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理体系实践与研究

综合管理体系实践与研究

一、一体化管理体系实践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舒筌[1](2021)在《SCJZ公司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化项目实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个公司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要想在国内、国际上有所跨越式发展,就应当建立起环境、质量和职业安全健康三个管理体系。SCJZ公司从2000年成立以来,随着业务的不断完善,市场的不断开拓,对体系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司也面临着建立体系化管理的迫切需求。从2003年到2013年十年之间,逐步的建立起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大管理体系,但各个系统都是单独运行、单独建立、单独认证,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劳动重复,资源被大量耗费。这不可避免地给企业带来了问题,例如工作重复,管理成本增加,文件化程序显着增加,资源浪费以及管理效率低下。这些问题对各种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针对环境管理、质量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三大体系而言,它们也是存在相互关联的。为了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并达到企业的最佳管理效果,必须对三个系统进行集成。三大体系的融合可以说是适应国际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怎样才能给公司带来一个通用且持续的管理理念,在管理领域相辅相成,更有效地利用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并具有清晰的目标。将各种管理体系融合,从而达到职责简化、流程清晰,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把各个体系的深度结合现在看来是企业在不断发展后必须走的道路。本文重点对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这三大标准进行了研讨分析,从理论依据和实践要求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管理体系整合的可行性。分析了SCJZ公司三大管理体系独立运行的现状,并针对SCJZ公司制定了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项目工作目标和项目推进组织保障等,通过对项目的实施和对结果的分析,最终实现了SCJZ公司三大体系的整合,提高了三大体系在公司的运行效率。

刘延清[2](2020)在《BZ供电公司“放管服”背景下一体化管理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各个企业都作出了相应的管理方式的调整。公司管理水平关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未来前景如何,关键在于能否适应大环境的变革,供电公司也不例外。不仅如此,国家还在深化电力体制改,对供电公司的影响深远。与此同时,国内注册的售电公司也日益增多,截止到2019年6月份,售电公司数大约在1万家左右,对供电公司传统的龙头地位冲击很大。而在国有体制下,供电公司的管理往往滞后于其他标杆企业。供电企业是关系国家和民生的基础保障,只有供电公司管理再上新台阶,才能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那么,如何在国有公司制度框架下,保障供电公司管理水平提升,更好的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就成了供电公司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以BZ供电公司为研究对象,在讨论了研究背景后,先是总结和论述与研究相关的文献综述,基本上就组织变革和一体化管理展开讨论,总结前人一体化管理、组织变革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对公司一体化管理的最近发展、组织变革的方向等进行讨论。其次对BZ供电公司进行深入的剖析,通过分析BZ供电公司的组织架构、公司管理的历程、各个部门的原有的管理方式,总结出BZ供电公司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论述实施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然后利用一体化管理理念,并借鉴其他公司的一体化管理措施,就BZ供电公司如何实施一体化管理提出管控机制完善提升、员工发展通道拓宽、信息系统优化整合等八个方面的措施并加以实施;接着从组织制度、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四个方面提出一体化管理变革实施的保障措施;最后对供电公司组织变革提出展望。本研究在“放管服”背景下开展,结合电力行业的发展脉络、国家的政策形势,全方位对BZ供电公司进行分析,结合组织变革和一体化管理对BZ供电公司的管理现状进行变革,是组织变革理论在国有企业落地的又一实例。组织变革的目的是适应未来组织发展的要求,提高组织内的协作能力,增强组织的竞争优势,实现组织设定目标,并最终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正是BZ供电公司管理的目的之所在,这也正是本研究的目的和初衷。不仅如此,本文的研究丰富了组织变革和一体化管理的研究成果,为相关理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本文对组织、组织变革、一体化管理等理论的再度梳理,研究并制定出的一系列一体化管理措施,不仅为BZ供电公司的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为其未来的发展、管理提供了高效的管理理念,同时也为其他组织的一体化管理和组织变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指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徐文秀[4](2019)在《英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个案研究 ——以伦敦大学学院中学英语PGCE课程为例》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竞争加剧,世界主要国家都把提高教师质量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和政策高度,“新教师教育改革”趋势正在形成。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在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和师范专业认证制度基础上,正在着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部文件提出,“大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教育部,2014)。为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很多师范大学正在建立“大学——政府——学校”协同创新培养教师的模式,加强教育实践在教师培养中的作用。但如何改革传统师范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建立与新模式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成为当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破解的核心问题。英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现代教师教育改革,建立了国家教师教育管理体系,并改革高等教育机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建立了基于实践的高等教育机构与学校合作的教师培养模式。研究英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情况,对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本研究对英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研究问题。第一,英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和理念是怎样的?第二,英国教师教育课程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即:该课程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第三,英国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效果与影响因素有哪些?第四,英国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哪些启示和借鉴?研究者利用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访学的机会,以世界教育领域排名第一位的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的中学英语PGCE课程(Postgraduate Certificate in Education,简称PGCE课程)为个案,通过课堂观察、访谈、调查问卷和课堂录像观察与文本分析等方法,对该学院PGCE课程教学组织和实施进行考察,获得关于英国PGCE课程实施的系列有价值的发现,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参照和建议。首先,英国PGCE课程是在大学和实习学校两种不同情境下开展的教师教育课程。大学的PGCE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是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关键和主导环节。通过对大学课程教学研究发现,英国PGCE课程以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为目标取向,以主题单元组织课程教学内容,以两个目标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包括:学科教学技能与学科理解、一般教学技能与学会教学的方法、课程政策与教学、学生知识与教育价值观、自我知识与职业认同等。教学活动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学生观察体验活动、实践反思活动和理论反思活动。以培养教学能力为目标的主题单元一般组织学生观察体验、实践反思两个层次的教学活动;以培养批判反思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主题单元,一般组织学生阅读观察、个人经验反思和理论反思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对PGCE课程实施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发现是,该课程丰富和发展了“反思”的内涵,既包括实践活动反思(元认知),也包括理论反思,同时也包括对个人经验史的反思。其次,通过对英国PGCE课程大学与实习学校两种情境下的教师培养活动研究发现,教师培养活动流程包括集体教学活动(如大学的学科讲座)、小组研讨活动(导师组讨论和小组研讨)、教学实践和个人反思活动(任务与作业)。对这个培养流程进一步分析发现,英国PGCE课程教师培养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和社会互动的教师学习与发展理念基础上的教师培养模式。它以动态发展的“语境主义知识观”和“情境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突出学生在实践和教学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导师(大学和学校)是促进学生在专业共同体情境下学习和发展的技能示范者、教学活动指导者和反思促进者。研究还发现,英国教师教育课程严格遵照国家《教师标准》(2011版)和《职前教师教育标准和支持建议》(2016版)要求,紧紧围绕中小学校《国家课程标准》内容和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同时鲜明地体现和坚持大学的学科教育思想和专业教育特色,是大学专业性与国家管理体系的协商统一。本研究还对伦敦大学学院PGCE课程实施的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伦敦大学学院所有PGCE课程都被教育标准局评价为“优秀”,该评价结果涵盖教师培养质量、课程教学质量和领导与管理三个方面。对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PGCE课程教学效果很满意,认为自己能够自信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经常对教学活动进行不同形式的反思。学生们认为教学实践对发展教学能力很重要,大学导师对发展教学能力最有帮助,学校指导教师和其他教师也有帮助,但具体情况差异很大;对大学与实习学校的沟通和衔接情况满意度一般。通过开放式问卷和访谈发现,大伦敦地区(Greater London)学校教师流动率很高,导致大学与实习学校合作关系缺乏稳定性。国家管理评价机制使培养机构和学生过度关注教学行为,导致课程教学受到限制,抑制教学能力自主发展。另外,PGCE课程的学制时间较短,与学生本科教育关联性不强,也是影响PGCE课程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发展的因素之一。最后,研究提出了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培养的启示和建议。首先,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设计要紧密围绕中小学教育教学需求,为解决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设计课程内容和创新教学活动,建立成果导向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模式。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引领示范作用,加强教师教育团队合作,凝练学科教育思想,从整体上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和创新教学活动,提升“体验观察—实践—反思”培养模式的连贯性和累积效应。同时,加强大学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大学导师与实习学校导师们的有效沟通,基于对基础教育实践研究基础上,创新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活动,提高教师培养质量。鼓励各大学结合地区需求和自身专长,提炼和创建多样化教师教育课程,培养不同层次和具有多样化专长的教师。

王岳[5](2019)在《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规划体制改革,健全空间规划体系”,不同地域、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均加快了空间规划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为我国未来建立统一完善的空间规划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以来,启动了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成立自然资源部,整合各部委的空间规划职能,从管理体制上为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创立了先决条件,开展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更显迫切。从实践层面来看,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具有“直辖体制、省域架构”的双重特征。重庆的市情也反映出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探索,既是自下而上推动国家统一空间规划体系的地方探索,也可为我国其他广大地区带来更多启示。从学术层面来看,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研究有利于促进城乡规划学与生态学、地理学、空间治理等学术研究在现有纵向延伸的基础上,积极吸纳其他空间类规划学科优势、实现学术研究横向拓展,实现“空间规划”研究的学术发展。为此,以生态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以及空间治理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思考空间规划体系的价值导向、对象认知、技术构成和协调模式,结合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具体改革与实践经验,从理论构建、演变历程、实践探索和趋势研判等四个方面,开展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首先,梳理了国土空间“多尺度-多类型-多价值”的科学认知,提出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国土空间的多尺度逻辑、多类型构成和多价值差异等理论问题分析,诠释了传统空间类规划对国土空间的多尺度分割、多类型错配和多价值缺失等基本矛盾。从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发展理念的视角,重新构建了空间规划体系的尺度学逻辑、类型学构成和多价值约束。研究指出,在传统“多龙治水”体制下的改革路径,不能解决空间规划体系的结构性矛盾。顺应国家和地方机构改革趋势,需要逐步构建1个规划+1个部门+1个法规+1个平台等四个“1”组成的空间规划体系。其次,立足地方实际,研究重庆空间格局及规划体系发展历程,提出了构建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现实基础。以时间为脉络,从重庆城乡空间格局和空间规划两个方面,分别对解放以来至1980年代的萌芽阶段、1980年代至重庆直辖前的成长阶段、直辖后十年期间的发展阶段、2007-2013年期间的交织阶段等四个历史时期,系统研究了解放以来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历程,阐明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在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管理机构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等三个方面的发展基础和现实约束。第三,以作者具体理论及实践工作为出发点,提炼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由编制体系、管理机构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和支撑体系等四个部分构成的实践总结。系统分析了重庆自2013年以来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探索历程,并总结为:形成“五级三类+全覆盖+多规合一”工作模式,以规划全覆盖统筹多级多类编制体系;以现行管理机构的职能延伸推动协同管理机制的完善;以地方条例标准构建适应地域价值判断的法律法规体系;以规划数据集成和交换机制整合跨部门的信息平台支撑体系。研究进一步指出,重庆空间规划体系2013年以来的改革实践,由于不涉及对现行管理机构和制度的调整,在实际运行中存在效率不高、协调统筹难度大等问题。为此,基于前文国土空间科学认知等理论框架研究,研判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发展趋势,即建立四个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实现一个空间规划编制,保障一张蓝图干到底;实现一个空间规划管理机构建设,保障空间治理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管控的一体化;颁布一个空间规划法律法规,将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机构设置建设法定化;建设一个空间规划支撑体系,强化空间规划体系的管理与运行。开展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研究,既是应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也是应对各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研究形成的相关结论,可以作为当前我国和地方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工作的参考经验;同时,也可作为学术探索,进一步推动生态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以及空间治理等理论体系的融合发展,促进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科学发展。

邓辰[6](2019)在《LC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也愈加紧密,企业之间的贸易合作不再是只看产品及价格,而是更加注重合作方的品牌与实力。现如今,优秀的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纷纷将关注重点放到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体系当中。目前国际上最广泛推崇的管理体系当属ISO9000标准及卓越绩效模式,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何达到该标准,如何导入该模式,又如何使二者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相辅相成,成为了企业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本论文首先对质量管理体系与卓越绩效模式的概念、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然后以LC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公司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证实了其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然后,对LC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的各阶段实施过程进行记录,列举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以及值得借鉴的创新点,并通过此研究说明了企业建设一体化管理体系是一个漫长的无法走捷径的过程,只有企业上下同心协力,结合实际,不断改进,扎扎实实稳步推进,才能取得成功。

段建炜[7](2018)在《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研究》文中提出美国是当今世界情报投入最多的国家,而国防情报业界占据了整个情报界的半壁江山。为了管理和利用好这一庞大力量,美国建立了现代化的国防情报管理机制,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发达的管理水平、优秀的管理队伍,在支援决策和作战方面成效显着。论文以考察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论框架与模型为逻辑起点,以组织管理与业务管理具体实践为依据,分析和归纳现代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主要内容,揭示和论证若干重要影响因素,总结评价其特点与不足,并对我国防和情报管理发展提出对策性思考,使论文具有学术研究和实践指导双重意义。论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系统科学方法等,重点从四个部分开展研究:第一部分是论文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对美国国防情报管理最基础的理论要素进行概念分析和客观要素考察,并通过建模方法研究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论模型,解读出情报、管理与决策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是论文的历史归纳与思考,梳理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发展,分析美国从军事情报到国防情报、从各自为政到业界管理的历史脉络,剖析美国国防情报管理萌芽、创立、调整、新发展四个阶段的演进轨迹,深化了对当前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由来与发展的认识。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核心研究内容,考察了当前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战略目标以及组织管理、业务管理两大领域,梳理了国防情报业界三个层面的管理职能,剖析了国防情报工作各阶段、各环节的业务管理,对当前管理现状进行成效评估,总结归纳了管理特点,并对缺陷与挑战进行分析,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展望。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研究的落脚点,对如何推进我军情报管理进行了思考,并结合我军事情报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与探索,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情报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滕希奎[8](2016)在《H公司四标整合管理体系项目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威海H公司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还依据ISO10002国际标准建立了投诉处理体系、依据GB/T29490国家标准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四种管理体系的同时运行,带来了组织机构冲突、文件冲突、重复审核及评审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体系运行效率。因而,将H公司现行的四种管理体系标准的共有要素整合到一起,使得四种管理体系标准在统一的管理架构下协调运行,建成“四标整合管理体系”,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成为H公司当前的迫切需求。本文首先介绍了四标整合管理体系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而分析了国内外多标整合管理体系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提出了四标整合管理体系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其次,介绍了H公司实施四标整合管理体系项目的背景和概况,分析了公司四种管理体系运行产生的各种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再次,明确指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就是建立四标整合管理体系,进而阐述了实施四标整合项目的可行性,指出项目预期达到的目标和评价指标。通过梳理国内外多标整合管理体系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应用,提出将过程方法用于构建四标整合管理体系的作用和意义。然后,基于过程方法对公司的四标整合管理体系进行方案设计,在对H公司战略环境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整合过程进行了WBS分解,利用甘特图设计了整合进度计划,使用国际汽车组织推荐的乌龟图对H公司体系过程进行识别,并以顾客投诉过程为例绘制了整合过程流程图,进一步采用AHP层次分析法选择了四标整合方案,设计出四标整合管理体系的基本架构,列出四标整合管理体系试运行的基本步骤,并创新性地提出将过程目标绩效、体系运行效率以及第三方评审结果作为检验四标整合管理体系运行效果的评价指标。最后,为了保障四标整合管理体系的顺利实施,提出了配备必要资源、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大力营造一体化整合氛围的管理及保障措施。

刘强,史丽萍,苏屹[9](2015)在《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及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归纳和集对,总结了研究现状,指出了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江鹏[10](2013)在《基于集成化的工程项目全面一体化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建筑业是支柱产业之一,每年固定资产的投资额都保持在两位数的增幅。在建筑业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建筑工程管理却没有与之协调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最突出的是对环境污染和员工安全问题的忽视。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系列标准是促进企业管理水平飞跃的助推器,三个标准分别以质量、环境、员工为关注焦点帮助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此提高管理水平,增加企业效益。首先,本文在集成化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将管理目标系统拓展,增加了环境目标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形成集成化目标系统,并结合决策与策划阶段、设计与计划阶段、实施阶段的不同工作内容和任务性质,提出了三阶段的集成化目标系统。然后,本文分析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建立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步骤和实施流程。最后,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并基于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试算和验证。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提出优化和改进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议和策略。

二、一体化管理体系实践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体化管理体系实践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SCJZ公司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化项目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目前国际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方法和内容
第二章 综合管理系统的理论分析
    2.1 项目管理
        2.1.1 项目的含义
        2.1.2 项目管理的含义
    2.2 集成管理基础理论
    2.3 三种管理体系的比较分析
        2.3.1 质量管理体系
        2.3.2 环境管理体系
        2.3.3 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2.3.4 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标准的相同点
        2.3.5 三大标准的差异性
第三章 SCJZ公司体系整合项目概况
    3.1 SCJZ公司简介
    3.2 SCJZ公司项目推进组织架构
    3.3 项目必要性
        3.3.1 项目工作目标
        3.3.2 项目组织保障
        3.3.3 项目工作计划
    3.4 项目推进的可行性
        3.4.1 以质量管理体系为结构主体
        3.4.2 持续改进的基本思想
        3.4.3 用过程方法实施管理框架架构
    3.5 项目实施的原则
    3.6 项目实施过程的问题点
    3.7 文化的重要性
        3.7.1 什么是企业文化
        3.7.2 文化在整合管理中的作用
第四章 体系整合实施及试运行
    4.1 首次评审
        4.1.1 现状调查
        4.1.2 过程识别与过程评价
        4.1.3 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
    4.2 策划
        4.2.1 方针目标的制定
        4.2.2 职责
        4.2.3 管理方案的编制
    4.3 编制体系文件
        4.3.1 构建体系文件框架
        4.3.2 管理手册的制定
        4.3.3 程序文件制定
        4.3.4 编制作业指导书
    4.4 执行
        4.4.1 教育
        4.4.2 记录与控制
    4.5 持续改进
        4.5.1 监视与测量
        4.5.2 数据解析
        4.5.3 纠正和防控
        4.5.4 内部审核
        4.5.5 管理评审
第五章 整合体系运行及成效
    5.1 体系方针运行情况
    5.2 体系目标运行情况
    5.3 体系运行资源配置
    5.4 相关方管理
    5.5 重要环境因素和危险源控制情况及管理方案实施情况
    5.6 法律法规的符合性情况
    5.7 体系运行的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BZ供电公司“放管服”背景下一体化管理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组织变革
        2.1.2 “放管服”改革
        2.1.3 一体化管理
    2.2 组织理论研究
        2.2.1 古典组织理论
        2.2.2 新古典组织理论
        2.2.3 现代组织理论
        2.2.4 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2.3 组织变革理论研究
        2.3.1 组织变革的内涵及发展
        2.3.2 组织变革的理论基础
        2.3.3 组织变革的驱动力
        2.3.4 组织变革的模式
        2.3.5 组织变革的模型
        2.3.6 组织变革的作用
    2.4 一体化管理理论研究
        2.4.1 一体化管理理论的发展
        2.4.2 一体化管理理论的应用领域
        2.4.3 一体化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2.4.4 一体化管理在国内外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2.5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第3章 BZ供电公司县公司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BZ供电公司简介
        3.1.1 简介
        3.1.2 组织结构
    3.2 BZ供电公司县公司管理发展历程
        3.2.1 代管体制及其问题
        3.2.2 直管体制及其问题
        3.2.3 “子改分”机制
    3.3 BZ供电公司县公司管理现状分析
        3.3.1 人力资源方面
        3.3.2 营销服务方面
        3.3.3 生产建设方面
        3.3.4 业绩考核方面
    3.4 BZ供电公司现有县公司管理体系存在问题
        3.4.1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3.4.2 营销服务管理方面
        3.4.3 生产建设管理方面
        3.4.4 业绩考核管理方面
    3.5 BZ供电公司实施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研究
第4章 BZ供电公司“放管服”背景下一体化管理变革的实践
    4.1 实施框架
    4.2 基本要求
        4.2.1 定义“放管服”内涵
        4.2.2 目的
        4.2.3 原则
        4.2.4 工作思路
    4.3 实施准备
        4.3.1 思想准备
        4.3.2 人员准备
        4.3.3 业务准备
    4.4 变革实施
        4.4.1. 组织机构一体化
        4.4.2 管控机制一体化
        4.4.3 人力资源一体化
        4.4.4 业绩考核一体化
        4.4.5 生产建设一体化
        4.4.6 营销服务一体化
    4.6 实施情况及取得成效
第5章 BZ供电公司“放管服”背景下一体化管理的保障机制
    5.1 组织制度保障措施
        5.1.1 组织结构管理
        5.1.2 制定管理机制
        5.1.3 修订管理制度
    5.2 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5.2.1 人才队伍建设
        5.2.2 人员交流培训
        5.2.3 薪酬绩效管理
    5.3 企业文化保障措施
        5.3.1 营造良好氛围
        5.3.2 典型经验推广
    5.4 辅助保障措施
        5.4.1 信息管理一体化保障措施
        5.4.2 后勤服务一体化保障措施
        5.4.3 作风纪律建设一体化保障措施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
附录 员工座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4)英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个案研究 ——以伦敦大学学院中学英语PGCE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
        (一)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新动向
        (二)英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推动
        (三)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诉求
    二、研究问题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教师教育与职前教师教育
        (二)课程与课程实施
        (三)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与实施
        (四)英国PGCE课程
    四、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五、研究内容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相关研究
        (一)“教学技能型”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
        (二)“全人教育”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
        (三)“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
        (四)“研究型实践者”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
    二、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相关研究
        (一)教师专业知识基础的相关研究
        (二)教师专业能力的相关研究
        (三)世界各国(地区)教师专业标准内容的研究
        (四)英国教师专业标准内容的研究
    三、教师教育课程组织原则与设置的相关研究
        (一)课程的组织原则与课程类型
        (二)“集合型课程”和“融合型课程”
        (三)国际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四)英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四、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一)一般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二)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三)英国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五、小结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弗朗教师教育课程实施分析框架
        (一)弗朗课程实施分析框架的理论基础
        (二)弗朗课程实施分析框架的构成
        (三)对弗朗课程实施分析框架的评价
    二、埃利斯教师学科知识发展语境化模型
        (一)埃利斯教师知识发展模型的理论基础
        (二)埃利斯教师学科知识发展模型的构成
        (三)对埃利斯教师知识发展模型的评价
    三、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建构
        (一)建构研究框架的目的
        (二)教师教育课程实施分析的内容
        (三)教师教育课程实施分析的层面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认识论基础
        (二)研究的方法
    三、资料收集与整理
        (一)课堂录像收集与文本转写
        (二)访谈录音转写与文本整理
        (三)调查问卷数据收集与整理
    四、研究的效度
        (一)研究过程的效度保障
        (二)研究结论的效度保障
    五、研究伦理
        (一)研究者身份公开
        (二)尊重被研究者的隐私与保密性
        (三)公正对待研究数据和资料
第四章 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政策与管理体系
    一、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与课程要求
        (一)教师教育资质认证时期的教师培养目标与课程要求
        (二)教师教育标准化管理时期的教师教育目标与课程要求
        (三)教师教育与管理一体化时期的教师培养目标与课程要求
    二、高等教育机构主导与学校主导的教师培养途径并存格局
        (一)英国教师教育主要是本科后(Postgraduate)的专业教育活动
        (二)高等教育机构主导(HEI-led)与学校主导(School-led)的多种教师培养途径的形成
        (三)高等教育机构PGCE课程是最主要的教师培养途径
        (四)教师教育与教师培训:不同教师培养途径的目的和教师培养效果
    三、国家教师教育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
        (一)教师教育管理机构:从教师培训局到国家教学与领导学院
        (二)教师教育评价机构:教育标准局
第五章 伦敦大学学院职前教师教育概况
    一、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机构概况
    二、伦敦大学学院教师教育发展现状
        (一)研究生教育证书PGCE课程
        (二)合作开展学校主导的教师教育课程
        (三)教学第一项目
    三、伦敦大学学院PGCE课程与教学
        (一)早期教育教师课程
        (二)小学教师教育课程
        (三)中学教师教育课程
        (四)义务教育阶段后教师教育课程
    四、伦敦大学学院职前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与管理
        (一)大学战略与政策的顶层设计
        (二)机构设置与人员组织的保障
        (三)基于实践的PGCE课程一体化方案
        (四)职前教师教育人员培训制度
        (五)学生评价与反馈机制
第六章 伦敦大学学院英语PGCE课程目标与设计
    一、伦敦大学学院英语PGCE课程目标
    二、伦敦大学学院英语PGCE课程设置与结构
        (一)PGCE课程设置
        (二)PGCE课程结构
        (三)PGCE课程要素的时间安排
    三、伦敦大学学院英语PGCE课程设计
        (一)学科教学
        (二)专业教育
        (三)教育实践
第七章 伦敦大学学院英语PGCE课程的组织实施
    一、学科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
        (一)学科教学内容覆盖的范围与领域
        (二)学科教学内容在各个主题单元的组织实施
        (三)学科教学内容组织实施的特征
    二、学科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
        (一)学科教学活动的类型构成
        (二)学科教学活动在各个主题单元的组织实施
        (三)学科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的模式与功能分析
    三、培养教学能力与批判反思能力是学科教学实施的目标取向
        (一)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培养教师的批判反思能力
    四、伦敦大学学院英语学科教师的培养活动流程
        (一)主题教学:师生集体学习,发挥导师的示范与指导作用
        (二)导师组研讨:导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模拟教学
        (三)教育实践:从辅助教学到独立教学
        (四)任务与作业:基于实践的个人反思
    五、专业教育与实践的实施
        (一)专业教育的实施
        (二)专业实践的实施
    六、伦敦大学学院英语PGCE课程的评价
        (一)学科教学的评价
        (二)学科教育实践的评价
        (三)专业教育与实践的评价
第八章 伦敦大学学院英语PGCE课程实施的特征分析
    一、课程实施紧扣国家政策和中小学教学实际
        (一)课程设置与结构遵照《教师标准》与《职前教师培训标准》要求
        (二)课程内容组织与实施围绕《教师标准》与《职前教师培训标准》的要求
        (三)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教学人员的融合
        (二)教学情境的融合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的融合
    三、基于专业共同体的反思性实践者教师培养模式
        (一)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反思性实践者
        (二)在专业共同体的社会互动中学习与发展
    四、大学的专业教育思想与国家政策的协商统一
        (一)基于学术研究凝练专业教育思想
        (二)利用前沿研究成果创新教师培养路径
        (三)鲜明地阐释学科教学价值信念
        (四)重视学生在实践与批判反思中的主体地位
第九章 伦敦大学学院英语PGCE课程实施的效果和影响因素
    一、伦敦大学学院英语PGCE课程实施的效果分析
        (一)教育标准局对伦敦大学学院PGCE课程的评价
        (二)PGCE课程学生和相关学校对课程教学的评价
    二、伦敦大学学院PGCE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一)英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影响
        (二)国家教师教育管理与评价机制的影响
        (三)伦敦地区的社会状况和合作学校的因素
        (四)英国高等教育机构PGCE课程本身的因素
    三、伦敦大学学院PGCE课程实施效果与影响因素的总体分析
第十章 结论与借鉴
    一、结论
        (一)“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发展价值取向
        (二)融合型课程的一体化设计与组织原则
        (三)基于共同体情境与社会互动的教师学习理念与发展模式
        (四)鲜明地体现大学的专业教育特色和学科教学思想
        (五)教师教育课程实施严格遵照国家政策与要求
    二、借鉴
        (一)以基础教育教学需求为导向明确教师教育课程目标
        (二)重视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设计,促进“体验观察—实践—反思”环节的连贯性
        (三)加强教师教育团队合作,促进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融合
        (四)建立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循环互补机制
        (五)创新基于实践的教师培养模式,使教师教育课程特色化发展
结语
    一、研究的反思
    二、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一)研究样本的覆盖程度稍显欠缺
        (二)研究的深入程度不足
        (三)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现状探究不足
    三、研究的启示和建议
        (一)研究启示
        (二)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一 TRANSCRIBER1.04课堂录像转写标注符号代码表
    附录二 伦敦大学学院PGCE课程英语学科教学内容及时间表
    附录三 导师组研讨活动内容与流程
    附录四 学生小组研讨活动内容与流程
    附录五 英国PGCE课程实施效果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
    附录六 30年来英国教师教育政策文件、管理机构及培养途径表
    附录七 英语学科主题讲座5课程录像转写文本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空间治理现代化的政策演进
        1.1.2 国家和地方空间规划体系的实践探索
    1.2 研究对象
        1.2.1 空间规划体系
        1.2.2 重庆市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推动生态文明的转型发展
        1.3.2 探索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
        1.3.3 构建空间治理体系改革的具体路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空间规划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进展
    2.1 空间规划体系的理论基础
        2.1.1 生态学理论的价值导向
        2.1.2 地理学理论的对象认知
        2.1.3 城乡规划学理论的技术构成
        2.1.4 空间治理理论的协调模式
    2.2 国外空间规划体系研究与实践进展
        2.2.1 国外空间规划体系的研究进展
        2.2.2 国外空间规划体系的实践进展
    2.3 国内空间规划体系研究与实践进展
        2.3.1 国内空间规划体系的研究进展
        2.3.2 国内空间规划体系的实践进展
    2.4 空间规划体系的问题认知
        2.4.1 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
        2.4.2 对当前理论与实践的问题认知
    2.5 小结
3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
    3.1 国土空间的科学认知
        3.1.1 国土空间的多尺度逻辑
        3.1.2 国土空间的多类型构成
        3.1.3 国土空间的多价值差异
    3.2 传统空间类规划的基本矛盾
        3.2.1 传统规划类型的空间多尺度分割
        3.2.2 传统规划类型的空间多类型错配
        3.2.3 传统规划类型的空间多价值缺失
    3.3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判断
        3.3.1 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发展理念
        3.3.2 构建空间规划体系的尺度学逻辑
        3.3.3 梳理空间规划体系的类型学构成
        3.3.4 回应空间规划体系的多价值约束
    3.4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解决方案
        3.4.1 总体构思
        3.4.2 整体框架
4 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历程
    4.1 解放以来至1980 年代的萌芽阶段
        4.1.1 重庆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
        4.1.2 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
        4.1.3 小结
    4.2 1980 年代至重庆直辖前的成长阶段
        4.2.1 重庆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
        4.2.2 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
        4.2.3 小结
    4.3 直辖后十年期间的发展阶段
        4.3.1 重庆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
        4.3.2 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
        4.3.3 小结
    4.4 2007 —2013 年期间的交织阶段
        4.4.1 重庆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
        4.4.2 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
        4.4.3 小结
    4.5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现实基础
        4.5.1 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4.5.2 空间规划管理机构体系
        4.5.3 空间规划法律法规体系
        4.5.4 空间规划支撑体系
    4.6 本章小结
5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探索的总体实践
    5.1 面向现实基础的实践探索整体框架
    5.2 以规划全覆盖统筹多级多类编制体系
        5.2.1 “五级三类+全覆盖+多规合一”统筹路径
        5.2.2 以法定规划实现空间分级统筹
        5.2.3 以专业专项规划实现分类统筹
        5.2.4 “全覆盖+多规合一”实现空间全域全要素统筹
    5.3 以管理机构职能延伸构建协同管制机制
        5.3.1 规划委员会机构的协同管制探索
        5.3.2 分级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层级协同
        5.3.3 分类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类别协同
    5.4 以地方条例标准构建适应地域价值的法规体系
        5.4.1 各项规划条例的地域适应性探索
        5.4.2 不同技术规定的价值差异化探索
    5.5 以规划数据集成交换整合跨部门信息平台
        5.5.1 部门内部信息平台的数据完整性
        5.5.2 部门之间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机制
    5.6 小结
6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趋势研判
    6.1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1.0 版”的局限性
        6.1.1 跨部门跨地域规划动态协调的有限效率
        6.1.2 行政职能有限延伸不能解决分割管理根本问题
        6.1.3 法律法规不能满足全域全覆盖全过程管理需求
        6.1.4 分头建设规划支撑体系欠缺信息数据整合
    6.2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2.0 版”构建导向
        6.2.1 落实新时代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
        6.2.2 对应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尺度”属性
        6.2.3 对应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类型”属性
        6.2.4 对应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价值”属性
    6.3 构建“全域全要素全过程”覆盖的编制体系
        6.3.1 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思想与资源价值观
        6.3.2 构建“五级两类两阶段”的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6.3.3 重点类型空间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6.4 建立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管理机构
        6.4.1 建立对应国家生态与资源管控整合行政机构
        6.4.2 加强内部职能机构的有效延伸与设置
        6.4.3 实现远郊区县空间规划管理机构的有效设置
        6.4.4 强化全市空间规划管理机构末端的建设
    6.5 构建衔接有序顺应地域需求的法律法规体系
        6.5.1 适应重庆空间规划管理地域化需求
        6.5.2 顺应生态文明与资源的底线管控
    6.6 建立智能化系统运作的跨行跨级支撑平台
        6.6.1 建立全市统一的国土空间信息联动平台
        6.6.2 建立基础标准体系和数据共享机制
        6.6.3 实现对全域空间规划实施的全过程管理
    6.7 小结
7 研究结论
    7.1 主要结论
        7.1.1 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历程
        7.1.2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探索实践
        7.1.3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探索
    7.2 主要创新
        7.2.1 提炼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实践经验
        7.2.2 构建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理论框架
        7.2.3 提出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路径
    7.3 后续研究展望
        7.3.1 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具体操作方法
        7.3.2 空间规划的实施机制
        7.3.3 空间治理中的区域与部门协调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B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研究课题情况
    C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奖励情况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LC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质量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
        2.1.1 质量管理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2.1.2 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概况
    2.2 卓越绩效模式
        2.2.1 卓越绩效模式概述
        2.2.2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其它体系建设研究
第3章 LC公司简介及环境分析
    3.1 LC公司简介
    3.2 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3.2.1 组织的关系
        3.2.2 公司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
        3.2.3 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3.2.4 主要技术、设备和设施
    3.3 组织运营外部环境分析
        3.3.1 政治因素分析
        3.3.2 经济因素分析
        3.3.3 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3.3.4 技术因素分析
第4章 LC公司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设想
    4.1 LC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总体目标
    4.2 LC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范围
    4.3 LC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框架
第5章 LC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情况
    5.1 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方法
    5.2 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步骤及输出结果
        5.2.1 体系建设流程及输出结果
        5.2.2 流程细化步骤
    5.3 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各阶段具体实施情况
        5.3.1 第一阶段(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情况
        5.3.2 第二阶段(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合一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情况
        5.3.3 第三阶段(全面一体化卓越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情况
    5.4 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5.4.1 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5.4.2 在建设的过程中寻找对策
    5.5 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中的要点
        5.5.1 提倡个系化经营,鼓励经营模型创新
        5.5.2 继续推行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设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创新点、难点及解决对策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论体系与模型建构
    2.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客观要素
        2.1.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基本概念
        2.1.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客观要素
    2.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论框架
        2.2.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情报流程理论框架
        2.2.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国防管理理论框架
        2.2.3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决策周期理论框架
    2.3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理论模型的建构
        2.3.1 建构理论模型已具备基本条件
        2.3.2 基于理论框架建构出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论模型
        2.3.3 基于理论模型解读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内涵
    2.4 小结
第三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发展演变
    3.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历经战争进入萌芽期
        3.1.1 从独立战争到建国初期,美国军事情报管理较为混沌
        3.1.2 从内战结束至一战前,美国常设军事情报机构出现
        3.1.3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事情报机构发展壮大但缺乏管理
    3.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在冷战期间进入成长期
        3.2.1 美国国防情报部门创立发展是国防情报管理开展的前提
        3.2.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直接受美国情报界管理改革的影响
        3.2.3 冷战结束后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开始重新定位
    3.3 “9·11”事件后美国国防情报管理步入成熟期
        3.3.1 “9·11”事件后美国国防情报界反思管理改革问题
        3.3.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实现里程碑式的发展
        3.3.3 奥巴马政府推动国防情报管理深化调整
    3.4 小结
第四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重点目标与具体实施
    4.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重点目标
        4.1.1 保障国防情报用户及时准确决策,配合整个美国情报界
        4.1.2 紧跟国防情报用户需求,提升国防情报业界管理水平
        4.1.3 推进国防情报理论研究,加强国防情报人才队伍建设
        4.1.4 提升国防情报业界反制与拒止能力,防止敌方夺取优势
    4.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组织管理
        4.2.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围绕情报支援开展组织管理
        4.2.2 各层级情报部门在组织管理中被赋予明确职能
    4.3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业务管理
        4.3.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贯穿军事情报行动各环节
        4.3.2 美军实施联合作战时注重开展国防情报管理
    4.4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主要路径
        4.4.1 通过加强人事管理,注重培养国防情报管理力量
        4.4.2 通过有效资金管理,积极投入发展国防情报能力
        4.4.3 通过信息技术管理,提升国防情报管理效率
        4.4.4 通过反情报与安全管理,严防安全漏洞带来破坏
    4.5 小结
第五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成效与主要特点
    5.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取得突出成效
        5.1.1 国防情报主管权力得到巩固和加强,统筹效益不断提高
        5.1.2 国防情报管理机制运行更加流畅高效,手段与能力进步较快
        5.1.3 国防情报管理地位得到强化,对国家情报管理的影响力扩大
    5.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主要特点
        5.2.1 以制度化的领导指挥形成强大管理权力
        5.2.2 以体系化的管理结构发挥业界整体优势
        5.2.3 以规范化的管理流程推动标准情报作业
        5.2.4 以企业化的管理机制提高情报效益
    5.3 小结
第六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6.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6.1.1 统合矛盾长期存在,影响国防情报业界整合
        6.1.2 管理方向存在偏差,增加国防情报管理成本
        6.1.3 资源管理频现不足,制约能力发展和理念更新
        6.1.4 国防情报业界扩张,导致情报管理遭遇外部阻力
    6.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发展趋势
        6.2.1 进一步强化国防部领导层授权,完善国防情报管理依据
        6.2.2 进一步满足情报用户不同需求,提升国防情报管理水平
        6.2.3 进一步削弱业界管理上的藩篱,推动国防情报一体化整合
    6.3 小结
第七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启示与思考
    7.1 紧盯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实践发展
        7.1.1 把握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发展脉络
        7.1.2 把握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念思维
        7.1.3 把握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制度设计
    7.2 确立我军情报管理的战略目标
        7.2.1 以强军思想为指引,坚持情报管理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
        7.2.2 积极开展理论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的情报管理理论体系
    7.3 优化我军情报管理体制
        7.3.1 加强我军情报管理集中领导,全盘统筹情报管理工作
        7.3.2 完善我军情报管理体系模式,改进组织体制设计
        7.3.3 颁布国家法律与军队条令条例,明确军事情报管理工作细则
    7.4 提高我军情报管理水平
        7.4.1 着眼提高我军情报管理效能,用科学方法管理军事情报工作
        7.4.2 着眼提高联合作战情报保障效能,基于实战需求管理军事情报
    7.5 完善我军情报管理路径
        7.5.1 注重管理人员培养,打造一流情报管理队伍
        7.5.2 加大财力物力投入,实现情报资源优化配置
        7.5.3 建设高效安全技术平台,解决情报管理的信息瓶颈
        7.5.4 严格落实安全反间措施,整合情报与反情报工作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主要结论与成果
    8.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H公司四标整合管理体系项目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第2章 H公司现行管理体系概况及存在问题
    2.1 H公司现行管理体系概况
        2.1.1 H公司基本情况
        2.1.2 H公司现行管理体系建立情况
    2.2 H公司现行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2.1 组织机构冲突问题
        2.2.2 文件重叠与冲突问题
        2.2.3 过程目标考核流于形式问题
        2.2.4 重复审核与评审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H公司四标整合管理体系项目设计思想及方法
    3.1 H公司四标整合管理体系项目设计思想
        3.1.1 四标整合管理体系项目的提出
        3.1.2 建立四标整合管理体系的可行性
        3.1.3 项目预期达到的目标
        3.1.4 项目评价指标
    3.2 项目所采用的过程方法
        3.2.1 过程识别及策划
        3.2.2 过程实施
        3.2.3 过程测量及分析
        3.2.4 过程改进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过程方法的H公司四标整合管理体系项目设计方案
    4.1 项目策划阶段
        4.1.1 H公司内外部环境的SWOT分析
        4.1.2 WBS步骤分解及整合进程安排
        4.1.3 四标整合管理体系整合过程识别
    4.2 项目实施阶段
        4.2.1 整合过程流程图绘制和优化
        4.2.2 利用AHP方法选择整合方案
        4.2.3 四标整合管理体系文件一体化整合
        4.2.4 四标整合管理体系一体化审核及评审
    4.3 项目检查及评价阶段
        4.3.1 强化过程KPI目标的考核与评价
        4.3.2 四标整合管理体系运行效率评价
        4.3.3 第三方认证机构评价
    4.4 项目改进阶段
        4.4.1 根据过程KPI目标考核结果的改进
        4.4.2 根据一体化审核及评审结果的改进
        4.4.3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的改进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H公司实施四标整合管理体系的管理及保障措施
    5.1 设立四标整合管理体系运行的组织机构
        5.1.1 任命四标整合管理体系的管理者代表
        5.1.2 成立认证办公室
        5.1.3 组建文件整合项目组
    5.2 配备必要的资源
        5.2.1 配置必要的内部人力资源
        5.2.2 引入适当的外部资源
        5.2.3 构建信息化平台
    5.3 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与冲突
        5.3.1 妥善处理原体系主管部门之间的冲突
        5.3.2 妥善处理过程方法与要素方法之间的冲突
        5.3.3 妥善处理不同管理体系之间的冲突
    5.4 营造管理体系一体化整合的工作氛围
        5.4.1 强化组织领导力
        5.4.2 鼓励全员参与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1)质量缺陷的涵义。
        2)质量缺陷管理。
        3)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
        4)质量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
    1.2 国内研究现状
        1)质量缺陷的内涵。
        2)企业缺陷管理。
        3)质量缺陷管理。
        4)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
2 研究评述及研究趋势

(10)基于集成化的工程项目全面一体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工程项目管理与集成化管理及相关理论分析
    2.1 工程项目管理、目标及其发展
        2.1.1 工程项目及工程项目管理
        2.1.2 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2.1.3 工程项目管理的分类和特点
        2.1.4 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
    2.2 集成化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2.2.1 集成化管理的概念
        2.2.2 集成化管理的内容
        2.2.3 集成化管理的特点
        2.2.4 集成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2.3 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
        2.3.1 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概念
        2.3.2 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主要内容
    2.4 工程项目全面管理
        2.4.1 全面造价管理的概念
        2.4.2 全面造价管理的内容
        2.4.3 全面造价管理的内部关系
    2.5 国际通用标准管理体系及卓越绩效模式
        2.5.1 国际通用标准管理体系
        2.5.2 卓越绩效模式
第3章 我国工程项目全面一体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3.1 工程项目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概念、构成和目标
        3.1.1 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概念
        3.1.2 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构成
        3.1.3 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目标
    3.2 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的必然性
        3.2.1 可行性
        3.2.2 必要性
        3.2.3 实施意义
    3.3 我国工程项目全面一体化管理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3.3.1 发展历程回顾
        3.3.2 发展的现状
        3.3.3 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3.4 国外有益经验的分析与借鉴
        3.4.1 六西格玛管理
        3.4.2 5S管理
        3.4.3 启发与借鉴
第4章 我国工程项目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4.1 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的前提条件
        4.1.1 信息一体化平台
        4.1.2 专业管理人才
        4.1.3 文化氛围和环境
    4.2 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的程序
        4.2.1 基本原则
        4.2.2 基本方法
        4.2.3 建立步骤
        4.2.4 文件编制
    4.3 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实施
        4.3.0 实施的基本流程
        4.3.1 运行控制
        4.3.2 资源管理
        4.3.3 文件及其控制
        4.3.4 沟通
        4.3.5 与供方和承包方的关系
        4.3.6 监测与评价
        4.3.7 内部审核
    4.4 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示例
        4.4.1 管理手册
        4.4.2 程序文件
        4.4.3 作业文件
        4.4.4 职能分配
第5章 我国工程项目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综合评价
    5.1 项目管理目标的集成化
        5.1.1 项目管理目标集成化的基本方法
        5.1.2 决策与策划阶段项目管理目标的集成化
        5.1.3 设计与计划阶段项目管理目标的集成化
        5.1.4 实施阶段项目管理目标的集成化
    5.2 评价指标的选择
        5.2.0 综合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5.2.1 评价指标的初选
        5.2.2 核心指标的优选
        5.2.3 指标的权重分析
    5.3 评价方法的确立
        5.3.1 评价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5.3.2 评价模型的建立
        5.3.3 评价模型的特点
    5.4 评价方法的应用示例
        5.4.1 示例项目及企业背景分析
        5.4.2 示例项目的评价过程
        5.4.3 示例项目的评价结果及分析
    5.5 优化全面一体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一体化管理体系实践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SCJZ公司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化项目实施研究[D]. 梁舒筌.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BZ供电公司“放管服”背景下一体化管理变革研究[D]. 刘延清. 山东大学, 2020(05)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英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个案研究 ——以伦敦大学学院中学英语PGCE课程为例[D]. 徐文秀.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5]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D]. 王岳. 重庆大学, 2019(01)
  • [6]LC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研究[D]. 邓辰.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7]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研究[D]. 段建炜.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8]H公司四标整合管理体系项目设计研究[D]. 滕希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4)
  • [9]质量缺陷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及趋势[J]. 刘强,史丽萍,苏屹. 技术经济, 2015(07)
  • [10]基于集成化的工程项目全面一体化管理研究[D]. 江鹏. 东北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综合管理体系实践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