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心理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警察心理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一、警察心理素质教育刻不容缓(论文文献综述)

曼都来[1](2021)在《对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法律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校园欺凌已成为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校园欺凌的范围很广,不仅限于未成年人,但本文主要针对与青少年有关的校园欺凌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试图解决好青少年的校园欺凌问题。我国目前缺乏关于校园欺凌治理的专门法律,因此,校园欺凌行为只能在事后加以处理,而这种处理方式只能处理严重的欺凌行为,并且缺乏针对校园欺凌的标准化预防和后续的救济方法。我国的相关学者对校园欺凌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校园欺凌具有隐蔽性,易忽视性和非罪性等特征,发生这类事件对学生,家长和学校有显着的社会危害性。我国产生校园欺凌有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和青少年自身的原因等。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某些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规定来规制校园欺凌的发生。结合美国和日本的立法,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现状进行比较,对比出各国(地区)中对校园欺凌的立法哪些方面值得我国借鉴。当前,我国规制校园欺凌行为的法律规定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对相关法律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完善治理措施的法律建议。校园欺凌是多因素引起的,因此,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定不能一概而论,有必要指导和规范家庭教育的概念,学校管理政策和社会制度,更需要法律法规来形成有序的规范,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蒋宁[2](2021)在《杨佳富文学创作的审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的西南边疆蜿蜒起伏的边防线上,有一批兼顾战斗和文学创作的优秀军旅文学作家,他们构建着云南军旅文学的大厦。他们勤奋踏实、坚持不懈地进行文学创作,换来了社会的瞩目和傲人的成绩,杨佳富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杨佳富是一个从云南边防部队走进文学殿堂的军旅作家,是一个云南边陲小城走出来的少数民族作家。他的文学创作遵循自然本真的创作理念,敏锐捕捉真实的生活细节,开辟了独具特色的审美视角,他的所有努力都指向构建诗意的精神家园。其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杨佳富在坚持写作的30年间创作出254部作品,这些作品都见证着他的成长:从默默无闻的边防战士到独当一面的武警大校;从边防部队文员到声名大噪的《边防文学》主编;从低调的文学爱好者到着作等身的边防文学作家。杨佳富用自己独特的笔触,记录下家乡的风土人情,记录下彝乡民族文化的独特记忆,也记录下边防线上惊心动魄的点点滴滴。本文试图从杨佳富文学创作生活即艺术的审美追求入手,解读他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理想,分析其文学创作追求自然本真的审美选择,着眼于其作品蕴含着淡泊真实的审美意蕴和亲和自然的人文关怀,挖掘其跨性别写作视角,旨在分析其蕴含于文学创作中诗意栖居的审美理想,最后挖掘其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对于当代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本论文共四章,加绪论、结语,共由六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杨佳富的文学创作进行总体关照,介绍杨佳富本人及其作品,整体评价杨佳富文学创作的艺术特色,归纳出其文学作品蕴含自然本真的审美意蕴,揭示其文学创作遵循诗意地栖居的审美理想。并对其作品进行整理、分类,结合时代背景阐释其作品的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总结概括杨佳富文学创作现象的意义。第一章从杨佳富“生活即艺术”的自然本真的审美追求出发。分为三节论述其文学创作的自然本真来源于真实的审美对象,真实的彝乡情愫和自然质朴的生活。第二章从场景本真、语言本真、生活本真三个维度分析杨佳富作品中追求自然本真的创作理念。第三章从跨性别写作视角分析杨佳富文学作品,通过对跨性别写作概念的阐释和对女性审美经验表达的论述突出其文学创作的创新点。重点分析作品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对女性心理的描写,体现其文学作品中蕴含社会美育和人文关怀的思想。第四章总结、升华杨佳富文学创作诗意栖居的审美旨归和分析其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

朱思宇[3](2020)在《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社会领域思想多元化特征日益明显,受此影响,我国民族地区基层民警的价值观序列亦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是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有生力量,对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索其提升举措和办法,对提升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素质,巩固民族地区社会团结稳定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应用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等理论。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忠诚教育、理论性教育。做好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公安系统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促进公安事业发展回应社会发展,是提升基层民警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是做好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工作的需要。新时期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更加正规,内容更加专业,方式更加丰富。但仍然存在队伍缺乏自觉性、专业性,制度缺乏连续性、实操性,形式缺乏灵活性、创新性,内容缺乏实效性、系统性等不足和问题。此类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层次体制机制思维模式方面的根源。如队伍建设滞后,对人才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制度构建缺位,缺乏教育保障协同机制,教育模式僵化,教育信息优势地位丧失,教育理念落后,缺乏教育需求的前期研判。因此在分析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要做好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打造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复合型人才队伍,健全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创新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文对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目的就是更好的满足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诉求,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民族地区基层民警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基层民警的战斗力,使之适应新时代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

杨慧[4](2020)在《当前媒介环境下东北区域形象的传播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间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越来越多的区域认识到了区域形象塑造与传播的重要性。同时,日新月异的媒介环境,使得不断出现的新兴媒介在区域形象的传播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元的传播方式为展现多维度、立体化的区域形象提供了机会,但碎片化、狭义性的传播内容也为区域形象的传播带来了挑战。如何在区域形象传播中扬长避短,成为了每个区域在进行区域形象传播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东北区域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当前的区域形象整体上并不乐观。公众受历史和环境的影响,对东北区域形象的认知中呈现出了明显的刻板印象。本文结合文献检索、案例分析等方法,以当前的媒介环境为背景,首先在界定了东北区域形象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媒介环境对东北区域形象传播的冲击。在“技术赋权”的媒介环境下,东北区域形象的传播发生了改变,表现为官方话语权被打破、形象传播渠道增多及传播过程中大众自传播的扩散效应明显。当前媒介环境对东北区域形象的传播而言,虽然方便快捷、降低传播成本,但是也容易滋生谣言、唱衰东北。其次,本文分析了当前东北区域形象的传播困境,探寻产生东北区域形象传播困境的原因,即东北区域形象模糊多样,危机事件处理混乱,媒介传播缺乏整合意识。基于当前媒介环境和东北区域形象的传播现状,本文以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为支撑,结合传播学理论提出了东北区域形象整合传播建议。东北区域形象的整合传播需要对传播观念、组织、受众、渠道、内容和关系管理进行整合,要求以目标受众为导向来开展传播活动,同时其创新价值也需在不断完善的实践中得以体现。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东北区域在未来的区域形象传播中提供一些借鉴和方向。

司文超[5](2020)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文中提出法治素养是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素养不仅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密切相关,而且是大学生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现实需要。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是全民法治素养的代表与缩影。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修养,能够为全民法治素养的提高积累经验、打下基础,这既是培育德法兼修、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课题,更是关乎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重要实践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不仅是理论探讨,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本文紧紧抓住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实践性,从实践出发,但不迷失在纷繁的调查分析数据中,而是加强理论思考,回到理论建设的路径上来。本文由绪论与正文五章构成。在绪论部分,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的贫乏状况。目前,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法治知识教育层面,而更为重要的思维层次,探讨还显得十分薄弱。要使大学生法治素养真正得到提高,必须在思维意识层面发力。另外,关于法治素养培育的研究,缺乏聚焦性,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更不多见。而且,法治素养培育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目前的研究大多涉及一个方面,这就束缚探讨不能深入。因而本文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用文献、案例、调查、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学科知识背景,努力做到研究可靠、理论深入、措施有效。第一章是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特征和功能。这部分属于理论研究,任何调查与实践的有效开展都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本章的目的即是厘清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本章将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拆分为要素、结构与属性三个部分。重点区分法治素养与近似概念之间的关系,以理清本研究中法治素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此基础上,将大学生法治素养概念中的要素进一步细化,并进而阐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主要特征。同时,从个体与社会两个角度,探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在维护正当权益、促进德法兼修、保障全面发展、推动法治建设等方面的功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属于理论范畴,培育特征及功能则是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第二章对目前大学生法治素养状况及其培育现状进行分析。本章建立在对概念的准确把握之上,以界定概念的诸种要素为维度,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本章首先对调查研究的路径与过程进行说明,以便对调查数据的来源和可靠性有更好的把握。本章基于《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4-2019)》连续6年调查数据以及国内25所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专题调查数据,试图以统计学与社会学方法进行分析,呈现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真实貌态。接着,研究从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总体数据调查转入案例调查,选取有关省(区、市)和高校与法治素养培育密切相关的案例61个,展示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通过对案例的归纳分析,获得诸多经验启示。第三章是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章从前一章的现象归纳转入问题分析,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本章还选取了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10个典型案例,通过反面案例的分析寻找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应着力破解的难点:德法兼修、协同联动和供求匹配。本章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影响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多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了解读分析。本章基于问题来抓住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关键因素和难点瓶颈,并通过模型来可视化呈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影响关系。第四章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及其工作目标与体系。首先从“融入、引领、创新、协调、联动”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理念进行阐释,以理念引导具体的培育措施。之后,提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五个主要目标,明确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之上,本章又归纳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述及的七个子体系既构成了大学生法治素培育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下一步的机制建设和途径拓展奠定基础。第五章是构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与途径。本章重新回到理论思考的路径,将本文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思考提升为一种长效机制。本章中,笔者以三个相统一的原则为出发点,将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机制具体化为五个方面。从法律课堂教学、法治社会实践、网络法治教育、校园法治文化、法治工作队伍以及法治教育合力等方面论述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这几个途径是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机制的进一步具化。本章的目的就是在前一章培育工作框架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举措更为丰富和具体。

徐月欣[6](2019)在《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网络安全教育游戏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涉及青少年学生的网络安全案件不断发生,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青少年网络安全问题逐渐显现,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刻不容缓。但是,目前的网络安全教育多是采用教育读本等方式,总体效果一般。而教育游戏通过创建虚拟情境,以游戏任务驱动学生,让青少年在游戏中扮演特定角色、亲身体验游戏情境,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学习。在网络安全教育中引入教育游戏形式,在游戏性和教育性的平衡中,创新网络安全教育方式是一种有益探索。论文结合情境认知理论、沉浸理论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理论基础,为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实现研究奠定了基础,提出了网络安全教育游戏设计流程、设计要素及策略。并基于此设计开发出了一款面向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游戏案例《网络世界大冒险》。论文进一步选取两个班级学生作为对比实验样本,对所设计开发的网络安全教育游戏案例的教学效果进行测试,并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效果数据。研究发现,与网络安全读本相比较,《网络安全大冒险》具有一定的教育性,构建真实的教育情境呈现教学内容,通过学习者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和技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游戏趣味性,创设轻松且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应用价值。

朱晓琳[7](2017)在《人本主义视角下中学生命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本主义,顾名思义,以人为中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要求学校以培养具备理智选择生命发展方向能力为教育目标。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机能关键形成时期,抓住这一成长核心阶段,针对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和产生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情感及心智发展,尊重学生生命主体意识,引导中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追求生命意义,创造生命财富。但毋庸置疑的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过于强调学生精神、情意、心理的发展,忽视理性思维和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与条理性组织的这种观点是极具争议性的。因而,中学在实施生命教育时,要从现实出发,善于取精华,剔糟粕,实现个体生理及社会生命协调发展为最终目标。本论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对本研究进行论述:本文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本选题的现实背景及研究意义,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思想比较敏感和动荡,性格容易偏激和摇摆,易导致生命走向“极端”的问题发生。同时总结归纳国内外基于本论题的研究现状,我国生命教育较西方而言起步较晚,但在国家倡导贯彻“以人为本”,实现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理念下,国内学者对此研究呈现出不断攀升趋势。针对本选题的研究,主要采取查阅文献资料和实证问卷调查的方法。最后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生命教育和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基本理论。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可贵,尊重生命唯一性与敬畏生命神圣性的教育。论述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是东西方维护国家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可适用于社会各领域中,但以“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中学生命教育,本人认为缺乏教育教育针对性。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作为影响世界的一种教育思想,其提倡关注人的完整发展,重视学生情意发展与人格教育,重视师生间关系建立,并在教学观与课程观等方面的观点都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针对性和导向性作用。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教育观点进行论述,进一步明确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作为指导中学生命教育发展的借鉴价值。本文第三部分,通过所编制的中学生生命观现状调查问卷,对所选取的四所中学学生进行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中学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中学生生命知识及价值观淡薄、中学生早恋现象严重、中学缺乏独立生命教育课程、中学生命教育教学形式单一、课业恐惧、家庭“教养”割裂和社会生命教育的缺失。根据所产生的现实问题,整理出造成这些问题产生的成因,即教育偏离“生命发展”向“功利化”倾斜、中学生缺乏异性交往的正确引导、生命教育课程缺乏规范性、生命教育课内外实施形式拘泥传统、师生关系紧张、父母缺乏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和社会生命教育关注度不足。本文第四部分,提出以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下的提升中学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对策。提出培养中学生具备面对生活、学习、困难与生死的健康思想与能力下的中学生命教育内容;阐述中学生应树立理性交友观,增强自身异性交往情感自制力;针对中学生命教育课程的独立设置,本人以为该课程内容涉及广泛,开发难度较大,由于本人学习能力与知识储备上的薄弱,不敢妄自论述,所以,针对生命教育课程设置,本人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观点,仅对中学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课程目标来源与课程模式作出论述;中学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是落实中学生命发展理念的关键步骤。采取团体合作探讨、游戏活动体验和生命情境领悟教学方法,结合校园“歌颂生命”主题歌唱大赛、观看生命教育系列电影及展览、组织开展“生命箴言”原创大赛课外拓展活动,深化中学生自我生命意体验;最后,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形成一个“生命教育环”,统一思想,统一目标,统一力量,从而真正形成推动中学生树立珍爱生命、健康人格、珍惜生活的强力保障。

杨慧[8](2015)在《新时期公安院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探析》文中指出加强公安院校心理素质教育对于培养新时期的优秀人民警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亟需进一步优化公安院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内容,结合公安院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初步实践,探析公安院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可行性路径。

刘佑生[9](2013)在《警察道德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建立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体系显得尤为迫切,而在此过程中,关注与加强警察道德建设也是其中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必须肯定的是,多年来人民警察思想道德建设是卓有成效的,特别是在政治态度、服务宗旨和工作作风上总体来说是令人满意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市场经济逐步深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球化大背景下,人民警察道德体系的现实状况还存在明显的不适应或者不适宜的情形。人民警察道德体系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仍然是一个颇具紧迫性的时代课题。故此,作者特选取“警察道德”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交叉学科研究方法,拓宽警察道德论研究的视角,从伦理学、历史学、哲学等角度挖掘出警察道德行为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互动关联及其深层次原因。运用历史分析,对人类社会道德、东西方警察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渊源进行了全程回顾,集中笔墨重点论述中国警察道德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环境中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从特定的历史条件中探索警察道德体系建设的演变规律。运用比较分析,对警察道德体系进行不同法系、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研究,针对社会转型期我国警察道德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重大问题和实际运行效果,发现影响警察道德体系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从而为我国警察道德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分析决策依据。运用系统分析,将警察道德行为选择、警察道德评价、警察道德修养、警察道德理想等内容置于警察道德体系的有机整体中,通过对警察道德主体在警察道德建设过程中控制权限分配的探讨,通过多元化系统目标和评价维度的指引,展示出警察道德体系的实践特征。运用规范分析,从新时期伦理道德体系出发,理顺我国现有警察道德体系中警察权合理行使与公民权利全面保护之间的逻辑关系,从立法层面探讨如何建构协调、严谨的警察道德规范体系。具体包括六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警察道德概述。主要探讨警察道德的本质、特征、内容和功能。将警察道德界定为一种职业道德,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重视人权保障及人道主义关怀,有着强烈的政治性和巨大的社会示范性特征,是对警察在公安工作中“应该如何”所做出的特殊的道德要求。第二部分是警察道德的历史演变。通过分析人类社会道德发展的历史类型以及具体规律,全面阐述了东西方警察道德的形成渊源与发展历程。第三部分是警察道德的规范体系。以不断深入的方式,先后对警察道德规范的根据、基本原则、他律性与自律性以及警察道德规范体系的结构进行了全方位探讨。并科学构建出以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秉公执法、廉洁自律、机智勇敢、纪律严明、文明值勤为基本内容的现代警察道德规范体系。第四部分是警察道德行为的选择。通过对警察道德行为选择机制之解析,深入研究了警察道德选择的自由与责任以及警察道德选择的实现方式。第五部分是警察道德评价。通过阐述警察道德是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之统一的论点,深入研究了警察道德评价的标准以及警察道德评价的手段与途径。第六部分是新时期我国警察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通过对警察道德修养的意义与实质之分析,以及警察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之探讨,全面论证了警察道德修养提升的根本途径在于实践之观点。随后,通过对一般道德理想的涵义与特征之概述,分析警察道德理想的涵义、价值与基本内容,从而勾勒出警察如何树立道德理想之蓝图。最后,通过对我国警察道德建设的运行现状之研究,深入剖析我国警察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从而对完善我国警察道德建设的现实路径进行了全面而有益的探索。

李月华[10](2011)在《公安在职民警素质培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安机关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中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机关和刑事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稳定,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肩负着打击敌人、惩治犯罪、保护人民、服务群众、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但是,警察作为一种公众形象,还或多或少存在着如文化素质匮乏、管理水平不高、社会形象较差、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公安职能的充分发挥,也严重的影响执法队伍的形象。因此,根据孟建柱同志在2008年1月11日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提出的“抓紧构建‘大教育’、‘大培训’的工作体系,切实提高公安民警的综合素质和实战本领”的要求为依据,全面提高警察素质,建立一支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高素质警察队伍,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从如何提高民警素质出发,借鉴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职民警素质培训、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我国当前警察素质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各级公安部门和领导都非常重视在职民警素质培训,为此还专门出台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等法规性文件。但是由于基层民警培训缺乏整体规划、民警对培训不够重视、培训内容不完全符合民警的实际工作需要及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等原因,加之基层在培训过程中存在对培训的认识存在偏差;公安民警培训缺乏明确、独立的培训目标;对培训教师的选择上存在偏差;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规划性,培训分类不够合理;考核方式刻板、单一;培训评估不到位等诸多问题,造成了民警素质培训停留在文件中,很难落到实处,培训效果不如人意的结果。本文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提出在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如何通过在职培训提高民警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公安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一要积极创新教育训练机制;二要建设有力的在职民警培训经费保障体系;三要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四要调整教学模式、革新教育内容;五要积极创新教训方法;六要引进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可行的素质教育考核模式。

二、警察心理素质教育刻不容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警察心理素质教育刻不容缓(论文提纲范文)

(1)对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法律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小学校园欺凌的表现及社会危害性
    一、校园欺凌的定义
    二、校园欺凌的特点
        (一)隐蔽性
        (二)易忽视性
        (三)非罪性
        (四)多发且持续性
    三、校园欺凌的主要表现
        (一)对被欺凌者的身体进行攻击
        (二)抢占他人财物
        (三)言语欺凌
        (四)网络欺凌
        (五)社交欺凌
    四、校园欺凌的危害性
第二章 校园欺凌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三、个人方面的原因
    四、社会方面的原因
第三章 校园欺凌域外法律规制
    一、日本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法律规制
    二、美国对于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制
    三、我国台湾地区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法律规制
    四、域外校园欺凌行为法律规制的可借鉴分析
第四章 我国校园欺凌法律规制的困境
    一、对受害者的权益保护不尽完善
        (一)法律制度层面
        (二)学校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对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不明
        (一)法律责任承担的主体单一
        (二)法律责任承担的形式过于简单
    三、对欺凌者的惩戒措施不健全
        (一)刑法规定方面
        (二)专门学校教育措施未尽其用
第五章 规制校园欺凌的法律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校园欺凌受害人权益保护制度
        (一)完善校园欺凌方面的法律制度
        (二)完善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
    二、明确规定学校及家长在校园欺凌中的法律责任
        (一)明确规定学校在校园欺凌中的法律责任
        (二)落实监护人的监护责任
        (三)完善责任主体的责任承担方式
    三、健全惩戒措施
        (一)完善专门学校教育制度
        (二)引入社区矫正制度
        (三)引入校园警察
    四、通过法律宣传教育调动旁观者的积极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杨佳富文学创作的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述
        (一)作者简介
        (二)杨佳富作品简介及分类
    二、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三、杨佳富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生活即艺术的审美追求
    第一节 捕捉真实的审美对象
        一、缉毒英雄形象
        二、边防军人形象
        三、脱贫干部形象
        四、乡村农民形象
    第二节 纯真乡情的守护
        一、守望故乡的净土
        二、传承彝乡的文化
        三、探寻节庆的意味
    第三节 质朴生活的升华
        一、现代生活的反思
        二、理想家园的营造
        三、精神故乡的归寻
第二章 自然本真的创作理念
    第一节 场景本真
        一、反映现实:零度写作中的边关万象
        二、回到当下:描绘边地风光致敬边防英雄
        三、家国情怀:撷取乡村脱贫致富的新题材
    第二节 语言本真
        一、精确的军事文学用语
        二、丰富的日常口语运用
        三、独特的地方方言荟萃
    第三节 生活本真
        一、真实生活的抒写
        二、本真现世的回归
        三、精神家园的构建
第三章 独具匠心的审美视角
    第一节 女性视角写作
        一、跨性别写作审美视角
        二、女性审美经验的表达
    第二节 正面女性形象的塑造
        一、铿锵玫瑰——女军人
        二、幕后巾帼——军嫂
        三、坚强后盾——其他女军属
    第三节 对女性犯罪的关注
        一、边境女性毒品犯罪
        二、人文关怀照亮心灵
        三、美育调和社会矛盾
第四章 诗意栖居的审美旨归
    第一节 诗意栖居的渊源
        一、诗意栖居的缘起
        二、营造诗意的家园
    第二节 诗意栖居与回归大地
        一、重返心灵的栖居地
        二、诗心、自然与自我观照
    第三节 诗意栖居与回归故乡
        一、故乡的精神依归
        二、诗人的还乡天职
    第四节 诗意栖居的审美价值
        一、拯救罪恶的灵魂
        二、呼吁纯美的心灵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一、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一)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界定
        1.民族地区
        2.民族地区基层民警
        3.思想政治教育
        4.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理想信念教育
        2.职业道德教育
        3.忠诚教育
        4.政治教育
    (三)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
        3.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理论
二、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
    (一)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的特殊性
        1.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波动较大
        2.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压力较大
        3.民族地区基层民警主体意识强
    (二)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
        1.教育思维由“因果性”转向“相关性”
        2.教育过程由“粗略性”转向“精准性”
        3.教育模式由“固定式”转向“自由式”
        4.教育关系由“上对下”转向“交互式”
三、做好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是加快公安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需要
    (二)是促进公安事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是提升基层民警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
    (四)是做好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工作的需要
四、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新时期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就
        1.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更加正规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专业
        3.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加丰富
    (二)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队伍上缺乏自觉性、专业性
        2.制度上缺乏连续性、实操性
        3.形式上缺乏灵活性、创新性
        4.内容上缺乏实效性、系统性
    (三)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队伍建设滞后,对人才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2.制度构建缺位,缺乏教育保障协同机制
        3.教育模式僵化,教育信息优势地位丧失
        4.教育理念落后,缺乏教育需求的前期研判
五、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2.坚持与时俱进原则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坚持分类分层施教原则
    (二)打造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复合型人才队伍
        1.做好公安基层政工干部的职业发展规划
        2.有针对性地培养政工干部的“三个能力”
        3.培育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大数据素养
    (三)健全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1.建立完善决策管理机制
        2.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
        3.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机制
    (四)创新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1.灵活运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2.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网络手段
        3.丰富教育话语表达方式,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
    (五)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坚持对民族地区基层民警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实践性
        3.增强民族地区基层民警的心理素质教育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4)当前媒介环境下东北区域形象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区域形象的研究综述
        1.2.2 关于区域形象传播的研究综述
        1.2.3 关于东北区域形象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理论背景
        1.4.1 拉斯韦尔“5W”模式
        1.4.2 媒介环境学
        1.4.3 整合营销传播
第2章 概念与特性:东北区域形象的探寻
    2.1 区域形象的界定
    2.2 东北区域形象的界定
        2.2.1 东北区域
        2.2.2 东北区域形象
    2.3 东北区域形象较强的可塑性与可传播性
第3章 变化与影响:当前媒介环境对东北区域形象传播的冲击
    3.1 媒介环境从“地球村”演变到“技术赋权”
    3.2 媒介环境下东北区域形象传播的变化
        3.2.1 官方话语权垄断被打破
        3.2.2 东北区域形象传播渠道增多
        3.2.3 大众自传播的扩散效应明显
    3.3 当前媒介环境对东北区域形象传播的影响
        3.3.1 及时快捷,降低成本
        3.3.2 滋生谣言,唱衰东北
第4章 困境与成因:当前媒介环境下东北区域形象的传播反思
    4.1 当前东北区域形象的传播困境
        4.1.1 受众认知困境
        4.1.2 网络舆论困境
        4.1.3 媒介资源困境
    4.2 当前东北区域形象传播困境的成因
        4.2.1 东北区域形象模糊多样
        4.2.2 危机事件处理能力混乱
        4.2.3 媒介传播缺乏整合意识
    4.3 改善东北区域形象传播刻不容缓
        4.3.1 顺应区域形象建设的时代潮流
        4.3.2 转变东北区域的刻板印象
        4.3.3 提升东北区域软实力
第5章 创新与整合:当前媒介环境下东北区域形象的传播优化
    5.1 树立东北区域形象整合传播理念
    5.2 构建东北区域形象整合传播模式
    5.3 科学实施东北区域形象整合传播
        5.3.1 以目标受众为导向开展形象传播活动
        5.3.2 突出传播组织机构的主导核心地位
        5.3.3 将形象定位与多样传播媒介、传播内容相结合
        5.3.4 重视关系管理及危机事件管理
        5.3.5 建立传播评价反馈系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缘起、价值
        一、现实需要
        二、理论诉求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趋势分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及其培育的特征和功能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
        一、法治素养与相关范畴的区别和联系
        二、法治素养概念的考察
        三、大学生法治素养概念界定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特征
        一、基础性与先导性
        二、知识性与实践性
        三、统一性与差异性
        四、历史性与时代性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功能
        一、维护正当权益
        二、促进德法兼修
        三、保障全面发展
        四、推动法治建设
第二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现状研究的路径与过程
        一、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二、调查抽样方案
        三、问卷施测过程
        四、调查样本分布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基本状况
        一、法治知识学习状况
        二、法治思维运用状况
        三、法治行为表现状况
        四、法治精神涵养状况
        五、法治信仰树立状况
        六、法治能力塑造状况
        七、法治有关评价状况
        八、法治期盼有关状况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益探索
        一、法治课堂教学
        二、法治社会实践
        三、法治文化涵养
        四、法治队伍建设
        五、治理体系建设
第三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与因素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问题
        一、基础课教学改革亟待深化
        二、网上线下协同还不够有力
        三、大学生法治观念还未树立
        四、大学生知行存在脱节现象
        五、大学生违法犯罪时有发生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难点
        一、培育对象上难在德法兼修
        二、培育主体上难在协同联动
        三、培育内容上难在供求匹配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因素考量
        二、影响因素的选用与关系判断
        三、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第四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及其工作目标与体系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理念
        一、融入
        二、引领
        三、创新
        四、协调
        五、联动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一、内容更加完善
        二、标准更加健全
        三、运行更加科学
        四、保障更加有力
        五、成效更加显着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学科教学体系
        二、法律武装体系
        三、日常教育体系
        四、队伍建设体系
        五、治理服务体系
        六、评估督导体系
        七、实施保障体系
第五章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与途径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机制
        一、顶层设计机制
        二、协同推进机制
        三、资源共享机制
        四、合作交流机制
        五、监测评价机制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途径
        一、提高法律课堂教学质量
        二、强化法治社会实践教育
        三、建强网络法治教育阵地
        四、繁荣高校校园法治文化
        五、完善法治工作队伍保障
        六、形成法治教育强大合力
附录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状况调查问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6)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网络安全教育游戏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迫在眉睫
        1.1.2 教育游戏成为新的教学形式
        1.1.3 教育游戏是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方式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教育游戏研究现状
        1.2.2 网络安全教育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网络安全教育游戏设计框架构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教育游戏
        2.1.2 网络安全教育
        2.1.3 情境认知理论
    2.2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网络安全教育游戏设计框架构建
        2.2.1 网络安全教育游戏设计流程
        2.2.2 网络安全教育游戏设计要素
        2.2.3 网络安全教育游戏设计策略
第三章 网络安全教育游戏《网络世界大冒险》的设计
    3.1 教学设计阶段
        3.1.1 学习者特征
        3.1.2 学习需求
        3.1.3 教学目标
        3.1.4 教学内容
    3.2 整体设计阶段
        3.2.1 游戏总体方案设计
        3.2.2 游戏情节及规则设计
    3.3 具体要素设计
        3.3.1 自主探究式学习法指导游戏角色设计
        3.3.2 情境认知理论指导游戏场景设计
        3.3.3 情境认知理论游戏音效设计
        3.3.4 任务驱动教学法指导游戏任务设计
        3.3.5 沉浸理论游戏交互设计
        3.3.6 强化理论指导游戏反馈设计
    3.4 脚本设计
第四章 网络安全教育游戏《网络世界大冒险》的实现
    4.1 游戏制作工具的介绍
    4.2 游戏具体要素的实现
        4.2.1 游戏角色的实现
        4.2.2 游戏场景的实现
        4.2.3 游戏音效的实现
        4.2.4 游戏任务的实现
        4.2.5 游戏交互的实现
        4.2.6 游戏反馈的实现
    4.3 游戏测试与生成
        4.3.1 迭代测试
        4.3.2 游戏生成
第五章 网络安全教育游戏《网络世界大冒险》的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
    5.1 教学实施对象的选择及实施过程
    5.2 效果评估问卷的设计
    5.3 游戏教学实施效果分析与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网络安全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网络世界大冒险》教育游戏测试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7)人本主义视角下中学生命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实际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国内外现状
        1.4.1 国外生命教育研究现状
        1.4.2 国内生命教育研究现状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中学生命教育及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基本理论
    2.1 生命教育基本概念
        2.1.1 生命的内涵及本质
        2.1.2 生命教育内涵及目标
        2.1.3 中学生命教育涵义与特征
    2.2 人本主义理论基础
        2.2.1 西方人本主义
        2.2.2 中国人本主义
        2.2.3 马克思人本主义
        2.2.4 当代人本主义
    2.3 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2.3.1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内涵
        2.3.2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特征
        2.3.3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要观点
    2.4 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学生命教育的借鉴价值
        2.4.1 培养完整人的人本主义教育目标
        2.4.2 重视潜能开发的人本主义课程观
        2.4.3 提倡师生合作的人本主义教学观
第3章 中学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中学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表现
        3.1.1 生命意识淡薄
        3.1.2 异性交往缺乏自制力
        3.1.3 生命教育缺乏独立课程
        3.1.4 生命教育实施形式单一
        3.1.5 生命压力过高
    3.2 中学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3.2.1 教育背离“生命发展”
        3.2.2 异性交往欠缺正确引导
        3.2.3 生命教育课程缺乏规范性
        3.2.4 生命教育实施形式受传统限制
        3.2.5 学业与家庭压力下的生命之殇
第4章 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下提升中学生命教育的对策
    4.1 中学生命教育内容
        4.1.1 学会爱生活
        4.1.2 成功总在挫折后
        4.1.3 克服生命死亡恐惧
        4.1.4 强化知法守法观念
    4.2 正确建立友谊之情
    4.3 设置中学生命教育课程
        4.3.1 中学生命教育课程设计原则
        4.3.2 中学生命教育课程目标来源
        4.3.3 中学生命教育课程模式
    4.4 丰富中学生命教育实施形式
        4.4.1 团体合作探讨
        4.4.2 游戏活动体验
        4.4.3 生命情境领悟
        4.4.4 中学生命教育课外拓展
    4.5 中学生命教育三维通力协作
        4.5.1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4.5.2 营造温馨家庭氛围
        4.5.3 提高社会生命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学生生命认知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新时期公安院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提出
二、探析公安院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三、优化公安院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路径
    (一)心理素质的概念和层次分析
    (二)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优化内容
        1.环境适应教育
        2.性格养成教育
        3.学习习惯教育
        4.心理潜能开发
    (三)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优化路径
        1.相互了解—逐步适应—有的放矢
        2.分庭而治—发挥优势—共同成长
        3.“三心二意”—全面建设—成就未来
        4.四级网络—三个阵地—两支队伍—一份执着

(9)警察道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警察道德概述
    第一节 警察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职业道德
        二、警察道德的本质
    第二节 警察道德的特征
        一、重视人权保障及人道主义关怀
        二、政治性特征
        三、巨大的社会示范性
    第三节 警察道德的内容
        一、警察道德研究对象
        二、警察道德的内容
    第四节 警察道德的功能
        一、对警察的功能
        二、对国家和社会的功能
        三、对人民群众的功能
第二章 警察道德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警察道德在中国的产生
    第二节 警察道德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特色的人民警察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章 警察道德的规范体系
    第一节 警察道德规范体系
        一、警察道德规范的根据
        二、警察道德的基本原则
        三、警察道德规范的他律性与自律性
        四、警察道德规范体系的结构
    第二节 现代警察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对党忠诚
        二、为民服务
        三、秉公执法
        四、廉洁自律
        五、机智勇敢
        六、纪律严明
        七、文明值勤
第四章 警察道德行为的选择
    第一节 警察道德行为选择的机制
        一、警察道德行为及其基本特征
        二、警察道德选择及其形式
        三、警察道德选择的机制
    第二节 警察道德选择的自由与责任
        一、警察道德选择的自由
        二、警察道德选择的责任
    第三节 警察道德选择的实现
        一、警察道德选择的尺度:目的与手段之争
        二、警察道德选择应追求手段的道德性与效果性的统一
第五章 警察道德评价
    第一节 警察道德评价及其作用
        一、警察道德的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及其统一
        二、警察道德评价的作用
    第二节 警察道德评价的标准
        一、警察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
        二、警察道德评价的具体标准
    第三节 警察道德评价的依据
        一、几种片面的观点
        二、坚持动机、手段与效果的有机统一
    第四节 警察道德评价的手段与途径
        一、警察道德评价的手段
        二、警察道德评价的途径
第六章 新时期我国警察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加强警察道德修养
        一、警察道德修养的儒家伦理背景
        二、警察道德修养的意义与实质
        三、警察道德修养的内容
        四、警察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第二节 要培育警察道德理想
        一、道德理想的涵义与特征
        二、警察道德理想的涵义与价值
        三、警察道德理想的基本内容
        四、培养警察道德理想
    第三节 新时期我国警察道德建设的运行现状
        一、我国人民警察道德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二、当前我国警察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当前我国警察道德建设的问题成因
    第四节 完善我国警察道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我国警察道德建设应坚持的理念与原则
        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警察道德建设的相关经验
        三、完善现有的警察管理制度
        四、强化监督机制建设
        五、健全完善多重保障机制
        六、加强警察队伍文明形象建设
        七、加强警察道德的针对性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公安在职民警素质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一、当前在职民警素质培训的现状
    (一) 各地公安机关都非常重视民警的在职培训
    (二) 在职民警素质教育培训的内容比较全面
二、当前公安民警素质培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
    (一) 当前公安民警素质培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 当前公安民警素质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提高我国在职民警素质培训质量的建议
    (一) 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公安教育机制
    (二) 建设有力的在职民警培训经费保障体系
    (三) 从自身建设抓起,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
    (四) 调整教学模式、革新教学内容
    (五) 积极创新教训方法
    (六) 引进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可行的素质培训考核体系,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警察心理素质教育刻不容缓(论文参考文献)

  • [1]对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法律思考[D]. 曼都来.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2]杨佳富文学创作的审美研究[D]. 蒋宁.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民族地区基层民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 朱思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4]当前媒介环境下东北区域形象的传播研究[D]. 杨慧.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5]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D]. 司文超. 武汉大学, 2020(03)
  • [6]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网络安全教育游戏设计与实现[D]. 徐月欣.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7]人本主义视角下中学生命教育研究[D]. 朱晓琳.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8]新时期公安院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探析[J]. 杨慧.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5(08)
  • [9]警察道德研究[D]. 刘佑生. 湖南师范大学, 2013(04)
  • [10]公安在职民警素质培训研究[D]. 李月华. 西南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警察心理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