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描述评价中资源量参数分布规律研究

陷阱描述评价中资源量参数分布规律研究

一、圈闭描述评价中资源量参数分布规律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斌,吕海涛,耿峰,虎北辰,郑见超,梁宇[1](2021)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单储系数概率分布模型》文中提出应用概率法进行油藏储量计算是行业发展的趋势。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单储系数,采用概率法开展洞穴型、孔洞型和裂缝型油藏单储系数的拟合研究,建立概率分布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单储系数符合Beta分布模型,其中,洞穴型储层单储系数最高,概率法计算的Pmean值达10.7×104t/(km2·m)。孔洞型油藏单储系数为0.61×104~2.2×104t/(km2·m),裂缝型油藏单储系数为0.08×104~0.19×104t/(km2·m)。明确缝洞型油藏单储系数地质分布规律,指出缝洞型储层发育规模及原油密度对单储系数影响较大,呈正相关,储层发育规模越大,原油密度越大,单储系数越高。在相同地质条件下,样本值法与概率法计算的单储系数较为接近,略呈正相关,随着勘探进展,应用概率法计算油藏储量准确性更高。

王永臻[2](2020)在《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煤成气资源潜力分析及有利区预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位于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煤系地层广泛发育。印支、燕山和喜山运动使该套地层抬升、隆起,广大地区因遭受强烈的风化作用而剥蚀殆尽,仅在斜坡或早期凹陷中残存下来,成为石炭-二叠系残留盆地。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沉积后经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煤成气成藏变的复杂多样,给煤成气勘探带来较大的困难,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生烃能力及成藏规律研究成为下一步煤成气勘探开发决策的关键。以往研究主要是在单一学科、单一构造单元开展的,比较微观,把整个工区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行宏观分析,运用煤成气成藏新理论和新思想开展综合研究,总结煤成气藏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还不够深入,对煤成气有利区预测尚未形成公认的评价模型。在对前期勘探数据和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开展构造演化特征研究,恢复研究区沉积古环境动态过程,并对煤系地层沉积特征进行详细描述。针对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储层、盖层和圈闭条件开展定性和半定量评价,重点对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和圈闭条件进行精细评价。通过对已发现煤成气藏分析,总结煤成气藏特点。采用烃源岩生烃期分析,结合流体包裹体、构造背景综合判断法对研究区煤成气藏天然气充注时间和期次开展一系列研究,从而对研究区各构造单元成藏要素配置条件进行评价。基于研究区煤成气藏成藏特征及成藏要素配置条件,总结煤成气典型成藏模式和成藏主控因素,并最终指出研究区内各构造单元勘探方向。在对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各构造单元选取典型井开展埋藏史、热史和成熟史模拟,对研究区内煤系烃源岩生烃演化类型进行划分。通过对大城地区36#煤样开展热模拟实验,测试煤系烃源岩生烃气能力,开展煤成气生气量、聚气量评价。研究表明,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生烃气3.97万亿方,其中一次生烃气1245亿方,二次生烃气3.85万亿方,二次生烃作用明显强于一次生烃;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烃气聚集量4196.42亿方。表明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具备大量生气的物质基础。为更有效指导下一步煤成气勘探工作,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开展研究区煤成气有利圈闭优选,建立了研究区有利圈闭预测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构造层次分析结构、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最终给出相对可信的有利圈闭排序。最为有利的煤成气圈闭依次为大1井南圈闭、大参1井东圈闭和苏4东圈闭。针对研究区内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开展煤成气圈闭级别优选尚属首次,运用现代综合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开展煤成气有利圈闭优选区是一次学科交叉的科学探索。

李海英,刘军,龚伟,黄超,任丽丹[3](2020)在《顺北地区走滑断裂与断溶体圈闭识别描述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顺北地区奥陶系目的层主要发育洞穴型、裂缝型和孔洞型3种类型储层,储层非均质性强,且储集规模受多期活动走滑断裂体系控制。已钻井揭示的断溶体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多样,预测与描述难度大。断溶体圈闭是一种与喀斯特岩溶缝洞型圈闭有较大差异,在复杂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碳酸盐岩缝洞型圈闭,具有纵向跨越深度大、横向非均质性强、不受局部构造形态控制、无统一油水界面、上覆区域泥岩顶封、致密碳酸盐岩可侧封的特点。在前期研究认识基础上,通过模型正演,结合井震标定及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建立了走滑断裂、断控缝洞储集体地震识别模式,形成了梯度结构张量定断溶体轮廓,振幅变化率、杂乱相属性等分类预测断裂带内部储层,多属性融合雕刻描述断溶体的储层识别描述技术;建立了断溶体识别与圈闭描述技术。该技术的应用指导了顺北地区多口井部署并实现油气重大突破,储层钻遇率达84%,证实了技术的有效性及适用性,为顺北油气田和其他地区识别及描述断溶体提供了解决方法和技术参考,对顺北油田超深层领域断溶体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魏琳[4](2020)在《江陵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及区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陵凹陷是江汉盆地主要的油气聚集与分布区域。江陵凹陷总体勘探程度较低,勘探程度和钻探程度极不均匀,剩余资源大,仍然具有较大勘探潜力和前景。由于江陵凹陷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对各区带地质结构的认识及目标评价的深度不够。明确各区带基本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加深对成藏条件、油气富集规律及规模的认识,评价区带勘探潜力,优选有利勘探区带。通过圈闭的精细描述研究,优选油气勘探有利目标,指导工区下步油气勘探部署,提高油气勘探效益和效果。本论文通过综合研究江陵凹陷各区带的成藏地质条件,应用多源混合成藏理论分析各区带的成藏控制因素,预测、建立多层系三维成藏组合模式,采用圈闭描述评价技术,精细描述各区带有利圈闭。根据资源评价及圈闭描述评价研究成果,建立各区带资源储量序列,优选区带及勘探目标,指导勘探部署。通过研究,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荆州背斜带和万城断裂带是江陵凹陷勘探的有利区带,公安单斜带为较有利区带。2、江陵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有利生烃向斜及周缘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地区;新沟咀组三角洲前缘相带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地区;断裂控制了油气的立体分布,生烃洼陷及其周缘一定规模的断层上升盘是次生油气藏分布的主要地区;圈闭类型控制了油气成藏类型和富集程度。3、采用各成藏地质要素计分、计算成藏条件综合评价系数排队方法进行区带(块)的评价,评为Ⅰ类区的是荆州背斜带的中部复兴场一沙市区块;Ⅱ类区有荆州背斜带北段的八岭山-花园区块、万城断裂带、公安-金家场区块和资福寺向斜带等四个区带(块),Ⅲ类区是荆州背斜带东段的范家台区块、拾桥单斜带、清水口向斜带、江口向斜和沙道观区块。Ⅰ、Ⅱ类区块既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又具有较大的资源量潜力,还具有多元成藏组合条件,是江陵凹陷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是江陵凹陷今后值得勘探的有利区块。

贾光华[5](2019)在《东营凹陷南部超剥带地质结构及成藏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层油气藏是含油气盆地中一种重要的油气藏类型,主要发育于盆地斜坡与周缘隆起之间的超剥带。东营凹陷南部地层超剥带位于我国东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南部,西起花沟-金家地区,东到草桥-八面河地区,南为鲁西隆起,向北通过东营南斜坡与博兴洼陷、牛庄洼陷相连,勘探面积约1800km2。本文以东营凹陷南部超剥带地层圈闭为研究对象,针对多年来制约勘探的关键问题,基于研究区地震、录井、测井及试油等各类分析化验资料,在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层序地层学等理论指导下,充分融合地质、测井和地震等多种技术手段,首先攻关形成了针对超剥带残留地层精细划分对比的技术方法,明确了研究区地层不整合的发育层系、分布区域和样式类型;其次在对控制超剥带油气输导的主要断层发育演化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GR、断面正应力与断裂带岩石抗压强度计算得到断层紧闭指数这一参数,定量评价断层的封闭与开启性质;同时叠合原油性质、地层水矿化度、流体势和地层压力,综合判识超剥带油气优势运移路径;最后,在精确描述地层不整合圈闭的基础上,对其保存条件进行评价,建立成藏模式,确定有利成藏区,指导生产部署。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认识:受盆缘多期构造活动和不稳定的水体震荡影响,超剥带地层缺失规律复杂,不同层系不整合界面准确识别和残留地层划分对比是研究不整合圈闭的基础和关键。本文从不同的测井曲线反应的不同地层性质出发,选取GR、SP、AC和COND等4条分别反映地层岩性、物性和流体性质的敏感曲线,对其进行重构和最优分割形成综合分层曲线,该曲线的极小值反映地层突变接触,即不整合界面,以此进行单井不整合的精细识别;利用地震高阶谱时频反映的地层旋回变化特征,以时频突变点指示地层突变面,通过时频剖面进行不整合及残留地层的横向对比二者结合实现了东营凹陷南部超剥带不同级别不整合界面的精细划分,明确了不整合的发育层系、级别、类型和样式,建立了研究区超剥复合型、连续截平型等2种地层结构模型和8种剖面组合类型。研究区油气主要来源于博兴洼陷和牛庄洼陷,发育博兴、石村、王家岗等主要油源断层,同一条断层不同位置封闭开启性质差异较大。断层封闭能力受断层活动速率、两侧岩性配置、断面正应力及断裂带物质抗压强度控制,为定量计算断面封闭和开启程度,本文提出了断层密闭指数(FCI)的概念,并定义其为断面正压力与断裂带物质抗压强度的比值,以此对各条油源断层不同位置的密闭指数进行计算。以博兴断层为例,该断层是博兴洼陷南部一条长期活动的二级断层,经计算,该断层深层西段封闭性较差,中段东段封闭性较好;中浅层中段封闭性差,西段和东段封闭性好,说明博兴断层深部西段输导性能好、中浅部中段输导性能好,油源断层封闭性的量化分析,指示了超剥带的有利成藏区域和层系。东营凹陷南部超剥带原油主要为重质油,平面上,原油密度具有“沿运移方向由低向高”的分布规律,距离生油洼陷较近的金家地区原油密度粘度均小于草桥地区;地层水深层以CaCl2型为主,中浅层以NaHCO3型为主,矿化度由深向浅、自洼陷向超剥带逐渐降低;东营凹陷南坡流体势整体呈环带状分布,洼陷为高势区,向金家、草桥等油气聚集区降低;洼陷内烃源岩异常高压有利与油气的排出输导和运移,超剥带则为常压,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叠合四种因素综合判断东营南部超剥带发育博兴洼陷樊家—正理庄—金家西翼、博兴—草南和牛庄—王家岗—草北等三条主要油气运移路径。东营凹陷南部超剥带主要发育三种成藏模式:(1)断层-砂体-断层-不整合遮挡型;(2)断层-砂体-不整合遮挡型;(3)断层-砂体-断层-不整合-盖层遮挡型。位于优势运移路径上的圈闭有效性取决与地层圈闭遮挡层的质量,风化粘土层、泥岩和局部的火成岩是最有利的遮挡层。决定圈闭含油高度的是遮挡层的突破压力,为有效预测勘探目标区的遮挡层质量,建立了其突破压力与GR、AC值的量化关系,进而应用三维地震进行GR、AC测井约束反演,可以近似预测不同区块、层系的突破压力。最终叠合优势运移路径、有利圈闭、有效遮挡层三因素确定勘探目标。应用上述技术方法,2014年以来针对东营凹陷南部地层超剥带部署探井部署探井13口,完钻11口,其中8口井钻遇油层,成功率达73%。累计上报控制储量1134万吨、预测储量2057万吨,取得良好的勘探效益。

裴然[6](2017)在《苏北盆地金湖凹陷阜宁组隐蔽圈闭地震识别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在金湖凹陷阜宁组地层小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研究其沉积及砂体特征,结合区内地形、断裂等基本构造特征,建立了不同地质背景下隐蔽圈闭发育模式和成藏模式,重点针对砂岩储层开展系统的地球物理特征研究,通过综合储层预测识别砂体,总结隐蔽圈闭描述的针对性方法,并发现了一批隐蔽圈闭。通过沉积体系和砂体建模研究,明确E1f23砂体类型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残留水下分支河道和滨浅湖亚相滩坝砂体,表现为平面广泛分布和纵向频繁变化的地质模式。E1f3主要砂体微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和远砂坝等,砂岩发育部位主体呈条带状展布,前端呈团状或片状分布;开展E1f2和E1f3典型油藏解剖,认为金湖凹陷E1f具备形成岩性和断层—岩性两种类型隐蔽油藏的有利条件,并指出三河中内坡及龙岗地区是寻找E1f隐蔽油藏的有利地区。开展岩石物理分析及储层预测方法测试,探索E1f砂体预测技术。在明确E1f2、E1f3砂体岩石物理特征及敏感参数的基础上,结合砂体纵向、横向发育特点,总结了E1f2滩坝砂体预测主要通过古地貌恢复、微幅构造刻画及属性分析等地质地震综合手段来完成,而以属性、反演等地球物理定量预测在E1f3河道砂体的识别中效果明显。针对E1f隐蔽圈闭开展识别与描述工作,共发现和落实E1f2+3隐蔽圈闭12个,圈闭面积12.1km2,圈闭资源量904×104t。

袁近洋[7](2015)在《延吉盆地铜佛寺组和大砬子组构造圈闭综合评价》文中指出延吉盆地是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的一小型中生代残留断陷盆地,自西向东表现为西部斜坡、中央坳陷、太平隆起与东部坳陷的两坳一隆一斜坡构造格局,南北长50km,东西宽40km,总面积达1670km2。盆地主要发育白垩纪地层,铜佛寺组与大砬子组地层在盆地中广泛分布,发育有数百米厚的砂岩与暗色泥岩,是盆地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圈闭是油气聚集的场所,本次研究是在圈闭识别的基础上,以石油地质学理论指导下,选择典型的圈闭评价参数,利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圈闭进行综合评价,优选出有利圈闭,这对发现新的油气藏具有重要参考作用。根据多口岩心、测井与地震资料分析,以层序地层学为指导,通过对盆地内的地震剖面解释,建立盆地构造格架,识别出多种构造圈闭类型。其中,铜佛寺组识别出18个构造圈闭,以断块、断鼻为主,其面积介于0.5km2~21.35km2,闭合幅度100m~750m;大砬子组识别出18个构造圈闭,同样也以断块、断鼻为主,面积介于0.26km2~39.3km2,闭合幅度50~350m。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分析资料表明,铜佛寺组暗色泥岩是盆地主要的烃源岩。有效烃源岩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朝阳川凹陷、清茶馆凹陷、德新凹陷三个凹陷中,平均累计厚度在200m左右,分布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该套烃源岩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分布范围0.26%~5.95%,平均值为2.18%;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朝阳川凹陷与清茶馆凹陷中的烃源岩处于低熟~成熟阶段,德新凹陷中的烃源岩处于低熟阶段。铜佛寺组与大砬子组时期皆为扇三角洲~湖泊沉积环境,砂岩都比较发育。铜佛寺组砂岩砂岩累计厚度介于15.2m~516.09m,平均累计厚度为173.45m,平均累计厚度为190m;大砬子组砂岩分布范围与厚度都较铜佛寺组大,大砬子组砂岩累计厚度介于79.5m~552.57m,平均累计厚度为295.76m。储层物性上,铜佛寺组为孔隙度平均值在8.0%左右,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大砬子组孔隙度在平均值11.5%左右,为低孔、低渗储层。在含油气情况上,盆地中现已发现油气流主要赋存在铜佛寺组储层中,故铜佛寺组储层为现阶段勘探重点。根据铜佛寺组与大砬子组不同石油地质条件,对铜佛寺组圈闭从圈闭条件、烃源岩条件、储层条件,保存条件中优选出14项中参数,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参数权重;对大砬子组圈闭优选9项参数,利用相对比较法确定各项参数权重。从而使每项圈闭评价参数获得较为合理的权重值。针对本区实际情况,对优选出来的特征参数大小进行分级,给出合理的分值,进而对铜佛寺组与大砬子组圈闭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铜佛寺组构造圈闭中有2个I类圈闭,5个II类圈闭,11个III类圈闭;大砬子组中有2个I类圈闭,9个II类圈闭,7个III类圈闭。延吉盆地勘探开发的I类有利区主要位于在盆地东部坳陷带东南部的德新凹陷的延4~延9井区、盆地东部坳陷带东北部的清茶馆凹陷延10~延12井区;延吉盆地勘探开发的II较有利区主要位于盆地中部朝阳川凹陷延参1~延1井区以及太平隆起带上;延吉盆地勘探开发III类远景区主要位于朝阳川凹陷延3~延D3井区以及分散分布在盆缘各处。

蔡利学,闫相宾,李娜,李军,杨双,马晓娟[8](2014)在《钻探目标评价优选决策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钻探目标评价优选和部署决策是油气勘探工作关键环节之一,以勘探风险分析技术为基础,借鉴金融领域投资组合理论,结合我国圈闭评价技术标准,构建了钻探目标评价优选决策系统:1建立了以基础数据管理、成果数据管理、图形管理和文档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圈闭管理系统;2从钻探目标成藏过程出发,采用风险概率法,计算含油气概率,并根据资料置信程度建立了赋值原则和标准;同时,采用蒙特卡洛法模拟资源量分布,建立了圈闭群资源量计算方法以及计算参数合理性校验方法;最后,立足于勘探开发全过程,采用现金流法,重点关注油气发现风险和资源价值,针对圈闭和钻探目标分别提出预期收益计算方法;3采用"风险—价值"为核心的优选决策模型,建立了圈闭优选、预探井优选、预期收益-风险后价值排序以及投资组合优化和预探井部署方案油气储量规模预测方法,为预探部署提供依据。4建立了包括成藏规模对比、风险因素对比、含油气概率对比和失利因素分析4部分内容构成的钻后评估体系,首次引入了系统应用绩效评价,有利于加强预探项目的监督管理、提高评价人员的评价优选和部署决策水平。实际应用该系统,实现了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钻探目标统一评价优选决策,为油公司规划编制和预探井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杨晓娟[9](2013)在《下刚果盆地18区块勘探潜力研究》文中指出18区块位于下刚果盆地南缘,处于过渡盐构造带上,已发现8个油气田。区块主要源岩为巴雷姆阶盐下裂谷期的Buccomazi湖相页岩和上白垩统至第三系的Iabe页岩,储层为渐新统和中新统的浊积砂体,盖层为区域性的上白垩统及第三系Landana组和Malembo组海相页岩。区块处于盐构造活动区域,圈闭的形成与盐活动密切相关,而储层分布又受到沉积和盐构造的双重控制,如何准确地预测圈闭和砂体分布是评价区块勘探潜力的关键。论文的研究思路为把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以地质规律为基础,以地球物理技术为手段,充分利用地质、地震、测井资料,做到盆地-区块-目标三者研究的连续性和深入性。首先对下刚果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地层沉积特征、构造演化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油气成藏规律,划分出有利的成藏区带。根据区块在盆地的位置,对区块已发现油气田进行总结,认为区块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成藏主控因素为沉积与构造配置关系,研究方向为在圈闭识别的基础上寻找有利砂体富集区。随后对区块进行了精细的地震构造解释,对主要目的层进行标定,并利用相干体技术和切片技术对小断层进行了识别,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区块主要目的层的构造图,识别出多个有利构造位置。区块沉积类型为深海浊积体系,利用测井曲线划分出测井相,结合地震相,划分出不同的沉积微相及平面展布范围。利用地震属性和分频技术对区块砂体进行了定量预测,并利用AVO技术和叠前反演技术对砂体的含油气性进行了预测。最后对圈闭进行了资源量估算,综合地质认识对圈闭进行了优选排队。主要认识有:1)区块发育盐构造圈闭,圈闭包括背斜、披覆构造、断背斜、鼻状构造等。2)18区块的主要沉积类型为深水浊积体,沉积微相为浊积水道、点坝以及朵叶体,盐丘构造控制着沉积物的主要分布和微相类型。3)区块勘探目标有渐新统内部砂组、中新统内部砂组、阿尔比阶碳酸盐岩等,发现了24个构造-地层复合圈闭,落实程度高。4)通过估算,18区块的P50地质资源量为41×108bbl,P50可采资源量为13.6×108bbl。圈闭综合评价认为18区块具有Ⅰ类圈闭12个,Ⅱ、Ⅲ类圈闭12个。5)18区块区域上主要分为西部的第三系潜力区和东部的白垩系潜力区,区块勘探潜力很大。

张凌达[10](2011)在《辽河滩海海南—月东缓坡带地层岩性油气藏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岩性地层油气藏是当前国内油气勘探最现实、最有潜力、最具普遍性的领域。辽河滩海海南-月东缓坡带地层岩性油气藏发育,勘探程度低,是辽河油田目前重要的勘探接替领域。因此针对该区开展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和成藏规律研究,对尽快取得滩海地区的勘探突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缓坡带无井的现状,充分利用构造主体的钻井资料,结合地震反射特征建立起了缓坡带的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框架下通过沉积相、地震相分析技术,对研究区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层序、构造、沉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波阻抗反演和属性分析等手段预测储层的发育和分布,形成了缓坡带少井区地层岩性油气藏识别和评价方法,总结了区内的成藏条件、成藏规律,建立了缓坡带地层岩性油气成藏模式,预测了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有利发育层位和地区。通过本论文研究,识别出地层岩性圈闭9个,叠合面积31.4km2,预测圈闭资源量3774万吨,为滩海地区的勘探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圈闭描述评价中资源量参数分布规律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圈闭描述评价中资源量参数分布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单储系数概率分布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储系数概率模型的建立
    1.1 数学意义和地质意义检验
    1.2 参数概率分布模型检测
    1.3 单储系数模板
2 不同区块单储系数分布特征
3 油藏单储系数影响因素
    3.1 地质背景
    3.2 原油密度
    3.3 勘探进度
4 结论

(2)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煤成气资源潜力分析及有利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创新性成果与认识
2 地质特征
    2.1 构造特征
        2.1.1 区域构造背景
        2.1.2 构造演化特征
        2.1.3 构造单元划分
    2.2 沉积特征
        2.2.1 沉积环境演化
        2.2.2 主要沉积地层
3 成藏条件评价
    3.1 烃源岩评价
        3.1.1 有机质类型
        3.1.2 有机质丰度
        3.1.3 成熟度
        3.1.4 展布特征
    3.2 储层
        3.2.1 储层特征
        3.2.2 储层评价
    3.3 盖层条件
        3.3.1 盖层特征
        3.3.2 盖层评价
    3.4 圈闭评价
        3.4.1 圈闭类型
        3.4.2 圈闭评价
4 成藏规律研究
    4.1 煤成气成藏特点
    4.2 成藏要素配置
    4.3 成藏主控因素
    4.4 典型成藏模式
    4.5 勘探方向分析
5 煤成气资源潜力
    5.1 埋藏史、热史模拟
        5.1.1 模拟参数求取
        5.1.2 模拟结果
        5.1.3 热演化特征
    5.2 煤成气资源量评价
        5.2.1 生排烃模型及计算方法
        5.2.2 生烃气量计算
        5.2.3 排烃气量计算
    5.3 结果讨论
6 有利区预测
    6.1 研究方法
        6.1.1 综合评价方法
        6.1.2 评价方法选择
    6.2 优选模型
        6.2.1 指标体系
        6.2.2 评价模型
    6.3 评价结果与分析
        6.3.1 评价结果
        6.3.2 讨论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顺北地区走滑断裂与断溶体圈闭识别描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断溶体地震识别模式
    1.1 标志层断裂带地震反射波特征
    1.2 缝洞体及裂缝体地震反射波特征与地震相模式
2 走滑断裂带识别预测技术
    2.1 断裂增强解释性处理
    2.2 大尺度断裂检测技术
    2.3 中尺度断裂检测技术
    2.4 小尺度断裂检测技术
3 断溶体储层识别与描述技术
    3.1 断溶体边界门槛值确定与刻画
    3.2 断溶体内幕不同类型储层敏感属性优选与预测
        3.2.1 洞穴、孔洞刻画
        3.2.2 断裂—裂缝预测
    3.3 断溶体多属性融合雕刻
4 断溶体圈闭定量化描述
    4.1 断溶体圈闭边界刻画
    4.2 储层有效孔隙度等关键参数确定
        4.2.1 洞穴型储层(串珠相)孔隙度计算
        4.2.2 洞穴型储层孔隙度计算
        4.2.3 裂缝型储层孔隙度计算
    4.3 断溶体圈闭体积计算与资源量估算
5 应用效果
6 结语

(4)江陵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及区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及二级构造单元划分
    2.2 构造演化
    2.3 构造圈闭类型和分布规律
    2.4 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
第三章 储层评价
    3.1 砂体展布
    3.2 储集性能
    3.3 储层评价
第四章 油源条件评价
    4.1 烃源岩展布
    4.2 烃源岩评价
    4.3 油源对比
第五章 成藏模式与油气富集规律
    5.1 含油气系统
    5.2 成藏模式
    5.3 油气富集规律
第六章 区带及区块对比评价
    6.1 油气资源序列计算方法
    6.2 各二级构造带资源系列及区带评价
    6.3 区块划分
    6.4 区块评价方法
    6.5 对比评价结果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东营凹陷南部超剥带地质结构及成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和方法思路
    1.4 完成工作量与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地质特征及勘探概况
    2.1 区域概况
    2.2 区域构造特征
        2.2.1 构造格架
        2.2.2 构造演化
    2.3 地层发育特征
        2.3.1 古近系
        2.3.2 新近系
第三章 超剥带地层精细划分对比技术研究
    3.1 不整合的测井识别
        3.1.1 不整合的测井响应特征
        3.1.2 测井综合分层曲线重构与计算方法
        3.1.3 地层不整合界面划分
        3.1.4 综合分层曲线对不整合类型的判识
    3.2 不整合界面的地震识别新方法
        3.2.1 高阶谱时频分析方法的原理与流程
        3.2.2 高阶时频分析识别不整合界面
    3.3 超剥带地层精细对比
第四章 超剥带地质结构特征及不整合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4.1 多级序不整合发育期次级其特征
        4.1.1 一级不整合面
        4.1.2 二级不整合面
        4.1.3 三级不整合面
    4.2 不整合结构类型及分布规律
        4.2.1 不整合结构类型划分
        4.2.2 不整合类别发育分布规律
    4.3 不整合剖面样式及分布规律
        4.3.1 不整合剖面样式
        4.3.2 不同样式不整合的平面分布特征
第五章 超剥带油气运移特征研究
    5.1 断层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
        5.1.1 东营南坡断层几何特征
        5.1.2 东营南坡断层发育演化特征
        5.1.3 东营南坡断层封闭开启性能研究
    5.2 影响油气运移的单因素分析
        5.2.1 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5.2.2 流体势特征
        5.2.3 油性特征
        5.2.4 地层水矿化度特征
    5.3 多因素叠合分析油气优势运移方向
    5.4 超剥带油气运聚成藏模式
        5.4.1 缓斜坡近源油气运聚成藏模式
        5.4.2 缓斜坡远源油气运聚成藏模式
        5.4.3 陡斜坡远源油气运聚成藏模式
第六章 地层圈闭精细描述与评价预测
    6.1 地层圈闭的精细描述
        6.1.1 不整合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6.1.2 一级不整合圈闭的描述
        6.1.3 低级序不整合圈闭的描述
    6.2 地层圈闭有效性评价预测
        6.2.1 典型油藏解剖
        6.2.2 遮挡层突破压力计算及其预测
        6.2.3 不整合圈闭勘探实践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苏北盆地金湖凹陷阜宁组隐蔽圈闭地震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
    1.5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概述
    2.2 沉积特征
        2.2.1 沉积相类型及演化特征
        2.2.2 砂体发育特征
    2.3 成藏特征
        2.3.1 三河地区油气成藏特征
        2.3.2 龙岗地区油气成藏特征
        2.3.3 隐蔽油气藏成藏模式
第三章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及构造精细解释
    3.1 三河地区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3.2 龙岗地区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3.3 构造精细解释
        3.3.1 层位标定
        3.3.2 构造解释
第四章 储层地震识别方法研究
    4.1 岩石物理特征分析
        4.1.1 测井曲线标准化
        4.1.2 岩石物理参数
    4.2 构造有利区分析
        4.2.1 微幅构造刻画
        4.2.2 近似古地貌恢复
    4.3 属性分析技术
        4.3.1 敏感属性优选
        4.3.2 属性提取与分析
    4.4 地震反演技术
    4.5 小结
第五章 隐蔽圈闭识别与评价
    5.1 隐蔽圈闭识别
        5.1.1 三河地区隐蔽圈闭识别
        5.1.2 龙岗地区隐蔽圈闭识别
    5.2 钻探目标优选与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延吉盆地铜佛寺组和大砬子组构造圈闭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延吉盆地基础地质特征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构造发育特征
第3章 延吉盆地圈闭识别
    3.1 地层格架特征
    3.2 构造圈闭特征
第4章 延吉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4.1 沉积特征
    4.2 烃源岩特征
    4.3 储层特征
    4.4 盖层条件与生储盖组合
第5章 圈闭评价特征参数选取与权重的确定
    5.1 圈闭评价参数的选取
    5.2 圈闭权重赋值
第6章 构造圈闭综合评价
    6.1 铜佛寺组构造圈闭评价
    6.2 大砬子组圈闭综合评价
    6.3 延吉盆地勘探开发有利区(带)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钻探目标评价优选决策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功能模块与技术特色
    1.1 圈闭管理
        1.1.1 基础数据管理
        1.1.2 成果数据管理
        1.1.3 图形管理
        1.1.4 文档管理
    1.2 圈闭评价
        1.2.1 含油气性评价
        1.2.2 资源量计算
        1.2.3 圈闭经济评价
    1.3 优选决策
        1.3.1 圈闭优选
        1.3.2 预探井优选
        1.3.3 预期收益-风险后价值排序
        1.3.4 投资组合
        1.3.5 预探井部署方案油气储量规模预测
    1.4 钻后评估
        1.4.1 成藏规模对比
        1.4.2 失利原因分析
        1.4.3 风险因素对比
        1.4.4 含油气概率对比
2 应用实例
    2.1 评价流程
    2.2 目标优选
    2.3 投资组合优选
    2.4 预探井部署方案油气储量规模预测
3 结语

(9)下刚果盆地18区块勘探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成果和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盆地概况
    2.2 地层沉积特征
    2.3 区域构造特征
        2.3.1 构造特征
        2.3.2 盆地构造演化史
    2.4 油气地质特征
        2.4.1 烃源岩
        2.4.2 储集层
        2.4.3 盖层
    2.5 油气成藏特征与主控因素
        2.5.1 成藏组合
        2.5.2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第3章 区块构造特征
    3.1 区块概况
    3.2 构造精细解释
        3.2.1 层位标定
        3.2.2 断层解释
        3.2.3 层位解释
        3.2.4 构造成图
    3.3 构造特征
        3.3.1 平面构造特征
        3.3.2 断层特征
        3.3.3 构造发育史
        3.3.4 圈闭描述
第4章 区块沉积特征
    4.1 岩心微相分析
    4.2 单井相分析
    4.3 地震相分析
        4.3.1 地震相原理
        4.3.2 实现步骤
        4.3.3 应用
    4.4 沉积相分析
        4.4.1 沉积体系背景特征
        4.4.2 沉积相发育特征
第5章 区块储层预测
    5.1 砂体预测
        5.1.1 地震属性技术
        5.1.2 地震分频技术
    5.2 含油气性预测
        5.2.1 地震弹性反演技术
        5.2.2 AVO属性技术
第6章 区块勘探潜力
    6.1 区块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6.1.1 勘探潜力与风险
        6.1.2 主要勘探目标
    6.2 区块主要圈闭描述
    6.3 区块资源量估算
        6.3.1 所采用的资料
        6.3.2 资源量计算方法
        6.3.3 圈闭风险分析和综合评价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辽河滩海海南—月东缓坡带地层岩性油气藏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1.1 研究区勘探开发概况
    1.2 研究思路及关键技术
    1.3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地层发育特征及层序划分
    2.1 地层岩性及分布特征
        2.1.1 前古近系
        2.1.2 古近系(E)
        2.1.3 新近系(E)
        2.1.4 第四系平原组(Q_p)
    2.2 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
        2.2.1 地层层序划分
        2.2.2 主要层序的体系域特征
        2.2.3 层序追踪及地层层序格架的建立
第三章 构造特征及演化
    3.1 解释方法及应用技术
        3.1.1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技术
        3.1.2 速度分析
        3.1.3 相干体处理技术
        3.1.4 倾角扫描叠加处理技术
        3.1.5 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技术
    3.2 区域构造背景
    3.3 断裂特征
        3.3.1 主干断裂特征
        3.3.2 次级断裂特征
    3.4 构造特征
        3.4.1 基底构造特征
        3.4.2 盖层构造特征
    3.5 构造演化
        3.5.1 古生代地台期
        3.5.2 中生代裂陷期
        3.5.3 早古近纪伸展—走滑断陷期
        3.5.4 晚古近纪坳陷期
第四章 沉积相类型及储层特征
    4.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1.1 河流相
        4.1.2 三角洲相
        4.1.3 扇三角洲相
        4.1.4 近岸水下扇
        4.1.5 湖泊
    4.2 地震相类型及特征
    4.3 沉积体系展布及演化
        4.3.1 地震相的平面分布
        4.3.2 沉积体系展布
        4.3.3 沉积演化
    4.4 古近系碎屑岩储层特征
        4.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4.2 储层孔隙特征及演化
        4.4.3 储层物性特征
第五章 储层预测及地层-岩性圈闭描述
    5.1 储层预测方法选择
    5.2 波阻抗反演
        5.2.1 反演原理
        5.2.2 储层预测的关键流程
    5.3 地震属性提取及特征分析
        5.3.1 地震属性分析基本原理
        5.3.2 地震属性分析
    5.4 地层岩性圈闭描述
第六章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及成藏模式
    6.1 油气藏类型及特征
        6.1.1 油气藏类型
        6.1.2 油气藏流体性质
    6.2 油气分布特点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6.2.1 油气分布特点
        6.2.2 油气藏主控因素分析
    6.3 油气成藏模式
第七章 勘探潜力分析
    7.1 区带地质评价及勘探潜力分析
    7.2 下一步勘探方向及部署建议
        7.2.1 拓展海月构造过渡区地层超覆及岩性油气藏勘探
        7.2.2 预探海南和月东太古界、古生界潜山,突破潜山油气勘探领域
        7.2.3 风险勘探海南东坡,寻找新的勘探领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四、圈闭描述评价中资源量参数分布规律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单储系数概率分布模型[J]. 李斌,吕海涛,耿峰,虎北辰,郑见超,梁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21(03)
  • [2]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煤成气资源潜力分析及有利区预测[D]. 王永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3]顺北地区走滑断裂与断溶体圈闭识别描述技术[J]. 李海英,刘军,龚伟,黄超,任丽丹. 中国石油勘探, 2020(03)
  • [4]江陵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及区带评价研究[D]. 魏琳. 长江大学, 2020(04)
  • [5]东营凹陷南部超剥带地质结构及成藏规律研究[D]. 贾光华.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6]苏北盆地金湖凹陷阜宁组隐蔽圈闭地震识别方法研究[D]. 裴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7]延吉盆地铜佛寺组和大砬子组构造圈闭综合评价[D]. 袁近洋. 吉林大学, 2015(08)
  • [8]钻探目标评价优选决策系统[J]. 蔡利学,闫相宾,李娜,李军,杨双,马晓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4(05)
  • [9]下刚果盆地18区块勘探潜力研究[D]. 杨晓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8)
  • [10]辽河滩海海南—月东缓坡带地层岩性油气藏预测[D]. 张凌达. 东北石油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陷阱描述评价中资源量参数分布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