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细菌性结节病病原学及血液病理学研究

鲈鱼细菌性结节病病原学及血液病理学研究

一、鲈细菌性类结节病的病原及血液病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金铖,刘宇婷,潘连德,杨吉平[1](2021)在《美国鲥鱼内脏结节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美国鲥鱼内脏结节病的病因和病理,本实验从患内脏结节病的美国鲥鱼体内剖离出肝、脾和肾等内脏器官组织,通过对病鱼样品H.E染色、马松染色和抗酸杆菌染色,并结合亚显微结构观察对病变组织、细胞以及疑似病原菌进行分析。病鱼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体表多处损伤,鳞片下出血,腹部膨大,肛门出血。病理解剖见腹腔内含大量积水,肝、肾和脾脏表面有大量白色结节,肝脏呈深红色,多处破裂出血,肾脏表面附着大量白色纤维样病变,失去原有颜色和结构,脾脏呈深褐色,肠壁充血,未见其他器官组织有结节分布。组织病理观察结果表明:显微结构所见肝、脾和肾组织病变为肉芽肿,且又大又多。肉芽肿中心由坏死的组织碎片和聚生菌体组成,外围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包膜由纤维组织构成。肝脏组织内含大量空泡为脂肪变性;肾组织内肾小管腔破裂分解,肾间质出现大面积组织坏死;脾组织间充斥大量红细胞。其他内脏组织内未见肉芽肿。抗酸染色和亚显微结构观察证实滋生在肉芽肿内的细菌为一种短杆菌。由此得出,肝、脾和肾组织由于病原菌感染形成大量肉芽肿,导致脏器产生大量的结节,最终出现器官功能低下或衰竭导致鱼体死亡。

徐金铖[2](2020)在《美国鲥鱼(Alosa sapidissima)内脏结节病的组织病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上海嘉定鱼场工厂化养殖的美国鲥鱼出现持续死亡现象,不明病因,多次使用消毒药和抗生素等治疗,无明显疗效,经现场解剖发现该批患病美国鲥鱼内脏肝、脾和肾等器官组织表面分布大量白色结节,依据这些临床等症状,未见文献报道,暂定为美国鲥鱼内脏结节病。本实验以患病的美国鲥鱼8尾为研究对象,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抗酸染色和亚显微结构观察等研究方法,详细分析该病鱼样品组织和细胞病变及疑似病原菌定位。通过病理解剖结果表明:患病美国鲥鱼体表无明显症状,经解剖发现患病鱼肝、脾和肾等多器官表面分布大量1-2 mm的白色结节,肝脏呈深红色,多处破裂出血;肾脏表面布满白色结节,部分组织糜烂坏死;脾脏呈深黑色,表面结节数量较肝、肾器官分布相对较少;肠道充血和出血。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观察分析结果表明:HE染色显示显微结构所见肝、脾和肾器官组织病变是出现大量肉芽肿,且组织间分布表现又大又多。抗酸染色结果显示肉芽肿中心由坏死的组织碎片及聚生菌体组成,HE染色显示外围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masson染色显示包膜由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构成形成的纤维组织包膜。HE染色显示肝脏组织内含有大量空泡为脂肪变性,肝细胞索结构完全消失,且组织间分布大量红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肝细胞结构混乱,脂滴大量聚集,线粒体肿胀,胞间滋生大量细菌;肾组织内肾小管皱缩、管腔破裂分解,失去原有基本结构,肾间质出现大面积组织坏死和崩解,大量的肉芽肿组织占据肾组织细胞原有结构,肾小管上皮细胞核质溶解,核膜消失,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结构不清晰;脾组织间充斥大量的红细胞,脾组织细胞间分布大量疑似病原菌,呈不同切面状,电子密度较高。其它内脏器官组织未见肉芽肿。肝、脾和肾组织抗酸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也证实了该肉芽肿病变疑似一种短杆菌引起。由此得出,由于该菌感染各组织器官,鱼体自身免疫不断吞噬细菌。由于该病原菌在组织间大量繁殖,免疫细胞无法将其完全吞噬,组织间细胞出现大量坏死,肉芽肿组织将大量病原菌和坏死组织包裹占据原有组织细胞位置。随着肉芽肿数量和体积的不断增大,肝脏正常的生理功能受阻,解毒能力降低,肾脏和脾脏的免疫机能也随之下降,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抵抗力下降,最终导致器官功能低下或衰竭致使鱼体死亡。

刘春[3](2019)在《鱼类类结节病病原舒伯特气单胞菌的致病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以来,舒伯特气单胞菌为病原的类结节病在鳢科鱼类中暴发,给鳢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典型症状为肾、肝、脾点状白色类结节结构,此症状在气单胞菌病中非常少见。目前,国内外舒伯特气单胞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较少,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理的研究,对该病的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利用全基因组测序、组织病理分析、激光共聚焦活体成像观察、转录组测序、荧光定量PCR检测等技术对类结节病的病原特性、病理特征和致病机制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鱼源舒伯特气单胞菌的菌株生物学特征。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发现近两年流行的43株舒伯特气单胞菌分为同一个ST331型;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发现近10年来的10株菌株基因组差异较小,亲缘关系较近;药敏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菌株耐药性有增加的趋势,耐药性的增加与其基因携带的耐药基因有关;罗非鱼源菌株与鳢源菌株基因组差异较小,形态特征、生长特性、生理生化特性等主要生物学特征基本相似。2.舒伯特气单胞菌的致病性特征。鳢源菌株WL-2具有淀粉酶活性,不具有蛋白酶、脂肪酶和磷脂酶活性,具有一定的抗血清能力;人工感染实验发现舒伯特气单胞菌对杂交鳢毒力较强,高温可以极大增强鳢源菌株WL-2的毒力;定量检测和活体成像观察发现鳃和肠是舒伯特气单胞菌重要的入侵部位,脾和肾是主要的增殖场所。3.舒伯特气单胞菌感染的病理形态学特征。感染后组织病理分析显示:脾、肾和肝中可观察到大量肉芽肿结节,大量巨噬细胞聚集吞噬病原菌,推测脾、肾和肝是感染靶器官,肉芽肿是感染的主要症状,巨噬细胞是吞噬细菌的主要细胞;肉芽肿是渐进性形成的,其典型结构可分为三层:中心为病原菌细菌和坏死细胞,外面包裹上皮样细胞,最外围为多层纤维细胞包绕。4.舒伯特气单胞菌与吞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印片观察确认病原菌可能在吞噬细胞中存活,引起细胞死亡并释放。对病原菌在鱼体内示踪观察,发现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能在宿主体内聚集并吞噬病原菌,巨噬细胞可能促进了病原菌的扩散;对病原菌感染小鼠巨噬细胞后的活体计数和示踪研究,确认病原菌可在小鼠巨噬细胞中存活、增殖。5.杂交鳢抗病原菌感染的机制。对病原菌感染杂交体转录组测序获得1479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441个上调,10355个下调。RT-QPCR分析发现,感染后48h内CXC13、TLR5、IL-1、IL-6、TNF2和IFNy等非特异性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TCR、MHC-I和IgM等特异性相关基因表达量受到抑制,表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病原菌抑制了部分特异性免疫应答。Tunel检测发现,感染后脾脏凋亡细胞明显增加,感染后48h细胞凋亡率(18.12%)显着高于感染前(0.63%);RT-QPCR检测发现,感染后凋亡相关因子TNFa、CASP3、CASP7和CASP8表达量均显着高于正常水平,推测病原菌通过TNF/TNFR1凋亡途径介导宿主细胞凋亡,促进了肉芽肿的形成。综合研究结果,推测舒伯特气单胞菌感染和肉芽肿结节形成的部分机制:病原菌通过鳃和肠入侵机体后,宿主中炎症细胞因子快速反应,激活、趋化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聚集对病原菌吞噬。被吞噬的病原菌部分在巨噬细胞内存活,通过吞噬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转移到其它部位,诱导细胞凋亡、破裂,释放病原菌。肝、脾、肾等内脏组织内由于巨噬细胞较容易聚集,释放的病原菌也较多,成为了病原菌感染的主要器官。病原菌与吞噬细胞相互作用产生的大量凋亡细胞碎片和细菌刺激机体巨噬细胞上皮样化和纤维化包裹形成肉芽肿结节。形成的肉芽肿又作为庇护所和栖息地促进了病原菌的增殖和扩散。同时病原菌还通过抑制抗原递呈过程阻止宿主的部分特异性免疫应答,进一步对宿主进行感染。

范宁宁,胡鲲,杨移斌,陈小星,杨先乐[4](2019)在《一种中华鳖结节病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及病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在山东聊城市一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养殖场暴发了结节病(Sarcoidosis),典型症状为内脏、四肢肌肉等部位出现结节;感染后期引起多重感染,所有内脏发臭腐烂。调查发现2017年该病传染率、死亡率较2016年均升高。目前国内尚未有中华鳖感染结节病的报道,其感染途径、病原体及防治方法均属未知。【目的】分析中华鳖结节病的病原,进行病理学研究,并为防控该病寻找解决方案。【方法】按照病害诊断方法,在排除寄生虫及病毒感染后,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同时通过病原菌的体外药敏试验进行防控药物筛选,并对该病的组织病理学进行研究。【结果】从病灶处分离到两种优势菌株DM1和DM2,体外回归感染试验表明DM1为中华鳖结节病病原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生理生化鉴定显示,DM1为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药敏试验显示,该菌株对丁胺卡那、庆大霉素、头孢哌酮、环丙沙星等14种药物敏感,对呋喃唑酮和头孢氨苄表现中敏,对诺氟沙星、利福平、氨苄西林等18种药物表现耐药。病理切片显示结节最外层为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包膜,内部豆渣样物质为嗜酸性凝固性坏死。【结论】中华鳖结节病的病原菌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养殖过程中可通过使用丁胺卡那、庆大霉素等药物进行疾病防控。

范宁宁[5](2018)在《中华鳖结节病病原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是我国特种水产养殖品种之一,除宁夏、西藏等条件比较极端地区没有分布之外,在我国其他地区均有中华鳖的报道。上世纪70年代以前,市场上的鳖还以捕捞的野生中华鳖为主。自上世纪90年代中华鳖进入大规模养殖期后,鳖病的发生开始愈加频繁;无论细菌病、病毒病还是寄生虫病,都可对中华鳖的养殖业造成严重打击。因此,中华鳖疾病的研究对疫病防控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本研究以一种中华鳖细菌性结节病为课题,经流行病学调查探明了结节病发病的基本情况;传统鉴定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疾病的病原进行了分析及鉴定;对分离出的病原进行了药敏学试验;结合实际养殖情况为结节病的防控提供了可行性预防方案。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几项结果:1中华鳖结节病的发病情况调查通过走访咨询、实地考察、资料查询、疾病化验室检查、数据统计等方式,对结节病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发现,结节病在山东聊城中华鳖养殖区域内普遍;疾病发生于池塘,温室很少发病。温室和池塘环境中温度和光照差异大,且转移过程中未做任何预防措施。自温室转到池塘发病后,直至入冬均有此病的发现;7-10月份期间气温高,发现数量比较多;发病率在11%左右,死亡率较低。池塘巡查鳖中外伤占比高达90%。养殖区的水质除氨氮含量严重超标外,其他指标均正常。病鳖可见症状主要有厌食、身体浮肿、底板发白、精神萎靡。解剖发现结节病在肺、肝、四肢常见,四肢处结节病可见明显肿胀;心、肠系膜、头处结节偶有见到;结节内包含豆渣样物质和脓液,有恶臭。肺、肝、心部位的结节病灶周围组织变硬,肠系膜较正常,四肢肌肉处结节周围组织松散。2中华鳖结节病病原筛查与鉴定无菌条件下对分离的结节内容物进行病原的筛查。通过镜检检测寄生虫和真菌,通过攻毒和电镜检测病毒,通过分离纯化以及攻毒实验检测细菌。检测未发现寄生虫、真菌、病毒;经多次分离、纯化操作获得两种优势菌株DM1和DM2。依据科赫法则设计回归感染试验,实验组采用每日腹腔注射和浸泡两种处理方式;浸泡组均未发病,DM2注射组未发病。DM1注射组出现死亡和结节病,细菌浓度为2.877×101-2.877×105 CFU/mL,DM1注射组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死亡率分别为0%、25%、40%、70%、100%。实验进行18天,除最高浓度全部死亡并未发现结节外,其他实验组体内均发现结节。16S rRNA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DM1菌与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paratyphi B)聚为一支,而且相似度为100%;后经沙门氏菌生理生化实验确定病原菌为鼠伤寒沙门氏菌。3病理组织学观察病理切片显示,中华鳖结节分包膜和内部嗜酸性凝固性坏死两部分。肺和肝结节包膜外部组织可见细胞、结缔组织严重增生;四肢肌肉处结节外部呈正常肌肉组织和坏死肌肉组织交织。结节包膜由纤维结缔组织形成;肺、肝、四肢与心肌肉处结节包膜厚;肠系膜组成有结缔组织,其包膜较薄。肺、肝、肠系膜处结节内部均为嗜酸性凝固性坏死,肠系膜结节内部为嗜酸性凝固性坏死和结缔组织交织;心肌处的结节内部可见类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形成的绒毛状组织。4鼠伤寒沙门氏菌来源分析及药敏试验对饲料、水质、淤泥三者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选择性培养基进行来源筛查,结果发现底部淤泥中含该菌最多。34种抗生素药敏结果显示分离出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对丁胺卡那、庆大霉素、头孢哌酮、环丙沙星等14种药物敏感;对呋喃唑酮、头孢氨苄表现中度敏感;对诺氟沙星、利福平、氨苄西林等18种药物表现耐药。本实验通过收集当地投放苗、养殖生产、清塘等资料以及病原来源分析,推断导致该结节病的发生有以下几个因素。鳖苗种质下降,温室转池塘过程中防应激反应工作没做好,密度过大导致外伤严重,造成中华鳖抵抗力下降;由于塘底淤泥过厚而鼠伤寒沙门氏菌偏多;最终导致中华鳖结节病的发生。

王永杰,陈红莲,程云生,王芬[6](2017)在《黄金鲫内脏类结节病的病原鉴定与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淡水养殖鱼类结节病是近年来时常爆发的疾病之一,为了有效预防和防治该病,从合肥郊区某养殖场濒死的黄金鲫(鲤鱼♀×鲫鱼♂)体内分离优势致病菌(命名为AH菌株),对其进行了鉴定。采用传统细菌分类方法,测定该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常见药物的敏感性;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16S rRNA特异片段进行克隆、序列测定分析。AH菌株与对照鮰爱德华氏菌在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基本一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AH菌株与鮰爱德华氏菌(AB050826,NR024769)菌株间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9%以上,在系统发育树上与鮰爱德华氏菌聚为一族。人工回归复感染健康黄金鲫鱼,出现与原发性相似的内脏类结节病症状。药敏实验结果显示:AH菌株对氧氟沙星等11种药物敏感,对四环素等4种抗生素耐药,对磺胺类药物复方新诺明中度敏感。综合分析认为鮰爱德华氏菌是黄金鲫内脏类结节病的重要致病菌,该结果为黄金鲫内脏类结节病有效防控提供有益参考。

张德锋,潘磊,可小丽,刘志刚,潘厚军,石存斌,卢迈新[7](2017)在《花鲈源海分枝杆菌的分离、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文中认为2015年,广州某养殖场的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发生细菌性病害,患病花鲈肝脏、脾脏和肾脏有典型的结节症状,病理组织分析表明,肝脏、脾脏和肾脏等器官组织中有大量肉芽肿,而且组织中分布大量抗酸的杆状细菌。从6尾患病花鲈内脏中分离到6株形态相似的菌落,然后对其中一株病原菌HL1506菌株进行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海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marinum)。HL1506菌株的基因组大小为6.34 Mb,GC含量为65.68%,编码5 406个基因,具有T1SS分泌系统和T3SS分泌系统。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表明,HL1506菌株与参考菌株M、MB2、E11和Europe基因组相比,有3 948个共有基因,而该菌株的特有基因为242个。根据共有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HL1506菌株与人源海分枝杆菌M株和鱼源海分枝杆菌MB2株聚为一枝,这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同时也表明HL1506菌株有感染人的潜在可能。综上,患病花鲈为海分枝杆菌感染,并且有典型的结节症状。海分枝杆菌HL1506基因组与人源菌株有较高的相似性,这表明该菌株对人的健康有潜在的威胁。

余银春,王锡波,彭程远,赵青松,金珊[8](2014)在《养殖乌鳢皮肤溃烂病的病原及血液病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患皮肤溃烂病的濒死乌鳢(Channa argus)体内分离到一株细菌W12915-1,经菌体形态学观察及API20E系统鉴定,确认该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该菌可导致乌鳢皮肤溃烂病。血液指标检测显示,与健康鱼相比,人工感染该菌3 d后患病乌鳢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总蛋白、尿素氮、总胆固醇、血糖、K+、Na+、Cl-等指标显着下降,而白细胞数、红细胞脆性、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指标显着升高,说明该菌具有强致病性,可引起乌鳢造血功能障碍,肝、肾等主要组织器官严重损伤。

常藕琴,石存斌,任燕,王芳,吴淑勤[9](2013)在《高体魳类结节病的病理组织学观察》文中认为实验使用组织病理学、活体压片和电镜技术,运用H.E常规染色法和美兰染色法对患有疑似类结节病的高体魳进行病理组织学诊断和观察。结果显示,患病高体魳肾脏和脾脏有大量白色小结节,直径大约1 mm;活体压片,观察到脾脏和肾脏中有散在短杆状细菌和大量呈团块状聚集的细菌结节;光学显微镜下,肾脏和脾脏有大量细菌聚集形成的嗜碱性结节,肾间质淤积的血液中也有大量细菌;透射电镜观察到肾脏和脾脏中有些巨噬细胞在吞噬细菌,有些菌体聚结成团形成结节,未见病毒颗粒。从病变组织中分离到两端极染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无鞭毛,长0.8~2.6μm,宽约0.6~1.2μm。患病高体魳器官主要组织病理学变化有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间质淋巴细胞增生;脾淤血和淋巴细胞增生;肝细胞肿胀,脂肪变性。依组织病变、病原形态和特性,患病高体为类结节病。

满其蒙[10](2013)在《鰤鱼诺卡氏菌致病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诺卡氏菌(Nocardia spp.)在海水中的含量并不高,是一种机会致病菌,但可引起多种养殖鱼类发病,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本课题以实验室分离到的诺卡氏菌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鰤鱼诺卡氏菌的聚类分析,鰤鱼诺卡氏菌感染卵形鲳鲹的组织病理学,鰤鱼诺卡氏菌的致病因子,鰤鱼诺卡氏菌的LAMP检测及卵形鲳鲹鰤鱼诺卡氏菌病的药物治疗,主要结果如下:115株鱼源致病性鰤鱼诺卡氏菌的聚类分析对2006-2012年间从华南地区采样或送检的患“结节病”的鱼类(8个鱼种)样品中分离到的15个病原菌株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和聚类分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供试菌的16S rDNA序列均与鰤鱼诺卡氏菌聚为一支,同源性为99%,且明显地分为两个类群;聚类结果显示,15个菌株在T=23时,可分为两个组群,在T=11时,两个组群分别可分为2个和4个亚群。研究结果显示,15株鰤鱼诺卡氏菌存在多样性。2鰤鱼诺卡氏菌感染卵形鲳鲹的组织病理学研究从阳江闸坡海水网箱养殖的患病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病灶中分离出病原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并且人工回接感染卵形鲳鲹,病鱼的脾脏、肾脏、肝脏、鳃、心脏等器官出现直径为0.1-0.3cm的白色结节,对患病卵形鲳鲹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脾脏出血,淋巴细胞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淋巴细胞增生;肝脂肪变性;鳃小片上皮细胞增生,相互融合在一起棒状化;心肌细胞肿胀,断裂,溶解。3鰤鱼诺卡氏菌致病因子的初步研究从菌株N11YJ01菌体中提取、纯化索状因子,并对健康卵形鲳鲹进行攻毒,每尾500μg,H.E染色发现在注射后第7-14天卵形鲳鲹的肾、脾、鳃上出现肉芽肿,首次证明了鰤鱼诺卡氏菌的索状因子具有毒性。同时提取了其分枝菌酸,薄层色谱法检测结果表明:点与点之间完全分离且显色后点清晰可辨;电喷雾质谱分析表明,其碳原子数的范围为40-66,是一系列结构相似的同系物,在碳链长度与饱和度方面有差异。4鰤鱼诺卡氏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根据鰤鱼诺卡氏菌rpoA序列,设计4条引物,以致成功构建鰤鱼诺卡氏菌的LAMP检测方法,并优化出最佳反应体系:外内引物比1:8、Mg2+浓度6mmol/L、dNTP浓度1.0mmol/L、反应温度56.4℃、反应时间50min。该法对鰤鱼诺卡氏菌纯培养物的最低检测限为9.8×102CFU/mL,比常规PCR的灵敏度更高,而且操作简单、效率高、检测成本低,有望成为快速检测鰤鱼诺卡氏菌的有效手段。5卵形鲳鲹鰤鱼诺卡氏菌病药物治疗的研究为了控制卵形鲳鲹鰤鱼诺卡氏菌病,研究了恩诺沙星、红霉素和氟苯尼考对此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攻毒后第一天投药、攻毒后第四天投药及预防组治疗效果较好的分别是恩诺沙星、红霉素及氟苯尼考,其对卵形鲳鲹鰤鱼诺卡氏菌感染的保护率分别为53.4%、30%及26.7%。

二、鲈细菌性类结节病的病原及血液病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鲈细菌性类结节病的病原及血液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鲥鱼内脏结节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观察
        1.2.2 H.E染色组织病理学制片及观察
        1.2.3 马松染色病理制片及观察
        1.2.4 抗酸染色病理制片及观察
        1.2.5 细胞病理制片及观察
2 结果
    2.1 患病美国鲥鱼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特征
    2.2 患病美国鲥鱼组织病理变化
    2.3 脏器组织内肉芽肿的结构和形成
    2.4 入侵器官组织肉芽肿内的病原菌确定
3 讨论
    3.1 患结节病的美国鲥鱼肝脏、脾脏和肾脏的结节是由其组织内肉芽肿构成
    3.2 患结节病美国鲥鱼的肉芽肿疑似由1种杆菌感染所致
    3.3 患结节病美国鲥鱼的病死与肉芽肿程度关联密切

(2)美国鲥鱼(Alosa sapidissima)内脏结节病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养殖鱼类结节病病原、病理及防治研究进展
    1 养殖鱼类结节症主要病原
        1.1 细菌
        1.1.1 假单胞菌属类
        1.1.2 诺卡氏菌属类
        1.1.3 其他病原菌
        1.2 其他病原
    2 鱼类结节病的临床症状与组织病理
        2.1 结节病的临床症状
        2.2 结节病的组织病理学
        2.2.1 肝脏
        2.2.2 肾脏
        2.2.3 脾脏
    3 鱼类内脏结节病的防治
第二章 美国鲥鱼内脏结节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样品
        1.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1.1.2.1 实验仪器
        1.1.2.2 实验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观察
        1.2.2 HE染色组织病理制片及观察
        1.2.3 masson染色病理制片及观察
        1.2.4 抗酸染色病理制片及观察
        1.2.5 细胞病理制片及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患病美国鲥鱼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特征
        2.2 患病美国鲥鱼组织病理变化
        2.3 脏器组织内的肉芽肿的结构组成
        2.4 脏器组织内的肉芽肿的形成过程
        2.5 入侵器官组织内形成肉芽肿的疑似病原菌
        2.6 透射电镜观察下的疑似病原菌形态及细胞器病变
    3 讨论
        3.1 患结节病的美国鲥鱼内脏中的结节是由其组织中的肉芽肿构成
        3.2 患结节病美国鲥鱼的肉芽肿疑似一种杆菌感染所致
        3.3 美国鲥鱼结节病的病死与肉芽肿程度关联密切
小结
参考文献
课题资助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位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鱼类类结节病病原舒伯特气单胞菌的致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鱼类细菌性内脏类结节病的研究进展
        1.1 鱼类内脏类结节病的病原
        1.2 病理学特征
        1.3 肉芽肿的致病机理
        1.4 防治方法
    2 舒伯特气单胞菌的研究进展
        2.1 分类地位
        2.2 生物学特性
        2.3 致病性
        2.4 诊断及检测方法
        2.5 项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鱼源舒伯特气单胞菌生物学特性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舒伯特气单胞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
        3.2 舒伯特气单胞菌的毒力基因分析
        3.3 舒伯特气单胞菌的药敏性分析
        3.4 舒伯特气单胞菌菌株的亲缘关系分析
        3.5 舒伯特气单胞菌LF1708的全基因组分析
        3.6 两种鱼源舒伯特气单胞菌的形态学特征分析
        3.7 两种鱼源舒伯特气单胞菌的生长特性分析
        3.8 两种鱼源舒伯特气单胞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舒伯特气单胞菌致病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胞外酶活性
        3.2 抗血清杀菌能力测定
        3.3 宿主特异性检测
        3.4 致病力检测
        3.5 绿色荧光标记舒伯特气单胞菌的构建
        3.6 舒伯特单胞菌荧光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3.7 舒伯特气单胞菌在宿主体内的动态分布研究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舒伯特气单胞菌感染的病理形态学研究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鱼临床症状
        3.2 感染杂交鳢体内病原菌与吞噬细胞分布情况
        3.3 典型病理特征
        3.4 病理变化过程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舒伯特气单胞菌与吞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舒伯特气单胞菌与杂交鳢体内吞噬细胞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3.2 舒伯特气单胞菌与斑马鱼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3.3 舒伯特气单胞菌与斑马鱼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3.4 舒伯特气单胞菌与小鼠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关系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章 杂交鳢抗舒伯特气单胞菌感染的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转录组测序、分析与验证
        3.2 免疫相关基因在感染杂交鳢脾脏中的表达情况
        3.3 舒伯特气单胞菌感染对宿主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中华鳖结节病病原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我国中华鳖人工养殖产业现状
        1.1 我国中华鳖养殖种类
        1.2 养殖发展概况
    2 我国中华鳖养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1 面临的问题
        2.2 对策
    3 水产动物结节病研究概况
    4 中华鳖结节病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中华鳖结节病发病概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调查内容方法
    2 结果
        2.1 养殖模式
        2.2 管理方式
        2.3 发病情况
        2.4 水质调查情况
        2.5 结节病症状
    3 讨论
第二章 中华鳖结节病病原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寄生虫及真菌检测
        1.3 病毒检测
        1.4 细菌回感
        1.5 细菌的16SrRNA测定。
        1.6 细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2 结果
        2.1 病原筛查
        2.2 回归感染试验
        2.3 16S rRNA序列分析
        2.4 生理生化鉴定
    3 讨论
第三章 中华鳖结节病的病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肺结节
        2.2 肝结节
        2.3 腿部肌肉结节
        2.4 肠系膜结节
        2.5 心肌结节
    3 讨论
第四章 中华鳖结节病病原性鼠伤寒沙门氏菌来源分析以及药敏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筛查结果
        2.2 药敏试验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黄金鲫内脏类结节病的病原鉴定与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样本
    1.2 主要试剂
    1.3 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
    1.4 病原形态及生理生化鉴定
        1.4.1 病原菌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1.4.2 特异片段扩增与序列分析
    1.5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1.6 人工感染试验
    1.7 细菌药敏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2.2 病原菌的生理生化指标
    2.3 病原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2.4 人工感染实验
    2.5 菌株的药敏性
3 讨论

(7)花鲈源海分枝杆菌的分离、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病原菌分离
    1.2 组织病理切片
    1.3 基因组组分分析
    1.4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细菌的分离
    3.2 病理组织切片
    3.3 病原菌基因组测序
    3.4 基因组组分分析
    3.5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作者贡献

(8)养殖乌鳢皮肤溃烂病的病原及血液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 1 实验鱼来源
    1. 2 病原菌的分离和菌悬液的制备
    1. 3 人工感染试验
    1. 4 病原菌的形态观察及鉴定
    1. 5 血样的采集及处理
    1. 6 血液指标的测定
    1. 7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 1 病鱼主要症状
    2. 2 病原菌的致病性
    2. 3 W12915 - 1 菌株形态及API 20E系统鉴定结果
    2. 5 W12915 - 1 感染后乌鳢血液生理指标和生化指标的变化
3 讨论

(9)高体魳类结节病的病理组织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鱼的来源
    1.2 病原分离与观察
    1.3 活组织压片
    1.4 显微病理材料制备
    1.5 电镜材料制备
2 结果
    2.1 临床病变
    2.2 病原分离与形态观察
    2.3 活体压片观察细菌形态
    2.4 组织病理变化
        肾脏
        脾脏
        肝脏
        其他器官
    2.5 超微病变
3 讨论

(10)鰤鱼诺卡氏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分布及命名
    1.2 培养条件和形态特征
    1.3 生理生化特性
    1.4 致病性与组织病理学研究
    1.5 诊断与检测技术
    1.6 防治研究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15 株鱼源致病性鰤鱼诺卡氏菌的聚类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仪器
        2.1.2 疾病症状观察及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1.3 16S rDNA 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2.1.4 病原菌的形态观察与理化特性检测
        2.1.5 药物敏感试验
        2.1.6 聚类分析
    2.2 结果
        2.2.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2.2.2 16S rDNA 序列与系统发育分析
        2.2.3 性状测定结果
        2.2.3.1 形态特征
        2.2.3.2 生理生化特征
        2.2.3.3 抗生素试验
        2.2.4 聚类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鰤鱼诺卡氏菌感染卵形鲳鲹的组织病理学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鱼
        3.1.2 供试菌株
        3.1.3 人工感染试验
        3.1.4 样品的制备及观察
    3.2 结果
        3.2.1 人工感染的累积死亡率
        3.2.2 临床症状
        3.2.3 组织病理变化
        3.2.3.1 脾脏
        3.2.3.2 肾脏
        3.2.3.3 肝脏
        3.2.3.4 鳃
        3.2.3.5 心脏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鰤鱼诺卡氏菌致病因子的初步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株与试验鱼
        4.1.2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4.1.2.1 培养基及其用途
        4.1.2.2 皂化试剂
        4.1.2.3 酸化试剂
        4.1.2.4 索状因子层析液
        4.1.2.5 分枝菌酸层析液
        4.1.2.6 显色液
        4.1.2.7 乳化液
        4.1.3 鰤鱼诺卡氏菌中索状因子的提取
        4.1.4 鰤鱼诺卡氏菌中分枝菌酸的提取
        4.1.5 肉芽肿形成
        4.1.6 电喷雾质谱检测
    4.2 结果
        4.2.1 临床症状
        4.2.2 鰤鱼诺卡氏菌N11YJ01的薄层层析检测结果
        4.2.3 分枝菌酸电喷雾质谱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鰤鱼诺卡氏菌 LAMP 检测方法的建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株来源
        5.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5.1.3 试验方法
        5.1.3.1 菌体培养及 DNA 模版的制备
        5.1.3.2 引物的设计
        5.1.3.3 LAMP 反应的建立
        5.1.3.4 反应条件的优化
        5.1.3.5 特异性试验
        5.1.3.6 灵敏度试验
    5.2 结果
        5.2.1 LAMP 检测方法的建立
        5.2.2 LAMP 反应条件优化
        5.2.2.1 引物浓度比对 LAMP 反应的影响
        5.2.2.2 Mg2+浓度对 LAMP 反应的影响
        5.2.2.3 dNTP 浓度对 LAMP 反应的影响
        5.2.2.4 反应温度对 LAMP 反应的影响
        5.2.2.5 反应时间对 LAMP 反应的影响
        5.2.3 特异性试验
        5.2.4 灵敏度试验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卵形鲳鲹鰤鱼诺卡氏菌病药物治疗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1.1 实验用鱼
        6.1.1.2 塑料水桶
        6.1.1.3 供试菌株
        6.1.1.4 实验用药
        6.1.2 方法
    6.2 结果
        6.2.1 临床症状
        6.2.2 恩诺沙星的防治效果
        6.2.3 红霉素的防治效果
        6.2.4 氟苯尼考的防治效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鲈细菌性类结节病的病原及血液病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鲥鱼内脏结节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J]. 徐金铖,刘宇婷,潘连德,杨吉平.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1(02)
  • [2]美国鲥鱼(Alosa sapidissima)内脏结节病的组织病理学研究[D]. 徐金铖.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3]鱼类类结节病病原舒伯特气单胞菌的致病机制研究[D]. 刘春.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4]一种中华鳖结节病的病原菌分离鉴定及病理研究[J]. 范宁宁,胡鲲,杨移斌,陈小星,杨先乐. 微生物学通报, 2019(04)
  • [5]中华鳖结节病病原分离鉴定与药物敏感分析[D]. 范宁宁.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6]黄金鲫内脏类结节病的病原鉴定与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J]. 王永杰,陈红莲,程云生,王芬.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7(12)
  • [7]花鲈源海分枝杆菌的分离、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学研究[J]. 张德锋,潘磊,可小丽,刘志刚,潘厚军,石存斌,卢迈新.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04)
  • [8]养殖乌鳢皮肤溃烂病的病原及血液病理研究[J]. 余银春,王锡波,彭程远,赵青松,金珊. 淡水渔业, 2014(04)
  • [9]高体魳类结节病的病理组织学观察[J]. 常藕琴,石存斌,任燕,王芳,吴淑勤. 水产学报, 2013(06)
  • [10]鰤鱼诺卡氏菌致病机制的研究[D]. 满其蒙. 上海海洋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鲈鱼细菌性结节病病原学及血液病理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