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甘薯种质资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甘薯种质资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我国甘薯种质资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黄咏梅,李彦青,滑金锋,廖金秀,黄学华,银捷,梁耀文,陈天渊,李慧峰[1](2021)在《广西地方甘薯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初步鉴定》文中指出【目的】对广西地方甘薯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收集及初步鉴定,为甘薯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创新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依托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和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评价",2015—2020年采用实地走访调查的方法在广西全区范围内开展地方甘薯种质资源的调查及收集工作,并对其农艺性状进行测定。【结果】共收集到甘薯种质324份,从水平分布来看,大部分资源分布在北部和东部,中部和南部分布较少,其余地方有零星分布;从垂直分布看,甘薯种质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为0~900 m范围内,海拔900 m以上的种质资源分布较少。对305份种质进行农艺性状鉴定,结果显示为匍匐型的种质最多,半直立型次之,攀缘型最少;叶菜专用型占13份,其他类型的种质占292份;筛选出56份干物率达30.00%以上的高干物率甘薯种质;甘薯同种异名或同名异种的情况比较突出,鉴定后获得106份不重复的甘薯种质资源;结合农户的认知,评价出了槟榔薯、姑娘薯及外婆藤等优异甘薯种质。【结论】广西甘薯地方种质种类较丰富,但分布不均匀,且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及土地经营方式等变化,很多地方甘薯种质资源遭到淘汰而消失,因此今后仍需加强甘薯种质资源的保护、调查和收集工作,并进行深度鉴定、评价以及合理开发利用。

陈新亮,房伯平,王章英,姚祝芳,杨义伶,黄立飞[2](2022)在《国家种质广州甘薯圃病毒种类鉴定及分析》文中指出为明确引起国家种质广州甘薯资源圃中病毒病的病毒种类及优势种,为甘薯种质安全保存提供支持,2017年从甘薯资源圃中未脱毒更新的盆栽苗和大田苗中采集155份具有不同病毒病症状的甘薯资源样品,利用PCR和RT-PCR检测技术对这些样品进行了17种病毒的分子检测。155份样品均有病毒检出,包括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甘薯褪绿斑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fleck virus(SPCFV)、甘薯类花椰菜花叶病毒Sweet potato caulimo-like virus(SPCV)、甘薯潜隐病毒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SPLV)、甘薯脉花叶病毒Sweet potato vein mosaic virus (SPVMV)、甘薯病毒2 Sweet potato virus 2(SPV2)和甘薯曲叶病毒Sweet potato leaf curl virus(SPLCV)等9种病毒。检出率最高的是SPCFV,为98.1%,最低的是SPCV,为0.6%;RNA病毒检出率为99.4%,DNA病毒检出率为94.2%。154份样品为病毒复合侵染,占总样品数的99.4%;其中4~6种病毒复合侵染率最高,为70.7%,有4份样品最多检测出8种病毒(2.6%)。在所有复合侵染类型中,同时含有SPFMV和SPCSV两种病毒的复合侵染率占54.2%。研究结果表明,甘薯种质资源经过多年茎蔓和种薯繁育,病毒感染率高,病毒种类多,以复合侵染为主,在生长环境相同的条件下,不同资源品种对病毒的耐受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王章英,唐朝臣,江炳志,张湘博,房伯平[3](2021)在《1978-2016年广东甘薯育成品种系谱与亲本利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广东甘薯育成品种遗传背景与品种间亲缘关系,为甘薯育种亲本选择和杂交组合有效配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78—2016年广东省育成的通过国家鉴(认)定或省审定的57个甘薯品种基本信息,分析广东省育成甘薯品种基本概况、亲本来源、系谱关系及衍生品种情况。【结果】广东甘薯育成品种主要利用品种间定向杂交(59.6%)或集团杂交(29.8%)选育而成,育成品种类型以鲜食型和鲜食兼用型为主、占86.0%;57个甘薯育成品种溯源直接亲本61个,原始亲本42个,其中禺北白、湛薯75-57、普薯3号和新竹头作为原始亲本,使用频数较高,衍生品种数14个以上;广东省甘薯育成品种系谱主要以地方品种或早期广东省本地育成种及其衍生品种为骨干组成,可划分为4个脉系:湛薯75-57脉系、广揭脉系、广普脉系和其他脉系;广东育成品种作为直接亲本已先后培育出50个甘薯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结论】广东甘薯育成品种所用亲本呈现明显的"广东特色",遗传基础较窄,为扩大甘薯品种遗传基础,在广泛引进收集国内外优异甘薯种质资源拓宽亲本的同时,亟需对甘薯种质资源尤其是地方品种资源进行精准鉴评以挖掘优异种质,培育优质亲本。

姚祝芳,吴柔贤,张雄坚,戴彰言,杨义伶,黄立飞,刘军,房伯平[4](2021)在《广东甘薯种质资源系统收集与鉴定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薯在广东省的栽培历史悠久。广东省的甘薯地方品种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对广东甘薯种质资源进行系统收集和鉴定评价具有重要意义。2016-2018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广东调查队收集到广东57个县(市、区)的甘薯地方品种资源201份。调查发现,广东甘薯地方品种资源集中分布在粤北、粤东和珠三角交接片区,从揭阳揭西县、广州从化区和阳江阳西县收集最多。调查和表型鉴定的结果表明,收集的甘薯地方品种主要以鲜食型的品种为主,富含胡萝卜素的甘薯品种占比42.29%,富含花青素的紫色甘薯资源占比8.96%。鉴定评价获得茎叶生长势强的资源127份,高产资源76份,高干物率资源29份。综合表型性状筛选出石牌红甘茨、一点红、鸡骨香、黄沙高山红薯和石角红薯5份高产、优质和食味优的甘薯地方品种资源。本次行动抢救性收集了一批古老地方甘薯品种、濒危资源。通过本研究对广东甘薯地方品种资源有了系统认识,并且针对甘薯产业的需求,挖掘出一批优异的种质材料。这些优异资源对甘薯品种在产量、品质和食味等性状方面的改良具有较强的利用价值。

王璐璐[5](2021)在《甘薯淀粉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块根食用品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甘薯是重要粮食、饲料、工业原料作物。淀粉是甘薯块根中除了水分外最主要的化学成分,因此淀粉含量、产量及其品质一直是甘薯育种与栽培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甘薯营养与保健价值研究与科普的不断深入,以健康为主的甘薯消费量逐年增加。本文笔者以课题组甘薯育成进程中的品系为主的83个材料为研究对象,在块根肉色色度值和干物质含量测定与群体分类的基础上,对干物质含量以及淀粉含量、直链淀粉比例与含量、粒径及其span等淀粉品质在品种、地点间的变化、块根熟食口感指标品种间的变化以及干物质含量、淀粉品质、熟食口感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6个代表性品种块根蒸煮过程中淀粉品质的变化。运用隶属函数和主成分分析在对83份供试材料的淀粉品质、熟食口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一批淀粉品质和熟食口感优异的品系和种质资源。主要结果如下:1.供试材料块根肉色色度值的L、a*、b*、C和h°5个参数的测定结果及其方差分析表明品种间差异极显着,聚类分析把83份品种分为白肉色、淡黄肉色、黄肉色、橘黄肉色、橘红肉色、紫肉色6个大类、11个亚类的肉色品种群体(FC群体)。非紫肉品种群体之间,从白肉色的FC1群体到橘红肉色的FC8群体,色度值L和h0逐渐降低、a*、b*和C逐渐增加,L与h°极显着正相关,与a*、b*、C极显着负相关,a*、b*、C之间极显着正相关。三个紫薯品种群体a*与C极显着正相关,b*与h0极显着正相关。2.块根干物质含量在品种间有极显着差异,可划分成7个干物质含量品种群体(DM群体)。7级干物质含量品种在各类肉色类群体均有分布,但干物质含量高的DM群体在白色(FC1和FC2)和淡黄类(FC3)群体里品种中较多,干物质含量低的DM群体,橘红肉色群体(FC7和FC8)里的品种较多。非紫薯甘薯块根的干物质含量与色度值L、h°极显着正相关,与a*、b*、C极显着负相关或显着负相关。3.淀粉品质指标在品种间和不同群体间均有极显着差异。淀粉含量在各类肉色群体中的分布情况和干物质含量类似。淀粉中的直链淀粉比例在11类肉色群体间无极显着差异;白色、淡黄、黄色类肉色群体鲜薯中的直链淀粉含量显着高于橘红类群体;11类肉色品种群体的粒径没有显着差异,白肉群体FC1的粒径最大,FC5橘黄肉群体的粒径最小;橘红、橘黄类群体的粒径span较大。FC群体间,淀粉和直链淀粉的含量和粒径与干物质含量、色度值L、h0存在极显着正相关,与色度值a*、b*、C存在极显着负相关;直链淀粉比例与色度值的a*、b*、C极显着正相关,与色度值指标L,h0和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极显着负相关;淀粉粒径span与a*、b*、C和直链比例极显着正相关,而与色度值L、h0、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极显着负相关,与粒径显着负相关。DM群体间,淀粉和直链淀粉的含量与干物质含量、L和h0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a*、b*、C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直链淀粉比例与a*、b*、C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L和h0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淀粉粒径与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的显着正相关,与直链淀粉比例显着负相关;粒径span与a*、b*、C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粒径、L和h0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隶属函数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10份特点各异的淀粉型新品系和种质资源。4.AMMI模型分析表明干物质含量、淀粉品质在品种、地点及品种×地点间都具有显着性差异。不同地点对淀粉型、食用型和紫肉型三类品种淀粉品质性状鉴别能力有差异,合川地点(LH1)最适宜对紫肉型品种直链淀粉含量进行鉴别,永川地点(LY2)最适宜对紫肉型品种淀粉含量进行鉴定,彭水地点(LP3)最适宜对三类品种的干物质含量,淀粉型品种淀粉含量、直链淀粉比例与含量以及淀粉粒径span,食用型和紫肉型品种淀粉粒径进行鉴定,万州地点(LW4)最适宜对淀粉型品种淀粉粒径,食用型品种淀粉含量、直链淀粉比例和含量、淀粉粒径,紫肉型品种直链淀粉比例进行鉴定。5.熟食口感各项指标在品种间和群体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熟食口感综合评分与肉色评分、香味、甜度、黏度、面度、纤维口感指标显着正相关,与水分口感指标显着负相关。熟食口感主要与干物质含量、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与直链淀粉比例、淀粉粒径、粒径span相关性较小。隶属函数与主成分分析表明甜度、黏度、香味、干物质含量(与淀粉含量正相关)是影响熟食口感的关键因子。隶属函数与主成分分析筛选出29、34、59、61、63等熟食口感优异的食用型新品系和种质资源11份,它们集中在FC3-FC7群体与DM3-DM5群体里,干物质含量介于22.00-33.00%、淀粉含量介于10.00-18.00%、鲜薯直链淀粉含量介于在2.60-4.20%、粒径介于20.00-25.00μm。6.6个代表性品种块根蒸煮过程中的变化表明熟食口感综合评分评分高的品种鲜薯淀粉酶活性比评分低的品种更高,淀粉酶活性都呈逐渐下降趋势,熟食口感综合评分高的3个品种较食用评分低的3个品种淀粉含量蒸煮前后变化量更大。可溶性糖含量在蒸煮过程中整体呈逐渐上升趋势,评分高的品种蒸煮后可溶性糖比评分低的品种更高。结论:淀粉品质在不同品种和群体品种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可根据AMMI模型分析结果得出不同用途品种的适宜种植地点。熟食口感品质在品种间和不同肉色和干物质含量群体间均存在显着差异,鲜薯淀粉酶活性高、蒸煮后可溶性糖增加量大、淀粉含量蒸煮前后变化大的品种熟食口感较好。在淡黄肉色至橘黄肉色的FC3-FC7群体以及干物质含量介于22.00-33.00%、淀粉含量介于10.00-18.00%的DM3-DM5群体里易于筛选出熟食口感较好的品种,其鲜薯直链淀粉含量介于在2.60-4.20%、粒径介于20.00-25.00μm。本文筛选出10份淀粉型品系和11份食用型品系在育种进程中继续进行鉴定和作为优异种质资源在今后的淀粉型和食用型品质育种中利用。

黄咏梅,李慧峰,李彦青,滑金锋,廖金秀,银捷,梁耀文,陈天渊[6](2021)在《广西甘薯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截至2020年10月,广西共收集、保存甘薯种质资源825份。按来源分类,包括地方品种479份、选育品种266份、品系69份、近缘野生种2份以及其他资源9份;编入广西甘薯种质资源圃586份,这些资源从用途上分,有食饲兼用型238份、淀粉型53份、食用型153份、高胡萝卜素型15份、高花青素型15份、食用型紫薯90份、叶菜型22份。对农艺性状、干物率及产量等方面对586份资源进行鉴定评价,对部分资源进行了营养品质鉴定和抗病性鉴定,获得各类优异种质126份。建立了"三轨制"保存方法,完善了甘薯种质资源的保存更新技术。以收集和保存的种质资源为基础,基于数据库管理和配套软件开发,建立广西甘薯种质资源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资源、数据、信息三共享。应用表型性状和分子标记等技术,综合采用表型数据最佳构建策略、SSR分子标记数据最佳构建策略和SRAP分子标记数据最佳构建策略,构建了122份广西甘薯种质资源核心库,利用核心种质及其衍生材料作亲本,先后育成优良甘薯品种33个,部分品种如桂薯二号、桂粉2号、桂紫薇薯1号和桂薯10号等在生产上获得广泛的应用。新品种的育成和推广极大的促进广西甘薯产业的发展,取得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王欣,李强,曹清河,马代夫[7](2021)在《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及工业原料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本文总结了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发展的历史、现状、成效及问题,分析了国内外甘薯产业和种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目前中国甘薯产业稳步发展,种植面积趋于平稳,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106 hm2左右;单产稳步提高,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96倍;产业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转型升级,鲜食市场供应比例不断提高,甘薯逐步实现餐桌化,休闲、保健和功能食品得到适度发展;鲜食消费比例逐年增加,提升了甘薯种植效益;品牌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甘薯种业在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的推动下,初步建立了甘薯分子育种平台,甘薯基因组测序基本完成,构建了高密度分子连锁图谱,开发出一批与甘薯茎线虫病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和与甘薯淀粉含量等性状相关的主效QTL,发掘出甘薯品质、抗病、耐盐、抗旱等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建立了甘薯主要病虫害抗性评价平台,创制出一批甘薯特异新材料;构建了优质专用甘薯品种评价平台,育成一批甘薯专用型新品种,良种自育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制定了甘薯新品种的DUS测试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了种薯种苗市场;完成了脱毒种薯种苗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种业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种薯种苗企业重组。现阶段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优异种质数量少,无法满足育种的需求;二是优质品种评价指标缺乏,专用化品种少,无法满足加工需求;三是脱毒种薯种苗的应用率低,种薯种苗繁育技术和市场不规范;四是甘薯种业尚未形成规模,政府对种薯种苗繁育企业扶持力度较弱,区域性的种薯种苗企业数量少,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未来5—10年,中国应注重资源收集、评价和保存平台建设;打造甘薯育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多抗专用品种;着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健康种薯种苗繁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延长加工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在"一带一路"国家示范推广高品质淀粉、富含膳食纤维、花青素、胡萝卜素及多酚类物质等专用品种。

黄立飞,陈景益,邹宏达,张雄坚,王章英,罗忠霞,杨义伶,姚祝芳,唐朝臣,江炳志,房伯平[8](2020)在《广东甘薯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广东是我国甘薯的优势区域,以种植生产、销售、消费优质食用鲜薯为主,是全国最大的鲜食型甘薯消费市场和集散地。近年广东甘薯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5万hm2左右,居我国第4位。2006年以来广东甘薯品种改良取得较好进展,截至2019年底,国家种质广州甘薯圃保存甘薯资源1 981份;选育了33个甘薯品种通过国家品种鉴定或广东省品种审定,其中广薯87和普薯32为代表性品种,广泛种植于南方乃至全国薯区,为甘薯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另外,在杂交不亲和性、航天诱变、病虫害抗性和分子生物学等育种技术方面均取得了很大发展。对2006年以来广东省在甘薯资源收集利用、育种技术、育种成效等方面工作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沈升法,项超,吴列洪,李兵,罗志高[9](2021)在《浙江省甘薯种质资源的品质鉴定与聚类分析》文中提出开展甘薯种质资源的品质鉴定评价,可以系统地了解种质的营养价值、食用品质和加工性能,为甘薯生产的品种选择和种质资源的育种利用提供依据。对2017-2019年浙江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征集的62份甘薯种质进行了干物率、胡萝卜素含量、生薯和熟薯可溶性糖含量以及食味的测定,并进行了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参试种质中,有高干物率品种24份,胡萝卜素含量≥5 mg/100 g·FW的品种5份,生薯可溶性糖含量超过水果甘薯六十日的品种7份,熟薯麦芽糖含量超过迷你甘薯心香的品种6份。生薯和熟薯均含有果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在生薯中蔗糖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27.00 mg/g·FW,占可溶性糖的47.49%。在熟薯中麦芽糖含量最高,麦芽糖与可溶性糖含量高度相关(r=0.925)。食味与熟薯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胡萝卜素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生薯可溶性糖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主成分F1、F2、F3、F4分别与食用品质、淀粉和油炸薯片加工性能、蔗糖含量有关,可以代表94.15%的甘薯品质变量信息。系统聚类分析表明,参试种质的品质类型可以分为Ⅰ、Ⅱ、Ⅲ3个类群和Ⅰ-1、Ⅰ-2、Ⅱ-1、Ⅱ-2、Ⅲ-1、Ⅲ-2 6个亚群,依用途可以简要归类为:淀粉型23份,粮饲兼用型19份,优质食用型16份,油炸薯片型4份。总之,浙江省甘薯种质资源以淀粉型和粮饲兼用型为主,品质类型丰富,在鲜食及淀粉、全粉、薯脯、油炸薯片加工等用途上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赵路宽[10](2020)在《115个中国甘薯登记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文中认为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强、营养均衡等特点,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当下发展特色产业、推进精准扶贫的优势作物之一。自2017年5月,甘薯等作物实施登记办法以来,登记品种数量快速增长,在市场上出现品种间相似度较高,一名多品或一品多名等问题,为品种登记管理带来挑战;长期以来,甘薯育种遗传基础狭窄,阻碍了育种进程。因此,本文利用表型标记及SSR标记对我国115个甘薯登记品种进行遗传变异与系谱分析,以期揭示甘薯登记品种遗传背景;初步构建甘薯登记品种DNA指纹图谱,为品种登记与管理服务。结果如下:1.基于15个表型性状对115个甘薯登记品种进行主成分与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获得5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65.17%,基本反映所调查性状的全面信息,揭示了部分性状间的相互关系。UPGMA聚类将材料分为3个类群,表型聚类结果与系谱关系以及品种来源地并不吻合。2.利用TP-M13-SSR技术对115个甘薯登记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指纹图谱构建。搜集筛选获得的28对SSR引物PIC值介于0.450.84之间,在115个样品中共扩增出163条具有多态性的条带。品种间Nei氏遗传距离与分子变异分析均表明甘薯登记品种遗传背景较为狭窄。邻接法聚类与群体结构均将115个样品分为3个类群,分群结果与系谱关系吻合度较高。同一地区的品种在聚类图中较为分散。以Q值0.6为参考,确定其中34个材料拥有混合来源,遗传背景较为复杂。初步构建29个核心种质,有效降低遗传冗余。以7对甘薯核心引物,初步构建115个甘薯登记品种指纹图谱。本研究利用形态学和SSR标记,分析了115个甘薯登记品种遗传多样性,初步建立核心种质和登记品种指纹图谱,可为甘薯种质资源保存、新品种选育及登记品种市场监管提供参考与服务。

二、我国甘薯种质资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甘薯种质资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地方甘薯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初步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广西地方甘薯品种资源的调查收集及鉴定评价方法
    1.1 调查范围确定及方法
    1.2 调查项目及鉴定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西地方甘薯种质分布情况
    2.2 广西地方甘薯种质的鉴定分析
        2.2.1 农艺性状鉴定
        2.2.2 归类鉴定
    2.3 优异特色种质资源
        2.3.1 姑娘薯
        2.3.2槟榔薯
        2.3.3 外婆藤
3 讨论
    3.1 广西甘薯地方品种资源分布原因
    3.2 存在问题
    3.3 工作建议
        3.3.1 继续开展甘薯种资源的调查与收集
        3.3.2 继续开展甘薯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利用
4 结论

(2)国家种质广州甘薯圃病毒种类鉴定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病毒病害的症状观察
        1.2.2 病毒样品的分子鉴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株的症状类型
    2.2 病毒的种类和检出率
    2.3 病毒的复合侵染
3 结论与讨论

(3)1978-2016年广东甘薯育成品种系谱与亲本利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遗传家族系谱图绘制与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东近40年甘薯育成品种概况
    2.2 广东近40年甘薯育成品种直接亲本来源分析
    2.3 广东近40年甘薯育成品种遗传家族系谱分析
    2.4 广东近40年甘薯育成品种作为亲本利用分析
3 讨论
    3.1 根据甘薯用途确定甘薯育种目标
    3.2 根据甘薯育种目标拓宽甘薯育种亲本
    3.3 利用现代育种技术结合常规育种进行高效聚合育种
4 结论

(5)甘薯淀粉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块根食用品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甘薯块根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利用
        1.1.1 甘薯块根主要化学成分
        1.1.2 甘薯块根的利用方式
        1.1.3 甘薯品种分类
    1.2 淀粉品质及淀粉型品种选育
        1.2.1 甘薯淀粉品质
        1.2.2 淀粉型品种选育
        1.2.3 淀粉型品种产业化
    1.3 食用及食品加工用品种选育
        1.3.1 甘薯块根营养价值
        1.3.2 甘薯块根保健价值
        1.3.3 块根食用和加工方式
        1.3.4 食用及食品加工用品种选育
        1.3.5 食用及食品加工用品种产业化
    1.4 淀粉品质对食用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1.5 问题的提出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主要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与试剂设备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剂与设备
    3.2 方法
        3.2.1 供试材料的田间种植设计、取样
        3.2.2 甘薯块根干物质含量测定及干粉样品制备
        3.2.3 甘薯块根总淀粉含量的测定
        3.2.4 甘薯块根淀粉的提取及淀粉中直链淀粉比例的测定
        3.2.5 甘薯块根淀粉粒径测定与span计算
        3.2.6 甘薯块根蒸煮熟食口感鉴定与评分
        3.2.7 甘薯块根蒸煮前后色度值测定
        3.2.8 甘薯块根蒸煮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3.2.9 甘薯块根蒸煮过程中淀粉酶活性测定
    3.3 隶属函数分析
    3.4 主成分分析
    3.5 数据处理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甘薯块根肉色的品种间分析
        4.1.1 块根色度值测定结果及其聚类分析
        4.1.2 不同肉色品种群体块根色度值差异及其比较
        4.1.3 块根色度值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4.2 甘薯块根干物质含量的品种间分析
        4.2.1 干物质含量测定结果与分组
        4.2.2 块根干物质含量的品种间、群体间差异的比较
        4.2.3 干物质含量分组后的色度值差异与比较
        4.2.4 块根干物质含量与薯肉色度值的相关性
    4.3 甘薯块根淀粉含量、直链比例、直链含量和粒径的品种间分析
        4.3.1 块根淀粉含量
        4.3.2 直链淀粉占总淀粉的比例
        4.3.3 鲜薯直链淀粉含量
        4.3.4 淀粉粒径
        4.3.5 淀粉粒径span
    4.4 干物质含量和淀粉品质隶属函数与主成分分析
        4.4.1 73 个非紫肉甘薯干物质含量与淀粉品质的隶属函数分析
        4.4.2 干物质含量与淀粉品质的主成分分析
    4.5 甘薯块根干物质含量与淀粉品质的地点间分析
        4.5.1 地点间变异及主要影响因素
        4.5.2 地点鉴别能力分析
    4.6 甘薯块根熟食口感的品种间分析
        4.6.1 甘薯块根熟食口感的品种间分析
        4.6.2 淀粉含量与熟食口感的相关性
        4.6.3 淀粉中直链淀粉的比例与熟食口感的相关性
        4.6.4 鲜薯中直链淀粉含量与熟食口感的相关性
        4.6.5 淀粉粒径与熟食口感的相关性
        4.6.6 淀粉粒径span与熟食口感的相关性
        4.6.7 块根熟食口感隶属函数值与主成分分析
    4.7 块根淀粉含量在蒸煮过程中的变化
    4.8 淀粉酶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在蒸煮过程中的变化特点
        4.8.1 块根淀粉酶活性在蒸煮过程中的变化
        4.8.2 块根可溶性糖在蒸煮过程中的变化
        4.8.3 特色品种的色度值在蒸煮过程中的变化特点
第5章 讨论与分析
    5.1 甘薯块根肉色与干物质含量的分类群体
    5.2 甘薯块根干物质含量、淀粉品质的变化
    5.3 甘薯块根食用口感的变化
    5.4 淀粉品质与食用品质在蒸煮过程中的变化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6)广西甘薯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入库和编目现状
    1.1 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引进
    1.2 甘薯种质资源的类型
        1.2.1 从资源遗传及来源地分类
        1.2.2 从主要用途分类
    1.3 编目入库及分发利用情况
2 种质资源保存、繁殖与更新
    2.1 传统保存技术
    2.2“三轨制”保存技术
    2.3 资源数据的核对及校正
3 甘薯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
    3.1 甘薯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精准鉴定
    3.2 建立甘薯种质资源数据信息管理系统
    3.3 广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3.4 广西甘薯核心种质库的建立
4 种质创新与利用
5 讨论与建议
    5.1 继续开展甘薯种质资源的引进收集
    5.2 继续完善甘薯种质资源的综合鉴定与评价
    5.3 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优异种质的发掘和利用
    5.4 建议政府对广西甘薯种质资源的维护给予长期性的资金支持

(7)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甘薯产业与种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1.1甘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成效
        1.1.1种植面积减少放缓,单产稳步提高
        1.1.2甘薯产业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转型升级
        1.1.3甘薯消费市场变化促进了种植效益提升
        1.1.4甘薯产业品牌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
        1.1.5甘薯生产中的主要问题
    1.2 中国甘薯种业发展现状与成效
        1.2.1 初步建立甘薯分子育种平台
        1.2.2 建立重要性状评价平台,创制出一批甘薯特异新材料
        1.2.3 构建优质专用甘薯品种评价平台,育成一批甘薯专用型新品种
        1.2.4 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种薯种苗市场
        1.2.5 脱毒种薯种苗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进展较大
        1.2.6 种薯(苗)企业重组推进种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2 甘薯产业与种业发展形势分析
    2.1 甘薯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2.1.1 优质专用品种选育进入瓶颈期
        2.1.2 专用化品种和绿色生产技术保障甘薯生产可持续发展
        2.1.3 甘薯消费多元化凸显,甘薯新型加工品需求旺盛
    2.2 甘薯种业发展形势分析
        2.2.1 甘薯种质创新能力不足
        2.2.2 种薯种苗市场不规范
        2.2.3 甘薯种业尚未形成规模
    2.3 科研、种业、产业加速融合发展
3 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发展策略与未来的重点任务
    3.1 中国甘薯产业与种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3.2 中国甘薯产业与种业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
        3.2.1 完成世界一流的资源收集、评价和保存平台建设
        3.2.2 建立育繁推一体化健康种薯种苗繁育体系
        3.2.3 完成甘薯育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多抗专用品种
        3.2.4进一步延长加工产业链增加产业效益
        3.2.5 推进中国甘薯种业“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甘薯种业的共同发展与合作共赢

(8)广东甘薯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广东甘薯产业发展概况
2 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鉴与创新利用研究
    2.1 种质资源的规范化管理
    2.2 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2.3 核心种质的构建
    2.4 种质资源的评鉴与利用
3 育种技术研究
    3.1 杂交不亲和克服技术
    3.2 航天育种技术
    3.3 病虫害抗性育种平台
    3.4 分子育种技术
4 育种成效
    4.1 广东甘薯育种研究概况
    4.2 区域试验对照种通过更换得到优化
    4.3 紫色甘薯品种获得规模化应用
    4.4 菜用型品种选育取得长足进展
    4.5 品种类型更加丰富
    4.6 育成的优良或特异品种
        4.6.1 广紫薯1号——优质高产抗病鲜食型紫色品种
        4.6.2 广薯87——优质高产抗病兼用型品种
        4.6.3 普薯32——优质鲜食高胡萝卜素型品种
5 展望
    5.1 拓宽资源收集、安全保存、高效评鉴,促进特异资源创新利用
    5.2 立足全产业链发展需求,进行鲜食型通用大品种和特优质专用品种选育
    5.3 常规杂交育种技术为主,着眼全基因组选择和基因编辑等前沿生物技术研究
    5.4 构建完善的脱毒健康种苗繁育体系

(9)浙江省甘薯种质资源的品质鉴定与聚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可溶性糖测定方法
        1.2.1 样品处理
        1.2.2 色谱分析
    1.3 肉色分级
    1.4 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1.5 干物率测定方法
    1.6 食味指标评价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质性状
    2.2 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2.3 主成分分析
    2.4 系统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浙江省甘薯种质资源的由来与用途
    3.2 甘薯营养成分与食用品质、加工性能的关系

(10)115个中国甘薯登记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甘薯生产概况
    1.2 甘薯育种研究进展
        1.2.1 甘薯育种目标
        1.2.2 甘薯育种方法与进展
    1.3 甘薯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4 指纹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1.4.1 指纹图谱的概念及其作用
        1.4.2 DNA指纹库的类型、构建方法与构建形式
        1.4.3 甘薯指纹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中国甘薯登记品种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表型性状调查方法
        2.1.3 表型性状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2.2.2 系谱分析
        2.2.3 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基于SSR标记的中国甘薯登记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主要仪器
        3.2.2 主要试剂
        3.2.3 基因组DNA制备
        3.2.4 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
        3.2.5 毛细管电泳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引物筛选与分析
        3.3.2 遗传距离与分子变异(AMOVA)分析
        3.3.3 SSR标记聚类分析
        3.3.4 群体结构分析
        3.3.5 聚类分析和群体结构分群结果比较
        3.3.6 核心种质构建
    3.4 讨论
第四章 基于SSR标记的中国甘薯登记品种指纹图谱构建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4.1 核心引物类型与数量
        4.4.2 电泳平台类型
        4.4.3 DNA指纹库形式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我国甘薯种质资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地方甘薯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初步鉴定[J]. 黄咏梅,李彦青,滑金锋,廖金秀,黄学华,银捷,梁耀文,陈天渊,李慧峰.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 [2]国家种质广州甘薯圃病毒种类鉴定及分析[J]. 陈新亮,房伯平,王章英,姚祝芳,杨义伶,黄立飞. 植物保护, 2022(01)
  • [3]1978-2016年广东甘薯育成品种系谱与亲本利用分析[J]. 王章英,唐朝臣,江炳志,张湘博,房伯平.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 [4]广东甘薯种质资源系统收集与鉴定评价[J]. 姚祝芳,吴柔贤,张雄坚,戴彰言,杨义伶,黄立飞,刘军,房伯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06)
  • [5]甘薯淀粉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块根食用品质的相关性研究[D]. 王璐璐. 西南大学, 2021(01)
  • [6]广西甘薯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J]. 黄咏梅,李慧峰,李彦青,滑金锋,廖金秀,银捷,梁耀文,陈天渊.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05)
  • [7]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 王欣,李强,曹清河,马代夫. 中国农业科学, 2021(03)
  • [8]广东甘薯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J]. 黄立飞,陈景益,邹宏达,张雄坚,王章英,罗忠霞,杨义伶,姚祝芳,唐朝臣,江炳志,房伯平. 广东农业科学, 2020(12)
  • [9]浙江省甘薯种质资源的品质鉴定与聚类分析[J]. 沈升法,项超,吴列洪,李兵,罗志高.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01)
  • [10]115个中国甘薯登记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D]. 赵路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标签:;  ;  ;  ;  

我国甘薯种质资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