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农民人均收入增长7%

贺州农民人均收入增长7%

一、贺州农民人均增收7%(论文文献综述)

冯颖涛[1](2021)在《广西农旅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三农”问题存在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尤以中西部地区为主的欠发达地区的乡村为突出,成为广大困扰欠发达地区乡村的发展问题。根据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思路,通过推动欠发达地区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打造高质量农旅融合产业,有助于催生农村新型产业业态,创造更多商业和就业机会,以产业带动就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农民脱贫增收,带动乡村生态、社会环境取得进步,在多个维度实现乡村振兴。在梳理文献中过程中发现,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是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形式。因此,本文将以农旅产业融合为切入点,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之一的广西为研究对象,搜集2009~2019年的相关数据,构建农旅产业融合的协同度模型,对广西14个地级市的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展开研究,比较分析广西14个地级市的农旅产业融合水平。在基于测度广西的农旅产业融合水平的结果的基础上,以广西的农旅产业融合水平为核心变量,加入多个控制变量,实证分析核心解释变量农旅产业融合水平对农民收入影响。结论如下:第一、广西整体以及区内14个地级市的农业和旅游业均属于相互促进关系,印证了区内农业和旅游业产业具备融合的可能性条件。这得益于广西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为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广西整体的农旅产业融合的产业驱动状况,2009~2015年广西的农旅产业融合由农业驱动;其中2016年为农旅产业融合由农业和旅游业共同驱动,2016年后整体的农旅产业融合转变由旅游业来驱动。对整体的农旅产业融合水平的时序进行分析,2009年广西14个地级市农旅产业融合处于失调状态;2018年起所有城市进入协调发展的状态,说明农业和旅游业两者的融合状态逐渐由无序向有序发展,两者的协调共同提升农旅产业的融合水平,提升融合质量。第三、取2019年农旅产业水平结果进行横截面分析,发现旅游业滞后于农业发展的城市只有百色市,农业与旅游业同步发展的城市有玉林市,其余12个城市均属于农业滞后于旅游业发展的城市,但所有城市的农旅产业融合水平均属于协调类型,说明农旅产业融合水平得到了显着的提高。第四、以本文测度的农旅产业融合水平为核心解释变量,农民人均收入为被解释变量,加入若干个控制变量,主要分析广西农旅产业融合水平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农旅产业融合水平提高对农民增收起促进作用。第五、针对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以下五点展望:一是要深化农旅产业融合,以产业融合带动脱贫增收;二是要因地制宜,发展农旅融合特色产业;三是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农村产业发展条件;四是简政放权,促进农旅产业融合;五是促进城乡互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丰富乡村产业。

雷渊[2](202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农村经济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如何缩小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从而达到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目标也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国家首次确定新时期乡村振兴的宏伟战略目标以来,作为我国传统农业大省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日渐突显,表现为核心经济圈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能力有限,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尚未付诸实施。上述表现也导致农村区域间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不但会使经济失衡,在一定程度上还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不利于农村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对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化进行研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和未来的趋势,并提出因地制宜的优化战略,对于推动广西农村经济均衡发展,进而促进广西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农村经济,研究其均衡发展问题。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数据分析和处理的相关技术,通过对广西农村经济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分析问题、提出优化建议等方式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如下:(1)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本文以2003年到2018年的历史数据为样本,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首先,从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财政投入和产业结构等四个维度构建包含农村经济发展18项具体内容的技术指标体系;其次,采用聚类分析方式,对广西14个地市的农村经济进行归类;再次,在分类基础上,总结和描述广西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和问题。(2)对发展趋势的预测。本文采用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方法,构建了广西农村经济发展模型。并在对历史数据进行处理的基础上,对广西未来的农村经济发展态势作出预测,特别是对于发展不均衡问题,提出了差距持续加大的警示。(3)总结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以数据分析和预测的结果为基础,对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包括发展水平差异化、财政投入不均衡、就业结构不合理、居民素质有差异、发展目标难实现等。(4)对广西农村经济均衡发展提出建议。针对广西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结合实地调研有针对性的从发展理念、产业结构、建设过程、教育方法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以求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胡骞文[3](2020)在《基于风险区划的广西香蕉低温天气指数保险费率厘定研究》文中指出香蕉是广西重要的经济作物,广西香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香蕉产业为广西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及精准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因香蕉自身的生长特性,生长过程中极易遭受低温冷害、台风、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其中尤其是低温寒害对广西香蕉生产的威胁较大。为保障广西香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稳定蕉农的生产种植收益,并改进传统农业保险在道德风险、供给需求不足、理赔困难等多方面的局限,开展创新型香蕉天气指数保险的研究与应用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广西香蕉低温寒害风险为例,在对广西香蕉的低温寒害风险进行风险区划的基础上,对广西香蕉低温寒害气象指数保险的费率厘定与定价展开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对广西香蕉产业的基本现状及主要的气象灾害风险研究表明,广西香蕉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稳步增长,然而面临的低温寒冷害风险越来越严重;其次,通过选取1990~2017年的广西香蕉相关的气候、生产与社会经济指标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指数平滑法、概率分布拟合方法等多种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对广西香蕉产业的低温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了风险区划分析,结果表明南宁、梧州、贺州、河池等产区为广西香蕉生产的低温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再次,基于广西香蕉低温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结论,进一步以广西最大的香蕉主产区南宁市为例,运用纯保险费率公式推导法研究分析了香蕉天气指数保险的纯费率,研究结果表明,南宁市香蕉冬季低温寒害风险的天气指数保险纯费率可设为1.43%,其它地区可根据风险区划在参照南宁市的保险费率基础上,计算各地的期望保险费率;最后,本文基于相关研究结论,提出了建设气象大数据平台、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强化农户的保险教育培训、增加创新型天气指数保险试点、加大财政支持政策等推广和完善广西香蕉低温寒害指数保险的相关政策建议。

陈田[4](202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从不平衡走向协调》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仅存在于区域之间,还存在于区域内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新时代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的交汇地和华南、西南、东盟三个经济圈的结合部,具有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特点,虽然区位优越,但区域内情况复杂,区域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就经济总体水平而言,2018年北部湾经济区6市人均GDP为36639元,而桂西资源富集区仅为23939元;柳州市、防城港市人均GDP分别为75945、73601元,而河池市、贵港市分别仅为22302元、26635元。作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是促进整个广西经济加快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推动西部地区经济跨越发展、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地理、经济基础等因素致使广西经济发展总体滞后并且区域经济差距大,因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但是,从什么样的角度去划分广西的经济区域才能较全面的观测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程度是怎样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如何,影响因素是什么?未来如何促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进行划分,剖析其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测度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探究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文章内容安排:第1章导论,提出问题、介绍研究意义、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第2章文献述评与理论基础,对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前人成就、挖掘文献留白,借鉴基础理论、构建分析框架;第3章介绍广西的禀赋,动态分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西总体的经济演进,静态解剖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第4章基于所划分的经济区域,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法,以及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四种指数,探讨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多维差距;第5章在全面把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第6章探讨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第7章基于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与机遇,结合国家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文件,探寻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出推进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第8章研究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基本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主要观点和结论有:(1)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就,但横向比较依然落后。从广西内部的区域来看,桂南沿海经济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桂东经济区和桂西经济区则相对滞后。(2)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存在于经济板块间、城市间、县域间、城乡间,表现于经济总体水平、产业发展、人民生活、基本公共服务等多个层面,是多维的不平衡。因此,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是促进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3)经济总体水平在各等级的区域间呈现扩大的态势,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人均GDP差距,区域经济总体差距依次来源于区域间差距、区域内差距、超变密度;人民生活水平的区域差距有缩小的趋势,表现为收入差距的缩小,但差距依然明显;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差距也呈缩小的趋势,表现为小学教育差距和医疗卫生差距的缩小,但是,中学教育的差距还较大。因此,要缩小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4)广西的民族自治(待遇)县、陆地边境县、民族乡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民族自治(待遇)县之间、陆地边境县之间、民族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层次分明,不平衡性突出,但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不明显。未来要加大力度支持民族自治(待遇)县、陆地边境县、民族乡经济的加快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并注重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5)2010-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从2010年的勉强协调或濒临失调逐渐向2018年的中等协调或初级协调转变,预计未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会进一步提升。但是,面临边地和边缘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少数民族发展滞后,以及地理禀赋、科教水平、开放程度区域差距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拥有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等诸多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条件。(6)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采取“集中均衡”式发展模式,要积极打造以南宁为核心的北部湾经济高地,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推动区域之间融合、互动发展;要加大力度支持广西欠发达地区、民族自治(待遇)地区、沿边地区加快发展;要深化新时代广西经济对外开放,以大开放激发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活力,提升区域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要注重经济与社会尤其是经济与人民生活、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区域经济与社会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要加大力度支持民族聚居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提升少数民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坚持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前提下,加强普通话的推广力度,破除制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语言障碍,力求缩小广西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少数民族与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

林忠伟[5](2019)在《加快推进广西极度贫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西极度贫困地区目前确定为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隆林各族自治县、那坡县、贺州市平桂区"土瑶"等4个县及一部分"土瑶"聚居地区。总人口约176万人,90%以上是少数民族,自然条件恶劣,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的"最后一公里",脱贫攻坚工作任重道远。文章在调研的基础上,提炼一些极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经验。针对这些地区脱贫攻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推进实现脱贫目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创新"村企互借"模式助产业腾飞发展、创新实施推行"股份农民"模式,建立健全产业稳定发展机制、精准帮扶全覆盖、资金投入保障、加快集体经济增收、提升地区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地区增收致富能力、提升贫困户居住条件、提升地区教育保障水平、提升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地区社会帮扶力度等一系列对策建议。

李娟[6](2019)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岔山村瑶族生计方式变迁》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精准扶贫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整个中国的乡村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民族地区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逐步瓦解,以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为依托的生计方式,为了适应不同的时代背景,也主动或被动的发生了变迁。生计方式是人们稳定的维持生活的计谋和办法,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因此,研究生计方式的变迁路径、探讨变迁规律,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同时,我国农村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研究民族地区农民的生计方式变迁,对于现阶段做好国家扶贫工作和民族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岔山村为田野调查点,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收集的基础上,以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的学科理论为指导和研究依据,深入探讨了岔山村农民生计方式变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以农为主、畜牧为辅的传统生计模式,到改革开放后的农牧业、副业、外出务工共同发展的现代化生计方式,再到如今以农牧业、旅游业为主,兼副业、外出务工为一体的多元化生计方式,岔山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种种发展与变迁,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村民自身的需求和努力以及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而变迁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方面、在人际交往上也扩大了村子通婚的范围,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妇女的角色和地位,同时岔山村生计方式的变迁也对当地文化资源的开发产生一定影响。

魏星辰[7](2018)在《广西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耦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互联网+农业组织化”模式已经在各地区广泛应用,广西14个地市利用“农友会”积极拓宽农产品上行与新零售渠道,形成了广西糖网、百香果等着名农业线上网站和品牌。作为现代经济下重要发展模式,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对于贫困人口脱贫、农业供给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广西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的耦合作用关系研究”主题,详细分析了两者相互作用的机理、使用数据测度广西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水平、利用计量模型分析两者的耦合关系及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农村电子商务通过减轻农业活动的盲目性、打破区域和时间的限制、方便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实现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产生“互联网+农业经济”的叠加效应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提、为其提供精准平台,丰富和完善电子商务应用体系,推进电商技术升级。两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精准扶贫+农产品上行”模式融入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第二,广西-东盟特产交易跨境电商平台、广西糖网等“互联网+农业产业化”平台在广西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仍面临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耦合程度不高、农民对其思想观念薄弱及参与不足等问题。第三,2012-2016年广西14个地市农村电子商务水平逐渐提高,但整体水平偏低;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南宁发展较为突出,柳州、桂林紧随其后。14个地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也是逐渐提高,整体水平仍然偏低;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南宁、桂林较为突出,柳州比较落后,工业发达与农业产业化无直接关系。第四,结构式联立方程显示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的相互影响作用显着为正,两者之间的耦合作用关系是存在的。对于农村电子商务方程,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各地区财政支农情况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显着为正,人均GDP、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无显着影响。对于农业产业化方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数、各地区农林牧渔业基本建设投资、人均公路营业里程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显着为正,人均GDP对其无显着影响。第五,为了提升广西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的耦合水平,本文提出建立联通机制、提升农民人力资本水平、建立融资机制、发挥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作用、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政策建议。

朱良华[8](2018)在《财政扶贫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消除贫困、追求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的历史。反贫困是人类社会自始以来的共同任务。匮乏或短缺是贫困的外显,也是贫困的基本特征。从扶贫实践来看,贫困人口的脱贫首先表现为收入上的脱贫。收入贫困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力贫困与权利贫困的综合反映。财政扶贫则是利用财政资金开展扶贫的所有扶贫行为的总称。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积极介入扶贫行动,不仅是履行公共财政职能的要求,而且是增加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公正的要求,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以财政扶贫的收入分配效应作为论题,结合财政扶贫实践现状,遵循“理论构建——实证分析——对策探索”的基本思路开展研究。首先,阐释了财政扶贫调节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然后,系统分析了我国贫困地区农村收入分配现状,并在梳理我国扶贫政策演变历程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财政扶贫实践情况;接下来,以广西54个贫困县为例,对财政扶贫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定量评价了财政扶贫调节收入分配的效率,并深入剖析了相关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论,提出了进一步改善财政扶贫调节收入分配效率的相关建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首先,财政扶贫调节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财政扶贫具备收入分配功能。从路径上来看,财政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制度改善贫困人群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提高他们的收入,或者为贫困人口提供必要帮扶,减少他们的各项支出,从而实现减贫;另一方面则是由财政支出借助中间媒介减贫。财政扶贫的收入分配效应是政府在运用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进行扶贫的过程中,对居民收入分配带来的影响和效果,本质上为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再分配。这种分配效应具有双向性,既可能缩小收入差距,也可能扩大收入差距。对于财政扶贫的收入分配效应判定,除了传统的收入增长和收入差距调节维度之外,还应该包含减贫效应维度,这是由反贫困实践中的贫困线要求所决定的。其次,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及财政扶贫实践。当前,我国贫困规模依然不容小觑,贫困人口相对集中与绝对分散并存,地区间的贫困差异明显,同步脱贫难度较大。贫困地区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增长最快,结构占比不断提高;经营性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但仍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可是与全国的差距依然明显,收入不平等问题还是比较严峻。充分发挥财政扶贫收入分配功能,有效发挥财政扶贫调节收入分配的积极效应显得尤其重要。为此,我国财政扶贫力度不断加大,但仍面临诸多挑战。第三,财政扶贫的收入分配效应。广西作为西部民族地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难度大,具有典型意义。以广西54个贫困县为例,对财政扶贫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1)财政扶贫资金收入分配的整体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扶贫资金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具有显着正的影响。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每增加1%,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将增长0.16%。财政扶贫资金规模则对减贫具有显着影响,财政资金每增加1%,贫困发生率可以降低0.08个百分点。不过,财政扶贫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贫困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这意味着当前财政扶贫项目的实施,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效应要弱于城镇居民,财政扶贫靶向性存在一定偏离。(2)基于财政扶贫资金来源的收入分配效应。财政扶贫资金来源分为中央资金和地方资金。不管是中央资金,还是地方资金,均有利于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符合理论预期。其中,地方扶贫资金的收入增长效应大于中央资金。中央扶贫资金支出每增长1%,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0.04%;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支出每增长1%,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则可以增长0.08%。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和地方财政扶贫资金都可以显着地降低贫困发生率,并且在1%水平上显着。不过,地方财政扶贫资金可以显着地缩小贫困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中央扶贫资金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不显着。(3)不同财政扶贫资金支出结构的收入分配效应。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扶贫发展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其他专项资金可以显着地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而以工代赈资金、易地搬迁资金对于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不显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扶贫发展资金每增加1%,农村居民收入则增长0.14%。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每增加1%,农村居民收入则增加0.05%。以工代赈资金、易地搬迁资金对于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不显着。其他专项资金每增长1%,农村居民收入则增长0.01%。扶贫发展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其他专项资金均可以降低贫困发生率,而以工代脤资金、易地搬迁资金的减贫效应均不显着。扶贫发展资金每增加1%,可以降低贫困发生率0.09个百分点。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每增加1%,可以减少贫困发生率0.03个百分点。以工代赈资金不利于减贫,易地搬迁资金则具有减贫效应,但它们的影响均不显着。其他专项资金每增长1%,可降低贫困发生率0.01个百分点。扶贫发展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易地搬迁资金的增加均可以缩小贫困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影响力度较小,而以工代赈、其他专项资金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则不显着。综合来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扶贫发展资金的收入分配效应比其他扶贫资金要有效,需要对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向做出适当调整。第四,财政扶贫调节收入分配的效率及影响因素。以广西54个贫困地区为例的DEA分析表明,从2013年到2015年,财政扶贫调节收入分配效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并且保持了连续增长,但是贫困县之间财政扶贫调节收入分配的效率差异较大,地区之间的效率水平不够均衡。2014年和2015年的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在每年DEA无效的贫困县中,位于规模报酬递增区域的贫困县数量远少于位于规模报酬递减区域的贫困县数量,反映出当前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面临着规模不足与规模冗余并存的矛盾。从地级市层面来看,地区间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差距明显,并呈现出动态变化,这反映出各个贫困县财政扶贫对收入分配调节作用还不稳定,协同性还不够。基于Tobit面板随机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与财政扶贫调节收入分配效率正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贫困地区以实体经济为核心的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公路里程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通过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发现,第一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绩效与财政扶贫调节收入分配效率显着负相关;低保覆盖率则通过负向影响纯技术效率的路径制约了财政扶贫调节收入分配效率;而农作物播种面积对财政调节收入分配效率的影响不显着。第五,提高财政扶贫调节收入分配效率的政策建议。实证分析的启示是:除了继续发挥相关影响因素的正向效应之外,应该进一步提高产业扶贫的精准性,切实保障和提高贫困人口获益水平,同时强化低保待遇的识别及动态监管。为此,提出如下建议:首先,从思想认识层面树立科学指导思想,正确看待财政扶贫事业的长期性。其次,优化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使用和监督机制,以及采取必要的配套措施,不断提高财政政扶贫调节收入分配的绩效。

余俊[9](2017)在《广西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在技术、资金、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内部管理、服务、发展的经营服务组织,是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有效载体和途径[1]。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贺州市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呈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促进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与不断变化的市场之间的有效联系,加速了农民繁荣的局面,加快农业管理机制创新和农业经营步伐。这一变化将提高农民在市场上的战斗组织和参与程度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从分析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义入手,探讨了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关于有效性和现存问题的研究,提出符合贺州市实际的发展意见。本论文的研究着力于探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现阶段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实践经验予以总结;二是找出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合理、快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途径和措施。以贺州市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经验和效果等进行分析,找出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提出了适合贺州市实际情况的政策建议;发展贺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解放农村生产力,激活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贺州共同繁荣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为了进一步摸清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促进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生产组织化程度,从而对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查研究。

刘勇[10](2016)在《三重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理论与实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发生的最显着的变化。基于中国独特的城乡人口结构和产业发展特点,在世界大城市化背景下选择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基础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越来越凸显,表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一直处于不平等警戒线之上,这会影响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解决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才能实现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推进。纵观世界城镇化进程,中国的城镇化规模前所未有,而且具有明显的中国人力资源禀赋特征,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镇化的进程相对缓慢,且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差异显着。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土地和资本三要素是最重要的投入要素和推动力量,其中以人口转移为载体的人口城镇化是主导,伴随着人口城镇化,对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交通、住房和福利等的需求不断扩张,从而必然产生土地城镇化和资本城镇化,而土地城镇化和资本城镇化又具有鲜明的政府主导特征,这使得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资本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均会产生影响,并且影响不尽相同。为了分析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量、城镇化演变规律以及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本文以人口、土地和资本的三重城镇化为研究对象,基于历年的中国省级、市级、县级不同尺度下的相关统计数据,对中国三重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发展现状及其空间分异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三重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路径,以从中国三重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演进特征中,探讨实现中国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协调发展的演进规律及动力机制,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中国三重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发展现状分析。1990年以前中国城镇化率、就业率和GDP增长率基本保持同步增长,但1990年后经济增长对第二三产业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乏力,城镇化率的速度也大大减缓,城镇化率水平远远低于钱纳里提出的常态城市化水平,城镇化进程也未按诺瑟姆提出的城市化演进规律不断向前推进,城镇化水平还未达到60%城镇化速度就开始大大减缓,并且区域间的城镇化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再者分别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资本城镇化来看,三重城镇化在区域间也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失衡问题。人口城镇化主要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而土地城镇化和资本城镇化的速度在各地区发展的都较快,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从基于城乡居民收入比率、泰尔指数、基尼系数等指数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结果看,经济中等发达区域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经济发达区域的城乡收入差距次之,而经济不发达区域的城乡收入差距最小。最后通过分析各产业就业人数和就业弹性发现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呈下降趋势。第二,中国三重城镇化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化路径分析。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标准差椭圆等空间分析方法,基于历年中国省级、地市级、县级尺度下的相关数据,通过分析三重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的空间分异及其演化过程,深入研究了中国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化路径。从三重城镇化的演进来看,人口城镇化空间分布呈现“东北-西南”发展格局,土地城镇化和资本城镇化的空间分布呈逐步向北方移动的格局并有加速集聚的态势。而三重城镇化协调度呈现东、西部高,中部、东北部低的特征,其中人口和土地的协调度明显高于人口-资本和土地-资本的协调度,但整体上呈现协调度偏低的特征。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和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东南部沿海地区,整体上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格局。第三,中国三重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机理分析。通过构建包含人口、土地和资本要素流动的新经济地理学的两部门和三部门理论模型,发现人口、土地、资本三种生产要素通过不同途径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人口城镇化是通过收入水平、人口结构、城乡结构的变化影响收入差距,并能缩小收入差距;土地城镇化通过土地价格影响收入差距,但是扩大收入差距;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户籍制度在城乡市场分割时,能缩小收入差距,但伴随着城镇化进程,户籍制度会扩大收入差距。当人口、土地、资本三种生产要素形成均衡合理的配置,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资本城镇化协调发展时,才能实现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的平稳发展,使城镇化进程更加和谐,并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和平稳发展。第四,中国三重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空间效应分析。建立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分析三重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且作用最大,其不仅有助于缩小本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缩小相邻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一定的影响。而且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地理距离对劳动者迁移的限制已经逐渐减弱,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对农村人口的迁移就越具有吸引力,地理距离的限制较小。而土地城镇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并且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也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但土地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受地理距离的影响。资本城镇化未显示明显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资本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效应也不明显,但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地区资本的稀缺是限制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主要因素。

二、贺州农民人均增收7%(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贺州农民人均增收7%(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农旅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乡村振兴文献研究概述
        1.3.2 农村产业融合研究概述
        1.3.3 农民增收影响因素研究文献概述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径图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欠发达地区
        2.1.3 乡村经济增长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关联理论
        2.2.2 产业融合理论
        2.2.3 “配第—克拉克”定理
第3章 农旅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机制分析
    3.1 农旅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的动力机制
        3.1.1 政策支撑驱动
        3.1.2 要素禀赋驱动
        3.1.3 社会发展驱动
    3.2 农旅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的传导机制
        3.2.1 因地制宜,打造致富产业,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3.2.2 借助发展绿色产业,巩固致富的基础,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3.3 广西实施农旅产业融合促进的农民增收必要性
    3.4 广西农业和旅游业融合的主要模式
        3.4.1 田园综合体
        3.4.2 特色小镇
    3.5 广西农旅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的案例分析—以桂林市阳朔县为例
        3.5.1 阳朔县农旅产业融合基本情况
        3.5.2 阳朔县农旅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3.5.3 阳朔县农旅产业融合的经验情况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广西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协同度研究
    4.1 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4.2 研究方法
        4.2.1 数据处理方法
        4.2.2 权重确定方法
    4.3 农业与旅游业综合评价指数测算方法
    4.4 农业与旅游业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4.5 耦合度与协同度模型构建
    4.6 结果分析
        4.6.1 广西农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的相关性分析
        4.6.2 广西农旅产业融合整体性分析
        4.6.3 广西农旅产业融合地域差异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广西农旅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
    5.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 模型构建
    5.3 平稳性检验
        5.3.1 单位根检验
        5.3.2 协整检验
    5.4 结果讨论
        5.4.1 核心解释变量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
        5.4.2 控制变量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学术贡献与不足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
    2.1 相关概念
        2.1.1 经济差异
        2.1.2 区域经济差异
        2.1.3 区域非均衡
    2.2 理论基础
        2.2.1 城市发展阶段论
        2.2.2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2.2.3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3 关键技术
        2.3.1 R语言编程
        2.3.2 聚类分析
        2.3.3 ARIMA预测模型
        2.3.4 主成分分析
3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分析及数据预测
    3.1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3.1.1 农林牧渔总产值
        3.1.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
        3.1.3 与其他省份的比较
    3.2 农村区域经济差异指标体系构建
        3.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2.2 构建广西农村各区域间经济差异的指标体系
        3.2.3 指标体系选取的理由
        3.2.4 数据预处理
    3.3 聚类分析
        3.3.1 方法简述
        3.3.2 聚类分析的结果
        3.3.3 聚类分析的结论
    3.4 ARIMA模型数据预测
        3.4.1 方法简述
        3.4.2 ARIMA模型预测的结果
        3.4.3 ARIMA模型预测的结论
    3.5 广西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3.5.1 南桂柳遥遥领先,桂西北发展落后于桂东南地区
        3.5.2 财政投入失衡,农村区域经济差异呈扩大趋势
        3.5.3 农村区域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不平衡
        3.5.4 农村居民整体素质较低,收入增长缓慢
        3.5.5 发展“美丽广西”乡村振兴面临挑战
4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总体分析
        4.1.1 地理区位及自然资源影响
        4.1.2 农村经济生产条件影响
        4.1.3 农村政策及科技文化因素
        4.1.4 相邻地区带动因素
    4.2 农村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4.2.1 方法简述
        4.2.2 主成分分析的结果
        4.2.3 主成分分析的结论
5 对策及建议
    5.1 发挥南桂柳的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效力,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5.2 加快桂西北地区软、硬件条件建设,缩小农村区域经济差异
    5.3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结构升级
    5.4 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5.5 加大农村基建投资和财政投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5.6 借力“一带一路”,鼓励乡村创新创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
    6.3 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基于风险区划的广西香蕉低温天气指数保险费率厘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基础
    2.1 相关概念说明
        2.1.1 天气指数保险概念的界定
        2.1.2 天气指数保险的基本特征
        2.1.3 天气指数保险费率厘定流程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气象学理论
        2.2.2 风险区划理论
        2.2.3 农业保险制度变迁理论
        2.2.4 大数法则
第三章 广西香蕉生产现状及主要的气象风险
    3.1 广西香蕉生产现状
        3.1.1 面积与产量
        3.1.2 种植区域分布
        3.1.3 品种情况和品牌建设
    3.2 广西香蕉生长的主要气象风险
        3.2.1 台风、洪涝及干旱风险
        3.2.2 低温寒冷冻害风险
    3.3 广西香蕉的低温寒害风险的灾损分析
第四章 基于低温寒害风险的广西香蕉风险区划研究
    4.1 数据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计算方法
    4.2 实证结果分析
        4.2.1 致灾因子危害性分析
        4.2.2 承灾体暴露性分析
        4.2.3 防灾减灾能力分析
    4.3 综合风险区划结果
第五章 广西香蕉低温天气指数保险费率厘定
    5.1 纯费率厘定的基本思路
    5.2 以南宁市为基准地区的纯费率厘定
        5.2.1 数据来源
        5.2.2 相对气象产量的确定
        5.2.3 天气指数的构建
        5.2.4 纯保险费率的厘定
    5.3 基于风险区划的广西各市纯费率厘定
        5.3.1 广西各市纯保险费率关系
        5.3.2 基于风险区划的各地纯保险费率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建设气象大数据平台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6.2.2 将农户保险教育培训纳入农业保险制度顶层设计中
        6.2.3 选择代表性区域开展广西香蕉天气指数保险试点
        6.2.4 加大财政支持,明确创新性险种补贴标准
        6.2.5 增强农业生产遭受双重或多重灾害风险时的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从不平衡走向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述评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3 理论分析框架
第3章 广西禀赋、经济演进与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3.1 广西壮族自治区禀赋
    3.2 广西的经济演进(1949-2019)
    3.3 广西经济区域划分及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3.4 小结
第4章 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多维差距
    4.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测度方法
    4.2 区域经济发展多维差距评价指标体系
    4.3 区域板块间经济发展差距
    4.4 城市间经济发展差距
    4.5 县际经济发展差距
    4.6 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4.7 小结
第5章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估
    5.1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5.3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分析
    5.4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
    5.5 小结
第6章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机遇
    6.1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6.2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机遇
第7章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与保障措施
    7.1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目标与格局
    7.2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7.3 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加快推进广西极度贫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西极度贫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亮点做法
    1. 领导高度重视
    2. 不动摇推进实施工作重点
    3. 科学谋划,高位推进
    4. 推行清单管理
    5. 创新推行“村企互借”模式,实现优势互补
    6. 创新实施推行“股份农民”模式,助推产业扶贫工程
    7. 创新推进茶园模式、资产性收益双模式,助推集体经济增收
二、广西极度贫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 长期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基本公共服务不完善
    2. 自然资源耕地稀缺,特色产业发展不壮大
    3. 医疗教学水平滞后,村民就读就医不容易
    4. 文化就业技能缺失,易地搬迁推动不顺畅
    5. 脱贫摘帽任务艰巨
三、加快推进广西极度贫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对策建议
    1. 毫不动摇推进实现脱贫目标
    2.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3. 创新“村企互借”模式助产业腾飞发展
    4. 创新实施推行“股份农民”模式,建立健全产业稳定发展机制
    5. 精准帮扶全覆盖
    6. 资金投入保障
    7. 加快集体经济增收
    8. 提升极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水平
    9. 提升极度贫困地区增收致富能力
    1 0. 提升极度贫困户居住条件
    1 1. 提升极度贫困地区教育保障水平
    1 2. 提升极度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1 3. 提升极度贫困地区社会帮扶力度

(6)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岔山村瑶族生计方式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意义和选题原由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选题原由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关于民族生计方式的研究
        二、与瑶族生计相关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四节 田野点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人口概况
        二、历史沿革
        三、生产与经济
        四、风俗习惯
第二章 岔山村传统生计方式
    第一节 传统农业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农业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发展
    第二节 传统养殖业
    第三节 个体手工业与工商业
    第四节 外出打工
第三章 岔山村现代生计方式
    第一节 现代农业与养殖业
    第二节 旅游业
        一、旅游业产生的背景
        二、旅游产业链下的生计方式
    第三节 其他生计方式
        一、外出务工
        二、在乡务工
        三、回乡创业
第四章 岔山村生计方式变迁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国家政策的扶持
    第二节 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三节 村民的文化自觉
第五章 岔山村生计方式变迁的影响
    第一节 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交通方式的便捷
        三、休闲娱乐方式的增多
        四、居住环境的改善
    第二节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一、通婚范围的扩大
        二、妇女角色和地位的改变
    第三节 对文化资源开发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广西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和可能的贡献与创新
        1.4.1 论文的结构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电子商务
        2.1.2 农业产业化
    2.2 理论基础
        2.2.1 交易成本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专业化生产理论
第3章 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关系的机理分析
    3.1 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3.1.1 “互联网+农业经济”的叠加效应
        3.1.2 减轻农业活动的盲目性
        3.1.3 打破区域和时间的限制
        3.1.4 方便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3.1.5 实现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
    3.2 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电子商务的促进作用
        3.2.1 发展前提和精准平台
        3.2.2 丰富和完善电子商务应用体系
        3.2.3 推进电商技术升级
    3.3 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融入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广西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4.1 广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4.1.1 广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4.1.2 广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4.2 广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4.2.1 广西推进农业产业化所取得的成就
        4.2.2 广西推进农业产业化所存在的问题
    4.3 广西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现状
        4.3.1 广西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4.3.2 广西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不断完善
        4.3.3 广西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广西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测度及耦合关系分析
    5.1 数据处理及评价方法
        5.1.1 定基极差法
        5.1.2 主客观组合赋权法
        5.1.3 综合评价指数
    5.2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测度分析
        5.2.1 农村电子商务评价指标体系
        5.2.2 数据来源及指标权重
        5.2.3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综合分析
    5.3 农业产业化发展测度分析
        5.3.1 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
        5.3.2 数据来源及指标权重
        5.3.3 农业产业化发展综合分析
    5.4 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的耦合关系分析
        5.4.1 结构式联立方程模型的构建
        5.4.2 变量的设计与数据说明
        5.4.3 实证结果分析
        5.4.4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广西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6.1 完善联通机制
    6.2 提升农民人力资本水平
    6.3 建立融资机制
    6.4 充分发挥农业供给侧改革作用
    6.5 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
    6.6 加强信息化建设
第7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财政扶贫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财政扶贫调节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贫困与反贫困
        二、财政扶贫
        三、财政扶贫收入分配效应
    第二节 财政支持扶贫的理论依据
        一、公共财政理论
        二、福利经济理论
        三、社会公正理论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节 财政扶贫的作用机制与路径
        一、财政扶贫资金的传递过程
        二、财政扶贫的作用机制
        三、财政扶贫的路径分析
    第四节 财政扶贫调节收入分配效应的机理
        一、财政扶贫调节收入分配的逻辑
        二、财政扶贫收入分配效应的双向性
        三、财政扶贫收入分配效应的构成
第二章 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农村贫困现状
        一、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与分布
        二、贫困地区农村贫困规模与分布
        三、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状况
        四、农村贫困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现状
        一、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构成
        二、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情况
    第三节 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现状
        一、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结构
        二、东、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结构
        三、不同类型贫困县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结构
    第四节 连片特困区农村居民收入现状
        一、连片特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二、连片特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
第三章 我国财政扶贫实践考察
    第一节 我国扶贫政策的演变历程
        一、以区域瞄准为重点的体制改革扶贫阶段(1978-1985年)
        二、以贫困县瞄准为重点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2000年)
        三、以贫困村瞄准为重点的综合性扶贫阶段(2001-2010年)
        四、以片区攻坚和贫困户瞄准为重点的精准扶贫阶段(2011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财政扶贫的现行政策安排
        一、中央层面的财政扶贫政策与制度
        二、地方层面的财政扶贫政策与制度
    第三节 财政扶贫的主要参与路径
        一、大力推进教育扶贫
        二、多样化补偿鼓励易地搬迁
        三、加快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
        五、积极扶持地方产业发展
    第四节 我国财政扶贫的资金投入
        一、财政扶贫资金的规模变化
        二、财政扶贫资金的重点投向
    第五节 当前财政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贫困长期性认识不足的苗头显现
        二、制度体系建设滞后于扶贫实践
        三、基于因素法的资金分配方案设计还不够科学
        四、财政扶贫资金支出结构还需要优化
        五、财政扶贫考核评价指标设计存在缺陷
        六、扶贫项目资金报账流程相对繁琐
        七、资金监管措施存在疏漏或执行不到位
第四章 财政扶贫收入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以广西为例
    第一节 广西财政扶贫实践现状
        一、广西贫困现状
        二、广西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分析
        三、广西财政扶贫实践及成效
    第二节 财政扶贫资金的收入分配整体效应分析
        一、基于资金规模的收入分配效应模型设定
        二、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说明
        三、财政扶贫收入分配整体效应的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财政扶贫资金来源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一、不同资金来源的收入分配效应模型构建
        二、数据说明与回归方法选择
        三、中央和地方财政扶贫资金的收入分配效应结果分析
    第四节 财政扶贫资金结构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一、区分资金投向的收入分配效应模型设定
        二、数据说明与回归方法选择
        三、不同投向扶贫资金的收入分配效应结果分析
第五章 财政扶贫调节收入分配的效率评价:基于广西的分析
    第一节 模型构建与指标设计
        一、方法的选择
        二、实证模型构建
        三、投入产出指标设计
        四、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二节 实证结果与评价分析
        一、效率评价结果
        二、基于县域层面的效率评价分析
        三、基于市域层面的效率评价分析
        四、关于规模报酬递减的现实依据
        五、财政扶贫调节收入分配的效率判定
    第三节 财政扶贫调节收入分配效率的影响因素
        一、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二、模型构建与回归结果
        三、结果解释
        四、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改善财政扶贫收入分配效应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树立科学的财政扶贫指导思想
        一、客观认识财政扶贫的长期性
        二、注重改善财政扶贫的收入分配效应
        三、坚持市场配置财政扶贫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节 优化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使用和监管机制
        一、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机制
        二、优化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向
        三、构建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用好考核指挥棒
        四、打造形成财政扶贫资金闭环监督体系
    第三节 改善财政扶贫收入分配效应的配套措施
        一、探索建立乡级报账机制,提高资金支出效率
        二、加强扶贫制度规范的前瞻性建设
        三、努力保持贫困地区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广西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理论和典型案例
        1.1.1 基本概念界定
        1.1.2 相关理论概述
        1.1.3 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发展经验和启示
        1.1.3.1 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社
        1.1.3.2 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
        1.1.3.3 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启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简评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3.2 研究技术线路和结构安排
2 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2.1 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历程
    2.2 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总体发展特点
    2.3 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经验
        2.3.1 出台和完善相应政策和文件
        2.3.2 抓典型示范,推动面上工作
        2.3.3 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制度建设
        2.3.4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各有关部门全力配合
    2.4 贺州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的成效
        2.4.1 加快了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2.4.2 加快了农业新品种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2.4.3 生产组织化,聚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2.4.4 培养了新型农民,推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3 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法律地位不够明确
    3.2 组织规模小,组织分散
    3.3 运行机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
    3.4 自我积累能力弱,壮大发展能力不强
    3.5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和支持不够
4 促进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措施建议
    4.1 加强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
    4.2 规范建设,建立健全内部运营机制和监管制度
    4.3 做强做大经济组织
    4.4 加强人才的培养
    4.5 加大必要的扶持
5 结论及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与展望
        5.2.1 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意义深远
        5.2.2 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三重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理论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镇化
        1.3.2 三重城镇化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基础
        2.1.1 城镇化动力机制
        2.1.2 城镇化发展阶段
        2.1.3 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
    2.2 城镇化的相关研究
        2.2.1 城镇化的原动力
        2.2.2 城镇化发展的协调度评价
    2.3 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
        2.3.1 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源
        2.3.2 城乡收入差距的测量
        2.3.3 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
    2.4 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相关研究
        2.4.1 三重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理论研究
        2.4.2 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2.5 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章 中国三重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城乡收入差距分析
    3.1 三重城镇化发展与演进历程分析
        3.1.1 人口城镇化—三重城镇化(1)
        3.1.2 土地城镇化—三重城镇化(2)
        3.1.3 资本城镇化—三重城镇化(3)
    3.2 三重城镇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分析
        3.2.1 基于城乡收入比率
        3.2.2 基于基尼系数
        3.2.3 基于泰尔指数
        3.2.4 基于二元对比系数
        3.2.5 基于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结构
    3.3 三重城镇化协调度分析
        3.3.1 三重城镇化协调度
        3.3.2 中国东中西部三重城镇化协调度
        3.3.3 人口城镇化与户口城镇化
        3.3.4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重城镇化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分异及演化特征
    4.1 三重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演化特征
        4.1.1 省级尺度下三重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演化
        4.1.2 省级尺度下三重城镇化协调度空间分异及演化
        4.1.3 省级尺度下三重城镇化发展驱动模式空间分异及演化
        4.1.4 地级市尺度下三重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演化
        4.1.5 县级尺度下三重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演化
    4.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分异及演化特征
        4.2.1 省级尺度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分异及演化
        4.2.2 地级市尺度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分异及演化
        4.2.3 县级尺度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分异及演化
    4.3 三重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空间分异及演化特征
        4.3.1 省级尺度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分异及演化
        4.3.2 地级市尺度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分异及演化
        4.3.3 县级尺度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分异及演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重城镇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
    5.1 三重城镇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机理分析
        5.1.1 人口城镇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机理分析
        5.1.2 土地城镇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机理分析
        5.1.3 资本城镇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机理分析
    5.2 三重城镇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两部门模型
        5.2.1 两部门模型的理论基础
        5.2.2 两部门模型的基本假定
        5.2.3 两部门模型的消费者偏好与产品需求
        5.2.4 两部门模型的厂商生产与产品供给
        5.2.5 两部门模型的短期均衡分析
    5.3 三重城镇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三部门模型
        5.3.1 三部门模型的基本假定
        5.3.2 三部门模型的消费效用函数
    5.4 基于两部门模型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5.4.1 城乡非技能劳动力的收入差距
        5.4.2 城乡技能劳动力的收入差距
        5.4.3 城市内不同群体的福利分析
    5.5 基于三部门模型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5.5.1 城乡非技能劳动力的收入差距
        5.5.2 城乡技能劳动力的收入差距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重城镇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6.1 三重城镇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6.1.1 分析模型介绍
        6.1.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6.1.3 模型构建
        6.1.4 实证分析
    6.2 三重城镇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个体效应实证分析
        6.2.1 分析模型介绍
        6.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2.3 全国各地级市个体效应实证分析
        6.2.4 全国四大区域个体效应实证分析
        6.2.5 京津冀区域个体效应实证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政策启示
    7.3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A
附录 B

四、贺州农民人均增收7%(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农旅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路径研究[D]. 冯颖涛. 桂林理工大学, 2021
  • [2]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D]. 雷渊. 广西大学, 2020(07)
  • [3]基于风险区划的广西香蕉低温天气指数保险费率厘定研究[D]. 胡骞文. 广西大学, 2020(07)
  • [4]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从不平衡走向协调[D]. 陈田.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5]加快推进广西极度贫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对策研究[J]. 林忠伟.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9(06)
  • [6]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岔山村瑶族生计方式变迁[D]. 李娟.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7]广西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耦合关系研究[D]. 魏星辰.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8]财政扶贫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D]. 朱良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9]广西贺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余俊. 广西大学, 2017(06)
  • [10]三重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理论与实证[D]. 刘勇.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贺州农民人均收入增长7%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