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微控制器应用系统的数据记录与分析

嵌入式微控制器应用系统的数据记录与分析

一、嵌入式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数据记录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俊源[1](2021)在《工业物联网高速大容量在线数据分析记录仪设计与应用》文中提出数据分析记录仪广泛应用在农业研究、食品、医药、化工、气象、环保、电子、实验室等领域中。工程车辆因为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要求其对工作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实时性极为苛刻,因此工程车辆对一个功能完善的数据记录系统具有迫切需求。工程车辆在资源采集、物料运输、建筑工程等领域中作用巨大,现今的工程车辆由于具备的传感器、各种电子设备的丰富,进行数据采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对数据记录仪上传速度与存储容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逐渐提速,尤其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记录仪本身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数据记录仪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数据记录仪的设计研究,对于保障工程车辆系统的稳健运行,保证车辆行驶安全性、功能稳定性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与社会意义。本课题主要针对物联网工程车辆的数据记录,设计了一套由采集器和中控台两部分组成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为了能够实时的反应工程车辆状态,提高数据上传速度与存储效率,本文将车载数据记录仪分为两个主要设计内容:用于采集车辆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器和用于展示数据与人机交互操作的中控台。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根据车载平台的应用环境,对多种无损压缩算法进行比较分析。虽然数据的传递速度与存储效率是受到硬件制约的,但是可以利用数据压缩算法,用减小数据体积的方式,间接增加数据上传与存储的效率。以采集器上传时对数据压缩的实时性要求以及中控台数据存储的压缩效率要求为衡量标准,通过对比香农编码、费诺编码、哈夫曼编码、LZO编码等无损压缩算法,最终实现了适用于中控台的高效率压缩算法哈夫曼编码和适用于采集器的注重实时性的LZO编码算法程序。最后提出了针对本数据记录平台的算法改进和两种算法的具体实现方式。硬件方面,根据需求分析,设计了基于STM32的数据记录仪采集器,采用双路CAN总线满足了对工程车辆信号源的采集需求;通过USB有线与蓝牙无线通讯,满足上传数据到中控台或PC的功能。设计了基于IMX6UL的数据记录仪中控台,其中,蓝牙无线模块实现了和采集器的实时无线通讯;触摸显示器实现了中控台作为上位机终端的人机交互功能;4G模块实现了中控台联网功能。软件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软件设计,完成了采集器与中控台软件系统功能的实现。采集器软件结合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I以及STM32的性能特点,在基于STM32的数据记录仪采集器上完成了μC/OS-III的移植,并编写了μC/OS-III下的CAN总线设备和无线网络等驱动程序,完成了满足采集器需求的应用程序设计。中控台采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对中控台的功能进行开发,包括基于QT的人机交互界面的实现流程、数据压缩存储功能的实现、数据上传的实现等。本文最后设计了针对数据记录仪功能与性能的测试。通过对数据记录仪的数据压缩性能的实测,LZO编码的压缩速度为微秒级,满足采集器的实时性要求,提高了数据上传效率;通过哈夫曼编码算法对实际工程车辆数据进行压缩,平均压缩率约为37%,改进后的哈夫曼编码完全适用于中控台,有效压缩了采集数据,节约大量SD卡空间。采集器采集的数据准确清晰,与信号源完全一致;中控台与采集器通讯及时,传输数据完整无误;中控台的人机交互界面工作良好。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数据记录仪采集系统工作良好、运行稳定,适用于工程车辆应用环境。

吴国文[2](2021)在《UHF RFID通信数据记录分析与通信模拟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快速发展,物联网在近些年有迅猛发展的势头,已经成长为一个新兴产业。其核心技术是RFID技术,在此领域中UHF型RFID得到广泛应用,具有能快速读写、远距离识别、大容量存储、轻而小、低功耗、批量读取及全球唯一性等优点,在智能生活行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工作场合的电磁环境参数也复杂多变。因此,研究设计具有通信数据记录分析与通信数据模拟功能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研究、调试、生产和应用UHF型RFID,就必须对其工作条件和工作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需要对UHF型RFID进行模拟研究,就必须研究按照UHF协议来记录和分析通信数据的方法和装置,且具有优良的抗噪声性能的数据记录与分析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RFID技术,采用ARM Cortex M3系列STM32F103CBT6单片机为系统主控芯片,设计了一款重量轻、体积小、功耗低的通信数据记录分析与模拟系统。系统由应用终端发射信号接收模块、RFID返回信号接收模块、RFID模拟信号发射模块、通信模块、存储模块和CPU控制模块组成;结合计算机、符合EPC Class-1 Generation-2协议的UHF型RFID电子标签与RFID应用终端,组建成完整的通信数据记录分析与通信模块系统。该系统能够对UHF型RFID电子标签与RFID应用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进行侦听,从而实时记录、存储数据。装置进入模拟模式,模拟UHF型RFID所能实现的功能;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修改、编辑和下载,使之按照设定好的信息应答应用终端,模拟UHF型RFID工作;与现有的RFID检测系统相比,具有体积小、成本低、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实时记录分析与模拟、优良的抗噪声等优势。论文首先概述RFID,介绍RFID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现状及未来趋势,继而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在简要介绍RFID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之后提出了本论文的设计方案,重点分析通信侦听模拟装置硬件电路的原理及设计过程,设计通信数据侦听与模拟的流程及实现方法,通过实验测试数据验证通信侦听模拟装置的功能。

刘奥[3](2021)在《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设计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作为氢燃料电池电堆的监测模块,承担着采集电堆运行中实时参数的任务,在电堆运行的监测、控制及故障诊断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故障诊断保证了燃料电池系统故障的及时发现和处理,因此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和故障诊断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典型的多输入输出非线性系统,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各项子系统的功能实现均依赖于安全监测系统采集的实时数据和故障诊断的反馈结果,为实现系统对监测及诊断的相关需求,以重卡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并开发了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故障诊断方面,对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故障诊断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基于无监督极限学习机(US-ELM)的特征提取能力,K-means的聚类能力及在线序列极限学习机(OS-ELM)的增量学习能力,建立了氢燃料电池的故障诊断系统,实现故障诊断模型的增量学习和在线诊断等功能。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方面,研究分析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和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结构功能,对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的总体结构进行了设计。以总体结构设计为主干,基于对标电堆的参数及相关的参数计算结果,对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的传感器进行了选型,完成了系统相关模块的原理图设计,分析了串口通讯的相关协议,设计了系统通讯使用的数据帧,实现了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下位机的软硬件设计。在硬件设计的基础上,通过Altium Designer软件对下位机进行优化设计,绘制了相关原理图,设计并制作了下位机PCB。基于Lab VIEW构建了上位机监测系统,实现了参数监测、数据记录及故障诊断等功能。故障诊断方面,在实验采集的氢燃料电池电堆原始数据基础上,为解决故障诊断对于在线诊断、模型更新等方面的需求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分析相关诊断文献和算法原理的基础上,构建了满足增量学习和在线故障诊断需求的故障诊断系统,系统通过US-ELM进行基于流形正则的特征提取,OS-ELM实现故障诊断模型的训练与基于增量学习的模型更新,同时引入K-means聚类算法辅助增量学习过程中数据标记问题的解决。基于采集的20维原始数据构建了验证用样本集,将US-ELM与OS-ELM算法同其他同类算法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证明了US-ELM及OS-ELM在特征提取可视化结果、聚类准确性、故障诊断准确率及诊断用时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从而验证了诊断系统整体的有效性。

张书源[4](2021)在《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水平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已经成为装备的神经系统,发展电子技术不仅涉及到其本身,同时它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电子技术的依赖越来越高的同时对电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快速培养电子技术人才的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存在差距,急需进行并尝试中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同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中职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但是我国中职院校因为传统教育方法的落后和与普通高中生源差异的影响,电子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存在如下问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不平衡、学习过程中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缺乏以及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等。本研究基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借助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为核心的CDIO工程教育理论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支撑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目前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现状以及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接着针对中职电子技能实训的改革进行了路径分析,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项目式的教学融入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的有效对策,根据现状的研究分析与改革路径及对策的分析,并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标准为依据从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构建,设计开发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案例。通过基础型教学案例、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验证与分析。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以CDIO理念来指导中职实训教学,将电子技能训练中单调的重复性训练合理地转化到产品的设计、加工、生产等一系列的工作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同时以教育学理论与电子专业实际的深入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创新性改革,让技能实训教学在符合学习规律、应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更加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张长亮[5](2021)在《孕激素定量检测仪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我国每年新生儿出生人数在1600~2000万之间,在备孕人群中不孕不育率高达12.5%,自然流产率在10~15%之间。同时,二胎政策的放开使高龄孕妇人数激增,如此大量的人群对家庭、基层以及大型医疗机构的孕检条件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通过对孕酮素(P)、黄体生成素(LH)、卵细胞生成素(FSH)三种指标浓度变化检测可实现女性排卵期预测、卵泡质量评估、妊娠结果监测,还可对多囊卵巢综合症等不孕症状进行早期诊断。因此,对备孕和孕期女性体内孕激素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研发一款面向女性的便携式孕激素多指标实时检测系统,为其提供孕前诊断、孕后监护以及健康指导。仪器基于荧光免疫层析技术,主要包括光学检测系统、电控系统以及信号算法处理。光学检测系统采用光电检测法,设计共聚焦式光学检测结构及光学检测暗室,实现对荧光信号的激发与采集。电控系统采用STM32F407微处理器作为控制核心,设计I/V转换电路、放大滤波电路等对检测信号进行模拟处理。除此之外,电控系统还包括光源驱动电路、步进电机驱动电路以及其他外设模块的驱动电路。信号算法处理主要包括小波变换法去噪、面积法求特征值、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对12组不同浓度的P、LH、FSH样品标准液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线性拟合,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0.988、0.993。仪器重复性测试和误差测试实验中,变异系数小于4%,最大检测误差小于±5.3%。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孕激素定量检测系统可实现多指标定量检测,该检测系统检测结果准确、稳定性高,且尿检无创、可多指标检测,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发展空间。

王红玉[6](2021)在《OneNET云平台下基于WiFi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升,开始追求更加智能、健康、安全的家居环境,智能家居作为追求高生活品质的必备产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现阶段,在智能家居系统中实现对智能设备的远程控制所需要的编程复杂,服务器成本较高,那么如何高效率低成本的设计一款集成度高的智能家居系统来满足用户所需的家居环境成为各大厂商关注的重点。针对于此,本文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有助于人们实时了解家居环境信息变化的智能家居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整体设计以OneNET云平台为核心,实现设备控制端和用户终端间的双向通信;基于STM32F103C8T6的主控器控制多种传感器采集家居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以及声音等多种数据,利用人体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天然气传感器,随时监测是否有人非法进出,环境中气体浓度是否超标等,并通过蜂鸣器报警实现异常信息提醒;然后通过WiFi及MQTT协议将数据上传至OneNET云平台,并以图表的形式进行显示;用户能够利用浏览器WEB和手机APP等实时查看家居环境变化,随时根据数据变化对继电器等执行终端下发指令控制家居设备。同时,在OneNET云平台上设置触发器,家庭环境信息出现异常时会发送邮件提醒用户,用户可以根据收到的邮件判断是否做出紧急措施。最后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可能面临的断网问题,增加了蓝牙通信功能,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特有的蓝牙通信实现对家居环境的远程监测与控制。本文设计的智能家居远程监控系统经过多次功能测试,发现该系统功能设计满足要求,各项数据运行稳定,用户可以准确实现对家居设备的控制以及对家居环境的实时监测。基于单片机+无线通信技术+OneNET云平台+MQTT协议+移动智能终端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满足用户实时了解家居环境信息变化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开发成本,缩短了开发流程。该系统除了作为智能家居使用,将来通过调整还可以用于火灾防控,文物保护等多种场景。

马江龙[7](2021)在《石英摆片镀层电阻快速测量方法研究与仪器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英挠性加速度计是一种惯性导航器件,广泛应用于三航和武器等领域,其核心器件石英摆片的表面镀层质量将直接影响器件的整体性能。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检测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的综合性能,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石英摆片镀层质量检测技术体系。传统的镀层质量检测方法主要通过机械、光学、磁学、电学、声学等方法测量镀层厚度,但通常只能测量一个小区域的镀层厚度。石英摆片结构特殊,镀层形状复杂,由镍铬合金和金共同组成,分布于摆片的正反两面和侧壁,很难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测量。本文研究了石英摆片的镀层电阻,提出了一种基于开尔文测量法的石英摆片镀层电阻快速测量方法,测量石英摆片的12个导通电阻值和12个绝缘电阻值,用于表征石英摆片的镀层质量。分析了电阻法测量石英摆片镀层质量的理论依据,说明了开尔文测量的基本方法,明确了测量的具体对象和要求。针对石英摆片镀层的特性,设计研制了不易损伤镀层的铍青铜材质测试探针。针对多个石英摆片镀层电阻的快速测量问题,设计研制了高性能测试探针卡,可以同时接触所有测量点位,通过研制的高速通道切换单元切换测量点位。针对石英摆片电阻测量点位的对准问题,设计研制了图像识别及位姿校准模组。针对石英摆片的小电阻测量问题,分析了误差影响因素,设计了高精度的开尔文电阻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基于开尔文测量法的石英摆片电阻自动化测量系统,并编写了自动化测量软件。开展了石英摆片镀层电阻自动化测量系统的探针接触力标定实验以及电阻测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测量时的探针接触力仅为0.4mN,测量重复性为2mΩ,测量一片石英摆片耗时40s,相比于传统的飞针测试仪和手动探针台,本文的方法更加安全、准确、可靠。

陈睿智[8](2021)在《基于UDS协议的汽车电控单元故障诊断服务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汽车不断推进智能化和电动化,传统的排放诊断协议OBD(On-Board Diagnostic,车载自动诊断系统)已经不能很好满足各种类汽车电控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的故障诊断需求。现如今,ISO 14229所制定的UDS(Unified Diagnostic Services,统一诊断服务)协议由于具备超越OBD的通用性,正在汽车行业迅速推广。另外,近几年出现的汽车空中升级(Over-the-Air,OTA)技术要求汽车ECU的Bootloader(引导加载器)支持标准的通信协议,UDS协议便成为了一种选择;而由于汽车ECU数量多、软件量大,OTA耗时长且容易受到干扰,因此OTA又要求Bootloader设计容错机制。本文以一款基于NXP公司MC9S12XEQ512微控制器的纯电动物流车整车控制器为平台,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络)总线的UDS诊断服务软件,实现了常用的故障诊断服务。该软件首先按照MISRA-C规范进行编写,保证了软件可靠性;其次采取了分层化和模块化等处理方式,提高了软件可移植性;最后利用状态机模型来实现耗时过程的离散化运行,保证了软件实时性。本文设计并实现了汽车ECU的Bootloader软件,并将UDS协议作为软件升级所依赖的标准通信协议。除此之外,为了满足OTA场景的需求,本文还提出在Bootloader软件上实现断点续传和软件回滚功能。前者使得OTA过程在被意外情况中断后依然能够继续进行;后者使得ECU软件在升级后出现适配问题时能够及时回滚到上一个稳定版本。这两个新功能的引入,提升了软件升级系统的容错率,保证了车辆安全。本文还在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端上基于WinForm实现了UDS诊断上位机,其支持发送UDS诊断服务请求、解析和显示诊断服务响应信息、软件包下载等功能,用于对UDS诊断服务软件以及Bootloader软件进行测试和应用。最后,本文通过实验室测试和实车测试对UDS诊断服务软件和Bootloader软件的功能和性能进行验证,证明了本文所实现的软件已达到设计需求。

程亚军[9](2021)在《CT对比剂智能注射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高端装备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撑,医疗高端装备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动态多变的市场环境,CT设备作为医疗高端装备的典型产品,需突破技术装备瓶颈,不断提升国产化水平和产品竞争力。有数据和研究显示,CT设备包含的高压注射器和配套软件多被国外品牌占据,现有系统存在操作繁琐、临床案例数据丢失、患者副反应发生概率较大、扫描影像结果不佳等问题,不能很好的满足临床需求,甚至严重影响跨医院、跨区域的医疗检查结果互认,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迫切需要对包含高压注射器和配套软件的CT对比剂注射系统展开研究,以实现对比剂注射方案的同质化和最优化。本文的目标是研究对比剂注射方案及参数智能推荐、注射过程精准控制、全过程数据集成存储等关键技术,并对高压注射器设备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开发CT对比剂智能注射系统,更好的辅助医护人员完成对比剂注射过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⑴分析了CT对比剂注射的背景,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从CT对比剂注射系统、智能推荐和嵌入式控制技术等方面重点分析了CT对比剂注射领域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说明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⑵提出了以注射方案智能推荐和设备精准控制为目标的CT对比剂智能注射系统总体方案,对CT对比剂注射进行了现场调研,重点研究了系统总体需求,在此基础上对系统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构建了系统框架。⑶分析了CT对比剂注射参数特点,总结了常用推理方法的优缺点,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基于BN-CBR/RBR的混合推理方法,阐述了推理流程,研究了带阈值的不确定性规则推理、条件加权的不确定性规则推理和基于贝叶斯网络学习的案例推理等关键技术。⑷分析了高压注射器设备工作原理,结合设备功能需求和临床参数要求对硬件进行了设计,提出了一种设备的概念方案,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了设备的详细设计,完成了注射泵结构、控制逻辑的确定和单片机、传感器等核心部件选型。⑸在本文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CT对比剂智能注射系统。分析了系统开发环境、体系结构和运行流程,并对系统数据集成、方案智能推送、设备控制等主要模块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对系统调试过程和最终效果进行了展示。整个过程验证了CT对比剂注射方案智能推荐与国产高压注射器精准控制具备可行性。

庞韬[10](2021)在《GM计数管自动测试与数据处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辐射检测行业对核辐射探测传感器——GM计数管的需求,用于提高GM计数管生产中测试工序的测试效率的各种想法和尝试不断被提出,但其中最具讨论和研究意义的一个想法是研究设计一套能对GM计数管进行自动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自动计算、处理的系统,来代替目前相对传统的人工测试和对测试数据的记录,通过提高测试效率来提升GM计数管整条生产线的产能。本文以GM计数管自动测试与数据处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为研究课题,重点研究了该自动测试系统下位机对信号采集存储形式、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通信协议的设定、GM计数管测试电压自检的实现技术等,主要研究内容分为四部分。首先是根据课题要求需要实现多路GM计数管的并行测试,通过软件需求对下位机硬件部分的设计,为最终实现16支GM计数管的并行测试搭建重要的基础条件。其次是根据GM计数管的测试流程和要求,来确定下位机和上位机之间的通信协议格式,为该测试系统的上、下位机之间的数据传送和后期的整体稳定运行提供基础保障。然后是在GM计数管的测试过程中,每一个测试项目都对测试电压有着相对严格的要求,并且由于同一个测试项目在不同测试电压下会产生相差较大的测试结果,严重影响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需要对高压模块输出的电压值进行自检,确保电压值不产生较大偏差,以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这部分程序代码是由作者本人完全负责编写的。GM计数管生产线的测试工序使用PLC控制台结合定标器来完成GM计数管的测试,测试过程为一支管子一步一步地进行测试,另外需要人工记录、计算所有测试数据,整个测试过程耗时、耗力,还容易因人为因素而导致测试结果的偏差。而本次课题的研究和设计,让用户仅需在上位机点击“开始测试”,即可将16支GM计数管同时进行自动测试,且直接由下位机和上位机协作对测试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和保存,效率提升近16倍。即节省了测试时间,使整个测试效率大幅提高,测试数据的准确性也得以保障,还节省了人力物力等资源。不仅满足了目前对GM计数管产量的需求,而且能在未来需求量倍增为十倍甚至二十倍的情况下依旧能轻松应对。可谓降本增效。

二、嵌入式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数据记录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嵌入式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数据记录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工业物联网高速大容量在线数据分析记录仪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数据采集记录仪研究现状
        1.2.1 数据记录仪国内研究现状
        1.2.2 数据记录仪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数据记录仪的总体设计
    2.1 数据记录仪需求分析及技术参数
        2.1.1 数据记录仪需求分析
        2.1.2 数据记录仪技术参数分析
    2.2 数据记录仪总体方案
    2.3 数据记录仪关键技术
        2.3.1 CAN总线车辆信息采集技术
        2.3.2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2.3.3 数据压缩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记录仪压缩算法选取实现
    3.1 压缩算法概述
    3.2 压缩算法分析
        3.2.1 香农编码算法
        3.2.2 费诺编码算法
        3.2.3 哈夫曼编码算法
        3.2.4 LZO编码算法
    3.3 数据压缩算法实现
        3.3.1 采集器LZO压缩算法实现
        3.3.2 中控台哈夫曼压缩算法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记录仪硬件设计
    4.1 数据记录仪采集器硬件设计
    4.2 数据记录仪中控台硬件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记录仪软件设计
    5.1 数据记录仪采集器软件设计
        5.1.1 硬件驱动程序
        5.1.2 μC/OS-III系统搭建
        5.1.3 数据记录仪采集器应用层软件设计
    5.2 数据记录仪中控台软件设计
        5.2.1 Linux移植
        5.2.2 QT概述与环境搭建
        5.2.3 GUI界面设计
        5.2.4 主程序设计
        5.2.5 4G联网程序
        5.2.6 中控台采集器通讯协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平台设计
    6.2 功能测试
        6.2.1 CAN数据采集测试
        6.2.2 采集器与中控台通讯测试
        6.2.3 中控台人机界面功能测试
    6.3 性能测试
    6.4 测试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C++实现哈夫曼算法代码
附录B 采集器中控台通讯关键代码
附录C LZO算法测试代码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UHF RFID通信数据记录分析与通信模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提出
    1.2 国内外UHF RFID测试研究工作现状
        1.2.1 国外UHF RFID测试研究工作现状
        1.2.2 国内UHF RFID测试研究工作现状
    1.3 UHF RFID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本文结构及章节安排
2 RFID系统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案
    2.1 RFID系统的安全问题
    2.2 RFID系统安全的解决方案
    2.3 RFID系统检测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通信数据记录分析系统的设计方案
    3.1 通信记录分析系统的组成
    3.2 无源UHF-RFID通信协议
    3.3 通信记录分析系统硬件电路设计方案
        3.3.1 通信记录分析系统的性能要求
        3.3.2 通信侦听模拟装置硬件电路结构
    3.4 通信记录分析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4 通信数据记录分析与通信模拟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4.1 通信侦听模拟装置电路设计
        4.1.1 CPU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4.1.2 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4.1.3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4.1.4 存储模块电路设计
        4.1.5 应用终端发射信号接收模块电路设计
        4.1.6 RFID返回信号接收模块电路设计
        4.1.7 RFID模拟信号发射模块电路设计
    4.2 PCB设计
        4.2.1 PCB板材料的选取
        4.2.2 PCB板层结构的设计
        4.2.3 元件布局及走线规则
        4.2.4 PCB图与PCB板焊接实物
    4.3 本章小结
5 通信数据记录分析系统数据的处理与实现
    5.1 通信侦听模拟装置记录模式的工作原理
    5.2 通信侦听模拟装置模拟模式的工作原理
    5.3 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的工作原理
    5.4 UHF型 RFID通信原理
        5.4.1 阅读器到电子标签链路的通信方式
        5.4.2 标签到阅读器链路的通信方式
        5.4.3 UHF RFID对标签的识别过程
    5.5 通信数据的记录与模拟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设计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燃料电池参数监测研究现状
        1.2.2 燃料电池故障检测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2.1 燃料电池简介
        2.1.1 燃料电池及分类
        2.1.2 燃料电池的优点
    2.2 PEMFC电池原理及系统结构
        2.2.1 PEMFC工作原理
        2.2.2 PEMFC动力系统总体结构
    2.3 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总体方案
        2.3.1 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的意义
        2.3.2 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的需求分析
        2.3.3 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下位机设计
    3.1 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的相关计算及传感器选型
        3.1.1 氢燃料电池的相关参数计算
        3.1.2 传感器的选型
    3.2 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3.2.1 嵌入式系统总体框架
        3.2.2 嵌入式系统芯片
        3.2.3 嵌入式系统模块
    3.3 嵌入式系统的软件设计
        3.3.1 嵌入式系统软件总体流程
        3.3.2 嵌入式系统通讯设计
        3.3.3 嵌入式系统的通信协议设计
    3.4 监测系统下位机的硬件优化
        3.4.1 下位机硬件功能模块需求
        3.4.2 精简方案的PCB设计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Lab VIEW的上位机设计
    4.1 上位机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4.2 虚拟仪器开发的相关介绍
        4.2.1 Lab VIEW介绍
        4.2.2 VISA功能模块介绍
    4.3 上位机主要模块设计
        4.3.1 串口通信模块
        4.3.2 数据记录模块
        4.3.3 故障诊断模块
    4.4 安全监测系统虚拟仪器面板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数据驱动的PEMFC故障诊断方法
    5.1 常见的故障诊断方法
        5.1.1 基于模型的诊断方法
        5.1.2 基于数据驱动的诊断方法
    5.2 故障诊断系统的算法原理
        5.2.1 极限学习机相关算法
        5.2.2 K-means聚类算法
    5.3 PEMFC故障诊断系统流程
    5.4 PEMFC 故障诊断系统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诊断算法的对比分析
    6.1 PEMFC数据选取
    6.2 PEMFC故障特征提取的对比与分析
        6.2.1 基于US-ELM的故障特征提取
        6.2.2 基于PCA的故障特征提取
        6.2.3 基于LDA的故障特征提取
        6.2.4 不同特征提取方法的对比分析
    6.3 PEMFC电堆故障诊断对比与分析
        6.3.1 基于OS-ELM的电堆故障诊断
        6.3.2 基于SVM的电堆故障诊断
        6.3.3 基于BP的电堆故障诊断
        6.3.4 故障诊断结果对比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
        1.1.2 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日益重视
        1.1.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加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CDIO理念研究现状
        1.3.2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1.3.3 CDIO理念引入课程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电子技能实训
        2.1.2 中等职业教育
        2.1.3 职业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CDIO理论
        2.2.2 体验学习理论
        2.2.3 情境认知理论
        2.2.4 “知行合一”理论
        2.2.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分析——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
    3.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
        3.1.1 就业面向岗位
        3.1.2 专业培养目标
        3.1.3 专业知识和技能
        3.1.4 教学标准分析
    3.2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3.2.1 教学目标
        3.2.2 课程内容及教材分析
    3.3 课程实施的现状调查分析及问题
        3.3.1 《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现状调查
        3.3.2 调查问卷设计
        3.3.3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学生卷)
        3.3.4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教师卷)
        3.3.5 调查问卷总结
    3.4 CDIO理念指导电子技能实训教学改革可行性分析
        3.4.1 CDIO理念符合电子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3.4.2 CDIO理念与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3.4.3 CDIO理念核心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阶段性重点具有一致性
第4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的改革路径
    4.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贴近实际工作岗位
        4.1.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4.1.2 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转变
        4.1.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块设计
    4.2 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模块设置,拓宽课程教学资源
        4.2.1 教学内容中的“破旧立新”
        4.2.2 组装工艺的产品化标准化
        4.2.3 数据记录规范化和有效化
        4.2.4 教学资源的合理转化运用
    4.3 开放自主式应用教学案例设计,增强学生创新思维
    4.4 多层次电子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打造中职实训课标
    4.5 合理对接CDIO培养大纲与标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4.6 适用性、前瞻性的实训室建设,优化实训教学环境
第5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构建
    5.1 课程结构设计
        5.1.1 宏观课程框架结构选择
        5.1.2 具体内部课程结构构建
    5.2 课程标准构建
    5.3 课程目标构建
    5.4 课程内容构建
        5.4.1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
        5.4.2 课程内容的项目构建
    5.5 课程教学评价构建
第6章 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6.1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流程
    6.2 前期准备
        6.2.1 实践目的
        6.2.2 实践内容
        6.2.3 授课对象
        6.2.4 环境设计
        6.2.5 教材准备
    6.3 基础型教学案例
        6.3.1 环境搭建
        6.3.2 材料准备
        6.3.3 案例实施
        6.3.4 分析调整
    6.4 综合设计型教学案例
        6.4.1 材料准备
        6.4.2 案例说明
        6.4.3 案例实施
        6.4.4 考核要求与方法
    6.5 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
        6.5.1 课程内容满意程度分析
        6.5.2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分析
        6.5.3 能力培养作用评价分析
        6.5.4 考核评价认可程度分析
        6.5.5 课程综合反馈效果分析
        6.5.6 课程成绩比较分析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与分析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Ⅰ 调查问卷(一)
附录Ⅱ 调查问卷(二)
附录Ⅲ 调查问卷(三)
附录Ⅳ 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Ⅴ 记录表及工作活页
附录Ⅵ 教学设计方案
附录Ⅶ 任务书

(5)孕激素定量检测仪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孕激素检测方法
        1.2.2 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现状
        1.2.3 荧光免疫分析仪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检测原理及系统总体设计
    2.1 荧光产生机理
        2.1.2 荧光光谱特性
    2.2 荧光免疫层析检测基本原理
        2.2.1 荧光免疫技术
        2.2.2 层析技术
        2.2.3 荧光免疫层析技术
    2.3 荧光素的选取
    2.4 系统总体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孕激素检测仪光学系统设计
    3.1 荧光检测方法的选取
    3.2 光电检测系统的设计
        3.2.1 激发光源选取
        3.2.2 光电探测器选取
        3.2.3 光学透镜选取
    3.3 光学检测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3.4 检测卡槽底座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孕激素检测仪电控系统设计
    4.1 微控制器模块设计
        4.1.1 主控芯片选型
        4.1.2 STM32F407ZGT6
        4.1.3 STM32 最小系统电路
    4.2 系统电源电路
    4.3 光源驱动电路
    4.4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
    4.5 信号处理电路
        4.5.1 I/V转换电路
        4.5.2 信号放大电路
        4.5.3 信号滤波电路
    4.6 人机交互电路
        4.6.1 触摸屏接口电路
        4.6.2 扫描模块接口电路
        4.6.3 打印机驱动电路
    4.7 存储单元电路
    4.8 硬件电路制板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孕激素检测仪软件系统设计
    5.1 人机交互界面
        5.1.1 人机交互界面框图
        5.1.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5.2 系统控制软件设计
        5.2.1 系统主程序的设计
        5.2.2 触摸屏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5.2.3 扫描模块程序设计
        5.2.4 步进电机驱动程序设计
        5.2.5 ADC采集程序设计
        5.2.6 存储单元程序设计
        5.2.7 嵌入式打印机程序设计
    5.3 系统检测算法设计
        5.3.1 检测信号滤波
        5.3.2 特征值的选取
        5.3.3 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结果分析及性能测试
    6.1 系统组装与调试
    6.2 系统检测精度测试
    6.3 系统检测曲线建模
        6.3.1 P指标曲线拟合
        6.3.2 LH指标曲线拟合
        6.3.3 FSH指标曲线拟合
    6.4 系统重复性测试
    6.5 系统误差测试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6)OneNET云平台下基于WiFi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智能家居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及方案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器件选型方案论证
        2.2.1 单片机选型
        2.2.2 液晶屏选型
    2.3 无线通信技术
        2.3.1 几种常用的无线通信技术
        2.3.2 WiFi技术简介
        2.3.3 蓝牙技术简介
    2.4 物联网系统平台方案论证
        2.4.1 阿里云平台
        2.4.2 腾讯云平台
        2.4.3 中国移动物联网平台OneNET
    2.5 物联网平台传输协议方案论证
        2.5.1 几种传输协议比较
        2.5.2 MQTT协议介绍
    2.6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主控器设计
        3.1.1 STM32 单片机
        3.1.2 STM32F103C8T6 的最小系统电路图
        3.1.3 STM32ADC介绍
    3.2 监控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3.2.1 按键输入开关电路设计
        3.2.2 温湿度采集电路设计
        3.2.3 光照强度采集电路设计
        3.2.4 电池电压采集电路设计
        3.2.5 声音采集电路设计
        3.2.6 人体感应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2.7 烟雾采集电路设计
        3.2.8 天然气采集电路设计
    3.3 OLED液晶屏显示模块电路
    3.4 无线通信电路设计
        3.4.1 ESP8266WiFi模块介绍
        3.4.2 WiFi通信电路设计
        3.4.3 蓝牙通信电路设计
    3.5 终端执行电路设计
        3.5.1 RGB灯电路设计
        3.5.2 继电器电路设计
        3.5.3 蜂鸣器电路设计
    3.6 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3.7 系统硬件实物图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终端主程序设计
    4.2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2.1 按键输入开关程序设计
        4.2.2 温湿度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2.3 光照和电池电压采集程序设计
        4.2.4 声音等多种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3 OLED显示程序设计
    4.4 无线通信程序设计
        4.4.1 WiFi ESP8266 程序设计
        4.4.2 蓝牙HC-05 控制程序设计
    4.5 MQTT传输协议程序设计
    4.6 物联网控制台应用程序创建
        4.6.1 产品与设备创建
        4.6.2 数据流查看
        4.6.3 编辑监控界面
        4.6.4 设置触发器
    4.7 终端执行程序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的调试与测试
    5.1 调试工具与系统安装
        5.1.1 硬件调试工具
        5.1.2 软件调试工具
        5.1.3 系统的安装
    5.2 设备接入测试
        5.2.1 设备接入云平台测试
        5.2.2 设备接入蓝牙测试
    5.3 数据同步采集测试记录
        5.3.1 温湿度测试记录
        5.3.2 光照强度测试记录
        5.3.3 声音测试记录
        5.3.4 人体感应测试记录
        5.3.5 烟雾测试记录
        5.3.6 天然气测试记录
    5.4 客户端控制测试
        5.4.1 按钮测试
        5.4.2 RGB灯测试
        5.4.3 蜂鸣器测试与继电器测试
        5.4.4 触发器警报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石英摆片镀层电阻快速测量方法研究与仪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镀层质量检测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石英摆片镀层电阻测量方法研究
    2.1 镀层电阻测量的理论分析
    2.2 电阻测量原理
    2.3 被测对象及测量要求
    2.4 测量方法及系统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石英摆片镀层电阻测量系统硬件设计
    3.1 磁吸式载片台
    3.2 针卡单元
    3.3 电阻测量单元
    3.4 通道切换单元
    3.5 控制单元
    3.6 多维运动平台模组
    3.7 摆片位姿识别单元
    3.8 同轴光源
    3.9 针卡位姿识别单元
    3.10 机械结构
    3.11 外壳结构与安全防护单元
    3.12 本章小结
4 石英摆片镀层电阻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设计概要
    4.2 软件开发平台
    4.3 软件流程设计
    4.4 多维平台控制程序设计
    4.5 摆片位姿识别程序设计
    4.6 通道切换程序设计
    4.7 安全检测及照明
    4.8 摆片电阻测量
    4.9 数据记录及保存
    4.10 本章小结
5 实验结果和分析
    5.1 探针接触力标定实验
    5.2 镀层电阻测量实验
    5.3 重复性实验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A 发表论文
    B 授权专利
    C 申请专利
    D 参与项目
致谢

(8)基于UDS协议的汽车电控单元故障诊断服务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汽车电子发展现状
    1.2 UDS诊断的研究意义
    1.3 基于UDS协议的Bootloader研究意义
    1.4 UDS诊断协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UDS诊断协议的国外研究现状
        1.4.2 UDS诊断协议的国内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内容与章节结构
        1.5.1 主要内容
        1.5.2 章节结构
第2章 UDS诊断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1 UDS诊断系统设计目标
    2.2 UDS协议栈概述及需求分析
        2.2.1 UDS协议栈的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
        2.2.2 UDS协议栈的网络层与传输层
        2.2.3 UDS协议栈的会话层与应用层
    2.3 UDS诊断系统实现平台
        2.3.1 UDS诊断系统下位机平台
        2.3.2 UDS诊断系统上位机平台
    2.4 UDS诊断系统下位机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2.4.1 系统应用程序软件结构设计
        2.4.2 Bootloader程序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2.5 UDS诊断系统上位机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2.6 小结
第3章 UDS诊断服务软件实现
    3.1 UDS诊断服务软件与整车控制器软件的整合
    3.2 UDS诊断下位机软件实现
        3.2.1 定时器驱动
        3.2.2 CAN驱动
        3.2.3 EEEPROM驱动
        3.2.4 CAN收发器设备
        3.2.5 CAN传输层(CAN_Tp)模块
        3.2.6 诊断事件管理(DEM)模块
        3.2.7 诊断通信管理(DCM)模块
    3.3 UDS诊断上位机软件实现
        3.3.1 上位机数据交互层软件实现
        3.3.2 上位机UDS诊断模块中间层实现
        3.3.3 上位机UDS诊断模块应用层与图形界面实现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UDS协议的Bootloader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启动流程
    4.2 Bootloader涉及到的诊断服务
    4.3 UDS协议中的软件升级流程
        4.3.1 预编程阶段
        4.3.2 编程中阶段
        4.3.3 编程后阶段
    4.4 Bootloader断点续传功能设计
        4.4.1 短时中断处理
        4.4.2 长时中断处理
    4.5 Bootloader软件回滚功能设计
    4.6 UDS诊断上位机程序下载模块实现
        4.6.1 上位机的S19文件读取实现
        4.6.2 上位机的程序下载线程实现
        4.6.3 上位机的断点续传相关功能实现
        4.6.4 上位机的软件回滚相关功能实现
    4.7 小结
第5章 UDS诊断服务软件测试
    5.1 UDS诊断服务软件测试目标
    5.2 实验室测试
        5.1.1 MISRA-C静态检查
        5.1.2 功能模块测试
        5.1.3 软件系统测试
    5.3 实车测试
    5.4 测试结果对比
    5.5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9)CT对比剂智能注射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1.2.1 CT对比剂注射系统现状分析
        1.2.2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2.3 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1.3.1 课题来源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CT对比剂智能注射系统总体设计
    2.1 研究目标
    2.2 CT对比剂注射现场调研
    2.3 总体需求分析
    2.4 功能模块设计
    2.5 系统架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BN-CBR/RBR的混合推理方法
    3.1 对比剂注射参数特点分析
    3.2 常用推理方法分析
    3.3 基于BN-CBR/RBR混合推理方法
    3.4 关键技术研究
        3.4.1 不确定性规则推理
        3.4.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案例推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压注射器硬件设计
    4.1 高压注射器工作原理
    4.2 概念方案生成
    4.3 硬件详细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T对比剂智能注射系统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
    5.2 系统体系结构
    5.3 系统运行流程
    5.4 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5.4.1 数据集成
        5.4.2 智能推荐
        5.4.3 设备控制
        5.4.4 全过程数据存储
    5.5 系统调试及效果展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GM计数管自动测试与数据处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自动测试及数据处理软件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实现分析
    1.4 计数管自动测试系统的主要贡献
第二章 自动测试系统电路设计框架
    2.1 计数管信号处理电路(测试板)设计
    2.2 计数管信号采集电路(主控箱)设计
        2.2.1 16 支GM计数管同时测试的硬件实现方式
        2.2.2 下位机自动测试系统的硬件控制中心——MCU的选用
        2.2.3 关于电压自检反馈模块的设计
        2.2.4 关于通信接口的选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件需求分析
    3.1 软件各功能的需求分析
    3.2 用户潜在需求的分析
第四章 软件系统设计
    4.1 通信协议的制定
        4.1.1 通信协议格式
    4.2 下位机自动测试软件设计
        4.2.1 自动测试软件流程分析
    4.3 对下位机自动测试软件的开发
        4.3.1 关于电压自检反馈部分的程序设计
        4.3.2 关于容错机制的设计与说明
    4.4 上位机数据处理软件功能设计
    4.5 系统测试情况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嵌入式单片机应用系统的数据记录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物联网高速大容量在线数据分析记录仪设计与应用[D]. 马俊源.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2]UHF RFID通信数据记录分析与通信模拟方法研究[D]. 吴国文.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1)
  • [3]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设计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刘奥.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CDIO理念的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 张书源.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5]孕激素定量检测仪的设计与实现[D]. 张长亮.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6]OneNET云平台下基于WiFi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红玉.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7]石英摆片镀层电阻快速测量方法研究与仪器研制[D]. 马江龙. 四川大学, 2021(02)
  • [8]基于UDS协议的汽车电控单元故障诊断服务设计与实现[D]. 陈睿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8)
  • [9]CT对比剂智能注射系统研究与开发[D]. 程亚军. 四川大学, 2021
  • [10]GM计数管自动测试与数据处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庞韬.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嵌入式微控制器应用系统的数据记录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