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音乐教育初探

综合音乐教育初探

一、综合音乐教育探微(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坤[1](2020)在《琵琶集体课教学效能探析 ——以太原市桃园小学实践为例》文中指出当今社会,人民对于自身文化素质学习的需求日益增加,学习琵琶的人数逐年递增式上涨,青少年在其中占据约为3/4的比例。出现琵琶教师和琵琶习琴者人数供不应求的状态,长时间以来琵琶课程“一对一”或“一对几”的小型教学模式已然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由此琵琶集体课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当前,对于琵琶集体课教学模式下的琵琶教学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教学方案。本文根据笔者本身的专业与教学实践,以太原市桃园小学琵琶社团的教学效能为例,结合新课改下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撰写笔者自己对于青少年琵琶集体课完整系统教学的初步理解和整合,提高琵琶集体课的教学效能,找到适合琵琶集体课教学的解决性的个性化方案。为青少年琵琶集体课教学效能的深入研究提供有效手段,提高青少年琵琶集体课的教学效率,更好的普及琵琶教学。

黄雅笛[2](2020)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近代歌曲发展的长河中,儿童歌曲以其独特而重要的形式最先得到发展,历尽曲折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在儿童歌曲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儿童歌曲被赋予时代意义与情感色彩。改革开放后,中国迎来了新时代,儿童歌曲创作也从萧条逐渐开始复苏,到八十年代,儿童歌曲创作开始大放异彩,进一步繁荣发展。本文的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八十年代前中国儿童歌曲发展轨迹进行梳理;第二部分是对八十年代儿童歌曲创作背景研究;第三部分是对八十年代儿童歌曲的梳理,包括代表人物、作品题材、体裁以及表演形式的分类;第四部分是对八十年代儿童歌曲音乐本体研究;第五部分是八十年代儿童歌曲创作成就及反思和建议。本文着重从社会历史背景、教育发展背景、作曲作词家、题材体裁、歌词旋律等方面对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歌曲创作进行分析研究,对八十年代后期儿童歌曲创作出现瓶颈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此时期中国儿童歌曲创作的经验与教训,对未来儿童歌曲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为今后儿童歌曲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陈俊玲[3](2020)在《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音,全球泉州(闽南)人的乡音。自1990年以来,南音进入泉州地区的学校教育已近三十年。这一期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深度合作有了显着的成果。如何建构完善的南音教育体系,追求新时代南音教育的价值目标,推进南音教育的进程,打造南音教育的升级版,进而有可能实现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这是当前南音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南音的学校教育(时效性)价值体现、社会(有用性)价值体现与蕴藏着“以乐化人”的情怀(陶冶人的心灵世界)价值体现(精神性)为根据,进而达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等目的。全文通过五个章节及余论展开讨论。第一章通过回溯南音教育的原初方式,阐述南音教育与全球化之间的观照与应对,揭示南音教育不仅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方面的精神力量,更是一种包括文化反思、文化创新在内的文化自觉。第二章通过对学校的南音教育与社会的南音教育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探索,明晰了本土文化(南音)精神的传承、南音应用型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南音爱好者和南音弦友的培养必须要与社会文化相联结,并从理论层面高度肯定了泉州地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南音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径。第三章通过探究南音教育学校价值体现的四个关键之处,即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南音教育的内在自生能力、南音教育专家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南音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阐扬时代赋予南音学校教育的使命担当,揭示其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构建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独特价值。第四章通过审视南音教育社会价值体现的三个关键之处,即艺术实践之于世界闽南文化区的普遍意义与特殊意义、文化保值与增值重在建构自己精神家园及彰显其价值的主体时效性、多重认同的社会性话语建构,剖析其对于加深南音教育的性质、特点与作用的理解,揭示南音教育关系着南音能否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的社会意义。第五章通过形而上层面讨论南音教育鲜明的教化寓意和功效,阐释南音教育对陶冶人的情操、立德树人、人文底蕴的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塑造等完整人格培养的独到价值,揭示南音教育在“化人以雅”、“化人以礼”、“化人以德”等“以乐化人”的情怀意向。余论通过探讨与南音教育相关的南音传承异化问题及发展现状,评释保护南音传统与开拓南音传承空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揭示南音教育显露的清晰性之特征,即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成为可能。本文对泉州地区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对于助推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开展,提供一种可循的思路。

陈淅钰[4](2020)在《萧友梅《新学制乐理教科书》研究》文中提出五四运动推进了中国反封建思想的发展进程,提倡西化理论,开创了文学新时代,在此背景之下教育制度也开始发生变革。1921年10月颁布的《学制系统改革案》(壬戌学制)即新学制,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学制,开创了我国的教育新局面,1923年的《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进一步提出乐理应作为音乐课的必修课,从而提高乐理的地位。萧友梅作为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以及“新音乐”的重要倡导者之一,根据美育原则制定音乐课的目标,亲自参与课标的编订,同时身体力行地编写了一系列音乐教材,为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本文以新学制指导下萧友梅所编写的《新学制乐理教科书》(六册)为研究主体,结合当时学校音乐教育与乐理发展的大背景,以求全面细致地把握该教材的内容主体构成以及思想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作为方法论指导,充分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分析归纳法,对《新学制乐理教科书》进行详细的研读,对六册教材的出版时间线、教材编辑大意、目录框架、文字内容、图表谱例、课后习题进行全面分析,尽可能全面深入的研究该教材。首先梳理编者的音乐人生,分析教材的撰写背景、编辑大意与同时期乐理教材的编写情况,然后整体叙述该教材的由来,最后通过对教材内容主体的研究,归纳其特色:系统性、全面性、专业性、个性等各方面。本文针对这套近百年的乐理教材,力求通过历史和当代的视角对其作出公允的评价,并将其与吴伯超的《北新乐理》做对比研究,且认为《新学制乐理教科书》是一本兼具专业性、全面性、实用性的教材,有着明确的编辑大意和编写主线,是同时代的上乘佳作,影响力颇深。它既有时代的烙印也顺应着时代发展,既推动历史的发展也因历史所限,对现今的乐理教材编写可提供参考也可规避一些问题。

谭厚锋[5](2019)在《侗族大歌研究八百年史述》文中认为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之一。侗族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侗乡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自古以来流传着"饭养身,歌养心"。在众多的侗族民歌中,要数世世代代以口传心授为传承方式的无指挥、无伴奏、多声部、一人领唱众人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嘎老,即侗族大歌最具特色。20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是在中国境内被发现的第一个多声部民歌品种。彻底否定了西方音乐界长期以来认为中国民间没有多声部合唱歌曲的偏见。1986年侗族大歌唱响法国巴黎着名的国立夏乐宫剧院。1994年侗族大歌荣登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侗族大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此可见,侗族大歌不仅仅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就是在世界音乐史中也有其应有的位置。多少年来,众多专家学者致力于侗族大歌研究。从宋代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中对侗族民间音乐活动的描述算起,至今已有800余年的研究历史。在中国知网篇名为"侗族大歌""嘎老""侗族民间合唱"数百篇文章和已公开出版的10余部侗族大歌着作则为素材,分别从侗族大歌研究的开创期、形成期、恢复期、发展期和繁荣期等五个阶段的研究进行概述。这些研究分别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音乐学、历史学、音乐理论、民俗学、人类学、传播学、旅游开发等视角展开,推动了对侗族大歌研究的深入。这些研究提升了侗族大歌在国内外的影响,预示了侗族大歌研究的未来走向。

崔文静[6](2019)在《学业水平考试下体校初中学段音乐教学现状探究 ——以昆明市体育学校为例》文中指出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自2016年起,云南省正式实施音乐学业水平考试政策,并首次将音乐计入总分,以5分计入高中录取分数。而在调整前,初中音乐课程虽然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面对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但音乐为学校考试科目,不计入高中录取总分。本文以昆明市体育学校初中学段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对音乐课程纳入学业水平考试后对学校的音乐教学是否产生影响、产生哪些影响、影响效果如何等问题进行探究,对音乐教学环节中学生、教师、教学过程、教学环境等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由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全面实施音乐学业水平考试引起了学校、学生及家长的重视,学校保障体校初中学段音乐教学顺利开展;音乐教师深入探索教学内容和方式多样化,创新多种教学方式,摸索一套适合体校学生音乐教学的策略,合理有效地在不耽误运动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音乐并顺利通过音乐学业水平考试,进一步提高体校学生的音乐素养。全文主要由四个章节组成,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音乐课程纳入学业水平考试对体校初中学段音乐教学现状进行深入探讨。第一章绪论,主要从选题缘由、研究背景、选题意义、文献综述进行了阐述。第二章首先从历史沿革、办学现状和教师访谈对昆明市体育学校音乐教学现状进行陈述,其次对音乐教学情况研究,最后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第三章首先从教师、家长以及学生三个方面分析学业水平考试对音乐教与学的影响,其次对学业水平考试下音乐教学问题分析。第四章从新的学业水平考试视域下,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体校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对改善体校初中学段音乐教学提出一些建议,进一步明确音乐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性。

许梦薇[7](2019)在《情美合一:基于情感体验的小学音乐教学探究》文中提出音乐是一门承载了丰富情感的艺术,它以其特有的旋律语言述说着音乐世界的情感内涵,本研究是关于音乐教学中小学生的情感体验的研究。情感体验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也是实现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价值的关键所在。本研究选取某小学二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通过在不同的班级听课、试教,观察学生在音乐课上的参与状态以及情感表达。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参与型、非参与型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同时辅以文献分析法。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表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音乐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的方式是自然的、多样的,除了通过最直接的语言表述之外,她们还通过绘画、身体律动、表演等形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体验,身体律动是大多数学生情感体验表达最直观的方式。论文通过案例分析,观察总结了在集体教学情境下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小学音乐课堂情感体验缺失现状,学生们体现出来的情感体验的多种特点以及学生情感体验表达的方式,针对自身教学案例中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改进策略,从而将“情美合一”作为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核心,音乐教学应当是情感与审美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现阶段的小学音乐课堂部分教师仍然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及技巧的灌输,注重“结果”而非“过程”,大大忽视了情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情感体验的薄弱,音乐教学的情感体验环节空有其形而无其实。通过在真实、自然的教学情境下音乐课堂进行观察研究,分析小学生音乐学习中情感体验的特点及其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一方面对于目前紧缺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有关情感体验的文献扩充了研究数据,对于实行音乐教育革新、完善音乐教育体系和实现音乐教育价值的有了一定意义的突破;另一方面对于广大小学音乐教育者如何遵循从身体律动到心灵的发展基调将情感体验融入到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去,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如何实现音乐教育的生命化意义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肖霄[8](2019)在《香江容氏古琴家传乐教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琴自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逐渐被大众所熟知,也逐渐成了各领域学者关注的对象。香江容氏家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自清代先祖庆瑞习琴开始,经由六代传人,将其独特的琴学以家族传承的模式传习至今,一百多年的历史使其成为古琴界家族传承之奇迹,同时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琴曲风格特色。但是有关于容氏家族琴学的传承概况和传承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和参考文献却少之又少,除容氏第五代传人容克智先生对其先祖的生平和家族传谱的介绍,香港学者龚敏、林凯欣对于香江容氏古琴传习情况的介绍,以及部分琴人,如谢俊仁博士等对容氏家族琴曲音律特征的分析文献外,极小概率能在其他文献中查阅到关于香江容氏家族古琴传承情况的资料。“各种需要传递的生存信息都要以口传的方式进行,因此现实生活中口头传递历史信息,用文字记录人的口述历史材料的情况也是广泛存在的,其中自然包含音乐的内容。”(1)本研究以香港香江容氏家族古琴传承中所蕴含的乐教思想为研究对象展开实地调查研究。通过参与者和旁观者的不同角度,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容氏第五代传人容克智先生的口述与家族传谱资料,以家族历史、人生经历、个人风格特色和技巧经验等为研究重点,运用教育人类学等理论,分析该家族背后的民俗背景及传承百年至今未断的内在因素,总结容氏家族古琴承传中的家传乐教理念,从而进一步说明“文人琴”传统对于古琴在现今错综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所呈现的重要价值。同时,将容氏家族在古琴界的存在价值和贡献整理成具有一定分析性的资料,使得香江容氏家族的琴史更清晰地呈现出来,为古琴文化资料的整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马新宇[9](2019)在《埃德温·戈登音乐学习理论对二胡普及教育的借鉴价值》文中认为二胡是我国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乐器之一,从刘天华先生开始,二胡普及教育走上了一条正规发展的道路。在21世纪的今天,二胡普及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教学法的研究方面也获得了不少优秀成果,从传统的“口传心授”到借鉴国外教学法等都为二胡教育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当前二胡普及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学生重视演奏技巧的学习,忽视演奏情感和理解,“重技轻艺”的现象时有发生。长期以来,我国比较关注奥尔夫、达尔克罗兹等教学理论的借鉴与研究,对于埃德温·戈登(Edwin E.Gordon,1927-)的音乐学习理论(Theory of Music Learning)研究不够深入,国内对于戈登的研究最早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此后二十年间鲜有人研究,2007年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国际音乐智能教育研讨会暨戈登首次访华”活动表明戈登的音乐学习理论(Theory of Music Learning)已经引起我国音乐教育界的再度关注,但是尚未有二胡普及教育中应用戈登音乐学习理论的实践和研究。埃德温·戈登音乐学习理论通过以“学生如何学”的独特视角入手,强调以学生作为音乐学习的主体,探究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手段,其特色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听想的训练,培养学生能够洞察和理解乐谱背后的音乐,能够掌握音乐语言,构建音乐思维。笔者在二胡教学实践中,借鉴戈登音乐学习理论,探究戈登音乐学习理论对二胡普及教育的借鉴价值,帮助优化二胡教学法,拓宽二胡普及教育研究视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索提升二胡普及教育的新思路,以期为我国二胡普及教育的优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包耘赫[10](2018)在《《交响》办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报作为一所高校的学术窗口,忠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各高校在学术上的成就与积累。《交响》作为西安音乐学院的学报,以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己任,在几十年的办刊过程中大量地追踪与发表了相关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办刊风格。根据不同时期主编的变化,其办刊方针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放眼世界”,《交响》一直都在与时俱进。目前国内关于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的研究并不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交响》的历史渊源、引文分析和音乐美学等方面,本文从音乐编辑学角度出发对《交响》142期实体刊物进行的整体性研究,因此本论题具有写作空间和价值。从1982年创刊传承至今,在《交响》三十余年的办刊历程中,逐渐沉淀出以深入挖掘、传承陕西地方和西北区域音乐文化传统为立足点,积极追踪音乐学术热点,热情关注音乐教育和实践成果,努力培养学术新人的办刊特点,在不同的办刊时期都编发有享誉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无论对内对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音乐学术界认同度较高的理论期刊。各个时期历任主编都在工作中强调“学报是学校学术窗口”的作用,从研究栏目的设计,到学术活动的跟踪,从教师成果的及时发布,到学生习作的精心修改和编发,无不看重本校这片学术园地的生态维护和果实凝结。为此,在几十年来西安音乐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中形成的标志性成果中,诸如西安鼓乐研究、长安乐派研究、秦派民乐研究、陕西作曲家创作群体研究、陕北音乐文化研究、陕西地方戏曲研究等不同领域,都浸透有学报《交响》的影子,甚至有些理论概念、观念的沉淀、形成与发扬都离不开《交响》的助推作用。同时《交响》也为学校的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学术生态网,学校师生可以通过学报了解并学习到一些音乐资讯和理论知识,可以从学报中找到补充自身认识与研究的切入点,学报为他们提供了文献资料,学报给很多人的创作、研究开启了思路,《交响》真正成为了多向交流、全方位覆盖的思想与理论碰撞平台。

二、综合音乐教育探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音乐教育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1)琵琶集体课教学效能探析 ——以太原市桃园小学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创新之处
    1.4 文章框架
2 琵琶教学模式分析
    2.1 “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2.2 “一对几”的中型小组课教学模式
    2.3 “集体课”教学模式
3 青少年琵琶集体课教学效能探微主旨
4 结合中小学课程标准研究琵琶集体课教学效能—以太原市桃园小学教学实践为例
    4.1 根据桃园小学学生情况进行评估、分阶段教学
        4.1.1 桃园小学琵琶社团教学问题
        4.1.2 桃园小学学生学习琵琶情况评估
    4.2 初级班琵琶集体课的教学效能探究
        4.2.1 琵琶启蒙班教学效能
        4.2.2 琵琶基础班教学效能
    4.3 中级班琵琶集体课的教学效能探究
    4.4 高级班琵琶集体课的教学效能探究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20世纪8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八十年代前中国儿童歌曲概述
    小结
第二章 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歌曲的创作背景
    第一节 八十年代儿童歌曲的创作环境
    第二节 八十年代中小学音乐教材概况
    小结
第三章 八十年代的儿童歌曲梳理
    第一节 代表人物及作品
    第二节 主要作品分类
    小结
第四章 八十年代儿童歌曲唱词及音乐分析
    第一节 歌词
    第二节 旋律
    小结
第五章 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歌曲创作成就及反思和建议
    第一节 创作成就
    第二节 创作反思
    第三节 创作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1.倡导、认识南音进入学校教育的意义
        2.南音教育的办学范式研究
        3.与南音教育相关的学术基础研究
    三、本文的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1.地点、时间与范围
        2.何谓“南音教育的价值”?
        3.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目的与意义
        1.研究方法
        2.研究目的与意义
        3.本文主要理论创新
第一章 南音教育:历史回溯与现实关怀
    一、南音教育(传承)的原初方式
        1.授课方式--“口传心授”
        2.交流方式--“以曲会友”
    二、当代全球化趋势中的南音教育
        1.全球化并不排斥具有民族特性的南音教育
        2.南音教育也需要全球化视野
    三、南音教育与文化自觉
        1.南音教育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2.南音人对其南音文化有“自知之明”
第二章 南音教育: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径
    一、泉州南音人才培养的闽南民俗文化背景
        1.闽南文化特性
        2.闽南乡族观念
        3.闽南民间信仰与节庆风俗
    二、内涵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泉州师院音乐学南音本科专业为例)
        2.有一支专业合格的南音师资队伍
        3.南音乐人:“非遗”传承的向导与支撑
    三、外延发展:规模与空间
        1.规模的扩大
        2.空间的拓展
第三章 南音教育的学校价值体现
    一、理论研究-南音教育的先导作用
        1.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原则
        2.南音学术研究的成就
    二、南音教育中的内生扩展
        1.专业设置的理念与根据
        2.良好的办学条件
    三、高校教育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教育专家
        1.南音学科建设的引领者
        2.南音教育发展的推动者
        3.突出成就的南音表演者
    四、学校人才的培养:南音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可以承担中小学学生“精神家园”的教育义务
        2.本硕毕业生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
第四章 南音教育的社会价值体现
    一、艺术实践-从中国泉州走向世界闽南文化区
        1.南音教育-艺术实践之普遍意义
        2.南音教育-艺术实践之特殊意义
    二、南音教育中的文化保值与增值
        1.南音教育-重在建构孩子自己的精神家园
        2.泉州师范学院与泉州南音乐团共同谱写剧作《凤求凰》
        3.南音专业艺术硕士与文化产业共同设计南音文化衍生品
    三、南音教育与多重认同
        1.在个人层面上获得认同
        2.在地方文化层面上获得认同
        3.在政府层面上获得认同
        4.在世界闽南文化区层面上获得认同
第五章 南音教育:蕴藏着“以乐化人”的情怀意向
    一、南音曲调中蕴含着“化人以雅”的情怀意向
        1.培养尚雅情怀
        2.陶冶雅正情操
    二、南音文化底蕴中蕴含着“化人以礼”的情怀意向
        1.寓礼于乐中
        2.完善人性发展
    三、南音泥土精神中蕴含着“化人以德”的情怀意向
        1.增强凝聚人心
        2.强化价值感化
余论
    一、对南音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
        1.南音传承中的变异认识
        2.南音传承中的发展评析
    二、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成为可能
        1.南音进入中小学课堂成为制度化
        2.南音人才培养规范化
        3.南音社团演出常态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萧友梅《新学制乐理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1.作者萧友梅相关研究
        2.教材产生背景相关研究
        3.中国乐理发展与乐理教材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一、《新学制乐理教科书》的由来
    (一)编者音乐人生
    (二)教材撰写背景
        1.历史文化背景
        2.课程标准依据
    (三)教材撰写依据
        1.思想来源
        2.内容来源
    (四)同时期乐理教材编写情况
二、《新学制乐理教科书》本体分析
    (一)教材编辑大意
    (二)编写特点
        1.难度由浅入深
        2.知识交错编列
    (三)内容分析
        1.音乐基本知识
        2.音乐技法理论
        3.谱例与图表示例
        4.课后习题
    (四)与吴伯超《北新乐理》比较
        1.编列编排比较
        2.内容比较
三、《新学制乐理教科书》的特色
    (一)系统性和全面性
        1.内容编排有系统
        2.乐理知识涵盖全面
    (二)专业性和个性
        1.固定唱名法体系
        2.专业的术语表述
        3.以“调”为主线
    (三)兼收并蓄的教育视野
        1.理论实践相结合
        2.学习西方优秀乐理体系
    (四)切合时代特征
        1.实践性与创新性兼备
        2.世界化与多元化兼备
四、《新学制乐理教科书》的启示意义
    (一)历史启示
        1.促进“美育”思想发展
        2.推动乐理教材编写发展
    (二)现代启迪
        1.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2.重视课后练习,加强师生联系
        3.固定调体系的使用
    (三)存在缺憾
        1.音乐欣赏的局限性
        2.历史语境下的“中国化”失败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学业水平考试下体校初中学段音乐教学现状探究 ——以昆明市体育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国家相关政策出台
        二、云南省恢复音乐学业水平考试的现实依据
    第二节 研究背景
    第三节 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国内研究成果
第二章 昆明市体育学校音乐教学现状研究
    第一节 昆明市体育学校基本情况
        一、昆明市体育学校历史沿革
        二、昆明市体育学校办学现状
        三、昆明市体育学校教师访谈
    第二节 昆明市体育学校音乐教学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学业水平考试对音乐教与学的影响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学业水平考试对音乐教与学的影响
        一、学业水平考试对音乐“教”的影响
        二、学业水平考试对音乐“学”的影响
    第二节 学业水平考试下音乐教学问题分析
        一、学校教练员对音乐课认识程度参差不齐
        二、学校音乐课课时量不足
        三、教师专业综合能力下降
        四、音乐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五、学生及家长对音乐课堂认识不足
第四章 学业水平考试下音乐教学的对策探讨
    第一节 明确学业水平考试下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一、学校对音乐学业水平考试具有导向性
        二、学校及领导重视音乐课的素质教育
    第二节 学业水平考试下体校音乐教学的建议
        一、深入探索音乐教学内容和方式多样化
        二、重视并加强音乐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
        三、生源把控及提高学生质量
        四、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性学生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情美合一:基于情感体验的小学音乐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情感体验研究综述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的研究综述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情感
        二、体验
        三、情感体验
    第五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情感体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理论探究
    第一节 情感体验与音乐教学之间的联系
        一、恰当的选曲能表现和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音乐要素与审美体验的对应关系
    第二节 情感体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
        一、实现审美教育理念的最佳载体
        二、健全学生人格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践行生命化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实施的理论路径
        一、激趣:在真实情境下感知音乐
        二、共情:以律动创编为中心加强情感体验
        三、向美:以互动开放寻求音乐之美
第三章 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的问题及缘由
    第一节 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的问题
        一、“师本位”教学理念为中心的情感教学
        二、学生互动体验不足
        三、学生缺乏对音乐文化的认知
    第二节 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缺失之缘由
        一、教材层面:教材内容把控和选择不到位
        二、教学目标层面:以专业技能为导向的音乐教学观
        三、学校教育理念层面:“技术至上”的音乐教育观
第四章 以情感体验为指向的个人教学实践
    第一节 以情感体验为宗旨的实践展开
        一、融入情感体验的教学目标
        二、情感体验课堂教学重、难点
        三、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教学过程
    第二节 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教学实践反馈
        一、创设情境:情感体验体现真实性
        二、身体律动:情感体验最直接的表达形式
        三、即兴创造:情感体验表达的独特性和层次性
        四、心灵升华:情感体验是情感经验的双向统一
    第三节 以情感体验为主线的实践反思
        一、优点:学生向学性的唤醒及情美交融的初步达成
        二、不足:对不同学生情感体验表达的独特性不够重视
第五章 小学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改进策略
    第一节 凸出审美:把握音乐教育的核心意蕴
        一、开展以聆听为基础的音乐审美活动
        二、完善以体验为中心的音乐审美观
    第二节 落实生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教学
        一、激发学生参与音乐体验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活动
        三、尊重学生情感表达的独特性
    第三节 强化互动:加强师生互动的参与模式
        一、才艺互动创造愉悦氛围
        二、游戏互动增进情感双向交流
        三、律动表演深化情感体验
    第四节 注重开放:建立富有生命力的开放课堂
        一、从真实情境中进入开放课堂
        二、从创造力培养中开展开放课堂
        三、从音乐文化中完善开放课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香江容氏古琴家传乐教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香江容氏家族古琴传习概况
    第一节 香江容氏家族古琴传人
        一、第一代传人——庆瑞(1816-1875)
        二、第二代传人——容葆廷(1862-1920)
        三、第三代传人——容心言(1884-1966)
        四、第四代传人——容思泽(1931-2010)
        五、第五代传人——容克智(1961-)
        六、第六代传人——容显荣(1995-)、容显泓(1997-)
    第二节 香江容氏家族古琴传谱
        一、容氏琴人传谱
        二、他人授谱
    第三节 香江容氏家族古琴传器
        一、容氏家族之藏琴
        二、容克智之斫琴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香江容氏第五代传人容克智的古琴传承现状
    第一节 容克智古琴传承教学活动概况
        一、教学对象
        二、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
    第二节 容克智古琴传承社会活动概况
        一、私人雅集
        二、公开会议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香江容氏家族家传琴曲呈现方式释义
    第一节 香江容氏家族家传琴曲呈现方式与规律
        一、琴曲乐句呈现技法特色分析
        二、琴曲乐句呈现规律总结
    第二节 同名琴曲《春晓吟》片段中的容氏琴曲特色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香江容氏家族家传乐教理念解析与思考
    第一节 香江容氏家族“文人琴”传统中的乐教规律
        一、纯粹的琴学态度
        二、坚定的琴学信仰
        三、重视古琴“本生态”传承的琴学主张
        四、琴人合一的琴学素养
        五、“得意”的琴学理念
        六、对国学文化的广泛追求
    第二节 “文人琴”的传承价值
    第三节 香江容氏家族古琴家传乐教运用于当代琴文化传播中的思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香江容氏家族琴学传承谱系图
    附录二 庆瑞手书《琴瑟合谱·自序》
    附录三 庆瑞传谱中琴曲《春晓吟》谱例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9)埃德温·戈登音乐学习理论对二胡普及教育的借鉴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比较法
第2章 戈登音乐学习理论
    2.1 戈登音乐学习理论的背景
    2.2 戈登音乐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内涵
第3章 国内音乐教育理论及二胡普及教育现状
    3.1 目前国内流行常用的音乐教育法
        3.1.1 奥尔夫教学法
        3.1.2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理论
    3.2 具有代表的二胡教学法
        3.2.1 宋国生二胡教学法
        3.2.2 宋飞二胡教学法
        3.2.3 闵慧芬二胡教学法
        3.2.4 刘长福二胡教学法
    3.3 当前二胡普及教育现状
        3.3.1 重移植,轻传统
        3.3.2 重经验,轻方法
        3.3.3 重技术,轻艺术
第4章 戈登音乐学习理论的贡献和教学实践探索
    4.1 戈登音乐学习理论的贡献
        4.1.1 独特的研究视角
        4.1.2 有序的教学过程
    4.2 教学实践探索的情况对照
第5章 二胡普及教育借鉴戈登音乐学习理论的思考及局限
    5.1 戈登音乐教学法为二胡普及教育提供新思路
    5.2 戈登音乐学习理论的局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A组教案示例一
附录B:二胡普及教育问卷调查

(10)《交响》办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音乐期刊
    第一节 音乐期刊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普通期刊
        二、核心期刊
    第二节 音乐院校学报的发展状况
第二章 《交响》的办刊缘起
    第一节 《延安歌声》时期
        一、《延安歌声》办刊前身及缘由
        二、《延安歌声》的编辑特点分析
    第二节 《交响》时期
        一、更名与复刊
        二、《交响》办刊三十余年的历史分期
第三章 《交响》的编辑实践与特色
    第一节 《交响》的编辑实践分析
        一、编辑主体的历史更替
        二、不同时期作者群的形成与发展
        三、专题栏目的内容设置
    第二节 《交响》的编辑特色分析
        一、办刊方针的变化与调整
        二、栏目设计和内容选择变化
        三、读者定位及其拓展
        四、外部装帧设计的进步
第四章 《交响》重要栏目的代表性文论评析
    第一节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栏目
        一、西安鼓乐
        二、敦煌乐谱研究
        三、西北区域音乐及其秦派民乐研究
    第二节 音乐史研究栏目
        一、中国音乐史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二、西方音乐史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第三节 大学生研究生学术园地
        一、研究选题的多样性分析
        二、研究内容的关联性分析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982 年--2016 年《交响》目录汇总
致谢

四、综合音乐教育探微(论文参考文献)

  • [1]琵琶集体课教学效能探析 ——以太原市桃园小学实践为例[D]. 刘奕坤. 中北大学, 2020(12)
  • [2]20世纪80年代中国儿童歌曲研究[D]. 黄雅笛.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D]. 陈俊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萧友梅《新学制乐理教科书》研究[D]. 陈淅钰.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5]侗族大歌研究八百年史述[J]. 谭厚锋.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6]学业水平考试下体校初中学段音乐教学现状探究 ——以昆明市体育学校为例[D]. 崔文静.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情美合一:基于情感体验的小学音乐教学探究[D]. 许梦薇.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香江容氏古琴家传乐教叙事研究[D]. 肖霄. 广州大学, 2019(01)
  • [9]埃德温·戈登音乐学习理论对二胡普及教育的借鉴价值[D]. 马新宇. 南昌大学, 2019(02)
  • [10]《交响》办刊研究[D]. 包耘赫. 西安音乐学院, 2018(11)

标签:;  ;  ;  ;  ;  

综合音乐教育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