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的制备研究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的制备研究

一、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的制剂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方震[1](2021)在《普拉洛芬滴眼液在翼状胬肉术后的应用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术后使用普拉洛芬滴眼液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福清市医院收治的70例(70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及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观察组加用0.1%普拉洛芬滴眼液,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8、72 h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移植片水肿持续时间为(16.63±4.77)d,短于对照组的(20.43±5.5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愈率(80.00%)高于对照组(57.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角膜溶解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术后使用普拉洛芬滴眼液可减轻炎症反应,部分缓解疼痛,并提高疗效和治愈率。

华天桢,李春震,房贺[2](2021)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机制研究及其应用展望》文中提出富血小板血浆是一种来源于血液的血小板浓缩物,其中含有多种炎症细胞和生长因子。慢性难愈性创面指愈合过程异常,经久难愈的创面。富血小板血浆可通过参与创面愈合的各个阶段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且其具有无免疫排斥、无疾病传播、可抗感染、加速修复、不良反应少、制作简单等优点。富血小板血浆与其他治疗技术的联合应用进一步改善了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效果。新技术的出现也为富血小板血浆的临床应用增添了更多可能,拓宽了多种疾病的治疗思路。

张悦[3](2021)在《回顾性分析灌洗液对负压-灌洗法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影响》文中研究表明

单如梦[4](2021)在《重组人源Ⅲ型胶原蛋白脂质体凝胶剂的制备及其促创伤愈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皮肤作为人体最外部的器官,极易受到创伤。若对创口不处理,待伤口自行恢复,则容易造成感染或瘢痕增生等不良后果。创伤愈合过程主要依靠创面的成纤维细胞合成、分泌胶原蛋白和基质,与新生毛细血管共同组成肉芽组织,从而对伤口进行填充。创面愈合的标志之一是胶原蛋白的沉积,因此,增加创面胶原蛋白的产生和沉积是促进创伤愈合的一种手段。重组人源Ⅲ型胶原蛋白(recombinant human collagen Ⅲ,Rhc-Ⅲ)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以人胶原Ⅲ型原始基因序列经过优化重组表达得到的,与人体天然胶原氨基酸序列高度一致。将Rhc-Ⅲ用于创伤愈合,一方面Rhc-Ⅲ具有丰富的亲水基团,可以增加成纤维细胞的粘附和增殖,另一方面可以直接补充创面的Ⅲ型胶原蛋白,降低瘢痕的发生几率。但是水溶性的Rhc-Ⅲ难以穿透角质层细胞间的脂质结构,且作用时间短,因此,需要依靠载体的帮助穿透角质层,延长其作用时间,从而达到与其治疗的效果。脂质体(Liposomes,Lips)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的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体,Lips中的磷脂结构与人体的皮肤脂质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具有生物相容性高,生物降解性好,能够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等优点。Lips通过作用于角质层细胞间的脂质结构来促进药物透过角质层,并且能够在真皮中形成药物储库而缓慢的释放药物。将Lips混合于凝胶剂中,能够长时间滞留于创面,达到促进药物透皮和增加皮肤粘附性的双重目的。基于此,本课题的设计思路是:第一步,筛选凝胶基质,采用所选择的凝胶基质制备凝胶剂(Rhc-Ⅲ gels);第二步,首先以蛋黄卵磷脂和胆固醇为脂质膜材,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Rhc-Ⅲ脂质体(Rhc-Ⅲ-Lips),然后,采用所选择的凝胶基质制备Rhc-Ⅲ脂质体凝胶剂(Rhc-Ⅲ-Lips gels);第三步,对所制备的Rhc-Ⅲgels和Rhc-Ⅲ-Lips gels进行质量评价,同时对其体外释药性及经皮渗透性进行研究;第四步,通过对动物皮肤安全性和大鼠皮肤的药效学实验来验证Rhc-Ⅲ-Lips gels对创伤愈合治疗的优势,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思路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Rhc-Ⅲ gels的制备及质量评价采用BCA法测定Rhc-Ⅲ gels中总胶原蛋白的含量,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该方法符合测定要求。以外观性状、均匀度、黏度、pH和涂展性等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Rhc-Ⅲ gels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通过三批重现性实验考察处方和工艺的可行性及稳定性;同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Rhc-Ⅲgels最优处方及工艺重现性良好,所制备的Rhc-Ⅲ gels外观呈无色透明的半固体,易涂展,总胶原蛋白的含量为(1.51±0.06)mg/g,标示百分含量为(99.20±3.97)%,动力学黏度为(135.28±7.25)Pa·s,pH 为(5.98±0.02)。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Rhc-Ⅲ gels不耐高温,在高湿、强光照射和高速离心条件下均能保持稳定,建议储存在阴凉处。2.Rhc-Ⅲ-Lips gels的制备及质量评价首先,选择使用透析法测定Rhc-Ⅲ-Lips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及体外释药性,并对其方法进行了考察;然后,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Rhc-Ⅲ-Lips,以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最优处方及工艺,并对Rhc-Ⅲ-Lips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最后,采用直接混合法制备Rhc-Ⅲ-Lips gels,并进行质量评价和初步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透析法能够将脂质体和游离胶原蛋白分开,方法学考察结果满足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放度测定的要求。最佳处方和工艺制备的Rhc-Ⅲ-Lips外观为乳白色的混悬液,微观状态显示呈类球形,粒子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261.2±12.4)nm,zeta 电位为(-8.28±0.25)mv,包封率为(84.18±2.46)%,载药量为(6.31±0.15)%,pH值为(6.27±0.05),体外释放结果显示,Rhc-Ⅲ sol在24 h累积释放百分率达到(77.68±1.03)%,而Rhc-Ⅲ-Lips 24 h释放(65.86±6.38)%,并且在24 h之后,仍在缓慢释药,48 h累积释放百分率达(75.13±1.53)%。Rhc-Ⅲ sol 和 Rhc-Ⅲ-Lips 的体外释放过程均符合 Weibull方程。直接混合法制备的Rhc-Ⅲ-Lips gels外观呈乳白色半固体,动力学黏度为(124.70±2.61)Pa·s,pH 为(6.27±0.02);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Rhc-Ⅲ-Lips gels在高湿、强光照射和高速离心条件下均能保持稳定,.鉴于Rhc-Ⅲ不耐高温,因此建议储存在阴凉处。3.Rhc-Ⅲ-Lips gels的体外释药性和经皮渗透性实验研究采用扩散池法,以pH 7.4的PBS作为释放介质,对Rhc-Ⅲ gels和Rhc-Ⅲ-Lips gels进行体外释放特性试验,在预定时间点取样并检测总胶原蛋白的含量,计算累积释放百分率(Q)并绘制Q-t曲线。然后通过数学模型,对两种制剂体外释放情况进行拟合。结果显示Rhc-Ⅲ gels和Rhc-Ⅲ-Lips gels 24 h的累积释放百分率分别达(73.47±1.74)%、(60.80±1.69)%,Rhc-Ⅲ-Lips gels 48 h 的累积释放百分率达(71.40±1.61)%,说明Rhc-Ⅲ-Lips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Rhc-Ⅲ gels和Rhc-Ⅲ-Lips gels的体外释放过程均符合Weibull方程。采用扩散池法,以pH 7.4的PBS作为接收液,对Rhc-Ⅲ gels和Rhc-Ⅲ-Lips gels进行体外经皮渗透实验,在预设时间取样并检测总胶原蛋白的含量,计算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并绘制透皮曲线进而探究其体外经皮渗透特征。结果显示,在完整皮肤中,Rhc-Ⅲ gels和Rhc-Ⅲ-Lips gels 24 h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分别为(103.70±15.40)μg/cm2和(134.70±8.21)μg/cm2,Rhc-Ⅲ-Lips gels 是 Rhc-Ⅲ gels的1.30倍;在破损皮肤中,Rhc-Ⅲ gels和Rhc-Ⅲ-Lips gels 24 h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分别为(135.32±12.84)μg/cm2 和(156.21±13.14)μg/cm2,Rhc-Ⅲ-Lips gels是Rhc-Ⅲ gels的1.15倍,说明将Rhc-Ⅲ制成脂质体之后,可以增加其透皮量。4.Rhc-Ⅲ-Lips gels对动物皮肤安全性及药效学研究通过对家兔的皮肤刺激性实验和豚鼠皮肤的过敏性试验考察Rhc-Ⅲ-Lips gels的皮肤安全性,结果显示,Rhc-Ⅲ-Lips gels无皮肤刺激性和过敏性,说明该制剂安全,可用于有破损的皮肤修复。首先,在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对称处制作2个直径为1.0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制备急性创伤模型;然后,将大鼠分组并给药,A组为正常对照组(不造模),将造模大鼠分为B、C、D、E四个组,B组为空白凝胶基质组(Blank gels)、C组为空白脂质体凝胶基质组(Blank Lips gels)、D组为Rhc-Ⅲ gels组、E组为Rhc-Ⅲ-Lips gels组,分别于大鼠背部的左侧伤口涂抹给药,右侧伤口不做任何处理作为模型对照组;最后对创面进行外观观察,拍照记录并计算创面愈合率,记录大鼠体重,于3天、7天和12天处死大鼠,取伤口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在普通光学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学特征。实验结果显示,造模后,各组创面形状均匀、大小和深度一致,说明此造模方法可靠;与造模前相比,实验结束时的各组大鼠体重均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明该制剂无急性毒性;在3、7和12天,E组的创面愈合率均大于其他各实验组;HE染色结果显示,E组的肉芽组织出现的早,成熟的快,12天就可表皮化完全;MASSON染色结果显示,E组中胶原纤维沉积量多,创面愈合良好;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在创面愈合的过程中,E组的Ⅰ型/Ⅲ型胶原纤维比例低于其他各组,创口皮肤组织中的Ⅲ型胶原含量多,在创面完全愈合时,Ⅰ型/Ⅲ型胶原纤维的比例更接近正常皮肤,说明将Rhc-Ⅲ-Lips gels应用于创面中,具有降低病理性瘢痕发生几率的作用。综上,本课题成功制备了 Rhc-Ⅲ-Lips gels,与Rhc-Ⅲ gels比较,体外释放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体外经皮渗透量明显增加;无皮肤刺激性和过敏性,安全性良好;Rhc-Ⅲ-Lips gels应用于创面中,愈合率增加,胶原纤维沉积量增加,Ⅲ型胶原含量多,在创面完全愈合时,Ⅰ型/Ⅲ型胶原纤维的比例更接近正常皮肤,说明将Rhc-Ⅲ-Lips gels应用于创面中,具有降低病理性瘢痕发生几率的作用。

刘淼[5](2021)在《木犀草素抗食源性病原菌的作用机制及其脂质体的制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和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onocytogenes)是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危害明显。现有研究表明,木犀草素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对多种食源性致病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但其对S.aureus和L.monocytogenes的作用机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探究了木犀草素对S.aureus和L.monocytogenes的抗菌和抗生物被膜活性特性及其机制,并优化了脂质体制备工艺,研究结果为深度开发木犀草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筛选具有抑菌作用的活性成分。选择6种具有抑菌作用的中药,即牡丹皮、白头翁、钩吻、连翘、金银花和乌梅,以S.aureus和L.monocytogenes为分析对象,通过测定抑菌圈直径,明确具有抑菌作用的有效成分并进行色谱鉴定,接着通过微量稀释法和平板计数法测定有效成分对S.aureus和L.monocytogene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金银花提取液抑菌效果较好且抑菌成分为木犀草素。木犀草素对S.aureus,L.monocytogenes单和双菌培养物的MIC分别为16μg/mL、32 μg/mL 和 32 μg/mL,以及 MBC 分别为 32 μg/mL、64μg/mL 和64 μg/mL。(2)木犀草素对S.aureus,L.monocytogenes单和双菌培养物的体外抑菌机制分析。对木犀草素处理的细菌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结果表明,木犀草素对单一菌培养物的浮游菌细胞膜产生破坏作用,易使细胞内容物出现泄漏。木犀草素能抑制单双菌生物被膜形成,且对生物被膜中细胞产生损害作用。(3)木犀草素对L.monocytogenes转录组的影响。运用转录组学分析经木犀草素处理的L.monocytogenes,发现处理组和空白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共有379个,其中129个上调和250个下调。通过GO富集及KEGG功能注释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等代谢通路。木犀草素还干扰单增李斯特菌的遗传信息的翻译、RNA降解等加工过程,降低了细胞运动性从而抑制了细菌生长。(4)聚乙二醇修饰木犀草素脂质体的制备。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聚乙二醇修饰木犀草素脂质体,以蛋黄卵磷脂、胆固醇和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作为载体,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制备工艺。结果表明,聚乙二醇的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膜材比10:1,脂药比16:1,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的质量分数3%,超声时间15 min,水化温度40℃。所制备的脂质体平均包封率为86.3%,粒径为134.1 nm,电位为-14.07 mV,并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岳佳佳[6](2020)在《愈肤方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放射性皮炎为放射线接触引起的皮肤黏膜反应,可见于接受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的患者、核泄露事件中的接触者、从事辐射相关工作的技师等。放疗在运用射线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同时难以避免地对周围皮肤或黏膜造成损害,出现色泽改变、结构破坏、屏障功能受损、异常神经反应等病理改变,严重者形成难以愈合的溃疡,对患者躯体及心灵造成严重创伤。近年来,肿瘤界医疗及护理工作者给予放射性皮炎较多的关注,相关研究丰富。本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纷繁多样,且具有效优价廉的特点。本文将通过放射性皮炎研究概况介绍和临床研究结果分析来进一步探讨中医药在放射性皮炎治疗中的作用。本论文由文献综述、临床研究两部分构成。一文献综述通过文献回顾近几年中医药及西医领域关于放射性皮炎的实验室及临床研究概况,综述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现状、内在机制研究进展及中西医治疗探索。二临床研究目的:观察愈肤方(主要药物:金银花、黄连、马齿苋、丹参、紫草等)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其对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时间及程度的影响、对瘙痒、疼痛等症状的缓解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自放疗第2周开始,观察组给予愈肤方治疗,对照组给予京万红软膏治疗。放疗方法:两组均采用直线加速器,用6Mv-x线或8MeV电子线,(2.00~2.64)Gy/d,每周5次,总剂量(50~66)Gy。两组患者均从入组后开始观察至放疗结束后1周停止,每周评估放射性皮炎等级、RISRAS评分、疼痛评分、瘙痒评分、红斑等级,并将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率均为75%(P>0.05)。两组皮炎等级均分布在Ⅰ、Ⅱ级,无Ⅲ、Ⅳ级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出现Ⅰ、Ⅱ级反应的例数分别为:观察组11例(55%)、4例(20%),对照组8例(40%)、7例(35%),两组发生程度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程度较对照组轻。观察组急性放射性皮炎平均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平均累计受照射剂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ISRAS评分为2.25分/周,低于对照组的3.23分/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瘙痒、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斑情况:观察组Ⅰ度红斑11例(55%)、Ⅱ度红斑4例(20%),对照组Ⅰ度红斑9例(45%)、Ⅱ度红斑6例(30%),两组红斑等级分布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愈肤方可有效延迟放疗患者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时间、减轻其发生程度、缓解疼痛和瘙痒等症状,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汤洁[7](2020)在《双色纳米泡增强炎症的生物发光成像》文中提出炎症是一种常见的免疫反应,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等多种疾病中都有重要作用。由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产生的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控制炎症的发展,因此准确检测及评估MPO体内活性可有效诊断炎性疾病。鲁米诺在MPO催化下发出蓝色光,可用于炎症检测。然而,短波长蓝光组织穿透性差,难于用于深部炎症检测,且该方法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较差。超声成像具有便捷、经济、实时和空间分辨率高等优势,在超声造影剂的增强对比下,能清晰显示深部组织的微血管结构。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构建了一种掺杂荧光染料的纳米泡(Nanobubbles,NBs),NBs不仅能作为能量转递载体,实现生物发光能量共振转移(Biolum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BRET)及荧光能量共振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将鲁米诺产生的蓝光转换为近红外光,实现深部组织的炎症检测;同时NBs还能作为对比成像剂用于超声造影成像,结合超声、生物发光的优势,实现对炎症部位的实时、高空间分辨率的双模态成像。研究表明自发光NBs作为能量转移载体,通过BRET和FRET过程将鲁米诺产生的蓝光红移为红光,实现深部组织基于MPO活性的炎症成像。该方法在炎症模型鼠中,相较于单独注射鲁米诺,其光信号提高了24倍。此外,NBs作为超声对比剂,表现出与商品化超声对比剂类似的超声增强效果,但其粒径更小、气体浓度更大。在乳腺癌肿瘤模型中,该方法有效成像肿瘤部位MPO活性,而NBs经超声成像显示肿瘤部位解剖结构和血管发展,成功实现双模态成像。此外,多次注射并未出现可检测的生物毒性。因此,该方法可非侵入性、高灵敏地成像炎症疾病。

丁巍[8](2020)在《CMKLR1通过Wnt/β-catenin通路介导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子宫内膜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流行病学显示,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与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有关。肥胖症者脂肪组织增加,细胞分泌功能紊乱,导致体内多种脂肪因子水平异常。Chemerin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脂肪因子,在脂肪组织中高度表达,可参与糖脂代谢,调节细胞分化等过程,与受体CMKRL1结合后可促进胰岛素抵抗、炎症及癌症的发生。现已证实chemerin及其受体CMKLR1在多种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包括多项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chemerin/CMKLR1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chemerin及其受体CMKLR1与子宫内膜癌是否存在联系,以及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1.采集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子宫内膜癌住院患者(20例)作为子宫内膜癌组,以BMI进行配对(1:2,40例)选择同一时期体检或因良性病变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清chemerin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CMKLR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探究CMKLR1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预后的联系。2.在人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HEC-1A及HEC-1B中加入不同浓度重组chemerin因子,通过CCK-8和划痕实验观察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3.慢病毒转染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实验,经过嘌呤霉素筛选获得敲低CMKLR1的稳定克隆细胞系;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干扰效率。利用CCK-8检测稳转细胞系与空载细胞增殖能力变化并绘制细胞增殖曲线;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敲减CMKLR1后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迁移能力。4.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敲减CMKLR1蛋白对稳转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为(871.4±302.2)ng/ml,高于正常对照组(727.8±303.9)n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免疫组化显示CMKLR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在TCGA数据库中,CMKLR1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期密切相关(P=0.002),在预后方面,与生存时间存在负相关性(P=0.005)。2.细胞学显示,外源性重组chemerin对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HEC-1A及HEC-1B促增殖及迁移作用与对照组无差异。3.RT-PCR显示,HEC-1B细胞CMKLR1表达较其它子宫内膜癌细胞系高(P<0.01)。因此选择HEC-1B细胞进行细胞学实验。利用质粒敲减CMKLR1基因表达获得低表达CMKLR1蛋白的稳定克隆HEC-1B细胞系,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i CMKLR1组CMKLR1-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载组(P<0.01);CCK-8细胞活性实验结果显示,与空载组相比,si CMKLR1组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敲减目的基因组细胞迁移能力与空载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4.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i CMKLR1细胞中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发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下游的关键靶标,包括c-Myc、cyclin D1、MMP-7蛋白表达量减少,降低CMKLR1蛋白表达显着降低了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中磷酸化β-catenin蛋白的水平(P<0.01)。结论:1.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并且外源性脂肪因子chemerin对于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无明显影响;2.子宫内膜癌组织CMKLR1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敲减CMKLR1基因可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

姚娟,李欣[9](2020)在《百癣夏塔热胶囊联合rhEGF治疗化妆品所致女性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及对皮肤生理参数和免疫失衡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百癣夏塔热胶囊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凝胶治疗化妆品所致女性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及对皮肤生理参数和免疫失衡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6月—2018年6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88例化妆品所致女性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rhEGF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百癣夏塔热胶囊治疗,疗程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皮肤生理参数、Th1/Th2细胞因子、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记录2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 2组治疗后瘙痒、疼痛、灼热、紧绷感、干燥、鳞屑、红斑、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表皮萎缩、痤疮样皮损评分和临床症状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皮肤生理参数包括TEWL、表皮油脂含量、表皮含水量、pH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均<0.05),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情况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Th1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均<0.05),Th2细胞因子(IL-4、IL-10)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中各维度评分(症状和情感、学习工作、日常活动、社会交际、治疗、休闲娱乐)和DLQI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均<0.05),观察组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临床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均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百癣夏塔热胶囊联合rhEGF治疗化妆品所致女性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不仅能够缓解临床症状,还能降低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免疫炎性反应,调节皮肤油脂分泌,提高含水量,促进皮肤屏障功能的修复有关。

修一平,张丽艳,钱学义,李妍,李万同[10](2020)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修复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作用:回顾性研究和文献检索证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对难愈性创面有一定修复效果,可加快软组织愈合速度。而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可以防止血小板的流失,使血小板在局部长时间存活并分泌生长因子,更有利于创面愈合。目的:观察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修复作用,并分析其研究现状。方法:(1)收集慢性难愈性创面病例22例,其中糖尿病性溃疡8例,创伤性溃疡3例,创伤后骨不连3例,电烧伤后骨外露2例,放射性溃疡6例,创面行清创手术后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外用,定期换药并更换富血小板血浆凝胶,观察创面愈合情况;(2)由第一作者检索万方数据库近10年的有关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相关文献,并分析研究现状。结果与结论:(1)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富血小板血浆修复的22例慢性难愈性创面病例,创面完全愈合11例,创面缩小后经皮瓣转移后愈合5例,行游离植皮治疗获得愈合6例,患者均无疾病传播及免疫排斥反应,结果证实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对慢性难愈合伤口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安全有效;(2)文献检索结果显示,纳入文献32篇,其中2016年到2018年对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在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研究发文量逐年升高,但现有证据尚缺乏说服力,缺乏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如何规范富血小板血浆的制备及使用过程以保证疗效的稳定性还有待进行更多的探索。

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的制剂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的制剂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普拉洛芬滴眼液在翼状胬肉术后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眼部症状、体征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疗效、并发症的比较
3 讨论

(2)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机制研究及其应用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创面愈合机制和创面难愈合机制
    1.1 炎症反应过度
    1.2 增殖修复期和重塑成熟期异常
2 PRP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机制
    2.1 PRP中血小板参与创面凝血反应
    2.2 PRP参与创面炎症反应
    2.3 PRP参与创面修复重塑
3 PRP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应用
    3.1 自体PRP单一疗法
    3.2 PRP联合治疗
4 展 望

(4)重组人源Ⅲ型胶原蛋白脂质体凝胶剂的制备及其促创伤愈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Rhc-Ⅲ gels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1.实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
    2.实验方法
        2.1 Rhc-Ⅲ gels中的总胶原蛋白体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1.1 确定检测波长
        2.1.2 标准曲线的制备
        2.1.3 重复性试验
        2.1.4 方法回收率试验
        2.1.5 提取回收率试验
        2.2 Rhc-Ⅲ gels的制备
        2.2.1 处方单因素考察
        2.2.2 工艺单因素考察
        2.2.3 重现性试验
        2.3 Rhc-Ⅲ gels的质量评价
        2.3.1 外观性状
        2.3.2 含量测定
        2.3.3 黏度
        2.3.4 pH
        2.4 初步稳定性试验
        2.4.1 高湿试验
        2.4.2 高温试验
        2.4.3 强光照射试验
        2.4.4 离心稳定性试验
    3.实验结果
        3.1 Rhc-Ⅲ gels中总胶原蛋白体外含量测定方法的实验结果
        3.1.1 检测波长的确定
        3.1.2 标准曲线、重复性及回收率实验结果
        3.2 Rhc-Ⅲ凝胶剂处方和工艺单因素考察的结果
        3.2.1 处方单因素考察的结果
        3.2.2 工艺单因素考察结果
        3.2.3 重现性试验
        3.3 Rhc-Ⅲ gels理化性质的表征
        3.3.1 外观性状
        3.3.2 含量测定结果
        3.3.3 黏度测定结果
        3.3.4 pH测定结果
        3.4 Rhc-Ⅲ gels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
        3.4.1 高湿、高温和强光照射试验结果
        3.4.2 离心稳定性试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章 Rhc-Ⅲ-Lips gels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1.实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
    2.实验方法
        2.1 Rhc-Ⅲ-Lips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
        2.1.1 包封率测定方法的选择
        2.1.2 pH7.4 PBS中总胶原蛋白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1.3 Rhc-Ⅲ透出率的考察
        2.1.4 pH7.4 PBS中Rhc-Ⅲ稳定性的考察
        2.2 Rhc-Ⅲ-Lips的制备及理化性质表征
        2.2.1 单因素试验优化最佳处方用量
        2.2.2 单因素试验优化最佳制备工艺
        2.2.3 最优处方工艺验证及理化性质的表征
        2.2.4 Rhc-Ⅲ-Lips体外释药行为的考察
        2.3 Rhc-Ⅲ-Lips gels的制备及理化性质表征
        2.3.1 Rhc-Ⅲ-Lips gels的制备
        2.3.2 Rhc-Ⅲ-Lips gels理化性质的表征
        2.4 Rhc-Ⅲ-Lips gels初步稳定性研究
        2.4.1 高湿试验
        2.4.2 高温试验
        2.4.3 强光照射试验
        2.4.4 离心稳定性试验
    3.实验结果
        3.1 Rhc-Ⅲ-Lips包封率与载药量的测定
        3.1.1 pH7.4 PBS中总胶原蛋白含量测定方法的实验结果
        3.1.2 Rhc-Ⅲ溶液透出率测定结果
        3.1.3 Rhc-Ⅲ溶液稳定性的考察
        3.2 Rhc-Ⅲ-Lips的制备及理化性质表征
        3.2.1 处方及工艺的单因素考察结果
        3.2.2 最优处方工艺验证及理化性质表征的结果
        3.2.3 Rhc-Ⅲ-Lips体外释放实验结果
        3.3 Rhc-Ⅲ-Lips gels理化性质的表征
        3.4 Rhc-Ⅲ-Lips gels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
        3.4.1 高湿、高温和强光照射试验结果
        3.4.2 离心稳定性试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三章 Rhc-Ⅲ-Lips gels的体外释药性和经皮渗透性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
        1.3 实验动物
    2.实验方法
        2.1 体外释药性实验研究
        2.1.1 释放介质的选择
        2.1.2 释放介质中总胶原蛋白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1.3 体外释放度的测定方法
        2.1.4 体外释放模型拟合
        2.2 体外经皮渗透实验研究
        2.2.1 透皮接收液的选择
        2.2.2 体外透皮实验含量测定方法学建立
        2.2.3 大鼠离体皮肤的制备
        2.2.4 体外透皮渗透量的测定
    3.实验结果
        3.1 体外释放实验结果
        3.1.1 体外释放度的测定结果
        3.1.2 体外释放模型拟合
        3.2 体外经皮渗透实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四章 Rhc-Ⅲ-Lips gels对动物皮肤安全性及药效学研究
    1.实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
        1.3 实验动物
    2.实验方法
        2.1 主要溶液的配制
        2.1.1 10%水合氯醛溶液的制备
        2.1.2 8%硫化钠溶液的制备
        2.1.3 10%中性甲醛溶液的制备
        2.1.4 1%和0.1% 2,4-二硝基氯苯丙酮溶液的制备
        2.2 皮肤安全性评价
        2.2.1 皮肤刺激性实验
        2.2.2 皮肤过敏性实验
        2.3 大鼠体内药效学研究
        2.3.1 急性创伤模型的建立
        2.3.2 分组及给药
        2.3.3 评价指标
    3.实验结果
        3.1 皮肤安全性实验结果
        3.1.1 皮肤刺激性实验
        3.1.2 皮肤过敏性实验
        3.2 药效学实验结果
        3.2.1 大鼠体重的测定结果
        3.2.2 创口外观观察及创面愈合率
        3.2.3 创口皮肤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4.讨论
    5.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木犀草素抗食源性病原菌的作用机制及其脂质体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菌种的概述
        1.1.1 金黄色葡萄球菌
        1.1.2 单增李斯特菌
        1.1.3 生物被膜
    1.2 中药的抗菌作用及其抑菌机制
        1.2.1 中药的抑菌活性
        1.2.2 中药的抗菌机制
    1.3 木犀草素的研究进展
        1.3.1 木犀草素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1.3.2 木犀草素的药理作用
    1.4 脂质体研究进展
        1.4.1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1.4.2 脂质体的优点
    1.5 选题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筛选抑菌中药及确定抑菌活性成分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菌株
        2.1.2 中药材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中药提取液的制备
        2.2.2 候选抑菌中药的筛选
        2.2.3 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2.2.4 测定抑菌活性成分对试验菌株的MIC和MBC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候选抗菌中药的确定
        2.3.2 木犀草素的分离与鉴定
        2.3.3 木犀草素对受试菌株的MIC和MBC
    2.4 讨论与小结
3 木犀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机制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菌株
        3.1.2 主要药材、试剂及染料
        3.1.3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细菌生长曲线
        3.2.2 细菌细胞膜通透性
        3.2.3 细菌细胞结构
        3.2.4 生物被膜形成抑制试验
        3.2.5 抗生素对细菌生物被膜的作用分析
        3.2.6 评价生物被膜中细胞状态
        3.2.7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木犀草素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3.3.2 木犀草素对细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3.3.3 木犀草素对细菌细胞结构的影响
        3.3.4 木犀草素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
        3.3.5 木犀草素对抗生素在细菌生物被膜中扩散的影响
        3.3.6 木犀草素对细菌生物被膜中细胞损伤的影响
    3.4 讨论与小结
4 木犀草素对单增李斯特菌的转录组学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菌株
        4.1.2 实验试剂
        4.1.3 主要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样品准备
        4.2.2 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4.2.3 上机测序
        4.2.4 生物信息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转录组测序数据的质量
        4.3.2 木犀草素对单增李斯特菌基因组表达的影响
        4.3.3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4.4 讨论与小结
        4.4.1 木犀草素对单增李斯特菌代谢相关通路的影响
        4.4.2 木犀草素对单增李斯特菌遗传信息相关通路的影响
        4.4.3 木犀草素对单增李斯特菌鞭毛组装的影响
        4.4.4 木犀草素对单增李斯特菌群体感应(QS)的影响
5 聚乙二醇修饰木犀草素脂质体工艺优化及体外释放
    5.1 试验材料
        5.1.1 实验试剂
        5.1.2 主要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聚乙二醇修饰木犀草素脂质体的制备
        5.2.2 木犀草素检测波长的选择和标准曲线的建立
        5.2.3 聚乙二醇修饰木犀草素脂质体的包封率的检测
        5.2.4 利用单因素试验优化聚乙二醇修饰木犀草素脂质体制备工艺
        5.2.5 运用响应面试验优化聚乙二醇修饰木犀草素脂质体制备工艺
        5.2.6 聚乙二醇修饰木犀草素脂质体的粒径分布大小和电位检测
        5.2.7 聚乙二醇修饰木犀草素脂质体的形态分析
        5.2.8 聚乙二醇修饰木犀草素脂质体的体外释放评价
        5.2.9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最佳波长的测定和标准曲线的建立
        5.3.2 单因素实验结果
        5.3.3 响应曲面法优化聚乙二醇修饰木犀草素脂质体处方
        5.3.4 粒径及电位
        5.3.5 聚乙二醇修饰木犀草素脂质体形貌
        5.3.6 在体外不同模拟液的释放曲线
    5.4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6)愈肤方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西医研究现状
        1 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现状
        2 急性放射性皮炎评估方法研究
        3 急性放射性皮炎机制研究现状
        4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西医防治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中医研究现状
        1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病因病机
        2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愈肤方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1 临床资料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不足与展望
    6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简历

(7)双色纳米泡增强炎症的生物发光成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炎症过程简介
        1.3.2 基于鲁米诺的化学发光
        1.3.3 共振能量转移系统简介
        1.3.4 超声分子成像简介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纳米泡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纳米泡的制备
        2.2.2 纳米泡的表征
        2.2.3 纳米泡的体外生物发光成像
        2.2.4 纳米泡的体外超声成像
    2.3 实验结果
        2.3.1 制剂的光谱测定
        2.3.2 制剂的粒径分布
        2.3.3 制剂的染料共定位
        2.3.4 制剂的体外生物发光成像
        2.3.5 纳米泡的体外超声成像
    2.4 实验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脂多糖诱导炎症模型的生物发光检测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体内生物荧光、超声成像
        3.2.2 体内生物发光成像
    3.3 实验结果
        3.3.1 体内生物荧光、超声成像
        3.3.2 体内生物发光成像
    3.4 实验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肿瘤的生物发光/超声双模态成像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动物
    4.2 实验方法
        4.2.1 肿瘤的生物发光/超声双模态成像
        4.2.2 毒性试验
    4.3 实验结果
        4.3.1 肿瘤的生物发光/超声双模态成像
        4.3.2 毒性试验
    4.4 实验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内容及结果
        5.1.1 纳米泡的制备与表征
        5.1.2 脂多糖诱导炎症模型的生物发光检测
        5.1.3 肿瘤的生物发光/超声双模态成像
    5.2 研究的创新性
    5.3 研究的不足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致谢

(8)CMKLR1通过Wnt/β-catenin通路介导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Chemerin/CMKLR1 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研究
    1.1 材料和方法
        1.1.1 临床标本收集
        1.1.2 病理切片收集
        1.1.3 TCGA数据库资料提取分析
        1.1.4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1.1.5 实验方法
        1.1.6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病例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特征
        1.2.2 子宫内膜癌组与对照组血清chemerin水平无差异
        1.2.3 Chemerin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分期、分级不相关
        1.2.4 免疫组化显示CMKLR1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增高
        1.2.5 TCGA统计分析CMKLR1 与子宫内膜癌病理分期密切相关
    1.3 讨论
        1.3.1 子宫内膜癌流行病学及高危因素
        1.3.2 不良生活习惯与子宫内膜癌发病
        1.3.3 子宫内膜癌与周围慢性炎症微环境
        1.3.4 脂肪因子与子宫内膜癌
        1.3.5 脂肪因子chemerin的命名和结构
        1.3.6 Chemerin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研究
        1.3.7 Chemerin及其受体CMKLR1 与恶性肿瘤发生的病因学说
        1.3.8 血清chemerin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特征无差异性探讨
    1.4 小结
二、脂肪因子chemerin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对象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2.1.3 细胞培养及分组
        2.1.4 实验方法
        2.1.5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CCK-8法鉴定各组细胞增殖情况无差异
        2.2.2 划痕实验检测chemerin对细胞迁移能力无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三、CMKLR1 通过Wnt信号通路介导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迁移
    3.1 材料和方法
        3.1.1 细胞学材料
        3.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1.4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HEC-1B相较于其他子宫内膜癌细胞系CMKLR1 表达更高
        3.2.2 划痕试验显示HEC-1B细胞体外迁移能力较强
        3.2.3 携带CMKLR1-si RNA慢病毒感染HEC-1B细胞
        3.2.4 鉴定敲低CMKLR1的HEC-1B细胞系构建成功
        3.2.5 下调CMKLR1 蛋白表达抑制HEC-1B细胞增殖
        3.2.6 下调CMKLR1 蛋白表达抑制HEC-1B细胞迁移
        3.2.7 下调CMKLR1 蛋白表达抑制Wnt信号通路靶基因激活
    3.3 讨论
        3.3.1 CMKLR1的命名、结构和功能
        3.3.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恶性肿瘤
        3.3.3 子宫内膜癌转移特征
        3.3.4 子宫内膜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现状
        3.3.5 子宫内膜癌TCGA分子分型
        3.3.6 下调CMKLR1 蛋白通过Wnt信号途径抑制子宫内膜癌进展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脂肪因子与癌症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百癣夏塔热胶囊联合rhEGF治疗化妆品所致女性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及对皮肤生理参数和免疫失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皮肤生理参数比较
    2.3 2组治疗前后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2.4 2组治疗前后DLQI评分比较
    2.5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6 2组复发情况比较
3 讨 论

(10)自体富血小板血浆修复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作用:回顾性研究和文献检索证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回顾性病例分析
        1.1.1 时间及地点
        1.1.2 对象
        1.1.3 方法
    1.2 文献检索分析
        1.2.1 资料来源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文献提取
        1.2.5 文献分析方法
2 结果Results
    2.1 回顾性分析结果
        2.1.1 患者数量分析
        2.1.2 创面愈合情况分析
        2.1.3 典型病例
    2.2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修复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文献总体趋势分析
        2.2.1 发表文献数量分析
        2.2.2 机构发表文献分布情况
        2.2.3 文献来源分布
        2.2.4 基金支持
        2.2.5 文献内容分析
3 讨论Discussion
    3.1 研究背景分析
    3.2 回顾性结果分析
    3.3 文献分析结果分析
    3.4 小结

四、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的制剂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普拉洛芬滴眼液在翼状胬肉术后的应用效果评价[J]. 方震. 中国当代医药, 2021(21)
  • [2]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机制研究及其应用展望[J]. 华天桢,李春震,房贺. 上海医学, 2021(07)
  • [3]回顾性分析灌洗液对负压-灌洗法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影响[D]. 张悦. 南华大学, 2021
  • [4]重组人源Ⅲ型胶原蛋白脂质体凝胶剂的制备及其促创伤愈合的研究[D]. 单如梦. 山东大学, 2021(12)
  • [5]木犀草素抗食源性病原菌的作用机制及其脂质体的制备研究[D]. 刘淼.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6]愈肤方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D]. 岳佳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双色纳米泡增强炎症的生物发光成像[D]. 汤洁. 北京大学, 2020(01)
  • [8]CMKLR1通过Wnt/β-catenin通路介导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研究[D]. 丁巍.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百癣夏塔热胶囊联合rhEGF治疗化妆品所致女性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及对皮肤生理参数和免疫失衡的影响[J]. 姚娟,李欣.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12)
  • [10]自体富血小板血浆修复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作用:回顾性研究和文献检索证据分析[J]. 修一平,张丽艳,钱学义,李妍,李万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08)

标签:;  ;  ;  ;  ;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的制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