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壁碳纳米修饰电极上双酚A的电化学性质及测定

多壁碳纳米修饰电极上双酚A的电化学性质及测定

一、双酚A在多壁碳纳米修饰电极上电化学性质及其测定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彭苏娟[1](2021)在《单层二硫化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硝基苯胺(p-nitroaniline,PNA)属苯胺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主要作为偶氮染料、农药和兽药的中间体。然而,PNA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母液和洗涤废水,排放到河流水体中,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建立快速检测PNA的方法尤为重要。电化学分析方法因其灵敏、高效、快捷的特点,在分析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利用单层二硫化钨(WS2)及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电化学性质,构建WS2/CMWCNTs复合材料用于检测PNA,将建立的方法能够应用到实际样品PNA的检测中,为检测水中PNA提供快速灵敏的方法。方法:(1)将玻碳电极进行打磨、清洗、晾干等预处理,运用混酸法将多壁碳纳米管进行改性,再通过超声将WS2与CMWCNTs两者混合,制备成WS2/CMWCNTs复合材料,然后用移液器将制备的复合材料滴涂在玻碳电极上,自然晾干,记为WS2/CMWCNTs/GCE。(2)运用扫描电镜、循环伏安法以及电化学阻抗谱等对修饰材料进行表征,观察其形貌特征,研究其电化学性能。(3)采用三电极体系,以WS2/CMWCNTs/GCE为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SCE)为参比电极,铂电极(Pt)为辅助电极,以扫描速率100m V·s-1,起始电位为-1.1V,终止电位为0.4V作为测定参数,使用线性循环伏安法探讨PNA在WS2/CMWCNTs/GCE上的电化学行为。通过对修饰剂用量、支持电解液的选择、磷酸盐缓冲液(PBS)的p H值及扫描速率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建立快速测定PNA的电化学分析方法;(4)通过线性范围、检出限、重复性、稳定性及干扰实验等一系列方法性能学指标对方法进行验证,将建立的方法应用到实际废水样品的检测中。结果:(1)通过混酸法制备羧基化碳纳米管,再经过超声与单层二硫化钨结合,制成的悬浊液不仅均匀且分散性好。(2)对修饰电极的表征结果进行分析,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单层二硫化钨形貌为薄片状,酸化后的多壁碳纳米管氧化比较均匀,且WS2/CMWCNTs复合膜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循环伏安曲线显示:与裸电极相比,WS2/CMWCNTs复合膜的峰电流增大了100μA,说明氧化还原能力大大增强;通过电化学阻抗谱拟合计算得出GCE、WS2/GCE、CMWCNTs/GCE和WS2/CMWCNTs/GCE的电阻值,分别为628?、251?、11?、4?,电阻依次减小,表明修饰的复合材料WS2/CMWCNTs/GCE能够有效减少电阻,加快电子传递速率,这也与CV结果一致。(3)循环伏安曲线表明:在p H7.0的底液PBS中,PNA在-0.7V处有一明显的还原峰,且为不可逆。探讨出了最优的实验条件为修饰剂用量为4μL;支持电解液选择磷酸盐缓冲液(PBS);支持电解液的p H值为7;扫描速率最佳为100m V·s-1。(4)条件优化后,在0~500μmol·L-1范围内,峰电流值与PNA浓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61,检出限(3s/k)为0.63μmol·L-1,电极重复性和重现性结果表明两者RSD均小于5%,干扰实验结果显示:在可能共存的有机物和常见的离子以及同分异构体进行干扰时,WS2/CMWCNTs复合膜对硝基苯胺选择性强。应用构建的修饰电极对废水进行检测,加标回收率在92.8%~102.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5%。结论:(1)构建了单层二硫化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通过在多壁碳纳米管的表面引入羧基,既能保持其原有的良好性质,又可以提高其对离子的结合能力,且引入羧基的多壁碳纳米管能为单层二硫化钨提供支撑载体和更多结合位点。通过一系列方法对修饰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比较成功。(2)利用构建的WS2/CMWCNTs/GCE电化学传感器检测实际样品,结果表明电化学传感器对PNA还原特性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通过线性范围、检出限、重复性及干扰实验,进一步证实了方法的可靠性。利用建立的新方法测定废水中的对硝基苯胺,结果令人满意。表明该传感器性能稳定、重现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可为水中对硝基苯胺快速检测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刘新艳[2](2020)在《基于碳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电化学传感技术成为生命科学、临床诊断、食品检测、环境检测和药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1-2],对于研发更稳定更灵敏更简便的电化学传感器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挑战。本论文以电化学为检测方法,基于多壁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S-MWCNTs/GO)、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粒子(Fe3O4NPs)和金纳米粒子(AuNPs)等合成不同新型碳基纳米复合材料,采用DNA作为特异性核酸探针,构建了不同化学修饰电极,利用信号放大原理,制备出几种不同的电化学传感平台,实现了对不同目标物,如双酚A(BPA)、香草醛(VA)以及17β-雌二醇(E2)的高特异性、高灵敏度检测。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四氧化三铁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双酚A的测定。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三种不同的纳米复合物,即GO与Fe3O4NPs的复合(GO-Fe3O4),Fe3O4NPs与CNTs的复合(CNTs-Fe3O4)以及GO、CNTs与Fe3O4NPs三者的复合(GO-CNTs-Fe3O4)。利用电聚合谷氨酸(GPA)将其固定在玻碳电极(GCE)表面上。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这些纳米复合物进行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双酚A在不同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特性,差分脉冲伏安法(DPV)测定双酚A浓度。结果表明,这三种类型的纳米复合物大大提高了双酚A的阳极峰值电流,并且GO-CNTs-Fe3O4修饰电极所检测的的线性范围更宽,阳极峰值电流与双酚A的浓度在0.003~0.2 mmol/L和0.2~30.0 mmol/L两个范围区间内都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为1.0 nmol/L。2.金纳米棒-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香草醛的测定。制备和表征了金纳米棒-碳纳米管-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物(AuNRs-CNTs-GO),并将其应用于修饰GCE(AuNRs-CNTs-GO/GCE),并比较了香草醛在不同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与其它修饰材料相比,AuNRs-CNTs-GO/GCE对香草醛具有更强的电催化氧化和富集作用。香草醛(DA)的阳极峰电流与其浓度在0.01~0.4μmol/L和0.4~40.0μmol/L两个区间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是2.0 nmol/L。该修饰电极可用于实际样品中香草醛的定量检测。3.基于核酸适配体修饰金纳米粒子-硫堇-多壁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用于17β-雌二醇的超灵敏电化学检测。将金纳米颗粒(AuNPs)原位沉积在硫堇-多壁碳纳米管(Thi-CNTs)复合物上,以形成新型金纳米颗粒-硫堇-多壁碳纳米管(AuNPs-Thi-CNTs)纳米复合材料。将该纳米复合物修饰在玻碳电极上,末端巯基修饰的17β-雌二醇适配体通过金硫键(Au-S)也固定在电极表面,以构建用于17β-雌二醇的比率型电化学传感器。在检测过程中随着17β-雌二醇浓度增加,17β-雌二醇对应的峰电流随之增加;而由于电子传导受阻,Thi分子对应的峰电流信号逐渐降低。这种比率型电化学传感器因为引入了内在校准机制,从而有效地降低了17β-雌二醇传感体系内的背景信号,进而提高了对17β-雌二醇浓度测定的准确性、重复性和灵敏性。

冯小珍[3](2020)在《基于小分子信号放大的简便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分析应用》文中指出1绪论本论文首先介绍几种小分子物质的特性及检测方法,然后对电化学传感器的概述、分类及电化学方法进行详细介绍,重点介绍信号放大技术的进展。最后,简要介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2基于血红素信号放大用于同时检测抗坏血酸、多巴胺、尿酸的电化学方法研究本章通过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将电活性物质血红素(Heme)、二茂铁半胱氨酸衍生物Fc[CO-Cys(Trt)-OMe]2[简写Fc(Cys)2],Fc[CO-Glu-Cys-Gly-OH][简写Fc-ECG]直接修饰于玻碳电极(GCE)上,制备三种传感器,如Heme/GCE、Fc(Cys)2/GCE、Fc-ECG/GCE,采用SEM、TEM和DPV方法对制备的传感器进行表征,并考察了传感器对抗坏血酸、多巴胺、尿酸的电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Heme/GCE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可实现三者(抗坏血酸、多巴胺、尿酸)氧化峰分离和信号放大,基于此建立一种同时检测抗坏血酸、多巴胺、尿酸的电化学方法,抗坏血酸、多巴胺、尿酸的线性范围分别是10-50,5-20和2.5-20μmol·L-1,检测限分别是3.33,1.67和0.83μmol·L-1。考察了传感器的选择性、重复性、稳定性、准确度,传感器用于人血清实际样品中抗坏血酸、多巴胺、尿酸的同时检测,结果令人满意。3基于血红素信号放大用于检测双酚A的电化学方法研究本章通过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将电活性物质血红素(Heme)、多巴胺(DA)、β-环糊精(β-CD)和二茂铁甲酰谷胱甘肽(Fc-ECG)直接修饰于丝网印刷电极(SPE)上,制备四种传感器,如Heme/SPE、DA/SPE、β-CD/SPE、Fc-ECG/SPE,采用SEM、DPV和EIS方法对制备的传感器进行表征,并考察了传感器对双酚A(BPA)的电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Heme/SPE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基于此建立一种检测双酚A的电化学方法,线性范围是0.05-0.50μmol·L-1,检测限是5.0 nmol·L-1。考察了传感器的选择性、重复性、稳定性、准确度,传感器用于环境水样中BPA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4基于二茂铁氨基酸信号放大用于同时检测尿酸和叶酸的电化学方法研究本章通过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将电活性物质β-环糊精(β-CD)、血红素(Heme)和二茂铁甲酰谷胱甘肽(Fc-ECG)直接修饰于玻碳电极(GCE)上,制备三种传感器,如β-CD/GCE、Heme/GCE、Fc-ECG/GCE,采用DPV方法对制备的传感器进行表征,并考察了传感器对尿酸和叶酸的电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Fc-ECG/SPE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基于此建立一种同时检测尿酸和叶酸的电化学方法,UA和FA的线性范围均为10-500μmol·L-1,检测限是3.33μmol·L-1。考察了传感器的选择性、稳定性、准确度,传感器用于人血清实际样品中尿酸和叶酸的同时检测,结果令人满意。5基于二茂铁氨基酸信号放大用于检测亚硝酸根(NO2-)的电化学方法研究本章通过电化学沉积方法将两种二茂铁衍生物电活性物质Fc[CO-Cys(Trt)-OMe]2([Fc(Cys)2]),Fc[CO-Glu-Cys-Gly-OH]([Fc-ECG])直接修饰丝网印刷电极(SPE)制备两种传感器Fc-ECG/SPE和Fc(Cys)2/SPE,采用SEM、CV和DPV方法对传感器进行表征,并考察了传感器对亚硝酸根(NO2-)的电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Fc-ECG/SPE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基于此建立一种检测NO2-的电化学方法,线性范围是1.0-50μmol·L-1,检测限是0.33μmol·L-1,考察了传感器的选择性、重复性、稳定性、准确度,传感器用于人血清和榨菜实际样品中NO2-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6基于二茂铁二甲酸信号放大用于检测血红素的电化学方法研究本章研究二茂铁二甲酸(Fc(COOH)2)在NaOH溶液和三种有机溶剂(乙腈、乙醇、二氯甲烷)中的电化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氧化还原电流值与扫描速率平方根成线性关系,电化学行为属于扩散控制。Fc(COOH)2与血红素存在分子间作用力,两者结合使分子链变长,电子传递速度减慢,电流减小。由于血红素的电化学信号差,基于二茂铁二甲酸Fc(COOH)2增强血红素的电流信号建立了一种以Fc(COOH)2为电化学探针检测血红素的方法,线性范围是1.0-5.0μmol·L-1,检测限是0.7 nmol·L-1。考察了方法的选择性、准确度,传感器用于人血清实际样品中血红素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7研究意义本论文通过将血红素、二茂铁衍生物等电子媒介体直接修饰到电极表面或放置于测试底液,构建免标记型电化学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非常简单,通过电子媒介体加速电活性物质与电极之间电子传递实现电化学信号放大,根据目标分析物被特异性识别前后所引起电化学信号的变化实现定量检测。建立了简便、快速、灵敏、高选择性测定常见小分子物质的电化学方法。

孙伯禄[4](2020)在《基于电化学传感技术的几种抑郁症标志物及中药组分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化学传感技术受到了药学及医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其在癌症标志物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方面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然而,该技术在抑郁症标志物及中药分析领域却鲜有研究报道。本论文聚焦于电化学传感技术在抑郁症标志物及中药组分分析领域的研究,以裸玻碳电极为基础电极,以功能改性石墨烯基碳材料后获得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功能化的石墨烯(PDDA-G)、金纳米粒子/Fe3O4磁功能化还原氧化石墨烯(AuNPs/MrGO)、聚苯胺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PAGD)、多孔石墨烯(PG)、类沸石咪唑酯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功能化氮掺杂石墨烯(ZIF-8@N-Gr)为电极基础修饰材料,借助功能改性材料所具有的高生物相容性、高导电性以及大比表面积等性能,进一步通过条件优化以构建的传感器实现目标分析物的快速、灵敏、专属性检测。本论文首先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作用构建了用于三种抑郁症标志物——皮质醇(Cor)、热休克蛋白70(HSP70)、载脂蛋白A4(Apo-A4)灵敏检测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其次构建了中药党参中党参炔苷(Lob)、黄芪红芪中毛蕊异黄酮(CYS)灵敏测定的电化学传感器,并进一步采用电化学传感器技术评价了四种中药活性单体:儿茶素(Catechin)、山奈酚(Kaempferol)、芹菜素(Apigenin)、柚皮素(Naringenin)以及当归水提取物和它所含单体成分的抗氧化活性。该研究的开展,一方面为临床抑郁症的早期预警、筛查和客观诊断提供了有效的评价手段和参考依据,另一方面为复杂体系中中药活性组分的直接、快速检测及活性评价提供了高选择、高灵敏、便捷高效的方法。具体研究包括两大部分(研究思路见图1):图1基于电化学传感技术的几种抑郁症标志物及中药组分分析研究思路图第一部分:基于电化学免疫传感技术的三种抑郁症标志物分析研究抑郁症具有发病率、复发率和自杀率高的特点,目前诊断主要依靠量表评分,迫切需要更精准的诊断方法。皮质醇(Cor)是应激刺激诱发抑郁症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热休克蛋白70(HSP70)作为应激刺激时由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至血液的一种生物标志物,它与长期应激所致的抑郁症关系密切;载脂蛋白A-Ⅳ(Apo-A4)是应激刺激诱发抑郁症的动物模型血和尿样品中发现的与抑郁症匹配率较高的一种生物标志物,它们均痕量存在于血、尿、唾液等生物样本中,依靠目前传统的ELISA、免疫印迹等方法,难以满足它们灵敏、快速的检测。为了实现这三种抑郁症标志物更为灵敏、便捷、准确的测定,本研究构建了四种传感器:1)基于AuNPs/MrGO的皮质醇电化学免疫传感器;2)基于PAGD的高稳定人休克蛋白70电化学免疫传感器;3)基于PG的高灵敏人休克蛋白70电化学免疫传感器;4)基于类沸石咪唑酯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功能化氮掺杂石墨烯(ZIF-8@N-Gr)的全血样品中人物载脂蛋白A-Ⅳ(Apo-A4)高选择性分析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高性能材料的应用既有效增加了电极表面靶标分子的固载量,又为电极转导信号的双重放大提供了条件,为三种标志物高灵敏、高选择性的便捷分析提供了保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金纳米粒子/Fe3O4磁功能化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皮质醇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研究利用制备的AuNPs/MrGO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GCE)构建了用于Cor检测的竞争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玻碳电极经AuNPs/MrGO复合材料修饰后,一方面因氧化石墨烯的磁功能化,表现出更大的比表面积,另一方面因金纳米粒子的修饰呈现出更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得Cor在电极表面的负载量显着增加,加之AuNPs/MrGO的高导电性,因此构建的免疫传感器的电化学响应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从而实现了人血浆样品中Cor的灵敏检测。在优化的条件下,该传感器对Cor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1-1000 ng/mL,检出限(S/N=3)为0.05 ng/mL。该传感器也表现出良好的精密度、较好的稳定性,为抑郁症标志物—Cor的灵敏快速分析提供了一种新颖便捷的分析手段。2.构建基于聚苯胺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热休克蛋白70的检测由于制备的PAGD具有丰富的极性基团,能够为生物大分子的共价键合提供活性位点,可牢固地将HSP70固载到电极表面,且能最大限度地释放HSP70的结合位点,提高传感器的稳定性。基于此,本研究利用超声裂解和诱导聚合制备的性能优越的PAGD用于人热休克蛋白70(HSP70)灵敏分析的竞争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PAGD较大的比表面积、优良的导电性及生物相容性使得构建的呈现出较佳的分析性能。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该免疫传感器在0.0976-100ng/mL的范围内对HSP70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0.05 ng/mL。将其用于人血浆样品中痕量HSP70分析时表现出较好的选择性、良好的精密度和稳定性。3.一种新型多孔石墨烯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抑郁症标志物——热休克蛋白70的早期筛查为了进一步提高HSP70免疫传感器的分析性能、简化传感器的制备步骤,本研究以导电性能优越且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PG为电极修饰材料,借助PG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空穴结构所具有的强吸附作用将HSP70固定在电极表面,构建了 HSP70分析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高导电性的PG显着增加了电极表面电子的传输效率,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实现了人血浆样品中痕量HSP70的检测。在优化的条件下,该传感器对HSP70在0.0448-100 ng/mL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0.02 ng/mL。与同等实验条件下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及基于PAGD的HSP70免疫传感器相比,该方法表现出更优越的性能,为临床抑郁症标志物—HSP70的检测开拓了一种便捷高效的检测技术。4.用于抑郁症标志物—人载脂蛋白A4(Apo-A4)高灵敏分析的新技术研究利用高性能材料开发直接、快速、超灵敏检测全尿或全血样品中疾病标志物的电化学传感器成为当前传感器研究邻域的一大新挑战。石墨烯经氮掺杂获得的氮掺杂石墨烯(N-Gr)具有更优的导电性和催化活性,而类沸石咪唑酯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IF-8)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基于此,本研究将N-Gr和ZIF-8进行复合得到比表面积大,导电性和结构优化的ZIF-8@N-Gr复合材料,并作为电极修饰材料构建了抑郁症标志物—Apo-A4检测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ZIF-8@N-Gr的应用,既增加了 Apo-A4的负载位点,又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而Apo-A4单克隆抗体的选用则保证了免疫传感器的高选择性。将构建的传感器用于100%全血样品中Apo-A4的检测时,在1.47× 10-10 g/mL-3.00× 10-7 g/mL的范围内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为8.33×10-11 g/mL。该研究为临床100%全血样品中痕量Apo-A4的高选择、高灵敏检测提供了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分析技术。总体来说,构建的这四种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能够实现三种抑郁症标志物的快速、灵敏分析。然而抑郁症作为一种多因素导致的、难以早期预警和诊断的慢性疾病,往往需要多生物指标结合临床症状和检查来实现其确诊。因此,期望构建多指标同时检测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抑郁症的早期预警、筛查和客观诊断。第二部分:基于电化学传感器的几种中药组分分析、评价研究目前,用于中药活性组分分析的方法多依赖于色谱和质谱技术,然而它们分析速度慢、通量低、多需要复杂的样品前处理等特点,限制了其在在线、实时检测方面的应用。电化学传感技术因其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选择性强、适于复杂样品中痕量活性组分的直接、实时检测等,在中药活性组分分析、评价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本研究分别利用制备的Fe3O4磁功能化还原氧化石墨烯(MrGO)、多孔石墨烯(PG)及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功能化的石墨烯(PDDA-G)构建了中药党参、黄芪、红芪中指标性成分分析,及四种结构相似黄酮类化合物、当归水提物抗氧化活性评价的电化学传感器。1.基于Fe3O4磁功能化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电化学传感器对党参炔苷的直接电化学分析由于党参炔苷在弱酸性条件下,其炔基易受电化学催化发生迈耶-舒斯特重排反应,进而发生电子转移产生电信号。基于此,本研究将制备的MrGO修饰在玻碳电极(GCE)表面,构建了党参炔苷检测的电化学传感器,与GCE相比,MrGO的应用明显增强了党参炔苷在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响应。在优化的条件下,党参炔苷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1.0×10-7-1.0×10-4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4.3×10-8 mol/L。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党参炔苷检测时表现出良好的重现性、长期稳定性和高选择性。将该方法用于党参药材提取物中党参炔苷测定时,其回收率保持在95.38%-104.66%的范围内。2.用于毛蕊异黄酮痕量分析的电化学传感器研究毛蕊异黄酮(CYS)3’位羟基受自身结构影响具有较高的活性,在电化学作用下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直接修饰有多孔石墨烯的玻碳电极(PG@GCE)则对CYS具有较好的电化学催化作用,使得CYS在PG@GCE表面具有较高的电化学响应。因此,本研究优选制备的结构优化的PG,构建了复杂体系中CYS痕量分析的电化学传感器。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采用灵敏度较高的差分脉冲伏安法(DPV)对CYS分析显示,在浓度1.76×10-7 mol/L~4.4×10-5 mol/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为5.78×10-8 mol/L(S/N=3)。将该传感器用于中药黄芪、红芪的提取物及血浆样品中CYS分析时呈现良好的分析性能,为中药黄芪和红芪中指标性成分的快速分析及生物样品中CYS的痕量分析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分析手段。3.基于功能化石墨烯的电化学传感器评价黄酮类化合物抑制蛋白质的损伤如何快速的实现中药组分的活性评价是近年来众多研究者所关注的热点,而利用生物分子受到作用体系中某些变化因素的刺激后,生物分子的活性或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电化学检测信号发生变化,由此可间接地实现一些小分子化合物的活性评价。基于此,本研究将牛血清白蛋白(BSA)固定在功能化石墨烯(PDDA-G)修饰的玻碳电极上,构建了用于蛋白质氧化损伤和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评价的电化学传感器。由于牛血清白蛋白(BSA)受羟自由基(·OH)损伤后就会发生变性,致使其在钴的多吡啶(Co(bpy)33+)探针溶液中检测时,电化学信号就会减小,而黄酮类化合物则能有效抑制·OH对蛋白质的损伤。因此,构建的传感器可用于·OH对BSA的诱导损伤,及四种黄酮类化合物抑制·OH对BSA损伤的抗氧化活性评价的研究,结果四种结构相似的黄酮类化合物的活性大小依次为:儿茶素>山奈酚>芹菜素>柚皮素,该结果与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该研究为结构相似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评价提供了一种快捷、灵敏的手段。4.基于DNA/NA-PDDA-G电化学传感器评价阿魏酸及当归水提物抗氧化活性为了拓宽活性评价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范围,在原有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并将其用于中药水提取物及单一组分抗氧化活性的比较。本研究将DNA固定在Nafion-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功能化的石墨烯修饰的玻碳电极上,构建了用于DNA氧化损伤监测,及当归水提物和其单一组分阿魏酸抗氧化活性评价的电化学传感器。由于DNA受羟自由基(·OH)损伤后就会造成DNA链的损伤、断裂等,致使其在六氨合钌(Ru(NH3)63+)探针溶液中检测时,电化学信号就会增强,而当归水提物和阿魏酸则能有效抑制·OH对DNA的损伤。实验结果表明,当归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强于阿魏酸单体,这是由于当归水提物中的其他成分对阿魏酸的抗氧化活性起到了协同作用。本方法具有简单、成本低、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等优点,不仅可以用于DNA损伤的监测,而且可以用于抗氧化剂活性大小的评价,也为中药复杂提取物中的其他组分是否影响单一组分的抗氧化活性的评价提供了一种便捷、高效的方法。可见,针对活性组分的特点,选用适宜的电极修饰材料构建电化学传感器可以实现中药组分的定量分析和活性评价。是否可以通过优化传感器的制备和分析策略,以及应用近年来不断涌现出的性能更加优异的材料用于更为复杂的体系中中药组分直接、快速定量分析和活性评价的电化学传感器的开发成为本研究后期所重点关注的焦点。

张胜健,李敏,王珍珍[5](2019)在《多壁碳纳米管-PEDOT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对双酚A的测定》文中认为采用循环伏安法在玻碳电极(GCE)上沉积一层聚3,4-乙撑二氧噻吩(PEDOT),然后将多壁碳纳米管(MWCNT)悬涂在制备好的电极表面,制备出多壁碳纳米管/PEDOT复合修饰玻碳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双酚A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发现,在pH为7. 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双酚A在MWCNT/PEDOT-GCE上出现不可逆氧化峰,其峰电流与浓度在0. 051~4. 121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 024μmol/L。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修饰电极增强了双酚A电化学信号,复合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重现性和抗干扰能力。

那宝双[6](2018)在《多壁碳纳米管负载氢氧化铁纳米胶粒修饰电极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功能性的纳米材料滴涂法修饰碳基电极,体现的电化学催化及固相微萃取功能应用于环境污染物的电催化以及检测的研究。将制备的多壁碳纳米管/氢氧化铁纳米胶粒为主要的催化材料,修饰电极后对温室气体CO2以及酚类污染物三氯生和双酚A电催化以及电分析检测的新方法做出深入探讨。并且同时采用MOPAC2012计算软件提供的PM7半经验分子轨道方法来对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均得到了较好的结果。1.探究了CO2在多壁碳纳米管负载氢氧化铁纳米胶粒修饰碳纤维簇电极上的光电催化行为。循环伏安结果证明:还原电流伴随着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明显提升;并继续随着氢氧化铁纳米胶粒的进一步修饰获得更大的提高,镧掺杂之后则可以提高对CO2的光催化性。理论计算结果证明:以设计的铁—氧—氯分子簇替代氢氧化铁纳米胶粒为理论计算模型,其具有稳定性的分子簇结构,并且掺杂镧后稳定性更强。CO2的电催化性能和光催化性能分别在修饰了氢氧化铁纳米胶粒以及掺杂镧后有了显着提升,与实验结论相统一。此外,CO2在催化作用后,键长、结构、红外光谱都有了较大变化,并且还出现了碳酸的前躯体结构,实现了CO2的初步活化。2.将制备的氢氧化铁纳米胶粒与碳纳米管复合并修饰在玻碳电极上,对复合催化剂材料及修饰电极进行粒径、红外光谱、XRD进行了表征。循环伏安法结果表明:反应遵循固相微萃取规律,在3.333×10-43.333×10-6mol/L范围内,氧化峰电流与三氯生浓度的对数具有线性关系,其检测限达3.333×10-6mol/L,且已应用于实际。理论计算结果:设计的三氯生以及复合催化剂模型均具有稳定性,且反应后所形成的三氯生络合物的△G<0,证明反应具有可行性,可转移电子数与循环伏安氧化峰电流的结果相一致。3.进一步利用此修饰电极研究了酚类污染物双酚A的电化学行为,且反应同样符合固相微萃取行为。循环伏安结果表明:氧化峰电流与双酚A的浓度的对数的线性范围是1.667×10-43.333×10-6mol/L,其检出限达到1.167×10-6mol/L。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设计的双酚A和复合催化剂模型以及其反应后形成的络合物均呈稳定状态,发生转移的电子数值与氧化峰电流的实验结果相一致。

彭莹,季露露,汪娇,董永平[7](2017)在《双酚A在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文中指出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双酚A在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探讨石墨烯修饰量、p H值、电解质等条件-对该化学修饰电极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烯对双酚A的电化学氧化过程具有催化作用;石墨烯修饰量30μL、扫速100 m V·s-1、p H=7.0为测定双酚A的最佳条件;双酚A浓度在816μmol·L-1范围内,电极峰电流与双酚A浓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3 2;石墨烯修饰电极可用于双酚A的检测。

张跃华[8](2017)在《基于低维碳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低维碳纳米材料(如一维碳纳米管和二维石墨烯),由于具有独特的结构与物理化学性质,如较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等,在过去的几年甚至几十年里,已经成为并一直是材料及其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它们除了在储能、超级电容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外,在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发中也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骨架材料。将低维的碳材料与其他功能材料复合,充分利用复合物中各组分的优异特性及协同作用,开发出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快速响应、操作简单、低检测限的电化学传感器,并投入到实际中进行运用,是科研工作者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本工作以石墨烯及衍生物、碳纳米管等低维碳纳米材料为基质,采用多种方法设计和制备了多种纳米复合材料,利用其特殊的电化学和物理性质,构建电化学传感平台,并成功运用于环境污染物、生物小分子、药物分子、含能材料、葡萄糖等物质的电化学检测。具体工作主要包括以下6个部分。(1)聚咔唑/氮掺杂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检测对硝基酚通过电化学聚合的方法,在氮掺杂石墨烯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制备聚咔唑膜,构建新型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检测对硝基酚。研究了对硝基酚在聚咔唑/氮掺杂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并与裸玻碳电极、还原石墨烯修饰电极、氮掺杂石墨烯修饰电极及聚咔唑修饰电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有的修饰电极都能增强对硝基酚的还原峰电流。聚咔唑/氮掺杂石墨烯修饰电极对对硝基酚的还原表现出最高的还原峰电流和最正的还原电位,说明了该复合物对对硝基酚的还原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最佳工艺条件下,对硝基酚还原峰电流与其浓度在8.0×10-7-2×10-5M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62 μM。该传感器可以运用于实际水样中对硝基酚的检测。(2)聚赖氨酸/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同步检测多巴胺和尿酸在氧化石墨烯修饰的玻碳电极上,采用循环伏安法实现了赖氨酸的聚合,并以复合物聚赖氨酸/氧化石墨烯构建同时检测多巴胺和尿酸的电化学传感器(PLL/GO/GCE),通过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尿酸和多巴胺的电化学行为。与其他电极相比,PLL/GO/GCE能增加多巴胺与尿酸氧化峰的电位差,明显增强尿酸和多巴胺的氧化峰电流。该电极同时检测多巴胺和尿酸时,检测限分别为0.021和0.074 μM(3S/N);而选择性检测多巴胺和尿酸时,检测限分别为0.031和0.018 μM(3S/N)。所制备的电极运用于人血清、尿液和多巴胺注射液等实样的测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3)基于原位聚合赖氨酸氧化石墨烯对对乙酰氨基酚和多巴胺的同步检测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赖氨酸-氧化石墨烯复合物,并以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对乙酰氨基酚和多巴胺在聚赖氨酸-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最佳工艺条件下,多巴胺在1.0-10.0和10.0-40.0 μM范围内,对乙酰氨基酚在2.0-40.0 μM范围内,氧化峰电流与浓度呈线性关系。通过计算,多巴胺和对乙酰氨基酚的检测限分别为0.21μ 和0.11μM(3S/N)。该修饰电极能运用于药物中有效含量的检测。(4)基于多孔碳化氮/多壁碳纳米管的含能材料NTO的电化学检测制备了 3种不同形貌的碳化氮(体相碳化氮,片层碳化氮和多孔碳化氮m-CN),并以TEM、SEM、XPS、FT-IR、BET等手段对3种碳化氮进行了表征。以m-CN和多壁碳纳米管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检测含能材料3-硝基-1,2,4-三唑-5-酮(NTO)。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2种碳化氮,多孔碳化氮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催化作用更为明显;复合物修饰电极对NTO的还原具有更明显的催化作用,主要归结于二者各自的催化作用及协同作用。在0.8-150 μM范围内,NTO的还原峰电流与浓度呈很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17 μM(3S/N)。其他含能材料并不干扰NTO的测定,因而具有较好的选择性。(5)富含石墨氮的氮掺杂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检测对乙酰氨基酚以氧化石墨烯为原料,2-氨基吡啶作为掺杂剂,通过水热合成,得到富含石墨氮的氮掺杂石墨烯。从高分辨N1s光谱可以看出,氮主要以吡啶态的N、吡咯态的N和石墨态的N三种方式存在。在对乙酰氨基酚的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中,所合成的富含石墨态氮的石墨烯比不含石墨态氮的氮掺杂石墨烯具有更高的电催化活性,表明石墨态的N是重要的活性位点。以富含石墨氮的氮掺杂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检测对乙酰氨基酚,其检测限为 0.38 μM(3S/N)。(6)基于镍和氮掺杂石墨烯的葡萄糖无酶检测以恒电位法制备了镍修饰电极和镍/氮掺杂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并以循环伏安法制备了氢氧化镍/氮掺杂石墨烯修饰电极。研究了葡萄糖在不同修饰电极上的动力学过程和电催化反应机理。研究表明,相比于镍修饰电极和镍/氮掺杂石墨烯修饰电极,在0.1 M氢氧化钠中,氢氧化镍/氮掺杂石墨烯修饰电极对葡萄糖的氧化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

李凯[9](2016)在《基于纳米碳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对酚类物质的检测》文中认为酚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工业大宗商品,常用于合成或制备聚碳酸酯、环氧树脂、酚醛树脂、染料、农药和热敏纸等,在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酚类化合物会被释放到环境中,进而对人体产生毒性和副作用,尤其是对生殖系统的扰乱。因此开发准确、灵敏、快速、线性范围宽、选择性好的化学传感器对目标酚类化合物的实时检测有着重要的意义。碳纳米复合材料在用于电化学传感器的修饰方面表现出了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以聚丙烯酰胺-碳纳米管(PAM-MWCNTs)和负载金纳米粒子的磁性碳微球(Au-Fe3O4-CM)的制备为基础,采用SEM、BET和FTIR等表征手段对制备的材料进行形貌特征和化学结构分析验证,然后利用滴涂法将聚丙烯酰胺-碳纳米管和Au-Fe3O4-CM复合纳米材料分别修饰在玻碳电极上,用于定量检测双酚A(BPA)、邻苯二酚(CC)和对苯二酚(HQ),并对其在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行为进行探究,并以此建立了可靠的电化学检测方法,能用于实际样品的测试。选择PAM和MWCNTs作为电极的修饰材料用于检测BPA,是利用MWCNTs高比面积和良好导电性的优点,结合PAM解决MWCNTs的分散性的问题,利用PAM的絮凝、桥接、表面吸附和增强作用,同时还能增加氨基官能团的数量增强材料固定在电极表面的能力,从而令传感器充分利用MWCNTs的良好导电性和催化性能,因此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显示了宽的线性范围(0.005–20μmol L-1)、低的检测限(1.7 nmol L-1)和高的灵敏度(3.830μA(μmol L-1)-1),以及高选择性、良好的重复性和优异的准确性,并成功地对牛奶样品进行实际测试。选择Au NPs、Fe3O4和CM作为电极的修饰材料用于检测BPA和同时检测HQ及CC。CM作为一种尺寸均一的多孔碳材料,有着优秀的导电性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能吸附更多的酚类化合物,从而提高电化学信号响应,而Au NPs与Fe3O4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催化性,同时由于他们的协同放大作用,所制备的传感器表现出了优异的灵敏度、高选择性、可重复性好、优异的准确性、较宽的线性范围和低检测限。对于BPA的测试其线性范围是0.02-10μmol L-1,检测限是0.007μmol L-1,灵敏度是7.509μA(μmol L-1)-1;对于HQ和CC的同时检测其线性范围分别是5.0-1500μmol L-1和20-1200μmol L-,检测限是1.7μmol L-1和6.7μmol L-1。

尹光[10](2013)在《基于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的小分子安培型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文中提出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结构和性能,在电化学分析领域被广泛使用。近年来,以纳米材料为基础的电化学传感器不断的被研究应用。本文采用纳米材料制备新型电化学传感器,采用电化学手段,实现对小分子甲基对硫磷,过氧化氢,双酚A的检测。在以下几方面开展了工作:1.将多壁碳纳米管修饰到纳米多孔金电极上制备电化学传感器用来检测甲基对硫磷。纳米多孔金具有大的体表面积,良好的稳定性和导电性。多壁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质,并且对甲基对硫磷表现出良好的固相萃取作用。制备甲基对硫磷传感器,实现对甲基对硫磷的电化学检测。对多壁碳纳米管浓度,溶液pH值进行了优化。在最优实验条件下,修饰电极对甲基对硫磷在1.0×10-7g·mL-1到1.0×10-5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4.8×1()-8g·mL-1。所制备的传感器可以实现对甲基对硫磷的快速,简便,灵敏检测。2.通过恒电位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在纳米多孔金膜电极上沉积铂纳米粒子制备无酶型过氧化氢传感器。铂纳米粒子对过氧化氢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纳米多孔金能够增加电极表面的有效面积,促进电极反应电子传递,从而实现对过氧化氢的快速、灵敏、高选择性检测。对铂纳米粒子沉积时间,过氧化氢溶液pH值,检测工作电压等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优实验条件下,修饰电极对过氧化氢在1.0×10-7M到2.0×10-5M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关系,检测限为7.2×10-8M。为检测实际样品中的过氧化氢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应用前景广阔。3.制备了基于Li4Ti5O12/MWCNTs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的双酚A电化学传感器。实验表明制备的纳米Li4Ti5O12能极大的增加双酚A检测的电流响应。碳纳米管具有很好的固相萃取功能和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利用多壁碳纳米管和纳米Li4Ti5O12的协同作用,采用示差脉冲伏安法对双酚A进行电化学检测。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对双酚A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实验对复合材料多壁碳纳米管和Li4Ti5O12的浓度,溶液pH值,富集电位和富集时间等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优实验条件下,Li4Ti5O12/MWCNTs/GCE对双酚A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0×10-7M到1.0×10-5M,检测限为7.8×10-8M(3σ)。同时进行了方法的选择性实验和回收率研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修饰电极对于双酚A检测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准确性,可用于实际样品中双酚A含量的检测。

二、双酚A在多壁碳纳米修饰电极上电化学性质及其测定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酚A在多壁碳纳米修饰电极上电化学性质及其测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单层二硫化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对硝基苯胺的危害
    1.2 电化学分析方法
    1.3 纳米材料修饰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应用
    1.4 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其应用
2 单层二硫化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
        2.1.2 材料与试剂
        2.1.3 实验测试参数及方法
        2.1.3.1 电化学工作站
        2.1.3.2 三电极体系
        2.1.3.3 循环伏安法
        2.1.4 WS_2/CMWCNTs/GCE电化学传感器构建
        2.1.4.1 修饰材料的制备
        2.1.4.2 修饰电极的制备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扫描电镜(SEM)
        2.2.2 线性循环伏安曲线(CV)
        2.2.3 电化学阻抗谱(EIS)
    2.3 小结
3 单层二硫化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测定水中对硝基苯胺
    3.1 实验部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PNA在不同修饰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行为
        3.2.2 实验条件的优化
        3.2.2.1 修饰剂的用量
        3.2.2.2 支持电解液的选择
        3.2.2.3 电解液p H值对PNA峰电流的影响
        3.2.2.4 扫描速率的影响
        3.2.3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3.2.4 电极的重复性与重现性
        3.2.5 干扰试验
        3.2.6 实际样品及加标回收测定
    3.3 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对硝基苯胺的测定方法及纳米材料修饰电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基于碳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化学传感器
        1.1.1 电化学传感器的简介
        1.1.2 电化学传感器的分类
        1.1.3 化学修饰电极
        1.1.4 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1.2 碳基纳米材料
        1.2.1 纳米材料的概述
        1.2.2 碳基纳米材料的概述
        1.2.3 碳基纳米复合材料在电化学传感中的应用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四氧化三铁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双酚 A 的测定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碳基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2.2.3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碳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2.3.2 不同修饰电极的表征
        2.3.3 双酚A在不同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2.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2.3.5 双酚A的检测
        2.3.6 用于双酚A检测的修饰电极的性能
        2.3.7 双酚A真实样品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金纳米棒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对香草醛的测定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碳基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3.2.3 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碳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3.3.2 香草醛在不同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4 AuNRs-CNTs-GO/GCE的性能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核酸适配体修饰金纳米粒子-硫堇-多壁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用于17β-雌二醇的超灵敏电化学检测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由金纳米颗粒-硫氨酸-碳纳米管组成的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
        4.2.3 17β-雌二醇适配体传感器的制备
        4.2.4 电化学测量和再生
        4.2.5 实际样品中E2的测定
    4.3 结果和分析
        4.3.1 不同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4.3.2 17β-雌二醇(E2)在不同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4.3.3 E2的电化学检测
        4.3.4 适配体传感器的性能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3)基于小分子信号放大的简便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分析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某些小分子物质的特性
    1.2 某些小分子物质的检测方法
    1.3 电化学传感器概述
        1.3.1 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构建方法
        1.3.2 电化学传感器的分类
        1.3.3 常用电化学方法
    1.4 信号放大技术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1.4.1 纳米材料信号放大
        1.4.2 电子媒介体信号放大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5.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2 基于血红素信号放大用于同时检测抗坏血酸、多巴胺、尿酸的电化学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过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电化学方法同时检测AA、DA、UA三种物质的原理
        2.3.2 传感器的表征
        2.3.3 AA、DA、UA分别在不同电极上的电催化活性对比研究
        2.3.4 AA、DA、UA混合物在不同电极上电催化活性对比研究
        2.3.5 实验条件优化
        2.3.6 AA、DA、UA的工作曲线
        2.3.7 传感器的选择性、重复性和稳定性
        2.3.8 实际样品检测
    2.4 结论
    参考文献
3 基于血红素信号放大用于检测双酚A的电化学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化学检测BPA的原理
        3.3.2 传感器的表征
        3.3.3 BPA在不同电极上的电催化活性对比研究
        3.3.4 实验条件优化
        3.3.5 BPA的工作曲线
        3.3.6 传感器的选择性、重复性和稳定性
        3.3.7 实际样品检测
    3.4 结论
    参考文献
4 基于二茂铁氨基酸信号放大用于同时检测尿酸和叶酸的电化学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化学同时检测UA和FA的原理
        4.3.2 传感器的表征
        4.3.3 UA和FA在不同电极上的电催化活性对比研究
        4.3.4 实验条件优化
        4.3.5 UA和FA的工作曲线
        4.3.6 传感器的选择性和稳定性
        4.3.7 实际样品检测
    4.4 结论
    参考文献
5 基于二茂铁氨基酸信号放大用于检测亚硝酸根的电化学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过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电化学检测NO_2~-的原理
        5.3.2 传感器的表征
        5.3.3 NO_2~-在不同电极上的电催化活性对比研究
        5.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5.3.5 NO_2~-的工作曲线
        5.3.6 传感器的选择性、重复性和稳定性
        5.3.7 实际样品检测
    5.4 结论
    参考文献
6 基于二茂铁二甲酸信号放大用于检测血红素的电化学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2.3 实验过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Fc(COOH)_2在Na OH溶液、有机溶剂中的电化学行为
        6.3.2 Fc(COOH)_2、Fc(OBt)_2 与血红素的CV和 DPV信号
        6.3.3 血红素的工作曲线
        6.3.4 传感器的选择性
        6.3.5 实际样品检测
    6.4 结论
    参考文献
7 论文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论文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基于电化学传感技术的几种抑郁症标志物及中药组分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基于电化学传感技术的抑郁症标志物分析研究进展
        1.1 电化学传感技术简介及其应用
        1.1.1 电化学传感技术简介
        1.1.2 电化学传感器的分类及其应用
        1.1.2.1 离子型电化学传感器
        1.1.2.1.1 电活性物质测定的电化学传感器
        1.1.2.1.2 非电活性物质测定的分子印迹传感器
        1.1.2.2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1.2.2.1 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1.2.2.2 细胞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1.2.2.3 适配体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1.2.2.4 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1.2.2.5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1.1.2.2.6 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
        1.2 基于碳材料的电化学传感技术研究
        1.2.1 碳材料的分类
        1.2.2 基于石墨烯的电化学传感器
        1.2.2.1 石墨烯电化学传感器的特点
        1.2.2.2 石墨烯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1.2.2.3 石墨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1.2.2.3.1 基于石墨烯的DNA传感器
        1.2.2.3.2 基于石墨烯的细胞传感器
        1.2.2.3.3 基于石墨烯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1.2.3 基于多孔石墨烯的电化学传感器
        1.2.3.1 多孔石墨烯电化学传感器的特点
        1.2.3.2 多孔石墨烯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1.2.3.3 多孔石墨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1.2.4 基于石墨烯量子点的电化学传感器
        1.2.4.1 石墨烯量子点电化学传感器的特点
        1.2.4.2 石墨烯量子点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1.2.4.3 石墨烯量子点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1.2.5 基于碳纳米管的电化学传感器
        1.2.5.1 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的特点
        1.2.5.2 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1.2.5.3 碳纳米管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1.2.5.3.1 基于碳纳米管的酶传感器
        1.2.5.3.2 基于碳纳米管的免疫传感器
        1.3 抑郁症标志物分析的电化学传感技术研究现状
        1.3.1 抑郁症及其危害
        1.3.2 抑郁症的诊断现状
        1.3.3 抑郁症标志物
        1.3.4 抑郁症标志物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3.4.1 用于抑郁症标志物分析电化学传感器
        1.3.4.1.1 多巴胺(DA)检测电化学传感器
        1.3.4.1.2 五羟色胺(5-HT)检测电化学传感器
        1.3.4.1.3 L-色氨酸(L-Trp)检测电化学传感器
        1.3.4.1.4 去甲肾上腺素(NA)检测电化学传感器
        1.3.4.1.5 丙二醛(MDA)检测电化学传感器
        1.3.4.2 用于抑郁症标志物分析的电化学分子印迹传感器
        1.3.4.2.1 L-色氨酸(L-Trp)检测电化学分子印迹传感器
        1.3.4.2.2 γ-氨基丁酸(γ-GABA)检测电化学分子印迹传感器
        1.3.4.3 用于抑郁症标志物分析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1.3.4.3.1 皮质醇检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1.3.4.3.2 热休克蛋白70(HSP70)检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1.3.4.3.3 人载脂蛋白A4(Apo-A4)检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1.3.5 抑郁症标志物电化学传感器的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基于电化学传感技术的中药组分分析评价研究进展
        2.1 基于电化学传感技术的中药组分分析研究现状
        2.1.1 中药质量控制的现状
        2.1.2 中药活性组分
        2.1.3 电化学传感技术在中药活性组分分析中的应用
        2.1.3.1 中药活性组分分析的电化学传感器研究
        2.1.3.2 中药活性组分快检的电化学分子印迹传感器研究
        2.2 基于电化学传感技术的中药活性组分抗氧化活性评价研究现状
        2.2.1 中药活性组分中的抗氧化剂
        2.2.2 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抗氧化机理
        2.2.2.1 清除自由基
        2.2.2.2 螯合金属离子
        2.2.2.3 清除氧
        2.2.2.4 作用于自由基有关的酶
        2.2.3 抗氧化活性评价的方法
        2.2.4 电化学传感器技术评价抗氧化活性的策略
        2.2.4.1 电化学定量检测
        2.2.4.2 电化学参数评价
        2.2.4.3 用于抗氧化活性评价的膜损伤电化学传感器研究
        2.3 电化学传感技术在中药活性组分分析评价领域的机遇
        参考文献
    第三节 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金纳米粒子/Fe_3O_4磁功能化石墨烯的皮质醇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磁功能化石墨烯(MrGO)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Cor/AuNPs/MrGO@Nafion/GCE修饰电极的制备
        2.2.5 电化学测量及免疫反应过程
        2.2.5.1 基础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2.2.5.2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循环伏安表征
        2.2.5.3 免疫反应及皮质醇的测量过程
        2.2.6 实际血浆样品的采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磁功能化石墨烯(MrGO)的表征
        2.3.1.1 原子力显微镜对GO、r GO和 rGO-PEI的表征
        2.3.1.2 X射线衍射对Fe_3O_4 纳米粒子和磁功能化石墨烯(MrGO)进行表征
        2.3.1.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GO、GO-PEI和 MrGO的表征
        2.3.1.4 Fe_3O_4 纳米粒子及MrGO的磁滞回线
        2.3.1.5 Fe_3O_4和MrGO的 TEM表征
        2.3.2 MrGO的 SEM表征比较
        2.3.3 基础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2.3.4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的循环伏安法表征
        2.3.5 免疫传感器的分析性能
        2.3.6 免疫传感器的特异性,再生性和稳定性考查
        2.3.7 免疫传感器应用于实际样品中皮质醇(Cor)的检测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构建基于聚苯胺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热休克蛋白70的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聚苯胺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复合材料(PAGD)的制备
        3.2.3 修饰电极的制备
        3.2.4 电化学测量及免疫反应过程
        3.2.4.1 基础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3.2.4.2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循环伏安表征
        3.2.4.3 免疫反应及人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测量过程
        3.2.5 实际血浆样品的采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的表征
        3.3.2 PAGD/GCE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3.3.3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的循环伏安法表征
        3.3.4 免疫传感器的分析性能
        3.3.5 免疫传感器的特异性,重现性和稳定性考查
        3.3.6 免疫传感器用于实际样品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检测
    3.4.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一种新型多孔石墨烯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抑郁症标志物——热休克蛋白70的早期筛查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多孔石墨烯的制备
        4.2.3 修饰电极的制备
        4.2.4 电化学测量及免疫反应过程
        4.2.4.1 基础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4.2.4.2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循环伏安表征
        4.2.4.3 免疫反应及人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测量过程
        4.2.5 实际血浆样品的采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的表征
        4.3.2 基础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4.3.3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的循环伏安法表征
        4.3.4 免疫传感器的分析性能
        4.3.5 免疫传感器的特异性,重现性和稳定性考查
        4.3.6 免疫传感器应用于实际样品中人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检测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用于抑郁症标志物—人载脂蛋白A4(Apo-A4)高灵敏分析的新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类沸石咪唑酯金属有机骨架-氮掺杂石墨烯复合材料(ZIF-8@N-Gr)
        5.2.3 修饰电极的制备
        5.2.4 电化学测量及免疫反应过程
        5.2.4.1 基础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5.2.4.2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循环伏安表征
        5.2.4.3 免疫反应及人载脂蛋白A4(Apo-A4)的测量过程
        5.2.5 实际血浆样品的采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材料的表征
        5.3.2 基础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5.3.3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的循环伏安法表征
        5.3.4 免疫传感器的分析性能
        5.3.5 免疫传感器的特异性,重现性和稳定性考查
        5.3.6 免疫传感器应用于实际样品中人载脂蛋白A4(Apo-A4)的检测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Fe_3O_4磁功能化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电化学传感器对党参炔苷的直接电化学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
        6.2.2 仪器
        6.2.3 MrGO/Nafion@GCE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
        6.2.4 电化学测量
        6.2.4.1 MrGO/Nafion@GCE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6.2.4.2 党参炔苷在MrGO/Nafion@GCE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
        6.2.5 党参提取物样品的准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MrGO/Nafion@GCE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6.3.2 党参炔苷的电化学行为
        6.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6.3.3.1 修饰量的影响
        6.3.3.2 pH值的影响
        6.3.3.3 扫描速率的影响
        6.3.3.4 富集条件的影响
        6.3.4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6.3.5 重现性与稳定性
        6.3.6 干扰实验
        6.3.7 实际样品中党参炔苷的检测
    6.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用于毛蕊异黄酮痕量分析的电化学传感器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仪器与试剂
        7.2.2 实验方法
        7.2.2.1 多孔石墨烯的制备
        7.2.2.2 修饰电极的制备
        7.2.2.3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7.2.2.4 样品的制备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材料的表征
        7.3.2 电化学传感器有效比表面积的计算
        7.3.3 PG@GCE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7.3.4 毛蕊异黄酮在传感器上的电化学行为考察
        7.3.5 实验条件的优化
        7.3.5.1 修饰量的影响
        7.3.5.2 pH值的影响
        7.3.5.3 扫描速率
        7.3.5.4 富集时间的影响
        7.3.6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7.3.7 传感器的重现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研究
        7.3.8 实际样品的分析
        7.3.8.1 黄芪、红芪中毛蕊异黄酮(CYS)的测定
        7.3.8.2 生物样本中毛蕊异黄酮(CYS)的测定
    7.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基于功能化石墨烯电化学传感器评价黄酮类化合物抑制蛋白质的损伤
    8.1 引言
    8.2 实验部分
        8.2.1 化学药品及试剂
        8.2.2 仪器
        8.2.3 BSA/PDDA-G/GCE电极的制备
        8.2.4 电化学测量
        8.2.4.1 循环伏安法对PDDA-G的修饰量的考查
        8.2.4.2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8.2.4.3 方波伏安法对蛋白质损伤的测定和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评价
        8.2.5 BSA的氧化损伤过程
    8.3 结果与讨论
        8.3.1 自由基的产生及其检测
        8.3.2 修饰量的影响
        8.3.3 BSA/PDDA-G/GCE修饰电极的形貌表征
        8.3.4 BSA/PDDA-G/GCE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8.3.5 BSA损伤的电化学检测
        8.3.6 实验条件的优化
        8.3.6.1 BSA/PDDA-G/GCE修饰电极在Fenton体系损伤时间的优选
        8.3.6.2 Fenton体系的pH值对BSA损伤程度的影响
        8.3.6.3 Fe~(2+)/H_2O_2 配比对BSA损伤程度的影响
        8.3.7 Fenton损伤蛋白质的红外验证
        8.3.8 四种黄酮类化合物对BSA氧化损伤抑制的研究
        8.3.9 修饰电极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研究
    8.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基于DNA/Nafion-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功能化的石墨烯电化学传感器评价阿魏酸及当归水提物抗氧化活性
    9.1 引言
    9.2 实验部分
        9.2.1 仪器与试剂
        9.2.2 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功能化的石墨烯(PDDA-G)的制备
        9.2.3 当归样品的制备
        9.2.4 DNA/NA-PDDA-G/GCE修饰电极的构建
        9.2.5 电化学测量方法
        9.2.6 DNA氧化损伤的过程
    9.3 结果与讨论
        9.3.1 自由基的产生及其阿魏酸抗氧化作用的检测
        9.3.2 修饰电极的形貌表征
        9.3.3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9.3.4 DNA损伤的电化学检测
        9.3.5 实验条件的优化
        9.3.5.1 Fenton体系损伤时间的影响
        9.3.5.2 Fenton体系的pH值对DNA损伤程度的影响
        9.3.5.3 Fe~(2+)/H_2O_2 配比对DNA损伤程度的影响
        9.3.6 抗氧化剂对DNA氧化损伤抑制的研究
        9.3.7 修饰电极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研究
    9.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论文存在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多壁碳纳米管-PEDOT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对双酚A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
    1.1仪器与试剂
    1.2修饰电极的制备
    1.3实验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形貌分析
    2.2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2.3 BPA在不同电极上的循环伏安行为
    2.4扫速的影响
    2.5线性范围及检出限
    2.6干扰性实验
    2.7稳定性及重复性
    2.8实际样品测试
3结论

(6)多壁碳纳米管负载氢氧化铁纳米胶粒修饰电极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化学修饰电极
        1.1.1 化学修饰电极的概念
        1.1.2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
        1.1.3 化学修饰电极的功能
    1.2 纳米材料修饰电极
        1.2.1 纳米材料概述
        1.2.2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
        1.2.3 石墨烯修饰电极
        1.2.4 金属纳米粒子修饰电极概述
    1.3 二氧化碳的污染
        1.3.1 二氧化碳的理化性质
        1.3.2 二氧化碳的化学应用
        1.3.3 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及危害
    1.4 酚类化合物的污染
        1.4.1 三氯生的概述
        1.4.2 双酚A的概述
    1.5 环境污染物的研究方法
        1.5.1 二氧化碳的催化方法
        1.5.2 三氯生的检测方法
        1.5.3 双酚A的检测方法
        1.5.4 量化计算方法
    1.6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壁碳纳米管负载镧掺杂氢氧化铁纳米胶粒修饰碳纤维簇电极对CO_2的光电催化还原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分子簇模型和计算细节
        2.3.1 热力学参数计算原理
        2.3.2 计算方法
        2.3.3 分子簇模型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氢氧化铁纳米胶粒及其镧掺杂的粒径表征
        2.4.2 二氧化碳的光电催化还原
        2.4.3 理论计算结果
    2.5 小结
第三章 多壁碳纳米管负载氢氧化铁纳米胶粒修饰玻碳电极固相微萃取及电化学检测三氯生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分子簇模型和计算细节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催化剂的表征
        3.4.2 三氯生的电催化氧化
        3.4.3 理论计算结果
    3.5 小结
第四章 多壁碳纳米管负载氢氧化铁纳米胶粒修饰玻碳电极固相微萃取及电化学检测双酚A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分子簇模型和计算细节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三氯生的电催化氧化
        4.4.2 理论计算结果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双酚A在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的制备
    1.2 主要仪器、试剂及配制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2.1.1 石墨烯修饰电极在铁氰化钾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2.1.2 BPA在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2.2 实验参数对BPA测定的影响
        2.2.1 修饰剂用量对BPA测定的影响
        2.2.2 p H值的影响
        2.2.3 电解质对BPA测定的影响
        2.2.4 不同浓度BPA的测定
        2.2.5 修饰电极的稳定性
        2.2.6 干扰试验
3 结论

(8)基于低维碳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目录
1 绪论
    1.1 低维碳材料及其在电化学传感中的应用
        1.1.1 零维的富勒烯
        1.1.2 一维的碳纳米管
        1.1.3 二维的石墨烯
    1.2 导电聚合物及其在电化学传感中的应用
    1.3 金属及其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和传感应用
    1.4 富勒烯复合物的制备及其传感应用
    1.5 碳纳米管复合物制备及其传感应用
        1.5.1 导电聚合物与碳纳米管的复合功能化
        1.5.2 金属及其衍生物与碳纳米管的复合功能化
        1.5.3 酶与碳纳米管的复合功能化
    1.6 石墨烯复合物制备及其传感应用
        1.6.1 石墨烯与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1.6.2 石墨烯与金属及其衍生物纳米粒子复合物的制备及应用
        1.6.3 酶与石墨烯复合物构建及应用
    1.7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及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7.1 课题提出的意义
        1.7.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7.3 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2 聚咔唑/氮掺杂石墨烯修饰电极检测对硝基酚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氮掺杂石墨烯的制备
        2.2.4 修饰电极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咔唑/氮掺杂石墨烯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制备
        2.3.2 聚咔唑/氮掺杂石墨烯修饰电极的表征
        2.3.3 对硝基酚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2.3.4 对硝基酚在不同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
        2.3.5 电化学检测对硝基酚条件的优化
        2.3.6 对硝基酚的电化学定量检测
        2.3.7 聚咔唑/氮掺杂石墨烯修饰电极有效表面积的测定
        2.3.8 重现性、稳定性和干扰
        2.3.9 实际样品的分析应用
    2.4 本章小结
3 聚赖氨酸/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同步检测多巴胺和尿酸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仪器
        3.2.3 修饰电极的制备
        3.2.4 实验方法
        3.2.5 样品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赖氨酸/氧化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3.3.2 多巴胺和尿酸在各种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3.3.3 聚赖氨酸/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有效表面积的测定
        3.3.4 扫描速率的影响
        3.3.5 pH的影响
        3.3.6 聚赖氨酸/氧化石墨烯修饰电极制备工艺的优化
        3.3.7 尿酸和多巴胺的电化学检测
        3.3.8 重现性、稳定性分析和干扰研究
        3.3.9 实际样品分析
    3.4 结论
4 基于聚赖氨酸-氧化石墨烯的对乙酰氨基酚和多巴胺的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试剂
        4.2.2 仪器
        4.2.3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制备
        4.2.4 实验方法
        4.2.5 样品准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复合物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4.3.2 复合物修饰电极的电化学特点
        4.3.3 对乙酰氨基酚和多巴胺在复合物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4.3.4 复合物修饰电极有效面积的计算
        4.3.5 扫速的影响
        4.3.6 pH的影响
        4.3.7 电极制备条件的优化
        4.3.8 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对乙酰氨基酚和多巴胺
        4.3.9 电极的稳定性,重现性和抗干扰性
        4.3.10 实际样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多孔碳化氮/多壁碳纳米管对NTO的电化学检测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和仪器
        5.2.2 不同形貌碳化氮的制备及多壁碳纳米管的预处理
        5.2.3 多孔碳化氮/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
        5.2.4 电化学测量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碳化氮的表征
        5.3.2 修饰电极的表征
        5.3.3 NTO在各种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5.3.4 NTO电化学测试条件的优化
        5.3.5 NTO的电化学检测
        5.3.6 重复性、重现性、稳定性及选择性测试
        5.3.7 实样检测
    5.4 小结
6 富含石墨氮的石墨烯的制备及对乙酰氨基酚的检测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与仪器
        6.2.2 氮掺杂石墨烯的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氮掺杂石墨烯的表征
        6.3.2 对乙酰氨基酚在NGE-A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6.3.3 扫速对对乙酰氨基酚的电化学行为影响
        6.3.4 不同pH对对乙酰氨基酚在NGE-A修饰电极上的影响
        6.3.5 对乙酰氨基酚的定量测定
        6.3.6 稳定性和重复性
    6.4 结论
7 基于镍和氮掺杂石墨烯的葡萄糖无酶检测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试剂与材料
        7.2.2 仪器
        7.2.3 修饰电极的制备
        7.2.4 葡萄糖的检测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电极修饰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7.3.2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7.3.3 葡萄糖的定量检测
    7.4 本章小结
8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基于纳米碳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对酚类物质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酚类化合物的危害
    1.2 酚类化合物检测方法现状
        1.2.1 色谱分析法
        1.2.2 光谱分析法
        1.2.3 电化学发光法
        1.2.4 免疫分析法
        1.2.5 电化学分析法
    1.3 化学修饰电极
        1.3.1 化学修饰电极概述
        1.3.2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
        1.3.3 纳米材料及其在在化学修饰电极中的应用
    1.4 本文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制备与表征
    2.1 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制备方法
        2.2.1 聚丙烯酰胺-碳纳米管的制备
        2.2.2 负载金纳米粒子的磁性碳微球的制备
    2.3 材料表征
        2.3.1 聚丙烯酰胺-碳纳米管的表征
        2.3.2 负载金纳米粒子的磁性碳微球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丙烯酰胺/多壁碳纳米管的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双酚A的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基于聚丙烯酰胺/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的电极制备
        3.2.4 电化学检测
        3.2.5 实际样品准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修饰材料电极的电化学特性
        3.3.2 双酚A的电化学行为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4 双酚A的检测
        3.3.5 可重用性、再现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3.3.6 实际样品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负载金纳米粒子的磁性碳微球的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双酚A的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基于负载金纳米粒子的磁性碳微球修饰的电极制备
        4.2.4 电化学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材料修饰电极的电化学特性
        4.3.2 双酚A的电化学行为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4 双酚A的检测
        4.3.5 可重用性、再现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4.3.6 实际样品检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负载金纳米粒子的磁性碳微球的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的检测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基于负载金纳米粒子的磁性碳微球修饰的电极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HQ和 CC在不同修饰电极上循环伏安行为
        5.3.2 HQ和 CC的同时测定
        5.3.3 缓冲溶液pH对 HQ和 CC的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5.3.4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5.3.5 可重用性、再现性和稳定性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的小分子安培型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化学修饰电极
        1.1.1 化学修饰电极含义
        1.1.2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和类型
        1.1.3 化学修饰电极(CMEs)的制备方法和特点
        1.1.4 化学修饰电极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1.5 化学修饰电极展望
    1.2 一般电极反应过程
    1.3 溶液除氧
    1.4 电化学检测方法
        1.4.1 循环伏安法
        1.4.2 方波伏安法
        1.4.3 微分脉冲伏安法
        1.4.4 计时电流法
        1.4.5 电化学沉积
    1.5 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1.5.1 碳纳米管
        1.5.2 金属纳米粒子
    1.6 甲基对硫磷
    1.7 双酚A
    1.8 课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MWCNTs/NPG电极的甲基对硫磷无酶型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纳米多孔金膜电极(NPGE)的构建
        2.2.4 MWCNTs修饰NPG电极的制备
        2.2.5 甲基对硫磷的方波伏安电化学检测
        2.2.6 电极表面再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腐蚀时间的优化与纳米多孔金膜的形貌表征
        2.3.2 MWCNTs修饰纳米多孔金膜的形貌表征
        2.3.3 MWCNTs/NPG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
        2.3.4 不同扫速对MWCNTs/NPG电极的影响
        2.3.5 吸附在MWCNTs/NPG电极上甲基对硫磷电化学行为
        2.3.6 实验条件的优化
        2.3.7 制备的MWCNTs/NPG电极对甲基对硫磷的检测
        2.3.8 MWCNTs/NPG电极检测甲基对硫磷的选择性
        2.3.9 甲基对硫磷回收率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铂纳米粒子修饰纳米多孔金电极过氧化氢无酶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仪器
        3.2.3 纳米多孔金膜电极(NPGE)的构建
        3.2.4 Pt NPs修饰纳米多孔金膜电极的构建
        3.2.5 计时电流法检测H_2O_2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t NPs/NPG扫描电镜表征
        3.3.2 Pt NPs/NPG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
        3.3.3 Pt NPs/NPG电极条件的优化
        3.3.4 Pt NPs/NPG电极对H202的电催化研究
        3.3.5 Pt NPs/NPG电极检测过氧化氢的选择性
        3.3.6 Pt NPs/NPG电极检测过氧化氢的准确性实验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多壁碳纳米管-Li_4Ti_5O_(12)修饰电极的双酚A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仪器
        4.2.3 多壁碳纳米管的纯化处理与羧基化修饰
        4.2.4 Li_4Ti_5O_(12)的制备
        4.2.5 Li_4Ti_5O_(12)/MWCNTs/GCE的制备
        4.2.6 示差脉冲伏安法检测双酚A
        4.2.7 实际样品中双酚A回收率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多壁碳纳米管的羧基化处理
        4.3.2 材料的形貌与元素分析
        4.3.3 双酚A在Li_4Ti_5O_(12)/MWCNTs/GCE的电化学行为
        4.3.4 不同扫速对Li_4Ti_5O_(12)/MWCNTs/NPG电极的影响
        4.3.5 双酚A在Li_4Ti_5O_(12)/MWCNTs/GCE上的电极反应过程
        4.3.6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7 制备的Li_4Ti_5O_(12)/MWCNTs/GCE对双酚A的检测
        4.3.8 Li_4Ti_5O_(12)/MWCNTs/GCE检测双酚A的选择性
        4.3.9 双酚A回收率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目录

四、双酚A在多壁碳纳米修饰电极上电化学性质及其测定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单层二硫化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其应用[D]. 彭苏娟.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碳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D]. 刘新艳.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3]基于小分子信号放大的简便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分析应用[D]. 冯小珍. 广西师范大学, 2020(12)
  • [4]基于电化学传感技术的几种抑郁症标志物及中药组分分析研究[D]. 孙伯禄. 兰州大学, 2020(09)
  • [5]多壁碳纳米管-PEDOT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对双酚A的测定[J]. 张胜健,李敏,王珍珍. 现代化工, 2019(11)
  • [6]多壁碳纳米管负载氢氧化铁纳米胶粒修饰电极及其应用研究[D]. 那宝双. 沈阳师范大学, 2018(11)
  • [7]双酚A在石墨烯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J]. 彭莹,季露露,汪娇,董永平.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8]基于低维碳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与应用[D]. 张跃华.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9]基于纳米碳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对酚类物质的检测[D]. 李凯. 山东理工大学, 2016(05)
  • [10]基于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的小分子安培型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D]. 尹光. 青岛科技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多壁碳纳米修饰电极上双酚A的电化学性质及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