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中年梦——论池立坚

人生没有中年梦——论池立坚

一、人生无梦到中年——池莉简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忠,李杰俊[1](2021)在《张志忠学术年谱》文中指出1953年9月出生于山西太原一个市民家庭。1960年9月—1966年7月在太原市新道街小学读书。1970年4月—1971年1月进入太原市十二中初中读书并毕业。1973年12月—1975年12月在太原市北郊区红沟大队插队当知青。1973年秋,李庆霖给毛泽东写信,讲述知青下乡后遭遇诸多生活困难之事,得到毛泽东的回信及赠款。这给已经下乡插队的知青带来生活的改善,此前曾经在太原市若干企业做临时工,类乎今天的打工者。下乡两年,

王珊璟[2](2019)在《池莉小说的地域文化书写》文中研究指明池莉一直以来笔耕不辍,在诗歌、散文、小说等方面均有建树,为读者贡献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池莉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湖北籍作家,其作品大多以湖北(主要是武汉)为创作背景,以这里各种人物的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向读者展示充满地域文化特征的市民生活与爱恨情仇。文学中的地域文化早在二十世纪初期便被学者注意与探讨,是研究文学创作时不可忽视的重点所在。一直以来那些在文坛上取得较大成绩或收获良好口碑的作品都离不开独特地域文化的滋养,对小说中表现的地域文化特点进行分析也是当下研究作家作品时热度有增无减的角度与方面。本篇论文以池莉小说中地域文化书写为中心,分三个方面加以论述:第一章池莉小说的武汉观照。一是对武汉这座城市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等地域特征进行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探究池莉笔下的武汉样貌;二是通过细读文本及了解作家生活经历,分析池莉在小说中通过城市意象、气候环境、人们生活习惯等多方面描述表现出的武汉“俗世”现实的市井生活;三是进一步整合其小说中武汉历史与当下的种种关系,对作品中提及的武汉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分析作家对武汉历史变迁的记忆书写。池莉将自己个人与武汉这座城市以及她的创作这三者已融为一体。第二章地域人物的性格刻画。在对武汉市民个人及家庭表现出的烟火气息下的市民性格进行总体分析的基础上,以具体文本中的典型人物为代表,探究武汉人们性格中与地域有关的类似部分。池莉笔下的武汉人大多踏实而又有担当,无论处理家庭琐事还是工作的方方面面都稳重且有责任感,而且他们多是直爽泼辣与重情重义同在的,展示豪情但不失细腻的一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武汉养育了各式的人们,不同的人物性格又为武汉增添新的人文精神。第三章武汉风土人情的显现。在池莉的很多小说中都可以看到对武汉食物、轮船、房屋等较为详细的描写,全面且细致地向读者展现了武汉充满特色的生活方式。在一些文本中,作者还会穿插武汉的一些风俗习惯,更是将武汉很多独具风味的方言土语保留在其中,使武汉人与生活得以鲜活生动的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对这几方面的细化与分析,能将池莉小说中的地域文化更好地掌握与进行拓展研究。

陈柳颖[3](2018)在《池莉创作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池莉于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以对世俗的关切和日常经验的还原等独特的审美倾向一改当时文坛对“当下”与“现实”的失语,并与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塔铺》《一地鸡毛》等开创了“新写实小说”的文学思潮。《烦恼人生》大热后,池莉不仅收获了文坛给予的文学史价值的肯定还有读者的热烈追捧,并在此后创作中表现愈发强劲,一部部作品的问市均给文坛敲击出阵阵的回响,从而掀起90年代文坛上的一股强劲的“池莉热”。以池莉广受读者好评为表征的“池莉热”是与其创作转型相呼应的,无论是“新写实”时期的世俗书写契合大众务实过日子的心理还是“都市传奇”时期对金钱逻辑下纸醉金迷的生活描写满足着读者猎奇猎艳的阅读期待。创作中的池莉深谙读者脉搏,并相应进行创作调整。因此,本文以池莉创作变化表征为切入点,将池莉自《烦恼人生》至今的创作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进行转型研究,在尝试对作品分期之后探求池莉写作中文本表层变化特征,同时分析转型分期之间的变化表层下的内在共通以此归纳池莉创作理念中的“本质”的坚守。以此为目的,论文除绪论、结语之外,共分三个章节。第一章聚焦池莉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期的“新写实”阶段向90年代初中期至今的“都市传奇”阶段的文学表层变化,指出在这两个阶段中,池莉创作出现了“生活流”结构向注入浪漫传奇色彩后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转变、隐匿压抑下的“零度叙事”向叙述人自身情感释放的转变、人物形象由“小市民”向“金钱英雄”的转变三个方面并对文本在创作变化下所呈现出的审美意义或美学缺憾予以剖析。第二章分析探求在创作转型的文本变化浅层之中,池莉世俗和现世主义创作理念的“坚守”:一是婚恋观,池莉在对婚恋的描写上将“爱情”与“婚姻”相勾连,并经历了“爱情”被搁置只谈务实的“婚姻”——“爱情”在现实中不堪一击从而与“婚姻”无法兼容——所谓“爱情”进入“婚姻”后被幻灭的三个书写阶段,但无论“爱情”在叙述面貌中以什么姿态或何种面貌出现与存续,但最终的消亡都论证拆解着“爱情”的虚幻和强调“婚姻”的实用,从而完成池莉对浪漫之爱的解构与世俗之爱的建立;二是人生观,指出池莉笔下人物的人生状态经历了由忍耐和被动接受着现实到抗争与反叛从而积极追求幸福生活的变化,并在此种叙事主题变化的带动下,文本同时出现了“写实”成分压缩到“浪漫”“传奇”因素加大的叙述体式转变。但是在人物升腾与“浪漫”因子注入的表层下,那个将“环境”作为终极限定和“反浪漫”“反传奇”的世俗的池莉依然没有改变。第三章分析在池莉创作转型变化与不变的原因并挖掘其原因的共性部分,即市场建立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文化语境转变在审美内容、文化生态与作家身份意识转变等方面的催化作用。同时,指出由于池莉自身经验所造就的艺术人格的影响,从而出现变化表层与精神内核的悖论性特征。池莉的创作转型带有着“市场”逻辑下作家的转型路径的选择经验,但其经验成败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思考。

赵弼[4](2017)在《论池莉小说中人物的世俗性》文中研究表明在池莉的众多作品中,她为读者塑造了印家厚、赵胜天、庄建非、康伟业、来双扬等一系列经典市井人物。从"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到《小姐,你早》《来来往往》《生活秀》《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小说,池莉通过对主人公日常琐碎细节进行了不厌其烦的直观描摹和再现,还原了一幅幅武汉市民的生活图景,并对他们的爱情、婚姻、家庭状态和质量进行了冷静的剖析和披露,透

杜晓彤[5](2015)在《池莉小说的家庭伦理关系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池莉以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奠定了在文坛上的创作地位。作为新写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以善于刻画世俗家庭生活而着称,池莉关注日常生活,关注个体在家庭中的情感体验,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本文意欲从池莉小说的具体创作入手,将文本阐释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并从文化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精神分析的角度切入池莉小说,通过对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家庭伦理关系的整合性分析,探究池莉所秉持的独特的家庭观念以及隐藏在小说背后的道德建构。引言主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家庭伦理小说的发展脉络进行简单梳理,探讨了家庭伦理小说的发展方向,并简要介绍近年来池莉小说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探讨家庭伦理关系中的亲子伦理关系,第一节从作家个体成长角度探究亲子观念的形成动因,并结合作家的童年经验与育女经历深入考察亲子关系的发展与养成。第二节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父女关系进行研究,并对作品中的两类父亲形象展开了深入探讨。第三节探讨了既爱又怨的母女关系,并针对城市母权文化展开具体研究。第四节主要介绍了池莉家庭伦理小说的亲子观念。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家庭伦理关系中的夫妻伦理关系,第一节主要介绍了池莉家庭伦理小说中三种非正常的家庭伦理关系,通过非正常的家庭伦理关系透析池莉的家庭观念和道德建构。第二节针对中国式爱情婚姻模式进行研究,探究两性关系逐渐由生理意义向生活意义转变的现实原因。第三节主要介绍了作家眼中理想的男人和女人,并针对理想女人和理想男人的存在状态进行了深入探讨,深入分析了理想女人和理想男人的必备要素。第四节主要介绍了池莉家庭伦理小说的两性观念。第三章主要探究池莉家庭伦理小说所呈现出的别样的艺术魅力。第一节主要介绍了家庭伦理小说两种不同的叙事模式,主要从心理/情绪模式和意象/象征模式这两个层面具体展开论述。第二节主要叙述了重建仿真想象空间的艺术形式,探究池莉小说传达的独特的艺术感觉。第三节主要从语言角度对家庭伦理小说展开研究,对池莉小说中方言和俚俗语的混杂使用进行了具体探讨。结语主要对池莉小说的家庭伦理观念进行归纳总结。张爱玲与池莉,二者都擅长描写世俗家庭生活,而由于个性气质与生活环境的差异,使得家庭在两者的笔下呈现出了不同的描写风貌。结语处主要对池莉家庭伦理小说所秉持的独特的家庭观念与人生处世哲学进行了具体论述。

陈子琳[6](2014)在《池莉小说人物关系论》文中研究表明池莉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名优秀女作家,也是“新写实小说”作家的重要代表。她涉足文坛三十余年,着有《烦恼人生》、《有了快感你就喊》、《冰与火的缠绵》、《她的城》等众多脍炙人口的小说。纵观池莉的文学作品,其展现出的创作思想、艺术风格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愈加丰满。这些变化与作家自身阅历的增加紧密相连,也蕴含了池莉对于生命价值与生存本身的不断探究与思考。文坛对于池莉的研究从未断过,文献数量亦是庞大,但角度略显单一,从众者甚多。本文在细致分析具体作品的基础上,力图深入挖掘其小说内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并以此做为研究线索,结合作家本人的生活经验、时代风气以及创作意识,探讨这些人物关系中所显现的特点,探究池莉小说的内在社会价值。文章共设有绪论、正文、结语三大块。绪论部分以文献综述,研究线索和论文框架为构建。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从家庭伦理关系出发,以“缺席”的父母和“出走”的孩子为研究重点,探讨池莉作品中父母与子女间独特的亲情关系。第二章以性别进行角色划分,思考作家笔下人物之间或是结盟或是对抗的男女关系,循着“杀妻”至“杀夫”的情节演变脉络发现池莉创作思想中女性意识的苏醒。第三章则是在知识分子与小市民人物形象的对比中,观照出池莉对于市民精神的极大推崇,二者之间的鸿沟也被作家以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消解不见。在结语部分,文章将总结池莉对于新写实小说所做的努力与贡献,并指正出论文的不足。

席思博[7](2013)在《张爱玲、池莉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爱玲与池莉同作为转型时期女作家,两人创作皆以描写都市市民生活为重点,两人无论从写作内容、创作风格到时代背景,有同也有异。从相似处看,两人同为转型期女性作家,都以作品表现了各自时代的社会形态和其间多层次人物的悲欢命运和困惑无奈,或得意或空虚的人生,对女性在转型间的觉醒或混沌、被动或抗争、希望与出路作出了较为透彻的思考。两人的作品同具有较为鲜明的地域色彩。不同的是,由于两人时代和成长道路思想文化接受的不同,她们对问题的回答和文学表现的形式有很大的差异。在池莉这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地位凸显,人们的家庭、社会关系,尤其是女性在家庭中的关系顿失平衡,造成冲突,引出反弹。但是在她这里,由于社会给出的条件不同,男女平权早已深入人心。因此,无论一般的人与人之间还是夫妻关系,其表现是较为温和的,虽然池莉的部分小说中也有戏剧化很强的表现形式。但在张爱玲那里,转型是虽在衰败但尚未完全消逝的封建家庭和社会文化向西方商业文明和文化的过渡,新旧人物、中西文明杂处,人们的社会关系包括女性问题更显得多元和复杂。所以,相较而言,张爱玲的悲剧意识更强烈,悲观主义色彩更浓厚。相应地在文学的表现上,张爱玲调动的手法更繁复多样,心理刻画更深刻,艺术功力更深厚。池莉的艺术表现则相对单纯,主要为戏剧化的人物冲突和素描式的社会形态描摹。张爱玲与池莉两位不同时代的女作家,都以自己的才华与勤奋写出了独具风格的作品,推动了现当代中国都市市民小说的丰富与发展。张爱玲的天赋、所处的时代、人生经历奠定了她的思想厚度与作品深度,而池莉的小说也记录了改革开放后一代人的困顿、执着与希望。她们都为现当代中国小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马英[8](2012)在《坚守与超越 ——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日常生活叙事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一共分为六章。绪论部分主要是借助中西方学者有关“日常生活”的理论,对“日常生活”这一概念进行梳理,并考察了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中的日常生活理论。尔后从地域文化视角考察了湖北女作家与日常生活叙事的关系,梳理近30年来中国女作家日常生活叙事的线索和湖北女作家日常生活叙事的发展脉络及其文化特色。论文第一章“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创作概览”梳理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的创作概况,分五节论述。大体看来,1980年代初是湖北女作家的蓄势期,那个时候的池莉和方方的创作尚显幼稚,还未形成明确的女性意识,她们的创作大多符合男性社会所认同的女性风格。1980年代中后期池莉和方方终于一炮走红,被评论家纳入“新写实”潮流,她们的创作遵循着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并写出了新的境界——远离了诗化现实的路数,而在描写普通百姓的烦恼人生方面返璞归真。1990年代叶梅佳作叠出,湖北女作家的创作在“汉味”之外平添了一份“土味”。姚鄂梅此时也写出了不少引人注目的力作,显示出视野开阔,笔力遒劲的风格。她们的出现,为湖北女性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增添了新的风景。21世纪林白加盟武汉,同时更多的青年女作家涌现出来,文学创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面貌。本章最后一节对湖北女作家进行代际考量,认为以方方、池莉为代表的一代是“关注日常”的一代;以姚鄂梅、王芸、王君等为代表的是“发现问题”的一代;80后更多作家书写的则是光怪陆离的日常生活,她们是书写光怪陆离日常的一代。论文的第二章主要讨论湖北女性小说中的“水”文化情结。本章首先阐释了“水”的文化内涵以及湖北女作家她们眼中的“水”;尔后分析了湖北女作家小说中的“水”性意象:江河意象、雨意象、月亮意象;最后探讨了湖北女作家笔下的“水”样女人,其中既有体现了顽强泼辣的生命意识的女性,也有充满上善若水任方圆的俗世智慧的女性,展现本真如水朴野狂之自然意识的土家女性,还有人格分裂的女性形象。总体看来,“女人如水”的传统命题在当今湖北女作家的笔下呈现出了新的意义,新女性在新生活的浪潮冲击下,焕发出泼辣、顽强、机智的生命力。第三章分析湖北女作家的日常空间叙事,本章分四节。第一节分析了女性生存的逼仄乡村生活空间,湖北女作家对逼仄乡村空间的书写表现了身处封建文化传统之下的乡村女性的悲剧命运;写出了乡土的逼仄对乡村女性梦想的挤压;同时湖北女作家为我们重构底层。相对那些反复强调底层苦难、悲惨状况的作品来说,湖北女作家普遍不渲染底层女性的苦难,而更强调她们渴望通过抗争、奋斗来改变生存境遇的拼搏精神。第二节分析了湖北女作家笔下充满“汉味”的市井生活空间,重点分析了武汉“里份”和“街道”文化对武汉女性的影响;在“变化的空间”一节以农民工姐妹、保姆和白领丽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她们各自的命运。第四节“空间焦虑”指出了空间对女性的特别意义,它不仅是女性的容身之地,也是她们的心灵寓所。湖北女作家对于生活空间的种种书写透视了当代女性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挣扎,对女性的性属角色和自我认同进行深入的思索、艰难的探询和积极的建构。第四章分析的是湖北女性小说中的日常交往书写。分三节进行论述:第一节讨论日常“闲聊”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进一步探讨了池莉、方方、林白等作家的方言写作,并提出“闲聊体”一说,认为“闲聊体”展示了人最本真的生存状态,原汁原味的民间意味使我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第二节重点分析了日常交往中的游戏,其中重点讨论赌博与丧葬礼仪,分析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文化信息和内在意蕴。第三节讨论了湖北女作家笔下的神秘文化书写,湖北女作家对神秘文化的表现主要集中在神秘巫术和鬼神信仰方面,对神秘文化的借鉴在某种程度上放飞了作家的想象力,使文本具有独特的魅力。第五章探讨湖北女性小说中的情爱书写状况,第一节重点分析方方和池莉等50后湖北女作家,分析方方对现实爱情的绝望和池莉对世俗婚姻的认同;第二节重点讨论了60、70后女作家小说中所传递出来的爱的“温暖”和“传奇”;第三节以紫百合为例分析80后女作家笔下所造的“新好男人”形象,认为湖北女作家对于情爱的书写经历一个从“来来往往”的凡俗大地到情爱天堂的追寻过程,表达了她们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爱情的向往。论文第六章主要考察湖北女作家笔下的生育主题和母爱书写。第一节主要探讨的是生育主题,大体来说,湖北女作家对女性生育这一行为是持肯定态度的。第二节对小说中表现的母爱主题进行分析,第三节分析了湖北女作家笔下的另类母亲形象。文章认为大多数湖北女作家对母亲形象的书写是审慎的,一方面她们写出了母亲的奉献、付出,但不使母性一味理想化,以至陷入父权文化对母性集中想象的陷阱,另一方面,她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母亲形象,但是并未陷入人性阴暗论的泥潭,而写出了作为一种自然本能和人类伦理的母爱的珍贵与伟大,烛照出母性的光芒、人性的光亮。结语部分认为湖北女作家群体呈现出“对本土女性命运的多维书写”、“知识分子的承担精神”、“大气而开放的女性文学”等特质,她们在日常生活叙事之中,从未放弃对社会的关怀、对痼疾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对底层的探究,这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遥相承接,也是湖北女作家最重要的精神特质。她们因此有别于张扬女权主义和痴迷“身体写作”的女性写作潮流。当然,湖北女作家的创作也有欠缺之处。对于更年轻一代的湖北女作家来说,在多产之外提升作品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写出有口皆碑的优秀之作,力争在中国文坛上占据重要的位置,是她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牛联欢[9](2012)在《池莉小说创作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池莉的小说创作历时30余年,1987年及其后池莉陆续发表小说《烦恼人生》、《太阳出世》和《不谈爱情》,这些作品被评论界冠以“人生三部曲”的称号,这些作品在引起巨大反响的同时也确立了池莉在文坛的地位,池莉本人也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主将而声名鹊起。90年代中后期以来池莉的小说在畅销的同时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有论者认为池莉的作品是过分迎合市场的媚俗之作,池莉更是一个特别会媚俗的作家,一时间池莉似乎成了“媚俗”的典型而受到众多新锐批评家集体讨伐,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90年代中期后池莉小说创作的转型。本文将她的小说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987年《烦恼人生》的发表到1995年的《你以为你是谁》为前期阶段,此后至今的作品如《小姐你早》、《来来往往》、《水与火的缠绵》、《所以》等小说与“新写实主义”时期的小说面貌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故将这一时期作品归入后期阶段。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在语言层面论述其小说语言在转型后呈现的新风貌,从语言陌生化和描绘性语言及色彩词汇的使用两个方面实现了质朴到华丽的转身。从语言的诗化和流行词语和言说方式两个方面实现了对前期小说中浓烈汉味的突破。探讨了转型后小说中大量使用的内部语言及其情绪宣泄的功能。第二章主要从人物形象层面来分析转型前后人物形象的嬗变。分析工人在市场经济大潮裹胁下的新变,探讨了女性在经济独立后呈现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追求,分析了转型后知识分子形象的新变化,与转型前知识分子形象进行了对比以并指出池莉的情感倾向。第三章探讨了与语言和人物形象转变相适应小说叙事学上的改变。探讨了叙述视角由单一到多元的改变以及这一改变带来的叙述上的自由,分析了转型后小说中出现的重复叙事以及这种重复结构故事,交代人物关系和深化主题的作用。分析了转型后非叙事性话语的大量使用以及由此导致的突破客观化叙事的效果。最后,在结语中笔者指出池莉小说的转型和探索是时代和文学情境的变化和作者创作观念变化所致,池莉进行精神探求的努力和迎合市场之作将同时并存。

孙桂荣[10](2012)在《批评依恃一种怎样的“话语生长点”?——池莉小说的当代评价研究兼谈批评倾向性问题》文中研究表明池莉小说的当代批评按时间历程来看分可为三个阶段,对它们的系统梳理能够体现出学术评价与大众接受、文学期刊、文学评奖等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与文学生产不尽相同,学术生产机制有着独有的理念、兴趣、范式、文体方式等,而且学术竞争越是严峻激烈,"批评趣味"的话语倾向性表现得便越明显。池莉小说的当代评价便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个案。

二、人生无梦到中年——池莉简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生无梦到中年——池莉简论(论文提纲范文)

(1)张志忠学术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一、出版学术论着、译着多部
二、主编论着和会议文集6种、教材6种
三、重要论文选目
四、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

(2)池莉小说的地域文化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池莉小说的武汉观照
    (一) 武汉独有环境的展示
    (二) 对武汉“俗世”生活的展现
    (三) 对武汉历史变迁的记忆书写
二、地域人物的性格刻画
    (一) 烟火气息下的市井性格
    (二) 生活重压下的踏实担当
    (三) 豪爽泼辣下的重情重义
三、武汉风土人情的显现
    (一) 人们生活方式的细描
    (二) 江城风俗的真实写照
    (三) “汉味”方言的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池莉创作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写实”后的都市生存描绘
    1.1 日常生活到都市传奇
    1.2 “小市民”到“金钱英雄”与“失语者”
    1.3 “零度叙事”到“在场”写作
第二章 创作转型下的“坚守”
    2.1 婚恋观:拆解爱情,认同婚姻
    2.2 人生观:否定精神,囿于现实
第三章 市场作用下的池莉创作转型
    3.1 市场对日常生活的发现与恢复
    3.2 市场对“读者中心”文化生态的孵化
        3.2.1 普通读者
        3.2.2 专业读者
    3.3 市场对知识分子文化心态的催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论池莉小说中人物的世俗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真实的描述———写实
二、理想信念的消解———经世主义
三、传统经典的解体———人本的回归
四、诉说的向往———理想世界
五、人物的局限———实用与妥协

(5)池莉小说的家庭伦理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亲子伦理关系:在成长与体验中向爱而生
    第一节 从女儿到女人:成长史与育女经
    第二节 父与女:在缺失与想象之间寻找父亲
    第三节 母与女:在共生与反叛之间重塑母亲
    第四节 亲子观:慈孝互动
第二章 夫妻伦理关系:在爱与痛的边缘皈依生活
    第一节 难婚母题:三种非正常夫妻伦理关系的书写
    第二节 中国式爱情婚姻模式:从两性情感向生活意义转化
    第三节 橡树与木棉:理想的男人与女人
    第四节 两性观:性灵结合
第三章 别样的艺术魅力
    第一节 尝试不同的叙事模式
    第二节 重建仿真想象空间
    第三节 方言俚语的混杂使用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池莉小说人物关系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文献综述
    二、 研究线索
    三、 论文框架
第一章 家庭伦理关系
    第一节 父母“缺席”
        1. 父亲:“失语”
        2. 母亲:“未到场”
    第二节 孩子“出走”
        1. 因羁绊逃遁
        2. 由无爱脱离
    第三节 “追寻”及其意义
        1. 历史变革催生“新孩子”
        2. 时代潮流引爆新旧冲突
第二章 性别男女关系
    第一节 两个男人的恨与仇
        1. 隐性冲突
        2. 显性冲突
    第二节 三个女人的温暖城
        1. 礼赞女性
        2. 同性之城
    第三节 男女情爱下的杀妻与杀夫
        1. 男女关系的极端表现
        2. 激进的代价
第三章 社会角色关系
    第一节 精英阶层卸去光环
        1. 英雄主义消逝
        2. 启蒙地位失落
        3. 批判分寸失当
    第二节 凡俗英雄挑起重任
        1. 平民世界的光芒
        2. 小市民的大智慧
        3. 批判与赞扬的双重立场
    第三节 精英与市民的对立融合
        1. 精英与市民的交锋
        2. 精英与市民的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7)张爱玲、池莉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不同时代背景下女性的生活与命运
    第一节 同以写实描写人生
    第二节 同为女性思考生活
第二章 相近的悲剧意识与不同的文学旨趣
    第一节 张爱玲的“神话解构”与池莉的“乐观悲剧”
    第二节 张爱玲的“人性”与池莉的“故事”
第三章 相同的写实主义与不同的文学境界
    第一节 精细、多变的“张式笔法”
    第二节 自然、白描的“新写实文风”
第四章 社会、经历及创作思想的比较
    第一节 不同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不同的人生经历
    第三节 不同的创作观念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坚守与超越 ——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日常生活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日常生活概说
        一. “日常生活”概念的梳理
        二.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中的“日常生活”理论
        三. 近30年女性文学日常生活叙事的崛起
    第二节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湖北女作家与日常生活叙事
        一. 湖北女作家的文学地图
        二. 湖北女作家的女性意识与日常生活叙事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意义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意义
第一章 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创作概览
    第一节 1980年代初:新时期“女儿”的歌声
    第二节 1980年代中后期:“新眼睛”里的“新现实”
    第三节 1990年代:“汉味”“土味”自芬芳
    第四节 新世纪:湖北女性文学的绚烂多彩
    第五节 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的代际考量
第二章 “水”:湖北女作家的文化情结
    第一节 “水”的文化内涵
        一. 传统文化中的“水”
        二. 湖北女作家与“水”
    第二节 “水”性意象
        一. “江”“河”意象
        二. “雨”意象
        三. “月亮”意象
    第三节 “水”样女人:多重意味的显现
        一. 顽强泼辣
        二. 似水方圆
        三. 本真朴野
        四. 另类精灵
第三章 女性日常空间观照
    第一节 逼仄的乡村空间
        一. 文化倾轧
        二. 逼仄乡土
        三. 重构底层
    第二节 “汉味”市井空间
        一. “里份”
        二. “街道”
    第三节 变化的空间
        一. “农民工姐妹”
        二. “保姆”的故事
        三. “南征北战”丽人行
    第四节 空间焦虑
        一. “一间自己的屋子”
        二. “何处是我家园”
第四章 日常交往书写
    第一节 闲聊
        一. “闲聊”种种
        二. 方言写作
        三. “闲聊体”
    第二节 游戏
        一. 丧葬:勾连神人的游戏
        二. 赌博:拷问道德底线
    第三节 神秘文化
        一. 神秘巫术
        二. 鬼神信仰
第五章 情爱书写
    第一节 爱情绝望与婚姻认同
        一. 方方:对现实爱情的绝望
        二. 池莉:对世俗婚姻的认同
    第二节 爱的温暖与传奇
        一. “温暖”
        二. “传奇”
    第三节 “新好男人”骑马归来
第六章 “生育”主题与“母爱”表达
    第一节 生育:痛并快乐着
    第二节 母爱:讴歌或质疑
    第三节 另类母亲
结语
附录:部分湖北女作家访谈录
    附录一 王芸访谈录
    附录二 郭海燕访谈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以武汉大学名义发表的论文

(9)池莉小说创作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语言革命”:池莉小说的语言转变
    1.1 质朴到华丽的转身
    1.2 突破“汉味”
    1.3 情绪的宣泄:内部语言
2. 社会转型:新环境下人物形象的嬗变
    2.1 工人形象:市场经济大潮裹挟下的新变
    2.2 女性人物形象:意识的觉醒
    2.3 知识分子形象:社会转型中的新面貌
3. 单一到多元:叙事策略的调整
    3.1 叙述的自由:多变的叙述视角
    3.2 叙事频率的改变和主题的深化:重复叙事
    3.3 突破客观化:非叙事性话语的大量使用
结语
参考文献

(10)批评依恃一种怎样的“话语生长点”?——池莉小说的当代评价研究兼谈批评倾向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专业批评与大众接受之间相疏离?
    2.文学评奖对文学批评影响几何?
    3.池莉:“核心研究”越来越少?
    4.学术影响力标准“下移”?
    5.对批评的再批评,池莉研究的另一道风景?

四、人生无梦到中年——池莉简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志忠学术年谱[J]. 张志忠,李杰俊. 名作欣赏, 2021(07)
  • [2]池莉小说的地域文化书写[D]. 王珊璟.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1)
  • [3]池莉创作转型研究[D]. 陈柳颖. 河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论池莉小说中人物的世俗性[J]. 赵弼.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7(17)
  • [5]池莉小说的家庭伦理关系研究[D]. 杜晓彤.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6]池莉小说人物关系论[D]. 陈子琳. 苏州大学, 2014(01)
  • [7]张爱玲、池莉比较研究[D]. 席思博. 安徽大学, 2013(05)
  • [8]坚守与超越 ——近三十年湖北女作家日常生活叙事研究[D]. 马英. 武汉大学, 2012(12)
  • [9]池莉小说创作转型研究[D]. 牛联欢.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10]批评依恃一种怎样的“话语生长点”?——池莉小说的当代评价研究兼谈批评倾向性问题[J]. 孙桂荣.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2)

标签:;  ;  ;  ;  ;  

人生没有中年梦——论池立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