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航海》2004年总目录

《天津航海》2004年总目录

一、《天津航海》2004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张镇昌[1](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学界对渔业企业的研究,多集中在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方面,较少涉及渔业企业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渔业企业的历时性研究。渔业企业是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连接鱼产品从渔船到餐桌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推动渔业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作用特点。文章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的渔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获得一手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的办法将北海市的渔业企业的发展脉络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从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前以及进入21世纪后这三个时间阶段的不同时期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变迁进行分析,厘清渔业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任务、效能、遇到问题和应对措施,并通过梳理同时期国内不同海区渔业企业发展状况,尝试对北海渔业企业进行评价,提出新形势下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路径。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北海渔业企业为恢复和发展渔业经济奠定基础。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北海市渔业企业体系在建立后对恢复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却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凸显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第二部分,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下逐步发展成熟,开拓了远洋渔业,提升了渔业经济发展质量。改革开放后,渔业企业需助推渔业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在完成该任务过程中,传统的渔业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发生了变化,同时期也衍生了新的乡镇渔业企业系统。在这一阶段,暴露出传统渔业企业出现竞争能力下降、涉外渔业事件影响企业发展以及海洋资源衰退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海域国际政治关系与该时期海洋过度捕捞等相关联。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实行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国内外的贸易沟通、打开远洋渔业局面、延长渔业产业链和涉足非渔产业,加快构建侨港镇渔业企业体系等方面的应对措施。第三部分,21世纪后北海渔业企业有了发展新方向,渔业经济得到转型发展,成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动力引擎。新时代下渔业企业有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走出去”的时代任务和条件,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下实现转型升级等发展目标定位,这一时期传统企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民营企业取而代之成为新时代渔业产业的主角。却也需要面对渔业资源衰退引发的连锁反应、传统企业没落、国家部分渔业政策紧缩下企业转型生产的阵痛和走向国际阻碍重重等问题,其中既有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缺陷,也有政府政策措施及落实力度不足和复杂的国内国际存在的社会原因。为突破新时代下的发展障碍,渔业企业自身从多元发展、科技创新、响应“走出去”战略、扩大交流圈、紧贴国家发展政策、回馈社会等六个方面提高企业发展质量进行自我解困。第四部分,分别阐述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东海、黄海和渤海这三大海区渔业企业发展的简要状况,同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构建与发展所发挥的社会功用从奠定北海在南海区的渔业地位、带动个体渔民发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话语权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最后,从政府政策施政、企业内部动力和构建渔民与渔业企业共同体等三个方面提出进一步促进渔业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谢涌,景康渊,李磊[2](2020)在《使用ADC软件选取电子及纸质海图》文中研究说明准备图书资料是船舶开航前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船舶航行安全的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之一。对于航次电子及纸质海图的选取,通常做法是每次出航前邀请服务商上船在ECDIS上根据航次计划测定需要哪些电子海图(ENC)。这样做存在诸多问题:(1)每次邀请服务商到船,程序繁琐、经济效率低;(2)如果船舶在海上临时调整航行计划,服务商无法上船,那么只能电话告知其航行水域或者将航线发给服务商来订购海图,这样容易出现订购海图不全或者订购水域过大的情况;(3)对

黄梦元[3](2019)在《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的国内立法完善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拆船业被誉为“无烟冶金工业”,通过对废旧船舶的拆解可以获得大量的废钢材以及其他可以回收利用的材料、设备,因此拆船业本身应当是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的资源节约型产业。但与此同时,拆船业也是一个容易出现高污染的行业,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对拆船厂、拆船行为、待拆解船舶等进行有效监管,在船舶的拆解作业中,很容易发生有害物质泄漏导致环境污染的事故。国际上为对拆船厂、待拆解船舶和拆船行为进行有效规制,出台了一系列国际法规,2009年出台的《香港国际安全和无害环境拆船公约》(以下简称“《香港公约》”)以及2013年出台的《欧盟船舶回收法规》(以下简称“《欧盟法规》”)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中国作为世界上的拆船大国,目前防止拆船污染的相关法律以《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为主,辅之以一些部门规章、行业规范、国家标准等规范性文件。与国际相关立法相比,我国的拆船立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甚至一些条款已经过时。《香港公约》以及《欧盟法规》的出台为我国完善国内相关立法提供了借鉴。为此,本文立足于我国的防止拆船污染法律体系,重点结合《香港公约》和《欧盟法规》,提出一些完善我国相关立法的建议。本文共包括六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一章拆船与拆船污染概述,在拆船概述中介绍了拆船的定义、拆船业的意义及价值以及中国拆船业概况;在拆船污染概述一节介绍了拆船污染的种类以及拆船污染的管控方针。第二章我国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的法律存在的问题,详细介绍了我国规范拆船污染问题的国内规范性文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部分规定可操作性不强、拆船企业设立准入门槛低、设置的防止拆船污染的标准较低且混乱、缺少与拆船污染问题配套的经济保障制度等问题。第三章《香港公约》和《欧盟法规》中的防止拆船污染制度,对《香港公约》和《欧盟法规》中的防止拆船污染环境法律制度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法规内容的合理性以及两部法规的出台给我国带来的影响。第四章对我国完善防止拆船污染法律制度的建议,立足于我国相关法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香港公约》和《欧盟法规》的合理制度,提出建立有害物质清单和船舶适合拆解证书制度、加强对拆船企业的准入审查和日常监管、制定高标准且统一的拆船作业工艺规范、设立绿色拆船基金与拆船污染责任强制保险相结合的系统的经济保障制度等建议。最后结论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

冯建中[4](2019)在《海上人命救助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上人命救助法律制度是一项建立在自然法理论之上、兼具公法和私法性质的特殊海事法律制度。本文在研究国内外海上人命救助法律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从海上人命救助的范畴和法律属性入手,对海上人命救助的公法和私法领域中涉及的理论争议、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系统阐述了国家主管机关在海上人命救助中对包括专业救助力量、涉海执法部门和军事力量、社会救助力量、船长船员在内的各类救助人以及被救助人进行统一组织、协调、指挥所形成的行政法律关系和救助人、被救助人在救助中作为平等主体所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分析了海上人命救助人违反救助义务可能产生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研究了国际海上人命救助中救助国与沿海国在指挥救助时可能产生的协调权竞合和冲突等热点问题,为海上人命救助公法和私法立体多元化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我国海上人命救助的相关立法提供理论基础和价值判断。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海上人命救助的范畴和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比国内外学者对海上人命救助的认识,从其法律概念和技术概念“一身二任”的特点入手,对其意涵进行了界定,阐释了海上人命救助的范畴及其法定性、公益性、无偿性和优先性等特征,对学界关于海上人命救助性质的认识进行评析,提出了海上人命救助公法性和私法性的双重属性,论证了海上人命救助建立的自然法理论基础。第二章对海上人命救助主体制度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了我国海上人命救助的主管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责边界,系统地研究了由政府专业救助力量、涉海执法部门和军事力量、社会救助力量、船长船员等构成的我国救助人谱系,对在海上人命救助中作用日益彰显的志愿者等社会救助力量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三章研究了海上人命救助的公法规制问题。本章运用公共行政理论,对各沿海国在海上人命救助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模式以及政府部门与其他组织间协调模式进行了剖析,研究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背景下缔约国、沿海国、人道主义救援国等相关国家的权利及其产生的竞合和冲突等问题,并对此提出调和应对解决方案。对政府主管机关、专业救助人、船长船员等不履行法定救助义务所应承担的公法上的责任进行了研究。第四章研究了海上人命救助民事权益保障制度。本章在分析了作为平等主体的救助人和被救助人在海上人命救助中民事权益权源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救助人的海上人命救助酬金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责任,研究了海上人命救助酬金请求权的构成及法律性质,通过分析学界关于海上人命救助酬金的争议特别是从“否定说”向“相对肯定说”的转变过程,研究酬金的评估、核定标准,同时提出通过建立保险、基金机制和政府拨款等建立海上人命救助费用补偿机制的建议。重点阐述了救助人对被救助人的损害赔偿责任请求权基础、归责原则和赔偿数额确定等问题。第五章提出完善我国海上人命救助立法的建议。本章在对我国现行海上人命救助立法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提出采取体系化立法模式、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互为补充、纳入及转化国际公约等方式完善我国海上人命救助立法的基本思路,以及完善国家海上人命救助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救助人法律地位及酬金请求权、合理确定救助人救助酬金数额、建立人命救助费用补偿机制、规范救助人的法律责任等完善立法的具体路径,并就完善我国海上人命救助国际合作制度问题提出了建议。

褚夫志[5](2018)在《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效用价值提升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程不断推进,信息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企业信息资源具有提高企业生产运营和决策效率的效能,具有显着的经济价值。信息资源效用价值是指企业通过优化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所获取到的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值。在信息化时代,提升企业信息资源效用价值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是企业信息资源组织管理的核心问题。不同于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基础平台或基本特征的如BAT等新兴的现代大型企业,集中在能源和制造业等领域的一些传统大型企业,由传统计划经济下国有企业重组改制而来,其信息化有其特有的历史发展轨迹和组织管理特征。这类企业信息资源数量巨大,并且随着企业发展不断快速增加,同时具有复杂组织结构和大量运营数据信息交互集成特征,普遍存在信息化顶层设计弱、统筹规划不强,组织管理效率低、评价机制不完善,业务标准不统一、异构平台多,协同管理程度低、数据共享应用程度不足等问题,影响了信息资源效用价值的发挥。传统大型企业通过改善信息资源组织管理,可以有效提升信息资源的效用价值。论文在深入研究已有相关文献以及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与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型传统企业信息资源组织管理效用价值贡献度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具有普适性的案例企业进行评价,分析了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组织管理应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信息资源管理、数据组织、信息应用三方面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升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效用价值的方法:构建信息资源综合协同管理机制、优化信息资源组织方式、实施信息资源推送策略。本文的研究对提升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效用价值,提升传统大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性研究成果包括:(1)通过对信息资源组织管理及效用价值评价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建立了适用于传统大型企业的信息资源组织管理效用价值贡献度评价模型,建立了包括6个一级评价指标、15个二级评价指标以及43个三级评价指标在内的组织管理效用价值贡献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具有传统大型企业典型代表性的案例企业信息资源组织管理效用价值贡献度进行了测度,验证了该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发现并分析了传统大型企业信息系统协同水平不高、信息资源组织不规范、信息资源应用手段缺乏等问题。(2)结合传统大型企业信息重复投入大、系统集成共享程度差、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资源协同管理架构及脆性防范机制,设计了适用于传统大型企业的信息资源协同管理平台方案,实现企业数据资产统筹管理,提升企业平台协同应用及共享能力,提升数据质量,对于我国传统大型企业来说,这些设计优化及改进方案能够完善信息资源管理方法,促进信息资源效用价值的持续提升。(3)根据目前大型企业异构平台统筹管理程度低、顶层组织设计差、信息资源共享性不够的现状,优化了适用于传统大型企业的信息资源组织方法,包括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分类编码及元数据进行了优化设计。这些优化设计能够完善我国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分类和组织方法体系,有效消除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顶层设计缺陷,实现企业信息资源体系结构的统一性、科学性与合理性,消除异构平台信息孤岛问题,提升信息资源效用价值。(4)针对目前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应用程度的不足,本文研究并优化设计了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协同过滤推荐策略,详细设计完善了企业用户业务需求主动捕获信息需求方法,提出了基于犹豫模糊偏好信息的改进的信息推荐算法,能够更好地提升信息资源推荐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提升企业信息资源效用价值。

唐智杰[6](2018)在《柳州市中医院药品零库存管理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院药品库存高企的问题一直广受医院管理者和学者关注。随着食药监总局对药品的监管逐渐严格,推行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力度加大,医院药品储存的硬件成本不断上身。而随着医改的逐步深入,全国与2017年9月30日以前全面取消了医院药品的加成,因此药品库存对医院来说已成为一个成本支出科目。因此在现行的条件下,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药品库存管理模式,是医院提高药品管理的效能,降低医院药品的库存成本,满足临床的用药,保证医院正常运作的必由之路。本文就是基于这个角度,在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之后,结合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现状,论证了医院加强药品管理,实行药品零库存管理的必然性和紧迫性。为此,论文详细阐述了在零库存管理的理念下,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库存管理需要遵循的理念,以及实行药品零库存管理的主要形式,实现目标和实际实施步骤。并将药品供应链的零库存管理与其它行业零库存管理进行了横向的对比,从理论上指导了零库存管理的运用范围。基于以上理论研究,针对医院药品库存居高不下的现状,以柳州市中医院为实例开展了药品零库存管理的实践。并在实践中运用ABC分类管理法与排序分析法对医院药品库存实施精细化管理,验证了 ABC分类管理法和排序分析法在零库存管理中的有效性,并通过实践结果分析了这两种管理方法的优缺点。在观点得到验证后,运用博弈论对实施药品零库存管理的过程进行分析,引出供应链节点实施零库存对供应链产生的影响。

韩涛[7](2016)在《卫星导航系统互操作算法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卫星导航格局正在发生变革,从单一GPS系统发展为多GNSS并存;兼容互操作成为各国维护核心利益的主要手段,世界各主要卫星导航国家和地区均利用各种国际场合,通过兼容与互操作维护各自核心权益;互操作是当前卫星导航技术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已成为全球卫星导航领域的关注热点和发展方向,世界各主要国家对此均高度重视;消除或减轻各系统之间差异化因素带来的影响是互操作技术的核心内容。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程的稳步推进,为我国北斗互操作技术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牵头的一系列互操作相关项目为技术研究基础,另一方面以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互操作子工作组的技术研讨为方向指导基础,在这两个基础条件下,本论文主要通过分析系统间差异性及其对定位结果和用户的影响,将这些差异化因素区分为结构差异、载体差异和信息差异,以设计合理、可行的方法减少这些差异化因素对服务性能负面影响、扩大其正面影响为目的展开了讨论。具体围绕梳理GNSS系统间差异化及影响、GNSS系统时间互操作、GNSS系统坐标互操作、GNSS互操作系统星座和GNSS互操作算法这五个方面展开分析和论述。一是梳理了GNSS系统间的差异化因素及分类,讨论并明确了这些差异性对PVT解算过程的影响机理,结合北斗系统针对卫星导航用户开展的GNSS互操作需求调研,进一步理清了GNSS互操作的主要研究内容。二是针对GNSS系统时间互操作展开了讨论,系统时间偏差的监测和预报是GNSS时间互操作主要任务之一。在阐述GNSS系统时间偏差产生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互操作对时间统一的需求以及GNSS系统时间互操作的可行性;紧接着,分别讨论了用户级和系统级的系统时间偏差处理方法;为了解决系统时间偏差的预报问题,分析了系统时差数据的品质与特征,发现了系统时差数据的幂律分布特性;重点讨论了通过多项式模型、灰色模型和分形拟合模型进行系统时差预报的原理,并通过数值试验对常用的时差预报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三是讨论了GNSS系统坐标互操作。由于各系统坐标系在地表差异不大,不少学者认为系统坐标无需相互转换;我们以不同GNSS坐标系下卫星坐标的差异为抓手,分析并论证了GNSS系统坐标互操作的必要性。由于普通用户难以获取官方坐标转换参数,我们设计了一种利用“国际GNSS监测评估服务”产品进行坐标转换参数求解的方法,并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四是对GNSS互操作系统为用户带来的星座互补性及其效果进行了量化分析。以GDOP为切入点,结合GNSS信号干扰引起的测距精度变化,对GDOP改善情况的量化展开论述,发现了GDOP平均值与可视卫星数量之间的特殊函数关系;并依此为依据借助几何模型探讨了GDOP与星座卫星数量间的关系,并证明了“GDOP饱和值”的不存在性。五是讨论并仿真了GNSS互操作的定位及完好性算法。分析并区分了松组合与紧组合这两种定位算法,我们认为松组合定位算法是一种多模定位算法,而紧组合定位算法则是互操作定位算法;在此前提下,讨论了这两种定位算法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其对PVT服务性能的改善;以传统的RAIM算法为依据,讨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残差的GNSS互操作系统卫星故障检测和识别算法;梳理了GNSS互操作的算法流程并依此开展了仿真计算。本文的几个主要结论如下:(1)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表明用户对互操作参数关注度较高;(2)系统时差数据特性分析表明系统时差满足幂律分布,具有自相似性;(3)通过计算卫星在不同坐标系下的坐标差异可知,GNSS坐标互操作是必要的;(4)仿真结果表明GDOP平均值的平方与可视卫星数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5)将互操作后的GNSS系统星座与兼容性分析相结合,验证了GDOP饱和值的不存在性。

于洋洋[8](2016)在《论海难救助中的特别补偿制度》文中研究表明海难救助中的特别补偿制度是为了鼓励救助人对海上环境损害进行救助而设立的一项制度,主要包括《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第十四条规定的特别补偿制度以及SCOPIC条款。该制度自产生以来便经历着发展完善的过程,而针对公约中特别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国际救助联盟(ISU)于2008年提出了修改建议。本文通过对特别补偿制度的发展历程和ISU的修改建议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对公约加以完善的建议,包括对环境损害的界定进行修改,单独计算特别补偿金额,规定具体的特别补偿金额计算方式,以及完善特别补偿的实现和保障机制。同时,本文对我国的海难救助特别补偿制度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我国《海商法》中的特别补偿制度继承了《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的缺陷,而SCOPIC条款在中国的适用也由于中国的相关情况而困难重重。同时,我国的海难救助行业存在以公共机构为主导,缺乏竞争的问题。因而,本文建议对我国的特别补偿制度也进行符合我国国情的合理修改。但是,我国特别补偿制度的顺利修改还是要以积极参与并推动公约的修改进程为前提。同时,除完善立法之外,还要对我国的海难救助行业进行规制,从而使我国的海上救助工作更加高效、有序。

杜娜娜[9](2016)在《国际空难海上救助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际空难事故频繁发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尤其是2014年马航MH370失联事件,更是引发人们对国际航空安全的热议。空难事故一旦发生,将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后果不堪设想。因而空难事故发生后,立即组织对遇险航空器和遇险人员的救助成为第一要义。纵观航空法的发展历史,空难救助制度的发展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分为两个发展时期。二战之前国际空难以私法调整方式为主,国际社会对空难事故的救助普遍适用海商法的原则。而战后进入公法调整阶段,国际航空法对于空难救助给予了充分地重视,芝加哥公约明确规定了缔约国的救助义务。国际空难救助分为陆上救助和海上救助。近年来随着国际空难的频繁发生,尤其是事故多发生在海上,使得国际空难海上救助面临着巨大地挑战。空难事故发生在海上,一方面增加了救助难度,海上搜寻救助困难程度大于陆地,不是一国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多国合作共同救助:另一方面,或多或少地掺杂着国家主权问题,尤其是对于有争议的海域,使得国际海上救助变得敏感。因而在国际空难海上救助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救助责任区分不明显,没有统一的国家协作机制;救助费用过于庞大,救助国是否可以追索?鉴于此,构建独立的国际空难海上救助体系是很有必要的。但在此之前,不得不提的是海难救助制度,一方面是因为海难救助制度作为海商法的特有制度,随着航海贸易的发展而逐渐确立、发展并成熟,其成熟的制度规定为构建国际空难海上救助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另一方面,在早期的空难救助中对遇险航空器的救助是适用海商法原则的,并延续至今。但随着国际航空运输的发展和国际空难的发生,国际空难海上救助的特殊性渐渐显露出来,很显然海商法的原则如果继续适用无法完美地解决空难海上救助出现的问题。目前相关国际航空公约中虽对空难救助作了相关规定,但以原则性规定为主,具体的应用规则多由缔约国在国内法进行规定或者由缔约国间签订多边或双边协议的形式解决。结合相关国家对于空难海上救助的规定,借鉴海难救助的制度规定,本文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方面出发构建国际空难海上救助制度。实体法的构建,从救助主体、救助标的和救助费用三个方面分析,这三个方面也恰巧反映出国际空难海上救助法律关系。程序法的构建,实际上是运用国际私法有关冲突法的规则解决法律适用纠纷,包括在国际空难海上救助实践中产生的救助者与被救助者之间的法律纠纷和救助者与救助者之间的纠纷等。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综述和比较法研究。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明确国际空难救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立法规定:通过比较研究海难救助与国家空难海上救助意识到两种制度间的差异,意识到现有国际空难海上制度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构建国际空难海上救助制度提供制度上的借鉴。

菅永坤[10](2016)在《破损搁浅船起浮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海上运输的繁荣发展,很多船舶事故也逐渐凸显出来。船舶搁浅事故也时有发生,由于船舶脱浅起浮作业的操作不当,不仅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而且更甚者是船舶不能完成船期。为了保证搁浅船舶能够迅速的完成起浮作业,尤其是针对破损的搁浅船舶能够快速、安全的脱浅起浮,本文对破损搁浅船舶的起浮方案进行了研究。破损船舶的搁浅起浮作业比较特殊,由于船体发生破损,势必会发生舱体进水现象,因此它的起浮作业需要考虑较多的因素。破损搁浅船舶的起浮方案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船舶的固定技术、船舶的脱浅起浮方法和船舶起浮后的浮态和稳性控制,以及在各个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研究搁浅船舶的固定技术主要是为了防止船舶在脱浅起浮之前发生偏转或移动造成船舶搁浅程度加深,防止造成二次搁浅事故的发生。对搁浅船舶的起浮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和比较各个起浮方法的可操作性和适用范围,以达到对搁浅船舶的起浮迅速做出反应和得出应急预案并对船舶起浮方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加快船舶脱浅起浮作业的进程,减少因操作不当或反应时间较长带来的经济损失或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对搁浅船舶起浮后的浮态和稳性提供了相应的计算方法,保证起浮后的船舶能够满足拖航或自航的要求。最后本文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计算,以验证选择的方案的可行性,并对方案的整个操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破损船舶搁浅起浮的研究为以后船舶搁浅的起浮作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天津航海》2004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航海》2004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学术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关于海洋渔业经济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渔业企业的研究
        (三)关于国外渔业企业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地调查法
    五、相关问题的必要说明
        (一)渔业企业的概念界定
        (二)选取北海市作为研究点的缘由
        (三)文章中涉及的主要渔业企业信息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北海渔业企业的基础奠定
    一、构建渔业企业体系的必要性
        (一)恢复和发展渔业经济
        (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现实需要
        (三)构建渔业经济体系是重要任务
    二、北海渔业企业体系的构建完善
        (一)水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
        (二)渔船修造体系的构建
        (三)综合性国有海洋捕捞企业的成立与成长
    三、北海渔业企业在渔业生产中的社会效用、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渔业企业产生的社会效用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问题
        (三)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后至21 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的突破
    一、改革开放后的新任务
        (一)助推渔业经济的市场化转型
        (二)推动渔民就业,释放生产活力
        (三)顺应改革开放时代潮流,焕发新生活力
    二、改革开放后至21 世纪前北海渔业企业体系的变化
        (一)改革开放以来至21 世纪前传统渔业企业的新变化
        (二)形成新的乡镇渔业企业体系
    三、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国有企业优势下降
        (二)渔业涉外事件的损失和海洋资源减少
        (三)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四、经济体制改革中渔业企业的应对措施
        (一)改革管理制度
        (二)加强与国内外的贸易沟通
        (三)开拓远洋捕捞新局面
        (四)渔业产业链延伸和非渔产业拓展的发展实践
        (五)努力建构新兴乡镇渔业企业体系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转型发展
    一、21 世纪以来渔业企业的历史定位和新形势
        (一)渔业企业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力量
        (二)时代为渔业企业发展创造新的历史条件
        (三)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催生渔业企业转型升级
    二、21 世纪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特征
        (一)传统企业为时代所淘汰
        (二)民营企业成为行业产业的龙头引领
    三、渔业企业在困境中前行
        (一)渔业企业发展中所遇问题
        (二)渔业企业所遇问题的原因
        (三)渔业企业自我解困的主要举措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其他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概况及对北海渔业企业的评价和建议
    一、国内其他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情形
        (一)东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
        (二)黄海区渔业企业的发展状况
        (三)渤海区渔业企业的状况
    二、北海渔业企业发展的区域地位和现实作用
        (一)有利于奠定北海在南海地区渔业地位
        (二)有利于带动个体渔民发展
        (三)有利于维护国家在海洋权益中的话语权
    三、新形势下北海渔业企业发展的路径
        (一)政府须加强对渔业企业政策等的支持
        (二)渔业企业自身要提升发展的内力
        (三)构建渔民与渔业企业命运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使用ADC软件选取电子及纸质海图(论文提纲范文)

1 软件获取与更新及操作
    1.1 软件获取
    1.2 软件更新
        (1)光盘更新。
        (2)网络更新。
    1.3 软件窗口页面操作
        (1)主菜单。
        (2)地图操作快捷键栏。
        (3)视野范围总览。
        (4)产品种类选项标签。
        (5)辅助选项栏。
        (6)主海图显示界面。
        (7)其他重要控件。
2 航次海图选择及订购
    2.1 航次ENC选择
        2.1.1 航线路径法
        (1)航线编辑。
        (2)导入ENC航线。
        (3)海图选择。
        2.1.2 手动直接点选法
        2.1.3 信息查找法
    2.2 航次纸质海图选择
        2.2.1 手动直接点选法
        2.2.2 航线路径法
    2.3 海图订购
3 其他功能与用途
    3.1 航次海图核查
    3.2 其他航海图书资料
4 使用注意事项
5 结束语

(3)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的国内立法完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拆船与拆船污染概述
    第一节 拆船概述
        一、拆船的定义
        二、拆船的意义与价值
        三、中国拆船业概况
    第二节 拆船污染概述
        一、拆船污染的种类
        二、拆船污染的管控方针
第二章 我国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的法律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的国内立法
        一、防止拆船污染的专门性文件
        二、与防止拆船污染有关的其他规范性文件
    第二节 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的国内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法规的可操作性
        二、拆船厂的市场准入及日常监管
        三、防止拆船污染的标准
        四、与拆船污染有关的经济保障制度
第三章 《香港公约》和《欧盟法规》中防止拆船污染制度
    第一节 与拆船污染有关的国际立法
        一、船舶全部和部分拆解无害化处理技术准则
        二、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海上污染公约
        三、IMO拆船导则
        四、香港公约
        五、欧盟法规
    第二节 对船舶的监管
        一、有害物质清单制度
        二、适合拆船证书制度
    第三节 对拆船厂的监管
        一、《香港公约》关于拆船厂的要求
        二、《欧盟法规》中关于拆船厂的规定
    第四节 对拆船行为的监管
        一、《香港公约》中关于拆船行为的规定
        二、《欧盟法规》中关于拆船行为的规定
        三、对两法规中拆船行为规定的评价
    第五节 《香港公约》和《欧盟法规》可能给我国带来的影响
        一、我国的国内立法与《香港公约》和《欧盟法规》接轨的必要性
        二、《香港公约》和《欧盟法规》给我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三、我国尚未加入《香港公约》的原因
第四章 对我国完善防止拆船污染法律制度的建议
    第一节 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
        一、建立有害物质清单制度
        二、建立船舶适合拆解证书制度
        三、发挥船级社的检验发证职能
    第二节 完善对拆船厂的监管
        一、完善拆船企业的准入和管理机制
        二、制定高标准且统一的拆船作业工艺规范
    第三节 建立系统的经济保障制度
        一、设置绿色拆船基金
        二、建立拆船污染责任强制保险制度
        三、绿色拆船基金与拆船污染责任强制保险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海上人命救助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海上人命救助的范畴和基本理论
    第一节 海上人命救助的界定
        一、海上人命救助解析
        二、海上人命救助的内涵及外延
        三、海上人命救助的特征
        四、相近概念比较
    第二节 海上人命救助的性质
        一、海上人命救助性质的不同认识及评析
        二、海上人命救助的性质分析
    第三节 海上人命救助制度的自然法分析
        一、自然法理论对生命权平等保护的探讨
        二、自然法理论影响下海上人命救助义务的确立
    第四节 海上人命救助国际立法
        一、国际公约及其发展
        二、海上人命救助国际立法发展趋势带来研究的新视角
第二章 海上人命救助主体制度
    第一节 我国海上人命救助主管机关与救助人
        一、我国海上人命救助主管机关
        二、我国海上人命救助的救助人谱系
    第二节 海上人命救助的专业救助人
        一、专业救助人的界定
        二、专业救助人的法律资格
        三、专业救助人的法律地位
    第三节 海上人命救助的社会救助力量
        一、互益性社会组织
        二、海上人命救助志愿者
第三章 海上人命救助的公法规制
    第一节 海上人命救助行政管理体制
        一、海上人命救助协调组织模式
        二、我国海上人命救助的行政管理模式
        三、我国海上人命救助的协调机制
    第二节 海上人命救助国际协调制度
        一、救助国协调权的权源
        二、救助国协调权的竞合
        三、救助国协调权竞合下的冲突
        四、救助国协调权冲突的调和与应对
    第三节 海上人命救助人的刑事责任
        一、刑事责任的立法规定
        二、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三、刑事责任的司法实践
    第四节 海上人命救助人的行政责任
        一、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二、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的衔接
第四章 海上人命救助民事权益保障制度
    第一节 海上人命救助民事权益法律保障的基础
        一、救助人与被救助人基本的权利义务
        二、救助人权利义务的不对称性
        三、救助人权利义务不对称性的平衡
    第二节 海上人命救助酬金请求权
        一、关于海上人命救助酬金的争议
        二、海上人命救助酬金请求权的构成及法律性质
        三、海上人命救助酬金的评估及核定
        四、海上人命救助费用补偿机制
    第三节 海上人命救助人民事责任和损害赔偿
        一、救助人法律责任的基本特征
        二、救助人民事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三、救助人民事法律责任的免除
        四、海上人命救助人的损害赔偿责任
第五章 我国海上人命救助的立法及完善
    第一节 我国现有海上人命救助的立法分析
        一、现有立法及相关规定
        二、对现有立法规定的分析
        三、现有立法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完善我国海上人命救助法律制度的基本思路
        一、采取体系化立法模式
        二、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三、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互为补充
        四、纳入及转化国际公约的规定
    第三节 完善我国海上人命救助法律制度的具体路径
        一、完善国家海上人命救助行政管理体制
        二、完善救助人法律地位及酬金请求权
        三、合理确定救助人救助酬金的数额
        四、建立海上人命救助费用补偿机制
        五、规范海上人命救助中救助人的法律责任
    第四节 我国海上人命救助国际合作制度完善
        一、国际合作的制度基础
        二、完善国际合作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5)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效用价值提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信息资源效用价值相关研究
        1.2.2 信息资源管理相关研究
        1.2.3 信息资源组织相关研究
        1.2.4 信息资源推荐方法及应用研究
        1.2.5 大型企业信息资源组织管理及效用价值研究
        1.2.6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重要概念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3.3 主要创新点
    1.4 论文技术路线与组织架构
        1.4.1 论文技术路线
        1.4.2 论文组织架构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基础理论与方法
    2.1 效用价值论
    2.2 协同理论
    2.3 生命周期管理理论
    2.4 架构理论
    2.5 超网络理论
    2.6 模糊决策理论
    2.7 信息资源组织方式
    2.8 信息资源目录管理体系
    2.9 元数据与本体理论
    2.10 信息资源管理评价方法
    2.11 本章小结
3 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组织管理效用价值评价模型构建
    3.1 企业信息资源效用价值内涵与特征
        3.1.1 企业信息资源效用价值内涵
        3.1.2 企业信息资源效用价值特征
    3.2 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组织管理效用价值贡献度模型构建
    3.3 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组织管理效用价值评价指标
    3.4 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组织管理效用价值评价过程
        3.4.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3.4.2 取得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
        3.4.3 分层计算评估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组织管理效用价值评价分析
    4.1 传统大型企业研究分析案例选取
        4.1.1 案例企业介绍
        4.1.2 案例企业普适性分析
    4.2 案例企业信息资源组织管理效用价值评价
        4.2.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2.2 历年评价指标取值计算
        4.2.3 分层运算评估结果
    4.3 案例企业评价结果分析
        4.3.1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缺陷及提升需求
        4.3.2 企业信息资源组织缺陷及提升需求
        4.3.3 企业信息资源应用缺陷及提升需求
    4.4 本章小结
5 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协同管理研究
    5.1 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网络生态环境协同管理模型
        5.1.1 信息资源网络生态环境协同管理效应
        5.1.2 网络环境信息资源协同管理效用价值贡献分析
        5.1.3 信息资源协同管理体系模型建立
        5.1.4 协同管理信息资源架构设计
    5.2 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协同管理平台方案研究与设计
        5.2.1 信息资源协同管理方案总体思路
        5.2.2 信息资源协同管理平台总体设计
        5.2.3 信息资源协同管理平台服务化应用设计
        5.2.4 全生命周期数据治理
    5.3 协同管理效用价值提升效果
    5.4 本章小结
6 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组织优化方法研究
    6.1 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组织方式优化
        6.1.1 信息资源组织方式适用性分析
        6.1.2 信息资源系统化组织优化方法
    6.2 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构建
        6.2.1 制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规划
        6.2.2 设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服务架构
        6.2.3 选择应用信息资源目录管理关键技术
        6.2.4 确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构建技术路线
        6.2.5 信息资源编码顶层设计
        6.2.6 元数据标准设计
    6.3 案例企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优化设计
        6.3.1 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立
        6.3.2 信息资源编码优化设计
        6.3.3 元数据标准设计
    6.4 优化效果验证
    6.5 本章小结
7 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推荐策略优化
    7.1 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关系模型研究
        7.1.1 信息资源关联机制与模型思路
        7.1.2 建立企业信息资源关系模型
    7.2 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推荐策略研究
        7.2.1 信息资源推荐基本思路
        7.2.2 信息资源推荐算法研究
        7.2.3 信息资源推荐算法优化改进
    7.3 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推荐策略仿真测试
        7.3.1 测试设置
        7.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7.3.3 效用价值提升效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企业信息资源组织管理情况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B 案例企业网络信息资源爬虫程序主代码
附录C 用户信息资源需求分析、提取的关键程序
附录D 案例企业总部门户网站信息资源数据质量管理规范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柳州市中医院药品零库存管理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医院药品零库存管理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库存
        2.1.1 库存的概念
        2.1.2 库存的功能
    2.2 零库存管理
        2.2.1 零库存管理的起源
        2.2.2 零库存的概念与内涵
        2.2.3 零库存在制造业中的运用
        2.2.4 零库存在医院药品管理中的应用
    2.3 药品零库存管理的实施方法
        2.3.1 ABC分析法的概念
        2.3.2 ABC分类管理法的分类标准
        2.3.3 ABC分类管理法的管理策略
        2.3.4 排序分析法的意义
        2.3.5 排序分析法的分类步骤
        2.3.6 排序分析法的管理策略
第三章 柳州市中医院药品库存管理现状及问题
    3.1 柳州市中医院基本概况
        3.1.1 医院简介
        3.1.2 药品管理机构
    3.2 柳州市中医院药品库存管理的现状
        3.2.1 药库的基本运行概况
        3.2.2 供应商基本情况
        3.2.3 药品采购策略
        3.2.4 库存与资金概况
    3.3 柳州市中医院药品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柳州市中医院药品零库存管理可行性分析
    4.1 可行药品供应模式探讨
    4.2 实施零库存管理模式分析
    4.3 医院药品零库存管理可行性分析
        4.3.1 保证药品供应链的顺畅
        4.3.2 搭建统一、稳定、高效的电子商务平台
        4.3.3 强化医院的内控
第五章 药品零库存管理的实施及效果对比
    5.1 运用ABC分类管理法进行库存管理
    5.2 实行ABC分类法管理库存的优点与缺点
    5.3 排序分析法的应用
    5.4 库存管理指标统计分析
第六章 医院药品零库存对药品供应链的影响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卫星导航系统互操作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卫星导航系统发展
        1.1.2 GNSS兼容与互操作的概念
        1.1.3 系统间的互操作协调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卫星导航原理与系统差异性
    2.1 卫星导航系统介绍
        2.1.1 GPS系统
        2.1.2 GLONASS系统
        2.1.3 Galileo系统
        2.1.4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2 卫星定位算法原理
        2.2.1 到达时间定位原理
        2.2.2 距离的测量
        2.2.3 卫星轨道与卫星位置计算
        2.2.4 接收机位置的计算
    2.3 系统间差异性及影响
        2.3.1 系统差异性的比较
        2.3.2 系统差异对定位方程的影响
    2.4 GNSS用户的互操作需求
        2.4.1 方法概述
        2.4.2 问卷调查活动背景
        2.4.3 用户互操作需求分析建模
    2.5 小结
3 GNSS系统时间互操作研究
    3.1 GNSS系统时间偏差
        3.1.1 系统时间偏差产生的原因
        3.1.2 互操作对时间统一的需求
        3.1.3 GNSST与TAI的转换
    3.2 系统时间偏差的处理
        3.2.1 用户级的处理方法
        3.2.2 系统级的处理方法
    3.3 系统时间偏差的预报方法
        3.3.1 数据预处理方法
        3.3.2 常用预报方法
        3.3.3 分形差值预报
    3.4 时间偏差预报数值试验
        3.4.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3.4.2 常用预报方法的数值试验
        3.4.3 分形插值预报结果
        3.4.4 预报结果分析
    3.5 小结
4 GNSS坐标系统互操作研究
    4.1 坐标转换
        4.1.1 坐标转换的模型
        4.1.2 转换参数求解
    4.2 互操作对坐标系统一的需求
        4.2.1 坐标转换必要性问题
        4.2.2 卫星坐标转换必要性仿真分析
        4.2.3 卫星坐标偏差估计
    4.3 基于IGMA的坐标互操作
        4.3.1 IGMA和监测评估参数
        4.3.2 坐标系转换方法
        4.3.3 有效性分析
    4.4 小结
5 GNSS互操作系统星座研究
    5.1 卫星导航系统星座结构
        5.1.1 Walker星座
        5.1.2 GNSS星座拓扑结构
        5.1.3 GNSS互操作系统星座覆盖性
    5.2 几何精度因子
        5.2.1 GDOP的概念
        5.2.2 GNSS系统的GDOP
        5.2.3 GDOP饱和值的提出
    5.3 测距精度与星座的关系
        5.3.1 噪底与可视卫星数目的关系
        5.3.2 码测距精度与可视卫星数量
        5.3.3 仿真分析
    5.4 GDOP与星座的关系
        5.4.1 常用GDOP估计方法
        5.4.2 用统计方法估计GDOP
        5.4.3 考虑卫星高度截止角情况下的平均GDOP
        5.4.4 星座卫星总数与GDOP的关系
        5.4.5 平均GDOP的几个应用
    5.5 小结
6 GNSS互操作核心算法研究
    6.1 松组合定位算法
        6.1.1 算法模型
        6.1.2 对服务性能的影响
    6.2 紧组合定位算法
        6.2.1 观测方程
        6.2.2 位置解算
        6.2.3 加权方法
    6.3 互操作系统RAIM算法
        6.3.1 完好性监测
        6.3.2 互操作系统的RAIM算法
        6.3.3 算法可用性
    6.4 互操作算法仿真分析
        6.4.1 单系统定位解算
        6.4.2 松组合定位算法
        6.4.3 紧组合定位算法
        6.4.4 互操作RAIM算法可用性仿真
    6.5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论海难救助中的特别补偿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中的海难救助特别补偿制度及其缺陷
    第一节 《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中海难救助特别补偿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特别补偿的含义
        二、获得特别补偿的条件
        三、特别补偿的确定及实现
    第二节 《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中海难救助特别补偿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未确定特别补偿计算的起止时间
        二、特别补偿的计算方式复杂且不明确
        三、救助人获得特别补偿难以保障
第二章 海难救助特别补偿制度的发展——SCOPIC条款
    第一节 SCOPIC条款的产生
        一、“长崎精神”案
        二、SCOPIC条款的产生及影响
    第二节 SCOPIC条款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特别补偿制度的完善
        一、SCOPIC条款的启动与终止
        二、SCOPIC酬金的确定
        三、SCOPIC酬金的担保
        四、特别事故代表制度
        五、SCOPIC条款对特别补偿制度的完善
第三章 ISU对海难救助特别补偿制度的修改建议及其启示
    第一节 ISU对海难救助特别补偿制度的修改建议
        一、修改的原因
        二、修改的具体内容
        三、小结
    第二节 相关各方对修改建议的意见评析
        一、救助人的意见
        二、ICS的意见
        三、船东互保协会集团的意见
        四、各国国家海事法律协会的意见
        五、各方意见评析
    第三节 ISU修改建议对完善海难救助特别补偿制度的启示
        一、对“环境损害”的界定加以修改
        二、对公约第十四条加以修改
        三、公约中的特别补偿制度与SCOPIC条款的关系
第四章 我国的海难救助特别补偿制度探析
    第一节 我国现行的特别补偿制度及海难救助现状分析
        一、我国《海商法》中特别补偿制度的缺陷
        二、SCOPIC条款在中国的适用情况分析
        三、我国海难救助现状分析
    第二节 完善我国海难救助特别补偿制度的意义
        一、构建公平有效的海上环境救助激励机制
        二、平衡海难救助中各方的利益
        三、完善我国海事立法中的相应制度
    第三节 对我国海难救助特别补偿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对我国《海商法》中特别补偿制度的内容进行修改
        二、积极推动《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的修改进程
        三、其他相关的完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9)国际空难海上救助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国际空难海上救助的法律挑战
    (一) 国际空难海上救助的立法发展
        1、国际空难海上救助的历史发展
        2、国际空难海上救助的立法现状
    (二) 近期国际空难海上救助的立法面临的新挑战——结合马航MH370
        1、国际空难海上救助发展的新形势
        2、国际空难海上救助面临的问题
        3、构建国际空难海上救助制度的必要性
        4、构建国际空难海上救助制度的可行性
    (三) 国际空难海上救助的概念
        1、航空事故的概念
        2、空难救助的概念
        3、国际空难海上救助的概念
二、国际空难海上救助与海难救助的异同
    (一) 国际空难海上救助与海难救助的相同点
        1、救助空间都在海上
        2、救助标的有重合
        3、救助的原则相同
    (二) 国际空难海上救助与海难救助的不同点
        1、救助的侧重点不同
        2、救助行为的性质不同
        3、救助报酬或费用的确定方式不同
    (三) 总结:国际空难海上救助是航空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际空难海上救助的实体法构建
    (一) 从救助主体角度分析
        1、航空器的国籍国的管辖
        2、事故发生地国的管辖
        3、遇难人员国籍国的管辖
        4、管辖权竞合时应如何处理
    (二) 从救助标的角度分析
        1、遇险航空器
        2、遇险人员生命救助
    (三) 从救助费用角度分析
        1、救助费用的产生
        2、救助费用追偿权的行使
四、国际空难海上救助的程序法构建
    (一) 国际空难海上救助的法律适用
        1、意思自治和最密切联系原则
        2、行为地法
        3、航空器国籍国法
        4、法院地法
    (二) 国际空难海上救助中纠纷的产生和解决
        1、船舶碰撞问题
        2、商业打捞公司遭受损害
        3、救助报酬或费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破损搁浅船起浮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船舶搁浅概述
    2.1 现场勘测技术
    2.2 搁浅船舶的固定技术
        2.2.1 增加船体重量固定船舶
        2.2.2 利用锚、缆绳等固定船舶
        2.2.3 利用系缆从岸上固定船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制定船舶搁浅的起浮方案
    3.1 自力起浮
        3.1.1 候潮自力起浮
        3.1.2 移动载荷自力起浮
    3.2 外援起浮
        3.2.1 卸载起浮
        3.2.2 拖船拖拽起浮
        3.2.3 封舱抽水起浮
        3.2.4 利用浮力起浮
    3.3 破损搁浅船舶起浮后的控制
        3.3.1 第一类舱室浸水后的浮性和稳性计算
        3.3.2 第二类舱室浸水后的浮性和稳性计算
        3.3.3 第三类舱室浸水后的浮性和稳性计算
    3.4 制定起浮方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破损搁浅船舶实际案例操作
    4.1 破损搁浅船舶起浮案例分析
        4.1.1 搁浅船舶的现场勘察情况
        4.1.2 搁浅船舶起浮方案的制定和选择
        4.1.3 船舶起浮作业的具体操作
    4.2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天津航海》2004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北海渔业企业的发展研究[D]. 张镇昌.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使用ADC软件选取电子及纸质海图[J]. 谢涌,景康渊,李磊. 航海技术, 2020(04)
  • [3]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的国内立法完善问题研究[D]. 黄梦元.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4]海上人命救助法律制度研究[D]. 冯建中.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5]传统大型企业信息资源效用价值提升方法研究[D]. 褚夫志.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6]柳州市中医院药品零库存管理可行性研究[D]. 唐智杰. 广西大学, 2018(01)
  • [7]卫星导航系统互操作算法研究[D]. 韩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6(08)
  • [8]论海难救助中的特别补偿制度[D]. 于洋洋. 外交学院, 2016(07)
  • [9]国际空难海上救助法律制度研究[D]. 杜娜娜. 山东大学, 2016(12)
  • [10]破损搁浅船起浮方案研究[D]. 菅永坤.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7)

标签:;  ;  ;  ;  ;  

《天津航海》2004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