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技术在报纸远程印刷中的应用

浅谈网络技术在报纸远程印刷中的应用

一、浅谈网络技术在报纸远程印刷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蒙[1](2020)在《笑的风》文中提出致读者二○一九年七月八月,我写完中篇小说《笑的风》近八万字。同年十二月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杂志卷首语特别提到,此作"是一篇显然具有长篇容量的中篇小说"。二○二○年一月、二月,《笑的风》分别被《小说选刊》与《小说月报》选载。同时出现了一个在我写作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况,发表与选载后的小说,把我自己迷上了,抓住了。我从发表出来的文本中,发现了那么多蕴藏

刘天祺[2](2020)在《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流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人工智能技术已经由最初的摸索阶段向成熟的普及应用阶段发展,随着国家广泛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开始,AI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便是世界各国争夺科技主导的前沿阵地。传统的出版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智能化出版的需要,固有的生产模式被颠覆,出版业需要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融合,借助智能技术来塑造一个新的出版产业形态,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同时继续完成自己作为国民文化基础产业的重要使命。基于此背景,本文在人工智能技术与出版业融合的基础上探究出版业各流程各环节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转型发展的具体着力点、实际应用及未来可能。文章从出版活动的“编辑、印刷、发行”三大基础环节出发,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生产、编辑加工、印刷、营销发行环节的具体应用,分析在这四个环节中出版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实际需要,从而进行归纳,并分别以“微软小冰”、“中知编校系统”、“虎彩和河南新华印刷公司”以及“苏州第二图书馆”作为典型案例来具体探讨人工智能助力出版流程运作的优秀成果,并分析四者分别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在最后针对于现今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发展现状提出两点反思,以期通过自己的调查分析来为未来出版业应用人工智能的路径和模式提供借鉴。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充分增强文化自信,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出版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支柱更是应该率先扛起文化自信的大旗。人工智能技术高效化、便捷化的特点可以快速将出版活动中形成的复杂数据可视化,从而与读者做到充分连接,这正是出版业想要进行产业融合和发展之所需。人工智能与出版业的结合满足了文化自信的需要,也满足了智媒时代万物皆媒的需要,出版业的智能化转型之路将因此而更值得期待。

胡德志[3](2020)在《民国上海纸商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纸商业的产生、发展与上海经济、文化的发展紧密相关。开埠以来,上海城市社会发生了结构性的变革,尤其是西方近代机器印刷术的引进以及上海工商、文教事业的快速发展,无不为纸张的行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作为上海日用商品行业中的一员,纸商业亦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日常生活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民国后,纸商业迎来勃兴发展时期。纸商业的经营涵盖了土纸经营和机纸经营两个经营层面。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土纸与机纸在纸张产品种类的经营上和销售空间的分布上形成了层次化的市场形态。为适应市场多元化的纸张需求,上海纸商业在产品经营上采取了不同的购销形式,并对纸商业的经营群体做出了行业分工。此外,针对不同业务的运作,纸商业还专门制定了多种经营策略。纸商业的贸易范围不仅辐射国内诸多地区,也兼及海外。纸商业群体有资方群体与劳方群体之分。资方群体中的经营者和劳方群体中的职工,虽属不同的群体阵营,有着相异的身份属性,在薪酬与福利待遇上也不尽相同,甚至在劳资关系上也曾针锋相对过,但二者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在人事分工上体现出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特征。不过,纸商业的从业群体,在籍贯来源上、人事管理上有着明显的地缘因素与业缘因素相结合的传统特色。在自身发展的历程中,纸商业也于不同时期里不断建立健全本行业的同业组织。其内部组织体制,相继历经了委员制、董事制、理事制三个发展阶段,纸商业的内部组织机构,虽在设置运作上大同小异,但也体现出了现代特征。纸商业同业组织的建立健全,不仅适应了行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通过自身功能的发挥,有效地维护了会员的利益,方便了政府对纸业市场的管理。在纸商业发展过程中,以围绕着纸张问题的治理以及治理背后所涉及的多方利益主体的互动与博弈,亦构成了民国上海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尤以纸张的统制及其统制下的现实影响和“物”纸背后的文化特性和政治特性最为显着。可以说,民国时期,纸张的统制,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政治问题。

张晓驰[4](2019)在《JH云印刷企业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云印刷逐渐成为我国印刷行业的聚焦热点,众多上市印刷公司纷纷宣布将把云印刷作为公司新的战略发展方向。而到目前为止,行业对于云印刷的认识往往止于单一的云平台技术开发或者合版印刷管理,众多先行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JH云印刷公司要想从众多的云印刷参与者中脱颖而出,需要寻找细分市场进行战略决策和选择,需要探索并建设符合自身特点的企业战略,对于发现自己陷入增长瓶颈或处于发展泥潭中的中小型印刷企业来说,这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战略性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以JH云印刷为研究对象,首先提出了JH云印刷的问题:一是目标市场定位不准确和产品品类单一,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二是企业前期投入较大,高额的折旧和摊销导致成品生产成本难以降低,企业利润低廉,难以盈利;三是企业没有系统科学的营销体系且营销策略单一。然后,结合中国外部宏观环境情况和印刷业内竞争状况以及JH云印刷企业内部环境,分别利用PEST模型和波特五力模型系统的总结出各环境中企业的竞争能力。最后,通过分析JH云印刷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各要素,归纳出企业发展过程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基于SWOT模型总结出各种市场环境下企业可选择的战略措施。再结合公司实际发展状况和公司未来发展潜力后,对概括出的5个备选战略选项进行筛选,从而选定企业最终应该采用的战略发展方向,并针对性提出优化组织结构、健全财务保障体系、精准营销、智慧工厂、人力资源管理5个方面的改进措施,提高公司的综合实力,从而促进JH云印刷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张利平[5](2014)在《《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战略》文中研究说明媒介融合是近十年来出现的应对媒体剧变的最炙手可热的战略。报纸是传统媒体的代表,也是21世纪媒体的最大输家,由于互联网竞争者引领新闻商业化、大幅缩减广告成本,曾经定义美国新闻业的大城市日报面临其商业模式的崩溃,报业寒冬中的美国许多报纸媒体组织将“媒介融合”视为应对数字新媒体时代报媒不确定未来的最佳途径。作为世界一流的商业出版物,《华尔街日报》总付费发行量自2007年起迄今保持美国最大,日报在报业颓势明显的互联网时代中的骄人业绩发人深省。新时期的道琼斯公司和《华尔街日报》已经不是单纯的报纸,而是报纸、通讯社、网站、视频、APP应用、新闻信、杂志、专利数据库、会议等等在内的综合体。《华尔街日报》顺应时势,勇于迎接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探索报业媒介融合之道的战略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是对《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个案研究,运用传播学、媒介融合、战略管理和现代组织理论等理论资源,采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调查研究、历时研究等研究方法,对《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战略的分析、选择和实施进行了系统剖析。首先,文献综述梳理了关于媒介融合的现有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其中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构建媒介融合的理论框架、宏观上分析媒介融合的动因和微观上的融合新闻研究;而媒介融合实践研究的核心就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体变革,具体可细分为宏观产业变革的总体性分析、中观产业融合渠道研究和微观媒体变革案例研究三大范畴,总体上国内外媒介融合的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网融合”背景下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融合研究。其次,论文历时梳理了《华尔街日报》创刊125年来媒介融合的发展历程,叙述了日报在前融合时期、克莱伦斯·巴伦时期、伯纳德·基尔格时期、华伦·菲利普时期、彼得·卡恩时期和鲁伯特·默多克时期的主要融合大事和融合特点。随后,论文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分析《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外部战略环境,并用VRIO模型剖析日报的内部资源,得出《华尔街日报》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品牌、内容和受众,并在日报使命构想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愿景目标,即“无处不在的《华尔街日报》”。接下来,论文从新闻融合战略和经济融合战略两方面论述了《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战略选择,其中新闻融合战略又分内容融合和终端融合,前者包括报道范围的融合拓展、内容多媒体呈现、强势视频战略、定制内容的增值服务、品牌内容的延伸和整合、用户生产内容、平台式融合、团队报道和融合记者报道和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融合九个方面的内容融合战略,后者包括无处不在的WSJ.com网站、视频终端、社交网络平台、移动终端四个方面的终端融合战略;《华尔街日报》的经济融合战略包括“付费墙”模式与免费模式的融合、全球广告销售网络及融合广告、平台广告销售战略、视频广告战略、原生广告战略、活动营销战略、数据库营销战略和多元化战略八个方面。随后,关于《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实施,论文首先论述了日报实施媒介融合战略的组织结构和采编流程,然后从组织制度、资源配置、知识管理和沟通交流四个方面阐述了日报媒介融合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最后介绍了《华尔街日报》的融合文化建设,包括责任型组织文化、学习型组织文化、合作型组织文化和开放型组织文化四种文化类型。此外,论文提炼出日报重要的融合理念一—在内容和技术的交叉点创造受众体验、从印刷第一,到数字第一,再到移动第一、数据和内容及经营的融合、融合打造独家新闻和实时新闻,并且运用李奇·高登的经典媒介融合模式和拉里·达利的“融合连续体”框架来检验《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全面性和深入度,得出的结论是日报的融合是全面的,日报的融合程度在逐步加深,但距离达利的“完全融合”仍然存在上升的空间。在此基础上,论文总结了《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趋势和不足。最后,论文提出了《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对于中国大陆报纸的理念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陆报纸要重构融合型产品平台、重构融合型经营平台及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滕育栋[6](2014)在《报纸与革命—第一国际机关报研究(1864-1872年)》文中认为本文以国际工人协会机关报的更迭与发展为研究对象,围绕作为工人知识环境的“报纸”与作为现代社会产物的“革命”互塑互构的关系线索,描述特定历史和地域条件下的一段“媒介史”,提出:天生的革命人是不存在的,革命主体在特定报纸工作中逐渐对革命意图、革命行为、革命组织、革命进程等产生出了一套明确的机制与行动;天然的机关报同样不存在,机关报的历史内涵是在人们对报纸定义、使用、再生产的过程中明确起来的。本文坚持,机关报是一个历史概念;而对“革命”的现代理解,既要看到其作为集体暴力的社会运动的传统一面,又要看到其中由传播交往形态推动的、人类文化认知深层次变革的现代一面。就本文的论述范围而言,自1864年9月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始,至1872年国际的海牙代表大会召开前止,第一国际中央层面的机关报,经历了《蜂房报》前期(1864年11月—1865年7月)、《矿工和工人辩护士报》(《共和国》)时期(1865年8月—1867年7月)、《蜂房报》后期(1867年7月—1870年4月)、《东邮报》时期(1870年5月—1872年6月)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划分,和特定条件下机关报各异的新闻生产有关,又到受时局变化中的机关自身发展导致的对于报纸控制方式、力度变迁的影响。本研究力图通过一项具体而微的新闻史探索,指出:媒介是社会环境构建过程中活跃、基础性的因素。19世纪英国工人阶级所处的文化教育环境、工人运动的传统,将报纸这种媒介的特性深深烙在了革命者们理解社会、沟通他人、开展行动的认知和倾向之中。工人阶级报刊在工人运动的历练中发展起来,越来越具备了体现第一国际成立之初革命者所熟悉、所青睐、所向往的运动组织逻辑。工人们在不断宣布机关报所属、推动机关报发展的进程中,激发起了革命认同,逐渐形成了革命究竟应该怎么进行下去的想法。与此同时,机关报组织起了分散各处、各有兼职的革命人的行为,细化了把革命持续下去的种种职能,影响了革命形态,健全了革命机构,强健起来的革命机构因此开始平视甚至俯视机关报,开始争夺信息的解释权,意识到机关报和非机关报存在“内外之别”、机关和机关报更是有“上下之分”。最终,部分也源于19世纪60年代末外部环境的收紧乃至恶化,第一国际的机关报分流走向了“以协同处理任务为导向的机关报群”、带有“正统”合法性内涵的符号资源以及作为“党的财产”三种新的实践形态。

李荣芝[7](2012)在《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演进及跨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时代周刊》在1971年的封面用“China: A whole new game”的标题报道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确实在中国没有哪项运动能像乒乓球一样在世界体坛不断创造奇迹,不断揽金夺银,为中国体育在世界舞台树起一面又一面辉煌的旗帜。也没有哪项运动能如此风靡亿万中国人,如此深刻地介入和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乒乓球运动代表了中国竞技体育之内涵与外延,是竞技体育核心意义、价值、功能的最佳成功体现。乒乓虽小,但它带给我们无穷的欢乐,带给我们扣人心弦,带给我们无数的感动。纵观乒乓球运动在世界传播的历史过程,其在各个历史阶段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今世界乒坛格局是是中国独霸乒坛,“一枝独秀”,世界其他国家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却有日渐势衰之势,如何实现乒乓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等问题的关注显得尤为迫切。21世纪之际,梳理百年来乒乓球运动向现代的演化过程,深入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乒乓球文化的传播,应该成为学界及社会各界回顾这一阶段史学演变的主要问题意识,同时对乒乓球为我国体育体制探路,直至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体育强国的考察和评价也将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本课题运用历史学、传播学和文化学等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等方法,通过对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演进及国际传播的研究,从学理上揭示乒乓球文化传播的规律,以史为鉴,探索现今乒乓球国际传播的现实难题,尤其我国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的路径,本课题的研究将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论文由导论、正文、结论和附录等部分组成,正文包括5大部分。文章首先对乒乓球运动的历史及起源进行了史料考证,同时对乒乓球文化进行了解读。19世纪初叶,正是由于欧洲网球运动的盛行,导致了乒乓球的诞生。研究发现最早记载乒乓球的文字来源于19世纪晚期的英国。在19世纪中后期“乒乓”此名称被引入后,乒乓球一度狂热。在经历过1900年-1904年逐渐简单又大力的开发,乒乓球在1905至1910年的中欧流行传播开来,乒乓球在欧洲失宠一段时间,之后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获得复兴。乒乓球文化是研究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的逻辑起点,本研究认为乒乓球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乒乓球运动方式及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复合体。它具有全面性和特殊性、参与性、娱乐性等特征,其功能包括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等。接下来对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及早期传播进行了研究。乒乓球文化的产生与演进经历了从玩耍到游戏、从游戏到竞技、从竞技到乒乓球文化体系的完善三次飞跃过程,乒乓球文化的形成与完善,刻下了时代的深深烙印,它与近代体育的产生、近代竞技体育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息息相关。20世纪初时乒乓球已经具有现今的某些复杂性,一些关于乒乓球运动的相应音乐、新闻报道、体育报刊和体育书籍等传播载体,给此时的乒乓球大众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乒乓球运动在世界的传播是本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主要对英国、美国、日本、苏联等国家乒乓球运动发展历史进行了考察。欧美良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环境,催生了乒乓球的诞生与发展。在1926年-1951年间,其主要通过商人、神职人员、军人等松散型的人际传播以及随后有序的组织传播,使乒乓球运动在世界广为人知;在1952—1959年,以日本为首的对乒乓球技战术的创新,借助赛事,通过规范化的组织传播和现代大众媒介传播,此阶段乒乓球被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在1960年~1969年,我国通过国家主体实行“自上而下”的制度,通过广泛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现代大众媒介传播等,使乒乓球获得新的生命和意义。大众媒介对乒乓球的传播主要包括图书、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网络及音像等,从传统上看,人们依然把报刊、新闻报道及新闻评论当作了解乒乓球文化的最重要渠道和手段。见证历史的《The Table Tennisand Pastimes Pioneer》、现今世界最权威的乒乓球历史杂志——《The TableTennis Collector》、中国最权威的乒乓球杂志——《乒乓世界》,是历史和现今传播乒乓球文化最为重要的媒介。中国乒乓球的嘉年华活动――“国球大典”,把作为娱乐文化的乒乓球传播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接下来对乒乓球运动在中国的传播进行了重点分析。通过史料考证,认为乒乓球在我国民国时期应运而生,由西方的定居者带到中国。时任设在瑞士的国际乒联乒乓球博物馆馆长洽克·霍伊先生提供的明信片确凿无误地证明,乒乓球至少在1901年已经传入了中国,地点是在中国的天津。近代中国在乒乓球组织、竞赛、技术、规则、女子乒乓球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有益的探索与发展,为当今我国乒坛的霸主地位与乒乓球事业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解放后从1959年容国团为我国夺得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后,中国利用举国体制的优势,采用组织和群体传播的多种方式,使乒乓球深刻地介入和影响到中国社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通过问卷和专家访谈等方法,认为乒乓球文化价值在中国具有相当高的认可度,其文化影响涵盖到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出于乒乓球文化的价值、体育全球化的驱动、乒乓球文化的现代多元性要求、我国国家新形象的构建及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的目的,中国在世界乒乓球文化的传播责无旁贷,需要担当更大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对目前主要瓶颈的分析,以韩国跆拳道以及印度瑜伽的世界传播成功经验实例,认为实现乒乓球跨文化传播路径:加强乒乓球文化的认同;构建全球化语境下的乒乓球文化传播的体系;以我国乒乓球超级联赛为载体,发展乒乓球运动文化;加强乒乓球文化研究,对乒乓球文化进行整合和重建。

宗世英[8](2012)在《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传播方式的不断变化以及视觉技术的飞速更新,越来越多的视觉形式和体验不断地涌现。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视觉图像力量空前强大的“读图时代”。虚拟的数字世界给人类生存的真实世界带来了全新的感知,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生存的世界不再是一个基于逻辑的文字语言的社会,而是一个由无处不在的视觉元素构成的,视觉文化为主导的社会。我们生存的社会以及社会的文化都不同程度地被“视觉化”了,这种“视觉化”了的改变,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经验。读图时代使视觉化思维日益成为现代人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直观地思考所呈现图像的能力已成为一种关键技能。处于当代社会的人群,一方面受到强烈的信息的轰炸,另一方面所接受的信息的视觉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两方面都迫切地要求受众的视觉素养越来越高。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正肩负着接受图像和制造图像的双重使命。因此,视觉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读图时代对传统教育做出的改变虽然润物细无声,但却已经成为教育和教学时必须考虑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子。读图时代下教育和教学应做出怎样的应对,尽管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对此问题极为关注,但此领域内有价值、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还数量甚微。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将视觉素养教育与传统课程整合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是:1.界定了艺术设计专业视觉素养的内涵并给出艺术设计专业视觉素养的定义及构成要素。2.创建了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标准。3.构建了面向视觉素养培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4.实施了面向视觉素养培养的混合式教学实践,论证了本模式对学生视觉素养的提高具有显着的效果。第一章绪论:论文研究的起缘,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以及论文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思路与方法。阐述读图时代产生的技术基础、历史背景及社会原因。第二章文献综述:起源于西方国家的视觉素养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方法上都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我国对视觉素养的教育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关注,很多卓有见地的成果,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参考。通过对视觉与视觉素养内涵的解读与多元理解,梳理国内外视觉素养及其教学或者培养的研究现状,确定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三章艺术设计专业视觉素养的内涵及其构成:通过国内外关于视觉素养的定义及内涵的分析,给出艺术设计专业视觉素养的定义及其内涵,并分析艺术设计专业视觉素养的构成要素。笔者在总结国内外关于视觉素养定义的基础上,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尝试提出艺术设计专业视觉素养定义。第四章艺术设计专业视觉学习与视觉素养的关系: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及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确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与视觉素养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明确视觉素养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即视觉素养高的学生,专业课成绩高,相反视觉素养低的学生专业课成绩低。从而得出视觉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视觉素养的培养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第五章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标准:根据艺术设计专业视觉素养的内涵,确定艺术设计专业视觉素养标准。第六章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测量与分析:根据制定的艺术设计专业视觉素养测量标准,设计调查问卷(此调查问卷是对前面预测问卷的修订),选取艺术设计专业四个班级的学生对其视觉素养进行测试。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等进行分析,对视觉素养现状进行描述性、差异性分析。第七章面向视觉素养培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本章以混合式学习、教育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以及建构主义等理论为指导,构建了教育技术支持的面向视觉素养培养的艺术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模型。第八章实施实践教学后的视觉素养测量与分析: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案例教学;对实验班级实施实践教学之前后视觉素养进行测量,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同时与未实施此模式,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对比班级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实验结论:技术支持的面向视觉素养培养的混合式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的提高具有显着的效果。在论文的结尾对艺术设计专业视觉素养的培养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对教育技术学科化这一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与展望。

桑涛[9](2010)在《轻涂纸报纸在线印刷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最传统的信息载体,报纸的变化见证了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发展。由以前冷冰冰的文件式黑白报纸,摇身一变成为了生动活泼、包罗万象的日常消费品,人们可以各取所需,得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石元元[10](2010)在《基于CAN总线的无轴传动控制系统》文中研究表明无轴传动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综合型技术,是传动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机械技术的有机结合。无轴传动技术具有开放式结构、极高的同步协调性、低成本、灵活性、远距离技术支持的优点,为印刷设备的传动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本文介绍了无轴传动控制系统的国内外发展情况,通过研究、比较、分析,以大型印刷设备为背景,应用CAN总线通信和电机同步控制的方法,设计了无轴传动控制系统。CAN总线具有传输距离远、实时性高、可靠性高和容错能力强等特点,本文就以CAN总线作为系统的通信方式。系统由上位机单元和控制节点两部分组成,上位机由PC机和CAN232智能接口卡组成,完成与CAN总线的通信、人机界面设计、电机运行参数的采集和电机运行曲线的绘制等;控制节点的核心采用了美国Silabs公司高性能C8051F040单片机,完成电机驱动、电机转速检测以及CAN总线通信等功能。系统完成了多电机同步控制、上位机和控制节点的通信以及控制节点之间的协调控制。实验表明,本系统能够实现基于CAN总线的无轴传动系统多电机同步运行的协调控制。电机运行状态稳定,控制效果良好,实现了同时界面友好,操作简便,便于对电机实时状态的观察。

二、浅谈网络技术在报纸远程印刷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网络技术在报纸远程印刷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笑的风(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春风飘扬“喜”从天降
第二章大媳妇的力量与风景
第三章暖和的小家家
第四章动荡年代的平安与幸福
第五章啊!北京
第六章患病见真情
第七章一曲温柔《乡恋》痴
第八章嘛事儿啊,他妹子
第九章大上海、《小街》、蓬拆拆
第十章火星、仙女、窑子货
第十一章只不过是想念你
第十二章一九八五年西柏林地平线上
第十三章洲际饭店梦幻曲
第十四章滚石击打爱情生猛
第十五章枪杀了也是爱了
第十六章离婚过堂
第十七章拳打脚踢目标清
第十八章为妇女出气“哈勒绍”
第十九章要不,你还是回去吧
第二十章快意咏新歌
第二十一章神秘的烤箱究竟要烤什么呢
第二十二章幸福总是携带着一点尴尬
第二十三章至人无梦
第二十四章神童现身满乾坤
第二十五章谁为这些无端被休的人妻洒泪立碑
第二十六章田园将芜胡不归
第二十七章玉堂春暖餐厅
第二十八章金丝雀与外语桥
第二十九章不哭

(2)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流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了出版业态的转型升级
    第一节 政府的宏观政策支持
    第二节 “人工智能+出版”:探索与融合
        一、融合出版的浪潮已经袭来
        二、融合发展给出版业增添了新的内涵
第二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生产环节中的应用
    第一节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内容生产领域的应用
        一、需求下的数字化教育出版
        二、“智能化学习”助力教育出版
        三、“智能教育热”下的反思
    第二节 人工智能技术在大众内容生产领域的应用
        一、智能技术开启大众出版新篇章
        二、VR、AR技术增强童书趣味性体验
    第三节 人工智能技术在专业内容生产领域的应用
        一、人工智能技术使专业出版“更专业”
        二、人工智能协助学术出版查重与检索
    第四节 案例讨论:以微软旗下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为例
第三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编辑加工环节中的应用
    第一节 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审校部分的应用
        一、校对环节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背景
        二、校对校改流程的智能化尝试
    第二节 人工智能技术在编排设计部分的应用
        一、AI借助框架和模板来代替美感
        二、人工智能赋予图书装帧排版新动能
    第三节 案例讨论:以“中知编校”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为例
第四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印刷环节中的应用
    第一节 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印刷部分的应用
    第二节 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印刷环节实现绿色印刷
    第三节 案例讨论:以虎彩和河南新华两家印刷企业为例
第五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发行营销环节中的应用
    第一节 人工智能技术在获取用户数据部分的应用
        一、大数据视域下的数据挖掘技术算法
        二、用户数据的获取在碎片化阅读背景下更具价值
    第二节 人工智能技术在营销环节中的应用
        一、精准描绘用户画像做到“千人千面”
        二、“人工智能+场景”引领营销新风尚
        三、人工智能可以实现营销的多方面连接
    第三节 人工智能拓展出版业市场服务新模式
    第四节 案例讨论:以苏州第二图书馆分拣流通系统为例
结语
    第一节 人工智能创作作品是否应该拥有版权
    第二节 人工智能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3)民国上海纸商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纸商业的发展进程
    第一节 纸商业的缘起
        一、客商经营土纸贸易的传统
        二、旺盛的纸张需求与商业机会
        三、交通优势与纸张集散中心地位的形成
    第二节 纸商业发展的三个时期
        一、1912-1925:土纸独盛、洋纸初兴发展时期
        二、1925-1937:土纸与机纸全盛发展时期
        三、1937-1949:土纸与机纸曲折发展时期
    第三节 纸商业的分布、资本等级与组织
        一、分布格局的演变
        二、资本等级与组织
第二章 纸商业的市场经营
    第一节 纸张经营的种类与用途
        一、土纸种类与用途
        二、机纸名称与应用
    第二节 纸张的购销形式
        一、采购
        二、销售
    第三节 营销策略
        一、品牌建设
        二、商业广告宣传
        三、良好的服务态度
    第四节 纸商业市场经营的动态分析
        一、纸商业市场竞争格局的演变
        二、洋纸销售的历史作用
第三章 纸商业从业群体与同业组织
    第一节 纸商业从业群体分析
        一、经营者与职工的概况
        二、职员薪酬与福利待遇
        三、劳资关系
    第二节 纸商业同业组织
        一、历史沿革
        二、内部组织机构设置
        三、组织运营管理
    第三节 职责与社会功能
        一、维护同业利益、增进共同福利
        二、协助政府进行行业治理
        三、参与社会救济
第四章 纸张统制与纸商业的发展
    第一节 纸张统制的举措及影响
        一、日伪战时纸张统制及其政策
        二、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用纸管理
    第二节 对纸张统制的评价
    第三节 资源与权力:“物”纸背后的政治象征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JH云印刷企业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价值
    1.3 国外研究现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和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本文研究思路
第2章 JH云印刷企业管理现状与问题
    2.1 我国印刷业发展概况
    2.2 云印刷概况
    2.3 企业概况
    2.4 JH云印刷存在的问题
第3章 内外部环境分析及结论
    3.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1.5 PEST分析总结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2.1 卖方议价能力分析
        3.2.2 买方议价能力分析
        3.2.3 替代品替代能力分析
        3.2.4 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分析
        3.2.5 行业中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分析
        3.2.6 在波特的五力分析摘要
    3.3 内部环境分析
        3.3.1 组织结构分析
        3.3.2 营销能力分析
        3.3.3 人力资源分析
        3.3.4 采购能力分析
        3.3.5 财务能力分析
第4章 发展战略制定与对策
    4.1 SWOT的分析
        4.1.1 SWOT分析模型简介
        4.1.2 SWOT分析
        4.1.3 SWOT结论
    4.2 发展战略选项制定
    4.3 发展战略的对策
        4.3.1 优化组织结构
        4.3.2 健全财务保障体系
        4.3.3 精准营销
        4.3.4 人力资源管理
        4.3.5 智慧工厂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问题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媒介融合
        1.2.2 关于《华尔街日报》和《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
        1.2.3 关于战略管理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2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发展历程
    2.1 前融合时期(1882-1902年)
    2.2 班克罗夫特家族时代的融合(1902-2007年)
        2.2.1 克莱伦斯·巴伦时期(1902-1941年):专业化的开始
        2.2.2 伯纳德·基尔格时期(1941-1967年):基尔格革命
        2.2.3 华伦·菲利普时期(1967-1988年):菲利普扩张
        2.2.4 彼得·卡恩时期(1989-2007年):数字化融合的发展
    2.3 默多克时代的融合(2007年至今)
        2.3.1 《华尔街日报》的“默多克式进化”
        2.3.2 “无处不在的《华尔街日报》”融合战略
3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战略环境与使命愿景分析
    3.1 《华尔街日报》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华尔街日报》内部战略环境分析
        3.2.1 《华尔街日报》的内部资源构成
        3.2.2 《华尔街日报》资源的VRIO框架分析——日报核心竞争力
    3.3 《华尔街日报》的使命和愿景
        3.3.1 道琼斯和《华尔街日报》的使命构想
        3.3.2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SWOT分析
        3.3.3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愿景目标——“无处不在的《华尔街日报》”
4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选择
    4.1 《华尔街日报》的新闻融合战略
        4.1.1 内容融合战略
        4.1.2 终端融合战略
    4.2 《华尔街日报》的经济融合战略
        4.2.1 “付费墙”模式与免费模式的融合
        4.2.2 全球广告销售网络及融合广告
        4.2.3 平台广告销售战略
        4.2.4 视频广告战略
        4.2.5 原生广告战略
        4.2.6 活动营销战略
        4.2.7 数据库营销战略
        4.2.8 多元化战略
5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实施
    5.1 《华尔街日报》实施媒介融合战略的组织结构
        5.1.1 新闻集团和道琼斯公司组织结构
        5.1.2 《华尔街日报》的编辑部融合历程
        5.1.3 《华尔街日报》的组织结构和采编流程
    5.2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实施过程
        5.2.1 组织制度
        5.2.2 资源配置
        5.2.3 知识管理
        5.2.4 沟通交流
    5.3 《华尔街日报》融合的组织文化建设
        5.3.1 责任型组织文化
        5.3.2 学习型组织文化
        5.3.3 合作型组织文化
        5.3.4 开放型组织文化
    5.4 《华尔街日报》的融合理念和融合程度
        5.4.1 《华尔街日报》的融合理念
        5.4.2 《华尔街日报》的融合模式和融合程度分析
6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对中国大陆报纸的启示
    6.1 理念的启示
        6.1.1 用户思维融合理念
        6.1.2 平台思维融合理念
        6.1.3 跨界思维融合理念
    6.2 重构融合型产品平台
        6.2.1 《华尔街日报》的融合型产品平台
        6.2.2 融合型产品平台重构机制
    6.3 重构融合型经营平台
        6.3.1 员工平台
        6.3.2 商务经营平台
        6.3.3 受众平台
        6.3.4 融合型经营平台重构机制
    6.4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6.4.1 拥抱媒介融合思维和互联网思维
        6.4.2 构建融合型平台生态圈
        6.4.3 融合构建新型主流媒体
7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6)报纸与革命—第一国际机关报研究(1864-1872年)(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论 何谓革命?何种报纸7
    第一节 革命与公共性的追求
    第二节 报纸与新型社会交往
    第三节 对论文基本要素和理论意图的说明
    注释
第一章 文献梳理与方法说明
    第一节 文献回顾与论题推进
        一、马恩新闻思想史脉络中的第一国际机关报
        二、西方/区域新闻史着中的第一国际机关报
        三、国际共产主义史着中的第一国际机关报
    第二节 问题聚焦与视域转移
        一、论题的再认识
        二、回到媒介本身
        三、有关本文方法的说明
    注释
第二章 印刷机与德国宗教改革期间的信仰体认
    第一节 宗教改革运动前社会知识环境
        一、变化中的宗教知识交换网络
        二、变化中的修辞规则与灵感和神启
    第二节 世俗交往空间与天主教思想基础的动摇
        一、宗教交往、知识交往与商贸往来
        二、“追逐名气的勇气”
    第三节 “印刷式仪轨”与天主教会的自我埋葬
    注释
第三章 地下畅销书与法国大革命前的社会心理
    第一节 书本阅读的社会意义
    第二节 糊口、创作与愤怒的畅销书作者
        一、具体的文学,抽象的煽动
        二、仇恨与畅销书的创作
    第三节 畅销书的消费、扩散与社会心理的形成
        一、纳沙泰尔印刷公司在特鲁瓦的禁书目录
        二、在揣摩民众心理过程中塑造民众心理
    第四节 为什么不是报纸?对典型情节和典型人物的思想需求
    注释
第四章 告别书籍:19世纪中前期的英国与革命者的知识环境
    第一节 “学会读报”:革命人知识储备与媒介切换
        一、对革命者受教育水平的估计
        二、“对那些昙花一现似的读物感兴趣的读者群”增长迅速
    第二节 “一起读报”:交往空间与革命者公共感的强化
        一、报纸:公共诉求的吁请
        二、“在那些地方可以读到报纸”
    第三节 “告别《人权论》”:报纸与工人运动风格的构建
        一、“让我们的成员无数”
        二、“从手工印刷品和周刊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注释
第五章 “机关是报纸”:媒介权属与革命形态的构建
    第一节 何种报纸?抽象体系?对“机关报”的一种理论解释
    第二节 “最好的工人阶级机关报”?从“具体的报纸”到“国际机关报”
        一、“促进阶级利益”:对行业利益的抽象
        二、必须忠于组织:对个体诉求的抽象
        三、为机关活动提供导向:对报纸自身功能的抽象
    第三节 “宣传”先于“组织”?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各机关报史概览
        一、《蜂房报》前期(1864年11月一1865年7月)
        二、《矿工和工人辩护士报》(《共和国》)时期(1865年8月——1867年7月)
        三、《蜂房报》后期(1867年7月——1870年4月)
        四、《东邮报》时期(1870年5月——1872年6月)
    注释
第六章 “定期向公众说话”:新闻生产与用时间换空间的革命技术
    第一节 《蜂房报》:定期散播机制与组织共同感的强化
        一、例会信息的传播机制与革命解释权
        二、变化中的会议记录的新闻再生产逻辑
    第二节 《工人辩护士报》:信息细描与革命行为的扩散
        一、报道的改进与斗争主体的共同感
        二、革命扩散与信息扩散
    第三节 通讯与认同:从新闻工作者到作为职业革命家
        一、总书记、通讯书记与革命人的自我认同
        二、认同与排斥:革命人的共同体
    注释
第七章 “互通消息”:信息动员与对革命走势的规约
    第一节 革命动员机制与社会运动的纯化
        一、动员要素的基本构成
        二、动员要素的组合与社会运动的“纯化”
        三、经“纯化”的社会运动及其信任网络
    第二节 机关报的动员逻辑与革命的去激进化形态
        一、规制、条理与秩序化
        二、调度、协同与可预期
        三、统计、规划与操作性
        四、发布、辩论与理性化
    第三节 信息型动员的限度与革命的总体走势
        一、1864.10—1866.8:信息传播发布机制对共同行动的构建
        二、1866.9—1868.9:通讯联络将区域外的活动纳入共同行动框架
        三、1868.9—1870.7:消息中介让难以继续开展的活动采取变通方式
        四、1870.7—1871.10:在“信息空间”中援助失败的巴黎公社
        五、1871.10—1872.8:持续不断的联络成为斗争中最重要的因素
    注释
第八章 “报纸是机关”:深化的革命对报纸的内化与改造
    第一节 从“协商”到“照登”:机关对报纸的“有形之手”
        一、报纸与机关“利益共生”?
        二、持续高产的《东邮报》?
    第二节 “罗曼语区事件”:机关与机关报的“等级之分”
        一、重新分配合法性:地区机关报向总委员会的发难与反应
        二、新机构序列宣言:“像这样的报纸没有权利提出这样的问题”
    第三节 “埃卡留斯事件”:机关报与非机关报的“内外之别”
        一、伦敦代表会议前的欧洲局势
        二、“我们自己的报纸倒没有得到任何消息”
        三、“创办自己的机关报”
    注释
第九章 “党的财产”?革命的遣散与作为出路的报纸
    第一节 作为网络群的机关报:第一国际后期的欧洲实践
        一、从“报纸在先”到“机关在先”
        二、以特定任务为导向的协同行动
    第二节 作为合法性符号的机关报:国际美国十二支部事件
        一、国际美国支部的分裂事件
        二、“符号”如何转化为“资源”
    第三节 作为“党的财产”的机关报:德国社民党的实践
        一、德国机关报的“党化”进程
        二、机关报“党化”的内涵
        三《社会民主党人报》“党化”的意义
    注释
第十章 总结与讨论
    一、伪问题?真问题?
    二、本文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四个方向
    注释
参考文献

(7)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演进及跨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文化及文化传播
        1.3.2 关于体育文化、体育跨文化传播
        1.3.3 关于乒乓球、乒乓球文化与乒乓球文化传播
        1.3.4 已有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的理论视角
        1.4.1 跨文化传播理论
        1.4.2 符号互动理论
    1.5 研究对象、方法、思路与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思路
        1.5.4 研究内容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6.3 创新点
2 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渊源及文化解读
    2.1 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渊源
        2.1.1 游戏来源
        2.1.2 起源地之争辨
    2.2 乒乓球文化的解读
        2.2.1 乒乓球文化的概念
        2.2.2 乒乓球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2.2.3 乒乓球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3 乒乓球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早期传播
    3.1 乒乓球文化的产生与演进
        3.1.1 从玩耍到游戏:乒乓球文化的第一次飞跃
        3.1.2 由游戏到竞技:乒乓球文化的第二次飞跃
        3.1.3 文化体系的完善:乒乓球文化的第三次飞跃
    3.2 乒乓球文化形成背景透视
    3.3 乒乓球文化早期的传播载体
        3.3.1 广告
        3.3.2 专利与商标
        3.3.3 部分音乐
        3.3.4 纸质媒介
        3.3.5 贺卡与集邮
        3.3.6 相关艺术品
4 乒乓球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4.1 乒乓球运动在欧美的兴起与传播
        4.1.1 乒乓球运动在欧美的兴起
        4.1.2 乒乓球运动在欧美的传播
        4.1.3 乒乓球运动在欧美传播的方式、特征及价值
    4.2 乒乓球运动在非洲的兴起与传播
        4.2.1 在非洲的传播的方式与特征
        4.2.2 在非洲传播的价值
    4.3 乒乓球运动在亚洲的兴起与传播
        4.3.1 在日本的兴起与传播
        4.3.2 乒乓球运动在亚洲的传播方式、特征
        4.3.3 乒乓球运动在亚洲的传播价值
    4.4 乒乓球文化的欧亚对抗及发展
        4.4.1 乒乓球文化的欧亚对抗
        4.4.2 乒乓球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4.5 乒乓球文化在世界传播的个案研究
        4.5.1 乒乓球文化的传播载体
        4.5.2 乒乓球的文化传播媒介
        4.5.3 传播媒介对乒乓球文化的影响
        4.5.4 “一粒粟中看世界”——平面媒体下的乒乓球传播个案分析
    4.6 作为娱乐文化的乒乓球
        4.6.1 乒乓球文化娱乐性的形成
        4.6.2 乒乓球文化娱乐性的发展
5 乒乓球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5.1 乒乓球运动的引入
        5.1.1 对目前乒乓球引入近代中国历史的质疑
        5.1.2 具体历史考证
    5.2 乒乓球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5.2.1 组织的建立及发展
        5.2.2 赛事的开展
        5.2.3 技战术的演变
        5.2.4 乒乓球规则的变动及发展
        5.2.5 女子乒乓球发展
    5.3 乒乓球文化在现代中国的传播
        5.3.1 乒乓球文化在现代中国的传播方式与特征
        5.3.2 乒乓球文化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5.4 “千岩万壑路不定” ――乒乓球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可持续发展困境
6 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的实证研究
    6.1 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理论
    6.2 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6.2.1 乒乓球文化的价值
        6.2.2 体育全球化的驱动
        6.2.3 乒乓球文化的现代多元性要求
        6.2.4 我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及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要求
    6.3 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的瓶颈
        6.3.1 乒乓球缺乏世界职业体育流行项目的基本特征
        6.3.2 世界乒乓球文化发展的失衡
        6.3.3 乒乓球文化认同的矛盾
    6.4 世界其他运动对乒乓球文化传播的启示
        6.4.1 跆拳道
        6.4.2 瑜伽
    6.5 乒乓球跨文化传播路径
        6.5.1 加强乒乓球文化的认同
        6.5.2 构建全球化语境下的乒乓球文化传播的体系
        6.5.3 以我国乒乓球超级联赛为载体,发展乒乓球运动文化
        6.5.4 加强乒乓球文化研究,对乒乓球文化进行整合和重建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后续研究内容
    7.3 未来乒乓球跨文化传播的展望与设想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部分访谈记录
附件三:部分专家邮件来往录

(8)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第二章 视觉素养的内涵解读与多元理解
    2.1 视觉及视觉中心主义
    2.2 素养的内在范畴
    2.3 视觉素养的概念界定
    2.4 视觉素养内涵的多元理解
    2.5 国内外对视觉素养教育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第三章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内涵界定
    3.1 艺术设计专业视觉素养定义
    3.2 视觉感知
    3.3 视觉认知
    3.4 视觉应用
第四章 艺术设计专业学习与视觉素养的关系
    4.1 艺术设计与视觉素养
    4.2 艺术设计、视觉传播与媒介
    4.3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与视觉素养的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标准设计
    5.1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标准》设计的原则
    5.2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标准》的专家咨询与修订
    5.3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标准》的说明
第六章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问卷调查与分析
    6.1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调查问卷”的设计
    6.2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调查问卷”项目分析
    6.3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调查问卷”的因素分析
    6.4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6.5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调查问卷”差异性分析
    6.6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调查问卷”与专业成绩相关性分析
    6.7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现状描述性分析
    6.8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视觉素养调查结果讨论
第七章 面向视觉素养培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7.1 面向视觉素养培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理论基础
    7.2 面向视觉素养培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7.3 面向视觉素养培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7.4 面向视觉素养培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价
第八章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8.1 “视觉识别设计”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
    8.2 被试学生视觉素养能力测量与分析
    8.3 研究结论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主要科研情况

(10)基于CAN总线的无轴传动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无轴传动控制系统概述
    1.2 无轴传动控制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应用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4 论文结构
2 基于CAN 总线的无轴传动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2.1 系统方案设计
    2.2 CAN 总线介绍
        2.2.1 CAN 总线的性能特点
        2.2.2 CAN 总线的技术规范介绍
    2.3 C8051F040 CAN 控制器
    2.4 小结
3 无轴传动同步控制策略及算法实现
    3.1 无轴传动同步控制策略
    3.2 模糊控制算法
        3.2.1 模糊控制系统
        3.2.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3.3 模糊自整定PID 控制算法
        3.3.1 PID 算法介绍
        3.3.2 模糊自整定PID 算法实现
    3.4 小结
4 系统硬件设计
    4.1 CAN 智能接口卡
    4.2 单片机控制器核心
    4.3 电机驱动模块
        4.3.1 电机调速方法
        4.3.2 PWM 调速原理
        4.3.3 电机驱动电路
    4.4 速度检测模块
        4.4.1 数字测速技术
        4.4.2 速度检测电路
    4.5 CAN 通信模块
    4.6 小结
5 系统软件设计
    5.1 CAN 通信总体设计思路
    5.2 上位机软件设计
        5.2.1 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
        5.2.2 上位机界面设计
        5.2.3 CAN 通信底层驱动
        5.2.4 功能程序
    5.3 控制节点软件设计
        5.3.1 片内资源配置
        5.3.2 系统运行流程
        5.3.3 同步控制程序
        5.3.4 CAN 通信子程序
    5.4 小结
6 系统调试及实验结果分析
    6.1 系统调试
    6.2 实验结果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浅谈网络技术在报纸远程印刷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笑的风[J]. 王蒙.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3)
  • [2]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流程中的应用研究[D]. 刘天祺. 苏州大学, 2020(03)
  • [3]民国上海纸商业研究[D]. 胡德志.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JH云印刷企业战略研究[D]. 张晓驰. 天津大学, 2019(06)
  • [5]《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战略[D]. 张利平. 武汉大学, 2014(01)
  • [6]报纸与革命—第一国际机关报研究(1864-1872年)[D]. 滕育栋. 复旦大学, 2014(01)
  • [7]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演进及跨文化传播研究[D]. 李荣芝. 上海体育学院, 2012(04)
  • [8]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研究[D]. 宗世英.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9]轻涂纸报纸在线印刷技术探讨[J]. 桑涛. 印刷技术, 2010(17)
  • [10]基于CAN总线的无轴传动控制系统[D]. 石元元. 西安科技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浅谈网络技术在报纸远程印刷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