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心理应激实验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医药心理应激实验研究现状与展望

一、心理应激的中医药实验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国嵩[1](2021)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基于转录组学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1.1探究辛开苦降法代表方半夏泻心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功能血清学指标、中医症状、焦虑抑郁状态、睡眠质量、炎症因子的临床疗效;观察半夏泻心汤对于CAG患者应用的安全性。1.2通过高通量转录组学测序技术,筛选半夏泻心汤治疗CAG过程的差异表达基因,探究潜在的靶点与信号通路,揭示其作用的分子机制。2.方法:2.1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制定纳入、排除标准,将116例CAG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AG健康教育。试验组、对照组分别同时接受半夏泻心汤与安慰剂治疗,疗程为8周。以胃功能血清学指标(PGⅠ、PGⅡ、PGR、G-17)、中医症状(胃脘痛、胃脘痞满、胃中嘈杂、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焦虑状态(SAS)、抑郁状态(SDS)、睡眠质量(PSQI)、炎症因子(IL-6、IL-17、TNF-α)以及安全性指标为评价指标,评价辛开苦降法代表方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该方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循证医学证据。2.2基于转录组学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作用机制研究采集本研究临床部分半夏泻心汤组15例用药前后空腹血以及8例健康志愿者的空腹血,使用TRIzo来提取血液的总RNA。利用Illuminanovaseq 6000平台进行高通量非链特异性RNA测序。测序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组装后,进行了差异基因表达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使用DEGse软件分析各样本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针对半夏泻心汤组治疗前后显着变化的基因使用了 Cytoscape软件中进行基因相互作用分析,并进行相关基因距离富集并可视化。使用Metacore软件进行差异基因表达的通路富集分析和GO生物过程聚类分析,绘制差异表达基因功能GO生物过程和通路的聚类图,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3、结果:3.1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完成8周的治疗,剔除3例病例,脱落13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样本量为113例。对照患者女性略多于男性,试验组患者平均年龄(54.93±7.85)岁,平均病程(49.00±48.16)月;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6.15±8.78)平均病程(46.29±55.04)月。两组年性别、年龄、病程、胃癌家族史、萎缩情况、肠化生情况、中医证型、BMI指数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基础病情特征均具有可比性。胃功能血清学指标状态治疗后改善情况比较,经秩和检验,半夏泻心汤在改善胃蛋白酶原I(PGI)、胃泌素-17(G-17)状态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评分组间比较,经秩和检验,半夏泻心汤在改善胃脘痛、胃脘痞满、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症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中医证候有效率比较,半夏泻心汤组总有效率达到84.48%,对照组总有效率达到29.09%,经秩和检验,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抑郁状态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半夏泻心汤在改善SAS评分、SDS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质量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辛开苦降法在改善PSQI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剂治疗,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经秩和检验,半夏泻心汤在改善炎症因子(IL-6、IL-17、TNF-α)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月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事件(头痛、腹泻、肝功异常)。其他患者未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在研究过程中也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3.2基于转录组学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作用机制研究CAG模型组(治疗前试验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228个基因发生高表达,而半夏泻心汤可以逆转其中66个基因的异常表达;同时,CAG模型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554个基因发生低表达,而半夏泻心汤可以逆转其中34个基因的异常表达。根据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的结果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主要涉及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神经调控等方面。根据差异表达基因通路富集分析的结果,辛开苦降法治疗CAG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5条信号通路,分别是MEK/ERK 信号通路、PI3K/AKT 信号通路、WNT/Beta-catenin 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及JAK-STAT信号通路,以发挥多通路、多靶点发挥作用。4、结论:4.1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临床研究连续8周治疗后,半夏泻组心汤较安慰剂组显着改善CAG患者血清学胃功能(PGI、G-17)状态,减轻CAG患者胃脘痛、胃中痞满、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等临床症状,提高CAG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睡眠质量,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无不良反应发生,因此半夏泻心汤是治疗CAG安全有效的中药复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为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治疗CAG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4.2基于转录组学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转录组学的研究,利用差异基因的表达比较、GO功能富集、通路富集、PPI网络的技术,发现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机制涉及多靶点、多过程、多通路,可能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抗肿瘤、神经调控等生物学过程有关,与调控MEK/ERK 信号通路、PI3K/AKT 信号通路、WNT/Beta-catenin 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及JAK-STAT信号通路等有关。

王苗苗[2](2021)在《隔姜灸联合五行音乐疗法对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隔姜灸联合中医五行音乐疗法对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进行干预,探究其临床应用效果和安全性,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防治与护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和推广奠定基础,同时发挥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养生、保健和慢病防治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患者慢性疲劳综合征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隔姜灸联合五行音乐疗法进行干预,隔姜灸穴位是脾俞穴(双侧)、肾俞穴(双侧)、命门穴、神阙穴和关元穴,中医五行音乐选择阳韵宫调式曲目《土乐黄庭骄阳-宫调阳》、阳韵羽调式曲目《水乐伏阳郎照-羽调阳》,每日1次,一周5次,共干预4周。观察干预前、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疲劳症状量表、中医脾肾阳虚证量化积分表、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得分改善情况以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试验期间记录受试者的不良反应及症状以探究其安全性。结果:研究过程中出现5例脱落,观察组3例(1例因个人原因退出,1例依从性差未完成试验,1例参与其他相关治疗),对照组2例(1例因个人原因退出,1例依从性差被剔除),最终完成67例。使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干预前:(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人口社会学资料和BMI值、病程、睡眠质量、工作性质、运动锻炼、规律饮食和运动等临床相关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患者疲劳症状量表、中医脾肾阳虚证量化积分表、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干预后:(1)疲劳症状量表:观察组患者的躯体疲劳、精神疲劳和疲劳总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得分(P<0.01);(2)中医脾肾阳虚证量化积分表:观察组患者证型总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积分(P<0.01),9个症状条目中疲倦乏力、畏寒肢冷、气短懒言、腰腿酸软和腰部冷痛5个症状条目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观察组患者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4)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观察组患者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姜灸联合中医五行音乐疗法可以有效缓解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疲劳症状和中医脾肾阳虚证候,并减少其伴随症状,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具有安全性,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为其推广和应用奠定基础。

韩琦[3](2021)在《基于“肝应春,主疏泄、调节情志”研究松果腺在四季调节海马功能的机制》文中研究表明“五藏应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思想,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五藏应时”的“肝应春”理论,“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的功能具有应四时阴阳消长变化而变化的节律。关于“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现代科学内涵的研究已经发现了其与松果腺-褪黑素(Melatonin,MT)四季调控海马功能的相关性。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发现,松果腺-MT在四季调节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表达,这与“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功能在四季的季节性改变相关。但是,目前关于松果腺-MT在四季调控海马功能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尚不明晰。因此,本研究拟将“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理论与神经内分泌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相结合,进一步揭示“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的科学内涵。从“五藏应时”的角度丰富中医肝藏象与时间医学的理论内涵,并为精神情志疾病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1目的结合“五藏应时”理论与神经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研究四季时间节律对松果腺-MT-海马褪黑素受体(Melatonin receptor,MTR)及Gs/Gi-海马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揭示“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的微观机制。2方法2.1理论研究采用文献梳理以及理论探讨法,搜集、归纳整理“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松果腺-MT、海马MTR及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探讨“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的神经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及科学内涵。2.2实验研究2.2.1实验设计基于二分二至的时间节点,以5周龄的SD雄性大鼠为实验对象,以血清MT、海马 MTR、Gs 蛋白、Gi 蛋白、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AC)、cAMP、PKA、CREB为检测指标,研究四季生理组、伪手术组、手术组大鼠松果腺-海马细胞信号转导的表达水平。通过分别比较同一组四季间及同一季节组间的表达差异,探讨四季时间节律及松果腺-MT对海马MTR-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2.2.2实验动物分别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前42日各购入34只SPF级雄性SD大鼠,共计136只大鼠。大鼠的周龄及体重为5周龄、150-170g。各季节,经7日的适应性饲养后,按完全随机分组法将大鼠分为生理组(9只)、伪手术组(12只)、手术组(13只)。每组实验大鼠的数量基于前期实验研究大鼠手术操作的生存率约为75%。伪手术组、手术组的所有手术操作控制于5日内完成。三组大鼠在相同的饲养环境下进行饲养。分别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晚进行大鼠取材工作。饲养环境:所有大鼠室内饲养;自然光照时长为春季10±1h,夏季14.5±0.5h,秋季13±1h,冬季9±0.5h;相对湿度为40%-50%。2.2.3指标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MT以及海马MTR、AC、cAMP、PKA、CREB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海马Gs、Gi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 CREB mRNA 的表达。2.2.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展现。运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各指标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不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P<0.05即被认为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3结果3.1生理组血清MT、海马MTR四季表达水平:血清MT、海马MTR的表达在四季存在冬>秋>春>夏的四季节律性(血清MT:P<0.01;海马MTR:P<0.05)。3.2生理组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四季表达水平:Gs/Gi在四季存在冬>秋>夏>春的四季节律性(P<0.01);AC、cAMP、PKA、CREB、CREB mRNA的表达在四季存在冬>秋>春/夏的四季节律性(P<0.01)。3.3摘除松果腺对血清MT、海马MTR的影响:相较生理组,手术组血清MT、海马MTR四季表达节律转为冬>秋>春/夏春(P<0.01);手术组四季血清MT、海马MTR的表达水平降低(P<0.01)。3.4摘除松果腺对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相较生理组,手术组Gs/Gi四季表达节律转为秋>冬>夏>春(P<0.01);手术组AC、cAMP、PKA、CREB、CREB mRNA四季表达节律转为秋>冬>春/夏(P<0.01);春季手术组Gs/Gi、AC、cAMP、PKA、CREB、CREB mRNA 的表达水平降低(Gs/Gi、AC、CREB mRNA:P<0.01;cAMP、PKA、CREB:P<0.05);夏季手术组 AC、cAMP、PKA、CREB、CREB 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cAMP、PKA、CREB、CREB mRNA:P<0.01;AC:P<0.05);秋季手术组 Gs/Gi、AC、cAMP、PKA、CREB、CREB mRNA 的表达水平降低(AC、cAMP、PKA、CREB、CREB mRNA:P<0.01;Gs/Gi:P<0.05);冬季手术组Gs/Gi、AC、cAMP、PKA、CREB、CREB mRNA 的表达水平降低(P<0.01)。4结论4.1理论研究提出研究假说“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的微观机制可能与松果腺-MT对海马MTR的直接调节作用相关,其调节作用的神经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可能与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具有相关性。4.2实验研究4.2.1血清MT、海马MTR以及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季节节律性,表现为春夏季较低、秋冬季较高。4.2.2松果腺-MT可能是四季节律调节海马功能的中介之一。4.2.3松果腺-MT对海马功能具有直接调控作用,其调控机制与海马MTR及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相关,且具有季节选择性、程度差异性、调控复杂性的调控特点。4.2.4“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具有科学内涵,其微观机制可能与松果腺-MT-海马MTR以及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相关。

奚婷[4](2021)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 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LPD)型复发性流产(RS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学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3 探究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对胚胎着床的影响。4 以“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为切入点,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并对上述网络药理学预测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脾肾两虚型LPD型RSA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培元补肾安胎方和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对照组予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孕12周妊娠结局、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E2、P和β-HCG、盆腔B超,及治疗前后肝肾功、血常规等安全性指标。2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运用分子对接学对结果进行初步验证,具体方法如下:通过检索TCM、TCMSP数据库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的化合物;通过TCMSP、Pubchem、CHEMBL得到化合物对应的靶点;利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收集RSA相关基因;利用R语言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潜在靶点;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图;应用clusterProfiler包对共同靶点完成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采用MOE软件分子对接评估培元补肾安胎方重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活性。3 采用体内和体外实验相结合方法,体内实验:将ICR雌鼠随机分为PD0-PD9组、除衰组、对照组①、米非司酮(RU486)组、对照组②。PD0-PD9组分别于PD0-9天下午取材,除衰组、对照组①、RU486组、对照组②分别于PD5和PD9下午取材,观察对比胚胎着床数目,应用SA-β-gal染色、IHC、WB检测子宫内膜组织衰老标志物(SA-β-gal活性、P16蛋白)的表达。体外实验:不同浓度、时间点的甲羟孕酮(MPA)对2BS细胞进行干预,应用WB检测各组2BS衰老标志蛋白P53、P21、P16表达量,SA-β-gal染色检测2BS SA-β-al活性,光学显微镜观察2BS形态的改变,EdU检测2BS增殖功能,RT-PCR检测2BS SASP、PRL mRNA表达量。收集MPA诱导2BS的衰老上清液与HTR-8/SVneo共培养,应用CCK8、EdU、划痕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HTR-8/SVneo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4采用Clark经典复发性流产模型鼠造模方法造模,将CBA/J雌鼠随机分为12组。正常组B、模型组B、西药组B、中药低剂量组B、中药中剂量组B、中药高剂量组B在PD14取材计算胚胎丢失率;正常组A、模型组A、西药组A、中药低剂量组A、中药中剂量组A、中药高剂量组A在PD5下午取材,应用HE染色观察小鼠卵巢黄体面积,Elisa检测血清P水平,SA-β-gal染色检测内膜的SA-β-gal活性,WB和RT-PCR检测子宫内膜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IHC检测子宫P16蛋白定位分布及表达。结果1培元补肾安胎方对LPD型RSA临床疗效1.1保胎结局:治疗组保胎成功率93.33%高于对照组70%(p<0.05)。1.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60.00%(p<0.01)。1.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脾肾两虚型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改善LPD型RSA患者脾肾两虚型证候优于对照组(p<0.05)。1.4止血时间:治疗组平均止血时间4.29±0.46天短于对照组6.48±0.54天(p<0.05)。1.5腹痛消失时间:治疗组平均腹痛消失时间5.48±0.35天短于对照组8.63±0.84天(p<0.05)。1.6血清激素水平:治疗组在孕9、11、12周血清E2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6、7、9、11、12周血清P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8、9、10、11、12周血清β-HCG值高于对照组(p<0.01)。1.7 B超检查:治疗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22例,小于孕周6例,胎停育2例;对照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14例,小于孕周7例,停育9例。1.8不良反应:治疗组肝功异常1例,对照组肝功异常3例、皮疹1例,两组在安全性方面无差异(p>0.05)。2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2.1培元补肾安胎方潜在化合物及作用靶点:潜在化合物186个,作用靶点136个。2.2 RSA疾病靶点:经过筛选去重共得到RSA靶点1658个。2.3共同靶点筛选及互作网络构建:共同靶标65个,潜在靶点分别至少与两个化合物相连接。2.4 PPI网络的构建和关键靶点的提取:PPI网络中有65个节点,其中VEGFA、IL6、EGFR、MPAK8、ESR1等是关键靶点。2.5 GO和KEGG富集:GO主要涉及转录因子活性、单加氧酶活性等。KEGG主要涉及 PI3K-Akt、MPAK、P53 等。2.6分子对接:核心化合物和潜在靶点分子对接得分均≤-5.0 kcal/mol。3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3.1“种植窗期”内膜存在急性衰老的生理表现:IHC结果显示,P16蛋白在子宫内膜间质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胞核呈阳性表达,PD0-PD5组随着怀孕天数的增加P16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多,于PD5达到最大值,PD6-PD9组P16表达量逐渐减少。WB和β-gal染色也得出相同结果。3.2“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有利于胚胎着床:清除衰老细胞后胚胎着床数目、SA-β-gal活性、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少于对照组(p<0.01)。3.3孕酮可诱导成纤维细胞衰老:与空白组相比,各组MPA干预后2BS细胞SA-β-gal活性和衰老标志蛋白P16、P21、P53表达量增多(p<0.01),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增大,其中MPA(8μM)作用16天,各指标变化显着(p<0.01)。EDU结果显示MPA干预后2BS增殖减慢(;p<0.01)。RT-PCR实验结果显示,MPA组CXCL-2、CXCL-1 等 SASP、PRL mRNA 表达高于空白组(p<0.01)。3.4孕酮诱导细胞衰老是胚胎着床的重要条件:RU486阻断孕酮作用后胚胎着床数目、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及SA-β-gal活性小于对照组(p<0.01)。3.5孕酮诱导形成的衰老微环境有利于滋养细胞功能:Senescent CM共培养的HTR-8/SVneo细胞水平和垂直迁移、侵袭功能强于Young CM组(p<0.01)。4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研究4.1胚胎丢失率:模型组胚胎丢失率高于正常组(p<0.01),提示造模成功。中药各剂量组和西药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4.2血清P水平:模型组血清P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血清P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4.3卵巢黄体面积:模型组黄体面积少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卵巢黄体面积多于模型组(p<0.05)。4.4 SA-β-gal染色:模型组内膜SA-β-gal活性少于正常组(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和西药组内膜组织SA-β-gal活性多于模型组(p<0.01)。4.5内膜组织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模型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4.6免疫组化:P16蛋白在内膜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的胞核中呈阳性表达,模型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低于正常组(p<0.01),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1培元补肾安胎方能明显改善脾肾两虚证候,减轻阴道流血、腹痛症状,提高血清E2、P、β-HCG水平,促进胚胎发育,提高LPD型RSA的保胎成功率。2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明确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53信号通路,调节细胞衰老,从而治疗RSA。3“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是胚胎着床的必要条件之一,其中足量足时间的孕酮是诱导内膜衰老的重要因素。4 P不足、“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不足可能是LPD型RSA发病机制。培元补肾安胎方可能通过提高血清P和卵巢黄体面积,增加“种植窗期”内膜P53、P21、P16表达,促进“种植窗期”内膜衰老从而发挥保胎作用。

傅文[5](2021)在《“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轻度抑郁起效时间及其对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多时点心理评估,探索“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轻度抑郁的起效时间。2.以注意网络测试(ANT)和精神运动警觉任务(PVT)、事件相关电位(ERP)及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dCA)技术分别从行为学和效应学方面评估针刺对轻度抑郁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1.试验一:青年首发轻度抑郁人群认知神经功能的特点招募18~35岁的青年首发轻度抑郁受试者,并匹配健康青年组。通过两个认知心理学实验范式,即ANT和PVT采集注意网络中的警觉效率、指向效率、执行控制效率和警觉反应时间;采集事件相关电位MMN、N1、P2、P3的潜伏时及P3振幅;通过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采集极低频(0.02-0.07Hz)、低频(0.07-0.20Hz)两个频段下的参数:增益(Gain)、相位差(Phase)、相关函数(Coherence)。探究青年首发轻度抑郁者的认知神经功能改变的特征。2.试验二:针刺治疗首发轻度抑郁起效时间的研究招募18~44岁的首发轻度抑郁受试者,设置随机对照试验,采用计算机简单随机方法分为“疏肝调神”针法组(下称为“疏肝调神组”)和非经非穴组。实施单盲,仅盲受试者;在量表评估、事件相关电位检测、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等疗效评价时采用盲法评价。(1)干预分组“疏肝调神”针法组(“疏肝调神组”)取穴:百会、印堂、合谷、太冲。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25×25mm毫针进针后予均匀捻转手法,得气即止。留针30分钟,配合导气法,嘱患者行鼻深呼吸。每10min行针 1min。非经非穴组取穴与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25×25mm毫针刺入对应非经非穴点1-2mm至针可直立即可,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不做手法;疗程同疏肝调神组。(2)观察周期:每日1次,共治疗2周。完成80%即为有效病例。2周后进入抑郁相关病症专科门诊随诊。(3)评价指标主要结局指标:治疗第3天早期起效率(early improvement rate):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总分的减分率较基线减少25%及以上的病例数所占百分率。次要结局指标:①第3天、第1周末、第10天、第2周末应答率(Response rate:以HAMD-17总分的减分率较基线减少25%及以上的病例数所占百分率)②HAMD-17③Beck抑郁自评问卷(BDI-13)④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⑤90项症状清单(SCL-90)⑥安全性结局:干预期间不良事件/不良反应。(4)评价时点:两组均在基线、治疗第3天、治疗1周、治疗第10天、治疗第2周评估HAMD-17;治疗期间每 日自评 BDI-13;在治疗前、治疗 2 周后评估 PSSS、SCL-90。3.试验三:针刺对首发轻度抑郁受试者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试验分组及受试者来源同试验二,在基线、治疗2周后两个时点采集事件相关电位、ANT、PVT、dCA数据。评估2周针刺治疗对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4.数据统计本研究心理评测量表类数据采用末次观察值结转法(last observation carried forward,LOCF)填补缺失数据进行意向性分析(Intent-to-Treat Population,ITT)。数据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条件时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不符合条件时以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以构成比、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多时间点重复测量的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率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组间构成比采用2XC表或3XC表卡方检验。正态资料采用双变量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非正态资料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对于客观指标数据,为了更好地量化实际的变化,缺失值未被输入,所有的显着性检验均采用缺失值的两两缺失进行。统计检验采用双侧检验,差异显着性水平为α=0.05。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试验一:共纳入青年首发轻度抑郁受试者45人(女性34人,男性11人),平均年龄(25.71±5.20)。健康青年组43人(女性33人,男性10人),平均年龄(25.25±0.95)。两组之间有可比性(P>0.05)。健康青年组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采集完整,共43人;事件相关电位因检查排队时长与之时间冲突,而脱失5人,共38人。完成ANT、PVT测试者32人。(1)青年轻度抑郁者与健康青年相比,注意网络测试中的警觉效应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6),青年轻度抑郁受试者警觉高于健康青年者;两组在MMN潜伏时、N1潜伏时、P2潜伏时与P3潜伏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P3波幅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9),青年轻度抑郁受试者P3波幅值要低于健康青年;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低频状态(LF)的左脑、右脑相位值(Phase)比健康青年低(P<0.05),(2)极低频(VLF)、低频状态(LF)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的相位(Phase)与HAMD-17 呈负相关,极低频(r=-0.261,P<0.05),低频(r=-0.255,P<0.05)。试验二:(1)基线结果共纳入患者54例,其中疏肝调神组28例,非经非穴组26例。完成80%治疗者46例,脱落8例。其中疏肝调神组脱落2例;非经非穴组脱落6例。对两组受试者基线期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一般资料进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HAMD-17、BDI-13量表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认为两组治疗前具有可比性。(2)第三天早期起效率在治疗第三天早期起效率疏肝调神组96.42%,非经非穴组61.53%,疏肝调神组优于非经非穴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第3天、第1周末、第10天、第2周末各时点应答率在第3天疏肝调神组应答率42.9%,非经非穴组30.8%,在第1周末疏肝调神组应答率82.14%,非经非穴组69.23%,在第10天疏肝调神组应答率85.7%,非经非穴组73.1%。第2周末疏肝调神组应答率89.28%,非经非穴组69.23%。各个时点疏肝调神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HAMD-17①疏肝调神组与非经非穴组间各时点HAMD-17总评分无明显差异,均在治疗期第三天开始与基线比较有差异。②各因子组间比较焦虑躯体化症状因子:两组间基线以后各时点评分疏肝调神组小于非经非穴组,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睡眠障碍因子:随着治疗疗程的进展测量值逐渐降低,第3天、第10天、第14天的评分疏肝调神组较非经非穴组低,但未显示统计学的差异(P>0.05);阻滞因子:各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认知障碍因子:在治疗期第14天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32)。③各因子重复测量整体分析:焦虑躯体化因子:与基线相比,第10天、第14天焦虑躯体化症状的评分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针刺治疗从第10天开始对焦虑躯体化因子的改善较为明显,差值为 3.143(95%CI:1.276-5.010);睡眠障碍因子:基线相比,睡眠因子第3天开始具有统计学差异,差值为1.357(95%CI:0.581-2.133)并持续到 14 天。阻滞因子:与基线相比,在治疗期第7天的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值为1.286(95%CI:0.052-2.519),且与基线相对在第10天、第14天差异持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认知障碍因子:与基线相比治疗至第7天的变化显示出了明显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差值为1.429(95%CI:0.145-2.712)。且随着治疗的进展第10天、第14天与基线相比持续改善并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BDI-13①组间比较:在基线时期以及治疗后七天内的各个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重复测量的整体分析结果:提示与基线相比在治疗至5天时的开始出现明显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3,差值为5.071(95%CI:2.141-8.002),随着治疗的进展在第6、7天持续改善且与基线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疏肝调神组的PSSS中的家庭支持、家庭外支持、支持总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经非穴组三者评分虽治疗后稍高于治疗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7)90项症状清单(SCL-90)疏肝调神组的各因子在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评分均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经非穴组在精神病性、其他、阳性项目均分、阳性因子数评分较治疗前评分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余因子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三:(1)疏肝调神组ANT中警觉、执行控制与治疗前相比数值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经非穴组ANT中的执行控制与治疗前相比数值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PVT反应时(RT)两组组间及组内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事件相关电位MMN、N1、P2、P3的潜伏时及P3振幅,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的低频下的左脑(Red)、右脑(Green)的相位(LPhase)值,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青年首发轻度抑郁者存在认知功能及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表现为高警觉,P3波幅下降,相位值下降。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与抑郁程度呈负相关。(2)“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轻度抑郁可在第3天达到早期起效,且以睡眠障碍最早改善为特点,并在1周内出现较高应答。治疗2周后PSSS、SCL-90评分,及认知功能的高警觉、执行控制效率得到改善,事件相关电位和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未产生明显变化。

谢晓燕[6](2021)在《基于HPA轴功能调节探讨调神针法抗焦虑的临床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采用前瞻性病例分析研究,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检测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血清皮质醇(CORT)等HPA轴血清学指标,评价调神针法对女性轻中度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对HPA轴功能的影响。2.通过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小鼠焦虑模型,探讨调神针法基于HPA轴神经功能调节的抗焦虑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病例分析,纳入24例符合标准的广泛性焦虑障碍女性患者,采用调神针法:四神针、神庭、神门、合谷、太冲、三阴交,快速进针法进针,提插捻转补泻法补泻,每15min行补泻手法1次,每次留针30 min,每周针刺3次,4周内完成。观察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时患者HAMA、SAS、PSQI评分,主要疗效指标为HAMA评分减分率。观察随访1个月、2个月的SAS评分进行复发率评估,记录不良反应进行安全性评估,评价调神针法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治疗前后患者ACTH和CORT水平,考察调神针法对GAD患者HPA轴功能的影响。2.实验研究:本研究采用成年8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电针组、假针刺组共5组。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方法连续干预28天,制备焦虑模型小鼠,通过旷场试验、高架十字迷宫行为学评价造模成功,同时,采用强迫游泳、糖水消耗试验排除本研究模型小鼠的抑郁样行为。造模结束后,针刺组小鼠每天针刺1次,留针15 min。电针组采用疏密波型,疏波频率为2 Hz,密波频率为10 Hz,电流强度约1mA,电刺激时间15 min。假针刺组采用揿针轻贴于穴区皮肤,针尖接触但不刺破皮肤,留针15 min。模型组予同样抓取。连续针刺5天,休息2天,持续干预21天,共针刺15次。干预结束后进行以下实验和考察:(1)采用旷场试验、高架十字迷宫试验评估小鼠的焦虑样行为。(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ILSA)考察各组小鼠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ACTH和皮质酮(CORT)水平,评估调神针法干预对CUMS焦虑小鼠HPA轴的影响。(3)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前额叶皮层(PFC)、海马(HIP)、基底外侧杏仁核(BLA)脑区的神经元活性、神经兴奋性与抑制性受体蛋白、神经活动关联指标、皮质酮受体蛋白和脑源性神经保护因子的表达量,通过上述实验,评价针刺干预对CUMS小鼠抗焦虑作用及其通过平衡PFC/HIP/BLA脑区调节HPA轴亢奋的内在机制。检测蛋白包括:c-Fos、FosB、磷酸化和总γ-氨基丁酸A受体β1亚型(p-GABRB1、GABRB1)、磷酸化和总N-甲基-D-天门冬氨酸1型受体(p-NR1、GluN1)、谷氨酸离子型受体AMPA1(GluA1)、磷酸化钙调蛋白质依赖激酶(p-CaMKII)、磷酸化和总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磷酸化和总糖皮质激素受体(p-GR、GR)和盐皮质激素受体(MR)。数据统计采用SPSS23.1.0软件,所有假设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0.01为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1.临床研究:(1)调神针法可改善轻度和中度广泛性焦虑障碍女性患者治疗2周、4周后的HAMA、SAS、PSQI评分(P<0.01),并改善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P<0.01)。(2)调神针法治疗4周后显着降低GAD患者HPA轴重要血清指标CORT的水平(P<0.01)。(3)调神针法治疗GAD临床总有效率87.5%,无不良反应发生。(4)调神针法治疗4周后,随访1个月、随访2个月GAD患者SAS评分无明显增加(P>0.05),未见患者焦虑复发情况。2.实验研究:(1)调神针法核心穴位干预后可改善CUMS小鼠焦虑样行为,具体表现为:高架十字迷宫试验中,针刺组和电针组开臂内探臂时间显着减少(P<0.01),针刺组和电针组小鼠开臂停留时间明显减少(P<0.05);旷场试验中,针刺组小鼠中央活动路程明显提高(P<0.01),中央活动时间也明显增加(P<0.05)。(2)本实验CUMS焦虑模型小鼠无伴发抑郁样行为,具体表现为:糖水试验中,模型组与对照组小鼠1h内糖水消耗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强迫游泳试验中,模型组与对照组小鼠漂浮时间、挣扎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CUMS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血清ACTH含量和CORT含量明显上升(P<0.05)。调神针法改善CUMS小鼠HPA轴异常亢进状态,具体表现为:针刺组显着降低CUMS模型小鼠血清CRH水平(P<0.01)、ACTH水平(P<0.05)和CORT水平(P<0.01)。效果上,针刺组优于电针组。(4)调神针法激活PFC、BLA、HIP 3个脑区,并改善兴奋性与抑制性神经功能失衡,表现为:针刺组降低HIP脑区FosB蛋白表达量(P<0.05),提高PFC脑区抑制性神经元p-GABRB1蛋白表达量(P<0.05),提高BLA脑区兴奋性神经元GluN1受体蛋白表达量(P<0.05),降低HIP脑区p-GABRB1蛋白表达量(P<0.05)和GluN1受体蛋白表达量(P<0.05)。(5)调神针法针刺组提高PFC、BLA和HIP这3个脑区中p-CAMKII蛋白表达量(P<0.01)、p-CREB蛋白表达量(P<0.01)、BDNF蛋白表达量(P<0.05)和p-GR蛋白表达量(P<0.01)。总体效果上,针刺组优于电针组。结论:1.调神针法改善轻中度广泛性焦虑障碍女性患者的临床焦虑症状,并改善HPA轴功能亢进的状态,疗效稳定持续2个月,未见复发,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佳。2.调神针法激活CUMS焦虑模型小鼠前额叶皮层、基底外侧杏仁核、海马脑区,通过平衡这3个脑区的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功能,起到中枢神经保护作用,提高磷酸化糖皮质受体蛋白表达,降低血清CORT水平,调节HPA轴亢奋状态,从而发挥抗焦虑作用。

张旭东[7](2021)在《“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随着国内外最新的高血压病指南发布,对于本病的界定、干预方法等均有了新的认识。针刺治疗高血压病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证实,但对于稳定服药后血压仍不理想的患者,针刺是否能进一步优化血压管理存在疑问。另一方面,针刺降压已存在基于脏腑、阴阳、气血等进行的理论临床研究,但对于此病的病机、中医认识、立足经络论治等方面仍显不足。本研究在课题组多年临床、实验研究前提下,并在前期开展了有效性临床初步探索基础上,提出“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论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旨在深化此病中医认识、明确针刺降压疗效和探索降压机理。研究目的1.通过对古代、近代及现代相关文献梳理挖据分析,剖析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今认识;2.通过开展小样本、单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究“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已稳定服药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同时观察对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等的影响;3.通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清氨基酸检测,探明“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的血清氨基酸降压机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古代及近代部分基于89部古代及近代针灸相关着作,运用目录学、版本学、中医文献学方法,立足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以针灸“理、法、方、穴、术”为纲并结合文本体例有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当代部分运用循证医学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数据库中针刺联合西药、针刺结合补泻手法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临床研究:运用循证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开展单中心、随机、单盲、单纯阳性药物对照临床研究,纳入52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个体化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接受“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干预,治疗1个月、每周5次、每次30 min,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变化,随访2周观察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变化。实验研究:6周龄雄性SH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M),针刺组(A),药物组(Y),每组12只;同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2只作为空白组(K)。针刺组大鼠施以“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每次留针20min、每周干预5天、休息2天、连续干预3周,药物组大鼠按照不同体重分别灌胃氯沙坦钾片(10ml/kg),每周灌胃7天、每天1次、连续3周,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进行同样束缚外不做干预,观察各组大鼠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变化,于基线、干预1周、干预2周、干预3周分别测量各组大鼠血压,于治疗后取血并检测血清氨基酸代谢。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1)古代及近代文献:病机方面,古代针灸文献扩展了对于此病的认识,概括为卫气逆、气海失司、肝脏病、厥病四方面内容,近代文献辑录为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在疾病病机方面较为一致;治法方面,古代文献以调理气血异动和对症治疗为主,近代提出育阴潜阳的治则;穴方方面,古代文献依据不同致病机理取穴和依据病候辨经取穴、对症取穴或兼而有之,单穴或组穴处方往往有各自对应症候,近代以调理脏腑功能、经脉气血为主组成穴位半标准化的成方;穴位分布上,古代是以头颈部及四肢肘膝以下特定穴较常见,近代以头颈部、四肢部特定穴、背俞穴为主;随证配穴方面,古代及近代文献所辑录均可见辨经、辨病、辨症、辨证配穴;补泻方面,古代及近代都体现了补泻方法契合疾病病性的特点,古代出现依据季节不同进行补泻,近代补泻操作在补泻手法、补泻顺序等方面不同医家各有特色。(2)现代文献:共纳入6项研究,结果显示针刺联合西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降低值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2 mmHg(95%CI:1.41,13.64),I2=91%;DBP:MD=5.56 mmHg(95%CI:1.39,9.73),I2=88%];针刺联合西药对全天收缩压(24hSBP)、全天舒张压(24hDB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的降低数值均优于单纯西药组,全天血压结果(24hSBP、24hDBP),[SBP:MD=8.00 mmHg(95%CI:-1.58,17.59),I2=92%;DBP:MD=7.44 mmHg(95%CI:1.35,13.53),I2=88%],日间血压结果(dSBP、dDBP),[SBP:MD=8.28 mmHg(95%CI:-4.05,20.62),I2=95%;DBP:MD=4.82 mmHg(95%CI:0.79,8.85),I2=72%],夜间血压结果(nSBP、nDBP),[SBP:MD=6.69 mmHg(95%CI:1.04,12.34),I2=79%;DBP:MD=5.67 mmHg(95%CI:1.78,9.57),I2=74%];针刺结合补泻手法对血压的降低程度要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5 mmHg(95%CI:-2.97,18.07),I2=93%;DBP:MD=6.42 mmHg(95%CI:-2.09,14.94),I2=95%]。2.临床研究:(1)动态血压结果:经过4周的针刺治疗,观察组较治疗前动态血压的全天血压均值、日间和夜间血压均值均降低,降低值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同时具有临床意义。对照组患者较基线期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诊室血压等次要指标结果:诊室血压方面,观察组每周测量结果显示,降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诊室血压,治疗前后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负荷方面,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血压负荷均显着降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负荷比较,24hSBPL、dDBPL、nSBPL、nDBPL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BPL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敏感指数方面,两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P<0.01)。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3)探索性经络腧穴诊察结果:阳性经络结果,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脉6条: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阴肾经,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穴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心俞、三阴交、足三里、曲池、太冲。(4)随访期结果:观察组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两次随访诊室收缩压较基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积分较基线期降低(P<0.05)。3.实验研究:(1)SHR血压: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氨基酸代谢:正常组大鼠与SHR比较,血清中丝氨酸、天冬酰胺、精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较模型组,针刺组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降低(P<0.05),余无明显变化。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组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精氨酸、丙氨酸、脯氨酸、胱氨酸、甲硫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古近代文献在医理、取穴、刺法等方面均扩展并深化了此病认识。2.已稳定口服个体化西药但血压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可以进一步降低24hSBP、24hDBP、dSBP、dDBP、nDBP、nSBP及诊室血压等血压水平,降压幅度具有临床意义;同时能够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以心俞、三阴交最为多见。3.“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能够降低SHR血清天冬氨酸和谷氨酸血清含量,因此可能通过调节上述两种氨基酸水平实现降压。

张云[8](2021)在《保健推拿手法对疲劳型亚健康模型大鼠β-内啡肽及HPA轴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保健推拿手法对疲劳型亚健康模型大鼠β-内啡肽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 axis,HPA)轴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饲养组、模型组及推拿组,每组20只。模型组与推拿组均采用睡眠剥夺水箱进行每天不足6小时睡眠的睡眠剥夺,正常饲养组于每天同一时间放入模拟水环境水箱内,推拿组予以手法干预,连续14天。实验结束后,采集标本。ELISA法测垂体β-EP含量,免疫组化法测下丘脑CRH表达,ELISA法测血浆促肾上腺皮质素(ACTH)与皮质酮(CORT)水平。并对检测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垂体β-EP含量结果:模型组与对推拿组垂体β-EP含量分别为(170.63±32.66)pg/mg与(221.57±40.54)pg/mg,均高于正常饲养组(143.52±26.71)pg/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推拿组明显高于模型组,且差异有显着性(P<0.05)。(2)下丘脑CRH表达结果:光镜下观察发现,模型组与推拿组中分布于下丘脑神经元胞浆的免疫组化阳性黄色反应物颜色均较正常饲养组深,但推拿组较模型组浅,即推拿组经推拿刺激后下丘脑CRH表达量升高放缓。(3)血浆ACTH水平结果:模型组与对推拿组血浆ACTH含量分别为(47.80±6.46)ng/L与(36.25±8.34)ng/L,均高于正常饲养组(29.13±1.67)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推拿组明显低于模型组,且差异有显着性(P<0.05)。(4)血浆CORT水平结果:模型组与对推拿组血清CORT含量分别为(8.23±2.34)μg/L与(5.52±0.92)μg/L,均高于正常饲养组(5.37±1.24)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推拿组明显低于模型组,且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健推拿手法通过促进脑垂体β-EP释放,降低疲劳型亚健康模型大鼠下丘脑CRH、血浆ACTH及CORT含量,抑制HPA轴功能过度亢进,从而发挥其对疲劳型亚健康状态的调治作用。

黄乐曦[9](2021)在《双心方治疗心肌梗死后抑郁的网络药理学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心肌梗死后抑郁在人群中愈发流行。世界卫生组织在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抑郁在心梗患者中的发病率约40%,远远高于在普通人中的发病率(5%~10%)。而抑郁是心肌梗死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报道,在合并抑郁的人群中,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重度心力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死亡率明显高于非抑郁人群。因此,对心肌梗死后抑郁的治疗不容忽视。目前西医治疗上以心肌梗死后基础用药联合抗抑郁药物为主,但该治疗存在依从性差、可诱发致死性心律失常以及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问题,因此目前尚未存在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心肌梗死归属“真心痛”,抑郁归属“郁病”,中医认为心肌梗死后抑郁当进行“双心同治”,即同时对“血脉之心”和“神明之心”进行治疗。双心方是本团队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归纳的效方,前期临床研究发现,双心方治疗心肌梗死后抑郁有一定的疗效,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了。网络药理学可系统分析药物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挖掘现有药物的新适应症或预测新药靶点,与中医的整体观念相契合。因此,本研究首次将网络药理学方法引入双心方的机制研究中,并通过实验研究验证。研究一双心方治疗心肌梗死后抑郁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双心方治疗心肌梗死后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获取双心方活性成分及其对应靶点,GeneCards、PharmGKB数据库搜集心肌梗死与抑郁的靶标,将药物与疾病靶点映射后得到双心方的潜在作用靶点。使用Cytoscape3.8.2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PPI网络分析,并利用DAVID v6.8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获得双心方的有效成分88个,潜在作用靶点89个,核心靶点10个,GO生物学过程条目229条,KEGG信号通路34条。通过HIF-1、PI3K-AKT等多条信号通路介导,双心方中的多重活性成分有心脏保护作用,可通过抗心肌细胞凋亡、抗炎、抗氧化应激反应,促进梗死后心脏内的血管生成等治疗心梗及改善预后,通过抑制神经元的氧化应激损伤、减少炎症介导的细胞毒性和神经元死亡等改善抑郁。结论:双心方主要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来发挥治疗心肌梗死后抑郁的作用,该研究为后续深入开展双心方治疗心肌梗死后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依据与方向。研究二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双心方治疗心肌梗死后抑郁大鼠的作用机制目的: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双心方治疗心肌梗死后抑郁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法建立心肌梗死后抑郁大鼠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双心方组。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功能,病理染色观察心脏和海马的结构改变。旷场试验和糖水试验评价大鼠抑郁情况,ELISA检测DA、NE含量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心脏梗死边缘区和海马中的PI3K和p-PI3K,AKT和p-AKT,GSK3β和p-GSK3β,Bcl-2和Bax和cleaved-Caspase3(c-Caspase3)的表达。结果: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IDs)、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EF、FS均低于空白组,LVIDd、LVIDs均高于空白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心方组EF、FS均高于模型组,LVIDd、LVIDs低于模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水试验结果显示,给药前,空白组与假手术组糖水偏好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双心方组糖水偏好率低于空白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后,空白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糖水偏好率低于空白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双心方组的糖水偏好率高于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旷场试验中,水平运动总距离和竖直运动,给药前,空白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双心方组低于空白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后,空白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低于空白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双心方组高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脏HE病理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心肌组织紧密,纤维排列整齐,染色均匀,心肌细胞形态规整,细胞核形态正常;假手术组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心室壁变薄,梗死边缘区心肌细胞变性坏死,部分被结缔组织替代,炎性细胞浸润;双心方组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减少。海马尼氏病理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层次丰富,排列整齐,包膜完整,形态正常,未见细胞坏死;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层次和数量减少,细胞排列稀疏。双心方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层次丰富、细胞形态规则。ELISA检测结果显示,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DA、NE均低于空白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双心方组DA、NE均低于空白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WB检测结果显示,海马中PI3K、AKT、GSK3β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PI3K、p-AKT、p-GSK3β,空白组与假手术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双心方组与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ax、Bcl-2、c-Caspase3,空白组与假手术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双心方组与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脏中,PI3K、AKT、GSK3β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PI3K、p-AKT、p-GSK3β,空白组与假手术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双心方组与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ax、Bcl-2、c-Caspase3,空白组与假手术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双心方组与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心方可能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发挥抗心肌细胞凋亡和抗海马神经元凋亡作用,进而有效改善大鼠的心功能和抑郁。

闫菲[10](2021)在《归肾丸改善氧化应激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对归肾丸的主要化学成分及相关靶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疾病相关靶点的挖掘、筛选及综合,预测归肾丸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共同靶点。通过STRING人类背景基因数据库筛选出共同靶点中的核心靶点,并使用Cytoscape软件绘制核心靶点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图;同时运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获得关键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为后期归肾丸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体内外研究奠定生物信息学基础。2.观察归肾丸加减方(加减归肾丸)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属于脾肾不足、肝郁血瘀型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性激素水平、血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改善,观察补肾健脾、疏肝活血法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切实功效,同时探究加减归肾丸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为其抗卵巢功能减退的内在作用机制奠定临床基础。3.探索归肾丸中重要单体表儿茶素对人卵巢颗粒细胞系KGN氧化应激状态的改善及对PI3K/AKT/Nrf2信号通路的影响,初步明确重要抗氧化剂表儿茶素对卵巢颗粒细胞的抗氧化作用及PI3K/AKT/Nrf2信号通路中核心蛋白的上调及下调趋势,为归肾丸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体外研究奠定研究基础。方法:1.网络药理学研究:在TCMSP、TCM-ID、BATMAN数据库中筛选归肾丸中八味中药的有效化合物及化合物相关靶点并进行综合,在OMIM、Gene Cards疾病靶点数据库中检索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相关疾病靶标,将取交集后获得的共同靶标导入至STRING网站,获取归肾丸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核心靶点。将核心靶点导入DAVID网站进行GO生物学功能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核心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同时运用Cytoscape软件绘制各类可视化网络图。2.临床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选取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门诊的20例脾肾不足、肝郁血瘀型POI患者给予加减归肾丸口服治疗3个月经周期(闭经者治疗3个月),对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改良Kupperman量表积分、性激素相关指标(FSH、LH、E2、FSH/LH)、及血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SOD、GSH)进行评价,验证加减归肾丸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治疗作用。3.体外实验:将人卵巢颗粒细胞系KGN适应性培养,使用CCK-8法摸索出H2O2及表儿茶素的最佳作用浓度(区间)。实验共分为5个组别,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及表儿茶素低、中、高剂量组,首先进行细胞适宜浓度种板,第二天进行除空白对照组的H2O2造模,第三天对表儿茶素实验低、中、高剂量组进行表儿茶素相关浓度的干预,最后一天取材。细胞上清液进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SOD)的检测,细胞进行PI3K/AKT/Nrf2信号通路核心蛋白及下游关键蛋白mRNA及蛋白的检测。结果:1.网络药理学研究:共检索出归肾丸中的活性成分162个,其中熟地2个,山药18个,山茱萸23个,茯苓16个,当归6个,杜仲42个,枸杞子43个,菟丝子12个,共预测化合物潜在靶点829个。检索POI疾病相关靶点4854个,两者取交集,共得到AKT1、CASP3、CASP8、CASP9、FAS、EGF 等 152 个核心靶点。构建“成分-靶点”网络,结果提示槲皮素、豆甾醇、山萘酚、β-胡萝卜素、表儿茶素位于前五位。构建PPI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结果提示TP53、AKT1、MMP9、ASP3、IL6处于核心位置。GO富集分析结果提示生物过程显着富集在含氧化合物反应、细胞对化学刺激的反应等;分子功能主要富集在酶结合、信号受体结合等;细胞组分主要富集在细胞外空间、细胞外区域等。KEGG富集分析结果提示主要富集在TNF、PI3K/AKT、凋亡、FoxO、Toll样受体、VEGF、MAPK等信号通路。2.临床研究:患者使用加减归肾丸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对患者前后各项情况进行比较。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多数患者在月经情况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包括月经周期的恢复和月经血量的增加等。同时对于患者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性欲减退、潮热盗汗、烦躁易怒、胸闷胁痛、失眠多梦、神疲乏力、经黯有块等症状,加减归肾丸也具有显着改善疗效;在改良Kupperman量表评分方面,患者潮热出汗、失眠、焦虑、抑郁、疲倦乏力、头晕症状评分在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治疗总有效率为70%;在性激素相关指标方面,患者血清FSH、LH值在治疗前后明显提高;在OS相关指标方面,患者血清SOD、GSH检测值均较治疗前提升,其中GSH有显着性差异。3.体外实验:CCK-8法结果提示H2O2最佳造模浓度为50μM/L,表儿茶素安全浓度区间为100μM/L至300μM/L。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模型组的SOD活性相比于空白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在使用三种剂量表儿茶素干预后仅低剂量(100μM/L)未体现出明显差异(p≥0.05),中高剂量(200μM/L、300μM/L)时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可见细胞受到的氧化应激损伤随着EC浓度的增加而减轻;Western Blot相关指标:模型组中PI3K、AKT、Nrf2的蛋白浓度均显着下降(p<0.05,p<0.01),使用三种剂量表儿茶素干预后三种蛋白表达量均提高,除低剂量组(100μM/L)的PI3K蛋白外(p≥0.05),其余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模型组HO-1蛋白浓度显着降低(p<0.01),三种剂量表儿茶素干预后HO-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逆转(p<0.001);模型组eNOS蛋白浓度显着升高(p<0.01),三种剂量表儿茶素干预后蛋白浓度逐渐下降,但仅在高剂量组(300μM/L)表现出了与模型组的显着性差异(p<0.01);PCR相关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PI3K、AKT、Nrf2三类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01),使用三种剂量表儿茶素干预后三类蛋白mRNA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均显示出显着性差异(p<0.001);模型组HO-1、NQO1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01),使用三种剂量表儿茶素干预后两类蛋白mRNA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均显示出显着性差异(p<0.01,p<0.001);模型组NADPH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01),使用三种剂量表儿茶素干预后mRNA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均显示出显着性差异(p<0.05,p<0.001)。结论:1.预测出归肾丸可以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产生治疗作用,其内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抑制凋亡和雌激素受体调节等作用途径相关。2.加减归肾丸可以降低脾肾不足、肝郁血瘀证型POI患者血清FSH、LH水平,调整月经周期,增加月经血量,对于中医证候积分、围绝经期相关症状和氧化应激水平均具有一定调节作用,表明加减归肾丸对于POI患者的卵巢功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表儿茶素可以改善H2O2介导的人卵巢颗粒细胞系KGN的氧化应激状态,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Nrf2信号通路相关。

二、心理应激的中医药实验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应激的中医药实验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基于转录组学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CAG与胃癌前疾病的定义
        2. CAG的临床研究进展
        3. CAG的基础研究进展
        4. 小结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 辨证治疗
        2. 成方治疗
        3. 自拟方治疗
        4. 中西医药联合治疗
        5. 中成药治疗
        6. 外治法
    综述三 转录组学技术及其在中医学中的研究进展
        1. 转录组学研究的相关技术
        2. 转录组学在中医药学研究中的应用
        3. 展望
    综述四 魏玮教授治疗CAG相关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1. 辛开苦降,善用经方
        2. 益气活血,消症化瘕
        3. 调畅情志,和解少阳
        4. 调枢通胃,总揽全局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样本量估算与数据管理
        2.3 研究对象
        2.4 干预措施
        2.5 疗效评价指标
        2.6 安全性指标
        2.7 统计方法
        2.8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疗效结果分析
        3.3 安全性评价
    4、讨论
        4.1 半夏泻心汤可以减轻CAG患者中医症状
        4.2 半夏泻心汤可以调节CAG患者胃功能血清学水平
        4.3 半夏泻心汤可以改善CAG患者焦虑抑郁状态
        4.4 半夏泻心汤可以提高CAG患者睡眠质量
        4.5 半夏泻心汤可以降低CAG患者炎症因子水平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转录组学半夏泻心汤治疗CAG的作用机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来源
        1.2 受试者与血样采集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1.4 软件及数据库
        1.5 样本准备
        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2、结果
        2.1 测序基本情况
        2.2 差异表达筛选结果
        2.3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2.4 差异表达基因通路富集分析
        2.5 PPI网络分析
    3、讨论
        3.1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与抑制炎症
        3.2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与免疫调节
        3.3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与抗肿瘤
        3.4 半夏泻心汤治疗CAG与神经调控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存在问题与不足
    4. 展望
致谢
附件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件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2)隔姜灸联合五行音乐疗法对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现代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识
        1.1 疾病概述
        1.2 病因病机
        1.3 现代医学治疗CFS的现状
    2.祖国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识
        2.1 疾病概述
        2.2 病因病机
        2.3 祖国医学治疗CFS的现状
    3.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脾肾的关系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中止或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控制
        2.3 干预方法
        2.4 测量工具及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2.6 质量控制
        2.7 科研伦理
        2.8 不良反应记录及处理
    3.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观察指标分析
        3.4 安全性分析
    4.讨论
        4.1 隔姜灸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理论依据
        4.2 穴位选择的理论基础
        4.3 中医五行音乐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理论基础
        4.4 研究结果的分析
        4.5 隔姜灸联合五行音乐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优势
    5.结论
不足与展望
    1.不足之处
    2.展望如下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适宜技术干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基于“肝应春,主疏泄、调节情志”研究松果腺在四季调节海马功能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肝应春”理论现代实验研究进展
        1 “肝主疏泄,应时而变”现代实验研究进展
        2 “肝藏血,应时而变”现代实验研究进展
        3 “肝主疏泄、藏血,应时而变”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4 评述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松果腺-MT与情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情志与疾病的认识
        2 松果腺-MT参与情志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3 评述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三 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与情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 Gs、Gi与情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 AC-cAMP-PKA与情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3 CREB与情志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理论内涵
        1.1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研究现状及不足
        1.2 从“五藏应时”分析“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的理论内涵
        1.3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的调控机制
    2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与松果腺四季调控海马的相关性
        2.1 海马调节情志功能与中医“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密切相关
        2.2 松果腺-MT对海马的直接调控作用
        2.3 松果腺-MT-海马与情志的季节性变化相关
    3 松果腺-MT四季调控海马情志功能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
        3.1 “松果腺-MT-海马神经内分泌网络”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与G蛋白信号通路相关
        3.2 松果腺-MT四季调控海马情志功能与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相关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松果腺-MT对海马MTR四季表达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实验设备及试剂
        2.3 实验步骤和方法
        3 结果
        3.1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MT浓度的影响
        3.2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MTR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四季节律对血清MT季节节律性的影响
        4.2 松果腺对血清MT表达的影响
        4.3 四季节律对海马MTR季节节律性的影响
        4.4 松果腺-MT对海马MTR表达的影响
        4.5 手术创伤及麻醉对松果腺-MT-海马MTR表达的影响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松果腺-MT对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四季表达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实验设备及试剂
        2.3 实验步骤和方法
        3 结果
        3.1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Gs、Gi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AC表达的影响
        3.3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cAMP表达的影响
        3.4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PKA表达的影响
        3.5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CREB表达的影响
        3.6 四季节律及松果腺对海马CREB mRNA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四季节律对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季节节律性的影响
        4.2 松果腺-MT对海马Gs、Gi蛋白表达的影响
        4.3 松果腺-MT对海马AC表达的影响
        4.4 松果腺-MT对海马cAMP-PKA-CREB表达的影响
        4.5 手术创伤及麻醉对海马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
        4.6 松果腺-MT四季调控海马MTR-Gs/Gi-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特点
        4.7 松果腺-MT多途径调控海马功能
        4.8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应时而变”与松果腺季节性调控Gs/Gi信号通路相关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结语
    1 结论
        1.1 理论研究方面
        1.2 实验研究结论
    2 特色与创新点
        2.1 理论创新
        2.2 思路创新
        2.3 方法创新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4)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复发性流产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
        2 复发性流产的治疗现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因病机
        2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证型分布状况
        3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治疗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子宫细胞衰老与女性生殖功能
        1 衰老细胞
        2 子宫的生理解剖及功能
        3 子宫衰老细胞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4 子宫衰老细胞的治疗现状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型复发性流产临床疗效观察
    前言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对复发性流产作用机制的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总结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轻度抑郁起效时间及其对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西医对抑郁症研究概况
        1.1.1 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1.1.2 不同抑郁程度的临床特征
        1.1.3 发病机制
        1.1.4 治疗难题
    1.2 中医对郁病研究概况
        1.2.1 郁病的源流
        1.2.2 郁病的病因病机
        1.2.3 中医领域快速抗抑郁的研究
        1.2.4 针刺抗抑郁的机制研究
        1.2.5 本团队相关研究
    1.3 抑郁症神经认知学领域研究
        1.3.1 认知症状的中医认识
        1.3.2 认知症状的治疗现状与新倡导
        1.3.3 认知症状的评估
        1.3.4 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与认知相关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试验一: 青年首发轻度抑郁人群认知神经功能的特点
        2.1.1 受试对象
        2.1.2 入组时评估指标
        2.1.3 样本采集
        2.1.4 结果
        2.1.5 小结
    2.2 试验二: 针刺治疗首发轻度抑郁起效时间的临床研究
        2.2.1 病例选择
        2.2.2 研究方法
        2.2.3 结果
        2.2.4 小结
    2.3 试验三: 针刺对首发轻度抑郁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
        2.3.1 病例选择
        2.3.2 研究方法
        2.3.3 结果
        2.3.4 小结
第三章 讨论
    3.1 试验设计依据
        3.1.1 选题依据
        3.1.2 选穴依据
        3.1.3 疗程选择依据
        3.1.4 评估指标选择依据
    3.2 本研究受试者构成
    3.3 疗效讨论
        3.3.1 快速起效的特点
        3.3.2 总体疗效的讨论
        3.3.3 主观报告结局的讨论
        3.3.4 对认知神经功能影响的讨论
    3.4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与启发
    3.5 依从性分析
    3.6 安全性分析
    3.7 本研究创新点
    3.8 不足和展望
        3.8.1 不足点
        3.8.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基于HPA轴功能调节探讨调神针法抗焦虑的临床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认识
        1.1.1 流行病学
        1.1.2 治疗策略
    1.2 中医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认识
    1.3 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3.1 资料与方法
        1.3.2 排除标准
        1.3.3 结局指标
        1.3.4 文献获取方法
        1.3.5 研究方法
        1.3.6 结果
        1.3.7 纳入研究特征
        1.3.8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1.3.9 小结与讨论
    1.4 本课题研究思路
第二章 调神针法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案
        2.2.1 研究设计
        2.2.2 研究对象
        2.2.3 伦理问题
        2.2.4 诊断标准
        2.2.5 纳入标准
        2.2.6 排除标准
        2.2.7 脱落标准
        2.2.8 剔除标准
        2.2.9 中止研究标准
        2.2.10 试验器材
        2.2.11 针刺方案
        2.2.12 疗程设置
        2.2.13 质量控制
        2.2.14 观察项目
        2.2.15 检测时点
        2.2.16 疗效评定标准
        2.2.17 不良事件观察
        2.2.18 安全性评价
        2.2.19 统计学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试验完成情况
        2.3.2 一般资料分析
        2.3.3 疗效分析
        2.3.4 随访及复发情况分析
        2.3.5 安全性分析
        2.3.6 依从性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针刺干预CUMS焦虑小鼠的机制研究
    3.1 针刺对CUMS小鼠焦虑样行为的改善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1.4 小结与讨论
    3.2 针刺对CUMS小鼠HPA轴功能指标的改善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2.4 小结与讨论
    3.3 针刺对HPA轴功能调节关健脑区神经功能异常的影响
        3.3.1 实验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
        3.3.4 小结
第四章 讨论分析
    4.1 调神针法治疗焦虑障碍的中医理论探讨
        4.1.1 焦虑障碍“肾—脑—心—神”病因病机轴
        4.1.2 调神针法发展源流及基础
        4.1.3 调神针法学术内涵
    4.2 针刺对CUMS模型小鼠作用机制研究探讨
        4.2.1 针刺激活前脑边缘系统,并平衡兴奋性与抑制性神经失衡状态
        4.2.2 针刺可能通过促进BDNF表达起到保护神经元和抗焦虑的作用
        4.2.3 针刺可能改善皮质酮受体蛋白表达从而调节HPA轴功能
    4.3 创新点
    4.4 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7)“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高血压病西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高血压界定
        3 降压策略
        4 血压监测及相关指标
        5 高血压发病机制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高血压病中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认识
        3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概述
        4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概述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理论阐述
        1 肝阳上亢在脏责之肝肾
        2 育阴潜阳是关键治法
        3 平冲降逆是合理阐释
        4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研究一 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代及近代文献研究
        1 检索范围
        2 检索策略
        3 数据处理
        4 检索结果
        5 文献整理
        6 讨论分析
        7 结论
        8 意义及启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针刺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现代研究荟萃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治疗方案
    4 基线资料及观察指标
    5 质量控制
    6 统计分析
    7 研究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SHR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8)保健推拿手法对疲劳型亚健康模型大鼠β-内啡肽及HPA轴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亚健康的概念及形成
    2 亚健康的评估
    3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及干预
        3.1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
        3.2 中医对亚健康的干预
    4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及干预
        4.1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的干预
    5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设备和实验试剂
    2 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亚健康大鼠模型的建立
        2.3 推拿干预方法
        2.4 取材方法
        2.5 ELISA法测脑垂体β-EP含量
        2.6 ELISA法测血清CORT和 ACTH水平
        2.7 免疫组化SABC法测下丘脑CRH表达
        2.8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大鼠脑垂体β-EP含量
        3.2 各组大鼠血清CORT及 ACTH水平
        3.3 下丘脑CRH表达情况
第三部分 分析讨论
    1 推拿干预中医的理论内涵
    2 推拿部位及手法选择的依据
        2.1 推拿部位
        2.2 推拿手法
    3 亚健康状态与HPA轴的关系
        3.1 应激与HPA轴
        3.2 睡眠剥夺对亚健康产生的影响及HPA轴相关性
    4 β内啡肽与亚健康产生的影响及HPA轴相关性
        4.1 β内啡肽对亚健康的影响
        4.2 β-EP介导HPA轴
    5 实验数据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亚健康实验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双心方治疗心肌梗死后抑郁的网络药理学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1 网络药理学概述
        2 以“网络”为核心的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3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应用时面临的挑战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心肌梗死后抑郁的机制概述及PI3K/AKT信号通路与心梗、抑郁的关系
        1 心肌梗死后抑郁的机制概述
        2 PI3K/AKT信号通路概述
        3 PI3K/AKT信号通路与心梗的关系
        4 PI3K/AKT信号通路与抑郁的关系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冠心病合并抑郁的中医研究进展
        1 历代医家对冠心病的认识
        2 历代医家对抑郁的认识
        3 中医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的认识
        4 冠心病合并抑郁的证型
        5 中医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的治疗现状
        6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双心方治疗心肌梗死后抑郁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双心方治疗心肌梗死后抑郁大鼠的作用机制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造模方法及评价
        2.3 药物干预
        2.4 实验取材及标本制备
        2.5 指标测定
        2.6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超声心动
        3.2 行为学试验
        3.3 病理学检测
        3.4 ELISA检测结果
        3.5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模型制备
        4.2 双心方的方药分析
        4.3 双心方对模型大鼠的心功能干预情况
        4.4 双心方对模型大鼠的抑郁干预情况
        4.5 双心方通过抗心肌细胞和海马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和抑郁
        4.6 双心方是通过PI3K/AKT介导的抗凋亡效应改善心肌梗死和抑郁
        4.7 不足与展望
        4.8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归肾丸改善氧化应激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中医药治疗
        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氧化应激在卵巢衰老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ROS、OS与卵巢的生理病理
        2. OS性衰老
        3. OS和卵巢衰老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归肾丸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作用机制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加减归肾丸改善氧化应激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观测指标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表儿茶素通过PI3K/AKT/Nrf2信号通路改善H_2O_2介导的人卵巢颗粒细胞KGN氧化应激状态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心理应激的中医药实验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基于转录组学的作用机制研究[D]. 国嵩.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隔姜灸联合五行音乐疗法对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影响研究[D]. 王苗苗.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基于“肝应春,主疏泄、调节情志”研究松果腺在四季调节海马功能的机制[D]. 韩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D]. 奚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轻度抑郁起效时间及其对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D]. 傅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基于HPA轴功能调节探讨调神针法抗焦虑的临床及机制研究[D]. 谢晓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D]. 张旭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保健推拿手法对疲劳型亚健康模型大鼠β-内啡肽及HPA轴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D]. 张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双心方治疗心肌梗死后抑郁的网络药理学及实验研究[D]. 黄乐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归肾丸改善氧化应激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闫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中医药心理应激实验研究现状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