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的传播力——论学术“文献”的图像传播

图像的传播力——论学术“文献”的图像传播

一、图像的传播力——试论学术“文献”的图像化传播(论文文献综述)

鲁冰[1](2021)在《图像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变化研究》文中认为

刘雨静[2](2021)在《跨界电商直播的场景传播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魏则胜,苗存龙[3](2021)在《视觉文化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图像化传播》文中研究指明图像是承载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人类接受、传播信息的媒介。经过编码的图像被赋予了思想观点和价值理念内核,具有潜在的意识形态传播功能。编码图像不仅能传播"是什么"的基本知识,而且传递着"为什么""要怎样"的价值导向。图像传播意识形态的主要方式包括象征、隐喻、叙事和形塑等。当前,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媒体凭借科技优势向中国实施意识形态图像化渗透,图像信息传播乱象频发。从系统论视角探寻主流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将围绕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工作者的图像传播能力、挖掘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图像资源、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图像传播大众化、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图像传播国际化等方面展开。

普娟[4](2020)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为应对国际国内大局变化,提升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精神境界,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势在必行。当今时代,图像变得盛行,图像化的照片、图片、绘画、插画、视频、电影等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新的方式。因此,教育者可以充分运用图像化的丰富资源,把图像化作为载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搭建新的平台。这将有助于拓展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和方法,大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培育进行研究,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图像化的表现形式、特点及其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论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表达概述。首先,借鉴了计算机、传播学等其他学科对于图像化的研究,阐述了图像化的内涵;其次,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和图像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系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表达的研究意义。第二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表达的表现形式。将图像化的表现形式分类细化为影像图像化、人物图像化、动物图像化、植物图像化和中国元素图像化五种,并进行描述。第三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表达的特点。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培育的核心是自上而下由官方主导;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培育的落脚点在群众;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培育的传播媒介是多媒体。第四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表达的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图像化当中,充分利用图像化的作用,发挥图像化的引领功能、教化功能、动力功能、协调功能、开发功能。

王辉[5](2020)在《中越边境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研究 ——以河口县莲花滩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村寨作为承载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单位,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尽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部分民族村寨文化进行再营造,使之得到传承和保护。但纵观大部分民族村寨建设会发现,资金、技术、人才等问题仍然存在,单纯的依靠国家的扶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村寨文化流失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建设还要依靠自身能力的发展,注重现代化的传递方式和信息方式的改变对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改造、再加工。研究以位于中越边境河口县莲花滩乡的苗族村寨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对话访谈、参观走访以及发放调查问卷等方法,调查并分析莲花滩乡苗族村寨的文化建设现状。从苗族村寨文化建设内容、结构和路径三方面把苗族村寨的文化建设进行过去和现代相结合,不同空间的相互对比来进行系统性研究,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苗族村寨文化,实现中越边境苗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振兴民族文化。首先,笔者详细介绍了中越边境河口县莲花滩乡的基本概况,苗族村寨的经济、人口和现有的特色文化资源,调查分析了苗族村寨文化建设情况。然后,对当前河口县莲花滩乡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当前河口县莲花滩乡苗族村寨文化建设存在缺少民族特色的问题,该问题主要表现为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困难重重,区域性的文化服务建设参与不多和苗族文化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传递路径创新不足。资金投入的文化运营效果未形成,苗族村寨文化服务平台搭建不足和中越跨居苗族村寨建设对比心理失衡是中越边境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缺少民族特色的影响因素。最后,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苗族村寨的文化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中越边境苗族村寨的文化建设应该吸收和借鉴其他区域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的相关经验;丰富苗族文化内容的传承与保护,注重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苗族文化传承方式;通过建设形式多样的平台,激发苗族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活力;把苗族的传统文化表达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相结合,扩大苗族文化的传播范围;通过创新苗族文化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传递路径,对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加以改造创新,有利于提升中越边境地区的社会向心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

郭蓉[6](2020)在《新媒体图像谣言及其舆论引导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公众的阅读习惯也随之不断变化,由“读字时代”转变为“读图时代”,谣言也逐渐演变出一种新的形式——谣言的图像化。图像谣言是谣言的新形态,常以图片、动图、视频等图像化形式,结合文字共同构成。与传统谣言相比,图像谣言因借助图像化手段,具有隐蔽性强、传播迅速、影响面广等特征,不断扩散迅速传播的图像谣言将对经济、社会秩序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产生社会恐慌等严重后果。图像谣言多出现于社交媒体平台,依托于社交平台的草根性、弱把关力、表达的自由性等特征,契合公众认知心理的图像谣言,在混淆公众视听后得以传播。加之在准确全面信息缺失、官方权威话语失语、真实信息滞后等环境下,图像谣言迅速传播,短时间内极易在网络平台形成一定的规模。其所引发的公众意见经过交流碰撞发展壮大,引发的舆论也极易被造谣者左右。因此,为澄清规避谣言、遏制不良风气、净化网络舆论空间,研究图像谣言及其引发的舆论的引导对策是较为重要的。本论文以新媒体时代为研究背景,在研究图像谣言的相关概念和传播现状后,继而进一步深化主题,探讨由图像谣言所引发的舆论的传播过程及引导该舆论的对策。基于此,本论文将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梳理本论文研究议题图像谣言、舆论引导的相关概念,介绍国内外关于图像谣言及其舆论引导的研究现状,分析本论文研究的选题的意义、研究的框架与方法,同时阐述研究图像谣言与舆论引导所应用的议程设置理论、社会流瀑理论、群体极化理论、次生舆情理论、网络自净机制理论五个理论,奠定本论文理论研究基础;第二部分通过文本分析法,随机抽取了图像谣言文本,归纳新媒体图像谣言的类别和特征;第三部分分析新媒体图像谣言的基本状况,深入研究图像谣言的传播机制以及产生原因;第四部分剖析图像谣言引发舆论的过程,剖析由图像谣言引发舆论的演变过程和舆论特征;第五部分则是针对图像谣言引发的舆论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具体包括图像谣言引发的舆论、舆论引导的意义以及舆论引导的对策。

林文[7](2020)在《微时代审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时代以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为主导,以后现代文化意蕴为基调,以微艺术创造为依托,彰显了当代社会独特的时代定位和审美特征,重构了人类的艺术形态、文化思维和生存方式。在微时代,人类广泛置身于赛博空间的技术与文化背景之下,运用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介强化信息的发布、传播与接受,主动参与微艺术与微生活的创造,体验具体而微、微小叙事、小而美好的审美文化。在微时代审美的总体观照中,审美形式、审美感知、审美理念的变迁颠覆了传统美学观念,西方传统美学理论的阐释力在微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Web2.0及移动终端促动了人机新感性的形成,日常生活的具体内容和过程碎化为互联网世界的信息碎片,生活意义的获取演变为移动网络构造的多媒体视听传播与消费,对文化的历史反思置换为感官情绪的自我满足。人类从单纯地借助媒介技术手段走向媒介化生存,因而,新媒介的应用与使用日益成为微时代审美问题研究的重要背景,深度地影响着人类的日常审美、审美体验和审美风格。微时代审美以充满鲜活生命力和感性感官满足为主要特点,既有微观、微化、个体的表征,也有经验、感知、创造共同体的生成。审美主体置身于迭变的移动互联网审美场域之中,借助微众生产、即时传播、多元互动的审美实践,推动了微时代审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本文紧扣审美媒介化特征,将技术分析、心理分析和文化分析有机结合,通过宏观审视和微观文本相结合,考察鲜活生动的审美状况和人类审美经验,多维地透射和剖析微时代审美变迁的原因、形式、内容与影响,呈现微时代审美的新特点与新范式。论文内容将微时代的审美问题域置于四个层面进行阐释:在本体层面,审美主体的具身性与后人类转向,突显出主体性的在场以及与移动媒介的深度融合;在形式层面,微审美呈现出审美形式竖屏化、审美趣味多元化、视听审美碎微化、审美接受沉浸化、风格审美小众化、生活美学深层化的特质;在逻辑层面,赛博空间的技术层面、消费主义的经济层面、审美政治的政治层面,拓展了微时代审美的多元范畴与影响疆域;在价值层面,对审美秩序的失落、失序、失衡引发的审美困境进行反思。总之,微时代审美突破了高雅与通俗、公共与私人、主流与边缘的边界,强调感性经验回归并在日常生活深层渗透,在审美经验方面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审美主体彰显主体性和在场性,通过自主自觉地参与、分享、共情式的审美传播,建构了复杂的审美经验和艺术实践形态,这不仅是作为审美的人的本真意义所在,更突显出微时代审美变革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应焕强,吴青[8](2019)在《图像传译与圣经在华的受容》文中指出圣经是基督宗教的元典,它与中国政教制度和儒家文化并不接榫,然而明清以来随着西教势力东迁,传教者依托切合中国受众的各种手段进行劝服事功,图像化传播的功效尤为显着。大量宣介圣经的版画之作融合了中西元素,在中国士绅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咸同之后,随着中外民族矛盾的激化,反教官绅也屡屡创作出针对圣经内容的仇视性版画,且由此推动着反洋教风潮的进程。两种版画彼此冲突和对立,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宗教版画之战",它折射出近代中国圣经受容之局限。

张依倩[9](2019)在《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数字视觉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生态,社会逐步进入“读图时代”,形成了以视觉为主导且具有全面覆盖性的文化景观。视觉需求深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博行业也囊括其中。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成为了博物馆信息传播的重要形态,有助其社会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经济、文化与政治意义。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是将观众观看的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通过视觉传达系统编码,为观众呈现出具有文化内涵的可视化解读,其本质是文化现象和传播形态。本文对视觉文化传播内涵和外延进行讨论,界定核心概念,梳理其形成与发展历程,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整体概况、传播方式、传播特征及传播效果发现,在新媒体影响下,我国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显现出新表征。受众群体扩大,视觉图像由仿真向拟像转变,传播手段多元化以及视觉符号消费兴起都增强了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效果,涌出一批具有表率作用的博物馆。但从外因角度,各级博物馆财政资金投入不平衡、行业指导不足以及受众反馈能力有限等因素阻碍了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从内因角度,博物馆视觉类新媒体应用盛行“拿来主义”,行业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以及服务文化内涵不足等因素使得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资源优化能力不足,传播各环节都有很大改善空间。文章针对不足探索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的优化策略。主体层面,吸纳专业人才并把握展示内容与载体的主次关系;内容层面,注重视觉传达系统设计要素以求成效;途径层面,寻求内部合作,多维度拓展传播途径;受众层面,重视受众反馈并培养受众群体视觉文化素养;效果层面,建立系统科学的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效果评估体系。本文从多学科视角出发,结合博物馆实地调研,从理论到实践综合考察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为博物馆行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吴娟[10](2019)在《网络表情符号的流行及传播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应用的普及,移动数据流量资费的降低以及媒介视觉化转向等因素,促进了网络表情符号这一新型非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网络表情符号是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由字符、图像、文字等元素构成,在网络在线交流中能够传达情绪和建构意义的图像型非语言视觉符号。因其具有不同于语言文字的情感表达、简便快捷、形象趣味等特点而被网络用户广泛使用,成为网络社交媒体交往中一种特殊的符号传播现象,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重视。本文将网络表情符号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兴起及流行的原因,着力研究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功能,并对其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影响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深入分析。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网络表情符号在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进行概念的界定,从网络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客观社会媒介表达的需要、媒介文化视觉化转向三个角度探究其兴起及发展的原因,从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历程对其分类,分为五个阶段---字符式、图标式、图片式、视频式及自定义式网络表情符号,对其特点进行归纳。其次,结合新闻学与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探讨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功能,包含其传递信息功能、视觉表达功能、情感宣泄与身份建构功能、突显个性功能、象征修辞隐喻表达功能、模拟现实情境功能、经济文化价值功能等传播优势及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传播隔阂、侵权、低俗化、滋生谣言、冲击文字语言等负面影响。在客观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对网络新媒体环境中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趋势作了一定分析,并对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和使用提出了相应的规范原则,在文中提出尊重传播规律,遵从传播规范、遵守法律法规,防止侵权行为、平台发挥“把关人”作用,落实事后追惩制度、用户提升自律意识,强化道德规范。网络表情符号还处在不断发展演变的进程中,在传播实践中还会出现新的需要研究的问题,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网络表情符号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图像的传播力——试论学术“文献”的图像化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像的传播力——试论学术“文献”的图像化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3)视觉文化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图像化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一、图像:承载文化信息的载体
二、图像传播意识形态的主要方式
    (一)象征:表征理念目标
    (二)隐喻:传递价值寓意
    (三)叙事:引导价值认同
    (四)形塑:催化“惯习”生成
三、主流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的必要性
    (一)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亟待丰富
    (二)西方意识形态图像化大肆颠覆渗透
    (三)图像信息传播乱象急需介入引导
四、主流意识形态图像化传播的实践进路
    (一)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工作者的图像传播能力
    (二)挖掘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图像资源
    (三)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图像传播大众化
    (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图像传播国际化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 研究综述
        (一)什么是图像化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像化表达研究现状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像化表达研究意义
    四 研究目的
    五 研究方法
    六 创新
    七 不足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表达概述
    一 图像化的概述
        (一)图像的内涵
        (二)图像化的内涵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表达的研究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
        (二)图像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的关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表达的作用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表达的表现形式
    一 影视图像化
    二 人物图像化
        (一)伟人图像
        (二)人物漫画
        (三)传统年画
    三 动物图像化
    四 植物图像化
    五 中国元素图像化
        (一)标识性建筑
        (二)中国风剪纸
        (三)国画
第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表达的特点
    一 官方主导
        (一)政治需求
        (二)方向性引导
        (三)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四)制度和物质保障
    二 群众参与
        (一)创作者
        (二)群众
    三 媒介作用明显
        (一)传播范围广
        (二)渗透性强
        (三)亲和力高
        (四)培育日常化
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表达的功能
    一 引领功能
        (一)价值引领
        (二)政治引领
        (三)行为方向
    二 教化功能
        (一)个体塑造
        (二)群体教化
    三 动力功能
        (一)主动力
        (二)驱动力
    四 协调功能
        (一)人与自身
        (二)人与人
        (三)人与社会
    五 开发功能
        (一)图像的开发功能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的开发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中越边境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研究 ——以河口县莲花滩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越边境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历程及其价值功能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越边境文化建设的政策历程
        (一)“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开启中越边境文化建设步伐
        (二)兴边富民行动推动中越边境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
        (三)“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越边境文化建设迈向新境界
    二、推进中越边境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的价值功能
        (一)有利于提升社会向心力
        (二)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有利于增进国家认同感
第二章 中越边境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现状——以河口县莲花滩乡为例
    一、河口县莲花滩乡及苗族村寨概况
        (一)莲花滩乡苗族村寨基本情况
        (二)莲花滩乡人口与社会经济情况
        (三)莲花滩乡苗族村寨的特色文化资源
    二、莲花滩乡苗族村寨的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一)莲花滩乡苗族村寨的文化建设情况
        (二)莲花滩乡苗族村寨的文化建设分析
第三章 莲花滩乡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现存问题及原因
    一、莲花滩乡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困难重重
        (二)区域性的特色文化服务建设参与不多
        (三)苗族文化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传递路径创新不足
    二、影响莲花滩乡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的原因
        (一)资金投入的文化运营效果未形成
        (二)苗族村寨文化服务平台搭建不足
        (三)中越跨居苗族村寨建设对比心理失衡
第四章 中越边境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的推进路径
    一、中越边境苗族村寨进行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
        (二)丰富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内容
        (三)拓宽苗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渠道
    二、苗族村寨进行特色文化服务建设的区域性表达
        (一)搭建多样化的苗族村寨文化服务平台
        (二)激发苗族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活力
        (三)完善苗族村寨文化服务平台内容
    三、创新苗族文化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传递路径
        (一)提高社会主义价值观传递路径创新主体责任意识
        (二)采用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
        (三)运用现代科技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其他区域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通过多种方式传承苗族文化
        (二)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特色文化服务建设
        (三)苗族文化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传递路径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新媒体图像谣言及其舆论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1.1 谣言
        1.1.2 图像谣言
        1.1.3 舆论
        1.1.4 舆论引导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评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际意义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理论
        1.5.1 社会流瀑理论
        1.5.2 群体极化理论
        1.5.3 次生舆情理论
        1.5.4 网络自净机制理论
第2章 新媒体图像谣言概览
    2.1 图像谣言类别
        2.1.1 图像真实,事件虚假的谣言
        2.1.2 图文皆真实,场景不符的谣言
        2.1.3 为编造事件,修改图像的谣言
        2.1.4 为捏造事件,制作图像的谣言
    2.2 图像谣言特征
        2.2.1 平台虚拟隐蔽性强
        2.2.2 图像元素迷惑性强
        2.2.3 传播迅速影响面广
第3章 新媒体图像谣言基本状况
    3.1 传播机制
        3.1.1 传播者层面:多重目的编造谣言
        3.1.2 传播渠道层面:“两微一端”平台多元
        3.1.3 传播内容层面:契合生活代入感强
        3.1.4 受众层面:信息缺失盲目相信
    3.2 产生原因
        3.2.1 图像迎合大众“有图有真相”心理
        3.2.2 独特的叙述方式易撩拨公众情绪
        3.2.3 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提升传播效果
第4章 新媒体图像谣言引发的舆论
    4.1 图像谣言引发舆论的演变过程
        4.1.1 谣言产生舆论潜伏阶段
        4.1.2 谣言传播舆论发展阶段
        4.1.3 谣言扩散舆论高潮阶段
        4.1.4 谣言澄清舆论消失阶段
    4.2 图像谣言引发的舆论特征
        4.2.1 图像迎合公众,舆论传播速度快
        4.2.2 谣言范围广泛,舆论内容多元化
        4.2.3 谣言传播迅速,舆论发展周期短
第5章 新媒体图像谣言及其舆论引导的对策
    5.1 图像谣言引发的舆论问题
        5.1.1 社会流瀑效应,舆论发展极端化
        5.1.2 后真相时代,舆论环境恶化
        5.1.3 图像混淆度高,舆论管理复杂
    5.2 图像谣言舆论引导的意义
        5.2.1 抑制谣言传播,稳定人心
        5.2.2 妥善澄清谣言,减少损失
        5.2.3 肃清网络环境,治理乱象
    5.3 图像谣言舆论引导的对策
        5.3.1 创新识别图像技术,遏制谣言源头规避负面舆论
        5.3.2 重视图文信息核查,审慎处理公开信息引导舆论
        5.3.3 构建多元辟谣平台,多方合力协同监管网络舆论
        5.3.4 强化质疑图像意识,利用网络自净机制净化舆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微时代审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二)国内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三、基本观点、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基本观点
        (二)主要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微时代的存在语境
    第一节 微时代的历史性考察和时代演进
        一、微时代中“微”的哲学基础
        二、微时代的媒介基础
        三、微时代的宏观特征
    第二节 微时代的文化基础与审美状况
        一、微时代的文化基础
        二、微时代的审美文化状况
        三、微时代的媒介化审美状况
        (一)重构:反美学的观念
        (二)统觉:“感”美文化出场
        (三)嵌入:屏幕美学隐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微时代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实践
    第一节 时空重塑中的审美主体
        一、审美主体身份
        (一)叠加与延伸:作为用户的主体身份
        (二)媒介与具身:作为赛博格的身体隐喻
        二、审美主体感知
        (一)多重自我:普遍性与认同性
        (二)参与式审美:互动与共情
        (三)审美心理:微小、即时、快捷
        三、审美主体自由
        (一)机器交互与感官自由
        (二)审美权力与身体事件
    第二节 审美实践的具象图绘
        一、文字圈
        二、图文圈
        三、音视频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时代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媒介审美经验的三次变奏
        一、静观:纸质媒体时代
        二、震惊:电子时代的发生
        三、介入:走进“第五媒体”
    第二节 微审美的文化征象
        一、场景:碎片与生产
        二、图像:爆震与增殖
        三、微众:感知共同体
    第三节 微审美的呈现方式
        一、审美形式竖屏化
        二、审美趣味多元化
        三、视听审美的碎微化
        四、审美接受的沉浸化
        五、风格审美的小众化
        六、生活美学深层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时代审美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赛博空间的运行逻辑与审美经验
        一、虚拟环境与审美感知
        (一)基于拟态环境的审美符号生产
        (二)基于移动社交的审美感知空间
        二、自媒体崛起与审美公众的话语革命
        (一)自媒体革命及文化意义
        (二)审美公众的经验微化
    第二节 消费社会的内在逻辑与审美转向
        一、消费意识形态与审美泛化
        (一)消费主义与文化特质
        (二)深层审美与符号快销
        二、微生产与资本逻辑
        (一)微众共同体
        (二)审美经济
    第三节 微时代的政治样貌与审美平等
        一、权利分解与感觉平等
        二、审美共识与柔性政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时代审美的困境反思
    第一节 技术审美的伦理
        一、媒介技术对审美的超越
        (一)工具理性与审美遮蔽
        (二)感官改造与审美“茧房”
        二、审美空间的异化与断裂
        (一)机器视觉
        (二)审美迷狂
    第二节 图像的审美危机
        一、内涵消解与表征过剩
        二、拒绝阐释与感觉狂欢
        (一)乌托邦式的观看行为
        (二)荒诞的身体美学
    本章小结
结语
    一、从经典概念到现实问题
    二、美学面向现实及未来的提问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博物馆研究
        1.2.2 博物馆新媒体研究
        1.2.3 视觉文化传播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
第2章 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的形成与发展
    2.1 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的概念
        2.1.1 基础概念及理论
        2.1.2 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的内涵
        2.1.3 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的外延
    2.2 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的形成
        2.2.1 视觉记忆的重要作用
        2.2.2 逐步建立的展陈视觉传达系统
    2.3 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的发展
        2.3.1 传播主体之发展
        2.3.2 传播载体之发展
        2.3.3 传播客体之发展
第3章 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的表现
    3.1 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的整体概况
        3.1.1 视觉文化传播手段多元化
        3.1.2 新媒体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3.1.3 博物馆视觉文化符号消费兴起
    3.2 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方式
        3.2.1 受众—实体媒介—视觉文化信息
        3.2.2 受众—虚拟媒介—视觉文化信息
    3.3 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特征
        3.3.1 视觉传播对象体现大众与小众融合
        3.3.2 视觉传播图像由仿真向拟像转变
        3.3.3 视觉传达设计展现多维互动影像
        3.3.4 视觉读取思维呈现符号消费导向
    3.4 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成效
        3.4.1 推动产业发展及品牌塑造——以故宫博物院为例
        3.4.2 促进特有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以三星堆博物馆为例
        3.4.3 引导与改变受众群体感知——以湖南省博物馆为例
第4章 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的不足及其原因分析
    4.1 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的不足之处
        4.1.1 博物馆资源整合运用不合理
        4.1.2 视觉文化传达系统设计欠佳
        4.1.3 视觉传播途径拓展能力需强化
        4.1.4 受众反馈作用未有效发挥
        4.1.5 缺乏科学的效果评估体系
    4.2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客观因素阻碍资源优化运用
        4.2.2 盲目跟风不利于长线发展
        4.2.3 视觉文化创意融合不足
        4.2.4 复合型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4.2.5 服务方式的文化内涵不足
第5章 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的优化建议
    5.1 加强人才培养巧用新媒体资源
        5.1.1 建设专业的管理运营和视觉设计人才队伍
        5.1.2 注重新媒体资源的合理应用
    5.2 把握设计要素关注视觉传达系统
        5.2.1 以主题为导向的视觉内容设计
        5.2.2 以技术为参考的视觉组合设计
        5.2.3 以有效为原则的视觉语言设计
        5.2.4 以个性为追求的视觉消费设计
    5.3 注重行业合作积极拓展传播途径
        5.3.1 以地域文化为线索进行横向合作
        5.3.2 以历史叙事为线索进行纵向合作
        5.3.3 以技术发展为基础均衡传播能力
    5.4 重视受众反馈培养视觉文化素养
        5.4.1 重视受众群体的反映与反馈
        5.4.2 促进受众视觉文化素养提升
    5.5 遵循科学原则建立效果评估体系
        5.5.1 重视效果呈现和内涵表达
        5.5.2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本文相关调查问卷)
致谢

(10)网络表情符号的流行及传播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内容及意义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论文创新点
一、网络表情符号的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一) 网络表情符号
    (二) 表情包
    (三) 虚拟语境
    (四) 符号化生存
    (五) 符号互动理论
二、网络表情符号的兴起及发展现状
    (一) 网络表情符号的兴起
    (二) 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现状
        1. 第一代:字符式表情符号
        2. 第二代:图标式表情符号
        3. 第三代:图片式表情符号
        4. 第四代:视频式表情符号
        5. 第五代:自定义表情符号
三、网络表情符号流行及原因分析
    (一) 基于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1. 调查问卷设计
        2. 数据收集结果
    (二) 网络表情符号的流行
        1. 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表现
        2. 网络表情符号的特点分析
    (三) 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原因
        1. 网络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2. 客观社会媒介表达的需要
        3. 媒介文化视觉化转向
四、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功能与负面影响
    (一) 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功能
        1. 传递信息功能:编码解码过程简单易懂
        2. 视觉表达功能:读图时代满足娱乐诉求
        3. 情感宣泄功能:娱乐狂欢及身份的建构
        4. 突显个性功能:对主流文化温和式对抗
        5. 象征修辞功能:传达表征意义隐喻作用
        6. 模拟现实功能:在虚拟空间中搭建情境
        7. 经济文化功能:具备潜在的及附加价值
    (二) 网络表情符号的负面影响
        1. 产生传播隔阂
        2. 冲击文字表达
        3. 趋向低俗冗余
        4. 出现道德滑坡
        5. 造成侵权行为
五、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前景与规范原则
    (一) 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前景
    (二) 网络表情符号的规范原则
        1. 尊重传播规律,遵从传播规范
        2. 遵守法律法规,防止侵权行为
        3. 平台发挥“把关人”作用,落实事后追惩制度
        4. 用户提升自律意识,强化道德规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图像的传播力——试论学术“文献”的图像化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 [1]图像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变化研究[D]. 鲁冰.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跨界电商直播的场景传播策略研究[D]. 刘雨静. 山东大学, 2021
  • [3]视觉文化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图像化传播[J]. 魏则胜,苗存龙. 贵州社会科学, 2021(01)
  •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表达研究[D]. 普娟. 大理大学, 2020(05)
  • [5]中越边境苗族村寨文化建设研究 ——以河口县莲花滩乡为例[D]. 王辉.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6]新媒体图像谣言及其舆论引导研究[D]. 郭蓉. 南昌大学, 2020(01)
  • [7]微时代审美问题研究[D]. 林文.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8]图像传译与圣经在华的受容[J]. 应焕强,吴青. 基督教学术, 2019(01)
  • [9]新媒体背景下博物馆视觉文化传播研究[D]. 张依倩. 湖南大学, 2019(07)
  • [10]网络表情符号的流行及传播功能研究[D]. 吴娟. 长安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图像的传播力——论学术“文献”的图像传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