯片构建LncRNA表达谱,筛选关键的LncRNA并在细胞系和临床进行功能试验和验证。同时,对胶质瘤的分子病理分型进行分析和总结,基于分子病理构建新的胶质瘤危险分层,评估胶质的预后情况。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一部分使用9例胶质瘤标本和3例正常对照进行LncRNA芯片分析,构建LncRNA的表达谱,筛选正常组织和胶质瘤标本中差异表达的LncRNA,并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第二部分对筛选出的LncRNA MCM3AP-AS1在细胞中的功能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研究。首先使用MCM3AP-AS1过表达载体转染U251细胞,转染成功后,使用表达MCM3AP-AS1的胶质瘤细胞系与转染空载质粒的对照组进行克隆形成试验、CCK-8细胞增殖试验、Transwell细胞侵袭和迁移试验,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周期变化;在55例胶质瘤标本中检测MCM3AP-AS1在胶质瘤的表达情况,分析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预后之间的关系;使用TCGA及CGGA数据库中的病例和芯片数据,分析MCM3AP-AS1与胶质瘤临床、预后间的关系。第三部分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胶质瘤病例的分子病理,重点研究了IDH基因状态、1p/19q杂合性缺失在弥漫性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分类意义,并回顾了特殊类型的胶质瘤,探讨胶质瘤分子分型的临床实践路径。第四部分基于新的分子病理特征、WHO分级及手术切除、术后治疗情况,对弥漫性胶质瘤重新进行危险分层,将弥漫性胶质瘤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极高危组。根据危险分层标准对2016-2018年分子病理资料完整的110例弥漫性胶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使用CGGA数据库的病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发现胶质瘤中存在显着差异的LncRNA共有185个,其中90个LncRNA在肿瘤中高表达、而95个低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的LncRNA与miRNA、mRNA形成广泛的网络联系,参与到细胞生长、凋亡的信号通路中。使用MCM3AP-AS1过表达载体转染U251细胞。过表达MCM3AP-AS1的U251细胞系,其克隆形成、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下降,而细胞凋亡增加。在55例胶质瘤标本中验证其表达,证实MCM3AP-AS1在胶质瘤组织标本中低表达,而低表达的肿瘤WHO级别更高、预后更差,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TCGA及CGGA数据库的分析证实MCM3AP-AS1与胶质瘤预后不良相关,CGGA的数据库分析进一步证实,MCM3AP-AS1表达降低多见于IDH野生型肿瘤中,并与肿瘤的分子分型有关。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88例胶质瘤病例,使用IDH突变和1p/19q情况,可将胶质瘤分为弥漫性胶质瘤和其他类型胶质瘤两个大类。在胶质瘤各个亚型中,分子病理均有重要临床意义。使用新的危险分层将110例弥漫性胶质瘤分为4组:低危组24例,中位随访时间17.6个月无死亡病例;中危组12例,平均随访18.4个月仅1例死亡;高危组15例,位总体生存期31.7个月;极高危组共有59例,中位总体生存期仅11.5个月。CGGA数据库也使用危险分层分组:低危组101例,中位随访时间已70.4个月,仅27例出现死亡,5年生存率78.38%;中危组共152例,中位总体生存期68个月,5年生存率为53.93%;高危组共46例,中位总体生存期22.5个月,5年生存率为23.44%;极高危组180例,中位总体生存期仅12个月,5年生存率分别为11.14%。结论: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中存在大量差异表达的LncRNA,构建差异表达谱可以为寻找关键分子标志物提供依据。LncRNA MCM3AP-AS1是筛选出的差异表达的LncRNA,在U251细胞系中发挥抑制肿瘤增殖的作用,MCM3AP-AS1低表达与胶质瘤高级别和预后不良相关。胶质瘤可根据IDH突变和1p/19q LOH进行分子病理分型,分子病理分型成为胶质瘤分类的重要依据;基于分子病理和临床情况构建的危险分层,可用于判断弥漫性胶质瘤的整体预后情况。

王杰瑞[10](2019)在《MRI扩散加权像结合ADC值对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颅内生殖细胞瘤是一类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恶性肿瘤,该肿瘤好发于松果体区,对放疗反应极为敏感,因此尽早明确诊断,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颅内生殖细胞瘤最常见的诊断方法,但该肿瘤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诊断效率不高。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作为一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能够反应人体组织结构特点及细胞内外水分子的转移等信息,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常规MRI难以提供的重要信息。近年来,DWI结合DWI定量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颅内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显示出了一定优越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DWI结合ADC值在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中的相关探索较少。鉴于此,本课题通过归纳分析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和其他肿瘤的影像学参数特征,包括常规MRI序列中的磁共振平扫T1加权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磁共振平扫T2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液体抑制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磁共振增强T1WI及fMRI序列中的DWI和ADC值大小,探讨ADC值在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与其他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沂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经病理确诊的16例颅内松果体区肿瘤患者,其中生殖细胞瘤10例,星形细胞瘤2例,松果体细胞瘤2例,畸胎瘤2例。患者治疗前均行包含平扫T1WI、T2WI、FLAIR、增强T1WI和DWI序列的MRI检查,分别测量各肿瘤的所有MRI序列参数值并计算相应的ADC值。比较10例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与6例其他肿瘤在各扫描序列上的信号强度、病灶大小、囊变和钙化等方面的差异,判定不同扫描序列对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与其他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同时,分别比较10例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与2例星形细胞瘤、2例松果体细胞瘤及2例畸胎瘤ADC值,判定ADC值对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与其他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结果:松果体区肿瘤间T1WI(P=0.78)、T2WI(P=0.86)、FLAIR(P=0.74)及增强T1WI(P=0.35)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C值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平均ADC值为(824.41±205.90)×10-66 mm/s。松果体区星形细胞瘤平均ADC值为(969.54±244.50)×10-66 mm。松果体实质细胞瘤平均ADC值为(1209.31±43.45)×10-66 mm/s。松果体区畸胎瘤平均ADC值为(1949.40±161.39)×10-66 mm/s。松果体区肿瘤间ADC值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62,P<0.05。两两比较发现,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与松果体区畸胎瘤ADC值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DC值测量是诊断和鉴别诊断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与其他肿瘤的有效MRI手段。(2)DWI结合ADC值测量可有效鉴别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和松果体区畸胎瘤。

二、16例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及综合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6例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及综合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2)3.0T磁共振DTI技术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磁共振DTI技术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在儿童髓母细胞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一般资料
    1.4 影像检查方法
    1.5 图像后处理及参数测量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常规磁共振图像结果对比
    2.2 髓母细胞瘤与间变型室管膜瘤在DCE数据结果对比
    2.3 髓母细胞瘤与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在DCE数据结果对比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在颅内恶性肿瘤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4)单中心134例儿童低级别胶质瘤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策略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WHO分级与病理学情况
    2.2 年龄、性别特点
    2.3 临床表现与发病部位情况
    2.4 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临床症状特点
    3.2 病理学特点
    3.3 治疗策略及预后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儿童低级别胶质瘤的治疗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复发胶质瘤再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复发胶质瘤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565例儿童脑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现代影像学技术对髓母细胞瘤认知功能障碍检测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7)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153例颅内肿瘤患儿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及内容
    2.3 诊断标准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表现
    3.3 总诊断间隔
    3.4 首诊科室、就诊次数及误诊原因分析
    3.5 影像学检查
    3.6 肿瘤部位
    3.7 肿瘤病理类型及分布特点
    3.8 并发症
    3.9 典型病例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颅内肿瘤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星形细胞瘤的MRI特点与IDH1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9)长链非编码RNA在胶质瘤中的表达谱、功能及胶质瘤的分子分型和危险分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胶质瘤的长链非编码 RNA 表达谱研究与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结果
        1.标本RNA的质量检测结果
        2.胶质瘤相关LncRNA及 mRNA差异表达情况
        3.差异聚类分析
        4.主成分分析
        5.信号通路改变及功能富集分析
        6.LncRNA-miRNA-mRNA预测和共表达分析
        7.LncRNA表达的标本验证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长链非编码 RNA MCM3AP-AS1 对胶质瘤增殖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与仪器
        2.实验方法
    结果
        1.PEX-MCM3AP-AS1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2.稳转细胞株建立及转染效果的验证
        3.细胞增殖能力检测
        4.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5.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6.MCM3AP-AS1 的表达与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7.TCGA数据库分析
        8.CGGA数据库分析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胶质瘤分子病理及临床综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病例入组及资料收集
        2.研究方法
    结果
        1.入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2.入组病例的整合诊断类型
        3.失访病例的一般情况和失访原因
        4.胶质瘤患者生存分析
    讨论
        1.弥漫性胶质瘤(Diffuse Glioma,DG)
        2.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性少突胶质瘤,IDH突变型,1p/19LOH
        3.弥漫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 Ⅱ-Ⅲ级
        4.胶质母细胞瘤,WHO Ⅳ级
        5.弥漫性中线胶质瘤
        6.其他类型的胶质瘤
    结论
第四部分 弥漫性胶质瘤临床危险分层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弥漫性胶质瘤临床危险分层的建立
        2.弥漫性胶质瘤危险分层的验证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本病例研究组的危险分层结果及生存曲线
        2.CGGA数据危险分层的结果及生存曲线
    讨论
        1.影响胶质瘤预后的相关因素
        2.各类弥漫型胶质瘤的预后情况
        3.其他类型胶质瘤的风险评估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1 长链非编码 RNA 在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胶质瘤的分子病理标志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MRI扩散加权像结合ADC值对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临床资料收集
    3 影像学资料收集
        3.1 扫描技术和参数
        3.2 MRI影像观察指标
        3.3 神经影像观察指标测量和选取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16例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及综合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双侧丘脑胶质瘤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分析[J]. 杨帆,韩铖琛,董超,程岗,张剑宁.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1(06)
  • [2]3.0T磁共振DTI技术对高级别脑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D]. 尧麒.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3]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在儿童髓母细胞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罗楚涵.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单中心134例儿童低级别胶质瘤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分析[D]. 朱涛.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复发胶质瘤再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D]. 周广平.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6]565例儿童脑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D]. 张丽.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7]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153例颅内肿瘤患儿临床特征分析[D]. 江林梅. 浙江大学, 2020(02)
  • [8]星形细胞瘤的MRI特点与IDH1的相关性分析[D]. 胡晓帆.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9]长链非编码RNA在胶质瘤中的表达谱、功能及胶质瘤的分子分型和危险分层研究[D]. 赵清爽.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10]MRI扩散加权像结合ADC值对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D]. 王杰瑞. 青岛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星形细胞瘤16例诊断与综合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