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胶-微乳液化学剪裁制备Ni-Fe复合纳米粒子(一)明胶-复合Ni-Fe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凝胶-微乳液化学剪裁制备Ni-Fe复合纳米粒子(一)明胶-复合Ni-Fe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一、凝胶-微乳液化学剪裁制备Ni-Fe复合纳米微粒(Ⅰ)明胶-复合Ni-Fe纳米微粒的制备和表征(论文文献综述)

李善庆[1](2021)在《镍铁合金纳米颗粒的磁学性能调控》文中指出本文通过脉冲激光沉积和快速退火处理,制备了镍铁复合纳米颗粒,然后改变快速退火实验条件,生长出了不同结构的镍铁合金纳米颗粒。对其进行TEM、XPS、磁学性能等表征,得出了不同形貌结构的镍铁合金纳米颗粒的各项物性信息。脉冲激光沉积的激光频率为10Hz,能量为300m J,烧蚀时间为4h,退火温度600℃,退火时间5min,退火气氛N2含量100%作为实验条件,可以生长出单晶态的NiFe合金纳米颗粒。脉冲激光沉积实验条件不变,退火温度600℃,退火时间5min,退火气氛O2含量26%、N2含量74%作为快速退火条件,可以生长出核/壳结构的NiFe/NiFe2O4纳米颗粒。同时对脉冲激光沉积实验条件相同、大小一致的样品做磁学性能表征,结果显示,核/壳结构的NiFe/NiFe2O4纳米颗粒的饱和磁化强度比单晶态的NiFe合金纳米颗粒要好。据此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对快速退火实验参数的更改,能够生长出不同结构的埋嵌型镍铁合金纳米颗粒并调控其磁学性能。

杨明龙[2](2021)在《碳基复合材料的微结构调控及其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一代军用战机面临的全方位、超宽频雷达探测威胁和日益严重的电磁辐射污染使高性能电磁波吸收材料在军用和民用领域都面临着迫切需求。理想的吸波材料要求具有“宽、轻、薄、强”的性能特点,而传统的铁氧体等吸波材料存在吸波频带窄、密度大等性能缺陷。碳基纳米材料具有轻质、高介电损耗、易与其他材料复合等性能优势,尤其是可以通过微结构的调控可以实现对电磁参数,吸波性能和材料密度等关键性能指标的优化。有望达到服役环境对吸波材料的性能要求。因此,本文从碳基纳米复合材料微结构的设计与调控出发,采用水热合成、原位生长、冷冻铸造等方法,制备了具有不同微结构的碳基复合吸波材料。研究了微结构形式对电磁波吸收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吸波机理,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为了解决传统吸波材料吸收频带窄的问题,本文采用设计特殊微结构和引入多种损耗机制的研究思路,通过两步水热合成及保护气氛热处理制备了具有蝴蝶结状微结构的Co/CoO@C纳米复合吸波材料。研究了水热反应时间和热处理温度对微结构形貌的影响规律。考察了其在2-18GHz频段内的电磁参数和电磁波反射损耗(Reflection Loss,RL)。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的调节实现了对样品电磁参数的有效调控。600°C热处理得到的Co/CoO@C-600样品具有优异的宽频吸波性能,3mm厚度下有效吸收(RL<-10 d B)频带宽度可达9.9GHz(8.1-18GHz),最低反射损耗(RLmin)达到-33.6dB;6mm厚度下,有效吸收频带宽度进一步扩展到了13.6GHz(4.4-18GHz),覆盖考察频段的85%,同时RLmin也进一步降低到了-45.0dB。优异的宽频带电磁波吸收能力有赖于蝴蝶结状微结构对电磁参数的调节作用和Co/CoO@C颗粒的磁性/介电协同损耗机制,也使这种蝴蝶结状Co/CoO@C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潜力。为了实现吸波材料轻质化的目标,本文采取将轻质生物质材料与分子级多孔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frameworks,MOFs)复合的思路,在棉花纤维表面均匀生长了含钴元素的ZIF-67(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67)MOF颗粒。通过还原性气氛中的高温碳化同时实现了复合纤维的碳化和碳纳米管的原位催化生长,得到了具有微-纳分级结构CNT/Co/C空心复合纤维。自然状态下表观密度仅0.0198g/cm3。通过测试复合纤维的电磁参数计算了2-18GHz的电磁波反射损耗。2mm厚度下,有效吸收频带宽度达到了8.02GHz(9.98-18 GHz)。薄厚度下的宽频吸波效果主要归功于分级结构改善了阻抗匹配特性以及介电/磁性异质成分造成的多种极化损耗机制。这种将天然生物质衍生的碳材料与MOFs复合的方法也为超轻质宽频吸波材料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策略。为了探索低维纳米材料宏观组装体的结构形式对吸波性能的影响,同时开展吸波材料多功能一体化研究,本文以高导电二维Ti3C2Tx MXenes纳米片为材料基元,采用定向冷冻铸造法制备了轻质Ti3C2Tx/明胶定向结构复合气凝胶(M@G)。通过引入明胶作为粘结剂解决了Ti3C2Tx纳米片层间范德华力弱造成的气凝胶力学强度差的问题。Ti3C2Tx纳米片的面内/面外本征物理特性差异及定向排布结构赋予了复合气凝胶各向异性的力学、导热和电磁吸波性能。复合气凝胶在轴向(冷冻铸造过程冰晶生长方向)表现出高压缩强度和负泊松比,而在径向(垂直于冰晶生长方向)则具有高弹性和接近零泊松比;M@G-45(Ti3C2Tx含量为45wt%)复合气凝胶轴/径向热导率差异达到14.75倍,径向最低热导率达到0.008W/m·K,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吸波性能方面,M@G-45复合气凝胶径向在4.08GHz处RLmin达到-57.3dB,但有效吸收频带宽度仅0.9GHz,而轴向RLmin峰值为-59.5dB移动到了14.04GHz,有效吸收频带宽度也显着扩展到了6.24GHz,宽频吸波性能得到明显改善。这种通过调控二维纳米材料组装形式实现吸波性能调节的方法,为轻质多功能吸波材料的制备提供了借鉴。

鲍思凯[3](2020)在《铁氧体基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波吸收材料在军事国防以及民用领域均有重要的应用。Ni Fe2O4以及Ba Fe12O19分别是典型的软磁材料和硬磁材料,同时也是性能良好的微波吸收剂。本文系统地研究了Ni Fe2O4/C,Ba Fe12O19/C及Ba Fe12O19/PANI三种不同比例复合材料的电磁性能,探究其涂层厚度和复合比例对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振动样品磁强计和矢量网络分析仪等仪器对Ni Fe2O4/C、Ba Fe12O19/C及Ba Fe12O19/PANI复合样品进行了结构表征,微观形貌观察及磁性能和微波吸收性能的分析。首先,采用水热法按照n(Ni2+)/(Fe3+)=1:2比例分别在120°C、160°C和200°C的制备温度下,保温6h,制备出三种样品;按照n(Ba2+)/(Fe3+)=1:8比例分别在140°C、180°C和220°C,保温6h,制备出三种样品。研究不同制备温度条件对Ni Fe2O4和Ba Fe12O19样品物相、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单相Ni Fe2O4样品的最佳制备条件为200°C×6h;单相Ba Fe12O19样品的最佳制备条件为220°C×6h。其次,将葡萄糖作为不定型碳的来源,并通过水热法成功制备出Ni Fe2O4/C和Ba Fe12O19/C复合样品,并对复合样品的磁性能、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 Fe2O4/C和Ba Fe12O19/C饱和磁化强度(Ms)和剩余磁化强度(Mr)均随着复合样品中磁性物质含量增大而增大;Ni Fe2O4/C复合样品在质量比为1:1和有效厚度d=8.5mm时,最小反射损耗为-3.91d B;Ba Fe12O19/C复合样品在质量比为1:2和有效厚度d=8.5mm时,最小反射损耗为-7.5d B。最后,通过原位聚合法成功制备出Ba Fe12O19/PANI复合样品。实验结果表明,Ba Fe12O19/PANI复合样品的晶粒粒径大小(D)、饱和磁化强度(Ms)和剩余磁化强度(Mr)均随着复合样品中磁性物质含量增加而增大。当复合比例为1:1时,Ba Fe12O19/PANI复合样品的吸波性能最佳;当有效厚度d=6.5mm时,复合样品最小反射损耗为-41.44d B,并向高频方向偏移。

司迎迎[4](2020)在《非晶镍铁磷系镀层电催化析氢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电解水制氢技术是一种以水资源为原料、能得到高纯氢的方法,因此,它被广泛认为是一项对氢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核心清洁能源技术”。然而,电解水需要消耗部分电能驱动两个半反应的发生。因此,开发能有效降低反应过电位的电催化剂成为科研热点之一。镍基合金材料含量丰富,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本论文采用电沉积法在低温下制备镍铁磷系催化剂,并探究它们的电解水析氢性能。1.采用简单电沉积的方法在低温下成功地于铁基体表面镀覆了Ni-Fe-P非晶合金催化剂,并探究其析氢反应(HER)的活性。结果表明,制备条件为10°C、30 mA/cm2,电沉积60 min后得到的Ni-Fe-P/Fe电极析氢活性较高,析氢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的过电位约为174.2 mV,Tafel斜率为142.9 mV·dec-1,反应动力学速率较快,原因是沉积电流密度的增加促进了电极表面多孔结构的形成,增大了电化学活性面积,利于电极的催化析氢反应。去合金处理时间为240 s时电催化电极表现出良好的HER性能,过电位为121.6 m V,Tafel斜率为138.7mV·dec-1,拥有快速的反应动力学,原因在于去合金处理利于电极表面多级孔的形成,增加析氢反应的活性位点。进一步增加电流密度,制备条件为10°C、150mA/cm2时,电沉积60 min后得到的Ni-Fe-P/Fe电极表现最佳的HER活性,在析氢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Ni-Fe-P/Fe的过电位为39.7 mV,Tafel斜率为23.8mV·dec-1,拥有快速的反应动力学。当镀液中Ni2+:Fe2+=3:1,电沉积时间为60min所制得的Ni-Fe-P/Fe电极拥有最优的催化活性。最优配比的Ni-Fe-P/Fe电催化电极仅需要42.1 mV的HER过电位就可以达到10 mA/cm2的析氢电流密度,是由于镀液中主盐配比促进了电极表面多孔结构的形成。2.采用电沉积的方法在Ni-Fe-P非晶合金催化剂中掺杂了单层氧化石墨烯(GO)成功制备出Ni-Fe-P-GO复合催化剂。探究了加入0.1 g/L GO后沉积电流密度对Ni-Fe-P-GO/Fe电极HER催化活性的影响。制备条件为10°C、100 mA/dm2时,得到的Ni-Fe-P-GO/Fe电极表现最佳的HER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Ni-Fe-P-GO/Fe的过电位为12.4 m V。这是由于GO的加入,在多孔结构表面出现了片状结构,增加了电极的比表面积。3.利用电沉积法在沉积电流密度为50 mA/cm2条件下的Ni-Fe-P/Fe50镀液中添加FeMnO3,使其与Ni-Fe-P合金在Fe基体上发生共沉积,成功制备出Ni-Fe-P-FeMnO3/Fe复合电催化电极。探究了FeMnO3的浓度对电催化电极HER催化活性的影响,最佳条件为添加1.0 g·L-1 FeMnO3并且进行电沉积60 min。此时的Ni-Fe-P-FeMnO3/Fe电极仅需要13.5 mV的过电位就可以达到10 mA/cm2的析氢电流密度,比Ni-Fe-P/Fe体系减小了89.4 mV,这可能是由于电极表面片状六边形的存在和六边形的棱的暴露程度造成的。4.利用电沉积法在Ni-Fe-P镀液中添加La2O3,使其与Ni-Fe-P合金在Fe基体上发生共沉积,成功制备出Ni-Fe-P-La2O3/Fe复合电催化电极。探究了La2O3的浓度对系列Ni-Fe-P-La2O3/Fe电催化电极HER催化活性的影响,最佳条件为添加1.5 g·L-1 La2O3并且进行电沉积60 min。Ni-Fe-P-La2O3/Fe电极催化剂仅需要41.8 mV的过电位就可以达到10 mA/cm2的电流密度,比Ni-Fe-P/Fe体系减小了61.1 mV,原因在于La2O3的引入使多级孔结构增多,电极比表面积增大,活性位点增多。

李萌[5](2020)在《Fe3O4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调控及其吸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四氧化三铁吸波材料已经无法满足“薄、强、轻、宽”的要求,其在吸波领域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本文一方面通过设计四氧化三铁纳米微粒的微观形貌以及复合结构来提高吸收能力和降低密度,另一方面通过复合特殊形貌的其它材料改善吸波性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首先,合成出Fe3O4空心球,接着通过水热、刻蚀、热处理得到卵黄-壳结构的Fe3O4@C微球,最后包覆片状MnO2得到卵黄-壳结构的Fe3O4@C@MnO2纳米复合材料。基于此特殊的微观卵黄-壳空心球结构以及碳和MnO2介电材料的引入,Fe3O4@C@MnO2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吸波性能,当填充比为80 wt%,厚度为4.2 mm时,反射损耗可达-58.25db,厚度为2.65mm时,吸收带宽可达5.44GHz。(2)其次,由于球形纳米粒子受到Snoek极限和较大退磁因子的影响,难以进一步提高性能,因此我们制备出纺锤状Fe2O3纳米粒子,再包覆棒状SnO2和片状MnO2,经过热处理,最终得到Fe3O4@SnO2@MnO2纳米复合材料。基于此特殊的微观核壳结构以及SnO2和MnO2介电材料的引入,Fe3O4@SnO2@MnO2纳米复合材料实现较为优异的吸波性能,当填充比为60 wt%,厚度为3.9 mm时,反射损耗可达-50.4 d B,吸收带宽可达到9.18 GHz。(3)最后,具有各向异性的磁性材料的磁化强度会受到外部磁场方向的影响,片状材料的易磁化方向为平行于平面的方向,而纺锤状纳米粒子难以实现沿着易磁化方向排布。因此,我们通过水热法制备出规则的正六边形片状Fe2O3纳米粒子,经过热处理得到六边形片状Fe3O4纳米粒子,最后对片状Fe3O4进行面内取向,使得微片堆叠排布。由于片状结构的存在以及对片状纳米粒子实施的取向分布,当填充比为70 wt%,厚度为5 mm时,面内取向Fe3O4纳米粒子的反射损耗可以达到-47.67 d B,相比于无规分布的Fe3O4纳米粒子,反射损耗增加了258%。当厚度为2 mm时,吸收带宽可以达到3.1 GHz。综上,本文制备出了特殊形貌的卵黄-壳结构Fe3O4@C@MnO2纳米复合材料、纺锤状Fe3O4@SnO2@MnO2纳米复合材料和六边形片状Fe3O4纳米材料,研究了材料体系和微观结构对吸波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强吸收、频带宽、低密度的吸波材料,为铁氧体材料的改性以及纳米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李艳艳[6](2019)在《泡腾微萃取技术的构建及其在环境医学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需要准确而及时的了解环境有机污染物的暴露水平。在整个研究体系中,首要任务是对环境有机污染物进行有效检测及监测。然而,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通常处于痕量水平,且基质较为复杂,因此高效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是实现去除基质干扰效应、净化和富集目标物、准确定性定量的关键环节。而随着绿色化学的不断发展,开发和使用符合具有绿色化学要求的材料和方法是当前环境污染物分析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已经涌现的新材料和新方法中,具有绿色经济特点的泡腾微萃取技术和具有高效特异性的磁性纳米材料脱颖而出。本论文以多溴联苯醚和双酚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为研究对象,以具有“绿色化学”特点的泡腾技术为基础,将所合成的功能化材料和分散微萃取技术相结合,构建了以下四种泡腾辅助微萃取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环境、食品以及人体液样品中多溴联苯醚和双酚类物质的痕量残留分析,为环境有机污染物的测定提供可靠灵敏的分析方法,进而为评估人体暴露状况、评价人群健康风险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具体研究工作如下:第一章:基于FE3S4-磁泡腾片微萃取技术应用于液体基质样品中多溴联苯醚的残留分析目的:合成磁性FE3S4纳米片,将其引入磁泡腾片剂辅助离子液体基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中(META-IL-DLLME),与HPLC/DAD联用,构建液体基质样品中多溴联苯醚提取和痕量残留的分析方法。方法:本文采用一种含CO2源、离子液体和磁性FE3S4纳米片所压制成的磁性泡腾片,可将萃取剂分散和磁性回收一步完成。本文合成了FE3S4,对其进行一系列表征(SEM、XRD、FTIR、ZETA电位、磁滞回线和氮气吸附-脱附曲线等),并将其首次应用于新建立的方法中,并对萃取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进行了严格的优化,如磁纳米粒子的种类、泡腾剂前驱体的种类及质量比例、萃取剂种类及其体积、洗脱剂种类、萃取温度和盐效应等。结果:在最优萃取条件下,FE3S4对于PBDES的萃取回收率比常规的磁性FE3O4高出20.8%-32.0%,不同PBDES的线性范围为0.1/0.5-100μG L-1,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0;最低检出限和最低定量限范围分别为0.012-0.078μG L-1和0.04-0.26μG L-1;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6)分别为1.32%-4.83%和1.99%-4.25%。为了评价方法的基质效应,选择自来水和河水、脱脂牛奶和全脂牛奶、正常女性血清和孕妇血清为实际样品,分别向不同实际样品中添加2.0,5.0和20.0μG L-1的标准样品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其回收率范围为77.3%-106.7%。结论:常用的磁性FE3O4仅能实现微萃取过程的磁分离,而磁性FE3S4除了便于磁分离以外,对有机分析物的吸附和萃取效率更高。因此,本章的研究结果为传统的磁分离和吸附剂提供了一种可替代的选择。机理分析结果表明,FE3S4高效萃取PBDES归因于FE3S4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尺寸。此外,本章所构建的新型联用技术在环境水体和液体食品及人体血清样品的痕量监测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第二章:基于G-C3N4/NIFE2O4-ILS的磁泡腾片研制及其在人体液双酚类物质检测中的应用目的:制备一种磁性G-C3N4/NIFE2O4复合纳米材料,将其与ILS混合开发磁性泡腾片剂,并将其与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联用,构建一种人体血样和尿样中痕量双酚类物质的提取和检测技术。方法:将G-C3N4/NIFE2O4、离子液体和能够释放CO2的无机酸碱式盐压制成磁性泡腾片并与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联用,一步实现萃取剂分散和磁性回收。利用SEM、XRD、FTIR、ZETA电位、磁滞回线和氮气吸附-脱附曲线等技术对G-C3N4/NIFE2O4进行表征,首次将该复合材料应用于泡腾辅助微萃取技术中,并对萃取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进行了系统地优化(是否压制泡腾片剂、泡腾剂前驱体的种类及质量比例、磁性纳米材料的质量、萃取剂种类及其体积、洗脱剂种类、萃取温度、PH和盐效应等)。结果:在萃取体系中,压制泡腾片剂比未压制泡腾片剂的萃取回收率高出约17.2%-23.4%;与单独使用离子液体萃取剂的萃取效率相比,G-C3N4/NIFE2O4在微萃取过程中贡献了32.02%-43.10%的回收率。表征结果表明,G-C3N4/NIFE2O4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38.9 M2 G-1)、孔体积(0.24 M3 G-1)和孔径(23.4 NM),大大提高了萃取效率。在最优萃取条件下,BPS各物质的线性范围为0.05-100μG L-1,相关系数在0.9991-0.9998之间,富集因子在100-107之间,最低检出限和定量限范围分别为0.006-0.031μG L-1和0.020-0.010μG L-1;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6)分别为1.92%-3.90%和2.93%-5.88%。为了评价方法的基质效应,以人体血样和尿样为空白实际样品,并向实际样品中添加三个浓度水平(1.0,10.0和100.0μG L-1)的标准样品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范围为78.32%-104.06%。结论:总之,本文将是否压制泡腾片的萃取效率进行了比较,且将萃取剂和磁性纳米材料在整个萃取过程中的贡献率进行了计算,并通过一系列表征初步探讨了G-C3N4/NIFE2O4磁性纳米材料的内在性质,最终建立了基于G-C3N4/NIFE2O4的磁泡腾片辅助离子液体基分散液液微萃取联用技术,并成功应用于人体血样和尿样中双酚类物质的痕量检测。因此,本章所合成的新型纳米材料为传统的磁分离和吸附剂提供了一种可替代的选择,本章所建立的联用技术在人体液中环境雌激素的痕量监测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第三章:泡腾辅助可转换溶剂微萃取技术的建立及其在乳制品和水样中多溴联苯醚的分析应用目的:构建一种基于脂肪酸的可转换亲水性溶剂,与具有分散作用的泡腾技术和盐析增强型微萃取技术联用,用于测定环境水样和乳制品中内分泌干扰物多溴联苯醚的含量分析。方法:本文采用一种含二氧化碳源的碳酸钠溶液,可使脂肪酸从疏水状态转变为可溶性盐的均一相态,与溶液中的目标物充分接触;加入足量硫酸溶液使可溶性盐重新转变为疏水性的脂肪酸状态,溶液中的目标物被萃取到上层的脂肪酸相,此时加入过量的盐溶液呈过饱和状态,增加了脂肪酸的疏水性,同时也有利于目标物更多的进入脂肪酸相,提高萃取效率。本文对萃取过程中重要的参数进行了严格的优化,如脂肪酸的种类及体积、碳酸钠溶液的体积、硫酸溶液的体积、盐析剂的种类等。结果:新开发的泡腾辅助可转换溶剂基盐析增强型微萃取联用技术在无机酸、碱式盐的反应产生大量CO2的分散作用下,避免了传统有机分散溶剂的使用,使该方法更加环保高效。在最优的萃取条件下,PBDES化合物在0.2-50μG L-1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0,富集因子在52-61之间。最低检出限和最低定量限分别为0.026-0.085μG L-1和0.087-0.28μG L-1;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6)分别为2.48%-4.78%和3.00%-6.75%。为了评价方法的基质效应,向实际样品自来水,河水,低脂牛奶和全脂牛奶中添加三个浓度水平1.0,10.0和40.0μG L-1的标准样品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范围为78.06%-103.07%。结论:本章成功建立了一种泡腾辅助可转换亲水性溶剂/盐析增强型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并将其成功应用于环境水样和乳制品中痕量PBDES的测定。此技术避免了传统有机分散溶剂的使用,更加绿色环保、简便高效。此外,本章所构建的新的联用技术在环境水体和液体食品样品的痕量监测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第四章:NIFE2O4@SIO2@VA的制备及其在磁泡腾微萃取技术中的应用目的:开发一种新型磁性NIFE2O4@SIO2@VA复合纳米材料,将其作为吸附剂用于磁泡腾片剂-分散固相萃取技术中,结合HPLC/FLD,构建了不同类型水样和乳制品中痕量双酚类物质的残留分析技术。方法:利用SEM、TEM、XRD、FT-IR、ZETA电位、磁滞回线和氮气吸附-脱附曲线等技术对磁性NIFE2O4@SIO2@VA复合纳米材料进行表征。利用其高吸附与强磁性的特点建立磁泡腾分散微萃取技术,并对影响萃取效率的因素如是否压制泡腾片剂、磁性材料种类及质量、洗脱剂种类、PH、盐效应和萃取温度和时间等进行了优化。结果:在萃取体系中,压制泡腾片剂比未压制泡腾片剂的萃取回收率高出14.93%-20.17%,从表征结果来看,NIFE2O4@SIO2@VA有着更大的比表面积(88.8M2 G-1),分别是前面几章合成的磁性纳米材料FE3O4、FE3S4、G-C3N4/NIFE2O4的9.25、2.64、2.28倍。在最优的萃取条件下,BPS化合物在0.01-100μG L-1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0,富集因子在97-105之间。最低检出限和最低定量限分别为,0.010-0.088μG L-1和0.035-0.29μG L-1;日内和日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6)分别为2.48%-4.07%和1.91%-5.26%,均小于6%。为了评价方法的基质效应,向实际样品自来水、饮用水、污水处理厂进口和出口水样以及低脂牛奶、婴儿奶粉和母乳中添加三个浓度水平1.0,5.0和20.0μG L-1的标准样品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范围为77.30%-110.48%。结论:NIFE2O4@SIO2@VA在微萃取过程中不仅可以提供简单、方便、快速的磁分离作用,而且由于其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和孔径更大,大大提高了萃取效率,使其可以独立的作为吸附剂,而不用额外的辅助萃取剂即可取得满意的萃取效率。通过磁性泡腾片剂避免了传统有机分散溶剂的使用,通过一步反应完成了吸附剂的分散和回收过程,大大减少了预处理时间,更加环保高效。总体而言,该方法简单、灵敏、高效、环保,在痕量BPS污染物的环境和食品监测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此外,泡腾片可以很容易地预先制备,并可根据需要外出携带,这适用于现场调查的实地检测,是一种有着潜在应用价值的新技术。

杜庆波[7](2018)在《铁基磁性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纳米尺度的磁性物质具有其宏观状态下所不具备的磁学性能,对于磁化学、界面化学、光催化反应和磁共振成像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此类特性制备的功能材料可应用于环境保护、生物医药和临床医学诊断等领域,并具有广阔而深远的应用前景。铁基磁性功能纳米材料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类,由于其特殊的磁性能(超顺磁性、高矫顽力、低居里温度和高磁化率等)以及界面化学活性,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的角度都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制备特殊形貌和尺寸的功能物质并应用于解决重大生态和环境问题是化学学科的主旨之一。前期研究发现了铁基磁性功能纳米材料在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处理以及癌症诊断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一,解决自然环境污染问题的难点在于不易降解有机物随着工业和生活废物排放的持续积累。光催化技术作为主要解决途径之一,如何简单与高效地制备出纳米尺寸并具有特定形貌(抑制光生载流子复合)、性能优异且使用后易于分离的高效光催化剂,是相关技术发展的重大挑战;其二,作为癌症主要的诊断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进一步发展的难点在于制备出单分散、超顺磁性、驰豫效能高和生物相容性优良的磁共振对比剂。前期研究表明铁基磁性功能纳米材料其独特的性能可应用于解决上述两个难题,但是相关应用基础研究欠缺,包括该类材料的制备和表征,以及磁学和界面结构与该材料化学动力学性能的关系并未被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制约了此类材料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应用。本论文以铁基磁性功能纳米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α-Fe2O3、α-Fe2O3@Ag、MnFe2O4、Fe3O4、CoFe2O4、Ni Fe2O4和ZnFe2O4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深入分析了上述物质的磁性能、结晶性、稳定性、催化性能和体外成像性能等,并探讨了它们在光催化和磁共振成像中的重要应用前景。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制备和系统表征α-Fe2O3基系列纳米材料及其光催化性能与材料纳米结构(尺寸、形貌等)的关系,并通过复合银纳米颗粒增强其光催化性能。采用无模板的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α-Fe2O3纳米花和纳米颗粒等铁基磁性纳米材料,并通过复合银纳米颗粒改性α-Fe2O3纳米花(α-Fe2O3@Ag复合纳米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HR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P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BET)和磁学测量系统(SQUID)等技术手段分别表征和测量产物的尺寸、形貌、结晶性和磁性能,系统地研究了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反应条件对样品上述纳米特性的影响规律,并系统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下制备的样品对于有机染料罗丹明B和甲基橙光催化降解活性的实验条件控制方法。制备和表征研究揭示了上述条件下制备的α-Fe2O3纳米花(S1)、α-Fe2O3纳米颗粒(S6)和α-Fe2O3@Ag复合纳米材料优异的光催化性能根源于样品特殊的形貌(α-Fe2O3纳米花(S1)表面具短刺,具有更短的电荷载流子扩散距离)和尺寸,Ag包覆于α-Fe2O3纳米花表面,在α-Fe2O3@Ag复合纳米材料表面产生等离子共振,使催化剂增强光吸收效率,提高了其光催化性能。可作为潜在的光催化剂替代目前相关材料用于污水处理。其次,研究了系列超顺磁性铁基纳米颗粒的磁共振成像性能及其优化规律。采用无模板的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超顺磁性MFe2O4(M=Mn,Fe,Co,Ni,Zn)纳米颗粒,并用XRD、SEM、TEM、HRTEM、XPS、FTIR、BET和SQUID等技术手段对产物的尺寸、形貌、结晶性和磁性能进行表征和测量,系统地研究了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反应条件对样品尺寸、形貌、结晶性和磁性能等特性的影响;综合考虑材料的上述性能和胶体稳定性,选取在180oC温度下反应2h所制备的超顺磁性MnFe2O4(MF1)、Fe3O4(F1)、CoFe2O4(CF1)、NiFe2O4(NF1)和ZnFe2O4(ZF1)为研究对象,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成像与分析系统(MesoMR23-060H-I)对其磁共振成像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超顺磁性Fe3O4(F1)、CoFe2O4(CF1)和NiFe2O4(NF1)纳米颗粒表现出优异的T2加权成像效果,可作为当前临床上相关磁共振对比剂的潜在替代品用于临床医学诊断。综上所述,本研究取得了铁基磁性功能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和功能分析的进展,为该类纳米材料在污水处理和磁共振成像上的应用开发提供了化学动力学和磁学依据,可在此基础上拓展其实用性研究和材料的工业化应用,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类功能材料的工作效率和深层次作用机理做了铺垫,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何强[8](2018)在《纳米结构Fe-M氧化物的水热法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水热法是指将反应前驱物放入密封高压反应釜中,以水、有机溶剂或其混合溶液作为反应介质,在高温(100~1000℃)且高压(1~100 MPa)的条件使原本难溶解或是不溶解的物质溶解并且重结晶以制备获得产物的方法。水热法可以定义为一种合成所需晶体的合成方法,这种方法依赖高温高压下反应物在热水中的溶解度。溶剂热法是一种制备化合物的方法,它与水热法极为相似,唯一的不同在于反应前驱物的溶液多数情况下不是水溶液。水热/溶剂热法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材料制备、化学反应和处理。通过水热法将镍铁氧体-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异质结构(Ni Fe2O4-r GO)成功制备。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所得的产物的成分与形貌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所制备获得产物的Ni Fe2O4晶体呈现八面体形并有很好的结晶度,边缘的长度约100 nm。再通过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产品在室温下的静磁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产品有高达76.8 emug-1的饱和磁化强度,并且呈现超顺磁的特性。最后通过将所得的产品作为活性材料制成锂电池阳极,并通过八通电池测试仪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制成的电池在0.1 C的充放电倍率下,有高达1469 m Ahg-1的首次放电容量与652m Ahg-1的充电容量。通过溶剂热法,在乙二醇(EG)与二乙二醇(DEG)混合溶液中、以PVP为表面剂和Na OAc为碱源的条件下通过水热法成功制备获得硬币状α-Fe2O3,并且研究了其形成的机理。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所得的产物进行成分与形貌的检测。再通过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在室温下对样品的静磁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产品有7.678 emug-1的饱和磁化强度,呈现超顺磁的特性。最后通过将所得的产品作为活性材料制成锂电池阳极,并通过八通电池测试仪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制成的电池在0.1 C的充放电倍率下,有393 m Ahg-1的首次放电容量236 m Ahg-1的充电容量。

郝亮[9](2015)在《原位制备碳纳米管/铁氧体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碳纳米管(CNTs)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介电性,使其具有质量轻、导电性可调、高温抗氧化性能强和稳定性好等特点,是一种优异导电性吸波材料。铁磁体如磁性金属(Fe,Co,Ni),磁性金属合金,铁氧体等因其磁性能优异同样成为良好的吸波材料。将轻质导电性强的CNTs与纳米铁氧体磁性材料复合制备得到电损耗、磁损耗相结合的“轻、宽、强”多重特性的CNTs/铁氧体复合吸波材料。本文以铁氧体磁性纳米材料为催化剂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法原位生长CNTs,制备CNTs基复合材料。该材料中CNTs以化学键方式与铁氧体磁性材料键联,不仅将具有强磁性的磁性纳米材料与导电性的CNTs有机结合,充分实现二者之间协同效应,而且过程可控。首先,采用CTAB/正戊醇/环己烷/水微乳液体系,以草酸为沉淀剂,经微乳液法在室温条件下分别制备Co/Ni/Fe,Zn/Ni/Fe,Cu/Ni/Fe体系的三金属草酸盐纳米棒,利用程序升温控制技术将其焙烧,分别得到Co/Ni/Fe,Zn/Ni/Fe,Cu/Ni/Fe的复合氧化物纳米棒,并以其为催化剂,乙醇为碳源,通过CVD法生长CNTs制备CNTs基复合材料,研究反应温度对复合材料结构形貌及磁性能的影响。Co/Ni/Fe为催化剂在高温反应条件下其一维棒状结构无法保持,在420℃反应温度催化剂表面生长出直径在10nm左右的CNTs,复合材料主要由CNTs和Fe3C组成;以Zn/Ni/Fe铁氧体为催化剂制备复合材料会出现大量螺旋状碳纤维,且催化剂形貌结构均无法保持;将Cu/Ni/Fe草酸盐纳米棒500℃焙烧后得到的CuO-NiFe2O4复合氧化物为催化剂,在低温(400-480℃)反应条件下可以得到催化剂棒状表面原位生长CNTs的复合材料。其次,以乙二醇为溶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表面活性剂,尿素为沉淀剂通过溶剂热分别制备Ni/Fe,Co/Fe铁氧体纳微球催化剂,以乙醇为碳源,采用CVD法制备CNTs基复合材料。Ni/Fe铁氧体纳微球为催化剂在450-600℃均有CNTs生成,管径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450-550℃会伴随生成碳纤维;Co/Fe铁氧体纳微球在150℃条件下可通过调节PVP及尿素添加量得到,在450-550℃反应条件下Co/Fe铁氧体纳微球催化制备CNTs过程中下主要生成螺旋状碳纤维,在600℃时出现大量CNTs。最后,通过溶剂热法制备直径在微米级的Co/Fe、Zn/Co/Fe铁氧体颗粒为催化剂,通过CVD法原位生长CNTs制备CNTs复合材料。利用网络矢量分析仪对复合材料的电磁参数进行测试。研究了反应温度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磁性能及吸波性能的影响。以Zn/Co/Fe铁氧体为催化剂600℃条件下制备的复合材料最大吸收强度值为-9.98dB(厚度为2mm,20wt%)。

张克杰[10](2012)在《金属硫化物@碳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核壳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如沉淀法、溶剂热合成法、微乳液法、模板法、溶胶-凝胶法等。对比上述方法,本论文提供了一种制备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新方法,即选用适当的金属有机配合物作单一前驱体,通过改进的热分解方法得到金属硫化物@碳核壳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采用改进的固相热分解方法制备目标产物,操作比较简单,也不需要有毒有机溶剂,对环境污染小。对这种方法进行专一性和普适性研究,已经制备出多种金属硫化物@碳核壳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本论文的工作为制备其它核壳结构的纳米材料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巯基苯并噻唑为配体合成巯基苯并噻唑合镉配合物。再以该配合物为单一前驱体,利用传统的热分解方法和酸处理技术相结合,制备多层石墨烯包覆CdS纳米棒的复合物。这种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热分解方法中的烧结问题。荧光测试表明:该物质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质。2.以巯基乙醇为配体,用相同的方法制备非晶态碳包覆CdS纳米晶的复合物。与巯基苯并噻唑相比,得到的CdS@C (?)内米复合物尺寸变小,CdS由棒状变为球状,碳由石墨烯片层结构变为球壳状纳米粒子,形态为非晶态碳。荧光测试表明,该物质也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质,但制备金属配合物的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会导致产物的荧光降低。3.以十二烷基巯醇为配体,用相同的方法制备非晶态碳包覆CdS量子点的复合物。得到的CdS@C纳米复合物尺寸更小,CdS由12 nm变为5 nm,碳壳的厚度由4 nm变为2 nm,形态未变,仍为非晶态碳。并对该物质进行荧光和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荧光性质、电化学性质均良好。4.分别以巯基苯并噻唑、巯基乙醇、十二硫醇为配体,制备ZnS@C、NiS@C、CuS@C、FeS@C的纳米复合物。1)实验结果表明:配体类型,金属离子的类型都会影响产物的形貌。直链烷烃基硫醇为配体得到的产物多为碳包覆的球形颗粒,带有苯环的硫醇为配体得到的产物一般为多层石墨烯片包覆的球形或棒状颗粒。对于同一种配体,不同金属,得到的产物形貌也有所区别。2)电化学性质测试结果表明:ZnS@C、NiS@C和CuS@C的电极反应都为准可逆过程,复合物的比电容比纯硫化物都有很大提高;且阻抗测试结果表明电极界面上物质的传输以扩散为主。3)荧光性质测试结果表明:酸处理、表面活性剂、反应时间、金属元素种类等对产物的荧光都有影响:对同一种金属元素来说,烧结体的荧光比酸处理样品的荧光强;不加表面活性剂的样品荧光比加表面活性剂的荧光强;在一定范围内,延长反应时间可以增强产物的荧光;对于不同的金属元素来说,荧光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ZnS@C、FeS@C、CdS@C、NiS@C。

二、凝胶-微乳液化学剪裁制备Ni-Fe复合纳米微粒(Ⅰ)明胶-复合Ni-Fe纳米微粒的制备和表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凝胶-微乳液化学剪裁制备Ni-Fe复合纳米微粒(Ⅰ)明胶-复合Ni-Fe纳米微粒的制备和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镍铁合金纳米颗粒的磁学性能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材料的性质
        1.2.1 体积效应
        1.2.2 量子尺寸效应
        1.2.3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1.2.4 表面效应
    1.3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3.1 自上而下法
        1.3.2 自下而上法
    1.4 复合金属纳米颗粒的特性
        1.4.1 超顺磁性
        1.4.2 光致发光
        1.4.3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1.5 结构可控的双金属纳米颗粒
        1.5.1 双金属纳米颗粒
        1.5.2 核/壳结构双金属纳米颗粒
    1.6 镍铁合金
        1.6.1 镍铁合金的相
        1.6.2 镍铁合金性能
    1.7 国内外研究现状
    1.8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埋嵌型纳米颗粒制备与表征
    2.1 埋嵌型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2.1.1 脉冲激光沉积法
        2.1.2 水热法
        2.1.3 机械合金化法
        2.1.4 电镀法
        2.1.5 蒸发冷凝法
        2.1.6 液相还原法
        2.1.7 微乳液法
        2.1.8 磁控溅射法
    2.2 埋嵌型纳米颗粒的表征方法
        2.2.1 拉曼光谱分析
        2.2.2 透射电镜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2.4 综合物性测量系统
        2.2.5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6 X射线衍射分析
    2.3 本实验选用的制备方法
        2.3.1 镍铁合金纳米颗粒的制备
        2.3.2 快速退火处理
3 应变场模拟
    3.1 有限元分析
    3.2 模拟基本假设
    3.3 建模与数据提取
        3.3.1 建模
        3.3.2 数据提取
4 NiFe单晶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4.1 实验过程
    4.2 NiFe单晶纳米颗粒表征
        4.2.1 TEM表征
        4.2.2 应变模拟分析
        4.2.3 磁学性能表征
    4.3 本章小结
5 核/壳结构的NiFe/NiFe_2O_4纳米颗粒制备与表征
    5.1 实验过程
    5.2 核/壳结构的NiFe/NiFe_2O_4纳米颗粒表征
        5.2.1 TEM表征
        5.2.2 XPS表征
        5.2.3 磁学性能表征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实验总结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2)碳基复合材料的微结构调控及其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基本理论与发展概况
        1.2.1 吸波材料基本原理
        1.2.2 铁氧体型吸波材料研究现状
        1.2.3 导电聚合物吸波材料研究现状
        1.2.4 超材料型吸波材料研究现状
        1.2.5 碳基吸波材料研究现状
        1.2.6 MXene基吸波材料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实验设备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3 碳基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
        2.3.1 蝴蝶结状Co/CoO@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2.3.2 分级结构CNT/Co/C空心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
        2.3.3 Ti_3C_2T_x/明胶定向复合气凝胶的制备方法
    2.4 碳基复合吸波材料的表征方法
        2.4.1 碳基复合吸波材料的形貌表征
        2.4.2 碳基复合吸波材料的化学组成分析
    2.5 碳基复合吸波材料的性能测试
        2.5.1 碳基复合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测试
        2.5.2 Ti_3C_2T_x/明胶复合定向气凝胶的压缩性能测试
        2.5.3 Ti_3C_2T_x/明胶复合定向气凝胶的导热性能测试
        2.5.4 Ti_3C_2T_x/明胶复合定向气凝胶的导热性能测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蝴蝶结状Co/CoO@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吸波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蝴蝶结状Co/CoO@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蝴蝶结状Co/CoO@C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3.3.1 蝴蝶结状Co/CoO@C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与结构
        3.3.2 蝴蝶结状Co/CoO@C纳米复合材料的化学状态
        3.3.3 蝴蝶结状Co/CoO@C纳米复合材料的磁性表征
    3.4 蝴蝶结状Co/CoO@C纳米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表征
        3.4.1 蝴蝶结状Co/CoO@C纳米复合材料的电磁参数测试
        3.4.2 蝴蝶结状Co/CoO@C纳米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
        3.4.3 蝴蝶结状Co/CoO@C纳米复合材料的吸波机理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级结构CNT/Co/C空心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分级结构CNT/Co/C空心复合纤维的制备
    4.3 分级结构CNT/Co/C空心复合纤维的表征
        4.3.1 分级结构 CNT/Co/C空心复合纤维的形貌与结构
        4.3.2 分级结构CNT/Co/C空心复合纤维的化学组成
        4.3.3 分级结构CNT/Co/C空心复合纤维的磁性能
    4.4 分级结构CNT/Co/C空心复合纤维吸波性能
        4.4.1 分级结构CNT/Co/C空心复合纤维的电磁参数
        4.4.2 分级结构CNT/Co/C空心复合纤维的吸波性能
        4.4.3 分级结构CNT/Co/C空心复合纤维的吸波机理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各向异性Ti_3C_2T_x/明胶复合气凝胶吸波材料制备及多功能性研究
    5.1 引言
    5.2 Ti_3C_2T_x/明胶定向复合气凝胶的制备
    5.3 Ti_3C_2T_xMXenes纳米片层的表征
        5.3.1 Ti_3C_2T_x MXenes纳米片层的微观结构
        5.3.2 Ti_3C_2T_x MXenes纳米片层的化学状态
    5.4 Ti_3C_2T_x/明胶定向复合气凝胶的表征
        5.4.1 Ti_3C_2T_x/明胶定向复合气凝胶的形貌和结构
        5.4.2 Ti_3C_2T_x/明胶定向复合气凝胶的化学组成
    5.5 Ti_3C_2T_x/明胶定向复合气凝胶的力学性能表征
    5.6 Ti_3C_2T_x/明胶定向复合气凝胶的导热性能表征
    5.7 Ti_3C_2T_x/明胶定向复合气凝胶的吸波性能表征
        5.7.1 Ti_3C_2T_x/明胶定向复合气凝胶的电磁参数
        5.7.2 Ti_3C_2T_x/明胶定向复合气凝胶的吸波性能
        5.7.3 Ti_3C_2T_x/明胶定向复合气凝胶的吸波机理讨论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铁氧体基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1.1 电磁辐射的源头、危害及防护
        1.1.1 电磁辐射的源头、危害
        1.1.2 电磁辐射的防护
    1.2 吸波材料的理论基础
    1.3 吸波材料的性能要求
    1.4 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
    1.5 铁氧体磁性材料
        1.5.1 软磁铁氧体
        1.5.2 硬磁铁氧体
        1.5.3 铁氧体材料的制备方法
    1.6 铁氧体复合物的合成方法及研究现状
        1.6.1 C包覆的合成方法
        1.6.2 PANI包覆的合成法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单相Ni、Ba铁氧体的制备与表征
    2.1 研究背景
    2.2 试剂与仪器
    2.3 镍铁氧体的制备与表征
        2.3.1 单相的制备
        2.3.2 XRD分析
        2.3.3 SEM及 EDS分析
    2.4 钡铁氧体的制备与表征
        2.4.1 单相的制备
        2.4.2 XRD分析
        2.4.3 SEM及 EDS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iFe_2O_4/C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3.1 研究背景
    3.2 样品合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复合比的NiFe_2O_4/C复合物XRD分析
        3.3.2 不同复合比的NiFe_2O_4/C复合物SEM及 EDS分析
        3.3.3 不同复合比的NiFe_2O_4/C复合物VSM分析
        3.3.4 不同质量复合比的NiFe_2O_4/C复合物FT–IR分析
        3.3.5 不同质量复合比的NiFe_2O_4/C复合物电磁参数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aFe_(12)O_(19)/C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4.1 研究背景
    4.2 样品合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复合比的BaFe_(12)O_(19)/C复合物XRD分析
        4.3.2 不同复合比的BaFe_(12)O_(19)/C复合物SEM及 EDS分析
        4.3.3 不同复合比的BaFe_(12)O_(19)/C复合物VSM分析
        4.3.4 不同复合比的BaFe_(12)O_(19)/C复合物FT–IR分析
        4.3.5 不同复合比的BaFe_(12)O_(19)/C复合物电磁参数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aFe_(12_O_(19)/PANI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5.1 研究背景
    5.2 样品合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复合比的BaFe_(12)O_(19)/PANI复合物XRD分析
        5.3.2 不同复合比的BaFe_(12)O_(19)/PANI复合物SEM及 EDS分析
        5.3.3 不同复合比的BaFe_(12)O_(19)/PANI复合物VSM分析
        5.3.4 不同复合比的BaFe_(12)O_(19)/PANI复合物FT–IR分析
        5.3.5 不同复合比的BaFe_(12)O_(19)/PANI复合物电磁参数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非晶镍铁磷系镀层电催化析氢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氢能的制备
    1.2 电解水的析氢原理及性能评价参数
        1.2.1 电解水的析氢原理
        1.2.2 电解水性能评价参数
    1.3 电解水制氢相关材料概述
        1.3.1 电解水制氢用电极材料
        1.3.2 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的分类及研究进展
    1.4 非晶态合金的析氢特性与制备方法
        1.4.1 非晶态合金的析氢特性
        1.4.2 非晶态合金的制备方法
    1.5 氧化石墨烯(GO)在电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1.5.1 石墨烯概述
        1.5.2 氧化石墨烯概述
        1.5.3 氧化石墨烯在电催化反应中的析氢特性
    1.6 钙钛矿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1.6.1 钙钛矿的制备
        1.6.2 钙钛矿的应用和前景
        1.6.3 FeMnO_3 的概述
    1.7 稀土元素的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1.8 本课题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8.1 选题意义
        1.8.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电镀法制备镍基合金电催化剂
        2.2.1 Fe基体预处理
        2.2.2 电沉积法制备镍基合金电催化剂的实验步骤
    2.3 镍基合金电催化剂的表征
    2.4 镍基合金电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第三章 非晶Ni-Fe-P合金电催化剂结构表征及其析氢性能
    3.1 电流密度对Ni-Fe-P电催化剂析氢性能的影响及表征
        3.1.1 低电流密度条件下Ni-Fe-P电催化剂的析氢性能
        3.1.2 强电流密度条件下Ni-Fe-P电催化剂的析氢性能
    3.2 沉积时间对Ni-Fe-P电催化剂催化析氢性能的影响及表征
        3.2.1 沉积时间对Ni-Fe-P催化剂电催化析氢性能的影响
        3.2.2 不同沉积时间的Ni-Fe-P电催化剂的表征
    3.3 Ni-Fe-P/Fe电极的去合金化处理
        3.3.1 去合金处理对Ni-Fe-P催化剂电催化析氢性能的影响
        3.3.2 去合金处理对Ni-Fe-P催化剂微观形貌的影响
    3.4 主盐比例对催化剂电催化性能的影响及表征
        3.4.1 主盐比例设置对Ni-Fe-P催化剂电催化析氢性能的影响
        3.4.2 主盐比例不同的Ni-Fe-P催化剂的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i-Fe-P系复合电沉积催化剂析氢性能及表征
    4.1 Ni-Fe-P-GO/Fe复合电极的析氢性能及结构表征
        4.1.1 Ni-Fe-P-GO/Fe复合电极的析氢性能
        4.1.2 Ni-Fe-P-GO/Fe复合电极的形貌表征
    4.2 Ni-Fe-P-FeMnO_3/Fe复合电极的催化性能及表征
        4.2.1 Ni-Fe-P-FeMnO_3/Fe复合电极的电催化析氢性能
        4.2.2 Ni-Fe-P-FeMnO_3/Fe复合电极的形貌表征
    4.3 Ni-Fe-P-La-2O_3 复合电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及表征
        4.3.1 Ni-Fe-P-La_2O_3 复合电催化剂的催化析氢性能
        4.3.2 Ni-Fe-P-La_2O_3/Fe复合电极的形貌表征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的相关论文
所获荣誉及奖励

(5)Fe3O4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调控及其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磁波吸收材料简介
        1.2.0 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吸波材料的工作机理
        1.2.2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分类
    1.3 铁氧体及其纳米复合材料
        1.3.1 铁氧体材料的分类与研究现状
        1.3.2 铁氧体吸波材料改进方法
        1.3.3 四氧化三铁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本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实验材料、合成技术及测试表征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测试表征
        2.3.1 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XRD)
        2.3.2 扫描电子显微测试(SEM)
        2.3.3 透射电子显微测试(TEM)
        2.3.4 能谱仪成分分析(EDS)
        2.3.5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2.3.6 矢量网络分析仪
第三章 Fe_3O_4@C@MnO_2卵黄-壳纳米结构的设计及微波吸收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Fe_3O_4空心球的制备
        3.2.2 在Fe_3O_4空心球上包覆Si O_2
        3.2.3 卵黄-壳结构的Fe_3O_4@C微球的制备
        3.2.4 卵黄-壳结构的Fe_3O_4@C@Mn O_2微球的制备
        3.2.5 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Fe_3O_4@SnO_2@Mn O_2核壳纳米结构的设计及微波吸收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α-Fe_2O_3样品制备
        4.2.2 α-Fe_2O_3@SnO_2样品制备
        4.2.3 α-Fe_2O_3@SnO_2@MnO_2样品制备
        4.2.4 Fe_3O_4@SnO_2@MnO_2样品制备
        4.2.5 性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各向异性磁铁矿微片的分步形成机理及其优良的微波吸收特性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α-Fe2O_3微片的合成
        5.2.2 Fe_3O_4微片的合成
        5.2.3 性能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习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泡腾微萃取技术的构建及其在环境医学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基于Fe_3S_4-磁泡腾片微萃取技术应用于液体基质样品中多溴联苯醚的残留分析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主要试剂
        1.2.2 实验仪器
        1.2.3 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
        1.2.4 Fe_3S_4 磁性纳米片的制备
        1.2.5 磁性纳米材料的表征仪器
        1.2.6 磁性泡腾片剂的制备
        1.2.7 Fe_3S_4-META-IL-DLLME联用技术
        1.2.8 计算公式
    1.3 结果与讨论
        1.3.1 合成的Fe_3S_4 与商品化的Fe_3O_4 萃取效率的比较
        1.3.2 磁性纳米材料的表征
        1.3.3 Fe_3S_4-META-IL-DLLME影响因素的优化
        1.3.4 Fe_3S_4-META-IL-DLLME方法性能评价
        1.3.5 实际样品的分析
        1.3.6 方法比较
        1.3.7 Fe_3S_4 的重复性
    1.4 本章小结
    1.5 创新点和局限性
第二章 基于g-C_3N_4/NiFe_2O_4-ILs的磁泡腾片研制及其在人体液双酚类物质检测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
        2.2.4 g-C_3N_4/NiFe_2O_4 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2.5 g-C_3N_4/NiFe_2O_4 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2.2.6 磁性泡腾片剂的制备
        2.2.7 g-C_3N_4/NiFe_2O_4-META-IL-DLLME萃取步骤
        2.2.8 计算公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磁性复合材料的表征
        2.3.2 g-C_3N_4/NiFe_2O_4-META-IL-DLLME影响因素的优化
        2.3.3 g-C_3N_4/NiFe_2O_4-META-IL-DLLME方法性能评价
        2.3.4 实际样品的分析
        2.3.5 方法比较
        2.3.6 g-C_3N_4/NiFe_2O_4 的重复性
    2.4 本章小结
    2.5 创新点与局限性
第三章 泡腾辅助可转换亲水性溶剂微萃取技术的建立及其在水样和乳制品中多溴联苯醚的分析应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
        3.2.4 萃取步骤
        3.2.5 计算公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EA-SHS-SAME影响因素的优化
        3.3.2 EA-SHS-SAME方法性能评价
        3.3.3 实际样品的分析
        3.3.4 方法比较
    3.4 本章小结
    3.5 创新点和局限性
第四章 NiFe_2O_4@SiO_2@VA的制备及其在磁泡腾微萃取技术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
        4.2.4 NiFe_2O_4@SiO_2@VA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2.5 NiFe_2O_4@SiO_2@VA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4.2.6 磁性泡腾片剂的制备
        4.2.7 NiFe_2O_4@SiO_2@VA-META-DSPE萃取步骤
        4.2.8 计算公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磁性复合材料的表征
        4.3.2 NiFe_2O_4@SiO_2@VA-META-DSPE技术的影响因素
        4.3.3 NiFe_2O_4@SiO_2@VA-META-DSPE方法性能评价
        4.3.4 实际样品的分析
        4.3.5 方法比较
        4.3.6 NiFe_2O_4@SiO_2@VA的重复性
    4.4 本章小结
    4.5 创新点与局限性
全文总结
论文主要创新点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新型磁纳米材料在分散微萃取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 磁性纳米材料
        1.1 磁性纳米材料概述
        1.2 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
    2 磁性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及在分散微萃取技术中的研究进展
        2.1 SiO_2 修饰
        2.2 碳单质修饰
        2.3 石墨相碳化氮修饰
        2.4 石墨烯修饰
        2.5 碳纳米管修饰
        2.6 聚合物修饰
        2.7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修饰
        2.8 限进性材料修饰
    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7)铁基磁性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标、内容和意义
2 α-Fe_2O_3纳米光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试验方法
    2.3 α-Fe_2O_3纳米材料的表征
    2.4 α-Fe_2O_3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2.5 α-Fe_2O_3介观结构与其光催化性能的关系
    2.6 本章小结
3 Ag纳米颗粒表面修饰α-Fe_2O_3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试验方法
    3.3 α-Fe_2O_3@Ag复合纳米材料的表征
    3.4 α-Fe_2O_3@Ag复合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3.5 Ag对α-Fe_2O_3纳米花催化性能增强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超顺磁性MFe_2O_4(M=Mn,Fe,Co,Ni,Zn)磁共振对比剂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试验方法
    4.3 超顺磁性MFe_2O_4(M=Mn,Fe,Co,Ni,Zn)磁共振对比剂的表征
    4.4 试验条件对MFe_2O_4(M=Mn,Fe,Co,Ni,Zn)磁共振对比剂形貌及磁性能的影响研究
    4.5 超顺磁性MFe_2O_4(M=Mn,Fe,Co,Ni,Zn)磁共振对比剂的晶体结构与其磁性能的关联分析
    4.6 超顺磁性MFe_2O_4(M=Mn,Fe,Co,Ni,Zn)的磁共振对比剂的稳定性研究
    4.7 超顺磁性MFe_2O_4(M=Mn,Fe,Co,Ni,Zn)磁共振对比剂的体外成像性能研究
    4.8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纳米结构Fe-M氧化物的水热法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纳米结构Fe-M氧化物的常用制备方法简介
        1.2.1 水热/溶剂热法(Hydrothermal/Solvothermal method)
        1.2.2 溶胶-凝胶法(Sol-Gel)
        1.2.3 共沉淀法(Coprecipitation method)
        1.2.4 微乳液法(Micro-emulsion method)
        1.2.5 热分解法(Thermal decomposition)
    1.3 纳米结构Fe-M氧化物水热法制备的研究现状
        1.3.1 镍铁氧体-碳微纳异质结构的研究现状
        1.3.2 三氧化二铁纳米粒子结构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镍铁氧体-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异质结构的水热法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结构与形貌表征
        2.2.4 静磁性能测试
        2.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镍铁氧体-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异质结构(Ni Fe2O4-r GO)相结构与形貌分析
        2.3.2 不同合成条件对镍铁氧体-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异质结构形貌的影响
        2.3.3 形成机理分析
        2.3.4 静磁性能测试
        2.3.5 电化学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币状α三氧化二铁的溶剂热法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2.2.4 静磁性能测试
        2.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硬币状三氧化二铁(Fe2O3)相结构与形貌分析
        3.3.2 不同合成条件对硬币状三氧化二铁形貌的影响
        3.3.3 形成机理分析
        3.3.4 静磁性能测试
        3.3.5 电化学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9)原位制备碳纳米管/铁氧体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碳纳米管简介
        1.1.1 碳纳米管的结构
        1.1.2 碳纳米管的性能及应用
    1.2 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1.2.1 电弧法
        1.2.2 激光蒸发法
        1.2.3 化学气相沉积法
    1.3 碳纳米管磁性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磁性纳米材料与碳纳米管机械混合
        1.3.2 磁性纳米材料填充碳纳米管
        1.3.3 碳纳米管负载磁性纳米材料
    1.4 论文的选题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一维铁氧体纳米材料原位催化制备碳纳米管基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微乳液法制备一维铁氧体纳米材料
        2.2.4 一维铁氧体纳米材料催化制备碳纳米管基复合材料
        2.2.5 样品表征
    2.3 一维钴镍铁氧体催化制备碳纳米管基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研究
        2.3.1 一维钴镍铁氧体纳米材料的结构及形貌
        2.3.2 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及性能研究
    2.4 一维锌镍铁氧体制备碳纳米管基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研究
        2.4.1 一维锌镍铁氧体纳米材料的结构及形貌
        2.4.2 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及性能研究
    2.5 一维铜镍铁复合氧化物制备碳纳米管基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研究
        2.5.1 一维铜镍铁复合氧化物微米材料的结构及形貌
        2.5.2 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及性能研究
    2.6 小结
第3章 原位催化制备碳纳米管/铁氧体纳微球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溶剂热法制备铁氧体微球
        3.2.4 铁氧体纳微球催化制备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3.2.5 样品表征
    3.3 镍铁氧体纳微球催化制备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结构及其性能研究
        3.3.1 镍铁氧体纳微球的结构及形貌
        3.3.2 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及其性能研究
    3.4 钴铁氧体纳微球制备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结构及其性能研究
        3.4.1 钴铁氧体纳微球的结构及形貌
        3.4.2 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及其性能研究
    3.5 小结
第4章 原位催化制备碳纳米管/(锌)钴铁氧体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溶剂热法制备铁氧体颗粒
        4.2.4 铁氧体颗粒催化制备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4.2.5 样品表征
    4.3 钴铁氧体颗粒催化制备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结构及其性能研究
        4.3.1 钴铁氧体颗粒的结构及形貌
        4.3.2 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及其性能研究
    4.4 锌钴铁氧体微米立方颗粒制备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结构及其性能研究
        4.4.1 锌钴铁氧体微米立方颗粒的结构及形貌
        4.4.2 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及其性能研究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10)金属硫化物@碳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纳米材料的概述
        1.1.1 纳米材料的定义、分类
        1.1.2 纳米材料的特性
        1.1.3 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发展趋势
    1.2 纳米复合材料的概述
        1.2.1 纳米复合材料的定义
        1.2.2 纳米复合材料的分类
        1.2.3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3 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概述
        1.3.1 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分类和作用机理
        1.3.2 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4 金属硫化物的研究意义及进展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2 CdS纳米棒@石墨烯片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测试仪器
    2.3 样品的制备
        2.3.1 巯基苯并噻唑合镉Cd(MBT)2的制备
        2.3.2 CdS纳米棒和石墨烯片复合物(CdS@GNS)的制备
        2.3.3 改变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制备CdS@GNS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样品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
        2.4.2 样品的形貌分析
        2.4.3 样品的拉曼光谱(RS)分析
        2.4.4 CdS@GNS的表面元素(XPS)分析
        2.4.5 CdS@GNS形成机理示意图
        2.4.6 样品的荧光光谱(PL)分析
        2.4.7 紫外光谱分析
        2.4.8 光催化性能测试
        2.4.9 实验条件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CdS纳米晶@碳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测试仪器
    3.3 样品的制备
        3.3.1 巯基乙醇合镉Cd(MCE)_2的制备
        3.3.2 CdS纳米晶@碳核壳纳米复合材料(CdS@C)的制备
    3.4 结果与讨论
        3.4.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3.4.2 扫描电镜(SEM)及透射电镜(TEM)分析
        3.4.3 拉曼光谱分析(RS)
        3.4.4 表面元素分析(XPS)
        3.4.5 反应机理分析
        3.4.6 荧光光谱分析(PL)
        3.4.7 光催化性能测试
        3.4.8 表面活性剂对产物荧光性质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CdS量子点@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测试仪器
    4.3 样品的制备
        4.3.1 十二烷基硫醇合镉Cd(DM)_2的制备
        4.3.2 CdS量子点和碳纳米复合物(CdS@C QDs)的制备
        4.3.3 纯CdS纳米粒子的制备
    4.4 结果与讨论
        4.4.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4.4.2 形貌分析
        4.4.3 拉曼光谱分析(RS)
        4.4.4 表面元素分析(XPS)
        4.4.5 反应机理分析
        4.4.6 荧光光谱分析(PL)
        4.4.7 电化学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水热/溶剂热法制备CdS@C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测试仪器
    5.3 样品的制备
        5.3.1 以葡萄糖为碳源,利用水热法制备CdS@C复合物
        5.3.2 以氧化石墨为碳源,利用溶剂热法制备CdS@C复合物
        5.3.3 以2-巯基咪唑啉为碳源,利用固相热分解法制备CdS@C复合物.
    5.4 结果与讨论
        5.4.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5.4.2 扫描电镜(SEM)及透射电镜(TEM)分析
        5.4.3 拉曼光谱分析(RS)
        5.4.4 荧光光谱分析(PL)
        5.4.5 电化学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热分解法制备金属硫化物(MS,M=Zn、Cu、Ni、Fe)的性质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
        6.2.2 测试仪器
    6.3 样品的制备
        6.3.1 MS(M=Zn,Cu,Ni,Fe)配合物的制备
        6.3.2 MS@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6.4 结果与讨论
        6.4.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6.4.2 扫描电镜(SEM)分析
        6.4.3 透射电镜(TEM)分析
        6.4.4 拉曼光谱分析(RS)
        6.4.5 反应机理分析
        6.4.6 电化学性质分析
        6.4.7 荧光光谱分析(PL)
        6.4.8 光催化性能测试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附录 博士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论文

四、凝胶-微乳液化学剪裁制备Ni-Fe复合纳米微粒(Ⅰ)明胶-复合Ni-Fe纳米微粒的制备和表征(论文参考文献)

  • [1]镍铁合金纳米颗粒的磁学性能调控[D]. 李善庆.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碳基复合材料的微结构调控及其电磁波吸收性能研究[D]. 杨明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3]铁氧体基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鲍思凯.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7)
  • [4]非晶镍铁磷系镀层电催化析氢机理的研究[D]. 司迎迎.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Fe3O4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调控及其吸波性能研究[D]. 李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6]泡腾微萃取技术的构建及其在环境医学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李艳艳.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铁基磁性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 杜庆波. 中国矿业大学, 2018(12)
  • [8]纳米结构Fe-M氧化物的水热法制备及性能研究[D]. 何强. 广西科技大学, 2018(03)
  • [9]原位制备碳纳米管/铁氧体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D]. 郝亮.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7)
  • [10]金属硫化物@碳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克杰.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凝胶-微乳液化学剪裁制备Ni-Fe复合纳米粒子(一)明胶-复合Ni-Fe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