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网络及其实现

ATM网络及其实现

一、ATM网及其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于鹏[1](2015)在《无线ATM中基于主动容错的新型ARQ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自动请求重传(ARQ)机制是一种常用差错控制方法。典型的ARQ机制有选择重发ARQ(SR-ARQ)和回退N-ARQ(GBN-ARQ)。针对选择重发ARQ性能高,但复杂,而GBN-ARQ实现简单,但是性能较差的问题,在GBN-ARQ机制的基础上,做出改进,利用接收数据控制字段本身的统计关联关系,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无线ATM的主动容错的ARQ机制,并在性能和实现复杂度上与常规SR-ARQ和GBN-ARQ分别进行了理论和仿真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AFT-ARQ实现复杂度明显低于SR-ARQ,而性能上较常规GBN-ARQ机制有了显着提高,并接近于SR-ARQ。

康敏[2](2007)在《异构网络协议互通 ——专用ATM信令和No.1/No.7信令互通》文中认为随着通信网络的技术发展,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需要向宽带网络过渡,这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PSTN和宽带网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共存,这期间需要实现PSTN和宽带网络的异构网络互联互通。某专用ATM网络是采用ATM交换体制的通信网络,信令采用专用ATM信令。随着技术和用户需求的发展,该ATM网需要和我国现存的多个网络实现互连互通。其中要求与PSTN进行互通时,ATM网采取的信令协议可以根据要求采用中国7号(No.7)信令方式或中国1号(No.1)信令方式。ATM网对于No.7信令方式只提供了MTP、TUP等功能单元的支持,实现与PSTN的互连互通。本论文正是针对以上问题,实现ATM网和PSTN之间的信令互通。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ATM网络信令方式和呼叫流程;2.研究PSTN的No.1/No.7信令的信令方式和呼叫流程;3.根据对ATM信令和No.1/No.7信令的呼叫流程分析,结合当前PSTN和宽带网的互连互通技术,提出ATM网和PSTN网之间互通的模型:通过采用将网关集成到ATM交换机上的方式,减少网络设备种类,方便用户使用。根据ATM信令和No.1/No.7信令的信令流程以及差异,完成转换信令协议和呼叫流程的制定。根据两个网络间的编号方式,通过给ATM网络配PSTN规划下的区号和局号的编号转换方式,完成两个网络间的用户编号转换和互通;4.在ATM交换机上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vxWorks,实现了ATM信令和No.1/No.7信令的转换和两个网络间编号方式的转换,完成两个网络间的呼叫接纳控制处理;5.通过控制硬件对业务编码方式的转换控制,实现了ATM网和PSTN网用户话音以及传真、计算机点对点通信等业务互通。

张颖,林孝康[3](2006)在《基于ARM和FPGA的嵌入式网关设计》文中认为本文在介绍专用ATM网网关基本功能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着重从硬件设计和软件实现介绍了嵌入式网关的实现。本网关采用ARM微处理器和FPGA数据处理单元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协议转换、OSPF协议包处理等相关网关功能。

白洁[4](2007)在《中国网通ATM网预警式网管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电信业务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及竞争程度的日益加剧,电信运营商已经从原来的“网络资源竞争”转为“服务水平竞争”。那些对电信运营商收入影响重大的“大客户”,如银行、证券、企业集团等对运营商越来越重要,运营商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提高客户忠诚度,争取新的大客户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运营商为大客户提供服务水平协议(SLA),为大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中国网通集团长途数据网预警式网管系统从解决原有网管系统存在的问题出发,力求提高网络管理效率,是对原有网管系统的有效补充与扩展,为业务开展和实施提供有效的管理维护手段和良好的服务质量保障。中国网通集团长途数据网预警式网管系统的目标是提交一个稳定的软件系统产品,负责长途数据网北电ATM骨干网的网络资源、客户资源、承载业务及相关故障告警管理,包括网络设备、中继、电路、客户信息及关联的业务、告警信息,及时主动地发现网络中已经或将要发生的告警,提高长途数据网的管理效率和网络服务质量。中国网通集团长途数据网预警式网管系统以长途数据网络资源管理为基础,变被动式故障处理为主动式故障监控,突出“预警”功能特性,理顺维护人员的工作流程,提高维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并将网络资源数据与业务和客户数据紧密结合,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本文从中国网通ATM网预警式网管系统的功能定位以及建设原则等背景性内容入手,对中国网通ATM网预警式网管系统整体架构的规划、系统主要模块的功能设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网通ATM网现状,以及ATM网预警式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目标。第二章主要阐述了ATM网预警式系统在网络运行支撑系统中的定位,并在一期系统功能使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多的系统功能需求。第三章的部分说明了系统的整体设计原则及技术要求,从具体维护人员使用的角度出发,运用了多种项目管理技术和软件工程思想对系统进行了综合设计。第四章节中具体描述了系统的软件设计结构,从预警网管系统软件和预警客户网管系统两部分进行了具体的功能说明。最后对系统的硬件结构、配置要求等做了详细的描述。本文作者参与完成了中国网通ATM网预警式网管系统的设计与项目实施工作。2004年,中国网通ATM网预警式网管系统已经正式投入运行,自试运行以来,系统前后台运行状况良好,系统性能稳定,各种数据采集准确,采集结果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网络的最新运行状况,且整个系统界面直观、易用,系统在功能、性能、可扩充性及可维护性方面均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并逐步在网络运行监视、网络运行分析、系统操作维护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罗燕[5](2004)在《高速网络中拥塞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信网络诞生之初,拥塞现象便产生了,它表现为网络某处业务量的聚集。拥塞的发生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网络性能,严重时甚至会引起网络的瘫痪。因而,对拥塞的控制是一个关系到网络是否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的一个重大的课题,更是通信网络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拥塞控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以及为信源提供公平的资源分配。随着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融合和发展,传统的电话交换网络已发展成为今天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而且还将继续向着高速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当今的高速网络中,通信协议的分层结构更加复杂,进入网络的通信业务类型越来越多,它们的传输要求与统计特性也各不相同,这就使得高速网络中的拥塞现象变得更加复杂,而高速网络的拥塞控制问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在吸收国内外有关拥塞控制策略及其实现算法、描述通信量统计特性和预测业务流量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ATM论坛组织定义的对ABR服务类型实行的闭环式拥塞控制机制,分析与比较了各种控制算法的优缺点,改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流量控制算法。并研究了对通信业务量建立模型的问题。基于高速网络中通信流量的自相似性与混沌现象的本质联系,提出了一种网络业务流量的预测方法。 全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结果如下: (一) 对高速网络中的拥塞控制策略及其实现算法进行了研究。ATM论坛将拥塞控制策略纳入到高速网络的通信量管理方案中,在其定义的通信量管理文本中,ATM的服务类型被分成了五大类。对不同的服务类别,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其中,对ABR服务类别采用的是一种基于速率的反馈式控制机制。在已经实现了这种反馈式机制的方法中,第一代的方法即二进制方法。二进制方法设计简单,容易操作,但它的不稳定性降低了其有效性,而且公平性很差。第二代的显示速率方法在稳定性和公平性方面改进了很多,但它同时带来了速率计算的复杂性,而且增加了交换机的负担。 (二) 对排队论及其应用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排队论是交换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和系统设计的主要工具。随着通信网络结构及交换与传输技术的发展,排队系统的业务输入过程、交换机的服务过程和服务规则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模式和性能分析指标没有变化。直到现在,它仍是常用的系统分析工具,由于入网业务流量的复杂性,现在多用仿真实验代替了以往的数学解析分析。在高速网络中,自相似性的业务输入对排队系统的性能影响仍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三)研究了描述高速网络中业务流量特性的问题。文中描述了高速网络业务流量自相似性的表现,总结了自相似性的多个等价定义。这些定义从不同的侧面分别表现了自相似性性质的不同特点,如在时间尺度变换下的不变性,自相关函数的长期相关性,业务到达分布律的重尾巴性,以及功率谱密度服从的功率定律。这些特性表明,正是由于业务流量的随机性,使得拥塞控制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随机控制问题。对此控制对象建立恰当的解析模型是设计性能优良的控制算法的一个重要的工作。 (四)业务流量预测是资源分配方案的一种有效措施。准确的业务流量预测,能够为各种网络管理方案如ATM网络中带宽和缓冲区的合理分配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并由此提高网络的利用率以及有效地避免拥塞的发生。基于自相似性与混沌现象的本质联系,本文研究了混沌时间序列吸引子的特性。它的特征由三个不变的量,Lyapunov指数兄、关联维d和Kolin。岁。v嫡来表征。运用几kens的重构相空间理论和最大切apunov指数的定义,对仿真的自相似业务源的速率值作出了预测,并给出了最大预报时间。该预测模式简单,预测效果好。 (五)深入研究了ABR服务的反馈式控制机制及其实现算法,改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流量控制算法,即幻影算法。经过改进后的算法在保留了原来算法的优点,如平滑接入新连接、较强的鲁棒性以及良好的公平性等以外,还通过对设置的不同的拥塞级别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的方法,增强了网络避免拥塞的能力。 (六)给出了基于最大切apunov指数的预测算法和改进的幻影算法的仿真实验结果,并进行了分析。 (七)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拥塞控制,反馈式控制机制,排队理论,自相似性,混沌,预测,仿真实验

李波[6](2002)在《混合的ATM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ATM协议体系结构分为物理层、ATM层、AAL层和高层,如果在终端用户处完全实现这些功能,不仅造价大,还要放弃用户在网卡、网络软件上的投资。而在终端用户的协议栈中采用混合的方案,则既能保留现有网络技术的一些协议层次,又加入ATM的协议层次,可以在将用户接入ATM网的同时,保护用户已有的网络投资。IPoverATM、ATM局域网仿真、DX1、CIF便是这种混合的ATM技术。该文对这些技术进行分析与比较,研究了它的具体实现方式。

江建忠[7](2002)在《利用ATM网络实现高质量综合服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互连网络的迅猛发展 ,社会对于网络服务的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但是作为传输的骨干网络由于投资巨大很难做到伴随服务的更新而随时更新 ,ATM作为一种全能的传输网络显得比较适合这种需要 ,本文就以一个实际应用的网络为对象 ,着重以接入设备为分析对象实现在ATM网络上的高质量综合服务。

董庆阳,李毓麟,谢峰[8](1999)在《局域网接入ATM网的一种方案及其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将传统的局域网接入ATM网,利用ATM网进行互通,不仅可以提高局域网互通的性能,而且对于保护用户已有的投资,促进ATM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非常有利。本文提出了将局域网接入ATM网,利用ATM网进行互通的一种方案,并对方案的具体实施进行了研究。

孙海荣,李乐民[9](1997)在《混合的ATM技术》文中提出ATM协议体系结构分为物理层、ATM层、AAL层和高层,如果在终端用户处完全实现这些功能,不仅造价大,还要放弃用户在网卡、网络软件上的投资。而在终端用户的协议栈中采用混合的方案,则既能保留现有网络技术的一些协议层次,又加入ATM的协议层次,可以在将用户接入ATM网的同时,保护用户已有的网络投资。IPoverATM、ATM局域网仿真、DXI、CIF便是这种混合的ATM技术。本文对这些技术进行综述和分析比较

秦伟[10](1997)在《宽带网及其在我国的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宽带信息网的研究热潮。本文介绍了宽带网产生的背景、组成、提供的业务及国际动态,并就我国宽带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二、ATM网及其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TM网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无线ATM中基于主动容错的新型ARQ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无线ATM中的常规ARQ机制
2AFT-ARQ原理及实现方法
    2.1AFT-ARQ原理
    2.2主动容错的原理和方法
3性能分析
4仿真及结果分析
5结论

(2)异构网络协议互通 ——专用ATM信令和No.1/No.7信令互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异构网络互通技术概述
    1.2 课题任务简介
        1.2.1.项目来源
        1.2.2.课题背景
        1.2.3.研究目的
        1.2.4.发展动向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专用ATM网络和PSTN网互通要求
        1.3.1.1 接口要求
        1.3.1.2 业务要求
        1.3.1.3 协议要求
        1.3.1.4 互连互通要求
        1.3.1.5 同步方式
        1.3.2.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专用ATM网络和PSTN网研究
    2.1 专用ATM网络介绍
        2.1.1 话音业务基本功能
        2.1.1.1 用户注册
        2.1.1.2 用户注销
        2.1.1.3 普通呼叫
        2.1.1.4 特殊服务功能
        2.1.2.话音编码方式
        2.1.3.编号方案
        2.1.4.路由方式
        2.1.4.1 路由方法
        2.1.4.2 反向占用信道
        2.1.4.3 饱和路由避免重复搜索机制
        2.1.5.信令和协议
        2.1.5.1 基本接续的建立
        2.1.5.2 释放
    2.2 PSTN网络介绍
        2.2.1.话音业务基本功能
        2.2.2.话音编码方式
        2.2.3.编号方案
        2.2.4.No.1信令
        2.2.4.1 多频记发器信令
        2.2.4.2 信令的种类和含义
        2.2.4.3 基本呼叫流程
        2.2.5.No.7信令
        2.2.5.1 七号信令系统的基本概念
        2.2.5.2 基本呼叫流程
        2.2.5.3 释放
第三章 异构网互连互通技术研究
    3.1 软交换体系下异构网络的互通技术
        3.1.1.软交换的体系结构
        3.1.2.宽带网关
        3.1.3.互通模型
    3.2 NGN和PSTN网络的互连技术
第四章 ATM网和PSTN的互通分析和设计
    4.1 互通点的确定
        4.1.1.独立ATM-PSTN网关
        4.1.2.网关功能集成到ATM交换机
    4.2 用户信息互通
    4.3 信令和协议互通
        4.3.1.ATM和No.1信令的互通
        4.3.1.1 No.1呼叫ATM用户
        4.3.1.2 ATM呼叫No.1用户
        4.3.2.ATM和No.7信令的互通
        4.3.2.1 No.7呼叫ATM用户
        4.3.2.2 ATM呼叫No.7用户
    4.4 编号方案的配合
        4.4.1.ATM到PSTN
        4.4.1.1 ATM到区号相同的PSTN
        4.4.1.2 ATM到区号不同的PSTN
        4.4.2.PSTN到ATM
        4.4.2.1 PSTN到区号相同的ATM
        4.4.2.2 PSTN到区号不同的ATM
第五章 ATM网和PSTN的互通实现过程
    5.1 开发环境
    5.2 互通设计
        5.2.1.ATM信令处理器功能模块
        5.2.1.1 收号分析处理
        5.2.1.2 PSTN互通处理
        5.2.1.3 路由方式和管理
        5.2.2.ATM—PSTN网关功能模块
        5.2.2.1 控制
    5.3 新增协议
    5.4 ATM-PSTN网关功能调试
        5.4.1.调试环境
        5.4.2.调试记录及分析
    5.5 测试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ARM和FPGA的嵌入式网关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系统结构
    2.1 网关概述
    2.2 网关的工作原理
    2.3 网关结构设计
3 网关硬件设计
    A.组成以太帧与以太帧变IP包
    B.以太帧拆分与以太帧重组
    C.固定信元接收/发送队列
    D.固定信元接收/发送处理
    E.数据发送处理
4 网关软件设计
5 结束语

(4)中国网通ATM网预警式网管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中国网通ATM数据网网络现状
    1.2.ATM数据网预警式网管建设的必要性
    1.3.ATM数据网预警式网管系统(二期)的建设目标
        1.3.1.系统功能增强
        1.3.2.提供客户网管
        1.3.3.提升企业竞争力
        1.3.4.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
    1.4.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ATM数据网网管系统整体架构
    2.1.系统定位
    2.2.系统需求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1.设计原则
    3.2.设计要求
        3.2.1.软件采用分层的体系结构
        3.2.2.采用CORBA技术
        3.2.3.采用C++语言提高程序的效率
        3.2.4.GUI界面采用JAVA语言编写可以跨平台运行
        3.2.5.系统采用图形界面的方式方便易用
        3.2.6.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
        3.2.7.系统支持不同厂家设备的北向接口
        3.2.8.客户网管基于WEB方式
        3.2.9.客户网管软件采用MVC设计模式
第四章 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4.1.软件结构
        4.1.1.软件总体结构
        4.1.2.长途数据网预警系统软件结构
        4.1.3.长途数据网预警CNM系统软件结构
    4.2.系统功能
        4.2.1.系统功能增强和新功能
        4.2.2.客户网管功能
第五章 硬件方案
    5.1.需求分析
    5.2.选型依据
        5.2.1.数据库服务器/接口服务器
        5.2.2.应用服务器/轮询服务器
    5.3.硬件配置
    5.4.组织连接图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速网络中拥塞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拥塞控制
        1.1.1 拥塞现象及其表征
        1.1.2 拥塞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
        1.1.3 拥塞的危害性
        1.1.4 拥塞控制综述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1.2.1 ABR服务的流量控制机制和流量控制算法综述
        1.2.2 业务量建模研究
        1.2.3 业务流量预测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内容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ATM网络及其拥塞控制
    2.1 ATM网络
    2.2 通信量管理与控制框架
        2.2.1 通信量管理
        2.2.2 通信量控制
    2.3 反馈式控制制
        2.3.1 二进制式方法
        2.3.2 显式速率ER方法
3 排队论及其应用
    3.1 系统模型和性能指标
    3.2 经典排队论
    3.3 肯达尔模型
    3.4 现代排队论
4 自相似通信量研究
    4.1 自相似的通信量
    4.2 自相似随机过程的数学定义
    4.3 自相似模型研究进展
        4.3.1 分数布朗运动模型
        4.3.2 分数自回归整合滑动平均FARIMA
        4.3.3 服从Pareto分布的0N-OFF模型
        4.3.4 其它
    4.4 自相似性对排队性能的影响
    4.5 自相似性参数 H的估计
5 基于混沌时间序列分析的预测
    5.1 混沌现象及其应用
        5.1.1 混沌吸引子
        5.1.2 混沌的定义及其特征量
        5.1.3 混沌的应用
    5.2 混沌时间序列分析及应用
    5.3 基子最大Lyapunov指数的预测方法
        5.3.1 相空间重构
        5.3.2 Lyapunov指数特性及其数值计算
        5.3.3 预测模式
        5.3.4 多步预测
    5.4 结论
6 改进的幻影方案在拥塞避免与控制中的应用
    6.1 Phantom方法的原理
    6.2 Phantom算法
    6.3 改进的Phantom算法
    6.4 结论
7 仿真实验及分析
    7.1 预测模式的仿真实验
    7.2 改进的Phantoln算法的仿真实验
8 研究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内容总结
    8.2 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6)混合的ATM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IETF的IP over ATM方案
3 ATM论坛的局域网仿真
4 DXI
5 CIF
6 结束语

(7)利用ATM网络实现高质量综合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ATM网络的分类
3 ATM主要接口
4 实际应用举例

四、ATM网及其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无线ATM中基于主动容错的新型ARQ机制[J]. 于鹏.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15(02)
  • [2]异构网络协议互通 ——专用ATM信令和No.1/No.7信令互通[D]. 康敏.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4)
  • [3]基于ARM和FPGA的嵌入式网关设计[J]. 张颖,林孝康. 微计算机信息, 2006(23)
  • [4]中国网通ATM网预警式网管系统的设计[D]. 白洁.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6)
  • [5]高速网络中拥塞控制研究[D]. 罗燕. 重庆大学, 2004(02)
  • [6]混合的ATM技术研究[J]. 李波.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2(15)
  • [7]利用ATM网络实现高质量综合服务[J]. 江建忠. 电机电器技术, 2002(03)
  • [8]局域网接入ATM网的一种方案及其实现[J]. 董庆阳,李毓麟,谢峰. 电信科学, 1999(09)
  • [9]混合的ATM技术[J]. 孙海荣,李乐民. 电信科学, 1997(05)
  • [10]宽带网及其在我国的建设[J]. 秦伟.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1997(01)

标签:;  ;  ;  ;  ;  

ATM网络及其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