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动眼神经损伤

电针治疗动眼神经损伤

一、电针治疗动眼神经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郭皓泽[1](2021)在《电针风池、头维穴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收集60例眼肌麻痹患者病例,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复视、眼斜程度检查记录分析,并观察头晕、恶心、代偿头位改善情况,讨论电针风池、头维穴配合常规针刺治疗眼肌麻痹临床疗效及推广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8月-2020年10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和疗区以及眼科门诊和疗区被诊断为眼肌麻痹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风池、头维穴配合常规针刺治疗,每次30分钟,1次/天,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后进行评价,每个疗程中间休息2天。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复视程度、眼斜程度、头晕、恶心、代偿头位临床评分进行统计,并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观察电针风池、头维穴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各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电针风池、头维穴配合常规针刺治疗眼肌麻痹较单纯的常规针刺疗效显着(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通过分析后表明两组的总有效率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风池、头维穴配合常针刺治疗眼肌麻痹比常规针刺临床疗效更佳显着。通过电针刺激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脏腑机能,改善眼周血液循环,加快眼周受损神经和肌肉的恢复,从而改善眼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症状。

康渱渤[2](2021)在《眼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文观察眼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提供新方法。资料与方法:选取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K2科住院处及门诊部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就诊的脑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试验组30例。对照组予以体针结合内科治疗,体针取穴为患侧阳白,球后;双侧合谷、足三里、太冲。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眼针治疗。眼针取患侧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针刺后留针30min,每日一次,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治疗四周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观察指标:目测比VAS评分、眼睑下垂程度变化、瞳孔大小的改善情况。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疗效判定标准。所得数据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统计分析表明两组治疗后,试验组的复视程度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眼睑下垂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瞳孔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3.33%,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显示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眼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优于体针组。2.眼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复视程度、眼睑下垂、瞳孔变化等临床表现。3.眼针能通过刺激眼部的上焦区、下焦区、肝区、肾区,调节眼周气血运行及相应的脏腑生理功能,疏通眼部经络。

荆宜君[3](2021)在《正容汤合六君子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风痰阻络型后天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正容汤合六君子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风痰阻络型后天麻痹性斜视的安全性及优效性,为临床应用正容汤合六君子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风痰阻络型后天麻痹性斜视提供依据。方法:纳入病例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收治的64例确诊为风痰阻络型后天麻痹性斜视且符合纳入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正容汤合六君子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加西医治疗,对照组用针刺加西医治疗,以2周为一个疗程,进行3个疗程的治疗,共计6周。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各项数据,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在斜视度、眼球运动、复视像、中医证候积分、中医疗效及总疗效方面的组内变化及组间差异,评估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1.经统计学比较与分析,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病程、病因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经治后两组患者斜视度、复视像、眼球活动度均有下降(P<0.05),观察组各数据的下降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3.经治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的更多(P<0.05);观察组的中医症候方面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的中医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总体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为76.6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在风痰阻络型后天麻痹性斜视的治疗中,正容汤合六君子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与针刺治疗均有临床治疗效果。2.在风痰阻络型后天麻痹性斜视的治疗中,正容汤合六君子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在减小斜视度,改善复视、眼球运动障碍,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效果均优于针刺治疗。3.在风痰阻络型后天麻痹性斜视的治疗中,正容汤合六君子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的总疗效与针刺治疗无明显差异,但在中医疗效上具有优效性。4.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副作用,临床安全性高。

王雅丽,张建东,范乾[4](2020)在《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er palsy,OP)是目前临床较为常见的病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眼球运动受限、上睑下垂等,目前针刺在治疗该病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尤其是联合中药、西药、灸法、电针等治疗手段,治疗效果也十分显着。近年来临床研究多有报道,也包括对针刺手法和针刺穴位的研究。针刺及其联合多种治疗方式为临床治疗OP选择更为理想的治疗手段提供指导,具有深远意义。

李东跃[5](2020)在《荣血养筋法联合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将养血荣筋联合电针的方法与传统常规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相对比,寻求一种临床上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更有效的方式。材料与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选取54例符合动眼神经麻痹诊断标准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同时对54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荣血养筋法联合电针治疗组和常规针刺对照组,每组各27例,两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每次留针为30min,每日一次,每周针刺5天,休息2天,三周为一疗程,共进行2疗程。2疗程后进行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结果:1.临床观察表明荣血养筋法联合电针治疗组与对照组经过治疗前后通过对复视程度,瞳孔大小变化,眼睑闭合程度统计学分析后表明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37%,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9<0.05)。结论:1.荣血养筋疗法联合电针治疗组相比常规针刺治疗组疗效显着。2.荣血养筋疗法联合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患者生理及心理负担。3.综上所述疗,荣血养筋疗法联合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疗效确切,操作简便,花费及治疗耗时较低,无副作较低用且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邵义燕,滕金艳,丁德光[6](2019)在《动眼神经麻痹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分析近5年动眼神经麻痹的中西医治疗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提供参考。动眼神经麻痹的治疗方法包括:中医治疗(单纯针刺、针刺结合药物、穴位注射)、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中医在对该病病因的系统概括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研究上存在不足,且缺少针刺机制的研究报道,如果加强动物实验研究,中医治疗动眼神经麻痹将取得较大突破。

周凌云,刘微,刘铁镌,苏畅,吴秀亭,郭晓雪,王家运,栗雪梅,赵明,纪晓杰[7](2019)在《眶内电针治疗颅脑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眶内电针治疗颅脑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的病案,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眶内电针治疗的头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临床资料,使用多因素分析等方法对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程度、动眼神经麻痹程度、眼运动神经麻痹评分、病程、治疗次数等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90例患者中痊愈24例,显效及有效共46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77. 8%。患者眼运动神经麻痹各项评分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01);其中眼睑运动和水平内收较下视运动、瞳孔散大及光反射改善明显。回归分析:GCS严重程度、病程为针灸有效的危险因素,(β=-3. 835,P=0. 016;β=-4. 618,P=0. 049)治疗次数为保护因素(β=0. 406,P=0. 006);病程>90天的患者疗效差,针灸有效的可能性低,为≤90天的1/100 (P <0. 05)。结论眶内电针可有效治疗头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其中眼外肌较眼内肌恢复更好。其有效性受颅脑损伤程度,病程和治疗次数影响,GCS评分重,病程长、治疗次数少者针灸有效的可能性低。

周凌云,孙忠人,王东岩,刘铁镌,尹洪娜,赵明[8](2019)在《眶内电针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眶内电针治疗眼肌麻痹症的疗效,探讨影响痊愈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眶内电针治疗的1000例眼肌麻痹症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治疗前后眼球活动、复视等症状的改善程度评定治疗效果,分析不同年龄段、性别、病因、发病天数、治疗次数患者疗效的分布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痊愈的相关因素。结果:经眶内电针治疗后,1000例眼肌麻痹患者中痊愈473例,显效175例,有效258例,无效94例,痊愈率为47.3%,总有效率为90.6%。不同性别、年龄及发病天数中临床疗效分布较为一致,而在病因、损伤神经与疗程的分布较为分散。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天数、治疗次数(≤15天)、治疗次数(16~30天)、滑车神经麻痹、感染、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为眼肌麻痹症治愈的影响因素(WALDΧ2检验的P值均小于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发病天数(≤30天)比较,其余发病天数OR值均小于1;与治疗次数(≥46天)比较,治疗次数(≤15天)和治疗次数(16~30天)OR值均小于1;与动眼神经麻痹比较,滑车神经麻痹的OR值大于1;与颅脑外伤比较感染、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OR值均大于1。结论:眶内电针是治疗眼肌麻痹症的有效治疗手段,发病天数越短、治疗次数越多痊愈可能性越大。眶内电针疗法尤其适用于滑车神经损伤或病因为感染、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患者。

滕金艳,胡少勇,汪泽栋[9](2019)在《眶内电针法与眶内针刺法对大鼠动眼神经损伤后眼外肌功能及动眼神经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眶内电针法与眶内针刺法对动眼神经损伤模型大鼠眼外肌功能的影响及对动眼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SD大鼠暴露动眼神经,制备动眼神经损伤模型,选取模型制备成功SD大鼠21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眶内电针刺组(A组)、眶内针刺组(B组),每组各7只。另选取仅暴露动眼神经SD大鼠7只为假手术组,选取未进行任何手术处理的SD大鼠7只为空白组。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予治疗,A、B组均行对应的治疗方案,于治疗结束次日检测瞳孔直径、睑裂大小、眼外肌张力、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动眼神经中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 mRNA表达。结果:假手术组瞳孔直径大于空白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小于空白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瞳孔直径大于空白组、睑裂大小及眼外肌肌肉张力小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瞳孔直径大于假手术组,睑裂小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瞳孔直径大于假手术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小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瞳孔直径小于模型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大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睑裂及眼外肌张力大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Galectin-1 mRNA相对表达量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Galectin-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Galectin-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假手术组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眶内电针法与眶内针刺法均可改善动眼神经损伤模型大鼠的眼外肌功能,并具有修复动眼神经损伤作用。

宋敏[10](2019)在《基于嗜神经病毒标记技术的大鼠肺俞穴与下呼吸道双向神经通路共同脑核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针刺治疗哮喘临床有效基础上,基于嗜神经病毒标记技术,筛选大鼠肺俞穴与下呼吸道双向神经通路共同脑核团。方法:实验动物分组:SD大鼠共分5组,分别是正常组、肺俞顺标组、肺俞逆标组、下呼吸道顺标组、下呼吸道逆标组。正常组不做任何标记;下呼吸道顺标组和肺俞顺标组分别用HSV-EGFP标记传入神经通路;下呼吸道逆标组和肺俞逆标组分别用PRV531-CAG-GFP标记传出神经通路。肺俞穴传入神经通路嗜神经病毒HSV-EGFP顺行标记方法:确定第七颈椎棘突,沿后正中线向下找到第三胸椎下两肋间,旁开0.5cm肌肉处(肺俞穴),缓慢注射嗜神经病毒HSV-EGFP原液2μl(病毒量4×107PFU)到肺俞穴,静置2min,缓慢拔出微量注射器。肺俞穴传出神经通路嗜神经病毒PRV531-CAG-GFP逆行标记方法:方法同肺俞穴传入神经通路标记方法,注射逆行病毒PRV531-CAG-GFP原液2μl(病毒量4×107PFU)。下呼吸道传入神经通路嗜神经病毒HSV-EGFP顺行标记方法:微量注射器针头约伸入气管的中、下1/3交点处,喷注HSV-EGFP稀释液6μl(病毒量2.4×107PFU)到大鼠下呼吸道,立即将微量注射器抽离大鼠气道。下呼吸道传出神经通路嗜神经病毒PRV531-CAG-GFP逆行标记方法:方法同下呼吸道传入神经通路标记方法,喷注逆行病毒PRV531-CAG-GFP稀释液6μl(病毒量2.4×107PFU)。嗜神经病毒标记成功判断标准:HSV-EGFP标记组发病状态为眼神呆滞、鼻流血涕、步态蹒跚、活动迟缓等症状;PRV531-CAG-GFP标记组发病状态为鼻流血涕、四肢出血、精神亢奋、狂躁不安等症状。嗜神经病毒标记脑核团定位分析:灌注取材的时间节点根据大鼠发病状态决定。4%多聚甲醛固定液心脏灌注,脑组织冠状位冰冻切片,漂片法贴片,DAPI染色标记细胞核。采用全自动数字玻片扫描仪扫描组织玻片,结合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定位核团。结果:1、嗜神经病毒标记肺俞穴在大鼠器官组织中荧光信号分布情况:(1)大鼠肺俞穴注射HSV-EGFP转染至发病状态,与正常组器官组织切片比较,病毒标记处肺俞穴无荧光信号分布,内脏组织心、肝、脾、肾、气管、食管、肠、胃、肺均无荧光信号分布。(2)大鼠肺俞穴注射PRV531-CAG-GFP转染至发病状态,与正常组器官组织切片比较,病毒标记处肺俞穴无荧光信号分布,内脏组织心、肝、脾、肾、气管、食管、肠、胃、肺均无荧光信号分布。2、嗜神经病毒标记下呼吸道在大鼠器官组织中荧光信号分布情况:(1)大鼠下呼吸道内喷注HSV-EGFP转染至发病状态,与正常组器官组织切片比较,病毒标记处气管和肺无荧光信号分布,内脏组织心、肝、脾、肾、食管、胃、肠、肺俞穴均无荧光信号分布。(2)大鼠下呼吸道内喷注PRV531-CAG-GFP转染至发病状态,与正常组器官组织切片比较,病毒标记处气管和肺无荧光信号分布,内脏组织心、肝、脾、肾、食管、胃、肠、肺俞穴均无荧光信号分布。3、嗜神经病毒标记外周(下呼吸道或肺俞穴)在大鼠脑组织中荧光信号分布情况:大脑皮层、端脑、中脑、脑桥中均观察到荧光信号分布,荧光信号分布密度由低到高可分为:少量分布、分散分布和集中分布。4、嗜神经病毒标记下呼吸道和肺俞穴在脑组织中核团分布结果:(1)肺俞穴传入神经通路脑核团嗜神经病毒HSV-EGFP标记结果:中脑部分布于下丘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被盖背侧交叉、埃-韦二氏核、间质核、丘脑;脑桥部分布于动眼神经核、红核、脑桥网状核、后椎核、网状核、面神经核、外侧巨细胞旁核、内侧纵束、迷走神经运动背核、下橄榄核、孤束核、三叉神经脊髓束。(2)肺俞穴传出神经通路脑核团嗜神经病毒PRV531-CAG-GFP标记结果:端脑部分布于运动皮层、下丘脑、斜角带核、隔核、苍白球、丘脑核、杏仁核;中脑部分布于内囊、A13多巴胺细胞、内脏核、黑质纹状体束、背内侧核、视神经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网状核、内侧乳头核、岩石核、缰核、红核、动眼神经核、三叉神经中脑束、中缝背核、顶盖脊髓束、被盖核、中缝核、内侧丘系;脑桥部分布于A5去甲肾上腺素细胞、上橄榄核、蓝斑、前庭上核、展神经核、楔束核、薄束核、孤束核、迷走神经运动背核、三叉神经核、腹侧呼吸组、下橄榄核。(3)下呼吸道传入神经通路脑核团嗜神经病毒HSV-EGFP标记结果:端脑部分布于皮层、丘脑、胼胝体、尾状核、苍白球、下丘脑、网状核、内囊、杏仁核、视神经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动眼神经核;中脑部分布于缰核、埃-韦二氏核、红核;脑桥部分布于蓝斑、中缝大核、被盖核、三叉神经核、孤束核、迷走神经运动背核、下橄榄核。(4)下呼吸道传出神经通路脑核团嗜神经病毒PRV531-CAG-GFP标记结果:下丘脑、蓝斑、内侧纵束、腹侧呼吸组吻端、下橄榄核、孤束核、迷走神经运动背核。5、嗜神经病毒标记肺俞穴与下呼吸道神经通路共同核团:(1)肺俞穴传入神经通路与下呼吸道传出神经通路共同核团:下丘脑背区、内侧纵束、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孤束核腹侧部、孤束核中间部、孤束核内侧部。(2)下呼吸道传入神经通路与肺俞穴传出神经通路共同核团:下丘脑室旁核内侧副细胞部、苍白球、内囊、动眼神经副交感核、内侧动眼神经副核、红核副细胞部、红核巨细胞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埃-韦二氏核、背内侧下丘脑背核、下丘脑外侧穹窿周围部、A5去甲肾上腺素细胞、蓝斑、中缝大核、三叉神经脊束核极间部、内侧纵束、孤束核、迷走神经运动背核。(3)下呼吸道传入神经通路与肺俞穴传入神经通路共同核团: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埃-韦二氏核、丘脑腹后内侧核、动眼神经副交感核、内侧动眼神经副核、红核副细胞部、外侧网状核、内侧纵束、迷走神经运动背核、三叉神经脊束核极间部、小细胞网状核、孤束核背外侧区、孤束核、下橄榄核内侧核。(4)下呼吸道传出神经通路与肺俞穴传出神经通路共同核团:下丘脑背区、下丘脑外侧穹窿周围部、内侧纵束、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孤束核腹侧部、孤束核中间部、孤束核内侧部。6、肺俞穴和下呼吸道神经通路共同核团:孤束核、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内侧纵束均参与4条神经通路(肺俞穴传入神经通路、肺俞穴传出神经通路、下呼吸道传入神经通路和下呼吸道传出神经通路),是肺俞穴与下呼吸道神经通路重要的共同脑核团。结论:(1)肺俞穴传入神经通路与下呼吸道传出神经通路共同脑核团包括下丘脑背区、内侧纵束、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孤束核。(2)下呼吸道与肺俞穴的内脏-体表反应存在脑核团神经基础,在下丘脑室旁核内侧副细胞部、苍白球、内囊、下丘脑外侧穹窿周围部、背内侧下丘脑背核、A5去甲肾上腺素细胞、蓝斑、中缝大核、动眼神经副交感核、内侧动眼神经副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红核副细胞部、红核巨细胞部、埃-韦二氏核、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孤束核、内侧纵束和三叉神经脊束核极间部存在交汇整合。(3)肺俞穴与下呼吸道双向神经通路共同脑核团为孤束核、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和内侧纵束。

二、电针治疗动眼神经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针治疗动眼神经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风池、头维穴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对眼肌麻痹的认识
    2.西医对眼肌麻痹的认识
    3.总结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选择
    2.治疗方案
        2.1 技术路线
        2.2 随机方法
        2.3 方案设计
    3.观察评分
        3.1 评分标准
        3.2 眼科检查
        3.3 评价标准
    4.统计方法
    5.疗效分析
        5.1 治疗前两组患者评分数据分析
        5.2 治疗结果分析
    6.安全性分析
    7.讨论
        7.1 选题依据
        7.2 针刺治疗眼肌麻痹的作用
        7.3 电针治疗眼肌麻痹的作用
        7.4 选穴依据
        7.5 结果分析
        7.6 小结
        7.7 不足和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眼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眼针结合药物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正容汤合六君子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风痰阻络型后天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删除、脱落、中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实验方案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3.1 检查项目
        3.2 主证观察指标
        3.3 中医证候观察及疗效评价标准
        3.4 总体疗效评价
        3.5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处理方法
        3.6 统计方法
    4.结果
        4.1 一般资料比较
        4.2 主证疗效比较
        4.3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
        4.4 总体疗效比较
        4.5 不良反应
讨论
    1 本病临床研究现状
    2 中医治疗本病的基础
    3 中医证型分析
    4 中药汤剂选方依据
    5 针灸治疗的立法依据
    6 本研究结果讨论
        6.1 一般情况分析
        6.2 观察指标分析
        6.3 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评价分析
        6.4 总体疗效分析
        6.5 安全性评价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对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研究进展
    1 后天麻痹性斜视的病因病机
    2 后天麻痹性斜视的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纯针刺
2 针刺联合药物
    2.1 针刺联合中药
    2.2 针刺联合西药
3 针刺联合灸法
4 针刺联合电针
5 小结

(5)荣血养筋法联合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动眼神经麻痹中西医认识及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动眼神经麻痹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治疗
    1.1 单纯针刺治疗
        1.1.1 荣养经筋针刺法
        1.1.2 醒脑开窍针刺法
        1.1.3 荣养脏腑针刺法
        1.1.4 眶内电针刺法
    1.2 针灸结合中药
    1.3 穴位注射
2 中西医结合
3 手术治疗
4 其他治疗方法
5 小结与展望

(7)眶内电针治疗颅脑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定
        1.3.1 眼运动神经麻痹症评分
        1.3.2 疗效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结果
    2.3不同疗效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2.4有效组与无效组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4 讨论

(8)眶内电针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方法:
    2.1诊断标准
    2.2纳入标准
    2.3 数据采集
    2.4 疗效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眶内电针治疗眼肌麻痹症的疗效
    3.2 眶内电针治疗痊愈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9)眶内电针法与眶内针刺法对大鼠动眼神经损伤后眼外肌功能及动眼神经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模型制备
        1.1.2 动物分组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治疗方案对大鼠眼外肌功能的影响结果
    2.2 不同治疗方案对大鼠动眼神经损伤的作用结果
3 讨论

(10)基于嗜神经病毒标记技术的大鼠肺俞穴与下呼吸道双向神经通路共同脑核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来源
    1.2 试剂与耗材
    1.3 主要仪器与软件
    1.4 溶液配制
    1.5 动物分组与标记策略
        1.5.1 动物分组
        1.5.2 标记与数据分析策略
    1.6 大鼠肺俞穴传入神经通路嗜神经病毒HSV-EGFP顺行标记
    1.7 大鼠肺俞穴传出神经通路嗜神经病毒PRV531-CAG-GFP逆行标记
    1.8 大鼠下呼吸道传入神经通路嗜神经病毒HSV-EGFP顺行标记
    1.9 大鼠下呼吸道传出神经通路嗜神经病毒PRV531-CAG-GFP逆行标记
    1.10 嗜神经病毒标记脑核团定位分析
        1.10.1 脑组织取材与固定
        1.10.2 脑组织冰冻切片
        1.10.3 脑组织玻片扫描与分析
    1.11 内脏组织嗜神经病毒分布检测
        1.11.1 内脏组织取材与固定
        1.11.2 内脏组织冰冻切片
        1.11.3 内脏组织玻片扫描与分析
2.结果
    2.1 嗜神经病毒标记在不同组织中荧光信号分布情况
        2.1.1 标记处组织荧光信号分布情况
        2.1.2 内脏组织中荧光信号分布情况
        2.1.3 脑组织中荧光信号密度分布特点
    2.2 肺俞穴传入神经通路脑核团嗜神经病毒HSV-EGFP标记结果
    2.3 肺俞穴传出神经通路脑核团嗜神经病毒PRV531-CAG-GFP标记结果
    2.4 下呼吸道传入神经通路脑核团嗜神经病毒HSV-EGFP标记结果
    2.5 下呼吸道传出神经通路脑核团嗜神经病毒PRV531-CAG-GFP标记结果
    2.6 肺俞穴传入神经通路与下呼吸道传出神经通路共同核团
    2.7 下呼吸道传入神经通路与肺俞穴传出神经通路共同核团
    2.8 肺俞穴传出神经通路与下呼吸道传出神经通路共同核团
    2.9 下呼吸道传入神经通路与肺俞穴传入神经通路共同核团
    2.10 肺俞穴与下呼吸道神经通路共同核团
3.讨论
    3.1 嗜神经病毒示踪法标记外周(肺俞穴和下呼吸道)方法讨论
    3.2 下呼吸道传入神经通路脑核团
    3.3 下呼吸道传出神经通路脑核团
    3.4 肺俞穴传入神经通路脑核团
    3.5 肺俞穴传出神经通路脑核团
    3.6 肺俞穴对肺功能调控的脑核团神经基础
    3.7 肺俞穴反应肺功能的内脏-体表反应脑核团神经基础
    3.8 展望
4.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本研究神经核团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2.文献综述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在针刺效应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神经投射与功能
        参考文献
附录3.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4.在校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四、电针治疗动眼神经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风池、头维穴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观察[D]. 郭皓泽.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眼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D]. 康渱渤.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正容汤合六君子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风痰阻络型后天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观察[D]. 荆宜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J]. 王雅丽,张建东,范乾. 当代医学, 2020(24)
  • [5]荣血养筋法联合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临床疗效研究[D]. 李东跃.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动眼神经麻痹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J]. 邵义燕,滕金艳,丁德光.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5)
  • [7]眶内电针治疗颅脑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J]. 周凌云,刘微,刘铁镌,苏畅,吴秀亭,郭晓雪,王家运,栗雪梅,赵明,纪晓杰.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9(04)
  • [8]眶内电针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疗效分析[A]. 周凌云,孙忠人,王东岩,刘铁镌,尹洪娜,赵明. 新时代 新思维 新跨越 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 2019
  • [9]眶内电针法与眶内针刺法对大鼠动眼神经损伤后眼外肌功能及动眼神经的作用[J]. 滕金艳,胡少勇,汪泽栋.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9(03)
  • [10]基于嗜神经病毒标记技术的大鼠肺俞穴与下呼吸道双向神经通路共同脑核团研究[D]. 宋敏.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标签:;  ;  ;  ;  ;  

电针治疗动眼神经损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