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固定化抗体技术及其在放射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SPA固定化抗体技术及其在放射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一、SPA固化抗体技术及其在放射免疫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德[1](2021)在《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的茶叶痕量农药残留检测机理和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问题是目前影响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残检测是保障茶叶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质谱等检测方法往往存在步骤复杂、成本高、时间长等缺点而无法满足快速现场检测的需求。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因其灵敏度高、速度快且样品处理简单等优势而备受关注,在农药残留检测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在茶叶农药检测方面也面临着复杂检测环境的影响、某些农药分子难以得到衬底的增强、实际茶样检测中杂质谱峰的干扰等问题。因此,本文主要聚焦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在痕量茶叶农药残留中的检测机理与方法,分别从高效衬底的制备、检测环境的优化、茶叶的弱拉曼信号农药的检测、渗透性农药残留的检测以及农药拉曼信号的处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旨为茶叶农残快检提供研究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新型SERS衬底的制备与农残检测条件优化研究以硝酸银和石墨烯为原料,抗坏血酸为还原剂优化制备银/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衬底,得到最优的硝酸银添加量为0.5 mL,银纳米颗粒直径约为60 nm,能够均匀分布于石墨烯的上下层。通过探针分子的增强实验和三维时域有限差分法理论仿真对比了单一银纳米衬底和复合衬底的SERS增强效果,证实了复合衬底具有更优的增强能力,其最高增强因子可达1.39×109。以花状银纳米颗粒为增强衬底,乙硫磷农药分子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pH和溶剂对SERS农药检测的影响,发现优化的环境条件能够保持农药分子的结构完整性,促进农药分子与衬底之间的电荷转移,激发共振增强,并得出最佳的检测pH范围为6.66-11.11,最适宜的溶剂为丙酮。2.弱拉曼信号类农药的SERS检测机理与方法研究选择茶叶中典型的弱拉曼信号类农药——有机氯农药为研究对象,以花状银纳米颗粒为增强衬底,构建桥接模型,筛选出具有双亲性能的桥接分子敌草快和光泽精。利用浓缩液滴SERS测试方法,桥接分子能够吸附于银纳米颗粒表面,通过π-π键相互作用俘获有机氯农药分子,在激光照射下与农药分子发生共振,产生可鉴别的增强拉曼信号。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桥接分子与农药分子之间的结合能,发现桥接分子敌草快适用于六六六、硫丹、三氯杀螨砜等大部分有机氯农药分子的SERS检测,而桥接分子光泽精则适用于OP’-DDT等个别有机氯农药分子的检测。待测液滴中氯离子的添加能促使银纳米颗粒聚集,缩小颗粒间距,提高热点数量和弱拉曼信号类农药的SERS增强效果,其适宜的添加浓度为10-3mol/L。3.渗透性农药SERS检测机理与方法研究渗透性农药能够渗透茶叶组织,形成内部农药残留,其SERS检测易受茶叶中色素、茶多酚等内含物质的干扰,需要在检测前提取残留农药。基于渗透性农药的拉曼特征,以茶叶中典型的渗透性农药——毒死蜱为研究对象,花状银纳米颗粒为增强衬底,通过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建立毒死蜱标样的定量检测模型y=-0.000861406x+13.95313,回归系数R2高达95.045%。进一步用不同浓度的毒死蜱乳液模拟田间喷施,采叶制样,优化对比SERS检测前处理效果,得出最佳的前处理步骤为研磨、超声、离心、萃取等。分析表明,SERS检测结果与GC-MS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相对误差范围为0.69%-27.72%,平均相对误差为15.21%,验证了该前处理技术在渗透性农药SERS检测中的可靠性与实用性。4.茶叶农药的拉曼信号处理方法研究研究了农药拉曼光谱信号的预处理算法、分类算法与定量检测模型算法。以拉曼信号的数学表达和噪声来源为研究基础,对比研究了三种基线扣除算法和三种噪声去除算法对农药拉曼信号的处理效果,发现小波变换具有最优的基线和噪声扣除功能。在四种分类算法中,K最近邻分类算法能够将农药的拉曼光谱数据进行精准分类,其分类精确度高达97%。以银/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为增强衬底获取氰戊菊酯农药的SERS光谱,使用上述最优算法对氰戊菊酯的SERS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后,研究了一元线性回归和主成分分析回归模型,发现选择三个拉曼峰进行主成分分析的回归模型拟合度最好,且误差最小,适用于未知氰戊菊酯农药残留量样本的SERS检测与数据处理。

吴泽[2](2021)在《基于智能手机的免疫传感方法的研究及其在体外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对体外诊断技术尤其是可在现场使用的快速诊断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近年来,归功于日益强大的功能及越来越高的普及度,智能手机已在体外诊断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的研发新型的基于智能手机的免疫传感诊断系统,并应用于临床验证。方法制作两种基于智能手机的便携式免疫传感检测平台:(1)设计研制基于智能手机的酶联免疫层析传感器(ELICS),对传感系统的制作工艺以及检测流程进行优化,并对癌胚抗原(CEA)进行检测验证,以判断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可行性。(2)设计研制基于智能手机的高通量光纤免疫传感器(HFIS),并设计了配套的手机应用程序,对组成结构的制作组装过程进行了优化,并论证了它们的可行性和稳定性,然后整合系统应用于SARS-CoV-2结合抗体(IgG)和核衣壳蛋白(N蛋白)的检测分析。结果(1)成功建立了低成本可靠的基于智能手机的ELICS平台,该便携式传感系统由特殊设计的一次性免疫层析装置和结果阅读装置两个部分组成,在免疫层析装置上进行免疫测定和酶催化显色以形成生物传感通道,通过传感通道的透射光强度被智能手机上的环境光传感器直接读取。对于CEA的线性检测范围(LDR)为 0.031-1.95 ng/ml,检测限(LOD)为 0.016 ng/ml,并能实际用于临床样本的即时检测,检测结果与常规ELISA结果的相关性好(R2=0.999)。(2)成功建立了基于智能手机的可用于高通量检测的光纤免疫传感(HFIS)平台,该传感平台由基于径迹蚀刻膜(TE膜)的免疫学高通量检测板及基于光纤的微孔板阅读仪构成,利用TE膜的高效滤过及低吸附特性,配合免疫微球进行高通量快速免疫检测后酶催化底物显色,再利用光纤优秀的导光特性将透射光信号集中到一起,从而能利用手机近距离进行大规模信号捕捉,配合相应的APP进行结果数据处理及分析。对于SARS-CoV-2 IgG的临床样本检测结果与ELISA相关性好(R2=0.9362),检出率更高,无需繁杂洗涤及孵育步骤;对于N蛋白标准品的检测LDR为7.8-1000pg/ml,LOD为7.5 pg/ml,比传统ELISA的检测灵敏度更高,线性范围更宽,检测结果与Simple western结果相关性好(R2=0.9781)。结论(1)提出的ELICS平台装置小巧,对于小批量样本能实现更快速和直接数字定量检测。(2)提出的HFIS平台检测灵敏度高,便携且操作简单,适合于批量样本快速痕量检测分析。研发的两种基于智能手机的免疫传感平台均能实现快速检测,且不依赖大型仪器,灵敏度高,制作及使用成本低,适用于现场检测。均具有很好的平台适用性,通过更换对应的抗体或配体,在临床诊断及初筛、个性医疗、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王羽[3](2019)在《细胞因子辅助免疫的抗体制备与应用及基于亲和力的免疫检测灵敏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体作为免疫检测技术开发的关键原料,其质量直接决定了相应免疫检测方法的性能。对于一些免疫原性低,甚至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目标检测物,传统的免疫方式较难以获得高质量的目标抗体。同时在免疫检测过程中,抗原与抗体间的亲和力对所建立的检测方法灵敏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开发高质量检测抗体及明确抗原与抗体间的亲和力对免疫检测方法灵敏度的影响十分有意义。本研究通过应用细胞因子作为分子佐剂辅助免疫制备单克隆抗体,在DNA免疫和皮下免疫两种免疫策略中证实了细胞因子作为分子佐剂对制备单克隆抗体的积极效果。进一步分析了高亲和力抗体所识别的具体抗原表位信息,以及抗原表位氨基酸对抗原-抗体免疫反应亲和力的影响,明确了亲和力在抗原与抗体结合与解离反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系列与检测抗体具有不同亲和力的竞争抗原对竞争法免疫检测灵敏度的影响,明确了竞争抗原与检测抗体的亲和力和样本中待检抗原与检测抗体的亲和力差异对竞争法免疫检测灵敏度的影响。最后,应用制备得到的高亲和力单克隆抗体开发了抗缪勒氏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及和肽素(Copeptin,CPP)全自动化学发光检测试剂(Chemiluminescence immuneassay,CLIA),试剂具有优异的使用性能,并可用于临床样本的检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将合成得到的mFlt3L、mGM-CSF、mCCL20基因片段连接到载体pCAGGS上,成功构建重组载体pCAGGS-mFlt3L,pCAGGS-mGM-CSF及pCAGGS-mCCL20。并验证了其可在293F细胞中有效表达目标蛋白,表明可作为分子佐剂进一步实验。(2)利用分子佐剂(mFlt3L、mGM-CSF、mCCL20)辅助DNA免疫的策略成功制备了针对AMH的高亲和力抗体,使用KD值小于4 nM的两株高亲和力单克隆抗体成功构建了AMH化学发光检测方法。该分析方法对AMH检测表现出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检测范围为0.12520 ng mL-1,检出限为0.099 ng mL-1。孵育时间仅需30 min,而商品ELISA试剂盒需3 h。用于临床血清标本中AMH的检测,结果与标准AMH检测ELISA试剂盒具有高度一致性。(3)通过分子佐剂(mFlt3L、mGM-CSF、mCCL20)辅助皮下免疫后,杂交瘤的阳性率明显提高,且经过一次杂交瘤制备、亚克隆筛选便得到8株稳定分泌抗体的细胞株,对比皮下普免两次杂交瘤制备得到4株的得率,此策略明显提高抗体的开发效率。经过纯度和效价检测,所制备的抗体纯度均可达到90%,效价均大于1:105;经过细胞免疫化学实验确认,所制备的抗体可与天然的和肽素发生特异性反应,具备免疫检测试剂开发的要求。通过亲和力表征对比,发现分子佐剂辅助免疫制备的抗体亲和力远高于皮下普免制备的抗体,最高亲和力抗体的KD值可达10-1010 M。(4)经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及肽扫描,最终确定了4株高亲和抗体的表位序列,均位于152161(APEPFEPAQP)。经过丙氨酸突变扫描和分子动力学分析,发现4株抗体的表位关键氨基酸主要为脯氨酸(P)、苯丙氨酸(F)和谷氨酰胺(Q)。最终明确抗原氨基酸序列中含疏水氨基酸较多的位置容易形成抗原表位。(5)通过在免疫层析和间接竞争ELISA检测体系同时研究竞争抗原与检测抗体间的亲和力变化对检测体系灵敏度的影响,发现适度下调竞争抗原与抗体的亲和力后,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LOD)显着下降,在免疫层析体系中最高下降至原LOD的9.5%,在间接竞争ELISA体系中最高下降至原LOD的12.1%,最佳灵敏度改善效果LOD低至0.09 nmol L-1。表明适度的降低竞争抗原与检测抗体之间的亲和力可以改善竞争免疫检测方法学的灵敏度。(6)选用抗CPP高亲和力抗体作为捕获抗体,磁珠作为固相载体,成功构建了可用于CPP检测的全自动CLIA,检测范围1.21250 pmol L-1,且最低检出限LOD仅为6.25 pmol L-1,完全满足临床应用需求(<18.9 pmol L-1)。再者,全自动CLIA的样本孵育时间仅为30 min,而对照ELISA则需要2 h以上。用于临床血清标本中的CPP检测,与市售CPP检测ELISA试剂盒相比,结果具有显着一致性。因此,所构建的全自动CLIA分析方法可以成功用于CPP的临床快速检测。

黄锡荣[4](2019)在《基于时间分辨微球快速免疫定量分析的肌钙蛋白Ⅰ检测产品研发》文中研究指明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是心肌损伤(Myocardial Injury,MI)高度相关的标志物。目前在诊断MI上,cTnI由于具有高敏感度、特异性好,且持续时间长的优势,成为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进行判断其MI风险的最佳标志物,已替代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Isoenzyme MB,CK-MB),成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金标准。随着对心肌梗死及肌钙蛋白I的深入研究,临床上对肌钙蛋白I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实时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旨在开发时间分辨微球快速免疫定量检测肌钙蛋白I的方法,该方法结合了时间分辨微球检测和免疫层析法,具备层析法的快速简便、标本用量少、便于床旁检测以及时间分辨微球方法的低背景,高灵敏度等特点。基于高灵敏度下,确保检测的快速简便及准确,并且节省时间,提升患者的生存率。本方法重点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研究。原料筛选测试包括抗体、时间分辨微球和硝酸纤维膜,根据试剂测试信号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参数确立了单克隆抗体7B9和560双抗体各0.5 mg/mL浓度包被,单克隆抗体20C6使用0.4 mg/mL浓度作为标记抗体的模式,使用NC 95型号的硝酸纤维素膜和300 nm的时间分辨微球,使得本方法达到了高灵敏度测试水平。通过对时间分辨微球标记工艺进行探索,本方法使用EDC和NHS交联剂,在pH 8.0的BBS体系下进行活化,pH 6.0的MES条件下进行蛋白交联反应可获得较高的蛋白偶联率及测试信号灵敏度。试剂体系工艺的研究方面,与Beckman AccuTnI Enhanced及Hytest cTnI校准品作为溯源链,国际标准化共识较为一致。真空干燥标记物的工艺对提升试剂盒灵敏度和精密度有明显作用,测试时间也能够缩短到10分钟,总体上表现出较为优异的性能。通过对中试产品性能系统评估,试剂精密度可控在10%以内,灵敏度优异,最低检出限为0.03 ng/mL,功能灵敏度0.08 ng/mL,抗干扰能力强,与类似物或关联标志物的检测,交叉反应率≤0.001%;与Beckman AccuTnI Enhanced试剂盒相关性系数R等于0.978,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能满足临床测试的需求。

吴世妍[5](2018)在《犬细小病毒夹心ELISA及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法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与1967年发现的犬极小病毒(Minute virus of canine,又称作CPV-1)不同,为将两者加以区分,被命名为犬细小病毒2型(CPV-2)。CPV-2为DNA病毒,该病毒本身不带有聚合酶也不编码此类酶,必须利用细胞的DNA聚合酶II合成病毒DNA。试验证明该病毒复制能力有缺陷,体外培养传代时,必须在细胞培养同时或最迟在24 h内接种病毒方可达到病毒良好增殖目的。犬细小病毒病对于犬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也有小熊猫感染CPV-2、大熊猫源犬细小病毒的报道;表明该病毒的易感宿主范围在扩大。犬细小病毒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治愈率低,临床尚未研发出特效药,且由于当前使用的疫苗株可能与变异病毒株的氨基酸序列存在差异,增加了免疫失败及误诊的概率。早期确诊对于该病的预防及治疗意义重大,胶体金检测试纸条操作简便,检测结果直观,在宠物疾病检测方面应用广泛。目前市售胶体金检测试纸条主要是韩国安捷公司产品,该试纸条灵敏度好,特异性强,但其价格偏高,且制作工艺受专利保护。本研究旨在制备特异性好,亲和力高的CPV-2单克隆抗体,建立以此为基础的夹心ELISA及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试纸条。试验内容如下:试验1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制备采用猫肾细胞(FK81)扩增CPV-2,收集细胞培养物,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病毒;经腹腔注射用纯化后病毒免疫5只BALB/c小鼠,将制备的脾细胞与生长状态良好的骨髓瘤细胞经PEG4000融合,经筛选及亚克隆,获得3株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1H3、2B5和1B1;分别对应的抗体亚类是IgG1κ、IgMκ和IgG1κ;3株单抗制备腹水的抗体效价依次为104、104和106;细胞培养上清效价分别为25、25和210。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3株单抗均可与CPV-2感染的FK81细胞特异性结合可观察到绿色荧光;采用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测定单抗腹水的中和效价,分别为1H3:102、2B5:102和1B1:106。试验2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检测法的建立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1B1作为捕获抗体,1H3作为检测抗体,建立夹心ELISA检测方法,优化的检测条件为:1B1取2 μg/mL包被酶标板;封闭条件是含有5%脱脂奶粉的PBST(含有0.05%吐温-20的磷酸盐缓冲液)于37℃封闭2 h;抗原于37℃孵育1 h为最佳;检测抗体1:4000倍稀释进行反应。用所建ELISA法检测犬副流感病毒(CPIV)、犬腺病毒1型(CAV-1)、犬瘟热病毒(CDV)、犬冠状病毒(CCV),结果均为阴性,表明本试验建立的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检测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重复性试验表明,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不超过10%;敏感性试验结果为,该法检测CPV-2含量至少为102 TCID50/mL。试验3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研制在上述所建CPV-2夹心检测法的基础上,建立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法并组装检测试纸条。将1H3包被于胶体金表面形成免疫胶体金,使两者最易形成牢固结合物的pH环境是7.0;检测抗体为1B1;质控线包被羊抗鼠IgG。各条件经优化试验证明,标记抗体1H3最终浓度为18μg/mL,1B1最佳包被浓度为1.5 mg/mL,羊抗鼠IgG浓度为1.0 mg/mL。组装的试纸条检测4种常见犬病毒病(CPIV、CAV-1、CDV、CCV),T线无颜色变化,说明试纸条的特异性好;同批次、不同批次制备的检测试纸条进行重复性试验,证明试纸条重复性良好。试纸条的敏感性是病毒含量为102 TCID50/mL时可检。使用此试纸条检测30份临床样品与PCR检测结果完全一致。本试验表明,所研制的胶体金检测试纸条可用于犬细小病毒病的临床检测。

于雪芝[6](2016)在《基于单链抗体的牛奶中21磺胺和20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生物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物性食品中化学性危害物的残留问题是食品安全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高效、灵敏、快速、多残留的免疫分析方法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免疫分析中传统的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一经制备,后期改造的可能性很小。而重组抗体可从基因水平上对抗体进行修饰、改造、定向标记、体外表达,而且其单价结合特性,灵敏度更高。荧光素酶由于其发光强度高,发光迅速,适合于原核表达,以其为基础的生物发光技术由于灵敏度高,光谱范围广等优点在兽药残留检测领域已经引起关注。本论文开展了动物性食品中磺胺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生物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研究,旨在为兽药残留监控提供快速、灵敏、高通量的检测手段。以1:1融合表达的方式分别将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和海肾荧光素酶(Renilla luciferase, Rluc)与氟喹诺酮类药物(Fluoroquinolones, FQs)的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 scFv)进行定向标记,构建了FQs-scFv-ALP和FQs-scFv-Rluc融合蛋白。分别建立了可检测20种FQs的化学发光直接竞争免疫分析方法(CL-cdELISAFQs-scFv-ALP)和可检测20种FQs的生物发光直接竞争免疫分析方法(BL-cdELIS AFQs-scFv-Rluc)。以诺氟沙星(Norfloxacin,NOR)分别建立标准曲线,CL-cdELISAFQs-scFv-ALP中NOR的IC50值为0.15μg/L,线性范围为0.04-1.08μg/L,牛奶样品采用乙酸乙酯提取,氮吹,PBS复溶的方法处理后可消除基质效应,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 LOD)为 0.021μg/L,与其他19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交叉反应率介于0.43-133.89%; BL-cdELISAFQs-scFv-Rluc中NOR的IC50值为0.031 μg/L,线性范围为0.006-0.16μg/L,牛奶样品采用直接稀释40倍的方法可消除基质效应,LOD为0.124μg/L,与其他19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交叉反应率介于0.45-129.7%。以欧盟规定牛奶中必检的五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CIP)、恩诺沙星(Enrofloxacin, ENR)、马波沙星(Marbofloxacin, MAR)达氟沙星(Danofloxacin, DAN)以及氟甲喹(Flumequine, FLU)进行添加回收试验,其中CL-cdELISAFQs-scFv-ALP的批内和批间添加回收率分别为78.2-119.4%和79.6-117.4%,变异系数分别为3.1-11.4和4.4-10.3%。BL-cdELISAFQs-scFv-Rluc的批内和批间添加回收率分别为78.4-117.2%和77.8-117.9%,变异系数分别为6.9-13.4%和7.4-12.9%。对比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两种方法的IC50值比传统ELISA方法分别降低了约2倍和10倍,生物发光的IC50值比化学发光的IC50值低大约5倍,而且耗时短,牛奶样品处理简单,虽然生物发光的变异系数大于化学发光,但是回收率均介于75-120%,变异系数小于15%,均达到了兽药残留分析的要求。构建了磺胺类药物(S ulfonamides, SAs)单链抗体与萤火虫荧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 Fluc)的融合蛋白(SAs-scFv-Fluc)。基于FQs-scFv-Rluc 和 SAs-scFv-Fluc,建立了同时检测牛奶中21种磺胺类和20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多残留直接竞争生物发光免疫分析方法(DBL-cdELISA)。以NOR和磺胺二甲基嘧啶(Sulfamethazine, SMZ)分别建立标准曲线,NOR和SMZ的IC50值分别为0.051μg/L和0.211μg/L。与其他19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交叉反应率介于0.56-130.46%,与其他20种磺胺类药物的交叉反应率介于2.25-1406.67%。牛奶稀释80倍可消除基质效应,NOR和SMZ的LOD分别为0.232μg/L和1.894μg/L。分别选取五种氟喹诺酮类药物(CIP, ENR, MAR, DAN以及FLU)和五种磺胺类药物(SMZ,磺胺二甲氧嘧啶(Sulfadimethoxine, SDM),磺胺喹恶林(Sulfaquinoxaline, SQX),磺胺间甲氧嘧啶(Sulfamonomethoxine, SMM)以及磺胺甲基异恶唑(Sulfamethoxazole, SMX))进行添加回收试验。五种FQs的添加回收率为76.6-118.4%,变异系数为5.7-9.7%五种SAs的添加回收率为79.2-118.6%,变异系数为5.4-9.6%,满足兽药残留检测的相关要求。双荧光素酶的使用可使底物同时加入,信号同时采集,实现了基于双酶标记的固相免疫分析方法中两类物质的同时检测。以海肾荧光素酶和腔肠素为能量供体,量子点为能量受体,氟喹诺酮类药物为模式药物,建立了基于单链抗体的生物发光能量共振转移(QD-BRET)均相免疫分析体系。海肾荧光素酶的最适底物为腔肠素h, QD-BRET的福斯特距离为7.86nm,供体与受体之间的距离为8.9nm。以ENR建立标准曲线,其IC50值为0.782μg/L,线性范围为0.023-25.60μg/L, LOD为2.54 ng/L。与7种代表性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交叉反应率介于2.55-111.6%,与第二章第三章的交叉反应率一致。五种氟喹诺酮类药物(CIP、ENR、MAR、DAN以及FLU)批内和批间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78.5-118.2%和79.3-116.6%,变异系数均小于10%。虽然本方法灵敏度不及DBL-cdELISA,但本方法是一个均相的分析方法,省去了包被、洗涤等步骤,耗时短,操作简单,并且可以满足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残留检测要求。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基于单链抗体和荧光素酶融合蛋白的均相和非均相生物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均可用于牛奶中磺胺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残留检测,在最大残留限量之下可检测21种磺胺类药物和20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化学发光相比,生物发光灵敏度高,耗时短,且牛奶样品处理简单,不同荧光素酶的联合应用,可实现多种物质的同时检测。此外本研究初步证明,基于量子点的QD-BRET体系可用于小分子物质的检测,可作为兽药残留监控中快速、灵敏、高通量的检测手段。

张倩云[7](2011)在《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发性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以致于确诊时多发展为癌症中、晚期,因此肝癌患者的死亡率较高,预后效果差。对抗肝癌的最有效手段是早期诊断,进行早期治疗。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在癌症的早期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化学发光以灵敏、快速、无污染等特征,在生物分析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临床检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论文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方法,对肝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展开一系列研究,并对其临床检测效果进行了评价。主要内容如下:1,综述了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方法,肝癌肿瘤标志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以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在临床检验方面的应用。总结了建立免疫分析方法需要解决的主要的问题,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展望。2,为了提高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的检测范围和灵敏度,在本研究中采用经过表面修饰的磁性微粒子作为固相载体,与固相抗体通过共价键特异结合,实现了AFP的宽范围检测。具体的工作有:以碱性磷酸酶(ALP)为标记酶的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清AFP含量。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AFP单克隆抗体、AFP样本和ALP标记的AFP抗体三者的免疫反应在均相中完成,形成三明治夹心复合物。再加入FITC抗体包被的磁颗粒用于免疫复合物与液相的分离,有效缩短了免疫分析时间,极大提高了线性检测范围(5.7-1300 ng-mL-1).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为标记酶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清中AFP含量,有效降低了背景值和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在此工作中,磁颗粒包被固相一抗直接参与免疫反应,与AFP样本和HRP标记的AFP抗体三者形成夹心免疫复合物,实现了一步免疫分析。另外,磁颗粒和聚苯乙烯包被管两种固相载体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磁颗粒作为固相载体,有效缩短了总分析时间,提高了免疫试剂的利用率和线性检测范围(1.5-2000 ng-mL-1)。3,AFP在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中存在阳性检出率不高的问题,因此寻找更灵敏、特异的标志物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磷脂酰基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 GPC3)在肝癌患者的肝脏组织中显着表达,是潜在的肝癌肿瘤标志物,但多采用取样复杂的免疫组织学检测GPC3。在本部分工作中,实现了GPC3血清免疫学检测,并考察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具体的工作如下:125I标记GPC3蛋白与待测样本竞争结合羊抗人GPC3多克隆抗体,实现了血样中N端和C端GPC3的同时测定,并着重考察GPC3的血清水平在正常肝脏、乙肝、丙肝、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差异。结果显示,GPC3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良性肝脏疾病患者和正常肝脏人群。并且与AFP和AFP/CA19-9联合检测相比,GPC3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为了缩短分析时间,避免放射性污染以及提高分析灵敏度,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建立了磁颗粒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清GPC3,并考察了该方法用于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与特异性,以及肝癌患者采取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后血清GPC3水平的变化。临床检测数据显示,GPC3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和预后监测中均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另外,在本工作中还着重分析了纳米磁颗粒与微米磁颗粒在免疫反应中的影响。结果显示,纳米磁颗粒在免疫分析中可更有效的保持生物分子的活性,提高免疫试剂利用率,缩短免疫分析时间。4,建立了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肝癌肿瘤标志物的同时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通过微通道表面的三维修饰,提高了抗体包被效果,增加了抗体包被量,设计了用于同时检测肝癌肿瘤标志物AFP和铁蛋白(Ferritin)微通道。该方法的特异性高,不存在交叉反应,AFP的检测范围可达到0.5-500 ng·mL-1, Ferri的检测范围可达到0.65-800 ng·mL-1。5,在微流控芯片平台上实现了人外周血中肝癌细胞的快速化学发光检测。本工作结合免疫细胞化学的特异性、化学发光检测的灵敏性和微流控芯片平台的快速性,实现了肝癌细胞的定量检测,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监测提供了更加灵敏、特异的检测平台。

王雪琴[8](2009)在《超顺磁性蛋白微球荧光免疫分析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标志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免疫分析是生物学中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具有特异性高、检测限低、适用性广、以及极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等特点,免疫分析现已成为临床诊断、生物医药等研究领域中一种有效的分析手段;但常规免疫分析技术存在的一些缺陷限制了其在临床检验中的广泛应用。免疫磁珠( immunomagnetic beads, IMBs)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一项新的免疫学技术,该技术把固相化试剂特有的优点与免疫学的高度特异性和灵敏度结合起来,大大改良了免疫分析检测的性能,基于IMBs的诸多优点,IMBs技术在科研和临床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生物素-亲合素系统(biotin-avidin system,BAS)是70年代后期应用于免疫学,并得到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生物反应放大系统。把BAS与免疫分析偶联起来,可大大提高免疫分析的灵敏度,由于生物素-亲和素之间高度的亲和力、强烈的特异性、良好的稳定性及桥联作用,BAS系统已被广泛用于免疫分析研究中。根据超顺磁性微球的特性及磁场免疫分析技术原理,以自制超顺磁性γ-Fe2O3/HSA蛋白微球为固相载体,通过生物素-亲和素的桥联作用连接捕获抗体和固相载体,以荧光标记抗体作为检测抗体,利用荧光显微镜和荧光分光光度计为检测仪器,我们成功建立了基于超顺磁珠的AMI早期标志蛋白H-FABP/Myo的双抗体夹心荧光免疫分析技术,获得得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 Fe3O4/γ-Fe2O3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首先采用部分还原共沉淀法合成超顺磁性Fe3O4纳米颗粒,然后以Fe3O4为前驱材料,通过盐酸酸化、空气氧化的方法制备了γ-Fe2O3纳米颗粒,经表征γ-Fe2O3纳米颗粒粒径为10-15 nm,且颗粒分布均匀、分散性好,并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2. HSA/γ-Fe2O3超顺磁性微球的合成、表征与亲和素修饰以自制超顺磁性γ-Fe2O3纳米颗粒为前提材料,采用改进的高温乳化法制备HSA/γ-Fe2O3微球。表征结果表明我们制备出表面光滑圆整、分散性好,平均粒径为8μm的蛋白磁性微球,蛋白微球磁响应性能良好,具有超顺磁性。利用异源双功能交联剂Sulfo-SMCC/SATA对人血清白蛋白超顺磁性微球表面亲和素修饰,经BCA蛋白试剂盒检测,亲和素与蛋白微球的偶联量为67 mg/g。3.捕获抗体Anti-FABP10E1/ Anti-Myo7C3生物素化及HSA/γ-Fe2O3微球连接利用EZ-Link-Sulfo-NHS-LC-Biotinylation Kit进行捕获抗体的生物素化;并通过HABA方法测定生物素与抗体结合的数量。根据BCA实验与HABA实验检测结果:0.1 mg/mL生物素化的anti-Myo7C3与anti-FABP10E1(100μL)分别需要结合16μL与11μL avidin修饰蛋白微球。4.检测抗体Anti-Myo4E2/Anti-FABP9F3的荧光标记及浓度检测。利用MicroBCA试剂盒检测荧光标记检测抗体Alexa fluor 594标记anti-Myo 4E2 and FITC标记anti-FABP 9F3的浓度。结果表明Alexa fluor 594标记anti-Myo 4E2 and FITC标记anti-FABP 9F3的浓度分别为1.55 mg/mL与1.48 mg/mL。5.夹心荧光免疫分析AMI早期标志物肌红蛋白与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本文研究了一种新颖的基于超顺磁性蛋白微球的夹心荧光免疫分析法,成功实现对AMI早期标志物Myo与H-FABP的分析。我们利用亲和素修饰的的超顺磁性蛋白微球为载体,结合生物素-亲和素的高度亲和力与免疫分析的特异性实现快速、高效的检测分析物。与传统的分析法相比该种分析方法检测灵敏度高、试剂用量少、分析时间短、检测限低、操作简单,而且不需要大型贵重的仪器。60min-75min内能顺利完成样品的分析;抗原用量仅为10μL就可以完成检测工作;样品的检测范围分别是0-30 ng/mL(H-FABP)和0-200 ng/mL(Myo),检测限分别为10ng/mL(Myo)和1 ng/mL(H-FABP)。

姚春艳[9](2008)在《适配子型压电石英晶体传感器的构建及其与抗体型压电免疫传感器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建立压电石英晶体振荡频率检测平台,利用适配子作为压电生物传感器的生物识别分子,构建适配子型压电石英晶体生物传感器,并用其对人免疫球蛋白E进行检测,对各项检测参数进行研究,并与抗体型压电免疫生物传感器进行比较。方法:1.利用精细微加工工艺制作的石英晶体作为换能器,并在此基础上制备生物传感器微阵列,以构建压电石英晶体生物传感器检测平台。2 .采用生物素-亲和素法将抗人免疫球蛋白适配子固定于石英晶体表面,用于人免疫球蛋白E的标准血清及临床标本的检测。根据频率变化和IgE浓度之间的关系绘制标准曲线。3.探索适配子型压电生物传感器进行实际检测的准确性、最低检测限等检测参数,并对其非特异结合反应、再生条件、保存时间等进行研究。4.分别用适配子型压电生物传感器和抗体型压电免疫传感器对IgE标准品和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并对两者的检测范围、最低检测限、检测时间、非特异性结合实验、再生实验、保存实验等进行研究,以比较适配子型压电生物传感器和抗体型压电免疫传感器进行实际检测的优越性。结果:1.所构建的适配子型压电生物传感器的检测范围为2.5-200μg/L,最低检测值为3μg/L,与化学发光法相比相关系数为0.992,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2.适配子型压电生物传感器对BSA、HSA、IgG、IgM等干扰蛋白的检测信号显着低于特异性IgE的检测信号(<5%)。3.在选用的再生试剂中,EDTA表现了最好的再生效果,适配子芯片经过10次再生后仍可保留80%的生物学活性。4.对适配子芯片进行保存实验,在7天内稳定性几乎没有改变,随后稳定性逐渐下降,3周后检测活性约为初始检测的90%。5.适配子型压电生物传感器和抗体型免疫传感器均可在15min内完成检测,都具有良好的检测灵敏度、线性范围和特异性,准确性与化学发光法相当,对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吻合性较好。6.适配子型生物传感器的再生和保存性能优于抗体型免疫传感器。结论:1.所构建的适配子型压电生物传感器和化学发光法进行人血清标本IgE检测的相关系数为0.992。适配子型压电生物传感器可以对复杂生物样本中的IgE进行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2.适配子型压电生物传感器和抗体型免疫传感器均可在15分钟内完成对IgE的检测,可为患者提供更快速的诊断,同时操作更加简便。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传感器方法具有无需标记,无需对标本进行预处理的特点。3 .适配子型压电生物传感器在最低检测限、结合特异性及准确性方面均优于抗体型免疫传感器。4.适配子型压电生物传感器具备优良的再生和保存性能,可进一步降低临床检测应用中的成本。5.适配子型压电石英晶体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型生物传感器,具有快速、灵敏、实时检测、无需标记等优点,因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肖波[10](2007)在《SPA-PAMAM-Au纳米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纳米粒子以优越的性能在生物分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免疫金标记(IGS:Immuno-Gold Staining Method)是一种目前普遍应用的标记方法。IGS的不足和问题在于胶体金的制备对设备洁净度要求很高,颗粒大小和分散性不易控制,制备很小粒径的金纳米颗粒相对困难,关于蛋白质吸附于胶体金颗粒表面的机理目前有争议。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新的能解决上述问题的金纳米粒子合成体系。本论文以蛋白质作用机理明确的树枝状大分子聚酰胺胺(NH2-PAMAM)作为模板来合成粒度可控的金纳米粒子,利用在免疫学方面有独特性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包覆制备SPA-PAMAM-Au。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1)2.0代NH2-PAMAM(G2.0 NH2-PAMAM)的合成和精制;2)SPA-PAMAM-Au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3)SPA-PAMAM-Au纳米复合物对典型抗原的特异性染色实验研究。首先,使用发散法合成了PAMAM G2.0,应用色谱法对其进行分析和分离。合成的PAMAM鉴定结果与同行所报导的理论分析及研究结果一致,色谱法分析的结果证实了发散法合成得到的PAMAM具有乙二胺等的报道,分离后得到的PAMAM G2.0纯度较高。其次,SPA-PAMAM-Au纳米复合物制备试验表明,在NH2-PAMAM G2.0的水溶液中,运用硼氢化钠还原氯金酸,同时加入足量包覆的SPA,能够很好地制备粒径较小(~3nm),粒度分布均匀,稳定的,具有良好抗体结合性的SPA-PAMAM-Au纳米复合物。对合成过程中化学行为的系统研究表明,pH值是制备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小蛋白质包覆用量较合理。复合物光学性质的研究表明,SPA-PAMAM-Au纳米复合物体系激发后均呈现了较强的蓝色荧光发射。这表明SPA-PAMAM-Au纳米复合物具有作为优良异光学标记的特殊性能。最后,斑点金免疫渗滤法实验结果表明SPA-PAMAM-Au纳米复合物能够对癌胚抗原进行特异性染色,微量的抗原在膜上呈现可辨的红色斑点。荧光测试表明该纳米复合物与微量抗体作用或与抗体结合后再与微量癌胚抗原作用,荧光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其在荧光检测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SPA-PAMAM-Au纳米复合物粒子可望广泛用作生物分析和医学诊断高灵敏度光学探针。

二、SPA固化抗体技术及其在放射免疫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PA固化抗体技术及其在放射免疫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的茶叶痕量农药残留检测机理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茶叶农残检测的现状
        1.1.1 茶叶中农药残留检测的必要性
    1.2 茶叶中农药残留的常规检测技术与快速检测技术现状
        1.2.1 常规检测技术
        1.2.2 快速检测技术
    1.3 茶叶中农药残留的光谱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3.1 红外光谱技术
        1.3.2 荧光光谱技术
        1.3.3 高光谱技术
        1.3.4 拉曼光谱技术
    1.4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及其痕量农药残留检测现状
        1.4.1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1.4.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方面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2 新型SERS衬底的制备与农残检测条件优化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仪器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衬底的制备与优化
        2.3.2 SERS农药检测条件优化
    2.4 讨论
        2.4.1 花状银纳米颗粒的形成机制与增强机制
        2.4.2 Ag/rGO复合衬底的增强机制
        2.4.3 溶液环境对SERS农药检测的影响机制
    2.5 本章小结
3 弱拉曼信号类农药的SERS检测机理与方法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仪器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弱拉曼信号类农药的桥接模型建立与检测研究
        3.3.2 弱拉曼信号类农药桥接分子的筛选研究
        3.3.3 氯离子的加入对于弱拉曼信号类农药检测的影响与优化分析
    3.4 讨论
        3.4.1 弱拉曼信号类农药桥接模型检测机制
        3.4.2 氯离子对SERS农药检测的影响机制
    3.5 本章小结
4 渗透性农药的SERS检测机理与方法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与仪器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渗透性农药的普通拉曼光谱及峰位归属
        4.3.2 渗透性农药标品浓度梯度的SERS检测与定量检测模型研究
        4.3.3 实际茶样中渗透性农药的SERS 检测和GC-MS检测的对比验证研究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茶叶农药的拉曼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5.1 前言
    5.2 拉曼信号处理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理论
        5.2.1 拉曼信号的数学表达
        5.2.2 拉曼信号的噪声来源
    5.3 农残拉曼光谱信号处理方法
        5.3.1 农残拉曼信号中荧光背景信号抑制和处理算法研究
        5.3.2 农残拉曼信号噪声处理算法研究
        5.3.3 基于拉曼信号的农残分类算法研究
        5.3.4 利用氰戊菊酯的拉曼光谱算法验证及定量模型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智能手机的免疫传感方法的研究及其在体外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体外诊断技术简介
        1.1 生化诊断技术
        1.2 分子诊断技术
        1.3 免疫学诊断技术
    2 基于智能手机的生物传感方法
        2.1 基于智能手机摄像头的传感方法
        2.2 基于手机环境光传感器的传感方法
        2.3 利用手机供电或无线传输的传感方法
    3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智能手机的酶联免疫层析传感器的研发与应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与耗材与仪器
    3 方法
        3.1 层析装置的设计、打印及组装
        3.2 结果阅读装置及光纤基板的设计、打印及组装
        3.3 条件优化
        3.4 ELICS检测CEA标准品
        3.5 方法对照实验
        3.6 检测CEA临床血清样本
    4 结果
        4.1 工作原理
        4.2 ELICS系统表征
        4.3 手机软件LUX METER
        4.4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4.5 标准曲线的建立
        4.6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及ELISA检测CEA标准品对照
        4.7 交叉反应实验
        4.8 临床样本检测结果
        4.9 传感器系统对不同手机的适应性
    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智能手机的高通量光纤免疫传感系统的研究及在新冠诊断中的应用
    1 前言
    2 基于径蚀膜的高通量检测板
        2.1 材料
        2.2 方法与结果
        2.3 小结
    3 基于光纤的手持式阅读仪
        3.1 材料
        3.2 方法与结果
        3.3 小结
    4 基于智能手机的HFIS在检测SARS-CoV-2 IgG中的应用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小结
    5 基于智能手机的HFIS在检测SARS-CoV-2 N蛋白中的应用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
致谢

(3)细胞因子辅助免疫的抗体制备与应用及基于亲和力的免疫检测灵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免疫检测技术相关研究
        1.2.1 免疫荧光分析技术
        1.2.2 免疫层析技术
        1.2.3 酶联免疫吸附
        1.2.4 电化学免疫分析
        1.2.5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1.2.6 数字化单分子免疫分析技术
    1.3 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
        1.3.1 鼠单克隆抗体
        1.3.2 嵌合抗体
        1.3.3 噬菌体展示技术
        1.3.4 基因工程小鼠制备完全人源化抗体技术
    1.4 DNA免疫制备单克隆抗体技术
        1.4.1 DNA免疫技术诱导宿主免疫反应的机制
        1.4.2 DNA免疫制备单克隆抗体的优点
        1.4.3 DNA免疫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技术要点
    1.5 免疫佐剂研究进展
        1.5.1 免疫佐剂的作用机理
        1.5.2 传统免疫佐剂
        1.5.3 细胞因子免疫佐剂
    1.6 抗原表位分析技术进展
        1.6.1 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
        1.6.2 肽扫描技术
        1.6.3 氨基酸定点突变技术
        1.6.4 噬菌体展示技术
    1.7 和肽素临床研究
        1.7.1 和肽素与心血管疾病
        1.7.2 和肽素与糖尿病、肾病
        1.7.3 和肽素与脓毒血症
        1.7.4 和肽素与其他疾病
    1.8 抗缪勒氏管激素临床研究
        1.8.1 AMH与卵巢储备功能
        1.8.2 AMH在预测卵巢反应性中的作用
        1.8.3 AMH和妊娠结局
    1.9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9.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9.2 研究的内容
        1.9.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细胞因子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细胞株与载体质粒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溶液配制
    2.3 细胞因子重组质粒的构建
        2.3.1 目的基因的合成与鉴定
        2.3.2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2.3.3 重组质粒真核表达鉴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酶切鉴定及测序
        2.4.2 真核表达鉴定
    2.5 小结
第三章 细胞因子辅助DNA免疫制备抗缪勒氏管激素单克隆抗体及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动物、抗原、细胞及血清样本
        3.2.4 主要溶液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免疫策略
        3.3.2 间接ELISA评价免疫效果
        3.3.3 细胞融合
        3.3.4 筛选及亚克隆
        3.3.5 腹水制备及抗体亚类分析
        3.3.6 腹水的效价检测及纯化
        3.3.7 抗体的纯度和效价的测定
        3.3.8 抗体亲和力测定
        3.3.9 mAb-MPs及 AP-mAbs的制备
        3.3.10 最佳抗体配对的筛选
        3.3.11 全自动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的建立
        3.3.12 方法学优化和评价
        3.3.13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免疫效果评价
        3.4.2 腹水中抗体亚型分析
        3.4.3 腹水效价检测
        3.4.4 纯化抗体SDS-PAGE分析
        3.4.5 纯化抗体效价检测
        3.4.6 纯化抗体亲和力表征
        3.4.7 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的构建
        3.4.8 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的评价
    3.5 小结
第四章 细胞因子辅助皮下免疫制备高亲和力抗和肽素单克隆抗体及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动物、抗原及细胞
        4.2.4 主要溶液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免疫策略
        4.3.2 免疫效果评价
        4.3.3 细胞融合、筛选及亚克隆
        4.3.4 融合阳性率及稳定株数计算
        4.3.5 腹水制备及抗体亚类分析
        4.3.6 腹水抗体效价评价
        4.3.7 腹水的纯化
        4.3.8 抗体的纯度和效价的测定
        4.3.9 免疫细胞化学鉴定
        4.3.10 抗体亲和力表征及比较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免疫效果评价
        4.4.2 腹水抗体亚型分析
        4.4.3 腹水效价检测
        4.4.4 纯化效果鉴定
        4.4.5 抗体效价
        4.4.6 特异性识别天然抗原鉴定
        4.4.7 抗体亲和力检测及比较
    4.5 小结
第五章 抗原表位氨基酸对免疫反应亲和力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2.3 主要溶液配制
    5.3 实验方法
        5.3.1 抗原表位生物信息学分析
        5.3.2 间接ELISA初步表位定位
        5.3.3 肽扫描精确定位抗原表位
        5.3.4 间接ELISA分析表位氨基酸
        5.3.5 动力学方法分析表位氨基酸
    5.4 结果与分析
        5.4.1 IEDB分析CPP表位结果
        5.4.2 DNAStar分析CPP抗原表位结果
        5.4.3 抗原表位初步定位结果
        5.4.4 抗原表位精确扫描结果
        5.4.5 肽突变体间接ELISA结果与分析
        5.4.6 肽突变体与抗体反应动力学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竞争法免疫检测中竞争抗原与抗体的亲和力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主要试剂
        6.2.2 主要仪器设备
        6.2.3 主要溶液配液方法
    6.3 实验方法
        6.3.1 改造竞争抗原亲和力分析
        6.3.2 免疫荧光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6.3.3 CPP竞争免疫荧光层析检测体系的构建
        6.3.4 CPP间接竞争ELISA检测体系的构建
        6.3.5 竞争抗原亲和力变化对灵敏度的影响分析
    6.4 结果与分析
        6.4.1 改造竞争抗原亲和力表征结果
        6.4.2 免疫荧光微球的表征
        6.4.3 荧光免疫层析检测卡的优化
        6.4.4 免疫层析检测体系灵敏度改善效果评价
        6.4.5 间接竞争ELISA检测体系的优化结果
        6.4.6 间接ELISA检测体系灵敏度改善效果
    6.5 小结
第七章 高灵敏全自动和肽素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法的构建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实验试剂
        7.2.2 主要仪器设备
        7.2.3 样本的采集与保存
    7.3 实验方法
        7.3.1 免疫磁珠及酶标抗体的制备
        7.3.2 全自动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的建立
        7.3.3 分析方法学优化
        7.3.4 统计分析
    7.4 结果与分析
        7.4.1 最佳抗体配对的优化
        7.4.2 AP-mAbs和 mAb-MPs优化
        7.4.3 基质缓冲液溶液的pH和孵育时间优化
        7.4.4 标准校正曲线建立
        7.4.5 精密度、准确性、稳定性分析
        7.4.6 特异性分析
        7.4.7 与商品ELISA试剂盒对比分析
    7.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Ⅰ测序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基于时间分辨微球快速免疫定量分析的肌钙蛋白Ⅰ检测产品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急性心肌梗死概述
    1.2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1.3 心肌肌钙蛋白I的概述
        1.3.1 肌钙蛋白I的概念
        1.3.2 肌钙蛋白I的临床意义
    1.4 免疫检测技术概述
        1.4.1 免疫检测技术的原理
        1.4.2 免疫检测技术手段
    1.5 国内外肌钙蛋白I检测方法现状
    1.6 检测原理
        1.6.1 免疫反应原理
        1.6.2 时间分辨检测技术原理
    1.7 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肌钙蛋白I试剂材料筛选及包被膜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主要缓冲液的配制
        2.3.2 主要方法
        2.3.3 抗体筛选
        2.3.4 硝酸纤维素膜的筛选
        2.3.5 抗体筛选包被浓度的确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抗体筛选结果
        2.4.2 硝酸纤维素膜的筛选结果
        2.4.3 抗体筛选包被浓度筛选结果
    2.5 小结
第三章 肌钙蛋白I试剂标记工艺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主要缓冲液的配制
        3.3.2 主要方法
        3.3.3 时间分辨微球筛选
        3.3.4 标记活化液的筛选
        3.3.5 时间分辨微球偶联剂剂量的筛选
        3.3.6 标记反应液的筛选
        3.3.7 抗体标记浓度的确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时间分辨微球筛选结果
        3.4.2 标记活化液的筛选
        3.4.3 时间分辨微球偶联剂剂量的筛选结果
        3.4.4 标记反应液的筛选结果
        3.4.5 抗体标记浓度的筛选结果
    3.5 小结
第四章 肌钙蛋白I试剂体系工艺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主要缓冲液的配制
        4.3.2 主要方法
        4.3.3 试剂二级校准品的配制和浓度标定
        4.3.4 时间分辨微球标记物的固化
        4.3.5 反应时间研究
        4.3.6 血清标本的热稳定性实验
        4.3.7 试剂盒稳定性研究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试剂二级校准品的配制和浓度标定结果
        4.4.2 时间分辨微球标记物的固化
        4.4.3 反应时间研究结果
        4.4.4 血清标本的热稳定性实验结果
        4.4.5 产品稳定性研究
    4.5 小结
第五章 肌钙蛋白I试剂中试性能评价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试剂
        5.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主要缓冲液的配制
        5.3.2 主要方法
        5.3.3 分析检测性能的评价
        5.3.4 临床检验性能评价
        5.3.5 同类产品性能分析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分析检测性能的评价结果
        5.4.2 临床检验性能评价结果
        5.4.3 同类产品性能分析评价结果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成果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犬细小病毒夹心ELISA及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绪论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犬细小病毒与单克隆抗体技术研究现状
        1 犬细小病毒
        1.1 病毒分类
        1.2 CPV-2基因组结构
        1.3 CPV-2的培养
        1.4 CPV-2致病机理
        1.5 CPV-2流行情况
        1.6 疫苗免疫失败原因分析
        2 单克隆抗体
        2.1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原理
        2.2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及前景
        3 CPV-2的检测方法
        3.1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3.2 免疫学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二章 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制备
        1 材料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犬细小病毒扩增与纯化
        2.2 动物免疫
        2.3 分泌CPV-2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2.4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
        2.5 单克隆抗体的生产
        2.6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
        2.7 单克隆抗体生物学活性鉴定
        2.7 杂交瘤细胞株的稳定性
        3 结果
        3.1 犬细小病毒纯化
        3.2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确定
        3.3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
        3.4 单克隆抗体生物学活性鉴定
        3.5 杂交瘤细胞株的稳定性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检测法建立
        1 材料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单克隆抗体的生产与纯化
        2.2 单克隆抗体的标记
        2.3 单克隆抗体组合试验
        2.4 捕获抗体、酶标抗体工作浓度
        2.5 双抗体法试验条件的优化
        2.6 双抗体法临界值的判定
        2.7 ELISA检测方法的评价
        2.8 临床样品检测
        3 结果
        3.1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3.2 单克隆抗体组合试验
        3.3 捕获抗体、酶标抗体工作浓度
        3.4 双抗体法试验条件的优化
        3.4 双抗体法临界值的判定
        3.5 ELISA检测方法的评价
        3.6 临床样品检测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研制
        1 材料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与耗材
        2 方法
        2.1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2.2 胶体金溶液的准备
        2.3 胶体金标记抗体的制备
        2.4 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优化
        2.5 检测试纸条的组装
        2.6 试纸条性能评价
        2.7 临床样品检测
        3 结果
        3.1 胶体金溶液的准备
        3.2 胶体金标记抗体的制备
        3.3 胶体金检测试纸条的优化
        3.4 试纸条性能评价
        3.5 临床样品检测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常用试剂的配制
致谢

(6)基于单链抗体的牛奶中21磺胺和20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生物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小分子化合物单链抗体研究进展
    1.3 抗体定向标记技术
    1.4 多残留免疫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1.5 生物发光研究进展
    1.6 生物发光能量共振转移研究进展
    1.7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检测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生物发光免疫分析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同时检测磺胺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生物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研究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QD-BRET应用于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的初步探索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肿瘤标志物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1.1 原发性肝癌及其诊断
        1.1.1 原发性肝癌
        1.1.2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1.2 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方法
        1.2.1 成像技术进行组织学观察
        1.2.2 分子诊断学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1.2.3 体液检测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1.3 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
        1.3.1 均相免疫分析
        1.3.2 非均相免疫分析
        1.3.2.1 抗体/抗原在固相载体表面的包被
        1.3.2.2 物理吸附作用的固相载体
        1.3.2.3 共价键包被的固相载体
        1.3.2.4 新的固相载体的应用以及表面修饰技术
        1.3.3 非标记免疫分析
        1.3.4 标记免疫分析
        1.3.5 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检测研究现状
    1.4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方法(CLEIA)
        1.4.1 HRP标记的CLEIA
        1.4.2 ALP标记的CLEIA
    1.5 免疫分析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展望
    1.6 本课题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管式磁性微粒子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清AFP
    一 引言
    二 ALP-AMPPD发光体系的管式磁性微粒子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和试剂
        2.1.2 缓冲溶液
        2.1.3 抗FITC单克隆抗体包被磁微粒的制备
        2.1.4 FITC标记的AFP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1.5 ALP标记AFP抗体的制备
        2.1.6 标准品配制
        2.1.7 磁颗粒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流程
        2.1.8 微孔板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流程
        2.1.9 交叉反应及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标准品基质的选择
        2.2.2 免疫试剂用量对方法灵敏度、特异性和检测范围的影响
        2.2.3 免疫反应时间的影响
        2.2.4 磁颗粒浓度和捕获免疫复合物时间的优化
        2.2.5 化学发光底物液用量的优化以及发光反应动力学研究
        2.2.6 分析参数的考察
        2.2.7 交叉反应研究
        2.2.8 方法精密性的研究
        2.2.9 本实验所建立的MPs-CLEIA方法测定实际血清样本AFP测值与RIA测值的相关性研究
    三 HRP-Luminol/H_2O_2发光体系的管式磁性微粒子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和仪器
        3.1.2 缓冲溶液
        3.1.3 HRP标记抗体的制备
        3.1.4 HRP-Luminol/H_2O_2发光体系磁性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3.1.4.1 磁颗粒表面抗体的包被
        3.1.4.2 免疫分析流程
        3.1.5 直接管式包被HRP-Luminol/H_2O_2发光体系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3.1.5.1 六角形包被管的抗体包被
        3.1.5.2 直接管式包被HRP-Luminol/H_2O_2发光体系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流程
        3.1.6 实际血清样本中AFP含量测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直接管式包被与磁颗粒包被的AFP单克隆抗体参数的优化以及两种方法的比较
        3.2.1.1 磁颗粒表面AFP单克隆抗体的包被
        3.2.1.2 六角形包被管表面AFP单克隆抗体的包被
        3.2.2 HRP-AFP Abs用量的优化及两者种方法的对比
        3.2.3 免疫反应时间的优化以及两种方法对比
        3.2.4 Luminol/H_2O_2发光底物液体积的优化
        3.2.5 HRP催化Luminol/H_2O_2发光底物液反应动力学研究
        3.2.6 分析参数
        3.2.7 方法精密度研究
        3.2.8 方法特异性研究
        3.2.9 MPs-CLEIA检测实际血清样本中的AFP含量,并与商品化电致化学发光试剂盒检测结果对比
    四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Glypican-3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建立以及临床应用
    一 引言
    二 建立竞争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清Glypican-3以及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及试剂
        2.1.2 病人血清样本的采集
        2.1.3 ~(125)I标记GPC3的制备以及其活性研究
        2.1.4 标准品的制备
        2.1.5 实验条件的优化
        2.1.6 免疫分析流程
        2.1.7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AFP以及CA199
        2.1.8 数据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125)I-GPC3的活性研究
        2.2.2 实验条件的优化
        2.2.2.1 GPC3抗体浓度的优化
        2.2.2.2 缓冲液pH的选择以及缓冲液中表面活性的影响
        2.2.2.3 免疫反应时间的优化
        2.2.3 方法技术参数的考察
        2.2.3.1 特异性
        2.2.3.2 检测灵敏度
        2.2.3.3 准确度
        2.2.3.4 回收率
        2.2.3.5 线性稀释效应
        2.2.4 血清学GPC3区分正常肝人群、良性肝脏疾病人群
        2.2.5 GPC3临床诊断灵敏度、特异性研究,并且与AFP、AFP/CA19-9联合检测进行对比
        2.2.6 血清GPC3含量检测在HCC治疗和肿瘤扩散中的监测作用
        2.3 讨论
    三 建立纳米磁颗粒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清Glypican-3以及临床应用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及试剂
        3.1.2 病人血清的采集
        3.1.3 生物素化GPC3抗体的制备
        3.1.4 链亲和素修饰磁颗粒以及GPC3抗体包被磁颗粒的制备
        3.1.5 基于纳米磁颗粒以及微米磁颗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B-GPC3抗体和HRP-GPC3浓度的优化
        3.2.2 磁颗粒浓度的优化
        3.2.3 磁颗粒粒径对免疫分析时间的影响
        3.2.4 磁颗粒粒径对化学发光动力学的影响
        3.2.5 分析参数
        3.2.6 标准曲线和线性稀释实验
        3.2.7 血清GPC3纳米磁颗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用于诊断原发性肝癌时cut-off值的确定
        3.2.8 检测血清GPC3在HCC、肝硬化和继发性肝癌人群中的水平
    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原发性肝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方法联合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器材
        4.2.2 微通道结构的设计
        4.2.3 微流控芯片的加工
        4.2.4 微流控芯片通道的抗体包被
        4.2.5 微流控芯片上AFP和Ferri同时检测的免疫分析流程
        4.2.6 微孔板免疫分析检测AFP和Ferri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PTES直接修饰微通道抗体包被性能研究
        4.3.2 芯片通道特异性研究
        4.3.3 标准曲线
        4.3.4 方法分析参数
        4.3.5 微流控芯片平台发光反应动力学研究
        4.3.6 实际样本中AFP和Ferri的同时检测以及与常规板式发光试剂盒测值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血液中肝癌细胞的快速化学发光检测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和仪器
        5.2.2 微通道结构的设计
        5.2.3 微流控芯片的加工
        5.2.4 细胞培养以及荧光染色
        5.2.5 GPC3抗体包被磁颗粒
        5.2.6 显微镜下观察GPC3抗体包被的磁颗粒对肝癌细胞的识别与捕获
        5.2.7 肝癌细胞化学发光检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芯片上液体的混合
        5.3.2 显微镜下观察GPC3抗体包被的磁颗粒对肝癌细胞的特异性识别
        5.3.3 微流控芯片上的细胞捕获与识别
        5.3.3.1 细胞捕获区磁颗粒固定和细胞的捕获
        5.3.3.2 细胞捕获效率的研究
        5.3.4 微流控芯片上肝癌细胞的化学发光检测参数优化
        5.3.5 化学发光定量检测肝癌细胞以及实际血液的检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附件

(8)超顺磁性蛋白微球荧光免疫分析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标志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磁性纳米颗粒概述
        1.1.1 纳米、纳米材料、纳米技术
        1.1.2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制备研究现状
        1.1.3 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
        1.1.4 磁性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2 磁性微球概述
        1.2.1 磁性微球分类
        1.2.2 生物医学用磁性微球特性
        1.2.3 磁性微球的主要制备方法
        1.2.4 磁性微球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3 免疫磁珠概述
        1.3.1 概念、结构和性质
        1.3.2 免疫磁珠制备
        1.3.3 微球的致敏方式
        1.3.4 免疫磁珠应用
    1.4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简介
        1.4.1 BAS 系统的反应原理
        1.4.2 BAS 系统的特点
        1.4.3 BAS 系统的应用
    1.5 急性心肌梗塞(AMI)
第二章 超顺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γ-Fe_20_3 纳米粒子X 射线衍射分析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2.2.3 γ-Fe_20_3 纳米颗粒红外光谱表征分析
        2.2.4 磁性能表征结果分析
    2.3 讨论
        2.3.1 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
        2.3.2 马弗炉煅烧Fe_3O_4 法制备γ-Fe_20_3 纳米颗粒
    2.4 小结
第三章 白蛋白超顺磁性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HSA /γ-Fe_20_3 微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3.2.2 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分析
        3.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分析
        3.2.4 FT-IR 光谱分析
        3.2.5 铁元素浓度测定
        3.2.6 磁性能测试结果
        3.2.7 磁响应性能测定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超顺磁性蛋白微球的亲和素修饰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3.1 Avidin 修饰HSA/γ-Fe_20_3 微球
        4.3.2 Avidin 与蛋白磁微球结合量的检测
    4.4 小结
第五章 超顺磁珠基的夹心荧光免疫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生物素结合量测定
        5.2.2 荧光标记抗体的浓度测定
        5.2.3 免疫反应参数优化
        5.2.4 特异性分析
        5.2.5 荧光光谱(RLU)和光稳定性实验
        5.2.6 免疫分析结果
    5.3 讨论
        5.3.1 捕获抗体Anti-FABP10E1
        5.3.2 IMBs 及其制备
        5.3.3 磁珠基的夹心免疫分析
    5.4 小结
        5.4.1 免疫磁珠的制备
        5.4.2 检测抗体的荧光标记
        5.4.3 磁珠基的夹心荧光免疫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适配子型压电石英晶体传感器的构建及其与抗体型压电免疫传感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适配子型压电石英晶体传感器的构建及其与抗体型压电免疫传感器的比较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适配子型压电石英晶体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适配子型压电生物传感器与抗体型压电 免疫传感器的比较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适配子:一类新出现的分子在实验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编专着目录
英文论着

(10)SPA-PAMAM-Au纳米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酰胺胺的研究现状
        1.1.1 Dendrimer结构特点
        1.1.2 PAMAM的性质
        1.1.3 PAMAM的应用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研究现状
        1.2.1 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的一般概念
        1.2.2 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的性质
        1.2.3 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的应用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系列PAMAM的制备、纯化和表征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合成路线
        2.2.2 各代PAMAM的制备
        2.2.3 各代PAMAM的表征方法
        2.2.4 各代PAMAM的分析和分离方法
        2.2.5 分离后PAMAM的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AMAM红外光谱分析
        2.3.2 PAMAM的色谱法分析和分离
        2.3.3 分离后PAMAM的高效液相色谱和红外光谱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PA-PAMAM-AU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1.1 主要材料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SPA-PAMAM-Au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3.2.2 样品的制样及检测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PA-PAMAM-Au形成过程中的溶液化学行为
        3.3.2 SPA-PAMAM-Au系列复合物红外光谱分析
        3.3.3 SPA-PAMAM-Au纳米复合物的荧光分光特性
        3.3.4 SPA-PAMAM-Au复合物电镜图和结构特征
        3.3.5 SPA-PAMAM-Au复合物稳定性以及与抗体结合的活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PA-PAMAM-AU纳米复合物对癌胚抗原的染色试验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主要材料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SPA固化抗体技术及其在放射免疫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的茶叶痕量农药残留检测机理和方法研究[D]. 张德.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智能手机的免疫传感方法的研究及其在体外诊断中的应用[D]. 吴泽.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3]细胞因子辅助免疫的抗体制备与应用及基于亲和力的免疫检测灵敏度研究[D]. 王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4]基于时间分辨微球快速免疫定量分析的肌钙蛋白Ⅰ检测产品研发[D]. 黄锡荣.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犬细小病毒夹心ELISA及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法的建立[D]. 吴世妍.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6]基于单链抗体的牛奶中21磺胺和20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生物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研究[D]. 于雪芝.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7]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D]. 张倩云. 北京化工大学, 2011(05)
  • [8]超顺磁性蛋白微球荧光免疫分析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标志物的研究[D]. 王雪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9]适配子型压电石英晶体传感器的构建及其与抗体型压电免疫传感器的比较研究[D]. 姚春艳.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3)
  • [10]SPA-PAMAM-Au纳米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应用[D]. 肖波. 中南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SPA固定化抗体技术及其在放射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