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经济”——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劳务经济”——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一、“劳务经济”──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论文文献综述)

张一萍[1](2014)在《劳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一直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并把解决农村问题放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促进农民增收,始终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稳定的十分重要的基础。实践可以证明,减少农民数量,向非农的产业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才能达到富裕农民的目的。剩余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而发展劳务经济不仅能够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城市发展注入广大的动力支持,而且还能促进城乡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对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基于如此认识,笔者选定《劳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这个论题,其目的就是尝试揭开发展劳务经济与政府职能间的内在联系,为政府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开辟新路径。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和政府职能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整理方法和案例分析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劳务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对政府行为、劳务经济等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以及采用的理论工具在本文的应用体现等,第二,在大量相关数据基础上,以河南省西华县发展劳务经济为例,分析西华县发展劳务经济取得的成效及现存问题,第三,政府在发展劳务经济中政府行为分析,第四,运用政府职能理论,从制度改革创新、完善政策体系、维护转移劳动力及留守老人、儿童的合法权益等几方面提出在发展劳务经济中完善我国政府行为的建议对策。

刘朋鑫[2](2011)在《做大做强劳务产业 促进通渭经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实施"产业富县"战略,把劳务产业确定为全县着力培育的"四大产业"之一,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铁杆庄稼和支柱产业。经过不断探索与发展,初步形成了"基地—订单—培训—鉴定—就业—参保—维权"七位一体的劳务输出产业化路

胡红霞,王俊程,赵发员[3](2010)在《边境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的难点与对策探析——以滇东南为例》文中指出促农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难点和着力点之所在。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必须要有产业支撑,而在边境民族地区,产业基础薄弱、潜在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等诸多难点加大了促农增收的难度,需要加大扶持开发力度,狠抓招商引资,推广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产业,开发边境贸易和旅游业,构建促农增收产业支撑体系和发展劳务经济,才能全面提高农民收入。

中国人民银行湘潭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吴大庆,王定芳[4](2009)在《金融支持农民增收的调查和思考——以湘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最近,人民银行湘潭市中心支行通过举行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就湘潭市2004年—2008年农民增收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了专题报告。

杜继艳,李孚[5](2009)在《农民增收的亮点——“劳务经济”》文中研究说明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土地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变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的进步进一步发展了生产力,农产品产量、商品量、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迅速提高,农村剩余劳

周昊杰[6](2008)在《重庆三峡库区劳务经济发展研究 ——以开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5月重庆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城乡统筹的意见》,提出以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推动劳务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好的地区之一。2007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重庆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第一次设立省级架构的全新试验区。中共重庆市委二届九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库区产业发展着力解决移民就业促进库区繁荣稳定的决定》强调库区要把劳动力作为第一资源来开发,把转移劳动力作为第一大战略来实施,把劳务经济作为“第一经济”来发展。重庆三峡库区作为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劳动力转移和移民就业压力大。开县作为三峡库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劳务大县,进一步探寻加快劳务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途径,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产业工人的转变,不仅对于开县以及整个库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而且对于重庆加快建成城乡统筹的直辖市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主要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总结劳务经济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作为文章的理论基础。接下来,对我国以及整个三峡库区劳务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概述,随后,运用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以及对比分析、统计分析和相关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开县劳务经济发展现状、发展潜力等进行较详尽的分析评价。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开县以及三峡库区劳务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文章将会形成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最后又升华到定性分析的一个螺旋上升的形式。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部分。这部分仅包括本文第一章,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进行了评述,奠定了文章的理论基础,明确了文章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并对细节上的创新提供有益的启发。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对整个重庆三峡库区劳务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分析了三峡库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意义和发展现状;第三章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对开县劳务经济发展现状、发展潜力等进行较详尽的分析评价。第三部分即本文的最后一章。是在第二部分的分析评价基础上,对开县以及三峡库区劳务经济的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干晟[7](2007)在《江西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研究 ——基于三个村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农民就业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成为农民增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长面临着巨大阻力。不难设想,当农业收入降低,农村劳动力就有可能转向非农就业,进行劳动时间在农业和非农业之间重新配置,以弥补来自农业收入的下降。在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发展趋势中,非农收入在农户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重,构成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的主体部分。非农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就业,所以,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江西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非农就业,取得了一定建设性的经验,但整体的效果和进程并不明显。本文通过对江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发展历程的回顾、国内外农民非农就业理论及经验的总结借鉴,江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情况的综合研究以及通过三个村的农户实地调研,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影响江西非农就业的各种主要因素,提出了江西发展非农就业的潜在空间和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框架结构安排如下: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引言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综述了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非农就业的研究成果;第二章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相关理论、概念进行了界定与分析,概括了国内国外学者关于非农就业的理论;第三章介绍了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发展非农就业的特点与具体措施,为发展江西非农就业提供了经验借鉴;第四章对江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评述和归纳了江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现实背景和已取得的现实成果;提出对非农就业进行效果评价的经济和社会角度;第五章分析了江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潜在的就业空间,通过对江西部分村镇的农户走访和问卷调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影响非农就业的重要因素,最后探计江西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第六章为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提出政策建议。

陆武成[8](2007)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提出同志们:这次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是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之后,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又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

段小梅[9](2006)在《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文中指出本文在对刘易斯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原因、特点及趋势,最后作者根据托达罗模型的启示,提出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即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挖掘农业本身的就业潜力,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平衡发展。

袁薇[10](2006)在《河北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农村劳务经济是指农村住户家庭成员为本户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提供劳动力服务而获取报酬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活动,它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而发展起来的。目前,破解“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实践表明,只有减少农民、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的转移,才能富裕农民。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而发展劳务经济能够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河北省是农业大省,2004年拥有农业人口5389.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9%。随着农业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农村人多地少矛盾的日益突出,我省将会有600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着就业的难题。而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无疑己成为我省破解“三农”难题、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实际上,从改革开放伊始,我省就一直存在着劳务经济的现象,并且随着我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劳务经济已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本文利用河北省的相关资料,主要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河北省劳务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从对劳务经济的理论分析入手,对农村劳务经济的涵义、特征及其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第二章在深入农村基层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论述了河北省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成因和意义;第三章对河北省近几年来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呈现的特征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分析了河北省进一步发展劳务经济面临的问题:第五章从加强政府领导、规范劳动力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农村特色产业、消除制度障碍、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二、“劳务经济”──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劳务经济”──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论文提纲范文)

(1)劳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引言
    (一)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国内研究综述
        2. 国外研究综述
    (三) 相关概念
        1. 农村劳务经济与劳务经济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劳务经济
        3. 政府行为
    (四) 研究的理论工具
        1. 人力资本理论
        2. 政府职能理论
    (五) 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二、河南省西华县劳务经济发展概述
    (一) 西华县简介
    (二) 河南省西华县劳务经济发展状况
        1. 西华县劳务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2. 西华县劳务经济发展的中级阶段
        3. 西华县劳务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三) 西华县发展劳务经济取得的成效
        1. 促进了农民增收
        2. 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 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
        4. 促进了农村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5. 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 西华县发展劳务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劳动力的自身问题
        2. 政府组织管理工作落后
        3. 资金投入不足
        4. 劳动力市场不健全
        5. 土地问题
        6. 制度问题
三、劳务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一) 西华县劳务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
        1. 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2.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思想观念
        3. 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
        4. 加强基地建设,做好管理服务
        5. 树立典型,发挥示范作用
        6. 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后方服务
    (二) 劳务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
        1. 主导功能
        2. 引导功能
        3. 指导功能
        4. 倡导功能
四、劳务经济发展中完善我国政府行为的对策建议
    (一) 正确区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各自职责
        1. 中央政府的职责
        2. 地方政府的职责
    (二) 深化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环境
        1. 进行合理的户籍制度改革
        2. 完善土地流转体制
    (三) 维护已转移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1. 完善地方法律法规,维护外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 把已转移的劳动力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3. 建立健全已转移劳动力自身的工会组织
五、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做大做强劳务产业 促进通渭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宣传动员抓引导, 着力转变农民就业观念
二、整合资源抓培训, 着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三、考察基地辟市场, 着力拓宽劳务输出渠道
四、提升层次创品牌, 着力提高劳务市场竞争力
五、完善体系夯基础, 着力健全劳务工作机制

(3)边境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的难点与对策探析——以滇东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边境民族地区农民增收存在的难点:以滇东南地区为例
    1. 地理自然条件制约传统农业促农增收的力度
    2. 建设滞后的基础设施制约涉农产业的经济效益
    3. 发展滞后的县域经济制约传统农业的发展
    4. 乡镇企业发展相对滞后, 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大
    5. 地区潜在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开发
    6. 边境贸易发展缓慢, 促农增收的作用不明显
二、持续促进边境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的途径与对策
    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为产业发展打牢基础
    2. 狠抓招商引资, 激活当地经济
    3. 大力推广现代农业, 着力培养新型农民
    4. 优化产业结构, 推广经济作物, 开发特色产业
    5. 扶持乡镇企业, 发展县域经济
    6. 发展边境贸易, 激活农村市场
    7. 开发边境旅游, 繁荣农村经济
    8. 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做强、做大劳务经济
三、结语

(4)金融支持农民增收的调查和思考——以湘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湘潭市农民增收基本情况及金融支持现状
    (一) 农民收入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幅高于全国、全省。
    (二) 农民增收的途径不断拓宽
        1. 劳务输出促进了农民增收。
        2. 国家惠农政策推动了农民增收。
        3. 推进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民增收。
        4.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了农民增收。
        5. 农业科技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 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1. 县域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2. 农村金融产品不断创新。
        3. 金融服务方式不断优化。
        4. 支付结算工具不断丰富。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
    (一) 种养业增收潜力有限, 外出务工增收难度加大
        1. 种养业增收潜力有限。
        2. 外出务工增收难度加大。
    (二) 农业自身的特点给农民增收带来不确定因素
    (三) 金融对农村支持力度不够, 影响了农民增收
        1. 金融体制决定了农民贷款难, 从而制约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的投入。
        2. 金融知识普及面较窄, 农民对现代金融产品缺乏了解。
        3. 金融服务供给与农民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
三、金融支持农民增收的对策
    (一) 要扩大农村金融服务供给
    (二) 积极探索小额担保机构的发展模式
    (三)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 改善金融服务方式

(5)农民增收的亮点——“劳务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土地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变革, 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的进步进一步发展了生产力, 农产品产量、商品量、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迅速提高, 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增加。
二、现阶段“劳务经济”呈现的主要特征
三、“劳务经济”的作用和影响

(6)重庆三峡库区劳务经济发展研究 ——以开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内容和思路
    1.4 研究对象界定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重庆三峡库区劳务经济发展研究
    2.1 在我国发展劳务经济的重要意义
    2.2 我国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2.3 三峡库区劳务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 开县劳务经济发展研究
    3.1 开县在三峡库区劳务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3.2 开县劳务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3 劳务经济大县案例借鉴
    3.4 开县发展劳务经济的潜力评价
4 加快开县及三峡库区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4.1 树立全新发展观念,加强组织领导
    4.2 建立劳务管理体系,促进劳务有序输出
    4.3 加强技能培训,增强就业竞争力
    4.4 加强制度创新,优化服务管理
    4.5 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劳动就业
    4.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江西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研究 ——基于三个村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回顾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民就业能力
        2.1.2 农民非农就业
    2.2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理论基础
        2.2.1 西方关于非农就业的理论
        2.2.2 国内关于非农就业的理论
第3章 国内外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经验借鉴
    3.1 国外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措施
        3.1.1 发展农业产业化
        3.1.2 推行农村城镇化
        3.1.3 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
        3.1.4 允许农民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
        3.1.5 注重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
    3.2 江苏苏北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经验与措施
    3.3 小结
第4章 江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现状分析
    4.1 江西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现实背景
        4.1.1 经济背景
        4.1.2 制度背景
    4.2 江西非农就业工作已取得的现实成效
        4.2.1 农村外出劳务经济规模增大,收入增长较快
        4.2.2 农民外出务工地域多元化,市场开拓更广
        4.2.3 务工长期性有所增强,品牌劳务增多
        4.2.4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整体技能有所提高,择业能力增强
        4.2.5 劳务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初步建立,成效进一步显现
    4.3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效果评价
        4.3.1 经济效果
        4.3.2 社会效果
    4.4 小结
第5章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规模及影响因素
    5.2 江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2.1 调查地概述
        5.2.2 江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5.2.3 江西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5.3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动因
        5.3.1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客观动因—推力
        5.3.2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经济动因—拉力
        5.3.3 劳动力需求的扩张
    5.4 江西农村非农就业形势与非农就业潜在增长空间
        5.4.1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考虑劳动力需求的扩大
        5.4.2 不同产业劳动密集度的相对变化与劳动力需求扩大
        5.4.3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劳动力需求扩大
        5.4.4 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结构与劳动力需求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
        6.2.2 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保障非农就业渠道畅通
        6.2.3 开拓以扩大就业为重点的非农就业岗位开发
        6.2.4 加强制度建设,促进非农就业
        6.2.5 借助周边发达地区的辐射,拓宽非农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致谢

(10)河北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 劳务经济的概念
    (二) 农村劳务经济的涵义及相关概念分析
    (三) 农村劳务经济的分类
    (四) 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
二、河北省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原因和意义
    (一) 发展河北省农村劳务经济的原因
    (二) 发展河北省农村劳务经济的意义
三、河北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 劳务经济人数增加规模扩大,但工资性收入仍在农民纯收入中居次要地位
    (二) 县域经济与农村特色产业成为劳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三) 农民劳务输出的范围不断扩大
    (四) 农村就业网络进一步完善,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
四、河北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 农民自身素质不高,影响就业质量
    (二) 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三) 农民工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
    (四) 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转化困难重重
    (五) 政府在劳务经济活动中职能的定位及其作用的发挥存在问题
五、进一步发展我省劳务经济,加快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
    (一) 认识发展劳务经济的重大意义,加强对该工作的领导
    (二) 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村劳动就业服务
    (三)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农村特色产业
    (四) 努力消除制度障碍,推进城乡一体化
    (五)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四、“劳务经济”──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劳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张一萍. 郑州大学, 2014(03)
  • [2]做大做强劳务产业 促进通渭经济发展[J]. 刘朋鑫. 甘肃农业, 2011(05)
  • [3]边境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的难点与对策探析——以滇东南为例[J]. 胡红霞,王俊程,赵发员.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 [4]金融支持农民增收的调查和思考——以湘潭为例[J]. 中国人民银行湘潭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吴大庆,王定芳. 武汉金融, 2009(08)
  • [5]农民增收的亮点——“劳务经济”[J]. 杜继艳,李孚. 今日科苑, 2009(02)
  • [6]重庆三峡库区劳务经济发展研究 ——以开县为例[D]. 周昊杰. 西南大学, 2008(09)
  • [7]江西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研究 ——基于三个村的案例研究[D]. 干晟.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 [8]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陆武成. 甘肃农业, 2007(02)
  • [9]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A]. 段小梅. 中国西部地区城乡协调发展与社会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
  • [10]河北省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D]. 袁薇. 河北师范大学, 2006(10)

标签:;  ;  ;  ;  ;  

“劳务经济”——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