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管理经验

网络管理经验

一、网络管理经验点滴(论文文献综述)

亢洋[1](2021)在《高中化学教师教科书的使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2019版)在最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中已经广泛使用。那么化学教师是怎样使用该教科书的?哪些因素影响教师们的使用?本研究建立了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水平分类体系,编制了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访谈提纲,开展半结构化访谈,结合扎根理论,提取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因素。首先,搜集与述评教科书使用情况、应用扎根理论研究的相关文献,明确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汇总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水平分类标准,建立了使用、调整、取代、创造、省略的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水平分类体系。其次,以建立的水平分类体系为框架,结合六位高中化学教师2019年济宁市教学能手比赛的教学视频,划分六位教师教学行为所属的教科书使用情况,编制了高中化学教师使用教科书情况及影响因素的访谈提纲。然后,采用质性访谈的方法开展实测:对教学视频中的六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多角度深入了解教师对新版教科书使用的看法。接着,对访谈音频进行文字转录,采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转录稿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提取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教师教科书的使用及教科书编制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教师教科书的使用方式存在使用、调整、取代、创造、省略五种情况。(2)教师、教科书、课程资源、学生、情境因素共同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其中教师本身是影响教科书使用的最重要因素。研究的创新点:(1)编制的化学新教科书使用访谈提纲,为评量化学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新工具;(2)提出的教师使用教科书影响因素的结论,为教师更好地使用教科书提供了新依据。

刘荣伶[2](2020)在《大城小事·睹微知着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面对当前超大型公共空间建设导致的空间尺度割裂和情感疏离现象,探索以小微公共空间和情感化设计为切入点的城市肌理缝合和情感体验修补。小微公共空间作为公共空间体系构建中的基层组分,是最便捷可达和贴近居民日常生活圈的情感寄托场所。存量规划和城市微更新运动更是赋予了其良好的发展契机,伴随关注“精度”(细节)与“温度”(人性场所)的城市空间发展趋势,深入剖析和构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综合环境心理学、建筑现象学、情感化设计等相关理论基础,本文从尺度、类型、情感关联性等角度明确界定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概念及内涵,构建情感化研究体系。通过对天津市不同尺度城区样本下小微公共空间在本能、使用和反思层面的实证研究,凝练控制策略导则。全文包括三大方面研究内容:(1)小微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及内涵的深入解析提出小微公共空间的广义和狭义概念、规模与内涵,采用类型学法抽取小微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为建筑贴附型、街道衍生型、“L”围合型、“U”围合型、“口”围合型以及驻留型和穿过型两种使用行为模式。(2)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体系构建借鉴情感化设计和感性工学理论,构建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研究体系。形成小微公共空间设计语境下的本能、使用和反思层面情感诉求含义。从情感载体、情感呈现、情感人像及量化方法角度阐述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基础,后综合天津市空间结构及研究对象内涵属性侧重,选取城市新区、历史街区和生活社区三种样本,整理各样本下的情感化设计内容及工具方法。(3)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在不同尺度层面的实证研究城市新区尺度:对天津滨海新区进行本能情感层面的整体感知和公共空间体系分析,辅以小微公共空间分布格局测度,和以L围合型和U围合型类型为主的小微公共空间行为观察及分析。历史街区尺度:针对街道衍生型小微公共空间进行空间句法和行为观察分析,并使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实现关键情感影响因子确定。街道衍生型小微公共空间形态要素中过渡空间、底商及店前空间、临街建筑特征、界面通透性及环境色彩和谐是影响人们驻留型行为发生的关键条件,并结合Emoji Grid(情感表情网格)完成空间情感二维分布呈现。生活社区尺度:依靠PSPL调查法、访谈和空间行为观察实现基本数据收集,通过空间形态类型和使用行为模式的比对,挖掘反思情感层面的非正规行为对小微公共空间的主动介入与情感寄托,揭示并验证小微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的扭结。每部分末尾围绕三个尺度的实证研究结果整理提出具体的控制性策略导则。本文旨在回归本源的“人·空间·情感”话题,以质性理论为基础辅以量化手段支撑,既着眼数据的客观分析更衔接真实的生活图景,以微切入,睹微知着,挖掘和探讨小微公共空间的深层情感厚度。

余云露[3](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阮氏清水(NGUYEN THI THANH THUY)[4](2020)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深入,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早在西汉时期,汉语就传入了越南,随后不断与越南历史、文化、社会相融合。新中国成立之后,越南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两国在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等领域不断相互交流,汉语自然就成为越南重要的外语之一。汉字(ch?Hán)、汉喃辞(t?Hán N?m)、汉越词(t?Hán Vi?t)成为越南语言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中越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对汉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越南高校汉语教学研究工作也就备受重视。然而,当前越南汉语教学仍然停留在对教学技巧的强调,对相关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研究、线上与线下(O2O)的教学融合,以及如何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这一深刻变化,如何寻求一条适合越南学生的有效汉语学习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针对越南高校学生汉语学习的自主能力较低、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探索构建一个适用于越南高校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O2O(Online/Offline)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探讨适合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的设计,以及具体的案例研究。紧紧围绕研究问题的重点,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通过对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现状、越南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及O2O教学模式的文献分析,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新建构主义理论,依托O2O教学原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以及结合越南高校本土教学实情,构建了面向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同时提出了两个假设:一是O2O教学模式适合越南的对外汉语教学;二是学生习得汉语的过程中,线上线下设计好的学习活动将从不同的维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个过程将会降低不利因素的干扰、激发有利因素作用的发挥,从而逐渐培养和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制定了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案,为后续模式验证提供相应的评价标准。(2)设计实施O2O对外汉语的学习环境及学习活动。本研究基于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以及模式架构,从教师教学的视角,创设了支撑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且利于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环境。同时对学习环境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针对O2O汉语教学模式的线上线下两环境的功能、架构及具体的学习活动进行了设计。(3)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案例教学实践。为了验证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了Edmodo作为线上教学平台,选择河内首都大学外语系汉语班为研究对象,以《汉语言文化》为例开展案例研究实践。采用设计研究的思路,开展了包括模式的初步应用、模式的细化应用、模式的强化应用三轮迭代案例实践。通过三个学期教学模式迭代设计和教学活动调整,对187名学生的线上跟踪、课堂观察、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得出:大多数学生不仅较好地适应了新的教学模式,而且在汉语学习观念、自我意识、信息素养、社区归属感和学习成绩等方面都得以提升,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得到了显着提升,从而也验证了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对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有效性。互联网教育应用在越南刚刚兴起,必然会挑战各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汉语教学也不例外,创新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互联网时代知识爆炸,更加凸显了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利用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期他们能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尽管本人在越南高校长期从事汉语教学,深感汉语教学远比其他语言的教学难度大得多。选择这样的研究题目,也是一种挑战、一种探索、一种提升。期望自己的研究不仅能促进自己未来汉语教学的提升,也为他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罗静[5](2020)在《革命理念的传输与建构 ——抗战时期的山西学校教育》文中研究指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建立的晋察冀(晋东北)、晋绥(晋西北)、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晋东南)包含山西的大部分地区。在动荡的政治背景、贫瘠的经济基础下发展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中共以此为契机,采取了得当的教育方针政策,不仅培养了大量革命人才和干部,而且实现了对中国农村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的改造和重塑。本文以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各革命根据地的学校教育档案及文献资料为基础,考察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开展学校教育的制度运作及其微观实践,总结其所展现出的模式与特征,揭示出学校教育传递中共政治意识与价值观念的过程及其对于社会变迁的影响。具体而言,抗战时期中共在山西根据地学校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是围绕教育“正规化”展开的。在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摸索学校教育发展路径,必然面临着教育与生产、与战争之间的矛盾,因此学校教育逐渐摸索出非正规化的教育策略与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以抗战为中心的革命性及学以致用的实用性;在教学形式上,体现出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践性及配合战时游击教育的灵活性;在教育政策上,体现出实现教育大众化的普及性特征。通过学校教育,中共价值观念在边区社会得以建构,一方面通过大众化的教育普及将内涵着中共意识形态的文化传输至基层社会,另一方面通过对民众心理和公共意识、政权认同等方面的塑造与构建,为乡村民众参与集体行动提供了统一的认知框架。这些认知框架在建构强大的社会关系网络和革命实践中得到强化,内化为民众自身的政治观念,并在集体行动中逐渐形成对中共政权和权威的认同。战时学校教育体现为“价值的教育”,群众路线的教育内化使中共的价值观念有了系统而有效的传输路径,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教育动力。中共在学校教育中寻求与边区民众生计相适应的方针策略,重新界定乡村社会文化和关系网络,将新的信息和价值通过学校引入乡村社会,试图去影响、引导乃至改造社会民众,从而赢得其对中共抗战的支持和认同。正是这种结构化、制度化的教育框架构建起中共的话语体系,成为引发社会变迁的内在动力。

潘艳芝[6](2020)在《镀锌层虫胶-无机盐无铬钝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铁材料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但在使用的过程中长期暴露于空气,导致钢铁材料腐蚀,故人类将钢铁材料镀上保护层。镀锌工艺对保护钢铁材料具有重要意义,但金属锌较活泼,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使镀层生成一层如“白锈”的腐蚀物质,这不仅使钢铁的防护效果大打折扣,还影响镀层的外观质量,故将镀层表面进行钝化工艺的防护处理。其中耐蚀性能好价格低廉的六价铬钝化备受大家青睐,但是六价铬具有毒性,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污染环境,从而国内外团队致力于研发无铬钝化技术代替有铬钝化。针对此本论文研发了一种以硅酸盐为主成膜剂,添加虫胶和其他成膜促进剂等物质的复合钝化膜。论文以硅酸盐为主要成膜剂,添加虫胶溶解液,对硅酸盐-虫胶复合钝化膜进行研究。根据虫胶的溶解情况选择最佳虫胶添加量,采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硅酸钠-虫胶复合钝化工艺。论文借助红外光谱、扫描电镜SEM和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了钝化膜层的微观组织形貌和组分组成。采用中性盐雾试验、盐水浸泡试验、乙酸铅点滴试验、电化学试验和附着力试验研究钝化膜性能。根据论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根据虫胶在酸类、碱类和醇类中各溶解液的溶解情况和添加到复合钝化液中制备的复合钝化膜耐腐蚀性能的研究,同时根据红外光谱分析,确定钝化液中加入虫胶溶解液浓度为500 ml正丁醇+5 g虫胶制得虫胶溶解液时,复合钝化膜的耐腐蚀性能较好。根据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试验结果,最后确定最佳钝化液配方为:硅酸钠22g/L+硝酸7 ml/L+双氧水70 ml/L+正丁醇虫胶溶解液1.5a ml/L。采用单因素试验对钝化工艺条件研究后,设定复合钝化膜的钝化p H值为1.5、钝化温度为55℃、钝化时间为50 s,干燥方式为吹风机吹干。组织成分分析发现,复合钝化膜表面更加平整、致密。添加虫胶的复合钝化膜具有和虫胶相同的羟基、醛基和-CH2等基团,说明复合钝化膜的膜层组成部分存在虫胶树脂。钝化膜层中含有Zn O、Si O2、Zn(OH)2、Si-O-H、Si-O键和Si-C等键。对复合钝化膜进行耐腐蚀性能试验得到,中性盐雾试验72小时后,复合钝化膜的白锈腐蚀面积为5%。Na Cl盐水浸泡60 h后复合钝化膜和铬酸盐钝化膜出现白锈,而空白试样和单一钝化膜在24 h后即出现白锈。电化学分析,相比较空白试样和单一钝化膜的自腐蚀电位而言,复合钝化膜的自腐蚀电位明显正移,且复合钝化膜的自腐蚀电流密度较空白试样降低了一个数量级,复合钝化膜的极化电阻是空白试样的52.6倍,同时阻抗数据和乙酸铅点滴试验也说明复合钝化膜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硅酸盐-虫胶复合钝化膜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有机成分虫胶和无机成分硅酸盐之间的交联协同作用,形成-Si-O-Si-Zn和-Si-O-Si-CH2结构,从而构成立体的网状结构,Zn O和Si O2单体填充在网络的空隙处,形成致密,均匀,耐腐蚀性能优良的硅酸盐-虫胶复合钝化膜。

孙潇昊[7](2019)在《微生物矿化机理与混凝土裂缝修复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混凝土是土木建筑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易开裂,裂缝的出现严重影响建筑结构的寿命和安全,混凝土裂缝的修复问题是学术界和工程界关注的焦点,而微生物诱导碳酸钙(Microbially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技术由于其环境友好性被提出在混凝土裂缝修复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此,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8147,51278099)、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KYCX18_0107)、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YBJJ1846)为依托,开展了不同的裂缝宽度的MICP量化修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低温和强碱条件下提高MICP修复效率的方法,同时还通过理论计算对相关机理进行深入量化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大量的试验分析,确定最优MICP工作温度、p H值、尿素、钙离子浓度等条件,提出一种营养液优化配方和一种添加尿素的改进技术,通过MICP矿化试验验证其优势,为后续宽裂缝修复奠定基础。选用巴氏芽孢杆菌,研究不同条件对其生长特征、脲酶活性和碳酸钙产率的影响,确定后续试验初始p H值、适宜尿素、钙离子浓度等条件;利用生物膜生长连接成片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提高碳酸钙产率的微生物营养液优化配方,获得更高的脲酶活性和碳酸钙产率同时使沉淀便于聚集成团,为较宽裂缝修复提供可能;利用常规MICP矿化试验验证了巴氏芽孢杆菌的MICP胶结能力,并提出添加尿素的方式对MICP矿化技术进行改进,获得更多的碳酸钙,为更大尺度裂缝填砂修复奠定了基础;同时参照碳酸钙矿化的试验,研究碳酸镁矿化的可行性,再次验证添加尿素方式的优势。(2)通过MICP矿化固砂试验研究,建立并验证了孔隙网络生长模型的正确性,同时考虑生物膜生长对模型进行优化,最后还建立了MICP裂缝修复模型。解析尿素分解速率公式,并考虑MICP过程中溶质对流扩散、微生物流动运输、碳酸钙沉淀和化学反应的影响,建立化学反应初始计算模型。考虑孔体孔喉影响建立一维孔隙网络生长模型,考虑生物膜生长影响后对碳酸钙产率计算模型进行优化,通过MICP矿化固砂试验结果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实现了碳酸钙生产量理论计算分析。类比于MICP孔隙网络模型,建立MICP裂缝修复模型,为混凝土裂缝修复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基础。(3)针对不同宽度混凝土裂缝分别提出点滴法、注射法、灌注法和改进营养液的修复工艺,并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价;利用0.5~2.0 mm裂缝修复试验结果验证MICP裂缝修复计算模型的可行性;通过改进营养液修复1.0~2.0 mm裂缝试验,证明改进营养液具有产生碳酸钙聚集成团的优越性。选用巴氏芽孢杆菌,针对混凝土试件的0.05~0.15 mm裂缝提出了MICP混合液点滴法修复工艺;对0.1~0.5 mm裂缝采用注射MICP混合液的修复工艺;对0.5~1.0 mm裂缝采用灌注MICP混合液的修复工艺;利用提出的高活性脲酶MICP配方,提高MICP修复混凝土裂缝的宽度,同时将试验测得碳酸钙产率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MICP裂缝修复计算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利用改进后的营养液成功修复宽度为1.0~2.0 mm裂缝,证明改进营养液具有产生碳酸钙聚集成团的优越性;通过各指标进行修复效果评价分析,研究得到不同裂缝宽度对应的不同的MICP工艺。(4)在MICP矿化固砂试验和室内1.0~2.0 mm裂缝修复试验的基础上,成功修复实体外墙侧移裂缝,并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价。选用巴氏芽孢杆菌,基于MICP矿化固砂试验和室内1.0~2.0 mm裂缝修复试验,为验证MICP现场裂缝修复的可行性,将MICP技术用于南京某小区外墙侧移裂缝的修复,并成功修复现场宽裂缝;现场试验通过裂缝渗水速率、表面强度、碳酸钙含量和声时值等指标分析了现场混凝土裂缝的MICP修复效果。(5)针对混凝土裂缝修复时低温环境脲酶活性低和碳酸钙产率低的限制,提出三种改进方法,提高低温条件的修复效果。从巴氏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和四种土壤中分离菌种中筛选出适应低温条件下的菌种,确定低温MICP的最优尿素和钙离子浓度条件,并提出胶凝液中添加营养物质,培养过程中后加尿素和低温驯化三种方式提高低温条件下较低的碳酸钙产率;根据前期试验结果,选出巨大芽孢杆菌进行MICP矿化固砂试验和低温裂缝修复试验,使低温条件下MICP矿化和裂缝修复成为可能。(6)针对MICP裂缝修复中碱性环境高p H值,碳酸钙产率低的问题,提出了添加氧化铝的方法,提高了MICP修复混凝土裂缝的修复效果。通过巴氏芽孢杆菌的生长特征,脲酶活性与碳酸钙产率等指标研究了添加氧化铝对MICP过程的影响;采用添加氧化铝的方法对0.5~1.0 mm裂缝进行MICP修复,通过浸出液p H值、尿素利用率、声时值、碳酸钙生成率与抗压强度等指标评价了MICP修复效果,验证了添加氧化铝方法修复混凝土裂缝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刘健[8](2019)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以大理大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新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式各样的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围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的目标,积极探讨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研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新载体促进思政方法手段创新,是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现实课题。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关于高校运用信息技术载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资料的基础上,以大理大学为调查个案,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证调查研究,深入学校各部门和学院,深入学生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群体,共采集调查问卷910份;并对部分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进行访谈调查,较全面地把握了信息技术支持大理大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状况。针对目前大理大学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对信息技术载体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之间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挖掘和分析,并根据查阅各类论文和着作的相关资料,对运用信息技术载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问卷调查主要从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运用信息技术载体情况、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的信息技术软件硬件建设情况、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运用信息技术的统筹管理情况、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信息素养情况等五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方面进行,以调查数据和访谈信息为依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理大学对思想政治工作运用信息技术已重视但认识不足,思想政治工作中对各类信息技术已运用但不充分,信息技术设施建设有投入但仍不足,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有差距,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升,对信息技术运用的典型经验总结推广有待加强等问题。在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5条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载体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重视和加强信息技术支持思政工作,塑造德育信息化校园新风尚;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形式,构建信息化育人新手段;加强思政工作信息技术载体硬件资源建设,拓展信息化校园新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营造网络育人校园新环境;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信息素养,筑牢网络育人新阵地。通过个案调查研究,深入、具体地了解大学生和思政工作者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总结大理大学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种类、使用程度以及未充分应用的信息技术的情况,查找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信息技术未能充分支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分析造成信息技术使用率和开发程度低的主客观原因,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开发运用的多维视角,具体、全面地探究符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的诸多可应用的信息技术方法手段,以此支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提供参考借鉴。

李晓晓[9](2019)在《P2P网贷行业监管研究 ——以点滴身边平台跑路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对我国金融领域产生的影响日趋加深。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加之宽松的金融环境激发出了众多的金融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高速发展。P2P网贷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P2P网贷模式相对于传统贷款模式来说具有便捷性、高效率、低成本和普惠性等特点,因此其在我国得以迅猛发展,并对我国的金融体系改革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P2P网贷模式已经成为我国传统金融体系的一个有益补充,为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普惠金融政策的落地和实施。然而,由于我国P2P网贷行业的监管缺位,行业内问题平台不断暴露,跑路、失联、提现困难等问题极大地扰乱了P2P网贷行业的有序发展。网贷行业的互联网属性打破了投资的地域属性,一个平台的倒闭牵连千千万万个不同地区的投资者,致使个体平台一旦出现风险,将可能向不同地区和平台间扩散传染,引发行业内的恐慌情绪。本文先是对我国网贷行业的发展现状及监管现状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点滴身边平台跑路案例,研究平台的产品模式,分析平台运营情况及财务状况,并对其跑路事件进行梳理,发现其与诈骗平台中益信金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挖掘其倒闭跑路的历史、现实原因,找出案例体现出来的行业监管漏洞,为目前P2P网贷行业监管存在问题以及优化行业监管框架体系建议的提出提供思路和依据。最后根据实际提出我国P2P网贷行业监管方面存在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平台隐性或变相自担保、投资者权益保护不力、行业风险转移到助贷机构、平台退出机制不健全、行业自律性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加快网贷备案步伐,提高准入门槛;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分散平台风险;加强投资者教育,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将助贷环节纳入监管;设立风险分类处置制度,帮助平台良性退出;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等相应政策建议,为完善我国网贷行业监管体系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以期我国网贷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杨磊[10](2019)在《意识形态引导论》文中提出意识形态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服务于国家政权巩固、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引导是指执政党为了巩固国家政权,运用一系列手段引领全体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的过程。意识形态有着广泛的社会功能。意识形态引导功能是意识形态功能的一个方面,表现为:定向解释世界,提供价值和规范,供给制度和政策。意识形态引导功能的实现需要内外部条件。从内部条件看,其功能的实现既要有清晰的主体和客体、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还要有持续的动力以及媒介。从外部条件看,社会发展的诸要素制约着意识形态引导功能的发挥,其中,经济生产中的经济技术、经济体制、国际经济环境是影响意识形态引导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结构中家庭结构、阶层结构、社会流动与社会改革是影响意识形态引导的重要因素,政治上层建筑中执政党、国家机构和法治体系的调整是意识形态引导的重要手段,观念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思潮是意识形态引导的主要对象。政治系统理论为理解意识形态引导的整个过程提供了一套分析方法。按照此方法,我们可以把意识形态引导看作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的良好运行仰赖于充分的内外部条件。政治系统理论提供了把内外部条件放入意识形态引导系统中进行分析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环节,这些环节构成了意识形态引导的运行机制。这一机制是分析意识形态引导全过程的一种视角,它把引导过程分为四步,即需求的输入、支持的输入、支持受到压力时的反应、反馈环路与特定支持的输出。在需求输入环节中,需求是指能够对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需要。社会成员需求的广泛性使得需求过多成为意识形态引导的难题。因此,对需求产生之前的表现形式—欲望进行调节和转化就十分重要,即要建立欲望转化和调节机制。当那些正当的欲望必然转化为需求时,对需求流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就成为了又一个难题,因此,要建立需求流量调节机制。当需求输入后,执政党必然要对这些需求进行回应,这就是支持的输入。不管是显性支持还是隐性支持,支持的承担者主要是执政党。然而,执政党在进行支持输入过程中,必然受到经济社会复杂环境的干扰以及自身局限性或失误的影响,支持受到损耗的结果不可避免。正因为如此,支持输入后必然会受到部分社会成员需求仍没有被满足而带来的压力。此时,执政党必须做出反应。最有效的办法是提供弥散性支持,具体就是:执政党当中的引导者采用友好的态度和持续的善意,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引导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虽然支持输入和弥散性支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社会成员的需求问题。但是,仍有部分社会成员的需求因经济社会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无法完全被满足,此时,执政党必须提供特定的支持,即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法、价值观和政策来满足这些需求。支持的特定输出过程就是反馈环路,它分为反馈刺激、反馈反应、反馈信息、特定输出四个步骤。之前的政策输出、环境的变化、社会成员的认知性反馈都可以看成是一种反馈刺激,这些刺激的各种表现就构成了反馈反应。积极的反馈反应是执政党之前输入的支持满足了部分社会成员需求的结果。消极的反馈反应是各种复杂因素带来的社会成员需求变化而没有被满足的结果。面对消极反应,最有效的办法是,执政党以成本最低、收效最大的方式优先满足某些最有影响的成员。除此之外,执政党还必须对消极反馈反应中的信息进行研究,具体要研究这些信息出现失真和时间延搁的情况,进而获得及时、准确的社会成员的动态思想和行为信息。但是,执政党只有信息,没有输出能力,仍然无法提供有针对性且高质量的输出。因此,执政党要善于利用自身具备的内外部资源,以最大的努力和诚意输出特定的价值观和政策。一般而言,这种特定的输出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那些特定的需求。但是,若想顺畅地进行意识形态引导,还必须把这种输出与弥散性支持结合起来,持续地在变化着的复杂环境中提供支持。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变化巨大,意识形态引导处在异常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之中,既有积极因素,又面临不少挑战。积极因素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引导的理论基础不断夯实,意识形态引导的方式不断完善,意识形态引导的机构不断健全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社会思潮冲击主导性意识形态,重大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频发,主客体成员带来的隐患等。挑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实现意识形态引导功能所需的内外部条件不足。表现为:外部条件的复杂性,内部条件满足的艰巨性。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引导运行机制不完善。表现在:党对人民群众需求的转化和调节能力较低,导致需求过载现象出现;支持输入不足与偏差的现象时有发生;意识形态引导受到压力时,反应者和反应时间方面存在问题;特定支持输出过程中反馈环路的部分环节存在压力。为了在剧烈变化着的时代长久稳固执政,中国共产党应从两方面入手应对意识形态引导面临的难题。首先,从长远看,应认清意识形态引导功能实现的内外部条件。要认清外部条件中,经济发展是意识形态引导持续有效的根本前提,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影响意识形态引导的重要因素,政治上层建筑的调整是意识形态引导的重要手段,党的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须形成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长期格局;要认清内部条件中,主体、客体、目标、动力和媒介等方面问题改进的艰难性和长期性。其次,在短期内,中国共产党可以通过优化意识形态引导的运行机制,满足和调节人民群众近期的迫切需求。具体就是:完善欲望转化机制和需求流量调节机制;提供强劲且精准的支持输入;保持受到压力时的恰当反应;畅通特定支持的反馈环路。

二、网络管理经验点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管理经验点滴(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化学教师教科书的使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提出
2 文献综述
    2.1 教师教科书的使用
    2.2 影响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因素
3 研究目标与内容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2.1 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分类体系的构建
        3.2.2 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的探析
        3.2.3 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访谈提纲的编制
        3.2.4 教师教科书使用影响因素的调查
4 理论基础与假设
    4.1 理论基础
        4.1.1 扎根理论
        4.1.2 教师教材观
    4.2 研究假设
5 研究设计
    5.1 研究流程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对象
    5.4 研究工具
        5.4.1 访谈问题拟定的思路
        5.4.2 访谈提纲的编制
6 资料分析与结果
    6.1 教师教科书的使用情况
        6.1.1 教师对教科书知识的呈现
        6.1.2 教师对教科书功能栏目的处理
    6.2 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影响因素
        6.2.1 教师使用教科书影响因素的质性分析
        6.2.2 教师使用教科书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6.2.3 教师使用教科书影响因素的综合讨论
    6.3 教师教材观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建议
8 研究反思
    8.1 研究局限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A教师访谈转录稿
    附录三 B教师访谈转录稿
    附录四 C教师访谈转录稿
    附录五 D教师访谈转录稿
    附录六 E教师访谈转录稿
    附录七 F教师访谈转录稿
致谢

(2)大城小事·睹微知着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问题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动态评述
        1.3.1 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动态
        1.3.2 小尺度城市公共空间研究
    1.4 研究对象、内容及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范围
    1.5 研究创新点
        1.5.1 明确界定小微公共空间概念并解析其内涵
        1.5.2 构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与方法
        1.5.3 提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策略与导则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小微公共空间介入日常化城市实践中的活跃性
        2.1.1 犬吠工作室微公共空间(Micro Public Space)探索
        2.1.2 “一日停车位”(Parking Day)改造活动
    2.2 永未停息的抽象现象探索——普适的情感研究
        2.2.1 情感与情绪的概念辨析
        2.2.2 基本情感和维度情感论
    2.3 “空间与情感”——从宏观到微观的多元理论解读
        2.3.1 情绪地理学——研究地理空间、人、情绪三者关系
        2.3.2 环境心理学——侧重人的行为与物理环境互动机制
        2.3.3 建筑学语境下的空间情感营造实践关注与思考
        2.3.4 建筑现象学——来源现象哲学的身体在场体验
        2.3.5 情感在空间感知领域被关注度提升
    2.4 以“感性工学”为代表的产品情感化设计探索
        2.4.1 情感化设计(Emotional Design)
        2.4.2 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
    2.5 小结
第3章 小微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
    3.1 小微公共空间的尺度明确
        3.1.1 以人为基本尺度的空间规模讨论
        3.1.2 基于行业标准和案例分析
    3.2 小微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3.2.1 广义和狭义角度的综合释意
        3.2.2 本研究对象的具体范围指向
        3.2.3 依托城市空间的主体附属性
        3.2.4 相关概念辨析
    3.3 空间界面和行为使用视角下的小微公共空间类型划分
        3.3.1 小微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类型
        3.3.2 小微公共空间的使用行为类型
    3.4 小微公共空间的内涵解析
        3.4.1 小尺度——内在属性特质
        3.4.2 系统性——空间网络完善
        3.4.3 微设计——空间操作态度
        3.4.4 日常化——贴近生活使用
        3.4.5 四点内涵的内在相互关联
    3.5 小微公共空间的优秀案例解析
        3.5.1 案例的选取原则
        3.5.2 调研区域及概况
        3.5.3 调研内容及方法
        3.5.4 调研结果及讨论
        3.5.5 案例的设计启示
    3.6 小结
第4章 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体系研究
    4.1 空间体验的情感诉求层次
        4.1.1 产品情感化设计的建筑学转译
        4.1.2 本能层面情感诉求(Visceral level)
        4.1.3 使用层面情感诉求(Behavioral level)
        4.1.4 反思层面情感诉求(Reflective level)
    4.2 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同场所营造理论内核辨析
    4.3 小微公共空间的情感载体——情感影响要素构成
        4.3.1 空间形态要素的直接作用——情感诱因(显性要素)
        4.3.2 非空间形态要素的间接作用——情感滤镜(隐形要素)
        4.3.3 非空间形态要素和空间形态要素的相互影响
    4.4 小微公共空间的情感呈现——空间行为模式对应
        4.4.1 驻留型空间行为的情感呈现及侧重
        4.4.2 穿过型空间行为的情感呈现及侧重
    4.5 小微公共空间的情感人像——群体体验差异性
        4.5.1 老年人的情感诉求及空间体验侧重
        4.5.2 少年儿童情感诉求及空间体验侧重
        4.5.3 女性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情感诉求及空间体验侧重
    4.6 “测量不可测量”——情感化设计量化方法的比较研究
        4.6.1 基于主观体验的情感量化方法
        4.6.2 针对外部表现的情感量化方法
        4.6.3 面向生理唤醒的情感量化方法
        4.6.4 多种量化方法应用及优劣比较
    4.7 小结
第5章 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方法体系构建
    5.1 情感化设计方法体系构建思路
    5.2 基于大众点评的城市公园点评开放数据解读
        5.2.1 语义数据——文本情感语义的正负情绪值评定及分类
        5.2.2 图片数据——挖掘使用者关注的空间微观要素
        5.2.3 位置数据——评价热力图呈现
    5.3 明确情感化设计研究区域选取及尺度等级
        5.3.1 研究区域小微公共空间问题
        5.3.2 研究样本选取标准及侧重点
        5.3.3 宏观区域尺度——城市新区
        5.3.4 中观区域尺度——历史街区
        5.3.5 微观区域尺度——生活社区
    5.4 情感化设计的量化方法具体操作
        5.4.1 侧重于不同尺度层面小微公共空间内涵的方法选取
        5.4.2 情感呈现方式原始数据获取——空间行为观察法
        5.4.3 空间形态要素宏观布局分析——空间句法
        5.4.4 情感载体关键影响因子确定——主成分因子分析法
        5.4.5 情感数据的形象呈现方式——Emoji Grid(情感表情网格)
    5.5 小结
第6章 城市新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实证研究——以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例
    6.1 城市新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方法明确
    6.2 重点调研区域选取及小微公共空间基本认知
        6.2.1 两处重点调研区域的选取
        6.2.2 以“L”和“U”围合型为主要空间类型
        6.2.3 三维空间的基本活动类型分析
        6.2.4 滨海新区的小微公共空间分布
    6.3 本能层面的情感诉求分析——空间整体感知
    6.4 使用和反思层面情感诉求分析
    6.5 滨海新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控制策略导则
        6.5.1 控制策略通则
        6.5.2 控制策略细则
    6.6 小结
第7章 历史街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实证研究——以五大道历史街区为例
    7.1 历史街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方法明确
    7.2 五大道历史街区小微公共空间类型基本认知
        7.2.1 五大道历史街区的空间发展概况
        7.2.2 二维空间形态类型的特征及分布
        7.2.3 三维空间使用行为类型及其特征
    7.3 街道衍生型小微公共空间调研样本的选取
        7.3.1 街道衍生型小微公共空间分布
        7.3.2 空间句法街道轴线和线段分析
        7.3.3 街角调研样本的最终选取
    7.4 街道衍生型小微公共空间的情感量化测度
        7.4.1 微观空间形态要素指标
        7.4.2 数据收集和相关性筛选
        7.4.3 同驻留行为的相关分析
        7.4.4 影响因子的贡献率解读
        7.4.5 Emoji Grid情感维度呈现
    7.5 历史街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控制策略导则
        7.5.1 控制策略通则
        7.5.2 控制策略细则
    7.6 小结
第8章 生活社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实证研究——以天津市生活社区为例
    8.1 生活社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方法明确
    8.2 生活社区小微公共空间的基本认知
        8.2.1 二维形态类型提取及其特征
        8.2.2 三维空间基本活动类型分析
    8.3 本能和使用层面的情感诉求分析
    8.4 反思层面的情感诉求分析——积极主动的私有领域改造
        8.4.1 社区样本1 的空间行为观察分析及访谈结果整理
        8.4.2 社区样本2 的空间行为观察分析及访谈结果整理
        8.4.3 社区样本3 的空间行为观察分析及访谈结果整理
    8.5 生活社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控制策略导则
        8.5.1 控制策略通则
        8.5.2 控制策略细则
    8.6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以微见着”明确界定小微公共空间概念及内涵
    9.2 “以微系情”构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9.3 “精微设计”提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控制策略与导则
    9.4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德国柏林小微公共空间案例调研整理
    附录B 大众点评抓取的全部广场、公园基本信息
    附录C 五大道街角空间空间感知问卷调查表整理
    附录D 五大道街区街角微观空间形态要素记录表
    附录E 滨海新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感知问卷调查
    附录F 生活社区小微公共空间情感感知问卷调查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1.1.3 个人兴趣指向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1.1 理论意义
        1.2.1.2 实践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小学教师
        1.4.2 教师职业困惑
        1.4.3 叙事研究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2.4.1 访谈法
        2.4.2 观察法
        2.4.3 实物收集法
        2.4.4 文献分析法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2.5.1 研究的伦理
        2.5.2 研究的效度
        2.5.3 研究的推广度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5.1 内部影响因素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5.2 外部影响因素
        5.2.1 社会环境
        5.2.2 学校因素
        5.2.3 家庭因素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附录7:图片汇集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对外汉语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亟待关注
        1.1.2 O2O教学模式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支持
        1.1.3 越南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自主学习能力
        2.1.1 自主学习能力概念演进
        2.1.2 自主学习能力的制约因素、培养途径及评价标准
    2.2 对外汉语教学
        2.2.1 世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2.2.2 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2.2.3 信息化对外汉语教学
        2.2.4 对外汉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研究
    2.3 越南的汉语教学与研究
        2.3.1 越南汉语教学发展足迹
        2.3.2 越南高校汉语教学概况
        2.3.3 越南高校汉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现状
    2.4 O2O教学模式
        2.4.1 O2O教学模式诞生的背景
        2.4.2 O2O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4.3 O2O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2.4.4 O2O教学模式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支持
3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构建
    3.1 理论基础
        3.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1.2 新建构主义理论
    3.2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设计
        3.2.1 O2O模式设计原则
        3.2.2 O2O教学模式模块及功能
        3.2.3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模型设计
    3.3 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学习环境设计
        3.3.1 O2O对外汉语学习环境
        3.3.2 基于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学习活动的设计
    3.4 O2O对外汉语教学:实施流程与条件
        3.4.1 教学流程
        3.4.2 教学条件
    3.5 O2O教学模式评价设计
        3.5.1 评价目标
        3.5.2 评价维度设计
        3.5.3 评价方案
4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案例研究
    4.1 案例简介
        4.1.1 案例简介
        4.1.2 案例研究过程设计
        4.1.3 案例评价方案
    4.2 第一轮实践:模式的初步应用
        4.2.1 对象简介
        4.2.2 实施策略与过程
        4.2.3 实践结果分析
        4.2.4 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
    4.3 第二轮实践:模式的细化
        4.3.1 对象简介
        4.3.2 实施策略与过程
        4.3.3 实践结果分析
        4.3.4 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
    4.4 第三轮实践:模式的强化
        4.4.1 对象简介
        4.4.2 实施策略与过程
        4.4.3 实践结果分析
    4.5 案例总结与讨论
        4.5.1 案例总结
        4.5.2 讨论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论文的贡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越南文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生使用EDMODO平台之前相关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越南高校汉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于汉语教学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各维度的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革命理念的传输与建构 ——抗战时期的山西学校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资料汇编
        (二)教育通史及教育断代史
        (三)教育专题研究
    三、研究框架及方法
        (一)研究架构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界定
        (一)时间界定
        (二)空间界定
        (三)学校教育
第一章 艰难演进:学校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白手起家:薄弱的教育基础(1937-1940)
        (一)文化荒地:炮火连绵的贫瘠之地
        (二)夹缝求生:政权博弈下的根据地教育
        (三)革故鼎新:新民主主义教育
        (四)初见端倪:教育正规化
    二、循序渐进:教育正规化的推进(1940-1942)
        (一)确定正规学制
        (二)充实课程内容
        (三)组织建制与管理制度
        (四)小学教育义务、免费教育
    三、战时需要:“游击教育”(1942-1943)
        (一)铁蹄蹂躏:教育正规化不合时宜
        (二)坚守阵地: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教育”
    四、教育新貌:“摆脱旧型正规化”(1943-1945)
        (一)现实需要:教育与生产运动相结合
        (二)时事教育:抗战救国与政治动员
        (三)教育范例:模范英雄
        (四)生根开花:教育成绩可观
第二章 治学之道:学校教育的模式与策略
    一、革命性:以抗战救国为中心
        (一)课程、教材以抗战为中心
        (二)学校配合中心任务开展工作
        (三)直接参与战争活动
    二、实践性: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一)生产组织形式由零散到统一
        (二)教学形式与方法配合生产活动
        (三)教学内容与生产劳动相适应
    三、实用性:为用而学的学校教育
        (一)各科教学强调实用性
        (二)教日常生活实用知识
    四、普及性:实现教育的大众化
        (一)以政策保障平等
        (二)以多种方法动员入学
        (三)增加学校数量
        (四)采用灵活的办学方式
        (五)免费的教育政策
        (六)民办公助
    五、灵活性:应运而生的游击教育
        (一)“居无定所”、“学无定制”
        (二)教学组织形式具灵活性
        (三)教材的灵活性
第三章 集体启蒙:学校教育中价值观念的建构
    一、文化“下沉”:新的教育取向
        (一)知识与技能
        (二)“劳动最光荣”
    二、身份塑造:统一认知框架
        (一)国民意识
        (二)政党认同
        (三)国家认同
    三、群体回应:教育的政治内化
        (一)教员
        (二)学生
        (三)模范英雄
    四、政治社会化:中共权威的内化
第四章 无声的革命:学校教育的意义
    一、革命摇篮:培养抗战人才与干部
    二、政治认同:边区政权合法性确立
        (一)教化
        (二)认同
    三、权力巩固:革命根据地的夯实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镀锌层虫胶-无机盐无铬钝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无铬钝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无机钝化工艺
        1.2.2 有机钝化工艺
        1.2.3 复合钝化工艺
        1.2.4 钝化膜耐蚀性的评价标准
    1.3 虫胶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药品
        2.1.3 试验设备
    2.2 试验工艺流程
    2.3 镀锌层表面质量以及厚度测量
    2.4 钝化膜性能测试
        2.4.1 钝化膜耐腐蚀性能检测方法
        2.4.2 钝化膜附着力测试方法
        2.4.3 钝化膜表面形貌、物相分析和成分分析方法
第三章 虫胶-无机盐复合钝化液中的虫胶溶液
    3.1 虫胶的溶解
        3.1.1 虫胶在各类溶解液的溶解情况
    3.2 钝化液中虫胶溶解液的选择与浓度
        3.2.1 钝化液中虫胶溶解液的选择
        3.2.2 正丁醇虫胶溶解液在钝化液中的浓度研究
        3.2.3 碳酸钠虫胶溶解液在钝化液中的浓度研究
    3.3 钝化液中的各类虫胶溶解液的红外光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镀锌虫胶-无机盐复合钝化工艺的研究
    4.1 试验设计方法
        4.1.1 初步选定热镀锌虫胶-无机盐复合钝化工艺
        4.1.2 试验思路
    4.2 确定复合钝化液配方
        4.2.1 单因素试验法初步确定钝化液配方
        4.2.1.1 硅酸钠用量确定
        4.2.1.2 硝酸用量确定
        4.2.1.3 双氧水用量确定
        4.2.2 正交试验确定钝化液配方
        4.2.2.1 正交试验设计
        4.2.2.2 钝化液成分的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钝化工艺的优化试验
        4.3.1 钝化pH值的设定
        4.3.2 钝化时间的设定
        4.3.3 钝化温度的设定
        4.3.4 钝化工艺补充试验
        4.3.5 钝化膜干燥方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钝化膜的组织及耐腐蚀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钝化膜的微观形貌及组织结构
        5.2.1 钝化膜的微观形貌
        5.2.2 红外光谱
        5.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
    5.3 复合钝化膜的性能测试
        5.3.1 中性盐雾试验
        5.3.2 乙酸铅点滴试验
        5.3.3 盐水浸泡试验
        5.3.4 电化学性能试验
        5.3.4.1 Tafel极化曲线
        5.3.4.2 交流阻抗(EIS)
        5.3.5 附着力测试
    5.4 复合钝化膜耐腐蚀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情况

(7)微生物矿化机理与混凝土裂缝修复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生物和脲酶
        1.2.2 MICP矿化反应
        1.2.3 MICP矿化固砂技术研究
        1.2.4 MICP混凝土裂缝修复研究
        1.2.5 理论计算
        1.2.6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MICP矿化与试验优化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菌种及培养
        2.1.2 菌种保存
    2.2 菌种生长特性研究
        2.2.1 温度和pH值的影响
        2.2.2 培养液和母液的影响
        2.2.3 振动速度的影响
    2.3 菌种脲酶活性研究
        2.3.1 菌种生长和脲酶活性变化
        2.3.2 尿素浓度
        2.3.3 氯化钠浓度
        2.3.4 Ca~(2+)浓度
        2.3.5 醋酸根浓度
        2.3.6 NH_4~+的影响
        2.3.7 pH值影响
        2.3.8 温度影响
    2.4 菌种碳酸钙产率研究
        2.4.1 不同钙源碳酸钙产率对比
        2.4.2 不同温度碳酸钙产率对比
        2.4.3 不同pH值和不同钙离子浓度碳酸钙产率对比
    2.5 营养液配方优化
        2.5.1 改进营养液
        2.5.2 改进营养液优势验证
        2.5.3 改进营养液MICP矿化试验
    2.6 MICP矿化固砂研究
        2.6.1 砂土矿化试验
        2.6.2 尿素添加矿化试验
        2.6.3 碳酸镁矿化试验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ICP理论计算模型优化验证研究
    3.1 考虑生物化学反应初始模型
        3.1.1 尿素分解速率计算
        3.1.2 碳酸钙产率计算
        3.1.3 MICP矿化计算
    3.2 考虑孔体孔喉改进模型
        3.2.1 孔喉饱和水流与压力关系
        3.2.2 MICP溶质运输公式
        3.2.3 MICP悬浮微生物运输公式
        3.2.4 碳酸钙沉淀量计算公式
        3.2.5 尿素分解和相关化学反应
        3.2.6 孔隙模型计算案例
    3.3 考虑生物膜生长模型优化
        3.3.1 计算公式改进
        3.3.2 尿素分解公式
        3.3.3 新孔隙模型计算案例
    3.4 MICP裂缝修复理论模型
        3.4.1 溶质和微生物运输公式
        3.4.2 MICP裂缝修复模型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宽度裂缝的MICP修复试验研究
    4.1 菌种及混凝土试件
        4.1.1 菌种及培养
        4.1.2 水泥混凝土试件制备
    4.2 裂缝宽度0.05~0.15 mm的 MICP修复试验研究
        4.2.1 裂缝修复工艺
        4.2.2 修复效果评价
    4.3 裂缝宽度0.1~0.5 mm的 MICP修复试验研究
        4.3.1 裂缝修复工艺
        4.3.2 修复效果评价
    4.4 裂缝宽度0.5~1.0 mm的 MICP修复试验研究
        4.4.1 裂缝修复工艺
        4.4.2 修复效果评价
        4.4.3 MICP裂缝修复计算模型验证
    4.5 裂缝宽度1.0~2.0 mm的 MICP修复试验研究
        4.5.1 裂缝修复工艺
        4.5.2 修复效果评价
    4.6 不同宽度裂缝MICP现场修复试验研究
        4.6.1 工程概况
        4.6.2 裂缝修复工艺
        4.6.3 修复效果评价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温环境下MICP裂缝修复研究
    5.1 低温环境菌种对比筛选
        5.1.1 巴氏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对比
        5.1.2 四种土壤分离菌种对比
    5.2 低温环境钙化试验条件优化
        5.2.1 尿素浓度的影响
        5.2.2 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5.3 低温环境碳酸钙产率提高
        5.3.1 添加营养物质对碳酸钙产率的影响
        5.3.2 尿素添加对碳酸钙产率的影响
        5.3.3 微生物低温驯化对碳酸钙产率的影响
        5.3.4 最终低温环境碳酸钙产率提升情况
    5.4 低温环境砂土矿化试验
        5.4.1 试验设置
        5.4.2 矿化效果对比
    5.5 低温环境0.1~0.5mm裂缝修复试验
        5.5.1 菌种及培养
        5.5.2 水泥混凝土试件制备
        5.5.3 裂缝修复
        5.5.4 修复效果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碱性环境下MICP裂缝修复研究
    6.1 微生物强碱驯化
        6.1.1 菌种及培养
        6.1.2 强碱驯化对碳酸钙产率的影响
    6.2 添加氧化铝进行裂缝修复
        6.2.1 菌种及培养
        6.2.2 氧化铝材料
    6.3 添加氧化铝对MICP的影响
        6.3.1 添加氧化铝对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
        6.3.2 添加氧化铝对碳酸钙产率的影响
    6.4 添加氧化铝修复1.0~2.0mm裂缝
        6.4.1 水泥混凝土试件制备
        6.4.2 浸出液pH值
        6.4.3 尿素利用率
        6.4.4 超声波声时值差异法检测修复效果
        6.4.5 无侧限抗压强度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MICP尿素分解速率公式各项及其参数
    附录 B MICP计算相关参数
    附录 C 考虑孔体孔喉的MICP模型
    附录 D 考虑生物膜生长的MICP计算模型
    附录 E MICP裂缝计算模型
作者简历

(8)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以大理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信息技术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一、重要概念界定
        (一)信息技术载体
        (二)思想政治工作
        (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二、信息技术支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可行性
        (一)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优势与短板
        (二)信息技术支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三)信息技术支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行性
第二章 大理大学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及问卷分布
    二、调查结果及简要分析
        (一)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及重视情况
        (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运用信息技术载体情况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技术支持硬件和软件建设情况
        (四)思想政治工作运用信息技术载体的统筹管理情况
        (五)大理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六)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成绩和经验
第三章 大理大学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运用信息技术已重视但认识不足
    二、思想政治工作中对各类信息技术已运用但不充分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平台建设存在差距
        (二)信息技术平台、工具运用不充分
    三、信息技术设施建设有投入但仍不足
    四、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有差距
        (一)对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不充分
        (二)对信息技术运用不主动的部门和人员督查力度不够
        (三)对校园网络新媒体环境的监管有待加强
        (四)信息技术部门支持师生使用新技术的主动性有待提高
    五、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升
        (一)主客体信息素养存在差距
        (二)思想政治工作者运用新媒体发表言论持过分谨慎态度
    六、对信息技术运用的典型经验总结推广有待加强
第四章 大理大学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和加强信息技术支持思政工作,塑造德育信息化校园新风尚
    二、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形式,构建信息化育人新手段
        (一)打造手机移动终端功能新版块
        (二)着力打造校园思政网站新天地
        (三)拉近师生沟通距离
        (四)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
        (五)加强载体综合运用
    三、加强思政信息技术载体硬件资源建设,拓展信息化校园新资源
    四、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营造网络育人校园新环境
        (一)加强网络政工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
        (二)建立健全思政工作信息技术载体的管理运行体制
        (三)构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预防体系
        (四)建立有效校园舆情引导和分析监督保障系统
        (五)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五、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筑牢网络育人新阵地
        (一)加强思政工作者队伍的技术能力培训
        (二)全面提高辅导员队伍信息技术素质
        (三)鼓励思政课教师改进技术创新方法
        (四)打造全员育人大思政格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P2P网贷行业监管研究 ——以点滴身边平台跑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我国P2P网贷行业概况
    2.1 P2P网贷行业的发展概况
        2.1.1 P2P网贷平台出现的背景
        2.1.2 P2P网贷行业发展历程
        2.1.3 P2P网贷平台分析
    2.2 P2P网贷行业的风险
    2.3 P2P网贷行业的监管现状
        2.3.1 P2P网贷行业监管文件梳理
        2.3.2 P2P网贷行业监管动向
第3章 点滴身边平台跑路案例分析
    3.1 平台简介
        3.1.1 平台产品
        3.1.2 平台运营状况
        3.1.3 平台财务状况
    3.2 平台跑路事件始末
        3.2.1 平台跑路事件梳理
        3.2.2 平台跑路事件的影响
    3.3 点滴身边平台与中益信金融的联系
    3.4 平台跑路原因分析
        3.4.1 历史原因
        3.4.2 现实原因
    3.5 案例小结
第4章 从点滴身边平台跑路看我国P2P网贷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4.1 行业准入的门槛较低
    4.2 平台隐性或变相自担保
    4.3 投资者权益保护不力
    4.4 行业风险转移到助贷机构
    4.5 平台退出机制不健全
    4.6 行业自律性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5章 完善我国P2P网贷行业监管体系的建议
    5.1 加快网贷备案步伐,提高准入门槛
        5.1.1 加快网贷备案,稳定市场
        5.1.2 严把准入关,提高准入门槛
    5.2 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分散平台风险
        5.2.1 建立第三方担保机制
        5.2.2 设立风险准备金制度
    5.3 加强投资者教育,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
        5.3.1 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
        5.3.2 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
    5.4 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将助贷环节纳入监管
    5.5 设立风险分类处置制度,帮助平台良性退出
    5.6 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意识形态引导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一)对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
        (二)对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
        (三)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主要理论工具
        (一)唯物史观
        (二)政治系统理论
        (三)团体组织理论
    四、研究思路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意识形态引导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第一节 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引导的概念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阐释
        二、意识形态引导的涵义
        三、意识形态引导的功能
    第二节 意识形态引导的构成要素
        一、意识形态引导的主体
        二、意识形态引导的客体
        三、意识形态引导的媒介
        四、意识形态引导的环境
        五、意识形态引导的机制
    第三节 意识形态引导的方法:政治系统分析
        一、需求的输入
        二、支持的输入
        三、支持受到压力时的反应
        四、作为特定支持调节者的输出
第二章 意识形态引导功能实现的条件
    第一节 意识形态引导功能实现的内部条件
        一、清晰的主客体范围及其权责
        二、科学的引导目标和内容
        三、恒久的引导动力
        四、全方位的引导媒介
    第二节 意识形态引导功能实现的外部条件
        一、经济生产对意识形态引导的影响
        二、社会结构变动对意识形态引导的影响
        三、政治上层建筑对意识形态引导的影响
        四、社会思潮对意识形态引导的影响
第三章 意识形态引导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社会成员需求的输入
        一、需求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成员的欲望转化机制
        三、社会成员需求流量的调节机制
    第二节 执政党支持的输入
        一、支持的内容
        二、支持输入的对象
        三、支持损耗引起的压力
    第三节 执政党支持输入后的压力反应
        一、支持受到压力后的反应
        二、弥散性支持的输入
    第四节 反馈环路与特定支持
        一、反馈刺激
        二、反馈反应
        三、反馈信息
        四、作为特定支持的输出
第四章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引导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引导的现状分析
        一、意识形态引导中的积极因素
        二、意识形态引导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引导面临挑战的原因
        一、意识形态引导功能实现的内外部条件不足
        二、意识形态引导运行机制不完善
    第三节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引导功能实现的路径
        一、认清意识形态引导功能实现的内外部条件
        二、优化意识形态引导机制的措施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网络管理经验点滴(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化学教师教科书的使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亢洋.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大城小事·睹微知着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研究[D]. 刘荣伶. 天津大学, 2020(01)
  • [3]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4]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D]. 阮氏清水(NGUYEN THI THANH THUY).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5]革命理念的传输与建构 ——抗战时期的山西学校教育[D]. 罗静. 山西大学, 2020(01)
  • [6]镀锌层虫胶-无机盐无铬钝化工艺研究[D]. 潘艳芝.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微生物矿化机理与混凝土裂缝修复应用研究[D]. 孙潇昊. 东南大学, 2019
  • [8]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以大理大学为例[D]. 刘健. 大理大学, 2019(02)
  • [9]P2P网贷行业监管研究 ——以点滴身边平台跑路为例[D]. 李晓晓. 河北金融学院, 2019(01)
  • [10]意识形态引导论[D]. 杨磊.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标签:;  ;  

网络管理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