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检测血清IL-10和TNF-α水平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预测中的作用

动态检测血清IL-10和TNF-α水平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预测中的作用

一、血清IL-10和TNF-α水平的动态检测在早期预测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鹏翔[1](2021)在《胆汁中Fractalkine、sCD40L、IL-4、IP-10作为预测肝移植术后肝损伤的潜在标志物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目前,高达25%的人群处于病毒感染(Viral hepatitis)、酒精性(Alcoholic hepatitis)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等。肝脏疾病所引起的终末器官衰竭导致的死亡人数日益增加,多数情况下,肝移植(Liver translation)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肝脏脂肪变性、供体年龄、器官缺血时间和器官自我恢复能力等都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供肝则被贴上了“边缘”的标签。由于供体器官的短缺以及等待肝移植时患者死亡率的升高,这些边缘型供体器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与此同时,肝移植术后移植物功能障碍以及胆道并发症的几率也随之增加。胆汁是肝脏代谢的重要产物之一,可从另一方面反应肝细胞的状态,随着胆汁蛋白组学技术不断进步,胆汁中组成成分如细胞因子,有望成为肝移植术后判断移植物存活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目前,我国大多数肝移植都放置胆汁引流管,在肝移植术后2小时内即可得到患者胆汁。因此,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及时发现移植肝脏早期损伤,探讨胆汁中潜在的肝损伤标志物,及胆汁中细胞因子对肝移植术后肝损伤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6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根据术后第1天ALT水平分的不同为轻度肝损伤组(ALT<500 U/L,10例)和重度肝损伤组(ALT>500 U/L,6例)。收集两组患者肝移植术后胆汁引流管中第1、3、5、7天的胆汁,应用MILLIPLEX(?)高通量多因子检测技术测定胆汁中17种细胞因子水平(Fractalkine、sCD40L、IL-4、IP-10、MIP-α、MDC、FGF-2、IL-1β、IL-2、IL-17A、IFN-γ、VEGF、G-CSF、IL-15、IL-8、IL-6、TGF-α)。在R语言软件中,对胆汁中细胞因子和临床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并对胆汁细胞因子进行GO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临床指标与胆汁细胞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评估胆汁中细胞因子及临床相关指标对肝移植术后肝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后第1天,与轻度肝损伤组相比,重度肝损伤组胆汁中的细胞因子Fractalkine(Z=-2.828,P=0.003)、sCD40L(Z=-2.850,P=0.008)、IL-4(Z=-2.398,P=0.017)、IP-10(Z=-2.475,P=0.023)和MIP-1α(Z=-1.844,P=0.043)表达水平更高,且均有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肝移植术后第1天,AST、ALT和LDH分别与胆汁中多种细胞因子呈正相关(P值均<0.05)。Fractalkine、sCD40L、IL-4、IP-10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3(0.812~1.000)、0.833(0.589~1.000)、0.858(0.623~1.000)、0.850(0.655~1.000),提示术后第1天胆汁中Fractalkine、sCD40L、IL-4和IP-10水平对肝移植术后肝损伤程度有明显预测价值。PCA结果显示,肝移植术后第1天胆汁中细胞因子结合临床指标可以将肝移植术后轻度与重度肝损伤患者较好地进行区分。GO分析结果表明,胆汁中细胞因子与外部刺激的正反馈调节、细胞趋化性、受体配体活性、细胞因子活性、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相关。结论:肝移植术后第1天胆汁中Fractalkine、sCD40L、IL-4、IP-10和MIP-1α的水平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肝损伤水平,胆汁中Fractalkine、sCD40L、IL-4和IP-10可能是提示肝移植术后肝损伤潜在的标志物,细胞因子联合临床指标能更好的预测肝移植术后肝损伤的程度,并为预测肝移植患者术后肝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洪丽萍[2](2021)在《转录因子YY1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移植是终末期良性肝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免疫排斥反应是制约肝移植术后供肝存活的瓶颈。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17 cells,Th17)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在免疫排斥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前者促进免疫排斥,而后者维持免疫耐受。阴阳1(Yin-yang 1,YY1)作为核转录因子,在许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作用。研究发现,YY1可以通过启动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转录表达而促进Th17的分化,同时可以阻断叉头状转录因子p3(Forkhead box protein p3,Foxp3)的表达和活性来抑制Treg的分化和功能,从而导致Th17/Treg细胞失衡。而YY1介导的Th17/Treg细胞失衡对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尚不可知。因此,本实验拟通过观察YY1在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供肝中的表达改变,过表达YY1质粒和诱导培养Lewis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及磁珠分选BN大鼠脾脏来源的CD4+T淋巴细胞,进而探讨YY1在肝移植免疫排斥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治提供相关思路及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构建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采用的是改良式Kamada’s“二袖套法”,假手术组(Sham组):未做肝移植手术的Brown Norway大鼠(BN大鼠),同基因移植组(Syngraft组):供体为BN大鼠,受体亦为BN大鼠,异基因移植组(Allograft组):供体为Lewis大鼠,受体为BN大鼠。收集术后5 d及10 d的供肝组织和血清,对供肝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IHC)检测CD3的表达,血清进行肝功能检测(AST、ALT),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2)将术后10 d的供肝组织(异基因移植组5例、同基因移植组3例)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以蛋白质定量跑胶、预质谱数据库比对、标记效率为质量控制点进行样品的质控,以组间蛋白表达差异倍数大于1.2且P<0.05来筛选差异表达蛋白。3)根据筛选出的组间蛋白表达差异结果,选取转录因子YY1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利用IHC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假手术组、同基因移植组及异基因移植组术后5 d和10 d移植肝组织中YY1的表达,通过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mRNA表达水平,利用IHC检测CD86的表达。4)构建YY1过表达质粒,利用293T细胞进行慢病毒的包装,然后进行病毒的浓缩和滴度测定。5)体外培养Lewis大鼠骨髓来源的DCs及磁珠分选BN大鼠脾脏来源的CD4+T淋巴细胞。将YY1过表达慢病毒感染im DCs(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 DCs)后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利用流式细胞术对其进行表型鉴定,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Th1细胞和Th17细胞相关胞内细胞因子的含量。研究结果:1)成功构建了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术后5 d和10 d异基因移植组表现为急性排斥反应改变,汇管区CD3+T淋巴细胞明显浸润,血清中AST、ALT、IL-6、TNF-α的表达较同基因移植组高(P<0.05)。2)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蛋白质质量好、总量足够且样本间平行性较好,蛋白预质谱显示酶解正常,色谱质谱行为正常,可用于后续差异分析。以组间蛋白表达差异倍数大于1.2且P<0.05为标准来筛选差异蛋白,共计3276个,与同基因移植组相比,异基因移植组中差异表达蛋白有2175个上调,1101个下调。YY1蛋白在异基因移植组中是上调的,组间差异表达倍数为1.255且P=0.00307。3)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10 d异基因移植组肝组织中YY1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同基因移植组及假手术组(P<0.05),异基因移植组术后5 d YY1的蛋白表达量高于同基因移植组及假手术组(P<0.05),术后5 d及10 d异基因移植组中YY1和CD86的IHC阳性表达均高于同基因移植组及假手术组。4)构建的YY1过表达质粒经测序后显示基因序列完全正确,慢病毒包装后进行滴度测定,结果为:5×108TU/m L、1×109TU/m L。5)分离培养Lewis大鼠骨髓来源的DCs,YY1过表达慢病毒感染im DCs的感染效率为80%左右,摸索得最适MOI值为15。流式细胞术显示:m DCs表面分子CD80、CD86及MHCⅡ的表达均高于im DCs,YY1过表达质粒组的DCs表面分子CD80、CD86和MHCⅡ的表达均高于空载体组及PBS组,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和Th17细胞相关胞内细胞因子含量,发现感染YY1过表达慢病毒的DCs可促进BN大鼠脾脏来源的CD4+T细胞向Th17方向分化,YY1过表达质粒组的IL-17和IFN-γ的分泌较空载体组及PBS组增多(P<0.05)。结论:1)Lewis大鼠作为供体及BN大鼠作为受体可成功构建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2)YY1在大鼠肝移植供肝中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3)YY1可能通过促进Th17细胞的分化,从而引起急性排斥反应。

徐雪松[3](2021)在《GPR37经调控Kupffer细胞M2型极化诱导老龄鼠供肝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肝移植是目前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的手段。然而,供肝来源的缺乏仍然是限制临床肝移植开展的重要因素。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肝移植供体的年龄呈现增高趋势,老龄供肝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供肝来源。虽然老龄供肝的应用获得了初步认可,但探讨老龄供肝的术后管理,尤其是免疫耐受的维持,仍是临床肝移植手术亟待解决的难题。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s,KCs)是体内最大的巨噬细胞群,也是肝内主要的吞噬细胞,其吞噬凋亡细胞后,由M1型向M2型偏移是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形成的重要机制,并且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有关,这提示,钙离子流动改变可能是连接胞葬作用和细胞极性偏移的关键桥梁。新近研究发现,GPR37能够正性调节吞噬细胞的胞葬作用,同时影响巨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但以细胞实验为主,尚未涉及肝移植免疫耐受方面,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因此,深入研究GPR37介导的胞葬作用在KCs M2极化中的作用,明确KCs在吞噬凋亡细胞后引起自身细胞极性向M2型偏移的机制,对于诱导老龄供肝肝移植后免疫耐受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一部分过表达GPR37对老龄鼠供肝肝移植免疫耐受微环境形成的作用目的:经门静脉转染CD68标记的腺相关病毒,观察过表达GPR37对老龄大鼠肝移植后肝脏急性排斥反应程度、凋亡细胞清除能力、肝内KCs M2型极化水平等免疫耐受微环境指标的影响。方法:(1)根据改良后的“双袖套法”,以雄性Lewis大鼠为供体、雄性BN大鼠为受体,建立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2)按照供肝情况,随机分为4组(n=30只/组):对照组(Ctrl group);老龄供肝组(Aged group);老龄对照组(AAV-Ctrl group);GPR37过表达组(AAV-OE group);(3)各组随机选择10只大鼠,用于肝脏和血液标本收集;10只用于组织蛋白提取;10只用于KCs的分离、培养;(4)运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肝组织内、KCs中GPR37的表达水平;(5)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肝组织内GPR37的表达水平;(6)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KCs中GPR37的表达;(7)运用HE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并对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进行评分;(8)运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对各组大鼠肝功能改变进行评估;(9)运用TUNEL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内凋亡细胞数量,以评估肝组织凋亡细胞清除能力;(10)运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内CD163、i NOS阳性的KCs数量,以评估各组肝组织内KCs极化状态;(11)运用ELISA、RT-PCR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IL-10的表达水平,以评估炎症因子分泌谱改变;(12)给予细胞松弛素D处理后,运用TUNEL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肝组织内凋亡细胞数量、CD163、i NOS阳性的KCs数量,以评估GPR37介导的凋亡清除对KCs M2型极化的影响。结果:(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较对照组相比,老龄供肝组肝组织内GPR37表达显着下降;老龄供肝组供肝KCs内GPR37表达显着下降;(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较对照组相比,老龄供肝组肝组织内GPR37表达显着下降;(3)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较对照组相比,老龄供肝组供肝KCs内GPR37表达显着下降;(4)HE染色结果显示,较老龄供肝组相比,老龄过表达组供肝急性排斥样改变显着改善,且RAI评分显着下降;(5)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结果显示,较老龄供肝组相比,老龄过表达组血清内ALT、AST水平显着下降;(6)TUNEL染色结果显示,较老龄供肝组相比,老龄过表达组供肝内TUNEL阳性的细胞数量显着下降,提示凋亡细胞减少;(7)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较老龄供肝组相比,老龄过表达组供肝内i NOS阳性的KCs数量显着下降、CD163阳性的KCs数量显着增加,提示KCs M2型极化程度升高;(8)ELISA、RT-PCR检测结果显示,较老龄供肝组相比,老龄过表达组血清中IL-6、TNF-α表达水平显着下降、IL-10表达水平显着增高;(9)给予细胞松弛素D处理后,TUNEL染色结果显示,老龄过表达组肝组织内TUNEL阳性的细胞数量显着增加;(10)给予细胞松弛素D处理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老龄过表达组肝组织内i NOS阳性的KCs数量显着增加、CD163阳性的KCs数量显着下降。结论:(1)老龄大鼠供肝来源的KCs中GPR37表达显着降低;(2)过表达老龄大鼠来源的KCs中GPR37,改善了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程度、减轻了肝移植后肝组织内细胞凋亡水平、促进了肝组织内KCs M2型极化;(3)GPR37过表达引起的凋亡细胞减少和KCs M2型极化升高与胞葬作用有关。第二部分过表达GPR37对老龄鼠供肝Kupffer细胞M2型极化的机制研究目的:建立KCs-凋亡细胞共培养体系,从体外实验水平,进一步探讨GPR37经胞葬作用的途径促进KCs M2型极化的具体机制。方法:(1)根据改良的“三步法”,即:Ⅳ型胶原酶消化、梯度离心、选择性贴壁的方法,分离、培养肝组织KCs;(2)按照KCs来源,分为4组(n=30只/组):对照组(Ctrl group);老龄供肝组(Aged group);老龄对照组(AAV-Ctrl group);GPR37过表达组(AAV-OE group);(3)分离脾脏T淋巴细胞,并以H2O2处理,诱导T细胞凋亡,按照1:10的比例,建立KCs-凋亡细胞共培养体系;(4)运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KCs中caspase3、c-casepase3、Bax、Bid、CD163、CD206、i NOS、CD86的表达水平;(5)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KCs中PKH26、F4/80的共定位情况,CD163、F4/80的共定位情况;(6)运用Fluo-4AM标记的钙离子探针,检测各组KCs中钙离子浓度;(7)运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KCs中PI3K、AKT、p-AKT、STAT3、p-STAT的表达水平;(8)给予IPI-549或DSMO处理后,运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KCs中PI3K、AKT、p-AKT、STAT3、p-STAT的表达水平;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KCs中STAT3入核程度,CD163、F4/80共定位情况;(9)给予GSK2141795或DSMO处理后,运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KCs中PI3K、AKT、p-AKT、STAT3、p-STAT的表达水平;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KCs中STAT3入核程度,CD163、F4/80共定位情况;(10)给予Stattic或DSMO处理后,运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KCs中PI3K、AKT、p-AKT、STAT3、p-STAT的表达水平;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KCs中STAT3入核程度,CD163、F4/80共定位情况。结果:(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较老龄供肝组相比,老龄过表达组T细胞内c-casepase3、Bax、Bid表达显着下降;在阻断胞葬作用后,老龄过表达组T细胞内c-casepase3、Bax、Bid表达显着增高;(2)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较老龄供肝组相比,老龄过表达组KCs内PKH26、F4/80共定位表达显着增加;在阻断胞葬作用后,老龄过表达组KCs内PKH26、F4/80共定位表达显着下降;(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较老龄供肝组相比,老龄过表达组KCs内i NOS、CD86表达显着下降,CD206、CD163表达显着升高;在阻断胞葬作用后,老龄过表达组KCs内i NOS、CD86表达显着升高,CD206、CD163表达显着下降;(4)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较老龄供肝组相比,老龄过表达组KCs内CD163、F4/80共定位表达显着增加;在阻断胞葬作用后,老龄过表达组KCs内CD163、F4/80共定位表达显着下降;(5)Fluo-4AM染色结果显示,较老龄供肝组相比,老龄过表达组KCs内钙离子浓度显着增加;在阻断胞葬作用后,老龄过表达组KCs内钙离子浓度显着下降;(6)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较老龄供肝组相比,老龄过表达组KCs内PI3K、p-AKT、p-STAT的表达显着增加;在BAPTA-AM阻断钙离子流动后,老龄过表达组KCs内PI3K、p-AKT、p-STAT的表达显着下降;(7)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抑制PI3K活性后,老龄过表达组KCs内p-AKT、p-STAT的表达显着下降;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抑制PI3K表达后,老龄过表达组KCs内STAT3入核程度下降,CD163、F4/80共定位程度下降;(8)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抑制AKT磷酸化后,老龄过表达组KCs内p-AKT、p-STAT的表达显着下降;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抑制AKT磷酸化后,老龄过表达组KCs内STAT3入核程度下降,CD163、F4/80共定位程度下降;(9)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抑制p-STAT3磷酸化后,老龄过表达组KCs内p-STAT的表达显着下降;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抑制p-STAT3磷酸化后,老龄过表达组KCs内STAT3入核程度下降,CD163、F4/80共定位程度下降。结论:(1)GPR37介导的KCs胞葬功能增强是其发挥凋亡清除作用所必需的,并且有利于M2型极化的增加;(2)钙依赖性的PI3K-AKT-STAT3信号通路在吞噬过程中表现出活性增强,进而促进了KCs M2极化。

刘浩[4](2021)在《缺血损伤相关的新生表位在器官移植术后体液性排斥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发明应用使器官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发生率逐渐下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免疫抑制剂主要机制为T细胞抑制,这是因为既往认为细胞性排斥反应是移植术后发生排斥的直接原因,然而不断有临床数据发现即使采取了足量的T细胞免疫抑制治疗,仍然有排斥反应发生。直到后来研究发现是供体特异性抗体介导了排斥反应的发生,并对移植物失功甚至移植失败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着受体术后生存质量和存活率。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主要是由B细胞为主、T细胞辅助的体液免疫反应介导参与的。导致体液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抗体有很多,主要是抗供者HLA的抗体或ABO血型系统抗原的抗体。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非HLA抗体”也在损害移植器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非HLA抗体”在移植中一般指的是自身反应性抗体和同种异体反应性抗体,种类繁多,其特异性针对HLA以外的靶点。炎症环境、抗原表达的增加以及通过翻译后修饰形成的新抗原都有助于非HLA抗体的形成,随后对移植物造成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器官移植术后受体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因为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围手术期并发症息息相关,包括再灌注后综合征、移植延迟、原发性无功能以及急、慢性排斥反应。研究发现,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中会产生新抗原表位,然后引起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分泌抗体与之结合进而加重再灌注损伤。这些缺血损伤相关的新生表位所带来的危害可能并不局限于缺血再灌注损伤本身,可能也会诱发或加重器官移植后机体的体液性排斥反应。一、缺血损伤导致新生表位的产生我们通过建立小鼠单次和二次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来进行此部分研究(单次缺血:左肾行假手术,100天后行右肾缺血手术;二次缺血:左肾先行缺血手术,100天后再行右肾缺血手术)。病理及生化结果发现经历二次缺血的右肾组织和功能比单次缺血的右肾损害严重(p<0.05),且首次左肾缺血时间越长,右肾损害越明显,表明首次左肾缺血对后期缺血的右肾产生了影响。ELISA结果提示血清中新生抗原表位ANAX4的抗体滴度在二次缺血损伤后较单次缺血小鼠显着升高(p<0.01),提示ANAX4抗体可能与肾损害相关。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发现二次缺血损伤后小鼠脾脏中Tfh细胞、生发中心B细胞、记忆性B细胞比例增高,说明二次缺血损伤诱导了体液免疫的发生。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NAX4的新生抗原表位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而血清中ANAX4抗体在二次缺血损伤后却增高,可能与记忆性B细胞激活分化为可分泌抗体的浆细胞有关。我们进一步在左肾缺血期间加用了T细胞免疫抑制剂FK506,结果显示FK506不仅可以减少二次缺血损伤后Tfh细胞在脾脏中的比例,也减少了生发中心B细胞、记忆性B细胞在脾脏中的比例,同时减少了血清中ANAX4抗体水平,右肾功能和病理损伤情况也得到好转,再次证明新生表位激活了体液免疫分泌抗体参与对机体的损害。此外,免疫荧光结果证实C4d和Ig G在肾缺血损伤时候会浸润肾组织,说明补体系统也参与了肾缺血损伤引起的体液免疫反应。二、缺血损伤相关的新生表位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及机制此部分我们建立了小鼠肾缺血100天后行异种小鼠肾移植的动物模型,在肾缺血时候或肾移植术时加用FK506,观察其对移植效果的影响。具体分组如下:sham,肾移植+FK506,肾缺血+肾移植,肾缺血+肾移植+FK506,肾缺血+FK506+肾移植+FK506。结果发现在肾缺血+移植组中的肾组织损害最严重,血清中ANAX4抗体水平也最高。而肾移植+FK506组与肾缺血+肾移植+FK506组比较,病理损害则较轻,ANAX4抗体水平也较低,这提示前期肾缺血对后期的移植肾组织产生不利影响,且可能与新生表位产生有关。而在移植肾的免疫荧光中,ANAX4抗原表位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表明ANAX4抗体水平的变化与移植术后体液免疫反应有关。此外C4d和Ig G在肾缺血+肾移植+FK506组中沉积比在肾移植+FK506组中多(p<0.05),也说明早期肾缺血更易导致补体对移植肾的损害。我们进一步检测了脾脏和移植肾引流淋巴结中的Tfh细胞、生发中心B细胞、记忆性B细胞的比例,结果显示肾缺血+肾移植+FK506小鼠的三种细胞比例较肾移植+FK506组更高(p<0.05),这些结果再次表明早期肾缺血损伤更易导致移植术后体液免疫发生,从而对移植肾造成损害。而在肾缺血+FK506+肾移植+FK506组中,由于缺血期间应用了FK506,其病理损害、C4d和Ig G沉积较肾缺血+肾移植+FK506都有所下降,三种免疫细胞比例也降低(p<0.05),提示早期应用FK506可以适当减轻损伤和免疫反应。移植术后体液免疫的活跃可能预示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发生,于是我们进一步对供体特异性抗体进行了检测,如预期所料,前期肾缺血会导致肾移植术后DSA-Ig G升高,说明了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发生,从而对移植肾造成排斥。三、新生表位诱导的移植术后体液性排斥反应的防治探讨第二部分证实早期肾血损伤相关新生表位会诱发移植术后的体液性排斥反应,此部分,针对免疫反应不同环节,我们将眼镜蛇毒因子、CTLA4-Ig和(或)FTY720用于移植术后体液排斥反应的治疗。结果发现眼镜蛇毒因子可以减轻移植肾病理损害,改善肾功能,同时降低血清中ANAX4抗体和DSA-Ig G水平,尤其在抑制补体沉积上作用明显,但其对新生表位生成和免疫细胞的比例变化上无作用。而CTLA4-Ig除了改善移植肾功能和损害等效果外,还能通过抑制Tfh细胞、生发中心B细胞、记忆性B细胞的活化、增值进而抑制体液性排斥反应。当与FTY720合用后这些效果进一步增强。以上结果说明CTLA4-Ig和FTY720联用是预防和治疗缺血损伤相关表位诱导的移植术后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方法。四、褪黑素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也一直是研究热点。因为褪黑素具有调节节律、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因此我们将褪黑素用于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实验证明褪黑素预处理对肾脏有保护作用,褪黑素预处理后的小鼠即使经历缺血再灌注,组织损伤也较少,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没有明显升高。褪黑激素的保护作用进一步通过降低氧化应激得到证实,表现为脂质过氧化降低,抗氧化能力增强。随后研究证明褪黑素预处理显着限制了肾缺血损伤时引起的促炎细胞因子产生和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浸润。透射电镜和Western blot等结果提示褪黑素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可以诱导肾脏自噬产生,TUNEL结果证实褪黑素预处理可以减少细胞凋亡。进一步研究发现褪黑素可通过下调TLR4/My D88激发自噬发挥保护作用,此外,MEK/ERK/m TORC1通路的下调对于褪黑素介导的自噬也是必需的。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小鼠二次肾缺血损伤模型验证了新生抗原表位的产生以及对体液免疫的影响。然后通过肾缺血+肾移植模型明确了缺血损伤相关的新生表位可以诱导移植术后的体液性排斥反应并对移植物造成损害,进一步实验表明缺血早期或移植术后通过干预抑制免疫反应可减轻移植物损害和排斥反应。最后我们证实褪黑素可以在肾缺血损伤中通过诱导自噬发挥保护性作用。

张雨[5](2021)在《细胞因子与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预后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临床、病理特征及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筛选可评估DILI炎症程度及判断预后的细胞因子标志物,以无创的方式对DILI的炎症程度及预后进行评估和预测。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内科54例有明确用药史或环境毒物接触史、经肝脏穿刺活检确诊的DILI患者为实验组(标记为D1~D54),随机选取同期14例肝功能正常、无肝病史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标记为N1~N14)。(2)方法:收集54例DILI患者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收集保存于标本库的上述54例DILI患者血清及14例健康对照者血清,应用细胞因子蛋白抗体芯片检测20种细胞因子(G-CSF、I-309、IL-1β、IL-1Ra、s IL-6R、IL-8、IL-10、IL-12p40、MCP-1、MIG、MIP-1α、MIP-1β、TNFα、RANTES、TIMP-2、TIMP-1、ICAM-1、MIP-1d、TNF-RI、TNF-RII)的表达情况并筛选差异细胞因子。肝炎症活动度分级(G)和肝纤维化分期(S)按0~4级评分。根据肝穿刺病理炎症分级将54例患者分为G1组、G2组、G3组、G4组(炎症程度依次递增,无G0组患者),分析细胞因子与DILI病理炎症程度的相关关系。根据患者出院时的转归情况将54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分析DILI患者生化指标、细胞因子与预后的关系,筛选出可评估预后的细胞因子标志物。细胞因子相关的数据分析,使用Ray Biotech Quantibody(?)中的QAH-CUST数据分析软件分析原始数据。认为差异倍数(foldchange,FC)>1.2或<0.83(absolute log FC>0.263)及校正后P值<0.05有意义筛选出差异蛋白。结果:(1)DILI的临床特征:本研究中,男性11例,平均为(48.18±13.82)岁,女性43例,平均为(50.74±9.68)岁。RUCAM评分中,>8分3例,6~8分35例,3~5分16例,无1~2分及≤0分患者。引起DILI的可疑药物包括中药(66.67%)、抗微生物药(7.4%)、保健品(5.56%)、非甾体抗炎药(5.56%)、接触环境毒物(3.70%)、抗风湿类药物(3.70%)、抗甲状腺药(3.70%)等。临床表现为29例(53.70%)患者出现黄染,17例(31.48%)患者存在乏力症状,11例(20.37%)患者存在腹部不适,10例(18.52%)患者存在胃肠道症状,4例(7.40%)患者存在皮肤瘙痒,19例(35.19%)患者因体检发现肝功异常就诊,无自觉不适。临床分型为肝细胞损伤型28例(51.85%),胆汁淤积型13例(24.07%),混合型13例(24.07%),肝功指标在三种不同临床分型间比较,AST、ALT、GG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DILI的病理特征:本研究中,DILI的病理表现无特异性。肝细胞损伤型病理主要表现为界面炎、肝细胞点灶状坏死及水样变性、细胆管增生,汇管区炎细胞浸润以混合性炎细胞浸润为主,脂肪变性以小泡性脂肪变性为主。胆汁淤积型组织学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及毛细胆管内胆汁淤积、肝细胞内色素沉着、水样变性、轻度肝细胞损伤(点灶状坏死),脂肪变性主要为小泡性脂肪变性。混合型同时存在上述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界面炎、细胆管增生、中或重度肝细胞损伤(包括点灶坏死、融合坏死及桥接坏死)伴有胆汁淤积,汇管区炎细胞浸润以混合性炎细胞浸润为主,脂肪变性以小泡性脂肪变为主。54例DILI中,肝穿病理炎症程度G1级17例,G2级12例,G3级15例,G4级10例,无G0级患者。(3)DILI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DILI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在所检测的20种细胞因子中存在11种细胞因子差异表达,包括IL-1β、IL-8、IL-10、IL-12p40、MCP-1、MIG、MIP-1α、MIP-1β、TNFα、TNF RI、TNF RII,且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表达量上调。不同炎症程度组DILI患者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L-8、TNF RII、TNFα、MIP-1β、MIP-1α、IL-1β、TNF RI在G1组至G4组均存在差异表达;MIG、IL-12p40、IL-10在G1组不存在差异表达,在炎症程度较高组(G2组、G3组、G4组)差异表达;TIMP-1在炎症程度最高组(G4组)差异表达;I-309在炎症程度最低组(G1组)差异表达。不同炎症程度组间的细胞因子比较,IL-10在G1组vs G3组、G1组vs G4组、G2组vs G3组、G2组vs G4组组间差异表达。MIG在G1组vs G2组、G1组vs G3组、G1组vs G4组、G2组vs G3组、G2组vs G4组组间差异表达,随着炎症程度增加,表达量逐渐增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DILI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的11种差异细胞因子中,TNF RII、IL-10、MIG、IL-1β与AST、ALT、TBi L正相关;MIP-1α、MIP-1β、TNF-RI与AST、TBi L正相关;IL-12p40与ALP正相关;MCP-1与TBi L正相关。(4)DILI患者的预后分析:54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7例,好转39例,未愈8例,无死亡或行肝移植患者。根据54例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治愈和好转,n=46)及预后不良组(未愈,n=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LB(P=0.040)、MCP-1(P<0.001)、ALT(P=0.031)与预后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CP-1(OR=1.014,95%CI:1.002~1.027,P=0.020)是DIL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MCP-1评估DILI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53(95%CI:0.729~0.978,P=0.002),约登指数最大值0.592,截断值为489.61pg/m L,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71.7%。结论:(1)本研究中,DILI以女性多发,引起DILI可疑的药物以中药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黄染、乏力等,约1/3患者起病隐匿,无临床症状,大部分DILI预后良好。(2)DILI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清细胞因子表达存在显着差异;细胞因子参与DILI的发病过程;特定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差异表达对评估不同炎症程度有所帮助。(3)ALT、ALB、MCP-1与DILI预后相关,其中MCP-1是DIL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MCP-1越高,DILI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越高。

张新奇[6](2020)在《IL-26通过调控TGF-β1/Smad2信号通路介导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而促进肝纤维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是肝脏对损伤刺激的异常修复过程,其特征表现为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的激活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沉积。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一类作用十分广泛的细胞因子,其在信息传递,免疫细胞激活与调节,T和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炎症反应中起着十分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L通过调节HSC细胞的活化参与了LF的病理过程,包括IL-1β、IL-6、IL-7及IL-9等。IL-26属于IL-10细胞因子超家族,与类风湿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IL-26在LF中的生物学功能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检测IL-26对LF的影响,分析其对HSC细胞增殖和活化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HBV-Tg转基因小鼠模型,连续2周通过尾静脉每天注射0.25μg/g的人IL-26重组蛋白,饲养8-10个月后,获取肝脏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和马松(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LF情况。采用ELISA实验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6、IL-10、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9,MMP-9)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水平。体外分离并成功培养HSC细胞,采用饥饿疗法,将HSC细胞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24 h,随后分别给予0、50、100和200 pg/ml浓度的人IL-26重组蛋白刺激12 h,并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情况,采用Annexin V-FITC/PI双重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HSC细胞中胱天蛋白酶3(caspase 3,CASP3)、Bcl2关联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信号传导蛋白Smad2(SMAD family member 2)m RNA的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HSC细胞中上述基因及磷酸化Smad2(p-Smad2)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实验检测HSC细胞中TNF-α、IL-6、IL-10、MMP-9及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尾静脉注射人IL-26重组蛋白促进HBV-Tg转基因小鼠LF,并显着增加肝脏组织中TNF-α、IL-6、IL-10、MMP-9及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IL-26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着增加HSC细胞的增殖(P<0.05)。IL-26刺激呈剂量依赖性导致HSC细胞中S期比例升高,而降低G0/G1期比例(P<0.05)。在不同浓度的IL-26刺激组中,HSC细胞中G2/M期比例没有显着差异(P>0.05)。IL-26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着降低HSC细胞的凋亡(P<0.05)。IL-26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显着下调CASP3和BAX m RNA的表达水平(P<0.05)。给予不同浓度的IL-26刺激后,HSC细胞中CASP3、cleaved CASP3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下降(P<0.05)。IL-26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着诱导HSC细胞的活化,其机制主要通过增加IL-6、IL-10、TNF-a、MMP-9和α-SMA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P<0.05)。此外,IL-26以剂量依赖性方式上调HSC细胞中TGF-β1、Smad2及p-Smad2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尾静脉注射人IL-26重组蛋白促进HBV-Tg转基因小鼠LF,并显着增加肝脏组织中TNF-α、IL-6、IL-10、MMP-9和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IL-26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增加HSC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促进LF。IL-26通过调控TGF-β1/Smad2信号通路介导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促进HBV-Tg转基因小鼠LF。该研究揭示了IL-26在LF中的重要作用,并将为LF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潜在靶点。

周小博[7](2020)在《基于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探讨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解毒化瘀方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 L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HBV-ACLF患者50例,随机分西药组(西医治疗)25例和中西药组(解毒化瘀方联合西医治疗)25例,分别予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观察患者生存、好转情况,比较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TBil、Alb、ALT、AST、PTA及MELD评分,评估解毒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健康人外周血Th17、Treg所占CD4+T细胞的比例作对照,予治疗前、治疗8周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水平,观察解毒化瘀方对HBV-ACLF患者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中西药组8周存活率(76%)优于西药组(48%);中西药组好转率(60%)优于西药组(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TBi L、Alb、ALT、AST、PTA、MELD评分上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4周,中西药组在中医证候积分、TBi L、Alb、ALT、AST、PTA、MELD评分上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8周,中西药组在中医证候积分、TBi L、MELD评分上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在Alb、ALT、AST、PTA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前HBV-ACLF患者Th17、Treg细胞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8周,中西药组和西药组的Th17细胞水平均下降,且中西药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中西药组Treg细胞水平下降,而西药组Treg细胞明显高于中西药组,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解毒化瘀方联合西医治疗HBV-ACLF,可以提高患者存活率、好转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凝血功能;降低Th17、Treg细胞水平,纠正免疫平衡失调。以解毒化瘀方为主的中西医联合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其疗效机制可能与降低Th17、Treg细胞水平有关。

聂抒[8](2020)在《干扰TLR9-IRF5信号通路对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由病毒感染和继发的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心肌炎性病变,也是引起青少年心源性猝死和心衰最主要的病因之一,目前尚无特异而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已发现Toll样受体9(TLR9)信号通路在柯萨奇病毒B3(CVB3)感染诱发VMC过程中活化并起加重心脏炎症及损伤作用,而TLR9信号途径中的关键转录因子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也与多种心脏炎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了探讨TLR9-IRF5信号通路在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干预此通路对该疾病的治疗作用,本文选择感染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血清中IRF5参与调控的细胞因子和心包积液中TLR9-IRF5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水平;应用CVB3感染Balb/c小鼠和H9C2细胞建立VMC小鼠和细胞模型,检测TLR9-IRF5信号在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病程中是否活化及其致病作用,以及采用免疫抑制性脱氧寡核苷酸AAAG ODN对模型小鼠的TLR9-IRF5信号进行干预。结果发现:TLR9-IRF5信号通路主要因子在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包积液及IRF5参与调控的细胞因子在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LR9-IRF5信号途径的活化对心脏炎症及损伤有加重作用;在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病程中适时干扰TLR9-IRF5信号,如在CVB3感染小鼠后第4天给予AAAG ODN,可明显减轻小鼠的心肌损伤。综上,TLR9-IRF5信号参与了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致病过程,而在疾病病程中适时干预TLR9-IRF5信号可减轻心肌的炎症反应和损伤。本研究为治疗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数据。

孙东[9](2020)在《优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减轻肠上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优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即提纯其中的多系分化持续应激(Muse)细胞和用血红素加氧酶-1(HO-1)进行修饰,对受损的肠上皮细胞(IECs)的保护效果,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方法:1.贴壁筛选法提取大鼠BMMSCs,并通过流式细胞术等实验技术进行表型、纯度及功能鉴定;2.胰酶持续孵育法提纯大鼠BMMSCs中的Muse细胞,并进行多能分化和定向诱导分化鉴定;3.使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构建体外IECs炎性损伤模型,Transwell隔离状态将Muse细胞与炎性损伤IECs共培养,Cell Counting Kit-8(CCK-8)与Ed U细胞增殖等实验检测Muse细胞对炎症损伤IECs模式细胞的保护作用,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微环境内炎性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4.腺病毒转染法获得HO-1基因修饰的BMMSCs(HO-1/BMMSCs);5.Transwell隔离状态将HO-1/BMMSCs与炎性损伤IECs共培养,采用CCK-8、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与原位Td T介导的d 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实验技术,检测HO-1/BMMSCs对炎症损伤IECs细胞凋亡的作用,同时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及免疫损伤评分与Tuenl实验评价其对大鼠小肠移植(SBTx)排斥反应模型的移植小肠的影响;6.分离HO-1/BMMSCs共培养体系中的外泌体(HBM-exo)进行透射电镜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等鉴定,用HBM-exo刺激炎性损伤的IECs,以检测其对炎性损伤IECs的保护作用,采用质谱法检测IECs中的蛋白表达谱的改变,并筛选关键蛋白;7.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和双荧光素酶报告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明确HBM-exo中的关键Micro RNA及其靶分子在HO-1/BMMSCs保护炎性损伤IECs作用中的机制,并在SBTx模型中进行初步验证。结果:1.实验相关的细胞的提取、培养和验证:(1)从细胞表型、成脂及成骨定向分化等方面检测,提示:提取的大鼠BMMSCs符合国际的标准要求;(2)分离纯化细胞阳性细胞,表达阶段特异性胚胎抗原-3(SSEA-3)及其他多能分化标记,并且能够诱导分化为三个胚层的细胞,符合Muse细胞的要求;(3)通过蛋白和RNA水平检测验证了HO-1/BMMSCs构建成功;(4)形态学及NTA等证实提取到的外泌体符合标准。2.从BMMSCs中分离纯化出的大鼠Muse细胞,作用到炎性损伤肠上皮模式细胞,从细胞活性及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等方面,证实其具有更理想的保护炎性损伤IECs模式细胞的作用,其机制与Muse细胞更强的耐受炎症刺激的能力及减轻炎性微环境有关。3.HO-1基因修饰优化的BMMSCs,能够显着减轻IECs的炎性损伤及SBTx大鼠的肠道损伤,表现在减少IECs的凋亡,保护IECs间的紧密连接结构等超微结构;提示其旁分泌功能发挥重要作用。4.HBM-exo具有理想的减轻IECs炎性损伤,表现为保护IECs的细胞活力,减少IECs的细胞凋亡与保护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ZO-1)的作用。5.质谱检测表明,HBM-exo显着下调炎性损伤IECs中的高迁移率族蛋白B3(HMGB3)蛋白及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通路的表达,而且HMGB3/JNK参与了IECs的炎性损伤过程。6.HBM-exo及其刺激的IECs中,Micro RNA(Mi R)-200b水平显着升高,同时进一步实验表明Mi R-200b靶向结合HMGB3的3’-非翻译区,从而调控HMGB3的表达。7.Mi R-200b能够减少Caspase-3蛋白的剪切比例,保护ZO-1蛋白的水平,并减少细胞凋亡,减轻IECs的炎性损伤,而干扰Mi R-200b可以阻断HBM-exo对炎性损伤IECs的保护作用。结论:从BMMSCs中提取Muse细胞和进行HO-1基因修饰的BMMSCs均是有效的优化方案,对炎性损伤的IECs均具有更加理想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优化的BMMSCs分泌的外泌体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关。其中外泌体Mi R-200b靶向调控HMGB3能调控JNK通路发挥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

李智德[10](2020)在《PD-1经T细胞介导泡型包虫病免疫耐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有浸润性生长和芽生增殖的特点,素有“虫癌”之称。第二信号中的抑制性信号参与多房棘球蚴(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ultilocularis)和人体的相互作用,影响免疫反应、寄生结局和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整个过程。本研究旨在:1)探讨免疫抑制性分子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通过T细胞介导AE患者和E.multilocularis感染小鼠免疫耐受的机制;2)探讨阻断E.multilocularis感染小鼠中PD-1/PD-L1信号通路后的作用及其机制,PD-1成为新的免疫靶点治疗E.multilocularis感染的可行性。方法:第一部分,经门静脉注射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ranulosus)原头蚴(protoscoleces,PSCs)感染C57BL/6小鼠,利用病理相关技术、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对比与E.multilocularis感染C57BL/6小鼠病理与免疫的异同点。第二部分,1)采集20例AE患者的术后肝脏标本,病理切片观察病理改变;收集患者肝功能等指标,明确肝脏病理损伤;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和Masson染色检测肝脏纤维化;2)利用FCM明确病灶周围浸润的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D-1的表达并分析与肝功能的相关性;3)分析PD-1阳性与阴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情况。第三部分,1)利用BALB/c、Nude和SCID小鼠,制造E.multilocularis感染模型,大体观察和测量,对比3组感染比例、病灶部位、病灶数量和大小;利用病理切片和染色,对比病理改变;利用天狼星红染色技术和IHC技术检测肝脏纤维化;2)用E.multilocularis PSCs感染C57BL/6小鼠,注射抗CD4+T、抗CD8+T和对照组抗体,注射12周后,大体观察和测量,对比3组感染比例、病灶部位、病灶数量和大小;利用病理切片和染色,对比病理改变。3)经门静脉注射E.multilocularis PSCs感染BALB/c小鼠,分离肝脏单个核淋巴细胞,通过FCM检测肝脏T细胞表面的PD-1的表达情况,明确PD-1阳性与阴性群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等情况。第四部分,1)利用PD-1基因缺陷(PD-1 knockdown,PD-1-/-)小鼠和BALB/c野生型小鼠制造经门静脉E.multilocularis感染模型,大体观察和测量,对比2组感染比例、病灶部位、病灶数量和大小;利用病理切片和染色,对比病理改变;利用天狼星红染色技术和IHC技术检测肝脏纤维化;分离肝脏单个核淋巴细胞,通过FCM检测各淋巴细胞群绝对数、T细胞活化比例、T细胞记忆型分群、T细胞亚群(Th1、Th2、Th17和Treg)等情况。利用PD-1-/-小鼠和BALB/c野生型小鼠制造E.multilocularis皮下感染模型,对比2组感染比例、病灶部位、病灶数量和大小,对比病理改变;2)利用E.multilocularis感染C57BL/6小鼠模型,12周后注射抗PD-1、抗PD-L1和对照组抗体,对比2组感染比例、病灶部位、病灶数量和大小;利用病理切片和染色,对比病理改变;检测肝脏纤维化;分离肝脏、脾脏、肝门淋巴结、外周血的单个核淋巴细胞,通过FCM检测各淋巴细胞群绝对数、T细胞活化比例、T细胞记忆型分群、T细胞亚群等情况。结果:第一部分,E.granulosus感染小鼠在早期,E.multilocularis感染小鼠在中、晚期,CD4+T和CD8+T细胞显着升高。第二部分,1)AE患者肝脏病灶周围存在“炎症免疫微环境”,以肝损伤和肝纤维化为主要特点;2)AE患者病灶周围以T细胞为主(CD4+T和CD8+T),伴巨噬细胞等细胞;3)病灶周围区域T细胞表面的PD-1较远端高表达,病灶周围区域PD-1在CD4+T和CD8+T细胞表面的表达高于远端(21.11±1.15%vs 11.69±0.69%,22.31±1.15%vs 11.42±0.79%,P<0.05);PD-1-CD4+T、PD-1-CD8+T细胞分泌的IFN-γ、TNF-α显着高于PD-1+CD4+T、PD-1+CD8+T细胞。第三部分,1)在Nude和SCID小鼠中,泡球蚴感染明显重于BALB/c小鼠,但Nude与SCID二者无明显差异。纤维化程度在BALB/c小鼠重于Nude和SCID小鼠(24周,天狼星红:29.35±2.56%vs 8.90±2.67%vs 9.90±1.56%,P<0.05;IHC:22.89±4.93%vs 3.84±0.98%vs 7.23±3.23%,P<0.05);2)与对照组对比,封闭CD4+T细胞和封闭CD8+T细胞后病灶显着增大(重量1523.00±288.50 vs1285.00±272.60 vs 375.00±83.24mg,P=0.012,P=0.044;体积2197.00±647.10 vs1744.00±367.20 vs 108.80±22.63mm3,P=0.013,P=0.048),但封闭组之间无显着差异。3)成功建立E.multilocularis经门静脉感染BALB/c小鼠模型,感染早期,PD-1在CD8 Tcm表面高表达;感染晚期,PD-1在CD3+T、CD4+T、CD8+T和Treg细胞表面高表达;12周和24周时,PD-1+CD8+T分泌的IFN-γ显着低于PD-1-CD8+T(14.42±1.89%vs 32.26±0.47%,4.59±0.43%vs 10.17±0.74%,P<0.001,P=0.027);第四部分,1)敲除PD-1基因后,经门静脉注射E.multilocularis感染PD-1-/-小鼠后,E.multilocularis生长被抑制(24周,重量296.20±26.15 vs 471.00±88.70mg,体积221.40±29.61 vs 451.40±113.20mm3,P<0.05),脾脏肿大,纤维化加重(24周,天狼星红:53.56±3.77%vs 32.64±0.83%,P<0.05;IHC:27.32±6.23%vs 10.99±1.83%,P<0.05)。PD-1-/-鼠肝脏区域CD69阳性CD4+T细胞和效应性CD4+T细胞早期显着增加(46.44±2.06%vs 29.86±4.60%,67.12±3.96%vs 42.68±5.17%,P<0.05),肝脏Th1型细胞增加(24周,IFN-γ+CD4+T 19.26±1.90%vs 7.21±0.88%,P<0.05),Th2型细胞减少(24周,IL-4+CD4+T 2.83±0.12%vs 5.53±0.92%,P<0.05);2)敲除PD-1基因后,经皮下注射E.multilocularis感染PD-1-/-小鼠后,E.multilocularis生长被抑制(24周,重量101.20±43.12 vs 393.70±123.5mg,体积82.17±28.43 vs429.30±148.30mm3,P<0.05);3)抗体封闭PD-1/PD-L1信号通路后,E.multilocularis生长未显着抑制,纤维化加重(α-PD-1,天狼星红:37.72±2.24%vs 28.39±1.60%,P<0.05;α-PD-L1,天狼星红:34.15±1.70%vs 22.56±4.26%,P<0.05,IHC:25.52±3.23%vs 13.65±1.94%,P<0.05),Th1型细胞增加(IL-2+CD4+T 10.75±0.74%vs 7.85±0.60%,TNF-α+CD4+T 22.43±1.94%vs 13.73±1.99%,P<0.05),Th2型细胞减少(IL-4+CD4+T 4.96±0.29%vs 7.00±0.62%,P<0.05)。结论:1)PD-1在AE患者病灶周围T细胞表面高表达介导T细胞免疫耗竭,导致肝脏区域免疫耐受;2)T细胞在感染中有重要作用,参与纤维化形成的过程;PD-1在E.multilocularis感染小鼠中T细胞表面高表达;3)阻断PD-1抑制泡球蚴的生长,增加肝纤维化,逆转Th1/Th2和Th17/Treg失衡。

二、血清IL-10和TNF-α水平的动态检测在早期预测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清IL-10和TNF-α水平的动态检测在早期预测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胆汁中Fractalkine、sCD40L、IL-4、IP-10作为预测肝移植术后肝损伤的潜在标志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纳入标准及分组
    3 实验标本收集及处理
    4 细胞因子检测
    5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6 GO富集分析
    7 伦理学审查
    8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肝移植术后两组患者第1、3、5、7 天血清中ALT、AST、LDH水平比较
    3 两组患者胆汁中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4 胆汁中细胞因子水平对肝移植术后发生肝损伤预测价值的ROC分析
    5 肝损伤临床指标与胆汁中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6 胆汁中细胞因子与临床指标对肝损伤程度的区分
    7 GO富集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因素及其分子机制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2)转录因子YY1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YY1 参与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引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YY1 过表达质粒通过促进Th17 的分化参与大鼠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移植中树突状细胞作用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3)GPR37经调控Kupffer细胞M2型极化诱导老龄鼠供肝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过表达GPR37对老龄大鼠供肝肝移植免疫耐受微环境形成的作用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过表达GPR37 对老龄鼠供肝Kupffer细胞M2 型极化的机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 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胞葬作用介导的死亡细胞清除在肝脏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4)缺血损伤相关的新生表位在器官移植术后体液性排斥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缺血损伤导致新生表位的产生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缺血损伤相关的新生表位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及机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 新生表位诱导的移植术后体液性排斥反应的防治探讨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四部分 褪黑素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在器官移植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5)细胞因子与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预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流行病学
    2.2 DILI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
    2.3 细胞因子参与DILI的发生、发展
    2.4 细胞因子可预测DILI的严重程度
    2.5 小结及展望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及排除标准
    3.3 研究方法
        3.3.1 DILI的临床分型
        3.3.2 RUCAM评分
        3.3.3 肝脏病理学检查
        3.3.4 细胞因子的检测
        3.3.5 预后标准
        3.3.6 数据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第一部分:DILI的临床、病理特征
        4.1.1 DILI患者的一般资料
        4.1.2 引起DILI的可疑药物
        4.1.3 DILI患者的临床表现
        4.1.4 DILI患者的临床分型
        4.1.5 DILI患者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炎症程度分级
    4.2 第二部分:DILI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
        4.2.1 DILI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
        4.2.2 DILI患者不同炎症程度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
        4.2.3 DILI患者不同炎症程度组间比较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
        4.2.4 细胞因子与肝功指标的相关性
    4.3 第三部分:DILI患者的预后分析
        4.3.1 DILI患者的预后
        4.3.2 影响DILI预后的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IL-26通过调控TGF-β1/Smad2信号通路介导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而促进肝纤维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IL-26 促进HBV-Tg转基因小鼠肝纤维化
    一、引言
    二、设备、材料及试剂
    三、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六、结论
第二章 IL-26诱导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促进肝纤维化
    一、引言
    二、设备、材料及试剂
    三、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六、结论
第三章 IL-26 通过调控TGF-β1/Smad2 信号通路促进肝纤维化
    一、引言
    二、设备、材料及试剂
    三、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六、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白细胞介素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急诊临床管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7)基于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探讨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Th17 细胞与Treg细胞的研究
        1.1 Th17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
        1.2 Treg细胞:调节性T淋巴细胞
        1.3 Th17、Treg细胞之间的平衡
        1.4 Th17、Treg细胞在肝衰竭中的表达和作用
    2 慢加急性肝衰竭疾病的概况
        2.1 西医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认识
        2.1.1 ACLF的定义
        2.1.2 基于“PIRO”概念对ACLF的认识
        2.1.3 ACLF的预后模型
        2.1.4 ACLF的治疗
        2.2 中医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认识
        2.2.1 病名、病因及病机
        2.2.2 辨证分型
        2.2.3 治法方药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1 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治疗方案
        1.5 观察指标
        1.6 疗效判定标准
        1.7 统计学方法
        1.8 研究结果
    2 解毒化瘀方对Th17、Treg细胞水平的影响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步骤
        2.4 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解毒化瘀方用药分析
    2 解毒化瘀方临床疗效分析
        2.1 对HBV-ACLF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2.2 对HBV-ACLF患者好转率的影响
        2.3 对HBV-ACLF患者中医证候总疗效、总积分的影响
        2.4 对HBV-ACLF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2.5 对HBV-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3 解毒化瘀方调节Th17、Treg细胞水平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中医常见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图1
附图2
缩略词表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8)干扰TLR9-IRF5信号通路对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柯萨奇病毒
    2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
        2.1 病毒性心肌炎
        2.1.1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原学
        2.1.2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
        2.1.3 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
        2.2 柯萨奇病毒感染诱发心肌炎的致病过程
        2.3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中介导心脏损伤的因素
        2.3.1 病毒直接介导的心脏损伤
        2.3.2 固有免疫反应介导的心脏损伤
        2.3.3 获得性免疫反应介导的心脏损伤
    3 TLR9-IRF5 信号通路与病毒性心肌炎
        3.1 TLR家族简介
        3.2 TLR信号通路与病毒性心肌炎
        3.3 TLR9 介导的信号通路与病毒性心肌炎
        3.3.1 TLR9 信号通路
        3.3.2 TLR9 信号途径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3.4 病毒性心肌炎中TLR9 的配体
        3.4.1 mtDNA
        3.4.2 HMGB1
        3.5 TLR9 信号途径中参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关键分子
        3.5.1 MyD88
        3.5.2 NF-κB
        3.5.3 IRFs
        3.6 IRF5 在心肌炎中的作用
        3.6.1 IRF5 的生理功能
        3.6.2 IRF5 对炎症的调控
        3.6.3 IRF5 介导的心脏损伤
        3.7 TLR9/ IRF5 信号拮抗剂应用的研究现状
        3.7.1 TLR9 拮抗剂应用的研究现状
        3.7.2 IRF5 拮抗剂的研究现状
        3.7.3 TLR9/ IRF5 信号拮抗剂的临床应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TLR9-IRF5 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在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的表达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纳入与排除标准
        2.1.2 临床指标采集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中IRF5 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检测
        2.3.2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包积液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检测
        3.实验结果
        3.1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中IRF5 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3.2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包积液细胞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
        3.3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包积液上清中TNF-α和IL-6 的表达水平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TLR9-IRF5 信号通路在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中的作用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0 实验动物与细胞
        2.1 ODNs
        2.2 病毒
        2.3 实验试剂与器材
        2.4 实验方法
        2.4.1 CVB3 的扩增与毒力检测
        2.4.2 CVB3 感染BAlB/c小鼠建立VMC动物模型
        2.4.3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急性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的动态检测
        2.4.4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急性期心肌组织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m RNA表达水平的动态检测
        2.4.5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中HMGB1 的检测
        2.4.6 CVB3 感染H9C2 细胞建立VMC细胞模型
        2.4.7 CVB3 感染后H9C2 细胞中HMGB1和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m RNA表达水平的动态检测
        2.4.8 HMGB1 中和抗体干预后CVB3 感染的H9C2 细胞中HMGB1和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的检测
        2.4.9 氯喹干预后CVB3 感染的H9C2 细胞中HMGB1和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的检测
        2.4.10 AAAG ODN干预后CVB3 感染的H9C2 细胞中HMGB1和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的检测
        2.4.11 检测Cp G1826 干预后CVB3 感染的H9C2 细胞活力
        2.4.12 检测AAAG ODN干预后CVB3 感染的H9C2 细胞活力
        2.4.13 检测氯喹干预后CVB3 感染的H9C2 细胞活力
        2.4.1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与心肌损伤的关系
        3.1.1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的建立
        3.1.2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急性期心肌组织病理动态变化
        3.1.3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急性期心肌组织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
        3.1.4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急性期心肌组织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与心肌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3.2 CVB3 感染诱发心肌细胞中TLR9-IRF5 信号活化
        3.2.1 CVB3 感染后心肌细胞中HMGB1 表达水平
        3.2.3 CVB3 感染后心肌细胞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水平
        3.2.4 HMGB1 中和抗体对CVB3 感染的心肌细胞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3.2.5 氯喹对CVB3 感染的心肌细胞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3.2.6 AAAG ODN对 CVB3 感染的心肌细胞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3.3 干扰TLR9-IRF5 信号对CVB3 感染的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3.3.1 Cp G1826对CVB3 感染的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3.3.2 氯喹对CVB3 感染的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3.3.3 AAAG ODN对 CVB3 感染的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4 讨论
        4.1 CVB3 感染过程中HMGB1 的释放与TLR9 信号的激活
        4.2 CVB3 感染后TLR9-IRF5 信号的激活与心肌损伤
        5 小结
    第三章 调节TLR9-IRF5 信号通路对小鼠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方法
        2.1 实验动物和细胞
        2.2 ODNs
        2.3 实验试剂与器材
        2.4 实验方法
        2.4.1 AAAG ODN干预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
        2.4.2 AAAG ODN不同时间干预后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体重及一般状态影响的检测
        2.4.3 AAAG ODN不同时间干预后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炎症的检测
        2.4.4 AAAG ODN不同时间干预后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组织中TLR9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检测
        2.4.5 AAAG ODN不同时间干预后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外周免疫器官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检测
        2.4.6 AAAG ODN干预后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组织中病毒载量检测
        2.4.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AAAG ODN对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影响
        3.1.1 不同时间给予AAAG ODN的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一般状态
        3.1.2 不同时间给予AAAG ODN的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心脏损伤程度
        3.2 给予AAAG ODN后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组织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水平
        3.2.1 不同时间给予AAAG ODN的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组织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在感染后第7天的表达水平
        3.2.2 不同时间给予AAAG ODN的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组织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在感染后第14天的表达水平
        3.3 给予AAAG ODN后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外周免疫器官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水平
        3.3.1 不同时间给予AAAG ODN的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脾脏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水平
        3.3.2 不同时间给予AAAG ODN的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的中TLR9-IRF5 信号通路主要因子的表达水平
        3.4 给予AAAG ODN后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组织中病毒载量
        4 讨论
        4.1 AAAG ODN干预后对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脏中TNF-ɑ和 IL-6 表达水平的影响
        4.2 不同时间应用AAAG ODN对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影响差异的可能机制
        5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优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减轻肠上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研究大鼠BMMSCs中的Muse细胞对受损肠上皮模式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与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1.3 数据处理及统计
    1.2 结果
        1.2.1 大鼠BMMSCs的培养与鉴定
        1.2.2 大鼠Muse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1.2.3 直接接触状态下,Muse 细胞对炎性损伤 IECs 细胞的作用
        1.2.4 非直接接触状态下,Muse 细胞对炎性损伤 IECs 细胞的作用
        1.2.5 Muse细胞对炎症微环境的影响
    1.3 讨论
    1.4 小结
二、研究基因修饰的BMMSCs对受损肠上皮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与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及统计
    2.2 结果
        2.2.1 大鼠BMMSCs的培养与鉴定
        2.2.2 建立过表达HO-1 基因的BMMSCs(HO-1/BMMSCs)
        2.2.3 BMMSCs来源的外泌体鉴定
        2.2.4 HO-1/BMMSCs对炎性损伤IECs的作用
        2.2.5 HO-1/BMMSCs 对大鼠异基因 SBTx 模型的移植小肠的影响
        2.2.6 HO-1/BMMSCs 共培养体系中的外泌体对炎性损伤 IECs 的作用
    2.3 讨论
    2.4 小结
三、探索外泌体在 Ho-1 基因修饰的 BMMSCs 保护受损肠上皮细胞的作用机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及统计
    3.2 结果
        3.2.1 外泌体在HO-1/BMMSCs对炎症损伤IECs中异常增高的HMGB3/JNK通路水平的影响及其调控作用
        3.2.2 HBM-exo中的高水平MiR-200b对炎性损伤IECs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3.2.3 TNF-α刺激能够上调HO-1/BMMSCs细胞内及外泌体MiR-200b的表达
        3.2.4 HO-1/BMMSCs 调控异基因 SBTx 移植小肠组织中的 HMGB3 及 Mi R-200 的表达水平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源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与器官移植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PD-1经T细胞介导泡型包虫病免疫耐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E.granulosus和 E.multilocularis经门静脉感染小鼠模型对比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PD-1 在泡型包虫病患者肝脏中的表达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和分组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PD-1 在泡球蚴感染小鼠肝脏中的表达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配制方法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阻断PD-1 在治疗泡球蚴感染小鼠中的疗效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分组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配制方法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PD-1和IL-10在泡型包虫病中免疫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血清IL-10和TNF-α水平的动态检测在早期预测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胆汁中Fractalkine、sCD40L、IL-4、IP-10作为预测肝移植术后肝损伤的潜在标志物研究[D]. 杨鹏翔. 青岛大学, 2021(02)
  • [2]转录因子YY1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研究[D]. 洪丽萍.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GPR37经调控Kupffer细胞M2型极化诱导老龄鼠供肝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D]. 徐雪松. 重庆医科大学, 2021
  • [4]缺血损伤相关的新生表位在器官移植术后体液性排斥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浩.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细胞因子与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预后价值[D]. 张雨. 吉林大学, 2021(01)
  • [6]IL-26通过调控TGF-β1/Smad2信号通路介导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而促进肝纤维化[D]. 张新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7]基于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探讨解毒化瘀方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研究[D]. 周小博.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干扰TLR9-IRF5信号通路对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保护作用[D]. 聂抒. 吉林大学, 2020(08)
  • [9]优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减轻肠上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孙东.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PD-1经T细胞介导泡型包虫病免疫耐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李智德.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动态检测血清IL-10和TNF-α水平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预测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