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腰3横突综合征39例

药物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腰3横突综合征39例

一、药物注入联合小针刀治疗腰3横突综合征39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龙豪[1](2021)在《L3/4、L4/5椎间孔外口周围骨性结构差异对针刀入路影响的解剖学观测》文中提出目的:量化针刀经椎间孔外口入路进入椎间孔不同区域的角度和旁开距离以及椎间孔外口相关骨性结构的参数。从多个参数共同分析椎间孔外口相关骨性结构与针刀入路的关联性,总结椎间孔外口周围骨性结构因其解剖学特征差异对针刀入路产生的影响。探讨针刀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操作方案和适用类型范围,为临床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精确的数据理论支撑。方法:选取52套(男27,女25)成人干燥椎体骨骼标本,标本完整无损伤、无腰椎相关疾病记录、无外伤畸形、无手术史、无骨性结构异常。在椎体标本上进行椎间孔区域划分,用电子游标卡和量角器测量L3/4、L4/5椎间孔外口周围骨性结构相关参数以及不同分区模拟针刀入路的角度、倾斜度和旁开距离,最后运用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L3/4、L4/5椎间孔外口周围骨性对针刀入路的影响。结果:1.椎间孔外口周围骨性结构参数结果:上、下关节突、横突外缘至后正中线距离以及椎上高度差总体平均距离分别是:L4(22.58±1.86mm、20.59±2.13mm、43.62±2.58mm、47.65±2.12mm),L5(25.72±2.37mm、22.82±2.97mm、45.69±3.53mm、47.90±2.41mm),其节段、性别组间对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棘突至椎弓根上切迹的总体平均距离:L4(47.65±2.12mm),L5(47.90±2.41mm),其节段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椎间孔各区域针刀入路参数结果:椎间孔入口区、中央区(椎弓根内侧)、中央区(椎弓根外侧)和出口区针刀入路角度总体平均度数分别为:L4(68.51±1.51°、61.71±1.77°、17.68±0.70°、11.56±1.25°),L5(77.94±3.03°、59.76±2.03°、18.21±0.90°、12.12±1.38°);四个测量区针刀入路的总体平均旁开距离分别为:L4(79.38±3.04mm、46.40±1.11mm、18.79±2.02mm、16.57±1.60mm),L5(77.94±3.03mm、46.31±1.49mm、19.73±1.89mm、17.55±1.59mm),节段对比结果表明中央区(椎弓根外侧椎弓根)入路角度和旁开距离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三项入路角度和旁开距离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对比仅椎间孔入口区入路角度和旁开距离参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三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刀上倾角总体平均度数为L4(7.43±0.83°),L5(7.52±1.07°),节段、性别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参数双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线性相关分析结果:L4节段男性、女性以及L5节段女性上关节突外缘至后正中线的距离(A)与椎间孔入口区、中央区(椎弓根内侧)、中央区(椎弓根外侧)和出口区的针刀入路旁开距离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双侧);L4节段女性和L5节段女性的下关节突外突至后正中线的距离(B)与椎间孔入口区、中央区(椎弓根内侧)、中央区(椎弓根外侧)和出口区的针刀入路旁开距离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双侧);L4、L5节段横突外缘至后正中线距离参数与针刀入路参数之间相关性较小。结论:1.对腰椎干燥骨骼椎体标本进行观测,可以清晰描述椎间盘突出物在椎间孔不同区域的的分布范围,进一步的规范针刀在椎间孔不同区域的穿刺路径,对针刀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L4~L5上、下关节突、横突以及棘突骨性结构空间位置相对固定,解剖结构联系紧密,可以作为针刀入路的固有参照物;3.L4~L5上、下关节突横距参数与椎间孔不同分区针刀入路参数关联性较强,可以为针刀入路定位提供数值参考;横突长度与针刀入路参数关联性较弱,对针刀入路参考价值较小。临床中应根据不同个体的上、下关节突的横距来调整针刀入路的穿刺位置,但应注意性别和节段因素的影响;4.L3/4、L4/5椎间孔不同分区针刀入路的相关参数的测量可以为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案设计提供理论数据参考;5.针刀经椎间孔外口入路应注意把控进针的深度和与人体矢状面的夹角,把握不当可能伤及肠管或者椎体前后重要的神经血管。针刀对于椎间孔入口区和中央区(椎弓根内侧区域)的松解,尤其是靠近后正中线的区域的针刀操作应在影像学的指导下进行精准定位操作。

文业成[2](2020)在《飞针刀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飞针刀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飞针刀松解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刀松解术进行治疗,均治疗3次,每5天治疗1次。对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用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及JOA腰痛症状评分对患者症状、体征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3个月后进行随访,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OD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3.两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4.飞针刀治疗组和常规针刀对照组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总有效率及复发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飞针刀组近期和远期疗效愈显率均优于常规针刀组(P<0.05)。5.飞针刀松解术和常规针刀松解术安全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飞针刀松解术能有效缓解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的腰腿部疼痛、改善患者腰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而且其治愈率及显效率明显优于常规针刀治疗,更值得临床的推广及使用。

苏晶[3](2020)在《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TTLTPS)在临床腰臀部疼痛中很常见,一般在第三腰椎横突尖部或周围具有明显的阳性反应点。这些年来,由于科技的现代化,人们上班学习逐步网络信息化,使得久坐成为日常常态;生活学习的快节奏,使得人们休息和锻炼的时间均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导致该病的发病率在上升,而发病人群的年纪在下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1]。近年来研究表明,针刀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因此本次临床研究采用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主要研究该方法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并对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作用机理、术式设计进行探讨,以期能在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上面,提供新的针刀术式及设计诊疗思路。方法:本次临床研究纳入的104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患者均来自本院针灸科2018年1月2019年8月的住院患者。按照患者住院顺序进行编号,然后随机分为针刀组(治疗组)和电针组(对照组)各52例。治疗组的52例患者运用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其中2例患者由于第一次针刀术后针眼处疼痛难忍,退出实验。对照组的52例患者运用电针治疗,其中有2例患者因为临床效果欠佳,要求加用其他疗法而退出实验。两组治疗周期均为1周,并在出院后1个月进行随访。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一个月这三个时间点的VAS评分、JOA评分进行记录对比,并对两组治疗后一个月的临床总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针刀组与电针组在治疗前的年龄、病程、性别、单双侧的发病部位、VAS评分、JOA评分这些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后,全部P>0.05,不具有显着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2.针刀组与电针组的临床总疗效对比:针刀组50例,治愈21例,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4例,愈显率74%,有效率90%。电针组50例,治愈10例,显效17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愈显率54%,有效率8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两组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都有效,但治疗组选用的针刀整体术方案的临床总疗效优于对照组的电针方案。3.针刀组与电针组在视觉模拟评分上的对比:组内对比是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和治疗一个月后的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是两组在治疗后及治疗后一个月的VAS评分,针刀组都比电针组的要低,两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针刀组和电针组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都能减轻患者疼痛,但是针刀组在近期和远期减轻患者疼痛方面均明显优于电针组。4.针刀组与电针组在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估上的对比:组内对比是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和治疗一个月后的JOA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上升,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是两组在治疗后及治疗后一个月的JOA评分,针刀组都比电针组的要高,两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针刀组和电针组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时,都能使患者的主观症状、日常活动受限等方面得到改善,但是针刀组在近期和远期改善患者主观症状、日常活动受限等方面均明显优于电针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针刀整体松解术和电针在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时都有效,但是针刀整体松解术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电针,而且在近期和远期减轻患者疼痛及改善患者主观症状、日常活动受限等方面均优于电针,此针刀术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何得隆[4](2020)在《针刀配合腰椎斜扳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两种方法来分析和评价针刀配合腰椎斜扳法与针刀疗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并对两者进行疗效和安全性对比,通过结合临床观察,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进行随访性调查及回顾性分析,分析其治疗效果,了解患者在治疗后腰部疼痛情况及腰部功能状况较治疗前的变化。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今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方法:选取桂林市中医医院骨科病房及骨科门诊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60例,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成2组,每组30例,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组(针刀配合腰椎斜扳法组)采用针刀对第三腰椎横突处粘连的组织进行松解,术后予行腰椎斜扳法,治疗1次。对照组(针刀治疗组),单纯使用针刀对第三腰椎横突处组织进行松解,治疗1次。术后两周对患者进行随访,整理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ODI和VAS数据,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比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BMI、病程时间,显示P>0.05,说明两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有可比性。(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VAS分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实验组VAS分值下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ODI分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实验组总体有效率为93%,对照组总体有效率为87%,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配合腰椎斜扳法和单纯使用针刀疗法均可有效治疗腰三椎横突综合征。此外,通过统计分析ODI、VAS评分,发现针刀配合腰椎斜扳法比单纯使用针刀疗法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韩超然[5](2020)在《局部药物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神经根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局部药物注射联合小针刀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神经根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1例2018年8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门诊就诊时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分为注射组、针刀组和联合组,每组27例,分别采用局部药物注射疗法、小针刀疗法和局部药物注射联合小针刀疗法进行干预。治疗次数为1次,评定周期为1周,治疗后进行疗效记录和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均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记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的得分情况,在治疗后记录临床有效率。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三种疗法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总结评估三组治疗手段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三组治疗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判定,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CSR患者在年龄(P=8.224>0.05)、性别(P=0.801>0.05)、病程(P=1.031>0.05)三个方面上,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三组CASCS评分进行比较:包括临床症状(P=0.684>0.05)、主观症状(P=0.559>0.05)、适应能力(P=0.701>0.05)和总分(P=0.691>0.05)四项,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三组VAS评分进行比较:P=0.632>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3)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比较: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30%(26/27),明显高于针刀组总有效率66.67%(18/27)和注射组总有效率70.37%(19/27),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注射组总有效率高于针刀组总有效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5)。(4)治疗后,组内比较时:三组CASCS评分(具体分为十三个比较项目)方面,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三组VAS评分方面,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三组疗效均有明显体现。(5)治疗后,组间比较时:三组CASCS评分提高方面,联合组的评分优于针刀组(包括临床症状P=0.001<0.05,主观症状P=0.040<0.05,适应能力P=0.016<0.05和总分P=0.003<0.05四项),且优于注射组(包括临床症状P=0.008<0.05,主观症状P=0.021<0.05,适应能力P=0.037<0.05和总分P=0.011<0.05四项);注射组的评分优于针刀组(包括临床症状P=0.002<0.05,主观症状P=0.048<0.05,适应能力P=0.018<0.05和总分P=0.003<0.05四项)。即联合组>注射组>针刀组。三组VAS评分降低方面,联合组优于注射组(P=0.014<0.05)与针刀组(P=0.010<0.05);注射组优于针刀组(P=0.039<0.05)。即联合组>注射组>针刀组。结论:(1)局部药物注射联合小针刀疗法、局部药物注射疗法与小针刀疗法均能应用于CSR的治疗中,治疗后均能改善颈椎活动功能(提高CASCS评分)和减轻患者疼痛(降低VAS评分);(2)局部药物注射联合小针刀疗法无论是在减轻患者疼痛方面(降低VAS评分)还是在提高患者颈椎活动功能(提高CASCS评分)方面均优于针刀疗法和注射疗法;即联合组>注射组,联合组>针刀组;(3)单纯局部药物注射疗法在减轻患者疼痛(降低VAS评分)、提高患者颈椎活动(提高CASCS评分)功能方面要优于单纯针刀疗法;即注射组>针刀组。

杜娟[6](2020)在《经压痛点/关节点入路下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应差异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观察两种不同入路点针刀松解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腰椎功能及腰椎活动度的改善情况,评价临床综合疗效差异及安全性,以期为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优选治疗入路点。方法:1.收集自2018年9月-2019年11月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及岱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科门诊的符合课题制定纳入、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压痛点针刀松解组(压痛点组)40例和经关节点针刀松解组(关节点组)40例,压痛点组采用针刀松解患者腰臀部压痛点的方法治疗,关节点组采用针刀松解关节突关节的方法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4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次、治疗4次和疗程结束3个月随访进行临床观察,主要观察指标为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估治疗分数(JOA),次要观察指标为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视觉模拟量表(VAS)及腰椎活动度。对所有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综合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结果:1.本课题80例病例,每组各脱落1例,实际完成病例78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比较性别、年龄、病程、JOA评分、ODI%、VAS评分及腰椎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病例数据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JOA、ODI%、VAS评分及腰椎活动度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两组针刀治疗可显着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腰椎功能障碍及腰椎活动受限情况;3.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及随访比较JOA、ODI%、VAS评分及腰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干预方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腰椎功能障碍及活动受限情况的改善作用相当;4.两组患者治疗两周后VAS疼痛评分、ODI%比较压痛点组优于关节点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压痛点组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腿痛及腰椎功能上显效快于关节点组;5.两组患者综合临床疗效比较:压痛点组:临床治愈8例、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31%;关节点组:临床治愈6例、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干预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相当;6.两组患者随访疗效比较:临床治9例、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31%;关节点组:临床治愈8例、显效13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均无复发病例,且愈显率较疗程结束有进一步改善,说明两组针刀治疗远期疗效稳定。7.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说明两组针刀治疗方案安全性尚可。结论:1.针刀松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着,可明显改善患者疼痛、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临床操作安全,远期疗效稳定。2.经压痛点/关节点两种不同针刀入路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腰椎功能的改善及综合临床疗效方面效果相当。3.经压痛点针刀松解组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上起效快于关节点组。

赵英俊[7](2019)在《针刺结筋病灶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深入研究针刺结筋病灶点与经穴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疗效差异,特制定随机对照研究方案,从临床角度验证经筋疗法治疗本病的优势,为临床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循证学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及沈阳军区总医院北方医院软伤科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共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经筋组与对照组各34例。经筋组根据《中国经筋学》,以足太阳经筋循行部位的结筋病灶点为针刺部位,通过触诊、标记、消毒、毫针针刺的流程施治,常见结筋病灶点为环跳次、秩边次、志室次、肓门次、腰椎横突、白环俞次、中膂俞次、膀胱俞次、小肠俞次、关元俞次、大肠俞次、气海俞次、肾俞次、三焦俞次、胃俞次、脾俞次、胆俞次、肝俞次、胃脘下俞次、膈俞次等;对照组根据《针灸推拿学》选择腰眼、阿是穴、大肠俞、委中为主穴辩证施治。1次/天,共治疗8周。观察记录0周(治疗前)、2周、4周、8周两组患者的简化McGill疼痛问卷、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腰部静、动态肌耐力评估、病例完成情况、安全性评价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BMI、病程、PRI疼痛性质、PRI情感性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时间点之间PRI疼痛程度、PRI情感程度、VAS、PPI、RMDQ、腰部静动态肌耐力比较,自疗程2开始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时间因素与治疗方案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发挥的作用在两种方案上的大小有差异,经筋组随着治疗疗程时间的延长,评分改善的效果显着高于对照组;从时间趋势图可看出,治疗0周、2周时,两组PRI疼痛程度、PRI情感程度、VAS、PPI、RMDQ、腰部静动态肌耐力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8周时,经筋组的各项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3.试验共脱落5例。其中经筋组有2例失访,对照组有3例失访。两组患者脱离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经筋组1例针后血肿;对照组1例针后出血。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经筋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为94.2%,前者优于后者(P<0.05)。结论:1.针刺结筋病灶点可以有效降低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疼痛层级;2.针刺结筋病灶点可以有效提高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日常活动功能水平;3.针刺结筋病灶点可以有效提高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腰部静、动态肌耐力;4.针刺结筋病灶点与经穴具有良好的依存性与安全性;5.针刺结筋病灶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持续治疗时间应在4周以上。

王永静[8](2019)在《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局部注射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超声(Ultrasound,US)引导下针刀联合局部注射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third lumbar vertebral transverse process syndrome,TLVTPS)的临床疗效,探讨可视化下针刀联合局部注射治疗的优势,为今后治疗TLVTPS提供一种更精准、疗效更确切的治疗新思路。方法: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收集60例被诊断为TLVTPS并符合入组标准患者,随机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超声组先用US评估病变,然后在US引导下针刀及局部药物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解剖定位、传统针刀方法并局部注射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4周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汉译版腰椎功能障碍指数(Chinese version of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CODI)和日本骨科协会腰痛疾患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随访评估,并都统计分析。结果:60例患者均完成研究。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VAS评分、CODI评分、JO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症状均明显减轻。治疗后第1周、4周,US引导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VAS评分、C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超声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为86.67%,统计分析,超声组比对照组疗效更好(P<0.05)。结论:对于TLVTPS患者,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局部注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法,治疗的可视化也为更精准、制定更个性化的方案提供了可能,增加了针刀及药物注射治疗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赵彪[9](2019)在《腰部旋转复位扳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推拿配合腰部旋转复位扳法与推拿配合腰部斜扳法的效果差异,明确腰部旋转复位扳法与腰部斜扳的效果差异,探讨腰部旋转复位扳法在本病中的医治优势。方法:将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病患6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选取推拿配合腰部旋转复位扳法,对照组30例选取推拿配合腰部斜扳法。治疗结束后进而比较两组医治前后指压痛觉点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JOA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总体疗效。结果:推拿结合腰部旋转复位扳法组总有效率为96.67%,推拿结合腰部斜扳法组总有效率100.0%(P>0.05);医治后对照医治前两组第三腰椎横突局部指压疼痛点VAS评分、JOA评分改善都有改善,P<0.05。医治后治疗组对照对照组JOA评分、JOA改善指数、JOA改善率、JOA疗效评定表、总体疗效评价,P>0.05。医治后治疗组对照对照组第三腰椎横突局部指压疼痛点VAS评分,P<0.05。结论:推拿配合腰部旋转复位扳法以及推拿配合腰部斜扳法医治本病均有疗效明确,二种方法整体疗效无显然差异。推拿结合腰部旋转复位扳法对腰三横突局部指压疼痛点改善效果更佳。

马重兵,杨才德,宋建成,于灵芝,常建全,侯玉玲,田瑞瑞,李登科,包金莲,芦红,祁文,陆天宝,李冲锋,杨永兵,王立红,张玉忠,高敬辉[10](2016)在《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二十五) 杨氏3A+疗法埋线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临床机理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氏3A+疗法是将针刀医学、穴位埋线及穴位注射有机融合于一体,治疗范围涉及引起颈肩腰腿痛的多种疾病,其机理可能是通过针刀剥离松解病变组织的粘连,有效地缓解局部肌肉痉挛;穴位埋线对中枢和病变局部产生长久的刺激,延长针刺的效应;药物注射减轻炎症,促进新陈代谢达到治疗效果。杨氏3A+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安全有效,操作简单,适应证广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药物注入联合小针刀治疗腰3横突综合征39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物注入联合小针刀治疗腰3横突综合征39例(论文提纲范文)

(1)L3/4、L4/5椎间孔外口周围骨性结构差异对针刀入路影响的解剖学观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实验标本
        1.2 器械材料
    2 研究方法
        2.1 测量指标
        2.2 测量方法
        2.2.1 椎间孔外口周围骨性结构相关参数测量方法
        2.2.2 椎间孔各分区模拟针刀入路相关参数测量方法
        2.3 研究内容
        2.4 统计学方法
        2.5 数据测量和误差
        2.6 测量指标的选择及其临床应用可行性
        2.6.1 针刀入路选择以腰椎横突根部作为固定参考标志
        2.6.2 腰椎节段的选择
        2.6.3 腰椎椎间孔周围骨性结构测量对象的选择
        2.6.4 椎间孔各分区针刀入路相关参数测量设计
        2.6.5 椎间孔分区与LDH分型的联系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结果
        1.1 腰椎椎间孔外口周围骨性结构相关参数统计结果
        1.1.1 上关节突外缘到后正中线的距离统计结果
        1.1.2 下关节突外缘到后正中线的距离统计结果
        1.1.3 横突外缘至后正中线的距离统计结果
        1.1.4 棘突至椎上切迹垂直距离统计结果
        1.1.5 椎上高度差统计结果
        1.2 椎间孔各分区针刀入路参数统计结果
        1.2.1 椎间孔入口区针刀入路角度统计结果
        1.2.2 椎间孔入口区针刀入路旁开距离统计结果
        1.2.3 椎间孔中央区(椎弓根内侧)针刀入路角度统计结果
        1.2.4 椎间孔中央区(椎弓根内侧)针刀入路旁开距离统计结果
        1.2.5 椎间孔中央区(椎弓根外侧)针刀入路角度统计结果
        1.2.6 椎间孔中央区(椎弓根外侧)针刀入路旁开距离统计结果
        1.2.7 椎间孔出口区针刀入路角度统计结果
        1.2.8 极椎间孔出口区针刀入路旁开距离统计结果
        1.2.9 上倾角度统计结果
        1.3 椎间孔外口周围骨性结构参数与针刀入路参数之间线性相关分析
        1.3.1 L4 节段男性各参数之间相关性检验结果
        1.3.2 L4 节段女性各参数之间相关性检验结果
        1.3.3 L5 节段男性各参数之间相关性检验结果
        1.3.4 L5 节段女性各参数之间相关性检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针刀治疗LDH的概况及机制探讨
        1.1 针刀治疗LDH的概况
        1.2 针刀治疗LDH的机制探讨
    2 针刀治疗LDH常见部位的选择以及操作特点
        2.1 针刀在横突点的操作
        2.2 针刀在棘突点的操作
        2.3 针刀在关节突关节的操作
        2.4 针刀在局部以及疼痛反应点的操作
        2.5 针刀在椎间孔外口的的操作
    3 区域划分在LDH针刀治疗的作用
    4 腰椎椎间孔韧带与在针刀治疗LDH中的作用
    5 实验结果分析
        5.1 椎间孔外口周围骨性结构参数分析
        5.1.1 上、下关节突参数分析
        5.1.2 横突参数分析
        5.1.3 棘突至椎上切迹的垂直距离和椎上高度差参数分析
        5.2 椎间孔不同分区模拟针刀入路相关参数分析
        5.2.1 针刀入路上倾角参数分析
        5.2.2 椎间孔入口区模拟针刀入路参数分析
        5.2.3 椎间孔中央区模拟针刀入路参数分析
        5.2.4 椎间孔出口区模拟针刀入路参数分析
        5.3 椎间孔外口周围骨性结构参数与针刀入路参数相关性分析
    6 针刀经椎间孔外口入路治疗LDH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7 小结
    8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飞针刀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选择标准
    2 治疗方案
        2.1 采用飞针刀松解术治疗
        2.2 采用常规针刀松解术治疗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3.1 疗效指标
        3.2 临床疗效
    4 安全性评价
    5 统计学处理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疼痛改善程度比较
    2 功能障碍指数比较
    3 症状评分比较
    4 临床疗效
        4.1 近期疗效
        4.2 远期疗效
    5 安全性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与思考
    1 中医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1.1 中医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病因病机研究
        1.2 中医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
    2 西医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的研究
        2.2 病理机制的研究
        2.3 西医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
    3 飞针刀松解术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
        3.1 飞针刀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理论基础
        3.2 飞针刀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机制探讨
        3.3 飞针刀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前期基础
        3.4 飞针刀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特点
        3.5 选点依据
        3.6 针刀操作后选用拔罐的依据
        3.7 对照组的选取依据
    4 结果分析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5.1 存在的问题
        5.2 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CRF表
附录 B:文献综述 小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中止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
        2.2 对照组电针治疗
    3 记录内容
    4 疗效评定标准
        4.1 VAS评分
        4.2 JOA评分
        4.3 疗效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基本情况对比
        6.2 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
        6.3 两组患者JOA评分对比
        6.4 两组疗效对比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1.1 不通则痛
        1.2 不荣则痛
    2 祖国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
    3 西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3.1 第三腰椎横突的解剖
        3.2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3.3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西医治疗
    4 针刀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5 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机理探讨
        5.1 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机制
        5.2 针刀整体松解术的术式设计思路及机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致谢

(4)针刀配合腰椎斜扳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组采用针刀配合腰椎斜扳法治疗
        2.1.1 针刀治疗
        2.1.2 腰椎斜扳法治疗
        2.2 对照组采用针刀治疗
        2.3 注意事项
    3 疗效评价标准
        3.1 症状体征积分
        3.2 疗效标准
    4 统计学处理
    5 研究结果
        5.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5.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5.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
讨论
    1 中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本病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本病治疗的认识
        1.2.1 中药治疗
        1.2.2 针刺治疗
        1.2.3 艾灸治疗
        1.2.4 针刀治疗
        1.2.5 推拿治疗
        1.2.6 综合治疗
    2 西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认识
        2.1 解剖结构特点
        2.2 发病机理
        2.3 西医学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治疗的认识
        2.3.1 封闭疗法
        2.3.2 药物注射疗法
        2.3.3 手术疗法
    3 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机理
    4 腰椎斜扳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机理
    5 疗效分析
    6 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思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局部药物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神经根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 CSR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CSR的流行病学研究
        2. CSR的相关因素
        3. CSR的发病机制
        4. CSR的相关学说
        4.1 机械压迫学说
        4.2 化学性神经根炎
        4.3 自身免疫学说
        4.4. 生物力学学说
        4.5 血运障碍学说
        4.6 退行性变学说
        5. CSR的治疗
        5.1 药物治疗
        5.2 神经根周围药物注射疗法
        5.3 手术治疗
        6. 预防
        7.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CSR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中医疗法
        3.1 中药内治
        3.2 中药外治
        3.3 推拿
        3.4 针灸
        3.5 针刀
        4. 总结
        5. 讨论分析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样本量估算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质量控制
        3.2 治疗方法及步骤
    4 观察指标
        4.1 疗效评定
        4.2 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linica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CASCS)
        4.3 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ous scale,VAS)
        4.4 不良反应
    5 统计方法
结果
    1 研究结果
        1.1 一般资料比较
        1.2 临床疗效比较
        1.3 CASCS评分对比
        1.4 VAS评分对比
    2 不良反应
    3 疗效总结
讨论
    1. 理论与结果分析
    2. 临床疗效分析
        2.1 一般情况分析
        2.2 有效率评价
        2.3 治疗前后CASCS评分及VAS评分组内、组间结果分析
结语
    1. 创新性
    2. 存在的问题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病例报告表
    病例报告表填写说明
    知情同意书
    GSR患者临床资料表
    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项目和评分标准
致谢
个人简介

(6)经压痛点/关节点入路下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应差异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 定义及流行病学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机
        2.1 自身退变
        2.2 机械压迫
        2.3 免疫炎症反应
        2.4 遗传基因
        3 腰椎间盘突出症西医治疗现状
        3.1 非手术治疗
        3.2 手术治疗
    二、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 对病名的认识
        2 病因病机
        2.1 外伤劳损
        2.2 外感六淫之邪
        2.3 肾气亏虚
        2.4 经络不通
        3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治疗现状
        3.1 中药
        3.2 针灸
        3.3 推拿
        3.4 其他
    三、针刀不同干预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1 针刀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 针刀不同干预点治疗药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现状
        2.1 整体松解
        2.2 压痛点松解
        2.3 椎间孔外口松解
        2.4 解剖点松解
        2.5 神经根触击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与剔除标准
        1.6 脱落病例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观察指标
        2.5 安全性评价
        2.6 统计学处理
    二、治疗结果及分析
        1 患者一般资料的处理
        2 两组患者JOA、ODI%、VAS及腰椎活动度比较
        2.1 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ODI%比较
        2.3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腰椎活动度比较
        3 患者临床疗效及随访疗效比较
        4 脱落病例及安全性比较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结果分析
        1 基本资料分析
        2 临床疗效分析
    三、干预点选择依据及作用机制探讨
    四、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五、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应机制探讨
        1 破瘀散结、疏通经络
        2 松解粘粘、解除神经卡压
        3 恢复腰椎力学平衡
        4 减轻免疫炎症反应
        5 神经应激反应
        6 中枢反馈调节
        7 小结
    六、针刀安全性探讨
    七、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针刺结筋病灶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随机平行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知情同意书
个人简介
致谢

(8)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局部注射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概述
    1.2 TLVTPS治疗现状及不足
    1.3 US技术的发展带来新优势
    1.4 US技术带来的治疗新思路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主要仪器、材料及药品
        2.2.2 治疗方法
        2.2.3 不良反应及处理
        2.2.4 观察指标
        2.2.5 疗效评价
        2.2.6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剔除情况
    3.2 不良反应情况
    3.3 各项评定治疗前后比较情况
        3.3.1 超声组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3.3.2 两组 VAS 评分比较(见表 3、图 9)
        3.3.3 两组 CODI 评分比较(见表 4、图 10)
        3.3.4 两组 JOA 比较(见表 5、图 11)
第4章 讨论
    4.1 解剖特点及病理变化特征
        4.1.1 腰三横突解剖特点
        4.1.2 TLVTPS病理变化
    4.2 针刀松解联合局部注射治疗的利弊
    4.3 US引导下治疗的优势
    4.4 US引导下针刀联合局部注射治疗疗效
    4.5 US引导下针刀联合局部注射治疗安全性
    4.6 存在问题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9)腰部旋转复位扳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概念
    1.2 病位
    1.3 病因病机辩证
    1.4 医治
        1.4.1 手法医治
        1.4.2 针灸医治
        1.4.3 中药医治
        1.4.4 西医医治
        1.4.5 综合医治
    1.5 旋转复位扳法
        1.5.1 调整局部软组织与神经根的关系
        1.5.2 减轻椎间盘压力
        1.5.3 调整小关节紊乱改正错位
        1.5.4 缓解组织粘连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诊断标准
    2.2 选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研究方法
        2.5.1 样本容量与分组方法
        2.5.2 医治方法
    2.6 观察指标
        2.6.1 指压痛觉点压痛视觉模拟量表
        2.6.2 JOA腰部痛疾患疗效评定
    2.7 疗效评定标准
    2.8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治疗组与对照组性别分析
    3.3 治疗组与对照组年龄分析
    3.4 治疗组与对照组医治前后指压痛觉点VAS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分析
    3.5 治疗组与对照组医治前后JOA腰部痛疾患疗效评定表评分分析
    3.6 治疗组与对照组医治前后JOA腰部痛疾患疗效评定表改善指数
    3.7 治疗组与对照组医治前后JOA腰部痛疾患疗效评定表改善率
    3.8 治疗组与对照组医治前后JOA腰部痛疾患疗效评定表疗效判断
    3.9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体疗效评价
    3.10 结果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推拿治疗本病的理论基础
    4.2 医治后第三腰椎横突局部指压疼痛点VAS评分差异分析
    4.3 腰部旋转复位扳法对照腰部斜扳法优劣
    4.4 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四、药物注入联合小针刀治疗腰3横突综合征39例(论文参考文献)

  • [1]L3/4、L4/5椎间孔外口周围骨性结构差异对针刀入路影响的解剖学观测[D]. 陈龙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飞针刀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文业成.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苏晶.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4]针刀配合腰椎斜扳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何得隆.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局部药物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神经根炎的临床研究[D]. 韩超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经压痛点/关节点入路下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应差异的临床研究[D]. 杜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
  • [7]针刺结筋病灶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随机平行对照研究[D]. 赵英俊.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超声引导下针刀联合局部注射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 王永静. 南昌大学, 2019(01)
  • [9]腰部旋转复位扳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赵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二十五) 杨氏3A+疗法埋线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临床机理研究进展[J]. 马重兵,杨才德,宋建成,于灵芝,常建全,侯玉玲,田瑞瑞,李登科,包金莲,芦红,祁文,陆天宝,李冲锋,杨永兵,王立红,张玉忠,高敬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08)

标签:;  ;  ;  ;  ;  

药物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腰3横突综合征39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